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生决心书

2024-12-19

高中毕业生决心书(共12篇)

1.高中毕业生决心书 篇一

六年级毕业生的决心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光如水,转眼间,短暂而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已在身边悄然流逝。六年来,我始终觉得自豪:因为我是那楼中心校的学生!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不舍以及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今天,我在这里,向敬爱的老师们表示我的决心。在这毕业前最后的21天里,我决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以律己,按时上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2.珍惜时间,加倍刻苦练习,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少废话多思考,课后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查漏补缺,确保各科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大有进步。

3.尽量挤出时间,多阅读对自己有利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4.坚持做好“两操”,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增强体质,保持充沛的精力。

5.注意讲究个人卫生,树立崭新的个人形象;努力搞好校园和教室的卫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总之,我要自觉站好最后一班岗,力争做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我不要光说不做,因为语言代替不了行动;我要付出行动,因为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请老师和同学们多多监督我,我一定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我许下的庄重诺言,来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来回报老师对我的辛勤栽培,从而为我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高中毕业生决心书 篇二

高等教育跨边界流动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际上, 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之时, 今天欧洲那些疆界分明的民族国家尚未独立出来。从当今的地缘关系看, 公元1500年前的高等教育绝大部分是跨边界的。在欧洲划分出明确的国界以后, 学者和学生的流动仍然是相当频繁的。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爆发、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相继到来以及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 欧洲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多个学术中心, 学者和学生向学术中心流动是经常的、平常的。但是, 有意识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是晚近的事, 始于20世纪中叶。

1. 富尔布赖特法案和近30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

富尔布莱特·詹姆斯·威廉 (Fulbright James William) 提出Open doors倡议, 旨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展学生的视野。1946年, 该倡议成为法案, 正式确立了美国学生和学者对外交流的方针。随着20世纪后半期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 国际化高等教育在最后1/4世纪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 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学生流动迅速增加。OECD (国际经合组织) 和UI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 合作发表跨度达30年的国际学生增长资料表明, 从1975年到2005年间, 在国外注册就读的学生数由60万上升到270万, 增幅达350%。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样, 其发展的背后是迅速变化、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OECD报告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国家的3个方面的利益。第一, 增进国家的相互认识和理解, 加强联系, 形成的文化、政治和地缘利益, 这些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可能转换为物质利益。第二, 通过参与国际知识网络, 促进知识更快传播、训练未来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国际交流获得各种需要的专业人才。第三, 对经济增长点积极影响:在国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充分的情况下, 通过外国教育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参与以学生毕业返国为前提。吸引高技能工人, 在知识经济时代, 融合到国际知识网络, 有利于促进国家水平的知识创新, 推动经济增长, 出口创汇。第四, 国际化教育是开发援助的一种有效形式。

2. 高等教育国际化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

在服务与贸易总协定 (GATS) 框架下, 教育服务可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当然, 教育与国家主权相联系, 所以, GATS的规定比较原则灵活, 赋予成员国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服务允许由成员国协商, 而原则上要求相互开放高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已成长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2004年, 单学生流动而产生的出口收益总额超过400亿美元, 仅次于同年金融服务的出口收益。一些国家争相发展高等教育服务出口产业, 制定各种政策吸引大批留学生。2005年, 教育贸易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七大出口部门, 总值超过50亿美元。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 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口总值50.80亿美元, 占同年度GDP的0.26%。与之相对照, 国内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0.44%。高等教育进口花费约为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60%。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 特别是欧洲高等教育区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Area) 的建立, 欧洲的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欧洲的现代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比较悠久。北美地区, 20世纪崛起为国际学生的东道主;澳大利亚、日本已成为新兴的留学基地。

二、中国特色的高中毕业生留学

中国的留学生规模迅速增长, 高中毕业生留学群体不断扩大。众所周知, 中国先有留学后有现代高等教育, 留学的历史早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留学教育, 从1847年容闳留美至今计162年;而现代高等教育只有110年的历史, 且高等教育在很长时间内是在相当封闭的环境里发展的。改革开放后重新打开国门, 出国留学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初, 只有为数不多的公派留学生求学海外, 国家每年派出留学生仅区区几千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留学的需求日益加强, 中国的留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从1978年到2006年底, 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 在外留学人员79.2万。2006年各类留学人员为13.4万, 除了公派的外, 自费留学生多达12.1万。来自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世界银行 (World Bank) 等机构的报告表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中国留学生占全部OECD国家的16.7%, 非OECD国家全部留学生的11.5, 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5.9。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而且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对教育特别是国际教育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留学生占其全部留学生比例超过20%的国家和地区 (2005) 有:澳大利亚21.1%;新西兰57.0%;日本, 66.1%;韩国, 65.1%

美国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学生, 近30年来留美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上升。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7,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2008

如果以实际到美国本土高校学习的学生数来计算, 在美留学中国学生占全美留学生的比例更高, 达15.7。据美国各类院校联合会及教育委员会等8家机构于2007年11月发布资料, 从回收的问卷看, 25%的被调查院校称中国是第一生源国。

人数众多的自费留学生中, 很大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而且, 这部分人数还将继续增长。保守估计, 目前高中毕业直接到国外留学总人数超过10万。来自留学中介机构的信息表明, 申请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毕业生构成了出国留学生的主体。据南京某留学中介机构负责人介绍, 2007通过该机构出国的学生共700人, 其中申请本科院校的超过400人。就负责人所提供的信息, 其他几个留学中介的情形大致也是这样, 自费留学的学生中, 大部分是高中刚毕业的学生。

留学生的增加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始, 至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高校扩招一方面部分满足了就学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能极大地刺激了入学愿望, 升学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一边是莘莘学子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宏大场面;一边是留学中介市场人头攒动蔚为壮观的独特风景。高等教育由“精英之塔”变为“大众之厦”, 高中毕业生留学也已经走入“平常百姓家”。

三、高中毕业生留学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在质与量两方面的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都将长期存在, 这是高中毕业生选择留学的重要原因。

量的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一片废墟中重建的, 尽管发展非常迅速, 但毕竟只有30年的时间。2006年, 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在读人数达2500万, 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因为适龄人口基数庞大, 所以高等教育入学率还很低, 2005年毛入学率刚刚突破20%。近几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大约1500万, 而高校招生人数保持在500多万, 绝大部分人无法升学。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基础差、发展时间短, 加之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两方面的原因使中国高校没有赢得卓越的国际声誉。其一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突出表现;其二是实际办学历史短, 而获得认可需要时间。各种排行榜上, 中国大学的排名总体上比较靠后。

即使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紧张关系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日本、韩国的经验表明, 人人都想上一流的大学。但是一流的大学只是很少一部分。日本是紧随美国领先于欧洲各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 韩国也已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但是, 在日本和韩国, 升学的压力仍然有增无减。日本、韩国和中国, 都以“考试地狱”而闻名。每年的高考竞争达到白热化、残酷的程度。不管怎样, 超过3/4的适龄学子无法获得升学机会, 更不用说升入那些有名望的大学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 在中、日、韩三国, 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尤为紧张。

