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名词解释

2024-10-25

管理名词解释(共10篇)

1.管理名词解释 篇一

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程序,设计和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协调管理客体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简言之,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协调管理客体的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体育管理:一定体育组织中的管理,通过实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协调体育管理客体的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效益: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的一定比地关系。

体育管理因素:体育管理系统内在构成的基本元素.体育管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并决定体育管理活动的诸种客观因素的总和。体育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本质特征在于寻求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适应,以提高系统功效,不断满足社会增长的体育需求。

1. 不同的体育管理主体具有不同的管理环境。

2. 不同的管理环境对同一体育管理主体影响和作用的程度与效果不同 3. 相同的管理环境对同一体育管理主体影响和作用的程度与效果不同

体育管理原理:对体育管理活动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概括,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体育管理原则:依据对体育管理原理的认识引发而来的,是由人们规定的行动准则。体育管理原则的确立,固然应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为了加强其约束性,一般带来指令性和法定性,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正是体育管理原则与原理相区别的根本所在。

系统原理: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或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应遵循系统原理的观点和方法,以系统论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管理是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种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过程正体现了系统最优化的思想实质。根据系统论的基本知识,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系统原理是指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规律的概括。人本原理:一切经济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人的服务,人的劳动与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及人的积极性,因此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人本原理体现了在管理活动中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综合运用。

动态原理:管理的动态性体现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及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组织的目标,管理的目标以至组织内外环境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说明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也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实践反复证明,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的管理。因此,动态原理要求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在处理管理问题时避免僵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凭主观臆断行事,而是根据管理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

效益原理: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最佳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效益原理,是指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劳动成果的理论。这一原理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比如,运动训练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优秀运动员的利用率和训练成功率,以期用尽可能少的经费投入和物质消耗,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责任原理:为实现组织目标,挖掘人的潜能,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遵循责任原理制定的责任制,在运动训练管理中已经得到广泛地运用,如目标责任制,风险金等。

竞争原理:两方相争,优胜劣汰,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竞争更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征,在体育管理中处处存在竞争,时时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压力,有压力就要奋斗和拼搏。竞争原理就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目标和利益,相互竞争,以求取胜的理论。

体育组织文化:运动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具有本体育组织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及精神风貌的总和。它属于软文化管理的范畴,使体育组织文化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精神文化体系。

目标: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企望达到的境地和标准。管理组织的目标具有方向性,层次性,网络性,挑战性和可考核性的特点,它是体育管理组织中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具有导向,激励,标准和凝聚的作用。

目标管理:是以预定最优的最终结果为目标,通过展开目标并落实到各层次,各部门和每位员工,使各项管理工作围绕实现该目标所开展的综合管理过程。原理:把任务转化为目标,用目标指导行动,从而实现由被动的任务式管理转向主动的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特点:以目标为中心,面向未来,系统整体,重视工作绩效,重视人的因素的管理

决策: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行为过程。实质:决策是一个过程,一种行为选择,决策方式在不断的演进。

体育战略:体育组织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具有长远性,规律性和总体性的谋划。它是一个体育组织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组织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战略重点,步骤和措施等的高度概括。

体育战略决策:通过对体育运动的全面分析,判断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对关系体育运动发展全局的各类问题进行的科学筹划。

体育工作决策:由组织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范围 内,针对有关业务所作的决策。具有战术性,时效性,决断性,程序性和经验性。

组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组织作为动词来解释,认为组织是为了达到管理目标,将管理诸因素协调起来的活动过程,管理的组织职能即指这种活动的作用和功能。两一类作名词来解释,认为组织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有关人员同心协力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态。

体育管理的组织:为了有效地实现体育组织的既定目标,通过建立体育组织机构,确定工作职责,权限,协调相互关系,使体育管理诸要素合理有效的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活动过程。它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体育组织设计,二是体育组织实施。

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机构与组织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体育体制:是体育工作的组织制度,是实现体育事业目标的组织保证,具体指体育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形态,权限划分和权力运行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其核心是体育的机构设置,权力分配以及运行机制。)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开展现代体育活动的具有权威性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各种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和单项竞赛的审批与承办机构。

体育领导:是体育管理的一种职能,是在体育组织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下,依靠领导者的影响力,组织,协调和指导个人或集体,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体育组织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控制:根据管理活动既定的目标指标与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并根据环境及条件的变化,采取调节措施,使组织的活动依照预定计划进行,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前馈控制:控制系统为了使计划未来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相符合,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所采取的控制活动形式。它的特点是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及其偏差进行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发生在计划实施过程之中的控制。其特点是在行动过程之中一旦发生偏差,马上予以纠正,其目的是保证计划实施尽可能少的出现偏差,从而确保计划实施质量。

反馈控制:根据已取得的管理系统运行结果的信息,对照计划目标的标准进行衡量与评价,发现是否存在偏差,分析系统运行的变化状态及其原因,对下一步的行动做出进一步纠正。它 的作用发生在行动结果之后,是针对已经产生的活动结果而采取的控制,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

创新:在体育管理过程中,对系统的目标,体制,环境等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利更好地实现系统目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新市场,控制新原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体育管理的创新职能包括以下几个含义:体育管理创新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创造性改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系统水平,创造更高的综合效益的根本职能。

体育管理创新过程:指从创新构思产生到创新结果实现,直至创新成果的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体育创新过程是体育运动实践中从寻找问题,到提出构想,(立即行动)迅速行动,坚持革新等环节的持续活动过程。

体育创新机制:体育组织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相应的运转方式。是实现体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体育管理国际化:将国内体育管理制度中与国际不兼容的部分进行转变,使之更便于国际合作,并富有国际竞争力。具体讲,是指在思想观念转变的前提下,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并使之趋同 国际体育管理惯例。

2.管理名词解释 篇二

CEO薪酬已经长期引起投资者、经济学家, 监管部门, 媒体和公众广泛的注意。CEO薪酬攀升越厉害, 也就越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事实上, 一位经济学家发现20世纪90年代急剧增长的CEO薪酬其速度已被研究它的文献所赶超。

CEO薪酬的解释也长期成为一个有着激烈争论的话题, 源于问题的复杂性和立场不同, 一时间观念横飞, 其中最为耀眼的要属管理权力模式和最优契约模式。究竟哪种理论能发挥主导作用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薪酬决策的本质和命运, 为了深入研究直至解开谜底, 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全面梳理。

1 CEO薪酬来自理论的解释

Bechuk&Fried (2004) 率先提出“管理权力模式”一说, 该模式认为:不仅在股东和CEO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代理问题, 在公司控制系统内部, 股东与董事会成员之间也可能存在代理问题, 即存在“监督监督者”的问题。许多的租金抽取行为是通过股票期权、额外津贴、养老金以及遣散费等难以监督和评估的形式来实现的。CEO薪酬决策反应了强CEO影响他们自己的薪酬水平以及伪装支付途径来躲过外界审查和批评的能力。

