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2024-07-19

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共6篇)

1.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篇一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

第一章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 文化

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⑵文化的复合性。⑶文化的象征性。⑷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两个要素:意义、物质形式。

9.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⑴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⑵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0.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11.主文化与反文化: ⑴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⑵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13.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识别功能(2)文化的教化功能(3)文化整合功能

(4)文化的知识功能。

第三章 社会角色

14.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1

15.角色丛:个人处于某一位置所拥有的角色总和被称为角色丛或角色集。

16.血缘、地缘、业缘:(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社会化

17.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8.社会化的类型:(1)初次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2)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内容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3)发展社会化(继续、次级、成人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4)逆向社会化 :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的过程。(5)再社会化 :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19.社会化的作用:(1)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2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理论: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第五章 社会角色

22.社会角色理论:(1)角色过程理论(乔治·米德): 这个理论预设了社会先于个体, 而个体通过社会化从自我中逐渐分离出一个外化的自我来顺应这个社会, 结果这种顺应外化为符合他人期待的社会角色。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2)结构角色理论: [美】林顿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3)角色表演理论(戈夫曼):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2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4.社会角色的特征 :(1)规范性 ;(2)期待性 ;(3)发展性 ;(4)基础性。

25.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又分为两种类型:①先天性的先赋角色;②制度性先赋角色。(2)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在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6.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7.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首先是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其次是角色领悟,又叫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角色实践,又叫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28.社会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

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它有两类:①角色间的冲突 ;②角色内冲突.(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着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3)角色中断指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

29.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解决:

1、认识你自己。

2、选择你自己。

3、把握你自己。

第六章 社会互动

30.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32.符号互动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1)米德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按照他的观点,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实际行为,而且包括他们对环境中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人的感觉和想法.(2)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他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33.参照群体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作用:(1)规范作用;(2)比较作用。

34.集体行为的涵义: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35.集体行为的条件(斯梅尔塞基本条件说):(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36.(塔尔德的认识)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感染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紧急规范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匿名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控制转让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为,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37.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38.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

第七章 社会群体

39.社会群体定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40.社会群体内涵:(1)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一起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行为,(2)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41.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2.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定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范围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43.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的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群体决策的几个阶段:(1)收集信息(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3)做出决定。

44.初级群体: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初级群体中的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45.初级群体的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46.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够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47.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①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①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51.科层制(马克斯·韦伯):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5)量才用人(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第八章 家庭

52.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53.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54.性别角色: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指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55.家庭功能: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在特定时空中,某些个人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能满足。

第九章 社会组织

56.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

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构成要素:(1)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3)角色,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得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利.57.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58.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59.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60.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61.官僚主义: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官僚足以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

2.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篇二

关键词:学术不端,新闻监督,导向

近些年, 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屡次发生,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不仅影响了我国良好的学术环境的建设, 更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以致于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一种“学术腐败”。这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学术行为, 不仅剽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 更阻碍了学术进步, 是一种违背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的不良风气, 为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为此, 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论题, 以期探索出一条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新闻监督手段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国, 学术不端监督机制与惩处机制并不健全, 存在着法律缺失的问题。在媒体工具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 新闻监督在揭露与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其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效果。从理论角度分析, 在舆论形成初期, 新闻媒体通过收集网络信息来源和举报人揭露学术不端行为;在舆论发展过程中, 新闻媒体通过相关报道向有关施加了一定压力, 促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在舆论高涨期, 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舆论导向功能积极引导正面舆论, 最大程度地降低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舆论回落期, 新闻媒体可以继续跟进, 挖掘事实真相、披露惩处结果, 给予社会和广大人们群众一个交代。

由此可见, 新闻舆论监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缺失,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效果越来越明显。新闻媒体有着强大的传播效果, 经过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学术不端行为必然能够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 并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大讨论, 利于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尽快完善学术不端监督机制与惩处机制。在新闻媒体中, 网络媒体有着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等媒体机构不具备的优越性, 原因在于网络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信息公开透明度、互动性上有着强大的优势, 故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效果更好。在电脑普及十分广泛的今天, 可以说进入一个“全民皆是网民”的时代, 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传播效果使得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得以快速披露.

