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就业(共11篇)
1.文科生就业 篇一
文科生真的不好就业吗?文科专业哪些有前途?
[ 标签:文科生 专业,文科生,就业 ]
回答:2人气:26解决时间:2009-11-17 19:0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读文科好不好?这似乎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许多选择了文科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文科专业好,收入高,社会地位好,工作轻松体面。因此文科专业每年高考时填报的人数不少,录取的分数也挺高。由于好招生,开设文科专业的成本又相对较低,于是出现了大多院校都开设文科专业的现象。
文科专业的名字听起来确实诱人: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工商管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后,经济金融的到银行,工商管理的到工商局和大企业,法学的当律师,新闻的做记者,国贸的搞外贸……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不过,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新闻报道:
新闻1:中国人事部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调查显示,近3年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其次是理科,文科最低。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文科专业持续走低。
新闻2:针对是什么造成当前文科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张网成博士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加上相当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对理工科毕业生的需求维持着相当高的增长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近年来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对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长,加上像计算机、电信这样快速增长的第三产业对理工科毕业生的偏好是很明显的,因此,文科毕业生的出路明显受到限制。”
不仅是中国,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更偏重理工科人才。原因在于,理科学生就业后对于社会的作用往往是看得见的,他们进行物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可以量化。而文科毕业生的传统使命是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尽管他们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但其功用却很难量化和累计,因此他们的工作经常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
仿佛一盆冷水兜头而下,难道,文科生前途真的不容乐观?
不要着急,本着先抑后扬的原则,我们再来看看一些新闻:
新闻3:文科类学生虽然相对应用面较窄,但“万金油”的情况十分明显,这无形之中扩大了就业面,而善于沟通、善于交际的优点也让他们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新闻4:众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表示:欢迎综合素质高的文科生。辅修了如计算机、经济、管理、设计、第二外语等方面课程,综合素质高的文科生,就业竞争力是很强的。
分析之后,接着要做的自然是指导工作了,哪些文科专业好就业呢?且让我们慢慢来看。一“语”破天机
“语”乃语言类专业,包括中文类的汉语言文学、新闻、文秘等,还包括外语类的一些语种。
中文类的入选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的应用面实在太广了,没有哪一行哪一个公司不需要秘书类和宣传类人才,所以,中文类专业虽然平平无奇,多年来却能够长踞人才市场需求榜前列。
汉语言文学:最悠久最普遍的“万金油”专业,可做秘书,可做行政,可做宣传,可做教师,还可做广告、出版、营销等,真是道路多多。选这个专业的话,要具备就业竞争力,最好有一些特长。
例如写作,不要以为学中文的就会写,这里的写作指的是出众的写作能力,妙笔生花类型的,这样才能做好领导的笔杆子、代言人,才能成为出色的记者和编辑。例如计算机,在很多小型单位,并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维护人员,电脑出了问题就手足无措,一点点小问题也要到外面请人来弄,费时费钱,如果有一个能兼电脑维护员的行政人员,何乐而不为?例如体育文艺,这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现在许多有实力的单位很重视形象工程,它们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来赢得一些比赛的荣誉,以求展示风采,如果你擅打球、能歌舞,那么,恭喜你,努力发扬吧。例如书法、绘画,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书写的欢迎条幅,一版生动的宣传画,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文秘:这类专业比较受中小企业的欢迎,相对于中文、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的就业针对性无疑要强得多,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会议管理、办公自动化、秘书礼仪、财务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一些学校甚至把点菜、采购都详细列入教学计划当中,把秘书实务中的所有内容都教授到位。这样一来,与中文和新闻比较,文秘专业的毕业生,更像一
个多面手,样样都通,样样都行,对于善于节省人力资源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文秘类专业的毕业生,就像选择了一个好管家。外语:外语类专业的入选是当仁不让的。
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希望给个五星采纳,谢谢!
2.文科生就业 篇二
一、文科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纷纷朝着综合类大学的方向发展,开始加大文科专业的招收,以便有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和形成交叉学科。但是,文科生就业范围相对于理科生要窄,文科专业总体就业率低于理科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瞿祥华等指出在就业方向方面,文科生多从事行政管理、财务等方面,无法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域,掌握相应的科技知识,成为容易被忽略的“边缘化”群体[1]。 当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同样很普遍,复旦大学发布的 《2010复旦就业行业报告》中显示,依据近几年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程度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
二、文科生就业难及升值空间小的原因
首先,文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与我国发展的特殊时期关系密切。当代中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科技、创新成果不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党在十七大提出“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努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大多社会资源都与理工科学科有关,社会对技术的要求提高,对理科生的需求增长,而文科生作为缺乏技术创新的群体,其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对文科生的专业教育及培养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而是不断借鉴,小心尝试。“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育”,“重理论传输,轻课题研究”趋势愈发明显。当下大学的课程安排均偏向应试教育,很多学生上课时并不理会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滔滔不绝的传授,只要在考前对重点突击一番,便可高枕无忧考试过关了。在大学,只要不挂科,便可大言不惭地说“这门课程我掌握了”,没有人会检验你是否将知识吸收并学会了运用。文科生的部分专业还具有“低门槛”的特点,无论是否文科专业出身均可轻易上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文科生一般从事大众化的工作, 与技术性强的岗位相比,较容易替代”。对于企业来说, 为节省工资成本,他们往往更乐意接受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例如,企业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附带条件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会利用模型分析市场等等。因此,缺乏科技知识的文科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同时,文科实验室的不当利用也是文科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教育的发展,各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使得各实验室在不同方向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理工科院校一般对于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更为详细,实验课程也更多样化。相形之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就“滞后”了很多。文科实验室的建成,使文科专业的教育方式更加独特,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对课程感性不足的缺失。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2004年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助下,设计建设了“经济运行与管理综合实验室”,该项目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验收专家组的验收。实验教学中心特色在于在完善现有综合实验体系的基础上,借助邮电通信行业特色,体现行业和专业融合的特色。但遗憾的是,不少院校的文科实验室并没有作为有效资源被很好地利用。比如,实验课程少,课程安排依附理论课。有些课程为了完成课程教学计划,还会用理论课将实验课挤掉。有些院校的实验课则是设置为“一学期一次”,针对文科专业, 则是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完成各种主题的论文。如果凑巧的话,同一篇论文可以应付每个学期的不同实验课。“文科生的实验课成了敲论文的战场”的现象令人忧心,文科生并没有因为实验课的开设而增加一门技能, 反而将时间浪费在“复制—粘贴”上。目前,理工科院校对于文科生的实验课程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周有着相同的安排。比如,电子商务等专业虽然同属于文科专业,但是其专业素质对于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比经济学、会计等专业高,可遗憾的是,他们的实验课仍旧是写论文而不是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因而没有在专业素质上得到提升。
最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业竞争力高低与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密切。文科生,从接受教育以来,便定位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不用在工地上洒汗流泪,不用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置身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很容易将自己定位成“捡来的孩子”,在校园里便觉得低人一等,更不敢在特色学科的同学面前提及自己的专业。在求职过程中,一旦被拒绝,就会很自然将其归咎于在理工科院校“二等公民”的身份,缺乏自信。同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文科毕业生往往又是综合能力不足、“心比天高”的矛盾集合体,由于只具有单一的专业技能,自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不少企业反映,文科毕业生大多缺乏实干精神,理想主义情结过重,不能脚踏实地。
