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2024-10-01

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共15篇)

1.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一

一、高考地理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二、高考地理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譬如文科综合测试的第36题就是一道地理学科内综合的图形题,第40题则是政史地综合的图形题。考长江流域城市区位分析,历史上沙尘暴频率分析也是地史综合的图形题。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三、高考地理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四、高考地理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2.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二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 相同点。

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 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 赋分44分, 非选择题赋分56分, 满分皆为100分。

2. 不同点。

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 (地理为36题) 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 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 (36、37题) 加三道“选做”题 (42–44题) 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 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 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 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 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 三道“选做”地理题 (三选一) 各占10分。

二、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 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从图表数量来看, 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图表类型来看,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 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 特别是区域图, 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 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 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 (新加坡)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 (水坝) 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 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 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 能力立意。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 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 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 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 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 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 回归学科本质, 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 更注重“理”的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 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 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 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 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 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 构图留白, 图文结合, 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 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 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 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 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 考生只要分析有据, 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 2012年卷37题第 (3) 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 2011年卷36题第 (3) 小题: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 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 风格近似。

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 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 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 2012年则变为两问。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 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 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 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 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 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 答题量相近, 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 设问的难度相当, 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 关注热点。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 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 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 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 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 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 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生活气息浓郁, 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 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 (1) 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 不着痕迹。如, 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 (2) 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 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 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 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 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 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 时间计算, 天气与气候, 区位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 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 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 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 以图表作为载体, 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 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 如, 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 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 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 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 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 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 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方向。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 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

2. 夯实基础, 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每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都是通过“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来重点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为此,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等, 弄清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由线成网”, 逐步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3. 强化读图训练,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对考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很多考生因无法理解图表中各要素的含义, 难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导致严重失分。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方面多下工夫。强化读图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读图、填图与绘图, 引导他们总结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 结合图表去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使其学会准确、全面地从图表中提取显性与隐性的信息并加以科学的表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4. 关注生活, 关注热点。

3.2014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三

一、地理复习什么?

复习,主要是针对高考中可能会考查到的地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就是最基本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高考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很多,几乎所有课本中出现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所以大家在复习中特别注重一个“全”字,生怕遗漏什么。但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知识”。因为“核心知识”不好把握,所以有重点地复习通常会被忽略。研究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孤立的知识点不容易成为核心知识,而那些与其他知识关联性强、学习地理过程中不可回避、富含地理原理的知识容易成为核心知识。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晨昏线”“太阳高度角”等被考查到的概率比较高。地形是区域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要素,地形通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而选取“晨昏线”与“太阳高度角”则可以考查地球运动知识系统性。

【策略】针对这种情况,知识的复习是有策略的。比如有关“气象气候”内容,如果我们抓住“大气运动”这一核心知识,那么向上可以追溯到“大气热状况”,向下可以延伸到“天气现象”“气候特征”,容易形成知识体系。

二、地理如何备考?

因为地理高考不仅考查知识点储备,更侧重于考查学习能力。因此,高考的知识考查方向,对某个知识点是考查面还是考查深度、知识拓展应用,是每个考生心里必须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备考具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备考效率,这就是平时常说的复习备考策略。

【策略】要注重学习体验的过程。对概念要注重体验生成,而不是死记硬背;对原理要梳理剖析,注重思维过程完善,养成思维的清晰与畅通。

三、哪些容易失分?

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块内容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己的“短板”,还包括在解题过程、表达上会出现“失误”。减少“失分”,也就是“长分”。

【策略】少做多想:找出自己的“短板”,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到减少失分的方法。比如:许多同学老是看错题目,其实是概念不清、对概念不理解,那么在平时要学会从地理现象中归纳生成概念,在做题时要学会思考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联,而不是没看完题目就马上想“该题与平时做过的哪道题相似”。

贵在坚持:许多“失分”是一种习惯性错误,改变习惯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将它们化解在平时的学习、解题过程中。

讲究方法: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

区域地理重在认图识图,而认识地图就像认识一个人——“看多了就脸熟”,因此,需要每天看图,养成在学习中碰到不熟悉的地名就马上查图的习惯。

人文地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急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似懂非懂的东西就会自然贯通,就像“熬粥”,文火慢熬,学会“熬”。

4.八年级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四

涧池乡初级中学 张新贵

一、指导思想:

立足中考,以《十堰市2011年初中地理毕业会考考试标准》为标准,认真研读《考标》,把握中考命题方向。以解决地理知识理解应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地理毕业会考成绩为根本目的。通过总体复习,整合学生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从地理概念、原理、地图入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最终完成中考复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地理毕业会考成绩。

二、复习计划:

