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2024-08-20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10篇)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面。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外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各类错误思潮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复杂。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才能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回应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从而有效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鲜活生命力。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揭示各类错误思潮的内在实质,有效应对各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的挑战,积极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主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人凝心聚力、矢志奋斗的信心与决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不仅具有丰厚的理论支撑,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新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切实反映新时代特征、回应新时代需求、满足广大人民意愿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共识,有助于更好传播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进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对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国际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地位,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批判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共产主义的丑化、对社会主义的攻击,从而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中立根本、强底气,有效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要进一步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民心。

四、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确保全体人民始终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切实有效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辨别能力、培养意识形态解释能力、强化意识形态整合能力、增强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努力形成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党的理论的阐释者、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倡导者,担负着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四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当代中国,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放眼世界发展大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出新解读、新阐述,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环境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吸引力。

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关键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走深走实,要密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历史自觉、人民至上、实事求是等鲜明理论品格,不断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把这一思想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要以人民群众认同不认同、支持不支持、践行不践行为尺度,时刻倾听人民心声,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借鉴现实生活中具有现实性、广泛人民性的话语,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创新表达,从而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更加生动鲜活,易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以此来不断检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实际成效。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通过转换话语方式,吸收大众话语,用人们容易理解、可以信赖的表达,让人民群众“听得到”,更“听得进”“听得懂”。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二

卢卡奇和柯尔施的批判主要针对第二国际, 柯尔施是比卢卡奇考虑的更多, 走的更远, 他们俩的思想应该算是第三次批判, 卢卡奇和柯尔施他们也针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批判,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如考茨基为代表的一种思潮, 他们也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 认为考茨基他们的革命是错误的, 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无产阶级革命不是由经济危机所能决定的, 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换不能是看作革命的主旨, 同时夺取政权也不能单独看作是革命的本源。在二十世纪初期, 在西方比较发达的国家中, 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门应该作为思考的主要内核。他们相信, 解放作为人类社会的总体性是革命的重点, 它包容政治, 文化, 经济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的革命, 其中, 意识形态批判的作用显得突出, 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得到高度重视。

二、中西方国家政权结构差异

政权结构的区别, 是中西方社会不同的主要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视角。在西方社会,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联系的两个方面, 国家变成了葛兰西说的“本来意义上的国家+市民社会”。国家通过部队, 内卫警察, 监狱等暴力机关达到对人们的无力统治。而市民社会则通过学校, 教会, 社会文化团体的民间组织掌握文化领域的导向性与领导权。国家机器的维护并不是当代资本主义单一手段, 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可控制性成为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目标与理想, 单纯凭借武力革命明显不足。, 还需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就像葛蓝兰西在理论上强调在取得政权之前, 首先着眼于判判阶级形态领域的斗争, 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 作为文化领导权建立起来。于是,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向从政治经济学转向哲学研究, 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转向大众文化的批判。

三、资产阶级的国家职能的意识形态批判

资产阶级国家职能的分析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的集中体现。在阿尔都塞看到, 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界定因该是镇压性国家机器, 资本阶级国家机器里也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两大类国家机器同时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都起到了很重要性的作用, 他们在强调教育意识形态中举例说明, 如所教育的人都是被统治阶级, 被剥削者, 教育他们更加服从统治阶级的管理, 在教育上强加进去国家的意识形态, 使他们统治阶级拥有政权更加稳固。奴役了人民, 使他们不懂得反抗, 反抗精神也逐步弱化, 以至于消失掉, 让他们觉得自己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可以支配的生活就是安逸的生活, 更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所想要拥有的生活, 这种思想迂腐他们的民众,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教育意识形态, 为了更好的满足统治阶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同时也是给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国家提供政治条件。他们所提供的还有镇压性国家机器, 而镇压性国家机器提供的庇护下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教育机构为意识导向的国家机器, 通过院校教育, 向人们传授包裹着意识形态的专业知识及其统治阶级纯粹的意识形态。

四、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意识形态反作用的同时也夸大意识形态领域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他们把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否定, 运用总体的优先性来取代先天性的经济基础, 在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社会需要变革, 变革的过程中经济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是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 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 这深刻反应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中, 他们的论调有很多强调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 他们更多一部分要强调文化革命, 他们所探讨的文化革命也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解剖, 想通过文化这一武器, 当作解放现实的途径和方法, 也可以说是重要的桥梁, 他们更异想天开的以为, 文化革命才是重要的解放道理上的强有力武器, 他们的这种思想是典型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当中,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中,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结束语

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曾经这样描述过,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在生产” (1) 显言之, 这说明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任何因素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有很多对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批判, 本文以西方经济决定论作为切入点, 着眼于意识形态来进行中西方对比, 并且详细对资本阶级国家职能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 并透彻地阐释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经济决定论,意识革命论

参考文献

[1]朱彦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J].学海, 2009 (04) .

[2]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4) .

[3]曹和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4]邓文飞, 谭头红.马克思与马尔库赛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01) .