从文化方面看, 中日韩同属儒学文化圈, 尊师重教的传统和等级观念使然。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重视教育的传统的国度, 贤愚上下皆由人受教育程度划分。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更强化了这一传统。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 开辟了一条下层民众向上流动的稳定的制度化的通道, 普通的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 达到“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境界。在长期的农业经济背景下, 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所谓“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虽然今天的中国已建立起现代工业, 但农耕文化的意思形态和思维方式仍十分盛行。人们普遍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 仍然人人争当白领,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还很盛行。在美国的华人社会, 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从经济的角度看, 高等院校的分层通过教育复制到受教育者, 产生了分化。一流大学的师资水平和物质技术条件远远优于普通院校, 与外界特别是国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更多, 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加显著, 掌握的技能更完备。这些大学还开展了活跃的社团活动, 既锻炼了学生, 又密切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处于金字塔尖的大学毕业生, 在社会各行业占据重要位置, 比较容易进入管理层。通过校友及与相同水平大学的学生交流, 这部分人也拥有更加强势的社会资源, 因而也意味着高收入。经常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位居前列的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令普通院校毕业生望尘莫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与社区学院的毕业生, 在收入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几十年来持续高速增长, 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 据王小鲁估算, 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 (约1900万户, 5000万人) , 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7万元。其他中高收入居民的收入也被低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万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逐年上升, 到2020年超过50%的家庭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富裕家庭迫切要求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而我们的教育政策一贯奉行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最近较长一个时期内 (也许是30~50年, 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 绝大多数人无法升入理想的大学。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力, 而是因为高度教育系统供应短缺失去就学机会。出国留学增加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对许多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来说, 其实这也是唯一的选择。

四、政策建议

1. 提供较全面真实的高中毕业生留学境况的信息

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群体规模大, 保守估计15万, 且还会进一步增加。构成复杂:最精英的学生 (获得国外大学的奖学金) 、一般的学生。一般学生是指:学习能力, 成绩百分位在30~50之间甚至更低, 不能被希望就读的国内大学录取。这些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自费留学的学生来自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如果用一个经济学术语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家庭来指称其家庭, 那么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到2020年, 中国GDP总量将由现在世界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人均GDP将会由去年的接近2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 中等收入家庭将会超过50%, 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家庭数量将会达到60%左右。中间阶层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在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留学接受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关键是如何提供透明的信息, 帮助他们决策、评估、监控留学教育质量, 从而保障其切身利益。

尽管留学生的数量在迅速地增加, 但实际上关于留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充分。OECD和世行2007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 即使是关于跨边界教育课程注册的人数, 也只有几个国家或地区掌握有可靠的数据。国内也很难得到关于留学生的全面可靠的信息, 家长在为小孩作出留学决策的过程中, 能据以参考的第一手资料极为匮乏。以事实为基础, 提供一份有关高中毕业出国留学生的比较完整的、清晰的描述信息。

2. 探索

30年高增长后, 我国的经济还将持续高速增长, 因而对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尚不能培养足够的人才, 仍有相当大的缺口。在中国, 对富有才干的管理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外企和本土企业都面临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管理挑战。例如, 在上海美国商会 (Am Cham Shanghai) 最近对上海的美资企业的调查中, 37%的受访企业表示, 将招聘人才作为最大问题的这些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将监管问题、缺乏透明度、官僚作风或侵犯知识产权列为最大问题的企业数量。此外, 在《麦肯锡季刊》对在中国的企业的调查中, 44%的高管表示, 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其全球抱负的最大障碍。MGI (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 提出了中国的“人才悖论”, 潜在人才储备非常巨大, 而实际上可用人才又很稀缺。MGI提出建议,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保让为数众多的海外留学生归国就业, 因为他们中有相对较高比例的人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技能。2003年, 约12万中国学生去海外留学, 这个数字在MGI所调查的毕业生供应情况的28个国家中是最高的。此外, 这些学生中有一半人生活在美国, 这是与中国相关的最大的海外市场。既然越来越多的学生要出国留学, 而且“他们中有相对较高比例的人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技能”, 我们完全可以把支持高中毕业生留学作为长期的人才储备战略。

参考文献

[1]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2007:OECD Indicators.2007:303;318-319.

[2]OECD.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Focus on Higher Education.2005-2006:73;71;26.

[3]Sajitha Bashir.Tren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Implications and Op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World Bank, 2007:20.

[4]王焕现.留学人数超过百万后我们期待什么.神州学人, 2007.4.

[5]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ACC) , etc., Fall2007International student Enrollment Survey:15.

[6]王小鲁.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中国改革, 2007 (7) :9-10.

[7]NTC中国文化关键语辞典 (NTC's Dictionary of Chinas Culture Code Words) .转引自晓晨.美国无梦:我的六年留学生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111-112.

[8]吴珊红.跨国公司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国际商报, 2007-02-09.

[9]OECD&the World Bank.Cross-border tertiary education:a way towards capacity development.2007:38.

3.美国高中毕业生面临升学难 篇三

许多匪夷所思的规制倍感啼笑皆非

去年12月,当瓦里接到由美国西北大学寄来的未录取通知书时,突然感到天昏地暗,掩面痛泣起来。瓦里感到此时此刻是自己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因为她的初高中都是在加州伯克利学院最赫赫有名的附属中学就学,并通过了严格的学绩考试。她是在毕业考试成绩力拔头筹的光环下才选报美国名牌学府西北大学的。

由此而引发的风波是,在互联网上西北大学遭到来自各个阶层人士的调查质询,锋芒直逼那些已升入大学二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学长们,问他们是怎么考进这所名牌大学的,刚入学学生应该避开什么不利因素才能如愿以偿等。“说白了,若校方或录取部门就是不喜欢你,不让你入学,你也不能硬来,只能忍气吞声和软缠硬磨。说不定只有这招才能感化上帝达到目的的。在这个年轻人无话语权主宰的时代,追求梦想也只能量力而行,否则会欲速则不达”,瓦里的母亲温迪欲哭无泪道。

今年秋季,美国的许多高中毕业生突然发现大学的录取条件变得稀奇古怪和雾里看花起来。大家普遍感到美国大学的门槛变得空前狭窄和苛刻,甚至难以逾越。尤其是那些人气最为火爆的名牌大学,其竞争率空前白热化。究其原因,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不同年龄的人口金字塔结构出现了严重偏斜。由于战后出生的那代人的子女现在正值上大学的年龄峰期,致使199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一下子成为现今大学入学的学员高峰,每家出生的几个孩子,也都在一茬接一茬地由高中毕业涌向大学。美国屈指可数的几所名牌大学不得不采取择优录取和抽选淘汰的录取方略,以各种理由将蜂拥而至的高中毕业生设法拒之门外。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公布的数字,美国迎来了历史上高中毕业生的最高峰,约为332万人。预计明年也只能居高不下,将超过333万人。“实质上,毕业考试升入大学一直是造成高中生们精神和心理压力紧张的主要原因。现在各大学校从紧从严录取的举措只会加剧这种紧张氛围。也不知什么时候这种紧张因素才能有所缓解”,美国大学入学事务局协会的纳西里安会长开宗明义道。近年来,由于高中毕业生的急剧膨胀,致使——

