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2024-12-04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

1.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

*****村

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按照县开展

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井陉县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为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奋斗目标,结合我村实际,现就切实做好一村一品致富产业的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创新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促进帮扶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依照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单打独斗的局面尽快改进为组织起来的团体。组建60户干果种植合作社。共种植核桃树15000棵、枣树10000棵。逐步形成干果业为产业龙头,各户之间互相学习,沟通有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农民稳步增加收益的村民经济合作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村支部书记陈贵庭任组长,村主任陈冬来任副组长,杨雪庭陈国庭陈运来为成员。小组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提供有利条件,加强工作指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干果种植合作社建设,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干果种植合作社办公室设在村委,具体由陈冬来负责。

(二)搞好帮扶项目建设。积极推行项目建设技术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界对项目大力支持。大力支持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严格项目资金的计划管理,保证项目有条不紊的顺利实施。

*******村委会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2.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篇二

汾西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份, 属于高寒山区, 昼夜温差大, 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栽植核桃, 农村也有栽植核桃的传统习惯, 具有发展核桃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 县委、县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发展核桃产业的主要做法

1.1 领导干部包联, 强化组织保障

产业要发展, 领导是关键。在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一包几年不变。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 有关职能部门参与, 建立了产业发展协调领导组, 强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指导、协调及各种服务工作。包产业领导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深入基地指导工作。各乡镇区都确定专人分管协调此项工作, 做到了任务到人, 责任到人。2012年, 在完善原有领导机制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园区, 由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 实行“一长一园”, 即建设一个高标准、高效益的“特色产业示范园”, 其规模不少于3.34hm2, 管理标准要高, 经济效益要好;每个乡镇要求发展园区5个~7个, 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1.2 克服财政困难, 加大资金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资金扶持是前提, 特别是对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的山区贫困县来讲, 资金扶持尤为重要。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每年规划栽植优质核桃667hm2以上, 全部由县财政投资, 保障苗木供应, 每年核桃苗木投入150万元以上。为了加强管理, 尽快受益, 县政府制定了新建核桃经济林补助政策和抚育管理办法, 实行一年栽植、三年管护, 由规模栽植村选拔专业管护人员, 林业部门组织集中培训, 乡镇统一进行管理, 按每亩22株、连续三年财政分别按每株2.5元、3.5元、2.5元给予管护补助。这样,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积极性, 提高了管理水平, 使一批农民从管理中直接获得了较高的现金收入, 更重要的是, 形成了一年栽、三年管、第五年交给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良性机制。与此同时, 县委、县政府与县农行、邮政储蓄银行沟通, 积极筹备发展资金, 发放支农小额贷款, 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有的农民群众形象地说:“中央实行种粮直补, 县里给予栽植直补, 事事都为农民着想”。农民用朴实的语言对县委、县政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1.3 依靠科技进步, 提供优质服务

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汾西县核桃经济林栽植扶持办法》、《汾西县核桃经济林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 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种植利益, 激发了他们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几年来, 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时, 都坚持把规模栽植户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引导广大农户通过股份合作、联户经营、联合发展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 实现连片规模发展。在具体工作方法上, 实行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场、包户、包项目责任制, 跟踪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 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还组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模栽植户到周边省、市、县学习、交流, 聘请专家、教授来县讲课, 培养了一批核桃栽植骨干。与此同时, 启动了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工程, 使大学生村官与科技计划项目对接, 让高科技走近农民, 走进企业,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一系列服务措施的落实, 有效提高了核桃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4 坚持龙头引领, 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抓好核桃产业发展, 不断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 政府重点扶持发展核桃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韩国进口核桃露生产线和国产桃仁食品生产线, 主要产品有核桃露、鲜核桃仁和琥珀桃仁, 生产配套设施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 工艺流程先进, 年产核桃露1.0万t, 桃仁食品200t, 注册商标“晋西核桃王”, 产品远销山东、江苏、广州等地。到2011年底, 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 648万元, 净资产2 622元, 年产品销售收入1 158万元, 消化本地核桃300余t, 带动全县6个乡镇6 000余户、3万余名群众发展核桃产业, 帮助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 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有力促进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

截止2011年底, 全县核桃经济林建设面积达到0.68万hm2, 在部分乡镇和农村, 核桃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期末全县优质核桃总面积扩大到1.0万hm2, 实现全县人均1亩核桃经济林。

2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几年, 核桃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涌现出一批典型村和规模户, 但比重很小, 多数农户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生产较为分散, 专业化程度不高,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 虽然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 扶持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 但经营层次不高, 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方面,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 与农户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 导致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不高。

2.2 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条件比较差, 经营效益相对偏低, 多数群众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 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凭经验、靠传统, 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 名优品种不多, 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技术人才缺乏

从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 技术人才趋于老化, 且受干部人才体制、单位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技术人才青黄不接, 对推进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 农民生产缺信息、缺销路的问题依然突出,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4 发展资金短缺

在核桃产业发展中, 广大农民缺乏启动资金。作为山区贫困县,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财力又十分有限, 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3 进一步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提升水平

坚持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协调。要从市场需要和全县的优势出发, 制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以及农村产业政策, 把农民积极性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 指导核桃产业发展;要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积极引进林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要加强产销衔接, 延长产业链,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3.2 创优品牌

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不断优化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形成具有汾西特色的优质核桃产品。走外找市场、内建基地、内产外销、以销促产、农民受益的订单农业的发展路子, 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工艺、设备, 提升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档次。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的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纪人”, 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推广销售, 让产品及时快捷地走向市场。

3.3 加强管理

变特色为优势, 引进先进农业科技, 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使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更多地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并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更新传统的种植栽植办法, 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加快核桃产业发展进程。

3.4 争取支持

3.市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经验介绍 篇三

——区域特色明显。各县区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目前南昌县的粮食、禽蛋、蔬菜、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百强县行列。新建县基本形成了三大特色产业带,即以“三水”产业、草食畜禽、优质稻为主的滨湖特色农业带,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带,以无公害蔬菜、花木和特种养殖为主的近郊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文秘家园资料精品农业带。进贤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七个一”(一只蟹、一根针、一盆花、一瓶酒、一朵菇、一支笔、一张网)产业群体。安义县的小水果、无公害蔬菜、古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县域主导产业。湾里区的花卉苗木、有机茶、观光旅游,青山湖区的无公害蔬菜、针织、炒货等特色产业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特色基地扩大。在“一村一品”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已培育建成了8大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即新建县药湖6000亩特种水产示范基地、南昌县蒋巷镇黄湖5000亩特种水产示范基地、安义万场3000亩无公害果业示范基地、进贤8000亩优质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桑海2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新建县铁河万亩珍珠养殖示范基地、湾里区万亩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南昌县蒋巷镇国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已建成了10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即50。万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百万亩油料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2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千万羽家禽生产基地、30万亩工业原料林生产基地、10万亩竹类生产基地、7万亩精养特种水产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从而,为切实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带头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又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如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与南昌县的小兰、尤口、武阳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蛟桥镇等10多个乡镇80多个村签订了互惠互利而又稳定的鲜奶收购合同,带动了这些村的奶牛养殖,形成了一批奶牛养殖“一品村”。又如佛塔生猪批发市场,去年生猪交易量已超百万头,带动了佛塔村周边村的生猪生产。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71万户。