Murphy (1985, 1986) 是在最优契约框架下研究CEO薪酬决定机制的先驱。他提出的模式却认为:精心设计的方案不仅能够弥补董事会不能直接监视或评估大量CEO的决策的不足, 而且可以减少代理成本, 提高绩效以及增加股东利益, 并逐渐形成了如下四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 是公司规模的增加导致了CEO薪酬的上涨。如果能力较强的CEO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有作为, 那么规模较大的公司就会为他提供更高层次的薪酬并通过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为企业配备更有能力的CEO (Rosen 1981, 1982) 。因为公司的运作规模掌控在CEO的手中, 他们能力小的增长意味着公司价值和薪酬大的增加 (Himmelberg&Hubbard, 2000) 。基于经理的能力对公司的产出有乘数效应的假定Gabaix&Landier (2008) and Tervio (2008) 利用求解CEO竞争和无摩擦分配模型的机会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如, Gabaix和Landier发现, 尽管CEO能力差异非常小, 却足以解释CEO薪酬的大的横向差异, 同时还发现, CEO薪酬的变动和典型公司规模的改变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于是, 他们提出在1980到2003年间CEO薪酬的六倍的增长完全可以由同期公司市值的六倍增长所解释的论点。

第二类观点认为, 过去30年间公司特性、技术和产品市场的变化已经增加了CEO努力和能力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程度, 因此, 也带来了更高级别的激励和薪酬。举例来说, 管理努力和能力的增加可能是来自于放松管制和外国公司的挤入带来的激烈竞争的结果 (Hubbard&Palia1995;Cunat&Guadalupe 2009) , 也可能是经理使用的通讯技术得到改进 (Garicano&Rossi-Hansberg 2006) 还可能是因为商业环境更为活跃 (Dow&Raposo 2005) 。最后, 甚至可归结为公司规模变大而增加了道德风险 (Gayle&Miller 2009) , 不管怎样, 高激励往往是对高风险的补偿。

第三类观点认为, CEO薪酬的增长是企业所需技能发生转变的结果, 企业的技能需求已从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变。如此的转变加剧了人才的争夺, 促使对经理的外部聘用并且允许经理在企业内谋取更大份额的租金 (Murphy&Zabojnik 2004;Frydman 2007) 。这种理论预见到CEO薪酬支付层次上的拉升, 组织内部经理和外部经理不公平现象的增多以及CEO外聘现象将会变得更加普及。

第四类观点认为, CEO薪酬的增长是更为严格的公司治理以及董事会和大股东对CEO加大监管的结果。Hermalin (2005) 指出, 如果监管的加强会导致CEO工作稳定性下降, 那么公司最可能采取的手段便是为CEO涨工资。根据这种理论, 可见薪酬的上涨总能带来CEO替换率升高, CEO替换和企业绩效间的联系会更紧密以及CEO外聘现象更突出。不过, 整个经济层面上的加强治理可能不会提高CEO薪酬, 因为同时这种治理上的变化也会导致CEO对外部机遇丧失兴趣 (Edmans&Gabaix 2010) 。

2 CEO薪酬来自实证的解释

2.1 管理权力模式

一些系统性和轶闻性的证据支持管理权力模式。如果把薪酬简单解释为最优契约的有效产物, 那么随处可见的“隐性”薪酬便很难解释。虽然津贴、养老金和遣散费可划进最优契约方案, 然而, 对股东掩饰这些薪酬元素的存在就另当别论了 (Bebchuk&Fried 2004, Kuhnen&Zwiebel 2009) 。同理, 向自己经营的企业对冲风险, 无论如何辩解也无法理解 (Bettis et al, 2001) 。租金抽取还表现在:CEO们常莫名其妙地受到奖励, 但却从未无缘无故地受到惩罚 (Bertrand&Mullainathan 2001, Garvey&Milbourn 2006) 。最后, CEO的薪酬因外部接替威胁的变小而增加 (Bertrand&Mullainathan 1998) , 因董事会的监管力度的加大而降低 (Chhaochharia&Grubstein 2009) , 似乎也在述说着什么。

更多的证据来自于常见的期权倒签和弹性加载。Yermack (1997) 观察到股权授予后股价就蠢蠢欲动, 暗示强CEO们常在发布利好消息之前被授予股权 (所谓的弹性加载) 。最近的证据表明单弹性加载还不足以解释与期权有关的股价类型。替代的是大量的授予必定有它的“授予日”, 这个日子是事后用来降低平价期权的执行价和尽可能最大化CEO利益的 (Lie 2005, Heron&Lie 2007, Narayanan et al, 2008) 。期权倒签的方式被广泛传播, 尤其在弱董事会强CEO的企业更为突出 (Bebchuk et al, 2010) , 影响了1996到2005年将近30%的企业 (Heron&Lie 2009) 。

对其强有力的批评是它不能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CEO薪酬的持续增长。鲜有数据证明在过去的30年间公司治理有减弱的迹象;相反, 多数指标表明过去的这个时期公司治理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加强 (Holmstrom&Kaplan 2001, Kaplan 2008) 。加之, 如果监管代价太大, 允许CEO抽取一定的租金来进行“授予”型支付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租金抽取可能会引起其它薪酬项目的减少, 两者综合后, 并未发现总体薪酬的增加。

持管理权力论者不甘示弱:CEO抽取租金的欲望和能力只有在社会反不公平分配的呼声变弱时才会得到彰显。Piketty&Saze (2003) 认为这种社会意识的变化有助于解释过去三十年间CEO薪酬的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大, Levy&Temin (2007) 把这种社会意识的变化归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70年间一些阻止极端薪酬的制度的废除。当然, 也可能是后来的股票期权的兴起, 或者是董事会对股权评估的认识力有限, 给了CEO们把抽租美化成有效激励性薪酬的机会 (Hall&Murphy 2003) 。

2.2 最优契约理论

最优契约模式在CEO薪酬的解释上也获得了相当多的实证支持。比如, 股市通常对采用长期激励或将薪酬与股价挂钩的企业公告做出正面回应 (Larcker, 1983) 。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一致, 高能力意味着高报酬 (Grahametal, 2009) 。另外, 产品市场的变化对CEO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薪酬水平。Hubbard&Palia (1995) 以及Cunat&Guadalupe (2009a) 证明放松行业管制后薪酬水平和薪酬绩效敏感程度会提高, 而Cunat&Guadalupe (2009b) 认为当公司面临更大的进口渗透时, 薪酬水平和激励需求会被抬高。不过, 尽管缔约环境的外部变化对经理薪酬有一定预见性作用, 但毕竟作用有限。

