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

2024-09-25

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共8篇)(共8篇)

1.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 篇一

课题:《生活与哲学》前三单元习题课型:复习课设计时间 :使用时间设计人:张会杰审核人:

【学习目标】前三单元重要知识的复习

【学习重难点】唯物论;认识论;辨证法主要原理的应用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B.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

2.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但由于晚年信奉上帝,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因而走入误区。这一事实说明

A.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取得成就 B.哲学是具体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指导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4.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 5.美国某教会建造了一座尖顶的教堂,主教请当地的一位工程师为其设计避雷针,工程师说:“教堂是天国驻人间的大使馆,有上帝保护,安装避雷针是多余的。”主教说:“请先生装避雷针,这是上帝的旨意。”工程师和主教的观点体现了他们具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想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6.2006年3月20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材料说明

A.世界观支配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C.一切哲学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7.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错误地认为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D.肯定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9.2006年7月18日,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邛崃、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大坝横跨长江天堑,电能照亮半个中国,万吨巨轮直达重庆,下游六省再无水祸”,自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后,三峡将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效益的美好前景再次吸引了国人的注意。这表明

A.人们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1.上题材料还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

12.2006年6月,中国两位科学家朱熹平和曹小东在美、俄数学家取得关键突破的基础上,解决了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这说明

A.实践是不断向前推移的B.真理性认识总是相对的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科学实验D.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13.上题中的庞加莱猜想从提出到被确认为真理,检验它的标准是

A.实践B.科学理论C.科学实验D.多数人的认可

14.在过去10年里格陵兰冰川融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科学家警告说,这一现象将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并导致世界各地出现更多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暴风雨,而且也会影响到动植物的生长、珊瑚礁的形成、飓风的威力、干旱现象、气流变化以及区域性气候等。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B.人为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15.2006年6月6日《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等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的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做到统筹兼顾。这告诉我们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C.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系统优化的方法代替其他科学方法D.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

16.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17.2006年7月25日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河南交通安全条例》,将增设“轻微违法行为,警告后予以放行”条款。这一消息透露后,立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蚁穴,就能毁掉千里堤坝,一次次小的轻微的交通违法就可能发展到大的交

通事故。上述认识的哲学依据是

A.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任何微小的变化最终都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

18.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浓缩了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毅力和大智大勇,以及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成长壮大的强大生命力。从哲学上看,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9.2006年4月27日《青海日报》载文指出,我们的思想真的不需要再解放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克服自满情绪,防止走形式,使我省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真正深入下去,真正取得实效,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标准和要求,在“行”上用功,“小”上切入,“具体”上着力。上述做法中主要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是 A.克服自满情绪B.在“行”上用功C.在“小”上切入 D.在“具体”上着力

20.2006年4月28日中国证券网载文说,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代,阶级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利益冲突的对立性,也有利益一致的同一性或和谐性。这体现了

A.世界上的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B.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的利害冲突 C.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矛盾的一种而不是全部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21.2006年6月27日光明网载文强调,在入党的结构和比例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因为

A.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B.从实际出发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C.事物之间毫无共性可言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2.2006年7月3日光明网载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简要说来,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这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B.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坚持与发展是完全统一的D.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违抗性

23.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4.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

地去实践。这表明

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25.“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就会落后世界潮流;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就会脱离中国国情。”这句话主要说明(C)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不能忽略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而不是一点D.要注意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特点 26.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观赏京剧可以根据脸谱区分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唱腔辨别不同的流派。这表明D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27.2008年奥运会奖牌在传统的金属牌上镶嵌了中华美玉,“金镶玉”这一创造性的做法启示我们在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上,必须立足国情,中西结合,以我为主。这体现了D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③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8.英国一妇女驾车外出,路遇浅滩,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这启示我们A

A.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C.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D.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29.自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每月1600元提高至每月2000元。这次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既体现重点照顾中低收入者,也统筹兼顾财政承受能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了A

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③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圣火从水中被点燃,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传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思路再次打破“纸”与“火”难以共存的传统,从而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共荣共生的理念。上述两种设计思路所体现的哲理是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法律的制约B.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C.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主观题:

3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32、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⑴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 ⑵该乡政府的决定如何体现这一哲理的?33.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如,诺贝尔为发明安全炸药,多次身受重伤;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发生爆炸和解体,多名宇航员殉难;中学数学教师欧姆发现的电阻定律长期得不到德国权威们的承认;修道院教士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一些权威抵制达34年之久……。正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终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10分

34.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东部先发展起来以后,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

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5分)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努力解决。(5分)

(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以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①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②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橘取得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的体现。

①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方法论)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3分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人类科技成果不断,说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3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方法论)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就体现了这一点。4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当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后,“中部崛起”的条件已经具备。(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中部崛起”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高二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4道小题,共4 0分)

(1)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也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其中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5分)

(2)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就客观条件而言,人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工作条件、创造价值的条件都由社会提供;就主观条件而言,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持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5分)

31.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建社会和谐文化,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注意的经济、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分)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和谐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

32.⑴它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⑵我们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从事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4分)

33.(1)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治理网络问题,需要每个上网人、各网站以及政府部门的努力。(3分)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便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负面效应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全面看待。同时,也不要因为有负面效应而排斥网络。(3分)(3)面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要学会自觉抵制它的诱惑。(3分)34.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暂停“鸟巢”施工,反复论证修改最初设计方案,就是从我国的资源国情出发,从安全、实用、环保的实际出发实现方案优化。(3分)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鸟巢”的设计建造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规律为基础。对“鸟巢”的设计方案的修改建立在对生态环保规律的尊重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3分)

③坚持辨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鸟巢”的修改设计方案是在最初方案的基础上产生的,既保留了方案一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中国风格,又大胆创新,增添了更利于安全、环保、实用的新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方案的整体优化。(3分)

④坚持联系的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认识事物。“鸟巢”的设计和修改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从“安全、实用、经济、美观”这一整体效果着眼,通过取消开启屋顶,缩小投影屏幕等这些部分的改变,以寻求最优目标。(3分)

⑤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鸟巢”的设计和修改都始终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充分体现安全、环保、实用的原则,实现了方案的优化。(3分)

三、附加题(10分,不计入总分)

2.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 篇二

一、切合学生实际,实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还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是否有效果,不在于教师将教学材料准备得有多充分、教学组织和设计有多完美,最直接的效果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结果。马克思指出,“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1]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使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教学行为的实现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实效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取得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分不开,了解学生现有的《原理》课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思维水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理论水平的要求,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良性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从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和基础看,一般来说,通过高中阶段《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基本认识。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意同前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对已学过教学内容进行精减,教学方式上有所区分,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避免成为“复习课”和炒现饭,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当作现成结论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对马哲形成基本认识的话,大学阶段必须强调结论的来源、合理性的根据和实践中运用的度;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强调其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大学阶段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以及智慧之学、为人之学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教学观念上的真正“以生为本”;如果高中阶段更重视显性知识点传授的话,大学阶段必须把其中隐性的思想前提、逻辑方式和方法论加以剖析和讲授。第二,《原理》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暂时能够把某些原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学生更多的是基于考试需要的死记硬背,当被追问“为什么”或者案例材料有变化就难以应用,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这也说明大一新生的理论水平较弱,哲学思维方法未真正入门。由此,结合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和兴趣,在学习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尤其重要。授课中,教师必须优化讲课语言和技巧,避免过于深奥、抽象和生涩的哲学学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在概念的分析、原理的推导和案例的讲解中用精炼、朴素、生动的口头语言将理讲白、讲透,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且能举一反三;教学材料的选择尽量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成长阶段发展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生活困惑、学业规划、未来职业准备等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日常经验开始进行哲学的论述,将哲学与生活自然融入,使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到哲学中的智慧、情感和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比如,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就成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手机的功能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手机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使之成为学习的帮手,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自主学习意愿。第三,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思政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的要求。不同于作为公共基础理论课的《原理》课要求,《原理》课是思政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原理》课的主导地位,这就对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视野、思想深度、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哲学原理和范畴在思维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习惯性的思维线路和规则,是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提升的基础。由于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哲学课,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依赖于短短的一个学期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作为思政专业的《原理》课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加强阅读中外哲学史著作和经典原著,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夯实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敦促学生平时加强原典、原著的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课外讨论等方式给予巩固,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记入课业总成绩之中。

