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精选6篇)
1.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 篇一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是从物业管理角度,对物业的规划设计,建筑安装、设施配置、设备选型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使之既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又满足使用和维护方便,尽可能减少疏漏,保证质量,节约成本。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售楼中心的管理已成为早期介入阶段重要的工作内容。
售楼中心作为项目形象展示窗口,通过对中心整体物业的安全保卫、管理养护和物业服务人员的操作规范管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售楼中心优良环境,同时,统筹区域内各项设施的管理养护,配合开发商和销售公司进行营销活动开展,以良好的售楼物管服务,建立物业品牌形象。现结合香格里售楼中心,对工作中的重难点作如下分析:
1、作为客户进入售楼中心的第一感观,可从看到、听到、感受到三个方面来评价工作质量,因此,售楼中心的环境管理与员工的礼仪规范是影响客户第一感观的主要因素。与成熟小区相比,售楼中心的服务要求更讲究细节性、及时性、礼节性。在售楼中心这个较小的服务区域内,客户的来访有相对集中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每个服务人员的分工就并非单一和绝对,随时观察现场动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及时服务,配合与协作营造的氛围让客户感受到充分的重视,这也是服务所要达到的目的。
2、质量标准拟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也是售楼中心管理必备的规范性文件。每个项目的规模、定位和运作方式不同,决定了售楼中心质量标准必须符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实操性。目前,售楼中心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模式,我认为可以参照写字楼和星级宾馆的大堂管理服务标准进行拟定。
3、车辆管理是秩序维护中的难点之一,售楼中心一般设在交通方便且位置显眼的地方,但紧邻工地和道路,多采用临时停车点,在周末或节假日客户来访高峰期,安全隐患特别突出,为了减少隐患,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管理:
4、售楼中心作为开发、销售、物管三方的工作衔接点,与各单位的关系协调也应在工作中重视,三方工作相对独立,但对于同一项目而言,协作配合一直贯穿始终,良好的关系能使服务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售楼中心水电线路一般是搭接施工方的施工用水用电,排水也多采用施工的临时排水系统,施工过程的可变因素往往会影响售楼中心正常运行,因此与施工方保持畅通沟通也十分必要。
5、售楼中心多地处新区,生活配套设施极不完善,作业层员工特别是秩序维护队员的吃饭、住宿、休闲等问题相当突出,这也是售楼中心员工流动大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员工关怀,积极向开发商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生活问题,是服务管理的必要保障。
范文网【】
2.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 篇二
台湾安保 (岛内称保全) 产业发展已有数十年, 自1977年第一家中兴保全公司成立后, 其他安保企业接连成立。1991年台湾公布“保全业法”及实施细则, 开始重新受理申请安保公司许可。安保公司经营业务大致可分为电子安保、驻卫安保、现金运送安保、人身安保、其他回动安保等。
与安保业类似的行业是物业管理, 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台湾当局并没有核准公司经营建筑物管理维护的业务, 直到1987年才开放准予登记, 1997年颁布“公寓大厦管理服务人管理办法”。由于安保业和物业管理常有重叠部分, 界线已趋于模糊, 目前广义的安保服务业涵盖了安保和物业管理两部分。
随着台湾复合式住宅、公寓大厦数量的持续增加, 推升了安保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根据台湾“经济部”资料, 至2014年11月底台湾有安保公司合计779家, 平均每年新设立近30家。但是每年废止、解散的平均数字也接近10家, 显示出台湾安保业历经近30年的经营发展后, 在当局推动安保行业发展政策缓慢且不明朗、安保企业恶性低价抢标竞争、“法定劳动成本“ (基本工资调涨、劳工保险、劳工退休金提拨等) 负担的急速增加, 以及劳工自主意识增强、劳资争议事件不断攀升等因素综合影响下, 未来可能出现安保就业人数与新加入人数不断减少、消费端合约总价下降或停滞不前、经营毛利不高等不利安保业发展的情况。
不仅是警卫更是大管家
根据中华征信所“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统计, 近年来台湾安保服务业前六名业者依次为中兴保全、新光保全、谊光保全、东京都保全、中钢保全、立保保全, 名次无明显变动且以营业额来看, 前六名年营收均在新台币10亿元以上, 但这六名之后的企业营收均在新台币10亿元以下, 俨然成为一道分水岭。从所占市场份额来看, 龙头业者中兴保全业绩占TOP10总营收的37%, 后座新光保全也占22%, 合计前六名业者占TOP10总营收将近80%。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作者自行整理
岛内经济虽然不景气, 但犯罪手法不断推陈出新, 治安问题受到关注, 安保服务需求也连带增加。同时, 安保企业除了提供驻卫、安保系统等传统服务外, 随着科技发展, 规模大的企业纷纷增加多样化的服务, 使得安保不再只是传统印象中的警卫, 而成为提供多元选择及完整保障的整合性服务业。
龙头业者中兴保全, 在家用安保领域推出了“智慧宅管”产品, 将安保系统配合网络云端, 通过电视屏幕及遥控器控制, 整合了基础安保、健康照护、灯光控制与多媒体资讯等多重功能, 让原本简单的安保系统升级成为全方位的生命财产保护方案。在商用安保方面, 整合各项资讯系统, 提供门禁管制、视频会议、影像监看等功能, 还加入了用电查询、远端控制、异常通知等节能功能服务。针对餐饮业和零售业店家, 他们推出“开店快手”POS店管系统, 结合安保、进出货管理、人员出勤、顾客关系管理等, 使用云端运算功能使资料自动即时备份。
3.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 篇三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从而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所共同研发的成果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是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充分调动行业、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力量,促进产业与教学的无缝链接。行业是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的龙头,它能够指明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程度以及技能要求。企业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比较敏锐,能够比较清晰地知道市场动态,从而有利于引导教学工作。另外,企业中完善的设备以及现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成为学生实习的良好环境。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为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提供有力的依托。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制度创新研究对于中职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制度创新,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学校职业教育健康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理性分析我校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多方联动机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产教结合制度创新,必将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和契机。
2.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有助于加强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成职业教育的合力,形成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价值认同的良性循环。职业化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学校只有以市场作为导向,加强行业所需的技能培养,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
3.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带动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产教融合使教师能够从教材的局限思维中跳出来,更加关注市场及行业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4.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及社会需要,真正达到学有所获。
