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2024-06-25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共16篇)(共16篇)

1.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一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摘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沟通学科间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注意语文教学与美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在跨学科教学作业设计策略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确定作业内容,转换作业形式,改变作业的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学科间融合 教学特点 作业设计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

四、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

语文学科是众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像德育一样是各学科肩负的共同任务,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做不出基本理解的学生能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课本中不少涉及知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扎实掌握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否则,以其使人昭昭怎么行呢?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与自然科学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位教师安排了学生课外活动实践课——“种子发芽”、“铁生锈”时,学生通过乐于动手,用心观察,及时记录,最后整理出内容画面精彩的实验报告,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出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以及“铁生锈”这一化学反应条件。

五、语文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作为众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较,有其自己 的特点。提倡跨学科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老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辩证的。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特点: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课程之间、课内外的壁垒,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巧作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力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在阅读理解中。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或在读书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时,要提倡学生看课外书,以拓宽知识面等,而一定知识面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查阅课外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与同学交流,结果发

现学生对课外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一中心的理解是殊途同归,有的学生甚至对课外中海底植物有一万多种的说法作了纠正,最后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有关海底世界的画,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读一首有关大海的诗或一篇文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实践能力。

2、开放性特点:要开放教学活动,要与沸腾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关门教书,要学以致用。要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空间,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六、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从而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转换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多样化,可调动所有器官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业形式的选择可从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特点、功能出发,根据不同作业对象,不同目标等合理安排。

1、由语文拓展出其他学科

(1)静心感悟。如教《军神》一文,如果学生感受出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之时,安排了这样的作业“想一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怎么办?”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心中品质,提高其品德素养。

(2)学科作业。如数学一个单元结束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数学学习中的得失、疑虑或对数学老师(或同学)的 “做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帮助寻找数学学习发展轨迹。这样的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究的机会,发表独立见解和观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如美术课的工艺制作、科学课的科技制作、体育课的游戏、综合实践课的手工劳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题材,写下来就成为“科学作文”、“艺术作文”、“体育作文”。

(3)阅读理解。布置一些涉及科技、社会、艺术等文章的阅读理解作业,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阅读材料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提高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材料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用其他学科知识促进语文的学习。

(1)收集资料。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前,请学生搜集关于大量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读一读,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

(2)画图理解。如学习《木兰从军》,我曾布置了一道画图作业,要学生画出读了课文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给这幅画题名。这样的作业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融进美术元素的语文学习的魅力。

(3)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学习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放歌曲唱一唱,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用音乐来加深理解、领悟。

(4)动手实践。有的课文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如让学生做个实验。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作能力。如学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

跨学科作业的评价,设计者一定要将作业尽可能作全面的目标确定,与平时作业相比有所不同。

1、跨学科作业涉及多学科,评价应由纠错型向欣赏型转变。比

如《木兰从军》这一课文图画作业,有的学生图画得很传神,但题名不好。这时评价就应该以欣赏为主。在欣赏中,不但要学生看出缺点,更多的是让学生看出自己的优势。

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不仅仅在于看学生最后形成的作品质量高低,并且更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注重作业的过程与方法。

2、跨学科作业(如编小报)需要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评价既要针对个别学生,也要针对合作小组,对他们的作业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评价。如果任意偏向个人或小组,都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跨学科作业的评价,重在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跨学科作业重新整合学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二

一、创设情境阅读氛围,体现阅读的主题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阅读氛围,体现阅读的主题。该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导入设计,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设情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一个词语、一段话、一个句子、或者是课文的中心句为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然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参与度。比如:在开展阅读训练《鸟的天堂》一文时,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在我国南方生长着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鸟儿们飞呀、叫呀,它们生活的多么自由,多么快乐,这就是《鸟的天堂》。那么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笔下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巴金爷爷笔下描绘的《鸟的天堂》。

二、通过开展自主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结合阅读内容,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过程中,对照新课标要求并结合阅读的内容确定好课堂学习目标,设计好阅读思考的主题,这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要点确定好一个单位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阅读教学的主题。关于主题的确定,可以是课后习题设计的阅读思考题,揭示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提衣领而动全身的阅读问题,引领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题积极参与课堂阅读,并将自己思考的见解写下来。

2.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性,给足学生阅读时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不受任何打扰的情况下,认真进入阅读状态,实现与文本对话,感悟内涵,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和感受。

三、灵活采用合作阅读,加强生与生交流

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在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也可以采用合作阅读,该环节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往往会根据阅读的情况,开展合作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阅读思考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地与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完善自己的阅读体会,提炼所提问题的核心,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在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沟通的情感,消除了学生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与研究。