根据所任班级实际状况,新课已基本结束,从四月初正式进入总复习阶段。为了能有的放失的把复习备考工作做好,特拟定以下复习备考计划:(时间及内容安排)第一轮复习:

时间:四月初至五月中旬

内容:本轮复习以七年级内容为主,紧扣《考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中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

时间:五月中旬至中考前夕

内容:本轮复习主要以八年级内容为主,同时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存联系。

三、具体措施: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示例和

练习以基础知识为主,符合《考标》命题方向和要求。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对其中少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习题集中进行分析解答,力求透彻。

2、在第三轮复习中,除了注重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和临场指导外,主要指导学生作答的技巧,特别是要随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试题,考虑问题要周到全面,养成好的作答习惯,如书写要工整,杜绝因书写错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5.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五

立足学科,抓纲靠本,夯实基础,联系实际,关注综合,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

二、基本任务

全面系统详细复习物理必修一、必修二、3-1、3-2的重点知识,2-3月份对3-4、3-5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但不必过细。

1、知识方面:完成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单元范围内的系统性。

2、能力方面:加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突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促成学科科学思维,培养物理学科科学素养;

3、结合各知识点的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和答题速度;

4、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现实问题;兼顾学科间综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学科视点。

四、复习时间安排:

从208月份开始,进入物理第一轮复习,按知识章节,逐章复习,力争年3月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实际授课计划140课时。(附表)

五、复习策略和具体措施:

按照知识体系,分块按章节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注重学法点拨和重难点剖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立足课本,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的复习所有必考知识点,重视主干知识,强化学科内综合,同时兼顾非主干知识。

2、钻研教材、考试说明与近年高考题,充分利用一轮复习资料,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

3、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学会自学,养成良好习惯,能灵活运用基本规律,正确审题,学会综合分析,规范作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针对教材、针对高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具体指导学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如:①做好章末检测的命题与讲评,及时整理知识遗漏,熟练考查重点与高频考点,掌握难点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②抓作业规范,适当布置计算类作业题,抓答题规范,适当设置不定项选择小测试抓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③做好课后辅导与自学、互助,发动学生开展每日一题的自主式复习,利用好第二自习落实师对生一对一的培优转差。

5、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整合资源,提高复习的质量,每周集体备课至少1次,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6、关注高考信息,了解高考最新动态。

7、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试技巧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学的开心,对高考有信心。

要做到:全面复习、突出重点。关注热点与强化弱点相结合;课内复习和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质量与速度并重,忌轻描淡写和拖泥带水;精讲、精练、勤辅导。

高三物理组所有教师,决心把各个环节落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搞好一轮复习。

说明:1、表中没有单独给出机动时间,将其包含在各次模考占用的周次课时中; 2、表中给出大致进度,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但基本应与本表一致;

3、第二轮复习时半月一模考,预计共占用6-7周时间,具体根据年级组及学校安排调整;

6.2014年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六

物理最具规律性,有迹可寻。学习物理主要是理解,只有反复思考、探索问题的实质、与基本的知识点挂上钩,才能真正的懂得,才会求解各种各样的物理习题,以及考试题。下面是高考信息网为学生整理的高考物理复习计划。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第一阶段: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前,08年九月到09年三月初,大约需要六个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约在09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大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为09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进行大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

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第二阶段: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大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解题技巧等等。

上面所述只是备考计划中的只要框架,要搞好高考全面的总复习,一定要有周密详细的计划和科学可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7.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七

相信每位老师都会经常听见一些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抱怨:上课我听懂了, 课本知识我都学会了也记住了, 为何成绩总提不高呢?作为辛苦奋斗在一线的高三地理教师, 每当听见这种抱怨, 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考地理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更注重考查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总体来讲有:1理解并转化知识的能力;2知识迁移能力;3读图分析能力;4语言概括能力。学生成绩不高与其对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完整和灵活运用能力差有关, 但是和高三老师的复习方法单一、经验不足、效率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要解决学生能力不足、成绩不高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选择正确的途径, 增强学生的学习转化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思的。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摸索总结而得的具体做法———

一、如何做好备课

1.研究考情, 备好考试内容。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课本, 精讲精练, 主次分清, 合理安排时间。

(1) 体验高考实战题, 把握复习方向。老师要做近5 年的高考题, 对于高频考点, 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复习。比如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考得较多。每年高三复习中, 我都把一些往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 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和分值, 以及各个题是从课本上哪一章演变来、考查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 学生知道了高考并不是只考课本知识, 而是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不论考题怎么变, 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律, 并能将知识与规律灵活运用就能决胜于高考。