二、切合学科特性,提高教学实效

对《原理》课学科特性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教什么、如何教都牵涉到对学科特性的理解。无疑,《原理》课是哲学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教师必须说清楚理,作为哲学课,它必须凸显其哲学特性,按哲学的方式去说理。

首先,《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说好理是基本要求。影响讲理效果原因较多:从《原理》课理论特性来看,理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本质性,其思维特点具有间接性、非经验性和推导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是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同日常生活世界的具象性、生动性相比,更为抽象和一般,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普通的经验思维,这使得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初学者常常感到吃力,很难学得进去。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往《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定位存在问题。如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把《原理》课等同于政治政策宣讲课,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注重政治正确,直接把《原理》课当作权威、教条和绝对真理灌输给学生,学生感觉不到《原理》课本身的学术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二是把《原理》课的内容当作直接结论,而不去分析去来龙去脉,更不会引导学生用批判、质疑的方式去学习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这种结论式的空洞的说教势必引起反感,《原理》课就成为无用之课。

如何讲理?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原理》课教学来说,要使其理论“彻底”,准确理解和清楚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关键。教师对授课之理非常了解是前提。只有授课者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且能够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才能够更为准确理解进而为讲清理提供条件。讲授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原理》课内容很丰富,知识点较多,教学课时安排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讲解有所考量,根据各教学章节内容分清重、难点和非重、难点问题,详略得当讲解。二要从整体上理解《原理》,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的关系理顺,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避免把课程内容区分为独立的几大块,甚至导致理论先后存在矛盾。就讲理方式而言,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说图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等。就图示法而言,通过画思维导图,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以灵活的图式展示各概念、范畴体系和原理的本质,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内在关系。思维导图的绘制图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的导图形成一个整体,简明直观和清晰,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原理》课知识要点和结构,进行有效思维拓展和强化记忆。学生自己学会制作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考潜力,大大提高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为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理论联系实际是《原理》课教学中最常用的讲理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是这一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案例的生动、形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抽象、概括性强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改变单纯理论说教的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案例较多,比如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的巨大变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在选择案例时,一是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案例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二是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见的道理说服”,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实际,对他们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辨析;三是要注意案例的专业针对性。即案例的选择要同具体专业相结合,就思政专业而言,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置需要选择案例,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去审视、解释;四是解释案例要清晰。教师对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清楚解读案例背景、内容和意义,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思考,讲清两者的关联性,避免生硬套用原理。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把原理当作工具,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原理+例子当作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把理论当作包治百病,解决问题的“万金油”;要避免把街谈巷议、小道消息和社会传言放到课堂,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解和偏离。讲理的具体方法较多,就不一一赘述,在教学上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相互结合运用。

《原理》课不仅是理论课,还是哲学课。有研究者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强调工具性,凸现实用价值,或把哲学当成政治的奴仆,或把哲学当作经济的附庸;二是强调哲学的知识性,把哲学看成是和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具体学科没有区别的知识学科,忽视哲学的人文价值。[3]共同点就是没有把原理当作哲学来讲,没有凸显哲学的人文精神。比如说,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渊源,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绝对真理排斥他哲学。在授课中,问到学生所理解的哲学是,他们通常会回答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可能的原因还包括现有教材体系或者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马哲的绝对真理性,忽略或者贬低和排斥其他哲学的意向。因此,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哲学特性来讲,除了讲解显性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把隐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本色体现出来,实现《原理》课的启迪智慧和思想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

