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2025-01-09

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共15篇)

1.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一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白琼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 对话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我们认为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为此,在学生“平等对话”中提倡以下交流互动方式: ?  1、互相讨论。要让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 2、共同体验。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第一场雪

[1] [2]

 

2.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二

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出现, 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当交往传递的经验达到影响他人的身心目的时, 交往则变为教育, 因此, 教育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感互动”。人与人之间最值得信任的联结点是理解与对话, 因此教育的实质是双方的对话。

对话教学指师生在相互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 在对话中双方互为主体。人类最主要的交往形式是使用语言, 而写作即是使用语言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作文教育中师生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话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宽容的对话心理, 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宽容的对话心理, 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成为笔友, 坚持道德长跑;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改“公式化”“模式化”评语为亲切的交谈语。

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评价作文中都写过“思想正确, 立意深刻”等公式化、模式化的评语, 但是正确的思想是否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深刻的立意”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感悟?透过作文, 我们看到的不是朝气蓬勃的少年, 而是老气横秋的说教者, 失去了孩子敏感而独特的情思。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不断发展。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 就有许多雷同卷, 成千上万的考生编出父母伤亡的惨剧, 以表现自己意志的坚强、思想的深刻, 这就很明显地表现了传统公式化的评语使学生学会了公共的思维模式, 使作文没有自我, 丧失个性。

当我们批评班主任用硬邦邦客观、理性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时, 也不能不注重语文老师的作文评语, 它不能成为老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应是师生思想、心灵交流的园地。学生在作文中或许会流露出一种不健康的情愫, 或表现出不成熟的看法, 语文老师应表示真诚的倾听, 肯定学生的大胆真实, 从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 以交谈式的话语评价作文, 与学生交笔友, “坚持道德长跑” (魏书生) 。

学生在习作中用自己的笔表述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 诉说成长路上的烦恼和欢乐, 他们的精神产品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 就会产生幸福感, 这种情感体验一经形成心理定势, 就会变成写作动力。写作不再是“挤牙膏”, 而是成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不断走向成熟的忠实伙伴, 这样, 我们从注重体验开始,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与生活对话, 从广阔的社会中获取写作源泉。

近几年来, 学生习作中常会流露出强烈的心理负担:学业不进愧对父母;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与周边环境不和谐等, 面对学生成长中感到的社会压力和自己无法排遣的忧愁,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把给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一个内容, 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内的失误, 再加以点拨, 让作文悄悄影响其品性。2002年的高考作文《心灵的抉择》尽管多有微词, 有人说许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 不切实际, 写不出好作文, 但它的优点体现在注重个体的内心:要有心灵的波动或碰撞;有抉择中的彷徨和犹豫, 这是出题者以考卷的形式和学生谈话, 也可以说它已经注意到教育对政治、道德的作用是不可能赤裸裸地实践的, 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发挥到极致, 与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宽容心理和事后点拨事关重要。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 对话从本质上是为了发挥双方的创造性, 以寻求真理, 教师要有“海量”, 举个常见的现象, 在学生的习作中常会出现“网络化语言”:“帅呆”“酷毙”“盖了帽”等时髦语, 受污染严重者更以之为“新新人类”语言通篇皆是, 面对一种时尚如果完全拒绝则不能理解学生所生活的语言环境, 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先接受、先学习, 再引导学生体会时髦的词汇, 注重感情的冲动和一时的好奇, 虽时髦但永不经典, 但经典的语言却永远时髦, 如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 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其影响历久不衰。

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不应该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 要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内化和健康心理教育尽点力, 达到教化人格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教会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职责的转换说明语文老师在作文教育中宽容的对话心理尤其重要, 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观点、情感、经历, 关心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 换句话说学生的习作是自己心路的展示, 语文教师的指导是学生人格优化的过程。

2. 多维的对话网络说的是扩大语文作文教学空间

刘勰曰:“操手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 务先博观。”欲使学生言之有物, 必引导学生走向实践、体验生活。

为了使学生拿到高分, 各种各样的指导书花样百出, 语文老师也在作文技巧上费尽心思, 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组织材料, 与其说是写作文, 不如说是“组装作文”, 由于过分强调“作文技巧”, 而忽视作文的源泉来自生活, 让学生产生误解:无需去体验生活, 有时甚至可拿范文来套一套, 因此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

列宁曾说过:“文科应以沸腾的社会生活为课堂。”魏书生把报纸杂志最新发表的通讯新闻、报告文学等全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魏老师经常外出, 但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优异, 他把学生组织成四人一组学习小群体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且在民主气氛中互相了解, 增进友谊, 正是他把社会生活中这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从中我们应该感悟到我们需要的语文学习观即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3.高中语文教学师生平等对话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师生关系 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16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合作交流中进行,这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进行亲密的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营造一种对话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学目标按照预想的结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而,怎样进行这种对话教学,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直接影响到新课标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此,本文就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作一探讨。

一、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诚地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观点的亮点进行提炼表扬,让学生喜欢与教师对话,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是有价值的。这样,教师才能从传统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真正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