四、适时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给予引导

探究性阅读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拓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手段。探究性阅读一般以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在这个环节中一般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明确阅读探究的思考题,进一步引领学生参与文本阅读,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有关文本的核心问题,并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

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学生涉及到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等,需要教师的实施引导,让探究性活动不偏移方向。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以学定教,通过反复阅读,认真体会,把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问题分析,字词基本功训练为载体,组织实施探究性阅读,不仅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还让他们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了解修辞方法并体会表达的效果,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

五、运用阅读,体现阅读的价值

学以致用,通过阅读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一次积累,解决有关文本的具体问题,还将阅读教学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开展课外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对阅读的课文续写、或者是仿写等;并将词、句等灵活运用于语言实践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阅读更有价值。

3.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反思 篇三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一、教学设计“三项必读”熟悉教材

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1、读写作者

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治病,三次说了同样的话:“你能帮我治病吗?”在阅读时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句式不妨问问自己:棉花姑娘在请三个朋友帮忙的时候她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吗?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2、读编写者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辑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读学习者

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二、教学设计“三个纬度”确定目标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

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

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三、教学设计“教无定法,只要得法”

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像;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了。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4.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征文 篇四

朋 友

——话题作文课

萧山区新围小学 黄 芳

【整体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写作有以下描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根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的“作文难”,首先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要写的话。而《语文课程标准》则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就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等要求。因此,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从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修改能力、扩展作文内容诸方面解决“作文难”的难题,使学生喜欢作文,主动练笔,开拓写作的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永远是教育的真理。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哪一次作文课老师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就能讲出真话,道出真情,作文也写得有血有肉,不再干巴巴的了。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通过谈话导入正题,激励起学生对过往的回忆,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激发学生写的兴趣;习作完成时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参与修改,学生在朗读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产生下次作文的兴趣,使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又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设计时,要学生开展辩说“朋友间需要讲‘哥们义气’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能展开想象,围绕“朋友”的话题,写一件事,基本做到意思连贯,语句通顺。(下限目标)

2、能有条理的围绕“朋友”的话题,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反映朋友的某一特点,内 容具体,感情真挚,作文中有好词好句,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上限目标)

【说明】随着年段的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也逐年提高。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是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而且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话题作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又根据班主任工作经验,六年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易在这个年龄段,结交各色朋友,但假如朋友没选择好,又易出现问题的情况。因此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朋友”,使学生在习作中既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又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习作中辨别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可以结交的好朋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畅所欲言,完成本次习作可以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这次习作,主要让学生通过“说、辩、写、评”四个步骤,介绍自己的一个“朋友”,能力强的学生能通

过外貌、语言、行动等,细致的反映朋友的某一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题目:朋友

师:“朋友”,这是多么迷人的字眼。朋友是你生日时送给你精致礼物并不署名,却

能一下子就被猜到的人;朋友是你一个星期和你赌气没跟你说话却仍然让你觉得是朋友的人;朋友是相聚时从容,分手时淡然,只把关爱深藏在心底的人„„

你觉得“朋友”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看法。生1:朋友是需要帮助时主动伸手帮你的人; 生2:朋友是心情不好时主动安慰你的人; 生3:朋友是你犯了错误时提出要你改正的人 „„

设计意图:创设宽松的氛围,通过有主题的自由谈话,引发学生的兴趣。其实到了 五、六年级随着学生逐步的迈入第二生长发育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已经非常注重自己的交友,他们对‚朋友‛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由这样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正题,为后面内容的开展设下铺垫。

(二)、回忆往事

1、过渡:大家对朋友的注解真多,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 的朋友。

2、你最想来聊哪一个朋友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我想说说我的邻居,他比我大一岁,我们从小玩到大,我们是好朋友!生2:我想说说我的小表姐,她和我差不多年纪,可她学习成绩比我好多了,她经 常指导我学习,她是我的“小老师”。

生3: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她的个子高高的,留着短发。胖胖的脸红扑扑的,大眼睛,闪着天真纯洁的光。她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她性格开朗。喜欢笑也喜欢逗别人笑。猜猜她是谁?

„„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大家都泛泛而谈的基础,逐步缩小关注框,把刚才对朋友的见解定义到具体的朋友上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为后面环节的展开准备。并且通过大家的交流,扩大一些学生的思路。

另外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兴趣。虽说是五、六年级的孩子,可是爱玩的天性还是一点都没变。你说我猜,我讲你猜,我想,连平时最懒于作文的学生,也可能会饶有兴趣的站起来描述自己的好朋友。过渡:刚才我们的同学描绘了自己朋友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让我们来猜一猜班上的同学还是容易的,但假如是你的邻居、亲戚那就难了!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能把你的朋友介绍得清楚些,让我们也能认识他,跟他结为朋友吗?

