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演讲稿

2024-08-31

环境与健康演讲稿(共11篇)(共11篇)

1.环境与健康演讲稿 篇一

奢沟小学

2017年春“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教育”

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大家专心听,牢记于心间。

一、安全

同学们,全国每年中小学生发生安全事故达万起,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其中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占有55%以上,数字触目惊心。全国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原因死亡的人数,每天平均有40多人,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伤害,时时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要以为这些事例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某校一位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过马路的时候,不小心被一辆大客车撞出去十几米远,等到120的急救车过来时,这名学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在武汉市的一所小学,有一个学生奔跑时与同学撞在一起,牙齿被撞断,肝脏破裂,生命垂危;最近在万家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时,浙江来自一个大家庭的5个孩子却在正月初五不幸溺水死亡,5个幸福的家庭一瞬间被不幸笼罩?入学仅两天的四岁小女孩在超载校车中挤压窒息而死„„同学们,听了上述事例后你想到了什么呢?我们至少应该想到:这些教训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都会给受害者造成伤害,会给受害者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失。假如我们平时重视安全,这些事故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

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不能重来。生命安全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安全不仅关系我们个人、更关系到我们身后的家庭、学校、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珍爱生命,增强安全意识,让快乐与幸福伴随我们的童年。

(一)交通安全

1.要遵守交通法规,基本常识有:行人靠右行,不闯红灯,不跨越护栏,横穿路心时要左顾右盼看是否有车辆经过,不脱把骑车,不骑“英雄”车,不跳车,不扒车。

2.十二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十二周岁以上的学生骑自行车要达到“五有”,即“有铃”、“有刹”、“有锁”、“有支撑”、“有反光膜”。缺一都有安全隐患。

3.不乘坐黑车,因为黑车是“三无”车,有诸多不安全系数,出了安全问题,费用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赔偿。

4.坚决不乘坐超员车辆。每年因超员超载引发的校车安全事故占80%。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停稳后再下车,不乘坐无牌、无证的农用运输车。

5.注意上学和放学安全,在上学和放学时要抓紧时间,不要在路上玩耍;更不要在公路上乱穿,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两旁人行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在马路上踢球。

(二)校园安全

同学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体而言: 1.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有伤害他人的一切工具进入校园,水果刀也不准带进校园。2.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3.禁止有危害性的玩具进入校园,如小枪、弹弓等。4.与同学和睦相处,不寻衅滋事,引发矛盾。

5.禁止攀爬高层和危险物。禁止在池塘边、冰面上玩耍。严禁私自下河下塘洗澡。(三)食品卫生安全

1.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常洗头、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洁并要常晒。2.加强体育锻炼,按时集队、跑步或做操,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3.购买袋装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不提倡吃零食,更不要吃不卫生的食品,以防因吃不卫生的食品而引发疾病。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讲究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包装袋、废纸等杂物。负责的值日生每天保证室内整洁卫生,每天开门开窗,保证室内通风。

(四)课间活动安全

1.禁止在校园追逐、打闹,做危险游戏,禁止到危险建筑物周围玩耍。

2.不摸、不动灭火器,不触摸开启校内各种开关;为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除实验外,校内严禁使用明火。

3.在学校各种劳动中注意安全,如扫地,擦窗户,搬桌子等。

4.上操、集会、放学时间,学生不可奔跑,不可拥挤。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没有老师的允许不准使用固定体育器械。

5.不得使用学习工具、尖锐利器等有伤害性的东西玩。6.下午放学后,禁止在学校和路上逗留。禁止学生在私自离校。

(五)居家安全

1.活动要远离建筑工地、道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

2.不到坑、池、塘、沟、河流、水坝、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燃放烟花爆竹,防止意外伤害。

3.出门要告知父母知道,告诉他们你和谁在什么地方玩,要注意时间,不要很晚到家,以免父母担心。双休日,不要到学校玩耍。

4.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不随便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时时注意安全,事事注意安全,记住家长电话号码和急救电话(110、120、119),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就能有效地避免和预防意外伤害。

二、心理健康教育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其实也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的呢?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友好地与他人相处,能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灰心,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追求成功,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或许,听起来你们会觉的太深奥了!那我们来听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吧!《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那么请同学们认真倾听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行为表现。

1、那么心理健康的小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⑴活泼、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⑵能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特别是同学之间本着“宽容、理解、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不计较小事,以和为贵。(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会因为羡慕别人而怨天尤人,产生嫉妒、甚至带有攻击性行为,同时不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⑷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并且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前进的步伐,敢于从哪里跌倒便从哪里爬起。

⑸同时,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活泼、开朗,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

一个外表看起来很好的一个苹果,如果里面生了虫子,过不了多久这个苹果就会烂掉,而我们小朋友如果心理不健康了,对什么事情都不会在意,总是快乐不起来,看什么都不顺眼。

2、根据调查了解,通常我们把小朋友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健康的心理归纳为几个方面:

(1)懒惰: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劳动„ „

(2)自控力差:课堂上总是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同学有个好东西,明知道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可还是忍不住将伙伴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3)逃学与厌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

(4)人际交往问题: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小朋友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小朋友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愿同学们每天都有好心情!相信自己:我能行!