二、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供公平的对话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在重视自己。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关注自己,这样才能使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对话得以顺利落实。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真诚交谈和认真倾听而进行的相互沟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循循善诱,使对话层层深入。“海纳百川”体现的是教师能在对话中容纳学生不同的观点,对正确的观点补充完善,对极端的观点加以巧妙的引导。同时,配之以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感到教师喜欢与自己交流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讨论,爱与教师对话,营造和谐的氛围。

三、语文教学有效对话的途径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元,自然教学对话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首先要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引导学生各自与文本进行对话,达到师生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此基础上,师生要借助文本这一平台,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联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立体交叉的对话立交桥。具体方式可通过如下途径完成。

一是设置情境,巧设话题。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因此,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上好课的前提。如课前的小游戏、小故事等都是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的有效途径。另外,要找准有价值的对话话题,打开对话的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预设对话主题,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对话产生火花点,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二是了解学生,换位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层次、心理特点等方面出发,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对话中降低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同时,让学生也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力争拔高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和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交流。

2.开通“老师,我想对您说”等心灵对话窗口

可阶段性地布置作文、周记、“老师,我想对您说”等心灵对话窗口,为师生心灵对话搭建平台。对学生的作文可以不加限制,鼓励个性化,不拘形式,对周记、随笔等鼓励学生说出心里话,让学生的情感自由释放,使教师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成为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认识误区给予疏导、抚慰,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思想的交换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交换。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共享知识,共同发展,相信语文教学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6).

4.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四

——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

摘要:女性独立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不少女性为了争取可以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而努力奔走着。也许她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可以“水滴石穿”。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为争取努力的代表人物便是简〃爱、娜拉、和子君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独立的地位。关键词:平等对话女性独立 简〃爱娜拉子君

所谓“平等对话”是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要享受平等的地位。男权社会已经统治太长时间了,其间不少头脑清醒的女性开始反抗,要求女性独立,要求平等对话。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大胆女性也越来越多。她们以出走反抗这种男权统治。本文就将《简·爱》《玩偶之家》《伤逝》中的女主人公的反抗行为作一些讨论,看看女性为争取独立做出的努力。

1.为平等而做的努力

1.1简·爱的离开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名篇。书中向我们描绘了倔强、聪明而又坚强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寄居在舅母家,所以寄人篱下的滋味肯定称得上“饱尝”。那是的社会生活如同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但简·爱却是那个不安分的水分子。她倔强,遭到舅母的种种虐待和误解也从不争论,因为她知道所身处的位置,即使舅母知道不是她所为也会让她当替罪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简·爱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与其说是“格格不入”不如说是“不随波逐流”。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大家不要对此批判她,因为在工业社会即使你委屈自己,别人也不会在乎你的委屈,还不如使自己得到释放。这也是提倡对人的解放的一种诠释吧!

后来简·爱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去做家庭教师。简·爱并不美,这一点她很清楚,所以她也不会期望这个百万富翁可以爱上自己。但当罗切斯特向她表露爱意时,她都不敢相信。随着长时间的接触,她也爱上了这个男主人。就当两个人结婚时,她发现楼上的阁楼间竟然住着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不能忍受这种欺骗的婚姻,她选择了出走。

出走是对男权社会最直接最有力度的挑战。她抛下一切,尽管她仍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能原谅欺骗,她要求的是平等,就如她对罗切斯特说过的“我们是平等的人”。

1.2娜拉的出走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戏剧。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疏远以及自私自利。

娜拉是个美丽、大方、活泼的女人。这是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是不要以为“美丽的女人无大脑”,她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不惜冒着危险假冒签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娜拉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柯洛克斯泰威胁,她如果不帮他说些好话以让他继续留在银行工作时,他便将这些事捅出去。她自愿承担所有的罪名,甚至敢于责问法律的冷酷、不公平。这时的娜拉表现的是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可爱和活泼,更多的是一种坚强和无畏。

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海尔茂知道了这件事后一反常态,对她严厉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全然不顾八年的夫妻之情,当然他是不会问她做这件事的目的的。他说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坏东西”„„而当柯洛克斯泰写信将其信收回时,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威胁时,又对娜拉亲热起来,开始喊她“小鸟儿”“松鼠儿”“小鸽子儿”,充分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伪善。

娜拉一心等待的奇迹没有出现。她等待什么?或许是想看看自己是否真正被海尔茂深爱着,海尔茂是否可以真的为她做一切。但是什么都没有了。娜拉意识到自己的“玩偶”地位时,她对海尔茂说“首先卧室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她同简爱一样,出走了,离开了那个所谓“温暖”“和谐”的家。

1.3子君的自杀

《伤逝》是中国文学家鲁迅的一部作品,甚至是鲁迅作品中唯一的爱情之作。子君就是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

随着“五四”新思潮的涌动,子君也如众多的年青进步学生一样,为了反抗家庭中的封建婚姻毅然出走,甚至“众叛亲离”。

后来她和涓生相见了,她以为她遇见了命中的那个“真命天子”。她不在乎他是否富有,只要两个人紧紧相依,她便以为可以天长地久。在没有什么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她与涓生同居了。其实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想到,在旧时代的中国,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苦命鸳鸯,最后都劳燕分飞了。

