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2024-09-17

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精选12篇)

1.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之我见

摘要:从实际工作出发,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就会计核算形式、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报表格式及基建会计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对遵循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适应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提出困惑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权责发生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经历四次大的改革,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是财政部1996年10月颁布并于1997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资金运用出现了多方位,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一、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收付实现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一般应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来说不能够很准确地、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会客观上影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管理绩效的评估。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虽然还不需要像企业一样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但讲求效益和效率则是国家、社会和纳税人的一致要求。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事业单位所使用的大量国有资产,不计提折旧,财政对单位的拨款额度同其国有资产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没有建立起有机联系,房屋、车辆的大修费用不必摊销,可预见的未来费用不必预提,这就造成不同会计分期的资金使用效益缺少可比性,财政预算的科学编制和决算的年终考量也缺乏依据。

(二)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

会计科目体系是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了解的会计信息要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对会计客体的运动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完整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对会计客体运动及变化的记录与报告就不可能准确、完整,从而不免会出现有某项会计事项发生,却找不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记录、反映的现象。会计科目体系还存在着某些缺陷,比如:在投资问题上,未设置接受外来投资这方面的总账或明细科目,从而在核算上就出现了外单位投入本单位的资本,无法在本单位账薄上给予真实完整地记录、核算和反映的情况。

目前,事业单位既存在着相关企业和单位对其的投资行为,也存在着上下级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设置核算接受外单位投资的相应会计科目,对于接受投资的下级单位来说,就无法将这些投入资本及权益在其账簿上真实地记录、反映。

(三)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1.现行会计报表种类不全,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业务活动情况的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营支出明细表组成。随着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自主权的扩大化,使事业活动之外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日益增多,现行报表已经不能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自相矛盾,不能正确地反映其财务状况

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加上收入等于负债加上净资产再加上支出,这一等式编制的,由于其中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是时点指标,反映的是事业单位在特定时日财务状况的静态指标,而收入、支出是事业单位某一时期经济活动结果的时期指标,这样时间和性质不同类的指标汇总就失去意义。此外,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仅以原值反映,未反映其净值,使其资产总额被人为地夸大,同时还夸大了净资产数额。

(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长期分离

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内容,此项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各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在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总额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会计与其他会计是分离的,会计上对其核算也是分开的。现存在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长期分离状态一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二不利于加强对单位基建资金的管理三不利于加强对基建投资所形成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二、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事业单位渐进式引进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得按现有会计制度核算存在的固定资产核算、对外投资等问题迎刃而解。国际上,自1992年新西兰率先在政府会计中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并取得成效以来,已有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在政府预算与会计中全部或局部引进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之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与,它强化政府单位的会计责任,增加政府财政的透明度、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率、减少财政支出,以及提高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作为两种会计确认基础不是完全对立、排斥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存在的。

这两种核算基础是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的核算基础,可称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也是实行的修正的应计制或修正的现金制基础。因此,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借鉴国际经验,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也是可行的。我们要逐步创造条件,采取渐进式的改革,保证政府预算、会计核算等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要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开始,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二)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看,它的会计科目体系在五大会计要素基本框架下,主要由两条线构成:一条线是从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收支核算体系。另一条线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体系。不难看出,这套科目体系是基于事业单位的准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特点下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而设置的,它虽然也考虑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但由于过分强调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而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

因此,建议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客观性、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特点,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一个“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二级科目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通过以上处理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改进策略

1.增设现金流量表该表内容只限于货币资金,可基本上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发生额汇总编制。现金流入部分可分为拨款收到的现金、业务收入的现金、借款收到的现金、其他等几类;现金流出部分可分为工资福利支付的现金、商品和服务支付的现金对个人家庭支付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其他等几类;最后计列出现金收支净额。现金流量表应按月编制。

2.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类项目移出并将资产、负债项目应按流动性分类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基本会计等式,构建新的资产负债表。设置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并在其下再进一步分设明细项目,将原来“对外投资”项目

细分为“短期投资”(列入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负债类项目按其流动性分设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在其下进一步分设明细项目,将原来的“借入款”细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此外,考虑增设“累计折旧”项目,取消“固定基金”项目,以较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及净资产真实状况。

(四)将基建资金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范围

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若再让基建财务游离于单位财务之外,将单位会计和基本建设会计分开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保证其全面完整性,也不利于单位对基本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将基本建设纳入单位大财务并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可在收入类“拨入专款”科目和账户下增添一个“拨入基建款”明细科目和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拨入的基建资金;在支出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设立“结转基建款”一个总分类科目和账户,下设“结转自筹基建”和“结转财政基建”两个明细户,分别反映基建资金的不同来源。基建项目完工后,由基建会计报来工程的实际支出情况表,以便于单位会计了解基建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其监督、管理,同时根据实际支出数登记固定资产账。

2.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二

现行的事业单位包括林业管理单位, 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基础, 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带来了不少弊端。也因此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 使得会计报表构成不够完整。

同时,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致使在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在资产负债表中, 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价值形态, 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核算原值。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 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 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同时,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 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 归法人所有, 但其中的专用基金包括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 它们属于负债性质, 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 因此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 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 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果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提取修购基金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观察, 其各自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 但将二者前后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 在购置固定资产环节, 其价值一次性列入了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环节, 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又一次被列入支出, 使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计入支出类科目, 人为扩大了实际支出。

2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2.1 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 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 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 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 造成当年支出增大, 结余减少, 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 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由于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进行成本核算, 就难以对这些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考核。同时, 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 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 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 建议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2.2 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 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 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 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还规定:“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可见, 同企业会计核算类似, 对无形资产的损耗要在受益期内逐渐摊销, 那么, 对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理由再“区别对待”了。建议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 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 可只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 建议增加“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

2.3 对事业单位结余的改进。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 归法人所有, 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 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 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 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2.4 改进接受捐赠的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 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以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而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 入账的计价依据虽然与固定资产相同, 但账务处理却是借记“银行存款/材料”等科目,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 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前者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 而后者则计入收入。认为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 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因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接受捐赠业务不符合事业单位收入的定义。而且, 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 事业单位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计入净资产的“固定基金”, 为与之统一, 建议将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也归入净资产, 计入“事业基金”账户, 同样, 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 以便更好地规范类似业务的核算。

2.5 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对结余的分配。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是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 按照规定, 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 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 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同样, 笔者认为, 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 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 即:增设“所得税”科目, 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 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 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 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 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 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无论从制度规定还是实际职能来看, 事业单位实质上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 首先应该从核算基础入手, 在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 先对上文中提到的会计科目的设置、资产的确认核算、报表的设置要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以改进, 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整个过程, 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同时也与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形成可比性, 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阎达五, 耿建新, 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汪红.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5 (9A) .