名牌大学的入学申请书应接不暇

去年,四年制大学志愿者申请人数整体上比前年超出3/4,而今年的入学申请书更是水涨船高,令校方应接不暇。坐落于弗吉尼亚州的华盛顿-安多里大学,仅去年一年,每一编员455人的专业系,就能收到4 000份入学申请书。截至目前,今年各大学的入学申请书已经大大超过了去年同期的数量,估计到年底还会更多。

坐落于印第安纳州的波尔州立大学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去年的入学申请人数就比前年增加了22%,约新增1.3万人。而今年,仅年初的1月,入学申请人数就比前年同期增加了15%,后11个月肯定会居高不下的。专家认为,美国大学出现的入学难现象不是孤立的,是人口膨胀的必然结果。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教育保险的推广力度,同时还要尽快兴建一批大学,首先在大学数量上保证每个毕业生都有到大学深造的机会。仅1991年,向美国3所名牌大学的申请人就比1990年增加59%。2006年,向7所名牌大学提交入学申请者比1990年增加了71%,比1991年增加18%。

面对高中生“爆炸”的窘境,各大学的管理体制和招生条件也不得不陷入复杂和难以自拔的窠臼。由于大学条件有限而不得不对许多优秀的高中生忍痛割爱,这确实是一个既残酷又无奈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渴望上名牌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们却在不遗余力地努力实现自己的夙愿。一方梦牵魂萦、心仪已久;另一方却自惭形秽、身陷囹圄。如此反差鲜明的尴尬,是无法从利益和双赢的角度来诠释理顺的。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及其父母亲都普遍认为,那些竞争率高的大学其教育质量肯定也高人一筹。实质上,那些人气高的名牌大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面对高中毕业生“爆炸”带来的升学压力,各名牌大学不应盲目自满或自卑,而应对现在的入学热冷静地反躬自问一下,自身的竞争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未来的入学申请者能否保持现今的高涨势头?

这个课题自然涉及诸多大学。就时下来看,高中毕业生的报考热情至少还看不出有丝毫衰落的迹象。尽管按市场营销学计算,将读完大学的巨额预算分摊开来,每位大学生每年必须确保大约2 000美元的学费,但报考名牌大学和专业的势头不会由此而踯躅不前。

印制考究的《入学须知》小册子和匠心独运的大学网站,都会向高中毕业生们乐此不疲地提供信息。波尔州立大学借助某公司的实力,专门创办了一家名为“名校印象”的网站。它们在广告版上,用当今电视最流行的动漫等夸张虚拟手段,向学生和家长们推介那些不太有名气的大学。“中流大学之间的生源之争如同当年美苏军备竞赛时代那样,充斥着浓烈的火药味”,坐落于宾夕法尼亚州普林马大学的新生入学事务局局长里卡特这样形容竞争的激烈性。

中流大学为什么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先下手为快呢?这是因为根据预测,到2015年,美国的人口入学高峰期将急转直下,届时的高中毕业生将大大缩水。所以大学方面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做准备。生源的锐减,无疑对各大学的未来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这也是今后一件特别令人头疼的事。只有生源充实,才能保障每位大学生每年4万美元授课费的来源。目前,美国部分大学已把目光集中在那些富裕家庭的留学生身上,并出台了一系列宽松的入学条件,主要在中国、韩国、印度和南美等国积极开展招收留学生工作。

识时务者为俊杰。同样,本文先头所提到的那位被美国西北大学以“不合格”为由而拒之校外的女高中毕业生瓦里,如今也只能顺其自然、默认现实了。“仅从入学申请志愿者的数量上来看,眼下大学基本上还是靠抽签来决定录取人员的”,瓦里心灰意冷地说。由于“不合格”的通知书断了自己的升学前程,所以她好些日子只能以泪洗面。正当瓦里失望又矢志之际,幸运之神来叩大门了。纽约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入学录取通知书接踵而至,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我知道,自己最弥足珍贵的非常时期就是没有结婚生子的现在年龄段。如果我在念大学时期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生,那我就辜负了自己和家人的殷切期望。我想,我一定会努力的!”瓦里踌躇满志道。

摘编自日本《新闻周刊》2008年第11期,原文作者:[美]巴克·特伊

(编译者单位:青岛市信息中心)

4.高中军训决心书 篇四

大家好!

我很荣幸在此代表电子082班全体同学表决心。

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九月的秋风终于裹着丰收的喜悦送我们步入齐大的校门。人们都说我们是天之骄子,然而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享受幸福的滋味,更应学会在烈日的灼烧下历练、打磨自己。终于,我们迎来了那期盼已久的大学军训。虽然我们无缘军营,但军训可以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热血军魂。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品质,更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样我们才能有精力、有体力、有耐力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军训去认识并了解同学,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好地完成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过渡。

军训将至,在此我谨代表电子082班的全体同学做出以下保证:

一、我们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

二、我们会遵重教官,积极配合执行教官发出的各项指令,保证军训期间的各项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三、我们会谨记校训、院训,积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我们会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军训的分分秒秒,我们会用这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学习、去拼搏、去为自己的人生架桥铺路,去为校园的明天增光添彩,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加油,同学们!让我们在军训中去展现自信、坚强的自我,让我们以军训为起点,用全新的精神面貌,向崭新的大学生活迈进!

电子082班全体同学

XX年9月10日

尊敬的领导、教官、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能代表电子083班全体同学在这里表决心,我感到非常荣幸。

军训是我们告别高中学习生活,走向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在此,为期10天的军训即将拉开帷幕。在这短短的10天里,我们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一切行动听指挥。尊敬教官、服从教官的命令,遵守纪律,发扬军队吃苦耐劳的作风,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军人的信念教育自己。我们一定铭记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会努力学习军人刻苦训练、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展示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风貌。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里,我们会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针是磨出来的,铁是炼出来的。我们相信:经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过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军歌响起,绿色为伴,太阳为证,我们已下定决心,请老师和教官们见证!

