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

2024-07-18

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共2篇)(共2篇)

1.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 篇一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

及处置对策探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利益诉求性、泄愤性、复杂性、策划组织性、广泛性、危害性等特点,然后从群众、政府及社会三个方面解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从事前、事发、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进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利益诉求;社会失衡;贫富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虽然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现有资料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村征地补偿、城市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改革、军队复转干部、民族宗教、土地草场纠纷、环境污染、涉法涉诉、劳动和社会保障、腐败和社会不公、邪教和分裂祖国等。

一、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致使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突发性

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是因自身权利受到偶然事件侵犯的一种反应性行为,突发性极强。

2.利益诉求性

尽管群体性事件政治性因素增多,民族宗教问题有所增加,但追求特定领域的利益仍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因素,其经济性大于政治性。

3.泄愤性

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而且伴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4.复杂性

群体性事件合理性与无理性共存、正当理由与不当理由共存、合法情节与过激行为共存。

5.策划组织性

随着从个案维权向共同议题的转变,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其组织性不断增强。

6.广泛性

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通常由当事人或家属;经济利益共同体;政治利益共同体;情绪共同体等组成。同时,新闻舆论以及网络的传播又使其得到社会民众的同情和支持,进而促使更多群体参与其中。

7.危害性

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极大,不仅体现在人员伤亡、组织消失、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

二、原因:

对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因为这些事件客观和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重要信息。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1.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群众

1.1人们对于事件的鉴别力不足

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渗透以及海量的信息大爆炸,使得公众无法甄别事件真伪。同时,大量网络信息的流传使得人们陷入认知冲突之中,并不自觉的充当了网络信息流传中的一环。

1.2人们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素质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社会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却不能正确而合理将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的结合与统一。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法律法规中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并认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便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法律相悖,法律在面对群体越轨行为时的广泛制裁也是难以实现的。于是,现实中的这种思想认识偏差极易导致其行为的越轨。

2.群体性事件参与客体——政府

2.1官僚主义作风尤存,腐败现象严重

公共事务管理人员是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冲突。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和人员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公共权力行使方式欠妥。他们追求GDP至上,对人民群众的呼声与疾苦存在着麻木不仁甚至不闻不问的现象,他们不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而且时常滥用职权,或以权谋私,或侵民扰民,或违法乱纪,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长此以往,民众与之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并将这种对具体工作人员的质疑发展到对政权体制的不满。

2.2基层组织控制能力弱,不善于化解矛盾

随着我国逐步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人们的组织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化,由利益所导致的各类纠纷愈来愈多,通过既有落后的制度安排已经无法予以解决,相应地各类基层组织仍然沿用以往解决思路已经不足于应对现实中复杂的社会事件,其结果就是难以解决群众利益的纠纷,从而使群众对基层组织失去信心。此外,政府在面对利益分配问题时如果出现明显偏差或失误,就极易造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在事发之后,有关部门和人员反应迟钝或行政不作为,未能够及时对社会公布事件的真相,对有悖于事件事实真相的谣言听之任之,相关利益受损群体的诉求得不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以至矛盾升级与恶化。观察发现,那些颇具影响力的事件,几乎无不是由群众的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部门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没有合理解决、不恰当使用警力激化盾等所造成的3.群体性事件环境——社会

3.1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平失衡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所受到的冲击与付出的代价最为明显,而其获得的实惠却最少。因此,面对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其心理在受到巨大冲击的和震撼的同时,极易产生对立化和非理性化的心理失衡。于是,这些人群包括社会舆论对现实中的官员腐败、贫富不均、司法不公、治安恶化、信仰不自由、政府和官员的诚信缺失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不满情绪,当这种不满情绪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后,一旦遇到偶发的某一利益冲突的具体事件时,会使人们的这种不满情绪转化为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不满甚至仇恨。

