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24-07-01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14篇)

1.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一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总之,“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2.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应与一定的社会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 有利于意义建构。美国教育家杜威还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发阶段”。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选用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灵活性的情境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 绽放课堂的活力, 是新课程改革派生的崭新理念, 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线教师, 如何面对一个个不成熟的群体, 一个个充满情感、具有个性和活力的学生,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促使师生双方在互动情境中, 自主探究, 共同发展。并为学生将来甚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 产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

一、捕捉生活情境, 紧扣相关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新课堂, 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和使用价值,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活用教科书, 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 紧扣相关的数学知识, 捕捉情境中的数学内容展开教学。

1. 以情境做思考依托, 为新知识建构找到生长点。

创设情境时要直截了当、适度与实效, 这样不仅要有激起的作用, 还能唤起并发现学生的已有经验, 能接近新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振荡”。比如, “分数乘分数”课程的情境导入:师说: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 他请小强到家作客, 请小强吃西瓜。他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 然后各吃了剩下的西瓜的一半, 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人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学生对分西瓜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你一言我一语, 生1:两人共吃西瓜的二分之一。生2:小明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生3补充:他们两人都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 此时此刻, 老师引领学生思考: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领进新课之中。这样简单“分西瓜”, 不仅提供了分数乘分数的材料, 而且在接下来的探索新课中, 学生有了一种思考的依托, 在验证的结果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分西瓜, 而且类似的折纸、画图等, 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积极而丰富, 这样, 简单的“分西瓜”情境成了学生们思考的拐杖, 成为新知识构建的生长点。有利于目标的定向, 有序地思考, 提高了时效。

2. 就地取材设情境,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组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教师一味追求新、奇、俏, 避旧、俗、熟, 以至出现了舍本求末、舍近求远的片面做法。陷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怪圈, 导致了分离的感知和失真的判断, 阻碍了学生思维品质向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如在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的课。情景一:先播放了教师家的新居的录像, 观察了教师家的地面, 电视机幕、屏幕、茶几面等, 再组织学生讨论所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特点。乍看以上利用课件创设的情境, 新颖别致, 但是细加分析, 反而有花哨的形式,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效率低。因为物体的表面, 可直接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物体, 黑板、课桌、课本、门、窗等物体的表面, 学生直接体验物体的表面大小, 感到具有真实感。尽管设置情境, 可以从精美课件的制作, 童话故事的编写, 再到完整的购物环境的拍摄, 电影的下载等等。但在所创设的情境中, 提取的信息, 必须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让学生在经历建构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服务, 从中感悟数学思考的魅力, 彰显“数学味”, 让数学课堂绽放出最为本真的一面。

3. 将“数学文本”演绎成“生活文本”,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活生生的现实素材是给予学生的思维认识的最好工具。在选取素材上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计算题教学学生感到乏味、枯燥, 但生活必不可少, 如何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有情有味、有趣呢?如在混合运算时, 5+9×2的新课教学中, 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运算的先后和计算,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先乘后加, 而是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经历由物体—符号—模型数学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中, 抽象概括:“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出示标价5元钢笔一支和两本标价9元的故事书, 问:购买这些物品一共多少元?引出算式5+9×2, 组织讨论总价是多少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 体验、感悟。先算两本书的钱再加一支笔的钱, 一共是多少?真正懂得先乘后加的道理, 给学生创造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生活与数学有机的结合,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恰到好处, 让课堂放射生活的阳光, 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 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 他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相当薄弱, 为此, 必须借助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而且改变教材、开发教材、把握教材、用活教材, 这样课堂会栩栩如生。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中, 老师根据班级情况出示:二 (1) 班有32名学生去春游, 小朋友坐船游玩仙都, 每条船上最多能坐6人, 至少需要多少条船?听到是坐船游玩, 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了。马上动笔列式计算, 大部分学生出现:32÷6=5 (条) ……2 (人) , 答, 需要5条船。此时此刻,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 在讨论中, 表示赞成占大多数, 反对的人数却不多。我再次引导学生读题, 这时有一位学生恍然大悟地说:“老师, 至少需要6条船”, “为什么?”“多2人怎么办?”我们不能留下他们不管, 所以再添一条船。还有学生说:“老师, 我认为5条船够了, 把多下来的两位学生, 每条船再加一人就行了, 这样省钱?”又有学生马上插嘴说:“不行的, 这样不安全, 会翻船的。”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自己很快找到答案, 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情, 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又进行了思想 (安全) 的教育。

