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成因分析(4篇)
1.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成因分析 篇一
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建设适应形式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岳阳思想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显。当前,我县23个乡镇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式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我县农村文化进行了调查。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恢复县建制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⑴、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县23个乡镇,建有文化站21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21个,到2002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11个,到2004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3个,且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还不归文化站管理或已挪作他用。如筻口镇和新墙镇电影院,前面的装饰一新,但后面的座席大厅和舞台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因漏雨墙壁满目疮痍,天花板垮了一半,有一半吊在半空,随时都有砸伤人的可能。⑵、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全县多数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还是“一无牌子、二无桌子”,如我县云山乡、饶村乡等乡镇根本就没配备文化专干,更没有牌子和桌子。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外出打工自谋生路去了。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2左右。⑶、县文化局失去了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撤区并乡扩镇和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对原文化专干县财政每年拨付2000~34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事实上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拿了县财政给的2000~3400元,各奔东西去了。造成这种状况,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也管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鉴于此,县文化局一无人事任免权、二无财务监管权,已经四五年了没有召开过农村文化专干会议,年初没有计划安排,年底没有总结考核。在笔者调查时有7个文化专干向我们恳求道:“不管是两边管、还是文化局垂直管,关键是要有人管,希望有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不能使乡镇文化站成为‘冒娘崽’,我们不愿失业,更不希望农村文化如此衰败下去”。⑷、农村文化产业凋零。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目是农贸中心、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超市、服装城、国策楼、计划生育办公楼、专科医院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他用,造成恶性循环。早在80年代,城关、筻口、公田、渭洞、新墙、十步、甘田等乡镇的高标准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是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区乡政府每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较多资金。近些年来,由于多方原因,图书室的图书发霉了,电影队散伙了,文化设施逐年减少了,群文活动资金的投入也就没有了。城关镇文化站是80年代建立的高标准文化中心,如今所有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丧失殆尽,原文化站长余兴忠痛心疾首。
2、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⑴、文化专干不专职。全县共有文化专干3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文化程度的仅2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3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30%左右。如我县32名文化专干中(其中4名退休专业人员),7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6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13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2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12人,有12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有的文化专干下岗分流无人管,任其放任自流,即使未被分流的专干也是身兼数职,公田镇文化站站长易心愿当了15年文化专干,干的是15年司法和计生工作。月田文化站长曾书上班10年,在外打工3年,干了7年办公室秘书。象他们这样的还算比较好的,我们在调查时发现,能参与乡镇的中心任务还是文化专干的荣幸,否则一年到头只有县财政拨的2000元工资。这样,多数文化专干根本就不想再考虑文化站的业务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原定的33名文化专干,目前不到40%的人员在岗,在这40%的在岗人员中,基本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
一旁,视为他活。⑵、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2/3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的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认为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农村文化自生自灭。湘办发[2001]29号文件对乡镇宣传文化站的主要任务作出了一些规定,在县一级就没有贯彻落实,或者说没有协调好。如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站是管理主体还是协助管理一直不明确,文化专干对此一直莫衷一是,有的文化专干由于无经费来源,私自在文化经营户门店执收执法,给县文化行政执法工作带来被动,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错位。
3、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无法运转。
⑴、人头经费严重不足。全县除筻口、新墙、公田解决较好外,其余都在2000~3400元之间,70%的乡镇未将不足部分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使乡镇文化专干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有13个文化专干每年领2000元工资后就回家去了。目前文化站还无法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瘫痪。⑵、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我们调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几乎等于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大副减少,文化站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⑶、文化站属于体制改革的“怪胎”。由于体制原因,文化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的派出机构,成为乡镇可有可无的单位,我县除筻口等极少数乡镇文化站自成一体外,大多数乡镇将文化站作为包袱。重视文化工作的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享受乡镇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视的乡镇将文化专干作为包袱甩开,除了文化局下拨的差额款给站外,是否有办公设施、文化阵地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一概不管,特别是宣传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后,这一机构就撤消了,其工作职能也就自然消除了,群众文化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文活动日益匮乏。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电影少、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000年以前,乡镇文化站归县文化局垂直管理,而撤区并乡扩镇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特别是1999年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与乡财政脱钩,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有的把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要求文化站去创收交管理费;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空出编以后一般都是被政策性安置退伍军人或领导关系户所替代。其次,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也很少管理,或者说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好几个而县文化局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部分专干年薪扣除“五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就没有什么钱了,有的还要倒贴钱工作,因此文化专干很寒心,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源于思想认识滞后。在诸如如何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国家兴办与民间经营相结合道路的问题上,在如何大力发展电影专业户、演出专业户、图书专业户、文化娱乐专业户等问题上没有认真动脑筋、想办法,因而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
2.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成因分析 篇二
一、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发展状况的一般描述
国内学者较早系统探讨金融生态问题的是周小川 (2004) [1], 他在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作了题为《完美法律制度, 改善金融生态》的演讲, 分析了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并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之后, 张鹏、姜玉东 (2005) [2]将金融生态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叶德磊 (2006) [3]认为金融生态圈与金融生态环境不应被混淆, 前者能更深刻地揭示和刻画金融体系中各构成部分之间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 并指出我国目前的金融生态圈存在系统性缺陷, 金融种类不符合现代金融良性循环的要求。
