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精选13篇)
1.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篇一
教与学的革命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张衡
摘要 职业教育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学,学生,社会的要求,更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要大胆变传统学习方式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式.关键词 职业教育 改变 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二、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方式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必须具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种构成要素。
三、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5)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011-12-13
2.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篇二
动, 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得化学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它的生动性、直观性是别的教学方法代替不了的。
教师应尽可能地开设实验,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物质奥秘, 进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经过学生亲自动手, 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克服因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 能让学生更快更多更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 大大地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回忆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方法和装置, 得出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 是由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 (包括生成气体的性质) 、反应的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结论, 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取实验仪器,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这比教师讲实验、教师做实验, 学生在下面听和看, 效果会更好。
二、看
看, 即观察。在化学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观察, 以提高学习效率呢?观察不是凑热闹, 而是看门道, 不是光看表面的现象, 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课时,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细致地、用心地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一般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具体要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各种现象, 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事后要及时对反应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归纳、概括, 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准确深入地吃透化学概念和定律的真正含义, 深刻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演示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判断加热碱式碳酸铜能不能发生变化, 变化生成的物质是什么?
三、 记
因为化学科有其特殊的语言, 即化学用语。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其含义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那么怎样去记忆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原理呢?首先一个人要沉得下气, 静得下心, 戒浮躁, 俗话说“静生智”, 只有排除外界的干扰, 才能建立记忆的基础, 很难想象一个心猿意马的人能记住东西。第二, 要根据概念、定律、性质的特点, 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理解、归纳、分类, 寻找共性进行记忆。如对酸类的化学性质的记忆, 可将酸分别与其他类物质 (如单质、氧化物、另一种酸、碱、盐) 进行一一配对, 按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寻找生成物。第三, 对一些概念、用语, 如化合价、酸碱盐各类物质的溶解性规律等, 可通过编一些顺口溜或歌诀来进行记忆。第四, 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 如金属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则非金属氧化物就应该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 有理解记忆法、实验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改错记忆法, 等等。总之每个人都应该动脑子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并不断更新记忆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花费时少、效果好目的。
四、 练
化学学习也要通过做一定的练习题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只有通过做一定量的书面练习, 才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加稳定。练, 并不是让学生到题海里不着边际地“游”, 这样重复做题学生会觉得很枯燥, 浪费了时间, 学习效率也不高, 而应该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 有选择性地编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来让学生练, 做到触类旁通。在做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 利用不同的方法做题, 即一题多解,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阔学生的思路,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 阅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阅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区别, 学生对概念、定律含义要把握得准确和严密, 绝对不能有半点含糊, 力争做到字斟句酌。阅读时教师要提出要求, 抛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对易混淆的概念、用语要通过比较, 将它们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和联系。阅读时学生可用彩色笔或用特殊符号做出必要的标记。如遇到内容抽象的概念, 教师可借助图像、模型使其形象化。阅读速度可快可慢, 因人而异, 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 千万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六、 讲
3.英语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教学观;教学方法
有效英语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效英语教学观念的前提是必须树立立体教学观,合理的教学目的是有效英语教学必要的基础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融合教与学是实现有效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立体的语言教学观
外在教学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教学过程,其中牵涉到许许多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然而有部分人将此问题简单化,于是对其他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样也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具有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了其多样性的特点。
对此,我们首先需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传统英语教学在语言知识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解,往往忽略基本功的重要性,这问题依然需要我们用心面对。但是,我们从教学路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可以将语言知识看成是教学手段,语言目的就转变成了语言技能。教师在语言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语言技能需要进行全面有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为语言的发展做出前提服务,将学生所学习的语言知识全面有效地转化成语言技能,其关键就是着重突出在实践中的使用。
其次,我们需要将英语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不管是母语还是外来语言,都是在实践交流过程当中学习而来的,英语的学习难度主要是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包括循环记忆、情景想象、联想性说和写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复习预习和上课集中注意力以及个人的思维活动,都需要和整个教学过程同步。
二、确立合理的英语教学目的
目前,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旧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才可以真正明确教学目的。对此,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出两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的内涵不清晰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的的内涵理解不是很清楚,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的窄化成为教学目标,或者是将教学目的抽象化成为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学目的概念应当比教学目标概念更进一步,是教学目的得以确定的最基本依据。例如,完美是能够将教学目的概括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教师在每一堂课教学目的的设计上都进行这样的囊括概述,就会显得太抽象、太笼统,没有一个具体的完整体系,对于英语教学的实际操作将会非常不利,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叙述。所以,教师就需要分别从教学概念的上位和下位出发,即从教学目标概念和比教学目标概念更进一步的概念出发,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英语教学目的的概念体系,对于英语教学目的也更加能够理性地设计和全面地把握。