电子083班全体同学

5.高中毕业生决心书 篇五

澳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1594年圣保禄学院的建立为开端,起步较早,但整体上发展非常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澳门并没有自己的大学,如果学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则必须去本土以外的大学。1981年,私立东亚大学的建立(澳门大学的前身),标志着澳门本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学。从此,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除了内地和海外,本地入读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此后的30年,澳门本地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学生入学途径也日趋多元化,主要渠道包括本地大学、内地大学、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大学,还有少数到葡萄牙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上学,走上了一条“多元化培养专业人才的坦途”。[1]近年来,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选择入读澳门本地高校的学生激增,到内地就读的学生逐渐减少,去台湾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不断增加。基于这样一种现象,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是:澳门地区高中生升学流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及变化趋势,我们就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进行了访谈及分析。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跨境升学研究的推拉力理论

推拉力理论最早用于研究人口迁移领域,它认为迁移是迁出地的消极因素与迁入地的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眼于研究迁移原因。[2]近年来,推拉因素理论成为研究跨境学生流动的重要理论。它把跨境学生流动归结于流出地的推动因素和流入地的拉动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澳门的情况来看,影响澳门本地学生到外地读书的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而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及家庭因素。

(二)研究方法

1. 访谈取样

澳门学校根据学校的性质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系统中又分为免费教育系统的私立学校和非免费教育系统的私立学校。2012年,澳门有免费的公立高中2所,免费教育的私立高中30所,非免费的私立高中8所(其中国际学校3所,不在取样范围之内)。[3]本课题在免费教育的私立高中取样5所,在非免费的私立高中取样2所进行访谈。此外,免费的公立高中没有接受课题访谈,但参与了问卷调查。因此,从研究的整体而言,访谈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从学校类型上涵盖了澳门的政府学校、红底学校和教会学校。

2. 访谈对象和访谈方式

课题组共访谈了7所样本学校的学生76人,包括文科组32人,理科组26人,职业组18人。访谈以小组访谈方式进行,采用半结构式访谈。

3. 访谈编码

根据访谈研究的规范要求,对访谈录音进行了文本转换,学生编码顺序为随机选择(如表1所示)。

三、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整体流向

本访谈对76名学生的升学意愿进行了整理,表2显示的是7所样本学校访谈的76名学生的入学意向。整体来看,学生选择升学意向的目的地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序是澳门、台湾、内地、国外、香港。具体的数量上,在所访谈的76名同学中,留在澳门读书的同学有36人,其中保送生为4人。也就是说,一半的同学都选择留在澳门读书,且主要是以参加各学校入学考试的形式留在澳门读书。另一个比重较多的是台湾,有16名同学选择到台湾接受高等教育,台湾面向澳门的本届学生没有保送生,因此,参加台湾联考是学生到台湾读书的唯一方式。内地在澳门招生方式比较多元,既有保送,也有联考,且联考中有两所华侨学校可自行联考招收澳门学生。在选择来内地读书的14名同学中,有13名同学选择通过保送的方式来内地读书,只有一名同学选择通过两校联考的方式到内地读书,而内地高校联考则无人问津。第四位排序是国外,共7名同学,这7名同学所在学校相对比较集中,与该校学生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2名去香港读书。访谈对象中只有1名同学想要直接工作,不读大学。

注:免费教育系统私立学校1的学生1即Sch2-S1。

通过访谈所获得的澳门地区高三毕业生升学意愿信息说明,选择留在澳门成为澳门高中毕业生求学的主体,去台湾读书的同学数量已超过内地,台湾成为学生选择到外地读大学的首选。内地虽然在招生指标上数量逐年增加,但来内地读书并不是澳门高中毕业生的首要选择,且保送成为澳门高中毕业生选择来内地读书的最主要方式,内地高校联考基本沦为招生制度的一项摆设。

基于访谈所显示的高中毕业生升学意愿选择主要集中于澳门、台湾、内地,本文拟针对这三个目的地进行影响学生意愿选择的推拉力因素分析。

四、影响学生选择升学区域的推拉力因素分析

(一)选择澳门地区的推拉力因素

学生选择留在澳门的拉力因素有:首先,“喜欢留在澳门”是学生选择的第一动因。其次才是其他外部因素,如教育、经济等相关因素。学生们选择留在澳门是认为离家比较近,即使上大学,也不会对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与地理环境相比,文化的无距离感对这些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在澳门上大学,情感归属较强。

另外,个人的专业兴趣是学生选择升学意愿要考虑的问题,有学生因专业选择了葡萄牙语而留在澳门。

从经济因素来看,既有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即社会经济制度为学生兼职提供了可能),也有内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即家庭的可支付能力会影响他们选择留在澳门。内部经济因素会与外部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他们的升学意愿选择,因为家庭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更需要社会经济环境能够为他们提供兼职机会,从而实现其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在选择求学目的地时,家庭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也包括情感原因。因此,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文化—环境归属感等原因结合在一起,整体影响学生的求学选择。

选择澳门而不选择其他地区的推力因素有:①就情感因素而言,很多同学就说,因“怕家长担心”而选择留在澳门。②制度因素,如,不是澳门永久性公民,就不能报考内地大学。③教育因素,部分学生认为内地入学难度大,入学后压力大,竞争激烈。另有学生认为内地专业与澳门经济不太接轨,担心就业前景。④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有学生认为内地的交通事故多发,而不选择内地。

(二)选择台湾地区的推拉力因素

近年来,澳门地区学生选择到台湾读大学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从本次访谈可看出,学生选择到外地读书的第一目的地是台湾。那么,是什么吸引澳门高中毕业生到台湾读书呢?我们从访谈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专业原因是学生选择去台湾读书的首要原因。学生在求学意向选择方面,专业兴趣是其首要条件,由于很多专业在澳门的大学里没有,使得澳门的大学在专业选择中被淘汰。另外,台湾大学专业选择的多样性及很多学科的高水平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去求学。

其次,在教育因素中,如招生宣传、大学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都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如“台湾在招生资讯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资讯比较全面,我们比较容易接受”。(Sch9-S9)

再次,从个人因素来看,这些学生选择离开澳门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人际影响也是重要的因素,代际之间、尤其是同辈之间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对他们的选择作用较大。另外,台湾的社会文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吸引力。

(三)选择内地的推拉力因素

在选择就读内地高校的主要拉力因素表现为学校声誉与专业兴趣的影响力。从学校声誉方面来看,学生对内地一些院校的评价比较高。如:“(选择保送是)因为这所学校很出名。”(Sch6-S7)在专业兴趣方面,很多同学认为,在内地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有同学保送华南师范大学,因为“我自己的兴趣也在对教书这边”。(Sch6-S4)另外,教育因素中的入学条件也是吸引学生入读的重要原因,因为内地高校的声誉和竞争力,很多同学认为自己考不上这样的学校,因此,如果有保送的机会,很多同学认为这样比较稳妥保险。

在个人选择方面,学生选择内地的原因主要是想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能锻炼独立能力是学生选择去外地读书的很重要原因,从选择去台湾的同学的拉力因素中也得以证实。“没考虑留到本地。一心想去内地,想出去独立一下,总想去外面见识一下,不想一直困在澳门”。(Sch6-S3)

另外,经济因素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内地学费较澳门和台湾低,很多家庭支付能力有限的同学会选择到内地读书。如“内地和台湾比较的话,就是基于经济的原因就选择了内地”。(Sch6-S7)

五、小结

综观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总体情况,从升学区域的选择来看,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半数都是选择留在澳门读书,这既受澳门社会、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志趣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来看,澳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给澳门带来了巨大吸引力;从教育的因素来看,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与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越来越能满足学生在专业、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各项需求。因此,整体而言,澳门高中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强,“升学—就业”的教育—社会经济结构匹配度高,学生不愿意离开澳门读书。

而离开澳门选择外地读书的高中毕业生,其升学意愿仍然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开阔视野、锻炼独立能力的内在需求,也有在教育专业选择方面的教育因素考量。专业需求成为学生离开澳门选择异地求学的主要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足和亟待发展的方向。

