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共7篇)(共7篇)
1.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近30年来,邮政金融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城乡居民不断扩大的金融贸易量发挥了极大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目前国内推进金融深化的大背景下,应该重新审核邮政金融和邮政之间的关系,为邮政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定位和研究。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建议和未来邮政金融的展望。
关键词:邮政金融;发展;对策;展望
Abstract: Potal finnance has provided both the urban rural dwellers with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meet their increasing needs in financing services.However, some problems are existed concerned with it.In the context of deeping finance boost, it is required to re-surv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tal finnance and post,and then to acquire clear orientation and m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postal finance.This paper is to study China postal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problem of postal financial advice and future prospects.Key words: Postal finance, 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 Expectation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引
言......................................................................................................................1 2 现代金融理论与邮政金融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金融与邮政金融的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研究意义.....................................................................................................2 3 中国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2 3.1 业务发展简史..............................................................................................3 3.2 现行的组织体系............................................................................................3
3.3 业务内容........................................................................................................4 4
邮政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制度思考.................................................................4
4.1 存在的问题..................................................................................................5
4.2 发展的制度思考........................................................................................5 5 邮政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6 5.1 邮政金融的改革方向.....................................................................................6 5.2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7 5.3 邮政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8 6 促进邮政金融发展的对策性建议............................................................................9
6.1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
6.2 对策性建议.....................................................................................................10 参考文献...........................................................13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为加快金融改革,增强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自1986年中国邮政金融重新启动,并且开始有了高速的的发展[1]。其主要的业务类别有:储蓄、汇兑、转账、保险等几大类数十种项目服务,并且建立和启动了资产业务工作。2003年前的中国邮政是隶属于邮电部邮政总局,受人民银行的监管,不开展资产性业务,是典型的储蓄业务的代理机构,尚不能完全定义为“邮政金融”。但从2003年后,国家政策的改变,邮政储蓄的职能扩大,开始发展运行协议存款、证券投资等,这才真正完善了“邮政金融”。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邮政金融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邮政金融与国家现行施行的邮政金融为央行融资产生冲突,转存款制将导致储蓄市场的不公平;邮政金融如何摆脱为为邮政提供交叉补贴等。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建议和未来邮政金融的展望。
现代金融理论与邮政金融概述
2.1 金融与邮政金融的概念
目前,一般的金融的定义是“管理运用货币的科学”或者是按照规则来协助管理资金的科学”[2],从上述可以看出,金融常被理解为资金融通。资金是指有购买力的货币或实物等。资金的定义广泛,定义不清易产生矛盾,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我们从金融的功能和行为机制这类领域上来重新定义金融,即“金融是资金由多余者向缺乏者流动”,所以金融的流动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息息相关,伴随着参与者财富的改变。由于“资金”的定义广泛,金融的产生又与货币和信用相关,所以金融首要处理的难题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资金的最优配置的决定。金融与货币息息相关,而邮政金融却是以金融的产生作为先决条件,换句话说,交易虽然存在货币的交换,但不一定有金融行为。