(2) 吃透《高考说明》, 把握高考动态。《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 作为老师一定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 在复习中做到主次分清不遗漏, 才能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2.分析学情, 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 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上看, 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省级重点中学和县级重点中学筛选后才招来的, 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方法不当, 消极被动, 理解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生源, 我们的复习就只能降低难度, 稳扎稳打, 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比如地球与地球仪、地图、等值线的判读等知识, 内容多难度大, 但是却是地理学科的基础, 对于我们的学生学情来说, 只能放慢速度, 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通过中等偏下难度的各类习题的练习, 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做题。

“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我们所面对的学生, 是有不同个性, 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老师就要关注他的每个进步, 哪怕只是回答对了一道简单的问题, 如果老师适时地鼓励、表扬了他, 或许会给他无尽的动力。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老师就要耐心地和他交流, 帮他找出学习过程中的弯路和累赘, 引导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捷径。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的内容, 我们就少讲。如果学生认为较难且是常考的, 我们就讲练结合, 多花些时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法上, 更要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 这样才能教学并进。试想,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坐得很端正, 但死气沉沉, 不主动回答、不积极思考, 即使你讲得再精彩再透彻, 也没什么用。所以高三的老师应该多走近学生, 关注他们, 倾听他们。

二、如何做好上课

1.理解和掌握好概念, 原理和一般规律。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这轮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认真剖析每个知识点, 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之间总有多向或多层次联系, 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线索。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例如:讲授“亚马孙热带雨林”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在观察世界森林分布图时, 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这样的问题: (1) 热带雨林分布在哪些地区? (2) 热带雨林是现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 世界上还有原始森林吗? (3) 为什么这两种原始森林可以较完整地保存至今?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步步紧逼, 知识层层深入。例如:在复习“常见天气系统”时讲到锋面雨, 可以归纳讲四种雨, 即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 虽降水的形式不同, 但其产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 随着气温的降低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所致。

2.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地理图 (表) 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特色, 高考试题中各种图表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海南省2015 年的高考试卷中, 共有图表多达14 幅, 可见地理图表作为高考内容载体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要求遇到有图的题要做到:一读图名, 即这是一幅什么图?二读图例和注记, 即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 若有坐标轴, 要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四读题干, 明确此题的立意再认真读图, 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进行答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这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地理高考中因读图习惯不良, 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 所以遇到图表, 我们要严格要求, 经过很多练习, 学生读图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要想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就必须将图表归类, 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 指导学生总结各类图表的读图方法和关键注意点。在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 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光照图”、“变式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和“区域图”。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区域图的空间定位能力, 我开展了一节地理区域定位大比拼, 把学生分组, 主要比拼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海峡和运河、我国主要地区及省份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轮廓判断,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比赛中增长巩固知识, 调节了紧张的氛围, 还鼓动了学习兴趣。

3.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现在的高考讲究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试题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整天忙于“死背书、多做题”, 简单地依靠“题海战术”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不能一味地不分主次地讲课本知识题, 让学生记答案式的复习。而是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类题的分析解题方法, 并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老师应该改变角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宁可讲得少, 也要讲得精, 遇到学生易错的同类型的题, 可用归纳讲解小结方法解决。很多年轻老师最容易面面俱到, 怕漏知识点, 但又不透彻, 学生理解记忆得不深, 下次还是不懂做。所以要做个有心的老师, 要多问多思, 要大胆取舍, 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就是好课。

试卷提前发下去, 有些学生只做选择题, 综合题不思考不动笔。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答案, 是提高综合题答题能力的好方法。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可以把综合题进行归类, 比如原因类、比较类、措施类、影响类, 等等。教给他们审题的方法及各类题的答题要领, 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综合题, 把一些学生的答案利用投影仪呈现, 进行讲评, 让学生对比正确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练习, 相信学生综合题的得分会提高的。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 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老师应多想办法, 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是高压政策, 否则学生没有进步, 我们当老师的肯定也在原地踏步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 不会用准确的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也不能得分!在每次考试中, 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第一, 尊重和关爱学生,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说爱说, 说错了也不能打击, 典型的综合题试着让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再讲评。第二, 讲清概念, 平时讲到概念、术语要特别强调它的内涵和外延。如:地形与地势、热量和光照、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溶蚀作用和水蚀作用, 等等。试卷中如果出现易混淆的概念, 一定将其讲清讲透, 防止下次再犯。第三, 规范课堂语言:严禁方向表述时用上中下和前后左右;严禁使用简称, 如把热带草原气候说成“热草”, 把热带雨林气候说成“热雨”等, 还有把赤道低气压带说出“赤低”, 把副热带高气压带说出“副高”。老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一定要做好榜样, 规范自己的语言。 老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准确科学, 简明扼要,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如果你是一个风趣幽默, 声情并茂的老师, 你在课堂上既言简意赅、抓住要领, 又饶有趣味, 生动活泼, 学生能不情绪饱满, 精神抖擞吗?