3、师:那么你的朋友有什么特点?能通过

一、两件事来体现吗?

(自由练说,指名说。事要体现特点,扩大范围说,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4、过渡:刚才通过大家的说,我们初步认识了几位新朋友,可是我们对他们的印

象不深,假如现在要我们勾勒一下你的朋友,我看画出来的准是个大怪物。那要怎样我们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你的朋友呢?除了说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要把人物在事件中的行动、语言写具体,还可以像刚才的“猜一猜”那样,对你朋友做一番外貌的描述。

(自己练说,四人小组互说。教师巡回指导。)

6、师:愿意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的,请你比较详细的说说你的朋友,让我们认识他!(指名说,围绕朋友的特点,把事情说清楚。)

(三)扩大范围

师:我们除了和我们的同类——人结为朋友外,我们还可以和谁结为朋友?(电脑、钢笔、字典、家里的小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似乎与文章的主题有点背道而驰,但是现在的孩子有些由

于家长的过度爱护,朋友很少;有些由于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于结交朋友。这样他或许就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另外,当你对一样事物非常的喜爱,也真的会产生深厚的情谊,一种拟人化手法的表达,我觉得也未尝不可。

(四)讨论辨析

师: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其中有“好朋友”,也夹杂着一些“坏朋友”,那什么样的朋友是我们应该结交的朋友呢?当朋友出现问题时,朋友间需要讲“哥们义气”吗?

(四人小组中辩说,说明理由;指名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基于这一理念,要学生开展辩说‚朋友间需要讲‘哥们义气’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辩说‛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辩说的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就完成了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把六年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易在这个年龄段,结交各色朋友,但假如朋友没选择好,又易出现问题的情况迎刃而解,少了枯燥的说教,老师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也亲切了许多。

(五)学习命题

师:说了这么多,我们要对“朋友”这个话题拟个题目,先看老师的,《我的朋友》,大家说好不好?” “不好,这个题目太一般,不能吸引人。” “不好,这个题目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不好,这个题目太笼统,不能突出自己的朋友的特点。” “不好,不如改为《他,与我一起成长!》” “可改为《“小老师” 》” “《生活因朋友而精彩!》” “《难交的朋友》” „„

设计意图: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对学生命题的指导与辨析,力求使学生的标题范围尽量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六)学生作文

师:下面请你围绕“朋友”,选择朋友的一、两件事,体现朋友的某一特点。写时 注意:事情要尽量写完整,抓住特点展开,语句通顺,意思连贯,感情真挚。

(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于动作较快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轻声朗读写好的文章,并进行修改(错别 字、病句等)。同桌均已完成的,也可同桌互相修改。

(七)交流、修改

1、选择学生习作,当堂评议、修改

师:刚才大家写得都很认真,对你的朋友很负责,你是一个好朋友!现在有谁愿意

把你的朋友再隆重的推荐给大家呢?其他同学听听,等下说说他哪写得精彩?哪儿还需给他提点建议?可以吗?特别注意点:(1)他写得事情是在介绍朋友的特点吗?(2)事情的六要素清楚吗?(3)通过他的作文,我们能认识他的朋友吗?

(师生互评,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具体剖析。)

2、扬长避短,修改自己的作文

师:听了其他同学对介绍的朋友,及我们大家提得一些建议,你觉得你需要把文章 再修改一下,使你笔下的朋友成为大家都想认识的朋友吗?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评价能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 ‚闪光点‛,互相学习,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每完成一篇习作都引导学生开展评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评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评改与相互评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并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八)小结结束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一下子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朋友多了好办事,看来我们

5.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书写 篇五

课 题

一、教学目标:

1、会认 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B自我评析

本“教学设计书写模板”主要是根据《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中的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中的相关理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编写而成的。

1、谈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不要写得过多,写三点即可,所以我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点。我们的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没有设计好,而造成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影响了整体效果。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由本节教学目标引出来的,着重让学生应该掌握些什么,明白些什么。教学难点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的,要灵活处理。当然是面向大部分学生而言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课型来安排。课型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当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标准和要求:学生学得实在,学有所获,能够不断进步。学生“学有所获”,教师的“教”才有水平。

4、“教学时间”上,我赞同一个课时写一个教案,不连堂写。这样便于老师操作。编写教案中,“教具、学具的准备”必不可少。这有助于指导“教”与“学”,达到优化。

5、“教学过程”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四个步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学习;拓展延伸;师生交流、小结。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目标引路;有重点、难点的凸现;有知识点的归纳小结”,力促目标的达成。