邮政金融,是指“在金融市场的大背景下,使用邮政基础设施经营货币资金融通业务,对资金施行跨期最优配置”[4]。2003年前,因为中国邮政金融不能对用户储存的资金实施配置处理,隶属于邮电部邮政总局,受人民银行的监管,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是典型的储蓄业务的代理机构,尚不能完全定义为“邮政金融”。但在2003年8月后,邮政金融政策发生变化,可以利用资金自主进行资金最优配置。
2.2 研究意义
在金融深化不断前进的背景下,为邮政金融和邮政的关系从新定义,明确邮政金融的产业类别、产业定型和产业功能。通过研究中国邮政金融发展中的历史、现状、问题,运用现代金融理论来解释邮政金融的特异性和当前的政策缺陷,分析缺陷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而且邮政银行有较其他银行所不具有的特点,2007年成立开始时就存在完善的个人金融服务,中国邮政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于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时刻,曾经的发展历史,现今的金融政策都强迫邮政金融需要改革,借鉴国外经验。中国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
3.1 业务发展简史
我国邮政部门经营金融业务的开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在清朝出台的新政中初现端倪。1919年7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创办邮政储金业务[5]。后在中华民国中经历一系列的变革发展,于1935年改称为“邮政储金汇业局”。一直到1950年6月,新中国停止了此项业务。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不断扩大的金融贸易,国家为增加储蓄网点,集汇建设资金,于1986年4月1日重开邮政储蓄业务。
邮政储蓄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2年调整发展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到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营业网点已达4万个,ATM机6.6万台,拥有个人本币账户数11.82亿户,顾客数已达4.78亿,本外币存款余额已达5.82万亿元,占储蓄存款市场占有率的10.37%,在全部金融机构第四名,资产总规模6.3万亿,全国银行业第六位。
3.2 现行的组织体系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2014年,中国邮政的公司治理结合所有权、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互独立、相互完善、相互支持的管理理念,其董事会由8名董事组成,其中三名为执行董事,三名为非执行董事,两名独立董事。并且在董事会下设置战略规划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五个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共有监事三名,其中职工代表监事一名,外部监事一名等[6]。
具体结构如图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3.3 业务内容
中国邮政金融的主要业务有三大项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可以细拆分为:人民币和美元储蓄存款、国内和国际邮政汇兑、代理发行、代理收费、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倦、协议存款、债券回购、代理保险、金融债卷等。
邮政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制度思考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4.1 存在的问题
我国邮政储蓄的性质基础与其他金融银行不同,在30年的来的快速进步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
1、邮政部分吸收储蓄时存在着不规范的非正常的竞争行为。就储蓄而言,吸取的储蓄越多,其获得的利益越大,为此部分地区为了吸收存款故意提升或变相提升存款利息从而达到增加存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邮政储蓄存在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缺乏正规业务训练,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是从业人员的学历较低,且邮政存蓄未能开展培训工作,致使工作人员仅能应付简单的存取款工作。
3、由于邮政存蓄的网点多设置在乡镇,储蓄点多和广,且有自己的邮递,可以大范围的宣传,促进存款的吸取,与乡镇居民的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邮政资金不可以规定不能将储蓄资金作为贷款发放,导致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使当地的资金匮乏,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4、邮政存蓄的资金虽然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组成成分之一,但其规模太小,央行并不能有效的控制其资金,另外,资金从流通中上手,降低了流通中的现金,致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减弱。
4.2 发展的制度思考 4.2.1 利率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设定的邮政存蓄资金是由中央银行收取,资金计价标准为利息和手续费。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与价格制定走过了三个过程,从人民银行承担邮政支出并给与相应利益,到2005年之后的自主营业。其两者的盈利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4.2.2监管问题
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督委员会对邮政存蓄实行监管,其主要是对于市场准入和邮政银行的业务情况进行查看。但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督委员会并没有授权可以对邮政银行的高级人员的职务评定是否规范合理,和他们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其监管并没有完全到位,存在漏洞[7]。
另外由于邮政储蓄是邮政和储蓄的混合经营模式,其负责人多身兼两职(邮政业务和邮政金融业务),但其没有经营决策权,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督委员会只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能采取通报和罚款等轻微惩罚措施,难以正真起到约束的效果。
4.2.3 制度原因
先进的金融立法并不完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我国邮政金融的劳动人事制度脱胎于国家干部式的人事管理制度。虽然邮政的劳动人事制度在其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仍避免不了旧体制的束缚。其主要表现在于:尽管在招收时采用的是合同制,但一旦被录用后,无论员工的效率业绩怎么样,基本上不会被解雇,除非犯了打错。其实上这就是披着合同制度的终身雇佣制。在升职上仍按照辈分来排,不以效率和业绩作为考察制度,严重导致了员工懒散,服务态度差,效率低。