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意愿主要表现在对读书区域的选择而不是专业志趣的选择,尤其是在留在澳门读书的学生中,家庭意愿是影响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家庭可支付能力方面的影响,对出国和去香港读书的学生表现较为明显。也就是说,澳门高中毕业生能走多远,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最大。同时,在其他几个区域的选择,尤其是选择留在澳门读书的学生,也呈现出家庭经济水平影响教育选择的特征,这与澳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大。

在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流向中,看重入学条件也是重要的特征。选择到内地就读的学生中保送生为绝大多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香港与澳门虽文化相似、教育质量高,但就读香港的学生比例极低,也说明了香港入学条件给澳门高中毕业生带来巨大压力,间接证明了这一特征的存在。这一特征的存在实际上反映了澳门高中毕业生目前的学力水平和心理状态,即澳门高中毕业生整体学力水平有待提高,也反映了澳门高中毕业生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足而不愿竞争或畏惧压力的心理状态。

在学生的升学选择中,社会文化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表现出年轻群体新的价值取向。当升大学不是竞争选择而是自由选择的时候,这个思想多变、求新求异的群体则表现出读书的需求与环境舒适度、自由开放度、潮流前卫度等社会文化需求并行的价值取向。

摘要:当前,选择留在澳门读书成为澳门高中毕业生求学的主体,去中国台湾地区读书的学生数量已超过内地,保送成为澳门高中毕业生选择内地读书的主要方式。本论文以跨境升学研究的推拉力理论为基础,运用访谈法对澳门高中毕业生选择升学流向地区和推拉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学生升学选择的重要因素,表现出年轻群体新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

参考文献

[1]刘羡冰.澳门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9.

[2]张志良,张涛,张潜.移民推拉力机制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1997,(2):36-37.

6.高中毕业生决心书 篇六

美国:入学“专业未定”。美国的一些大学要求本科生从泛不从专,大学生不需要在入学前就急着选专业。由于更换专业可能导致之前选的课程与新专业无关、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少大学会鼓励高中毕业生以“专业未定”的身份入学,入学以后,再观察、尝试。各大学还会专门为这些专业未定的新生指定指导教师,在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方面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大学会要求学生最迟在第一或第二个学年结束前定好专业。即便是已经选定了专业,换一个也不难,学校和院系都会比较配合,一般来说,联系好对口院系再填写几张表格就可以了。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有更换过专业甚至数次更换的经历。有调查显示,60%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

日本:追捧热门专业。日本大学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成绩,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日本高中生和家长大多认为,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才能有好的前途,因此,社会需要的專业也会备受考生们追捧。例如,法律、能源、设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等都是日本的热门专业。日本学生报志愿时也会希望能进入知名学府的热门专业,但如果遇到无法兼顾的情况,则会倾向于以专业为主,即便学校的综合知名度不高,某个专业只要排名靠前也会受到考生欢迎,竞争激烈。

德国:打工帮助,决定志愿。每年六七月份是德国的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填报志愿的高峰时段,不过德国毕业生可能不会感到焦虑和无从选择,因为德国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和职业选择,老师还会据此推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的发展。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会利用假期打工,既能满足多数工作岗位至少3个月的低薪学徒经历的要求,又可以利用打工机会尝试未来职业,有助于自己进入大学时选择专业。此外,德国很多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开放周,邀请高中老师带着学生到大学校园“参观考察”。大学举办开放周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中学生在报考大学时认清职业方向,提前对自己属意的专业有个大致了解。最后,德国大学规定,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无条件地申请换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学生,也可以搞“度身定做”,利用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度来扬长避短、提高自己。 (广州日报)

7.我的高中毕业舞会 篇七

准备舞会的过程和舞会当晚几乎一样重要!舞会前几个月,整个学校的人就会纷纷议论谁和谁将作为“舞伴”一起参加。虽然也有人将不带舞伴独自参加舞会(我们称之为“落单”),但最常见的做法还是两个人一起参加。在美国,传统的做法是男生邀请女生参加舞会。男生邀请女生参加舞会时通常还会送花。

对于女生们来说,舞会的着装和妆容需要花时间和心思精心准备。很多女孩会花上几个月时间寻找完美的礼服,一旦找到,还要花费大笔的银子!同样地,其他很多细节也要花心思准备,比如头发怎么打理,化什么样的妆。而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说,这方面的准备要容易一些,因为他们只需要买或租一套西装就搞定了。不过,男生们也不总是那么容易——他们通常要给女生买舞会的入场券,有些学校的入场券甚至高达100美元!

舞会当晚,所有同学的装扮都让我眼前一亮——每个人都变样了!很多平常不太打扮的女生也穿上了漂亮的长礼服裙,妆容精致,实在让人惊叹!好朋友们一般会在舞会之前碰头,一起拍照留念,这样大家都能记住这个美好的时刻。

毕业舞会的具体安排因学校而异,但一般都会有晚餐和舞会。毕业舞会的场地一般安排在有舞池的大型场所,比如酒店或俱乐部,而且场地会为此进行特殊布置。我所在高中的毕业舞会是在一艘大船上举办的,当晚,这艘大船带我们在旧金山湾航行。我们在船上吃了一顿超赞的大餐,之后又和朋友们跳了几个小时的舞。毕业舞会一般都会开到夜里——我几乎凌晨2点才回到家,当然,爸妈对此有些不满。

8.美国高中毕业考试特点简析 篇八

截止到2006年, 美国22个州的公立学校 (包括部分私立学校) 规定, 高中毕业生除了修满课程学分外, 还必须通过州毕业考试获得毕业证书。这22个州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从2008年到2012年, 还将有3个州陆续要求学生参加这种考试。每个州的考试科目和难度不尽相同, 但是都包含英语语言艺术和数学这两门科目。

2. 背景介绍:美国为什么会重视高中毕业考试

美国许多高校发现, 如今的大学新生与过去相比, 知识技能等方面显得准备不足。很多大学新生都需要补修阅读、写作、数学等课程的知识。美国教育统计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发现, 不仅是更多的学生需要补修课程了, 参加补修课程学生所需的时间也增加了。随之增加的不仅仅是教育经费, 还有大学缀学的人数。因为参加补修课程的学生与不参加补修课程的学生比, 毕业的可能性更小。

同时, 高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也发现了毕业生质量在不断下降。美国制造商 (manufacturer) 联合会发现大部分的制造商缺乏大批有熟练技能的合格员工。2004年, 他们采访了400个来自各个领域的用人单位。雇主大多对高中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具体来说, 他们不满意高中毕业生员工的阅读和理解复杂材料的能力 (41%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 不会辩证地思考 (42%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 不会将所学应用到实际背景中 (39%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 以及不能有效地交流 (34%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因此, 很多权利相关者都认为, 高中学生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来提高他们在大学和工作场所成功的机会。

美国过去用的卡耐基学分制度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只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无意义的代名词。并不能保证学生已经学到了大学和工作所学的知识。

毕业考试中的学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高中毕业时必须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标准通常有法律效力, 因此, 能够指导教师根据标准来授课, 从而保证教给学生的都是读大学或是参加工作所需的知识。这是卡耐基学分没法做到的。