三、环境卫生教育

同学们,当我们走在干净的校园里时,会有什么感觉?当我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时,会有什么感觉?当我们在整洁优雅的环境里生活时,又会有什么感觉?每天清晨我们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教室,打扫清洁区,中午和下午都是„„那为什么我们天天打扫天天脏?怎么总有扫不完的垃圾?扫不完的纸屑?我们每天都在打扫卫生,应该说校园里除了落叶外不会再有其他的杂物。可事实呢?刚刚扫完的场地、楼梯、教室、走廊又会有新的杂物出现。这些杂物是怎么来的呢?此刻,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有随手乱丢垃圾的坏习惯吗?地面飞舞的纸片我能弯腰捡起吗?卫生值日时我能认真仔细将清洁区打扫干净吗?看到同学有不文明习惯我能帮助他改正吗?原因很简单,这些杂物来自于我们,来自于我们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将这些不好的习惯纠正,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随意一丢,不仅玷污了校园环境卫生,更表现出一种低素质和不文明,败坏了你的个人形象。如果你弯腰一捡,上前几步,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提高了个人素质。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选择,你愿意在一个脏乱的校园,还是一个整洁的校园里上课?相信大家一定愿意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那么,我们该不该这样随意的破坏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该不该把废物丢在地上?该不该在雪白的墙上留下球印或手印、脚印?该不该去阻止那些我们所厌恶的没有道德的行为?各位同学都是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相信你们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另外,学校也将不定时、不定期地检查督促,确保管理不松懈。

总之,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在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记着安全第一。

奢沟小学 2017年5月10日

2.环境与健康演讲稿 篇二

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 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环境中, 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 从事各种劳动, 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 迅速解除疲劳, 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 环境受到污染, 人们就会感到不适、厌烦, 甚至发生轻度或重度的中毒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疲劳和激动, 工作效率低, 患病率上升。

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 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的变化是适应的。如, 解毒和代谢功能往往能使人体与环境达到统一。但是, 这些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量的工业“三废”、农药等毒物进入环境, 并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当超过了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时, 就会引起中毒, 导致疾病和死亡。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偏低, 会造成地方病。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会造成疾病, 影响遗传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 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

1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大量污染物, 进入水、大气和土壤后, 引起环境污染, 导致环境破坏, 这些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性污染物

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 如果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即可引起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上所用的农药 (除草剂、杀虫剂) 造成了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 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质量。

1.2 生活性污染物

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 也是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及其滋生蚊蝇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如, 生活垃圾中增加了塑料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等成分, 使无害化处理增加了难度。

1.3 放射性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的人为污染源, 主要是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 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目前, 医用放射源污染占很大比例, 应加以控制。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中, 可以通过生物和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 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当其种类和数量超过正常范围时, 就可对人体产生危害。

空气中的有毒物, 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至肺泡, 整个呼吸道部分, 由于结构不同, 对毒物的吸收也不同。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 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作用, 但以小肠较为严重。有毒物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人体各组织,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原形被排出外, 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 从而改变其毒性, 增加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的毒物, 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产生先天性中毒及畸胎。当然,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也取决于人们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遗传因素、性别及年龄等。

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的污染物在短期内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多种介质侵入人体、或几种污染物联合大量侵入人体, 造成急性危害。也有些污染物, 少剂量持续不断地侵入人体, 经过相当长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的慢性危害或远期危害,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

2.1 急性危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位于一个狭窄的河谷里, 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930年12月1日至5日, 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 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 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 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身, 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 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烟雾事件。当时伦敦的逆温层是在60 m~90 m的低空, 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 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 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疼以至呼吸困难, 进而发烧;在雾的后期, 死亡率急剧上升, 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 其次是肺炎、肺结核, 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 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为了弄清伦敦烟雾事件的原因, 有的学者对1952年至1962年发生在伦敦的4次烟雾事件 (见表1) 进行了研究分析, 认为造成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飘尘, 其次是SO2。后来英国当局把消除大气污染的重点放在除尘上,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1962年以来, 伦敦再也没有发生烟雾事件了。

光化学烟雾, 则是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工业生产和垃圾焚烧炉排放废气中的NO2和烃类物质, 在特殊的气象条件 (强烈日光、气温逆增、无风或微风、夏季至初秋等) 和地理条件 (海滨靠山、低纬度) 下, 经紫外线照射生成强氧化性光化学物质, 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它的特点是异常的臭气, 强烈的眼刺激, 呼吸困难, 空气能见度降低, 以及植物的损害和橡胶制品毁损等。

意外事故或一次性大量排放, 亦可造成急性中毒事件。例如,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的联合碳化物公司渗漏出45 t甲基异氰酸盐, 造成该市70×104 人口中2 500人死亡, 10×104人住院, 其中5×104人双目失明, 其他幸存者健康也受到严重危害。同时该地区大批食物和水源被污染, 大批牲畜死亡,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中国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中城市汽车日益增多, 也应引起重视。