三、文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径
针对以上的文科生就业难问题,如何构建有效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实验课程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研究方向之一。
首先,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殊阶段,作为文科生应该主动关心时事,密切关注国家发展的动向,积极投入到研究、分析经济、创新的工作中去。文科生虽然在科学技术、创新技能上比理科生薄弱一些,但是在大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专业课赋予其对于经济态势、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如果将此优势更好地运用于就业的选择中去,将会为自己开拓新的就业领域。从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会促进国家在创新上的进步。
其次,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对象,应该主动承担教书育人、创新塑人的重任,将创新穿插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注重考核学生的背诵水平,应该重视平时的考核,改革教育模式,让学生享受课堂而不是遵循课堂。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实例的分析与尝试,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科实践中去。
当然,作为学科建设的多媒体手段———文科实验室,更应当发挥积极而强大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一)实验课次高频化
将实验课程每学期一次的频率提高到每月一次或每季一次,让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有一个专业而又标准的认识态度,有利于课程完整性的形成。将实验课穿插到平时的理论课中来,学生对课本知识可以拥有更客观、 更立体的认识,有利于慢慢打破传统“不挂科即万岁”的考核模式。
(二)实验课程特色化
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该进行不同的尝试,比如会计专业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参观,了解基本的做账流程,而不是让其不断地完成书本的课后作业;再者,类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组织模拟招聘,在模拟过程中体会作为一名HR的乐趣与辛苦……以上的专业尝试都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专业规划有一个正规而长远的认知与安排。
(三)实验课程多样化
当然,不同学科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给予学生发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为就业拓宽领域。当然,一些文科生喜爱理科,与本校的特色学科共同参与试验也是应该支持的。值得提倡的是,在实验课程开课时,应该提前按照学生意愿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大家选择,打破“一个专业一个课题,不同专业一个课题”的束缚,让学生有自由的学习环境。
(四)实验课程兴趣化
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研机构,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实践类的社团,通过这些组织举办大型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研讨会,鼓励文科生参加”电子商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这些活动使得大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对于科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从文科生就业难谈专业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文科生 就业难 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然而,日益增多的毕业生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其中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建新(2008)列举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缘由,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马永霞、姜兴健(2010)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考证,发现艺术类专业和文科专业相对来说就业率低或呈现下降趋势。陈小丽、黄讷敏和钟林(2014)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分析影响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原因。纵观国内研究,大多研究倾向于从社会、高校和文科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解释,但很少有研究者从专业教学改革角度分析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本研究拟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分析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文科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是人文类基础学科,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人数甚至不到一半(郝珺,2011)。文科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用人单位提供给文科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以北京某次研究生招聘会为例,45 家用人单位提供的725个职位中,适合文科类毕业生选择的不超过10个,且多集中在外语翻译等职位上。二、文科生就业领域正在逐渐缩小。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类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局限在学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型单位,而像心理学、会计等应用型专业,虽然有人才需求,但是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却很严格,大多数应届生并不符合要求。三、自主创业空间狭小。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来说,文科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二、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文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现代观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所能和社会的所需错位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实施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解决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高校应该以“应用型”为主旨,以就业岗位为参照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合理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一方面,课堂内容的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课外实习,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应用型”,主要是指课程结构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文学和文秘等专业可以开设公文写作类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公文写作。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各学科互相渗透,要想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一定成就,仅有某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广博性和精深性的有机统一体。很多文科专业之间都具有相关性,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拓宽知识结构的机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教材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同一问题反复在几门课程中讲授。”(樊如霞,2000)因此,规范相关教学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委派专业基础课的骨干教师到企业、相关院校的研究机构“充电”,接受定期的培训学习,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技术员等不定期地来校开办讲座及传授实践技能,这既可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又使专业课程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用人单位分外强调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从选题、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实验实施、整理数据到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课件制作及论文答辩,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格的科研态度。
(五)发挥往届毕业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往届毕业生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文科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来学校给学弟学妹们传授成功就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往届毕业生也担当了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学生实习、就业的牵线者。他们毕业后在公司或企业担任重要角色,对企业需求人才的岗位有所了解,在征得企业领导同意后,会把这种信息提供给校方,这样学校在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
三、结论
本研究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高校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不过,文章的研究尚浅,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文建新.从文科大学生就业难,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2]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
[3]陈小丽,黄讷敏,钟林.基础文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理论前沿,2014(4).