二、及时捕捉“生成情境”, 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探究。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执行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精心预设内容的落实, 又有临时生成性的资源, 如何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 敏锐捕捉课堂上学生的“意外”信息, 进行机智地处理, 使各种资源都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服务。

1. 让“生成情境”激活思维。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对于学生预料之外的答案, 往往重视不够, 甚至心有忧, 弃置不顾。其实, 这些“尴尬”, 也许是课堂的精华。如果教师细心体会, 艺术地处理,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发现学生的答案有错或有误时, 或有独特看法时, 老师转换课堂的教材, 让学生循着自己思维的脚步, 沿着自己假设的方向探究, 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思维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问: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大部分学生响亮地说:一定是长方形。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操作, 果然是一个长方形。同学都向老师投来胜利的眼神。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会是正方形。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于是教师组织学生换了一个比较特殊 (侧面展开刚好是正方形) 的圆柱后, 再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将圆柱的侧面蒙住, 沿着圆柱侧面刚好能包住。哇, 居然真的可以是正方形。随着学生的情绪高涨, 老师问学生:“如果要在长方体中截取最大的圆柱, 我们应该如何考虑呢?”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 思维异常地活跃, 使之成为闪亮的教育, 教学资源, 真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出现的异常, 及时捕捉, 作为活的教育资源, 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 让擦出的思维火花燃烧起来。

2. 巧妙设疑, 催化生成情境。

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习惯囿于常规化、一般化, 缺乏独到。教师可通过“陷阱”题的巧设, 促其突破常规方法的束缚, 致力于求新求异, 别具一格的解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培养他们思考的独特性, 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拓动态情境, 营造和谐环境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或独霸课堂, 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用、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动态生成昭示着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而应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学只有在人格平等的对话中推进,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处于积极的状态, 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勇于探究, 才能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1.“举一”让学生“反三”, 保护学生的创新火种。

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一方回味思考、自我展现的空间, 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 能主动地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时空里得以充分发挥, 尽情展示,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中, 有这样一题:“小松鼠去森林商店买一袋松果, 每个松果4分钱, 不巧, 袋子破了一个洞, 小松鼠走一会儿就掉一个松果, 再走一会又掉一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小松鼠到家后, 会损失多少钱?”生1:小松鼠可能损失4分钱, 因为掉一个就到家了。生2.小松鼠可能没有损失, 因为松果掉在地上有声音, 就回去把松果捡回来了。生3.我也觉得没有损失, 因为到家后发现了那个洞, 又回去把松果捡回来。生4.我反对, 也许早就被人捡去了……教师在课堂或遇到疑难问题时, 适时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留下思考的时间,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异想天开”“别出心裁”“创新立异”等创新的“火种”。有个性的表现才是出色的, 每个孩子都力求说出自己独到的想法、与众不同的建议, 创新的“星星之火”呈现着迅速蔓延的态势燃亮整个思维的“草原”。

2.“画龙”让学生“点睛”, 奏响耐人寻味的乐章。

“龙”由老师“画”, 而“睛”则留给学生“点”。为学生搭建了创新的平台, 为学生和谐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天地。情景1.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要求学生数100本作业本。学生按照常规一个一个地数, 得出共有100本。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提出数位与十进制的关系, 而是有意识的设计提出“还可以怎样数?”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数起来, 有的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1, 3, 5……单数数;2, 4, 6……双数数的等等。在探索中, 他们发现了10个10个地数最快最简便, 也道出了10个一是一个十;10个十是一百的关系, 发现了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渗透了乘法概念。这样的设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 都有所发现, 都有了成功探索的体验, 使每个学生在开放的内容中学有所得, 在开放的课堂上学有发展。同时, 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四、不断反思, 探寻有效情境的教学策略

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往往性格比较活泼,并且非常的好动。而数学学习又比较的枯燥,很难将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有必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样学生便会更加愿意主动积极的去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一、利用故事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由于小学生有着年龄比较小,好奇心比较强,并且非常喜欢故事的特点。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可以将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进去,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在进行创设的时候必须保证故事通俗易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说,给学生解释“0”的含义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猫捉老鼠的故事,猫妈妈带着小猫出去捉老鼠,但是小猫喜欢玩耍,于是一只老鼠都没有抓到,一只老鼠也没有抓到便可以说是小猫抓到了“0”只老鼠,这样学生很容易对“0”有直观的认识。