6、“作业设计”不是布置作业。争取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实践等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6.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六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逐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儿童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多种课程整合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的整合理论。其中科目中心整合理论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画笔”一课时,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讲初中信息技术“文档的修饰”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宣传自己学校的广告材料或设计美术课中的美术字作品等。讲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多媒体制作时,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有关其他学科的学习演示报告。在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时,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效地提高其他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其他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有位数学教师将“计算机与数学课教学整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概念。他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其他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

7.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七

具有创造性的

研究方法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很强研究能力、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良好的科学情感教育不仅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方法、能力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一、情感教育对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热爱科学的精神,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物质可以变精神,反之精神可以变物质。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是物质的苹果落地现象在牛顿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导引下产生的。如果牛顿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执著的科学态度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作用,许多科学家就会被许许多多的困难所吓倒。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教育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正确情感态度的教育。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一样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困难和阻力,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冲破阻力,不顾一切去完成科学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虽然没有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大,但一样也会有困难。例如: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平时特胆小的女同学,在我上完小动物单元后的一节课前,捧着个玻璃瓶来到我前面给我看她的“杰作”,一条大蚯蚓,高兴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敢捉它,你相信吗?”说完,用手一把抓起蚯蚓,举到我眼前……原来它为了研究刚毛蚓(上节课布置课外观察更多的小动物),克服了原本她很怕蚯蚓的胆小性格,而敢于去捉,去研究。多么好的“小科学家”呀!

二、情感教育对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方法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和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性。科学家的精神是不僅要想象丰富,更要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方法。在上实验课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前预测,更要告诉他们光凭猜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然后设计比较方法、过程,并进行实验。当实验结果出来时,不管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学生有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对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的印象,那就是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科学猜想。一个具有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好的,新的科学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另外,我们要有“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巧干,不蛮干,能不苦干成功就不苦干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的支配和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向他们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又通过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反映出来,学生在形成科学行为习惯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通过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的教育和培养,能促进他们科学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次,我在给学生做的纸车评定记录时,一个学生看到我给他的纸车评良好时竟然放声大哭,我马上给他解释为什么评他的纸车为良好级,但他却哽咽着对我讲了一件让我也差点流泪的事,原来他做的纸车的确很好,但在家里快做好的时候,他妈妈看到了,竟然说不准他再做这些“小玩意”,并威胁说要扔掉它,于是这位学生就将纸车偷偷塞到书包里带到学校来,没想到被压坏了,直到我上科学课也没能有时间修好,于是就出现了我给他评定良好级时的情景。思想观念的碰撞,不良环境的影响都没能阻止我们的学生的科学研究、创造的激情,我仿佛又看到了一百多年前贝尔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进行长途电话通讯实验……

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没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这对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四、情感教育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8.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八

一、教材简析准确、恰当,有独到见解(5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5分)。

三、设计理念(5分)

1.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性质。3.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4.有机整合学科知识,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四、教学目标(15分)

1.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有机整合“三维目标”。2.明确具体,年段特点突出,贯穿教学全过程。3.难易适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4.教学重难点恰当。

五、教学方法(10分)

根据语文学科、课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具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40分)

1.环节清晰,简约适用;恰当有效地运用资料和多媒体课件。2.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独特体验。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删繁就简,取舍恰当;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4.沟通课内外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5.教学环节详细、完整,衔接紧密

七、学生活动体现(5分)

1.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八、板书设计(8分)

1.板书设计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掌握主要知识内容或体系。2.体现学科、年段、课型特点。3.有创意。

九、作业设计(7分)

1.体现语文学科、三年级、阅读课型特点。2.体现分层要求及课内外沟通学习。

9.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九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分校 张桂平

1.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he was driving along when suddenly…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四单元fact and story.本课主要是以一篇鬼故事为载体,学习掌握过去进行时与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连用这一语法现象。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阅读来了解故事的第一部分,通过听力来获取信息,了解故事的结尾。在读、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词汇;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掌握词汇并提炼出语法现象,总结出语法结构,进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运用所学新知,进行真实交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第14课中刚刚学过用过去进行时的简单句描述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事情,本课又以故事为载体,呈现并学习过去进行时与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连用这一语法结构,将知识扩展。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爱读故事这一特点,利用图片,将故事情节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读故事中自然地接触语言现象,进行新知识的输入,并且帮助他们有效地内化语言。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熟悉的教室和办公室的片断录像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情景,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英语阅读课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为了能充分发挥故事吸引力的作用,我精心设计了导入,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资源,既学习了词汇,为下一步的阅读故事扫清了障碍,又达到了介绍故事背景的目的,调动了学生读故事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根据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规律,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第一部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听力的方式弄清故事的结尾。各个环节间的过渡自然得体,学生深深被故事吸引,在读故事中自然地接触语言现象,进行新知识的输入。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课堂上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操练所学语法结构时,教师播放了学生熟悉的教室和办公室的片断录像,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情境,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思维,大胆实践,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教学目标及内容框架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读并理解本课词汇;能够正确理解并初步掌握用过去进行时态描