三、如何做好考试

对于走过高三的人都知道, 考试是高三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占据整个高三大部分的时间。周测、月考、模拟考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接踵而至, 轰炸着高三的学生。高三频繁的考试, 使很多学生对考试由期盼到恐惧到麻木甚至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有的学生到高三后半段就不参加考试了。作为高三的教师,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在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到班里和学生谈心, 努力让每个学生把每次考试当作是自己人生中不同的精彩篇章,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图表和文字, 这样的精彩是不容错过的。经过这样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心理疏导, 我所教的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 从第一次周测开始, 我就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本”, 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把错题记录下来, 并把正确答案用红笔写在旁边, 而且要写上自己做错的原因, 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还是审题不清, 还是粗心大意,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诫自己不能再错第二次。

8.艺术班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篇八

一、两轮复习,第一轮要细,第二轮要精。

第一轮复习的原则:降低教学起点,全面系统地进行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起点要依据学生实际和高考要求恰当选择。为了便于高三年级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在高二年级对艺术班进行分班时,原则上是按文化分数来分班的;在复习阶段,对不同水平的班级所制定的教学起点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也不一样,不同班级地理科教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等级,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按这一目标来开展,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要参考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应该做到不偏不废,系统、全面地组织复习。

第二轮复习的原则:一是要适当取舍。艺术班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因参加艺术考试,文化课全部停课,在3月份艺考结束后的3个月的时间里,要完成全部高考复习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们根据历年高考的命题制定和调整当年的备考计划,复习时就主抓重点和常考的知识点;对上年刚出现的考点原则上不再作为今年备考的重点,对几年内没有出现但作为历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一定要重点复习,舍弃偏难的题目。通过一轮取舍后,教学内容有所减少,学生负担也相应减轻,我们的教学计划也比较容易完成。二是练习时注意总结归纳。每做一道题后,要注意归纳同类题目,总结出一般的答题规律,争取一旦试题中出现熟悉的题目一定不要丢分。在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同类知识点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同类知识点的概括,让学生对同类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考试遇到这类问题时就能从容作答,有把握拿分。三是精练多看,复习时不搞题海战术。教师平时注意研究历年高考题、模拟题,从中寻找高考命题的一些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题目,争取每做一类训练就掌握一类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不做无用功。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给学生以鼓励。

我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高二年级开课不足,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科学习起来较难,很多学生宁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科目如政治、历史上。进入高三后,地理老师们想出各种办法把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到地理科的学习上,包括在课堂讲课时尽可能把课讲得更生动易懂一些,由于艺术班的学生水平比文科班的学生要低些,所以在复习一些比较难的内容时,老师们有时不得不转换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复习很多外围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们把知识点弄明白。为了让艺术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难点,采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把难度降下来,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我们尽量避开难、偏、刁、怪题,以免对学生的信心造成打击,每次练习或测试时对有进步的学生都要及时表扬。

三、加强对学生答题思路、答题模式和答题语言的训练。

与普通考生相比,艺术考生在文化课方面相对薄弱,在书面表达上存在较多问题,每次训练和测试后,我们都很注重对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特别是对那些学生明明知道题目的要求,也知道题目解答的思路,但由于答题时没有按一定的答题模式进行答题,或者答题时文字表达不清、不准确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等情况,是我们讲评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

四、注重知识的迁移,使课堂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艺术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讲评课上我们做到不局限于就题论题,而是把一道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申,使学生将学到的原理、知识能真正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通过这样的讲评课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达到解一题、就学一法、会一类的目的,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艺术考生的地理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五、发扬教师团队协作精神。

我校地理教研组的老师多年以来已形成团队协作的好作风,除了高三年级的任课教师平时常在一起备课和研究问题之外,组内其他教师每周坚持用2—3节课时间来统一备课,大家把一段时间里遇到的教学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一起研讨和交流教法和心得体会,做到毫无保留,互相帮助。

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我校艺术班学生发挥出他们较高的水平,文化课二本上线率达到60%以上,地理科对文综的贡献率超过35%,在文综三个科目中排第二位。随着我们对艺术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探索,我们一定会找到更适合我校艺术班特点的教学方法,使艺术班的地理教学成绩得以提高。

9.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迎接明年的高考,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要根据武汉市二月调考质量分析会议精神及本校二月调考实际情况,制定出后一阶段复习计划。按照高三的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7月中到11月中旬,主要目的是上完高三课本及高一高二词汇过关;第二轮复习从11月中旬到3月初,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语法知识复习、高一高二语言点突破;第三轮复习从3月中到五月底,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及应试能力。