2.教与学的目的不一致
英语教师教英语的目的与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未必完全一致。大多时候可能是教师教的目的大于学生学的目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方面缺乏交流沟通。教师没有把所设计的教的目的向学生表述清楚,学生也没有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的目的向教师表明。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
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和使用上,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应让学生多设计比较真实的互动活动。克拉申认为,习得引导学生讲话并决定他们讲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的学习只在其中起监测作用。克拉申的习得观尽管有其片面性,但对于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很有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企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成熟的目标语言,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会导致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障碍。因为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语言掌握和使用得不稳定、不准确,从不稳定到稳定,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达到成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一种过渡环节,这一环节是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无法省略的过程。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努力应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这会使学生英语学习逐渐达到一种成熟状态。一个不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的学生,其中介语言阶段比一个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的学生的中介语言阶段要长得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把习得与学得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既体现出以学生自主操练为主的习得优势,又能体现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学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方晓梅.人才应用能力主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陈玉荣.听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手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刘曦,韩立权.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提高英语视听说能力的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1).
[4]常淑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英语教学问题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4.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篇四
我第一次听说佐藤学是去年在学校学习,梁丽红校长在我们学校大力推广课改的时候。只是听说“学习共同体”、“倾听”“串联”一些零碎的词。那时候没有实际经验,总是似懂非懂,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撰写的《教与学的秘密》一书,虽然觉得书中有许多特别高深专业的内容自己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的很好,但是也终究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思想,王晓春作者不仅读了佐藤学的多本书,并把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综合总结并补充。我却从他的总结中获得更精华的教学理念。
佐藤学博士旨在报告他所观察、记录的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挑战。向我们展示了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的“宁静革命”。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创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是闲着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换成“学习的场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王晓春的总结,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认真的进行了思考,感触颇深。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
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佐藤学先生强调倾听,我认为是对的,然而倾听的前提是:有可听的东西。佐藤学先生强调对话,我认为这也是对的,然而对话的前提是:肚子里有话。”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是课堂实施环节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前后顺序一般是自主思考在前,合作学习在后。围绕学习内容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先自主思考,在思考之后,再进行合作交流。简单地说:也可以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进行独立的看书、做题或自学提纲,这里的自主思考和传统的自学是有区别的,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提出有待解决的困惑或问题,初步达成学习目标,这个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进
行合作学习,此时合作就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合作学习分两个层次,一是先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实现同伴互助、相互矫正及达成共识的过程。二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基础上,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全班的合作交流。此时交流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并行,要做到:问题抛出之后,不要急于让学回答,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保证学困生说出自己的思困点;最后还要有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的时间,让小组长总结成果,暴露学生的“真问题”,使全班合作交流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5.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篇五
(一)学生在学习数列概念时的障碍及对策
数列概念是学习数列的起始课,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如下障碍: 1.对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词“按一定次序”的理解有些模糊. 2.对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认识不清.
3.对数列的表示,特别是通项公式一个觉得不可思议.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不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策略:
感到困惑.对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不只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
数列的概念
定义: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称为数列.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次序”(1)语言描述
把位置编上号码,这些号码是所有的非零自然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每一个有序号的位置都有一个确定的值,由所有这样的数值组成一个数列;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a1,a2,a3,„,an,„,这种有序性是对数列本质的刻画(2)映射角度
“次序”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就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即映射:
(3)函数角度
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 N *(或它的有限子集 {1,2,„,n})为定义域的函数 an= 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数列——初等函数
对于任意的函数 y = f(x)(x ≥0),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对程度差的学生,可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归纳数列的通项
教学的目的:归纳法的运用,数列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分几个层次: 可以先给一些特殊的数列:
再给和特殊数列有关的数列: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最后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1)并非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如: 0,-1,3,7,11 „;(2)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形式上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数列 1,-1,1,-1,-1,„的通项可写成
(3)当一个数列出现“ + ”、“-”相间时,应先把符号分离出来,用等来控制,然后再寻找数量间关系;
(4)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的形式来表示;(5)熟悉常见数列的通项:
例如,全体正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构成数列 2,4,6,„,2 n,„,这个数列还可以用列表和图象分别表示为
总之:数列概念的要求比过去高,用图形的变化描述数列,把图形的几何结构量化。
(二)用函数的观点进行等差数列的教学
关于等差数列定义的教学
给出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让学生从项与项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归纳、概括得等差数列的定义.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归纳的过程,这是学生能理解等差数列的所必须的,不要一笔带过!