二、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多方联动机制现状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我校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该专业在学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正逐渐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包括课程设置、顶岗实习模式、行业互动、校企结合、政府引领等方面制度。
(一)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主导作用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阵地。在课程设置中,我们结合安保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多次结合学生在工作中所需技能调整课程。比如,用人单位多次强调学生缺乏团队意识,我们便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危险情况,我们开设了危险防范课;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开设了紧急救助课程;针对学生实操性欠缺,开设了警察战术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随着课程的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专业素养也随之提高。
学校注重学生实习工作,形成特色的顶岗实习模式。我们的实习工作分为日常实习和毕业实习。除了正常授课,学校还组织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安保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日常实习包括广交会的安全防卫工作、白云山节假日安全防卫工作等。学校和广州白云机场、中英保公司、地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每一年都会派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会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各种应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使用各种常规器械、增强团队的意识。实习单位多为一些大型国企,用工人数也较多,这给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也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锻炼机会。但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比较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习一段时间就嫌辛苦,没能坚持完成实习任务;学校中一些实操性课程比较少,学生在实习中一些仪器不会操作;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岗前辅导较少,很多学生没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二)重视行业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引领作用
在注重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引领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结合安保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现代社会安全隐患较大,对安保工作人员的需求很大,但良莠不齐。一些岗位对安保人员要求低待遇也低,而一些高端的企业对安保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待遇好且上升的空间大。在办学中,学校也紧密结合这一行业动向,对安保专业的定位为培养中高端的安保行业人才,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改变人们对安保人员的传统观念。一些高端的安保行业如金融安保工作,要求学生仪态得体、英语表达顺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在教学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增加相应的知识培训,培养此类人才,这既有利于缓解用人紧张的问题,也给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三)依靠政府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指导作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引导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等方面。为全面提升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市教育局在2014年开始组织市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市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工作。我校组建了专门的研制工作组,并邀请30余名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高校学者共同参与研制工作,开展了多层次的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制定的《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首批颁行的13个市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份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紧密结合行业动态、学生基本技能、课程标准展开,经过反复修改论证最终定稿。《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的颁行,明确了方向,锻炼了队伍,将有力地推动我校安保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的提升,也将对广州市安保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设和安保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建设了多个安保实训基地,购置了大批的安保实训器械,这对于我们提高安保专业的办学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设想
(一)我校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多方联动机制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学校在多方联动机制中的主导地位还有待增强。
例如,安保专业有些课程仍存在问题。如,交通管理实务、智能消防系统使用与管理等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没有合适的教材进行中职教学,在教学中缺乏实训训练。另外,对于专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如驾驶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上岗证,这些证件的持有率还比较低,需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提高相关职业技能。
2. 多方联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在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容易受企业用工的减少而影响正常教学。安保专业之前与某个单位达成长期实习意向,并为该公司单独招生,但后来由于该公司人员机制变动,不再招收大量实习生,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影响。二是安保专业精英化教育还未形成。例如,有些单位工作环境、发展空间较好,成了吸引学生实习的理想单位,但对学生形象、体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面试中被淘汰。学校在进行安保专业教学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 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对安保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还不是很明朗。中高端的安保行业就业环境好、缺口大,但目前学校和相关高端安保企业的合作还不是很多,对于这些高端安保行业的职业培训还存在欠缺。二是企业对安保专业教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办学中需深入企业、行业,了解安保专业所需的技能、培养模式、基本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创新设想
1. 形成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四方主体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合力机制。