二、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新闻舆论监督效果的有效措施

从当前来看, 新闻舆论监督在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提高新闻舆论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披露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质诶和职业素养

当前, 新闻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报道缺少持续的关注性, 往往一家媒体报道后多家媒体转载其内容, 很少再有媒体深层次地进行走访调查, 深度挖掘新闻报道的内容。除此之外, 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持续关注度不高, 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的媒体比较少数。这些现象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在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过程中的作用, 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 对学术论文发表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神, 正确看待学术不端行为, 比便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效果。同时, 新闻工作者还要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认真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并做好后续报道工作, 告知广大人民群众学术不端事件中相关人员的处理结果, 以及政府对此事件作出的反映, 增强新闻舆论监督对该类事件的后续影响力。

(二) 设置正确的议题

为了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面对涉及面广、复杂的学术不端行为, 新闻媒体首先应明确自己对此行为的态度和思想认识。从一些对学术不端新闻报道的回馈效果上看, 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一致, 有的人对此行为严格批判, 有的人则认为无所谓。面对这样的现象, 新闻舆论主要作用不在于监督作用, 而是在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为此, 要求新闻媒体正确设置议题以控制舆论导向, 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

(三) 加强媒体之间的互动

电视、报纸、网络作为三大主流媒体, 各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 为了有效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作用, 三大主流媒体应加强互动, 做到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其中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舆论监督在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也有其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与导向的效果, 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 在报道过程中设置正确的议题, 加强与其他媒体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优势, 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屡次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怡胜.从论文造假看国内学术不端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2]洪明苑.关于对科学活动中不端行为监督的讨论.中国科学基金, 2003 (4)

3.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篇三

一、学术年会主题

坚持科学发展与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二、论文参考范围

1、科技传播能力与科技传播效能

2、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媒体传播体系

3、创新科技传播的机制和方向

4、在新格局中纸媒体的困境和出路

5、科技新闻回归主流版面的挑战与思考

6、学会建设与科技传播从业者的培训

7、适应传媒市场和公众需要, 改进传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强化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

9、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科技传播

10、日本大地震对科技传播的启示

11、如何遏制传统传媒弱化科技新闻的对策与成因分析

12、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

13、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科学新闻的真、快、深、准

14、如何提升科学记者的科学信息真伪的辨别力

15、新兴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17、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

18、虚假新闻与科技传播的伦理观

19、科技信息传播源的开拓和创新

20、如何建立科技界与新闻界的无障碍沟通机制

21、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大众传播模式创新

22、三网合一对媒体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三、征文征集要求

1、论文有新观点、新视角、新主张、新见解, 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真实、图表清晰。

2、围绕主题, 紧密联系科技新闻和科技传播的学习和实践, 言之有物。

3、论文写作时间和内容限于2010年4月以后撰写并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

四、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1) 文件标识:请使用word文档格式, 右上角以页眉的方式标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征文”字样, 宋体五号; (2) 论文标题:黑体三号, 居中; (3) 作者姓名:楷体小四号, 居中; (4) 内容提要:200字左右, 楷体五号; (5) 关键词:不超过5个, 黑体五号; (6) 正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宋体五号; (7) 引文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引文出处需注明页码, 宋体小五号; (8) 参考文献:楷体五号;作者简介: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方式等, 黑体小五号; (9) 页码:居中; (10) 纸幅:A4纸; (11) 请作者在论文后注明是否同意将本文编入学术年会论文集和授权本学会在网站上无偿转载, 如不作说明则视为同意; (12) 请作者提交论文打印件一式三份, 用于评审; (13) 学术年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4) 学术年会的有关事项可登录本学会网站www.csstj.org.cn查询。

五、联系方式

学术年会筹备办公室设在本学会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1号1005室

邮政编码:100045

联系电话:010-63314180 (兼传真) , 63438411, 63314061 (兼传真)

电子邮箱:kjxw@sina.com, kjxw@csstj.org.cn

联系人:王玥、李松纬、杜梦、张虹

4.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篇四

据了解,此次审核认定工作是根据总局《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的。在审核认定工作基础上,总局将对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实行分类管理,严格学术期刊出版资质和要求,清理和规范非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版、学术版,收取论文发表费等违规行为,要求学术期刊规范出版流程、遵守学术规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将制定完善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标准,委托相关机构对数量较大的医药卫生类和教育类学术期刊进行评估,对经评估出版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强的期刊,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对评估不达标的学术期刊限期整改,建立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提升学术期刊整体质量。

为了确保认定工作客观公正,总局专门成立了学术期刊审定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47位院士、教授等组成的审核认定专家组,并科学严谨地建立了认定工作标准、规则和流程。学术期刊审核认定工作按学科分组进行,共分自然科学期刊和社会科学期刊两个大组。总局要求审核认定组专家坚持原则、认真履职,遵守规则、严格纪律,确保认定结果客观公正。

