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2024-06-14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精选16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一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3、锻炼坚强意志

第一、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因此,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课老师要注重讲解有关意志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还有明确的锻炼目标和计划。

第二、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表现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这是最能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的活动。

第三、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及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学生在订立目标时,不能太远,要切合实际,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或改变,从而增强成功的体验

2.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二

一、学会赏识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只有赏识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要使赞誉和赏识达到最大的效果,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赞誉和赏识的“度”。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 都有优势, 有些是典雅华丽的荷花, 有些是争奇斗艳的牡丹, 有些是顶风傲雪的蜡梅, 有些是默默无闻的野花, 还有一些是不起眼的小草。教师赞赏的程度要适时、适中, 当学生有少许的进步和较出色的表现时, 教师的赞赏要及时,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赞赏, 要不失时机。赞赏的语言准确, 不能言过其实, 也不要搪塞敷衍。真就是美, 只有真心诚意的赞赏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 体验到被赏识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从而形成活泼向上的性格, 真正地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在课堂上表现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时时充分地展现自我。

“宽容会使错误变得美丽, 而赞赏会使人变得美丽。”赞赏是一把万能钥匙, 它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使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当教师真正与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时, 作为主体的学生也会变得活泼起来, 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新学期开始, 有一位休学生进入笔者的班级, 笔者安排其找自己的优点, 然后向笔者报告。几天过去了, 他还是没有找到优点, 笔者生气地告诉他:“人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 你怎么找不到呢?再找不到就罚你抄两篇语文课文。”又过了一天, 他很为难地告诉笔者:“只找到一点点优点。”“一点点优点也是优点, 说说是什么呢?”他腼腆、害羞地说:“我爱劳动。”“爱劳动好啊, 这是个大优点, 应该保持下去。”笔者及时鼓励他。从此, 他积极为班级劳动, 积极为班级服务, 每次卫生大扫除都能得优秀。

二、学会关爱学生

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才能使作为主体的学生真正地活起来。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心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付出真诚的爱, 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使他们萌发奋发图强的良好愿望, 听从教师的教育。教师要循循善诱, 保持耐心, 以爱心去引导他们,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使他们在教师的爱心中体验到自己在教师心中的位置, 从而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爱之中, 关爱是我们生命中最需要的情感。关心、热爱一个学生就是在塑造一个学生, 而厌弃一个学生就是毁掉一个学生。教师必须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 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 让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三、学会信任学生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关键因素。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学习伙伴关系中, 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带动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教师不仅要从心理上信任学生, 还要从言语、从行动上信任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 拿出我们的尊重、赞赏、热爱、信任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吧, 给我们的学生一片绿叶吧, 我们将来必定是满眼沉甸甸的收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你会贴近孩子的心, 拿出我们的爱心和诚心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忠实听众。笔者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兴奋、活跃起来, 那学生怎能不喜欢我们的课堂呢?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 士为知己者死。”知己就是能发现、欣赏自己优点的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我们作为教育者, 想想我们自己, 我们难道愿意校长和同事天天批评我们, 找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吗?将心比心, 学生的愿望和我们的愿望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付出我们的爱, 我们的教学工作将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摘要: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关注现实社会, 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使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经验得到积累, 认知得到提升,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基础。

3.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 篇三

一、青少年开展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对广泛开展心理训练产生了越来越紧迫的需要。社会的急剧变革,竞争方式的加剧,生存与生活条件的巨变,必然使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受到剧烈冲击;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素质型人才观的全面确立,也给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升级、评优、升学、就业等教育体制提出了新要求。这些必然对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人格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强烈影响,使他们在心理适应上出现困难,会产生一些认知、情绪和人格上的冲突与失衡,极大地危及到他们的心理平衡与健康。面对这一切,无论是为了消除内在的心理冲突,还是对心理失常防患于未然,或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适应与竞争能力,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引导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就成了現代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手段。

人的一生从童年到少年,青年以至老年,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马斯洛语)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更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青少年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性行为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去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二、自我意识在青少年心理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的核心要素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等构成的体系,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内部心理条件”的总和。自我意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人的一生中能作为一个自我认识、评价、协调监督和调控系统而存在。

首先,自我意识能对人的一生中的心理和行为起到认识、评价的作用。对自身的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认识、评价,并结合所获得的外界信息和价值标准,确定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样做,做得怎样等等,能为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塑造奠定价值和方向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