3.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

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本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现象,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方法论。但是,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涵盖文学的本性,它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现象的唯一审视角度。而遗憾的是后来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误读,片面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性和反映特性,注重文学对一定经济基础的服务功能,重视对文学的社会政治内容的探讨,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和形式特性。更有“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意识形态等同于世界观、阶级意识、政治路线,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等同于创作者世界观的反映和表达,并推出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简单化结论。在我国十年“文革”时期,这种理论倾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得文学渐渐蜕去了诗性的绚烂,甚至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庸,文学艺术的发展遭受了粗暴的压制和摧残。

进入新时期,文学理论亟待纠正的就是这种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国后形成,文化大革命中泛滥的文艺庸俗社会学弊病。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这一问题的艰苦、细致的探索工作,产生了内涵各异的众多理论观点。有的学者肯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而对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表示质疑;有的学者肯定文学对现实的反映而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表示质疑;还有的肯定文学的审美性,修正传统的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又有一些学者主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肯定文学是意识形态,具有某种隐秘的“权力”……可以说,这些理论都在努力摆脱文学的实用的功利命运,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和独特规律。

这种探究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为文艺理论的发展指明正确的路途,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文学诗性本质的认识仍然是有所缺失的,人们依然更注重从“外部”研究文学。即便是作为当今主流文论话语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也同样如此。持“审美意识形态论”观点的文论学者显然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属性,也承认审美是文学的本质,但另一方面又要坚守“意识形态”立场,认为文学依然是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审美。严格意义上说,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文学本质认识的缺陷和谬误。

那么,文学的审美本质与意识形态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契合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到西方文论话语中寻找灵感。“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考察意识形态问题所无法绕开的西方文论重镇,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始终对意识形态问题关注有加,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阿尔都塞和马歇雷。

作为一名政治哲学家,阿尔都塞本人很少讨论文艺问题,然而他却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推进到更复杂的层次。阿尔都塞认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二元关系,而是一个由文学、意识形态和科学构成的三元关系,只有在这种复杂的多元关系当中,艺术的独特性才可能显现出来。艺术既不是科学,也不能被简单地归为意识形态。说它不是科学,是因它不提供科学知识;又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意识形态,是因为它提供了窥破意识形态体验的某种距离,这种距离使我们能“看见”、“觉察到”意识形态的矛盾性存在。“艺术使我们看到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在其中,作为艺术与之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着的那种意识形态……。(对伟大作家作品的分析)需要的是从产生他们小说的意识形态向后退一步,在内部挪开一点距离。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内部,通过内部的距离,使我们“觉察到”(但不是认识)他们所体现的那种意识形态。”[1]换言之,文学与意识形态既是“沉浸”的关系,又保持了某种距离。文学并不能像科学那样对意识形态提供严格意义上的知识,而只是以陌生化、令人震惊的方式让我们“看见”、“察觉”和“感受”到意识形态而已。他力图表明,正是这种“距离”,才使文学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尽管艺术和意识形态之间有特殊的联系,但真正的艺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2],而是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双重性质的话语形式。

但理论上的难题在于,怎样具体说明文学与意识形态这种既是又不是的关系,或者说怎样说明这种“距离”呢?阿尔都塞未能给予充分的说明,但另一位重要的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皮埃尔·马歇雷在《文学生产理论》中对文艺意识形态的问题作了更为充分和具体的阐述。实际上,阿尔都塞的这种观点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了马歇雷的影响。

马歇雷认为,“作品并不是直接植根于历史现实,而仅仅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3],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家所面临所沉浸的意识形态。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好比生产性劳动,通过这种劳动,原材料被加工成了作品,作家所要做的是以先已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文学体裁、传统和语言)去加工意识形态,从而构成文学文本。文学虽然是运用现有的材料加工成形,但是,作品一经生成,任何进入作品的东西都会改变成别的东西。为此,马歇雷把称之为“幻觉”的意识形态与称之为“虚构”的文学文本作了区分。他认为,“幻觉”(人们普通的意识形态经验)是作家创作所依据的材料,但是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运用一系列文学特有的手段(如修辞、描写、叙述等技巧)加工、改造意识形态这种“幻觉”,赋予它一定的审美形式,使其固定在“虚构”的界限内,与它保持“距离”,从而使人摆脱这种意识形态“幻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文学(艺术)称作“意识形态生产”。文学生产是要“挖空”现成意识形态,通过“虚构”展示出意识形态的新方面。而这些新方面却并不存在于文本的陈述之中,而在它之外。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认识,不是简单地解释或剥开其奥秘,而是一个新的认识产物,是对这部文学作品中未曾说出的重要意义的阐述,重要的是文本中“未曾说出”[4]的,即没有表现出来的或保持“沉默”的“其他东西”。这“其他东西”并没有被掩饰起来,而是存在于文本的“旁边”、“边缘空白处”或“极限处”。在马歇雷看来,一部作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看它说出了什么,而是看它没有说出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的意味深长的沉默中,在它的间隙和空白中,才更能确凿地感到意识形态的存在。马歇雷认为文本总是“不完整的”,它充满“离心”、“冲突”、“歧异”、“不规则”等杂乱无序因素,在文本中有着文本和它的意识形态内容之间的冲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阿尔都塞和马歇雷都不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作者“从无到有”的“创造”。他们认为,作品是作者对现成的形式、文类样式、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后“生产”的产品,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作者所无法预料的变化。就作品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言,作品是对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加工的再加工,也就是说作品和现实矛盾隔着两重关系,作品和现实间并不存在简单的镜子式的反映关系。这也就有力地否定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反映论。

而且,原本外在于文学文本的意识形态在作为作家创作的素材进入文本后,被作家运用一系列文学特有的手法(如修辞、描写、叙述等技巧)加工、改造,赋予它一定的审美形式,于是其原有的形态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作为社会思想观念体系的它本身,而是成为了文学文本的诗性要素之一,并且作为文本诗性结构的构成要素参与文本的生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决不是以往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审美形式和意识形态内容的机械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崭新的产物。这也正是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奥秘所在。

参考文献:

[1][法]阿尔都塞.一封论艺术的信[A].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521.

[2][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1.

[3][法]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A].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596.

[4][法]马歇雷.文学分析——结构主义的坟墓[A].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637.