——科技作用突出。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各地十分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在目标上,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方法上,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6个,面积80.64万亩,已有19家企业、41个品牌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有机食品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安义现代农业示范园被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定为蔬菜特供基地。

4.发展一村一品 篇四

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

“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实施“一村一品”是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乡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聘请西农及省农牧良种场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镇营造发展氛围,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调研,做好发展规划。在各村确定各自重点“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经常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提出了建设“畜牧强镇、果业大镇、商贸名镇、特色兴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农民增收规划》、《生猪发展规划》、《果业发展规划》、《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殷实家庭、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及《创建良种大镇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确定了生猪、苹果、铁门、良种、农机、西甜瓜为我镇重

1点发展产业,为我镇“一村一品”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争项目,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现代果业项目、省级万头养猪村建设项目等,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果园。每个示范村实行一名领导包抓、一名干部包村、邀请上级技术服务单位统一实施,在重点抓好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对全镇所有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村要有一个示范组,每组要有一个示范点,并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建基地、上规模,形成了一批“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基地。

(四)抓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组织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好、市场意识和应用科技能力。

(五)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公路建设。主动对接、抢抓机遇,五年共水泥硬化镇村道路10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镇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二是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了冯家山十五支、十六支灌溉主渠道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抽水站16座,维修水利设施26座,衬砌渠道56公里,有效提高了耕地保灌和抗灾能力。三是多

方协调,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几年来共对9个村的农网进行了改造。

二、取得的成效

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特色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2007年以来,生猪、苹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陕西省原种猪场、灵护万头养猪村、扶风昌兴二元母猪繁育场、召光朝阳生态养殖场等一批重点养殖企业、养殖村相继建成投产,新建百头养猪场53户,50头以上养殖养猪场120户,全镇生猪存栏5.3头,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360万元。积极实施财政支持现代果业发展项目,新建标准示范园1.8万亩,同时沙石硬化生产道路23公里,新打中深灌溉井18眼,配套低压线路、渠道衬砌、压埋输水暗管等基础设施,全镇苹果面积达到2.8万亩,2010年实现苹果收入超亿元。目前全镇形成苹果专业村6个,西甜瓜种植村2个,小麦良种繁育专业村5个,秦川牛养殖村1个,生猪养殖专业村4个,农机专业村1个,铁门加工专业村1个。新庄村秦川牛、作里村农机、召公村苹果被市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9个村被县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推进村,2008年1月召公镇被陕西省“一村一品”办公室评为 “百强乡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016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6元,年增长幅度在25%以上,打破了前几年增长幅度在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虽然我镇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制约”:

1、受整体发展规模较小的制约。一些村的领导对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缺少统筹规划,“一村一品”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

2、受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的制约。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较少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受资金紧缺的制约。资金上的紧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对“一村一品”缺少扶持,任其兴衰成败。

4、受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目前,我镇“一村一品”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龙头企业较少,中介服务组织松散。

5、受农民素质低的制约。近年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农村搞种养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浓厚,思想比较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农业的发展。

四、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龙头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关键、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以帮扶支持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1、以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抓手。着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首先是引导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保护价,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连接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减少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矛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直接利益。

2、以加快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要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在目标上,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二是在方法上,要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三是在措施上,要强化对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由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加工、包装新技术。

3、以打造产品品牌为关键。提升“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层次,必须推进品牌运作。一是要突出发展规划。结合品牌农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要突出品牌重点。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我镇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三是突出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精心做好品牌策划,精选一到二个重点加以突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杨凌农高会等各种展示推介的平台以及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地宣传推介。同时,大力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好典型、好经验。

4、以完善市场体系为突破。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农产品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的镇区街道等地方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鼓励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坚决清除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卡,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三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为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服务农民的一项重要职能进一步加强。

5、以加大帮扶支持为保障。要把抓好“一村一品”农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

5.一村一品示范典型材料 篇五

一、发展状况

新池镇行家庄村位于合阳县城东南部,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48户,1860口人,4200亩耕地。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定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带领广大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开拓致富门路,突出“一村一品”,下大力气发展红提葡萄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组织成立了“新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狠抓“产业规模化、区域特色化、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优化品质、力求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壮大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为宗旨。

二、发展成效

从2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大力发展红提产业的号召,并出台相关一系列优惠政策,行家庄村的两委一班人坚持不失时机,抢抓机遇,积极响应,发动引导群众打破传统种植观念,教育村民克服以往单一种植粮棉,只求温饱,不谋发展的思想倾向,及时组织专人到各地学习参观,并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教授,就发展红提产业进行论证,分析形势制定出台《行家庄村红提产业发展增收规划》,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从一开始的面积20亩,逐步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红提面积3500亩,其中挂果面积2000亩,人均红提1.9亩。20**年平均亩产3500斤,平均每斤售价3.2元,亩产值1.15万元。全村总产值23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906元,红提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支柱产业。

三、发展经验

在发展红提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支撑,强化服务助推发展,首先必须做到三到位:即资金帮扶到位、灌溉设施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施肥、统一操作规程。为了提高商品化生产水平,要坚持高标准建园,高起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户实施的原则,协调群众做好地块调整,园地规划等工作,积极聘请省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驻村入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到目前已集中培训30余次,实地指导技术传授120次,接受培训360余人,使广大果农充分领会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发展目标

为了使红提这一产业得到可持续性长足发展,我们坚持立足眼前,面向未来,向社会要效益,着手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建立红提配套出口基地,计划到20**年底,全村红提产业总面积达到3800亩,挂果面积3200亩,纯收入24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其中:计划和发展建成大棚优质红提800亩,亩产值20000元,计划投资300万元建成容量为150万公斤冷藏库一座,使全村这一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保障落实以上目标,村两委会特制定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支部书记负总责,村委会主任负全责,两委干部分工把关,实行工作考核目标管理制,包组到户落实帮扶责任制。

2、抓好以水利改造和修建为重点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灌溉效益。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努力克服规模种植及高次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肥料农药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4、积极促进产业键的形成,完成和提高加工、包装、运输、贮存和反季销售等方面的能力。

5、通过“一村一品”示范带动,全村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和服务行业同时紧抓不放,使得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镇共赢养猪专业合作社是在县、镇两级政府以及县农业局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我社按照民办、民管、民益的原则,以合作共赢为宗旨,以采购、销售、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为服务基础,实行规范化办社、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增强了各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养殖水平,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使广大养殖户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一、合作社的成长之路

坑田镇共赢养猪专业合作社是在20**年11月13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当时入社成员118户,注册资金26.3万元。20**年新增入社成员14户,20**年又增加了2户。目前合作社母猪存栏达40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50000多头,年产值7500万元,总利润可达5000万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同时带动了周边100多户农民的养猪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因此,县政府一直把坑田镇列为全县的养猪基地,同时还经县组织部批准合作社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