以上学者大多数是基于全国整体层面考察和研究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但事实上, 当前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生产率不高、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因而,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06) [4]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 共设计了127项指标。定量指标设计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 计90项指标;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等四项标准, 计37项指标。借鉴课题组的研究方法的同时, 考虑到所列出的指标较多, 文章篇幅有限, 本文则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指标进行衡量描述, 它们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的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金融资源水平指标中的金融机构利润率, 以及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指标中的银行不良贷款率。
1.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
通常, 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是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包括定期增长率、环比增长率、总量增长率、人均产出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等。这里, 我们使用历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 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进行说明。
图1显示,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6元增长到2007年的13 786.0元, 增长了39.1倍;与此同时,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 140.4元, 增长了30.0倍。但是, 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速表现的更为显著, 近30年中只有10年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事实上, 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这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滞后于城镇地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支农措施, 这种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0和2008) , 其中的比例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2.金融机构利润率。
金融机构的利润率可以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总体盈利水平。作为银行的三大目标之一, 盈利性的高低是各银行的最终追求目的。2002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0.34和28.97亿元, 均远远低于同年的中国工商银行 (61.74亿元) 和中国银行 (95.09亿元) 的净利润。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181.6和2.13倍, 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二者的279.7倍和3.28倍。2008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上升至12.01和515.91亿元, 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上升到1 115.51和771.82亿元。同时, 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92.9倍和2.2倍, 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二者的64.3倍和1.5倍 (见表1) 。
此外, 从历年各银行净利润率来看, 2002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为万分之0.45和万分之9.73, 也远远落后于同年的中国工商银行 (万分之13.04) 和中国银行 (万分之33.32) 的净利润率。2008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上升至万分之12.01和万分之73.57, 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高达万分之114.32和万分之127.07。
3.银行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银行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 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 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反之, 不良贷款率低, 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资料显示, 2004年, 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5.12%, 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92%, 工商银行的为21.16%,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5%和26.73%,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五大银行中最高的;2005年, 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运行下, 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62%, 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84%, 工商银行的为4.69%,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分别为10.2%和26.17%。2006和2007年, 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运行下, 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 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79%和2.74%,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分别为7.65%和6.29%。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4-2009。注:净利润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总额, 单位为万分之一,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金融机构利润率、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比较滞后,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够健全, 直接影响了其发展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从而抑制了金融生态的发展空间。下文笔者将分别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予以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 外在因素分析
1.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伯克1953年提出的, 后来刘易斯进一步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特征。长期以来中国在城乡不平衡增长的基础上, 以农村和农业的巨大牺牲为代价, 推动着城市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 其结果就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渐渐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二者的比例为2.57:1;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28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253.4元, 二者的比例为2.79:1;到了2009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元, 这一比例进一步扩大到3.33:1。经济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和依托, 没有好的经济水平, 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农村资本形成的不足。
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的源泉。目前农村地区资本形成的不足, 将会抑制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有效发挥。统计资料显示, 1980年,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10.9亿元,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77.9亿元, 占总数的85.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3亿元, 仅占总数的14.6%;2000年在世界经济普遍出现非常低迷的状况下, 我国开始逐渐启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村投资所占份额有所上升,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 917.7亿元,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6 221.8亿元, 占总数的79.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 695.9亿元, 占总数的20.3%;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4 846亿元,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94 139亿元, 占总数的86.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 707亿元, 仅占总数的13.7%。因此, 资本形成的不足将是农村地区金融自身发展的瓶颈。
3.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实际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城市金融市场采取的是一种渐进自由化和市场化的道路,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则走出了一个由政府推动下的不断突变的轨迹。政府在扶持农业的意识下, 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使得城乡金融市场无法对接。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 不但没能形成农村金融需求群体的资金自我良性循环机制, 还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亏损严重,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多年亏损, 50%-60%的农村信用社亏损, 30%-40%的农村信用社甚至出现资不抵债[5]。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弱化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 使农村经济主体无法享受与城市经济主体平等的融资机会。
(二) 内在因素分析
1.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的缺乏。
现代金融的运行涉及金融、会计、数学、计算机、法律等多种综合性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金融界尤其是农村金融领域可谓是“凤毛麟角”。这里, 笔者将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职工的文化结构与职称结构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进行了对比。首先, 从职工文化结构来看, 2008年, 中国农业银行职工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加总为27.3%, 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分别为37.6%、38.8%和59.1%。并且, 在低学历职工当中, 中国农业银行的中专及以下的比例达32.9%, 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仅分别为21.9%、21.0%和11.2%。其次, 从职工职称结构来看, 中国农业银行职工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3.6%, 分别少于中国工商银行30.9%、中国建设银行31.4%和交通银行29.2%。在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已由物力资源开发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的今天, 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更是农村金融机构健康运行的关键。
