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课堂观后感

2024-06-15

美国课堂观后感(共20篇)(共20篇)

1.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一

读完《零距离美国课堂》这本书,既有着中国的从教经历又有着美国执教经历的王文老师在本书中展示了美国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者。该书展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美国教育的人性化,对学生细致严格的管理,课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美国国内教育改革……作者试图引导读者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实客观的美国教育。

纵观全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两国都拥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这种长期的一线教学经历和东西。方的文化体验,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带领我们深入课堂和教学内部,见微知著;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视野观察和分析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启发我们认识“真实的美国教育”。

第二,作者尽可能保持客观、冷静的写作文风,不惟中,不媚外,以陈述事实为主,不做过多的是非价值判断,而把思考和回答尽可能地留给读者。

第三,教育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作者却把这个话题写得幽默、风趣,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还能低头沉思一番。《零距离美国课堂》有整整一章是写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管理的,美国教育中有秩序,井井有条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自由,言论自由,但是同时美国是高度法治的社会,注重秩序,守规矩,文明规范,在公共场所享受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尊重别人,不能妨碍别人的利益,在工作场所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那么学校呢?美国的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如何?有师道尊严这一说吗?美国学校对小学生各种的行为规范约束,美国的老师看来都很和蔼,小学老师更是如妈妈一样,同孩子们相处亲密融洽,但是在课堂管理上老师却是非常严格,和中国老师传统的严肃板着脸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国老师会用很自然充满爱意的动作表情,亲切的态度,很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要求,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容许的,是要受到惩处的,语调不高但是有威慑力。哪些是小学生让老师不能容许的行为呢?首先老师说的话学生就得服从,礼貌用语除了谢谢,对不起,还有就是回答老师时要记得说“是的,女士”,“是的,先生”,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纪在学校学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必须尊重老师,同老师顶嘴,争辩,老师的话三番五次不听是要送校长室的,美国的小学生从小就有尊重权威的概念。

美国的高中生被认为是难管教的问题群体,所以同小学比起来高中的纪律规范管理就更加上纲上线了,美国的各个学区学校都有详细的学生和家长手册,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规范要求和纪律处罚条例,当然也让学生家长明白自己的权利。比起中国老师大都教大课,与学生有些距离感不一样,美国的高中生和老师关系要密切得多,老师可以和学生谈笑风生,毫无拘束,我就非常爱听我的学生赞美我的穿着的话,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夸夸他们的时髦装束,新做的发型,但是老师仍旧是教室里的权威,没有老师会容忍学生的粗言秽语,对自己一点点的不敬,不服老师管教,同老师顶撞,言语冲突,被视为对老师态度粗鲁,不敬重,是会受到小则通告家长,课后或周末禁闭,大到校内停课禁闭,如言语含有威胁老师,恐吓老师的话是会送工读学校的。美国教育鼓励提倡批判性思维,老师鼓励学生挑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为课堂内容争论,但切忌语言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甚至恶语相向,人身攻击,主张各方心平气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

为师不尊,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美国学校有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紧密相连的,民-主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纪律,敬重上级,善待下级。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老师都可能是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人,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我们的老师以服务学生关爱学生为责,我们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文明公民来。

2.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二

据统计, 截止到2103年, 全世界120个国家共建有440个孔子学院, 其中在北美有144个学院, 下设384个孔子课堂。韦斯特伍德学校的课堂就是北美众多孔子课堂中的一个。据孔子课堂“堂长”林静容老师介绍说, 作为孔子学院下设的一个汉语教学单位, 孔子课堂不仅在教学上得到孔子学院的指导, 还会得到学院提供的财务、教材、师资等方面的协助。分设在各校的孔子课堂在教学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 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除了在课堂上教授汉语, 孔子课堂还会组织一些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学习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包饺子等, 让学生们置身于精心营造的中国文化氛围中。但这些都不是游戏, 而是正式课程。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成绩与其他外语课成绩一样, 都将记入学生的总成绩中。

走进孔子课堂的不同教室, 学生们都非常热情而有礼貌。他们争相恐后地用中国礼仪跟我打招呼, 努力用他们刚学会的简单汉语向我介绍他们学习汉语的体会。

林静容老师告诉我, 去年暑假学校曾组织一些学生去中国参加夏令营, 到北京、西安等地参观游览, 中国之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也纷纷向我讲起了在中国旅游的经历, 他们的友好与坦诚让我十分难忘。

3.走进美国高中课堂(上) 篇三

当我第一次走进这所坐落在美国西北部Oregon(俄勒冈州) Philomath镇的惟一的高中(PHS, Philomath High School)时,感受到的全是自然与恬静——4000人的小镇,没有大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美国最引以为傲的生态州,没有工厂、公交的污染;“王”字形的一层楼结构,没有中国国内大城市住宿制高中的精致与高贵……然而正是这一切造就了一个更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里,颇有一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选课。开学第一天到学校便开始了忙碌的选课环节,和中国的选课系统大大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全都是“选修课”。作为高三的学生,我必须学习一门英语课程、一门数学课程、一门社会学或历史课程、一门外语(德语或西班牙语)课程、一门体育课程,还有三门任选。虽然这似乎与中国的选课系统相同,但其中每门课的难度都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鉴于我当时刚上完中国的高一,老师唯恐我跟不上高三的课程,特意安排我学习高一水平的数学课程。

开学典礼。第一天的内容除了选课就是开学典礼和熟悉环境了。开学典礼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冗长乏味。校长简单地致欢迎辞后便是一系列的信息介绍:教室安排、请假条例、每日时间安排,甚至还有厕所位置这类微乎其微的细节,最后提及的也是校方最重视的“逃生说明”,这在美国人看来比任何其他的信息都重要得多;相比之下,中国学校在这方面做得的确是相去甚远。

乐趣与应试的比拼

终于迎来了开课的日子,但这第一天对我来说也是最混乱的一天,因为一切都那么新鲜。

我领到一个储物箱,一股脑儿地把所有东西往里面一塞,拿上一本笔记本,带上两支铅笔就走进了教室。美国人的课本是不需要购买的,上课时在教室里直接借取,学期末归还就可以了。排课倒还合理,一年只上169天课,其余的日子多数为假期或是法定假日,这169天被分为A日和B日(A days and B days),各上4门课,交替往复,所以一学期也就8门课的样子,如果想偷懒,还能选个自习课什么的来充数。当时初来乍到的我甭提多羡慕美国学生的幸福生活了。

实验VS.理论。到美国上的第一节课是我最拿手的化学。教室里简单地排放着一些桌椅,老师是一个名叫Tom Thompson的大胡子男人,非常亲切。上课伊始,Tom先教了我们一个单词acetylsalicylic acid(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学名),他称这个词极富韵律感,也由此引出了这次课的主题——自制阿司匹林。美国的化学课堂中充满了实验,理论都是基于实验引申出来的,其中最难学的理论也莫过于配平类似2H2+O2=2H2O这样的方程式了。但在美国一年的化学课学习中,自制各色焰火、自行设计铝热反应和爆炸实验等课堂内容,却着实让我对许多国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感性上的认识,要是在国内高中做这种实验,不得个处分也至少被老师批个半死吧。