研究数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从整体上看数列,研究数列中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 引入:(2004 北京卷)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 是等和数列,且a1=2,公和为 5,那么 a18的值为
从定义的数学表达式:
得: 表明从第二项起,等差数列的任意项都可以表示为它的前一项与公
差的和 , 因此,等差数列的任意项也就应该可以用首项和公差来表示.2.等差数列通项与一次函数
得到结论: 是等差数列
这样,由于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的每一项an是关于项数 n 的一次函数式 于是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认识等差数列 例如,理解为什么.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和直线由两个点唯一确定的性质,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两项可以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由率的计算方法)
3.等差数列的性质,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适当拓展到直线斜
表面看是两项之和相等,从对应的项数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由此归纳得出:
使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意:必须是两项相加等于两项相加,否则不成立。
如
时要注,有
.等差中项的定义是针对三个数的,即如果 x,A,y组成等差数列,则 A叫做 x,y的等差中项.从等差数列的整体看: a1,a2,a3,„,an,„,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推广: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是到它距离相等的两项的等差中项,即与数列中的任一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该项的 2 倍.这个性质体现的是数列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是由项数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例题:
(三)把握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的教学实质 .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的教学实质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梯形钢管堆的计数”“梯形面积公式”等模型来体现数形结合,认为“倒序求和”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一内容蕴含的思想方法。因此,把基础定位在要让学生掌握求和公式及其变式,学会“倒序求和”的思想方法。
其实,“倒序求和”只是为避免对项数 n进行奇偶讨论而引入的一个技巧,并不是什么思想方法。
基础性表现在几个层次:
用等差数列的“基本量”;
用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不同数求和化归为相同数求和,从数量关系上看是利用了“平均数”概念;
”,将更进一步地,为了体现从概念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利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所以实质就是求 教学设计:
引入高斯故事,归纳方法本质
从“高斯的故事”引入;归纳“高斯方法”的本质,即实质是利用将不同数化为相同数求和;
探究求值方法,引出分类讨论,用这一方法求的值,引出需要分 n为奇数、偶数讨论的问题,并
求出和;过渡到利用归纳思想方法,提升解题技巧
求等差数列前 n项和公式。
聚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从中领悟“化归”的思想方法的思路。
教学中不必急于引入“倒序求和”的技巧。可以在讨论 n的奇偶性而得出求和公式后,再让学生思考“能否想个办法避免讨论”,把公式,再联系性质得到。
变形为应把等差数列前 项和这节课看成是等差数列概念、性质的应用课。这一节课的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时应明确任务(即用基本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基本性质、通项公式入手,寻找化归的方法,在不断“求简”中得到“倒序求和”。
2.公式的推导 3 .从函数的观点来认识 Sn
首项为 a1、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可以写为:
即当 时,Sn是 n 的二次函数式,于是可以运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问题 如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 Sn的增减变化、极值等情况 .通过 Sn的有关问题进一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结构特征
本题给出了等差数列前 6 项的和,应该关注最后六项的和,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前 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等差数列前 n项和概念要有深刻理解。
例 2 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d,前 n项和为 Sn,当首项 a1和 d变化时,a2+a8+a11是一个定值,则下列各数中也为定值的是(C)
本题利用整体代换求解,体现了整体代换的思想。
(四)典型例题的作用及教学
n的取值只能是 8,9.(五)数列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注 an与 Sn
(六)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定位 .数学归纳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 点
(1)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难 点
(1)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即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与有效性.(2)假设的利用,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 n=k+1 时结论正确.2 .数学归纳法原理形成的教学定位
由于数学归纳法原理的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限于掌握了一些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技巧,而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因此学习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之中.所以原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组织形象、生动、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作为数学归纳法原理产生的背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最终产生迁移效果.抽象出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如何通过探究顺利实现迁移抽象的目标,就成了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些教师对数学归纳法原理形成过程的教学不够重视,表现在有的教师没有安排实验探究,急于向学生展示一种思维“模式”和“套路”,接着通过大量的例题、习题进行强化;有的教师虽然安排了实验,但也是一带而过,很快抽象出了数学归纳法原理,这只能是教师的“成果”,而不是学生的成果,仍然摆脱不了生硬灌输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子;甚至有的教师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举例说明“不完全归纳法”的缺陷上,这显然偏离了本节课的主题与核心.“多米诺骨牌实验”的教学定位
本节课所需的“引例”,形式丰富多样,教师用的最多的是“多米诺骨牌实验”,因为这几乎是所有学生小时候都玩过的一种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种无形的亲近感。同时“多米诺骨牌实验”以简便的形式蕴含了数学归纳法的深刻原理,因而成为这节课的典型素材.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定位“多米诺骨牌实验”?在实验的方式上,“多米诺骨牌实验”应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每次实验都要有不同的目的,都要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探究,让学生既要有实验成功的体验,又要有实验失败的反思;而多次的实验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将每次实验的体验和反思糅合在一起后,数学归纳法的内在原理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了。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数学归纳法存在着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上的准备不足,需要具体的实例帮助;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认知抽象的事物应尽可能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对抽象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一步到位,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反对比,方能凸显本质。
