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24-10-05

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精选10篇)

1.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一

湖北省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以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北省西部地区农村体育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前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

作 者:杨小明 曾理 作者单位:杨小明(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44)

曾理(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福建体育科技英文刊名: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8(5)分类号:G812.42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体育 现状 对策

2.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二

1 瑜伽在湖北省小城镇社区的发展现状

1 . 1 瑜伽在小城镇社区中的影响力及居民的态度

瑜伽作为一种时尚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群众对于瑜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次为调查瑜伽在小城镇社区产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以及练习瑜伽。

在湖北省小城镇社区,不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社区居民对健身方式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广场舞、太极拳、武术以及羽毛球等。这些健身方式多少具有以下的特点:(1)活动不受场地限制;(2)在轻柔的音乐中既锻炼了身心,又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3)以群众基础好,普及程度高的项目为主。而瑜伽正好不受场地限制、不受年龄限制、不受人群限制,容易进行,而且还具有康复功能,正是适合小城镇居民的锻炼方式。因此,我们对小城镇社区居民对瑜伽的接受程度和对瑜伽的态度进行了调查。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83.87%的群众认为习练瑜伽对协调家庭、人际关系有好处,只有16.13%的人群对瑜伽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了解,没有人认为习练瑜伽对人际关系有害处。

1 . 2 小城镇居民参加瑜伽的活动场所

场地设施是构成社区体育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小城镇社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体育基础设施不及大城市,甚至很多小城镇社区基本没有体育设施,这一现实因素使很多体育项目没办法开展,社区居民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无从谈起,从而限制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据调查,由表2可以看出小城镇社区居民参加瑜伽的地点主要集中瑜伽俱乐部、会馆,比例高达42.93%。

1 . 3 小城镇社区居民对瑜伽功效的认识

调查表明,小城镇居民对瑜伽功效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认为瑜伽在减肥塑身方面的独特作用的人群高达92.25%;排在第二位的瑜伽功效是消除疲劳和紧张情绪,可见现代生活方式让大家感觉过度疲劳、紧张,而瑜伽能够很好地起到缓解作用。

2 瑜伽在湖北省小城镇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居民对瑜伽缺乏了解,瑜伽习练站点较少。瑜伽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居民对于瑜伽还缺乏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尤其是小城镇居民受一些商界急功近利的宣传的影响,使小城镇居民对瑜伽的认识不全面,导致了瑜伽的发展没有大城市好,带来了瑜伽推广的困难。

(2)小城镇瑜伽市场体系不规范。瑜伽是一项时尚项目,以其健身塑形、缓解压力、修身养性的独特功效风靡全球,自然也给小城镇社区体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瑜伽健身俱乐部、会馆遍地开花。瑜伽成了俱乐部的招牌项目和必开项目,吸引了一大部分的体育参与者。瑜伽具有很好的市场,也是商家的热门投资项目。但是在我国,瑜伽并没有纳入到官方推广的体育项目,因此也就没有规范的管理和组织,整个瑜伽市场一片混乱。最典型的问题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俱乐部为了降低成本,招聘非专业或者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瑜伽教练,不能保障瑜伽传授的质量;二是为了增加营业收入,以“价格战”吸引瑜伽习练者加入到自己的俱乐部,人多场地有限,师资有限,瑜伽习练的质量就没有保障,这二者恶性循环,导致瑜伽市场混乱,瑜伽市场体系不规范。

(3)小城镇瑜伽教练队伍薄弱。目前,我省瑜伽教练原本就不多,而在小城镇则更为缺乏。其中很多瑜伽教练都是健美操、体操专业转行而来,而且多为兼职,专业知识不足,组织力量薄弱,且绝大多数都在县城及城市里。我省虽然成立了很多瑜伽培训机构,但都是各成体系,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也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和统一的考核要求,都是各个民间机构自行设置培训内容,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考核方式也是自行设置,导致整个培训混乱不堪,瑜伽教练鱼目混珠,带来的后果就是经常出现瑜伽伤病,越练伤痛越多,阻碍了瑜伽的正常开展。

3 建议

(1)在小城镇体育宣传工作中加强瑜伽的宣传力度。在小城镇体育宣传工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多举行一些瑜伽比赛、瑜伽表演以及瑜伽大型演讲活动,制作一些典型事迹的纪录片,吸引更多的小城镇北区居民参与到瑜珈中来。

(2)加强瑜伽教练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对瑜伽培训机构的注册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并且不定期地对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检查,严格管理考核过程和结业证书的发放,设置不同层次的再培训体系,经常性地对瑜伽教练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地考察。

(3)加强瑜伽市场管理。应加强瑜伽市场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瑜伽体系,规范管理各级瑜伽会馆、瑜伽俱乐部和瑜伽社团,引导小城镇北区居民进行正确地瑜珈练习。

(4)合理利用体育资源。小城镇条件差,体育基础设施薄弱,可以利用瑜伽特有的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特点,多方利用体育场馆、公园、社区街道活动室的空地建立瑜伽练习站点,以便小城镇社区居民能够进行瑜伽练习。

摘要:为更好地推动湖北省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发挥瑜伽对社区体育应有的作用,就瑜伽在湖北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湖北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瑜伽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策略。

3.湖北花卉苗木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三

摘要:随着绿化工程对花卉苗木要求的提升,苗木市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北省是花木资源大省,地理气候条件在全国占据明显优势,又拥有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但由于错过了第一次全国城乡绿化高潮的机遇,湖北花卉苗木的市场优势正逐渐被浙江等地取代。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将湖北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本文从花卉苗木行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湖北;花卉苗木;市场;现状;对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转型的重要时期,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活小区现代园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注重色彩、艺术和节能;乡、村二级绿化模式的建立,使绿化苗木需求在非城市地带也蓬勃起来;乡土树种、基质产品的热销,密切反应了现代绿化观念的转变与升级;特殊立地绿化能力的建立,包括荒山、屋顶、立体绿化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化进程中,苗木市场的刚性需求明显存在,产品质量日趋重要,资本化运作中的资源整合成为要素。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但花卉苗木产业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周边的河南、湖南等省相比,也较为落后。

1湖北省自然状况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

湖北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 d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

省内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

2 湖北省花卉苗木市场现状

目前,湖北林木种苗生产面积约5.33万hm2,初步形成两条沿107和207国道的百公里花卉苗木长廊,以及鄂南、鄂中、鄂北三大片特色苗木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苗木花卉专业乡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科技产业园区。

但纵观湖北苗木市场,省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本地苗木企业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现状存在巨大的反差,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地区市场销售的鲜切花和耐荫植物90%来自云南、广东、福建,园林绿化植物45%来自湖南、浙江、河南、江苏、安徽等省[1],观赏植物60%以上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每年有上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花卉苗木采购资金流向外省,而且花木采购外流资金规模随着湖北各项事业发展的加快而有扩大的趋势,湖北本土的花卉苗木企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笔的资金外流而只分得这个巨大市场中的一小部分。

3 湖北省花卉苗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苗木生产缺乏统一标准,苗木市场未不规范

省内大大小小的苗木企业各自为政,苗木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或者是各自按各自的标准来。市场供需情报网络不健全,一旦出现媒体炒作,企业就会集体跟风,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单一化。

3.2 花卉苗木生产规模小

我省花卉苗木企业基本上是从农户和集体苗圃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分散经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格局未根本改变,小而全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生产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很少有以苗木生产为主业的大型企业。

3.3 花卉苗木规格不齐

市场所需的苗木规格很难在一个地区采购齐全。苗木品质差,没有特色。企业大多数重数量、轻质量,不愿在提高苗木品质上花费人力和财力。

3.4 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省内苗木市场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与云南、江浙等苗木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服务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现代化,还是在产品市场化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4 湖北省花卉苗木市场发展对策

4.1 做好苗木产业结构调整

(1)培育非常规品种的苗木。我省现有的苗木市场结构基本上是以常规品种为主,其市场需求量虽大,但就周边省市区域苗圃来看目前已处于饱和甚至过剩状态,苗木销售上也存在相互压价、恶性低价处理的现象,对我省花卉苗木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抓手是利用自身优势,打造能够带头“突出重围”的优势品种、特色品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产业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壮大品种优势,重点发展几种能够形成品牌,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非常规品种,如:观赏果树中的木瓜、柑橘、杨梅、板栗、核桃、海棠、山楂、石榴、柿等;观赏竹类的淡竹、紫竹、金镶玉竹、刚竹、罗汉竹等;藤本攀援植物中多花蔷薇、紫藤、葡萄、爬山虎、五叶地锦、凌霄、常春藤、爬行卫矛、红花忍冬、络石等;地被植物中的紫叶矮樱、绣线菊、红王子锦带、矮牵牛、三色堇、景天、紫露草、石竹、福禄考、萱草、金叶莸、醉鱼草等;水生植物中千屈菜、荷花、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和屋顶绿化常用的佛甲草等。这些花木品种目前在苗圃中培育的比较少,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nlc202309051459