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学会使用when引导的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从句。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故事,获取所需信息;能够初步使用过去进行时态描

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确使用when引导的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从句。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故事为载体,用电脑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吸引到故事中,既欣赏了故事,又学习新知、运用新知,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教学中把阅读、听力、口语三方面的活动相结合,并且设计了个人活动、两人小组合作、四人小组讨论,观看录像等多种学生活动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所学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结构;

从情感、策略发展状态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习兴趣浓厚,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调整学习策略。

6.课后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将词汇、阅读和语法教学融于一体,且环节紧凑。尤其是对词汇的处理可谓是一大亮点:本节课词汇复现率高,巧妙地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先是在介绍故事背景时,利用图片自然地学习词汇;其次,在做理解故事情节的练习时,复现词汇,加深印象;最后在检测学生是否很好的理解故事的第一部分时,以图片和在语境中填词或词组的形式巩固词汇。

10.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十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摘要) 篇十一

第1条学习课程标准,阅读全套教材,钻研整册课文,明确学段、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2条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背诵经典课文或段落。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多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第3条制定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课时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且具可检测性,避免死记硬背,防止拔高要求。

第4条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重视培养自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重视培养认真倾听、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第5条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防止过度拓展和拔高要求。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拼读,不要花大量时间练习书写,更不必默写汉语拼音。口语交际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表达和交流的兴趣。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语文特点,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第6条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

12.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十二

153小学美术学科

作业设计美术学科作业设计及批改要求美术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能够画在图画本上的作业基本不超过10课,并且其中许多绘画课要求几人合作、多人合作,不要求画在图画本上。以往督导检查只注重图画本上美术作业的次数和作画的质量,要求每周至少一次绘画作业,使得教师不得不脱离教材,擅自增加绘画作业的内容。这极多的占用了“设计.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的体现绘画作业表现手段的多样性,更极大地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互动性、创造性、实践性,更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也使得许多精彩的、有趣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不能得以正常开展。我们觉得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精神不太相符,不利于美术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建议:建议:

1、应根据美术教材中每课的教学内容分别规定绘画、设计作业的次数和作业内容。

2、督导评估应根据美术教材设置的内容检查美术作业,包括绘画、手工等方面,督促教师把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十三

摘要:“概念地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成为新时期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一种必备工具。本文旨在通过对概念地图应用的初步探索,使中小学的师生了解并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这一工具。

关键词:概念地图;层级结构;交叉连接;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26-03

“概念地图”是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软件,因此,为了能够使更多的师生了解这一软件,也为了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好地掌握这一工具,并将其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本文将对概念地图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作初步探索。

一、概念地图概述

1.概念地图的含义

“概念地图”又称“概念图”或“概念构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结,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1]

2.概念地图的构成

概念地图是知识之间相互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几部分构成。“节点”就是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的概念;“连线”表示各节点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用单向的、双向的或非方向的连线来表示;“连接词”就是连线上的文字,是节点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字描述。[2]

3.概念地图的特征及要素

概念地图的创始人——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D·Novak)教授认为,概念地图的最大特征是用层级结构的方式来实现的:最广泛、最一般的概念置于最上层,从属的具体概念放在其下层,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及事例放在图的最下层。概念地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交叉连接,它表示了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2]诺瓦克教授根据这些特征于1984年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图模型(见图1)。

这一模型清晰地表明了概念之间的层次性,概念间的链接没有方向性,它的方向关系蕴含在层次关系中。[2]

层级结构、交叉连接、概念和命题构成概念地图的四个要素。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3]

4.概念地图的分类

概念地图一般分为层级型与非层级型,又可根据其所描述的信息,具体分为蜘蛛概念地图、层次概念地图、流程概念地图和系统概念地图这四个类型。蜘蛛概念地图是指组织一个中心主题或统一要素,把它放置在地图的中心,低一级或次主题呈放射状围绕于中心周围;层次概念地图是指信息的重要性呈递减状态,最重要的信息通常处在地图的最顶端;流程概念地图是指通过直线模式组织信息以反映各主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概念地图与流程概念地图相类似,只是多了输入和输出的表达。[2]