4.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步调一致。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同时,还要从各类教育和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编写相关教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家长、教师、学生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精神文化产品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内涵中思想道德部分最主要的内容。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因此,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班有个叫李曙光的男生,刚入学不久就暴露出很多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睡觉,要么找人讲话,而且还经常请假上厕所;另外家庭作业基本不做;同时还经常跟班主任我请假说生病不来上课。但他的自尊心很强,脾气比较古怪,而且要面子,„„由于他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睡觉或和别的同学讲话,作业马虎了事,不按时完成,不爱思考等习惯,对此,我在他前后左右都安排了好学生,让他上课几乎没有讲废话的机会,一旦睡觉,同座同学及时把他叫醒。同时我也对他严格要求,及时指出不良习惯,帮助其改正。他上课喜欢上厕所,这一问题究竟怎样来解决呢?我明知他是去厕所抽烟的,以避师生眼目,可又不敢跟他明讲,怎么办呢?我明知故问他上课经常上厕所一事,他说自己肠胃不太好,上厕所没规律。没办法,我只能再跟他父亲联系,希望能得到他父亲的帮助。结果他父亲也说他儿子肠胃不太好,监于这种情况那我只能提醒其父亲帮儿子看医生,有毛病还是要抓紧时间治疗。结果有一次我跟他谈话时,觉得他身上烟味特别大,我觉得时机到了,我问他你身上哪来的烟味啊?他顿时神情紧张起来,讲话语无伦次,但经过我一番耐心开导后,他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对此事,我特地又进行了一次家访,请家长协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给他们全家宣传了吸烟的危害,更何况李同学小小年纪近十年烟龄。经过一番说教以后,他父亲很惭愧的说不该跟老师隐瞒真相,表示愿意和老师一道帮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李同学当即表态很快把烟戒掉。没多久,通过家庭和我的合力及李同学的自身努力,李同学烟戒了,上课也能集中精力听讲了。我从不挖苦讽刺他,和他谈理想、谈人生、谈名人的成材前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工作上重用他。由于他体育成绩很好,就让他担任体委,激发其向上的斗志。挖掘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宽松的氛围,抓住时机及时表扬鼓励他。譬如说他爱劳动,值日生工作做的特别好,他负责拖地,每当走进教室发现地拖的特别干净的时候,那不用问准是小李同学拖的,每当此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使他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我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多看古今名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还列举身边由差变优的典型,帮助他树立远大理想,保持良好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上,一方面我让优秀同学帮他,另一方面我和任课老师利用课后时间,经常帮他补课,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好好学习。付出总有回报。我们看到有问题的学生有着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及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但这些并非一日形成的,因而他们的改进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而不要急于求成,轻言放弃,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总结反思,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此只要我们对有问题的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足够的耐心,再加之平常心,他们终究会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他们一定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现在李曙光选择学习美术,一手准备正常的高考复习,一手准备艺术特长专项测试。在备考艺术特长专项测试的同时,不放松文化课学习,协调好高考备考与练习艺术特长的关系。摆正心态,把练习艺术特长当作高三紧张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积极备战高考,实现个人梦想。

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里的世界 篇五

资本主义,capitalism,源于人对动物及奴隶的买卖及占有。“capital”源于拉丁词语“capitalis”,“capitalis”则源于原始印欧语的“kaput”——意思是“只”,“只”是一种在远古年代的欧洲测量财富的方式:一个人拥有越多“只”牛和人,那么此人也就越富有。而如今,对于“资本主义”的解说,一般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

从资本主义的诞生至今,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长期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矛盾,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贫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

实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属性,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失去了私有制度的支撑,资本主义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资本主义的大厦就会倾倒。因而,资产阶级从来就视私有制度为生命,视私有制为一切。

正如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一般——1860年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了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开始了世界资本主义时代„„但是,这些辉煌并不能掩饰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阶层相差悬殊,甚至出现了1%的富人占去整个国民资产的99%的情况,剩下的最底层的人,过着的是在底层不断挣扎和被剥削的痛苦生活。

同样的,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在资本主义里永远存在,资本家们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必然使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贫困也在积累当中,两个阶级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化,最终将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了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2008年的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上升到了一个尖锐时代,表现在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合作加深的同时,不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有矛盾,其国家内矛盾也渐渐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全世界蔓延。不仅如此,这次的经济海啸还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其他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各国的经融资产高度虚拟化,虚拟资本创造虚假财富等。

6.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六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达130万人,点击量近21亿次,日点击量500-700万人次,‚晋城在线‛成为我市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作为当下意识形态的重要信息载体和主要传播工具,新媒体因其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晋城在线‛在我市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晋城在线‛作为我市主流网络媒体,理应在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晋城在线‛积极宣传和报道党和国家、我市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论。通过在网站首页制作通栏标题、制作相关专题、采编人员随时更新信息或撰写评论员文章等,传播主流思想,用正面的舆论引导全市人民。组织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争三快两率先‛建设美丽晋城、同心共筑中国梦、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庆祝建党92周年、党的群众

1.新媒体的强交互特性催生的‚自媒体时代‛的诞生。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是单向性的,大众只能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而新媒体可以便利地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顺畅的双向传播和互动交流——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新媒体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这就为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比如,‚凤城论坛‛是提供市民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自媒体‛。因此,其中不乏一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过激言论,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挑战。

2.信息内容的可选择性接受导致的文化多元传播。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除信息渠道把控外,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内容的筛选。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受众可以关注多个信息节点,获取内容更丰富、更灵活、更具变化,这一特点满足了受众的多样性需求。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决定了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臵,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