3.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三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尚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笔者就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讨论热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会计核算基础存在不足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基础,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的情况。如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并非每年都会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年度,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采购与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二)不完整、不真实的资产反应

1.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而在其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也不做减值测试,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这种核算方法存在着一定弊端。一是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净值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二是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净资产的实际情况,虚增了净资产。

2.无形资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没有规定摊销的具体时间,一般而言,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摊销有以下两种方法:

(1)在无形资产购入或自行开发成功时予以摊销。这样在整个受益期内,单位所购入的无形资产情况在账面上无法得到反映,这与单位存在并且正在使用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显然不相符。(2)在无形资产受益期满时予以摊销,这种方法在受益期内单位购入无形资产在账面上得到了反映,但随着无形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这种反映越来越不真实,同时,购入无形资产时支付了款项却没有相应地列支,从而造成了年底预算结余资金(事业结余)的虚增。

(三)会计科目设计不全面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有资产类、负债类、支出类及净资产类五大类,但这些会计科目中都没有“在建工程”科目。在实际中,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业务中有很多种情况可以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如事业单位购入需安装的设备、通过多渠道筹资进行基建等都需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有很多物品可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大量的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电话机、藤椅、简易办公家具等资产也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然而这类资产使用频率高,很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更合适些。

(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组成。其报表有两个最大的不足:一是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动态反映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二是从报表的具体结构看,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编制基础,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财务信息。其中收入支出类项目反映一定时期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是动态信息,把两者放在同一张报表上反映有些混乱,混淆了时点和时期会计信息的性质,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另行编制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样设置与收入支出表显然有些重复。

(五)会计核算中其他方面的不足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和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业务的处理不统一;在对外投资核算中无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分,无投资收回的会计处理,对外投资只规定了成本法核算而没有规定权益法的核算内容;在所得税的处理中,将其作为收益的分配而非确认为一项支出也是不妥当的

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其中的专用基金包括: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从职工三大福利基金的性质看,是一种专门用于职工福利、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保基金,而不是留于事业单位的剩余权益,即不属于净资产,将其列入净资产核算是不合适的;同时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在购置固定资产环节,其价值一次性列入了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环节,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又一次被列入支出,使固定资产两次计入支出类科目,人为扩大了实际支出。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之建议

(一)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由于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难以对事业单位的产出进行费用核算,不能适应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更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便于实际会计核算的统一和可比性,为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1.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的会计处理既简捷又清晰。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可采取直线法或工作量法对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无形资产的核算引入净资产类科目

“无形基金”科目。事业单位购入无形资产时,借:无形资产,贷:无形基金;同时,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年末,按无形资产的实际损耗数(无形资产的原入账价值除以实际受益年限),借:无形基金,贷:无形资产。这种方法在账面上能够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情况。

3.建议增加“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建造工程或多渠道进行基建筹资时,先在“在建工程”科目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用于核算事业单位中价值较低、不适合作为固定资产的物品,同时建议提高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规定。

4.对外投资的核算,建议取消“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基于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借贷双方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三)净资产结构问题的改进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节余等。其中,事业基金包括了历年的滚存资金和对外投资基金,滚存节余资金不仅仅指事业单位创造的资本增值,还包含了单位成立时的资本金。资本金相当于“开办费”,原则上不能动用,由于账面没有对该资金予以单独反映,造成会计信息的阅读和使用不便。笔者建议将资本金从“事业基金”中分离,建立类似企业会计的“实收资本”科目,在净资产中单独反映。

如上所述,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职工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三项基金,属于负债,因此,建议将该三项基金从净资产中分离,列入负债类科目,可在“其它应付款”科目下按社保类别分别设置明细科目。

(四)改进接受捐赠的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务捐赠时,借记“银行存款/材料”科目,贷记“其它收入”科目。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前者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而后者则计入收入。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不论是限定用途的财物还是非限定用途的财物都是增加了单位的净资产,因此将接受的非限定用途的财物计入“事业基金”科目,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科目。这样更好的统一了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范化。

(五)对修购基金的建议

如前所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因此建议将计提的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同时在“结余分配”总账下的“提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中,再设两个三级明细科目,一是“福利基金”,二是“修购基金”。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在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结余分配-提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使用修购基金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六)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节余的分配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结余分配内容除计提专用基金外,有经营活动取得收入的事业单位须计算应交所得税。虽然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但取得收益后作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不应有事业和企业之分,因此,事业单位应改变所得税作为结余分配的会计处理方式,而将其作为一种费用,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七)变革会计报表形式,增加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

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如没有附注披露,那么财务报表是不完整的。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性,许多有用的信息无法进入财务预算报表的主表,但通过附注可以披露出来,从而增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

三、结语

4.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之我见 篇四

为规范小企业行为,2004年4 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规定自2005年1月1 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执行,这说明了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要求有不相适宜的地方,也说明了国家对小企业的重视。在国内,小企业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所占的经济份额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经济主体。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以下,或销售总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或销售总额3000万元及以上,或资产总额为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企业。”按新的中小企业标准,我国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的近95%,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成为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遵循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条件下,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制定,但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需要相应的执行机制、配套的方法来保证。

一、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是贯彻《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客观要求。

《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旨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贯彻落实《会计法》,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这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理论基础及产生背景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分析

1.研究交易费用论:成本效益原则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应以节约交易费用为前提,即制度实施的效益应远高于制度制定的成本,以节约社会经济中的交易费用。制定会计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但不能因规范会计行为就不讲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关系,在成本相同时,选择制度收益最大的方案。这里的制度成本是指制定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制度收益指制度收益补偿制度成本后与制度成本形成的差额。应注意的是制定的制度并非越完善越好、越严密越好,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作到不仅使会计制度的制定科学化,而且要使制定好的会计制度效益最大化。

2.差别化制度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无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即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组织形式如何,不论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有多大,要求其提供的会计报表格式与内容都是一致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使我国会计规范制定部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既要满足大型企业的要求,同时又要照顾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使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小企业会计人员疲于应付相对于自己来说十分复杂的统一制度而付出过高的成本。

严格地说,我国过去实行的不同规模企业毫无差别地按照同一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也是造成和加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客观地反映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的不同要求以及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应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既有差别的会计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可见,《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差别化制度的要求。

(二)制度产生背景分析

以上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的理论基础。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该制度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经济环境作为背景的。

1、国外情况

由于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并成为各国经济活力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政府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在大力扶持小企业的发展,甚至一并颁布了与本国国情相符的适合本国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小企业法规,甚至一些国际组织对小企业的发展也很关心。如:美国于1953年制定了《小企业法》,规定了小企业的范围、应遵循的规章,以及可以获得的政府支持和优待;日本也于196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英国在其公认会计原则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对中小企业会计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正在致力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制定,旨在为世界各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指南。

2、我国的情况

目前我国对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管理极为薄弱,许多小企业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①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⑴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帐。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⑵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有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高达78.36%,这表明我国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⑶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去进行会计监督,但是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a.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