这四者共同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和升级,共同实现学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产教融合,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教育、社会协调发展。重视学校的教育平台,积极与企业、行业进行合作,打开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的教学思路。
2.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注重人才“订单”培养。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学校通过冠名班形式和定向委托培养形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创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讨设计课程,共同确立教学内容和培养标准,借鉴企业研发机制,开展校本研究,把岗位规范和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企业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
3.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作用,共同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需要多听取企业、行业意见,共同研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相关事项。在新的职教理念和职教体系的背景下,结合《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重构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推进现代服务类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为现代服务行业输送合格人才。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是当前社会转型下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利学务实的人才培养之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摘要: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从中职安保专业多方联动机制现状出发,对学校资源、市场需求、学生培养模式等情况展开分析,紧密结合学校发展、行业需求、市场动态,寻求中职教育多方联动创新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参考文献
[1]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 篇四
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 已成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是有序推进农民向农民工人转型的迫切需要。自2005 年中央1 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以来, 至2012 年中央1 号文件,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地被强调和拔高。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 有助于信息惠农的顺利落地和 “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 在今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农业信息服务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1]。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步伐,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不仅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 而且离不开合理的建设手段和科学的发展机制。当前, 农业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网络拓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难题, 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2]。本文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和实证研究, 讨论了农业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对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实践意义。
1 农业信息服务的重心在乡村
1. 1 基础设施建设应扎根乡村
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运营商层面, 农村农业信息化投入仍集中在城市, 并没有真正落“地”———乡村, 甚至以农村农业信息化投入之名行城市信息化之实。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解决不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网络带宽不足, 宽带虽然进了村, 却入不了户, 农民普遍没电脑、上不了网。2012 年8 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在京发布《2011 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指出: 截至2011 年12 月底, 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 36 亿, 全年农村新增网民1 113 万人, 同比增长8. 9 个百分点;相比2010 年, 农村网民规模增速放缓。从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 截至2011 年12 月底, 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54. 6% , 在农村仅为20. 7% 。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 互联网在城乡的差距持续拉大, 造成因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形成的信息贫富差距。因此, 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在未来几年内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持续增加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对乡村的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1. 2 信息资源整合应深入乡村
目前, 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是农业信息服务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在以往的信息服务过程中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且为数不多的已整合信息资源多是围绕特定部门和需求展开, 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农业, 着眼农村, 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 以农业信息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为突破口, 建立整合农情、农技、农价等信息内容的跨部门采集渠道, 构建数据量大、覆盖面广、数据类型多、更新及时、处理速度快、精确性高、价值大的全国性农业大数据中心, 实现各类数据的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采集、汇聚、加工、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形成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多结构网络信息资源, 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信息需求。
1. 3 信息网络拓展应辐射乡村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城乡“数字鸿沟” ( 又称为信息鸿沟) 仍在扩大。《2010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显示: 2009 年城乡数字鸿沟综合指数为0. 56, 说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城市56% 左右。在信息化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数字鸿沟”坚决不能成为城乡差距的新表现。目前, 缩小数字鸿沟最有效的途径是借鉴农业部“12316”村村通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上移、服务下延”的建设理念, 在保证上游信息源的同时, 通过语音服务、短彩信服务、乡村信息服务站、村村通无线广播等多种贴合农村实际的服务方式, 加快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步伐。依托“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 在城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 拓展信息服务网络节点, 使服务触角延伸至行政村, 通过电视、电脑、电话, 把农业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业从业者。