3.载体传播的跨时空性引发的非主流意识侵入。传统媒体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更易受时空所限。而新媒体借助数字化通信平台,打破了这种时间、空间上的

所有的宣传报道,都旗臶鲜明地反映党的主张,生动深刻地阐释党的主动。

(一)加强网站功能建设。

通过网站升级改版,增加应用,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宣传党的政策,做链接社会的连心桥、政府工作的公示板和公民办事、掌握政策的便捷路。通过这些方法,完善晋城在线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受众。目前,已将升级‚晋城在线‛后台发布系统列入重要议程,将打通网络与手机平台壁垒,沟连微博微信互动,催生晋城市党政信息网APP。

(二)注重方法提升效果。

主要在‚宣、解、参”三方面发力,提升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

1、宣:在稿件编排上,同步实现‚量的精简‛和‚质的提升‛。重点刊发准确传达中央精神的稿件,同时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晋城在线‛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网站作用,信息采编人员分工包口包单位,主动衔接,搞好信息发布,传播活动成果和典型经验,为全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助力加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自2013年4月至今共有栏目和版块18个,现有信息1200余条。制作‚山西省省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首批整改制度‛专栏,开设栏目10个,报道信息300余条。

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学党史、颂党恩、践行群众路线‛网络竞赛活动、‚晋善晋美 美丽晋城‛摄影大赛等,通过知识竞赛、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通过‚三参‛活动,不但壮大了队伍,增加了正能量传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造就了骨干人员视网如家、爱网如家的强大力量。

三、‚晋城在线‛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距离‚正向信息一站式传播平台‛有差距。

‚晋城在线‛作为晋城最大的在线信息平台,信息量颇具规模,采集传播渠道已趋于稳定,目前信息总容量数以T计,2013年发布信息3万条,为网民提供大量的政务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信息。同时党政网站所具有的正向信息选择性发布的特性和机制,使‚晋城在线‛成为独一无二的正向网络信息集散地。但目前存在的信息采编人员少、属性单

一、采编能力较弱等弱点,限制了‚晋城在线‛作为我市舆论引导第一阵地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信息采编上关注发展动态、报道领导活动的方式偏于刻板,关注‚是什么‛而缺少‚为什么怎么样‛,缺少对新闻内涵的解读,公众阅读共鸣感较低;其次是信息形式较单调,对网络多媒体载体的应用还不够圆融贯通,网站内容对普通网民的粘

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站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把关意识。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晋城在线‛也注册了新浪、人民网官微和微信等,但目前来说,微博微信影响力还较为薄弱,‚晋城在线‛网站也未与微博、微信形成集合效应,市信息办规划中‚新媒体信息发布圈‛也仍在配臵与尝试中,距离成为可以收集、分析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晋城在线同步信息圈‛仍需时日。

3.距离‚晋城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有差距。

目前‚晋城在线‛共涉及13大领域便民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税收等等方面,网站还集合了在线办事栏目、市长热线精品栏目、网络行政大厅等子栏目或网站,为晋城百姓服务。为方便对晋城感兴趣的广大网民,‚晋城在线‛还设立‚今日晋城‛栏目和本地服务,全方位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随着网络的日趋普遍、上网公众群体越来越多和服务网络化的发展,‚晋城在线‛将日益发挥其‚功能强大,服务面广,易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但目前这些优势发挥得还不够,网站服务人群和服务领域有限,服务形式较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服务程度较浅,在服务规范、效应和整合上仍处于上升阶段。网上服务从政府角度出发,按照政府机构设臵提供服务项目,实现从网站到用户的信息发布,以公开办事指南为主,一站式在线办事内容较少,网上办事功能不完善。而且,行政划分、技术瓶颈等问题致使政府网站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还较明显,面和应用系统。

(2)建设智慧晋城。智慧城市是全国都在推进的战略计划,哪个城市在这个进程中不够积极,就将一定程度地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正以全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核心,以智慧政务为先导,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基础资源共享为支撑,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前期调研,确定了以‚13320工程‛为主体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2013-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蓝图。

(3)一体化政务通讯平台。云服务和研究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和环节,市信息办正部署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栖凤云‛。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应用部署测试,从现有硬件资源和应用出发,以信息安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优化投资为目标,采用云平台技术,集成存储和备份解决方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市、县、乡统一的电子政务集约型资源池(IAAS)、共享平台(PAAS)、创新服务(SAAS)三个云计算服务,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栖凤云‛基本实现了资源池的集约化。目前数据中心已达成1.8T内存,220个微CPU,40T(+40T)的双活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数据双活中心也在建设规划中。

(4)大网络构架。市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和市党政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都采用大一统的架构思路,横连市里60余个部门、纵及市、县、乡3级,涵括纪检、党委、教育、公安、教育、城建

1(2)高度融合多媒体形式内容载体。天生网站具有融合多种信息形式的优势,无论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还是其他的组合形式都方便为内容服务。晋城在线信息报道通常图文、视音频融合使用,并设臵专门图片栏目‚高清大图‛和视音频栏目‚在线访谈‛,通过从内容粘度和互动强度双向入手进一步提高内容数量质量,提高与网民互动活跃感,使更广大网民对网站内容保持期待度。

(3)严格践行深入群众‚走转改‛路线。网站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使其成为晋城在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力度,让百姓了解发展的大政方针;其次,从群众所需所想搜集和发布信息,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有效更新;再次,提高凤城论坛网友互动程度,融合走基层名镇名村采访活动挖掘和传承晋城文化,集结各业精英,通过版主培养制度和个人专栏使凤城论坛成为我市意见领袖的集结地,提高网站和论坛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能力,为城市稳定发展服务。