4.文科生就业 篇四
小张本科毕业,班上30多个人,有十几个考上公务员。当时研究生考公务员,可以留市直机关,现在研究生则要下乡镇。小张对记者说,当初应该早参加工作,越早越主动。
小张感叹多上学不如早工作,有人却“不得不”多上学。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小胡对记者说,与那么多研究生相比,本科生不具竞争力;他们班43个同学,现在仅有13人找到工作,一大半的同学考研究生。省城一所高校的历史学班37人,只有两个人自始至终一心找工作,其余保研或考研。
省城某高校学国际贸易的小杨,“面试了多少次,投了多少份简历,都记不清了”,现在依然没找到工作。4月3日小杨对记者说,他们专业两个班109人,现在签约的不到20人。他感叹,一开始还感觉自己是个人才,现在只觉得自己是个人。小杨最受打击的一次,是苏州一家企业的招聘经理的一席话:你们文科类学生“用途最少”,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批量生产几百个。
学历史的小贾,班上40个人,现在没几个签约。小贾和同学去参加面试,最尴尬的是问她们学什么专业的。小贾说,理工科学生是有鳔的鱼,凭一技之长,在水中自由地浮上浮下;文科类学生则是没有鳔的鱼,在水中漂来漂去难有定所。
理工院系的学生相对容易一些。以工科为主的山大南校区,连续两年每年为省属一家电力集团输送毕业生五十人以上。省城几家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今年共有60多人进入济南一家电脑公司。
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分析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人才短缺。因此工科学生最好就业,理科和医科其次,文科最末。
虽然文科类学生难就业,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近两年文科类学生扩招最多——高校文科专业每个班动辄五六十人,而理工科每个班则多为二三十人。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处处长张祝秀说,高校扩招不面向市场需求招收学生,是造成当前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有教育界人士对记者分析,理工科受师资、实验室、教学设备等限制,不好扩招;文科受限制要少,一个老师就能教几百人,扩招又对高校有明显的利益,因此文科类学生激增。该人士呼吁,高校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应该为学生的就业设想,按容按需扩招。
我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32万,比去年增加9万人,增幅达39%。加上师范类毕业生和省外院校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生,今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将达50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就业岗位增幅有限。
5.专科生的就业 篇五
一 专科生就业的问题
专科生先天营养不良,造成用人单位先入为主的歧视。
高考招生按照考试成绩排序录取本科生与专科生,专科生的高考成绩明显不如本科 生,高考成绩的差别造成用人单位在考虑录用的时候在印象中与学生能力挂钩—— 专科生学习能力与刻苦能力不如本科生。一考定终身,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至少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中专生不如大专生,大专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研究生。专科生由于高考成绩的落差造成用人单位对专科生工作语学习态度与能力的歧视性比较。所以用人单位在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取舍过程中,首先会将专科生排除掉。高考成为专科生受歧视潜在的阴影
高等教育等级划分,让专科生有着私生子般的痛。
教育存在着社会潜规则的等级划分。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部属大学与地方大学,国家统招与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函授,国办与民办,高等院校的上、中、下等级划分让学生成为这种潜规则划分的受害者。在相互比较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出等级歧视在专科生被遗弃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各级高校内的专科生不如相同级别的本科生,所以如果让自考的专科生与重点大学统招的本科生相比,其落差之大,不言自明。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不如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一次类推,所以相对比例较多的普通职业学院的专科生肯定会被就业队伍甩得很远。更何况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非正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专科生。按等级排队,专科生只能站在最后边。
专科教育期限与本科教育一年的差距,让用人单位挑了短。
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专科是三年而本科是四年。三年的教育成果与四年的教育成果相比,明显的不占优势。在人们心目中,快餐的营养价值要比正餐价值值差一些。火候时间的长短似乎与教育质量成正比,在本科四年的课程与专业开设的要 要比专科 课程多一些,本科生的知识层面要广一些,知识厚度要深一些。在用人单位的眼 眼里,本科 生的知识掌握要比专科生多,这也是专科生在于本科生就业竞争中的劣势。
专科与本科教育质量的差距,用人单位宁愿相信后者。
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国家政策一般是优先考虑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科研投入都比专科院校与专科专业优良一些。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教师资源,优越的资源优势让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着不同,但用人单位往往只会看有着资源优势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本科院校或者本科专业面前,专科生永远是低了一头。大学扩招的滥觞使本科生与专科生都成了受害者
扩招的目的是让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扩招速度之快造成的毕业生拥挤让国家始料不及。社会人才市场显然无法承受不起如此数量的毕业生,只好抬高门槛实行按文凭一刀切制度,只招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这就使得同样大学毕业生连购买人才市场入场券的资格都没有,即使能够进入人才市场也因为用人单位的文凭歧视而拒之门外。这种无视人才市场饱和的扩招行为虽然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但也导致了毕业即失业的社会恶果。
专业设置不合理成为部分专业专科生就业难的硬伤
专科院校根据所谓的市场导向盲目开设专业,造成专业堵车现象,这同本科生热门专业就业冷的现象一样,热门专业的专科生竞争对手不仅仅是相同专业的其他院校的毕
业生,还有比自己学历要高一级的本专业的毕业生。同时,由于理工科的教育成本较高,而文科专业成本较低,致使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倾向于工商管理等文科专业,而此类专业学费较低、毕业证好拿,而造成专业天平失衡。
学校办学观念按传统沿袭已经不现实
在学历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年代,学历成为毕业生择业的主要砝码。在高学历稀缺的年代,专科生学历也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目前还有很多学校仍然沿袭学历教育的传统,在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减少几门课程作为自己的教学计划,把发放学历文凭作为教育目标,孰不知目前专科学历已经不是毕业生就业的金字招牌反而成了就业的障碍。专科生悲观情绪在竞争面前先失策。
专科生本来就比本科生的高考成绩差,学历文凭的竞争能力低,专科生在本科生面前一般都有先低一等的悲观情绪。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内混天度日,无进取努力的积极观念。其目标是拿到专科文凭再做打算。造成竞争能力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更为降低。造成社会印象中专科生素质明显不如本科生的错觉。以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首先用变色眼镜看人。
用人单位考核方法单一造成专科毕业生被粗暴的一刀切
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首先采用的是学历比较,在专业相同情况下首先考虑本科毕业生,用学历文凭来衡量应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虽然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在考核应聘者时使用其他方式,但学历作为比较重要的砝码在录用毕业生时还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目前有由于学历文凭的泛滥使得用人单位不再相信学历文凭能够代表毕业生能力,但毕竟还是少数。学历忍让成为专科生就业的拦路虎。
毕业生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挑剔也在影响就业难度
当前部分专科生对于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仍然集中在发达城市寻找自己梦想的职位。工资太低、环境太苦成为部分专科生不愿意屈尊就业的原因之一。造成有需求的企业不去,无需求的企业拥挤。这种不合实际的就业观念虽然在降低数量但仍然存在。
歧视性的户籍准入制度给专科生当头一棒
目前在国家公务员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都是因为当地政府为限制过多外地人口进入本地而用学历文凭限制专科生进入,给专科生就业困难又增加了一道门槛。学历歧视有着政府背景的撑腰更显得肆无忌惮,使得专科生又成了户籍制度的受害者
二 面对这些问题专科学院应怎么办
专科院校办学观念应转变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采用理论与技能相长、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工学一体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体,让学生在学校里就积累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同时认证教学也是关键,目前国内很多岗位都要求持证上岗,手里持有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成了专科生就业的敲门砖。这正是学校转变办学观念的一个风向标。专业设置扬长避短,增加应用型专业。
目前国内有很多专业都名字漂亮但不实用,学习的课程也不伦不类,使得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说不清楚自己专业特长在什么地方。应用型专业的设置使得学生努力方向容易定位,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社会实践,还是最终择业就业,都有的放矢。
三 面对这些问题专科学生应怎么办
学生应自信自强,摒弃悲观厌学观念。
虽然专科生在高考中因各种原因成绩不如本科生和用人单位用文凭衡量能力的偏执,专科生也不必悲观,而通过技术过硬、经验过硬、专业证书过硬等其他比较重要的软、硬件与本科生竞争。所以就需要专科生在学校期间自信自强,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无论是在学习成绩还是社会实践,都踏踏实实努力刻苦。
学生多学习技能,多获得专业证书。
目前还是证书量人的年代,所以多多学习专业技能,多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以此获得用分量的职业资格证书,用证书来证明自己工作能力。像如导游资格证、会计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人力资源规划师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等都会在求职路上给毕业生一个意外惊喜。以前总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在今天,可以说证书多了路好走了。求职路上可以打擦边球。
由于专业途径过窄,可能会造成需要本专业的岗位不多。这时可以通过相关专业或者专业限制不强的岗位去试试运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这样做的,学法律的做了销售,学销售的做了行政,条条道路通罗马,对于本专业的忽视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降低标准,切莫好高骛远。
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毕业生必须降低择业标准,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公认的就业观念。目前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急需专业人才,毕业生切莫勿以企业小而不为,莫以工作环境差而不为,小企业一般与毕业生一样,也是从小到大做起来的。拓宽视野,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毕业生不可只盯着人才交流会,还有报纸、网络等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多与企业接触,增加自己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摘掉有色眼镜,莫用单一的用学历取舍毕业生的方式
人力资源考核有很多科学方法,但用学历文凭来考核毕业生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用人单位应该用公平测试的方法让毕业生公平竞争,最终择优录取。用人才测评录用,用学历与业绩考核方法实行工资制度,才是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于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来说都是公平的也是有效的。学历不代表能力,学历不代表效益。
取消不合理的学历歧视的户籍制度。
各地政府不应该用学历限制来实现引进人才的目的,应该在引进人才的方式上取消用学历衡量人才质量的门槛。让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然后取其优者。既不造成人才浪费,也不会造成人员饱和。
毕业生不要只向东或者向南看,中西部地区的机会更多。