两人同居以后,子君理所当然地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所以涓生去工作,她便打理所谓的“家”,养一些小油鸡,甚至收留了一条狗“阿随”。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涓生因为“雪花膏”向上级告密说他与一个女人同居便被解雇了。在当时的中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涓生开始慢慢冷淡子君,甚至说出“我已经不再爱你了”。

绝望之下的子君不得不跟随家人回到那个死气沉沉处处受压抑的家中,在万般无奈之下,她选择自杀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2.女性斗争的意义

或许在男权文化中,他们认为女性的出走只是解一时之恨,离开男性她们根本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就连鲁迅先生也这样认为,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回来,二是堕落。就是因为他秉持这样的观念,所以在《伤逝》中子君以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我们不敢批评他的不对,但同样不赞同他就是对的。女性脱离男性照样可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且活得更好。

简·爱最后去看罗切斯特的时候,并没有打算以后就跟他生活在一起。但她知道他已经没有任何牵绊之时,她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选择了跟他过完自己余下的人生。这并不是迫于什么社会压力。她再次站在罗切斯特面前时,简·爱与罗切斯特是平等的,没有任何高下等级之分。她为自己争取到可以信任的婚姻,可以幸福的生活。

娜拉“呯”的关门声被很多人称为“滑铁卢的炮声”。它结束了海尔茂自以为是的时代,开启了娜拉独立自主与他平等的时代。我们倒认为娜拉出走以后会生活得很好。因为她聪明,可以审时度势;勇敢,不怕任何困难;坚强,可以承受一切困难。或许当她再次出现在海尔茂面前时,她会更骄傲,更光彩照人。

子君,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反抗封建礼教的一个牺牲品。但她曾经为了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为反抗封建婚姻而斗争过,努力过。尽管她最后死了,但也未尝不会激励更多与她有相同困境的女性继续努力抗争。现如今的妇女地位的提高不就是一步步斗争得来的吗?

平等对话,追求女性独立,是这三位女性为之抗争的最终目的,也是激励世界上女性同胞不断努力的目标。

5.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篇五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等多主体间的多重对话活动。在这种对话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等多重网状的对话关系,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多重关系中进行的。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处在和多方对话的关系中,这样的对话具有多重性。各个主体的观点。包括教师的观点也只是对话中的一分子而已,这些观点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没有等级的上下。应当强调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各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教师的对话为起点,与文本的对话为中,与自我的对话为归宿的。对话的中心是学生,各种对话都在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种良好的对话环境,提供某种对话的便利条件.任何一种阅读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因此,生本对话就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多重对话,是新课改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

(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与文本对话”时,教者应从如下几方面点拨,方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1、从文体特点入手

文体是文本解读途径中的一个强制性规范。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因此,教学《守财奴》时,教者最好让学生概括归纳主要情节: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终夺法器。并且补充选段前的相关情节,为下面对话教学做好铺垫。

2、从文本特点入手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欣赏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便成为文本多重对话教学的核心。由于本文开篇段便交代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嗜财如命,吝啬成风。阅读文本时,先让学生明确首段准确点明葛朗台性格的三个词语:“吝啬”、“执着狂”、“专制”,便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妙用。

3、从描写手法入手

言为心声”“心动不如行动”,都表明人物的个性是在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显现的。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阅读、思考余地,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语言、动作描写语句,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再作以正确点拨、引导、小结:

葛朗台对于钱财进行了不择手段的获取,如“抢”、“骗”“看”、“抓”等,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守”。“守”在这里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看护、看守,而是不断的获取、强烈的嗜好和疯狂的死守。

主人公传神的语言描写,如“要不要花很多的钱?要不要吃药呢?”“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等,把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刻画等入木三分。

在正面鉴赏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体会侧面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使二者相得益彰。如欧也妮母亲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便大叫“上帝呀,救救我们”,“医生微微一笑”等,言简而意蕴深长。

4、从不合常理处入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常理,“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何事长向别时圆?”便属无理而有情的诘问,教者应引导学生格外留意,多追问些“为什么”。如针对本文就可提出如下问题:葛朗台虽已是七十六岁的老头,但有些行为是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不合理的句子细心体味:“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中的“纵”,“扑”、“他来掺了她去用午饭”的“掺”等动词;“他连狗在院子里打哈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等传神的细节。

(二)与作者对话,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丝丝相关,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巴尔扎克生活在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无疑会激起他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他去揭示、鞭挞现实的丑恶。欣赏时还应尽量切住作者的预设(预设是指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于文本之中的经验信息)。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抓住了预设信息,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如末篇“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可谓一语中的。再者,作者在文本中塑造了两个“纯洁得像羔羊的”女性,特别是最后皈依宗教,“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行进”的欧也妮。显然,寄托了作者通过唤醒社会良知以改良、疗救社会痼疾的美好愿望。教育家魏书生谈到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它们大多是作者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这里魏老师所强调的一点就是语文教育必须与作者对话。当然,尊重文本作者的话语权利,并不是不要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三)与读者对话。在欣赏文本时读者应以文本来观照自身,读出自己,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宋人陈善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表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既要实现生本与人本的融合,更要将学生带到一个更高的角度、更现实的角度来考虑文章内容、评价文章思想,反思作者所阐发的道理,深入批判,汲取精华。可见,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一方面,对于葛朗台的性格解读是不可漠视读者的个性差异的,是见仁见智的。另一方面,更应该让学生结合现实社会,谈自己对金钱、对社会不良风气的看法,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才是我们对这篇文本多重对话的终极目标,即实现新课标最核心的育人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如可让学生填写:

金钱能买到(),但买不到()

(A.房屋 药物 书籍 娱乐 婚姻 官职

B.家庭 健康 知识 快乐 爱情 民心)

师再小结:其实在人生中,我们时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考题,我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满意答卷。

6.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六

锦山中心校

刘晓波

古诗文教学属于阅读教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理解所谓“对话”呢?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来说,这里的所谓对话,即可以理解为文本向读者说话,或冷静细述,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则以自己的理解或困惑去回应作者和作品。这样的一种对话,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

那么,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多维的对话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认为,猜读、诵读、比较阅读,是古诗文教学中三种较为有效的对话方式。

一、猜读——鼓励和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猜读,是指在初读古诗时直接从诗歌整体上揣摩、猜测诗文的大意、诗人的情感的阅读方式。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少,阅历浅,但是对浅近的古诗还是有蒙眬的感受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读诗的感受,哪怕他们说得支离破碎,甚至偏颇错误也无大碍。因为只要在老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多加揣摩,就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师的意图,猜考试的题目„„与其让学生“猜”得没了自我,不如让学生猜得主动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和认识水平等,以便老师能更好地协助他们。

二、诵读——促进和调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诵读这种语文学习方法。笔者以为:诵读实际上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从古诗教学来说,这种对话有以下一些丰富的内涵。

1.与古诗中生动的形象对话。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雄浑形象„„在诵读中,学生对诗意的揣摩感悟,就是在与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对话。

2.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对话。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尝诗歌形象的“味道”,悟出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学生能够能体味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之情,体味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腔爱国热情。

3.与古诗中的语言技巧对话。

古诗文中的语言技巧,也是学生在诵读中与之对话的重要内容。如学生通过诵读,谈出了他们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理解:“从这个‘闹’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大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从这个‘闹’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如果把‘闹’换成‘浓’,就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了。”

三、比较阅读——升华与拓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在对话中发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多是两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现,几首诗之间有内在联系。如《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怀之作,在经历了“猜读”、“诵读”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红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写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红与白》。”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秋季,《江雪》描写的是冬季,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秋与冬》。”这两种回答分别从意象、情感两方面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在对话中陶冶美的情趣。

相同或不同作者的风格不同的诗,也可以进行对比联系。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美是西湖瞬变的美,由“白雨跳珠乱人船”的“乱”瞬变到“水如天”的静,这种变化充满着动感美;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美是一种色彩的美,色彩浓重,充满着早晨的静谧。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感受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7.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七

[案例描述]

在《磁铁的性质》课上,学生们尝试用磁铁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课前准备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学生)。汇报交流的时间到了,我说:“大家来说说结果吧。”

生:磁铁能吸铁钉、大头针、回形针。

生:能吸自动笔铁的部分和课桌铁的部分。

生:能吸一角的硬币。

我一愣,一元的硬币是镍,都能吸,五角的硬币有些行,有些不行,可是一角的硬币都是铝做的,课前自己也试过了,不能吸。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你是不是搞错了?”没想到他居然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大声说:“一角的硬币的确能吸,你们瞧!”

在他举起用磁铁吸住的一角的硬币的一霎那,我尴尬万分,怎么办?沉默几秒之后,我回过神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科学就是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谢谢这位同学!”我走到他的身边,拿起他的硬币一看,原来是新版的一角硬币,是由镍或是不锈钢铸造的,我还没在市面上看到过呢!看来我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反思]

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看,只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铁一类的物质能被磁铁吸引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探究出现了矛盾。根据教师的准备,一角的硬币是肯定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此时该如何正确处理?

1.放下架子,平等对话

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们平等对话,学会理解孩子们的思维,学会把自己也放在未知的水准上,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上去思维。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平等对话,在师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生成许多生动的体验和新的认识。

2.当场检验,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并非全是坏事,这往往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教师讨论问题”更为有意义。因为研究内容由他们自己选定,他们更有兴趣,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对小学生而言,在自然课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不在于获得结论本身,而在于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3.课外探究,教学相长

这个案例中最后的结果证明教师最初的观点是错误的,说明我们不仅仅要钻研教材,更应该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因为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了。在这个案例中,既然要用到硬币等材料,就要事先详细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发行的各套硬币的详细情况,并且亲自做实验。在充分的准备基础上,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

[点评]

小学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其教学素材源自生活,而生活中的材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在选用生活中的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时,常常会遇到案例中类似的尴尬。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小学科学教育很重要的育人价值之一是“平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出和教师不一样的发现,可以质疑教师的观点,这是创新精神培育的基础。因此,师生之间,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上,“互学”和“平等对话”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聂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值得同行借鉴的一些教学策略。※

8.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八

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师生间双向的情感交流,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生命的动感,充满和谐,充满活力,充满精彩。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平等对话策略,让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生命的动感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平等对话的“前提”

《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一个思维容量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主导。要让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教师先要蹲下身来看学生,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使他们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自己身处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有一种安全感,敢于敞开心扉与老师对话,从而实现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融会、爱与爱的交流。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读了两三遍课文,问:“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生1:“我十分恨英法联军。”(板书:恨)

生2:“我十分伤心。”(板书:伤心)

生3:“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惋惜。”

声4:“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难过。”

师:每一个人读了都很难过,请你告诉我们,你恨谁?