美国各个州出于以上原因制定了会考的标准。虽然考试的内容、标准不尽相同, 但却都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试题简单

在最近的几次国际比较中, 美国学生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和部分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密歇根州立大学因此而根据TIMSS的试题编制了一套国际水平定位系统 (Inter鄄national Grade Placement, IGP) 。IGP包括了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包括高成就和低成就国家) , 来比较一个具体的数学内容是在课程中哪个年级出现的。例如, 小数和分数在国际上一般都是在四年级出现的, 这个IGP指数等级即为4;全等三角形知识一般在9年级出现, 它的IGP指数即为9。美国的Achieve公司 (1) 根据IGP, 随机抽取了几个州, 发现了考试的内容、平均的难度水平在国际的8年级左右。换句话说, 这几个州对高中毕业考试用的材料, 对大部分别的国家来说只是初中的水平。可以发现, 没有一个州的数学考试难度是超过指数9的。

(2) 大部分的试题都停留在低认知水平阶段

Achieve公司根据TIMSS数学试题框架开发了一套从1到5的不同水平的量表, 来说明各个州对学生表现的类型和复杂程度上的要求。量表发现6个州大部分试题分数都停留在低认知一端。在这个5点量表中50%以上的试题在第二个认知水平, 即要求学生会用常规的程序和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这些比简单的回忆和识别只是高了一个小小的级别。所有试题中, 只有1/4试题是要求学生会运用更高级的数学技能 (级别4和级别5) 。

3. 未来美国高中毕业考试的发展趋势

2008年底以来, 美国成为本次金融风暴最大的受害者。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2月17日签署了美国经济刺激法案, 旨在重新振兴美国的经济。在经济法案中规定把给教育的900亿美元中的25亿美元用来给各州测量评估学生的学业表现。美国政府经过这次危机更加认识到了目前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机制是很落后的, 不再能够满足美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了。

未来美国高中毕业考试的改革主要将呈现以下两种趋势。

(1) 提高考试难度

美国是一个没有考试历史的国家。如今的高中毕业考试, 相对于之前不用考试, 只需修满学分的方法来说, 已经是很有难度了。但是, 这些考试却停留在一个低层次水平上, 因此, 现在毕业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大学学术研究和日益先进工作的高需求。因此, 未来美国各个州将会提高考试的难度和考试通过的分数, 主要是增加更多的高层次的概念和技能。

(2) 开发更多的考试类型

学生在高三毕业之前可以参加4到5次的毕业考试, 以最高分为准。因此, 高中学生一般在高一高二时就开始参加毕业考试, 这使得考试的内容必须限制在高一高二之前的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行的高中毕业考试都没有反映出高校招生和公司雇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 尽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州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 但是因为上述原因, 无法测出高三的和大学、职场所需的知识。由于不能完全依赖毕业考试, 因此, 各州肯定会开发出其他的测量高中毕业学生准备情况的考试类型。

(3) 建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统一的学术标准

美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实行联邦制, 一般的事物都归州当局管辖。但是如今,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教育多样化的负面影响。从2009年5月初开始, 美国教育部长Arne Duncan走访了15个州, 很多学校的校董会和州领导指出, 目前美国教育中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每个州的标准不一样。因此, 如今的美国更加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学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但是他们也指出, 他们不会照搬欧洲或者亚洲的模式, 美国人的创新精神要求即使在课程标准上也要与众不同。

(4) 对中国考试改革的启示。

就在美国各州普遍建立或强化高中毕业会考的同时, 我国很多省份却在取消或淡化高中毕业会考。其实, 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 重新建立并强化高中会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国高中依然是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 (课程) , 新课程的选修课与要求形同虚设, 导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参考一下美国的做法, 将高中毕业会考与高考分离开来未尝不可。高中毕业会考是衡量学生能否高中毕业的标准, 属于水平性测试, 应该与中学教育教学相联系, 充分发挥会考对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与监控作用。虽然会考成绩不一定要以多少比例计入高考成绩, 但高中会考 (属于省级统考) 成绩, 尤其是选修课程的科目数及会考成绩应该或可以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参考。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是为了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而组织的选拔性考试, 应该与中学教育教学逐步分离, 逐步推进高考工作社会化, 让高考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 即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上面来。

摘要:截止到2006年, 全美共有22个州规定学生只有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 而将来会有更多的州加入到这个行列。美国为什么要强化考试, 他们的毕业考试又有什么特点, 未来美国的高中毕业考试又将呈现如何的趋势, 本文以数学学科为切入点,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中毕业考试,发展趋势启示

参考文献

[1]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CEP]2006)

[2]http:Do Graduation Tests Measure Up:A Closer Look at High School Exit Exams.

[3]http:Skills gap report:A survey of the American manufac-turing workforce.2005.

[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Regional Education Laboratory at Mid-continent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and Learning/High school standar2ds and expecta-tions for college and the workplace June, 2007.

[5]Ready or Not:Creating a High School Diploma that Counts (American Diploma Project, 2004)

[6]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Recovery_and_Reinvestment_Act_of_2009.

9.怎样提高高中毕业班的英语水平 篇九

关键词:提高,毕业班,英语水平

1 因人施教, 必须先从整体入手

1.1 从整体入手, 必须先了解学生的情况

因人施教, 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情况, 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1) 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谈心, 在交谈中了解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利用辅导的机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薄弱环节;

(3) 通过质量抽查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发调查表,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建议。

根据这些调查情况, 制定相应的措施; (1) 给学生查漏补缺, 巩固基础知识; (2) 授课时多考虑基础中等或薄弱的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 (3) 在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 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1.2 整体化的课堂教学, 是因人施教的重要手段

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在教学过程中, 要力求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深化,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并能解决综合问题。教师主要从打造知识链、知识网和多维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1.2.1 纵向或横向贯通, 组成完整的知识链。

教学大纲要求, 高中学生应掌握3500个词汇。要牢固掌握这些基本词汇, 靠死记硬背, 单独记忆是不行的。除了引导学生在完整的句子中去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外,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结合学过的词汇让学生感知新词。凡是碰到能与过去学过的词语联系得上的生词, 都争取给出近义词、反义词、派生词等, 并归纳同一单词不同词性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在学习短语时, 也注意进行归类、比较等, 使学生触类旁通, 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使零散知识形成链条, 系统而牢固。

为了使学生对某一语法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师首先要讲清基本概念, 然后抓住关键的东西, 从多方面提问, 引导学生从中比较鉴别, 获得真知。例如, 定语从句是英语语法中的难点之一。教师不妨首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概念引导出定语从句如何在主从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 讲清定语从句引导词的用法、特点, 讲清它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互换或省略, 同时把定语从句与汉语中的定语做一番比较。这样, 学生都能较牢固地掌握并运用自如。

1.2.2 纵向和横向知识结合, 组成系统的知识网

学生仅仅掌握知识链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把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打造系统的知识网络。

例如:复习高中第一册的蓝本时,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句型和十四个短语。这三种句型如下:

十四个短语如下:

(1) be forced to do sth.;be obliged to do sth.