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在会上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品种数量迅速增长,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较快提升,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基本满足科研学术交流需要的学术期刊出版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期刊。但也必须看到,学术期刊出版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一些不具备学术期刊出版条件的期刊刊登低劣学术论文牟利等问题,影响着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艾立民指出,通过此次审核认定工作,按标准对学术期刊确认资质身份,以利于改善学术期刊发展环境,规范出版秩序。总局将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学术期刊集约化、数字化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完善学术期刊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扶持精品学术期刊的发展。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在会上指出,学术期刊审核认定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到会专家有效发挥学术专业优势,把好关、定好调,圆满完成此项工作。

近年来,总局连续开展打击期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专项治理工作,停办和处罚了一批超越业务范围刊发低质论文的期刊,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同时,要求学术期刊网络收录和信息服务机构严格把关,有效规范了期刊出版秩序。

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门立军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武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罗玲,以及审核认定专家组成员参加会议。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详情请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33978.shtml

5.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篇五

中国梦, 承载着“国家统一, 主权完整, 民族复兴”这一宏大愿景, 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 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 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 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 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 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媒体需要充分利用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相结合、核心利益与社会共识相结合, 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愿两岸媒体能够为文化互通搭建桥梁, 为精神交融提供纽带, 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1987年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元年。透过新闻传播, 38年的隔绝被打破。之后, 两岸新闻交流和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推动了两岸共识, 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所不足的是, 两岸媒体都甚少关注和报道彼此百姓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 而这些对增进理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交流通道不再被阻隔的时候, 媒体仍然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海峡两岸媒体都需要更具体、更微观、更经验性地去接触、去观察、去反映彼此, 而不只是表面化、睥晲式、娱乐性的旁观或批判。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院长、教授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 从早期的双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到后来借助于纸质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至于当下借助于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传播。传播发展经历了一对一的双向传播到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进而回归到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这种螺旋式的传播规律其实都是在借助媒介还原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正是传播的本质。而平等的沟通、交流信息, 弥合信息传递的误差, 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能够形成共识, 求同存异, 这些何尝不是海峡两岸传播的本质?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

媒介交流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靓丽风景, 这就是海峡两岸传播的魅力。从最早的大陆制造到如今的海峡两岸共同制造, 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的文化血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媒介的本质就是沟通和交流, 这一点在海峡两岸的媒介交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岸交流, 媒介在先, 这对于海峡两岸的老百姓来说, 不失为一种幸事。媒介促进开放, 开放促进交流。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我通过多次与台湾学者和学生的交流, 发现虽然海峡两岸存在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 但是两岸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都存在着传播的真空绝缘。文化传播并不是海峡传播的惟一内容, 也不应该是消除两岸理解误区的惟一手段。既然我们抱有着求同存异的主旨, 就不应该在一些敏感领域三缄其口, 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敞开心扉, 认知是理解的前提, 理解是认同的前提, 创造一个平和而开放的舆论平台将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理解与共鸣。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语境中,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勇于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 是我们必须要扭转的传播思路和方向。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台湾与大陆之间新闻传播界, 亟需寻找一种弱阵营、去政治、泛民间、新媒体化的学术与实践沟通模式, 探寻多层面的传媒实务与传播研究的可能;其一, 两岸传媒产业如何保持活跃、健康、可持续、具有创新精神的互动模式, 破除台湾娱乐大陆市场的思维窠臼是为根本;其次, 推动两岸媒介消费者行为及主体的比较研究, 为更具目的性和创造性地原创作品服务是为策略;其三, 如何拓展深层的传统媒介转型与新媒体化之后自身营销、生产及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对策互补则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之一;相比大陆而言, 台湾的纸媒遭遇市场的围攻、广电媒介面临数字媒介的倾轧时间更早, 景况更为紧急;但就产业转型、市场开拓方面远不如大陆具有活力和试验性, 如何建设双赢互补的传播模式则需要双方传媒人及学者的共同经营和努力。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讲师

6.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 篇六

选题的由来和书写过程

该书的主体是我的博士论文, 写作于2006年到2007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选题的确定是有点和自己较劲的结果。我对政治很不敏感, 在学习中国历史时, 北洋政府时期是薄弱之处, 因此就选定了这个对我来说最复杂的阶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想突破以往的研究体例和内容, 有点创新, 因此在本书的研究框架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最终选定了以媒体本体史为主的研究框架, 正如我在后记中说的那样, “我下决心做一次尝试, 用完全的史料作内容, 以研究框架本身代替理论支持, 来构建我的研究, 如果行得通, 就好, 如果行不通, 就当作一种失败的经验好了。虽然人文学科的失败不像理工科那样容易被人接受”。