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多发生在上级主管部门摊派的费用支出。企业只好不作此账,或相互之间调剂票据。

b.制度缺失

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小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尤其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基于上述原因,国家经贸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经过长期集思广益的修改,于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正式发布,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对我国深化会计改革,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促进小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构建执行机制

总体上看,《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看作是《企业会计制度》的简化,在总体原则上与企业会计制度完全一致,但作为新的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又具有自身特点,由小企业自身所处的优势、劣势决定,小企业的特点如下:

1、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

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组织灵活,经营富有弹性,生命力旺盛,使它比大型企业有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现实抉择,就是依靠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并选择合适的战略,它们大多采用集中一点战略,寻找空白战略,特色经营战略,竞争战略联盟,突破战略等。小企业创造和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大企业一起共同组成发达的社会经济。但是小企业的规模、资金、政府的支持程度等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形了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的工作高效率。融资困难,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困扰着小企业的发展。

2、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

小企业的规模小主要体现在年营业额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资金投入量不大,这与企业融资渠道有关,主要靠内部积累和亲朋好友借款,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相当有限。小企业涉及行业门类齐全,有从事产品的批销,简单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还有机械、化工甚至于高科技等。但是它们往往只侧重于某一项产品或业务,很少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

3、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

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合伙的组织形式无法人资格,却要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以其出资额负有限责任。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管理层次,可以发挥信息传递快,不易失真的优点。但容易形成“一言堂”的现象。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即使有限责任公司有董

事会,也只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都很少,有也不全面。人员十分有限,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

4、管理水平不高

小企业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表现在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血缘关系,强调忠诚老实,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往往易伤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奖惩没有制度,财务不透明,习惯于业务管理,不重视精神激励,只注重物质激励等。

5、逃避纳税,逃废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小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往往有通过逃避纳税的方式增加财富的想法,经营状况不好时,逃废债务的愿望就强烈。当外部监管力度不够时,这种现象会普遍存在。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我国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同时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也拥有成本优势、特异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协作优势四个方面竞争优势。因此国家在兼顾小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相对大企业优势而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减轻小企业作帐的负担,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更好得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任何制度的颁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并行有效的制度执行机制的存在并配合,这样才会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使《小企业会计准则》能达到有效规范其会计行为的目的,就需要一套执行机制来保证其有效运行,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构建问题: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软执行机制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软执行是指主要通过企业的有自我约束力的,履行承诺的企业管理层执行小企业规则。

1、诚信观念,信誉机制。当今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呼唤诚信,而会计诚信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会计诚信与企业信誉是牢不可分的,会计诚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信誉状况。对一个小企业而言,企业管理层的诚信极其重要。每个小企业都是靠与市场内一个个不同的经济主体间合同的顺利履行来维护自己的企业信誉,树立企业形象的。一旦违约,将会大大提高其以后的契约成本。在会计欺诈严重的背景下,市场是欢迎信息准确,信誉良好的企业。从长远的发展看,这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2、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小企业一般没有完善、责任明晰的内部管理机构。在很多小企业的中,采用集权制,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本身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深入领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可以适度的放权,并在公司内部建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

3、企业外部软监督机制。小企业一般不会涉及到外部审计的环节,也不会像上市公司那样受到媒体的关注,因此小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显得非常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的介入,建立政府部门的制度化监管体系。地方政府可针对本地区内小企业建立财务评级部门,把结果在固定时期在媒体或以其他方式公布,使企业的财务透明化,采用评级制度,树立“明星企业”,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促使小企业融资变得相对容易,也会促使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市场向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小企业在软执行机制方面应力争向大企业靠拢。

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小企业管理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作好以下工作:(1)对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2)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3)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制执行机制

1、企业外部软监督机制远远不能够保证其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对称。因此需要建立外部的强制性监管机制体系。小企业会计信息利用主体狭窄,主要是主管税务机关,因此小企业的监管应该与税务部门的征税结合起来。同时注意监管应与企业保持独立性。

2、健全法律法规。税务机构执法不规范会影响小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税务执法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以法律,制度规章的形式加强对税务机关人员行为的约束,以行政责任(如免职)和民事责任(罚金)为手段。

(三)执行机制的互补协助运行

要想使小企业会计制度高效运行,是需要各种机制的配合的,需要企业内部,外部税务部门,主管机关和社会共同的默契。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同时,若外部社会给予其高的评价,企业会更好的吸引资金,更好的壮大自己,也会更迫切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会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体系;而主管部门的监管的软执行,如进行“明星企业”的评级与强制执行的结合会更加规范企业行为;基层税务机关自我素质的提高会使税收的征管透明化,加强企业的信心,促使其自身规范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各个机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需要相互协调的,这样才会使小企业会计准则更好的发挥作用。

通过执行机制的构建保证了制度的有效运行,表现在:一方面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市场向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等;另一方面抑制了成本,管理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内部财务管理失误而导致小企业的破产等。

我们要看到,在新形势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及有效运行机制的构建,为小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支柱提供了保证.小企业在相关制度下的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要围绕大中型国有

企业,加工生产配套产品,催生一批小企业;二是要激活、吸纳民间资金,促进发展;三是要通过招商引资救活一批小企业;四是要以科技为先导,发展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五是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一批小企业;六是要抓好小城镇工业园区,把发展农村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小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实现企业聚集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优势。

总之,发展小企业,在相应制度下还应当解决好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这三个问题。就加快体制创新来说,建设小企业要深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机制,重点放在集体企业的改造上,进一步理顺和明晰产权关系;同时,小企业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最后,要加快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以适应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

我们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通过《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必将大幅度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水平,从而实现加强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财政部

2.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黄兴富, 新《小企业会计制度》特点,中国牧业通讯,2004,24

4.宋新潮.等.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9)

5.应唯.《关于小企业及其会计制度建设的若干问题》 中国注册会计师

6.王振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 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5.科研模块改进之我见 篇五

摘要:随着中石油科研领域的不断拓展,科技资金投入的不断提高,简单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与系统化、规范化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中石油科研模块的上线,为科研项目管理和决策搭建了一个支持的管理平台。它以预算控制为切入点,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和控制,提升科研业务管理水平;建立公司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级信息使用者对具体科研项目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分析,但其维护功能、查询功能、开发功能都有待完善和修正,才能为科研项目经费全过程、全周期、全要素控制提供保障。

