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教学反思与后记的

2024-07-29

《看戏》教学反思与后记的(精选5篇)

1.《看戏》教学反思与后记的 篇一

《看戏》一课是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本文时,整个教学流程都注意体现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我悟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1、拓宽学习空间。

语文学习不应是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把目光放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课前,学生通过收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可以了解到梅兰芳的生平,他的代表剧目以及他的艺德,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开发了课程资源,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同时,将课外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课堂教学也充满了活力。

2、善于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利用收录机,播放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录音,导入新课。婉转优美的唱腔,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学习。

3、倡导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品读课文时,学生自由分析品评,畅所欲言,满足了他们的个性要求。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巧妙设计问题。

本节课由“你认为,在作者眼里梅兰芳的表演精彩吗?”一问贯穿整个课堂,由此拓展开去,让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扩展思维的空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板书也随着课文分析的展开由问号变成句号,水到渠成。

5、语言极有亲和力。

教师是学长,应用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比如“你能教教老师吗?”“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你能帮老师解答一下吗?”这些语言的运用都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也体现了“学长式”的教师观。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6、作业具有选择性。

冰心的《观舞记》和刘鹗的《绝唱》都描写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关于京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了解京剧的历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这两项课后作业,我设计成可以选择的,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了一刀切,达到了分层布置作业的目的。

总之,我在教学《看戏》一文时,仅仅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都展现在我的面前。“给学生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惊喜”,这种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看戏》教学反思与后记的 篇二

(一) “课后记”的内容

教案首页的“课后记”是对反思的点滴记录, 它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

1. 记得意之举。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常常有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令自己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譬如, 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引起了师生的共鸣;教师将某些新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渗透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自己独到的见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令学生神采飞扬, 满堂生辉……把这些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留下自己成功的印记, 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或者当以后有闲暇时间翻开看看自己的记录, 又有了再一次的感动。

2. 记教学机智。

备课有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还有课中备课,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一定完全按原先的备课教学, 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教师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充实, 教学方法更加合理,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3. 记疏漏失误。

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时间、条件以及教学过程复杂性的制约, 无论课前备课多么充分, 总会有疏漏之处, 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完善, 也会有失败之举, 如语言表达有误、演示操作失败、学法指份欠缺、重点难点不突出、教法运用欠得当, 、偶发事件处理欠妥、课堂气氛欠活跃等。如果每次课后都能仔细查找、及时反思, 并运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解剖自己的疏漏失误, 从主、客观两方而查找, 有针对性地改正缺陷、弥补不足, 就能掌握教学的真谛。“吃一堑, 长一智”, 以后就能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4. 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如果引导得法,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得到有效的发挥, 有时学生会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 有些甚至是老师都没有考虑到的,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 有助于教师剖析教学过程的优劣, 还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内容的素材。

5. 记再教设计。

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重复性的工作, 但绝对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可能要给多个班级教授同一门课程, 重复教学实质上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教过平行班的老师都知道, 平行班上课, 第一次课往往是最好的, 简单地重复, 越往后面越痛苦, 所以需要再教设计, 不断增加新鲜感, 不断让自己满意。

(二) 课后记的作用

1. 有利于摸索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潜在教学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要符合教学规律, 这样才能活得教学成功, 否则就会失败。教师只有按照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 教学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地摆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顺手拿来, 而是隐藏在教学现象和教学活动中, 它看不见、摸不着, 需要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摸索, 从点点滴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中发现。长期的“课后记”记录有不同时期、条件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为教师研究教学规律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教师通过对“课后记”深入研究, 能逐渐地认识本学科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自觉地遵循教学规律。

2. 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每一次“课后记”虽然只是点滴体会, 但是时间一长, 日积月累, 内容不断增多, 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师不仅能把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 而且掌握了较多的教学方法, 知道哪种方法适合哪些教学内容和学生, 能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学生, 选择最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能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偶然事件, 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程度进行因人施教, 教学常教常新。