2.2 慢性危害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的水俣病, 它是一种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中毒症。重症临床表现为口唇周围和肢端呈现出神经麻木、中心性视野狭窄、听觉和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经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院等有关单位调查证明, 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 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甲基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 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大量吃这种含甲基汞鱼的居民即可患此病。短期内进入人体的甲基汞量大, 发病就急, 出现的症状典型, 长期少量地进入人体, 发病就慢, 症状也不典型。1991年, 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 248人, 其中1 004人死亡。

1955年、1972年, 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 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 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 就会得“骨痛病”。得了这种病的病人骨骼严重畸形, 伸长缩短, 骨脆易折。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急、慢性危害的划分, 只是相对而言, 主要取决于剂量与反应关系, 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危害, 还有铅中毒、铬中毒、砷中毒等。

2.3 远期危害

近几十年来, 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有些传染病先后被控制。与此相反,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断上升。据若干资料推测, 人类癌症由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 由放射性等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 而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

砷矿开采和冶炼, 或经常使用含砷农药, 会使砷化物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 污染空气、水、土壤及食物, 通过呼吸、饮食或皮肤侵入体内。长期饮用被砷污染的水, 可使皮肤发黑, 手掌、足底皮肤角化, 皮肤癌、肝癌等发病率升高。

石棉纤维呈结晶状, 有锐利的尖刺。进入人体后, 能刺入肺泡或胸、腹膜, 使膜纤维化, 并逐渐变厚, 形成间皮瘤或癌。

煤烟和煤焦油中含有苯并 (a) 芘, 侵入人体内, 经体内多功能氧化酶转化为7, 8-二氢二醇-9, 10环氧物, 具有致癌性。香烟的烟雾含有苯并 (a) 芘, 吸烟诱发肺癌, 吸烟者吐出的香烟烟雾污染空气。

此外, 环境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作用和致畸作用。突变本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 当污染物作用于机体时, 可引起肌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 这对于大多数生物个体来说, 则往往是有害的。如, 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可能影响妊娠过程, 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死等。致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现已证实, 生物因素对母体怀孕早期感染的风疹等病毒, 能引起胎儿畸形等。

3 环境污染的防治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 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 中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 中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 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诸如, 成立环境保护部, 颁布实施政策法规, 制定科技标准, 控制、治理污染, 保护自然生态, 进行环境评价, 开展宣传教育, 发展国际合作, 进行环境监察等等。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像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 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以“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 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 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3.1 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垃圾时, 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外, 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 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2 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

有关资料表明, 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 约30%~40%, 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 “变废为宝”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 最终创造的是一个资源循环、永续利用的社会, 这才是无价的。

3.3 禁止不顾环境的过度开发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 防治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 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施。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 环境保护不单单是一句口号, 它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积极的参与进来。环境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 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只有提高全民的环保知识,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让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 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家园才会越变越美, 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满, 越富强。

摘要:叙述了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提出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中国直面环境与健康问题 篇三

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上都在快速变化着,而且在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社会条件迥异,因而中国面临的是一系列相当复杂的环境与健康挑战。它必须处理与贫困相关的环境健康问题;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转型期疾病”也在增加;人们常说的“富贵病”又同时存在,这些问题经常在同一社会环境里多重出现。比如,农村居民同时受到固体燃料燃烧排放和工业重金属的双重污染。作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人口的流动也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些问题给管理带来不同形式的挑战,国际经验也有不同的借鉴意义。

环境污染给健康带来的影响源于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因而这些问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治理,这构成了对政策的巨大挑战。这种情况也时常带来利益纷争与责任争议,因而,与其他健康问题相比更容易引起社会紧张与冲突。虽然这些问题在富裕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处于改革时期经济急速增长的中国,则集中而且问题更尖锐,同时之前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的参考价值有限。

工业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是中国需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努力解决的问题。尽管过去十五年里环境法规越来越严,但中国的很多土地和河流已经遭到污染,如果不认真整治的话,将无法生产安全的食物和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与此同时,尽管工业在中国GDP的比重在降低,但是对更低价土地与劳动力的寻求及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鼓励工业迁移至内地与西部地区,使工业布局也向内地与西部转移。中国地区发展的进程,就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关系的镜像,类似的困境也使得政策变得复杂:因为中央政府无法要求贫困地区放弃沿海地区居民已享有的经济增长的利益。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新的环境健康问题模式,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紧张局面,特别是因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渐超过环境治理能力。

事实上,新的重点开发区域的确立很可能会加剧一些地方的环境问题。同时,即使与污染有关的法规有所改进,前期已经累积的潜在健康影响仍会在先行工业化的地区持续很多年,挑战医疗保健体系与社会稳定。在很多情况下,造成污染的工业会搬走或者关闭,从而使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医疗保健费用、该地区失去赢利能力而带来的损失,以及清理土壤和水污染的责任上来。

确立环境危害与人体健康的因果关系与厘清责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在补救方面的花费很可能会落到政府头上。尽管环保部门正组织一些类似于美国“超级基金”(Superfund) 的大型污染修复项目,示范性的生态恢复项目也已上马,但这些案例显示,综合治理现存的污染地区,将需要极其昂贵的资金支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显示,中国环境和健康的情况很严酷,但同时又有一些正面的趋势。实际上,先期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以及欧美)把污染的产业或采掘行业迁移或外包到了发展中国家。然而,尽管中国逐渐增加了在其他国家的农业生产投资,但市场因素和发展政策都意味着工业仍将主要在中国国内迁移。如果污染得不到控制,它对健康的影响将会落在中国人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很难像其他国家那样制定政策将损失转移到境外,因为——中国找不到下家。