1. 4 信息人才培训应服务乡村
2012 年12 月, 国家信息中心、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分析报告》指出: 从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情况和应用水平来看,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城市网民的网络信息获取技能远高于农村网民, 对信息的利用和驾驭能力也远高于农村网民。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 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等信息系统的认知程度远不如城市网民, 农村地区在商务交易和交流沟通等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农业信息服务建设, 致使农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下一步应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号召, 联系本地实际情况,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一批有动力、有活力、有能力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努力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2 农业信息服务的难点在整合
2. 1 协调联动助力部门整合
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各自为阵, 工作条块分割, 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有效的联动机制。下一步工作应注重农业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文化部、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及企业的沟通协调, 倡导通力合作, 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为重点, 通过深入整合各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资源, 解决当前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农业知识的割裂现象, 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入手协调整合工作, 如协调农业部的金农工程、12316 语音服务科技部的全国农业农村示范省建设、12396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公益热线、中纪委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文化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等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 确保形成合力。
2. 2 创新体制促进资源共享
从目前的农业信息服务现状来看, 多层管理服务体制造成的业务分割和城乡数字鸿沟造成的信息隔离是生产技术、市场流通、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信息难以落地生根、服务农民的根本原因。要使信息直接到达农业从业者手中, 不仅需要解决信息在链条上层层失真和传递不及时问题, 而且还需要想办法延伸农业产业链, 使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努力跟上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步履。下一步应以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利用为目标, 通过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将各类数据与业务融合到一个在线的农村信息化生态框架中, 打破传统孤立资源与系统的建设应用模式, 构造基于知识平面、自由尺度和弹性网络结构的共享服务技术体系, 实现信息增值高效利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信息服务零门槛落地农村农民, 从而提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此外, 还可以借鉴河北省的成功经验, 推进农村信息“户”联网建设, 促进优势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3 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在内容
3. 1 准确的信息
针对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总体缺乏、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以及已有资源的深入应用程度低、用户没有充分享受到有效的农业技术成果等实际情况, 通过汇聚和整合涉农资源, 做到信息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有序化、高效化, 为用户服务提高更加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针对农村用户文化水平有限、甄别能力弱的特点, 通过信息可信度量对信息源进行信任评估, 以确保用户获取的信息真实可信。
3. 2 有效的内容
利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优势, 为农业提供更透彻的感知服务; 借助物联网的信息收集和辅助表达功能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为农业提供全面的全面的互联互通服务; 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优势整合, 为农业提高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 使得信息服务的内容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1) 信息收集。结合物联网技术, 通过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水体pH值传感器等物联网监测设备, 采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行业的种养信息, 为合理施肥、节水灌溉、智能化养殖、病虫害预警防治等提供指导和依据, 从而有助于农业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判断。
2) 辅助表达。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 用户需求信息的准确表达是信息内容有效性和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和定位技术, 可以辅助农民用户表达更多的关键词。例如, 当用户输入“病虫害防治”时, 通过GPS采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温光湿传感器等采集用户的具体环境信息, 辅助用户添加关键词, 找到与用户诉求密切相关的信息, 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3. 3 及时的服务
信息服务技术是用户与信息源之间的沟通桥梁, 是信息服务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结合云计算与个性化推送技术, 构建灵活、主动、快捷的信息服务方式, 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 将有助于提高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稳步推进[3 -4]。
云计算提供的灵活计算能力和高效海量数据管理分析方法使得信息基础设施能更好地适应用户规模和需求的变化, 普通用户也有机会得到最强大的计算资源。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 云服务模式使用户脱离了信息获取终端的限制, 可以通过手机等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简单终端设备获取所需的一切服务, 而复杂的计算等信息处理过程全部交由云端来处理, 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服务, 实现普惠、绿色、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5]。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所在地域等信息, 了解用户的心理倾向和实际信息需求, 为用户定制针对性的信息策略, 提供主动、及时、精确、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信息服务, 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6 -7]。
4 农业信息服务的根本在对策