二、复习策略

一、加强研究,提高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

认真学习并分析高考题的类型,总结规律寻找突破口。从历年高考试题的整体研究中找共性;从2007,2008,2009年各类试题的研究中找趋势;开拓性地抓复习备考。在常规教学及复习备考中,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和研究《大纲》以及湖北省《考试说明》,联系武汉市二月调考质量分析会议精神,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其要点进行分类整理,内容包括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篇章结构等方面。从而使所学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已学知识网络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二、制定计划,加强复习的目标性。

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近年来高考英语逐渐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发展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降低难度,回归课本,强化专题训练。

进入高三后半学期,高考临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中档、低档题,这对学生取得高分是非常有利的。学生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这时,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将做过的试卷整理后,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漏洞,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3、整理基础知识,适当做一些高考题。

要在高考前夕找到良好的语言知识感觉和运用能力感觉就必须回归基础,整理巩固基础知识,用最充实、最满意的感觉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试着做近几年的高考题,学会找出每道题的切入点,从中总结命题利益和命题手法。

三、狠抓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备考

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复习课上我们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些例句,使他们能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

三、复习措施

1.多朗读、多背诵、多复述,培养良好的语感

好英语首先是“读”出来的。朗读不仅可以练习自己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而且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语的表达能力。背诵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之一。而复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准确、灵活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2.听、说、读、写、译统筹兼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种基本形式,也是高考要求考生应该达到的五种基本能力。在日常的复习中学生要做到敢说、常听、乐读、多写和活译,以阅读为“核心”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不断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明确考点、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消灭易错点,提高复习效率

总体上,从词汇的角度讲,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是学习的重点,冠词是难点,介词、连词和代词是易错点;从语法的角度讲,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是重点,非谓语动

词是难点,主谓一致、强调句型和倒装句是易错点。考生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区别对待,逐个击破。

4.多反思、多总结、多归纳、多对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有时反思和回悟比做题更重要。在训练的同时要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悟出特点、悟出规律、悟出方法,以达到“熟能生巧”“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将坚持做到上面所述内容,在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下努力提高成绩,使英语成绩得以提高。

四、培优补差保障手段

因为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老师努力、认真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学生:

1.袖珍型词汇本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也是提高英语成绩的“绊脚石”。很多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不好或止步不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词汇不过关。因此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袖珍型词汇本,随时记忆、随时复习、随时扩充,既能逐步扩大词汇量又能有效地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2.作文档案

书面表达是提高II卷得分的关键。要想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没有平时大量的语言积累是不行的。准备一本作文档案可以把平时的习作、优美的范文、写作常用的词汇、句型和过渡语,阅读当中遇到的优美表达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和归类并把它们当作日常学习中朗读、背诵、抄写、复习、仿写、欣赏的素材,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

3.错题档案

把自己平时训练或考试当中的错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经常复习和反思,就会逐步突破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点,减少考试中的重复丢分。

4. 英汉词典

勤查词典可以规范自己的发音,熟悉词汇的意义、用法,扩充词汇量,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尤其近几年一些高考单项选择的题干直接或间接的选用了词典中的句子,这应引起我们学生的高度重视。

5.高考试题尤其是近五年高考试题汇编

高考试题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命题人员智慧的结晶,是其他任何资料都不可替代的。通过熟悉、分析、感悟高考试题可以明确高考命题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总结答题的规律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考感,尽快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出色的“考试型”选手。

五、备考计划

第一阶段:2010.3.-2010.4.20高

一、高二词汇巩固阶段。该阶段注重加强高一高二词汇的听写及检测。以此夯实基础。高二课本复习结束。

第二阶段:2010.4.-2010.5基础语法复习及高三课本基本语言点、考点复习。作文专题复习。

第三阶段:2010.5.-2009.6。英语专题复习、综合知识专练、近五年全国英语高考题专练、综合模拟测试及训练。

六、后段复习备考建议

1、课文复习课。它涉及面广—涉及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是培养能力的依托。复习中要避免炒剩饭,要加佐料,要推陈出新,要站在高考的角度,要把根本任务定格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上。归类、总结、辨析是课文复习最常见也最实用的方法。

2、语法复习课。在此以前,学生已基本掌握各个语法点。复习时,老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遵循认知规律,由易及难,由简到繁。方法:从解读名词入手,以突破动词为核心,以攻克从句为难点,逐一解决;要求学生通读一本语法书,同时多做一些选择型、对译型或校正型的练习;老师精讲,只讲疑难点,组织学生多讨论,多自我总结。

3、高考题型训练课。训练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了解各题型的特点、答题要求(如短文改错)及作答技巧;目的之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针对性弥补。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完形重在考查实词、逻辑关系、语篇理解,很少考查纯语法的知识;完成句子考查语法点、短语搭配、语言运用;写作差不多只需10句即可,每一句含十二、三个单词,但要求包括两三个复杂句式和高级词汇,一般而言还应有适度发挥。