二、概念地图的绘制步骤

概念地图可手工绘制,也可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Mind man、Brain、Camp、Activity map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绘制概念地图,都必须遵循概念地图制作的基本方法。为了很好地表达所要讲授或学习的知识点尤其是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可通过图2所示的步骤来绘制概念地图。

第一步,收集写或画所需要的工具;

第二步,分析资料并确定能够反映主题的主要概念,也就是概念地图中的节点;

第三步,对概念进行分类,根据概念之间的相关性适当组合;

第四步,选择一种概念地图类型,首先将主要概念依次用几何图形框住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接着用连线连接各节点并加上相关连接词;

第五步,检查所绘概念地图是否清晰地概括了知识点,相应地进行修正和修饰,使其尽可能达到精致和美观;

第六步,给概念地图加上图名,如果有必要,可为比较复杂的概念地图准备一段简练的说明性文字,以便于讲解与交流。

三、概念地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地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适合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各科的实际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辅助教学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概念地图来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会有一些概念、原理需要搞清楚,而传统的标题式、按顺序介绍的方法使学生很难记住这些抽象的东西。概念地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通过画概念地图使一节课的许多知识点之间都产生了联系,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辅助学生整理知识概念

概念地图能够清晰地展现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画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的概念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把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甚至一门学科的知识综合到一个概念地图中,既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通过概念地图方便展开与隐藏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图3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应用概念地图进行教学的案例:

“光合作用”的概念地图通过各节点,呈现光合作用的各个要素(各知识点),以及通过各连接线,表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此概念地图,学习者很容易理解:光合作用发生于内含叶绿素和酶的绿色植物,它分为“靠光反应”和“不靠光反应”,“靠光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叶绿素吸收光以后分解水分成为氢气与氧气,“不靠光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在有光或黑暗的环境中,将氢气与二氧化碳结合成为碳水化合物与水。光合作用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节点与连接线,概念地图很容易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概念的优先次序,很容易理清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学习内容。

3.辅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活动[5]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是开展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习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使各种知识元素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头脑中的网络节点通过链接触发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从而产生信息的组织,发表独创性的见解。例如,图4是一个关于蓝色头脑风暴的概念地图。

以蓝色为主题,作者联想到了水、天空、颜色,然后又由水联想到了鱼、寒冷、波浪、海滩、沙滩等事物。

在人类世界中,一些毫无关系的事物往往可以通过一定关系的联想将他们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构成新的意义。运用概念地图可以将头脑中的网络节点通过链接触发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建立前所未有的联系,产生新见解,非常适用于拓展学习者的思路。

4.作为交流、协作学习的工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使用概念地图来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制作概念地图,建立对知识的共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过概念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制作概念地图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反馈给教师,也可以在班组内相互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的交流,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交流工具。农村学生更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他们还缺乏协作学习的意识,再加上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得他们的学习都是独立的,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差。为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概念地图来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5.作为教学反思和评价的工具

师生通过对概念地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的不断循环往复,可以逐步完善概念地图,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或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自学的能力。

运用概念地图,既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可以进行总结性评价。概念地图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用以决定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概念地图的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引导、改进教学。概念地图作为总结性评价工具时,它已经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点的结构的再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状况等。

6.组织概念,构建知识结构图

中小学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其学习内容也越来越抽象,尤其是会出现大量的概念,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不能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有了概念地图,学生就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各概念的网络图,达到组织、理解并记忆这些概念的目的。

四、结语

概念地图可以作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对于促进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和知识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分析和比较所学习的知识,进而有机地整合新知与旧知。作为中小学的师生,更应该积极地尝试运用概念地图这一新型的学习工具,来促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 & D·B·Gowin(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New York and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钟志贤,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3] 概念图基本知识[R/OL].http://www.blog.edu.cn/user2/48814/archives/2006/1389917.shtml.

[4]赖晓涛,赖晓云.个性化概念地图的制作方法[J].中小学电教,2005(5).