4. 1 整合资源, 建立“平台直达”服务模式
在农业信息服务的资源整合方面, 要加强纵向网络和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建设, 不应对地方的信息服务建设做硬性干预和派遣, 而需将地方已建系统和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放在首位。不同地区的涉农信息系统和网站的整合需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由地方政府把握方向, 依附于某个涉农部门开展工作。只建设一家具有综合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是每级地方政府的建设原则, 其他部门负责提供具有特色或专业性较强的网站建设资源[8]。
服务模式方面, 建立“平台直达”的扁平化服务模式, 省级平台统一管理, 县级平台集中服务, 从而由传统的依靠增加管理层次扩大信息服务规模转向通过依靠增加管理幅度扩大信息服务规模。管理层次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增加, 可以减少大量的信息服务中间环节, 能有效降低信息服务成本, 提高信息服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便于信息的管理和服务[9]。
4. 2 创新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国家级的统一调度平台和省一级的综合服务平台, 贯通“12316”“农村远程教育”“科技特派员”这3 个目前在农业信息服务实践中成效显著的工作体系, 实现3 者间人员、资源、场地、设备、数据等资源共建与共享, 达到“1 + 1 + 1 > 3”的信息服务效果; 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实现专家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专家与专家的信息互动, 便于农业知识的普及和经验交流; 连通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流, 实现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诉求由下往上快速反馈, 通过平台的专家资源实现由上往下的及时应诉, 形成互动式的信息服务策略优化过程,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10]。
4. 3 更新观念, 建立“多元参与”建设体制
在目前政府主导的情况下, 虽然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步伐很快, 但是缺乏一套长效运行机制, 农业信息服务很难持续性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是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润滑剂, 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运作方面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可以在公益性服务为主体的前提下辅之以市场运作手段,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的资源调配功能。政府则需要发挥关键性的导向作用, 协调和公益化和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始终坚持为广大农民提供必要的无偿公益性信息服务, 并在科特派员层面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低廉的科技信息服务, 避免信息服务脱离公益化轨道。
4. 4 夯实基础, 建立“全局联动”发展战略
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来看,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化建设都具有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应该将农业信息服务融入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使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成为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联动关节。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的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 临时的资金筹集难以保证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支农资金为基础, 设立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专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成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5 结论
本文针对农业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信息缺乏有效整合、信息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了原因剖析和经验总结; 基于下一阶段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实际需求, 提出了加强整合资源、鼓励机制创新、及时更新观念和注重基础夯实等参考性发展对策, 对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合理安排、科学部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有助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和“三农”问题的早日解决。
参考文献
[1]Li Quan-guo, Kang Ling.The Relationship and Strategy of Informatization on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J].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 2012, 115 (2) :445-450.
[2]Christine Zhen-Wei Qiang, Asheeta Bhavnani, Nagy K.Hanna, et al.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M].America:The World Bank, 2009.
[3]CHEN Kang, ZHENG Wei-Min.Cloud Computing:System Instances and Current Research[J].Journal of Software, 2009, 20 (5) :1337-1348.
[4]Thomas Robertazzi.Grid and Cloud Computing[J].SpringerBriefs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2, 11:65-68.
[5]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6]K a··pyl a··T, Niemi I, and Lehtola A.Towards an Accessible Web by Applying Push Technology[C]//Proc.Fourth ERCIM Workshop.Stockholm:User Interfaces for All, 1998.
[7]Benjamin Doerr, Tobias Friedrich, Thomas Sauerwald.Quasirandom Rumor Spreading:Expanders, Push vs.Pull, and Robustnes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9, 5555:366-377.
[8]辛仁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意义重大任重道远[EB/OL].[2005-03-23].http://www.yesky.com/searchcio/505 811632660676608/20050323/1925508_1.shtml.
[9]廖桂平, 李建辉, 李锦卫, 等.“两端两网”扁平化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探索[J].情报杂志, 2012, 31 (3) :180-184.
5.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 篇五
1 综合性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易遇到的难点问题
1.1 医护人员受传统医疗模式影响深重,健康管理服务理念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按照健康管理学的观点,医院的诊疗服务多是晚于预防干预阶段的服务,即临床干预阶段的服务。医院的医护人员多成长于传统医疗模式,擅长各类专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服务对象多为疑难病、危重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相对很少。医护人员长期形成的传统医疗服务理念根深蒂固,对新型健康、亚健康检测技术与干预手段不易接受,难以在短期内树立健康管理服务理念。
1.2 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不易搭建,服务效率难以持续提高