(2) some time;sometime;sometimes

(3) before long;long before

(4) move on

(5) get to;reach;arrive in (at)

(6) make progress

(7) 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

(8) go on to do sth.;go on doing sth.;go on with sth.;continue to do (doing) sth.;

(9) be sure about (of) sth.;be sure+that-clause;be sure to do sth.

(10) keep (on) doing sth.

(11) in the 1870’s (1870s)

(12) in one’s fi fties (forties, eighties)

(13) give some advice on how to do sth.

(14) translate…into…

在归纳的基础上, 特别注意讲清楚句型本身的内部联系, 讲清它的特点、内部结构和用法, 并且把初中学过的too…to…和enough to等句型与上文B句型联系起来, 指出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规律。

2 因人施教, 必须注意局部的、具体的和点的工作

“整体化”是因人施教的前提。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局部的细节组成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着力点还是在局部和细节上。因人施教, 还必须注重下面几点工作:

2.1 注意信息反馈, 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信息反馈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采取三种做法。一是课堂提问。这是检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最迅速、最直接的手段。课堂提问必须在备课的时候认真设计。在课堂问答中, 注意掌握分析学生对新旧知识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提问时, 要力求做到“可问性”、“针对性”、“适中性”、“兴趣性”。二是自编测练题。为了使学生能及时输出信息和处理信息、自我检测, 可以按课文编出一整套系列的带复习性质的测练题, 每讲完一课发一套。这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复习资料, 实践效果很好, 是因人施教、收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三是单元检测。其作用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进步过程, 更有利于因人施教。

2.2 开辟第二课堂, 是因人施教的辅助手段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是相对于工作面而言的局部工作。第二课堂形式可以组织外语选修小组, 学生自由参加, 有利于因人施教。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向的灵活性,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学习时空的开放性。

10.新年决心不易懂 篇十

Mother: Excuse me? You mean Christmas, don’t you?

Randy: No, mum. I’ve already told Santa Claus what I want for Christmas, so I want to tell you my New Year’s revolution.

Mother: Resolution.

Randy: What?

Mother: It’s called a New Year’s resolution. It means to decide something you want to change about yourself, or to make a goal for you to reach during the year.

Randy: Yes, ①that’s what I meant to say.

Mother: Where did you hear about this?

Randy: Our teacher told us about it. She says we should do it every year.

Mother: That’s right. So what is your resolution?

Randy: I want a new bike!

Mother: No Randy, you don’t get a gift! You have to make a change to your personality or achieve something you want to achieve.

Randy: Oh, I understand.

Mother: Are you sure?

Randy: Yes. OK, I want to change the fact that I don’t have a bike and I want to achieve having a new bike!

Mother: Haha. No, ②it doesn’t work like that, sweetheart.

Randy: Well, I would like to talk to whoever made these rules, because it seems very confusing to follow.

Mother: It’s simple. It’s not your birthday or Christmas. You should try to do something to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 Some people decide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Some people decide to learn something new.

Randy: Like a new bike?

Mother: No, not like a new bike. Like a new language, or a new hobby, or a new sport.

Randy: Well, what is your revo…resolution mum?

Mother: Well, I want to try to get a better job.

Randy: But working makes you tired. It doesn’t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

Mother: Yes that’s true, Randy, but if I have a better job then I can make more money and provide a better life for my family.

Randy: Oh! Now ③I get it. ④It all makes sense now. Thanks for explaining, mum!

Mother: No problem, sweetheart. Are you sure you understand how a resolution works?

Randy: Yes!

Mother: Oh great. So…what resolution would you like to make?

Randy: I want you to get a better job.

Mother: No Randy! You must make it a resolution about yourself, not me.

Randy: But if you get a new job, then you can make more money, and then you can buy me a new bike!

兰迪:妈妈!我已决定新年我想要什么了!

妈妈:什么?你是说圣诞节吧?

兰迪:不,妈妈。我已经告诉了圣诞老人我想要什么圣诞礼物,所以我想告诉您我的新年“革命”(直译)。

妈妈:决心。

兰迪:什么?

妈妈:那叫做新年决心。意思就是你打算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或者设定一个目标让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实现。

兰迪:对,那正是我的意思。

妈妈:你从哪里听说这个东西的?

兰迪:我们的老师跟我们提及过。她说我们应该每年都这么做。

妈妈:没错。那么你的新年决心是什么呢?

兰迪:我要一辆新自行车!

妈妈:不,兰迪,你不可以得到一份礼物!你要为你的性情作一些改变或者实现某个你想实现的愿望。

兰迪:喔,我明白了。

妈妈:你真的明白吗?

兰迪:是的。好吧,我想改变自己没有自行车的事实,并且我想实现拥有一辆新自行车的愿望!

妈妈:哈哈。不,亲爱的,(表决心)不是这样的。

兰迪:嗯,我想跟制定这些规则的人谈谈,这似乎很混乱,令人难以适从。

妈妈:简单得很。这不是你的生日或圣诞节。你应该尝试做一些事情令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有些人打算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有些人则打算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兰迪:比如骑新的自行车?

妈妈:不,不像骑一辆新的自行车。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一个新爱好,又或者一项新的体育运动。

兰迪:那您的革……决心是什么呀,妈妈?

妈妈:唔,我想尝试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兰迪:可是工作让你疲惫不堪。这不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啊。

妈妈:对,那倒是,兰迪,但如果我有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我就可以赚更多的钱来为我的家人提供更舒适的生活了。

兰迪:哦!现在我明白了。我已经完全理解了。谢谢您的解释,妈妈!

妈妈:不客气,亲爱的。你真的明白怎样表决心了吗?

兰迪:当然!

妈妈:哦,太好了!那么……你会表什么决心呢?

兰迪:我希望您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妈妈:不,兰迪!你必须要为自己表一个决心,不是为我!

兰迪:但是如果你找到一份新工作,你便可以赚更多的钱,然后你就能给我买一辆新的自行车了!

Smart Sentences

① That’s what I meant to say. 那正是我的意思。

解释自己的原意,通常是在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或作自我辩护时用(indicat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for sth. said, usually used when others misunderstood one’s meaning or trying to defend oneself)。也可以说成That’s what I meant.或That’s what I was trying to say. 例如:

—We need to get up at five in order to see the sunrise, not six.

我们得在五点起床才能看到日出,而不是六点。

—That’s what I meant to say.

那正是我的意思。

② It doesn’t work like that. 不是那样的。

解释某事不会或不应该按被提及的方式进行(explaining sth. will not or should not work or operate in a way that was mentioned)。类似表达还有:it wouldn’t work like that.。

例如:

Though we all think more work means more pay, in the real world, it doesn’t quite work like that.

尽管我们都认为多劳多得,但在现实世界中,事情并非如此。

③ I get it. 我明白了。

get it: 明白,领会(begin to understand or feel you learn sth.),通常在经过一些解释后(usually after some explanations)。例如:

—Turn right at the next intersection, go straight for three blocks. You will see the post office on your left.

在下个路口转右,往前走三个路口,你就会看到邮局在左边。

—I get it.