邮政储蓄过分依赖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政策,即将吸收的储蓄转入人民银行,可获得高于群众储存银行的利率。这样就导致了邮政存蓄高度利用之间的差额,绞尽脑汁的获得更多的储存款,给员工下各种业务指标,轻视人才培训,金融风险控制等。
邮政银行的治理结构是根据行政化规范的,也就是说,邮政银行的网点及各市县的邮政金融管理部门隶属于各个市县,实行的是一对一的对口管理,而国家、省级金融管理机构只能对市县进行指导,并没有管理权,严重阻碍了邮政局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运转效率不高。邮政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邮政金融的改革方向
《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已经规定,将居民储蓄、汇兑、绿卡等一系列金融业务一起归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管理,并且逐渐加大对储蓄资金的合理运用范围[8]。结合邮政储蓄的自身优点(储蓄点多和广,且有自己的邮递,可以大范围的宣传,促进存款的吸取,与乡镇居民的联系较为紧密),结合当前的“三农”政策,合理利用资金向“三农”投放,同时积极发展基金投资、个人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农村小额信贷等业务。
邮政银行将来的定位不只是一个与其他银行业务相似的银行,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优点(邮政存蓄和邮递),以邮政网络为基础,把零售银行业务、资金贷款业务和投资“三农”为主要特点的特色化商业银行。其特色在于:①邮政储蓄依据它的历史发展,它更多带着公共服务性质,不像其他的纯商业银行,以商业利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益为首位,把重心放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邮政存蓄银行它的网点富集农村城镇,面向广大的农民基层群众。现在许多银行纷纷减少银行网点,为增加收益而降低成本。邮政银行更应增大邮政网点,服务群众,赢得口碑。②未来应与商业化策略运转个人信贷和资金批发,增进基金投资、个人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农村小额信贷等业务的发展。继续保持现今的储存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势头,积极发展无承担的小额贷款[9]。促进农村经济的建设③中国邮政储蓄有着巨大的潜力(庞大的储存用户信息,覆盖面积广的营销渠道、在农村有着优良的口碑、快捷的汇款速度),具备直接向我国农村农民、小型企业、家庭直接提供贷款服务的优势和潜力。
5.2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
目前,监管当局提出的邮政储蓄改革方案是重新规划公司的治理结构,成立储蓄银行。且随着30年的发展,邮政金融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网络能力、业务规模、服务质量等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城镇居民的生活、人民之间的交流文化生活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被誉为“百姓银行”“绿色银行”等光荣称号[10]。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就应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将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服务大众的银行”等亲民面向基层的银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自身优点,积极发展零售类储蓄和中间业务,避免高风险业务。
具体的市
场
定
位
图
见
下
表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5.3邮政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金融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无论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占有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邮政金融经历30年的进程,其发展速度是各国邮政金融发展速度中最快最高效的。但就其总的经济层面和业务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邮政金融在发展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1]。
金融经济,是一种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商品经济,其特点就是高度信息化、信用化。契约化、金融化等的商品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化发展是建立在自身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化的范围内,一个脱离现实和实际生产意义的资金流动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和完善金融制度,提升和改造金融效果和利益,实现配置金融的最优化,以实现金融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邮政的可持续化发展,也是基于自身的发展前景和对未来经营范围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金融制度,实现配置金融资源的最优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化,促进邮政金融自身的稳定性和高效长期健康发展。
邮政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不同,其主要职能是作为商业银行充当货币收付和信用存贷的中介。由于商业银行圈中,竞争激烈,以效率和效益为首,而邮政金融业务并不是专门经营银行业务的,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利益带动点和自我克制力,求的更大的效率。
所以要制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①量性发展和质性发展相结合[12]。量性发展是指发展金融的数量或规模,也就是运用数量将金融这个概念定义,否则金融变得空虚。质性发展是指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层次的提升,与量性发展相比,其内涵更有意义。目前,邮政储蓄的规模范围已经明显扩大,但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仍显不足。所以应尽快增加网点的数量,加快建设步伐,增大市场占有率。邮政储蓄需要质性发展,现今的邮政存蓄的经营和管理仍不合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范畴内,不能与时俱进,应尽快意识到竞争才是邮政储蓄的立足之本,发展之要[13]。合理的科学的企业内部培训,创造更多金融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应用能力。②邮政企业经营金融业务具有先天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完善的营业网点,健全中间服务。③由于体制决定经济增长的速率,一个与经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体制制度可以加快企业的发展。从可持续的发展的角度上看,建立合理适宜的制度,做到产权清晰、职责明确、公私分明,才是邮政储蓄做大做强的保证。④发挥创造能力,对银行产品进行模仿创造,增强邮政的效率和效益。⑤做好风险防范,由于邮政储蓄人员、网点众多,从业人员可能身兼两职,加强稽查监管,避免犯罪违法。