(2)培育胸径20~50cm全冠或半冠大规格移栽苗木。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工程竣工后能够马上投入运行,园林景观能立刻见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较受欢迎,如:香樟、桂花、红果冬青、朴树、银杏、悬铃木、栾树等。

(3)适当培育一部分胸径8~15cm容器大苗。当前的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要接着进行绿化施工,而建筑项目不可能都赶到春季竣工,因此绿化工程反季节施工较多,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体现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并可以为苗木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控根快速育苗容器、美植袋、防腐木箱等育苗容器适当培育一部分绿化需求量较大的大苗,如:桂花、栾树、香樟、樱花、红(绿)梅、碧桃、紫(白、黄、红)玉兰、广玉兰、茶花、红枫、紫薇、红叶李、垂丝海棠等。

(4)适当培育一部分绿化施工中常用的容器色块小苗及球类。几乎每个园林绿化工程都会涉及到色块小苗及球类,色块苗及球类生长周期短、收益快,且不占地方,可以在截杆大树林底下套种。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色块苗如:双面红红继木、金叶女贞、小龙柏、杜鹃、南天竹、茶梅、法国冬青、栀子花、海桐、大叶黄杨、豆瓣黄杨、红瑞木等;球类如:红继木球、金叶女贞球、海桐球、杜鹃球、无刺枸骨球、大叶黄杨球、茶梅球、栀子花球等。

(5)合理利用空闲地势低洼地及河滩发展草坪及水生植物。有些苗圃闲置大量地势低洼地及河滩不用,浪费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地势低洼地翻耕后播撒天堂328、狗牙根、马蹄金等草种或铺种马尼拉草坪。河滩可仿照水生植物园种植一些挺水、浮水、漂浮、沉水的水生植物,如:观赏芦苇、香蒲、荷花、半边莲、野慈姑、千屈菜、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等。这样做不仅能弥补企业销售品种的空缺,也会极大地提升苗圃的形象与档次,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4.2 加强苗木生产新技术的应用

(1)倡导容器育苗技术应用。除了传统的地栽、穴盘育苗,近年来育苗容器越来越多样,例如无纺布容器袋、美植袋、控根器、防腐木箱等。这些容器各具特点,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养护、移栽、绿化效果的需要,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场所,如:当前湖北大力发展的油茶繁育,广泛采用了无纺布容器袋;最早兴起于西安、大连等地的控根快速育苗容器(控根器)现在也开始在湖北应用,对解决苗木主根缠绕,促进须根发展,提高反季节移栽的成活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

(2)加强专项配方栽培基质的应用。由于我省油茶产业的兴起,育苗基质特别是轻基质得到大量应用。轻基质,就是针对不同的苗木和生产要求,采用园土、草炭土、珍珠岩、蛭石等原料,通过科学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比的拌合物。由于它比一般园土具有更加充足的养分、更加疏松透气,通常被用于快速化、标准化大规模育苗,可大大提高苗木的经济效益。当前流行的控根容器快速育苗技术主要包含控根器、基质、滴灌系统等几个方面,其中基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3]。

(3)大力推动苗木生产的标准化。我省多数苗圃都存在同一个地块上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规格参差不齐的问题,不仅给苗木销售带来不便,也成为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阻碍。标准化旨在形成从小苗到大苗,从温室到田间,从苗圃到市场的规范化生产与销售,这就要求我们的苗木企业:一是要在生产前对苗圃用地做好规划,在同一个地块里统一苗木品种、规格与形态;二是对容器苗来说,生产的过程中同一个品种应使用统一的容器、统一的基质配比;三是在养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季节的养护要求,对苗木进行标准化的修剪、施肥、除草等,对未达企业标准的苗木进行筛选、淘汰或及时补救;四是出圃整个过程包括打点、起苗、包扎、修剪、运输等,要特别注重这些细节的标准化操作。要使企业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转变成流水线式的精细生产,只有大力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只有这样我省的苗木产业才有追赶外省的希望。

(4)加强苗木生产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开发。近年来由于各地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花卉苗木市场需求旺盛,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苗圃不时涌现。然而,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产业工人数量减少,使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苗木行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其中,种植生产实行机械化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措施。一些苗圃购置了旋耕机、挖坑机、破碎机,还有为数不多的大型苗圃配备了挖树机。因为大型机械价格昂贵,一些小型机械更受中小型苗木企业和个人欢迎,如嫁接机、小型挖树油锯等[4]。

(5)强调苗木生产及环境生态的一体化.大中型苗木企业可参照外省优秀企业的做法,充分利用苗圃内丰富的农业资源,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因地制宜实施林渔、林农、林牧等综合生态工程,提高土地的附加值[5]。例如一些有水塘、河湖的苗圃,可以充分利用其境内的水体景观优势,发展苗木、观光与水生态一体的特色产业,沿河湖的景观廊道可开辟适量的餐饮、休闲场所。总之,现代苗圃应该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科学地进行功能区划,设计符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产业建设战略,不仅提升苗圃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也能增进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重视花卉苗木营销

(1)充分利用网络及刊物,加大湖北花卉苗木销售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在全国知名苗木销售网如:中国花木网、青青花木网、中国园林网、中国苗圃网、中国花木商情网等以及各地方创办的花木网站,积极发布时令苗木信息价格,并及时更新苗木价格情况。二是要利用好苗木销售刊物。在全国知名刊物如《中国花木商情》、《上海花木商情》、《花木商情》、《花木信息》等及各地方花木杂志发布时令苗木信息价格,并及时更新苗木价格情况。三是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任何人和企业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微网站等自媒体工具进行自我宣传和营销,将产品、理念、服务都融入进去,把信息传递做到位,比如二维码树牌,苗木的实景图片、价格、胸径、高度、冠幅、种植状态等只要一次录入到后台,扫描树牌就可以查看全部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信息传播成本的降低将为苗木营销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2) 加强与地方同行业及新老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是企业要加强与周边苗圃的信息交流,可互留联系方式和产品信息,以资源互补的模式提高收益。二是各地区苗木企业应以当地的花卉苗木市场为依托,规范市场价格,避免漫天要价和低价打压,以武汉地区为例,就是要加强企业与武汉铁机、光谷、南湖三大花木市场各门面摊位业主的信息交流,摸准苗木市场价格,与市场同步。三是要建立苗木销售客户信息库。逢年过节或特别活动(交易会、博览会等)时给新老客户寄上贺卡,其上可以印有当下的苗木时令价格,也可经常以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红,胡春姿,陈英歌,等.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形势、问题与对策[J].林业经济,2002,(6):23-25.

[2] 林国祚,彭彦,谢耀坚.国内外容器苗控根技术研究[J].桉树科技,2012,29(2):47-52.

[3] 移动的森林-中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控根快速育苗技术[J].中国防伪报道,2011,(5):18-19.

[4] 张孟仁,杨铁良.我国苗木产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8):51-53.

[5] 刘毅,朱晓东,李杨帆,等.武进区花卉苗木基地产业生态化建设方案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5):84-88.

4.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四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袁秋红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多方参与、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从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并就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性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愈加高度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动态,力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切实服务,建设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左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央“中部崛起”政策的贯彻力度。经过多年的建设,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中部地区甚至全国有一定地位。现已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信息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

1.1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的多级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在湖北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的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建设了17个市州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2个县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0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100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立了包含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的湖北农村信息采集体系,建设了省级以及市县级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辟特色专业服务,建立网上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和信息员队伍。

1.2搭建了多形式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系统建设

湖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起以电话、广播、电视、专刊、Internet网络等多终端设备形式应用为基础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了一批多介质的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建有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包括湖北新农村科技培训网、中国油菜网、中国马铃薯网等。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政策、医疗及就业等信息服务。

近年来通过国家项目的实施及湖北省农村信息需求,引进开发了一批现代农村关键信息技术。如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基层政务管理系统、3S及农业生产要素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技术已经投入基层应用。

1.3形成了多样化、实用性强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一方面,湖北省综合运用热线电话、电脑、信息机、广播、电视等多途径、多形式创新信息

服务模式,建设农村信息化产业村、信息化产业镇,培育了诸如咸安、华容、当阳等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典型县市,极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了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另一方面,面临着信息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思路,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培育了“农技专家+热线+农户”、“农业企业+短信+农户”、“科研院所+网络平台+基地”等多元化、多簇点的信息服务模式。

1.4培育了农村信息服务运行的长效机制

在全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渠道投入”的信息服务机制。每年从财政事业经费中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经费,直接推动了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了湖北农村信息化服务行业的水平提升。全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

2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信息资源应用性较差

目前农业及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信息资源,但由于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大,难以整合统一,制约了信息资源效用的发挥,急需联合各涉农部门确立覆盖全省的“共建、共享、联合、竞争”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