3.服务为本,打造高效、亲民在线政府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务网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网站的根本属性和提高网站影响力与可信度的必然要求。

(1)提高在线办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推动十三领域服务、在线办事、网络行政大厅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政府

3风格上共生为网站的性格是一个较为高深和艺术的话题,晋城在线还在摸索和成长中,并将以更为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良好形象取得民众的好感和信任。

4.宣传为先,打造我市引领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主要平台。宣传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抓好宣传方向和典型事例,选好宣传方法,强化宣传效果,打赢我市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之战。

(1)以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为重点,以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以关注青少年成长和传承文化为重点,加强政务网站宣传工作。注重信息关注节点,如无车日、节水日等公益节日,以及春节、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和法律颁布、历史回顾等重大日子,制作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百姓了解重要节日,提高公益意识,亲近我国和本地优秀文化,防止意识形态西化,尤其是关注青少年教育,多发布正向方面信息,关注学校家庭教育,建立教育范本,引导市民进行未成年人教育大讨论。大力宣传我国我省尤其是我市涌现出的乔香平、诚信夫妻等先进人物,以生动的事实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群众,树立可学可信的正面形象,强大我市正能量声音。

(2)建立一支优秀的新媒体采编和宣传报道队伍。市信息办通过每周一讲、部门讨论和邀请讲师等形式进行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有了相应成效,但仍存在着目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采编宣传人才的紧缺的矛盾,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55.互动为纲,加速我市媒体间的沟通合作,互融共生。(1)聚合力、聚财力、聚人才,着重在全市建好一个新型网站。‚晋城在线‛以政务公开、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传播文明为纲领,平均日在线人数130万,平均日点击量850万次,传播圈辐射全省全国甚至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际网民,2013年与外交部、商务部、上海市门户网站等并居全国政府网十强。无论从信息质量数量还是网站影响力来看,‚晋城在线‛已逐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新媒体正能量网,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晋城市数字传播的首选节点的条件与资格。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集合政策技术资金优势继续提升网站层次,强化政府网站存在感和网民依存感,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对民意民心的宣传引导作用,把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关键环节,是市信息办目前考虑的工作要点。

(2)加强信息共享和媒介联合,开拓网站、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新时代。加速我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与党政网站的合作互动,将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受众集中的新媒体作为前继发展的战略平台,‚晋城在线‛也要充分挖掘与重点新闻媒体的合作空间,融合主流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对报社、电视台的重要政务或民生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大器,实现双方的共生双赢。

(3)‚晋城在线‛和晋城新闻网、广电网等同步联动,有序

7.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七

一、在研究内容上, 勇于探索, 整体推进

作者在研究内容上勇于探索, 整体推进, 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发展历程, 以及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把握的概念, 从它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历史来看就始终存在一定的变动性和模糊性。正如汤普森所说:“当我们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时, 不论在社会与政治分析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谈话中, 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长期、复杂历史的概念。”[1]而要对某个经典作家和杰出人物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概括, 更是一件浩繁而艰巨的工作。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 长期以来, 关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多为零散、碎片化地进行, 整体性、系统性地研究作品始终匮乏。

本书作者不畏艰难, 在学术上勇于探索新的领域, 在本书中系统梳理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发展的历程。作者指出, 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背景;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底蕴。在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发展阶段划分上, 作者根据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划分为:毛泽东早年意识形态理论、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晚年意识形态理论。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作者重点论述的内容。作者阐述了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本质及其功能的理解;分析了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斗争性质的理解, 以及毛泽东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艺术和方法;论述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观点;指出了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 重点阐述了他对干部、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等特殊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要求。作者对毛泽东意识形态本质理论、意识形态斗争理论、意识形态发展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等四个基本内容论述, 填补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在研究方法上, 史论结合, 注重比较

在本书中, 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析和整理, 做到史论结合, 注重比较。作者非常重视收集原始文献, 特别是收集现已出版的毛泽东本人的著作, 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书信集》等等。作者力图通过对这些原始文献和经典著作的梳理和研读, 全方位地勾勒出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作者既注重从毛泽东本人的著作、文集和相关研究文献中挖掘其有关意识形态的思想论述, 同时始终坚持历史分析法, 按照史论结合的要求, 力求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探讨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体性时, 注重从历史角度分析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在分析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具体内容时, 将之放置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力图还原该理论生发的特定历史条件, 做到史中有论, 论中有史。

此外, 本书并未停留于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梳理, 而是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明确指出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哪些内容, 又发展了哪些内容。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本书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和准确的把握, 避免了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支离破碎式的解读和断章取义式的理解。

三、在治学态度上, 严谨求实, 实事求是

作者在治学态度上严谨求实, 实事求是, 立足现实理性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贡献、失误及当代价值。如何客观评价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和不足, 特别是对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恩格斯指出:“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直面问题, 综合史料客观分析。

作者首先肯定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作者指出,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而且还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我们还是应注意到, 毛泽东晚年在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一些严重的失误。对此, 作者指出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失误及产生失误的根源。作者认为,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在实践中出现失误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 这其中, 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影响及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 社会主义理论准备不足, 以及当时政治体制的不健全这几个因素是导致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的根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指出在当前情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优势, 避免不足, 以更好地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借鉴。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理论研究目标, 即在历史中寻求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经验、新对策。

总之,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是一本融知识性、启示性和针对性于一体的好书, 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 文风朴实, 观点明确, 资料详实, 逻辑严谨, 体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把握, 在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必将产生较好的影响, 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必将产生良好启发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5.