关键词:管理模式;科研;模块

随着中石油的海外上市,中石油直属科研部门的主要职能逐渐由单纯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既要创造社会效益,又要创造经济效益。科研财务管理工作也由报账型财务向经营型、管理型发展,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制订适应自身单位发展的财务目标、经营战略决策,为单位的整体科研活动进因此,科研活动管理模式逐渐采用项目制,其中,项目成本核算是对项目研究活动中的费用支出和成本形成进行核算,是把科研活动进行量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主要性能指标为投入与产出比、资金周转速度、节约与浪费百分比等。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对项目成本指标的考核与分析、经济效益管理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与生产相结合的促进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中石油从2000年开始的“中油财务软件5.0”的应用,发展到目前 “FMIS7.0与ERP”的融合,软件形式由通用阶段向管理阶段的迈进。但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法仍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资金信息发布、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采用手工或较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手段,存在着查询数据繁琐、核对困难、出错率高、科学性低、可控性差等缺陷,现有的财务软件的项目管理辅助功能都存在通用性差、开放性缺失等问题。

随着中石油科研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科技资

管理模式与系统化、规范化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针对当前科研项目管理的需求,建立基于科学管理方法、功能健全、操作灵活的科研模块不但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在计划制订环节中所需的资料整理合理与规范,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现信科研模块建立了。

行事前预测、过程控制、事后分析提供支持和帮助。息监控,同时具有良好的对外保密性,从而FMIS的1科研模块的优势

科研模块系统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科研业务核算,完整反映公司科研支出情况,满足股份公司日益深化的科研管理需要;以预算控制为切入点,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和控制,提升科研业务管理水平;建立公司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级信息使用者对具体科研项目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分析,为科研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的一个管理系统。

科研模块以实施中石油科研经费管理“全成本核算,安全成本运行”战略为目标,以实时结算并满足各级管理、查询、检查和审计的需要为目的,突出其安全、快捷、便利的特点,研究开发保障中石油科研项目经费安全、有效运行。模块的成功上线克服了传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信息离散化、专业化、通用性差等诸多弊端,建立了全局实时动态的科研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其主要创新点如下:(1)

结合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满足项目负责

金投入的不断提高,当前这种简单的科研项目经费人理财功能。

第一作者简介:胡兰(1968年生),女,2005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会计学,现从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2)事后控制改为事前控制,加强了预算功能,2.2 问题二:科研模块查询功能有待完善

降低了科研经费运行中的风险性。

(3)

项目成本的专项控制方式,实现了各种项

目资金的分类、分项管理,有效地完善了财务专业软件中单项成本控制的缺陷。

科研模块的运行,改变了以往手工录入“项目本”管理中准确率差、查询难、核对难的情况,大大加强了项目资金从预算到成本的管理,从单位财务负责人到项目负责人,人人都是自己项目的“会计”,对自己所管理的项目负责,资金管理可谓“深入人心”,各项成本控制指标随时掌握,有效地控制了特殊项目支出,实时结算,加速关联交易结算速度,形成了各项目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局面,有效地催动了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科学筹划,精心部署,优化流程、细化规则,强化管理工作,使之成为一套较完善的项目经费管理模式,有效地辅助了项目预算管理及其验收的顺利完成,使中石油项目资金项目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科研模块需要改进的方面

任何首次上线的系统或者模块,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改进、修正的方向,是系统发展的动力,科研模块也不例外。虽然它实现了项目的预算控制,整合归集了项目预算与会计科目的衔接,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2.1 问题一:科研模块的开放性有待提升

科研模块对数据的管理只采集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资金流信息,忽略大量与科研活动相关的管理信息。同一科研活动的相关数据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科技人员手中。导致会计中的信息与其他数据不一致。另外,模块中会计信息仍然按照会计科目来生成借、贷、余三式账薄,这些账薄和财务报表不能从多层次、多视角来分析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和效益,隐藏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和有用知识。会计信息、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科研人员管理信息、科技成果管理信息等各个管理互相独立,各自运行,各自占有的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科研模块无法对综合科研信息管理形成互动,科研经费信息管理无法实时集成、共享和利用,导致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自适应差,科研单位运作效率较低等。

科研模块查询功能相对独立,缺少与其他科目的衔接。主要原因是科研模块仅对两个支出科目统驭,查询全部围绕支出产生,缺乏与资金到位的衔接和与收入的统查,原专项核算的优势没有了,连基本的二维余额表都无法实现,与项目财务信息全面、及时反映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科研模块的查询多是平铺、重复性的查询,缺乏向纵深多层次的查询,查询穿透性差,查询数据常常需要接、拼使用,无法满足一次性查询、一次性成表,全面反映单位的课题预算执行情况、资金到位情况及课题结余情况和专项控制结余情况。2.3 问题三:科研项目的维护功能需要修改

科研模块的维护是独立于课题结转、课题拨款等基本会计业务处理之外的,它没有遵循会计信息

形成习惯:凭证、科目、账、表,一次录入,自动生成,所有业务都是从凭证产生;科研模块的预算和拨付信息都需要二次人工录入,并缺乏核对性,由于会计人员的失误,就会造成凭证拨付数与后期维护数不一致的情况,而且后期二次维护也造成查询数据无法直接核查到凭证,出具的报表可靠性有待商榷,所以科研模块的维护功能需要修正。

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模式应该是:以科研单位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综合计划为依据,以降低成本为主线,将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与目标成本控制相结合,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将预算与成本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提高成本效益的最终目的。

具体要求就是:加强科研项目预算与成本控制,防止经费截留、挪用,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减少经费使用中的不合理开支,确保科研项目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验收、检查。

科研模块开发的理想目标是:从应用机制到项目管理,对科研项目的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了全面、有效地完善,并能以更高的管理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保障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科研模块是依托,是完善了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实现从源头控制,科学编制,审核有据,执行有力,实时监督,检查有序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办法。从项目开题到审核、从实施到验收形成了一

整套实际可行的操作流程。

具体改进有以下几个方面。2.3.1 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到具体参与项目的科研人(1)资金的下拨和应用要围绕科研项目进度,科技管理部门的统筹性就非常重要,科技管理部门2.3.3 修改科研模块维护功能

在凭证制作时直接增加科研信息的录入,变人工维护为凭证自动生成,科研课题拨款信息直接反映,保证查询报表可以联查科目账到最初的凭证制2.3.4增强间接经费的分摊功能

不管机制如何变化,项目经费始终需要全成本员,应该互为联动,科研模块要实现3方面的共享: 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得到加强。

需要在科研模块对项目性质、承担单位、负责人员、核算;那么人员经费、公共运维等间接经费就必须

合同额、下拨金额、预算等项目经费基础信息进行录入和反映;

(2)财务部门按确认的项目在模块中进行结算、收支业务,并及时反映项目经费管理信息;

(3)科研人员是中间的纽带,又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者,所以需要实时查询,了解项目经费的情况,及时反馈意见,促进项目经费的有效推进,项目的开放性权限要基于满足各方需要和安全设置。2.3.2 完善科研模块查询功能

科研模块的应用是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手段,所以其功能的全面性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原FMIS专项核算的功能应该保留,实现收支余二维余额的基本查询,以及预算执行情况查询及报警及时功能,项目流水账要在WEB版有权限的开放查询,确保科研人员及时核对、掌握每笔项目的支出,起到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与全科目的衔接,不要局限于两个支出科目的统驭查询,要能全面反映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在途往来情况、专项控制情况及预算执行情况,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完整,保证查询信息的全面。