体育VS.达标。化学课后的第二节是体育课,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之类的乏味运动。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在让我们完成了一个800米的热身跑之后,就开始了所谓的定项自由活动。在美国人的概念中没有达标,有的只是运动。每次课上老师会安排一个项目,在各式热身之后,就开展自由活动,这时老师的惟一的职责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除了足球、乒乓、羽毛球、篮球外,网球、棒球、游泳、越野跑、手球等对我来说都是新颖的项目,虽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却很少能切身体会。在各种项目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橄榄球了,体育课上的橄榄球不像正式比赛那样暴力,只需点到为止,这让不善暴力的我有了不少优势,我也慢慢在其中展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灵活和机智:传球——疯狂地向前奔跑——接球——闪过对方的阻截——冲向底线——触地得分!Oh, Yeah!而体育课的年终评分也让我大跌眼镜,居然只要每次课都出席并表现良好,就是A了,而我因为乒乓球见长,居然还得了个A++ (A+++是满分)!

享受美国高中生活

“高中生就该有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校长这样告诉我,“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的地方,更重要的,它也是每个学生生活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每一天充满乐趣、活力、冒险和刺激。”随着美国学习生活的一天天展开,校长的话也慢慢得到了印证。

作为学校里,也是整个镇上惟一的中国人,我的光临备受瞩目。生物课老师居然前来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远足考察(观察海边的水生动物),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因为我没有选修生物课。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待人之友善与热情。

社会学课的社区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无聊枯燥的,然而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去当地小学(PES, Philomath Elementary School)陪同小学生们过万圣节。为了防止小学生晚上出门要糖(trick or treat,美国人万圣节晚上的传统),小学校方居然特别安排了一个大教室,将其布置成迷宫形式,让我们扮鬼怪吓唬那些孩子们,伴他们度过一个刺激的万圣节。

在美国,这样惊喜不断的活动还有很多。无论是充满乐趣的化学课实验,充满活力的体育课运动,略带冒险的生物课远足,还是刺激的社会学社区服务,都给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勾勒出绚丽的人生画卷……

(在下期我将给大家讲讲我在美国课堂上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精彩依旧,敬请关注!)

[作者介绍]

4.美国工厂观后感 篇四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

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xx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

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

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

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工会和企业争来争去的,都争不过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在影片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在过去的十几年,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太少。

自己的感想

当我看完这部记录片以后,自己也有很多感想,主要有两点:

1、人要未雨绸缪

一个在通用汽车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我觉得这是他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做好理财,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时候也赚钱,你就活的太失败了!”

这句话说明了未雨绸缪、理财的重要性,人要再最能赚钱的年龄努力赚钱,同时也要理财,否则如果到了快退休时,没有其他收入,仅靠退行金是很难过上衣食无忧的有最严的生活。

2、人要终身学习

科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进步,人要持续学习,如果不学习,很可能被趋势甩在身后,被社会所淘汰。

5.美国往事观后感 篇五

影片开头的歌剧中唱的词:愿上帝保佑美国.........已经为影片奠定了悲情的基调。随后简单的描写了30年前“面条”报警后的枪杀和他的狼狈逃跑后,就以年老后“面条”的回忆为线索,展开了那段美国往事......

通过“面条”宁可去厕所也不回家可看出: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再加之后来登场的警察的徇私舞弊(没收怀表、奸淫幼女、甚至与黑道打成一片),都可看出美国社会的悲惨。也正因此,“面条”没接受优秀的教育,反而养成了满嘴污秽语、以偷窃抢劫为生的习惯。但,“面条”身上也有人性的光辉,他对有意的真实甚至超越了金钱、权利和生命:为了给同伴报仇,冒着生命危险杀死了凶手。天真的“面条”以为“麦大”他们也会这么想。“面条”出狱后,“麦大”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但没有私吞“公积金”,并与面条分享了他多年打拼的财富。于是,“面条”有重操旧业,和同伴们干起了肮脏的营生(义无反顾的抢银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可是,他内心始终忘不了狄波拉,与狄波拉的相聚促使了他人生观的改变。她那句“不是我不爱你,我想当演员,而不是和你这样的罪犯在一起”可能会牢牢的刻在“面条”的心里。与此同时,“麦大”他们发现了他的这一举动,这也就是为什么面条回来后屋内的气氛会那么压抑,“麦大对面条发火”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事实正如麦大所想,与狄波拉的那次相聚改变了面条:1钻石交易中,在得到商人“乔”的付款后,“麦大”他们玩儿了黑吃黑,这让“麦大”陷入深深的自责中;2救了工人领袖后,“面条”没有接受通过这层关系向上攀登的机会。这些都体现了“面条”良知的苏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大”的背叛:利用妻子欺骗了“面条”,害死了出生入死的同伴,使他在三十年中陷入愧疚,不能自拔。甚至“抢”了“面条”的爱人——狄波拉。黑暗的社会把年少时重情重义的麦大变成了利益熏心的畜生。最后,“麦大”也在绝望中跳入了垃圾车。

“拍一部片,就要折我五年的寿。”本片投入了导演莱昂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特别是在转场时的巧妙转接,使读者感到回忆与现实浑然一体、扑朔迷离,不好把握。

不易察觉和理解的细节:

1、描写童年的面条时,有大量“性”行为。导演以此说明以面条为代表的孩子性教育的缺失,也是整体教育的缺失。

2、面条与狄波拉分别后回到家,读者会发现气氛很压抑,并且麦大对面条与狄波拉的相会颇有意见,对那女人也大发脾气。有的读者认为,那是由于童年时曾被殴打,伤了下身,(电影中有)丧失了性功能,从而对面条与狄波拉性关系的嫉妒。我认为,应理解为:麦大担心这会感化面条,影响他们做生意。因为,在之后的钻石交易中,麦大玩儿了黑吃黑,面条非常生气,怒问麦大为什么没告诉他。麦大说,怕面条动了恻隐之心,妨碍他们做事。面条也承认,假如他知道,必定会阻止他们。 这就说明了:1、与狄波拉接触后,面条的确深受影响。2、通过“麦大事先没告诉他”,也可看出麦大对他心理变化的担心。3、麦大的性功能没有障碍。30年后,面条去见了狄波拉,在离开时,他见到了麦大的儿子,且与童年的麦大非常像。可见,麦大性功能没障碍。

3、面条强奸了狄波拉,读者可能会对面条是否爱狄波拉产生疑问。其实,面条深爱着狄波拉,不然也不会因她的离开而难过,更不会因她而改变。在车上,狄波拉主动吻了面条,但当面条想与其发生性关系时,狄波拉宁死不从。说明:狄波拉爱面条。但她说过:“我想成为演员,不想嫁给罪犯。”所以只能把爱隐藏在心里。至于面条强奸了她,体现了面条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的野心。毕竟他童年缺乏教育,还是有丑恶的一面。