3. 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目前, 按照教高16号文件的要求, 高职院校都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此次教改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反思, 自觉记好“课后记”, 及时总结归纳教改经验。“课后记”记录了每次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后, 制定出完善教学成功条件的手段和措施, 设计出消除教学失败因素的方法和途径, 形成教学改革的方案, 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课堂教学深化和发展。

4.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到每次课的教学效果, 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记”能有效地评估每次教学效果, 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不足和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 能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有关知识,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 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很多途径, 但是通过总结自己教学经验和教训来提高, 是最直接、最易行、最及时、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用“课后记”反馈的信息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情况, 能清楚地了解每次教学进步的程度,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师从“课后记”的信息中, 对教学过程不断反思, 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吸取教学失败的教训, 不断完善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6. 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 青年教师占据教师总体人数的半壁江山。可以说, 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青年教师通过写“课后记”, 能更深入地钻研教学理论, 深入思考和分析教学得失, 总结成功经验, 吸取失败教训, 较快地积累教学经验, 少走弯路, 迅速成长。

(三) 课后记的写法

1. 批注法。

这是写课后记最常用的、简便可行的方法。每堂课结束后, 利用课间几分钟时间, 用红笔在讲稿上进行标注和眉批, 重点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下来。以便日后翻阅批注引起回忆, 继续深入研究某些问题。

2. 实录法。

课堂上有些精彩的“镜头”, 如, 师生对话、学生争论、评议探究等令人回味的情况, 选择教例片断及时记下来, 确实能为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具体的材料。

3. 总结体会法。

当本门课全部上完后, 结合考试或测验结果, 花1-2个小时, 对每次课的标注和眉批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 追踪教学过程, 审视教学环节, 反思教学得失,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 课后记的注意事项

第一, 应该重视点滴的记载。因为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规律的掌握、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个过程, 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只有平时的积累, 才能积少成多,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第二, 要不惜花费时间, 坚持记载。虽然平时记载需花时间, 却能积累资料和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角度看, 能使自己更熟练地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时间的花费是值得的。

第三, 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学习, 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才能把我们在平时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加以系统化, 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否则, 即使有好的经验, 也会视而不见, 任其流逝。

总之, 写“课后记”, 贵在及时总结, 贵在坚持不懈, 贵在执着追求。教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能达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安邦, 唐安国, 唐玉光.高等教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257.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49-256.

[3]李爱荣, 程小萍.教师课后记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8:154.

[4]竟玉梅.“课后记事”记什么[J].教书育人, 2004, 15:35

3.《看戏》教学反思与后记的 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序数,能按照序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2.愿意做小剧院的志愿者,为大家服务,安排座位。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把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小舞台,观众席上备10张小椅子(分成两横排,每排5把椅子,前排椅子上贴上红色标记,后排椅子上贴上蓝色标记)。

2.戏票10张(其中红点卡1--5当做红票,蓝点卡1--5当做蓝票)。

3.志愿者胸牌5~6个;演出头饰及服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师:六一节快到了,怎么样才能把我们学会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呢?(建议幼儿开小剧院)

二、介绍小剧院,讨论参加游戏的规则及角色职责。

1.认识戏票,了解戏票与座位的关系。告诉幼儿观看演出时必须对号入座,不同颜色的戏票分别对应不同的座位。

提问:红色戏票坐第几排?“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蓝色戏票坐第几排?

2.学习按照序数找相应的位置。这里有5张红色的戏票,有的上面有一个点,有的上面有两个点......有一个点的应该坐哪个位置?学说”第一排第一个座位,第一排第二个座位......"一直到第一排第五个座位。蓝色戏票方法同上。

3.讨论:小剧院需要几个志愿者?(建议每次5--6人)出示工作牌,请出几名志愿者。

三、玩小剧院游戏。

1.老师把戏票交给志愿者,鼓励他们把票卖给观众,然后带着观众到剧院并帮助他们找到座位。如果观众自己能够找到座位,志愿者就负责检查核对观众手上的戏票是否与座位吻合。其余幼儿做演员在舞台上演出。