合理、及时地分摊到项目中去。这种分摊原来的手工量非常大,凭证的生成工作量也非常大。科研模块是基于项目经费管理控制而生的,它应该具有分摊比例可调整性、分摊凭证自动生成性的优势;因此,科研模块间接费分摊功能一定要加强和完善。

总之,“科研模块”的顺利上线,基本满足了总部统计、查询、汇总的需要,迈出项目管理的第一步;但作为研究单位,对项目的管理要求就更为严谨,它不仅要实现项目预算控制,更要实现项目的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控制,真正有效地实现项目经费的管理,保障项目高效运行,所以急需要进行延伸开发,满足科研单位管理需要。关于“科研模块需要改进完善的”问题研究,尚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深入探讨。影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我们只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作了探讨,因此,随着中石

6.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同时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使得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凸显。制度上的问题,造成征税的不公平,因此本文对于个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税收量能负担 收入分配

一、引言

税收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与来源,税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2018年3月5日召开的两会上,个税改革再次作为焦点被提议,总理李克强建议:要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至3 500元,至今为止仍保持不变。然而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己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变化。甚至美国财经双周刊《福布斯》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地方,居于法国之后,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因此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任重道远。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税收制度设置不完善

(1)分类所得税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目前采用的分类所得税制是按照纳税人的各类所得,区分其不同来源而承担不同税负,虽然体现差别课税原则,但容易产生“高收入者低税负,低收入者高税负”。分类课征的弊端在于它有很大的避税空间,高收入者采取税目转换,收入分解,多次扣除等手段进行避税,然而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的工薪阶层承担的税负可能多于来源较为广泛的高收入阶层。

(2)税率结构设计不完善。现行个税税率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采取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这两种税率结构设计过于繁杂,特别是工资薪金所得按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即不利于纳税人的缴纳,也不利于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在实际的征税过程中,这两种税率存在着明显的不完善,它区别对待同种性质的稿酬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税收歧视,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扣除标准不科学。纳税人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一致的,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是相同比率的费用。虽然在表面形式上体现其公平合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纳税人存在不同的收支情况,因此违背税收量能负担原则,使得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无法体现,造成税负不公。

(二)税收征管制度混乱

(1)个人实际收入难以确定。税务机关无法有效监控纳税人的收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纳税人的收入在银行中没有统一的账号,其中部分收入以现金为主。二是纳税人取得隐形化的收入,往往是非正常化的渠道取得,个税所产生的税收盲区,极大程度上加大税务部门的工作难度。

(2)税收征管手段落后。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仍采用手工操作,未能达到与海关、银行等部门的联网,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对于纳税人是否存在漏报虚报等情况的难以核查。

(3)征管法律有漏洞,惩戒力度不够。由于法律设计不完善,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明确,税务机关执法人员以主观臆断进行处罚,容易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其次,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偷漏税的行为只重查补而轻惩戒,以致于部分纳税人产生即使被查处也有利可图的侥幸心理。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税收制度

(1)变革课税模式。分类所得税制违背税收能量负担原则,缺乏一定的公平性,而综合所得税制解决其弊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绝大部分国家采取综合所得税制模式,只有极少数国家采取分类所得税制,由此可见,采取综合所得税制模式在国际上己经达成一种共识。其次,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以分类所得税制为基础,先分类课税,后汇总个人所得,超出部分按照累进税率,比较差额多退少补。

(2)调整税率结构。现行工资薪金所得按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过于繁杂,西方国家个税平均税率等级只有四个,而美国仅有两个。简化征收而减少税率等级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改进措施,同时降低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兼顾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3)设计合理的扣除标准。从纳税人的实际收支出发,考虑到其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和物价指数,以及所能承担的税收负担程度。同时适当提高从事高新技术者的税前扣除标准,降低从事体力劳动者的税前扣除标准,充分体现量能课征原则。

(二)强化税收征管制度

(1)确定个人实际收入。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的实际收入通过实行统一的纳税人单号,规定一致的纳税人收入结构,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在银行办理员工唯一的工?Y卡,建立以纳税人的个人身份验证进行收入征管信息系统。

(2)改进税收征管手段。通过计算机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入库销号、资料保管等工作,对纳税人的收入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逐步与海关、银行等部门的联网,使得税务机关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核查纳税人是否存在漏报虚报等情况。

(3)完善征管法律,加强惩戒力度。征管法律必须有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使得税务机关执法人员只能遵照法律处罚规定进行执法,不存在情面问题。其次,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与其违法成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加强惩戒力度,进而提高违法成本,使得纳税人不敢违法,从而依法纳税。

参考文献:

7.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动力之一源于会计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 此时, 加强其会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管理不但是落实与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而且是各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主要方式。会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体现为:⑴在市场经济中, 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得到全面、客观的反映;⑵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并使其不断完善, 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创造出应有的价值;⑶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促进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⑷在日常管理和会计核算过程中, 可以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并及时改进, 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信息使用者限定的范围比较狭窄;二是对会计信息的定义较为片面。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 会导致其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 并且在实际运营中无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判断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 收付实现制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而这一会计核算制度会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当期收入直接划入核算当期的收入中, 同时也把全部现金支出划入核算当期的支出范围内, 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单位的收支结余、预算执行情况等信息, 从而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3. 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现金流量信息反映不够全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制度表明, 对于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 应以权责发生制来计量, 但是对于收支表内的“收入”、“支出”中现金和等价物变动的反映却不明确, 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活动中出现的收支结余, 也无法反映出经营中的现金净流量;另一方面, 对表外信息的披露不全面。行政事业单位披露表外信息的方式为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会出现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不全面、不完整, 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内容不合理的现象。

(二) 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体现为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一方面, 单位领导层及相关人员不重视会计制度的制定, 及制度的设计工作。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进而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会计内控制度。另一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往往会出现单位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职责不明确, 遇到问题时则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使会计监督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

会计报告是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这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会计报表属于会计报告的核心。在我国,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 其不仅要在国家财政预算之内完成公共性事业, 如用于教育、医疗等财政拨款;还需进行经营性的收支及事业性的收费等工作, 以多种形式和多渠道的方式发展社会事业。正由于其会计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使其会计报告体系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 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以及会计信息及时性差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会计核算方面

1. 清晰定位会计目标。

我们应当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 还应满足会计管理自身要求, 使会计目标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经营状况等, 从而有利于合理规划单位未来的现金流, 充分发挥出会计的监督职能, 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稳健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一定要与单位的发展相符, 通过清晰定位会计目标, 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2. 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