4、导演虚实结合的方法可能把读者搞糊涂了,不明白结尾处面条怎么年轻了。其实,从麦大自杀后,读者所看到的都是面条的回忆。先是奔跑的马车,那是“禁酒令”颁布后人们狂欢的情景。随后,在回忆中又重回鸦片店,以一个微笑结束了影片。

5、年老后的面条去找了莫胖子,在电视机前看到:曾经维护下层人民利益的工会领袖变成了腐败的政客。读者不理解导演的用意。物欲横流的旧社会改变了面条、麦大他们纯真的友谊,自然也能改变曾维护人民利益的风云人物。通过这个领袖的变化讽刺了社会对人心地腐蚀。面条面对电视机上侃侃而谈的他,是给了一句话:“又是那些屁话。”

6.美国队长3观后感 篇六

在星期一下午,我们组因为是4月份最佳小组,奖励去观电影,所以,去电影院看了美国队长3这部电影。

《美国队长3》是由美国漫威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动作片

美国队长三主要讲了关于英雄门前等协议而发生内部斗争,钢铁侠为了阻止美国队长去找一名医生,带领蜘蛛侠他们等数人去阻止,但是美国队长也请来了蚁人做帮手,登上了飞机。

我觉得在这次战斗正是最有意思的,有一人和蜘蛛侠的幽默与强悍,也有美国队长与钢铁侠的聪明与机智。蜘蛛侠非常的幽默,而且在美国队长三里话非常的多。

在电影的最后, 钢铁侠知道杀死他双亲的仇人是美国队长的朋友的时候,非常气愤,想要杀掉他的朋友。最后的战斗是美国队长和钢铁侠,美国队长为了救他的朋友,狠狠地打拉一下被他压在身上的钢铁侠,正巧打在能源核心上。离开了。

我觉得美国队长在监狱中说的那句话特别的好:“复仇者联盟还是交给你比较好,不过,我相信我们的思想会达成一致,朋友,只要你有事情我一等会帮你,不管我在什么地方,我一等回去帮你。”说完就没了。这也说明了钢铁侠与美国队长之间的友谊没有白白浪费。不过美国队长也很重视优异的,他只是想要阻止钢铁侠去杀掉他的朋友,而不是故意要伤害钢铁侠的。

我觉得这里面的有个人为了收集19那场战争的资料,不下一切代价。说实话,这个人其实也挺可怜的。复仇者们在城里打,他们搬到了城外,他的孩子看到打斗的场景。人都被砸过来的石头压死了,只有他活着,他找了几天再从石头里找到他们。她找的他的亲人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紧紧地搂着他的妻子和孩子。这也是非常可怜的地方。

不过有一点,钢铁侠对美国队长发激光的时候,击中了,但美国队长经毫发无损。

总是,美国队长三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主要体现了美国队长的机智、勇敢、坚强、不惧怕恶势力。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超级英雄队长。希望漫威会出更多的非常非常非常好看的超级英雄电影。

7.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七

为什么教师评价会成了这样呢?首先, 学校校长难辞其咎。校长们只能监管到一小部分教师的工作, 而对很多教师的工作, 校长们都无暇顾及。其次, 教师一般都能提前得到关于校长年度或是双年度评价访问的通知。于是, 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一堂“美化了的”教学, 这些教学并不是学生日常学习中所遇到的教学。再次, 教师评价很少触及最重要的问题:学生们所学的正是教师们所教的么?

鉴于上述这些教师评价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很容易看出为什么监督和评价很少能改进教学与学习, 以及为什么平庸和无效的教学还是大量存在。这“特殊课堂”的传统尤其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合谋协议”———校长假装他的课堂观察, 并把评议写入工作报告, 这既节省了时间, 又避免了感情上的困扰以及工会在面临检举、正视和改善低效教学等问题时的麻烦。教师们“签署”了这一协议, 便可减少工作上的努力。并且, 所有这些“满意”的评价进入了教师人事档案, 造成一切都很好的假象, 但事实却是糟糕透了。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各界针对这一想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但其中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马萨诸塞州综合评价考试分数直到今年夏天才能公布出来, 这意味着当前整个学年的教师工作无人追究。

8.美国:遵守契约精神的课堂 篇八

第一堂课,约翰·埃罗教授自我简介后就发了一份课程大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堂纪律、评分标准等内容。大纲最后一页竟是签名页,上面写着:“我已阅读并愿意接受上述内容。”他让我们先熟悉条款内容。

随后几天,埃罗教授把一些重要讲义发给我们,就逐条解释课程大纲,给了我们一星期的“契约自由”思考时间。一星期后,大家簽下这份契约,除了觉得几分新鲜,我并没发现其中蕴含的伟大意义。

第二周开始,我才逐渐明白埃罗教授这份契约的意义。原来,当交回签名页那刻起,埃罗教授便有了来自我们自愿的正当“统治”权力,他每节课都会理直气壮、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读书、交作业、复习、考试、做报告、写论文,也不允许我们无故缺课两次以上。他的这些唠叨,不仅幽默,更是合法。

当然,埃罗教授不是特例,所有的老师都这样,短短几天,我们就从自由完成了“契约”的过渡。可不久,我也发现老师同样是学校的契约者。

那天的环境学实验课,嘉里·布鲁斯教授让实验后分组汇报,可到下课时还剩了两组。可一到放学时间,同桌便拿起书包走了。我们大惊:这可还在上课呀。接着,几位同学也大摇大摆走了,老师有些不安地看了,继续听取剩下的实验报告。结束时,教室里的人不到一半。我说这帮孩子简直反啦!老师坦荡地笑笑说:“即便在课堂上,最值得尊敬的是契约,而不是老师。”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定下容易,难的是落在实处。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特殊原因,去通融彼此定下的“契约”,却无形中让之前的努力荡然无存。而美国的“契约”课堂,看似无情,却是真正遵守契约精神的典范。

9.美国电影《雨人》观后感 篇九

片中的“雨人”雷曼德便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典型。他做事情总是循规蹈矩,要求一切事物一成不变。他害怕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接触,对世界的一切都仅限于平面化的、教条式的认识,举止怪异,完全不顾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行动。作为孤独症患者,雷蒙市不幸的,但其家人有条件将其送入疗养院并定期作一些治疗,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他的生活能力。加之她又有过人的天赋,也不是不可能为社会做些贡献。这让我体会到,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过上近似于常人的生活,而且他们身上也许就有着一些闪光点,只是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

很多人认为“雨人”没有思想,认为他一无所知,因而就不去认真地理解与人的内心世界。影片中一位与雨人共同生活了数年的长者也只是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习性,而“雨人”的弟弟,仅仅与他生活了一个礼拜,去读懂了“雨人”的心,可以和他有些简单的交流。其实一开始,弟弟也是不懂得如何去与哥哥相处,然而一次次地尝试、努力,终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康复工作者,尤其是针对自闭症患者,要努力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亲情出来,真正的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的呼唤,从而慢慢地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

10.美国电影英语观后感 篇十

Or the dream factory has always been the high standard, the screen exquisite detail, vivid characters vivid, touching story twists and turn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it in the most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at the way of a token, that is - there is no shortcut to the world and Cheats, the only winning Famen is believe in themselves.