3.2民情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社会弱势群体在与强势群体发生利益矛盾和冲突时,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他们往往处于失语失声、束手无策的境地,在体制内的利益诉求难以表达之时,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弱势群体联合起来,不得不寻求用体制外的方式进行利益的抗争,其中包括选择串联、聚集起来酿成群体性事件。他们为表明主张、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实现目标而不断将事态扩大化,形成群体性的纠纷,借助舆论等力量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出面解决问题。

三、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从事前、事发、事后三个方面着手。

1.事前调控

事前调控是指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对群体性事件的调解与控制。

1.1建立灵敏、迅速、准确、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

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不满是一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它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播而与相同社会处境者产生共鸣。因此,收集舆情空间信息显得至关重要。

1.2完善利益均衡机制,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政府应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均衡机制,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双重调节,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这样既能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又能使国民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各群体的利益处于相对均衡状态,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

1.3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当前我国数量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游离于主流体制之外,其利益表达能力低下,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组织和渠道能提高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缓和甚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政府官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权用于民,情系于民,利为民谋,为人民群众把好事办好

2.事发控制

事发控制指在事发过程中合理解决群体性事件的一系列行为。

2.1快速介入,控制事态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遭受社会挫折和经历社会心理失衡的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孕育了一定的冒险心理,当聚集为群体后,责任广泛分布于全体参与者当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对行为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因此采取的行为往往比个体独处时更激进、更

冒险。因此,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要严防事态的扩大。

2.2讲策略,分类处置

正确处理农民维权、工人维权、市民维权、社会纠纷、社会骚乱和 有组织犯罪等不同类别的群体性事件。得当的处置群体性事件能释放出长期积聚的社会能量,使那些心理失衡的公众得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从而缓解社会紧张,起到一种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3.事后处理

事后处理是消除事件不良影响、防止反复稳定社会的重要环节,确立稳妥的群体性事件善后机制。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稳定公众情绪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产生某种态度和行为总是由一定心理动机驱使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密切注意群体性事件在平息后可能出现的新心理状况。

3.2查找原因,总结教训

群体性事件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风向标和警报器,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某种利益的分化和失衡,表明有部分群众存在着利益诉求和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表明政府的调节机制出了故障,甚至暴露出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基层组织社会控制能力的不适应等,从而提醒政府根据这些信号,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矛盾的化解,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致谢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深深地感谢在此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

首先,感谢潘启东老师的指导,正是他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才使得我接触并了解了组织行为学。

其次,感谢对此论题做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正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我才能查阅大量资料,不断完善论文内容。

最后,感谢那些给我提供建议与资料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

[2]

[3]

[4]

[5]

杨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动因解析[J].南方论刊,2010(7)李 强.社会学研究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J].河北学刊,2003(3): 7于建嵘.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王庆功.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及防控对策[J].东岳论丛,2011:179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反思[J].南风窗,2008(7)

2.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 篇二

一、当前信访举报工作面临的形势

好的形势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过去的一年,全国信访工作总的形势也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信访举报工作和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信访总量保持高位运行,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严重。近两年,全国信访总量仍然保持在历史高位。下面具体讲讲我们常德市的信访形势,其实常德市的信访形势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的信访形势正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总量攀升的趋势。自2004年全市信访量出现高峰以来,近几年一直在高位运行,每年市县两级信访总量都在6万件人(次)左右,且有进一步攀升的趋势。二是人员上行的趋势。越级上访逐年增多,矛盾积压、信访上行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和市以上的压力明显加大。三是行为无序的趋势。信访过程中的越级性、群体性、对抗性、极端性、突变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有的缠访、闹访,侮辱、殴打接访工作人员;有的扯横幅、穿冤衣,甚至堵门堵路,游行示威,冲击党政机关,制造社会影响(有的行为极端,以服毒、自焚、跳楼等自残、自杀行为相威胁。常德市与全省、全国一样,形势也不容乐观,有3个令人担忧的变化。第一,存量在减少,增量在扩大,变量在增加;第二,到区县上访在减少,到市里上访在扩大,赴省进京在增加(现在我们信访室一年受理的信访举报比下面9个区县(市)受理的信访总量还要多,有时群众举报一个村支书都要到市纪委上访);这就说明群众对上级纪委充分信任,而对基层纪委信任度参下降。第三,正常上访在减少,非正常上访在扩大,非法上访在增加。去年,我市发生了近10起极端恶性涉访事件。其中市委门口就发生了一起上访者手拿汽油要自焚的事件,因为门口经警和信访干部及时制止,才未酿成严重后果,市委为此奖励了当班经警一万元钱。今年以来,群体性越级上访的势头有增无减,特别是几起赴省进京越级集访,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恶劣。(今年1月13日、2月5号,就发生了原安乡粮食系统下岗职工上百人两次集访、冲击县委、政府的上访事件,相关人员在公安的强制带离下,事态才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市委门口也发生了好几起上访者服农药的事件。