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新方向, 但是鉴于目前事业单位发展实际情况, 其会计核算应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 在原有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并以权责发生制来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以及业务难题, 从而如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3. 完善会计报表相关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制定, 可以参考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 通过增设一个现金流量表, 来反映单位现金流量的情况。同时还需重视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 尽可能增加会计报表附注所需披露的内容, 尤其是要对关键的经济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以增强表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 事业单位还应重视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填报工作, 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透明性, 以增强社会及舆论的监督力度。

(二)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主要的方法有:一是内控制度的建设需以《会计法》为依托, 结合单位的实际, 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及权利, 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二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告等的处理程序;三是在会计部门内部制定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管理制度。实现授权批准、业务执行两者相分离, 财产保管和记录两者相分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者相分离。四是通过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技能培训及考核等,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 完善会计报告体系

要完善会计报告体系, 就必须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等, 并根据基本信息进行后续的分析与预测。会计报告体系由主财务报告和辅助财务报告组成, 辅助报告是对主报告的有力补充说明。同时, 要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改进资产负债表。加强对社会效益指标及投资收益指标的反映, 并对单位资产实际情况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全面分析, 以便如实反映事业单位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四)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就不能忽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主要体现为:一是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利并发挥内部监督的积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会计人员的举报机制, 成立监察中心, 鼓励并支持会计人员对挪用公款、虚设账目、打击和迫害会计人员等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以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从而保障其合法权益;二是重视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度。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来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 杜绝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和强化财务会计职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 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对改进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4, 7.

8.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对策

1、前言

事业单位的会计以本单位在运作中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对象,对这些业务进行记录、反映与监督,并对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做出预算、执行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在事业单位里,会计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可以保障事业单位正常开展一些经营业务的活动,可以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使本单位能够有效的运作。

2、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经济时代,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加快信息化的进程,尤其是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增添了新的意义和内涵。由于市场化的建设和管理理念制度的创新,事业单位需要逐渐完善和建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就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化。事业单位中一个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来支撑,因此事业单位在新形式下需要对财务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提高本单位的办事效率。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许多事业单位在会计内部控制体制上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和企业比起来还是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在现在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体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的贯彻者与执行者,大部分的收入来源都是政府的财政资金。在我国现在的许多事业单位中,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就如同虚设,有些事业单位甚至都没有制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导致有许多问题经常发生。这个问题是许多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更严重的还会使政府的财政资金流失。要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就需要制定一套比较完整、操作性较强、符合规范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起到加强事业单位控制与管理的目的。

3、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事业单位的内控观念淡薄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会涉及到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方面,需要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合作,但是在现在的情况看来,大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会计内部控制观念都很薄弱,缺少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有些管理者还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只重视单位的运作、经营与发展,却忽视了单位的效益工作,这样会阻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与支出也在日益加大,这样使得许多事业单位相互攀比,在购置设备时只是注重求大求全,并没有注重设备的实用性,导致资金严重的浪费。由于这些事业单位没有对单位的设备成本以及预期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实用价值做出分析就购买,导致单位的资金以及资源都浪费严重。除了这些情况以外,在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理的时候,对许多设备的估价不实、回收不及时、随意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变卖,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实际的账目不符。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时,基本都是形式主义,没有做到对单位的重点、定期和全面的盘点。

3.2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的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与财会相关的内审机构,有些虽然建立了,也用的是单位领导担任内审人员,这种做法导致会计内审人员的监督能力很低,会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需要定期进行审计;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的控制制度也要做出合适的效果,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争取能够做到使财务制度更加健全、会计审核制度更加规范,真正能够通过会计内部的控制来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如果外部监督能力下降就会使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效性减弱,换句话说就是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财政、审计等属于监督机构的工作往往不能合作,使单位的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3.3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弊端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有些单位经济管理混乱,缺乏内部控制,造成资产损失浪费; 有些单位利用虚假发票或掩盖不合规支出,或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采用虚构业务等方式贪污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未经批准擅自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等。

4、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4.1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要想做好事业单位的会计与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就应该先控制好单位的环境,因为单位的环境与财务管理内部的控制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要想建设一个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首先需要深入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的控制思想,制定好会计内部控制措施。要对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切实落实单位内部的管理职责与风险管理责任,使单位内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营造出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一旦发现对单位的不利因素,就要及时修改,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实现单位的管理目标。

4.2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

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审计与监督工作,不仅需要独立,又是一项服务工作,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审计人员需要找到制度中的缺陷与不足,对整个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然后给出改进措施,使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不断完善。首先,要确保事业单位里科学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做到程序的规范;其次,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利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同时也要实施一些奖励和惩罚制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管能动性,提高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

小结

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同时对单位的资金安全作出保障,因此需要制定相關的规章制度。加强单位会计内部的控制工作,是保证单位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单位能够发展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明侠.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探制[J].商业会计,2013(7).

[2]刘海霞.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探析[J].财经界,2013(15).

[3]林晓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2).

[4]崔燕.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若干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

9.事业单位工会工作之我见 篇九

时间:2011-06-06 作者:秩名

导读::如何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把关心职工的疾苦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工会工作

在甘井子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发展思路中,如何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浅谈一下我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着力抓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塑造行业良好形象。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内在要求;是各行各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塑造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

为了把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求真务实,使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几年来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素质。我处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来抓,规定每周三下午三点以后为理论学习时间。首先,处机关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从人员、内容、时间上做到三落实。在学习内容上,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主要是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江泽民文选等,同时,还学习了廉政教育、管理、经济法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理解与交流启发相结合的形式。班子成员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既提高了班子的整体政治理论素养,又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战略思维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也带动了全处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其次,机关及基层班组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坚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政治理论学习,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以及处里的有关会议精神及时学习贯彻下去。通过扎实的中心组学习、全面的党员学习、深入的职工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着力解决了思想滞后、责任心不强、集体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园林处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在全体职工中展开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广大市民满意为标准,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规范执法,办事公道,带领广大职工团结务实,努力进取,整体推进了全处管理、服务和行风建设水平。

三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教育,塑造职工新形象,努力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的整体品味。严格各项管理,细化各类考核,引导职工认清形式,抓住机遇,大力培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工商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使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总体素质和外在表现得到了整体提高,使“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园林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使单位形象真正渗透到了全体职工之中。

四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广大职工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和日常业余休闲活动,注重发挥文化阵地的特殊作用。平时,经常性地组织举办小型多样的乒乓球、象棋、扑克牌、跳棋等文体活动。由于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先后在全体职工中组织“迎金秋卡拉OK大家唱”、“大家乐趣味运动会”、“迎新春职工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给职工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拉近了职工之间的距离,充分展示了我处良好的职工形象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