8.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篇八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今时代“意识形态”已成为国际、国内政治中的热门词,对此各国人们争论很多,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极其重要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导向功能。

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话语权

意识形态是社会思想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自身的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首次在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论》这本书中提出并使用的。这种理论体系表现在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形式中。

每个人都有某类世界观或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思想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关于分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世界是怎样的和如何才能把世界变得更好的观念。人的世界观受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也蕴含了意识形态的内容。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是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和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根据意识形态自身的科学性,通过说话载体表达和传授意识形态内容,达到引领社会思潮,引

导和控制公共舆论,巩固和扩大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与影响力。意识形态话语权包括话语主体、内容、载体和效果等内容。

话语权和意识形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定阶级的需借助某种话语体系来表现其意识形态,因此,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之争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之争。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其已成为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成为各个国家相互竞争的一种新型手段。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中国意识形态的创新让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意识形态创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探索研究。

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2.1 西方话语霸权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他们的话语主导地位,不断向中国渗透他们思想。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的联系,使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使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不断向中国输入,告诉我们:“你们的文化不行,看看我们的价值观”。话语具有隐蔽性,话语看似纯粹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其实是经过选择和包装的,用不同的话语,展示出不同的世界面貌,而“流行话语”潜藏着话语霸权。西方发达国家根据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特的话语权优势,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中国国家利益,进而保护西方国家利益。

2.2 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带来的威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各种文化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相互碰撞,构成了复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在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复杂,加上西方社会鼓励民主、自由、人权主义时,人们便对社会主义产生质疑。由于部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薄弱,在思想上放任自流,最终迷失了自我,走上腐败的道路,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动摇,这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就像一把双刃剑,推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解放了生产力,又让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的思想涌入了中国。现在人们的思维很开阔,价值观变得多元,好的不好方面的价值观都混杂在一起,这造成了人们在思想上的混乱和动摇。

2.3 互联网带来的威胁

互联网就像一支无形的手,伸延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宣传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打击和影响。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手机上网人群比例为85.8%;中国的农村网民占比27.5%。手机上网人群比例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人群比例,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主要上网主体是青年人。

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致命的胜利是什么——是他能让那个国家的青年人失去对自己国家的信心。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封锁。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想,向中国的民众的思想蔓延,从而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中国社会的主导作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导致危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进而威胁到国家安全。

3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意义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说的最多的是闷声发大财,但是我们想在这个文化战争愈演愈烈的年代,为了保护我们文化的底线,保护我们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护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文化自尊与自信,发挥话语力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话语,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不容置疑。我们要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发挥话语权的引导作用。

3.1 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导性话语,经过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有利于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性。

3.2 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

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能激励社会成员行动。话语权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话语权关键是有传播力,因此,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有影响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在思想上的统一,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贡献。

3.3 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增强社会稳定和長治久安

话语权引导和控制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通过对人们生活经验和社会心理起到“辅导”作用,以此达到规范人们社会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稳定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通过话语传播,将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传达到广大群众当中,引导先进文化,规范社会生活。

意识形态与话语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以什么样的身份说”都内涵着权力,权力的系统的再现成为了意识形态。

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基本的工具,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我们可以用它去塑造一个中国的、新疆的形象,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外国或外地来的朋友,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义务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真实的新疆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应该相信那些被西方的主流标题所概括出来的那个不是中国的中国和不是新疆的新疆。我们一定要一起正确的运用语言的力量、运用话语权的力量,守护我们身下文化的土地,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结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侯惠勤.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

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篇九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党内理想信念动摇、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党员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后意识形态化、社会思潮混乱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这些现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69-02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及当前的问题时说道,“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5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严重问题,实现十八大报告里讲的凝聚人心、攻坚克难,首先就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理清指导思想、道路方向问题,让其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能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及时解决上述报告中所讲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混乱问题,那么“后共产主义”现象、逐渐西化甚至开历史倒车等问题就极有可能发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第一句话旗帜鲜明地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1然而,世人皆知共产主义理想任重而道远,一部分甚至包括我们党内的一些“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人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个虚无飘渺的“乌托邦”。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核心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党自身的行为和结果对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内部出了意识形态问题,那么,很可能整个社会主义大厦都将渐渐从内部变质甚至在内忧外患中动摇以致崩溃。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3]202与马克思和列宁教育他们的追随者要抵制“普世”理想的教导反其道而行,以致造成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对共产主义信仰原则的整个背叛。此举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放弃意识形态斗争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活生生的前车之鉴。所以党内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宗旨意识,要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领导和表率。

二、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这些思想的多面同时也在党内反应出来,表现为党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导致有些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继续坚持和开拓的严重挑战。如果连共产党员都对理想道路和信仰问题模棱两可,说一套做一套,人民怎么会相信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长久,共产主义理想又怎么能够实现。从这一点来讲,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如何能做到“三个代表”。不能实现“三个代表”,就不能解决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多元化情况之下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就不能凝聚各个阶层的力量,就不能带领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意识形态领域往往非黑即白,共产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会来渗透。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大忌,此举不仅会从内部导致思想混乱,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或者说文化入侵打开大门,给“和平演变”带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4]380邓小平的话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对党内意识形态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后意识形态”现象浮现