2、是信访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从近年来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集中在劳动社会保障、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占、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军队退役人员、环境保护、干部作风等八个方面,约占信访总量的一半。这八个方面问题,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中多数又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密不可分。下面再说一下我市的市情:我市信访工作具有一些独特的市情,军队退役人员多、移民多、下岗职工多、征地拆迁人员多、外出务工人员多,信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第一,我市是兵源大市。全市共有各类军队退役人员3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0。自2000年以来,受全国军队退役人员串联上访的影响,我市各类退役人员群体参与了上访,而且许多全省的牵头人物都出自我市。第二,我市是移民大市。全市共有各类移民60万人,占总人口的1/10。移民问题始终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社会问题,信访维稳任务很大。第三,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有1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50多万亩责任田流转经营。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出台后,过去流转出去的土地都纷纷要求收回,引发了大量田土纠纷。第四,我市是城市拆迁规模较大的市。前些年旧城改造力度大,整个旧城区80%已经拆建,涉及拆迁3万户、近10万人,占城区人口的1/6。近些年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城产生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纠纷。第五,我市是国企改革启动最早的市。1999年启动市、县两级国企改革,共有20万人置换身份,部分下岗职工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有的需要通过推进发展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则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相互配合、协调解决。因此,处理这些信访问题难度加大。

三是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中国未来面临的五大问题,都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触发点。

第一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出现了背离;

第二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会引发不安和动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三是腐败,腐败永远是人们对政府意见最大的地方,现在的腐败已经从腐败事件转化为一种腐败文化,这是很危险的,未来10年,国家反腐成效的好坏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第四是就业问题;

第五是社会信任感的丧失,这种不信任充斥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的软价值,信任感缺失,足以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仅2008年一年,就发生了十多起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事件。比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湘西吉首事件,重庆、甘肃永登、海南三亚、福建莆田、广东汕头出租车罢运事件等等。09年3月份,又发生了海南东方感城事件。这些事件给当地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冲击,有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的付出了血的代价。瓮安事件造成瓮安县委办公楼全部烧毁,县政府、县公安局共151间办公室被烧,档案资料和户籍资料全部烧毁,46辆交通工具被烧毁、9辆被砸坏,数十台办公电脑被抢走。陇南事件共砸烧办公用房110间,车辆22台,市委10个单位的办公设施及文件资料被砸坏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800多万元。孟连事件发生了严重的警民冲突,共有41名民警受伤,2名胶农死亡。这些事件在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对我们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这对我们做好信访举报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的新变化给协调利益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由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在农村征地、城市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矿产开发等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影响的群体频繁串联、上访,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基层选举、涉法涉诉等问题也引发不少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瓮安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一个女学生的死亡,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该省省委书记石宗源在一次群众座谈会上表示,6.28事件有深层次因素。“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到重视,一些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意。由此暴露的问题应引起反思。”人们常说,几条泥鳅翻不起大浪。同样道理,几个黑恶分子,也难以挑起那么多的人去对抗政府。正是因为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不满意,有时候一点小火星,就能激起人们心底的怨气和怒气,造成影响恶劣的社会事件。云南孟连事件也是这样,随着国际橡胶价格的大幅飙升,孟连胶农要求企业提高橡胶收购价,但当地党委、政府却站在企业老板一边,没有满足胶农诉求,从而激起民怨,造成严重的警民对峙。网上一项党风廉政民意调查显示,群众认为“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反映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前一阶段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将开始破题,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能增多。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第二,民主政治、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给化解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但一些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在一些上访事件中,一些群众的不良心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告状有理心态。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了侵害,是受害方,理在他这边,于是理直气壮,总觉得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因此,往往不顾后果,而采取过激行为,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甚至触犯法律法规。