二、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坑田镇共赢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依托与饲料、兽药厂家合作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回顾合作社筹备、成立至今,合作社的主要做法总结起来就是“1234”,既“一个带动、两个交流、三个互助、四个统一”。

(一)充分发挥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员养殖积极性

选好领头人是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因素。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人选必须是合作社成员中的顶尖人物,是生产经营大户,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具备热心为会员办事的品德,坑田镇共赢养猪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张劲松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张劲松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断扩大自身养殖规模同时,实行标准化养殖。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将自己养殖规模从800头扩大到目前的1500多头,全年生态育肥。在育肥速度、效益上都有明显的效果;二是在养殖技术、饲料使用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任何技术、饲料使用时,首先自己试用,然后推广,从而使社员可免除疑虑,放心使用。

(二)引导社员互助,实现资源共享 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必须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充分体现合作社的合作功能。坑田镇共赢养猪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社员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合作社定期召开社员现场交流会,邀请技术专家和有较好繁育经验的科技带头人在养猪基地现场示范,使社员在和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的面对面交流中学到知识,促进了学习的实效性;信息交流:如果说技术交流是定期的,那么信息交流就是日常的。每位社员当得到生猪养殖技术、饲料使用、销售市场等方面信息,就会在第一时间交到理事长处,理事长负责收集管理各类信息,社员可随时查阅。

(三)发挥互助功能,保障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顾名思义,是农民在某一方面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其重点在于互帮互助,互相联合发展共同的产业。坑田镇共赢养猪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合作社互助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互助、技术互助、信用互助三方面。一是经济互助。任何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虽然养殖户虽然手中有了一点钱,但要发展产业化的养殖业,完全依靠养殖户个人自行解决资金问题难度很大。基于这种现象,社员之间采取小额资金内部流通,互帮互助。二是技术互助。大多数养殖户都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在某些发面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土方法,这就使合作社内部有了部分“土专家”,当养殖过程中出现一些小技术问题时,“土专家”就成了及时雨,解决紧急问题。三是在社员有较大额的资金短缺时,合作社出面,通过相互担保,向金融部门以互相担保形式贷款。

(四)通过“四统一”提高养殖效益

合作社通过统一销售生猪、统一饲料使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等措施,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养殖风险。由于生猪统一销售,一头猪价格可多卖出近30元;同时由于统一采购,在饲料、兽药等方面又降低了一定的成本,每头猪每年可降低成本40元。统一培训,合作社按季节性猪病的发生提前举办技术培训班,做到早准备、早防治,在今年就举办了培训班4次;统一防疫,保障防疫及时,提高防疫密度、防疫质量。

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举措为群众的致富之梦如虎添翼,40万干部下基层的实际行动对各级干部基层工作的要求指明了道路与方向,为群众早日摘掉穷帽子、改变穷样子、挖掉穷根子,努力奋斗奔上小康之路吃了一颗定心丸。

行动开始后,结合转型跨越对全乡三农经济发展的要求,本着吃透政策精神,充分领会行动实质,以改变党员干部作风,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着力点,朝着创建和谐乡村,打好扶贫攻坚战,共同实现致富梦的方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点上帮扶向面上推进拓展、由单位帮扶向社会力量参与延伸,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以一个党员的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引领干部和群众共同拓宽致富之路,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全面加快经济转型进程,在确保双联工作深入推进,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基础上,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努力为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蓝图谱写新的篇章。正其身拿端尺子量好度

打铁须得自身硬,千锤百炼砺精兵。为了确保广大群众发展梦、小康梦、致富梦的实现。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党员干部行政准则的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乡村党员干部学习氛围,通过以会代训、集体培训、互动交流、上线实践、心得体会等五种学习方式。实现“新”“旧”搭配,以“老”带“新”,查“缺”补“漏”,充好电、打好底、强好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让老同志感受新同志在工作中的激情与上进,不在消极怠慢。让新同志学习老同志在工作中的方法与技巧,不在盲目翘首。互相激励,找准目标,共同进步。

把不会的东西记下来,把学习的心得写下来,把工作的思路理清楚,把工作的要求实施好,把工作的任务落实好。组织乡村党员干部书写各类政治学习笔记121本,心得体会423篇,法律知识考试15次,开展各类学习培训3600人(次)。切实加强了全乡党员干部工作防治腐败的力度,邀请到我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科长高怀康作了职务犯罪预防教育法制讲座,全方位预防了乡村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不断树立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修订完善《新城乡干部管理制度》,坚定了党员干部工作信念,加强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优化了党员干部管理,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从根本上转变了全乡党员和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进程。摸好底规划计划谋发展 怀着亲民心、听民声、解民困、促民富的服务宗旨,精心部署,靠实一手资料,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深入村户,摸底掌握到:14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中,总人口为35413人,其中农业人口7678户34006人,总土地面积34.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1亩。20**年底人均纯收入4370元,全乡人均纯收入2300元线下贫困户6405户25093人,占总人口的73.8%,其中已享受农村低保972户3391人,五保户96人。生产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受传统作业观念影响,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受观念、资金、条件、知识等限制,部分群众思想保守,完全没有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硬件建设跟不上步伐,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生产信息共享不到位,新品种覆盖率较低,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产品档次不高。农民培训活动不够普及,劳动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水利设施普及不到位,农业户内用水效率低。水资源的利用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仍有靠天灌溉,避免不了旱灾,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部分偏远地区群众用水仍采用家畜驮运的方式到离家比较远的沟里取水,生活饮用水的味道是咸的,长时间饮用这样的水质,对居民的健康没有多大的保障。单个户内井水的资源不是很充足,每年得花钱重新淘一次泥沙。何况近年来,大部分家庭中年轻的成员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不方便这样的取水方式。由不便而带来的这些生活问题一直困扰着群众。三是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主导产业不突出。因地制宜,根据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瓜菜、林果生产,配合水产和畜牧养殖,但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全乡产业发展目前仍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种植的覆盖面不高,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形成,致富示范带动效果不佳,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四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川台地灌溉设施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道路、村庄巷道规划不到位,尚未硬化;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绿化率较低;村庄规划未落实,新农村建设示范建设未启动;村庄环境较差,清洁能源工程实施量小。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种养业水平不高,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增收渠道狭窄,多数群众生产生活依然十分困难。经济提速,硬件建设有待提高。五是民主管理程度滞后,村级“两委”班子带动发展能力不强。通过实践调研,一方面,部分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作风、工作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给各项工作的落实造成很大的困难和障碍。职责权限、成员分工等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做“好人”的事抢着干,而对难事、得罪人的事甩手不管,职责不清、避重就轻、相互推诿,导致整体工作被动、落后。另一方面,在用人上,搞亲疏远近,以“圈”定人,得不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在财物的管理使用上,不按制度办事,自收自支,互不监督,互不制约,群众意见较大;在具体工作中,不沟通不商量,“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内耗严重,令村民无所适从。不仅极大地削弱了组织的战斗力,而且导致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民之所需,解民所忧,促民发展,为此,按照省、市、县单位联村,干部联户的统一安排部署,确定市、县、乡共计22个单位联系我乡14个行政村,344名干部联系全乡帮扶户635户2804人。其中,市工商局66名干部联系帮扶户77户;县妇联、教体局、盐业公司、畜牧局、农机中心、农产品质检站、文广局等7个单位共计178名干部联系帮扶户356户;乡政府及乡直单位98名干部联系帮扶户196户。县政府副县长冯毅与刘务勇分别联系高庄村、南坡村帮扶户3户。动员我乡非公企业参与双联行动的单位有3个,镇原县陇东农贸产品交易中心联系耿沟行政村;镇原县永安工矿配件有限责任公司联系高庄行政村;镇原县恒发实业责任有限公司肉用种羊场联系南坡行政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共计211户,并把惠沟行政村的2个特困户作为自已的联帮对象,助力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用实际行动为群众谋思路,促发展。始终把双联行动作为德政民心工程来抓,率先垂范,心系联系村,情寄贫困户,真帮实扶,为全乡的致富发展之梦积极践行。