第一,以哲学史作为教学背景。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史是展示人类思维成就的历史,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实现了各种问题方式的变化和解释原则的变化,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只有在西方哲学的视域下,《原理》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维方法才能够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哲学史的框架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反思性以及超越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哲学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清晰,并为理解丰富多彩的当代马克思理论发展形态以及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还可以避免“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作为绝对正确和永恒规律的做法。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重心。爱智慧的哲学源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好奇,源自于对各种现象和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的本性在于对问题追根究底以转识成智。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原理》课教学过程之中。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将疑虑和迷惑表达出来形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探求方法。理论形成和产生于问题之中,问题也是理论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正是通过提问,主体形成理论自觉,其认识由经验层面进入到理性层面,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则根据理论的逻辑体系,将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再到实践思维的转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还要看到,采用问题引导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问,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帮学生澄清思路、提高辨识力,弄懂、弄通相关原理;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学生可以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正确提问的能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以最新学术成果作为教学补充。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发展动态,感受思想交锋的魅力,开拓其理论视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把握教学要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原理要点,将最新成果增加进来,当然,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要注意最新成果与教材基本理论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新成果不能代替基本原理的教学本身成为主角。因为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是基础,一则最新成果产生于基本原理之上,是对基本理论深入或者反思的结果,二则思政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中学政治理论课师资服务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其必备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为根本,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重点,以最新成果为辅。

在《原理》课教学中,切合教学对象实际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才不至于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无的放矢;切合学科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这是由其学科特性所决定,《原理》课作为哲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都必须展现其哲学本性和理论特点,因生施教和因材施教相互结合,教学的实效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苏平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3.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 篇三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说出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

2、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激发对哲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课本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

1、列举对你影响较大的、具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或寓言故事

2、哲学就是智慧吗?

3、是否所有哲学都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呢?为什么?

二、知识梳理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①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A.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B.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②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源于人们对 和对世界的思考。

①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②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P5第二段)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使人 的学问,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真正的哲学的意义(作用):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和 的变化与发展,用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②正确对待 与,正确对待 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③正确对待进与退。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

三、预习自测

1.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包含着哲理,如“画饼充饥”包含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A.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B.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5.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四、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

1、走进生活:

镜头一: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其中一小孩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将水缸砸破,把那个小孩也救了出来。那大家想想,司马光的这种哲学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我们小时候有司马光这样的智慧吗?

什么是哲学呢?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

镜头二: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就会问,妈妈 妈妈,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他们会问,爸爸 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是来源于这里。

1、司马光的这种救人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砸坏造成了损失,也不好。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2、从镜头一、二中感悟归纳出哲学的起源。

3、谈谈从司马光砸缸的思维方法中感悟到什么是哲学?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思路小结:

探究

2、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社会更了解,对人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疑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同学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在这里,他就是对人生的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轻生。我们学过哲学后会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又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学将会与新的同学相处,这时候,你和其它同学能不能和睦相处、共同提高呢?这里也需要我们的哲学智慧——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你才会有正确的做法,你才会和其它同学相处得更加愉快。

从上述材料中感悟

1、学习真正的哲学有什么作用呢?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5分钟之内完成)1.哲学产生于()A.主观想像

B.实践活动 C.独立思考 D.外部世界

2.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 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A.哲学是悬于空中的楼阁 B.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 C.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知识框架

2、完成作业:《课时作业》Px-x页:x题、x题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

4.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 篇四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1)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顾全大局,选择最佳方案,时间最优目标。

(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3.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

(1)(需要质变)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做好准备;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对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2)(不需要质变)重视量的积累,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里,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对立统一】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的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5.主次矛盾(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矛盾主次方面(1)在同一矛盾中,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

【创新】

1.(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才得到发展(4)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否定。要求我们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5.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 篇五

第41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师题库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说明()A.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就会不同 D.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2.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有较真的精神状态,要有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实际成果,要有从实事抓起的踏实作风,要有统筹兼顾的思路办法。这是因为()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作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人们见面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吃了吗”、“下海了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跳槽了吗”,再到近几年的“买啥股票了,赚了吗”。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

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是()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面对地震灾情,教师、基层干部、群众、子弟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激发着文艺家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艺术使命感,他们捕捉动人的瞬间,挖掘独特的题材,创作出了歌曲《天佑中华》、诗集《感天动地》、电影《汶川》、话剧《钟声响起》等大批反映抗震救灾斗争的精品力作。这表明()①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②艺术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世人称“富不过三代”。调查发现,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是富家孩子的通病。富人家庭要想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必须()①加强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②加强对孩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为孩子的成才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 ④积极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二、非选择题