2.2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薄弱

近几年虽然湖北省政府和通信企业比较重视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目前省内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率仍然很低,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实现扬长避短,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2.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严重缺乏既懂农业技术知识,叉懂经营和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从数量上看,目前,省市县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和乡、村信息员有5000多人,不到全省村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对信息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系统培训不够,开展信息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要。

2.4信息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

一方面市场服务主体不明确,开展个性化、有效的信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信息服务的客体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低,信息转化为经济要素的环境还不成熟,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短期内难以完善起来。

3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目前,结合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应以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为核心手段,创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最终达到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载体多样化、服务主体社会化的格局,构建高效沟通信息供需之间的服务体系。

3.1整合资源,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省级涉农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依托省、市级各涉农部门现

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立起全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具教学、科研、开发功能的联合、高效的农村信息管理和协调的体系,建立涉农部门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同时拓宽渠道,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水平。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同国际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3.2加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信息人才队伍培养

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整体水平,深化信息服务机构改革和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此,积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并使其具体化、实体化,赋予其规划、协调和规范信息市场权力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其与市场接轨,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还需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识别、加工与应用、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一是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二是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3.3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完善服务模式

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转变服务机制,深化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信息服务必须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公司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应对信息需求市场的变化,开发出更好地信息服务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予以一定扶持和政策支持的有利环境下,不断拓宽农村信息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鼓励企事业单位、企业参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参考文献

[1]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8,(10):17-19.,郭琪.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行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8):53-55.[3]

5.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五

摘 要:分析柳州农村地区快递现实情况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由政府部门主导建立具有普遍服务性质的、叠加电子商务服务的电商快递综合服务网络,通过合理设置和布局电商快递综合服务网点,以达到促进柳州农村电商、快递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电商 电商下乡 快递下乡 互联网+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141-03

2015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快递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邮政局 “快递下乡”工程的推出及我国互联网从城市向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普及,电商随之深入到更基层的农村[1]。相对于城市消费者单一的消费需求,农民有不同于城市消费者的销售需求,并且具有强烈的销售愿望[2]。农村电商的发展对电商企业来说意义在于广阔的农村市场是原有市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3]。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农村市场未开发的区域非常宽广。农村电商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带动贫困地区、山区的经济发展[4]。发展中的农村电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配送成本高的问题,一直是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之一[5]。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制约电商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快递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电商企业的发展和电商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商、快递相互融合的状态已经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快递”目前已经撬动中国快递市场,使快递行业出现新的井喷点,而制约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却是物流成本过高,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很多快递无法送达,能够送达的价格也偏高,所以制约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解决。柳州农村地区快递发展现状

2015年8月,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柳州市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柳州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柳州乡村快递网络布局不全面、交通薄弱、信息平台不全、满足不了乡村群众的消费需求,影响了乡村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村群众和城市客户之间是要相互了解的,农村需要了解城市用户的需求,城市用户需要了解农村土特产品,他们之间的媒体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畅通的基础上,农村土特产品需要通过快递及时送到城市里,这就需要道路完备、交通畅通,农村要满足城市的需要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工业品来支撑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带动的不仅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柳州有许多农产品极具高品质,如鹿寨的葡萄、柳城的蜜桔、融安的金桔、融水的柚子、三江的茶叶等等,但要快速销往各地却很困难,信息不通畅、运输成本高、快递速度慢、货品损耗大。目前柳州农村地区快递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快件集散体系发展滞后,处于初级阶段。柳州快递企业在农村的网点大多集中在农贸市场或最热闹的街巷,快件与其他物品混和存放,存放环境差,快件摆放杂乱,场地内没有监控系统,快件保管存在很多问题。快递企业由于快件量和成本等原因,在乡村所设网点很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这就出现了较大的市场空白,由于距离的原因,邮政监管部门监管难以全面到位。另外,绝大部分农民不会使用网上交易或银行卡结算,购买网上产品付款不方便,信息沟通不及时。(2)乡村快递管理水平低下。农村快递运输存在快件运输不及时、保存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快递派送人员对于快递的理解在意识和认知上局限性很大,他们认为只要快件能到客户手中即可,他们从没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于快递管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所以揽收、派送效率不高、运输损耗大、成本高,而且农村目前信息沟通困难,农民应用互联网程度低;因为难以在所有乡村设点,快递企业在农村使用第三方派送快件的情况过多,网点又经常变动,价格不能明确,第三方随意加价现象严重,再加上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农村快递市场较为混乱;由于快递企业深入乡村存在诸多困难,很多时候只能依赖邮政公司的普遍服务系统把快件寄达客户,对于农村快递需求和环境的改变反应灵敏度很低,造成快件派送时限增加,服务成本因此大大增加。(3)乡村快递信息化水平很低。柳州快递企业能在农村中应用的信息化技术很少,都是传统的技术,更谈不上自动化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以及GPS等的应用几乎为零。信息得不到分享,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快递乡下网点只能兼做小卖部或者小商店维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虚假信息充斥其中,而且信息量不足也是农村的现状,加上快递企业与乡村之间的信息交换并不通畅,快递企业难以掌握农村的第一手?Y料,而信息网络的不健全也导致快递企业无法对乡村的变化做出有效、迅速的决策,使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大大增加。(4)乡村快递装备能力低下。柳州农村的快递运输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很低,更谈不上集装箱式的运输,这对于快件会造成一定损坏或损失;运输技术的落后导致许多快件受到影响甚至损坏,同一辆车中农药与食物一起运输的情况并不鲜见,对于运输的物品缺乏有效保护;农村快递运输基本谈不上包装,出于节约成本和时间的考虑,快件能不包装就不包装,实在需要包装的也只是做简单包装,而且更不可能在包装材料方面实现保质保量的选择,快件抗压防摔的性能就大打折扣。(5)乡村快递网点缺乏竞争力。从柳州农村快递网点经营方式就可以看出:快递结构单调,形不成规模,网点分散,快件非常零散。这也导致快递企业对于农村快递不敢加大投入,一旦投入大成本,就有可能长时间不能收回成本,加上电子商务在农村影响很小,快递规模形不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与发达地区相比,柳州农村地区竞争力弱、农民收入低,农民购买力弱、观念落后,故此造成农村地区快递网络运输能力不强、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快递企业在农村中的发展。柳州农村地区电商发展对快递的影响

2015年,柳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44.9亿元,同比增长31.5%。快递进出港总量5 074万件,同比增长43.6%,其中出港件1 174万件。至2016年8月,柳州市三大电商园区入驻电商企业/电商配套服务企业达221家,其中涉农电商企业超过100家,所辖6县电子商务企业总数已超过300家,预计2016年内将突破400家;引入并落地实施了“农村淘宝”“京东帮”“村邮乐购”“乐村淘”等一批知名电商旗下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其中“农村淘宝”在鹿寨、柳城、融安3县率先落地,“京东帮”也已进驻柳城、融安、融水3县开展业务,“村邮乐购”已在全市范围6县建成上百个电商村级服务站。

柳州市从2015年开始,在商贸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设立电子商务专项,用于扶持柳州市各类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2015年收到各类型申报项目共计48个,其中涉农电子商务项目10个,主要分为农特产品电商项目和农村电商基础建设项目两类,扶持资金共计40万元。2016年柳州市加大了对农村电子商务资金扶持力度,除对企业申?笙钅拷?行扶持外,还安排了“农村淘宝”建设专项资金(每个县安排50万元,合计300万元),用于鼓励各县依托“农村淘宝”项目,破解农村电商困局,培植本土电商人才力量。

柳州市电商产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农村电商,相较电商发达地区存在体量小、人才少、企业少、意识落后等诸多不足。柳州市发展农村电商面临的主要问题:(1)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视不足。农村电子商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大多停留在省市一级层面,各县因基础薄弱等原因,对农村电子商务“是什么、怎么做”出现认知和管理断层,乡镇基层政府缺乏专业知识技术人员,硬件设施差,电脑数量少、利用率低,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跟不上形势。(2)农村缺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支持。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政府、平台、网商、供应商、服务商5个主体都需要发挥作用,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保障。但在县级以下的农村缺少这样的平台,无法满足挖掘地方特色产品及培育、支撑、服务农村电商发展的需要。(3)农村电子商务缺乏最基本的物流渠道。柳州市城区的物流配送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农村市场的配送范围却很有限。由于缺乏完整、畅通的物流渠道和电商的介入,农民即使有电子商务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农产品的网商销售了。(4)农村缺乏素质高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柳州市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普遍没有受过职业培训,对网络店铺管理、信息采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等营销手段缺乏系统认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农村上网费用高,农民会使用电脑的还比较少,农民电商发展面临物流配送落后、农产品保鲜难,管理、学习机会少等问题,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柳州农村电商快递发展对策