企业所需技能转型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对CEO薪酬增长, 而且也有利于解释报酬差距和管理流动性方面的变化。过去三十年间大小企业间经理层薪酬差距拉大, 即使同企业内部亦如此。同期, CEO外聘现象剧增, 顶层部门间流动频繁, CEO们的从业经历变得更为丰富, 而且拥有MBA学历的人数也在增多 (Murphy&Zabojnik 2007) 。然而, 随着时间推移, 经理背景和技能上的变化开始趋缓 (Frydman 2007) , 变化的幅度和节奏已经无法解释1980年代以来CEO薪酬现象。

Hermalin (2005) 认为薪酬的增长是董事会和大股东监管变严的结果。证据似乎很充分, 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 随着CEO流动更加频繁 (Kaplan&Minton 2008) 和CEO薪酬更加紧密联系公司绩效 (Jenter&Lewellen 2001) , 外部董事和机构股权也变得多了起来 (Husonetal, 2001) 。尽管这一趋势颇有深意, 却不足以构成公司治理的变化引起了CEO薪酬变化和增加对CEO的压力能解释加薪幅度的证据。

最后, 持公司规模和CEO能力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观点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公司规模和CEO薪酬之间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Gabaix&Landier (2008) 校正了他们的CEO能力分配竞争模型并发现有代表力的公司规模的增长能够解释从1980到现在的整个CEO薪酬的增长。不过, 这个结果颇受非议。Frydman&Saks (2010) 指出公司规模和CEO薪酬之间的相关与考察的时间段有很大关联, 如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 这种相关就几乎不存在。在此之后, 对于不同的时间样本, 这种关联也并不稳健 (Nagel, 2010) 。最后, 因为有代表力的公司规模和CEO薪酬在20世纪70年代后都有增长, 因而很难断定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另外, 很难证实CEO在公司间流动频繁。Gabaix&Landier (2008) 的模型和Tervio (2008) 的预测中曾指出任何时候能力强的CEO将流向更大规模的企业, 这样, 企业规模排行榜将能决定CEO的去留。而事实上, CEO通常会长期呆在一个企业中而很少流动。虽然用一种固定成本的CEO替换方式来完善竞争配置模式看似可行, 然而这种要求其效用必须超出CEO能力差异的效用的模式却很难奏效。大的固定成本的CEO替换将产生大的强CEO能捕获的配套专项租金, 渐渐地会将CEO薪酬的解释引向管理权力论 (Bebchuk&Fried 2004) 。

3 两种模式的蕴含和启示

最优契约模式认为, 在首席执行官薪酬的决定过程中, 董事会与首席执行官进行直接议价。如果薪酬设计偏离了最优契约, 董事会成员和首席执行官都会受到市场力量的制约。股东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或者其他机制来迫使首席执行官接受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薪酬契约。最优契约模式强调在竞争性市场的约束下, 激励契约反映了市场条件的变化, 具有其内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管理权力模式却认为, 首席执行官薪酬的决定过程受到管理权力等非市场因素的制约, 薪酬的决定不是源于独立的议价过程 (一方面, 支持至少附和有利于CEO薪酬的行为的董事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另一方面, 多种社会及心理方面的因素如友谊、忠诚、避开团队内部冲突的本能欲望等也会使董事向CEO倾斜) 。市场虽然可以发挥作用然而其发挥作用的过程比较缓慢, 首席执行官甚至可以通过欺骗性的薪酬结构来转移股东的注意力。此外, 资金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能对CEO薪酬强加一些限制, 不过这些限制往往不够严厉, 他们或许还有偏离谈判契约的倾向, 因此即使存在这类程序也不能发挥作用。在管理权力模式看来, 管理权力的存在使得激励契约失去了基本的合理性,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时滞效应加剧了管理权力的扩张。

CEO薪酬解释:管理权力模式、最优契约模式还是其它?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它们的历史轨迹: (1) 对CEO薪酬决定机制的契约分析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 最优契约观念已深入人心, 整个20世纪90年代, 无论学术界还是股东活动家都将其推向极致; (2)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公司丑闻浪潮的频发, 一种“过渡性”的CEO薪酬解释模式-管理权力模式登上历史舞台; (3) 基于管理权力模式对最优契约模式提出的严峻挑战, 于是最优契约论者及时甩出是CEO人力资本的变化导致CEO薪酬合理上涨的争锋相对的观点。根据前面的梳理, 必须要指出的是, 问题远非终结, 或许, “品类”而非“品牌”的思维, “共演”而非“极端”的哲学才能成为合理解释的依托。

摘要:CEO薪酬的上涨触发了大量的公众争论和学术界的研究, 一位经济学家发现20世纪90年代急剧增长的CEO薪酬其速度已被研究它的文献所赶超, 研究所带来的是错综复杂的解释, 为了探求企业薪酬决策的本质和命运, 本文对管理权力模式和最优契约两种模式了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全面梳理, 最后, 结合两种模式的特点、内涵以及历史轨迹, 提出了“问题远非终结, 或许‘, 品类’而非‘品牌’的思维, ‘共演’而非‘极端’的哲学才能成为合理解释的依托”的构想。

3.新司法解释背景下的物业管理问题 篇三

关键词:新司法解释;物业管理;纠纷

2007年我国出台了《物权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业主的权益,对于解决物业管理活动中有关财产归属和管理权限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救济途径。物权法实施一年多之后,最高院又出台了两部关于物权法的司法解释,规定司法解释从200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然而新司法解释的出台更加具体化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物业服务方面的处理方法,使得物权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一、物业费缴纳问题

当前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主要是通过物业服务合同来约束,物业管理公司的义务就是向小区业主提供一切合理的物业服务管理,而小区业主享有来自物业管理公司服务的前提是向物业公司支付合理的报酬。关于物业费的缴纳问题,因为物权法已经明确作出了规定,所以基本上没有很大的争议。物权法中关于物业费的缴纳内容①,但是针对是否缴纳物业费问题,当前存在相关业主认为不需要物业服务或者自己没有享受到物业服务而不应该缴纳物业费而产生的纠纷。为此最高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②,解释中针对此种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当现实中再出现业务以不实际享有物业服务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理由的抗辩时,法院是不会支持的。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解决物业费用纠纷问题有着明显的成效。

二、物业公司解聘问题

由于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小区业主对于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享有自主管理权,因此小区业主既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亦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人进行管理。在实践中对于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更加有权利进行更换。现实中主要存在的物业公司解聘问题是物业公司在遭受业主解聘之后不撤出之前的管理区域,以仍然存在事实服务为由,起诉业主不缴纳物业费。如果法院支持物业公司的主张,那么物权法第81条将形同虚设,严重侵害业主的自主管理权。新司法解释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明确的态度③,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义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新司法解释废除了事实服务这一概念,对于实现业主自主治理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住改商问题