由于所需要的史料几乎散布于尘封已久的角落, 所以我将除了上课之外的所有时间, 都留在了燕京图书馆。那个简陋却内涵丰富的地下藏书室, 成了我在美国最熟悉的地方。没有集中的材料, 我几乎扫过那里和北洋政府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关的每一本书籍、每一份材料。哈佛燕京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中藏的中国新闻报纸的微缩胶卷, 也给我的作品以巨大贡献。材料就是用这样的方法, 一点点积累下来的。

如果说这本小书还有创新之处, 也就是在绪论里面所说的那几点: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上, 史料的整理与挖掘上, 以及一些结论的得出上。这里不再赘言。为了让更多的同仁集中了解一下本书的内容, 我简单整理了一下。

作品的主要内容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变迁, 催生了生机勃勃的媒体、生动活跃的报人。但长期以来, 该阶段主要放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办报活动的历史和个别大报的历史”, 或以批评揭露北洋政府对新闻业和报人的迫害为主, 历史中的“大部分都被忽略了、被淡化了、被简单化了。这不能不说是整个中国新闻史研究, 特别是中国现代新闻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缺陷。作者的这部著作,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本书序) 。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比较复杂。整体上看, 中央政府力量薄弱, 地方势力相互抗衡, 造就了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 软弱的中央政府没能制定出有效的新闻法, 而中国政府在租借地区司法权力的丧失, 客观上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保护。“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兴起, 铁路和邮电系统的进步, 人口的增长与教育的提升, 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都直接或间接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与之相关的印刷机械和造纸业, 还是中国工业的弱项, 每年国家要花大量银元来进行购买, 令业界非常痛惜。在这种大背景下, 北洋政府时期报纸种类增长, 数量增加, 发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全国报刊网络形成。

民国成立后, 官报系统呈现繁荣局面, 不仅数量众多, 各个政府部门纷纷出版自己的官报, 而且官报开始脱离民间报纸模式, 自成一体, 并多名以“公报”, 成为国家发布法律、法规的权威媒体, 具有自身独特的管理体系和功能特征。

政党报纸是该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报纸大类, 当时重要的党报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出版的, 党如何创办、管理和利用报纸, 其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是党报的关键要素之一。国民党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斗争上, 因此宣传部的设立和组建经过了一个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 而围绕着宣传部进行的斗争, 显示出国民党内部路线斗争的激烈程度;因此该时期党报比较混乱, 各自为政, 国民党对报纸的控制也基本以津贴为主, 国共合作后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实施有效的管理, 整肃出版物, 并发布宣传大纲。共产党的报刊自诞生之日起, 就显示出较强的纪律性, 党对报刊的管理意识相当强, 另外, 中共因为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苏共和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共的报刊均有指导和支持, 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和对党媒的管理制度与观念由此发轫。

商业报纸是主流。中国商业报纸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呈现出地区上的显著差异。该时期, 上海商业报纸比较发达, 其次是天津等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北京因为是政治中心, 商业报纸并不发达。其内部运作比较复杂, 也是各类媒体中最成熟的部分, 代表了中国媒体行业发展的主流。

宗教报纸在清末被关注得很多, 但民国后就光彩不再, 这时宗教报纸的主要任务已经转为传教。老牌的天主教、基督教报刊在中国传布依旧比较广泛, 它们中有的专门传播教义, 完全以传教布道为宗旨, 有的世俗性较强, 发行较广。天主教传教机构对该类报刊还有新闻检查制度。佛教刊物在民国初年也是比较繁盛的, 和当时中国佛教改革和救国运动相结合, 出现了很多佛教刊物, 虽然这些刊物大部分比较短命, 但也诞生了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佛教刊物。道教、儒教、清真穆斯林等教派也都创办了自己的刊物。

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也是民初媒体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中国境内的国际通讯社垄断了中国的对外报道, 因此, 中国业界对建立自己的通讯社呼声很高。由于技术和资金以及观念的影响, 当时比较重要的国人自办通讯社都是国内的地区性通讯社, 他们在业务领域无法和国际通讯社进行抗争。广播电台的设立也是由外国人开始的, 但很快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电台, 这些电台在创立伊始, 并不以新闻报道为主, 而是以音乐娱乐节目为主, 同时利润来源主要靠售卖收音机等电子产品。