4.环境与健康 篇四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我们必须关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基本对策;

1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社会中人口的健康程度可反映出社会和自然环境状况。长期以来,在由人类导致的环境变化中,人类社会获益的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近二十多年来,与环境相关的疾病引发的科研兴趣正在增长,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发的癌症和生殖失调、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呼吸系统和心脏病等。目前,由大量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宁和健康。

当前有很多对“全球变化”的讨论。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政治的改变,将全球人类社会以“全球化”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全球环境变化反映的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行星生命支撑系统在内的大尺度的生物物理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情形:人类、人口规模、经济活动和技术选择等方面大量的环境影响,大到已经能够开始改变地球系统的方方面面。

二十世纪,全球地面温度增加近0.6℃,其中1975年以后增加了0.4℃。主要的全球环境变化类型包括平流层臭氧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过度捕捞、元素循环的中断如氮、硫、磷、淡水资源短缺、城市化和全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就人类健康而言,这意味着人类的健康正日益受到超出人类生活空间边界的变化的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不利的、代与代之间影响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

与其他类似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区分,全球尺度内的这些变化基本上与局地的毒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相联系。全球环境变化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超出了地球所能够提供、消化和更新的容量。也就是说,我们、特别是工业化国家正在制造“生态赤字”,因此,对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引起的可能后果的了解是必需的。这中间极为重要的是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环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的基本要素如粮食生产、淡水供给、微生物环境的稳定性、气候条件以及身体和社会的安全等产生了影响。对于开展环境条件与健康传统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关注和新奇的领域。环境变化使一些正在发生的问题如局地毒物暴露、局地流行性病毒和其他物理环境灾害等变得范围更大。环境影响的层次通过生态条件和生命——支持过程来实现。

2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两个方面。气候变暖可导致暴风雨、飓风、干旱、水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除直接导致死亡和伤残外,还为疟疾、登革热、霍乱、脑炎等传染性疾病提供传染环境;气候变暖带来的热浪和高温,能使病菌、寄生虫更加活跃,损害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导致与热浪相关的心脏、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由于许多传染性疾病都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能使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范围扩

大,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如气候变暖将引起昆虫传播媒介的地域分布扩大,增加了全球许多地方的昆虫传播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化,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病原体存活变异,危害期延长,传染病区扩大;同时还可能使水质恶化或引起洪水泛滥,进而引发一些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科学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空气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和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也会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高使人群中患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如枯草热、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加重空气污染,使急慢性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存在着地域差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卫生保健、防控措施、医疗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应加强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复杂途径和机制的研究,建立相关模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还应建立集气象、环境和疫情为一体的综合检测系统,进一步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并建立传染疾病的快速反应系统。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一)大气污染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二)水污染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三)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损伤听力。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听力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第二,干扰睡眠。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第三,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致使心

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第四,影响心理健康。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使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美好的生态环境

(四)环境激素污染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学术上称之为“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影响:激素对人体形态的塑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激素的存在,可能会干扰人体内生长激素等各种激素的分泌,导致人类畸形生长,导致孩子早熟,要求变性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殖能力越来越弱,并且出现了多胎现象。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五胞胎、六胞胎、七胞胎的生育奇迹都已出现。除了遗传因素,利用药物促排卵是多胎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胎儿在母体内受到环境激素影响之后,胎儿发育及一生中可能会出现畸形、低能等各种异常现象。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巨大的,涉及面广,危害程度大,侵袭性强,且难以治理。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在环境变化下,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对策

人类必须自我约束,与环境污染作斗争,寻求解决全球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因此,在全球环境变化下,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人类健康。

第一,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必须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第二,团结起来,颁布有关法令,签订相关的合约,以此来改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抓好督促和检查工作,使每个工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改善气

候变暖问题,同时减少有毒气体,废物的排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

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从而缓解土地荒漠化问题。

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的,对个人而言,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维持人类健康。

第三,4 结论

全球环境变化的到来,以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为科学、公众和政策制订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与任务。全世界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依靠经验证据。不温不火的科学好奇心必须要被一种更加迫切的努力所替代,以评估全球环境变化影响健康的所有因素,并将所获取的信息(尽管还存在缺点和假设)应用于政策领域。在进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讨论中,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关注是一项非常重要甚至是核心的论题

5.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篇五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对人类有害污染,使学生能够远离污染,从而养成健康的身体。

使学生懂得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到处是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有哪些,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教学内容

(1)环境污染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致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并超出

了其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2)*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

(3)*空气污染对内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中散发来的尘埃、烟灰

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目前,空气中的污染物已达一百多种。

(4)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呼吸道的鼻炎、咽炎、气管炎、肺结核、肺癌;心血管系

统的功能下降;内脏器官的肝肿大、肾炎;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另外,对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少年儿童发育都有负面影响。