2.进行角色交换,继续游戏。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请小朋友看演出的情景导入活动,并出示了演出票,让幼儿观察几张票有什么不同(颜色和点子),然后仔细讲解游戏的要求,让幼儿明白要根据演出票上的点子找位子,红色票坐在红色椅子上,蓝色票坐在蓝色椅子上。第一次游戏,在我的提示下一个一个幼儿入座,每个小朋友都找对了座位,并且请他们说了说为什么坐在这里,手中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几个点子的票。第二次游戏,完全让幼儿自己参与,拿到票后大家一起找座位,于是问题出现了,有个别幼儿坐了别人的位子,有的幼儿明明知道别人坐错了也不去纠正,找了个空的就坐了下来。在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提示下才换回了位子。由于班中幼儿很多,在活动中进行了调整,多加了两排椅子,多了绿色票和黄色票,请全班幼儿一起找位子,大家核实了自己的票,找对了位子后,一起面对着电视机看了一场表演(VCD)。活动的最后幼儿进行操作了《幼儿画册》中的练习,让幼儿找一找小熊和它的朋友们应该做哪一张位置,来巩固复习了今天所学的内容。今天的整个活动过程,气氛非常好,因为我利用了情景教学,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游戏的快乐。

4.《看戏》教学反思与后记的 篇四

这节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有这样几点:

一、对学情的正确把握。

学生对周恩来,对19的中国,对租借地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搜集背景资料的话,毫无历史知识的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一定是茫然无措,无疑于大海捞针。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租界”的意思,这不光是理解了生词,也等于对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出现“租界”这个生词的时候,我让学生汇报,并给他们做翻译“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到一些弱国,在弱国内划定一些界限,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并且不让弱国的人到里面去。”

等到重点研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时,学生有了对租界的理解做基础,很顺畅地悟出、读出了伯父的心情。

到学习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谈从“闯进”发现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时,学生自然答出“不让中国人进入”,再追问学生:“你喜欢这样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吗?”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

之所以没有出现一些老师所说的,学生说喜欢租界的笑话。正是因为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借助“租界”一词切入背景,通过读伯父的话,谈对租界的认识,让孩子们逐渐感受到租界是在我们中国的地盘上,却让中国人没处说理的地方。这也为感受租界里揪心的一幕埋下了情感和认识的伏笔。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个预习环节,一个词语的理解,是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的体现,同时也突破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难点。

二、朗读和感悟的自然融合。

本课的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让朗读和感悟的结合水到渠成是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课堂上探索的。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问其他学生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这就是对伯父心灵的初次走入。然后重点研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时,让学生谈伯父说这句话时,什么心情?学生说出无奈时,我追问“为什么无奈?”学生马上回答:“因为自己的地盘却让洋人做主,自己的国家,却没处说理去。”我就势让学生“请你把伯父的无奈读出来!”当学生谈到愤怒、担心、沉痛等心情时,我也同样用语言点拨,适时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后感悟,感悟后朗读。一次次走近伯父,抓住语言描写感受伯父的心情,就这样完成了。

第八自然段是朗读和感悟的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朗读,感受妇女的可怜,洋人的可恨,巡警的可恶,进而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首先是学生朗读,接着是教师范读,然后是想象妇女失去的亲人是谁?并紧跟着进行引读;“是啊,失去了活泼可爱的孩子,她一定悲痛欲绝,谁来给大家朗读?”母亲、姐妹、兄弟……孩子们想象能力很强,角色体验也相当到位。之后又是突出“谁知、不但不、反而”等关联词语,学生齐读。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朗读,将对“中华不振”的感悟推向高潮。

三、回归原点:对识字写字的.重视。

直接入题时,师生共同书写“崛”这个字,然后让学生质疑和回答“崛起”的解释,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意思。读生词时,借助学生的朗读,用“你读得很有节奏,这就叫铿锵。”“你们的声音响亮、有力又有节奏,这就是铿锵有力。”两句话将词语的理解巧妙地融入生活和学习当中,不露痕迹。在读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时,让学生用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衣衫褴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扬扬”。