2.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趋短化。
信贷结构主要体现在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 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 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各品种、客户、行业、领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这里, 我们主要是基于信贷的期限结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知道, 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长期贷款、中期贷款和短期贷款。表2是我国农村信用社1995-2006年的短期贷款及贷款总额的数据,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这12里短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均在70%以上, 尤其是在2002-2005年, 比重都超过了90%。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农村信用社贷款中的短期贷款占了绝对比例, 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实际上, 农村信贷期限结构这种趋短化仍是对传统农业春种秋收的一种被动适应的表现。现代新兴农业多具有迂回效应, 投资周期则多为一年以上, 甚至三到五年, 长期资金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与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消费需求实际脱节。毫无疑问, 这种金融供求不对称无助于甚至妨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1996-2007) 。
3.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金融业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业务,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等多样化需求, 最大限度地动员人们的储蓄, 这就要求要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然而,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 造成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观念保守僵化, 导致了在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上的滞后。其一,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仍然沿袭以前的“等客上门”习惯做法, 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思维和客户至上的理念, 服务创新意识不足, 无法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 最终限制了市场营销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其二,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随着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国银行长城卡的问世, 各家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商业银行在给新产品取个好名字方面可谓绞尽脑汁。如建行的“金管家”、中行的“外汇宝”、招行的“一卡通”等。相对而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就显得非常单一, 一些处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农民, 几乎没有见过, 更谈不上使用过这些银行卡。
三、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良好的金融生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据银监会官员披露, 到2020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人民币, 而实际支农资金按照8%的年均增长率计算, 只能提供10万亿人民币左右。由此可见, 在未来, 农村金融将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2006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 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按照这一具体要求,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现代金融服务离不开通讯、电子、网上支付等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设施, 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时, 借助这样的系统, 还可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 降低信息成本, 使金融机构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 扩大服务范围。目前, 我国每个乡镇的银行网点平均不足3个, 只设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还有8 231个, 还有3 302个乡 (镇) 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6]。针对农村存贷款户数杂、笔数多, 农户数据收集、信贷档案建立和贷款跟踪等管理工作复杂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农村市场征信系统, 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加快农村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 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
2.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制度体系, 积极培育创新的市场环境。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健全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因此, 要根据市场化的原则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这种以市场化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 无疑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充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从而可以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的运营状态,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 “优胜劣汰”机制的培育将会促使众多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改进, 加强创新的动力, 从而可以改善并提高经营绩效。
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对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趋短化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意义更为重大。然而,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滞后, 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2007年, 农业保费收入为53.0亿元, 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比重仅0.75%;2009年, 财政部联合地方省份的财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农业保费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上升至133.9亿元, 但是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比重仍只有1.20%。因此, 笔者认为当前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 并加大财政和税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文化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而能同时具有金融、会计、计算机和法律等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在经济金融业日益发达的今天, 金融业务的深度及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能力的人才。因此,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应着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 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一方面, 可以通过派遣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入专业高校或者相关机构进修和培训, 充分发挥“干中学”的效应;另一方面, 提供较为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越环境和氛围, 给他们创造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舞台。
5.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许多政策的实施决定了金融业实际上就是起着抽调农村资金而支持城市工业化发展, 从而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经济出现资金短缺。蔡昉 (2008) [7]认为, 在1980-2000年期间, 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 通过各种渠道从农业吸取了1.29万亿元的剩余用于工业发展。如果从城乡关系看, 同期有大约2.3万亿元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部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的数额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的比重为13.43%, 1980年下降为12.20%, 1990年下降至9.98%, 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7.85%。为此,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不但要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 而且在政策上需要切实做到落实到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充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摘要: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现代金融业有效发展的基础, 也是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将金融生态水平指标体系应用于农村地区金融生态, 并结合内外因素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 最后在此基础上阐释相应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 2004-12-07.