More do not want to repeat the story, because it really well. Look at the process, appeared frequently Huiyi people laugh, the whole atmosphere is relaxed and go.

This film has done very authentic, a little bit by the Westerners did not interpret the feeling, no matter which story or convey the moods, whether the screen or the details are all the way east; only special is probably the Speaking of modern, such as, for example ok.

11.从美国课堂微观学习优势的发挥 篇十一

鲁教授的这一理念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不管是学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学习优势,关键是教师怎么样基于这种优势,把它最大化、显著化,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

我在2012-2013年期间曾赴美国威斯康辛州PDC学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通过在美一年的教学,我发现美国课堂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教育实践,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这是一种正向的自我认知。

再次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学习优势不断强化。有时候在我们看来,赞赏都有些过度了,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回答2+2=5的时候,老师不会立刻否定你的答案,而是会说“Its close”(很接近了)。但老师就是在一次次肯定和赞许你的答案中促进了学生自信的建立。

课堂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知识。影像、图片等语言支架搭建的好,即使是一个10单词句子的书写练习,也会设计在精美的海报纸上,让视觉型的学生能得以发挥优势;学习星座时候,孩子们就躺在地上,模拟出星座的结构,动觉型的学生乐此不疲;科学老师会把我送他的酱猪蹄让学生研究它的结构,一片片切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很少吃这种东西);幼儿园的孩子则和老师在课堂上一起养花、养鸟……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的学习优势都有得以发挥的机会。

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令的签署更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灭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

诚然,我们国家存在学生多、班额大这一固有劣势,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优势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形成不同的leaning partner,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努力为学生创造外在优势,使学生的内在优势得以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2.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十二

美国小学的数学教学真如上面所说那般简单容易吗?他们究竟在学什么?有没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2012年3月8日, 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国际学校校长的亲自安排下, 我走进了该校二年级的数学课堂。

孩子们在课堂上很自在, 十来个学生围着桌子坐着, 还有十来个学生则坐在前面的地毯上, 但神情都很专注。

一、计算没有法则, 题目只是自主探究的载体

这是一节常态下的数学练习课, 内容是退位减法。教师首先出了一道题:142-71, 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很快行动起来了。我观察了一下, 每一个孩子都在参与。有的学生在演算板上画了一些奇怪的图形:有正方形、小竖条、小圆圈等等;有的学生干脆全部画圆圈, 足足画了100多个;有的学生先把142分解成142=100+40+2, 把71分解成71=70+1, 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有的学生边画图边掰着手指头。我还特别注意到一位美丽的小女孩, 她把数和图形同时用上了:用形表示142 (1个正方形+4根竖条+2个圆圈) , 用数表示71 (0+70+1) , 经过思考得出答案71。

教师悄悄地走动在学生中间, 观察着他们的做题情况, 不时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点。大约过了七、八分钟, 她指名让一个学生上台板演并进行指导。部分不会做的学生认真地听着, 有几个学生仍在津津有味地研究着。经过教师的指导和看同学演算, 原来存在困难的那些学生似乎找到方法了, 又经过一番思考与演算得出正确答案71。有一个小女孩画了半天也画不出个所以然, 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神无助地看着我;也有个别学生不会算的。

教师通过与板演的学生进行交流, 让需要帮助的学生获得启发。在整个指导过程中, 她没有对其他学生提出要求, 例如放下手中的笔, 认真听讲之类的。学生没有从教师那里获得计算法则, 只不过是通过教师出的一道题目获得了自主探究与交流的机会。

二、数形结合, 演绎推理, 小学二年级学生思维被激活

接着教师又出了一道题:152-36, 刚才那道题十位不够减需要退位, 这道题则是个位不够减, 与上面那道题相似。

学生们仍然按上题的方式方法进行着。不少学生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得到了答案116, 但还有几个学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我仔细观察了那位美丽的聪明的小女孩, 她画了一些图形之后, 想了一会儿, 在演算板的左下角写了一个数:120, 然后很快地写出了正确答案116。从这个关键的120, 可以推断她的思路是这样的:152-32=120, 120-4=116!小学二年级学生, 太不简单了!上一道题将数和图形结合起来用的也是她。

这时, 一位来自北京在该校任教中文的年轻教师走出了课堂。课后她和我交流说:那么容易的几道题, 不一下就算出来了吗?干嘛那么折腾!我笑而不语。她是典型的中国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学生, 对数学研究很少, 不能怪她, 但我知道美国小学这种数学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和可贵性, 特别是与我们自己相比的时候, 我们喊了很多年的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美国的小学数学课堂做到了。

我们又看了几个学生对此题的计算过程, 有两三个学生写出了一个奇怪的数:64。这时, 我这个教了20年数学的教师也感到纳闷了:为什么会得到这样奇怪的结果?怎么算都不应该得到64呀!我看了看这个学生的演算板, 试着按照他的思维往下推算, 啊!原来如此:100-36=64, 64+52=116!还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算的: (140+12) - (30+6) =116, 这些都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想出来的方法, 能不让人震撼吗?!

当教师写出第三道题:163-82时, 下课的时间到了。一节课, 学生只做了两道题, 在我们看来, 这是不可思议的, 是一节极为失败的课。其实不然。这节课中, 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他们不断地自主探究,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灵活的, 他们使用的方法是多样的, 他们从小就拥有了学习数学最有力的武器:数形结合思想!教师没有告诉学生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位不够就向前一位借“1”当10。我们从小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这就是美国课堂与中国课堂最大的区别。所以多少人都在质疑中国学生竞赛成绩那么好, 可为什么就是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我想从这一节二年级的美国数学课堂, 我们能够得到一点启示。

三、教材编排对课堂模式指导性强, 智慧体现在过程当中

史宁中教授在谈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的修订思想时, 强调数学教育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等。他特别强调数学教育应该“注重过程中的教育”, 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之中的。[1]《标准》的修订, 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到“四基” (即由传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成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是可喜的信号, 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大进步。其实, 《标准》中提到的几种关系, 美国的小学教育已经较好地体现了。

如果轻易认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简单, 未免有失偏颇。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 也许会让我们对美国数学教育的印象再次发生改变。美国的教材编排对课堂模式指导性很强, 教师容易驾驭, 也非常便于学生自学。例如演绎推理、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均有体现。

国内人教版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 已将表内乘法口诀全部教完, 二年级下册教授表内除法。与之相比, 美国小学数学教材对学生的计算要求要低一些。俄亥俄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本才让学生学习表内乘法。不过他们的乘法口诀表与我们人教版教材编排方式不同, 例如6的乘法,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1×6, 2×6……9×6, 10×6;先是按顺序的, 然后是打乱顺序的:10×6, 8×6, , 6×6, 2×6……;再接下来是逆向思维的除法。也曾听说美国孩子背诵乘法口诀表非常困难, 从他们的教材编排方式可以看出, 这是很正常的, 当然用英语背口诀也没有中文朗朗上口的优势 (如3 sixes a re18) , 但他们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我了解过国内的不少小学生运用乘法口诀, 如五六三十, 如果一时想不起来, 他 (她) 一般会从一六得六开始, 依次背出二六、三六、四六得多少, 最后得出五六三十, 因为教材是这样编的, 教师也是这样教的。