1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十四

摘要: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业已悄然的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语文课堂。电化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落实语言学习过程,促进语文能力提升,丰富课堂的学习维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把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电子白板;课堂;语文教学;延伸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都步入了信息高速公路,我们驾驶着“车辆”在路上飞奔而驰,体验着方便快捷的高效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白板正快速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成为师生高效学习的得力助手。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如何在语文课上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发挥其特有作用,我在教学《荷叶伞》这篇课文时,感受非常深刻。

一、利用电子白板,充满乐趣导入,抓住低年级孩子的特点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的画面,抓住这一点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谜语导入法“一把大伞绿又圆,夏天站在水里边”,在电子白板上以绿色的字体白色背景显示,谜语突出。孩子们想了一下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课堂气氛呈现第一个高潮。如果只是黑板上单纯的板书,即使老师的字再漂亮也不能那么快吸引孩子眼球吧!在孩子们猜出是荷叶后,我顺势在黑板上画个简笔画,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利用电子白板,锻炼文境识字

识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除了加减、字谜、比较、形声之外,语境识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课前我自己准备的识字课件就分三步走:首先是单个字,学生经过预习掌握难度不大,其次是词语,把词语宝宝从课文中单独挑出来,最后是一句话中的字用不同颜色表示,落实到语境中,经过这种过度性的灵活多样的训练,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要求。利用电子白板循序渐进画面艳丽的特点,学生学的轻松。学生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对“蜻蜓”二字掌握不理想时,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句子中圈出来,并且领读几遍,这种“小老师”似的主动学习意识深受孩子们欢迎。

三、利用电子白板显示细节,落实语言学习过程

在教学课文的2、3自然段时,我利用电子白板显示细节,落实语言学习过程。细节体现艺术,电子白板精心打造课堂细节,带给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真实体验,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细化词语学习过程

在教学第二段时---荷叶姐姐像一把翠绿的伞站在池塘里。该怎么让孩子们理解翠绿呢?我首先让孩子们闭上眼自己想脑中绿色,并且结合阅读课中“不同的绿”来区分,翠绿是墨绿吗?是深绿吗?是碧绿吗?待孩子们睁开小眼睛我立即呈上一幅荷叶的直观图,孩子们惊呼,原来这就是翠绿!我想这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二)其次利用电子白板优化句子学习效果

课文第三段写小动物们到荷叶姐姐伞下避雨,语言干净简练,我利用白板与黑板粘贴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们理解。文中一共写了3种小动物来荷叶下避雨,分别是小鱼、蜻蜓、青蛙。孩子们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我及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粘贴画粘贴到黑板上。那么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呢?课文中用了3个动词:游、飞、跳。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动态画面技术,给孩子们直观展示了这3个动词,让学生体会到躲在荷叶姐姐伞下的小鱼、蜻蜓、青蛙是多么的幸福、温暖、快活。同时,播放美妙的音乐,让学生从内心产生美的感受,凸显了语境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句意,也受到了美的熏陶。音乐继续响起,引读第4、5自然段,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却也非常快乐的心情。这时,利用电子白板的注解功能批注“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这样的设计,让电子白板和具体的词句为切入口,学生感受到荷叶姐姐的美,体会到了她那颗晶莹剔透的心,突出了教学重点。课堂也因细化,而更有效。

四、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利用电子白板,深化学生的读,鼓励他们的说。

(一)教师要深化学生的读,体会内涵深刻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去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荷叶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篇幅短小,意境优美,适合学生反复阅读,从读中让孩子体会美: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场景。除了配乐之外我设计了一些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完之后填空:

1荷叶姐姐像一把()站在池塘里。

2一()小鱼()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蜻蜓()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青蛙()过来,躲在她的伞下......这样既深化了课堂内容,又检测了学生读的内涵。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说,增加课堂互动性

在充分体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学生只要能体会到荷叶姐姐雨中撑起的是友爱的伞,雨后露出的是助人为乐的笑,课文情感就可一览无遗了。然后我适时播放一些视频---生活中像荷叶姐姐一样的人,原来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当铅笔断时及时送上铅笔的同桌;也许是跑步崴脚了那个扶起你并且一直陪伴到最后的同学;也许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弯腰捡起碎纸屑的小女孩,也许是„„,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我可以把他们的精彩话语写在白板上。大家都知道,传统教学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教案,上课时按照这个进行讲解,课堂缺互动性,一堂课下来要不是老师讲要不是学生答,学生有些疲于应付。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因素加到课堂中,具有极大的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的发言随时在白板上书写绘画。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回答变成文字时,该有多么大的成就感啊!这种成功感是建立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大前提!