“多米诺骨牌实验”的功能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将实验转化为关于正整数的命题,即“第一块骨牌倒下”对应“当 n取第一个正整数 n0时命题成立”,“第二块骨牌倒下”对应“当 n取第一个正整数 n0+1时命题成立”,„,“所有的骨牌都倒下(即游戏成功)”对应“命题对从 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若“第一定有第 k+1块骨牌跟着倒下”对应“若
块骨牌倒下,则
时命题成立,则 n=K+1时命题也一定成立”。
二是将游戏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广到一般命题,抽象概括,得到数学归纳法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够切实掌握数学归纳法原理,本节课的难点才能够得到有效突破。
“多米诺骨牌实验”的教学设计 三次实验
实验 1 :用手推倒 1 号骨牌,然后 2 号骨牌,3 号骨牌,„,紧跟着全部倒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在这个环节,学生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可能是比较模糊的,但必要的讨论为下面显现本质奠定了基础。
实验 2 :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和实验 1 相同,用手推倒 1 号骨牌,没有推倒,然后 2 号骨牌,3 号骨牌,„,自然就没有倒下,即游戏失败。这时教师让学生对比实验 1 和实验 2,讨论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游戏成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1 号骨牌必须被推倒。
实验 3 :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出现分化,1 号骨牌与 2 号骨牌的间距拉开的足够大,其他骨牌间距不变(同实验 1),这是用手推倒了 1 号骨牌,但 2 号骨牌没有倒下,3 号骨牌,4 号骨牌„,自然就没有倒下,即游戏失败。同样让学生对比不同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原因。这是学生得到的结论往往在具体骨牌上,即 1 号骨牌倒下,没有带动 2 号骨牌倒下导致了失败,而学生对其中的任意性很难提炼出来。继续下去,再将 2 号骨牌和 3 号骨牌 ,3 号骨牌和 4 号骨牌„,的间距拉开的足够大,(每一次试验只改变一个间距),重复实验 3,如此反复几次,学生不难悟出游戏成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即第 k块骨牌倒下,则一定有第 k+1块骨牌倒下(这里暗示了无穷推理的合理性)。
至此,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时,为何两步缺一不可,便不言自明。两次迁移:
骨牌游戏虽然有数学归纳法的影子,但毕竟不是数学归纳法原理本身,不能直接用来证明数学问题,这就需要将游戏迁移到数学问题中去。
迁移 1 将骨牌游戏换成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a1,公差为 d,我们在前面推导其通项公式时,得到与正整数有关的无穷多等式:
要使这无穷多个等式都成立,你能否用数学语言概括上面游戏成功的两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得到
(1)第一个等式成立(即当 n=1成立)
(2)假设第 个等式成立,一定能推出第k+1个等式也成立。这样就实现了由游戏向原理的第一次迁移。
迁移 2 教师请同学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问题具体尝试,是否能做到这两步?最后将无穷多个等式统一为
。至此,由游戏向原理的第二次迁移顺利完成。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得出已经是水到渠成。
(1)归纳奠基(2)归纳递推
从多米诺骨牌实验到数学归纳法原理,清晰地反映了生活问题 — 数学问题 — 数学形式化的发展轨迹。在对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种种体验,经历了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经历了将生活中蕴含的原理转化为数学原理的过程。由于始终坚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层层递进,避免一步到位,因而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乐于交流讨论,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顺利地建立了新旧知识及其本质之间的联系。
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篇六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他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他突破了以往智能理论的一般性假设,即认为智能理论遵循两个基本的前提:认知是一元的;人们拥有单一的、可以测量的智能。
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远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主要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指出,多数人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创造性,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具有创造性。例如,尽管爱因斯坦具有数学和科学天赋,但他在语言、动觉和人际关系方面未能展示出同样的天赋。多数人似乎只能在某一种或两种智能领域表现杰出。
7.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篇七
一、大学城空间的教学建设
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建设是一场教育的革命, 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尝试和改革, 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而言, 教师空间建设要围绕为教学服务这个中心。传统的教学过程大部分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而在空间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 可以利用空间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教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巩固复习。空间教学的建设,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窗口, 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也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转变到双向的互动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从讲授、传递知识向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转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学习项目、组织教学资源以及运用各种技术来指导促进学生学习, 并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也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在学习时能与他人互相讨论, 相互合作, 共同进步。教师之间同样不受地域的限制, 可自由地进行学术论讨与教学研究、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教法的创新和思想的碰撞, 促进学术交流、实现百家争鸣。
二、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的模式
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模式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课堂互动学习。
主要指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学习, 包括:小组互动学习、小组项目模拟学习等等。先通过大学城空间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和任务模块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可以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探讨, 也可以由小组展开学习讨论;再次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探讨解决;最后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下完成学习任务, 并进行归纳总结。
2. 教师指导学习。
主要指教师在整个空间互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教学。在空间互动学习中, 教师要组织安排、指导监控、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依照教学情况和学习模块, 发布适当的教学资源, 布置合理的互动式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提问和疑惑进行及时的解答, 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学习指导。