关于住改商的问题,在物权法出台之前,业主只要取得了规划和工商自己公安等方面的许可即可。物权法出台之后,法律明确规定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需要取得有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实践中对于利害关系人的规定不具体,为此通行办法就是取得大多数近邻的同意,或者通过举行社区听证会,业主共同参与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结束。但是往往“住改商”的行为损害的是那些其他未征求意见的业主的权益。“住改商”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力具有整体性,影响了相邻业主权益的同时,对于非相邻业主的权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规定了:“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未按照物权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经有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业主以多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其行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新司法解释明确了利害关系业主的范围,加大了住改商的困难的同时对于保护业主权利和有效避免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新司法解释应势出台,对于有效解决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围绕着新司法解释背景下的物业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论述了其对解决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物权法》第八十条规定:“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费用分摊、收益分配等事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业主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②此解释的第六条规定:“经书面催交,业主仍无正当理由拒绝交纳或者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缴纳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支付物业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按照合同约定以及相关规定提供服务,业主仅以未享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抗辩理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③新司法解释中规定:“物业服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业主委员会请求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物业服务区域、移交物业服务用房和相关设施,以及物业服务所必须的相关资料和由其代管的专项维修资金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拒绝退出、移交,并以存在事實上的物业服务关系为由,请求业主支付物业服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的物业费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参考文献:

[1]秦佳佳.住房改商用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 安徽大学,2014(10).

[2]田玉康.物业服务合同法律制度研究[J].民商法学,2013(6).

[3]杨晓刚.根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分析物业管理5大常见纠纷[J].《中国物业管理》,2009(6).

[4]王占强.最高院司法解释关于“住改商”问题的平衡取舍[J].《中国物业管理》,2009(6).

[5]白磊.“住宅商用”法律规制研究[J].民商法学,2010(8).

4.饭店管理名词解释 篇四

1.饭店:饭店是指能够接待旅居宾客及其他宾客,并为他们的旅行和社会需求提供住宿、饮食、购物、娱乐及其他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性企业。

2.饭店产品:饭店产品是饭店在经营过程中为宾客在饭店期间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总和。3.委托管理:所谓委托管理就是业主委托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公司管理饭店。第二章:

1.创造顾客:所谓创造顾客,是通过饭店的经营,把消费人群中的一部分变成本饭店的消费者。

2.顾客满意:所谓顾客满意就是指顾客对饭店产品的期望值得到了物有所值或得到了物超其值。

3.市场定位:饭店市场定位是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确定饭店的目标市场和客源主体,据此确定饭店的产品特色和经营特色。

4.主题饭店:所谓主题饭店是指在市场定位的前提下。以自身特有的产品特色和文化特色来体现饭店经营的主要内容,从而使饭店产品带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和品牌联想。

5.低碳饭店:是将环保低排放理念植入饭店建设和经营之中,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成为饭店运营的基本模式。6.绿色饭店(必考):绿色饭店是指饭店在规划、建设和经营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健康为理念,以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为手段,以资源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服务的饭店。

7.领导者:领导是利用权力和影响力,指挥、带领、引导、鼓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第三章:

1.饭店产品:饭店产品是指宾客在饭店期间,饭店出售的能满足宾客需要的有形物品和无形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总和。

2.人性化理论:现代饭店的人性化理论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着顾客满意和员工满意两层含义。

3.饭店管理:饭店管理,是指饭店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了解客观对象的前提下,为了有效实现饭店的规定目标,执行决策、组织指挥、沟通、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形成最大接待能力,完成业务过程,保证饭店三重效益的活动的总称。第七章:

1.饭店营销活动:就是饭店经营者为造就宾客满意的基础上实现饭店经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2.饭店营销组合策略就是饭店对自己的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进行分析,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使各个因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功效,最终实现营销目标。3.绿色营销:绿色营销观念认为,饭店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宾客,还包括整个社会、整个环境。第八章:

1.饭店创新,是指饭店或其成员根据不断变化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主客观情况,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来对待随时出现的各种新事物,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第十章:

5.管理信息系统 名词解释 篇五

?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 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 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 信息稳定系数:是指某类信息项目的总数中在规定期内(一般在一年内)不变动项目所占的比重。稳定系数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 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项目数/信息项目总数

? 战略信息:是提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用的信息。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的大量信息。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系统。

? 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DSS并不代替决策者做出决策,而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分析问题、构选模型和模拟决策过程及其效果的决策环境,以提高决策人员的决策技能和决策质量的支持系统。

? 主管支持系统:也称为主管信息系统,它是专用于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获取和运用有关信息,以支持决策为主要任务的信息系统。

? 电子数据交换:是结构化数据根据一组规则,在参与者之间自动地传递。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某一公司的电子计算机与用户或卖方等贸易伙伴的计算机之间传送和接收具有标准格式的贸易单据。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将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不同类型的子系统连接起来,组织而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即CIMS。

? COPICS:是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IB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

? 关系模型:关系(式)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它是建立严格的数学理论,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的,它提供的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操纵灵活。

? 数据库: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的,相互关联的为多个用户或应用共享的数据集合。

? 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是指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一般应当由数据库、计算机硬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和数据管理)四个部分构成。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帮助用户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由数据描述语言(DD?)、数据操作语言(DM?)、其它管理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部。

? 选择:从二维表(关系)中选择一部分满足条件的元组的操作叫做选择。

? 投影:在二维表(关系)中对属性的选择操作叫做投影。

? 连接:通过比较、投影运算,将两个二维表(关系)连接生成一个新的二维表(关系)的操作叫做连接。

?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运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 数据库文件:FOXBASE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FOXBASE中把一个关系统称为数据库文件,这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文件扩展名是.DBF。

? 记录:FOXBASE是关系数据管理系统,在FOXBASE中把一个关系称为数据库文件,在关系中的等每个元组都叫做数据库文件的记录。

? 字段:FOXBASE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FOXBASE中把一个关系称为数据库文件,在关系中的每个属性称之为字段。

? 常数:在操作过程其值不发生变化的量叫常量。其中的数值常量,也叫做常数,它由可以参加运算的正负整数、小数和零组成。

? 变量:在常数过程中其值可以发生变化的叫做变量。在FOXBASE中变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数据库文件中的字段变量,一种是游离于数据库外的内存变量。

? 表达式:一般把通过运算符联接起来的同类数据(如常量、变量、函数)的运算式叫做表达式。表达式的运算结果叫做表达式的值。在FOXBASE中表达式的含义比较广泛,它可以是一个常量、变量或函数,也可以是一个运算式。