其次,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挥着自我协调与监督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得人们根据所拟定的人生计划,所确定的人生目标,监督自己活动的全部过程,以保证自己的活动与自己的动机的连贯一致,实现原定的计划。心理训练的每一具体步骤,每一具体细节,都离不开自我意识在其中所起的协调、维持和督导作用。如果自我意识的协调监督功能丧失,就会导致心理训练漫无目标,不能持久和深入,甚至引起人格紊乱,出现心理变异。

第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控和指令作用。它能根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所提供的关于自身状态的信息和接触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以及自我协调监督所提供的以往目标、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对自己现实的活动进行自觉的调控。这主要表现在:起动与制止行动,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强和减弱,积极性的提高或降低等等方面。通过对自己活动的调控,达到与环境、与自身欲念的协调,实现对客观外界的改造与自身的提高。

自我意识作为影响心理训练中自我认识、评价、协调监督、调控指令的核心要素,必将对人整体心理素质的构成发生重大影响,对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目的性、方向性、进程以及发展水平产生重要作用。一个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能力的人,在认识外界的活动中便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能做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布朗斯·罗伯特(Bums·Robert)关于自我观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查明了自我观念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度一般在0.3~0.5之间。在智力分数相等的情况下,自我观念恰当的学生注重训练和发展自己,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自我观念不太恰当的学生不注重训练自己,则未能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所获得的学习成绩也不够理想。 因此,注重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技巧,能使他们的心理与行为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

三、心理训练中不可忽视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培养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人可视为一个具有能量的社会复合体,既有生理能量,也有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生理能量。人类自身的生物学进化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重要条件。这表明,独特的心理与行为实际上起因于或起源于特殊的生物结构及其功能,人类的心理行为中毫无疑问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生物学的因素。因此,引导青少年学生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学校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及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意念操作、气功训练以及单项的特定部位的按摩、抓握和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这些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某些行为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出人们科学从事心理活动的动力,而且能够有效地限制人们许多不良心理的滋生。

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也认为,人体的任何生理部位都和心理发生着联系,生理与心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心理素质的完善有赖于生理素质的健全与发展。正是由于四通八达的脑内联系加上人体各生理部位积蓄的大量过剩的能量,才使机体呈现出身心联系的巨大“网络”,才形成了一种人体内最强大的自身固有的修复能力和能动机制,通过特定的积极暗示和自我调节,可把人体内的巨大潜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经过不断地训练和强化,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因此,重视引导青少年经常性地采用策略性、技巧性方法去调控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提高生理活动水平,是青少年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四、心理训练包含的主要内容

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1.心理成长问题。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自己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

2.心理缺陷问题。当学生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等方面存有某些心理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

3.心理障碍问题。学生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纠正其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与外界的和谐。

4.挖掘心理潜能问题。通过有目的有策略的心理训练,将有利于最大可能地开发人类自身存在的潜在能量,使之成为现实的能量。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是引导青少年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的重要手段。

五、引导青少年有效自我训练的方法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阻碍自身前进的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创造“氛围圈”。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环境,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说,内部要素的有效组合是有效进行心理训练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综合效应则更是有效进行心理训练的重要条件。为此,青少年学生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的舞台和背景。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态与饱满的情绪,就应主动地去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素质的塑造过程,说到底,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成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增强学生的素质建构意识,使他们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人格心理学家乔治·凯利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由‘个人建构’或预测世界的方法所决定的,即每个人的行为是与他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一系列独特的期望相—致的。这样每个人的一套‘个人建构’或关于生活的预测便构成了他的个性和他的现实,并指引他的行为。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建构的能力,人们从来就不是只听任环境的摆布而无能为力的,相反,人有能力改变它,以便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灵活、自然和更具适应性,更具有其独特性”。事实上,心理训练的过程就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在这种交换过程中,人是主体,是有理智的动物,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机制,按照科学的原理去自我调控这一交换过程,通过不断提高交换过程的“自组织水平”,达到自身心理“自组织水平”的提高,使自己的心理素养出现质的飞跃,心理结构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六、其他学科对心理训练的启示

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物理—心理法。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

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接受和承受环境的 压力与影响,从而使自己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曾有学者响亮地提出:“你要心理健康吗,请多劳动吧!你想精神愉快吗,请开口说话吧!” 这形象地说明了劳动、社交等物理心理法永远是人们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

2.生物—心理法。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来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探讨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强调人们通过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具体研究方法涉及到许多技术领域,如条件反射法、电生理技术、脑化学技术等等。在青少年心理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开展按摩、体操、健身功、韵律操、深呼吸、体态放松、乐曲催眠等活动,通过强化和改善生理功能,进而达到改变心理状态和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这些都是生物—心理法运用的具体表现。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恰到好处,不仅能使青少年学生的许多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而且能够激发潜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与发展。