美国小学数学教材对于空间观念、动手操作等其他一些方面的要求比人教版教材要高一些。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里, 已经编入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带分数”“立体几何图形” (均为人教版教材五年级内容) , 其中“方形棱锥”“三棱锥”“无棱锥”人教版小学教材还未涉及。

美国的数学教材注重演绎推理, 注重动手操作,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数形结合思想) , 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

美国小学的数学课堂反对死记硬背概念或公式, 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尝试解决问题、验证分析结果等过程性研究, 习得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最终能将数学思想应用于解决普通或复杂的实际问题。

同时, 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 教师可以设置很多模拟真实生活的场景和孩子们经常接触的事物, 学习各种数学知识, 包括价格和购物、钟表和时间、面积、体积和测量等等, 并回归于实际, 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美国的数学课堂非常重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堂通常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 锻炼孩子们的数学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不是简单地分小组, 而是依据多种分组策略, 让孩子们之间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 既有组间竞争, 还有组内分工协作, 让孩子们体验到团队协作的荣誉感。

美国小学的数学课堂, 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学习数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储备, 不仅仅是模仿与解题, 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智慧体现在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3.美国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篇十三

美国,一直是人们心中自由,民主的象征。现在的美国是集经济,科技,文化为一体的超级大国。不可否认,无论是当时等待崛起的,还是现在屹立在世界中心美国,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发掘宝藏和汲取经验的源泉。

在课堂上我们欣赏课影片America, the story of us。这部纪录片用了十二集的时间以精致的画面,详实的史实,平民的视角以及当代美国各界的精英对于本民族的认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坚韧不拔,富于冒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自由的美利坚民族。这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发展史,前两集主要描绘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欣赏完影片后,我对美国的独立战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世界开始认识美国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式的国家。美国大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当然,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17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一百多年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已有13个。这些殖民地的居民除英国移民和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外,还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以及非洲来的黑人奴隶.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

美国大陆上的经济迅速发展,但英国却牢牢的掌握着控制权,这阻碍了美国的自由发展。英国政府于1773年颁布《茶税法》企图垄断北美的茶叶生意,他们给予东印度公司在北美倾销茶叶的专卖权。此举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在1773年12月16日引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莱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777年10月,美军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军,从而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局面。1781年10月,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美国在法国的支持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后的胜利。

谈到独立战争,不得不提起华盛顿在战争中起的巨大作用和他那无人能企及的领导能力。他自己出钱提供军资,雇佣有名的军官训练由一群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他努力将各州团结、联系起来,共同作战。包括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华盛顿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开创元首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维护国家民主政治,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

美国的历史,可谓是一部经济奇迹和政治奇迹的历史;之所以能发生这样的奇迹,是因为美国把两套思想观念付诸实践。“第一套思想观念体现在《国富论》这部伟大著作中,每个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利益。“第二套思想观念体现在《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可以说,美国两百年来的历史,都是围绕这两套观念而展开,是努力将这些

原则和理念付诸实践的历史。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结合在一起,使美国走上了一条崛起之路。

从第一批欧洲移民的那段非人的岁月,到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再到追求财富与梦想的西进运动,美国人以一种势不可挡的的勇气使得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一步步走得踏实而稳健。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或者非自然的阻力之后,美国在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子民的努力下显现出了他现在的模样。

片中美国人的战争观给我的映像也很特别,他们对世界第一强国时的那种淡定从容,坚韧无畏。面对与南方的制度对抗的时候的那种为维护自由理想而义无反顾的责任感以及二战中举国一致,同仇敌忾,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片中的民众几乎和政府从来没有过什么冲突,政府一直在维护民众的利益而民众也一直在支持着政府,直到那场为纯意识形态而爆发的越战开始后,美国的新一代则显示出美国精神中追求真理,坚持信仰的一面。再加上那始终贯穿本片在战争中对非裔美国人不断地的肯定与赞扬,使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14.《大国崛起之美国》观后感 篇十四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移民改变了美国的命运,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为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打下基础。

美国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得益于几次战争了。开始的独立战争那时无需赘言了。第二个就是南北战争,给美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并让美国人吸取教训,更加团结。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美国靠战争发家,一战中,美国靠中途专转卖军火等等大发战争财,一战后,美国成功崛起于世界之林中。二战后,美国以无可撼动的姿势与苏联一起成就了当时的半边天。

此外,美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美国地处美洲大陆,两面朝海,不易受到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基本上都是在海外作战,远离战场,使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被迫中断。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我觉得美国对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法制化程度很高。从开始就存在的《五月花号公约》,及后面的《独立宣言》......一系列的法律条文的确立都为美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另一个就是管理者的重要性突出在美国的整个经济大发展中: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分别在美国不同时期为美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1781年8月,华盛顿率美法联军终于获得了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华盛顿没有仿效克伦威尔或拿破仑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君王,他解散了大陆军,交出了委任状,并辞去所有公职。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 1863年1月1日又正式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奴获得自由,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而在19世纪的后半期,美国的发展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恰恰是在那个时期,很多的矛盾暴露出来。这就是罗斯福就职时面临的现实。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但美国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所谓人间的“极乐世界”的国家。伴随着其高速发展的,是对黑奴惨无人道的剥削、对印第安人几近疯狂的种族灭绝,对国内无产阶级残酷的压榨。而直到今天,美国国内仍然有着诸如“种族歧视”、“社会贫富差距”等等问题。而且,由于美国本身的特殊性,这个年轻的国家缺少悠久的历史,自然在行事风格上有些鲁莽的色彩。

15.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十五

大英精读课历来倍受一线教师和英语研究者的关注。传统模式下,教师讲解并板书语言点,学生忙于记笔记。其结果是教师身心疲惫,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该课程要求指引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英教学改革。许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使多媒体走进了大英课堂。

多媒体教学法的“成功率比传统教学法提高了38%”(冯觉华、崔惠朴,2006)。但学生们普遍认为师生沟通少了,上课变成了放映一张张幻灯片。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没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精读课究竟怎样才能满足学生需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即在精读课上适时插入《新世纪走遍美国》的片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从而实现大英精读课改革的目标。

2.《新世纪走遍美国》进入大英精读课的可行性

新颁布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各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广、合理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在大英教学改革的这一大背景下,英语教师应考虑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用录音、录像、电影等方式来增加课本里没有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电视影集《新世纪走遍美国》以“Connect with English”为设计理念,是继风靡全球的《走遍美国》之后的又一倾情奉献。它代表了国际最高制作水平,演员都很专业。它以一个美国女孩的“求学梦”为线索,其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流行实用的语言和难度适中的内容,带领学习者置身于各种生活场景中(工作、学校、家庭、医院等),让学习者不知不觉地融入美国社会,对其人文、地理、生活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适合用来丰富精读课教学内容。