8.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

解析:本题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背景考查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定范围: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第41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师题库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说明()A.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就会不同 D.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解析:选B。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材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有较真的精神状态,要有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实际成果,要有从实事抓起的踏实作风,要有统筹兼顾的思路办法。这是因为()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作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②③④从四个不同方面正确反映了科学社会意识的作用,故选D。

3.人们见面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吃了吗”、“下海了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跳槽了吗”,再到近几年的“买啥股票了,赚了吗”。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解析:选D。本题以人们见面时问候语的时代变迁为切入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问候语的变迁是因为社会现实的变化,即社会存在的变化,故选D。

4.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

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哲学上价值的含义。所谓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价值,故①③④入选。“生长在野外”的西红柿虽然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但在人们没有认识并利用它之前,它没有满足人的需要,故没有价值,②说法错误,故排除。5.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是()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B、C、D都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A没有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面对地震灾情,教师、基层干部、群众、子弟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激发着文艺家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艺术使命感,他们捕捉动人的瞬间,挖掘独特的题材,创作出了歌曲《天佑中华》、诗集《感天动地》、电影《汶川》、话剧《钟声响起》等大批反映抗震救灾斗争的精品力作。这表明()①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②艺术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解析:选D。人民群众的抗震救灾实践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是抗震艺术作品的来源,③④正确,②错误;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不是直观反映,①错误。

7.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世人称“富不过三代”。调查发现,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是富家孩子的通病。富人家庭要想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必须()①加强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②加强对孩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为孩子的成才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 ④积极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解析:选A。①②是解决富家孩子“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问题的有效方法。造成富家孩子“通病”的根源并不是客观物质条件的缺乏和“代沟”问题,排除③④。

二、非选择题

8.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

解析:本题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背景考查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定范围: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答案:(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小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体现了这一点。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坚持群众观点,成为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3)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小赵能成为一名优秀村官,表明他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想人民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所想体现了这一点。

(若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问答也可)

6.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教学设计 篇六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设计思路:

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导学案、教学情境具体实施。整个教学按照:“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2.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2.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

矛盾、矛盾的属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部分金庸武侠小说、视频片段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看过那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吗?印象深刻是哪几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共14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印象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

老师继续设问: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呢? 学生简要回答,老师归纳。

金庸的小说大气、气势恢宏、情节紧张、有历史凝重感;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富有哲理,有什么哲理呢?

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1.学生探究新知,把握知识点,梳理主干知识。

2.学生可重点学习以下知识:

(1)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有哪些?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梳理主干知识,把握知识点,整体感知知识。老师略加归纳、小结。

(四)学生结合问题生成单探究、内化新知。

1.学生回答印象最深的是金庸的哪部武侠作品?如《倚天屠龙记》。主人公叫什么?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张无忌;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可谓是根正苗红。后来成为明教教主,也就是魔教教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身份的对立、统一)顺势引导学生归纳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学生列举小说中矛盾着的事物(注意角度,适时引导)(1)社会层面:

A.张无忌明教教主PK妻子赵敏元朝郡主。B周芷若峨眉派掌门PK邪教武功。

C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不胜枚举:学生列举,(2)自然层面:

A少林功夫至刚——武当功夫至柔。B倚天剑——屠龙刀。

C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化骨绵掌——吸星大法;

七伤拳——伤人伤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思维、认识层面:

作品中很多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学生自己归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哲学矛盾是对具体矛盾形式的概括、总结、升华,哲学矛盾与具体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明教被称之为什么?与名门正派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魔教。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具有斗争性的属性。

4.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为什么?正邪势力较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正、邪势力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联结,共同构成江湖。)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具有同一性。内涵: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正何谈邪,没有邪何谈正,正、邪相对而存在,正邪双方共同构成血雨腥风的江湖——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张无忌正派出身,担任明教教主,本身亦正亦邪;当张无忌离开周芷若时,周芷若立马转化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赵敏则恰好相反。再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小结,归纳:总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本身固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有人不禁要问:正、邪势力同时存在的江湖能安宁吗?亦正亦邪的张教主不崩溃吗?