(5)对人体的间接危害:导致佝偻病、眼部病症的发生。

(6)*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污染主要是指由工厂排出的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生

活污水、垃圾和各种有害物质流入、渗入水中,使江、河、湖、海遭到污染。

(7)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人们直接饮用受污染的水,会导致各种肠胃疾病,严重受

污染的水会直接导致特异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8)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通过食物链,有害的水浇灌农用物,污水中的水产类、食

用有害物质的动物等最后由人类来食用,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噪声音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噪音污染是指由生产、交通、生活中发出的超常规的振动。

(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导致人心烦躁、引起头痛和听力障碍。当噪声达到100分

贝时,人就烦躁难受;达到130分贝时耳朵疼痛;达到160分贝时耳膜破裂;达到170分贝时会导致死亡。

6.呼吸与健康-环境教学课题 篇六

呼吸与健康课题: 呼吸器官 年级: 小学五年级目的: 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增强学生对公共环境卫生负责的意识。准备: 准备:每个学生四个小信封(或小药瓶),上面写好要讨论的四个问题。复印学生页。步骤: 1.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全班讨论。⑴有哪些呼吸器官常见病?⑵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疾病?⑶如何对公共环境卫生负责?⑷应该参加哪些公益活动?2.分发学生页的复印件,然后将它们按虚线剪开,分别按这四个问题分类,放在有相关问题的信封里面。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补充意见填在空白格内,按类放入信封中。3.学生起立,离开座位,与不同组的五个人交换意见,可以将自己已分好的类别重新调整,也可以继续补充。4.布置作业:将四个信封拿回家,与家人或邻居讨论。

7.环境潜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 篇七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 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 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其中校风、班风及教师人格特点等乃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的潜课程, 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而其消极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环境潜课程的特点

(一) 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环境潜课程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 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 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 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 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 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 在实际的教育中, 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 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 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 “自由”和“纪律”, 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 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 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 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 因此, 理论中的所谓“民主”, 在实际的教育中, 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

(二) 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潜课程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 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 所以,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 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 因此, 他们对潜课程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 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 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 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 究竟什么是尊重,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 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 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 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 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环境潜课程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 虽然非常重要, 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 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 时刻相伴, 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 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 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 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 甚至一个眼神, 都构成一种环境, 它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潜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 对学生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潜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 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 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 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 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 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 对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 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 所以,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 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教师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以及教师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 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所以, 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 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 所以, 情绪是否健康, 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环境潜课程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 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 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 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潜课程, 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 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四、环境潜课程的建设措施

(一)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前提, 而且教育理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 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 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 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所以,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二)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 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 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 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环境潜课程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 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 他们才能够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并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 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 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对象, 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 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 使学生如沐春风, 轻松愉快。相反, 教师心理不健康, 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 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另外, 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 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 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 就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所以, 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 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 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 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 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 教师、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 一所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正应是“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情感交融, 协力合作”。

2.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 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 互相爱护, 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 工作上互相配合, 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3.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 既要有民主, 也要有集中, 既要有自由, 又要有纪律, 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 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 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 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五、后记

工作中, 我痛心地发现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正是来自于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 环境不变, 学生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试想, 如果能将作为阻力的环境影响变为动力, 那局面将会有怎样的改观!由此, 环境潜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该如何开展, 怎样才是合理有效的?这一问题也是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一直孳孳探索的。两年多的实际教育工作中, 我认识到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已经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因此,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创设良好环境、积极利用环境潜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环境,潜课程,心理

参考文献

[1]毕淑芝, 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宏文, 李让恒, 倪正松, 曾桂林.“以德治校”的成功实践.人民教育, 2001.

[3]岑国桢编著.学校心理辅导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8.环境与健康演讲稿 篇八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社会健康成本;传导机制

一、经济增长和社会健康成本的传导机制分析

经济学家长期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经济增长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会导致负面效应的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经济增长方式能决定污染物排放和人均收入,继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工业化进程的废物排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粗放型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发展,但是其发展模式会浪费资源和能量,甚至是牺牲环境。这些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大幅度增加。[1]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压力,尤其是空气和水污染,它能够直接影响到健康问题。例如,煤炭的使用、废水废气的排放导致大幅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提高会导致付出高额的环境成本,重金属污染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环境问题会危害健康问题,直接增加环境成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压力增大也会影响到居民健康。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管径,能够保障人民维持健康生活状态,但是工作压力增加有可能带来其他疾病,降低居民的健康水平。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和环境关注度的提升,相关文献开始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关系,[2]经济增长过快导致的环境问题会影响社会健康成本。依据现有模型进行完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健康成本做出定量测度,在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健康水平关系时采取了数据模型,[3]其中H表示健康水平,X表示影响因素、E表示经济增长等。

二、环境、经济、健康和产业结构间的影响关系

1、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和健康问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环境质量将无法导致产业结构进行转变。另外环境污染有其负外部性,相关企业没有动力去改善环境。因此,产业结构就要通过外部力量来进行优化调整。环境质量的变动无法直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因而环境质量对产业结构没有实时的影响。“结构红利假说”中提到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变动,把产业结构中的变量带入经济增长模型,由此得知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居民健康和产业结构变动是经由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的,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增加,