促进邮政金融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6.1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6.1.1 我国银行变革将给邮政金融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伴随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和竞争方式也发生变化。在国有企业中基本上都有外国投资者的加入,外资的加入必然伴随着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外资的注入,而邮政金融和邮递业务相结合,公司组成复杂,大大阻碍了外资资金的注入和与国外投资者的合作。所以,将来的金融市场的角逐将进入白热化。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在政府和央行的大力帮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也进入了改革阶段。国内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省联社,一些效率优良的信用社正在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些合作社依靠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大大压缩了邮政金融业务在城镇的发展空间。
6.2.2 资金市场形势给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迅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创汇,但是高额的外贸顺差将造成外汇占款对应人民币资金投放的持续增长。而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显著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应对这种情况,加大对贷款的审查,各个地区都严格把关,导致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资金存储数量巨大。此外,由于出现了市场融资的情况,广阔的资金来源使得邮政储蓄资金需求减小。又因为国内外的环境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将停留在低利率的环境中[14]。
但由于邮政储蓄资金仍局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和协议存款这两种道路,致使储存资金的周转面临较大压力,收益大幅降低。
6.2.3 邮政体制改革对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建立了邮政控股的邮政储蓄银行,但目前的金融现状仍十分严峻。目前,全国邮政银行的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但邮政银行的工作人员总体却是过多的,冗员问题严重,人才的待遇和考察奖励制度不明;大部分营业网点亏损,内部账簿记算不清,缺乏相应的考勤制度,没有建立以效率为重的观念。没有一整套的销售队伍,经营理念落后。
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为邮政的发展都带来了机遇,同时应招《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确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业务办理规范。但这都急需邮政金融在人事管理、经营理念、营销策略和风险防范上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邮政金融应该在面对的困境中发现机遇,创造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把握时代潮流,在银行业中崭露头角,提升效率和服务人民大众。
6.2 对策性建议
6.2.1 统一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观念是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制度是现今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观念一旦改变,人类的行为准则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观念的转变是最有效节省贸易成本的方式。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邮政金融资产方向的变化,邮政储蓄如果仅是再一味的追求储存款数量,则在未来的竞争中必将丧失主动性,面试失败。所以需改变追求储存款的思维方式,建立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之间的联系模式,考虑如何在两者之间的基础上,增加邮政银行的收益,确定发展目标和战略策略。
转变意识观念,把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效率作为首要考虑条件,根据经营效果来不断完善发展策略。努力控制成本支出结构,把成本控制在一个适合的区间,再加大投入,减低不需要的开支。扩大营业网点,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
6.2.2 顺应形式,转变邮政金融经营方式
在不同的形势下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将邮政金融业务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由农村到城市发展,在保证服务基层地区的基础上稳步迈向城市。
巩固负债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展资产业务。首先,应做的是在首要任务是提高资金收益。因为资金不足,不乏保证收益。所以需要增加网点,提升储蓄款数量,加快从以前的初级增长方式过渡,提高活期存款比重。接着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整合邮政汇兑,打造出自己的龙头产品。然后再扩展资产业务,与各个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关系,促进交流。在城镇乡村应该发挥自身的提倡,整合当地地域的金融信息,加强与政府沟通,关注该地的经济开发区。
农村是邮政存蓄发展的优势地方,随着国家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农民也逐渐富裕,手头上有更多的积蓄。但也因此竞争变得激烈。邮政金融必须牢牢把握自身特点,继续提高服务质量和开展更多业务。
在巩固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扩大经营网点,向城市发展。城市资源丰富,储蓄良好,中间业务市场需求旺盛,是以后邮政金融的主要攻克方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市场是迎合现在城市需求的方式之一。
6.2.3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发展邮政金融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包括绿卡服务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其中绿卡业务是先进的热门。发挥绿卡的消费潜力,将绿卡逐渐过渡为消费的一种手段。积极推广绿卡服务,开展各种优惠活动促进绿卡的使用推广。
增大结算业务规模,提升品牌声望。邮政金融结算业务网络覆盖面广、快捷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方便、现金到账速度,有着一系列的一条龙服务。目前,邮政金融应针对学生、外出经商人员制定一套符合他们的外地存取款业务,将国内汇率兑换业务、国际汇兑业务、储存异地转账等整合。