我明白了。

④ It all makes sense now.我已经完全理解了。

make sense: 觉得某事有道理,开始明白某事(beginning to see why sth. is the way it is or understand sth.)。例如:

What you say doesn’t make sense to me.

你说的话我不能理解。

创刊一周年之小编絮语

走出校园之后,就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今年更是如此。转眼,

CE Speaker从创刊到现在,一年多都过去了。小编负责的《生活聊吧》这个栏目也整整陪伴了大家一年。这个栏目采用了口语学习最高效的一种形式:对话。有一位读者朋友在来信中说,她会在课余时间和同学用《生活聊吧》的内容做一些role-play的游戏;还会把一些连续的场景排成短剧,去参加学校的汇演之类。小编看了真是欣喜万分。现在《生活聊吧》不仅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最鲜活、最地道的口语对话,更想提倡一种口语学习的新理念、一种英文思维的好习惯。其实每一次对话的主题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给出的对话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参照我们的Smart Sentences部分,大家都能侃侃而谈,用英文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你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给我们。非常期待各位读者2008年继续支持CE Speaker!

11.高中毕业生决心书 篇十一

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透出了加大扶贫力度的不懈意志;

这一铿锵有力的宣誓,表明了强化扶贫攻坚的坚定决心。

这份决心,源于国家的民本思想和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困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贫困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依然严重滞后,贫困代际传递和因病因灾返贫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发出继续向贫困宣战,正是因为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心目中的重要分量,也洋溢着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民本情怀。

这份决心,体现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李克强总理参加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提出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那就是政府立下的军令状!并指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广大群众的心声,也是政府行政的根本宗旨。今后7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国情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现实看,全国仍有8249万贫困人口中。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继续向贫困宣战,敢于解难题、打硬仗,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

这份决心,昭示改革的实际行动和力度。2014年九大重点工作之中,关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位列第四,足见国家的重视和改革决心。与过去数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强调提高扶贫标准、新增扶贫项目等具体措施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为题阐述扶贫工作,指出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明确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地方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强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特别是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弄清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解决长期以来扶贫工作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度,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改“漫灌”为“滴灌”。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提法契合了我国扶贫开发的现实需要,指明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措施。

12.信心与决心 篇十二

2011年11月8日,随着拍卖师手起锤落,2012年CCTV黄金广告资源现场招标明标第一标比往年高出50%以上的价格落锤成交,把气氛带入第一个高潮。

随着后续答案一一揭晓,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总额最终以超过142.6亿,比增长率达到12.54%的成绩圆满收官。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为9.4%,预计今年增速约为9.8%左右,本次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售收入的增幅高于GDP的增幅,体现出广大企业对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热点产品持续升温

众所周知,央视每年招标的核心重头戏集中在标版与A特这两项资源,这两项资源涵盖的标的物最多,中标额占比也最大。而每年的亮点则集中在当年热点事件,以及报时类资源的争夺。

2012年,标版、A特两项资源依旧受到企业热捧,中标额占据总中标额的46.8%,而报时、奥运资源的中标额也争夺激烈,屡屡创下新高。

由于客户对资源价值的判断变得更加严格,“限酒令”限制了酒类客户在黄金时间19:00-21:00的播出条数,使得该时段外资源由于酒类客户的集中而出现价格较大幅度提升现象;此外,新闻联播后标版产品形式的改革,令其总体中标额变得更高。另一方面,客户需求使得标的物的价值也形成了两极分化,核心资源的价值权重变得更高,单独看新闻联播及天气预报周边标的物的增长幅度,已经达到35%,远远高于今年总中标额的增长幅度,而焦点访谈系列招标资源则被冷落,中标形势不容乐观。

标版改革带动增长

今天央视招标产品最大的变化,应该说是新闻联播后标版产品的变化,从往年14条7.5秒广告,转变为前10位置10秒和后4位置5秒广告,分两轮招标。

标版历来被视为是招标中最核心的资源,从战略角度看,是大型龙头企业的必争之地。对客户而言,如此大的变动,价格的走向因此变得更加不明朗,不但需要对招标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更需要从划拨预算的层面上有更大的决心和判断力。

从本次标版实际中标的价格来看,标版实现了10个亿的高增长。在标版竞争难度增加的基础上,部分客户不得不选择A特,使得A特中标额出现了20%以上的增长。

酒类企业竞争引人关注

随着白酒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白酒企业用于广告、网络等媒介的资金投入在逐年增加。“限酒令”的作用之下,央视招标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但又具备不可忽视的传播价值,资源竞争演变得更加剧烈。

“限酒令”的出台,使得白酒类企业不得不放弃了19:00~21:00之间的众多标的物,转向黄金剧场第一集中插、新闻联播报时组合、整点新闻报时组合、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几个项目。由于两个报时组合历年都被白酒企业包揽,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则成为了白酒企业最为集中的资源。2011年,白酒企业的加入竞争,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已经实现了非常大的增长,而今年该资源广告总时间从60秒增加到了75秒,也为其他一些对超高价资源无力竞争、又想接近新闻联播资源的非白酒类客户流出一定空间。

从中标结果看,部分未能在报时类资源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白酒企业,以非常惊人的价格投向了新闻联播提示收看,首位选择权的中标价格达到末位选择权300%之多,可以见到白酒企业为了在招标的最后阶段获取资源,对于热点资源的极度渴求。据统计,每个单元的新闻联播提示收看都有三个左右的白酒企业中标,而新闻联播提示收看的总中标额比往年增加了7个亿,增幅达到101.7%,为各标的物增幅之首。

新行业加剧招标竞争

在今年的中标行业排名中,酒类、食品饮料、金融行业分别位居前三位。此外,相对去年,增长较快的行业还包括IT、通信、家居、工业及旅游行业。特别是IT行业,以往一直排在十位之外,而今年由于黑马企业京东商城和阿里巴巴的加入,以及一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的中标,总中标额一举提升至7个亿左右,排名提升到第六位。

除了大中型企业致力于核心资源的争夺,为了成为行业标杆,部分企业也努力在招标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公牛;而在以往只有零星中标的工业企业如山东临工、新基业和旅游行业如重庆旅游局,在本年度也实现了突破,出现了大额度中标,增长迅猛。足见央视的黄金招标资源对于企业跻身行业龙头的推动力之强,被更多行业所认可。

近年来,我国传统行业随着产业升级、市场扩张而稳步发展,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各行业龙头品牌齐聚央视黄金资源,大力书写品牌传奇。例如,家电三大巨头美的、海尔、格力,乳业巨头伊利,邮电通讯行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肉制品两大巨头双汇、雨润,饮料行业领袖品牌娃哈哈、加多宝、康师傅、可口可乐,等等众多消费品行业的大品牌均有力抢占央视黄金资源。同时,随着金融行业整体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中国人保等企业在本年度招标中均有所斩获。

2012年央视招标结果释放出了明年国内经济走势良好的信号,与此同时,媒体与企业也都已更清晰地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只有更加优势的媒体资源才能真正对企业品牌建设产生助力。在资源极其稀缺、更难为获取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判断力与决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谁不说俺家乡好作文600字下一篇:悼念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