健康管理服务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搭建信息化平台是必由之路[1]。医院的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一般由健康风险评估、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生活方式指导等模块构成,同时要求与医院信息系统相兼容,实现数据共享,因此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大。如果不搭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少量的客户可以通过手工或半信息化方式服务,但随着客户量的增加,落后的工作模式就将难以满足服务需求,工作效率低的弊端就会显现。
1.3 缺乏健康管理核心技术,慢性病管理难以见到实效
慢性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是健康管理两项重要的核心技术,前者对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客户的依从性,后者对于从生活细节进行健康干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确保慢性病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真正适合国人应用的软件尚未成型,造成慢性病管理方案难以落到实处,慢性病管理难以见到实效。
1.4 人才队伍匮乏,服务团队难以达到专业化要求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业人员需要经过规范化培训,要求有医学与健康管理学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但目前医院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人员,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人员较少,知识结构更新也不够及时,尚达不到健康管理服务的真正要求,造成服务团队不够专业化,服务的规范性难以保证。
1.5 亚健康检测与干预手段少,相关人群难以甄别和控制
虽然亚健康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争议,但体检指标介于正常和疾病之间、具有“亚健康症状”的人群在所有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对亚健康的控制刻不容缓。但是,只依赖医院常规的检测设备和治疗手段,既不能良好地甄别亚健康人群,也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时也不利于进行亚健康的科研工作。
1.6 院外服务机制不健全,医学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指导
健康管理客户在院外工作生活期间,随时会有医学问题需要向专业人员咨询,或病情出现变化时,渴望得到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但如果缺乏全天候的沟通平台和健全的服务机制,客户在院外期间的医疗需求就会得不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指导,从而就将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严重漏洞。
1.7 提供就医服务需抢占普通医疗资源,绿色通道难以切实保证
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之一,就是有强大的医疗资源做后盾,这也是客户选择医院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关键所在,医院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也必然包括了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就医绿色通道也是保证客户健康管理效果的重要一环。但健康管理客户到医院就诊时,会与普通患者抢占医院的优势资源,如果协调不好,会同时影响到健康管理客户和普通患者的利益。
2 主要对策
针对综合性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易遇到的难点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医院健康医学中心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2.1 成立健康管理培训基地,重点解决医护人员观念滞后的问题
为帮助医护人员尽快树立健康管理理念、做好健康管理服务的准备,我们参照健康管理师培训大纲,将本部门全体人员都纳入了培训计划。我们聘请院内、外专家组成授课队伍,对工作人员分层次、分重点加强健康管理培训,首先解决服务理念问题。几年来,作为工作人员不到300人的部门,仅健康管理理念培训就超过了500人次,经过培训,目前医护人员已经普遍接受了健康管理理念,有效解决了服务观念滞后的问题。
2.2 与优秀软件公司通力合作,建设与医院HIS系统相兼容的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
几年来,我们在医院信息科的积极配合下,与国内优秀的医疗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与本院HIS系统全面兼容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2],包含以下模块:(1)个人电子健康档案。(2)短信提醒。(3)体检结果查询。(4)健康教育栏目。(5)慢性病风险评估。(6)生活方式干预。(7)随访与投诉。(8)门诊、住院预约。该系统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主平台,对保证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3 嫁接尖端健康管理软件,有效解决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难点
我们选择得到业内专家认可的健康管理行业的尖端软件,实现了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嫁接,有效解决了慢性病风险评估与生活方式干预两项健康管理技术难点,从而提高了慢性病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生活方式干预的专业性、系统性、实效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依从性和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2.4 加强专业化培训与遴选专家相结合,建设优秀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
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慢性病管理等多项服务,要求服务者具备临床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因此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我们根据工作分工,选派技术骨干到权威培训机构接受健康管理专业化培训,建设专业化队伍,同时也吸收了我院优秀医学专家共同组成健康管理服务团队,这支队伍由五部分组成:(1)高级健康管理师。由经过二级以上健康管理专业化培训的优秀健康管理师组成,负责制定健康管理计划、进行疾病风险评估、提供长期动态健康指导、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服务。(2)初级健康管理师。由经过一级健康管理专业化培训的医务工作者组成,负责基础性健康热线咨询、疾病风险评估信息采集录入、为就医绿色通道提供引导服务等。(3)主检医师。由高级临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担任,负责汇总撰写体检报告、进行面对面健康咨询和体检后第一时间的跟踪提醒服务。(4)亚健康干预专家。由我院在亚健康干预领域具有技术专长的知名专家组成。(5)慢性病管理专家。由我院相关专业优秀高级技术职称专家组成,负责慢性病管理、团体客户健康讲座等。
2.5 建立亚健康干预基地,丰富亚健康干预手段
我们在逐渐丰富相对成熟的亚健康检测手段,如量子共振技术、超倍生物显微分析技术、血管弹性检测、食物不耐受检测等手段的同时,动员我院在亚健康研究和干预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开设了“中医养生调理”、“心理咨询”、“体重管理”、“饮食与营养指导”、“女性更年期保健”等亚健康门诊,有效丰富了亚健康干预手段,找到了亚健康干预的部分落脚点。
2.6 借鉴客户服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利用专业化的呼叫中心保证全天候沟通服务
考虑到健康管理跟踪提醒与咨询服务既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又需要计算机、语音设备辅助下的沟通交流平台,我们借鉴服务性行业在客户服务管理中的成功经验,设立了小型专业化的呼叫中心,座席员全部由医学专业人员担任,提供全天候的跟踪提醒与咨询服务。服务方式包括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客户可根据意愿自由选择服务方式。
2.7 无缝连接本院特需医疗服务体系,确保就医绿色通道的便捷畅通
为了不抢占医院普通医疗资源,让健康管理客户的就医绿色通道得到切实保证,我们依托本部门下设的医院特需专家门诊和特需病房,对特需医疗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在健康管理客户有就医需求时,实现与特需医疗服务体系的无缝连接,在特需专家门诊、亚健康干预门诊和特需病房优先安排就诊,有效确保了就医绿色通道的便捷畅通。
参考文献
[1]李信春,王晓钟.公立综合医院发展健康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8,12(2):41-42.