积极配合市县帮扶单位领导与干部走村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交谈,从村情民意入手,解剖存在贫困的根本原因,商议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规划和计划。帮助贫困户开展春季、今秋明春全膜玉米覆盖为主的各项农业生产工作。为贫困村制定帮扶计划,共谋发展之路;帮助贫困户制定致富的路子,脱贫的方子。通过总结、记录、汇总,填写各类调查摸底表,《图表式管理模式》2316份,打好扶贫攻坚战基础,继续完善和修订贫困村发展规划14份、小康脱贫致富计划14份、制定贫困村和贫困户20**年帮扶计划636份。组织召开双联行动会议20余次,印发宣传资料3000多份。累计入户达14211人(次),入户率达到93%,经过审定筛选,共选出全乡优秀民情日记18(篇),调研报告9(篇),学习笔记24(篇),典型材料8(篇)。真实的记载、真切的体会、真心的融入更加密切了广大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联系,增进了交流,增强了信任,也增加了感情。全面完成了行动的对接工作,确保行动工作远期有目标、近期有措施,帮扶群众脱贫致富。

抓落实打通致富小康路

每当和贫困村群众近距离接触,都会引起思想上的强烈震撼。深知仅凭个人微薄之力,短期难以彻底改变生产生活现状,但只要把政策落到实处,与群众反复谈心交流,疏导情绪,鼓舞志气,拉近距离,就能使群众放下致富路上的心理负担,燃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就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改变群众对生活的态度,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逐渐走出贫困的心理阴影。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致富路上的春天。自行动开始以来,全乡致富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民需、排民忧、促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深化“基础强乡、产业富乡、商贸活乡、管理兴乡”四大战略,壮大“全膜粮食、瓜菜、草畜、林果、劳务”五大产业,加快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全乡致富发展进程。全乡生产总值突破两亿元大关,粮食总产量1.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比20**年增长728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19万元,增长15%,财政收入135万元,致富之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取得的实际效果有: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经济总量全面扩张提速。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270万元。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全膜粮食、瓜菜生产、扶贫项目、排洪沟道、农贸市场扩建、规模养殖,条件改善等项目建设,支撑了发展,带来了实惠。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全面提速。全膜粮食、草畜养殖、瓜菜生产、经济林栽植、劳动力转移五项支柱产业全面推进、亮点突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振了致富的信心,激活了融资,搭建项目落户平台,共落实惠农贷款2500万,中盛公司基地建设、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扩建等大项目落地生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面提速。面对现实,全乡上下形成了推进基本条件改善这一共识,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项目、跑资金,通过努力,农田、道路、水利、电力、生态、住房等基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2100余万元的投资办成了一些群众满意的好事和实事。四是示范点建设实现新突破,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按照点上出精品、面上大推进的思路,去年以来,着力在片、线、点上下功夫、求突破,利用扶贫项目着力在川区推进了整流域开发,打造了南坡中心村建设这一亮点,城镇东区开发工作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创新机制、盘活资金,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在设施农业、土地利用、项目实施、科技创新等工作上,坚持试点示范,激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成了一些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点。五是社会事务管理实现新突破,服务水平全面提速。财政收入完成135万元,占任务的100%;争取资金完成267万元,占任务的534%;招商引资完成2200万元,占任务的110%,创办茂源养猪厂、晟发养羊场等企业8处;计划生育严格执行人口计划生育出生,严肃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优先优惠政策和各项优质服务工作,确保主要考核指标通过验收;发放村村通、户户通卫星接收器6400个,覆盖率达到90%以上;规范乡文化站和14个行政村级文化活动室,落实了专管人员,全年共发放各类惠农资金1681.6多万元,收缴20**年参合基金199.95万元,参合率达到98%;社会养老保险累计上缴参保资金167.22万元;社会管理方面,我们在探索建成辐射杜寨、闫寨、高庄3个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及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18个,调整充实调解人员86人。认真贯彻执行书记、乡长大接访制度,及时化解信访件,共有效办理各类信访件9件,办理率达到100%。公安派出所对全乡涉邪教黄赌毒等社会罪恶现象先后进行5次摸排打击,发放防邪教、拒绝毒品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建立山洪灾害预警和紧急避难五项安全响应机制,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所,确保全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两违”整治实行科级干部专包制,乡村分级负责,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探索国土、规划、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环境卫生整治细化《新城乡小城镇建设管理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创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机制,确保乡内主干线,村部,村庄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六是主题实践活动实现新突破,党的建设全面提速。按照“八个全面覆盖”和“五个实事”办理要求帮扶支持双联户物资2803.7万元,帮助800户妇女办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496万元。水电路田林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设施种菜、养殖小区建设等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文化、阵地、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开展效能风暴行动专题访谈活动,先后召开专题、动员、推进等会议6次,组织百人评议团对乡卫生院等13个乡直机关单位和14个行政村进行评议,收到具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100余条。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抓好组织建设工作,调整村级干部11人,其中支书、主任4名,乡党校组织各类干部培训1139人(次),开展专题讲座3次,派员外出学习考察16人(次),培养入党积极份子39名,预备党员29名,转正党员42名,新建村级阵地1处。求实效携手共圆致富梦

按照“因地制宜抓产业、攻坚克难引项目、夯实基础强保障、破解难题促和谐、引领典型谋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上求实效,真帮实扶,携手圆梦促和谐。