3.1 快递业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对策

快递企业在农村地区发展颇为艰难,主要是因为成本支出和业务收入不成比例,在短时间内难以盈利甚至亏本,快递企业耐久性不强。打通乡村快递物流的发展瓶颈的关键是快件量,有了派件量或收件量的支撑,快递网点才能自然存活,否则所形成的网点形不成规模,更谈不上规范的企业管理和按照标准提供服务,没有快件量的支撑自然就无法实现快件运输自动化、信息化、机械化,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快件的派送距离长,道路交通不便,单靠全程手工处理快件,快件的处理效率低,派件质量差、问题多。快递企业在农村地区发展的解决应从这几方面着手:(1)由政府主管单位牵头,快递企业抱团发展,在货量集中乡镇或地处交通要道的乡镇设置服务网点,以一个县为单位实行服务网点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有效分配资源,合理调整快件量,形成普遍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提供快递基础服务并发展电子商务增值服务。(2)提高快递信息化水平。各村屯细分设置服务点,形成服务网络的细分节点,加强各服务点之间、服务点与网络节点之间和网络节点与分拨中心之间信息反馈和信息交流,随着信息交流的通畅,城市各种类型的产品就可以在农村地区增加展示的机会,而发现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的几率也大大增加。(3)对于快递服务网点要合理布局。快递企业抱团发展是突破快递下乡的有力措施,而网络节点所设位置的选择是其中的关键,网络节点的合理布局,能使县区、乡镇的快递业有效地开展自动化、机械化的运输、分拨等操作,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3.2 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策略

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有所突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应在快递综合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依托快递服务平台,全方位地向各环节人员灌输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的意识,共享电商、快递发展的信息,宣传和分享发达地区电商快递发展的成果,引领农村地区向信息化转变。(2)在快递综合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提供电商服务支持。快递综合服务网络的形成,为电商联系城市和农村架设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提供了一个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在快递综合服务网点可叠加各种电商业务,如推销城市里生产的产品、代售农村土特产品等等。(3)系统培养快递综合服务网点服务人员电商知识、意识,带动电商业务发展。在农村地区,培养农民电商知识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系统地培训快递综合服务网点的服务人员的电商意识和灌输电商知识就成了业务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在目前农村地区的快递综合服务网点的服务人员既是快件派送员,同时也是产品营销员,他们不仅能向农民推销城里的产品,也能向城里居民推销农村土特产品,只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就能带动农民学习电商知识,带动农村地区各种产业的发展。

3.3 设立农村电商快递服务网点是推动农村网上经济的有力措施

快递企业下行快件量的不足,导致快递企业不足以在村屯建立网点,而农村上行量本身就不足甚至没有,回程空载的现象很普遍,所以现在就形成了快递企业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如果解决好这个问题,上下行渠道通畅,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但光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无疑是极困难的,所需的资金是巨大的。该文认为首先应由政府牵头,在农村地区选址设立网点,考虑到成本等各方面的问题,网点可先选在乡政府、村委等地点,所需的场地前期先由政府无偿提供或低租金提供,由政府人员兼做或在当地雇人做快件分发和通知客户上门自提快件。网点的运作模式借鉴快递超市的模式,即网点负责人与各快递企业达成协议,各快递企业每天将要在当地派送的快件集中运送存放到该网点,由网点代为派送,客户要求寄递快件到外地,也可在此网点办理快递业务。在此网点构成的网络基础上,由政府引导电商企业建立销售平台,为当地农民开发、包装土特产品,形成品牌并开展网上销售。这就形成了电子商务快递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只要网络设计合理,网点、服务点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快件量的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各种需求,这个网络就既能满足农村人群网购货品保质保量及时送达的要求,又能使土特产品网上销售得以实现。

农村经济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柳州农村群众的消费需求逐渐增长。快递行业竞争激烈,开发农村市场是必然的,只有农村土特产品外销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真正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网络以及散布于农村各地的网点和服务点,既能把购买的商品按时寄递到农村群众手上,又能把土特产品通过这个平台或网络销售出去。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只有消费没有获利,是达不到供需平衡的,而只有真正的供需平衡才能促?M农村快递、农村电商形成规模,才能打通“工业品下乡 农产品进城”通道,这与“快递下乡”的国策相符,对拉动农村的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语

该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柳州农村快递目前发展的现状,指出柳州农村快递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很少,自动化、机械化的设备、设施还未被应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一大推手的电子商务虽然对柳州农村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推广力度不够,与快递的融合还达不到化学反应的效果,还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技术和资源的保障,同时人才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该文在此提出了解决对策:由政府主管单位牵头,快递企业抱团发展,以县(区)为单位建设电子快递综合服务网络;对服务网络开展顶层设计,有效分配资源,提供普遍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叠加电子商务增值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本地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使土特产品能够上网有效销售,从而达到“工业品下乡 农产品进城”的目的。电商、快递的有机融合,是农村市场发展的有力手段。只要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在具备了电信通讯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条件下,建设成体系的电商快递综合服务平台和网络,对网点进行合理布局,对电商、快递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并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提供市场推广服务,柳州就能抓住机遇活跃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6.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六

XX镇位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半小时经济圈内,版图面积XX平方公里,辖XX个行政村,XX万人口,耕地XX万亩,是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山东省文明镇。境内有广青、东青、新海三条省级干道,SS河、FF河两大河流、XX公里海岸线和XX万亩滩涂,东青高速公路在镇区设有出入口,并与正在建设的荣乌高速公路立交,正在勘线的SS铁路将在镇区东部设立货运车站。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65亿元,同比增长46.2%;镇级财政收入806.27万元,同口径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同比增长12.6%。

一、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概况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我镇抓住被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唯一试点镇、广饶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机遇,立足“非工矿区、非驻地镇、村集体收入较少、镇级财力又相对薄弱”的实际,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不贪大图洋、不好高骛远、不东施效颦,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整体推进”的明确思路:在建设布局上,不搞孤村创建,而是按照组团建设、成片发展的原则,先期规划建设被三条省级干道和小清河所包围、涵盖12个村庄的“一大片”,以及沿辛王路、三寨路 1

6个村庄的“两条线”,然后辐射带动其他村庄建设;在建设定位上,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工农互补、城乡联动、和谐发展“五大功能区”;在配套措施上,实施基地带农户促进生产发展、工业带农业促进生活宽裕、先进带后进促进乡风文明、城镇带农村促进村容整洁、党员带群众促进管理民主的“五带五促”的运行机制;在资金筹集上,探索建立了政府补助、社会赞助、部门援助、市场辅助、群众自助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在配套工程建设上,2006年,重点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骨干道路综合整治、村庄街巷硬化、清洁家园工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科技服务大厅建设、“双进”工程、省卫生系统“360工程”、敬老院改造、村文化大院建设等十大工程。2007年,我镇按照“提升内涵、拓展外延、放大优势、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反复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路域综合整治、乡村道路建设、小城镇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文体事业发展、教育卫生设施配套建设、商贸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十大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和档次,继续为东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创典型、趟路子。2006年以来,我镇已累计接受包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内的部级以上领导视察50多人次,各级领导对我镇新农村建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我镇农村综合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镇优质粮棉生产示范基地达到7.5万亩,冬枣示范基地1.5万亩,大蒜生产基地1.8万亩,水产养殖基地4.3万亩,“两牛一羊两禽”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68个,林业生产基地4.5万亩,全镇形成了“东渔、西棉、南蒜、北粮、中冬枣、畜牧林业覆盖全镇”的良好产业布局和一大批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在全面做好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文章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逐步增加,以工哺农、工农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今年,全镇将新增限额以上工业企业5家,总数发展到11家,在企业务工、从事建筑、运输经商等行业的农民有6000多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总数的35%以上。1--5月份,全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31元,同比去年增长15.6%,其中40%以上来源于工资性收入。

(二)民主决策制度得到广泛参与,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新的进展,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在贯彻《村委会组织法》中,我镇各村都能结合各自的实际,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各村委会在决定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时,都能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 3

论,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决定实施,从而避免工作上失误,减少工作实施的阻力;各村普遍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在广泛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然后印发到各家各户,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作用。据了解,我镇XX村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制定了《村规民约》,每年都进行一次修订,村干部照章办事、村民守规行事,成为全村的“行动大纲”,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宪法”;各村都能较好地形成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监督机制,使村委会工作臵于村民监督之下,促进了廉政建设,提高了办事效率。不少村干部感慨地说,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监督,把知情权和议事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可以促使干部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对于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活跃,文化消费成为新农村建设时尚。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全镇45个村普遍建立了村级文化大院,建有农民夜校、小康书屋、远程教育室,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还成立了农民俱乐部,棋牌室、台球桌、电子阅览室、露天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近三年,通过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我镇农村的文化大院建设水 4