五、利用电子白板拓展内容,延伸课堂学习维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课堂的实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了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思维的积淀。

在这节课的最后部分,我通过电子白板补充了《伞》这首诗:

荷叶是小金鱼的伞,蘑菇是小白兔的伞,花瓣式小蜜蜂的伞,我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你是我的伞。

学生在学习中扩充了储备,开阔了视野,促发了情感。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今天,我们学习了荷叶姐姐的美丽,这种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往往能够增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力量。是的,那一把把荷叶姐姐的翠伞温暖了人们的心田,撑出了一个清凉世界。妈妈也为我们撑出了一片无忧无虑的美丽蓝天。孩子们,你们感谢妈妈吗?感谢那些像荷叶姐姐一样的人吗?是她们让我们的世界那么温暖与甜蜜!回家亲亲妈妈,好吗?我看到孩子们全神贯注倾听的样子,我知道她们被打动了。

六、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提升教育理念为根本

虽然电子白板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囿于培训时间短以及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大部分教师都是将其作为一种类似于投影屏幕的工具来使用,并未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自身的一些特色来提高和改善教学。而且课堂上过多应用动态画面也会无形中剥夺孩子的自主想象力,传统的板书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电子白板只是一门技术,是为我们教学工作服务的,笔技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语文素养。

总之,电子白板的出现使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电子白板在语文课上有效的应用,使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扎实,也更加有实效。我想只要大家能切实运用好电子白板,我们的孩子会尽情享受语文之美!参考文献1王陆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冯建平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

15.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十五

桥头第二小学 祁生仓

摘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信息技术的特点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整合提供了支持平台。(1)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方式呈现信息,使小学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思维被激活,课堂气氛与学习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在讲《漂亮的童话城堡》时,我就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搜索了很多关于城堡的信息让学生欣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对创作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还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输出信息的方法,用动画片作为导入,让学生参观“童话城堡。”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城堡”的概念也由名词形式的平面印象变成了立体的有形的了。网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由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

(2)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IE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3)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信息技术的介入突破了教学难点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分析解释。

CAI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2)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3)对比实验。

在《绘画的黑白》中让学生感受概括和节奏的美感,并且懂得如何运用点、线、面来装饰和表现画中的黑白。课件中运用不同的手法展示出书本和老师预先作好的黑白画,并且穿插文字和解说、彩色和黑白对比,然后对同一幅黑白画提出种种假说的可能性,用多种点线面的手法表现主体。结果,学生很快从常画的彩色画的概念里跳出来,领略到深和浅、亮和暗的强烈对比关系和表现手法,讨论出过渡颜色的力度和个人风格的装饰方法,并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完成的本堂的黑白画,其中好的作品不计其数。课中,老师没有死灌黑白画诸如明快、简练等抽象的概念,学生在课件的帮助和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讨论、总结而学习到知识。

(4)激情引趣。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机器人》一课,可通过高智能机器人的活动录像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引起了一系列变化。1.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会合作”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系统中由于“信息技术”要素的介入,使“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2.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3.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封面设计”,学生可通过Word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美术媒介的不熟悉,弱化传统美术技法,像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可能被年轻一代所抛弃。因此,并非所有的美术课程都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勉强整合反而会弄巧成拙,如“中国画”的学习,应该沿用毛笔、宣纸这样的工具,以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16.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设计摘要 篇十六

一、数学教材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系

“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在界定教学活动要素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并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要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刻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加强学习材料的应用性、开放性,建立新的教材观。同时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好好地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要求再创造性地整合。经过观察总结我们知道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而数学学习经验性的特点,其要求数学教材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揭示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阐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说教材活动,让老师清楚地懂得教材的编排特点,从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整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确定教研活动目标

我们这里所说的“说教材”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说课”和“通教材”。“说课”是说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的教学设计,而“说教材”要说一个学段的教材或一册教材,至少要说一个单元的教材。“说教材”也不同于“通教材”。“通教材”是对一套新教材的基本熟悉和了解,而“说教材”包括:说课程总目标或学段目标;说本学段或本册书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说教材的内容要求

按照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课程标准,我们规定了“说教材”的内容和方式,使之要达到规范、科学、有效的目的。“说教材”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对照课程标准熟读教材,然后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熟读教材不难,难的是写“教材分析”,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2)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3)本册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建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4)本册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5)本册教材所蕴含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三个体系可用一棵知识树表示,也可画三棵树: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提倡老师们创新)。

在开展活动中要求每位教师能把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说清楚,从而达到基本把握了课标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对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有效关联,理清思路。

四、说教材的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1. 提高对教材的把握。经过一学期的坚持,教师们通过对说教材的点面结合,提高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提高了教师对新课标下教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以往纠结在心中的困扰和疑惑也都在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中逐渐地清晰和明朗开来,感觉自己又进步了一点点,目标继续前移。

2. 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有效把握,让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之间的想法和思想也不时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使老师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去探索去实践。这样教师在上课时不再像过去那样讲第一课不看第二课,讲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而是从整册教材的课标要求和教材体系来把握一篇文章和一节教材,做到了“整体建构”,高屋建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过说教材活动,我们把“知识树”,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们随时可以预习和复习用。

上一篇:中国航运企业景气状况分析与预测(2015年第一季度)下一篇:调查报告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