[4]但是也导致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健康状况。健康水平的提高能够延长人们的工作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动力。

2、经济增长、健康状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经济增长表明有更大的经济需求,会增加污染排放量;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能够减少污染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促使企业的升级,提升生产率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污染排放量,在经济增长时来改善环境质量。经济增长不仅能够导致环境污染,还会提高结构效应、政策效益和技术效应。居民医疗支出不断增加会降低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健康支出的变动,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且促进环境治理和质量

三、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成本分析

1、生态环境成本分析。当前存在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却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长期实施工业化战略,大量投入要素,有利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却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将环境因素加入到GDP核算,对其“绿化”。经济发达地区虽然GDP人均指数高,但是其环境成本也很高。

2、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动态机制。工业化一直被认为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方法,因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来推动经济进步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也同样采取了工业化战略来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工业化道路使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但是实施工业化战略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却还有以来自然资源和其他要素,所以造成的废水废气的排放会导致环境的巨大污染,从而降低经济质量。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会抑制经济增长,并且阻碍到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发现,工业化和环境污染会促进经济增长,这符合中国的粗放型经济。不良的健康状况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导致经济损失。

四、经济增长的社会健康成本

经济增长对社会健康水平有双向的影响,

[5]一是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管径,能够有效地保障健康生活状态,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二是工业生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会降低居民的健康状况,造成总体福利水平下降。经济增长会增加医疗支出,会降低社会健康的总体水平、环境污染和工业化道路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

除去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影响,非量化的社会因素会导致的健康成本会不断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会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会抵消社会的进步。

五、结语

各地区环境污染成本会占到人均实际增长的8%到10%,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下,为了更好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要采取绿色经济增长衡量的指标。通过对医疗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反映,可知经济增长会导致社会健康成本及其水平的降低。除了经济因素、社会意识等环境因素对环境污染的遏制作用,应当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并进一步实施。

9.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篇九

我项目经理部将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联合协作,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空气粉尘及噪音污染,对一些对易引起职业健康安全工种加强控制,严格控制水土流失,扎扎实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1)成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配备一定数量的环保、劳保设施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环保和劳保知识,共同搞好环保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

2)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对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各种渠道严格控制。3)配足适合本工种作业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正确使用。

4)聘请环保专家现场指导,与当地环保部门签订联合开展环保工作协议。

1.2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1)水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对树木、植被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施工中的环保重点。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内、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持原状;砍除树木和其它经济植物时,事先征得所有者和业主的同意,严禁超范围砍伐。

(2)施工完毕后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采取措施进行复耕。(3)营造良好环境。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经常进行卫生清理,同时在生活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

(4)及早施工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水土

流失。

(5)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彻底清理,并按设计要求采用植被覆盖或其它处理措施。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生活污水按设计分别采用生化设施或化粪池处理。

(2)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造成河流和水源污染。

(3)来自生活区、办公区和施工区的污水,严格净化处理,并经检验符合环保标准后,再排入水中。

(4)靠近生活水源的施工,用沟壕或堤坝同生活水源隔开,并避免污染生活水源。

(5)冲洗骨料的水或施工废水,经过过滤、沉淀或其它方法处理后再排入河道。

3)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1)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经常洒水防护,尽可能防止灰尘对生产人员和其它人员造成危害及对农作物的污染。

(2)车辆在运料过程中,对易飞扬的物料用彩条布覆盖严密,且装料适中,不超限;车辆轮胎及车外表用水冲洗干净,不污染道路。

(3)对于易松散和易飞扬的储存材料用彩条布覆盖严密,并适当的洒水降尘。尽量减少对当地居民影响和对当地环境的造成污染。

4)固体废弃物

(1)施工营地和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经当地环保部门同

意后,运至指定地点。

(2)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的挖除材料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

5)噪声环境

(1)对使用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降低噪音。

(2)机械车辆途经居住场所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

(3)在比较固定的机械设备附近,修建临时隔音屏障,减少噪音传播。(4)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不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

(5)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避免机械过于集中形成噪音叠加。

(6)拌合站尽量远离居民区。

(7)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在高噪音区和低噪音区的作业时间,并配备劳保用品。

6)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⑴对白灰消解场地施工作业人员配足长筒胶鞋、手套、防尘口罩等,场地经常洒水降尘,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治疗。

⑵项目部对电焊工配备电焊面罩,手套,工作服、眼镜等,减少其工作对身体的伤害。

⑶摊铺机司机配戴防毒面罩阻止沥青蒸汽对身体的伤害,发放茶叶、绿豆汤、风油精等降温物体,以防止高温中暑。

⑷沥青拌合楼、灰土拌合楼施工人员配戴安全帽、施工手套、防尘口罩等劳保用品,派专职安全员指挥,消除事故隐患,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⑸底基层、基层施工队人员,在施工现场一天24小时供应凉开水,绿豆汤,施工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⑹对从事油库、沥青柴油罐等易燃、易爆的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持证上岗,并对其发放劳保用品和消防设施,确保不发生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安全事故。

10.环境与职业健康认证强制性文件 篇十

FR:邦立达咨询/秦老师 DATE:2014/11/18 RE:关于贵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须提供的强制性文件