强化产业培育示范带动。一是种植全膜玉米6.4万亩,建成沿省道318线郭沟圈至新城浅俭500亩示范点,沿新原线高庄至杜寨1000亩示范点,沿新巨线曹城至小岘500亩示范点3个;二是种植露底瓜菜1.25万亩,在南坡行政村新建钢架蔬菜大棚15座,棚均收益8000元。形成了西连惠沟、东接耿沟的洪惠灌区蔬菜生产示范带。三是完成原有杜寨、闫寨、孙奄、孟寨4个苹果示范点和去年新栽郭沟圈500亩苹果园、450亩核桃园以及耿沟480亩核桃园补植和幼圆管护工作;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4900亩,新建高庄千亩造林点一处,绿化道路5公里,种植紫花苜蓿1.07万亩,建成高庄1000亩、小岘和耿沟各500亩示范点3处。四是积极配合县上完成了杜寨、郭沟圈中盛养鸡基地建设,建成养鸡大棚26座;充分发挥我乡养殖业区域优势,在巩固发展好以恒发种羊场、东庄养鸡小区、潘杨涧林下养鸡场的基础上,建成茂源专业养猪场、小岘惠众养羊场、郭沟圈养牛小区等专业养殖场5处,引导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经过多方争取,全长18.8公里的出省道路新巨公路铺油工程得以实施,有望在10月底竣工,届时将建成路基宽9米,油面宽5米的双向路面,实现东接省道318线、西连宁夏固原的跨省交通网络体系;在高庄岭畔新打机井一眼,修水塔一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亩,完成自来水入户80户;在郭沟圈、东庄新建机平农田各1000亩,并完成高庄、新城、郭沟圈和南坡四村新农村示范点上农网改造申报工作。共实施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6990万元,目前完成6项共投资完成2429万元。其中投资360万完成南坡新农村及中心村建设;投资480万元在街道安装路灯20盏,硬化人行道2500平方米,改造街道2000米,建商品房9000平方米;投资50万元完成街道东区排污排洪工程前期规划及拆迁工作;投资100万元在郭沟圈、东庄新建机平农田2000亩;投资120万元在南坡新建砖厂一处;投资720万元在全乡种植全膜玉米6.4万亩、洋芋7000亩,瓜菜1.25万亩。招商引资任务1000万元,现在建项目两个,总投资402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小岘惠众养羊场引资建设项目。正争取项目两个,一是向省农科院争取新城行政村养殖产业基地建设资金300万元;二是向省港澳台办事处争取朱塬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资金80万元;按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南坡新建小康农宅30户,基础设施配套新修排水渠100米、环村路300米;新建钢架蔬菜大棚15座,养羊场一处,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户10户;新建村卫生所1处,修建25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在郭沟圈田堡维修、改造小康农宅30户,并新打机井1眼、新修水塔1座;新修、维修、拓宽慕湾、小湾、井洼、郑洼村组道路共计9.2公里;种植紫花苜蓿700亩,在井里自然村新建养牛小区1处,发展规模养殖户5户,新建沼气池50座;维修村部、卫生所各1处,新建农家书屋1建,绿化周围环境1500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0公里。在新城下壕自然村新建上宅下店式新农村60户,配套压埋排污管道2100米,安装路灯10盏,栽植绿化树1000棵。按照“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规划一张图”的“三个一”模式,在孙奄、耿沟规划建成小康农宅两处,逐步把我乡建成生态宜人、生活便捷的具有现代化气息乡镇。今年我乡财政收入任务135万元,目前完成35万元,占任务的26%;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发放各类抗旱资金9万元,排查出因强降雨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点15处,安置不安全住房群众14户,抢修水毁道路3条。保障了全乡民政救济、惠农资金落实、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6.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篇六

关键词:一村一品,认识,思考

一村一品的传统含义是以村为基础, 随着专业区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 一村和一品都有拓展, 进一步扩展到村以上的乡、县或更大;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品也从单纯的农业品扩展到加工、运销、手工业等非农领域。

一、一村一品现状

1、产业规模加快聚集

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发展区域经济的理念,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不仅带动了本村、本乡产业发展, 同时, 还带动了其它村、乡镇、甚至周边县 (区) 优势产业的广泛集聚。如继洛川县苹果之后, 新涌现出的泾阳蔬菜、清涧红枣、镇坪生猪等11个产业较集中的县 (区) , 其中包含了16个县在内5个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还有药材、蚕桑、民间手工艺等区域产业模式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优势产业明显, 产业聚集规范。据统计, 2009年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80%,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79%来自主导产业。充分证明,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和来源。

2、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需一村一品规模化为支撑, 一村一品发展空间需农业产业化完整的产业链来推动。各地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 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一村一品与市场紧密连接, 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

3、品牌观念不断强化

实施品牌战略是一村一品稳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各地注重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 大力发挥品牌效应, 以竞争优势替代特色资源优势, 提高市场的覆盖率。如有些果品、蔬菜等产业, 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注册品牌, 实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 与大型超市直接建立连接, 服务高端消费群体, 保证了一村一品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

二、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 部分市、县和单位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缺乏应有的认识, 实践中造成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推进乏力、配套资金空缺, 制约一村一品快速健康发展, 大多数村庄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滞后、基础设施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而脆弱、畏难思想严重, 一村一品持续发展后劲欠缺。

2、产业规模小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使众多农户在有限且被分割的土地上进行着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与当前发展一村一品板块式推进、规模化经营格局相悖。加之近年来各种农业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 不少农民对土地流转期望价格过高, 惜地意识增强, 不愿轻易流转出去, 带来土地流转成本步步高攀, 许多经营大户, 面对土地流转难, 无奈放弃。

3、标准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程度低, 从一定角度来说是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基地规模, 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以及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4、劳动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劳务输出使大量青壮年劳力外流大中城市, 农村剩余劳力素质偏低, 一是文化素质差, 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 接受能力差, 阻碍了新科技在农村的推广;二是身体素质差, 妇、老、弱、残是农村现有劳力的主力人群, 承受劳动能力的强度偏低, 劳动持续时间低, 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较慢。

三、建议与对策

1、树立新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讲, 发展一村一品就是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块状经济。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 按照现代农业要求, 着重强化“三个意识”, 树立“三个理念”。一要强化创造意识, 坚持用发展当地拳头产业的理念指导一村一品发展, 以集约化发展加快区域经济优势集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步伐;二要强化安全意识, 用发展绿色农产品的理念谋划一村一品市场发展规模, 推动农产品绿色发展途径;三要树立相互合作的意识, 用健全服务体系的理念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 形成推动一村一品发展的合力。

2、搭建新平台

各地应把抓好一村一品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发展机制, 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着力为一村一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农业网络系统, 广泛采集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市场信息, 把一村一品网上购销平台建成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的信息纽带;积极组织专业村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 不断加大一村一品宣传推介力度, 提高产品知名度, 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不断提升我省一村一品农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3、创立新机制

多部门联动、多方面扶持、多渠道投入、多途径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 从税收等各方面予以优惠, 为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良好氛围;继续完善产业奖补政策, 定期考核,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信贷方面大力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4、培育现代新农民

建立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为龙头,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为基础, 以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为柱, 县乡农民培训学校为骨干, 多层次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提高素质,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培训和造就大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抓“一村一品”建设促现代农业发展—凤翔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实践与思考》, 《宝鸡社会科学》, 2007 (2) :23-25。