生1:我恨强盗似的英法联军。

生2:我恨落后腐败的清政府。

师:告诉我们,你读了哪段最恨?

生:读了第5自然段感到最恨。

师:看书再读读,看谁能把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如果没有读两三遍课文,没有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是很难个性化地走进文本的。

二、构建师生与文本对话平台——平等对话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首先应当是基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走进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只有在文本的浸染中,学生才能从语言的品味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精神追求和生命关怀。

1.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多元解读。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所见有限,便和同事讨论,主动求教于众家,或者听听别人的课——这也是“对话”。

2.学生与文本对话要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只有熟读文本,领悟某些东西了,才能和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

师: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他们争论春雨的颜色时是这样说的。

出示课件: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瞧,春雨(怎么样),(什么)就(怎么样了)。请你们学习这种说法,说说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请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等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生: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柳枝上,柳树就更绿了。

生:春雨是粉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粉红色的玫瑰上,玫瑰就更漂亮了。

生:春雨是土黄色的。你们瞧,春雨洒落在泥土里,泥土就更黄了。

……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联系生活,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进行想象。这个对话过程充满着生成与创造的色彩。

三、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关键”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1.师生对话要和谐宽容。《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

在《詹天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开凿隧道”部分,我采用了“图示法”,问学生:“谁能画示意图说明八达岭和居庸关两条隧道的开凿方法?”前几位同学都画错了,我问:“同学们,他画得对吗?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段话。”他们个个捧起书认真读了起来,结合文本,学生最终找出了画错的原因。教师就应该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

2.生生对话要合作创新。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交往中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且最易激发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自己去品味、讨论、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张思德,并讨论他的死有无价值。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促使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达到思维的创新境界。

9.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篇九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其实质也就是对话,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对话,使读者走进文本的世界,体味文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对话一般表现为多向的: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作 者:闵青华 雷良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2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23.2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10.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十

第一课时 尊重平等的人格 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1.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了解现实中存在差异和不平等。2.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重点: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难点: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课堂导入】

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10年的时间过去,杭州图书馆的全面开放从未停止。从某种意义上说,乞丐和拾荒者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公共保底政策的坚实与公平,事关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段话曾在网上爆红,而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也早已是众人皆知之事。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课堂探究】

探究点1 尊重平等的人格

2013年12月,河南盲人李金生申请报名参加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时,遭到教育部门拒绝。残疾人不仅参加考试经常遭遇被拒绝的情况,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也总是对残疾人“另眼相看”。尽管政府部门的很多岗位,残疾人完全可以胜任,但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连参加竞聘的机会都没有。问题探究:(1)你对上述材料中歧视残疾人的做法是如何认识的?(2)结合材料说明,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是什么?

答案:(1)歧视残疾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人生而平等,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容易受到侵害,我们更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应该歧视或轻视他们。(2)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因人们之间的差异而划分尊卑等级,显示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探究点2 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2014年1月21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旁听人员座谈会召开。省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郭砾指出:在就业应聘过程中,我省有75.9%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今年全省公务员考试前在网上公布的招考计划中,预招考的5 026个职位中有2 154个限定为仅招考男性,比例高达42.9%,限定为仅招考女性的职位共96个,比例不足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所述现象,请你谈谈如何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 答案:(1)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的进步不能一蹴而就,陈旧的观念不会一扫而光。

(2)民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但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

(3)人在天赋上的差别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都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某种不平等。正因为存在人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

1.尽管我们每个人在家庭、体质、能力、智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人生而平等,这里的平等体现在(A)

A.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 B.社会地位的平等 C.体力和智力的平等 D.财富分配上的平等

2.下列哪一个故事或寓言,讲的是有关“人格平等”(D)

A.有一家野生动物公园,有成群矫健善跑的鹿,并以此吸引顾客。可狼对鹿威胁很大,公园便将狼群全部赶走。从此,鹿变得悠闲自在,体态也臃肿了起来

B.古希腊有一个大哲学家,给众多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每天甩臂300下。学生们都觉得很容易,可一年后,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此人就是柏拉图

C.有个小山村与世隔绝。当地人因水质问题有克山病,都是粗脖子,可他们以为脖子就是这样。一天,山村来了一位旅行家,于是他的正常脖子为当地人所嘲笑

D.克里姆林宫有位清洁工,是个乐观风趣的老太太,她经常对人说:“我和总统普京的工作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收拾的是克里姆林宫,他收拾的是俄罗斯”

3.小文从农村到城里上学,穿的衣服,用的东西和说话的口音都和城里的同学不一样。课后,班里的同学成群地聚在一起,没有人理她,她感到委屈极了。小文的遭遇说明了(C)①农村的孩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如城里的孩子优秀 ②小文不善于和城里的同学交往 ③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④城里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与小文间的差异,致使这些差异成为歧视小文的根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4.每个人由于个体的因素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采取的态度是(D)①增强平等意识 ②平等对待他人 ③互相抨击对方的缺点 ④对个别人歧视,嘲笑他人 ⑤互相取长补短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②⑤

5.小甲的疑问:社会上有的同学出身富贵,有的同学却生活拮据,有的人体力超群,有的却体弱多病,有的人出生在大都市,有的人却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老师还会说,人生而就是平等的呢? 你能帮助小甲回答这个问题吗?