6.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 篇六
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 关系着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认真贯彻落实, 离退休职工晚年幸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不仅是广大离退休职工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离退休管理组织和离退休管理干部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在目前退休职工养老金已社会化发放, 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将逐步迈向社区化管理的过渡时期, 如何进一步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此我们先介绍水电五局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水电五局是五十年代初期就成立的老水电企业, 水电五局作为水电建设单位, 单位流动性大, 人员分散, 所以对离退休人员实行分片区、基地管理, 北方片区有:涿州基地、高碑店基地, 三河基地, 新乡基地, 南方片区有:广元基地、成都基地。其中成都基地是各个基地的中心, 统管着南、北各个基地七千多名离退休职工 (不包括抚恤救济人员) 。
一、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难点
1、社会保障和配套服务设施难以满足需要。企业没有资
金再建活动场所。如成都基地有500多名离退休职工, 没有一处有专门供老年人活动的门球场。这因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 地价可以说是“寸土寸金”, 作为企业单位一没有空闲土地, 二没有建设门球场资金。
2、离退休职工居住分散, 给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带来非
常大的难度。水电五局的老职工绝大部分是从四面八方调入的。目前这些职工相继离休和退休, 有的住在边远贫困山区, 有的返回了农村或与子女住在其它城市。退休职工居住分散, 给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带来一定的难度, 这些居住在乡下和边远地区的退休职工, 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待改善, 买米买菜, 就医都不方便, 有的就近看了病, 医药费一时难以报销, 有的居住条件简陋, 有的子女就业仍未解决, 有的子女下岗了也到家里靠老人的养老金生活。还有一些退休职工退休回家后没有房屋住, 仅靠那点微薄的退休工资难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人丈夫是我们的退休职工, 妻子是农民, 老两口就靠总共1000多元丈夫的养老金生活, 碰到子女下岗了, 还要回家吃老两口的。
3、随着水电建设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水电五局作为
企业, 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但退休职工的队伍却日趋扩大, 至今企业已拥有离退休职工七千多人,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退职工。随着退休职工比例的逐年上升, 离退休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离退休职工对在职职工实际上己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的负担。
4、离退休职工普遍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社会
交往少了, 集体活动一般不愿参加, 成天猫在家里, 产生了空虚感, 孤独感, 甚至有些由此而诱发多种老年疾病。
5、目前城镇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绝大部分都参加了养老保
险计划, 但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近几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频率和幅度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二者的差距越拉越大。据调查, 一些城市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水平比企业退休人员平均高出70-80%, 这种双重体制的磨擦既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 也每每引起企业退休人员的不满, 造成了不必要的攀比和骚动。
6、水电五局由行业统筹划归社会统筹后企业的离休干部
与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不一视同仁, 企业的离休干部不能完全享受国家给离休干部的优厚待遇。水电五局是企业单位, 离休干部担忧企业, 不好养老和医药费无着落, 使本企业的离休干部更觉得比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低人一等”。
7、离退休老职工普遍担心子女下岗, 有的离退休干部反映身边无子女, 无人照料, 企业没有办法解决。
二、加强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
1、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 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只要每年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几次活动, 退休职工有困难尽力帮助解决, 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努力完成就行了, 如今看来, 仅做这些是不够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老年人的需求观念也有了相应改变, 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要根据老年人新的需求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并结合实际有所创新。首先, 要从政治上, 思想上关心老年人, 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铺平道路, 其次, 要为他们提供机会, 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继续奉献余热。再次, 要努力创造条件, 尽可能为他们扩建一些文体活动设施, 使他们能经常参加群体活动, 精神充实, 生活愉快, 身心健康, 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正如某位中央领导所说的:“老龄工作要坚持党政主导, 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他强调:“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转变作风, 深入实际, 加大投入, 为老年人办好事, 办实事, 同时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和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 老龄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2、强化管理, 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人力资源, 一是要