与东部或者南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近几年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建设步伐快了起来,那里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以上三点分析了我们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我们专科生就业有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6.汉语专科生就业方向 篇六
汉语专科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具有汉语及语言学,应用文写作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
汉语专科实践与实习
汉语史、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写作、社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汉语专业简介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语言学、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相关职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汉语史、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写作、社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1]
知识能力
具有汉语及语言学,应用文写作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1.药专科生就业方向
2.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
3.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
4.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与就业方向
5.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分析
6.IT专业就业方向
7.mem就业方向
8.化工的就业方向
9.管理就业方向
7.高校本科生就业压力发展趋势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就业压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和各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招聘广告铺天盖地, 大学毕业生也是人头攒动, 但似乎供需双方很难如愿以偿。究其原因因素众多,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协调统一、理论培养与生产实践未能有效接轨等因素。就本文而言, 笔者认为, 高校本科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压力当属解决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压力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对压力的定义是物体所承受的与其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很显然, 这是一个从物体本身出发的物理学概念, 力图说明压力的原始特点。现代意义上压力更多是指制伏人的某种力量, 由此可见, 现在对压力的研究由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换成了活生生的人。国际压力研究大师塞利曾经这样描述人们对压力的认识:“压力, 就像相对论一样, 是一个广为人知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的概念。”[1]许多心理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不约而同地开始对压力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在心理学上, 一般把压力翻译成应激。
有的学者认为压力是个体与他认为超出自身资源并损害其健康的环境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的产物[2]。也有人指出, 压力就本质而言, 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 是有机体的内在反应, 是一定程度上对心理和生理上的有效唤醒。有人把压力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的情绪、心理特征相联系[3]。也有人将压力定义为当个体资源无法有效应付环境时, 环境、外部因素与个体内部特征之间互动的结果[4]。
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灵之殇
(一) 就业压力的概念
早在19世纪20年代, 坎农提出了“应急反应模型”[5]。这一模型指出了有机体在遭遇到强烈的压力源时表现出来清晰的生理反应。当人类遇到外在胁迫时, 机体所有的系统都会在瞬间将其内在潜能爆发出来, 诸如增加血流量供给需要导致心跳急剧加速, 增加气体交换导致呼吸急促。所有的生理反应目的都是为了快速提升身体反应的灵敏度。但遗憾的是, 这些反应保持时间不会太久, 原因是虽然它提高了身体的反应能力, 与此同时也加速了身体资源的耗竭[6]。笔者在借鉴前人对心理压力界定的基础上, 将就业压力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时, 由各种环境刺激因素与个体本身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
(二) 就业压力研究现状
一般情况下, 我们可以从压力源和压力分布特点来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上述研究需要研究者编制压力量表。相对应的在心理学范畴下的研究则主要通过问卷量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影响因素、群体分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当前针对就业压力的研究, 大部分问卷量表都是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就业压力量表。这种量表一般基于应激认知交互作用模型[Lazarus (1984) 提出]。相关研究表明, 国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体现在学习、收入和福利等方面。而就业、学业、经济等压力则是困扰国内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有研究指出, 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竞争压力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校园压力源, 其中就业压力排在首位, 学习压力紧随其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发现,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外因性压力源”, 又包括来自自身的“内因性压力源”。对就业压力的研究还发现, 就业压力存在着诸如性别、院校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等各种差异。下面对就业压力的研究成果作详细的梳理。
1. 就业压力源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压力的研究很大程度集中在对压力源的研究上, 研究表明, 当前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之一即是就业压力。研究者们认为, 不仅毕业生存在就业压力, 大一学生同样也存在就业压力, 但是程度相对于毕业生明显有所降低。曹鸣歧 (2001) 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包括择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活压力和恋爱问题[7]。另有一项对大学生压力源的调查表明,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达到96.5%, 其次是学业压力49.5%, 经济压力40.2%和恋爱压力38.8%[8]。
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的研究上, 结合林梅等 (2004) 对大学生压力感进行的调查, 陈宇红等 (2009) 自编的就业压力问卷所得结论, 李胜强等 (2011) 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类型进行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就业竞争、工作地点、薪水福利、专业素质、自我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中排名靠前。
2. 就业压力的形成原因。
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 “外因性压力源”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大于“内因性压力源”。现就当前“外因性压力源”的成因作以简要分析。 (1) 高校扩招与市场对人才需求量的矛盾。高校的广泛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限, 这就造成了供求矛盾。尤其毕业生大多想留在大中城市, 使就业压力加大。 (2) 大学毕业生能力与市场所需岗位要求之间的偏差。这种偏差的产生一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较低, 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 进而培养不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大学生, 有时导致社会求贤若渴, 而高校则无能为力。二是部分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并未达到专业要求, 从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明显力不从心。于是紧张焦虑, 抑或职业倦怠层出不穷, 严重地影响了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信任关系。
3. 就业压力的群体分布状况。
(1) 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者分别在专业供求、自我意识和压力定位方面对不同性别进行研究考察。结果发现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同。专业供求方面, 学生干部中, 女干部压力最大, 男干部压力最小;在自我意识和压力定位方面, 非学生干部中, 男生压力最大。 (2) 就业压力的院校类型差异。医学院校在四类院校中供求矛盾压力最低, 理工类次之。师范类院校则表现为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供求矛盾压力相差明显, 财经类院校近年逐渐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 供求矛盾压力也偏高。 (3) 就业压力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就业压力较小, 经济条件中等的学生由于就业期望值较高, 因此表现为压力较大。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业压力比经济中等的学生小, 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 只想找一份工作而不会好高骛远。
4.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十分确切地论证了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存在着密切相关联系。有研究者认为, 良好的社会支持在因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中, 不仅减轻了个体的压力, 个体的应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也有明显的增强。而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起着增强的作用。本研究也认为, 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起到缓解的作用, 并且, 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大学生会较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来降低自身的就业压力。
另外, 国内研究就业压力的相关学者普遍认为, 自尊感在公办学校学生中显著高于民办高校的学生, 在这种差异下。自尊感高的公办高校中, 学生的个体压力水平比较低, 而自尊感低的民办高校中个体压力水平就比较高, 这形成了一种清晰可见的反比例关系。这种自尊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选择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应对方式。自尊感比较高的公办高校中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自尊感较低的民办高校学生则倾向于选择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5.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配合。 (1) 政府宏观调控。虽然扩招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 我国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制定扩招政策时, 也要考虑市场需求, 把扩招控制在合理的规模。
(2) 高校办学及政策调整。首先, 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 提高师资素质,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尤其是在在职培训上下工夫。其次, 高校在扩招的同时, 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录取规模。再次, 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高校应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大学生自我调整, 作好就业准备。加强社会实践,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性。正确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类型, 以此作为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依据, 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selye.Hans.TheStressoflife[M].NewYork:MeGrawHill, 1956:l.