11.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十一

(生四人一小组选择角色,在情境中互动对话)

师: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请一小组上台)

师:其他各组中选择记者角色的可以参与提问,选择钱学森角色的也可以参与回答提问,比比谁的发言更精彩。

生1:我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请问钱学森先生,您在美国已是知名科学家,您为什么要放弃优厚的条件回国?

生2:我是中國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可以放弃名誉、地位、金钱,但我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

生3: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钱先生,中国和美国的科研条件相差很远,请问如果以后有机会,您还会回美国吗?

生4:我不打算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祖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

生5:我是《人民日报》的记者,钱教授,请问您回国后有什么打算?

生6:我愿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

师:说得太好了!在这次记者采访活动中,我们再一次倾听到了一位海外赤子的心声,再一次感受到了浓浓的赤子之爱!回到祖国的怀抱的钱学森,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请看钱学森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多媒体出示图片、字幕、配画外音)

《反思》

以上结课教学片断体现了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拥有了一种真情的碰撞,实现了一种平等的对话,使参于其中的老师快乐着并收获着。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的热点与亮点问题,惟有实现平等对话的教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师生间的和谐对话——老师说:我的心里装着你

有一位专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师生间的交往就像接球与抛球的过程。这句话形象地指出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产生和谐的教学过程,没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拥有绝对权威的年代已不容质疑地受到了否定,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本案例中,教师将对人物品质理解的球,抛给了学生,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又适时地接住了学生的球,小结并使课堂再次升华。

二、生生间的交流对话——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学生与学生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很相近,因此,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思维会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他们的思维产生碰撞,得到启发,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还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以及共同体验就是使这种思想得以碰撞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与途径。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教师以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钱学森品质的体会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互相对话中,对钱学森的人格、志趣、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师生与文体间的平等对话——我们说:读你、懂你、超越你

12.以生为本 平等对话 篇十二

【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迈入21世纪,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类正在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新希望。为什么“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理解的重点。课文在阐明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之后, 首先提出了人类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接着从矿产资源、高蛋白食品、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建海底城市等方面一一说明了人类利用海洋的现状及设想, 条缕清楚、纲目分明, 给人以清晰印象。建议在教学时,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讨论交流理解, 发散思维, 自主学习, 再借助直观资料, 引导朗读感悟, 从而深刻体会到:海洋确实是人类新世纪的希望。海洋的神秘莫测、绚丽多姿, 定会使学生们遐想联翩, 激发探索的欲望, 因此教师不要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上, 建议课后带领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资料, 写读后感或制作摘记小卡片, 激发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愫。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初步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体验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阅读要求。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 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 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本人认为应该切实利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践, 做到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说明文的任务。

【设计思路】 (1)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经历 (学习这篇课文以前对大海的了解情况) , 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 (2) 经过设计一系列精心巧妙的问答, 使整堂课融为一炉。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趣, 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 课堂上, 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课文 (板书:海洋) ;课外, 我们阅读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书籍, 甚至观看了相关的影视作品。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2.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列说法: (1) 海洋很广阔。 (2) 海洋上有时候风平浪静, 有时候波涛汹涌。 (3) 海洋有丰富的物产和矿产。 (4) 海洋上一旦发起风暴非常可怕, 它可以掀翻船只, 摧毁良田, 引起海难……

3. 师: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 它有时候是那么安详, 有时候面目是那么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 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今天, 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与海洋有关的。 (板书课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概括主要内容

1. 师: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 听课文录音。

2. 放课文录音, 学生看书。

3.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 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4.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列说法: (1)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我们人类关系密切。 (2)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时代。 (3)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4)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5. 师:哪位同学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一说。

6. 指名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时代, 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告诫人们要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7. 师:哪位同学再说一遍。 (师相机板书)

8. 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 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扫清障碍, 学习生字词

1. 师: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之前, 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2. 出示生字词:蔚蓝匮乏低廉干旱回眸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 师:谁先站起来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重点指导“眸”和“廉”的音)

4. 师:把你自己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的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 (评价:如读得太好了, 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5. 师:谁站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6. 师:这些词语中有些字容易写错, 哪位同学提醒大家注意? (主要是“蔚”和“廉”) 大家空写一遍。

7. 教师相机表扬。 (如, 真仔细, 不是你的提醒, 老师也要写错了。谢谢你!)