3.信息加工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形成过程中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人们学习活动中的广泛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 自我设计攻克“顽疾”的办法;以书信、通讯、倾谈、宣泄等方式缓释心理压力等措施,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

4.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四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经研究表明,家庭对一个人的品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就如何加强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群体的各种压力,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经研究显示,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断警示着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让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学习动力,适应性差,无目标。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便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和情感交际障碍。

3、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畸形的失恋态度往往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体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的容易自卑的学生当中。

5、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

6、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害怕挫折,恐惧困难。

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所发生心理问题,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专家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家庭经济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同时,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气、自私、高傲等。

三、对改善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是培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重要基地,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的最合适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努力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鼓励子女大胆交流,说出心声。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及时进行家庭教育,从而避免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1、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开导。

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2、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疏通和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恋爱观。理性教育才是真理,不应感情用事;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信息。

3、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家长应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放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与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保持密切联系,密切跟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及时了解孩子学校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多与孩子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交流,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五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6.小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耐挫力培养 篇六

一、小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脆弱,抗压耐挫能力差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日常接触、座谈分析、问卷调查等渠道,了解到形成小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 挫折心理的主观因素。

一是生理因素:现在的小学生接受启蒙教育早,接受的信息量大,对外表美有着很高的标准,如身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面容的美丑、皮肤的色泽等的缺陷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二是动机冲突:当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这些目标不相容或互相排斥时,他们会因为其中有些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挫折感。三是自我估计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评价自己,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低了,当自我估计过高时,必然产生挫折感;当自我估计过低时,造成能力剩余的遗憾,也会产生挫折感。

2. 挫折心理的客观因素。

一是在班级群体中,学生各方面条件的差异较大,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班级中老师的关注度、是否做小干部、在学习活动中同学的欣赏肯定与否等,都会引起学生产生烦躁、抑郁情绪,从而产生挫折感。二是行

为活动性质。小学生行为活动的性质与自身能力、个性、兴趣、气质不相适应,比如,在班级文娱活动中,不善歌舞,不善表演,看到同学们的表演,自然而然会产生挫折感。三是进入班级就形成了一个学习活动的群体,同学间相处不和谐,时而发生的矛盾,导致友谊、真诚、合作、互助等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容易产生挫折感。四是成绩和效率的差异。尽管小学阶段不进行成绩的排名,但实际上教师的结论性评价、家长的关注,还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与差、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还是清楚的,成绩不理想、距离自己目标差距大的便产生了挫折心理,活动效率的退步、落后,与追求进步的积极倾向产生心理对抗,也必然产生挫折心理。

二、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学生群体的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耐挫的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文化知识的传授。耐挫教育并非是心理教师的专属,也非班主任一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任课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耐挫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心病要治心,小学生的心理还很稚嫩,可塑性大,我们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他们的耐挫力才会不断提高。

1. 耐挫力的培养既要有“力度”,也要注意“适度”。

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一方面要注重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目的”与“现状”发生冲突之下自然施行挫折教育,以便加深感受和体验,使其不可逃避困难与挫折,自然施行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力度忌强。另一方面可以人为地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以达到一定的力度,此谓力度忌弱。在注重“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能因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而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要切实从儿童的实际承受能力、气质类型出发,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反面影响。总之,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持之以恒、区别对待是关键。

2. 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艰苦磨练。

现在的孩子生活都比较优越,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置身于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如磨难式夏令营、远足、登山、军训等,都能将触角伸至室外,把对意志的磨练拓展到课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承担风险,让学生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从而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笔者平时还能以家庭为抓手、以团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父母的好帮手”等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对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有关的基本知识都有所了解,挫折意识提高了,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

3. 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上进热情。

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会把某个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他们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一股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教育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具有丰富性。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可效仿的榜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典型范例为榜样;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为榜样;三是以身边的的可知可感战胜挫折的人物为榜样。

7.小学生心理情感及调节方法 篇七

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强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观。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1、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

(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自己痛哭一场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师、家长或好朋友说出来,请他们开导,也可以在他们面前哭一哭,以减轻心理压力。

(2)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8.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八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张斌a,邱致燕b,王叶飞a,罗银屏a

(湖南中医药大学a.人文社科学院;b.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应用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突出,实践能力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对应用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进而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最后提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希望可以对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立项课题(XJK014BGD05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3B08,13YBB168);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SK3045);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年223号)

作者简介:张斌(1983-),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评估研究。

通讯作者:邱致燕(1983-),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本身也包括了心理学的很多分支科目,本专业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强的心理学人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测评、人力资源测评等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所以,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工作后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培养目标过于单