平和档次均有了大的提升。XX村通过新农村建设,整合村级公共设施要素,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村级文化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镇党委、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年都利用春节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带动全镇成立了10多支秧歌队和舞龙队,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节日气氛。XX村还以村妇代会为首成立了20多人组成的“庄户剧团”和100多人参加的秧歌队,自编自演自创具有乡土特色的节目,利用节日、农闲季节义务为村民们演出,寓教于乐,既让村民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7年元宵节,我镇农民私企东营捷信市政工程公司经理缪春蕾出资举办了一场元宵烟火晚会,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消费在我镇农民的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四)农村社会工作机制健全,社会服务项目内容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虽然我镇社会工作基础还相对薄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具规模,但社会工作的开展对助推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镇级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作用,调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引导它们通过在村设点设岗等方式,形成联动效应,提高服务水平。1999年以来,我镇先后建立了融综治、信访、司法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在全镇45个村普遍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岗,建立了残疾人服务代表室,创新了 5

为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生育提供一条龙服务的计划生育家庭幸福指导站新机制,等等。同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围绕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先后成立了畜牧、水产、冬枣、棉花、大蒜等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协会,大大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搞好农村社会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在城镇,按照“规范服务、重心下移、高效便捷、施惠于民”的原则,在镇政府驻地人流最密集的首集市场附近,投资16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楼设有便民服务大厅,建有办公区和咨询台,电子显示屏幕和休息处,分设水产技术、农林技术、社会保障、审批服务、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疫病防控、良种供应8个服务区;二楼建有图书阅览室、农民课堂和联合办公室。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我镇致力于转变机关作风,整合农口资源,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综合化、社会化生产生活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农村,投资80多万元新建一处集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农村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和群众基本权益维护于一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XX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创新的服务方式、良好的运营效果,得到了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肯定。

(五)农村组织资源进一步整合,工作措施更加务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多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整合组织资源,强化 6

工作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服务保障于农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建立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行“一线工作法”,实行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村、机关干部包村、机关部门帮扶村制度,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指导服务职能。将加强村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党建的关键。村“两委”换届以来,从机关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中选派4名到村任职,对18个相对薄弱的村班子进行了调整,书记、主任“一人兼”达到95.5%,“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5%,村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注重整体水平提高,培强扶弱促中间。目前,XX村被推荐为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李沧村、尚道村被推荐为全县基层党建示范点,全镇已创建市县小康文明村26个,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是抓好基层党建的重点。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深化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制度,采取上党课、座谈讨论、外出参观等形式,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整合资源,建设了“大课堂+多功能室+多播放点”模式的村级扩展型站点1处,创新实施了“四个一”教学法,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被党员群众称为“家门口的免费大学”。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帮扶困难户活动,积极搭建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有效载体,党员作用发挥明显。村级制度建设是抓好基层党建的保障。近几年,针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镇党委在深化“三会一约”机制 7 的基础上,于2006年3月在全镇推行了党员议事会、党员责任区、党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先进性,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镇党委连续多年被市委、县委表彰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今年被推荐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三、我镇农村综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农业龙头带动能力差,农民增收步伐相对缓慢。就全镇总体情况看,部分地处油田作业腹地或大型企业占地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年收入大都在20万元以上,占全镇村庄的30%左右。而一些无资源优势,仅靠机动地、坑塘发包的村,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左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约占全镇村庄总数的65%左右。少数村依靠开发沿海滩涂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商品房开发,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和建设档次上看,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小、档次低,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作业生产,缺乏深加工,产品销售渠道窄,产业链条短,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差。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主要来源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部分来源于企业务工、建筑运输和经商,而传统农业的增收空间越来越小,农民增收步伐相对缓慢。

(二)基层民主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部分村干部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作风粗暴。少数村的村务财务虽然公开,8

但还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部分村没有按时公布,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还有的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所设监督小组没有正常运作;有一些村虽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但民主程度还不是很高。从走访群众了解的情况来看,部分村干部办事不讲民主、不按法律办事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更有甚者作风粗暴、一言堂,随意辱骂群众,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影响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三)农村文化专业人才极具匮乏,村级文化活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活动内容形式项目单一。农村文化队伍中文艺骨干的奇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文化艺人在社会发展中也逐渐被淘汰,文化专业知识深厚的年轻一代又不愿到农村发展。据调查,我镇农村文艺队伍人员大部分是业余的,而且在艺术修养上比较浅陋。大部分村在建文化大院时都要求建有业余文艺队伍,但这些业余文艺队伍往往不很规范,文艺人才缺乏,平时几乎无排练,只在偶尔的一些大型活动中,临时拼凑上阵,效果没有保证。一部分业余剧团没有扶持资金,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臵,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效果。另外,农村的文艺队伍建设较少有特色,雷同的较多。据我们调查的10个村的情况来看,其中8个村都建有秧歌队,表演内容形式雷同。

(四)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不高,分布不均。据统计,我镇各类社会工作人才仅有430人,相对于全镇4.3万的人口规模,队伍建设严重不足,无从担负起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直接影响了我镇社会工作水平。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没有接受过正式培训,对社会工作理论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较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真正自主开展社会工作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偏少,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五)村干部经济意识滞后,党员队伍缺乏活力,党员先进性发挥不够强。部分村干部特别是有些老党支部书记对新形势下经济富村感到不适应,找不到发展经济致富村民的有效途径。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全镇党员中35岁以下的367名,只占20%,而60岁以上的450名,占25%。老党员党性意识强,但致富带富能力差;年轻党员偏少,且多数是经济能人、致富能手,以外出务工、从事运输等个体私营为主,外出时间较多,流动性强,制约了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党员队伍的活力。同时,部分村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不够重视,党员活动日不能正常开展,导致部分党员的责任意识不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强。

四、加快我镇农村综合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针对各村发展集体经济基础条件的不同,研究制定不同的发展思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村干部已经普遍 10

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必须依靠企业、项目带动,可采取村内能人办厂、引进招商项目,村集体采取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农业发展上,坚持工业化经营理念,走产业化、现代化路子,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联动机制,使每个产业都有龙头、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要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村委会一班人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健全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成立监督小组,明确公开项目和办事时限,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建立评议村官制度,村委会要定期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村委会干部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自律意识。要发扬民主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和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要定期述职,接受村民民主评议。同时规范选举程序,保证村民行使罢免权利,对不称职的村官依法给予罢免。

三是在坚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作为重点,对全镇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在各村选择部分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农家,政府适当出资帮助购臵必备乐器、道具,设立一批“文化大院”和“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要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 11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建议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以镇村为单位,采取“旧瓶(传统节日)装新酒(内容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内容)。”的办法搞活农村文化,注入现代文艺样式和内容,融汇更多的时代气息,让农民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适合社会工作开展的良好工作环境。建议综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社会工作政策和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社会工作理念和知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心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尊重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氛围。建议上级建立专项扶持经费,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投入和个人自愿出资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的快速推进。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举办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班,探索建立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以此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要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缓解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的问题。

五是要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深化党员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探索建立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党员的经常性教育,适应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促使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经济发展意识,提高发展经济能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规范完善“三会一约”、党员议事 12

7.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七

1 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方法

联合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办公室,对全市所有的14个乡镇44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状况和水质进行调查分析。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内容包括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消毒方式及设备运行、工程建设及人口覆盖状况、管理运营状况等5个方面,同时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采样检测。

1.2 水样的采集与检测

水样采集与检测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1]要求进行,由专业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水质检测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

1.3 检测项目

检测指标按照卫生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共检测分析19个指标,分别是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1.4 评价标准

地表水水源评价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Ⅲ类水质标准执行,地下水水源评价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3]Ⅲ类水质标准执行,出厂水和末梢水评价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4]中《小型集中式供水利分散式供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在所检18项指标中有1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水样为不合格水样。

1.5 质量控制

检测质量控制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1]要求进行。

2 结 果

2.1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检测44点的135份样品,包括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指标超标情况见表2。

结果表明,所有样品检测指标至少有1项不合格的样品有89份,占65.9%。不同类型水样检测结果中,地表水源水合格率最高,而地表水源出厂水与末梢水合格率极低。地下水源与地面水源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 1,P<0.05)。

依据表2不合格指标情况分析,所有不合格指标中微生物指标占62.9%,其中地表水源的出厂水与末梢水不合格指标中微生物指标高达87.3%,说明农村安全工程这种小型集中式供水存在2次污染的可能,必须加强消毒设施的安装和正常使用。此次调查中发现44个供水工程中完全处理的只有9个供水工程,消毒设施的使用情况为偶尔使用。大部分供水工程已经配备二氧化氯自动加氯设备,但无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重要理化指标的检测情况是:氟化物含量超标样品7份,偏高样品9份。锰含量超标14份,铁含量超标11份。硫酸盐含量超标的样品有10份。氨氮含量超标的样品有4份,含量偏高的有5份。说明工程选址时,一是没有考虑我市地下水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由于应城市地下矿产和地热资源丰富,部分地方地下水源存在氟化物、铁、锰超标的情况),二是没有考虑工程周围的水源污染因素(部分工程周围存在养猪场、化工厂以及存在矿场污水直排的现象)。