发展代收业务,降低运行成本。“三农”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项目,邮政存蓄可以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以一定比例投入到“三农”项目中,做好代收农电费,粮食直补款、国家基本补助款到位发放等业务。大力推进预存代扣类非现金中间业务,遵循“服务、营销、产品、队伍一体化”的策略,发展邮政代理保险业务。
6.2.4 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邮政金融业务提高保证
对邮政客户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加强与优质顾客的服务管理,提升离柜服务能力,对客户管理系统,电话银行系统进行维护,保证版本统一。促进邮政金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加大对邮政网上银行的信息支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文化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的电子金融业务会越来越普及,应尽快完善电子稽查系统的上线推广和实现全国汇兑业务的数据统计。增大对ATM机的投放力度,可在繁华的地区建立离行式ATM,促进ATM跨行收益顺差。
6.2.5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增大人才引进力度
邮政金融尽管在招收时采用的是合同制,但一旦被录用后,无论员工的效率业绩怎么样,基本上不会被解雇,除非犯了打错。其实上这就是披着合同制度的终身雇佣制。在升职上仍按照辈分来排,不以效率和业绩作为考察制度,严重导致了员工懒散,服务态度差,效率低。为了改变其现状,应在录取合格后,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
同时引进专业人才,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的增多,商业银行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要求和服务质量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那些进行风险评和投资保险的业务,除了具有优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善于处理突然时间,对业务员的公关和应对水平有很大的要求。但大都数的人员都只具备基础的业务水平,所以引进先进人才
是
十
分
有
必
要的。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赵鑫.我国银行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5.[2]陈人斌.中国与美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D].天津大学,2010.[3]刑芙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极其影响因素[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5):49-58.[4]刘瑞波,张小霞.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1):106-111.[5]刘辉煜,黄鸿星.十二五期间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前瞻[J].银行家,2011:11-29 [ 6] 焦尚金.邮政储蓄银行呼之欲出 [J].S hangha i & Hongkonge conomy, 2005,(5):11-14.[7] 夏斌,雷薇 当前储蓄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中国金融,2005,(17):26-28.[8] 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邮政储蓄应与邮政体制实行联动改革 [J].邮电经济,2004,(3):37-40.[9] 陈立梅,刘伟.关于我国邮政金融改革的思考 [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5-28.[10] WEINSTEIN L, 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 ganisma[M]//:SODEMAN W A, Jr.,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Philadephia: Saunder, 1974:745-772.[11] 第五大银行邮储银行年内[J/OL].http:///file/,2006-2-16.[12]陈立梅,刘伟.关于我国邮政金融改革的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邮政储蓄应与邮政体制实行联动改革[J].邮电经济,2004.[3]于振东.中国邮政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知 识经济.2011(20).[14]聂晶晶.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与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1(13).挂牌
2.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 篇二
但从目前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发展规模、绩效及市场盈利能力来看,这项业务整体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现实表明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仍存在着机制不活、后劲不足、技能不强、疲于应付、相互制约等问题。如何紧跟形势,取得各自竞争优势,迅速做大做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重振邮政金融业务的雄风,已成为今后邮政企业需要迫切解决和思考的问题。当前,制约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观念陈旧,意识不强;界面不清,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内部运作机制不畅,你推我扯。根据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做好金融代理业务,培育壮大市场,关键在于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观念转变作为源头问题抓紧抓好
2013年4月17日,中国邮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但转型工作启动以来,仍有相当部分的员工未能充分理解转型的本质意义。转型就是要实现经营理念从“产品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网点经营从“单一结果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实现客户维护从“个人经验管理”向“团队数据管理”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就要改变网点员工长期以来固有的旧观念。一是帮助从业人员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培养业务自信,养成服务习惯;二是要通过培训、座谈等形式帮助从业人员养成学习意识,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三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的形成,可以使客户更能感受到全过程的标准化、优质化和统一化的服务。