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

之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各职能部门所需的素质不匹配,致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而公司又缺乏人才。目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和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心理学应用技能,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调查得出,40%的专家学者对于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训练状况不满,专家们普遍反映他们缺乏实践技巧和经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述两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了我国培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

(一)固有模式的桎梏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只设立在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医学院校从2001年开始才有部分院校引进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受教育学科影响较深,理论性培养环节较多,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新增该专业的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与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尽管大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申报不同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根据新申报专业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和教育的特性,强调应用型和技术型,但其培养方案的制订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

(二)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一个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有很多医学院校直接外聘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况且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受传统心理学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其自身的运用实践能力不够,也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进行良好的引导。而年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老的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来自其他专业,属于半路出家,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薄弱,能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具有较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往往教学经验欠佳,能够给予学生的实践知识少。虽然新老教师的搭配可以形成互补,但是整体较弱的师资状况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跟不上实际需求

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的要求比较高,而学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少,达不到需求。医学院校由于开设应用心理学时间不是很长,对该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当然优先考虑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益,使得心理学更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况且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受地域限制,本

身条件不足,资源有限,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只能采取多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实验方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开办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院校购置的实验设备性能差,只能满足于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探索和独立设计实验,达不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标准,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不够完善的教学体制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足,大学期间只要相应学分达到标准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学分没有相应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理论记忆多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身动手需求少,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对本专业失去兴趣。

(五)学生自身缺乏实践精神

从应用心理学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

足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家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注重外在荣誉的包装,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目前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考核而学习,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质培养,在实践能力运用方面严重不足,属于完全的高分低能型,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学专业,也是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与理论知识相匹配,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多以探索性、综合性的实验为主,鼓励学生主动

探索。要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1)专业素养方面。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基础知识加专业训练为主。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扩展课程,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专业训练要求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激发学生的创新与运用能力。(2)专业技能方面。应用型人才要以心理学应用技能为基础。设置专业技能课包括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干预技术等,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以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开展方面。学生应该掌握本科课程的基本教学实验手段、方法及技能,能熟悉运用基础实验,构建综合和创新实验。结合各科课程的先

后,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实验课程应当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方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实验课程既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需要用的时候得心应手。(4)实习实训方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加专业知识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专业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合理分配,增加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见习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5)毕业论文方面。在学生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习阶段,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去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

生大胆创新,选择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研究课题。(6)职业化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职业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职业素质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通用素质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特长的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7)科研创新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的课题组。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将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课题纳入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专业技能的提高。(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度建设与完善实验室。实验室是见习、实践教

学的重要资源,高校应该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开放项目,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探索性、设计性实验,保障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还可以将校外资源整合到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合理开展心理学研究。(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服务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服务能力突出、行业分布合理的实践基地,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基地场所,如精神病院、监狱、劳教所、中小学教育机构、心理咨询门诊,人才测评与咨询机构,如人才市场、公司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使学生的见习、实习得以保障,了解心理学应用的不同层面和机构,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3)校内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经常更新自身的实践技能。校

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技能,他们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4)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情境模拟体验:学生根据案例角色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活动,体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②行为体验: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双主体学导式教学观,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行为再现形式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5)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室开放、本科生导师制等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中学习科研的选题、设计及撰写方法,从而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兴趣科研项目,并配以导师,通

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二)设计并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

首先,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以“体验生活、心理感应”为主题,开展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分析。

2.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以“我爱我,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4.以“增强团体协作意识、提升团体辅导技能”为主题,开展心理拓展活动策划及实施大赛。

5.以“理解角色、扮演角色”为主题,开展心理情境剧汇演。

6.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为主题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此外,还可以考虑研究型实践教学。学生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可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及学术性会议,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2]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3]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5]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6]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7]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8] 吴真,李洁,鲁迟。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9.家庭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 篇九

(一)营造爱和民主的家庭氛围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之一是家庭环境。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潜能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孩子如果能够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也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爱、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沃土。

作为父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父母之间的真正爱情,这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我们做父母的,应首先以自己相互关心的行为来教育孩子”。如果,夫妻之间“两天一大闹,三天一小吵”或形同陌路人,会造成孩子压抑、苦闷、缺乏安全感、多疑、敏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严重的会出现变态人格和反社会行为。父母只有建立和睦恩爱、平等民主的夫妻关系才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就要会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正常的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每个父母也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给予孩子有益的爱,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父母的爱中得以健康的成长。

(二)潜移默化,环境熏陶

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它对孩子的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性格等尚未成熟和完善,所以,父母的所作所为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门沙在捏,与之俱黑”,古代教育家的这些论述形象地概括了环境熏陶对人的深刻影响。因此,潜移默化、环境熏陶是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