侯惠勤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中提到“后意识形态”时说,“除了‘非意识形态化’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用的是‘后意识形态’现象,即表面上仍然坚持意识形态立场,实际上并不信奉,当然也不去实践。”[5]49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断言,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将经由这种“后意识形态化”最终走向灭亡。他的一段话精辟地描述了那些言行不一的共产党员,他说:“那些声称共产主义理论是他们的政权之本,那些口头上说着实践共产主义理论而实际上却在背离其实质的共产党人,那些毫无顾忌地公开否定共产主义理论的共产党人,所有这些自称‘共产党人’的人,都不再认真地将共产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社会政策的方针。”[6]298很显然,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从理论到实践解决此类问题,否则“后意识形态”现象难以避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接受主体常常不能分清哪些是时代的精华,哪些是应该坚决摒弃的糟粕,容易导致思想混乱甚至在利益面前采取绝对的实用主义态度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现象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7]34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此观之,要抵制“后意识形态”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势在必行。

四、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必须严格入党条件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保证其创造活力。严格入党条件意味着不能一味的追求党员数量,不是所有工人阶级或者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能入党。不选拔出真正信仰坚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入党,将很难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尤其要注意对青年的培养和选拔,历史证明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广大青年怀着怎样的目的和思想觉悟入党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怎样的一代人来接班,这是事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要注重科学培养与选拔程序,杜绝持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唯心主义等观念的人入党。党员的先进性是党内团结一致的保证,党内团结一致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整合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偏不倚地前进而不被颠覆。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8]215此外,还要看到党员的质量与腐败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邓小平在1989年5月的政治交代中说过,“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要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4]297党员质量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一定要把党员质量问题放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议程之上。

五、社会思潮活跃,泥沙俱下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当前,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中国复杂的民间信仰等等。新自由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转向国际垄断,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实现其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手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消极影响。社会民主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理论体系,该理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成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主义对人类历史进程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那些狂热激进、偏执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会危及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破坏和平发展局面甚至引发争端,这也是一把需要用马克思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双刃剑”。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当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实、坚持唯物史观,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中国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包含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其中与唯物主义相对立、阻碍科学发的诸多内容则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加以解释和引导。“意识形态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9]5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真伪善恶的判断,并支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原则或信念。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各种社会思潮也是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批判对象。

古人云,天下大乱始于人心丧乱。显然,凝聚人心要先于攻坚克难,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所谓欲成大事者,必先正名,为了凝聚人心,防止“人心丧乱”,就“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29以此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0.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篇十

领袖特点

典型人物:本世纪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强力结束寡头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坚决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使普京获得了“硬汉”称呼。中国某媒体做的有关普京民调显示,普京获得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喜爱。时势的选择、坚强的意志力、民众的需求,再加上其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成就了普京。

强力领袖首先自己的意志力要强,面对复杂形势个人具有铁腕手段和果敢的意志。其次善于借用民力。强力领袖不能靠匹夫之勇,一定要善于运用民力,借助整个统治阶级,乃至整个民众的力量。最后,强力领袖一定不是孤家寡人,吸纳众人的心胸心襟要宽。

开赛车、骑哈雷、秀马术、驾飞机、猎老虎……长期以来,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而面对着执政中的诸多危机,比如当前的乌克兰困局、早年的车臣战争等,普京无不展现出“铁腕”姿态。那么,“硬汉”的背后是怎样的个人“信仰”?普京信奉着怎样的价值观呢?

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信奉“保守主义”。他说,“自己是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实用主义者”。此后,他在当年底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演讲、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谈话数次强调了自己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倾向(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

普京“保守主义倾向”的提出背景

其一,苏联解体后国家信仰的缺失。苏联解体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粉墨登场,各个阶层和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了国家认同缺失,思想道德退化,社会停滞不前。普京提出“保守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保持俄罗斯的精神民族认同”。普京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国家信仰的缺失,同时更有利于加快俄罗斯寻找民族思想的进程。

其二,对意识形态领域全盘倒向西方的反思。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在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全盘接受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当时的俄罗斯精英承认了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唯西方马首是瞻。然而片面追求西方价值观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俄罗斯民众对西方式的民主已经厌倦,他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照搬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恶果。现在普京明确说道: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不适合俄国国情。

其三,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需要。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激进经济政治民主化改革未给俄罗斯人带来预期收益,反而造成国内政治持续动荡、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挫败之后,俄罗斯人渴望稳定和安全的生活,希望加强国家权威,使俄罗斯走出困境,走上大国之路。

早在2000年《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就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动荡和经济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再也不能经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与灾难以及激进改革了”,因此,他认为“经济和民主改革应该采取渐进的、审慎的方法进行,保证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2012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稳定是发展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条件”,当年12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再次坦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定”。俄罗斯“战略通讯中心”的迪米特里?阿布扎罗夫对此评论道,在经济环境比较困难的背景下,人们更趋于谨慎,“对很多人来说,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倾向于保守,这是正常的,是全球性的趋势”。

普京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缘起于西方,又独具俄罗斯的特点:

强调稳定发展为精髓

2013年9月3日,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夕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普京强调,“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保守主义意味着立足于传统价值观,意在发展是其必要元素,这是绝对原则性的东西”。在同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他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句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保守主义的含义不是阻碍向前和向上(发展),而是阻碍向后和向下(发展),阻止混乱局面的产生”。这句话包含了保守主义的本质: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实现多元化和选择的多样性。与自由主义不同,它是在精神目标指引下的发展。

一般说来,保守主义都重视社会秩序,而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是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国家。与西方保守主义者相比,普京更加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政治层面,加强在国家权威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强调有序和控制;在经济层面,发挥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寡头绑架国家的局面,理顺了市场经济秩序,增强了俄罗斯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普京还重视对国家媒体的控制,收回了公共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的控股权,重组国有媒体。