二、把创新作为核心问题紧盯不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创新发展是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经济新常态下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一是要认真研究客户的金融业务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变化,研发适销对路的代理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在服务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切实让客户感受到优质、高效、温馨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三是要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优化人财物和政策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创新员工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活力和工作热情。同时,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各项业务的动态情况,对各业务的效益变化高度关注,促进优质资源向高效业务流动。
三、把重点业务开发作为重点通盘谋划
随着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及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应当着手大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凸显重点业务的龙头辐射效应。
一要大力发展储蓄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储蓄业务是邮政代理金融各项业务的基础,要坚定发展信心,按照业务发展季节规律,不断扩大储蓄存款规模,巩固市场份额,增加企业效益;要加快代理金融专职营销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重点营销项目,挖掘价值客户,不断提升代理金融网点经营发展能力;要通过结算和理财业务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存款结构,逐步降低付息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二要积极发展结算业务,优化业务结构。邮政代理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发展个人结算业务,优化业务结构,推动个人零售业务健康发展。要通过“内抓培训,外抓营销”的方式全面推动个人网银业务的发展,着力打造邮政绿卡支付结算品牌。
三要快速发展理财业务,扩大市场影响力。理财业务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战略性重点业务,是非利差收入的重要收入来源。加快理财类业务发展,要进一步树立大理财理念,为客户提供集储蓄、理财和保险业务为主体的资产配置方案,不断提高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有效增强防御因政策变动对负债业务所带来的经营政策风险;要在理财经理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队伍,全面提升理财经理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代理金融网点理财经理配置;通过物理网点转型的契机,灌输高低柜互动理念,进一步挖掘价值客户,利用理财经理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营销,提供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不同需要。
四要重视发展电子银行,拓展客户体验渠道。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缓解柜台压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目前邮政代理金融电话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有效客户注册率、客户使用率和交易强度亟需提高。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宣传手段,扩大邮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要在有条件的骨干网点建立网上银行体验服务区,引导客户使用电子自助服务渠道,提高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能力和积极性;利用网上基金交易资费较低的优势和各种网上缴费业务的开通,提高电子自助渠道的交易量。
四、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问题全面推进
为加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全面推进,努力做好管理团队、客户经理队伍和员工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努力向“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业绩”标准迈进。一是做好团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年培训计划,对培训计划进行积分考核,全面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主人翁意识、发展观念和从业能力观念。二是通过竞争上岗、充实管理团队和客户经理队伍。三是通过制定风险合规积分考核办法、员工培训积分考核办法、个人经营业绩积分奖励办法,调动员工合规经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员工每月一星、保险之星、理财之星等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氛围。五是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打通思想壁垒,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五、把提升服务作为龙头问题高度重视
邮政代理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时刻关注服务质量,这是决定其能否走好走远的龙头问题。为此,一要加快网点转型,做好示范网点建设和自助渠道建设。要结合二类网点改革,加大代理金融网点调整建设,有效整合网点资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增加必要的功能分区,重点建设理财服务区,改善用邮环境,实现代理金融网点“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分区合理、服务环境舒适”的目标;要总结邮储银行“示范网点”建设工作的经验,今年内首先完成1个示范网点的建设,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逐步完成代理金融网点全面转型工作;要大力建设自助服务渠道,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尤其是加大ATM的投放力度,做好ATM的选址和运维管理等工作,提高ATM等自助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宣传和推介,积极盘活网点资源,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降本增效。