正是正、邪势力的相互较量才推动者江湖的发展;正是张无忌集正邪于一身,才可化干戈为玉帛,推动者江湖的发展。顺势归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5.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有江湖儿女想退隐江湖,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矛盾具有普遍性。学生结合《倚天屠龙记》分析说明、理解。(1)事事有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空间。(2)时时有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间。既然矛盾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想问题、办事情呢?

学生归纳方法论:(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6.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和经相同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和波一样吗?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要求?

矛盾具有特殊性。学生结合小说理解。(小说中不同人物面临不同的矛盾;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帮派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结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具体问题集体分析。

7.“今天华山论剑,明天决战京城;今年你是天王,明年我是至尊”。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江湖恩怨、是非多吗?列举几个。这一个个的是非与这些江湖恩怨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一个个的是非与江湖恩怨是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2)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老师设问:“明确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集体归纳出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学生畅谈学习心得,分享收获。

7.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整理 篇七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的唯物论

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3、【世界观】: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自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

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3)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

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

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二、唯物的辩证法

(一)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1)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忽视和消灭

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客观上不存在的联系。

(2)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改变具体联系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1)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①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① 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② 相互作用: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③ 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方法论】:(1)整体是全局主导、统率。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原理 【世界观】:(1)系统具有整体性。

(2)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内部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3)系统具有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方法论】:(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取向。(4)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原理:

【世界观】: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支持新事物的壮大和成长。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世界观】:(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方法论】:(1)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4)反对错误倾向“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

(三)矛盾: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世界观】:(1)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矛盾双方,要看到双方的对立和统一),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1)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方法论】:(1)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2)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作为前缀加在上两个原理前面)

(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4)既肯定又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

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1)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重视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三性原理:

【世界观】:(1)含义: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②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③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4)真理是具体的。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的三性原理: 【世界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和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

2、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和两条规律原理。

(1)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3、社会主义改革原理:

(1)性质: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原因:生产关系中有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有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3)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4)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世界观】(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

1、人生价值原理:

【世界观】:(1)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世界观】(1)性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内容: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

【方法论】:(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①人民是根本的衡量尺度。

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4、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原理:

【世界观】:(1)实践。(根本途径)

(2)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②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8.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②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③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探究建德草莓发展的对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归纳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师教法:采用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法: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会运用联系方法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师生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案例——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复习导入:

在第二单元我们第四课,第五课学习了辩证唯物论:物质观与运动观,第六课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的新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内容,首先给大家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框架,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游戏规则如下:

1、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老师边听同学说边板书记录)

2、最后请同学把这些看到想到的事物编成一段话 例:我看到了粉笔想到了老师

同学:(略)

师:好,同学们都很有想象力。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给老师带来了一幅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画面,其实,不仅在我

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也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到底什么是联系,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外部联系)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部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比如黑板上我们举出的这些事物,教师、粉笔、水„各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如果我们把整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粉笔、水看成各个部分、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着。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都存在着联系。

在这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又叫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内部联系。Ppt(展示)

好,我们了解了联系的含义,联系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关于今年3·11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的一段视频。

课件展示: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波及太平洋沿海20国家(插入视频)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

1、从视频上看来,日本3·11大地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好,同学们说了很多影响,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几点,一起来看一下,首先,对日本本国来说,对日本的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对其他国家来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沿海的20多个国家。还有从人的思维来说:我们认识到灾害的危害性、通过灾害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要把握好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预见性等等。现在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下,我们说日本地震与本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事物内部的联系。也就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与各国、世界的联系是事物外部的联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加上人类思维的普遍联系,我们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步骤二:师生共探讨,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及其表现。

一、联系的普遍性(板书)

1、联系是普遍的(板书)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事物外部)(2)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主观世界))

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大表现,一起来读一下:

师:好,既然联系是普遍的,那么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学生:是与不是

师:老师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同学们坐在这里读书,老师的同事在家里看电视,两者有没有联系?再比如说同学们打排球和卡扎菲之死有没有联系? 学生:没有

师: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判断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事物有没有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这个知识点在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大家一定要牢记。(把它记在课本上)

师:我们学完了联系普遍性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那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注意具体联系的条件性。师:好,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注意到具体联系的条件 师:学完了联系的普遍性,我们来轻松一下,给同学们来个脑筋急转弯。课件展示:米的妈妈是谁?(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谁(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谁(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谁(苞米花,因为抱过米又抱过花)。