[2]Lazarrus R.S.&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1984.
[3]Boyle G.J., Borg M.G., Falzon J.M., Baglioni A.J.,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 Br J Educ Psychol, 1995 Mar;65 (Pt1) :49-67.
[4]C.Kyriacou, J.Sutcliffe.Teacher Stress: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8.
[5][美]phillip L.Riee;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212-225.
[6]梁宝勇等.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48-51.
[7]曹鸣歧.大学生心理压力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5) .
8.阿拉伯语本科生就业状况及分析 篇八
一、基本情况
笔者收集分析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语2011~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并对2012~2015届阿语专业在校生发放问卷,以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择业目标。本次共发放 160份问卷,收回147份,有效问卷147份,问卷的回收率达92%。笔者还对25位校友进行了电话访问,咨询他们对于阿语在校生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
二、调研结果
北二外阿语系2011~2015届阿语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统计整理如下:毕业总人数依次为:27,46,39,44,38;男女各年比例依次为:14:13,13:10,29:10,15:29,4:15;从就业方向来看,考研以及出国的各年比例依次为:8%,4%,8%,18%,29%;从就业单位类型上看,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各年比例依次为:55%,28%,64%,19%,18%;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各年比例依次为:7%,33%,8%,2%,11%;在事业单位就业的各年比例依次为:11%,22%,10%,4%,3%;在高校就业各年比例依次为:4%,2%,0,0,0。
另外,2014年就业去向中,新增医疗卫生的比例为7%。
2012~2015届阿语专业在校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考研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29.41%,25.46%,18.6%,39.58%;出国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5.88%,12.82%,4.65%,16.67%;外企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52.94%,76.92%,51.16%,54.17%;国家机关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17.65%,43.59%,27.91%,37.5%;国企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41.18%,41.03%,30.23%,20.83%;事业单位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23.53%,56.41%,13.95%,16.67%;民营企业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23.53%,41.03%,13.95%,6.25%;
自主创业及其他意向各年级比例依次为:17.65%,30.77%,4.66%,12.5%;表示至今仍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在校生的各年级比例依次为:82.35%,79.49%,86.05%,50%。
三、调研分析
1.就业趋势分析
结合近五年来二外阿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和问卷调查结果,未来一至两年内北二外阿语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将呈“三高一低”的趋势。
(1)考研以及出国的人数比例将会逐年升高。从2011~2015届毕业生考研以及出国数据(8%,4%,8%,18%,29%)可知阿语专业考研及出国比例呈上升趋势,且考研出国的均为女生。这是因为近五年阿语专业男女比例发生明显变化(男女比例从14:13变化至4:15),女生的人数增多,且女生成绩优秀,但由于女生工作的专业契合度比男生低(如2014届毕业生中,女生专业契合度为47.6%,男生专业契合度为93%),女生就业优势不明显,所以考研及出国成为大多数女生的首要选择。问卷调查中在校学生有考研及出国意向的人数在各年所占比例为:35.29%,38.28%,23.25%,56.25%,可以看出有考研出国意向的人数所占比例不低,且呈上升趋势。
(2)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比例将略有升高。从外部原因看,这是因为国企近些年招录的外地生源的阿语毕业生人数减少(55%下降至18%),但国家机关招录的阿语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从内部原因看,有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意向的在校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3)进入外企、民营和事业单位的人数比例将升高。2011~2015届毕业生进入民营以及其他企业的人数所占比例从15%上升至34%。且在校生毕业后有意向进入企业工作的人数所占比例比进入国家机关的比例高。如2012级有意向进入企业工作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为52.94%,有意向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7.65%。2013级分别为76.92%和43.59%。2014级分别为51.16%和27.91%。2015级分别为54.17%和37.5%。
(4)进入国企的人数比例将下降。由于北京对外地生源留京限制越发严格,将使得进入国企的人数减少。另外,有意向进入国企工作的在校生比例呈下降趋势。
2.问题与不足
北二外阿语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态势良好。但仍有以下不足。
(1)女生就业优势不明显。数据显示,在国家机关及国企就业的女生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生。如2014届毕业生中,仅一名男生在国家机关就业,在国企就业的共8人(6男2女)。2015届毕业生中,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共4人(3男1女)。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如下:阿语对象国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教义中对女性活动和行为约束较多。而国企和国家机关的阿语工作人员多数被派往阿语对象国工作,女生确实存在诸多不便(如沙特禁止单身女子入境)。根据国家招生政策的相关规定,招生不应限招男生或者女生,且招生宣传时并未提及阿语专业女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这一事实,加之女生又较喜欢外语类专业,致使阿拉伯语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生人数增多,就业竞争变大,就业压力变大。
(2)在校本科生就业观仍需调整。就业期望值较高。从问卷中看出,阿语在校生在择业时首选外企,其比例分别为52.94%,76.92%,51.16%,54.17%,且将薪酬作为首要因素考虑(2012~2015届比例分别为76.47%,79.49%,46.51%,41.87%)。阿语专业在校生在制订择业目标时未与用人市场需求相结合。2011~2015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每年在外企就业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2013届为5%)。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意向在外企就业的人数所占比例较高。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问卷中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自己至今仍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3)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电话采访中,校友们一再强调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除了要重视阿语语言技能,更要培养其他语言能力,还有诸如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等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为了帮助阿语专业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制订合理清晰的职业规划,促进就业,我们对阿语在校生和学校分别给出如下建议。
1.给阿语专业在校生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制订择业目标时,应了解个人职业兴趣和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清自身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选择的工作要能运用自己的优势,以扬长避短。对于就业优势不明显的女生而言,虽然国企和国家机关难进,但网站编辑等岗位还是会选招女生(如2015届毕业生中去其他公司的共8人,1男7女),所以女生在择业时,应将这些岗位作为自己的首选,而不是一味追求高薪,盲目跟风,脱离实际情况。
(2)制订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制订职业规划时,学生应积极了解与阿语相关的行业、单位的发展状况和用人需求。这是实现就业目标必不可少的一步。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将使学生们更易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否则就会出现因无明确规划和目标,就业时退而求其次,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的情况。
(3)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阿语专业在校生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需培养其他语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等能力。首先,阿语在校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阿语在校生应培养其他语言技能以及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等能力。学生也应将在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商务礼仪等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有利于自身就业的实践能力。
2.对学校的建议
(1)学校应该在大一就开设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专题讲座和法律知识课程等。从大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发挥校友的作用。学校应该多邀请校友回校交流就业经验及工作心得体会,增加学生与业界人士交流的机会,了解行业动向。