二是法不责众心态。人多势众,认为人多可以壮胆,天塌下来众人顶,板子也打不到具体的人头上,因此,一些上访者往往依仗

人多,有悖无恐,甚至组织集体上访,制造事端。

三是老弱病残最有效心态。弱者最容易引起社会同情,可以扩大影响。而且不用担心司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因此,一些上访者往往让老弱病残者充当排头兵,而自己则躲在身后出谋划策,幕后指挥。

四是政府怕告状心态。一些部门在处理集体上访事件中,不是按照事件性质,严格依法、依政策办理。对一些无理取闹者随意许愿表态,从而使个别群众误认为政府怕告状,领导怕上访,于是无论事大事小都要上访。

五是越闹大越好心态。一些上访者片面认为,小打小闹,没有影响,“事不烂,冒钱赚”,只有将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关心,社会关注,事闹得越大,自己的问题越容易解决。因此,上访中往往采取过激手段,违法行为,甚至引发重大事件。在我这几年的接访过程中,我感觉上访者尤其是一些老上访户普遍具有以下四种心态:一是认为不上访不解决问题,信访不信法(最近网上一起上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身为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冯缤为帮助妻子维权,穿着法袍多次上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新的消息是该法官已被免职)。

二是认为不找领导上访不解决问题,信领导不信干部;

三是认为不到上面上访不解决问题,信上不信下;

四是认为不搞非正常上访不解决问题,信非法手段不信合法手段。

遗憾地是:这四种心态,又成为我们目前的客观现实。很多问题,找法院解决不了,信访解决得了;找下面解决不了,找上面施压解决得了;找一般干部解决不了,找领导、找大领导解决得了;正常上访解决不了,非正常上访解决得了,以此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①政府丧失了威信和公信力,认为只要闹,政府就会让步;②社会丧失了公平、公正,一个非法上访的人,不仅不付出成本,而且还得到补偿;③法治出现倒退;④一些干部对此失去信心,不敢管、不愿管,听之任之;⑤财政为此付出巨大成本,耗费了巨大的行政资源和公共财力。

甘肃陇南事件原本只是一起因征地拆迁引起的集体访,通过信访工作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但最终却从30人的集体上访演化成为数千人的打砸抢烧恶性群体性事件,走到违法犯罪的邪路上去了。这样的事例说明,如何准确把握在民主政治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发展变化,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防止少数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失衡心理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的诱因,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第三,社会管理的新变化给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的趋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2008年9月下旬至年底,国内多个省份先后发生了中小学教师上访事件,这场以“经济利益”为主题诉求的上访**,主要发生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地区,被业内视为农村教师群体被压抑的诉求的集中展现:既有待遇应得未得引发的不满,也有群体利益长期未得到重视的积怨;有生活窘境催生的利益诉求, 也有行业内贫富差距发酵的失衡心态(这一年网上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有一名自称是湖南邵阳的教师在网上发帖,强烈要求取消教师节,获得众多网友的跟帖。他在帖子中说,“当了14年的教师,工资还不够买90斤猪肉”,令他不禁感慨“我们连臭老九都不如”。加之教师队伍里少数害群之马抹黑了教师的形象造成社会对教师的不尊重,让他觉得死守着教师节没有意思,因此,他强烈要求取消教师节)。现实的情况也是条件,(越艰苦的地方,教师工作压力越重、收入越低。当前城市教师待遇远远优于城镇,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收入又远高于农村偏远地区。这种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更加剧了农村教师流失和教师的心理失衡。)这起上访事件在中央宣布开始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后,得以平息。