7.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篇七

一、一村一品发展主要成效

截止目前,全县发展省级、一镇一业示范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1个,涉及11775户、39822人,其中从事主导产业农户8714户、从业人口30324人,分别占农户总数和全村总人口的74%和76%。按主导产业类别划分,种植业6个村,占19%;养殖业4个村,占13%;林果业5个村,占16%;其它农业16个(含茶叶、综编、藤编等),占52%。20XX年,31个示范村预计实现生产经营总收入65028万元,同比增长18.8%,农民人均纯收入8228元,比上年增长1080元,同比增长15.1%。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农户占全村总农户的74%,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一村一品发展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的比重均大幅增加。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培育,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一年来,我们按照大力发展茶叶、生猪、蔬菜、烤烟、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园区经济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规范化、区域化产业基地,以此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XX年,全县预计新发展茶园2.16万亩,全县茶叶总面积发展到14.47万亩,年产干茶6818吨,实现产值7.63亿元,生猪出栏83万头,种植蔬菜7.85万亩,种植烤烟2.38万亩,农民群众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以红庙镇罗账岭村为代表的一批专业示范村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大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茶叶基地规模,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群众积极参与,促进了茶园基地快速发展,全村累计新发展茶园500余亩,为茶叶示范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县各镇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逐步将传统的油菜(小麦)—水稻(玉米)复种模式转化为养猪、种茶、种菜、农产品加工等高效农业生产模式,70余个村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更加凸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狠抓示范带动,推动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我们在抓一村一品工作中,围绕我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通过县上抓示范点,镇上抓重点村,村上抓示范户,上下联动,层层示范的工作方式,推动了全县一村一品建设快速发展。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发挥招商引资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努力,江苏商会、陕西汉森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新美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将投资南郑农业产业发展,预计投资总额3.64亿元,将对我县一村一品发展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二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发挥先进农业技术在一村一品中的支撑作用。依托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县建立10个科技示范基地、确定100名科技指导员、培育1000名科技示范户,带动0户农民增收致富。牟家坝镇牟家坝村茶叶产业、圣水镇林场村苗木花卉产业以及小南海镇的烤烟产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其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多次接待县内外的参观交流,已成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的亮点。三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在一村一品发展中的承载作用。抢抓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重大机遇,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整合、要素向园区配置,着力打造园区发展新引擎。全年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全县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9个。同时年内将拟认定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在园区推进工作中,我们通过抓规划、抓进度、抓投入、抓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园区建设,通过园区的规模扩张和示范带动,进一步加快了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一村一品发展水平

一是抓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先后两次组织示范村负责人参加一村一品培训学习,宣传介绍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经验,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二是抓科技推广,提高科学种养水平。以“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工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有效载体,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并分类型确定示范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年累计开展农民技术培训8.61万人次,其中职业农民培训1250人,培训茶农、烟农、药农、养蚕户、生猪养殖户等6万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6万份。深入开展了科技兴农十项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抓农产品认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已完成无公害蔬菜、茶叶认证6600亩,茶叶有机认证1.5万亩15家茶叶企业通过了QS认证无公害农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整县环评。三是抓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县农业信息网站作用,采取信息发布、电子农务、短信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发布政策、价格、市场供求、技术等信息20XX余条。利用县农业信息站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每天定时发布有关农产品价格、市场、技术、招商、项目、企业信息。

(四)健全组织体系,增强一村一品发展能力

坚持把培育适应“一村一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目前,全县注册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5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县级15个,4个企业(基地)被评为全市十大茶厂、养殖场和设施蔬菜示范基地。20XX年1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72亿元,同比增长14.5%。引导和支持绿娇子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朵彩苗木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有效增强了农产品的营销能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42个,入社成员10237人,注册资金1.3亿元。其中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全省百强社,八宝农民专业合作社、严氏绿叶合作社坚持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从事良种茶苗繁育、茶叶加工销售以及技术、信息、农资供应等配套服务,搭建分散小农户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良好平台,吸纳本村及周边村镇农户积极加入,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已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三是积极发挥品牌效应,“汉水银梭”、“黄云翠竹”绿茶、“黄关”黄酒、“秦巴欢”菜籽油四枚商标被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仍存在投入不足,设施落后、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步伐。

(二)政策支持不够。一村一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每年专门用于一村一品发展上的项目仅有1至2个,大多数村多年来没享受过一村一品专项扶持,特别是在每年的一村一品统计年报会上,部分村干部怨言较多。

(三)发展水平不高。现有的“一村一品”大多属于自然形成,我县虽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了区域规划,但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聚集度不高,带动效应不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四)农村劳力缺乏。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缺乏文化层次高,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员,在发展一村一品、推进结构调整、状大主导产业等方面思想保守、劲头不足、困难较多。

(五)组织体系松散。尽管我县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地处城镇,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龙头企业服务于一村一品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年工作打算

(一)完善发展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进一步修改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资源、地域、生态、传统等优势,增强一村一品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

(二)建全保障体系。建立农民自投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着力解决一村一品发展融资问题,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强化人才培训。依托农业、技术、科技、劳动、职教等培训阵地,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加强对示范村驻村指导员、村领导班子、农民技术骨干和专业大户的培训,不断提高带动能力。

8.某村“一村一品”建设经验介绍 篇八

高峰村是讲治镇的水果产业重点村,也是**县的水果产业重点村之一。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04户,总人口2776人,地处海拔450-800米,幅员面积8.48平方公里,耕地2148亩,其中田1236亩,土912亩。建有村级道路14.5公

里(其中:7公里为水泥路),由于该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民主要从事水果、粮食等种养植业和运输业。

高峰村从1997年开始栽种果树,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为群众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聘请果树行家为果农讲课,使每户都能自己成为懂技术的种果能手。全村果品的商品率达到了80%以上,效益连年位居全镇之首。现有果树面积2350亩(其中:本地李子1100亩,葡萄600亩,桃子300亩,梨子200亩,草莓150亩),2006年,全村总收入达900多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其中:仅水果人均创收就达1000多元)。2007年,该村种植大户李三文种植的10亩葡萄,收入达3.5万元,朱宗强种植的7亩李子收入3.75万元,李宗富种植的4.5亩油桃收入4.68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促进一村一品更快发展,近年来,该村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以认识促发展。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组织广大群众学习省、市、县有关“一村一品”的文件精神,使果农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本村及家庭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十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二是科技指导,打造优良品质。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优良品种,聘请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种植水平。同时,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争取新型科技培训项目,印发科技书籍、实用技术资料,建设部份懂科技、用科技,具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把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技术落到实处。近年来,我村的高峰水果(特别是葡萄、李子等)在邻近县已经小有名气。

三是示范户带动,转变群众的思想意识。组织村干部及农村典型户、示范户走出去,到外地去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使他们视野更开阔,追求目标更远大,要求标准更严格,意识更开放,从而促进自己的事业更快发展,在全村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社,逐步形成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四是配套服务,解果农之所忧。村成立了果业协会,在生产上给与技术指导、销售上给与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极大地增强果农的信心,解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促进了我村“一村一品”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我村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建有村级道路14.5公里(其中:7公里为水泥路),建有果园灌溉池21口,进果园水泥便民路5300多米,为果农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