(3)发挥专业课老师的作用。他们在教授学生们知识的过程中,能了解学生们的优势与不足,因此他们应根据学生们的情况适时地给出合适的建议,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择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规划。
(4)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多与学生们交流,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在学生们因找工作而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时,辅导员应帮助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5)强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及时发布更新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多邀请公司前来开办宣讲会,多加举办有关就业的比赛。通过学生、老师、辅导员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共同努力,以改善本校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2015年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07B013)】
9.文科各专业就业方向大盘点 篇九
中文专业是一个具有较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老牌专业,也是一个传统的就业强势专业。而今,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面临着一种尴尬的择业境地。面对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很多人不禁要问:中文专业毕业生过剩了吗?记者对广州几所高校的中文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过剩,素有“万金油”之称的中文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阔,就业状况也比往年有所好转。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公布了2010年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其中文学门类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211”高校已经达到85%至90%,非“211”高校也达到80%至85%.毫不夸张地说,学中文的可以供职于任何一家企业,国家党政机关、科研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高校、中小学、军队、企业等都是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过这些已找到工作的同学给大家的建议是,选择中文专业,一定要为就业做好两手准备: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最好培养一技之长,这样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有意向做老师,基本上都能实现
主人公:张玉娜;班级: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就业;主要就业方向:老师、行政人员、新闻媒体等。
张同学目前在一家上市企业当行政文员。她告诉记者,她们班上今年共有45个毕业生,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就业,只要眼光不太高,都能找到工作。班上只有五六个学生回自己的生源地做老师,而且本专业的同学如果有意向做老师,基本上都能实现。她表示,有部分同学在试用期对新的工作不适应,就考虑先停下来休整,过一段时间再找工作。另外,也有的同学想办理暂缓就业,虽然他们不一定都是真的需要办理此手续,但不知为何,今年同学对走出社会工作的渴望不是特别大。她建议,找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形象,绝大部分公司对个人形象都还是很看重。
中文系男生好找工作
主人公:林同学;班级:中山大学中文系;就业状况:选择读研、出国留学等深造的同学有30多人,考上公务员的有15人左右,其余大部分都去了企业;主要就业方向:中海油、烟草局、供电局、中建三局、中国电信等国企。
林同学说,他们中文系145位同学当中,选择读研、出国留学等深造的同学有30多人,考上公务员的有15人左右,其余大部分都去了企业,当中包括中海油、烟草局、供电局、中建三局、中国电信等国企。相比起中文系女生,男生找工作相对容易。林同学说,27个男生除了深造和考上公务员的,基本都去了国企,女生则多数分散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林同学如今在某地烟草局工作,他说,报社等实习经历对他找工作比较关键,实习期间尽量多发表一些文章对就业较有帮助。
说到求职心得,他表示,中文系的同学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为广泛的爱好。他说:“中文系的师弟师妹,在掌握好本专业的学习之余,平常不要忘了腾出时间培养才艺。”
应聘媒体实事求是很重要
主人公:陈同学;班级:暨南大学中文系;就业状况:有十几个继续深造,其余基本就业;主要就业方向:以国企为主,私企、外企为辅。
暨大中文系包括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两个专业,共有70人左右。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陈说,班上有十几个继续深造的同学,就业同学则以国企为主,有的去了佛山移动、佛山电信。有去了私企的,也有去了日立电梯等外企。他们从事的岗位主要有文秘、综合管理岗、采购等。
小陈说,求职的时候,佛山日报的面试经历让他发现诚恳的重要性,所以在面试深圳市光明新区电视台的时候,他实事求是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当时面试他的是一位很有经验的主任,他很欣赏小陈这种诚实、不隐瞒的态度,于是小陈顺利获得这份工作,在电视台当一名记者。
做公务员、去媒体的居多
主人公:黄同学;班级:华南理工大学中文系;就业状况:班上目前仅剩下几个人还在选择中;主要就业方向:公务员、新闻媒体、文秘助理。
华南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黄同学表示,今年同学们的就业情况还不错,班上目前仅剩下几个人还在选择中,但据她所知他们也都拿到了好几个录用通知,而其他的同学则是以选择公务员、新闻媒体、文秘助理之类的工作居多。黄同学早在去年12月份就已经签约一家网络新闻媒体的编辑工作,如今工作了大半年的她已经成为了所在部门的主力军了,刚刚拿到毕业证的她不用见习就可以直接转正。黄同学谈到她之所以选择
从事媒体工作,是因为想要趁年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多数人到企业做文职工作
主人公:赵同学;班级: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就业状况:90%以上的同学顺利就业,剩下的同学打算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主要就业方向:企业文职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的赵同学说,班上90%以上的同学都顺利就业了,剩下几位没找工作的同学已经打算继续读研或是出国留学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去到公司从事文职工作。赵同学在5月份的时候签了天河区某中学任语文老师,他说自己之所以成功应聘上这份工作,与大学期间做家教的经历不无关系。他就是在跟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求职经验,凭借着优异的笔试成绩以及自信从容的应聘演讲,最终成为一名教师。
去银行工作的挺集中
主人公:谭同学;班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专业;就业状况:去银行工作的18人左右,大部分同学进入外企或国企从事文秘助理类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以外企居多,且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据谭同学介绍,广外的这个专业从全局来看总体就业情况较好。其中去银行类工作的共18人左右,呈现集中态势。该专业考研的同学虽不多,但大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考取了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另有大部分同学进入外企或者国企从事文秘助理类工作,以外企居多,且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待遇都不错。出国留学的同学也有十几位。
法学专业经过短短几年的迅猛扩招之后终于“积劳成疾”,已经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近公布的2010年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法学专业就业情况仍不乐观,非“211”高校就业率不足80%,“211”高校处于80%至85%之间。麦可思--2011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也把法学列入其中。
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法学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专业而言,毕竟出路较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这种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冲突,法学学士、硕士不能立刻从事与法律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工作,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而通过率又极低。
二、公务员职位有限,一个岗位有几十上百个竞争者。
三、专业性强,转行发展困难。因此,近几年法学专业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异军突起,考研也被视为许多该专业学生逃避就业的“救命稻草”.法学专业:就业率连续两三年垫底
主人公:杨计添;班级:华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就业状况:除了三名继续读研外,大概还有六人未落实工作;主要就业方向:公务员和律师助理。
杨同学目前已考取公务员,就等着办理入职手续了。他们班今年有39名毕业生,除了三名继续读研外,大概还有六人未落实工作,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公务员和律师助理。他认为,今年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跟去年一样严峻,主要是因为法学行业的市场相对饱和,而且很多工作需要工作经验,使得法学专业就业相对困难。杨同学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所以到了今年2月份才开始找工作,找了将近一个月还是没有什么收获。然后3月初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总的来说我找工作的时间不长,谈不上什么经验,但是我觉得工作的机会是自己争取的,多投点简历,跑多几家单位去面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就业压力大,读法学要做好考研的准备
主人公:中山大学法学专业黄同学;班级:中山大学法学专业;就业状况:50%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包括国内升学和国外留学,其余选择就业;主要就业方向:银行、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公务员。
黄同学班上有220个同学,50%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包括国内升学和国外留学。她认为,法学的就业压力比较大,选择念法学院的话,恐怕要做好读研的打算。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的同学就业。这些同学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银行、企业和律师事务所,还有一部分考上了公务员。法务和普通岗位都有,普通岗位略多,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银行柜台等。当很多同学希望留在广州就业的时候,小黄却选择了回生源地。不久,她将成为一名公务员。