发挥退休职工的劳动力资源。退休职工中一部分是因企业不景气而过早地退休的, 这些人仍然年富力强, 退休前是生产骨干或技术能手, 仍是很强壮的劳动力。二是要发挥退休职工的智力资源, 在文教卫生技术部门, 一些有高级职称的老同志, 如能继续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 对国家、对企业、对其本人都是有利的。各级离退休管理组织, 各种老年协会应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余热。技术行业可以聘请他们当顾问, 为企业出谋划策创造财富, 人员紧缺, 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 还可以返聘他们为临时合同工, 让他们继续为企业做贡献。
3、采取措施, 努力提高离退休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 一
是要加强离退休管理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使离退休干部不断提高对离退休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牢固树立起做好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清除离退休管理工作“没出息。”“低人一等”“没地位”的错误认识, 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 组织他们深入家属区“现场办公”, 访贫问苦, 调查研究, 与离退休职工交朋友, 掌握他们的思想方向, 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二是要完善离退休干部的培训制度, 定期组织离退休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轮训, 把干部培训作为提高干部素质的根本途径抓紧抓好, 三是要选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资力较深的同志担任离退休管理工作。四是各级组织要关心离退休管理干部的切身利益, 升迁、奖励、奖金分配及其它各项福利待遇上, 应与其它干部一视同仁, 充分调动离退休管理干部的积极性。
4、离退休职工作为老年人, 精神的愉悦与经济保障占同
等重要的位置, 老年人只有老有所养, 才有老有所乐, 只有老有所乐, 才能为社会做出不遗余力的贡献。为此, 我们在落实老有所养的同时, 开展一系列活动, 以增强离退休同志的体魄和心理上的健康, 一是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参观旅游, 每年一次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参观考察本地区有代表的工厂、学校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组织到就近的革命圣地和旅游风景点。二是组织老人进行琴棋书画比赛;开展老年文艺活动。组织老同志书画比赛, 举行获奖作品展览;成立老年体协, 根据老同志的爱好, 成立舞蹈、腰鼓、气功、钓鱼、象棋、乒乓球等队伍, 制定全年活动规划, 做到月月有活动、月月有比赛, 定期举行老年人运动会。并举办多期门球、象棋、乒乓球的培训班。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社区组织的这些活动。这些有益活动陶冶了离退休职工的情操, 激发他们老有所为的热情, 许多老同志将根据自身的特点, 发挥较好的作用, 另外, 每个离退休办, 选择离退休职工中威望高、见识广的老同志作顾问, 并根据离退休职工的数量, 分基地分别成立离退休党支部协助做好离退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5、对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少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
的情况, 应考虑设计实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都纳入社会化的同一计划 (即使各自实行不同的计划, 也应在基本制度结构上相同) 实行三同一不同, 即按同一比例缴费, 按同一标准计发社会统筹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状况同步提高养老金水平, 在此基础针对各自的特点, 实行不同的附加性养老金。
6、老年医疗保健工作水平的高低, 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
程度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因此, 务必把老年医疗保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开拓进取, 促进离休管理工作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退休职工将逐步走向社区化管理, 但不管哪种管理, 对离退休管理工作要求将越来越高, 因此, 要进一步扩大离退休管理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以后社区要重视退休职工活动场所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兴办一些中小型敬老院, 老年公寓, 创办老年大学, 为退休职工和孤寡老人提供生活、学习、娱乐场所, 正如上海华东医院院长王传馥先生提出的:“ (1) 、老人应该有自己的活动室, 在那里可以看书、读报、下棋、打扑克, 交流思想, 运动健身。 (2) 、老人应该在一所诊疗质量较好的医院就诊, 医院要提供优先挂号, 优先就诊, 优先配药, 优先住院的四优服务。 (3) 、老人应该有康复诊所。可以消除其在疾病痊愈后遗留的功能障碍, 为此, 社区要建康复站。 (4) 、老人应该有临终医院, 当患有绝症或慢性病发展至终末期时, 可在那里安逸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站。 (5) 、老人应该有托老所, 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 可送托老所, 如白天送去晚上接回, 称之为日托所;全天不接回, 周末接回, 称之全托所。 (6) 、老人应该有养老院, 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 可以到养老院养老, 国家出钱。以上措施要靠多渠道、多形式落实, 可以政府办。社区办、集体办私人办。只有交接好每一轮‘接力棒’, 我们的老人就能安度晚年。”
【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推荐阅读:
采油厂安保服务07-21
综治安保服务检查报告10-05
会议安保服务协议书07-01
景区安保服务管理制度09-17
安保服务质量承诺书11-19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难点12-12
安保谈话提纲07-13
安保年度总结08-13
安保工作措施10-13
国庆安保方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