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学案
一、出示目标
1.记住西双版纳的资源,理解其形成原因。
2.分析该地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及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3.认识该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建立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文本
1.自学教材P66~69页,完成P70页活动题,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______。
(1)地处边境可发展____旅游和____旅游。
(2)雨林特有的景观:____,___,____,_____,雨林动物:___,___,___,___,被称为“___”。
(3)傣族的民族风情有:傣家的__楼,____舞,_____饭。
2.描述评价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1)位于北回归线以___,五带中的___带,属于____气候,水热_____,利于植物生长。雨林良好的_____场所和充足的_____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2)我国____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地处___山脉最南端,南部和___、___接壤,还以____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可发展边境旅游和_____旅游。
3.课本69页活动1:景洪市最低月均温出现在____月,是____℃,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____月,是____℃;景洪市____至____月降水少?____月至____月降水多?属于___气候,该气候特点_____。为什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____月,而没有出现在7月呢?
4.课本69页活动,解释原因。
竹楼屋顶斜度大____,底部离地面2米____________。孔雀舞__________________。竹筒饭__________________。
5.旅游业是怎样迅速崛起成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___优势和_____优势,建成了西双版纳热带______园、傣族园、____谷等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______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
6.旅游业的发展给西双版纳带来哪些好处?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_____的发展,增加了____机会和人均____,改善了人民___。促进了西双版纳_____的发展。如带动了____业、___业、____业等的发展。
7.但是近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降趋势。阅读课本72页,分析概括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谈谈你的高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2.小组展示自学内容。
四、合作探究
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而形成了雨林景观,原因是什么呢?(从位置、气候、地形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拓展
1.西双版纳位于()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四川省
C.广东省
D.云南省
2.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之称,这些植物构成了()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B.高山植物垂直变化景观 C.热带雨林景观
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3.西双版纳被誉为“热带动物王国”,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A.东北虎
梅花鹿
B.丹顶鹤
金丝猴
C.亚洲象
绿孔雀
D.大熊猫
4.下列对于西双版纳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国家政策的优势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发达的经济
D.丰富的旅游资源
5.与西双版纳有水路相连但不接壤的国家是()
A.老挝缅甸
B.泰国越南
C.缅甸泰国
D.老挝越南
6.张华一家到西双版纳旅游,他们不可能遇到的是()
A.亚洲象、绿孔雀等可爱的动物 B.高达挺拔的望天树和板状根等植物景观 C.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D.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
褐马鸡
7.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
A.湄南河
B.红河
C.湄公河
D.怒江
8.近年来,关于遏制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改造 B.明确景点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 C.严惩不法商贩,规范旅游业商业秩序 D.在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
9.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______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0.西双版纳是除_____省外,我国原始森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二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3.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辽海重地 篇三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结合地图,了解辽宁省的自然地理位置。
(二)了解辽宁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级行政区,辽中南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主要的工业中心。
(三)了解辽中南工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辽宁省工业的着重渲染来介绍辽宁省的。在知识点的介绍上采取抓住工业这个重点来辐射其他的知识点。在介绍辽宁省工业时,又着重抓住辽中南地区工业基地形成的有利条件来进行阐述。教材中没有提及辽宁省的农业,正如前一节河北省没有提及其工业一样,都是力求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不求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课后猎取其他知识的兴趣。这样,大大减少了教材的篇幅,削减了繁杂的识记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阅读和活动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导人:
方案①:提问:我国 18 000千米的海岸线(自北部的鸭绿江口到南部的北仑河口)上,最北的临海省级行政区是什么?
方案②:播放“辽宁之窗”系列短片,让学生对辽宁省有一个初步感识。
在讲述“辽宁省的地理位置”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方案①: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政区”图,教师点击辽宁省,然后依次点击渤海、黄河及与辽宁省相邻省区,并出现相应字幕。通过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得出辽宁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南与河北交界,西北与内蒙古毗邻,东北与吉林接壤,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
方案②:教师展示“中国政区”图要学生仔细阅读,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辽宁省的地理位置,或者根据已学知识,让学生从地图册上得出辽宁省的大致经纬位置。(东经118°50’一125°47,北纬38°43’~43°29’。)
在讲述“以工业为主的省区”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教师可制作课件或幻灯片,并配音:辽宁省是东北经济重心,在东北各项经济指标中,辽宁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东北的61%,工业总产值占全东北的59%,其中重工业产值占全东北的 60%,是典型的工业大省。2.让学生阅读教材P38正文。
3.总结:辽宁省是典型的工业大省,辽中南工业基地是全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
在讲述“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读“辽宁省城市和交通、矿产资源分布” 图,找出辽宁省有哪些主要矿产,找出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能源或矿产地名称。
2.小结:辽宁省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其为辽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请学生完成课本P.38活动题2,对照“辽宁省城市和交通、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辽宁四通八达的交通,并找出沈大线、京哈线、沈吉线、沈丹线的起讫点,找出辽宁省的交通中心,说出辽宁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利用图2—11,计算沈大高速公路的长度。
4.要求学生阅读“大连:东北海上门户”,教师可设计以下二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大连港为什么终年不冻?(2)大连与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哪些铁路干线连通?