? 函数:函数实质上是系统预先编制的程序,调用函数实际上就是执行程序,但是它的调用格式比较简单方便。每个函数都是由函数名和圆括号构成。有些函数需要在圆括号中加入参数,有些函数不需要在圆括号中加入参数。

? 当前工作区:FOXBASE为用户提供了10个工作区,可以同时打开10个数据库文件,但是任何时候,只能对其中的一个文件操作。这个文件所在的工作区就叫做当前工作区。

? 排序:排序的操作是要产生一个与当前数据库文件记录排列顺序不同,面内容相同的文件。需要用户指明按哪些字段值的大小来排列记录的顺序,这个字段叫做关键字。

? 索引:索引文件可以实现排序文件的全部功能。而索引文件只对索引项排序并生成一个对应表。这样做即消除了大量数据的冗余,又提高了排序的速度;但因为索引产生的只是一个对应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库文件,所以索引文件是不能脱离原来的库文件而独立使用的。系统工程默认的索引文件的扩展名是.IDX

? 过程: 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对于一个复杂的应用问题往往要把它逐层细分成一个个简单问题去解决,第一个简单问题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处

理模块,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可以通过一段程序来完成。这段程序就叫做过程。

? 结构化程序设计:又称为结构程序设计,是当今程序设计的先进方法和工具。所谓结构化程序就是指仅仅使用三种基本控制(顺序、选择和重复)结构实现程序的设计方法。

? 编译:FOXBASE的程序一般按解释方式运行。这种方式虽然使用方便,但是效率不高、运行速度不够快,更不能保密。FOXBASE还提供了一个程序编译器,可以对FOXBASE的目标程序。所谓编译就是对源程序进行预处理。生成目标程序的过程。

? 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

? 系统开发:在计算机领域中,人们经常用“系统开发”一词来概括管理信息系统从项目提出直到运行、评价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又称为“系统分析与设计”或“系统设计”。

? “由顶向下”开发原则:是由整体到各组成部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性、逐步深入。首先考虑全局问题,全局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再按层次分解,逐层分析地发展系统。

? 生命周期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并为许多组织确定为标准的系统开发方法。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 类的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念,因此子类可以继存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 “CASE”:即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其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

? 事务流程图:是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描述数据来源、流向、处理过程和数据存贮。

? 数据流程图中的外部实体:是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它们向所描述系统输送数据,或接收所描述系统向其发出的数据。系统开发不能改变这些外部实体本身的结构和固有属性。

? 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是指与所描述的系统信息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信息的载体,是各处理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 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它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贮、处理功能、外部项等成分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是以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重要依据。

? 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地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 决策表:又称判定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 数据功能格栅图:是一张表格。它的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左边第一列是系统中各数据通信的名称。表中内容表达了各功能与数据的关系。在数据功能格栅图上,可清楚地表示出每个数据由哪些功能处理;每一个功能 要输入、处理和输出哪些数据。

? 模块:是结构化系统的基本元素,从逻辑上看,模块就是处理功能,给它一定的输入信息,它能对之进行加工处理,输出结果信息。从物理上看它是可用一个名字来表示的一组程序,如FOXBASE中的一个PRG文件。

? 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 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模块内部自身功能内存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 模块耦合: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之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 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分解: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 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分解:待分解的模块处理几项逻辑上相似的业务,即它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这种模块可以将之分解为一个检查业务类型的模块和一个调度模块,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调度模块调用不同的下层模块,进行不同的处理。

6.库存管理名词解释。 篇六

得物品或原材料的时候发生的费用。36.安全库存:指为了防止临时用量增加或交货误期等原因而预计的保出反应,不能预见将来的事态发展。97.供应因素:包括供应商的履约历史、交货能力、供应网点、服务能2.在途库存: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运输过程中的物品。险储备量。66.预防水平:是指可以预见可能发生的或潜在问题,预先作出反应。力以及与采购方现有关系特性等。

3.安全库存;s是为了应付需求、生产周期或供应周期等可能发生的不37.安全库存:就是用来补偿在供应的前置时间内实际需求量超过期望67.改进水平:是指不仅能预见可能发生或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98.补充物流:即物流系统从供应推动型系统转变为需求拉动型系统,可能发生的不测变化而设置的一定数量的库存。值或实际订货提前期超过期望订货提前期所产生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不再发生。这可以视为JIT理念在零售供应链中的应用。

4.周转库存:由周期性批量购入所形成的库存。38.服务水平:表达用存货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68.零件箱看板:是一种用空标准器传送生产指令的简单方式,即使用99.有效客户响应(ECR):是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5.调节库存:用于需求或供应的不均衡、生产速度与供应的不均衡、39.多余物品:也称多余物料,包括废料、富余物料和陈旧物料。者将空容器送回给生产者,表明需要更多的零件。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各个生产阶段的产出不均衡而设置的库存。40.循环盘点:是一种库存盘点技术,它进行的频率较高。69.关键率(CR):在这一规则下,加工的下一项作业是在所有等待加方法。

6.补充订货:是指根据需求从供应商处订货并将物品存入仓库的过程。41.库存记录精度:也叫存货精度,是指库存记录与实际库存之间的吻合工的作业中关键率最低的作业,即优先选择临界比(关键率)最小的工100.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

7.相关需求:指与其他需求有内在的相关性的需求,根据这种相关性程度。件。关键率=交货日期的时间/剩余加工所需的时间。都是以最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互相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企业可以精确的计算出它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它是一种精确型需求。42.逆向物流:利用库存物品的可追溯性(如通过条码)可以处理和计70.限额发料:指按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生产计划资料以及企业生产过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

8.条形码:由一组顺序排列的条、空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算退货,这就是逆向物流。程中所发生的消耗反馈数据组织供料。续改进的环境。

9.时间序列: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43.故障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比率。71.排序规则:决定工作优先顺序的过程叫排序,即根据不同的规则来101.联合管理库存:是一种在VMI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数据构成的排序。44.回收物流:废弃物一部分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或完全丧失了使确定订单在机器设备上的加工优先权。下游企业权利职责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10跟踪信号:是指预测滚动和与平均 误差的比值,跟踪信号可用预用价值,形成无法在再利用的最终废弃物,即废物。废弃物经过处理后,72.作业计划:仅仅是一个到达某些生产目标的时间表,制订生产作业102.最优化法:这类模型运用复杂的数学手段如整理和线性设计,从测误差之和除以其平均误差计算得出。返回自然界,此过程形成废弃物流。计划就是要编制这样一张时间表。大量的备选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11.定性预测方法:也称主观预测方法,它简单明了,不需要数学公式,45.富余物料:是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积压的良好物料。73.成批量到达:属于静态模式,并不是指顾客同时下订单,它是指将103.水平网络;是指那些在仓库结构方面处于同一层面的所有仓库。它的来源是根据不同的主观意见。46.陈旧的物料:是由于设计变更、式样改进、型号变化或者技术进步一段时间的订单收集后,同时制定生产作业计划。104.订货数量:指产品通过网络转移的订货量,其单位可以是托盘数