3. 考核互动学习。
在空间考核中, 主要有作业和主题发言考核。教师公布考核的主题, 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自己的作业。或者在学习群组中进行主题发言, 要求学生留言跟帖。教师根据已定的考核比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4. 自我互动学习。
是指在大学城空间中学生的自我学习, 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与教师进行的互动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除了咨询教师, 学生自己还可以成立了多个自我学习群组, 可以直接在群组中发出问题, 由其他学生成员予以回答解决问题。
三、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互动意义
有效互动是指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过程中, 在学习层面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相互交流与探讨, 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提升了大学城空间的教学质量。空间教学的有效互动对于提升空间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提升大学城空间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大学城空间发展的关键, 而教学互动又是空间教学的中心环节, 学习者的“学”与空间教育所提供的“教”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作用。而有效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从而促进大学城空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进而提升空间教育的整体效果。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灵丹妙药。空间中图文并茂的展示丰富多彩, 使缄默不言的知识变成活跃表述的图符, 激发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空间教学中的电子邮件、讨论区和群组聊天代替了传统课堂的人际互动, 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可以在此畅所欲言。灵活自由的人机互动, 生动民主的在线交流使学生自然放松、真实流畅地表达自己, 思维变得开阔活跃, 学习也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3. 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知识, 在空间教学中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情况, 因此有效互动可以帮助学习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空间教学较传统教学有更为有利的教学因素刺激, 因而能起到促使学习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作用。
四、如何实现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空间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空间学习中有效互动的发生,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大学城空间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 设计有效课程资源。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大卫?西沃认为, 在教学中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教学资源包”, 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媒介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而, 在课程资源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媒介作用, 在课程资源和学习者之间指导实施有效互动, 提供多种互动方式。在大学城空间中有效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将学习课程、学习资源放在教学平台上。而是首先, 构建网络平台并发布课程资源, 以此进行课程教学, 并且给出自我学习的步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 根据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把握好教学主题的导向, 设置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 提出与学习相关并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在网络上设置讨论区。
2. 培养主动互动能力。
主动互动及自控是学生学习动力得以有效维持, 自觉进行学习的保证。只有主动互动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空间学习中,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 因此应培养学生主动的互动能力。首先对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然后是对学习任务进行时间和质量管理, 促使学生有效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在模拟课堂讨论和留言板中,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表达自己的见解, 展现独特的思维。在主动选择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主动的互动能力。
3. 支持鼓励学生学习。
在空间教学中,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空间教学的效果。由于空间学习的特殊性, 有的学生在开始时由于不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产生迷惘、焦虑、困惑的心理。教师需要努力深入学生的思想世界, 帮助他们获得情感的支持。通过空间平等的交流,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更好更快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问题。通过真诚的对话, 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大学城空间教学, 进而树立起空间学习的自信心。
4. 反馈指导有效教学。
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中, 教学反馈属于强化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 必然会降低教学互动的效果, 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学城空间教学构建了双向互动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回来, 由教师进行答疑。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全方位交流的网络虚拟课堂,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更重要的是, 通过反馈可以有效指导空间的教学, 及时调整空间教学的思路和策略, 从而实现有效的互动指导教学。
大学城空间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空间学习中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空间教学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 并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在空间教学中, 教与学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 学习需要以教育指导为基础, 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学习, 其效率是很低的。另一方面, 教育需要学生的自我学习来体现效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发挥网络空间教学互动的优势, 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努力构建与之适应的有效互动的空间教学,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城空间教学的质量。
摘要:世界大学城空间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空间中的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是空间教学彰显成效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空间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如何提高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性, 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空间建设, 推进教育教学发展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06) .