3.《新世纪走遍美国》在大英精读课中的作用

3.1 活跃课堂气氛。

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反映,多数精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雷同。每一单元都先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最后讲解重点、难点。所有的授课内容都来源于相同的课件。教师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少有对现有课件精心修改的。这种模式化教学难免死气沉沉。我们知道,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必定会失去兴趣,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世纪走遍美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教学辅助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学生被深深吸引,课堂气氛不但不再单调,而且充满了生机。

3.2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世纪走遍美国》走进精读课堂,带领学生走出了死板的课件知识,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激情被瞬间调动,模仿欲大大增加,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该剧向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Rebecca Cassy的求学之路,以及她细腻的情感变化。作为20岁左右的大学生,对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很感兴趣。而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靠语言来实现的,这就会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巧妙插入该剧的片段,可以提升教学魅力,引导学生在半真实的情景中习得语言,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加强课文理解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是语言基础课,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6)。在传统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差异的介绍。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即使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掌握得非常牢靠,但还是不习惯用英语思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知识库中没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真正掌握英语语言。因此,精读课的教学必须和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民情,进而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新世纪走遍美国》每一集的情景都很真实。它如同一面镜子,直观而生动地给学生展示了当代美国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英美文化环境。教师在精读课上适时播放这些片段,学生可以边看边听,体会到很多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课文理解能力。对其中出现的词组和惯用语等,教师如能加以指点,就不自觉地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因此,《新世纪走遍美国》在给传统精读课注入生机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了语言,了解了英美文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一箭多雕”。

4. 结语

《新世纪走遍美国》为大英精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性资源,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学到趣味教学的转变。它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融洽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大英教学效果。

当然,《新世纪走遍美国》在精读课上的播放不可喧宾夺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片段,并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熟悉播放材料,合理安排播放时机和时间,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语言输入,不断增加学习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冯觉华, 崔惠朴.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实验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2) :71-7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李世令, 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3) :63-65, 81.

[5]肖健.论英语教学中电影资源的利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68-70.

16.美国中小学合作课堂观察及启示 篇十六

一、小班化教学

在美国,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学校规模都控制得很好。通常情况下,大学本科在校生不超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不超千人。对中小学的班级人数也有严格控制:公立学校每班不超25人,私立学校每班不超20人,最小的班只有8-9人。中小学师生比控制在1∶10以内。这种小班化的班级设置有利于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平等、自由、民主的班级文化

美国的学校没有科组和级组建制,教师没有统一的集体办公室,学生的课室就是教师的办公室。学生是走班上课的,上什么课,就到什么科目教师的办公室(课室)去。所以,每个老师都将自己的办公室(课室)设计得极具特色,每间课室都有丰富的图书和学习用具,学生都很喜欢来课室上课。课室内,学生的桌子摆得有点凌乱,可以自由组合。低年级课室还有一块游戏区,学生在课室内可以自由地躺、卧、蹲、站、坐,教师也可以跟学生一起玩游戏。学生还可以把食品带进课室,进出课堂比较自由,在国人看来这有点像“自由市场”。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很让我们惊讶和感动。在课堂里,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式学习,讨论和探究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经常设置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多动手”中体验学习。把学习内容以玩游戏方式进行渗透,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是美国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优势。这种渗透,自由民主的班级文化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合作课堂模式

我们在国内培训的时候,布朗大学的教授给我们授课,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合作探究示范课。在布朗大学,他把他的研究生请进我们的课室,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在我们的英语培训课上,Amy和Lisa老师也是通过小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美国中小学,合作教学更是一种普遍形式:美国最有名的中学——纽约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是一所精英学校,最有特色的是他们的围座式课堂模式,每班只有12名学生,老师和同学围坐在椭圆形桌子前上课,老师分派学习任务后由学生讨论,保证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发言,教师讲得少,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在Nashoba Brooks学校,我们观摩了一节语言、历史、美术、音乐表演同时合作完成的合作学习示范课,可以说是合作学习课的典范。

四、合作课堂的教学策略

1.“问题探究式”合作课堂:一节以“感恩节”为主题的英语课。11月19日是我们24位海培班学员的最后一节英语课。美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即将来临,英语老师Amy和Lisa围绕此话题分派学习,让每位学员上网搜索有关感恩节的时间、由来、为什么吃火鸡、商场大甩卖等问题的答案。老师根据学员英语水平差异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编写一段话,每位学员在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有查资料的、有写短文的、有抄写到展板上的、有教别人朗读的,人人参与。每组都要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每位学员都要朗读一个句子,每位学员都要谈自己的感言。这节课把所有学员的学习热情都调动起来,大家都是那么投入,在分组展示作品和朗读时不时引来笑声。

2.“体验式”合作学习课(科学课):混合物的性质。上课伊始,教师发给学生四样东西:食糖、铁屑、细木片、沙子。要求学生将其进行充分混合,之后提出任务:“请每个小组想办法,用最快的时间将四样东西完完全全地分离开来,用袋子装好交给我,然后给你们小组评分。”第一组先用磁铁将铁屑吸附出来,然后加水,让细木片飘起来,用勺子舀出,接着将沙子滤除,最后用火加热,将溶解于水的糖重新变成固体。第二组的学生看到第一组用磁铁吸附铁屑后要将铁屑快速地从磁铁上抹下来,很麻烦,于是开动脑筋,用一张白纸将磁带包起来,然后吸附铁屑。大家都忙碌着,同时也记录着观察到的关于四种物质的各种特性。完成任务后,交给老师,老师判分。没有空对空的概念讲解,没有课后重复百遍的记忆背诵,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竞争中感悟分享。

3.“学科合作式”小组学习课:同一主题的学科教学。在Nashoba Brooks学校,我们分别观摩了八年级的语言课、历史课、美术课、表演课和信息技术课,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监测、学习评价、学习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观测。(1)关于学习内容。这一节英语写作训练课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一篇戏剧作品,然后根据剧中人物展开联想,分组选定人物编写故事,根据自编故事情节作文、绘图、展演、提交作业。与此同时的历史课学习这一戏剧的历史背景,信息技术课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美术课教会学生绘图,艺术课指导学生如何扮演人物角色,各学科都围绕同一主题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之间的充分合作。(2)关于学习过程。在学习任务确定后,每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三人一组,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绘画环节,我们看到小组内三位同学共同创作一幅画,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故事情节。在艺术表演中他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作引导,全部过程由学生完成。(3)关于监测和评价。学习监测主要是过程监测和效果监测。在过程监测中,老师对每个小组学习进行监督,确保每位同学参与。当我们问及有无同学偷懒时,同学和老师都给了我们同样的答案,每位同学和每个小组都不敢因个人或小组拖后腿而影响集体,每位同学都会积极主动参与。至于学习评价,老师都会用鼓励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更多的用发展眼光看待。

五、如何改进我们的课堂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以“自主课”和“展示课”两类课型为主的合作课堂,克服了许多困难,总结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班级人数过多;合作小组过大且分组方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不对称,教师不敢放手,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不强;教师的问题设计和任务分派不合理;学习过程监控和学习评价尚待改进。结合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合理设置班级人数。鉴于目前学校实际,在不能实行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可限制班级人数,每班控制在45人左右,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

2. 同组异质分组。建议专门研究小组组建策略,在探索同组异质分组的基础上,可根据任务分派来分组,形成既相对稳定又讲求实效的机动灵活的学习小组模式。

3. 构建和谐、平等的班级文化。要颠覆传统课堂,构建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多让老师“闭嘴”,多促学生“开言”,积极营造学生敢说、会说、允许说错的班级文化氛围。

4. 教师的教学智慧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教师是课堂的“导演”。一堂课的好与坏、成与败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合作课堂策略中,教师的智慧表现在问题设置是否有价值?教学过程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能否智慧地对接?