12.定量预测方法:又称统计与预测法,其特点是利用统计资料和数学而不再存需求的物料。74.动态模式:是指订单到达立刻安排生产作业计划。或拖车数。

模型来进行预测。47.物料需求计划:是计算生产最终产品所用到的原材料、零件和组件75.机器限制系统:如果工人大于机器,称为机器限制系统。105.预测需求:是指未来期间预计的客户需求。13.长、中、短期预测时间:大于2年、3月-2年、小于3月的系统。MRP的基本形式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它根据总生产进度计划中76.劳动限制系统:如果工人小于机器,称为劳动限制系统(即一个个106.均分发:也称为公平份额分配法,它是一种简化的存货管理计划

14.需求预测的时间:是指预测的时间跨度规定的最终产品的交货日期,决定了在制定时间内生产指定数量的各种人操作几台机器)。方法,用以向每一个配送设施提供公平的或“公平份额”的可得存货。

15.商业周期:从复苏到高涨到衰竭到萧条,周而复始。处在不同的阶产品所需各种物料的时间和数量。77.流程式:是指所有作业从一台机器到下一台机器进行加工时,具有 107.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反应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段,需求不同。48.主生产计划(MPS):是一个综合性计划,是MRP的主要输入,相相同的加工路线。企业节点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单独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状况。

15.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成长、成熟、衰退期。当于产品出产进度计划,是MRP进行的驱动力量。MPS确定了最终产78.随机式:是指从一台机器到下一台机器加工路线是随机的。108.标杆:是指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方式同行业内或16.市场调研法: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如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品的出产日期和出产数量。产品的需求量可以通过用户订单、需求预测79.优先规则:是指决定作业加工顺序的规则。其他行业的领袖企业进行比较和衡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持续不等)收集数据,检查市场假设是否正确。得到。80.排序:就是将加工订单分发到车间并为每台机器制定作业计划文断学习过程,学习对象可以是行业中的强手、也可以是本行业中的先进

17.德尔非法(专家调查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兰德公司49.企业资源计划(ERP):1990年美国。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件。单位,还可以是其他行业中的领袖企业,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首先提出的,很快在 世界上盛行的一种调查预测方法。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81.工件等待:是指工件的某道工序完成后,下道工序的机器正在加工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18.季节性指数法:是把历史数据综合在一起,并计算出不同季节(时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其他工作,这时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开始加工。109.团队:是指执行共同的目标、绩效标准以及实现方法的技能相互段、月、周)周期性变化的趋势,即每一段的实际值占整个周期总量的想。82.机器空闲:机器已完成对某个工件的加工,下一个加工工件还未到,补充的人群,他们接受彼此的责任。

比值。50.产品结构文件:也叫物料清单,是指生产某最终产品所需的零部件、称为机器空闲。110.企业经营绩效:是指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19。线性回归:是指变量呈严格直线关系的一种特殊回归形式。辅助材料或材料的目录。它不仅说明产品的构成情况,而且也要表明产83.先到先服务:简称FCFS,在服务业中也称为先进先出(服务),它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20.订货提前期:是从发货至到货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准备时间、供品在制造过程中经历的各个加工阶段。优先选择最早进入可排工序集合的工作,即加工的下一项工作是所有等111.物资吞吐量:也成为周转量,是指计划期间仓库进出库物资数量方接受订货、供方生产、产品发运、产品到达、提货、验收、入库等所51.计划订货到达量P(t):指为了满足净需求,零部件在时间t内计划待加工的订单中加工时间最短的作业。的总和。、112.企业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花费的时间。应到的订货数量。84.最早交货日期:简称EDD,在这一规则下,优先选择工期最紧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一定时期的 经营成21.固定订货量系统:就是订货点和订货量都是固定的库存控制系统。52.计划发出订货量R(t):指应当发出订单以使母项在需要的时候得工作,即加工的下一项作业是所有等待加工的订单中交货时间最早的作果和发展能力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和解释。

22.双堆法;采用该方法的企业在每次进货时,都将物资分成两份储备,到零部件供应的数量,该数量应与P(t)相同,但要按订货提前期(前置业。113.库存量:是指计划期的平均库存量,它反应了库存的平均储存水一部分作为订货点的库存储备,单独存放。其余的作为经常性储备,供时间)前移。85.生产物料控制:是通过系统计划来控制物料的活动,包括对从需求平。

日常发料之用。53.最小成本法:是一个动态订购批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每个实验批识别识别直到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的所有物料的控制。114.综合发放率:是指每月实际发放的物资数量(件数、重量、金额)23.单箱库存系统:单箱系统对库存进行周期性的补充,以固定的时间量的成本和储存成本相加,再除以该订购批量的单位总量,选择单位成86.库存成本:指随库存投资而变化的那些成本,其中包括资金占用成与本月要求发放数量的比例。

间隔将库存补充到预定的最高水平。本最小的那个批量作为订购批量。本、各种仓储成本(仓储费用、仓储管理人员费用等)、构成产品的自然115.综合发放率:一般是指每月发放的物资数量(件数、重量、金额)

24.三箱库存系统:有时安全库存会被单独放在第三个箱子里,这时就54.MRPⅡ: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或非自然耗损(丢失、被盗、侵蚀等)、保险费用等。与本月要求发放物资数量的比例。

成为三箱系统。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之为制造资源计划,英87.送料:是由仓库按用料单位的计划送料上门的一种物料发放方式。116.平均保管周期:是指一批物资平均在库保管时间的长短。它反映

25.固定间隔期系统:也称为定期库存系统,其运行过程可叙如下:每文MRP,为区别于物料需求计划而记为MRPⅡ。88.领料:是由用料单位到仓储自行提货的一种物料发放方式。了保管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大小。保管时间越长,保管要求的条件越严隔固定的时间就检查库存,确定库存余额并发出订货,订货量等于最大55.库存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库、标准库、电机库、毛89.定额拨料:就是根据消耗定额和生产作业计划资料、实际消耗资料格,维修、护养的工作量流越大。

库存量与库存余额的差。坯库、半成品库等的管理。核定材料拨给量,由生产用料单位办理相应的领料手续,将所需物料直117.及时发放率:是衡量库存准确率的指标之一,指要求从仓库出库