[2]罗文, 肖天庆.基于有效交互的远程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6) .
8.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字: 计算机软件 化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
随着中国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各种常用软件已经普及到化学相关学科,主要原因是化学本科生或者研究生都需要做大量实验、写论文,其中会涉及大量数据处理,比如,化学反应式、二维和三维结构图、各种实验光谱(如红外,紫外-可见,X衍射和核磁等)及化学反应示意图和工艺流程图等。但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或者处理实验数据时,往往不知该如何操作,有的文档编辑得一塌糊涂,有的化学反应式或者实验装置示意图不合理等,甚至连参考文献引用及论文脚注和页码都不会插入,这些都无形中给评阅教师带来更多不便,而且不利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
对于化学相关学科,我们提供了各种常用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Chemoffice、ChemSketch、Origin等。这些软件可以相互补充、各取所长地为学生服务,让他们在实验数据处理及论文纂写中更方便自如。
一、软件内容及用途
常用软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Word、PowerPoint、Excel、Chemoffice、ChemSketch、Origin等。Word在化学论文及文献书写中的应用,如文字图形、公式编辑、排版、三线制表格、声音、动画及用于毕业论文写作和格式排版等,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文档处理要求;Excel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并轻松地完成数据的各类数学运算;PowerPoint进行产品展示和毕业答辩;Chemoffice画各种二维和三维分子的结构式;ChemSketch除了可以绘制实验装置和画结构式之外,还可以预测分子的物化性质;Origin软件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分析,其涉及图像处理、光谱峰值分析和曲线拟合等各种完善的数学分析功能。
二、教与学
这些软件的教学必须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并和学生讨论、提问等形式进行,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气氛中,并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现场教学,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常用化学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过程,并在教学中提出疑问,方便学生和教师的直接交流,以期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此教学一般会采取16学时的多媒体教学环节,并设置16学时的上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化学相关的计算机处理工作中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实例示意图
1.ChemOffice三维结构建模
ChemOffice软件旗下有Chem3D和Chemdraw两个模块,其中Chem3D提供了多种多样的3D模型建立方法。如可以利用单键、双键或三键工具直接绘制3D模型,可以将分子式转换成3D模型,也可以用Chem3D提供的子结构或模板建立模型。
(1)单击垂直工具栏上的单键按钮。
(2)将椎鼠标移动至模型窗口,按住鼠标左键拖出一条直线,放开鼠标即成乙烷(C2H6)立体模型。
(3)将鼠标移至C(1)原子上,向外拖出一条直线,放开鼠标即成丙烷(C3H8)立体模型。
(4)将鼠标移至C(2)原子上,向外拖出一条直线,放开鼠标即成丁烷(C4H10)立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结构(a)和拟合直线(b)
2.Origin回归拟合参数设置
所谓回归(regression)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用这种数学方法可以从大量观测的散点数据中寻找到能反映事物内部的一些统计规律,并按数学模型形式表达出来,故称它为回归方程。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下落的距离S与所需时间t之间,有如下关系:
S=gt
变量S的值随t而定(其他项是常数),这就是说,如果t有确定值,那么S的值就完全确定了。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函数关系或确定性关系。
回归(Regression)也可以称为拟合(Fitting),回归是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关系,拟合则要找到一个最佳匹配方程,二者基本是一个意思。
根据回归关系可分: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和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其中非线性回归处理的情况要比线性回归复杂得多,需要进行更大量的尝试。因此除了依赖计算进行反复运算逼近外,用户自己对参数的取值范围和估算也很重要。
四、学习效果
在每节课的教学环节后可通过设置不同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如何操作,再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行反复例题练习。
五、例题案例
例题的设置必须合理,有针对性。办公软件的Word模块,通过设置如下例题,让学生掌握几个文档的知识要点:插入脚注、标题设置、公式编辑器使用、文本及声音批注和超级链接。
图2 练习题模板
六、结语
常用计算机化学软件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对化学学生的毕业论文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实例教学,充分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灵活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学生的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今后化学相关的计算机处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智,陈悦.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实例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李谦,毛立群,房晓敏.计算机在化學化工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9.《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篇九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武丽华
几年前,就曾听说过多元智力这一理论,它是由1983年美国哈佛大教育教授加德纳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这个假期有幸能够阅读《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的发展。本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且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方法。读完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
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崭新的视角和宽泛的理解,对多元智力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往往面对这样的孩子,他们学习数学很吃力,虽然老师费了很多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这些孩子往往被我们贴上了“笨孩子”、“差生”的标签。读完《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这本书,感觉很是惭愧,是我们知识的浅薄造成这样的理解。很多学生可能学习数学很困难,但在其他领域可能会有很大作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学科的知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文和数学智能,忽视学生的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门上的成功体验,更是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给每个学生贴上标签,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和教育中,更不能搞什么“标准化”“一刀切”,而是要找准学生的优势智能,并恰当引导,都可以让每个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对于学生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合理使用10个“思考积木”,适度满足每位学生的差异