2.2 水源保护情况

此次共调查工程水源取水点44处,调查结果表明,应城市安全工程水源主要有河水(漳河、富水河)、水库水(渔子河、短港水库、龙赛湖)、井水。地面水水源取水点均有初级过滤设施,周边植被零乱;地下水水源井口基本密封或在水厂厂房内,但周围环境还是较差,无有效管理,存在水源污染隐患。我市农村安全饮水多处水源地根本没有设立保护区及警示标志,部分水源地周围杂草丛生,水源地50 m之内存在建有厕所及畜禽养殖现象,极有可能对水源造成粪便污染。

2.3 工程运营管理

2.3.1 费用管理

截至调查日期,应城市已经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4处,设计受益人口19万人,现实际使用人口15.7万。工程管理方式主要有镇自来水厂统一管理、个人承包管理、镇村代管。运行费用的获得有3种方式:①收取水费能维持工程日常运营,水费构成有抽水电费+人员工资+维修基金;②收取一定水费,不能维持工程日常运营,由镇村补助或社会赞助保证日常运行;③不收取水费,完全由镇村补助或社会赞助保证日常运行。水费一般为每月1~2元/m3,人均年交水费130~250元左右。

2.3.2 管理人员结构

工程日常管理人员有村镇干部代管(15人)和专职承包管理(27人)2种形式。文化程度偏低,初高中学历的有29人,小学及以下学历7人,共有36人,占85.7%,大中专学历的只有6人。有专业培训经历的仅9人,占21.4%。设备设施运行及水质卫生的专业知识欠缺,运营能盈利的有17家,亏损的25家。

2.3.3 管理运营现状

44个工程目前运营的有43个,其中通过收取水费能正常运营的有17家,通过镇村补贴获社会赞助能正常运营的有12家,其他水厂的运营均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因素有:出厂水质不好导致水费难以收取或用户减少,管网系统覆盖人口太少致运营成本过高,管网系统铺设过浅致使破损严重。

2.3.4 项目持续性评估

44个已经建设完毕的工程,已经交接的有44个,工程交接后只有1/3的工程运行情况良好,1/3靠社会赞助或补贴运营,有1/3明显存在不稳定因素。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营明显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

3 讨 论

3.1 完善工程卫生风险性评价

严格落实卫生部、发改委、水利部文件精神,由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办法》对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饮水工程开展全面卫生学评价与日常性管理。主要针对工程覆盖的范围和病区类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的卫生安全要求的落实情况,即工程卫生风险性评价;对建成前水源及建成后运行性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卫生学评价中的水质检测包括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

3.2 明确管理主体、制定饮水工程项目持续性运行可行性方案

由水利部门具体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卫生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为了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利用,开始实施时,建议明确管理主体,将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纳入管理组织,使之在工程建设与评价、可持续运行管理、人员安排、经费运作等有充分的权力协调与实施,严格按照规范,制定适用于应城地区饮水工程项目持续性运行的可行性方案。首先对水源水量和水质进行测定,对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评估,能满足规范要求时才开始实施。做到规划设计方案合理,经济技术可行,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受益一处”。

3.3 建立供水管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水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对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定人定岗,确保水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的正常运转,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的供水水质稳定而且符合要求。将饮水安全工程的有效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效绩考核中,保证制定有效地运行机制。

3.4 建立农村饮水工程水质监测网络

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部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文件要求,建议落实人员和经费,由疾病预防控制控制部门负责,不仅保证供水监测点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2次水质监测工作,而且保证有正常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期间的随机监测。

3.5 加强水源地保护

市政府在市发展规划中应该明确水源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障我市的人文地理环境的进步。特别是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的工程,建议由卫生部门做技术指导,工程所在地政府把饮用水水源划分为保护区,并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一切污染水源地水质的行为。

摘要:目的 了解应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方法 对应城市14个乡镇44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及运行状况进行了监测和调查,水质检验按GB/T 5750-2006方法,检测结果评价按GB 5749-2006、GB 3838-2002、GB 14848-1993执行。结果 检测样品135份,总合格率仅为34.1%。不合格主要指标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铁和锰。地下水源与地面水源样品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 1,P<0.05)。结论 应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令人担忧,引起介水传染病可能性大,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卫生监管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调查,水质检测

参考文献

[1]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

[2]GB/T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3]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S].

8.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体育;绵阳市;影响因素;锻炼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和平村农村体育为具体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搜索查阅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关于农村体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观察法。通过对和平村的整体走访观察,确定和平村中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场地的具体数量,并可对锻炼人群数量及锻炼时间段进行观察统计,从而得到确切数据支持自己的理论研究。

1.2.3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和信息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

2.古城镇和平村体育发展现状

2.1古城镇和平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通过进行走访观察,和平村的体育场地数量如下:公共广场三块,其中两块面积较小,一块面积较大;公共健身器材接近三十个,分别分布着三个广场边上;篮球场共有十一块,其中三块为公共场地,其余有六块为高中学校内场地,两块为小学内场地;足球场一块,位于高中学校内(场地不太标准)。

2.2古城镇和平村体育锻炼人口现状。和平村体育锻炼人口相对较少。根据不完全观察统计可得出,寒假期间每天晚上参加广场舞的人数在15-50人之间波动,主要是由于过年期间有组织广场舞的比赛,且村里会强制干预,因此人数稍多。这个时间段里过年期间人们大多都放假,闲暇时间较多,平时相对会少很多。除广场舞外,大多人锻炼方式为散步或跑步,且时间段集中在早晚饭后,不宜统计,锻炼地点多为马路上或者广场上。锻炼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女性占大多数。此外,平时会有一些学生或年轻人打篮球,每年过年村里会组织篮球赛,所以平时篮球也是一项人们参与较多的活动。

2.3 古城镇和平村体育骨干队伍建设现状。和平村并没有专门的体育骨干队伍,平时组织体育锻炼的为两位在校的老师。两位老师平时晚上会组织大家跳广场舞,全部采取自愿原则,因此参与人群并不固定,有时间就可以参加。村内干部只有在要参与比赛前才组织人员临时集训,比赛参加完后就不再干预,因此并无专门体育指导员进行开展体育活动。

2.4 古城镇和平村体育赛事举办状况。体育竞赛是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基本途径之一。应结合生产季节特点,组织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赛事,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平村每年过年期间在人们都闲暇时会举办一些列体育赛事。常举办的村内赛事有篮球赛、拔河比赛,此外还会组队参加古城镇的元宵节目表演赛,通常是秧歌表演或广场舞表演,若在镇里取得名次还可以去市里参加汇报表演,并且也会邀请市里其他地区的篮球队进行篮球交流赛。

3. 影响古城镇和平村农村体育的因素分析

3.1 缺乏政府支持。和平村的农村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不扶持更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时代,政府更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一般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区才会注重发展体育活动。

3.2经费不足。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推动农村体育运动开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因素。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客观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经济对农村体育的影响表现在对农村体育经费的投人、对体育骨干的培养以及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经济制约了体育经费的投入。

3.3 场地设施缺乏。经费的不足势必造成农村体育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匮乏。从和平村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越落后,场地、器材的缺乏就越严重。大多农村体育场地与设施都极为缺乏,大多数村子能有一到两块水泥地的篮球场已经很不错了。体育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少、条件差是困扰农民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4.和平村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4.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是农村体育赖以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政府要把体育的发展作为一项正常的工作,不可向从前一样把农村体育做为鸡肋,加大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关注力度,可以使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使得各乡镇及村庄注重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再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或到需要时才进行体育工作,使之在平时就加大对农村体育的管理与发展力度,从而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4.2加大对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专职人员的组织与管理,也离不开体育场地。而建设场地需要一定的费用,只有有了活动的场所,农民才可以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中来,进行农村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也需一定费用。因此需增加对农村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可加大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各种基金向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也可以使一些当地企业冠名建造体育场地,使农村体育得到较快发展。

4.3重视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而和平村包括绵阳市都并没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为使农村体育得以顺利发展,必须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骨干,使社会体育指导员能真正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4.4以竞赛促进农村体育发展。举行体育竞赛是促进和活跃农村文化气氛的基本途径。可以结合农村农民生产劳动的特点和地域性文化的特点,组织开展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体育比赛,从而使农民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其中。可因地因时制宜,开展一些小型、多种多样的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竞赛来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5.结论

和平村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积极性相对以前有所增强,但与农村体育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欠缺,有一部分农民还未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政府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并未进行大力支持与扶持,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够重视,也并未进行资金上的扶持,使得和平村体育发展过程较为缓慢;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需要,大多数农民都在自家庭院或路边进行体育锻炼;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专门组织与人员对农民进行体育锻炼上的指导。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和平村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出几条措施: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农民意识;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项目;强化学校体育,促进习惯养成;落实基本要素,创造外部条件。(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杨小龙,吴亦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6,28(3):116-120.