信访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新的门类,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吃”信访。所谓“吃”信访,即个别人把信访作为“致富捷径”,老百姓称此是“吃”信访,当然吃信访的是极少数人,但其“吃”法可谓五花八门,荒诞不经。河南省单身农民江某赴京上访,其理由是:他没有妻子,政府不给他介绍个老婆就是不关心他,所以来上访,还说什么“国家不给他说个老婆,就是不要他了,“国都不要民了,民还要国干什么”,还有一村民王某已连续3年赴京上访,他赴京上访的理由是“毛主席活着的时候,就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现在毛主席已去世多年,为啥还没落实?我来北京就是问问这个”,按照属地息访的原则,江某和王某所在的乡镇领导多次耐心做工作,每当从北京接他们回村时,他们就提出解决他们的“误工费、车费”等要求,无奈息访小组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开始时解决几千元,但事隔不久,两人又再次赴京上访,上述过程再次重复,不同的是索要的补偿费一次比一次多。信访条约规定:“对无理上访者,轻则拘留,重则劳教。但对60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者一般不采取该措施”,信访者正是钻了这一法律空子。吃信访的人利用国家机关全力以赴保稳定的这种心理,故意选择在重要节假日或重要会议期间上访,以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达到满足个人的无理要求目的。地方政府为了使当事人不上访,向“吃信访”者妥协,让步。使“吃信访”认为只要上访就能得到好处,甚至是原有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更多、更高甚至是无法满足的要求。

上述事例说明:如何准确把握社会脉搏,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既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激发礼会创造活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二、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和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群众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既有关于党员干部作风和腐败的问题,也有许多涉法涉诉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群众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稳控人员、轻解决问题的倾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侵害上访人人身权利的行为。(今年7.21湖北省委门口,湖北省政法委综治办某领导(厅级干部)的妻子陈玉莲被6名便衣警察误当作信访对象被暴打,被许多网友戏称为非常6打1,《国语·周语上》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管打人者出于什么原因,是否出于误会,其动机只有一个,就是阻止群众上访。然而,如果依靠这样一种手段去对待上访群众,那么,只会引来更多的上访)。一味对上访行为限制、拦截,不仅无助于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导致更大更激烈的矛盾。我们只有带着感情办信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二是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社会要公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首要的一条就是依法按政策办事。解决信访问题、应对群体性事件,尤其要强调依法按政策办事。纪检监察机关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部门,群众遇到不公正待遇,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今年3月28日以来,鼎城区原外贸局退休干部何某(72岁)先后多次向县市纪委和省纪委领导写信反映其退休后的工资待遇未按政策落实的问题,市纪委信访室经过调查了解,认为其不符合享受公务员津补贴的政策并给他做了答复。可何某的丈夫曾某(82岁,脑袋很清楚,耳朵几乎听不见)却多次上访市纪委,理由是同一单位的退休干部杨某等三人发放了津补贴。曾某认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并一致上访不断。信访室经过调查,了解到当时区里相关领导因为杨某等三人上访和其他原因而作为特列违规让他们享受了公务员津补贴。信访室于是又找相关签字区领导做调查,要求区里按政策取消为这三人超范围发放的公务员津补贴,并对相关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彻底平息了这起持续不断的上访。我记得当时是邹主任和我一起上门答复的,考虑到老人家耳朵听不见,我们还特地准备了书面回复,老人家看了书面答复后,感到非常满意,他对我们直言,他是外贸局其他未享受津补贴几十名职工选出来的代表,为这事大家窝了一肚子气,这下公平了,他可以对他们有个交待了。还一个劲的要我们吃西瓜,回来时两老还不由分说硬要送我们下楼。这个上访案例说明: 上访正在经历一个由求温饱到求公平的变化。既要防止不依法办事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又要防止为了息事宁人而突破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无原则地迁就、满足某些人的无理要求,从而造成一种人为的不公正。矛盾越是突出,问题越是严重,越要维护公平正义,越要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

上一篇:某某楼盘圣诞节业主联谊活动方案下一篇:公司会议记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