师:好,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在这里有疑问了:这些都是真的吗?米的妈妈是花生米„„?这种所谓的“联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同学:(略)

师:这些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这里的联系是虚构的,那真正的联系还有什么特点呢?联系的第二个特性是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步骤三:深入剖析,突破难点,解决联系的客观性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板书)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板书)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可以举个联系客观性的例子吗? 学生:(略)

师:自然界中,食物链上的动植物之间的联系。万有引力与宇宙的联系。太阳与万物生长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师: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两种: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生物链,太阳与万物),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带有主观能动性,那为什么我们说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自然下雨和人工下雨。[课件展示]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 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些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也不会下雨的。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讨论:

(1)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分别属于什么联系?(2)自然降雨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的,这种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目的性与创造性,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3)我们肯定联系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认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那么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不能改变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自然降雨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人工降雨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即使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是,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使联系形式多样化。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为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不能改变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板书)

师过渡:既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而言有什么方法论要求呢?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板书)学生回答:(略)师:书本上有,标记起来,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这里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脑筋急转弯都是诡辩论),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小结2: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56最上面的小字部分划记)

步骤四:扩展延伸,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及条件性。

师:既然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的联系就存在多种多样的联系,事实上,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联系的多样性到底有哪些?

三、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原因: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使得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表现: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成语故事展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和池里的鱼是一种间接联系。人们为了救城门的火却危害了池子里鱼的生命。人们只看到了失火与城门的直接联系,却忽略了火与鱼的间接联系。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在学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的多样性,这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图片展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师:请同学们作个判断,看看他们之间属于什么联系? 如唇亡齿寒——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守株待兔——偶然联系;昼夜循环——必然联系等等。)

教师过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而要认识事物的不同联系。需要分析不同的具体事物。一切事物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联系的条件性。那么如何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呢?

举例:人的一生。

2、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板书)

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具体要求: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课小结】

世界观 方法论

联系的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B、普遍性 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客观性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

和诡辩论

联系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多样性 也是多种多样。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

移。【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二、1.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③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④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2、“卧佛寺”是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有人认为想进办公室做白领就要到“卧佛寺”烧香拜佛。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其哲学依据是(D)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D.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3.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4、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在一定情况下都是资源,能被人类利用起来,这体现了(c)A.联系是主观的,可以随意改变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想象的联系一定能转变为现实的联系(2)、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海啸。海啸袭击了沿海大片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5/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1、禽流感病毒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肆虐尤甚,对此,科学家提出了大量可能的解释,有自然原因,也有文化因素。冷湿环境有利于病毒繁衍;冬季节日频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密闭不通风的门窗等。这些都增加了病毒扩散和传播的机会。这体现的哲理是()A、病毒的存活和繁衍需要一定的条件 B、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C、联系是事物存在我发展的条件 D、联系是无条件的,具体的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报喜”,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原理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3、2006年是农历乙酋年,“由于年头年尾没立春”,被称这“寡妇年”。在相当一些地方,认为寡妇年不能结婚,结婚则不吉利。“无春之年结婚不利”的说法违背了下列哲理的()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上可以转化 D、事物的联系是永恒不

4、历史上,许多地方曾多次试图“克隆”复制茅台酒,最后均“南橘北枳”,根本原因在于酿造茅台酒的特殊地理环境无法“克隆”,这一事例启示我们 ①人们无法根据事物本身的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做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会由于人为地破坏生物圈引起毁灭人类自身及其他一切生命形式的大灾难而无法生存。这一认识表明: A.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们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C.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三、辨析:人多力量大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题是主要是讲明辩证唯物联系观,辩证的唯物的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了解联系观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有三个主要的难点:第一,在联系的客观性方面,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没任何孤立存在着的事物,但是不是可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第二,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第三,联系是多样的,那么,如何去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呢?(亦即它的方法论要求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难点去展开的。通过设置情景——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这几个环节是去深入探讨联系的主要特点。

[展示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师问:请大家用所学过的知识评价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 学生回答:(略)

上一篇: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厂家支持联络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