新闻业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麦克卢汉说过, 媒介即技术, 没有技术的支持, 新闻业无法实现现代化。民初时期, 新闻媒体的现代化体现在少数报馆开始兴建自己的馆舍, 建立内部资料室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并不多。在新闻传递上开始使用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 但在收费等制度问题上与政府还有争议, 彼此间有过多次协商和争取;大报馆开始使用世界先进的轮转印刷机, 国产的印报机开始被业界接纳和使用, 而更多的报馆只能租印刷厂的机器出报;物质条件现代化的主要障碍除了资金、技术外, 观念也是重要因素。

在运营模式上, 股份制成为各报馆通用的模式;内部机构设置也已经开始有了符合现代新闻运作的专业细致的分工, 采访编辑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开, 职能明确, 一些大报馆甚至有了为提升新闻报道、报纸发行和广告收入而设立的协调部门。在人员方面, 稳定的职业记者开始出现, 高素质人员的出现, 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但整个新闻行业编辑地位高于记者, 专职记者少, 高素质职员的缺乏又凸显了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报馆在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有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规章。整体上看, 运营模式受报馆个体发展、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呈现差异和不平衡的特点。

报纸经营, 资金、发行和广告是关键。受新闻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 很多新闻媒体在经营的过程中得到过来自政府、政党等的资助。在发行上南方报业受制于地方报贩, 一些大报报价低于成本, 报纸靠广告支撑;北方报业情况稍好一点, 但因篇幅较少, 发行还有收入;在异地发行上, 报馆一般采用自办发行的方法, 设立分销处或分馆的方式进行。广告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经营方式比较多样, 既有报馆的广告部门, 也有社会上的广告社;广告分类多样, 策划加强, 但也有一些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始出现。

新闻业务方面进步很大。新闻采集渠道开始拓展, 但还不能摆脱对外来稿件的高度依赖, 自采新闻比重较低;新闻种类比较齐全, 在具体的写作上已经有一定的规范, 一些报纸的新闻, 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提高, 涌现了如邵飘萍等以采写著称的名记者。评论方面, 种类比较繁多, 以时评为代表性体裁, 在具体写作上也有了规范和模式, 产生了陈布雷、张季鸾等比较著名的主笔。在新闻版面的编辑上, 综合编辑法取代专版编辑法, 精编主义成为编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当时新闻质量不高, 假新闻问题突出, 而且多数报纸使用的还是文言文。

在新闻理论和观念方面, 业界对报纸定义和对报纸功能的认知上有了专业性的提升;对中国报纸的现状也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他们把政治独立、言论自由、经济自立看作报纸最重要的品质;整个报业对新闻自由的呼声很高, 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争取, 同时对记者编辑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很少。“文人论政”的原则被很多报纸采用, 成为中国报纸独特性的代表;特别是天津新记《大公报》“四不主义”的提出以及艰苦实践, 使“文人论政”的传统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另外, 业界对保护新闻来源、新闻的商品性和新闻版权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新闻团体比较发达, 从全国性到地区性、从学术团体到行业团体均有发展。

我的感想和感谢

历史是复杂的, 充满令人感动和深思的细节。而历史对于我来说, 最有魅力的地方不全是发现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 而首先是观察历史的细节是如何影响历史前行的。黑格尔说“上帝惊叹细节”, 《圣经》上说“万物互相效力”, 才诞生了生动而复杂的历史。所以我扬弃了宏大叙事的历史学陈述方式, 转而抓取一些细节, 来展现丰富、生动而真实的民初中国新闻业。在我的眼里, 它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少年, 有活力十足, 想象力、创造力丰富, 学习进步迅速的一面, 也有不成熟、充满矛盾和反叛的一面。它被民初的社会所塑造, 也成为塑造这个时代的重要因素。

书出版后, 获得业内同行和前辈的鼓励, 我深感欣慰, 略举一例: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年第四期发表英文书评, 向海内外介绍该书, 并称赞该书在体例与视角方面的独特创新, 为研究该时期传媒历史的重要成果;《南风窗》、《新闻春秋》、《国际新闻界》等杂志均以不同的方式推介过本文。有专家称它“自出机杼, 颇多新意。是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部有分量的断代史研究成果”;“结构上摆脱了传统新闻史研究的套路, 归回新闻业本体, 按照新闻业自身的类别、结构和发展特征划分研究板块, 将局部和个案性质的新闻史研究纳入整体性的断代史研究中, 研究的系统性得到强化。” (本书序) 这些谬赞都给我以鼓励。

上一篇:有关生活人生感悟的句子下一篇: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