26.收发卡片法:就是用特制的收发卡片控制订货是时间的方法。56.基础数据管理:是指MRPⅡ系统中所涉及的有关产品结构,零件接拨到车间使用。交给对方的物资数量,与能够及时予以发放物资数量的比例。

27.正态分布:当需求量是连续的时候,常用正态分布来描述需求函数。明确、材料消耗、工艺路线、工时定额等生产技术数据管理。90.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118.仓库利用率:是反映仓库在面积、容积等方面的有效利用程度的28.柏松分布: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分布,尤其用来描述需求率很低的物57.预计到达量:零部件在单位时间段t内的预计到达量,是指在计划从采购原材料开始,集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有销售网络把产品指标。

品,在需求不连续且均值较低的时候,可用柏松分布来描述需求函数。之前预先设计的或已经订货(指下达加工订单和采购订单)但还没到货送到消费者手中,并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119.供给率:是反映库存物品对用户需求满足的程度,即用户服务水这种分布由其均值完全确定,而标准差是其均值的平方根。的在途量,预计在计划期内可以投入使用。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平,是供给量(数量、重量、金额)与需求量(数量、重量、金额)的29.负指数分布:可以用来描述某些批发和零售场合的需求函数。这种58.看板:是一种在生产上实现JIT的方法。在日文中,看板翻译为卡91集成供应链:供应链的集成,其实就是将上下游的企业有机地连比值。

分布由其均值所完全决定,而其标准差和均值相等。片、公告或标记。看板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卡片;零部件;指示灯或在一起,形成同步的网络体系,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120.仓库内有效容积利用率:是指实际使用容积与仓库内有效容积的30.经济订货批量:简称EOQ,也叫经济定购批量,就是在订货系统中小圆球看板,即采用指示灯或小圆球作为启动生产的指令。的联系,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映。比例。

使总成本最低的订货间隔期,经济订货间隔期决定某项或数项物品,在59.JIT:指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求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92.QR:即快速响应,对零售供应链来说,就是制造也中的准时制。121.出库率:是实际出库量(数量、重量、金额)与计划出库量的比何时发货,即物品的订货都是按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60.浪费:根据JIT生产方式的观念,被定义为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不对它确定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供应时间,从而使得库存水平最小率。

31.价格折扣点:为了进行促销,物品的供应厂家往往在订货批量大于产品增添价值的任何活动、行为或事物。化。122.仓库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年、季、月)内仓库储存保管每某一最小值时提供优惠的价格,这个最小值就是价格折扣点。61.等候时间:指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滞留等待的时间,它被视为浪93.牛鞭效应:随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需求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称之为吨物资的费用支出,它是反映仓库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

32.经济间隔期:就是在订货系统中使总库存成本最低的订购间隔期,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早已被人们所公认。“牛鞭效应”或称之为“弗雷斯特效应”。123.收发差错率:它也是衡量库存准确率的指标之一,是指物资种类、经济订货决定某项或数项物品应在何时发出订货,即物品的订货都是按62.运送;通常指生产过程中物料和产品的搬运。94.配送需求计划(DRP):是指在流通领域中配送物质资源的技术,质量、数量、重量、金额、时刻、时期、发货目的地等在出入库时发生固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的。63.库存:JIT生产认为,库存是一种浪费,是隐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它能够实现流通领域内物流资源按照时间、数量的需求计划和需求到位。差错的数量占总出入库总量的比例。

33.报偿递减原理:就是当安全库存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增加一单位各类弊端与缺陷的温床,是生产系统设计不合理、生产过程不协调、生DRP在逻辑上是制造需求计划的扩展,尽管这两种技术之间存在者根本124.假团队:是指那些看起来像一个团队在发挥作用,但实际上与团的安全库存所提供的对缺货的预防作用将很不明显。产操作不良的表现。性的差异。队目标相比,它只取得了很低的绩效。

7.管理名词解释 篇七

当今世界, 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而高等教育作为衡量国家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 从而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成熟, 各大高校专业设置已日趋合理化。然而, 高校要想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 必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 进而对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不断调整。

教学计划实际上是学校的“宪法”。常用的教学计划都是以课程计划表的形式出现的, 不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且课程的先后顺序也无法体现。笔者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 能直观的展示课程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也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

1 理论基础

1.1 解释结构模型的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 (ISM) 是美国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这一模型的原理是利用系统要素之间的零乱关系, 建立邻接矩阵, 并通过矩阵运算, 进行区域分解, 建立结构模型, 从而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ISM模型在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

1.2 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步骤

解释结构模型的具体操作是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出各种已知的关系, 通过矩阵做进一步运算, 并推导出结论来解释系统结构的关系。具体运作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 建立系统要素关系表;

(2) 根据系统要素关系表, 作出相应的有向图形, 并建立邻接矩阵;

(3) 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R;

(4) 对可达矩阵R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5) 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2 应用实例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到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阐述解释结构模型在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应用。

2.1 确定专业所有课程

首先归类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有哪些, 并一一进行编号, 如Si (i=1, 2, …, 32) 。

2.2 建立邻接矩阵A

这一步的具体操作是将工程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并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生成邻接矩阵A。邻接矩阵A中的元素aij表示要素Si和Sj的“从至关系”, 也可以是Si与Sj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aij=1表示Si与Sj之间存在从Si到Sj的关系, aij=0表示Si与Sj之间不存在直接从Si到Sj的关系。如大学英语与高等数学没有关系, 则a12=0表示, 若有关系则用a12=1表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邻接矩阵如表2所示, 因篇幅限制, 只列出了前九门课程的邻接矩阵表。

2.3 建立可达矩阵R

可达矩阵描述的是从一个要素到另一个要素间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在此, 设I为与A同阶的单位矩阵。根据邻接矩阵A, 进行布尔运算可以求得可达矩阵R。

(A+I) (k-1) ≠ (A+I) k= (A+I) k+1=R

2.4 各个要素的级别建立

从可达矩阵作出层级有向图。定义两个集合R (Si) 、A (Si) 。R (Si) 为可达集合, 指的是从Si出发可能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A (Si) 为先行集合, 指的是所有可能达到Si的要素集合。求出R (Si) ∩A (Si) 的集合。R (Si) ∩A (Si) 是要素Si能达到, 而且又是能够达到Si全部要素的集合。如果R (Si) ∩A (Si) = R (Si) , 则R (Si) 这个集合中的要素是全部要素中的最高层级。

运用这种方法来决定有向图中的最高层级, 并将其从可达矩阵中排除。然后再将剩下的要素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其中的最高层级, 以此类推, 直到找出系统中各要素所在的不同层级, 确立级别划分矩阵L。

2.5 建立层次结构图

表4的层级结构表已经显示出了各个要素的层级关系。在此, 只需要将一级要素放在最底层, 也就是2所代表的高等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 2上面放二级要素, 以此类推, 直到所有的要素都放在相应的层级上。进而用有向图的形式来表示整个系统要素的层次关系。就完成了用ISM方法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的结构模型。

最后, 按照层次结构图中对应的编号用课程名称代替, 即可以得到专业课程的解释结构模型。然后再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特点和周学时等限制条件, 适当调整课程的具体安排时间。这样就完成了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制订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3 结束语

用解释结构模型制定的教学计划清楚的展示了课程设置的整体层次情况, 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和教师明白每门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作用和角色, 还能够清楚地看到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符合要求, 快速而有效的纠错, 避免手工输入数据有可能带来的问题。

摘要: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和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高校是否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 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构建课程计划图, 讨论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制定高校教学计划的优势。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傅德荣, 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72-75.