大部分同学都就业了
主人公:饶同学;班级:暨南大学法学专业;就业状况:除了2个同学读研以外,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就业了;主要就业方向:银行、律师所、知识产权代理、担保公司、公务员。
饶同学说,他们班有20人,除了2个同学读研以外,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就业了。去向主要是银行、律师所、知识产权代理、担保公司,也有考上公务员的。关于实习经历和求职之路,饶同学告诉记者,他去过人民检察院、地方税局等机关单位实习,目前在一家担保公司工作。
大部分同学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主人公:阿彦;班级:华南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就业状况:大部分同学都就业了;主要就业方向: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考公务员、企业法律顾问。
阿彦在谈到身边其他同学的就业情况时说,班上有近十位同学去到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其他的同学有的考公务员进入法院工作,有的应聘到公司成为法律顾问。阿彦和一家天河区的证券公司达成了协议并签约,现在跟着部门的资深律师实习,同时也准备着今年9月份司法考试的备考工作。
很多同学都报考了公务员
主人公:潘同学;班级:华南农业大学法学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很多人都报考了公务员,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并不多。
10.理科生专业就业前景 篇十
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是现在的一个热门,社会中很多的行业和计算机软件是分不开的。计算机软件看起来比较高大上,而且工资方面也是很吸引人的。现在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行业正在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很多具有过硬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也是理科生比较喜欢报考的一个专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国家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加上土木工程专业类的人才在我们国家是非常短缺的,因此对于这方面的人才,企业给到的薪水也是比较理想的,学生们毕业之后就业前景还有发展空间等相当不错。
电气工程专业
11.文科生就业 篇十一
关键词:理工科;文科;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2-010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employment of liberal arts majors and countermeasure in universities fea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nducts 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School R in University 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problems met by the students when seeking employ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boost the employment of liberal arts majors in universities fea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eral arts;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然成为高等教育乃至国家民生的重要关注热点与难点,而作为理工科院校背景下的文科专业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那么理工科背景下的文科就业现状究竟如何呢?本文主要以A大学R学院为例,通过对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连续三届的151名本科生的调查跟踪统计,分析其就业现状和就业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促进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难题的对策。
一、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就业现状
(一)就业率
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垫后[1]。就业率可以从量的层面直接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国家和各高校评价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指标。A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医、文、经、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成绩显著:2010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5.2%,年底就业率96.6%;2011年这两项指标分别是95.84%,96.97%;2012年初次就业率95.49%,年底就业率96.43%(数据来源学校就业报告统计)。而A大学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08年第一次招收本科生,每次仅招收一个行政班级40人,属于大法学方向。政治学专业到今年已经连续毕业三届毕业生,2012届到2013届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4%,86%,低于学校的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可见,相比学校其它热门工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有力反应。笔者对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从2009级到2011级连续三届的115名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统计,结果如下:40%的同学选择了考研,且有上升趋势,2011级高达46.1%;20%左右的同学选择公务员,亦有上升趋势;而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仅有30%左右,基层项目随着选调生要求的提高和入党指标的下降,到2011年仅有2.6%。此意向统计图大致可以看出政治学专业选择考研和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稳定职业的同学占了70%左右,就业观念较为保守和陈旧,需进一步的引导和端正就业观。
(三)毕业去向
毕业去向方面,恰恰和就业意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对2008级和2009级连续2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毕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首先看2008级:58.3%同学去了公司就业,其中国企仅占13.9%;13.9%同学研究生继续深造;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分别占11.1%和2.8%;2008级由于选调生仍在校内选拔,R学院作为学校的文科学院表现突出,占了2个选调席位,加上村官,基层项目占到8.4%。再看2009级:公司就业上升至60.5%,其中国企占到15.8%;升学占10.5%;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分别占5.3%、7.9%;基层项目由于选调的竞争和要求加大仅占2.6%。
从以上两届统计可以明晰60%左右的同学毕业去向是公司,且基本以非公有制和私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所占比较不多,其次是升学,而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编制,政治学专业向往的职业所占比例加起来仅有14%不到。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期望过高,就业意向单一
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2]。从对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连续三届就业意向的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文科生对考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编制等传统“铁饭碗”职业极其向往,占到70%以上,且此比例有年年上升的趋势,据个别访谈调查显示,甚至有极少数同学存在“必考公务员,必当公务员”的豪言壮志。而据毕业去向调查显示,恰恰与意向形成强烈对比,传统职业去向仅有15%不到,且比例趋稳。事实上,从专业设置上看,文科专业似乎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编制的考试竞争中占有优势,但是在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编制每年对大学生的需求总体上处于不变的趋势,而且选调生等基层项目亦有竞争越来越大的势态。如果文科专业的学生抱着如此陈旧、保守的就业期望,就业意向的单一,势必会把自己的就业道路逼到一个死胡同,文科专业的学生亟待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二)专业针对不强,岗位需求较少
较工科应用型专业,文科专业在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皆有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职业针对性不强、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譬如A大学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事实上是政治学和行政学两个专业的结合体,而在学科门类上属于法学一级学科,毕业授法学学士,但是相对于法律专业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如此综合的文科专业定位,使得政治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直接对口的职业和岗位,同学们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存在迷惑和盲目性。不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只好去公司从事文秘、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等专业岗位。正是由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专业认可度不高,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岗位需求量极少,极少数公司甚至以专业为由直接将毕业生拒之门外,极大地打击了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加剧了文科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压力。