强调尊重本民族历史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奉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近代历史特别是苏联时代的历史,从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所以普京当政后多次要求澄清历史领域的乱象,并为此专门成立由国家杜马主席拉雷什金领衔的国家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2014年1月普京在接见这个委员会时指出:人们时常有意无意轻视我们的先辈在过去的年代所做的一切,或者轻视近百年来俄罗斯国家的存在,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普京主张尊重历史传统,强调家庭观念,更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们只有历史的耻辱感,蔑视甚至仇恨自己国家的历史,否认国家的历史经验,任何民族认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尊严感、没有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批评是对自己的贬低,毫无成果可言。”普京强调对祖国历史的认知和尊重应该建立在真正的爱国主义基础之上,缺乏爱国主义思想而妄谈民族认同是无益的。

普京认为,争夺价值观的斗争,是不同于军事战争的另一种战争形式,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同样能够导致国家崩溃和分裂。2012年9月,普京邀请俄罗斯各界代表在克里姆林宫进行座谈,主要讨论爱国主义问题。他认为,爱国主义是决定青年人精神状态的道德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建设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发展社会,最终巩固我们的国家。普京保守主义的重要内涵是正面评价历史传统,把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社会史看作仿效的榜样,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强调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维护世界多样性

普京奉行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反自由主义和反西方主义的。他主张世界多样化,指出“一些国家企图用某种方法恢复单极世界的统一模型、侵犯国际法和国家主权。这种单极世界的统一模型需要的不是主权国家,而是附庸。在历史层面,这是在拒绝自己、拒绝神赐、否定世界多样性的本质”。

他强调俄罗斯文明国家属性,重视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2012年1月,在为竞选总统而发表的有关民族问题文章中,普京首次把俄罗斯称作独一无二的文明(国家)。普京的这一思想得到多数俄罗斯人赞同。正如莫斯科与全俄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所说:“俄罗斯是一个文明国家,它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自己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己的社会和国家模式、自己的历史和精神渊源体系。”

普京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模式。他指出,那些企图迫使俄罗斯借用外来文明的粗鲁行为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对思想、意识形态及外交主权的向往是我们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文明国家模式决定了我们制度的特点,它灵活地照顾到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宗教传统,保障了多样性的统一。

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期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避免与西方产生对抗。1995年5月31日科济列夫宣布俄罗斯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罗斯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等条约。俄罗斯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西方的援助。但西方仅仅口惠而实不至,还不断蚕食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昔日的超级大国沦落为“西方国家的小伙伴”,俄罗斯的民族尊严受到极大伤害。在2014年3月18日讲话中,普京深刻总结了自己思想的这个变化。他说:“我曾经真心希望能与西方的盟友展开对话,一直希望能就重要议题与西方国家展开合作,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开放且诚实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回应。相反,我们一次次地受骗。”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普京坚决主张反对单一霸权主义。普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否定主权过时论、支持走不同的民主发展道路。普京上台前后,俄罗斯以及西方的媒体纷纷对普京及其思想进行猜测,一些分析家试图给普京贴上这样或那样的颜色标签。有人断言普京是“反共分子”;有人认为他是“保守克格勃”,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者”;有人说普京是“民主派”,反对意见则称普京是“铁腕专制主义者”;有人认为普京既不属于右派,也不属于左派;也有人认为他政治上非白,也非红……

普京自己多次强调:要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他提出信奉保守主义,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普京的思想定位,使普京的思想成为可以捉摸的,使俄罗斯国家发展有一定思想轨迹可循,这就是其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李晓华博士后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普京的强硬举措

普京治国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务实的精神,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俄罗斯实际为坐标,力图探求一条符合俄罗斯实际的“普京之路”。他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强硬措施,使俄罗斯收获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以及人民的富裕,其权力地位也日益巩固。

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取得显著成果。普京总统深得民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他果断作出了清剿车臣分裂分子非法武装的决定,从而保持了俄联邦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对于俄罗斯而言,车臣恐怖分子不消灭,俄罗斯就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实现“振兴俄罗斯”的宏伟蓝图就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所以,普京决定在车臣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坚决消灭闹分裂、不断制造恐怖事件的非法武装。

向寡头开战,结束寡头政治。俄罗斯的寡头拥有巨额资产,控制重要经济领域和媒体,还赞助政客竞选,左右政府政策,甚至成为西方势力的代言人。2000年,普京在竞选总统时,一反叶利钦的做法,刻意与寡头保持距离,不理睬他们递过来的“金色橄榄枝”。上台后,他立即与寡头“约法三章”:2000年以前的事既往不咎,今后依法经商,不准干政。普京首先打击了金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媒体汽车大亨别列佐夫斯基,迫使他们逃亡国外。随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矿业大亨波塔宁被起诉。2003 年政府以经济罪名逮捕了试图干预议会选举的大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2005年将其判刑,并开始对一些石油公司和银行重新实行国有化。这标志着“寡头政治”的终结,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强力部门。普京上台后,面对的是一个国家权力已经七零八落、国家元首对政权的控制几乎为零的局面,政令出不了克里姆林宫。普京抓住了一个要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000年5月13日,他签署法令,把俄罗斯80多个联邦主体(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区、州和自治州)按地域原则联合成7个联邦区。他任命可信的军官,尤其是打过车臣战争的军官担任驻联邦区的总统代表或军区司令,实现了总统本人对各地区的垂直领导。

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2001年底,普京支持议会的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左、右两翼反对派均失势。2003年12月议会选举,政权党(统一俄罗斯)获得议会2/3的席位。2004年3月总统大选,普京得票率高达71.31%,其权威无人可以撼动。新政府的成立消弭了政府与总统的分歧,从而实现了俄国家政权体系在普京领导下的高度一致。

上一篇:干部工作调研制度下一篇:赶集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