二、利用游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往往都对游戏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将游戏利用进去,很容易推动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将游戏利用进去不但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的丰富和直观,并且学生还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吸收也更加的容易。比如说在讲到分数的认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玩分苹果的游戏,让两个学生参与进来,,然后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自己分到的苹果。如果老师有两个苹果,每人能分到一个,这个时候学生便会伸出一只手指来表示自己分到的,若是老师说,自己有一个苹果,每个学生分到了多少时,学生便会一下子呆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学生便会进行思考,老师也起到了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三、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创设和学生认知有矛盾的情境,能够将学生的探究和质疑心理利用起来,从而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将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运用进来,进行难度适中的问题创设,这样不但可以将学生的吸引力吸引到学习中来,还能够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动力也会增强。比如说在进行面积单位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平方厘米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用这个单位去测量课桌,当然,课桌比较大,用这个单位测量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便会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甚至会用平方米等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会更加的积极认真,不但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探索方法。

四、利用新知识和学过的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较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一般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并且新的知识也大都是旧的知识发展过来的。所以,老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可以用旧的知识进行引入,让学生利用旧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规律,学会新的知识,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在讲到分数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的创设,让学生思考分數和除法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分母便相当于除数,而分子则是被除数,得出的分数值便是除法中的商。这样学生便会很容易的推出分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对其进行掌握。

五、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有着一定联系的,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可以努力的找到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更加的熟悉,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生活中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比如说,老师可以进行打酱油问题的创设。比如说,妈妈让你去买酱油,酱油的价格是五块钱,你有多少种付钱的方式,并且不用老板进行找钱。这样的情境和学生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便很容易得出付钱的方案。这个时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但会有所提高,学生还能真正的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六、利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现在在很多小学中,多媒体已经被应用了进去,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喜欢。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可以借助学生本身的一些好奇心理,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学生比较喜欢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将多媒体利用到问题情境创设中去,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欲望,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办法是比较多的,但是其创设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出来,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识到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并努力的进行探索,找到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从而更好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微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8)

[2]姚杰.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3]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04)

[4]于清华,张文利.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9)

[5]徐太松.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快乐阅读,2013(36)

4.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四

【摘 要】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为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应用题解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同时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传统上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习题,所以一般都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反复做题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面对类同的问题,他们能很快的采用已知的方法完成解题。这种教学方式环节固定,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2.小学应用题教学手段“形式主义”。有些老师过度创设教学情境,忽视了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虽能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更易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但过度追求情境教学,脱离了教学目标;甚至有些只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忽略了将所授的知识加以必要“引导”、“梳理”与“整合”,而仅是把每一次教学活动当作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3.对传统教学方法一概否定。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多以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为主,不太重视将数学题目“生活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枯燥无味。但传统应用题教学也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亮点,如它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注重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不同于算式题的简洁明了,应用题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小学数学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显然与数学运算及数学语言有着天壤之别,相对而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正处在发展发育阶段,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应用题的思维和分析,因此小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题意上往往会有些困难。对此,教师可开始引领学生整体读完应用题,审清题意,引导学生采用“缩写”和“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数学应用题。“缩写”可以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c未知量等条件从应用题中提炼出来,使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已知条件“水落石出”,这一过程类似作文教学的审题,使应用题简单易懂,数量关系明朗清晰。而“改写”过程则进一步把应用题语句的生活实际化叙述改写成更为贴近小学四则运算意思的数学表达式,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训练过程,能使小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掌握应用题审题步骤,继而进一步自然养成良好的数学知识认知习惯。

三、结合游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积极,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可以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改变枯燥的学习内容,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学会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教学工作有效的进行。

四、关注学生的体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定的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应用题。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比如上例中的买东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但他们都同样获得了成功。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思维差异的光彩得到了绽放,不同的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在教学中结合画图,加强学生的理解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些难题或者没有思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找思路,从而解决难题,在引导学生画图时,教师要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画图,这样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理解画图过程中找了解题的思路。学生通过结合画图方法进行解题加强了学生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六、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题这一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题比较抽象,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口述进行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学生在对应用题的学习中产生这样的阻碍,这会直接打消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应用题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数学应用题更加贴近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尽量消除数学应用题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通过生活更好地学习应用题。