[2]张鹏, 姜玉东.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J].财经科学, 2005 (4) :25-30.
[3]叶德磊.论我国金融生态圈优化与金融创新的功效[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7) :34-39.
[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1) :167-177.
[5]陈明, 安虎森.从城乡金融市场二元分割看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改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 (7) :32-35.
[6]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34.
3.为何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 篇三
《经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忽视服务业的倾向,形成了“生产型社会”,原因何在?
马晓河:一般而言,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存在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二产打头的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相对而言,会形成一个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而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过程中,普遍规律是二产比重不断下降,三产比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三产打头的产业结构。从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经验看,同高收入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是“生产型社会”,生产大于消费,出口大于进口。就中国而言,在中等收入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的“生产型社会”特征更加突出一些,我们的二产特别是制造业扩张非常快,比重异常高,相应的服务业发展跟不上。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第一,我们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各级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政府促进结构向生产性结构演变,推出很多措施,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利用公共资源,组织招商,组织生产,搞园区建设,做大GDP,做多财政收入,造成二产特别是制造业扩张快、比重过高。
第二,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侧重于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发展两头在外的制造业,这些产业带动了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如设计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服务、品牌服务都是来自于国外,而国内主要是进行加工制造,这就导致我们的制造业乃至第二产业规模大大超前,与服务业发生脱节。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业拉动的是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而国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需求不足而发展滞后,由此造成国内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严重脱节现象。
第三,因为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过来,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体制结构的一个最突出问题就是户籍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间割裂,农村人口不能有效进城集聚,导致人口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不能集聚,服务业需求总量就不足,由此导致服务业比重上不来,就使得工业化又在服务总量上跟城市化脱节,造成了服务业发展不足。
因此,我国服务业结构矛盾主要是由制造业“两头”在外造成的,而服务业总量不足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
《经济》: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三大产业中主导和打头产业,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还是一个政策推动的过程?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马晓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过程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最后占绝对比重,这是一个必然,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都是占绝对比重。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结构的转变必然会拉动服务业的发展,前提条件是:第一,人口实现了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转向城市,像日本、韩国,在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前夜,他们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都超过70%,所以人口集聚促进了服务业比重的提高。第二,政府的体制和政策安排应该鼓励和支持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一般的,一个国家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越来越多,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是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能力要高于低收入人群,是社会转型和政治结构转型的主要阶层支撑。所以中等收入人群增长,为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奠定了阶层基础。从国际经验看,凡是贫富差距小,中等收入人群成长快并最终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国家,都能顺利转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所以,这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政策应该为社会结构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
《经济》:发展服务业的目标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地方执政者而言,如何找准定位很重要,那么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应如何发展服务业?能否实现跨越性发展?
马晓河:落后地区要吸取我国过去发展的教训,应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落后地区应该走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的道路,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才能使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我们过去走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道路。今后,落后地区要走工业化、城镇化同步的道路,就是要让这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方面要打破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体制障碍,一方面要实施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经济社会一体化。
《经济》: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否将影响我国的经济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马晓河:“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服务业比重5年间要上升4个百分点。我认为现有体制不改革,政策不调整,服务业要想上升4个百分点困难比较大。
服务业发展是整个社会到了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过程,如果体制、政策安排与此过程不相适应,要想让服务业自然发展上去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我国工业化长期超前、城市化长期滞后情况下,不对体制进行系统性改革,只是调整某一方面政策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还有工业两头在外的这种结构不调整,服务业也难以顺利上升。反过来讲,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遇到的难题也都与服务业滞后有关系,因为城镇人口不集聚,中等收入人群不扩大,服务业就难以很快发展,消费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也难以持续上升,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也就很难转型。
《经济》:现在各地都提出了发展服务业的指标,这种指标化的目标是否足够?