和谐稳定的职工队伍是发展的基础。我们始终坚持以职工为本,每年都为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抓生产、抓管理的同时,把关心职工的疾苦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让职工安心工作,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园林所工会于2003年成立爱心互助基金会,旨在为患癌症职工及家属解忧。今年十月,了解到与癌魔抗争整整四年的33岁职工刘雅文,家中已无力负担高额的治疗费用,生活极其困难。虽然03年10月和04年3月,基金会分两次共为刘雅文送去捐款20000元,但对于一个癌症患者四年来高额的治疗费用,却显得杯水车薪。经职代会研究,全体职工代表热烈响应,决定从基金会的角度为刘雅文再一次捐助20000元。截止今日,基金会已为五位患癌症职工捐助109000元,受到全体职工和患病职工及家属的高度评价,形成了积极的推动效应,使职工觉得在这样的单位工作安心、有信心,更有干好一切工作的决心,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自2003年始,我处已连续8年对全体职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使全所的普通工人享受到国家公务员一样的体检待遇。同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对职工的基本健康状况记录在册,做到心中有数。2005年又为在职女职工和男职工配偶参保了每人保额为2万元的女工安康险。

2004年3月,结束了职工多年来拎着饭盒上班的历史,各班组由所里统一设立职工食堂工商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完善,加上单位的补助,现在每人每天只需花五角钱,就可以吃上有菜有肉的午饭,解决了职工的一大生活难题。

2005年6月,一场春雨让当时已离岗休息的吕晓英师傅家的房子严重渗漏,丈夫下岗在家,只有26平方米的房子却高在6楼,经过几处碰壁、一脸颓丧的吕师傅无奈之下找到单位,因为她知道这个房子不是单位的,而当时又正是单位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工会在了解情况之后,在处领导的支持下花钱外雇工程队搭脚手架,抢时间为吕师傅修好了漏雨的房子,分文未收。年过五十的吕师傅感动的泪水涟涟。

改善职工休息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职工最为关心的大事。去年九月,处里分别对金家街公园班、鼎山公园、光明公园、金三角广场班进行了休息室、厨房、淋浴间的装修。通过两年来的改造,使我处除车队以外的8个班组,面貌焕然一新,休息室、换衣间、厨房、洗浴间、工具房基本配备齐全。

10.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十

转变机关的工作作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说老生常谈,但却历来倍受关注。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下级单位到上级单位办事,还是寻常百姓找“官家”办事,都不可避免地要走进那么一所或大或小的“宅子”,这所或大或小的“宅子”,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机关”,或曰“衙门”。“宅子”的大小另当别论,“宅子”的“门风”则事关效率、效益、民生、形象、作为等等,意义非同小可。是故“门风”的好坏影响重大,绝对不可不言。“门风”即为一户人家或一个机关、“衙门”处事行为的“风气”或“传统”。过去的大户人家或是普通“柴门”要是被人评说“门风”好,则往往预示着家业笃盛,子孙兴旺或多出儒雅、饱学、忠义、贤良之士;但是如果“门风”有问题,再大户的“人家”,再尊贵煊赫的“府第”也不免会慢慢破落,走向羸弱幻灭,终至于“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间“门风”在其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是任何置身于管理之位的有识之士所不能也不敢轻视和忽略的,正如我们不敢小觑区区白蚁对画栋盈梁的吞蚀作用一样。一个企业不管大小都不妨看成是“一户人家”,而这个企业里的各级机关则是掌控、经营、运作着“这户人家”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的神经枢纽,亦可称之为“各级家长”。

这些级别不同的“家长”的自身素质硬不硬,认识过不过关,作风严谨与否,行为习惯好不好?都是这户人家“门风”好坏的直接或间接体现,更重要的则是判别其“整个家族”“预后”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风向标”和“显影剂”。因此,要想“门风”好,昌盛不衰。必先从这些“家长”的自身抓起,正所谓“强身健体,方能益寿延年”。要让这些“家长”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包括各个部位里的关节、肌肉、韧带甚至细胞,都受到强有力的锻炼和考验,而绝不仅仅是光锻炼“头部”和“大脑”。其他部位孱弱如豆芽,松懈如散沙。如是,再强壮聪明的“头部”和“大脑”发出的即使是美仑美奂的指令也难以准确到位地执行下去,不管这些“家长”拥有一批多么忠实肯干的“孩子”或“家丁”。由此看来,要想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改变“一户人家”的“门风”,必需先从各级“家长”——亦即各级管理人员入手。重要岗位的管理者要抓,因为他们是“头部”,是“大脑”。

头部和大脑的健康相信任何人不敢忽视。但是对各部门的普通办事人员也就是除“头部”和“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的锤炼和考验,也绝对不能放松,我们绝不能小瞧了这些“其他部位”对作风或“门风”所带来的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其他部位”的功能表现才是“作风”、“门风”的终极体现者和执行者。很好理解,下级单位找上级单位或普通百姓找“官家”办事,首先接触的不一定是他的“首脑”部位,而往往是其“眼耳口鼻”或“手脚”等其它部分。此时的“机关”或“衙门”的形象、办事效率、作风好坏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里”。“目光”诚挚或是瞠视,是不是肯“洗耳恭听”,语言中听与否,“态度”和蔼不和蔼,“手脚”勤快不勤快,肯不肯负责到底,这时的每一步“环节”都代表和反映着机关的作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各级机关的形象和办事效率。退一步说,即使基层单位或普通百姓直接找到了“首脑”,人家也给予了满意的答复,而这个“答复”也需要有“机关衙门”里的其他部分,积极有力地配合执行方能奏效。

11.我国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之我见 篇十一

摘要我国的高考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是调整还是转型,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文章以个人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是转型,当然更希望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在此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考教育体制;调整;转型

我国的教育应该及时转型,因为现行的高考和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哲学上来说,任何制度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但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消亡,被新的制度所替代。

现在的高考对于文革期间的推荐制是进步和创新,有选拔制度总比没有好;并且,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我国的科技力量一穷二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新后社会主义虎视眈眈,我国急于提高科技力量,抗衡西方的压力,所以才实行精英式的高考教育。对整个教育体系都有拔苗助长的模式,注重知识技术的灌输,这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所以短时间内我国涌现了很多的科学大家,科技力量、国防力量得到了大力提升;但这种教育体制缺乏对人的基本素养的关注和培养,知识技术的灌输超前化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现状都不再适应,出现了大批的高分低能的大学生,我国科技发展、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缺乏创造性思维。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课程重、要求高

我国的幼儿园学生年龄在3-6岁,是心理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是感知外界、感知社会、形成自我意识的阶段,但我国的幼儿园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孩子知识的培养和学习上,为升入小学作准备,教的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算术运算、语言的拼音等,有的还布置家庭作业,而游戏和课外活动太少了,学校和教师又害怕出意外事故,所以天真愉快的童年生活距离很遥远。小学生的年龄在6-14岁左右,是少年成长期,对外界环境正逐步深入,对他人、同学、老师逐步认识,逐步定型自我意识,对制度的认识也逐步定型,思维方式逐步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我们的小学教育仍然把贯穿把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要课程,附带开设了体育、劳动等课程,条件好的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再从日程编排上看,小学一天上午四、五节,下午三节,有的最后一节是活动课,每节四十分钟,对于低年级的学童而言,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当然我说的是主流小学,山区小学要轻松些。基本上每天每科(主科,要考核的科目)都有家庭作业,到了周末,很多家长为了成绩,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参加各种奥赛班或特长班学习。学生心理负担很重。