七、总结

小学教师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找出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5.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五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有效通过生动的设计和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把数学知识和知识应用有效结合的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改的倡导和要求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基本创设了问题情境,内容新颖并且能够有效引发孩子们学会自我思考,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也有很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比较牵强附会,没有承载太多的数学知识,问题情境没有很好的为数学教学服务,导致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现存问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想进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首先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顺应学生们数学思维的活跃发展方向,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问题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其掌握的知识、经验,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气氛,能够有效地帮助和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构建。原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经常在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时,把学生们带入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充分利用大自然情境进行加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这对于情景教学创设起到了很好的实践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是课堂上的传播知识的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虽然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把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重视起来,但是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首先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为创设者,自身的很多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质量。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做基础,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数学理论辅助,所以教学理论素养主要就是包括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有身后的学科知识掌握等,教师只有自身在心理上接受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去实践它,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2.教师对于现有教材的把握程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学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把握好教学教学知识点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现代课本的数学教学内容设置一般是每一节课都是固定的,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学生们身边的实际生活,创设出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可以带着数学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则并没有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导致了课程教学的失败,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于教材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也没有有效的跟问题情境创设结合起来。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需要根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练习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只有用心研究课本教材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创设优质问题情境的教学目的。

3.教师对于学生们是否了解

学生是教学活动针对的对象,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符合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一位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主要是因为他了解这个班级的同学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没有掌握什么,生活中有什么作为支撑,已经这个班级的整体学习和治理水平。教师首先需要善于观察,在调查过程中,一位有着30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说:“我们班级的学生基础差,所以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复杂的情景教学,孩子们大部分都听不懂你的讲什么,理解力差,接受能力也慢。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先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水平,从生活中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在他们的理解能力范围内,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另外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根据本地的生活实际情况,从身边实际生活中出发创设能激发起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1.利用认知冲突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不是教师在教学中强加给学生们的,而是需要学生对于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结构产生困惑,所以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认知特点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们在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新的学习知识中产生人至冲突,让学生们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课堂中留下某些悬念,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容易产生针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的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也就相对提高。2.借助故事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手段的采用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相对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被生动地故事所吸引,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在题目的设置中,可以设置为:唐僧师徒四人取取经,在路上遇见了一片桃园,唐僧吃了两个,孙悟空吃了唐僧的两倍,猪八戒吃了唐僧和孙悟空加起来的总和,请问猪八戒除了几个桃子?带着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们被故事中的人物吸引,对于学习也提高了积极参与性。3.利用游戏形式教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玩乐的过程当中认识和学习新的知识,还能够指导学生利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在课堂上设置商店购买商品的问题情境,学生们在其中扮演了购买者和营业员,在进行买卖游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活动参与程度,还能够加深日常中对于人民币的使用情况,学会数字加减的换算,同时体验到学习新知识的快乐。4.问题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也是把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动作语言的过程,问题情境创设结合实践活动操作,能够培养孩子们在学习中提出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形式。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联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否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创新意识。5.问题情境创设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新课改中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师需要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取,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和融入。例如在活动中,提出这样的情境:在放学时,小明不小心把同桌小爱的作业拿回了家,但是晚上小爱写作业的时候就需要用,那么小爱怎样才能拿回自己的作业本呢?然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看看会有多少个观点和方案出现,然后再按类型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根据各个组织的人员数量进行比较。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而且教师在其中需要扮演好引导者、观察者还有参与者的身份。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引发出各种疑问,能够产生更多的疑问,也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教师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实现学生们的身心全面化发展,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们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法,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热情,学生们在思考的同时加深了对于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自身自信心的建立。问题情境也不是每时每刻需要创设的,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操作,问题情境创设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数学教育,提高孩子们喜欢学习数学的教学手法,具体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当中继续了解和研究。参考文献:

6.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篇六

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其实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真正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应一专多能,素质全面,教育思想开放,热爱儿童,于利用儿童的心理和数学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条件下教师的情感、毅力、想象、语言、能力和技巧才能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

7.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七

一、预设问题情境,为数学学习架设思维载体

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卡通、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并有简短文字的情境图呈现给学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画与情境图,多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数学内部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很容易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共鸣。由情境联想,迸发出一个个问题,为学习数学架起一道道桥梁,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旺盛绽放。

情境图可以是单一图形,也可以是几幅图有机组合的;可以是教材上编排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己创设的。

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教材预设的情境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幅卡通画,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对其内角和的争论,体现了学生现有的不同认知水平。这个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也引出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活动。