4、测试课。测试是有效反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在复习一定内容后安排测试查验学生的复习效果,有助于师生及时发现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复习策略。

一、二轮复习阶段的测试内容应与复习内容接轨,三轮复习阶段的测试应采用综合性更强的高考模拟题。

5、试卷评析课。试卷批改和评析都必须及时,要求是批改不过夜、评析在次日。评析试卷要避免老师一言堂和面面俱到的讲解方法,可采用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的方法,教师选择性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只提供答案详解的方法。不管怎样,要让学生通过一道题突破一个知识点。所以在试卷评析后,老师还需要根据班情让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从而把一套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英语备课组

10.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十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高考命题,依然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 鉴于此,我们 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

(1)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点知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优化课堂结构。

(3)把心智技能的培养和动作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优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

(4)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

(5)给学生提供课内外自主发展的空间。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目标要求:

(1)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事实、方法和原理。

(2)用各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3)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解释。

(4)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同时还能够用相关的理化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即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生物个体、环境、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5)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

(6)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自学、实验操作等科学素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学科综合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八个发散思

维方向,即以课时单点基础知识和课时知识结构为中心,努力把必修本教材相关的前后知识联系在一起,把初中教材、选修本教材及必要的大学教材的相关知识适当联系,把生产、生活、科研及相关理化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系统的三大知识板块(如下图所示)。

四.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新的高考方案对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

应把验证结论式的实验教学变为探索式的实验教学,做到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实验原理的训练和实验基础理论的训练相结合。

五.课时习题精心设计与讲评 课堂教学应针对性设计3个层次九类练习题:一是针对课时重难点知识及一般知识综合,设计必要的知识再现题、变式训练题和新情境训练题,促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完成知识及心智技能的顺向迁移。

二是针对课时知识结构设计三类题组,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系统地总结课时教材的知识结构,从新的角度再认已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内化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设计课时立体知识结构的三类题组,进一步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对每一层次知识再现题、变式训练题及新情境训练题也应精心选取。知识再现题有利于巩固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识记水平的提高;变式训练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而新情境训练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科研问题。在练习课讲评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解题的基本思路、方法(一般解题法和特殊解题法)及程序步骤;其次分析学生知能误差的成因,言明克服个例误差的对策,并作一般迁移;三是讲清试题涉及的知识落点,扩展并形成知识体系;四是讲清试题涉及的能力考查点;五是师生双方应暴露思维过程,加强习题设计立意的分析;六是针对错误较多的习题进行变式训练,并作必要的评价。

生物学科组:***

11.历史高考备考复习建议 篇十一

1.认真读好教材,真正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2013年高考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回归教材,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题的“材料—情境—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存在较直接的关联。因此,2014年高考 “依托教材的命题导向”不会改变。

(1)要形成“联系知识”的习惯自觉

历史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普遍联系,同学们在平时考试中应通过类比联系,使“知识的联系”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到高考时,就会潜意识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如古代雅典城邦制的特点,应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建立以下联系:

政治上,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早期王权没有发展为君主专制;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有平等的参政权。经济上,农、工、商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商品经济发达,与古代东方国家的自然经济截然不同。文化上,创造出最具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古典科学文化,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滥觞。

(2)要把“死的知识”内化为“活的认识”

历史学习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要学会对客观存在的史实进行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形成对历史、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如必修(Ⅱ)中的“草市”这个考点。可把教材中的内容串点成线(魏晋南北朝: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政府实行行政管理;唐朝: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市”),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草市”的发展演进,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我国古代市镇经济特别是江南市镇经济的兴起)。

2.关心时政热点,实现“历史—现实”的常态互动

高考历史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但热点入题一般都是教材的主干基础知识。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必须强化“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如,必修Ⅰ中涉及的制度建设、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等;必修Ⅱ涉及的经济政策制定、经济体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必修Ⅲ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科技的创新与发明、近代以来政治观念、文明的核心理念等,都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3.留心学术前沿,避免自己因囿于教材而“遮望眼”

近年来,高考命题更多的是直接把学术观点引入题干,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说明,使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陡然加大。

12.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十二

一、试卷整体结构分析

新高考方案地理考试试题主要由必考题和加试题两大部分组成,必考题70分,加试题30分,选考卷满分100分。与之前高考方案相比,二者在试卷基本结构方面存在众多相似之处,其中地理图表2015年10月试题有17幅、2016年4月和2016年6月试题都有12幅,涉及中国区域图、世界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关联结构图、景观图、剖面图、经纬网图、表格等类型,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在知识内容上兼顾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在知识目标上兼顾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做到知识结构和考核能力层次上的平衡性。