高中阶段,课程内容太多、太深、太全面的问题,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以理科为例,语数外理化生,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体美,认为每科的学习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近来又增加生命教育、禁毒防艾、本土教材。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教材的难度并没有多大的降低,相反,某些科目的难度还加深了,大学的内容逐步下放到高中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生的负担。

二、教育评价过分功利化

高考是我国教育的指挥棒,是衡量学生成就的标杆,体现的形式是总分数。当然,我国是人口大国,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肯定有个选拔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但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只考文化知识,所以从幼儿园开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自然要以知识文化教育为首要任务,作为人的成长教育被忽视了。

怎样才能提高知识文化的传授速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数?就成为现在教育专家所专注的问题了,经过多年的探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适合于比较听话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就通过强化记忆、加班补课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有效。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什么探究式、分组讨论式、三四步学习法等,这些学习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但对于短时间内提高文化成绩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长期来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分数自然差不了,考大学的能力加强了许多。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不太自觉的学生就不适应了。班级教学方式不太可能做到全面兼顾,所以这种方式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突出;如果分了快班和慢班,快班的学生成绩突出,为班级和学校争光;那慢班的学生,基础、习惯或学习能力可能有问题,出不出好成绩,就交高价,为学校创收。这是当前许多重点学生的办学模式。

再者,高考教育体制下,有不少人削尖脑袋走“捷径”,有的学校高价购买高考出题人所在学校的复习资料,或利用这些资料办考前急训班;如考试作弊,在期末考试,不少学生采用夹带纸条、偷看,监考老师控制考场人数;再后来,无线耳机、手机短信作弊,考场就用屏蔽器、金属扫描仪;有的甚至用尽各种办法,打通各个环节,找人代考。有的干脆在录取时用行贿招办手段,特招录取,或降分录取。在我国,围绕高考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不小规模的黑市。

三、高考教育体制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由于高考教育体制的功利化影响,带来了我国社会特有的社会问题。高考教育体制是只关心结果,不注重过程,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迎合考核目标,攻破考核目标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所以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发生了功利性变化。如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生产原料、生产环节、运输销售环节、防查防处罚等各个环节认真分析、公关,把法律法规、商业信用、甚至人的良心置于不顾,官商勾结,愈演愈烈,变本加厉,最终败露。我国的“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官员财产申报难推行,贫富分化越突出,地方和中央唱对台戏,这也是必然的;考核制度、过程不全面不落实,上迎下欺,等等,可以说也是功利思想在作崇。

因此,高考教育体制不仅制约下一代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其功利思想深入骨髓,影响社会发展,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因此,社会改革必须重点改革教育,根除功利思想的极端意识,实事求是,认真调研,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的社会劳动者,促成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

12.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十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 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一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收入、支出仅包括以现金实际收入和支付的部分, 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 但却不反映那些本期已经发生, 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 如一些事业单位拖欠的工程款;也不反映应由本期负担, 以后年度偿还的债务, 如借款利息, 这就使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 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

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 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 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 造成当年支出增大, 结余减少;同样, 有些收入是本期一次性收取, 但要涉及若干期。如培训费收入, 在培训费收取的当期, 收入有大幅增长, 以后则可能出现负增长现象, 特别是在各期培训费收入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 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

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 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付款单据时按付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 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 不登记入账, 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对仅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 也只能按付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 显然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

四是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准确。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进行成本核算, 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 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 虽然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 但由于两种业务通常混杂在一起, 费用难以合理分摊, 成本的核算极不准确, 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这既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 也不能使预算内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二、关于会计核算

1. 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1) 固定资产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做出明确的规定, 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 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是价值背离。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

二是虚增净资产。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 以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 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现有生产能力状况, 虚增净资产。

三是成本不完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不包括折旧费用, 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 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 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 虚增了盈余, 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四是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 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2) 购置固定资产。制度规定, 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 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 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

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 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 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 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 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 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 又虚减了单位结余, 有违真实性原则。

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 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由于只是制度的一种硬性规定, 在实际业务处理中, 不少单位会计往往做了付款分录, 忘记做固定资产入账分录, 其结果是导致账外资产形成, 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 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1) 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 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 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按现有制度规定, 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 分期计入经营支出。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是合理可行的, 但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摊销一次计入事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尚有商榷之处。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 只是通过借记、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转入“事业支出”, 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 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其存在。由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状况,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就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而言, 不利于单位内部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就国家而言, 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 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例如事业单位因发展需要向国家、集体新征用土地, 以支付土地出让金、补偿费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单位对征用的土地享有长期利用、经营的权利。事业单位在取得以上无形资产时, 少则几万元, 多则几千万元,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如果将取得的这些无形资产一次摊销, 直接计入事业支出, 当月的会计报表和次年的会计账簿中无形资产账户都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存在, 这些无形资产就成为事业单位拥有的账外资产。

(2) 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需要。

现行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的无形资产, 按双方确定的价值, 借记“对外投资”科目, 按账面原价,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在取得无形资产时, 将已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 直接计入事业支出, 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那么,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若干年后将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 按制度规定借记“对外投资”科目, 按账面原价,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就会碰到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按账面原价”确定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原价。因为对外投资时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二是会出现“无形资产”科目有贷方金额没有借方金额, 期末余额为贷方的现象, 这样既使人费解, 也违反了无形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借方的规定。

3. 事业单位结余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1) 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如:某事业单位有从事专门业务活动的人员100人, 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人均年度预算定额标准400元提取医疗基金40000元。做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社会保障缴费40000;贷:专用基金——医疗基金40000。我们知道, 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 归法人所有, 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 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 显然是不合适的。

(2) 修购基金的问题。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提取修购基金时, 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这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前所述, 购置固定资产时, 已经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银行存款”等, 而此处又一次借记“事业支出”, 造成虚增事业支出。

(3)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是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 按照规定, 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应该在年终交所得税, 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 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而现行的办法, 不能清晰的反映事业单位的支出情况, 也不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

三、关于会计报表问题

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 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二是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 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这两点表现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现金流量表所表现出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一张会计报表都不能替代的。首先, 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 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收支调整为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的收支, 所以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但事业单位有很多业务就是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确定收支的, 因而其编制相对比较容易;其次, 事业单位尤其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和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 由于对这一部分业务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处理, 使得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 而出资者及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支用现金额。从这个角度看, 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显得非常重要。

上一篇:赞美春天的话语下一篇:世界是否会毁灭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