首先,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那么父母应该做怎样的人呢?要做建功立业、敬业进取的父母;要做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父母;要做充满爱心、亲切活泼的父母。而不能做只图享乐、不关心孩子的父母,心胸狭窄、处事不公的父母,缺少教养、不讲公德的父母。据调查,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有:夫妻吵架,互不相容;公共场所,不守公德;邻居相处,举措失当;怀疑一切,不满社会。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不断学习,提高修养。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那我们父母首先就应成为怎么样的人。父母期望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珍爱生命、关爱社会、感恩人生、创造生活的心理素养,那我们父母就要有这样的修养和行为。

另外,父母应该使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

第一,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有作为的人都出身贫寒。有研究指出:家庭经济地位处于中上的,子女学业成绩较差,而经济地位相对略低的,子女的成绩反而是优秀的。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富裕助长了一些孩子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贫穷之家的孩子则早当家,艰难的生活磨炼了他们自强不息的性格。所以父母应该注意科学安排家里的经济支出,勤俭持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美化好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整洁美观,优雅的环境足以起到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美感的作用。

第三,营造好家庭的学习环境。我们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父母应该把“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父母应该腾出时间与孩子一同学习,一起探讨,平等沟通,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成就感。

(三)共同游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若一根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则弦易断。同样如果人的心理一直保持紧张状态,那么也就极易崩溃,尤其是对于心理发展还没有成熟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让孩子学会游戏、休闲。乐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的智力和情感发展就是在游戏中得到的。适宜的游戏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也可以陶冶情操,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一同游戏,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因此,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各种心理素养的培养渗透于生动活泼的游戏当中。如要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可以引导孩子观摩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趴在地上观察小蚂蚁搬家;要培养孩子的毅力,可以选择孩子的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或艺术项目,与孩子一起参加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甚至可以组织孩子与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大树底下乘凉编想象故事。这样的教育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四)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学方法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艺,所以,父母就要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学习,熟练应用科学方法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那么,有哪些心理学方法适宜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几种方法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的较多。

1.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是指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向松驰状态的过程。放松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想像放松、静坐放松、自律放松等方法实现。那么,是否需要放松,何时放松为好?父母就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可以从身体、精神方面来了解孩子。从身体方面了解,可以观察孩子饮食是否正常、营养是否充分、睡眠是否充足、有无适量运动等;从精神方面了解,可以观察孩子处事是否镇定、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心平气和。放松训练法主要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增强适应能力。

2.强化法。强化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宜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适应的行为。强化有四种类型:(1)正强化:即给予一个积极刺激,为了建立一个好的行为模式而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直至保持下来。(2)负强化:即去掉一个消极刺激,如较大的孩子仍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吸,则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一旦这种不良行为停止了,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3)正惩罚:即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这种惩罚是令孩子感到不愉快的。(4)负惩罚:即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强化法主要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如小红星、筹码、卡片等。代币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如孩子做作业时拖拉、动作慢,常常拖到很晚才写完作业,父母就可以利用代币作为强化物,刺激孩子加快动作,提高效率。

4.消退法。因得不到强化,使某种已学习的反应减少或停止。如有的孩子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采取无理取闹的方式希望父母改变初衷,父母应平静告知“不可以得到,即使哭闹也没有用”,并平静地在一边做自己的事,假装不予理会。孩子因这种无理取闹行为没有获得相应的结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这种行为就会消退。

10.单亲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矫正方法 篇十

自学校参加了课题《单亲家庭子女德育问题研究》的研究,我重点从心理健康这方面对我校单亲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卑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男女都有。她们(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

第二种是脆弱型:这类型的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

第三种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的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单亲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对自卑感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解决单亲学生的问题,还要从他的家庭入手。经常与家长见面,针对学生个性健康所须的环境和教育问题和他们共同探讨孩子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单亲家庭应持的教子的态度。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的生活情感上得到关怀,逐步化解内心的忧郁,来矫正性格方面的障碍。

二、创设和谐的交往环境

在班里开展了从身边的小事去帮助的单亲学生的活动。鼓励他们交朋友。在课堂上,要有意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家庭的变故,引导他们理智地看待,是父母选择的生活,不是他们的过错造成的结局。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生活的路自己要走好。

三、坚持个别的心理辅导

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经常与他们个别谈心,要鼓励他们和你说心里话,做他们忠实的“听众”,这样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把他们引向正规道路上来,真正的享受青春的快乐,感受人间的真爱来自父母和老师。

11.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及途径 篇十一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 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 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 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 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 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 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性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型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4. 从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