从考点的教材分布来看,二者都涵盖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IA模块内容,考查内容分值比例适宜,其中必修1中第二章、必修2中第二章考点最多且分值最大,例如天气和气候、地球表面形态、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特征和差异等仍是高频考点,因为这些知识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及人地关系,是地理主干知识的核心。

从题型角度看,二者综合题试题风格一致,强调学科能力,凸显核心素养。综合题延续了“一个世界地理、一个中国地理”作为区域背景的风格,命题多选择学生相对陌生的区域为载体,围绕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要素设计主题,围绕同一主题配置图表、材料信息,再设置与主题相关、彼此联系的问题,并且层层深入。

总体来说,二者试题都体现了能力立意、图文并茂、立足区域、揭示内涵等特点,但二者在具体试题题型、分值与考查知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表中“老”高考是指2000年~2016年每年6月文科综合考试,“新”高考是指2015年10月开始的每年4月和10月浙江省选考考试(下同)。

注:M表示考试要求的必考要求,A表示考试要求的加试要求,C表示题型的选择题,S表示题型的非选择题

二、“变”在哪里———新高考方案下地理考试新变化

1.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在“变”

结合表1和表2可得,试题数量由原来的11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变成了25道选择题、2道填空题和2道问答题,考查知识点数量大大增加。选考卷必考题和加试题考查各有侧重,必考题70分关注课程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加试题30分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必考题难度系数为0.72,比老高考难度系数高。加试题难度系数为0.35,低于老高考难度系数。总体来说,选考卷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控制良好。新高考方案的施行,说明浙江省自2000年开始实行延续至今的高考“综合科目”(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即将成为过去,高考恢复了单科单门考试,提升了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水平[1]。

2. 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在“变”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6年版)与之前高考考试说明相比,在考查内容、考核要求、能力要求上有较大调整变化(见表3)。高考是一个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高中生学业成绩的水平性考试,两者性质不同[4]。新高考方案下选考卷中必考题主要为学业水平考试用,它的难度不会太高,但选考又是选拔性考试,理论上它应该在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和素养体现上都要高于学业水平考试,否则,考试的综合素养很难体现,高考的21个等级也很难划分[5]。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把学业水平考试纳入了高考,给命题工作和学生备考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如何应“变”———新高考方案下备考的策略

1. 关注考试标准内容变化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6年浙江省版)》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6年版)》[6]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由于难度要求与分值的限定,选考的试题出大跨度、大分值、高难度大题的可能性较低,即试题深度和难度要求有所弱化,这就使两轮复习法变得意义不大[5]。又因选考范围广、准备时间紧,所以选考复习常常要做到一步到位,这就使得教师要深入研究比较2016年版与2012年版学科指导意见内容,关注发展要求变化(见表4)、基本要求变化、课时分配变化、活动设计变化等内容,以便能更好地明确考试要求和把握考试方向,提高复习效率与质量。

2. 注重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教材重组

浙江省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6年版)指出,选考学生除了要掌握必修1、必修2、必修3中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外,还要准备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6“环境保护”两本书的内容,鉴于备考时间紧张,教师需要把选修模块内容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专题形式梳理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知识点,做到教材重组,高效整合。如选修6“环境保护”与必修3整合(见表5)、选修6“环境保护”与必修2整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与必修3整合等。

3. 强化区域地理和必修教学整合

纵观多年高考地理试题,直接考查某国某地区的地理特征试题较少,更多的是以区域地理为切入口,围绕地理核心问题展开,考查学生运用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等去描述、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学科素养[7]。区域地理学习的知识点纷繁复杂,若面面俱到展开详细复习,新高考备考时间显然是不允许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区域地理和必修教学整合,以区域特征中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事物与现象为核心,确定与哪部分必修教学内容整合(见表6),适时开展微主题区域地理教学[8],由不同的角度来整合中学地理的系统原理和规律知识,为学生搭建纵横交错、有机相连的区域知识矩阵,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的公平风险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2]葛为民.文科综合[J].浙江考试,2015(1).

[3]葛为民.地理[J].浙江考试,2015(2).

[4]刘海峰.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挂钩[J].求知导刊,2014(2)

[5]朱可.基础为重素养为要-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卷评析与历史教学思路新探[J].历史教学,2016(1).

[6]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7]周曰志.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的探讨[J].地理教学,2016(1).

13.高考冲刺地理复习计划 篇十三

了解了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问题是进行二轮复习计划的前提,二轮复习是同学们学习的分水岭,是最见成效的一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二轮复习呢?