9.朔州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 篇九

一、示范村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

51个示范村地域总面积487919亩, 其中耕地面积235340亩;总人口数65105人, 其中农业人口数61849人, 占9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703人, 占22.6%。截至2010年底,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6元。从这次调查来看, 以畜牧养殖业为主导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示范村, 高出3343元;以蔬菜种植为主导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种植业主导的示范村, 高出2265元。51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有奶牛养殖、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玉米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以及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 但主要支撑于四大优势产业, 即:奶牛养殖业、肉羊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小杂粮。山阴县突出奶牛养殖业, 以故驿、东沙堆、古城、八里庄为代表;怀仁县突出肉羊养殖业, 以南小寨为代表, 应县突出蔬菜种植业, 以接马峪、罗庄、大临河为代表, 右玉县突出小杂粮, 以李达窑、二十一村、牛心村为代表, 下面就上述四县区示范村的四大产业发展状况分别予以说明:

(一) 奶牛养殖业。

山阴县依据独特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 积极发挥奶牛养殖业在全省独占鳌头的优势, 立草为业, 规模养畜, 引导庭院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转变。这一思路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加速发展奶牛业发家致富的意愿, 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奶牛乳品业的迅速膨胀和快速扩张。山阴县的15个奶牛示范村均已凸显奶产业优势。15个村从事第一产业的4318人, 实现产值17005.95万元, 其中从事种植业的2152人, 实现产值3723万元;从事养殖业的2166人, 实现产值12009万元, 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6%。马营庄乡的八里庄村、东沙堆村、故驿村、古城镇的古城村奶牛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72%、78%和61%。

(二) 肉羊养殖业。

近年来, 借助我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出台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 怀仁县把肉羊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因势利导, 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从组织领导、舆论宣传、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保障, 从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进行培育。目前, 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南小寨村成为全省的肉羊养殖典型村, 也是全省肉羊养殖的先进村, 全村2269人, 其中劳动力1469人, 均从事肉羊养殖业, 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就达8000元, 现该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 小型屠宰加工车间10个, 冷藏库11个, 冷冻库6个, 全村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三) 蔬菜产业。

应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 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培育壮大蔬菜产业, 品种有:架豆王、青椒、尖椒、胡萝卜、马铃薯、甜瓜、紫皮大蒜等。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末达到了35万亩, 实现总产值3.15亿元, 占种植业总收入的60%以上, 蔬菜产业已成为12个示范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应县的接马峪村是“一村一品”蔬菜种植专业示范村, 也是应县蔬菜种植基地。全村现有人口3120人, 其中劳动力1268人, 耕地面积6795亩, 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 户均1.5亩。2010年, 仅设施大棚蔬菜一项, 全村人均纯收入6092元, 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的94%。设施大棚蔬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9个主要菜种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产品质量认证, 以“应州绿”注册商标, 并于2007年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该村蔬菜种植已彻底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生产格局, 逐步走上了面向市场、规模开发的坦途。小石口是应县“一村一品”示范村, 该村的大蒜更是享誉三晋, 远近闻名, 全村2208人, 其中劳动力1037人, 耕地面积9000亩, 80%的耕地种植大蒜, 2010年, 全村仅大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512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07元的93%。小石口大蒜是应县名优特产品, 曾获得山西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2010年, 以小石口为核心产区的“应县紫皮大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四) 小杂粮产业。

右玉县委、县政府立足光照充足, 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积极探索小杂粮产业化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有效推进了全县优质小杂粮产业的全面发展, 小杂粮基地产业化规模种植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牛心乡牛心村、李达窑乡李达窑村和二十一村这3个村均是小杂粮示范村。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产值271万元, 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174万元, 养殖业实现产值92万元,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4.2%;第二产业产值39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4万元, 第一产业产值占产业总值434万元的62.456%。种植的小杂粮种类主要有:莜麦、荞麦、野豌豆、黑豆。上述3个示范村小杂粮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61%和56%。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

(一) 借助龙头带基地, 提升“一品村”的产业化水平。

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将“一村一品”打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 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山阴县的15个村均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固定联系, 其中八里庄村与伊利、东沙村与蒙牛、故驿村与蒙牛、后黄台村与伊利和蒙牛、古城村与古城乳业。右玉县4个村与当地企业也建立了固定联系, 牛心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李达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云阳与右玉县祥风薯业公司、二十一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怀仁县南小寨村与本村5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应县的12个村均在本村建有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远销全国各地, 且都在本村办有蔬菜脱水厂、冷库。

朔州市有6家乳品加工企业, 生产能力达50万吨, 系列产品达80多个。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总资产近4亿元, 日处理鲜奶1200吨, 年可生产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乳品32万吨。企业成为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古城商标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年销售收入4.5亿元。山西雅士利乳业公司总投资5.5亿元, 建成了亚洲单机生产能力最大和最先进奶粉生产线, 日处理鲜奶1000吨, 年产配方奶粉5万吨, 销售收入达8亿元。右玉县有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公司、山西六味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西玉龙土特产有限公司、朔州市佳维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小杂粮加工企业21家, 年可转化小杂粮10万吨, 加工转化率达57.1%。山西六昧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右玉公司生产能力为年处理杂粮原粮5万吨、牛羊肉2000吨, 年产杂粮复合粉4万吨。对4万吨杂粮复合粉进行深加工, 年产杂粮馒头7000吨、各类糕点1.2万吨、营养挂面1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休闲食品6400吨、牛羊肉熟制品1000吨。年销售收入达5.87亿元, 上缴税金6762.15万元, 为当地农民建立稳定的小杂粮和牛羊肉销售渠道。年可为当地当地农户户均增收3300多元。同时, 可直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大同祥凤薯业公司瞄准右玉丰富的土豆资源和产品质量, 投资600万元, 在右卫镇建起了一座年加工15万吨土豆的淀粉厂。怀仁县建有羊肉产品加工企业5家, 主要生产羊肉卷、羊拐弯等系列产品, 年可屠宰羊肉90—100万只, 引进皮毛购销厂商12家, 年购销羊皮110万张。应县蔬菜批发市场年可交易蔬菜960万吨, 脱水厂年可加工蔬菜320万吨, 冷库贮藏能力达50万吨。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一村一品”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能人大户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示范村以产业、产品为纽带, 以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为投入资本, 开展生产服务、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多形式、多层次合作, 推进“一品村”以“联合舰队”对接国内外大市场, 形成了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2010年底, 51个村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个, 带动1655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合同、订单、服务、购销等形式, 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 促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保护了农民利益,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右玉县3个小杂粮示范村以莜麦、胡麻、马铃薯等为主的农作物合同订单面积达到7000亩, 应县12个蔬菜示范村合同订单面积达12000亩, 种植业向以销定产、产销对接方向发展。山阴县组织奶牛规模健康养殖小区成立奶联社, 实现共同抵御鲜奶市场的风险能力, 与乳品加工企业实现订单售奶, 以质论价, 最大限度的实现养牛增收。