对教材P.39图2—13的说明:
金石滩
位于大连市北郊的金县境内,因海滩上布满晶莹圆润的五色石,故名金石滩。金石滩有7.5 km长的沙滩,又有 5 km的奇礁异石,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双绝景色,形成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里海水一片碧绿,清澈透明,肉眼可见3m深处的海底,这里空气湿润清新,令人心旷神恰。海水水质和大气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我国北方最好的天然海水浴场。金石滩的“海上石林”有“龙宫”“鳖滩”“取瑰园”‘南秀园”四大景区50多处景点,各具特色。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是具有科普教育、科学考察、水上运动、游览观光、度假休养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海滨风景名胜区。
5.小结:辽宁省有发达的交通,优良的海港,四通八达的海运航线,它们为辽宁工业发展提供了又一有利条件。
6.通过让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39的活动题3。(提示:辽中南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1)工业基础好,开发早;(2)丰富的矿产资源;(3)丰富的能源资源(4)
发达的水陆交通;(5)优良的海港。)
在讲述“主要工业中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辽宁省空白地图,图的右部集中了各主要工业基地名称。
2.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P.39“辽宁省主要工业基地”图,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工业中心名称于空白图上相应位置,如学生拖动正确的位置,多媒体音响即发出掌声以示鼓励。这样,既让学生了解辽中南工业基地的主要工业中心,又充满浓厚的学习情趣。
课后活动:
4.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四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5.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五
反思一: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
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时间有些紧张,一道>总结归纳的题没有完成。
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反思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两极地区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位置、资源、气候、我国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本堂课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层次探讨。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生发言相当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它的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反思三: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选自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地理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七年级《地理》下册第 2 十章《极地地区》。本节的学习目的是认识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本章是七年级第十单元的内容,其教学对象是初一级学生。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地理的思维和能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处于课堂自控能力培养阶段;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极地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对这节内容的安排,分为三部分:冰雪覆盖的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丰富的资源)——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发散性较强,因此课前安排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内容(如位置、气候、动物、科考站)进行搜索和整理,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图文并茂,知识点通过用地图来分析总结,体现出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来归纳知识的技能。并且,地图中的动态部分,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清晰的说明知识点,在新授课中应充分利用。本节地理语言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反思四: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 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 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 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6.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六
八年级2班级:93、94共有学生115人,两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一头一尾差别大,学习风气不好,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缺少上进的动力。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留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本学期的重点将继续学习词汇和习惯用语,学习的语法知识点有:频率副词、询问情况、方式状语、提出邀请、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等。其中状语从句和形容词是本册的难点,将重点学习。
二、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能够真正学会用英语做事情。
力争使合格率有大幅的提升,同时注重优等生特别是尖子生的培养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2、积极参与课堂改革,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
3、准确引导尖子生,抓好中等生,辅导好学困生;
4、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反溃或单独辅导;
5、认真备课,认真指导,尽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6、天天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语段,培养语感;
7、规定早读内容,加强监督,保证早读效果。
8、坚持单元检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在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竞争意识;
9、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7.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七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之“奇”,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2、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语言之“奇”。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初步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1、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语言之“奇”。
2、模仿写作,体会生动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我自学 我最棒
一、识记字词
1、读读写写,并注音
模样 ( ) 怵( )抠泥巴 ( )阔绰( ) 戳( )撂高的 ( )
找出其他你不认识的字词:
二 、字词解释
怵: 赛: 阔绰:
找出其他你不理解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给“泥人张”建一份奇人档案
姓名 曾用名 性别 籍贯 奇特之处 特长 性格特点 典型故事
四、细读课文 合作研讨
说说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
( )奇、( )奇、( )奇
8.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节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
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讲授新课]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国家政策
相当优越
旅游
雨林
热带动物王国
景点
分散
缺德
被破坏
大同小异
科学合理
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使学生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范围,认识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强化读图能力。
2.通过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读图归纳西双版纳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学会从一个地区图表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分析归纳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河西走廊的地形图,一边指图,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人。
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绵绵祁连,南北山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l 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白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
板书: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讲授新课] 古今交通要道
1.指导学生渎读图8.
14、图8.15和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明确河西走廊所在的省份、地理位置以及河西走廊得名的原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介于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读图确定这三座山脉的位置)之间,长达l 000多千米,因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2)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3)认识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 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2.指导学生读图8.16和图8.17,如果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教师亦应提前做好准备,适当补充一些资料。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之明长城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黑山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带来干旱、扬沙、沙尘暴等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影响西部大开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讲授新课]
板书: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1.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8.18来完成。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明确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
(2)从图8.15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溉区的精华宝地。
(3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梁、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酒泉得名的原因,以及酒泉作为著名卫星发射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的骄人成绩。
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图8.
21、“信息传递”以及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来完成。
(1)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
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
(2)分析水资源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影响。水是河西走廊的第一资源,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永恒矛盾。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节水人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指导学生读图8.20,在读图时要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什么 重要意义?(4)组织学生就如何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禁止再新开荒地,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积极参与”参考答案
3.(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北纬3l42′~0o03935′,东经10529′~11015′,北界内蒙古,西临宁夏、甘肃,南接川、渝、鄂,东与山西、河南为邻。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宽约160—490千米。
(2)陕西境内地形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交错。秦岭呈东西走向,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巴山位于陕西最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秦岭、大巴山之间形成了汉江谷地。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陕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盆地,南部是秦巴山地。(3)陕西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千米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盆地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汉江谷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降水的分布,也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陕西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4)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关中盆地。
(5)陕西的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渭河所在的关中盆地(关中平原)历史上就是我国农业发达之地,兼有灌溉和舟楫之利。现在不仅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还是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6)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9.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九
1、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的几个方面。
难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式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图,提问方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表现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变化。
(2)文化生活的变化:表现在娱乐方式和大众媒体的出现。
(3)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在装束变化、礼节变化和称谓变化。
2、分小组交流:小组分成4组,合作讨论,多媒体显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1)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2)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10.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的3.11地震与中国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11.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篇十一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黄土高原)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跨越、、、等省区。(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力
2.(1)BC(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板书设计
、北抵 黄土2)风3
【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湘教下册精选发文11-18
八年级地理下册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08-07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06-10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08-24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06-21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10-23
初中地理43天气教案09-14
初中俄语八年级下册第3课说课教案06-29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