当学生紧握拳头想揍洋人和中国巡警师,我带着孩子们在田字格里面写“惩处”,边写边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些放在心里。”将形象记忆法、儿歌记忆法融入书写的指导当中,同时又将学生的感受带到词语的朗读和记忆中。这个环节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的典型细节。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识字写字的要求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不管是哪个年段,都不能忽略识字方法的指导,尤其要引导学生把汉字写规范,写漂亮,还汉字之美。

四、主线阅读:对切入点的选择。

根据课后习题“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我引导学生从伯父的话中找到答案:“中华不振”,然后就以主线“你从哪儿读出了中华不振”贯穿整堂课。遗憾的是我几个预设好的师问:这是为什么呀?生齐答:中华不振。却没有很好地实现。尤其在师引读,男女生分别齐读伯父的话后,问:这是为什么啊?是对后边几次问答的铺垫。在书写“惩处”两个字后,教师连续问: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然后教师痛心疾首地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学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教师顺势补充板书:!)这是高潮之处的助推和收束,我却因为思路的中断而丢掉了这个环节。

后记:

5.看戏-教学设计 篇五

汉阳区郭茨口小学 韩亚琴

教学内容: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当年在北京露天剧场表演《穆桂英挂帅》时的情景。课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现了梅兰芳高超的表演技巧,突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艺术家的喜爱,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随文理解“圆润”“一笑一颦”“水袖”“婀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用得好的词语留下深刻印象。

3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到梅兰芳表演的精彩,特别是声音的精彩。

让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通过扣重点词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梅兰芳声音的精彩,并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回去上网听听《穆桂英挂帅》这出戏,了解京剧常识,收集关于梅兰芳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点评—讨论

一、了解“梅兰芳”,导入新课

1出示梅兰芳的相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配合图片和文字,个别图片上的文字可指名学生读,让学生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受人民喜爱程度,高尚的品格有整体认识)补充文字如下:

①1914年秋,梅兰芳赴上海演出,一连唱了34天。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

②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

④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文化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但有精妙的艺术,更有高尚的品德,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2师:在那样的年代里,能够亲耳聆听梅兰芳的演唱,亲眼观看他的表演,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这不,当人们知道这位艺术家要到北京露天广场表演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屏幕出示生字(分三组归类积累,让学生思考发现每组词的共同点),指名读。

①暑气

收敛

屹立(都出现在第一自然段,是描写表演时环境的)②鸦雀无声

不约而同(都是写观众反应的)

③轻盈

矫健 圆润

铿锵

婀娜

一笑一颦(都是描写表演者的)3把生字带入到课文中,默读,看看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当天表演时天气炎热,但来观看表演的人很多。

观众们看戏时很投入,专注,很喜欢梅兰芳的表演。梅兰芳的表演非常精彩。

4这三者之间有联系吗?能否用关联词将其中两句或者三句话连起来说说?

① 因为梅兰芳的表演非常精彩,所以即使当天天气炎热,但来观看表演的人很多。

②因为梅兰芳的表演非常精彩,所以观众们看戏时很投入,专注,很喜欢梅兰芳的表演。

5思考:看来,梅兰芳精彩的表演才是问题的关键啊!那文中哪个自然段最直接写了梅兰芳表演的精彩?(第4自然段)

三、直扑重点语段,展开教学。

(一)整体感受精彩

师:你们平时爱听京剧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爱”)一个不爱听京剧的人看了这段文字后都会觉得表演很精彩,看来,是这段文学感染了你们,那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表演的精彩?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并圈画出这些词句。