8.相关链接:名词解释 篇八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例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袋装奶。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于食品的洗涤机、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餐饮具以及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9.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篇九

2、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

3、工作评价:又称职务评价,即依据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职务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

4、会保障制度:是指礼会成员冈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遇到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帮助的社会制度。

5、就业指导:就是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

6、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标准是绩效考核对为避免主观随意性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绩效考核标准必须以职务分析中制定的职务说明与职务规范为依据,因为那是对员丁所应尽职责的正式要求。

7、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录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这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也是劳动立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目前,我国的劳动关系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基本情况:即劳动关系和劳资关系。所谓一般劳动关系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组织的行政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劳资关系则是指在中国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及其它组织与劳动者主体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

8、劳动合同:就是员丁与组织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9、培训:就是向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由企业安排的对本企业员工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

10、培训目标:企业主弁训目标包括三个方而:增加知识、熟练技能和善于处世。实际上就是要改变员工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改变包括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人本管理: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品性和健康等。

12、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企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贷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1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14、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

15、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

16、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它是哲学、人类学、礼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必然要研究人性。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17、社会保障制度:指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遇到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帮助的社会制度。

18、失业保险:按照国际劳动局社会保障专家的解释:失业保险的目标,是给予失去下作的员工以补贴,且这种失去工作不是自愿的。由于员下失去了工作.也因此丧失了领取工资报酬的可能。也就是说,失业保险的目标是使失去工作的员工在失业期间获得一定的收入补偿。

19、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也有人把心理测验叫心理测评。

20、薪酬:是企业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它主要以工资(含奖励工资)和福利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21、薪酬制度:也称工资制度,是指工工资决定和工资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方法。

22、行为科学:是运用研究自然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其观点认是:人的行为实际是人体对外部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是人体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函数。

23、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员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冈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礼会保险制度。

24、招聘:是指“招募”与“聘用”的总称,为企事业组织中空缺的职位寻找到合适人选。实际中间夹着甄选。

25、甄选:是招聘的后续工作,也是招聘的延伸。所谓甄选就是从大量的申请人中挑选出最有可能有效胜任工作或组织认为最合适的人员的过程。

26、职务分析:是一种狭义的工作分析,它是相对某一企事业组织内部并岗位工怍的分析。即分析者采取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对每个职务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职务岗位工作的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

27、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

28、职务说明书——是对某一职务或某一职位工作职责权限及其任职资格等其它内容的全面的说明。

29、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没有成功与失败区别,也没有进步快慢之别。

30、职业生涯管理:要是指对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虽然职业生涯是指个体的工作行为经历,但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理论研究与其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实践与推广应用正在迅速地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将我国五千年历史的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现代管理思想与改革开放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事业界乃至社会团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己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一个重要领域。

一、教育将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的趋势

教育是一门产业,教育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第三产业,它是教育培养人才使人力资源增值的产业。我国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其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前提,没有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科技的发展。

21世纪即将来临,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残酷和激烈。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依靠人来掌握,依靠人来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由此,说到底还是人的竞争,即人才优势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竞争,因为人才不会自己产生或生成,需要靠发展教育、普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来完成。

二、管理目标方面的趋势

随着未来企业组织越来越网络化、扁平化、灵活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等。相应地,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在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技术以及对管理人员的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参见《明天的人力资源管理》英文版)。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即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未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本企业、投资者(股东)、客户、员工、社区和战略伙伴等(参见胡君辰,郑绍濂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管理职能方面的趋势

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企业在人员、组织结构、管理等方面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化。如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必然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缩小规模即裁员的趋势;

2. 技术进步要求减少某些部门,如会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的趋势;

3. 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趋势;

4. 公司合并以此获得人才的趋势;

5. 管理层次减少的趋势;

6. 实行风险付酬的趋势;

7. 适应强、变化速度快、重新配置资源的趋势。

四、管理技术方面的信息化趋势

苹果公司是以无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闻名的,技术进步使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再需要纸张,公司在培训项目中使用CD-ROM系统并利用它来发送信息。惠普公司也因为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的先进技术而著称。公司建立的无纸系统和在世界各地快速传递简历和信息的系统都有利于管理人员作出重大的决策。

10.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篇十

2.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 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6.战略管理: 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 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 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 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 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 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 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 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 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 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 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 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 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 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 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23.职位特征模型: MPS=(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

24.安东尼结构: 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的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

25.部门: 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26.授权: 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指挥监督权,被授权者负有报告与完成任务的责任。

27.活性化: 是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在这种状态下的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高度的责任感。

28.业务流程再造: 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当今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29.人员配备: 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30.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是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它既包括管理者的配备也包括非管理者的配备。

31.时距判定法: 是在知道下属是否准确地做出判断之前所必需消耗的最长时间。

32.领导工作: 是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个人)和全体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33.命令一致原理: 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34.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35.推进者: 是帮助一个团队的管理和维护的人。

36.沟通: 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反应效果的过程。

37.激励: 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38.控制工作: 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39.间接控制: 是以人们常常会犯错或没有觉察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而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为依据的管理。

40.直接控制: 是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的,它是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来进行控制工作并认为全格的管理者出的差错最少。

41.预算: 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42.可变预算: 是随着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它主要是限于在费用预算中应用。当单位可变费用(成本)不变时,可变费用总数是随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实际当中可变预算主要是用来控制固定费用(成本)的。

43.零基预算法: 在每个预算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44.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税金)/营业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45.盈亏分析: 又称量本利分析,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46.计划评审技术PERT: 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成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红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

47.平衡计分卡: 由凯普兰和诺顿提出,即单一的绩效指标都难以反映出组织的绩效全貌,必须用一套平衡的指标体系来要求组织才能使之健康的发展。包括: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套指标。

48.管理审核: 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评价准则,系统地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49.信息系统: 是用于获取,组织,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系统。

上一篇:德育故事小故事真智慧下一篇:北京清明节去哪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