一、精选复习专题,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轮复习虽然时间短,却是学生成绩提升最快的阶段,所以研读高考说明,了解哪些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并且搞清知识要求层次,哪些是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掌握并且学会应用的知识,新增了哪些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训练,必须掌握,增强复习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底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试卷的结构,试卷的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的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图像和表格的考查,更重视有机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计算。

二、将“双基”进行升华,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练习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二者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要有实效性,重视解后思考后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细节抓好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的书写,有的学生题也会做,但是一写就错。题会做,但没写到试卷上或写错了,得不到分,是学生最大的遗憾。所以要使学生把该得到的分和能得到的分得到,提高得分率。做到基础题得满分,中等题不丢分,较难题争取得分。

三、精选习题,利用备课组的力量实现学生的高效复习

偏题、怪题、陈旧题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新高考的要求,反而会将学生引入歧途。命题成为二轮复习中最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备课组老师课后抽大量时间搜集题、分析题、摘选题,最后通过讨论题来命题。今后高考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我们选题要将科技生产生活的热点与考点相联系,从题型上看创新试题、开放性试题、图表信息分析题、情境题、一题涉及多个考点的题、以操作为主线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或者工业合成的题等都值得我们关注。

四、注重答题方法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理综试题量多,时间紧,理综成绩在高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理综成绩越低,成绩提升空间越大,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越大,对高考成绩的贡献越大。因此,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对提高理综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题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当有一个选项很明显符合题意时,我们对其他选项可以不再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排除法是确定法无效后采用的方法,这样可以降低答错风险。高起点、低落点题一般题目虽然很长,信息很新,但难度不大,选项很简单,大家一定要调整心态准确选择。

14.高考地理总复习计划有哪些 篇十四

新学期开始,正式成为高三生了!一定要从心理上重视,生活和学习的节奏都要跟着紧凑起来,作息时间要调整好。同时也不要感到太大的压力,平常心,一股劲,高三都是这么过来的。

(2)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从9月持续到次年2月。一轮复习的前期,往往还有新课要讲、新知识要学,同学们要梳理好知识点,巩固基础。

一轮复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科基础能力过关。

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

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这块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时应从易至难递进,不能在难度上一步到位;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3)月考调研考

高三整年都充斥着各种大考小考。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很重要,是对高三一个月知识的检验,也提醒学生已经正式进入备考状态了。不管考得怎么样,都要懂得调适,储好力量继续前进!

(4)国庆假期

15.由高考阅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备考 篇十五

目前,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 一是如新课程教材, 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 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 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 有的还有变式, 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 有的切分还细一些, 如写人记事类散文、文化散文、咏物哲理散文等, 总结一定的写作程式;三是按照写作技巧, 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诊断支招, 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母题可大可小, 作为一个栏目, 就像《智慧背囊》那样, 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 一般杂志都是这样。另外, 阅读也可以这样, 和作文训练配套, 以作文来凝练思想, 厘清思维, 以专题阅读来使思想深刻, 使语言丰富。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 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 但整体把握材料, 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 一个显得唯美怀旧, 就像2011年的“旧书”, 一个显得很现代, 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 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 就是“变与不变”, 而这一命意并非横空出世, 奇崛突兀。命题者可谓循循善诱, 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 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 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 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 前面是引子, 后面是题旨, 或者说是命意, 从个别到一般, 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 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 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 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 写人记事抒情, 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 积学储宝, 酌理富才, 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 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 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 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 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 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 但“只要掀起盖头来”, 揭开高考作文神秘的面纱, 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 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 通俗地讲, 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 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 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 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 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 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 (当然指内容方面, 并非宿构) , 平时苦练基本功, 善于调动已有积累, 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 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 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 对经典、鲜活、新颖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 并注意扣合话题, 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2012年的作文, 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 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这些话题, 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 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 一看到这个题目, 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场上, 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 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 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 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 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 “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 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 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 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 一种情怀。是的, 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 但还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 迟钝, 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 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 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 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 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有一位考生作文题为《听听那冷雨》, 文中“冷雨”是一个独特的意象, 他寄寓着诗意的生活和一种平和安详的心境, 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李清照等待的不是书信, 而是电子邮件, 她还会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浪漫词句吗?

余光中笔下的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 雨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 雨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纸伞上, 每一幅图景就像是老上海的电影镜头, 黑白无声, 但意境深远而悠长。但我们却听不到那冷雨了, 我听到雨落在柏油马路上, 冰冷的防盗网上, 落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 没有那种天籁之音, 有的只是潮湿的心和一身的狼狈。

书信, 只有摩挲信笺的质感, 犹存的磨痕, 才可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情感呵。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 用同一字体, 夸张的表情, 冰冷的机器, 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 便在光电传输中消失了。

但总会有尖利的汽笛声和刺耳的刹车声, 它们毁掉那冷雨滴落出来的静谧与安详。

上一篇:培养一支优秀的客户经理队伍之我见下一篇:学习贵在坚持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