再如“图形分类”一节。教材的情境图是一组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给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三次分类的组图,而且配上带有思考性的文字:第一次分类,教科书提示“这是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的”;第二次分类,教科书给出富有思考性的文字“这是按……”,“这是按什么分类?”;第三次分类,教科书没给文字提示,但学生会根据前面的提示很自然地提出“这是按什么分类”。像这样的组图情境,循循善诱,学生学习数学思有方向、学有方法,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生成数学问题,为数学学习插上思维翅膀

所谓生成数学问题,就是组织学生围绕情境图提出自己思考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参照教材设计的问题,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按照一定结构筛选出一组数学问题。通过一个个数学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等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调动手、口、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知识的思考与认知、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为学生学习数学插上思维的翅膀。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利用预设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学习所需要的问题呢?这是“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关键。

1. 引导学生将生活情境转化为一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时,可以把学生熟悉的分苹果的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出示水果,要求学生用数字表示水果的数量。取出5个苹果:“这里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数来表示?”拿走1个苹果:“有几个苹果?用几来表示?”将1个苹果切成两半:“假设这两半块苹果是相等的,那么这里的半块苹果,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样循序渐进,就把生活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了。

2. 鼓励学生大胆用假设、猜想或动手操作等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由学生测量不同形状三角形的所有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是多少度。考虑到测量时会有误差,因而学生容易猜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180度)。有什么方法能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学生会很自然地主动地学习课本上介绍的两种操作验证方法。这样,通过这组问题串,不仅使学生认知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数学推理能力,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 运用已有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等量关系”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关系式等来提出等量关系的问题,从而学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大大增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抽象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三、“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创设生动的富有数学意义的课堂

根据数学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存在的常规问题,也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以外的非常规探究性问题。正是因为数学问题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又因为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中的差异,对同一数学情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目标有密切关系的,并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成的适合本班全体学生的富有生命的课堂。

例如,教学“小数点搬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一节,教师要读懂情境图,其一,要读懂情境图反映了怎样的学习内容;其二,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对教学起什么作用,学生会从中提出哪些问题;其三,还要挖掘情境图中蕴含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载体功能。这一课中,教师首先呈现了卡通动物开餐馆的情境,选取了1、0.1、0.01这样的计数单位的数作为快餐店的价钱,这样便于学生观察、探索、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结合情境,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现实模型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探索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第二个问题是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发现小数点想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三个问题是通过举例进一步验证上述发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要分别围绕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也可能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符的问题,教师要有机地予以精选。教师提出的引导问题要具体,给学生思维定向,学生就会少走弯路,认知就会直指学习目标。比如,提问:“请观察这组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追问:“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它的几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呢?”这样学生的思考就会少偏离认知方向,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用好“情境+问题串”模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得到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数学课堂就会焕发活力。

8.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八

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2、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他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他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從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

“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三、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趣味性情境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直观地趣味化,游戏化,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我们可以讲一些生活琐事.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位同学家中的衣柜上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同学仅仅找到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 这个同学用什么方法完成的? 这样一来,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与数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乐于听,愿意学。

总结: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他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他的推倒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9.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九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课的教学课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都必须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方法先进、质量过硬的教学手段。如何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如何让课堂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升华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教师该不断思考与创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上的课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如何切实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差,课堂上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旦离开了教室,知识就抛之脑后。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低,而且师生双方都容易产生教学疲劳。或许有的教室懂得通过一些笑话、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习惯,甚至专注于此而忘记学习本身。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也是大多数老师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师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许多老一辈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许曾出过优秀的学生,但在如今,却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们的教学手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也很封闭,甚至仍有教师使用“填鸭式”教学,这与课改初衷相悖,也不适用于现代全面的素质教学。又或许有的教师是给出题目让学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改变一个思路上的桎梏,学生依然是按着老师的路子来走,这样的教学是走不出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

三、学习过程中“会学不会做”的问题

老师讲的时候明白,一旦换一种形式就不会做了,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师都面临过这样的烦心事,明明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十分清楚,却偏偏有一些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面对题目无从下笔。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反映过,也有老师专门思考过,但真正碰到的时候,往往就让人感到棘手。究竟该如何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举一反三,学会做题呢?