书中有关教与学的策略对于我平时的教学也给予了很大的的启示。我任教数学教学工作也有16年之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到了瓶颈期,很多时候往往过多依赖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数学教学,而忽略了一些教育规律。书中提出的10个“思考积木”——着手完成任务、精细与精准、时空概念、选择性主要、进行比较、联系事件、工作记忆、获得主要概念、问题识别,其实际教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的诠释,其实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是他们对于思考积木中的一个或几个感到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查询哪些思考积木出了问题,学生可能还需继续努力的目标和进一步掌握的思考积木有哪些,教师进一步应用这些思考积木来激发学生逻辑——数理智力的发展。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我将以《有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来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认识论基础,是解题策略的源泉,它可以活化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时,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公式、定理、法则的学习过程,重视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依据这10个思考积木为依据,根据每位同学在“思考积木”上的薄弱环节入手,采取不同策略,以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够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精准把握学生,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我们知道提问被作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策略之一,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的。但由于课堂提问所用的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精准的把握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引发学生事实性回忆的提问固然是必要的,而引导学生投入到高级思维过程中,教师必须应用多种提问策略,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从提问清楚、有目的、简短、自然等方面要求自己。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又学到了更多的提问策略,比如说:教师提问之后往往不足3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或自己匆忙回答,这样思维较好的同学可能能够理解。假如教师等待10秒或更长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会更充分,特别是在学习数学方面有差异的同学,思考和理解的可能会慢一些,因此回答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在比如让全班学生回答之前,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思维情况和学习数学的基础,让学生彼此配对提问,这样能够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这种策略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听到”他们自己的思考,还鼓励他们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等等,这些策略都可以应用到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
10.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教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
这对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老师、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敢干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更新观念,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了解校园网应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时代所需,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适应现代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动的动力源泉。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真情体验。课本上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解释。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把握。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它创设的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网络为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教学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而我国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灌,学生背,戏称“背多分”的局面不能说没有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及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知识是综合的,多样的。从时间上看,它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它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它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
知识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在的知识及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以相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分专题进行。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备了初步的收集资料的能力,获得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而置学生于不顾,因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四、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正确认识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教学,作为新生事物,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其次,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教师需要有能力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才能跟上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六、网络环境下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上,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它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11.浅谈英语听力教与学的有效衔接 篇十一
一、要注意教科书和学习资料的运用
有的老师一学期甚至一年下来都一直一课一课、按部就班地上着某本英语听力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尤其不可取。上文提到过听力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不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它可以说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并不需要像精读课本那样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严格按着一定的“体系”一课课按部就班地来讲。
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里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是指实物投影仪、投影机、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中声音、图像、图画和文字的综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的兴趣与注意力,最终加强教学的效果。
其次,如前所述,听力课堂上除了需要向学生讲解听力材料上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外,更应该通过“实践”练习,向学生传授和讲解听力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笔录法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作为一项基础训练对以后的口译帮助甚大。有的学生在写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这就有必要通过课堂的训练予以加强。
二、是否重视课后的训练,可以说是英语听力能力能否有所突破的关键