以下文件须来自于政府环境部门或有资质的检测机构: 1)2)3)4)建设项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环境审查批复函 “三同时”环境验收函

与环评报告相对应的“环境监测报告”及监测机构资质证明文件,包括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噪声排放检测。5)6)7)8)9)环境验收监测报告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及处理机构的证明 环境守法证明

电动葫芦检测报告,使用登记证。测量设备外校报告。

10)租赁合同书 11)安全主任证 12)电工证

13)电梯检验报告、合格证、电梯操作证

14)空压机检验报告、合格证、空压机操作证、安全阀检测报告、压力表计量报告

15)消防验收报告、消防定期检测报告 16)急救员证

17)生活用水、工作场所空气、职业噪声检测报告 18)员工职业病体检报告 19)车间职业卫生检测报告 其它文件要查现场后才能确定!以上文件,在审核期间审核员会复印带走。

11.环境与健康演讲稿 篇十一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探讨了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96-0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据教育部、体育总局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2005年在原1985年广西、贵州、四川、湘西、云南5个地区调研观测的点校随机整群抽取7-18岁的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羌族、土家族、白族、傣族(以下简称为壮、瑶、苗、布依、侗、羌、土家、白、傣)9个少数民族学生共计20 589人(其中男生10 461人;女生10 128人)进行测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お2.1西南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征分析

2.1.1身体形态发展水平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学生20年来身高(土家族女生除外)、体重(土家族女生、布依族男生除外)平均增长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胸围平均增长值上瑶族、布依族、侗族和羌族男生出现负增长,其它民族学生均有所提高。20年来,白族、羌族、苗族学生的身高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明显优于布依族和土家族学生,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男生6.77 cm;女生5.02 cm),身高生长发育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体重生长速度的变化,白族、羌族、瑶族学生的体重发育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布依族和侗族学生,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瑶族(男生4.73 kg;,女生3.46 kg),而布依族男生(-0.30 kg)和土家族女生(-0.19 kg)出现明显的减缓。胸围生长速度的变化白族、苗族学生的胸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优于布依族和侗族学生,其中白族(男生2.89 cm)和苗族(女生3.84 cm)提高幅度最大。为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整体趋势和变化规律,本文选取克托莱指数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羌族、瑶族、白族明显优于傣族和土家族,其中瑶族、白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布依族和土家族女出现下降。

2.1.2身体机能发展水平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机能的发育程度,从肺活量指标来看,男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傣族(115.33 mL),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488.92 mL),苗族由原来的第8位提高到第4位,为最大升幅。女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傣族(152.67ml),且排位提高了7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661.14 mL)下降了8位。从肺活量/体重来看,男生除傣族(2.17 mL/kg)有所提高外,其它民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19.06 mL/kg),女生傣族(2.82 mL/kg)和壮族(0.37 mL/kg)有所提高外,其它民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度最大的是也是羌族(表1)。

2.1.3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2.1.3.1速度素质(50 m跑)、柔韧素质(体前屈)在速度素质方面,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男生速度素质除土家族和傣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0.6 s);女生壮族、土家族、白族、傣族学生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0.47 s),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0.62 s)。因2005年与1985年采取不同体前屈数据采集,故只按名次差进行比较,柔韧素质男生瑶族、苗族、布依族学生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苗族、布依族学生,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和壮族学生;女生瑶族、苗族学生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苗族学生,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侗族、壮族和羌族学生。

2.1.3.2力量素质在力量素质方面,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7~12岁男生斜身引体除羌族、壮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白族学生(20.5次)。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壮族、羌族、白族、傣族学生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傣族学生(-2.21次),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72次)。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羌族学生(13.12次)。男生立定跳远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学生;女生立定跳远除布依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学生(9.77㎝)。

2.1.3.3耐力素质在耐力素质方面,7~12岁男生50 m×8往返跑傣族、布依族学生均出现提高,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1.79 s);13~18岁男生1 000 m跑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29.79 s)。7~12岁女生的50 m×8往返跑除傣族、布依族学生出现提高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2.65 s);13~18岁女生800 m跑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40.12 s)。从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7~12岁男生50 m×8往返跑排序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布依族学生。从13~18岁男生1 000 m跑排序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白族学生。从女生50 m×8往返跑排序来看,布依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从女生800 m跑,瑶族和白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

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水平整体多数有所提高,而身体机能发展水平多数有所下降,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整体上多数出现提高,而耐力素质多数出现下降。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可能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等因素有关,而耐力素质的下降,一方面与学生的机能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耐力性劳动的减少,耐力性体育锻炼的缺乏等因素有关,这一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2环境因素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的影响