四、“优差生”分级造成的问题

有的班上同学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分数的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分成两派——“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也是许多教师所默认的,认为“优等生”就该聚在一起讨论学习,而“差等生”则随便教教就算了,千万不要影响了“优等生”。

这样的分化是扭曲、错误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及学生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都不存在着优和差的隔阂,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学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围。

若真分出三六九等,只会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难以提高,且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自暴自弃,两极分化只会更加严重。所以,班级中不应存在两派分化,如何处理好个中关系,这是教师所必须担起的责任和思考的问题。

五、应试与学习的问题

过去的数学学习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各种考试而出现的知识学习,针对性的做题教学,这样的做法是畸形的、是不科学的。但这种思想已经在许多教师、家长和孩子心中根深蒂固,学习等于考试,分数等于一切的思想造成了学生成为了做题机器,而无法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作为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六、师生关系的问题

过去的课堂上,老师是威严的存在,不容学生反对。而学生也出于较低的位置,应该对老师言听计从,不能出现打断及质疑的情况。因为各自的出发点和思考方向不同,往往容易造成师生间发生冲突和不愉快的事情。老师体罚学生、叫家长,学生忤逆、扰乱课堂等。师生关系紧张容易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样是重中之重。

教师们努力在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老师们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课堂中使用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情况屡有发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与新课程相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建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还是以“教教材”为最终目的,没有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2、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3、课堂还是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教师缺少教育机智,不能有效抓住课堂生成。

5、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效率不高。

6、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都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透彻,对新课改研究不深入,特别是如何把《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教材的内容,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教学过程不甚了了,对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是“好的”,没有清楚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好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1、联系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

2、把数学知识放入童话情景中。

3、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带入数学课堂。

二、在数学课堂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三、运用巧妙的方法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四、有效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1、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2、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动态生成”的摇篮。

3、恰当处理“课堂生成”,需要教师提高素养。

五、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交流学习效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关注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

3、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4、不“赶时髦”,只求实效。

5、恰当积极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催化剂。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乐于练习。

1、课堂练习要精心撷取生活素材。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课堂练习设计要形式丰富,生动有趣,要有开放性。

10.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十

一年来,我们多次走进学校、亲临课堂、关注教师、了解学生、感受最真实的“原生态”课堂。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有几分的欣慰,但也有忧虑和思考,正是所谓的“喜忧参半”。为此,我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面

(一)课前准备不足。

1、没有对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研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不到位,对本节课学生所要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和数学能力的了解不够准确,对知识的前后联系、本节课知识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没有很好地进行备课,所撰写的教案的使用价值不高。

建议: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的准备工作就是上好课的基础的基础。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认为,备课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对课程标准应有充分解读;对教材、教辅材料应有充分的解读;对教学对象应有充分的解读;对各种教学资源应有充分的积累与整合。有了这些,你的课堂教学将会成为科学的、灵活的、开放的、高效的。坚决杜绝以各种理由不备课去上课。

2、对教具、学具的使用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如:有些教师在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连直观教具都没有准备。象这样该使用教具的没有教具可用,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活动的没有学具可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致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直观——抽象、从简单——复杂的认知过程根本无法实现。

建议:用生活中的素材帮助我们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如果有多媒体的支撑,我们能够用生动的动画、精美的图片带领学生轻松学习。但现在的大多数教室的设备,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年代,于是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帮助我们教学的素材尤为重要。比如:一位老师在上植树问题时,他伸出三个手指头,问大家:“这表示数字几?”“那大家说说这两个手指间有几个空”,学生说有两个。这时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手指间的“空”,在我们数学的植树问题里,是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间隔”。然后让几名学生上来扮演树,我们来看看有多少个“间隔”。这位老师没有用多媒体,就是借助老师自己的手进行启发,再让几名学生上来演示,就让学生一下明白了间隔的意义,整个过程显得轻松且有趣,教学效果也明显。再有,教学《长、正方体的认识》时,身边的墨水盒、粉笔盒、字典、文具盒、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我们身边不乏教具,只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当我们用发现的目光去看身边的事物时,就会看到教具,它也许是一支粉笔、也许时一个木块,也许是个玻璃杯,但它能让学生轻松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记得在逸夫小学听刘俊梅老师的一节课,她在讲圆柱的特征时,用了接力棒,在讲横切、竖切圆柱时,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时,用刀切了胡萝卜。效果特别好。

(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被当前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安安静静。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布臵的问题和任务缺乏探究性,结果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从何说起。

2、热热闹闹。小组讨论时学生非常活跃,争先恐后,无边无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却都不理会别人的发言与合作学习的目标。

3、规规矩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时,学生统一,规规矩矩地按教师布臵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按部就班,没有自己的设想,行动和创造。

4、优生表演,个别学生休闲。小组合作实践中,优生指挥操作,发表见解,汇报结果,而多数学生成了听众、观众、接受者,个别学生则趁机谈天说地或玩起东西来。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提高其有效性呢?