12.教育学和心理学培养方法 篇十二

1 巧妙导入,引起好奇心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面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导入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1.1兴趣导入法

新课开讲时,用几句精炼贴切,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拉开帷幕,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用问号打开新课的大门,或出示挂图、幻灯,或是在黑板上勾勒几笔,吸引学生眼球,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如高中英语第一单元《交朋友》,笔者是这样的设计的:

friend?(3)Why do like him/her?很多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都不屑一顾,但第二个问题,有学生说I have many friends,but I don’t know who is the best,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候笔者趁机诱导学生Is he/she honest/kind/brave/helpful? 把好朋友的特点说出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的作用。如导入第七单元,笔者先要求学生复述第六单元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思考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单元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1.3悬念导入法

结合新课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心生疑问,激发学生思维方向,直指新知识。设置的悬念面向大部分学生,只有让学生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自始至终扣人心弦,兴趣高涨,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4情境导入法

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教育源,或正效应,或负效应。语言教学是在一定的语境和情境中进行,利用真实情景中存在的信息差,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用英语进行真实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还可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手段,结合课本,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New Zealand的时候,就可以放一个土著的视频,让学生一目了然。

2 巧设提问,强化表达力

课堂设计巧妙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1明确目的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引发学生求知欲,带动思维,促使认真思考,领会所学内容,并运用语言把知识复述出来,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2.2提高思考价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进行设置,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当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整合出自己的观点。

2.3难易程度适当

课堂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却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围绕主题,有层次地由易到难设置问题,启发每个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达到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如对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给出某些提示或关键字,或降低问题难度,或改变成一般疑问句。

2.4有效评价回答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要善于利用有效评价法,对学生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欣赏的感觉。如: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Go on please.Your English is incredible.You are really talented.等,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于思考、乐于开口,心情舒畅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2.5提高自身素养

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会分析教材的重难点,设置针对性很强的问题,甚至根据教学目的适当改编教材,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鲜活的知识,又能体验到英语浓郁的馨香。

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从提问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 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

高中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进入新世纪的一张门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如:

3.1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录音机和多媒体的作用,利用配套录音磁带和光盘,让学生接触标准的语音、语调,形成语感。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全英教学,鼓励学生收看英语电视新闻,看英文电影,唱英文歌等,多途径地提高听力水平。

3.2读

读包括朗读和阅读。朗读时,首先要发音准确,大声地读,有情感地读,全神贯注地读,边理解边记忆地读,朗读习惯对于英语学习相当重要。阅读也很重要,教师要选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爱好,符合和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把阅读教学坚持下去,持久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3说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表达很重要。在课堂上应该多设计一些说的环节,从简单的开始,再逐步到较长较多的。比如,让学生表演对话,高中英语课本的speaking环节就是专门为说而设计的,里面有特定的练习说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值日生报告,课前表演小品,看图编故事等,学生养成说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4写

从抄写字母,单词到写短语、句子,最后连贯成段,发展到写短文,日记,书面表达等。养成写作能力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抄写、听写、默写、造句、写日记、周记、书信等,也可以对课文阅读内容进行归纳大意,写main idea,读后感等。养成写作能力,是训练思维能力,发展想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组织何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是长期的,教师应该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尽早开始,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

13.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十三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動中,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14.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 篇十四

一、以校园生活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卫生教育

心理卫生教育, 就是以人的心理健康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法, 维护和发展青少年健康的心理, 预防心理失衡, 消除心理污染,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心理卫生教育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积极动员全校教职工,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教师应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帮助学生消除因家庭、社会等因素所造成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学习、生活。

(二) 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

这里所指的个性, 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聪明才智。中专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 利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娱、体育、科技、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 让他们开拓视野, 增长知识, 振奋精神, 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四) 加强心理训练。

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 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 增强中专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心理训练首先要确定教育与训练的总目标和实施计划。心理教育与训练的成功关键在于内容和方法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 使他们自觉地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 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 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 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切实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 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正视困难, 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例如, 学生自办的歌咏比赛、舞会、书画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类似这样的活动, 学校如能有计划地适当开展, 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有很大的帮助。

四、积极疏导,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是一个教育过程, 帮助学生疏解各种情绪, 消除内心矛盾, 恢复心理平衡, 形成积极的心态, 使之逐步地主动适应所处的环境, 同时也应预防和控制各种异常心态的产生与发展。由于各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 各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亦不尽相同。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 更应密切关注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不仅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经常找这些学生谈话, 疏通他们心中的疙瘩, 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得到逐步提高;同时更应随时多渠道地注意他们的心理思想动态, 一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时, 应及时了解产生问题或障碍的原因, 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 使学生的心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15.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篇十五