8.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位同学读错了, 要指出来。

9. 指名读课文。 (师生相机指导校正)

四、品读领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师:海洋是人类的摇篮, 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 生浏览后指名回答。

3. 师: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 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 重点句段交流。投影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 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 冲垮海堤, 毁灭沿海的城镇, 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 师: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 师: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 师:为什么说是不可缺少的食盐? (4) 师: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 (必要时提示:海洋发起脾气来……) (5) 师:为什么这么说? (必要时提示: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 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 (6) 师: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 师: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 试读, 指名读, 自由读。投影出示:当飞往太空的宇航员回眸地球时, 他们发现,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1) 师:你为什么找这句? (2) 师:回眸懂吗?什么意思?宇航员看到了什么? (3) 师: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为什么说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4) 师:覆盖着广袤海洋的地球看上去真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真是太美了。如果你看到这颗星球, 你会想些什么? (5) 师:是呀!海洋是多么广阔!这句话怎么读呢? (6) 试读, 齐读。

5. 师:海洋是那么广袤, 地球是那么美丽!千百年来, 海洋带给了人们幸福, 让世界的人民借助于航行得到了交流;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物产, 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但是, 它发起脾气来, 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如果能控制海洋的脾气多好啊!海洋的脾气人们能控制吗?

6. 师:书本中哪个词语说明它的脾气不受人安排, 不受人控制?读课文, 找出这个词语。

7. 师:喜怒无常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海洋喜怒无常?

8. 师: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 千百年来人们怎么办?

9. 师:“兴叹”什么意思?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速写练笔

1. 师:能把人们兴叹的话语快速写出来吗?

2. 学生写在答题纸上。 (下一步要在投影上出示)

3. 教师选取作品投影出示。可能会有下列话语: (1) 海洋啊海洋, 你有博大的胸怀, 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如果你风平浪静, 将带给人们多少好处啊! (2) 海洋, 你温柔时如同母亲, 爱抚着人们, 你愤怒时, 如同雄狮, 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你为什么要这样?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4. 交流读诵。

5. 师总结:是啊, 千百年来, 人们只有望洋兴叹, 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 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 (师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 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 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设计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关系密切:开发利用

希望

13.平等对话中的语文教学 篇十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上课不准讲话,认真听老师讲,老师提出学习任务,老师牵着学生学习、思考。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因此,要打造新课堂、重构新课堂,就必须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通过本次学习,我领会了对话的重要性。

一、“对话”教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进行“对话”教学,能体现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争鸣中学生逐渐又走出了文本,展开了与读者、生活的对话,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对话者、协调者、参与者、表演者和指挥者。真正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对话”式课堂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话的核心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以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我认为教师所提的课堂对话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遵循一定原则。具体用八个字概括,“准确、启发、主动、适度”。

三、对话教学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锐减。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在讨论、辩论、质疑等对话过程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而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实施对话教学,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是对话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

首先要注意师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教的主体,二是学生——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师生对话过程不仅是师生语言的交流,更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彼此接纳,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如在教《论语》时,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仅仅是翻译、得出结论,那课堂气氛就呆滞了,成了知识单向的灌输,如果教师问:你对颜回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持什么态度?赞同、否定还是另有看法,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人赞同: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平乐道来解释;有人反对: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而不是孤芳自赏;还有人从孔子“入世与出世”观点进行分析,一分为二地评点„„针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教师顺势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14.性别在工作中的不平等 篇十四

Recent years see more girl students on the campus than boys, and girls perform as excellently as boys. Some are even superior and receive more praises and honors. Indeed, girls are equal to boys.

However, when they are getting out of the pure schoolyard and venture into the complicated society, they find themselves faced with many things different.Among them is sexism at work.

It begins with the job interview. Though females have made full preparation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blatant sexism in the selection of staff will make it tough for them to please the inter viewer and render him to nod. More vacancies are open only to males. Sometimes, females will be rejected just because of their sex.

When females are lucky enough to be employed by a company, don't you assume that they are regarded as equal to males. I confess that the work they do is equal, however, disappointing ly, the pay is not. Women may do no less work but earn much less than men. To make matters worse, they're confronted with great possibility to be fired due to their marriage and pregnancy.Natural features appear to be a burden on women.Besides,women also hold less hope to be promoted. Once women in office may do trivial work such as typing and stenography while nowadays quite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are qualified for major task and ready for heavy responsibility. Unfortunately,they will barely have chances to display their talent. Eventually, only a few women succeed in winning high positions as well as high salaries. Common situation is that women are reduced to low positions and thus paid “accordingly”.

In a society where human rights are strongly emphasized,it's terrible to see sexism demonstrated in almost every aspect of human life. All in all, equality between sexes is badly urged.Everybody, especially the victim of sexism at work, is looking forward to being treated equally.