1、小组的建立:

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然,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组。分组时要考虑的有:

1、成绩: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应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2、性别:两男两女。因为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合作效果更为显著。

2、小组的分工:

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汇报员”;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3.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合作;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讲解放在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但是,并非是每节课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学习的内容有难易之处、重点与非重点之别,不能一律采用合作的方法。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需要合作学习。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问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学生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四年一闰”的新授知识时,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多数学生紧皱眉头,抓耳挠腮,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都出谋划策,共同研讨,并且结合书上下面的备注来探讨。大家七嘴八舌,你指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氛围异常浓厚。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研究结果出来以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同时为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的印象尤其深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当“众说纷纭”时需要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说……”,“我还想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给人民币分一分类,在集体汇报交流后,仍有部分学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目光。于是教师又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在交流、倾诉的过程中,孩子们加深了对不同人民币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时需要合作学习。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赞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多少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孩子们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实验、操作时需要合作学习。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听过的,我们会忘记,看过的,我们会有痕迹,亲自做过的,我们会永远记忆。”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张印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和自备的各种硬币。上课后,教师讲完实验要求,就让小组合作动手测量,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发现:不同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的合作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实验、操作时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他们学会了分工合作,懂得了活动操作的有序性,明白了只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逐渐得到了增强。4.必须保证合作学习时间

小学生年幼,进行操作、思考问题的时间一般要比成年人长,且合作之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汇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充分预设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所需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相互补充的机会。只有教师课前充分预设,留足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否则,由于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状态便被叫停,就会使学生的合作热情冷却,让小组合作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还会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合作学习成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扎实、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三)课堂检测不到位

高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及时的检测,有效检测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法宝。课堂检测可以检测学生学的情况,课堂检测可以反馈教师教的情况。但有点课堂检测意义不大,有点课堂甚至没有检测。我认为,只有当进行了课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策略,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检测,我感觉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练习题地设计要少而精,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第二,课堂检测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梯度。

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知识训练,还要进行拓展性地训练,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灵活的检测。

题型要灵活多样,形式要丰富多彩。第四,当堂检测反馈纠正要及时。

检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才是关键。因此最后必须让同学改错,整理错误的题,并记在记错本上,这样有助于巩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时间的话,可进行二次检测,加强学生对检测知识的认识,形成压力,产生动力,促使其上课认真听讲,正确地对待。

总之,我们要认真把握好课堂检测,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地掌握情况,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期中期末考试方面

一年来,教研室组织了四次统一命题的检测调研,试卷立足课本,坚持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同时考察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题量适当,重点突出,题型丰富灵活,尊重学生们个体差异,注意了题的难易坡度和相应比例。增设了卷面分,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从各年级考试的情况反映,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双基掌握较好,但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考察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题目不适应,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教师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的转变。所以建议老师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教学要把知识教活,平时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题目训练学生思维。

另外,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目、做题不规范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一至五年级卷面失分较多;学生检验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检验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

在平时的数学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细心计算、规范解答、工整书写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一看审题是否正确;二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三是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四是答题书写是否完整。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并加强自身数学知识素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填补数学知识的不足。在一年一次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成绩不佳。我恳切地给大家提出要求:

通读一至六年级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前后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带低年级的教师知识水平不能只停留在低年级的层次,长期带高年级的教师要对低年级的教材熟悉。我们在上数学课时决不能就课论课,而要和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向前复习铺垫,引出新知,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向后留有空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大数学观,让学生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避免出现误人子弟的尴尬局面。

11.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人到数学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未来的需求,回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那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教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教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人为地外化。怎么想的要说、怎么做的要说,甚至连1+2为什么等于3还要说理,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学生了。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方法不当,还有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时,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却没有发挥微机的作用,可见教学手段只流于形式。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2.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

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习题,其实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如果只是简单一做了之,就不會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深的数学根底又很难解释清楚。如“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奇偶性分析”、“数列求和”等等。这些问题也只有真正把握其本质时才能给学生解释得清楚。如只有明白了集合的理论才能弄清长方体和立方体间的子集关系;只有真正明白了分类的标准,才能解释清楚分数为什么只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只有明白了记时法的发展历史及原理,才能向学生说明为什么有的钟表上有三根针而有的钟表上有两根针,才敢说其实有一根针就可以了。