【摘要】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认知逐渐丰富,其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而因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从而致使学生出现和教师、家长顶撞、蛮不讲理,甚至是“对着干”的现象,虽然逆反心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很可能让逆反心理发展为变态心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逆反心理 调适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自作主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让教师和家长的额“苦口婆心”成为孩子们的“对抗”的理由,逆反心理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进入初中后,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教师说的话他们不会不可不扣地去“执行”了,甚至还会出现“顶嘴”、“对着干”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表现在习惯逆反上,这种逆反已经泛化,具有固定模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这种逆反已经是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他们不愿意或不接受的行为或事件,第一反应就是“不”,如“我不愿意”、“我不想”而却没有具体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原因。

二是学生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逆反,有时只会对某个领域或特别的观点、事物而产生漠视、不关注、对抗的情绪或行为。如有的学生就是不按规定穿校服或不按规定完成家长或教师布置的某些任务,但在其它方面此类学生又表现得较为听话。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家里父母怎么喊都不听,而对教师的话却很顺从,有的学生对爷爷、奶奶的话充耳不闻,而却有很愿意听从同伴的安排。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来自外界的不同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表扬某个学生时,另外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觉得教师在批评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但相同的话其他学生却不会有类似的感受。过渡到中学阶段,这种表现就较为突出。如不加以调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反心理,而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来自教育方面的不足,更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如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没有给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如周末安排孩子去“兴趣班”、“辅导班”,而孩子本身又不愿意,孩子更多时候只是在父母的“强制”下去完成,逆反心理随之而生。一些孩子的父母教育水平地,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一些孩子的父母则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只会以简单的批评、粗暴的打骂来进行“教育”,孩子幼小的心灵遭遇创伤后,对父母的“教育”也就会害怕,自然会出现逆反心理。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往往以教师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自主选择权缺失。如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偏恨”,对“优生”是“循循善诱”,对“后进生”则是“横眉相对”,久之,学生对教师也就容易产生敌对心理。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因素来看,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对来自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因好奇心的趋势,总想去试试看结果会如何;一些学生对来自父母或教师的劝告、说服会看作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同时,因学生接触的人和事逐渐趋于成人化,于是,一些学生在社会不良人员或同伴的唆使、诱引下,自然会对父母或教师的劝导而产生排斥。

三、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调试途径

首先,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小学高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分析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立足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目标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避免逆反心理出现。

其其次,整合家校力量,形成合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当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以单纯地“请家长”方式来教育学生,而要主动和孩子的父母形成互動,利用班级家长群、校讯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相互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思考对策。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较为听话,而在家中却对父母的教育“充耳不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及时引导。

最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模式,树立学生学习自信。传统小学教育教学太注重学生的成绩,评价方法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评价上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针对学生课堂中的提问而制定加分标准,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提问,则给予加分,并把学生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查找归因,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育现状而优化教育环境,尊重学生,发展特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

[2].王俊芳.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2(07).

16.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十六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燕丽

摘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任务义不容辞。童年期是一生中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相关的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很多小学开展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应明确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将小学生的健康的标准简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 学习生活适应良好。表现在: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表现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和探索者,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充分相信的能力;对学习有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乐于开动脑经,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均得到良好的发展,智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学习成绩较为稳定,对达到学校生活的多种要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如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并长期坚持努力学习;学习中遇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忧愁、恐惧、悲伤、考试前的焦虑和教师提问时的紧张等,能摆脱困扰并进行合理调适。

② 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有所了解,对缺点与短处也略知一二。小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我是一个较聪明的孩子,只是有些调皮”的观念,也会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上获得的是非观念及其价值观比较来判定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认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被表扬时不骄傲,被批评是不自卑,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力图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③ 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无法与成年人相比,但在没有干扰(如噪音、忽然出现新奇的事物)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有一定的耐性与毅力,如在没人干扰的情况下,能坚持自己完成作业。如果下学生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碰到小小的问题就打退堂鼓,那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④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新任务充满了热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尝试的欲望。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经验,体验其中的道理与艰苦,如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⑤ 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与人交往时,既能注意到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表现在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他人,被同伴喜欢,尊重父母,不回避与老师的交往,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懂得只有尊重与关心他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不以表面印象来评价自己,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人,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人沟通。