简评

15.“师生平等对话”的另一种解读 篇十五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质量,取决于阅读者(师生)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和学生的认识处于同一水平(学生手中有参考书的,再者学生掌握的网络资源可能更多),那么教师怎么做引导者?所以教师的学识必须深厚广博,且人品精神高尚。和文本对话就是“批文入情”的过程。但要使学生“批文入情”,首先要让学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共鸣?单单钻研文字是不够的,因为生活阅历和体验在阅读素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读者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时,更容易产生与作者共鸣的心理情感。因此,当学生缺乏相关的人生体验时,教师如果只注重强化语言解读和诵读,忽略了对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分析,就可能出现学生对作者的一些描写难有深入体会的问题。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气。在完成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后,我就把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背诵曾学过的描写山景的诗句。学生背诵了同是写庐山的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这正是拓展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个好契机,让学生明白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诗歌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布置学生回去后收集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两首诗展开对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歌,一开始听说老师要与他们一起重新解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还不以为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学生觉得在小学时,教师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已经够全面了。其实学生还不明白,文本的意义因读者而存在。不同的读者因为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解读文本时也应该承认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多维性。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误读甚至是错读。让学生重新走进文本,需要教师整合、调动已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浓度厚度和深度。当在我的带领下重新完整解读了这两首诗之后,学生也认为,以前他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认识———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很肤浅的。我鼓励他们,不是他们原来的认识肤浅,而是他们在小学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

那么我是如何就这两首诗歌和学生对话的呢?就是遵循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原则,提了三个问题,并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注意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一是说说两首诗歌的意思,其实就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二是在每首诗歌里挑选几个词赏一赏。三是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第一步,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翻译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翻译也比较准确。有个别译文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学生很快就补充准确完整了。

第二步,在两首诗里随便挑一些词语赏一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这一步没有限定是什么性质的词。同桌可以商讨,可以争论,准备充分后,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学生大多选择了《望庐山瀑布》中的几个动词,如“挂”、“飞”、“落”等词。“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挂”字也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落”字活化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只有个别同学选择了《题西林壁》中的副词“只”,说这个词起强调作用,解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唯一原因。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该学会追问,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于是我又对学生忽略的地方引导他们赏析,如对“生紫烟”是用“生”而不用“升”的追问。其实这地方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学生默写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把山间的烟雾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了出来。有拟人的修辞在里面。烟雾好像是从香炉里出生的,是香炉生出来的。为什么是“紫烟”?“紫”字有何妙处?太阳是红的,为什么不是生红烟?冉冉升起的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紫”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再如,“侧看”的“侧”字好理解,是在侧面看;“横看”的“横”字怎么理解呢?“横看”就是从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这些追问,将师生对话引向了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着对话的广度,学生这里只是赏析了动词、副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更多类的词,如形容词、名词,等等。

第三步,赏析两首诗的异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回答。学生觉得问题太难,是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缺乏了解,还有问题的预设也存在瑕疵,问题显得过于宽泛。当教师预设的问题深度不够或难度太大时,应灵机调整,或增加问题的深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我随即换了个问法:“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两首诗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李白和苏轼的诗歌都是描写他们自己心中眼中庐山的景象。李白的诗纯粹是描写景物,情在景中;而苏轼的诗主要是议论,借景说理。

李白和苏轼都是具有豪放胸襟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具有李白的宏大气魄呢?这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在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些都是唐朝文化发达的原因。而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尽管消除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的弊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得整个宋朝成了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一个朝代。再从李白和苏轼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来看。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之路,直到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41岁时,才经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封为供奉翰林,颇受玄宗赏识,名动当时。后因权贵进谗言诽谤,在长安3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漫游四方。而苏轼的经历和李白有很大不同。苏轼年轻时一直在家乡读书。21岁时即1057年和弟弟苏辙同年中进士。苏轼一生都处于北宋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斗争、倾轧激烈时期。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改变,和保守派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漫游,苏轼一生几乎都是在做官,受制于体制。所以同为浪漫主义的风格,诗风大有不同:李白的豪放是无拘无束、飘逸洒脱、恃才傲物;苏轼的豪放是抑郁不得志后的无可奈何,是故作潇洒,是对人生的无奈。

教师要在学生对诗歌的大背景和诗人情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解读苏轼的诗。如果不了解此诗是写庐山的,那么把第三句的“庐山”隐去,换成“泰山”也是可以的。因为泰山具有“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特点,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把“庐山”换成“黄山”“衡山”“恒山”“嵩山”都是适宜的。其实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那为什么苏轼这首没有写出庐山景色特点,却可以流传,且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赞赏?诗中后两句的议论起到了关键作用。宋人喜欢以议论为诗,而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来的。唐诗的题材形式完备,诗歌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第8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闺怨,等等,形式有格律、绝句、歌行,等等。宋代诗人在唐诗的高峰面前,一方面注意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努力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特色。宋人只能在内容上求新、求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风气;在形式上求变。再者宋人本有对思辨的偏好,宋代出了许多的思想家就是明证。而中唐诗人散文革新家韩愈的以议论为诗恰恰投合了宋人的兴趣,在宋人的手里以议论为诗得到了发扬光大,宋诗出现了以理趣见长的特点,其中以苏轼的诗最为突出。因为苏轼论理精微、机锋锐利、自由灵活、妙趣横生。宋人以议论入诗为诗歌这块园地增添了浓郁的哲理趣味。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因为可圈可点、可讲解可赏析的内容更丰富,所以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容易得多。《题西林壁》似乎显得浅显直白。如果真的是如此认为的话,则说明对这首诗研读没有到位。其实,苏轼的《题西林壁》,阅读理解起来难度更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才广为人们传诵。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都可以得到深浅不同的启迪,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言近而意远,在浅近的意象背后,蕴含着余味无穷的哲理。

上一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下一篇:小猴子捞月亮儿童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