5. 评价反思。目前我校使用较多的是小组计分统计法。此法简单易行,课改初期效果好,但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对分数淡漠,难以调动积极性。美国课堂的案例给我们启示,少用判断式(对或错)评价,多用欣赏式评价、激励式评价和批判性评价等,评价要及时准确,入心入骨,能触动学生心灵,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潜能。

17.美国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十七

暑假是一个闲暇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时间看了大量的电影与书籍,写观后感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

《萨利机长》取材于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中,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当年,这架空客飞机在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萨利机长,确认飞机无法到达附近机场后,决定于纽约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终,他成功地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创造了空难史上著名的“哈德逊奇迹”。然而,在萨利机长被媒体捧为英雄时,他却遭到了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哈德逊奇迹”的创造,并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运气,他是一个优秀的机长毕生专业素养的呈现,同时也与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有关。

18.美国黄石公园观后感 篇十八

首先,我领略到了黄石公园的美景。黄石公园是美国很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很大,里面有巍峨的高山,也有低矮的峡谷,更有湍急的河流,也有宜人的草原。那里的火山很多,有许多间歇泉,一年到头向外喷射热气,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游玩。那里的植被很多,花草树木生长茂盛,一年当中会开出许多花朵,结出很多果实。

观看到这许许多多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在地球的另一边的美洲大陆也是这么的多彩丰富,感叹世界的千奇百怪、炫丽多彩,这也就激发了我长大以后去美国旅游的想法。

其次,我感叹美国人很懂得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纪录片当中讲述到黄石公园有很大面积,而这个面积也是美国政府划定的,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随便出入。并且每年出入黄石公园的游客人数是需要核准确定的,不能涌入过多游客,并且对于游览路径也有明确的规定。

从影片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黄石公园里几乎完全保留着原始自然的风貌,那里没有水泥公路,没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很少可以看到木质房屋。很显然,这个公园是完完全全提供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地域,任何人都不去轻易打扰这个空间。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自然保护意识很强,这很值得我们国家的.人们借鉴与学习。

再有,我明白了野生动物十分危险,不能轻易遭惹他们。纪录片当中讲述了两个露营的人进入黄石公园以后,由于狂妄大意,误入了大灰熊的领地,结果引来了领地内一只大灰熊的袭击,险些酿成惨剧。由此,我想到今后我去野外一定要格外小心,一定不能麻痹大意得乱走乱闯,并且要学习在纪录片当中这些露营者的机智,在遇到危险时候懂得逃生自救。

19.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十九

一让学生明确目标

在阅读课文前, 我用投影仪把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来: (1) 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 “南北战争”的概况, 包括林肯的主要活动, 两个文件的颁布, 葛底斯堡战役。 (3) 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有了教学目标, 就有了方向, 学生就可以有目标地阅读和思考。

二让学生理解教材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 因此, 我在这课教学中只板书几个提纲, 让学生自己看书, 自己去理解和琢磨, 并将内容讲出来。

这样的教学, 学生兴趣高, 课堂气氛活跃, 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让学生解释问题

新教材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这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让学生看书解答: (1) 两个文件的颁布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2) 如何看待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历史贡献?这样每堂课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听课, 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品尝解决问题的快乐,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四让学生小结内容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自己小结, 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 还可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当然学生可以以自己的领悟来小结本课内容, 如学了本课, 有同学按战争的顺序来小结, 有的同学按教材的要点来小结。

可见, 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综合能力, 是中学历史课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国南北战争是初中九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人教版教材从战争的爆发和北方的胜利两个方面, 介绍了这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 文字浅显易懂, 线索清晰明了。教材受版面的限制, 有关战争的规模及其细节无法展开, 因此, 如何开发教学资源, 使略显平淡的学习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 这是教师的职责。本设计重点考虑了如下问题: (1) 如何充实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如何让学生理解美国人眼中的南北战争; (3)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性。设计的基本点在于适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围绕上述思考, 根据美国南北战争的基本史实, 以人物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是可行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发展与结果都与林肯休戚相关。林肯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反映了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透过林肯的故事,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林肯的善良、正直、诚信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也是情感教育的材料。

本设计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为什么林肯就任总统引发了南北战争?为什么奴隶制度能够在美国长期、合法地存在?林肯为什么在战争中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为什么受到美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导入:林肯是美国历史上的第16任总统。他受到美国人民的尊重。马克思赞扬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他的历史功绩与一场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场战争就是美国内战, 史称南北战争。

这场内战惨烈到什么程度?请阅读以下材料。 (屏幕展示) :

材料1:南北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幕。伤亡人数超过了150多万, 成千上万的家庭流离失所, 战争所带来的磨难超出我们的想象。

──罗恩·马克斯韦尔《直面历史》

材料2:用了四年战争和几乎70万美国人的鲜血──伤亡几乎等同运到北美的奴隶总数──才将宪法中奴隶制的污点洗清。

──安玛丽·丝劳特《这才是美国》

150万、70万, 是因为统计涵盖的对象不同。但有一点值得思考:美国在“二战”中伤亡人数101万, 在越战中伤亡人数将近40万。而这这场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 几乎等同于自此以后100多年内美军在对外战争中伤亡数的总和。

20.美国课堂观后感 篇二十

唐文方1982年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当年曾和林毅夫同读一个学校、同住一间宿舍、在餐厅的同一张桌子吃饭,两人都是勤奋好学且思想活跃者,不同的是林学经济唐学政治。林毅夫后来在经济界一举成名,现任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唐的经历看似不如他辉煌,但也不拘一格,在业内颇有建树。

唐文方自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即被美国匹兹堡大学聘任,不久,入座政治系终身教授的位子。近年回国,递来的名片上更添了“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孔子学院院长唐文方博士”的名衔。他创造了一套“把课堂从美国搬到中国去”、“让美国大学生到中国来留学”的教学理念及其“匹大在中国”的教学实践,历经10年而不衰,成为匹大学生争相宠爱的香饽饽。

问及这套教学理念产生的缘由,唐文方说,美国人对中国的事实了解太少,而偏见和误会却很多,特别是美国社会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满脑子“冷战思维”。唐文方在美国曾经发表过多部学术著作和论文,试图把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介绍给美国人。但他认为,他不仅是学者,还是教师,应当从教育学生做起,年轻人更能代表美国和中美关系的未来。于是,他产生了把课堂从美国搬到中国来的想法。他笑着说,其实他这样做并不是无私奉献,中美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他们这些海外华人的切身利益。