[2]张学红.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24-27.

9.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九

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和人口从分散的乡村向某一特定点集中的过程,这一特定点就是城市或城镇,在这个过程形成的重要变化是产业资本集中,相伴而产生的是人口的集聚。它包括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增加;城镇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文明的普及程度不断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在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并使得发展缓慢或停滞,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发现,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在困难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得城镇化发展能快速、稳健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庆阳市城镇化的现状

(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就最新数据来看,近几年庆阳市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提高,1980年、、和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7.1%、l2.5%、28.1%和30%。20以后直线上升,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城镇化水平仅提高了5.4个百分点,而2005年到205年间就提高了17.5个百分点,超过了过去25年的总和。数据表明庆阳市已步入30%一7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级阶段。据诺瑟姆“s型曲线模型”和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发展进入30%一70%的加速期后,农村人口大量持续地向城市迁移,城市人13快速增多,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初步实现城市现代化。随着庆阳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和能源资源的优势,势必将带动整个庆阳市的发展步伐迈入一个新的层次。

(二)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近几年,随着政策弓I导和政府推动,各县区和重点镇均修订了规划,加大城镇建设步伐,拓展城镇空间,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骨架、重点小城镇为连接的城镇化体系,多数小城镇已搭建发展骨架。到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比“九五”末扩大了近2倍;城镇人口发展到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4.6%,比“九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占全市土地总面积0.2%的城镇、20%左右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全市约70%的经济总量。到年7个县城城镇人口都预计达到4万人以上。

(三)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以前,由于受户口制度限制,全市城镇人13主要集中在各县县城,比较有规模的城镇都与长庆油田开发有关,即宁县长庆桥镇和庆城至环县沿川各大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全市城镇人El快速增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9.99万人,增加到43.72万人,到20全市城镇人口超过6o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不断上升。

(四)城镇布局逐步优化、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在经济强有力的带动下,积极推动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为当前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必要的步骤。目前就现状来看,初步形成了以较大城市(西峰区)为核心,中等城市(7个县级市区)为节点,重点中心城镇为骨干,多个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布局体系。

二、庆阳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国际城市化规律显示:城镇化率应高于工业化率10%左右,但2010年庆阳市城镇化率却低于工业化率24.1个百分点;还有学者认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应该保持在1.4 .5之间,而庆阳市这一比例为0.55。各种数据表明庆阳市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虽然这样的现状与庆阳市的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根本上找到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仍是当前亟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二)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从整体上看,庆阳市的城镇规模较小,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弱,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走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这表现在大多数城镇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绿化等设施简陋落后;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全;文教、卫生、公共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迟缓;整体与现代化城镇相差甚远。由于受一些方面条件限制,特别是受各县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整体财力的束缚,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举措和作为,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面临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

(三)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在种地越来越不划算的现今,许多劳动力也开始向城市涌人,即使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当地人员也很少能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条件下接受专业知识培训,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但科学素质不高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四)区域性规划建设协调机制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近年来,全市因为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县区间、城镇间、城乡间、乡村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相互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应。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城镇之间缺乏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有机协作,一些大型设施的规划建设未能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不合理地切割了城市 发展空间,增加了城市发展的“门槛”。二是一些县区和部门为了方便自身的管理以及局部利益的驱使,不能协调安排各类各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一些地方在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和城市公用事业项目建设上的重复、分散和投资浪费。三是城镇化规划滞后,全市城镇化体系规划启动较晚,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城镇化建设规划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的倾向。这三个方面阻碍着区域性的规划和建设,若想有一个较好、较稳定的发展前景则需先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断深入,从而达到协调快速发展的目的。

(五)城镇发展质量不高由于城镇发展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居民自身认识不到位的局限性,使得城镇建设发展长久处于质量不高、效率不高、配置不高的状态中。首先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础设施不配套,条件差,城镇交通、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城镇发展与市场发育程度相互不匹配,市场和社会发育程度低,制约了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导致大多数城镇聚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城镇教育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镇医疗条件差,科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最后是城镇居民认识程度不高,对于城镇化建设只有想法没有行动,对于建设的监督性较弱,也没有积极争取实际效用的发挥,这些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城镇化建设无力、迟缓的现状。

三、庆阳市城镇化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对城镇化建设的领导不够有力就思想和实践的联系来看,先进的思想是实践的动力,实践的成功又会带动思想的进步。但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领导部门责任人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明确,对城镇化任务、措施不明确,对城镇化的对象也不明确。在许多城镇化建设的基层领导看来,城镇化就是单一的达到某些转变就可实现,有的人单纯机械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农业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有的人把小城镇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认为在乡镇所在地建一批新房,形成一、二条街道就是城镇化;有的人把城镇化全过程简单化,认为由建设部门把农民相对集中,建一批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搞一些道路、自来水,就形成了城市,而忽视了城市聚集性、系统性、开放性、高效性的基本特征和城镇化的确切内涵。这样局部和片面的认识使城镇化的发展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在实践中自然得不到强有力的发展。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二)城镇化缺乏全方位发展的产业结构就庆阳市的实际来讲,发展主要是依靠当地的能源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庆阳市管辖范围内含有大量的能源资源,在煤炭、石油、天然气供应日趋紧张的当下,这不得不说是在国内都占据优势的发展项目。同时,庆阳的红色革命老区特色也成为发展旅游的有力支撑。但是,尽管发展优势突出,但对于第一产业的开发和可持续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和规划,第二产业在某种程度来说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金融要素市场等尚需加大发展的力度,且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利用,整体来说与现有资源无法匹配。这样的不完善的发展现状就导致部分乡镇结构不尽合理,效率不高,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人才、信息、资金交通渠道仍不畅通,特别是我市农村城镇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乡镇二、三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城镇劳动者收入水平难以得到较快提高,因而也就难以刺激城镇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全市的整体发展多有停滞的状况。

(三}城镇化开放力度较弱,发展前景可观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实行层层考核,使小城镇经济发展以自我为中心,乡乡镇镇之间竞争有余,互补不足,庆阳市各城镇基本处于封闭式运行,缺乏开放意识。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都缺乏紧密联系,更不用谈与周边相邻省市的`联合合作了。在近年的发展中,这样的状况有所改观,但从总体来说仍处于较封闭的阶段,这与庆阳的地理位置是有较大关系的。在今年连通庆阳——西安、庆阳——兰州的高速建成之际,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庆阳市的西平铁路也即将完工,这就意味在不久的将来,依附于优势资源的庆阳将大开欢迎之门,弓l进各种先进技术和产业,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度提升,将来庆阳市的发展前途是一片光明。

四、加快推进庆阳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在发展中一定要认清指导思想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提高认识层面,这就要求推进先进、科学、有效的城镇化建设。各级领导务必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增强领导机制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新观念、拓展新路子、实现新突破。同时应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领导,统一协调城镇化工作,形成建设和发展的合力,指导当地居民对城镇化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各部门还须明确城镇化的系统工程,认清它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极强的社会变革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从而牢牢树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久战精神,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长效实施城镇化建设。

(二)抓住重点。壮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辐射力和带 动力庆阳市的整体发展总体是由西峰区带动,在发展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以西峰区为发展的中心城市,扩大其建设规模,加大对各个层面的管理力度,增强对城郊和周边县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其次,要把重点放在发展优势突出的城镇和县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强化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力争发展成县级市(如庆城县),之后再由其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达到增强辐射力的目的。最后,促进乡镇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根据市情确立乡转镇的有利条件,把侧重点放在城市周边或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心城镇建设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建制镇规模,带动城镇化发展。这样既可降低投资成本,又能有效地形成人口聚集,由先进带动后进,整体发展,最终实现全市城镇化建设达到突飞猛进的成效。

(三)合理规划,建立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加快庆阳市的城镇化进程,做出合理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但地势平坦,做出规划时必须根据我市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富裕程度等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计划,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百花齐放,重点解决好城镇布局分散、侧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并能较快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中小城镇体系和中心小城镇网。同时,要积极稳妥进行小城镇区划调整,鼓励迁村并镇,使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尽量吻合,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大力集中,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县域中心和中心镇集聚,在较大的范围内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安排建设布局,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在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的前提下,找准出发点,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优化,这样才能在实践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特色发展。弓l导和扶持农业产业的优化配置在发展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只有依据当地实际,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城乡、城镇经济,这就需要把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我市来说,必须根据区域资源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培养新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壮大一批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以市兴镇,抓好重点小城镇的市场培育,鼓励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市场,找准机遇,积极联系销售渠道,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以市场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周围农村的经济发展,并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参与市场流通,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特色农业良性互动机制。