⑥ 行为方式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相符合。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天真活泼、淳朴中夹带着一些顽皮、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小学生表现出与他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气横秋,则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另外,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意识较为淡薄,但男女学生的行为差异还是存在的。男孩子热衷于踢足球、打篮球,喜欢制作模型船、飞机等、喜欢看战争题材的作品;女孩子喜欢跳皮筋、踢毽子、喜欢布娃娃等手工制品,爱看《白雪公主》之类的童话作品。如果儿童的行为异化,即男孩子表现出女孩子行为,而女孩子的行为带有过多的男孩子气倾向,尤其是前者,将会给他们将来的心理健康留下严重的隐患。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心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表现如下:

① 小学儿童具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学习特点:

儿童的年龄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在小学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初步形成了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学习态度。

②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与不平衡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③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个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④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特点: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⑤ 小学儿童社会交往性特点: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却与幼儿园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佩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与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唐慧琴等联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了全面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阿肯巴赫和埃德尔布罗克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从整体趋势看,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五年级学生问题最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的问题逐渐增多,五年级逐渐增多,六年级明显减少。另外,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至五年级学生的评价逐渐趋于消极,而六年级则有所回升。

(二)小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调查

①学习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倦学与学习困难。

案例一:某小学生张丽丽,该同学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经常神不守舍,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业也不按时交,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做;早上起床后不爱上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知识内容的加深,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级大又不识字,看管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张丽丽同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还有比如紧张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等。

案例二:一天,老师收到了小明的谈心日记,上面写着:“高老师,我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令我讨厌的人,我不喜欢她,我恨她。真心希望她不要出现在我面前。”看了他的谈心日记,高老师很是震惊,小明的妈妈其实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亲,为什么小明会讨厌她、恨她呢?下课后,高老师找小明谈了下。原来小明的妈妈每天总是不停地叮嘱他应该做作业了,应该吃饭了,应该睡觉了,不应该吃零食,不应该到外面去,应该干这,应该干那......整天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话,唠唠叨叨。昨天妈妈让小明早点睡觉就催了十几次,小明就越不听,恶性循环,就因为这些,小明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③在小学的自我意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自卑、自大、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等。

案例三:某小学生五年级赵涛家庭经济一般,父母都是工人,母亲身体不好。赵涛从小就养成了自立自主的品格,自己吃饭、穿衣等,什么事都想“让我来做”;上学以后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校外活动,很少让父母操心。小学三年级他就希望老师、家长不要他作为小孩子来看待。他在班级里担任管理生活的班干部,处处起着带头作用,每天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人们都夸赵涛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和赵涛同一班的另一个儿童叫王宏,与赵涛大不一样。王宏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享受到了“421”家庭小皇帝般的呵护,上学以后学习成绩还好,但是独立自主意识差,对成人、父母、教师过分依赖,对参加学校和班级各项活动不自信,不积极,适应性差,在没有成人监护下的情况下,就害怕发生危险与遭受失败。

④小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依赖性和固执、任性、抑郁、焦虑、紧张、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四:梅梅今年八岁,可大家都说她是“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一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个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自己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那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生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写字不好她也会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的同学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脾气大王”。

二、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

①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是造成小学生心理行为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例如,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冲击很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暴力、色情影视内容的流入,还有网络、电视等,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刺激。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有些甚至根本从未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很淡薄。③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社会评价教育体系的最高标准还是以分数为主,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家庭原因

①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

在农村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上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孤僻,情感冷漠,逆反心理强,焦虑,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案例一中的张丽丽同学的情况就是属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她厌学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在现代家庭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等的不良性格。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案例三中的王宏就是受其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永远长不大。有的家长则非常专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不注意方式,态度,采用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缺乏合计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让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例如,案例二中大小明同学其家长要求孩子成为好学生,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想法,兴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里问题,还有一种家长是采取忽视型,家长漠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只供孩子吃饱,穿暖,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学校原因

①教育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校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甚至是漠视,只求成绩高分,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教学方式的影响

有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对于调皮的学生犯错误,教师都会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标准去评价,不仅使得学生没有改正错误,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案例四中的梅梅的行为缺乏老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③校风建设问题

有些学校,尤其是山区小学缺乏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性格弱点以及其情感类型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之一。

三、针对以上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结合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社会方面

①应严厉打击媒体中的一些非法暴力,色情内容,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电视媒体文化。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山区学校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加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③教育评价应多元化。整个社会氛围上不应该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家庭方面

①家长应莅临孩子的成长并与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专制或者忽视,应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包揽一切,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平常心正视孩子的发展,不要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②家庭应注意正确的教育方式,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应采取正确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以及指导改正错误,端正其行为,培养其孩子美好的品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学校方面

①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②弘扬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内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这些集体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意志,性格,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技能,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③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上一篇:典范英语811读书笔记下一篇:没有以后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