4.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成因分析 篇四
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中摸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发展不仅要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我国现阶段属于工业阶段, 工业阶段为我国经济带来飞速发展, 也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具有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趋势, 尤其是节能服务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已成为时代亟需发展的产业。
从政策背景来看, 为加快我国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 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相继颁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政策, 进一步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业的发展。河北省也相继转发和制定适合本省节能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从实践背景来看, 中、大型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将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来源是其它行业巨头型企业进入节能服务领域所组建的节能服务公司;另一个来源是既有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的整合重组活动。哪一来源产生的中、大型节能服务公司较多, 取决于该行业的生命周期阶段。[1]河北省加快形成中、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应选择哪条途径?笔者认为, 河北省在行业中巨头型企业较少, 通过巨头型企业进入节能服务业发展起来的也是较少数;河北省节能服务业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 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已在河北省展开, 第1期至第5期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共102家, 入选2012年和2013年百强榜的河北节能服务公司分别有4和5个公司, 且都来自国家发改委备案河北第1~3期节能服务公司, 可以得出前3期河北备案节能服务公司在研究河北省节能服务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实力。基于对河北省备案节能服务公司的调查, 第1期14家节能服务公司, 备案公司成立时间从1985年至2010年, 其中2007年成立的公司占最多;第2期17家备案公司, 备案公司成立时间从2002年至2010年, 其中2010年成立的公司最多;第3期26家备案公司, 备案公司成立时间从1996年至2011年, 其中2011年成立的公司最多, 第4期和第5期备案时间也是集中在近几年才成立。可以得出, 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成立时间大多数较短, 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绝大部分节能服务企业属于微小企业。由此来看节能公司之间的整合重组更符合河北省现状, 但是河北省绝大部分是微小企业, 又怎么整合重组?河北省节能服务业的发展是不是应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现阶段节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依靠市场的力量为主力, 而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这需要在节能服务公司有足够能力依靠市场力量去实现, 但是, 每个节能服务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首先更看重的是追求和实现最大利润, 它们不可能主动形成合作联盟。况且, 河北省还没有出现主导力量进而促进节能服务公司整合重组。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结成合作联盟, 随着河北省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联盟的力量逐渐变得强大, 将促进河北省节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从长远角度来看, 河北省节能服务业要取得更好的发展, 现阶段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必须结成合作联盟, 既促进联盟内的竞争, 又促进优势互补。
二、河北省节能服务业实现合作联盟的必要性
基于河北省节能服务公司调研, 发现单个节能服务公司即使与用能企业签订节能合同, 但是仅仅依靠规模小、技术单一的单个节能服务公司并不能独立提供服务, 大多数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完成该项合同。现阶段, 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合作联盟的成立很有必要。一方面提供相似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可实现技术的多样化, 应对不同需求的节能企业。另一方面, 促进节能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针对规模小、技术单一的单个节能服务公司, 合作联盟带来的直接的好处就是在联盟内部就能解决全部问题, 又减少了与其他企业合作带来的道德等风险。值得强调的是单个节能服务公司与其他企业合作带来的风险是可以预测的, 节能服务公司最核心的是技术, 如果简单的合作很难实现技术上的共享, 若结成合作联盟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相对没有那么复杂。
总之, 节能服务业结成合作联盟可以促进河北省节能服务业更好发展。当前河北省节能服务业市场混乱, 节能服务公司之间恶性竞争, 直接阻碍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必须通过政府的引导, 节能服务公司通过结成合作联盟, 从而逐渐步入正轨。
三、河北省节能服务业实现合作联盟的条件
河北省节能服务公司在合作博弈中所获得的收益必须不低于以单个节能服务公司为单位的节能服务业所获得的收益, 才有可能通过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促进本省节能服务业的发展。即合作联盟实现“1+1>2”, 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河北省节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然而, 形成合作联盟存在诸多问题, 正如前面所论述指出, 节能服务公司最核心的是技术, 如果简单的合作很难实现技术上的共享, 若结成合作联盟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相对没有那么复杂。但是, 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形成稳定合作联盟是有条件的。一是合作的联盟里每个节能服务公司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 即获得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二是合作联盟所产生的剩余也能够得到公平且高回报。
要实现节能服务公司形成合作联盟的条件, 关键是利益方面的分配。因此, 合作联盟的条件是在实现更大利益的基础上, 尽可能更好地分配利益, 即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联盟成员的从合作联盟中得到的利益与预期利益一致, 关于利益分配的原则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节能服务公司参与合作联盟的收益必须大于进行个体活动时所获得的收益, 节能服务公司作为经济利益主体, 进行经营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在保证合作联盟的利益大于个体的情况下, 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出现;第二, 节能服务公司结成合作联盟, 在保证个体的利益得到基本的满足后, 剩余的收益应该得到公平的分配;第三, 形成合作联盟后, 联盟成员也会面临和承担风险, 若维持合作联盟, 必须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
四、结语
河北省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节能服务市场混乱等特点, 直接制约了节能服务业发展。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联盟是实现河北省节能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大力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形成合作联盟, 从而促进河北省节能服务业向长远方向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成因分析】推荐阅读:
河北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08-02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0-27
《河北省机动车保险理赔服务标准指引》10-24
河北中考英语考点分析07-11
河北中考政治试题分析07-17
河北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项措施10-15
河北省交通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物价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收费公路载货车辆计重收费实施方案的通知08-07
河北省教育科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