(五)善于创新,从政策和实践上推动城镇化建设在传统的二元结构格局下,城镇化建设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性和制度性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城镇化过程中的政府领导要从推进向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消除推进城镇化体制和机制发展的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从体制和政策上为城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在实践中也要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根据庆阳市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特征,发展适合的产业,积极弓I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指导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找出能达到高产量、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致富之路来发展可持续经济,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滞后的现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不久的将来成为先进技术的弓I领者而不懈努力。

10.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十

喻国华

1.当代国际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特点

综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小城镇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1.1 发达国家的城乡协调发展型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缩小工农与城乡在就业,收入和生活等方面的差距,稳定农村人口,提高农场主的收益,实施了一系列围绕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土地、人口、生产、投入、贸易及税收等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农场进行专业化生产,农村小城镇具备产前社会化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的地域分工协作格局,并依靠农村小城镇把广大农村和城市相联结,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其主要做法:一是统一规划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如英国在城市与乡镇之间建设绿色地带,区分生活区和工业区;法国在农村小集镇统一发展城市短缺工业、传统工业和手工业;意大利按照产业链要求,把农村小城镇发展成为紧密相连的企业群或“加工车间”。二是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小企业,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994年,在欧洲共同体12国的生产性企业中,中小企业(职工数在500 人以下的企业)占总体的69%左右。三是把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地区工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心。农村小城镇不仅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金融等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具有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水平,还具备大城市短缺的专业化田园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已经发展成为与现代都市并重的经济活动场所。

1.2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综合开发型

发展中国家把发展农村小城镇和改造传统农业相结合,开始于二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的社区发展(CD)运动,这项运动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成功的不多。60年代以后,绿色革命给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了一些活力,但真正以乡村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兴起,则是70年代以后的事。这里又大致区分为三种情况:

1.2.1 以缓解乡村贫困为核心的印度乡村综合开发活动。在印度,遍及全国的乡村开发活动主要开始于80年代初。当时,政府主管乡村开发的部门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状况及其开发潜力,选择在贫困线之下的农户,通过投资、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户收益。到80年代中后期,在1000人以上村庄着手修通公路;推动农民成立销售合作社,发展了4000多个初级社、400多个合作销售中心; 并在村庄一级建立信贷合作社、修建储藏设施、建立市场等。到90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活力,依托村镇建设,引进农业加工技术,吸收农民参加以农业为基础的公司及不征收落后地区农业加工联合体所得税等,开始实施印度农业革命的10点计划。

1.2.2 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核心的泰国乡村综合开发活动。1982年,泰国政府公布了第一个明确的农村发展政策,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农村发展的管理体系,并系统地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一是缓解贫困项目,涉及到38个省的12555个村庄,通过生产资料资助、公共设施改善、以及技术推广等,以提高800万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二是乡村就业促进项目,通过财政支持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发展村镇非农产业,以提高就业和收入。1990年,极度贫困的村庄由1984年的5560个下降为180个。

1.2.3 以农业现代建设为核心的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以政府行为和开发项目促进农民自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活动。从1970年开始,大致每三年作为一个阶段。首先以改善居住条件、修建公路,改良农牧业品种为基础,调动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其后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展,发展成为全国性运动,开始大力兴建各种公共设施,在发展畜牧业、加工业以及特产农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流通和保险业的发展。到80年代末,农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水平,初步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2.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步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前的近30年里,我国农村小城镇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受制于严格的户籍制度及住房、就业、教育等制度,进程极为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工农业分离发展战略,城市与农村分别封闭发展,依托小城镇的农村资金、劳动、技术、信息市场发育不良,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工农、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扩大。1957年以前,农民迁入城市就业比较自由,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万人猛增到13000万人,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直线下降到65.8%。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离开农业,这期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迫使政府从1961年进行经济调整。但遣返农村人口和户籍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农民被局限于农村,农村小城镇基本上不具备经济生产、交换功能,而仅仅是以生活、行政为依托的地理单元。到80年代初,全国建制镇只有2200多个。

2.2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农村有一亿多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进入乡镇企业,有8000万人进入市场或活动于城乡之间,从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商业服务活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加速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到1994年全国建制镇发展到11985个。小城镇的建设使农业的产前服务业和产后加工、销售、流通相对集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容器和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联结的纽带,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生长点和发展极。福建石狮、苏南盛泽、湖北孝感、山东寿光及河北白沟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工业小区、商贸中心,逐步形成了规模效益。

2.3 本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必须以现代化、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国民经济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到2010年左右,我国将初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到2050年前后,全面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此,小城镇建设将成为我国农村全面现代化的主要突破点:一是要依托小城镇的建设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要依托小城镇使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集中起来,以节约耕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种养业要分化成产前、产中和产后部门,而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发展又要依托于小城镇的建设。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并没有把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高度上来,缺乏有效的长远的宏观调控机制和管理体系,制约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和潜力的开发。针对这些问题,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要把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定位、定性和定量。

2.3.1 定位就是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要载体通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发展农业产前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如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旅游、娱乐、饮食、金融、保险及信息咨询,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服务,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服务。

2.3.2 定性就是要坚持现代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小城镇 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有超前性,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化要求,科学合理地布置生产、生活与服务等各项设施;打破城乡隔绝发展的状态,改革户籍制度,不能把小城镇的建设从农村发展中分离出去,而要把小城镇作为农民生产、生活与交换的场所,为农业提供产前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与流通服务,形成家庭经营条件下的专业化生产和农村小城镇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化布局、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链。

2.3.3 定量就是要从农村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把握住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数量、规模和水平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从地理区位、市场潜力、就业容量、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以及小康的要求等方面严格定量,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大建大拆。有些地方,在市场化进程中不能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经济简单化为建设一两个市场设施;有些地方按照大中城市标准兴建农村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要求相脱节。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注意。

3、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参与全社会利益分享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但多年来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却依然存在,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形成了明显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平均每省建制镇东部455个,中西部只有362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小城镇建设将继续不平衡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将呈梯度推进态势,形成各具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模式。

3.1 东部发达型

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发展目标,正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如苏南地区所属的12个县市均为全国百强县;在全国百强镇中,分布在苏南地区的有45个,几乎占到了一半。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开始步入发达阶段。如江苏省昆山市依托20个乡镇的开发小区,1994年已开办工业企业447家,职工总数27万人,完成工业产值32亿元,上交税利1.8亿元,分别占昆山市工业产值和上交税利总数的57%和60%。同时共享基础设施,还节约资金10%—15%,节约土地5%—10%。在广东省东莞市,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与人才,发展基础设施,依托城区为中心,镇为卫星城,管理区为小镇,发展了电子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建筑材料、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1994年仅出口创汇就有12.6亿美元,已基本上成为“城中有镇、镇中有城”的现代化发达地区。目前,这些地区正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向现代化迈进。

3.2 中部发展型

在我国中部地区,主要是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肉的生产区域,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农业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江西省石城县,通过对耕地使用权实行租赁、转让,涌现出2hm[2]以上的田园庄主300多个,同时也使一批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1994 年该镇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辽宁省北镇县,通过贸工农一体化建设,结合农村小城镇发展,建立了一批产值达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了33个专业批发市场,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9元。依靠农业的产前服务业和产后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形成的“基地生产加城镇企业加工”模式,将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小城镇的主流。

3.3 西部起步型

在我国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农业仍以种养业为主,多数地区仍以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为发展目标,农村小城镇建设落后。如云南省昆明郊区县宜良县,1994年共有各类乡镇企业8235个,从业人员33000人,大多数属于分散的个体私营商饮和运输户,很少依托于该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城市工业的辐射,使乡镇企业在技术与规模上难以参与市场竞争,使原已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又回到农业,农村小城镇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宁夏平罗县,乡镇企业在90年代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限于面粉加工、砖瓦原煤、采石和铁木制具等,结构层次低,1994年,总产值仅2.3亿元,农村小城镇仍然是多年形成的自然村集,缺乏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这类地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依靠当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在集市基础上,发展专业性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等公司,并建立各类农民供销合作组织,发展二、三产业。

4、结论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城市与乡村,仍是发展脱节的两个社会区域,农村办农业、城市办工业的传统格局仍未被打破,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仍延续大中城市的做法来运行,农业被定位在乡村,而乡镇农业、农村第二、三产业仍无法定位,这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发展登新台阶、农村非农业要大发展,农村把社会化服务业的建设距离仍很遥远。必须把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推进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4.1 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加速农村小城镇发展

当前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的资源组合与配置问题。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必须要改革过去的国家一统到底的做法,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福利、卫生环境等社会性建设事务、分层次规划与布局等方面,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与措施加以指导;在产业发展、公司组建、劳动力组合、合作组织等城镇内部事务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功能,加速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4.2 把农村小城镇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村小城镇是现代化农业产前服务业和产后加工、流通和销售业的主要载体,必须把其发展纳入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总格局建设中去,结合市场潜力,农业生产潜力,就业容量,按照小康生活的水平,提高农村小城镇的潜在功能。走乡村农业加城镇企业的路子,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4.3 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上一篇:重阳节活动小结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个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