(1)生交流,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扣住以下词句进行补充性教学。

a.当生提到“轻盈而矫健”这个词时,师顺势说:“演员为了使表演更贴合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的步子也是有严格的章法,他的步子时而轻盈时而矫健,这样的步法很精彩!” b.当学生答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声音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师顺势指出这句体现了声音的精彩。

c.当学生答到“一笑一颦”时,师可请生演示,既能体现表情的丰富,又能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d.当学生提到“优雅的水袖时”,师可提示“水袖”就是演员在舞台上甩动长长的衣袖,这是表演时的手势。(出示演员舞水袖的图片)

e.当学生提到“婀娜的身段”,师可指名学生说出这个词的思,再结合梅兰芳演出时的年龄66岁高龄,使学生感悟到身段的精彩。

(2)师归纳出本段是从步法、声音、表情、手势、身段这几个方面突出表演很精彩的)

(3)侧面描写的部分也可提到。(边归纳边板书)

(二)品读“声音之精彩”

1.作者对表演者哪一方面的描绘最多?(声音)

2.请同学们把刚才找出的写声音的句子再细细地品读,看你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声音的精彩呢?试着把你的感受进行批注。(生交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1】预设学生最先会关注到“圆润”这个词,扣“圆润”感受声音之美。

(1)师: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低沉、沙哑、尖锐、刺耳等等。“圆润”的声音会是低沉沙哑的吗?会是尖锐刺耳的吗?那“圆润”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怎样的?(2)你们认为咱们班哪些同学的声音很圆润?来,你来读读这句(PPT出示句子: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3))(点几位学生读,丰富学生对“圆润”一词的感受,并注重评价,后全班齐读)点评“圆润”:

a.圆润的声音声调高低有致,确实给人“辽远而又逼近”的感觉。

b.圆润的声音轻重分明,难怪说“柔和而又铿锵” 【2】扣“珠子”“滚”感受唱功厉害。

(1)用“圆润”这个词不仅可以形容歌喉,还可以用来形容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珠子,PPT 显示“水珠”)(2)“珠子”这个词在文中确实用到的了,文中是怎么写的?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读出来。(PPT 出示句子)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3)这句话中的“珠子”实际是指什么?(唱词)你们都听过别人唱歌吧?通常我们会说唱词是一句一句地唱出来,而这里却说是一粒一粒地滚下来,你们见过珠子滚下来的情景吗?来,咱们一起去看看。(观看水珠滚下来的视频)

(4)唱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滚下来,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演唱情景啊!来,同学们反复读读这几个字(一粒一粒滚下来),看该怎样读出“珠子”滚下来的神韵。(点生读,评价)

点评“滚”字的朗读:

a.每一个唱词都是那样圆润,才会像一粒一粒珠子滚下来。

b.珠子一粒挨着一粒滚下来,唱词一个接着一个唱出来,他唱得多么连贯啊!

c.珠子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每一粒都那样清晰可见,每一个唱词都听得那样清楚。

(5)师:梅兰芳圆润的声音是那样动听,一个“滚”字可见他的唱功深厚。这足以让观众称赞,在观众心中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为何还要写“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呢?把这部分文字去掉行不行呢?请同学们对比读读这两句话,并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讨论。(PPT 对比阅读)

句子① 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句子② 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6)生回答,师顺势小结:

a.这一系列的动词紧扣“珠子”展开; b.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

c.更显得声音抑扬顿挫,婉转圆润。

【3】感受声音与其它表演的结合之美

同学们再次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想想梅兰芳在舞台上仅仅只是唱吗?(生:不是)

师: 演员的唱跟他的表情,动作、身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唱功厉害,各种表演又结合得那样好,这么精彩的表演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咱们一起去欣赏吧!(视频欣赏梅兰芳京剧片段)

三、小结写法:

梅兰芳是一代京剧大师,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手、眼、身、法、步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作者却重点写了他的唱,通过唱让我们感受到他精湛的表演技艺,这种抓住一点,以点带面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板书设计:

16看戏

精彩 :步法、声音、表情、手势、身段(正面描写)

上一篇:新进员工工作自我评价下一篇:学校保安的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