(三) 坚持科技创新, 增强“一品村”的科技支撑力。

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 右玉县的牛心村、李达窑、二十一村先后引进适宜当地推广的良种小杂粮有:山西农科院品资所培育的“品燕七号”、河北张家口农科院培育的“坝莜一号”、吉林白城农科院培育的“白燕二号”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G5”等四个燕麦新品种。其中“坝莜一号”已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0年平均亩产171公斤, 最高亩产达到224公斤, 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近三年来, 右玉县共举办杂粮生产技术培训班320多场次, 累计培训人数3.2万人次, 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50场次, 达到了乡有培训学校、村有专业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建立起了一支由县、乡、村三级技术人才队伍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 使全县杂粮生产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山阴有健全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畜牧技能人才队伍。全县有七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 一所奶牛医院, 乡级兽医防疫员142名, 村级防疫员252名。县畜牧兽医局下设四站一所, 服务内容涉及防疫、检疫、牧草种植、繁育改良和防疫监督。目前全县建立奶牛电子档案, 实行动态管理。

应县在科技投入上, 以生产无公害、绿色为高起点, 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特色蔬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和效益。

(四) 实施品牌战略, 夯实“一村一品”的产业基地。

51个村认识到品牌与产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产业作依托的品牌, 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没有品牌的产业, 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山阴县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品牌大县, 截至2010年, 国家级名牌有:古城牌系列奶粉及液态奶, 省著名商标有:春城牌、康喜牌、溶溶牌奶粉及液态奶。

右玉县借助龙头企业, 创立名牌, 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右玉县的山西臣丰食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筹建, 总投资5800万元。公司以国内专家技术为依托, 以优质无污染的丰富小杂粮为原料,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 积极开发和生产苦荞系列及小杂粮健康食品, 包含苦荞健茶、荞麦混合粉及杂粮方便冲调食品和苦荞壳为原料的床上用品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年加工苦荞6000吨, 小杂粮4000吨。可间接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2010年, 右玉县李达窑乡积极打造北岭梁名优特燕麦品牌, 投资100万元在该乡的李达窑村、二十一村、林家堡等6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万亩燕麦科技示范园, 2009年与山西农科院右玉试验站合作, 试验、示范燕麦新品种12个, 优选出了3个适合右玉发展的燕麦新品种, 为发展壮大杂粮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县的“应州绿”和“应县紫皮大蒜”均为注册商标, 近年来, 大力实施规模效应、市场开发、信息对接, 走上靠品牌扩张道路。

(五)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山阴县采取先重点后带动周边, 再扩张、辐射的办法, 在全县建立起奶牛标准化养殖场78个, 奶牛示范乡镇网点13个, 示范奶农1500多户, 单头奶牛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 仅奶牛一项每年人均收入可达960多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到2010年底, 右玉县有8万亩马铃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 其中牛心乡的云阳村有500亩马铃薯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应县从2010年起, 大力实施设施农业, 现已建成日光温室2323个, 移动大棚3416个, 配套了机井、管灌, 产品实行分级包装、质量检测, 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 为实施“一村一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规模小, 层次较低、布局分散。

山阴15个村的养殖业大多停留在以户为主的初级养殖阶段。右玉县4个村的小杂粮种植还停留在卖原粮的传统的生产水平。主导产业分散, 产业发展不稳定。种养、加工、储运、销售链条尚未达到有效衔接。尚未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区的战略格局。

(二) 农业技术服务功能不足, 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仍然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不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在产业发展、提高收入方面的作用, 对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工作不重视。51个村尚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三) 一村一品带头人缺少, 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务农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 科技文化素质低, 传统务农观念重, 思想守旧, 缺乏一批能够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右玉县李达窑乡的二十一村, 全村80户, 303人。其中劳动力194人, 在194名劳动力中, 外出打工的121人, 常年在村的只有73人, 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 作为一村一品带头人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同志也已60岁。

(四)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发展, 信用贷款难度大, 对一些有发展潜力、普遍认同的项目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达窑乡经过专家论证拟在当地建设北梁岭牌小杂粮基地, 山阴县晶兴奶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奶牛300多头, 也是由于资金短缺, 致使其规模不能扩大。

(五)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51个示范村的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已发展到121个, 但大多数是以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主, 真正搞产品经营和推广, 带领农民闯市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没有。

(六)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不高。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多数还处在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阶段, 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观光旅游等产业的较少。产业链条短, 投资节点少, 农产品附加值低。右玉县李达窑乡李达窑村的村民反映, 一斤莜麦原粮只能卖到1.5元, 加工成面粉后可以卖到每斤3元。

(七) 农业科技含量低, 科技应用率不高。

受经费、精力限制, 乡镇农技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推广职能缺位, 对村级技术员、示范户的培训扶持力度不够, 新型农民覆盖面不大, 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科技瓶颈难以打破。山阴县故驿村的奶牛养殖虽然全部进入了养殖小区, 统一管理、统一饲养, 但是, 还基本停留在规模养殖的初级阶段, 奶牛单产水平低, 该村最大的养殖小区驿泽奶牛专业合作社, 奶牛平均单产6000公斤左右, 在全省基本属于中等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 又是一个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跃升的过程。因此, 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为了保证“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设立“一村一品”专项发展资金, 以工作定项目, 以项目定资金。各级政府应当把此项工作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政府扶持, 农民为主, 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新机制。对于确定的示范村, 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 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 解决好当地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 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切实落实农业保险办法, 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开展农业保险以补偿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稳定农业生产。尝试探索让科技型人才、市场开拓型人才以技能和信息入股合作社, 参与农业生产,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 大力培植发展示范村的典型引导作用。

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 尽快把专业示范村变为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示范村授予“一村一品”专业村, 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有关部门及项目带头人给予表彰,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各级宣传部门要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 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 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 发现好的典型, 推广好的做法, 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同时, 要加大“一村一品”的政策扶持力度, 省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为奶牛养殖区进行引导扶持, 在资金配套、技术指导、硬件实施、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 扶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和土地流

转入股的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扶持引导村里的能人创办实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创业事迹与经验, 使农民创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与就业的新途径。积极倡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分红, 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利润。同时, 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等非种养产业的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农民增收潜力和空间。

(四) 加大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 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 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 对示范村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养一大批农村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 加强对示范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培训, 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 提高农民从业技能。

(五)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服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一村一品”建设领域的转化与应用, 引导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靠拢, 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加快特色农产品包装开发和牛奶、荞麦、燕麦、胡萝卜、大蒜和马铃薯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投入, 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培训、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经费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界定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的工作范畴, 明确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切实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业技术服务。强化专业培训, 组织专家或聘请教授对乡镇农技五站的工作人员及农民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指导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要求。稳定和优化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对乡镇农技人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原则上农技人员要做到专职专用, 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并注意从大专毕业生中汲取一批专业人员。

(六) 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农业、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为依托, 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扶持示范村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品标注。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 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开拓农产品市场。

(七) 扶持培育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 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强化培训, 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 深入到示范村, 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 并指导其完善章程和各项制度, 规范运作行为, 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 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龙头带基地, 基地和协会联农户, 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发展“订单农业”,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八) 建设信息通道,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市场是“一村一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要加大“一村一品”的市场开拓, 扩大“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健全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 以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市场经营领域, 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 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走向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九) 确保“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辞职书格式下一篇:夏夜300字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