数学教学中新的信息的增加和教材中新的内容的出现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利税问题、关于计算机问题、关于估算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走在学生的前列,才能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上册)主编 张行涛 周卫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小学数学参考》2010年合订本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学科部分(二) 主编 徐巧英 新华出版社

12.关于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思考 篇十二

一、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作用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渗透和融合, 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效果如何与情绪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布鲁纳曾说过:“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从而迫切地去探索新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课, 最终目的的教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的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料能力。”教学中, 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变过去的“知识传授型”为“主动探索求知型”的教学模式, 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诱导性问题,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 以疑引思, 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与思, 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如有疑问, 就会引起他们求知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疑问,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个工厂, 现要在他们之间修一个水厂, 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相等。此水厂修在何处?这问题一提, 立刻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并仔细阅读教材,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营造浓厚的课堂探究氛围。

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 设计一个“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河堤上, 有一个防汛指挥所, 当某人发现河堤上某处发生险情时, 如何准确报告发生险情的所在位置”的问题, 以取代课本中用温度计引入“数轴”的做法, 这样可以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以理解抽象数轴概念, 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以旧引新, 创设迁移性的问题情境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指出“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研究、发现结论, 总结规律。由于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巧妙地设计问题, 使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以旧取新, 化未知为已知, 化陌生为熟悉,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在探究空间图形的规律问题时, 可以先复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有关性质, 再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图形规律与函数的内在联系。

三、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1. 创设问题情境应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 教师创设的教学问题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

因此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 转向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数学思想方法, 恰当地组织素材, 引起学生的情趣,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正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不可随心所欲、故弄玄虚。

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判断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

4.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多种可能的解法。

5.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严谨, 无科学性错误。

6. 创设的情境问题要运用适度, 不可滥用。

为了防止各种不符合课改精神的做法, 教师要多一些研究和学习, 把握课改的精神实质,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多一些反思,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求我们的课堂情境创设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德军.《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第43页至45页.

[2].邢改萍.《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秦皇岛市学苑出版社.2007.4, 第683页至685页.

1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十三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确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气和活力,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显著作用。然而,如果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者过滥,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引起诸多弊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客为主

有些教师把整堂数学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从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题号,到课堂小结,把课堂40分钟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教师成了实现这样模式的“操作工”,整个课堂的主体既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辅助课堂教学,我们要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性”,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反客为主的方式则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性原则,也违背了现代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课件信息追求花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集语音、图形、文字、动画于一体,使“无声”的课本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新知、合作学习的情景,能吸引学生在情感和行动上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老师们的共识。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制作也越来越精致,使课件在声音、文字、图画、动画方面更加出色。更有的老师盲目追求课件的花哨、新奇。这一方面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了,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停留在此,对所学习的内容反而不感兴趣。如:在三年级数学 《认识角》这一堂课中,课前教师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图片,还伴有动听的音乐。教师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寻找生活中的角。教师每点击一次鼠标,教室里就“哇”声一片,学生被这精美的图片吸引住了。然而到了老师提问时,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

运用多媒体,必须正确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教师在选择课件或制作课件时既要注重课件的可观赏性,又要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画面格式、背景颜色、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花样太多反而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讲授内容,影响学生思维,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演示代替板书

由于多媒体的出现,黑板与粉笔的使用率愈来愈低,很多教师只把多媒体当作传统教学的附属物,把它作为黑板加粉笔的代用品。一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寥寥无几,甚至有的连课题也只是课件出示。有老师说:“课件里不是已经有所学的知识点吗?何必在黑板上板书一次,浪费时间,如果需要,直接找到那张幻灯片演示不就可以了。”

板书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可使教师随着思路灵活地改变预设,也可让学生随时参与到教学中,师生互动性更强。很多老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直接做到课件里,课堂上以“鼠标点击”代替板书,这种即“击”即现、即“击”即逝的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给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黑板板书随写随看,内容删减方便。条理清晰、系统性强的板书,则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内化知识。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不可忽视黑板和粉笔的使用,注意不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演示代替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使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很快地接受知识,过分依赖于课件,过分注重课件的功能,课件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这个真正的“主角”,只是充当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观众,却没有“做数学”的机会,忽略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如:在讲《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却没准备实物教具、学具。课堂上,老师是一边按键、解说,一边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却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学生没有通过亲身操作实践的体验,对学到的知识怎会有深刻的印象呢?

多媒体永远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课件展示不能代替实物演示,更不能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4.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上一篇:重大伤亡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新年真热闹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