2.2.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据林琬生等研究报道,生长发育水平与地球纬度、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r=0.6~0.67,p<0.01),与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42~-0.53,p<0.05)。广西属亚热带气候,地球纬度在20°54′~26°23′之间,年日照时数1 300~2 250 h,年平均气温42.1℃,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 200 mm,平均相对湿度76%,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地球纬度在26°03′~34°19′之间,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平均气温57.0℃,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659.7 mm,平均相对湿度58%,云南的地球纬度21°08′~29°15′,年日照时数1 800~2 500 h,年平均气温40.2℃,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21.5 mm,平均相对湿度71%,这些适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三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这三个地区的学生和西南其他地区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相比,位于西南地区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前列。湘西和贵州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广西的壮族和瑶族,云南的白族和傣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所出现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如广西的壮族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瑶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湘、黔、桂、粤、滇相毗连地带;云南的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自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而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民族变迁等因素有关。此外,一个地区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学生的饮食结构、学校的卫生状况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于国家国民体质相关数据的分析中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全国气候而言西南地区属于炎热地带,在此环境中生活,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相应的生命周期也就较短,在发育上就决定了其身高相对不高;同时,气候的炎热,必然加速体内酶的活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因此,相对的体重就偏轻了。可见,人处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体质变化。

此外,研究发现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学生住居在2 500~3 200 m海拔高度情藏高原,是9个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地海拔最高的,2005年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数据显示明显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这一方面说明肺活量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而且是海拔高度越高肺活量越小,另一方面说明羌族学生虽在身体形态有所提高,但缺乏有氧方面的锻炼。

2.2.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90%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林、牧、渔及外出打工。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再加上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较少,本研究参照2005年农民纯收入、农民消费性支出、食品类消费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四川、云南的农民的纯收入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农民高,分别为2 770元、3 013元和2 048元,消费性支出也相应的增大,分别为2 413元、2 395元、1 789元,特别是恩格尔系数都在50%左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说明这几个地区的农民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度。农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食品消费下降,用于文教娱乐、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这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所以这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优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贵州和湘西地区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食品支出比重较大,饮食结构还未发生大的改变,用于体育、卫生方面的消费更是明显不足,导致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生长发育,使这两个地区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滞后于西南地区其它少数民族。可见,发展地区的经济,是改善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表2)。

2.2.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该地区少数民族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特点,各民族在继承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相近族群在不同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了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体育活动方式,各种神话、舞蹈、婚礼和宗教活动中展现出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从小就能歌善舞,习得本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发展水平对学生体质水平的影响强度不同,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相比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各年龄层次的文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对该地区的良好社会人文环境建设有抑制作用,恶劣的居住环境(有些地方仍是人畜混居),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缺少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影响。特别是贵州的布依族和湘西的土家族学生近20年在身体形态发展水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2.4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地区众多的体育项目和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470余项,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48%,其中代表性的项目有70余项。西南少数民族有着悠久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征服自然、杀伐争战、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创造了以强身键体娱乐生活为主要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由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多为山地,所以登山运动十分盛行。白族的登山运动称为“松花会”,土家族有“争江山”等活动。土家族的撑杆越沟实际上也是一种撑杆跳高。赛跑是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经常开展的活动,如苗族的穿针赛跑等。西南少数民族投掷方式多种多样,土家族的打碑、飞石子等。摔跤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几乎都有此项运动。抢花炮也是一项竞技十分强烈的体育运动,在侗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中盛行。西南少数民族在娱乐休闲活动中,创造了许多球类运动,如苗族的鸡毛球、布球,瑶族的毛莱球,侗族的草球,傣族的藤球,土家族的棉花球。西南少数民族的武术也多种多样,有射弩、射箭、刀术、棒术(棍术)、拳术等,花样繁多,,套路各异。西南少数民族的水上运动主要有龙舟竞渡、游泳、划独木舟、猪槽船、牛皮船,还有捉鸭比赛、潜水抓鱼、闷水等。在这些水上运动中,犹以龙舟竞赛场面最为热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多样,加上原始宗教信仰普遍,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技巧性的运动,如爬杆、爬绳、高脚马、顶竹杆、推杆、走竹杆、溜绳、倒挂金钩、过独木桥、上刀梯、滚火海等。西南少数民族中马术运动也很普遍,苗族、白族、彝族的赛马,羌族的骑射箭。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其中不少活动都有明显的健身性质,如舞狮、舞龙等。

西南少数民族有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衰退的境遇,一部分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体育的冲击等原因而处境维艰,濒临消亡。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知者逐渐减少,参与甚微,学校因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等原因大多也没将民族传统项目纳入日常体育教学,故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3结论

お1) 20年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发育速度除布依族和土家族学生外,均已步入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身体发育的充实度有所改善。

2) 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机能的绝对值除壮族学生、傣族学生、苗族男生、侗族女生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其中白族、壮族、傣族学生的身体机能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前列,且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羌族学生身体机能发展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身体机能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的是傣族学生。

3) 身体素质方面,20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力量素质大多数出现明显的提高,而耐力素质除布依族和傣族小学生外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4) 广西、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三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其生长发育水平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前列,而贵州和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其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是造成该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落后的文化教育环境,对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99-1689.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27,62-79,442-477.

[4] 李效基.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综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2,16(1):59-61.

[5] 胡虞志.中国17个少数民族18岁青年体格发育的地域差异及其动态[J].中国校医,1997,11(1):3-6.

[6] 张天成,等.1985-2000年湘西、青藏高原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3):43-44,50.

[7] 张天成,等.湘西、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学生生长速度变化的动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42-644.

上一篇:中专药剂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商场消防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