他讲述的“搬课堂”过程一波三折颇有传奇色彩,我们的系主任欧文教授是一位有着英国血统和绅士风度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和蔼但不可亲。由于他对美国以外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所以,对我做的这件事情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

“几天以后,欧文教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学校没有同意你把课堂搬到中国的设想。一为什么?’‘学校觉得你一个学期在中国的时间太长了,这边有许多工作需要你做。’‘我在中国仍然会做一样的工作。’我不甘心这么好的事就这样吹了。‘工作不仅是教课和研究,还有带学生和行政管理。’他说,‘这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啊,现在的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这么方便。’我还是不舍得放弃。”

唐够“轴”的,后来,那个系主任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说实话,我不认为你能够招够学生。”

唐说:“我决定直接找校领导。明明是件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的事,我就不信学校不同意。我找到了一位校领导,她对我说,学校在这种事上尊重系里的意见,除非我说服系主任,否则学校没办法。最后她给了我一条起死回生的建议:暑假中组织学生短期去中国,这样学校就可以直接批。”

“好极了。”唐教授亲自张贴广告开始招生,他说,“按学校外国留学办公室的规定,至少要招到8名学生才可以成行。匹兹堡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建立于1787年,历来重视国际问题研究,拥有三万多名学生,只招8个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可是到了报名截止日期,只有5个学生报名。“系主任欧文教授的预言终于应验了。”唐有些自嘲地想。

度过了两天失望的日子,唐文方说:“突然有两个美国学生到办公室来找我,问我可不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接受他们的报名。他们没等我说话,就很认真地解释为什么错过了截止时间。我故意板着脸说:‘念你们是初犯,这次可以原谅,但下不为例。一你的意思是可以接受我们的报名?太棒了!太感谢你的宽宏大量,我们保证不再犯了。’两个学生兴奋地抱在一起。”

“这两个学生一走,我立即拨通了留学办公室主任尤卡斯博士的电话,恳求她不要因为只差一个学生就让这么好的计划流产。我强调这是第一次,许多学生还不知道,希望能破例让我们成行。尤卡斯博士的回答是研究研究。”

“放下电话,我认真琢磨,发现生源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一次中国要花几千美金,却只能得到3个学分,学生认为有点不值。于是我向课程审批委员会打了一份报告,请求将3个学分改为6个学分,原因是我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学习和考察的内容。当时已是圣诞前夕,到处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氛。课程审批委员会要过了圣诞节才开会,我只好耐心等待。”

困顿之时,唐文方想起匹大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斯川娜翰教授,“斯川娜翰教授曾在一个基金会工作,说不定可以在经费上帮我一把。”唐说,“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她听到以后告诉我有一个‘佛里曼基金会’,专门促进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斯川娜翰教授还表示,她愿意以亚洲中心的名义出面帮忙。但警告我,钱的数量太大,不一定能批。”

事不宜迟,唐文方赶快起草了一份申请报告,详细说明他这个“匹大在中国”教学活动的学术目的,学习和考察的具体题目,以及对学生的选拔和考核办法、经费预算等等。死马当活马医吧。唐想。

唐文方回忆,1997年的圣诞节显得特别长,我一点过节的心情也没有,因为我知道,过完节,递上去的三个报告就该有回音了。看来他真是把工作当家事办了。套一句中国老话,应该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唐说:“1月中旬,我终于接到了留学办公室主任尤卡斯博士的信:‘我很高兴地通知你,留办很同情你的情况,同意让你先试一次,但如果下次还招不够8个学生,项目就会取消。’又过了两天,我接到课程审查委员会秘书的电话,通知我已经正式批准将‘匹大在中国’从3个学分改成6个。她还半开玩笑地说:这么好的课程设置,我都想去了。”

行政审批、生源和资金三座大山一下搬走了两座。唐文方说:“我刚松了口气,亚洲中心主任斯川娜翰教授的电话就来了,她说:‘情况不容乐观,基金会第一个反应是钱太多,而且一要就是三年,他们以前没有一次性给过这么多钱,要在董事会上讨论。’她听我在电话这头沉默不语,就用鼓励的语气补充道:‘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

“一个月之后,斯川娜翰教授用电子邮件通知我,董事会已经开会,决定全额批准我的报告和预算,并且一批就是9年。有了奖学金,不用我去找学生,他们会自动找上门来,我还可以从中挑选最好的!”

唐文方告诉我:过去多少年,美国人出国留学,绝大多数是去欧洲,其次是去拉美,选择亚洲的人虽然近年来增长很快,但总人数还是少得可怜。以匹兹堡大学为例,每学期去伦敦的学生有五十多人,另外还有人在排队。可是在他以前,没有一批学生到中国留学。他组织的“匹大在中国”彻底改变了

这种情况。目前“匹大在中国”已经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留学项目之一,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争相报名,“我还得从中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呢!”唐不无得意地说。

最近,唐文方还把到中国来留学的美国学生写的感想编成《美国青年看中国》一书,出版后收到不小反响,在搜狐网的读书栏中,有人留言:“此书读来觉得这些美国孩子的确不虚中国之行。另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式也颇有启发。坐在美国课堂里谈论中国,恐怕难有文中写下的这些感受。”还有人说:“的确很有意思。它有‘镜子’效应,即让中国人知道,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个什么形象。这些老外初到中国,什么都感到新鲜,所以很敏锐,写的东西就有味道。我所认识的美国人,因为到中国多次,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他们写不出来(当然不同职业的人感触和关注点不同)这样的东西。”又有人说:“这些留学生从美国人的视角、美国青年人的视角,窥探到平日里我们熟知而又不曾留意的方方面面。他们新奇好学,目光敏锐,文字客观、直言不讳,把一个崭新的,时而令人骄傲,时而令人快乐,时而令人汗颜的中国展示出来。中国的读者,尤其是将要举办奥运的中国人,通过这本不厚的小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国家。”

问及唐文方教授自从1998年以来,9次领队“匹大在中国”,把美国大学生带到中国来,把美国课堂搬到中国来,有什么感想和心得?他说,凡是来过中国的匹大学生,大多数都会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重新回到中国,或者是继续学习中文,或者在中国就业,其中一个已经成为中国国有证券公司雇用的第一个美国人,有的在中国做了模特儿,还有的回美国后进了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他说,“匹大在中国”的成功说明,此类学术交流是增进了解和消除隔阂的好办法,这不仅关系到两国老百姓的看法,还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中美两国的关系。作为教师,我希望这种有意义的交流活动能够长期坚持。

由此想到,人,这一辈子做成一两件事就不容易了。或许唐文方做的其他事情我不甚了解,但他作为一个教师,能让他的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了解研究的对象,对中国真正地“眼见为实”,也算是做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了。

他的作用套一句中国老话,叫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上一篇: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下一篇:梦想国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