首先,在学习的态度上,要做到高度重视、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有些学生在课后练习时,由于没有老师的督促,往往听得比较马虎,并且不能持之以恒,有兴趣的时候才去听一听。显然,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其次,要分析一下造成自己听力障碍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克服障碍。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反应太慢,单词不足,对英语语法结构不熟练等。听力的反应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为什么中文再快我们都听得懂呢?就是因为我们每天讲的听的都是中文,从听力上已经形成了对中文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所以,如果平时念课文时尽量加快语速,听力训练时也刻意多找些语速较快的材料来听,就能慢慢培养对英语较快的反应速度。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还会有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不熟悉英语中的某些俗语、惯用语等。总之,若能找到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最后,就是一个关键字“练”了。听力材料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可以是语速慢的也可以是语速快的,可以是标准音的也可以是带方言口音的,可以是有趣的也可以是严肃的,不一而足。当“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当“听”的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时,英语听力能力的突破与提高就不会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了。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英语听力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衔接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印证了外语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练习、练习、再练习”。
12.论教与学的宗旨 篇十二
教与学, 是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行为方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教与学的行为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在动物界同样是存在的, 只不过前者是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后者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自发行为而已。例如, 食肉动物的捕猎技能、食草动物的迁徙路径等都是长期跟随母体学习模仿而来的。当然, 对于母体而言, 那就是本能的传授了。在人类社会, 教与学的行为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即是如此。在现代社会, 一提到教与学, 人们马上就联想到学校教育, 联想到教师与学生, 这只是教与学的特殊的、较高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而已。
为了生存和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 教与学的行为就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当然, 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的层面上讲, 它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漫长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 无论教与学的主体如何变化, 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更新, 教与学的内容即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如何延展, 但是, 教与学的宗旨却是始终如一的。这是因为, 人类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 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谁就拥有了有限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机会。而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社会的肯定, 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说, 教学的真谛和宗旨是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
首先, 教学活动要求真。
求真, 就是要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使人的认识尽可能的符合客观实际。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避免人的感情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干扰, 努力追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去伪存真的进化史。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每当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时候, 自身就受益受惠, 人类就进步和繁荣;每当人们歪曲事实、背弃真理的时候, 自身就遭受挫折, 人类就必然面临灾难。邯郸学步、揠苗助长、东施效颦等行为之所以成为千年笑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真, 在于违背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机器的发明、飞船的升空、网络的运行等行为之所以使人类受惠,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求真, 在于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由此可见, 能否求真, 是人的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教与学的活动, 只有求真, 才能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初衷。
其次, 教学活动要求善。
善是指善行, 是指人的个体行为对群体的价值。求善, 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使个体的行为有利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 从而不仅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 更体现出个体对于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从远古走到现代, 从弱小走到强大, 从蒙昧走向文明, 这都是个体的善行义举聚集而成。如果每个个体都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进行抉择, 那么, 人类社会将陷入永无休止的纷争和混乱之中而不能自拔,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途将变得十分渺茫。正是因为人们的善行义举, 才使弱小的个体的人聚集而成为强大的群体的人类, 它克服了个体的弱点, 保存并充分发挥了个体的积极因素。在群体中, 个体的人得到了安全感和价值感。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只有求善, 才能实现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
再次, 教学活动要求美。
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是客体作用于主体, 使主体产生的在精神上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每个人的出身、阅历、受教育程度、价值追求、道德素养等的不同, 导致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能力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 这并不是说美是因人而异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恰恰相反, 美是有统一的检验标准的。在现实生活中, 一种发式的流行、一款服装的热卖、一个话题的热议等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从总体上说, 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革新和进步, 是否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和成就, 就是检验美丑的标准。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只有求美, 才能实现人类生活的精神追求。
13.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篇十三
一位成功的教师,一堂成功的课例,都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执教教师要做反复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其对于教学的价值有: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化学教与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内外兼修 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06-17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09-30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08-11
怎么才能有效的学好初三化学07-04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浅议07-21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9-02
证书有效性评估07-10
有效性网络教研方式06-10
有效性研究报告07-23
事件纠正措施有效性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