(三)性别差异明显,就业指导不足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和面试上仍钟情于男生,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群体”。而文科专业女生比例又远远高于男生,据统计,到2014年,A大学R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女生和男生比例高达1:0.54,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每年截止到6月份派遣前,未就业的同学女生比例高达99%以上,可见就业性别差异问题突出。在就业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女毕业生因为性别问题常常遭受打击,难以实现自主就业。作为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许多用人单位是冲着学校的老牌工科优势专业而来,对文科相关专业并不是特别重视,只是顺带招聘而已。而在就业指导方面,单靠学院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远远不足,辅导员多数比较年轻,社会工作经验尚有不足,且许多并不是学院本专业对口出身,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在就业观念的教育影响上有时严重不一致,文科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的专业和话语亦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而就业指导课的学分和课时有限,很多同学不够重视,因此,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的人员力度,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老师和力量,全方位多方面一致性对文科专业学生加强具有针对的就业指导。
三、促进理工科院校文科就业对策思考
(一)国家和政府层面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和政府自2002年来不断出台新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工作的改革力度。如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通知》等[3]。但是,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推广力度有待考究。特别是针对基础文科就业状况“难上加难”的形势,应该重点加以改革:第一,国家教育部在专业审批方面应把好入口关,特别是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专业,对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培养计划必须严加审核。通常高校负责报送专业审批的老师并不是就业工作一线负责人,他们只管招生而考虑就业的因素较少,学生一年一年的招,到大四就业任务皆压在学院辅导员的身上,与申报专业的老师并无太大关联。第二,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敦促相关企业消除专业、性别、学校等方面的就业歧视。不少文科专业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学校不是“985”或者“211”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排挤是极为不公平的。国家和企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徒有虚名的“名牌效应”或者“专业效应”。第三,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和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落实实施力度。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基础文科专业、女大学生等就业中“困难群体”积极、自主、有效就业,实现文科生的社会价值的有力实现。政府应针对文科就业形势难上加难的现状加大对文科就业岗位的扶持,特别是国企和企事业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基础文科专业(如中文、哲学、历史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有记者调查发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基础文科毕业生因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供需矛盾突出、用人单位认识偏差等原因等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成为了就业市场上“冷馒头”,甚至出现了“我学文科我无奈,工作找得好失败”的慨叹[4]。
(二)学校和学院层面
一般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普遍的关注度不够,知名度不高,部分起点较晚的文科专业甚至在本校都难以知晓,如此更何谈去就业市场与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竞争就业岗位。因而,理工科院校首先应加大对本校“弱势专业”的重点推荐和扶持,提高本校文科专业的社会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如此,文科专业的学生才能在短期内获得就业竞争的机会,如果社会的普遍认同度比较低,相关企业自然倾向于综合类或者文科类大学的文科专业。其次,学校应改进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各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重大的弊端,亦是高校文科专业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乃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和学习,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文科生未有实践操作技能。而现有的高等教育以课堂传授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文科专业,几乎到大四才有实习的机会,而且多为自主实习为主。作为以工科见长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工科优势,为文科毕业生寻找出路。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应充分利用工科发展的优势,在注重人文素质提高的同时,多补充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既有专业特色又有广博的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就能得到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拓宽职业空间[5]。第三,学校和学院层面应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调查显示,就业观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毕业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多为一线辅导员,就业指导课的授课主体亦为高校辅导员,如此单一的就业指导渠道必然导致学生就业观念的单一和影响的不一致,因此,学校和学院应重视高校就业指导课学科建设,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加强对一线辅导员就业创业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学校教学管理应调动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配合就业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个别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学生个人层面
在校文科大学生能否实现自主就业归根结底与学生个人素质有很大关联。据笔者对R学院未就业情况学生的调查显示,多数乃平时活跃度不高、综合素质较差的同学。因此,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特别是文科毕业生首先应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尤其是情商。在校期间,应积极和认真参与学校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锻炼个人综合办事能力。由于就业市场长期供过于求,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无一技之长的文科生,对其要求再也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综合素质高、责任感强、踏实能干的同学,对于眼高手低、好吃懒做、责任匮乏的大学毕业生,即便你的能力再高,用人单位亦拒之门外。其次,在校文科毕业生应彻底抛弃传统就业观念,摈弃“非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编制不进”的非理性就业观,合理定位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科学就业观,具有长远发展眼光,不贪图眼前利益和小恩小惠,以社会和国家需要为先,结合自己的文科专业优势,多去农村、基层、西部地区进行就业和创业,砥砺品行,如此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亦能回报社会,报答父母、母校和国家培育之恩。第三,调整就业心态,实现自主就业。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基础文科学生在专业、性别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使得基础文科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是前所未有。此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关键和重要。只有心理素质过硬、能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的毕业生,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6]。不少同学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懒散心态,好的工作机会永远是留给敢于竞争,积极主动的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的弱势群体,文科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调整心态,放下包袱,去就业市场上展现文科生的专业优势和个人风采,争取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个人价值和抱负。参考文献:
[1] 麻琳琳.我国普通高等文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3,(1):65-69.
[2] 王丽霞.文科女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部某H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2(6):198-199.
[3] 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52-153.
[4] 新华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文科生成就业市场上“冷馒头”[EB/OL].(2013-01-04)[2015-12-20].http://education.news.cn/2013-01/04/c-114243515.htm.
[5] 司林波,赵晓冬,雷涛.论理工科高校的文科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4.
【文科生就业】推荐阅读:
英国留学:三大就业好的文科专业介绍07-10
文科生高考08-25
文科生如何报志愿06-30
给2012届高三文科生10-24
2022高考志愿指导:文科生报考军校指南10-15
高三文科生文综学习方法介绍10-13
论文格式文科07-02
文科教研总结08-29
文科热门专业09-01
高三文科高考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