二要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各单位服务管理架构,设置专职服务质量管理岗位;要强化代理金融网点客户投诉管理工作,建立一支服务管理检查队伍,加大服务质量管理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服务工作“有人管、管到位”;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全面落实窗口服务规范各项要求;要通过“树先进、抓典型”带动网点服务质量全面提高;要建立窗口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测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考评管理。
邮政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证明了邮政代理金融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但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必须清晰认识到邮银和谐才是邮储银行、邮政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共举邮政大旗”、“共享全网资源”才能“共创美好未来”。为此,在积极推进各类业务发展措施导入基础上,必须继续保持邮银双方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邮银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邮储银行专业的优势,研究好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和管理措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进,方才能更好地实现邮政代理金融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逐步缩减,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复杂多样,邮政代理金融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严峻,单纯依靠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推进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需要在发展上通盘谋划,重点突破,利用优势,规避短板,以此找准定位,充分利用网点多渠道广等资源优势,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客户服务和业务拓展。
关键词: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何旭明.代理金融转型需内外兼修[J].中国邮政,2012.11.
[2]俞泽昕.以网点为支点撬动金融转型[J].中国邮政,2013.8.
3.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 篇三
作者简介:杨少芬(1962-),女,福建屏南人,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梁雪芳(1965-),女,福建福州人,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王勉(1971-),男,福建福州人,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摘要:当前,我国金融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缺失。为解除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而从体制上和机制上创新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制度,是目前扩充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邮政金融在服务“三农”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机遇,并可依托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邮政金融的比较优势,并辅以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是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全面提升我国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要纠正认识偏差,客观审视邮政储蓄的历史作用;合理分布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多渠道构建农村邮储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适时组建邮政金融控股集团,尽快出台《邮政金融服务促进法》,为完善邮政金融支农服务功能提供体制和法律保障。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邮政金融; 服务“三农”; 制度创新;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29-05
一、相对缺失: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绩效的一种判断
从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绩效的判断和结论来看,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完整体系,种类齐全且功能合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的服务体系,但功能尚不完善。这两种判断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但在认识和指导实践上又显不足。前者基于对农村金融改革自身的肯定,后者有批判成分但不彻底。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表面上形成了“三驾马车”支农的局面,但因组织功能错位及缺乏层次性而名不副实;正常的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空缺,很难与正规金融形成制度互补。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是简单完善的问题,而是重新构建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缺失,不是指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网点数量不足,或缺乏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而是指现有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尚未组织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服务“三农”的有机整体,导致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其主要表现为:金融服务主体的价值取向模糊,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农村金融结构失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农村资金外流与农村经济“贫血”并存,“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悖论”愈演愈烈等。可见,我国农村体制内正规金融机构在各自的利益机制驱动下,并未充分提供有效的农村金融供给,而“先天不足”的非正规金融很难与正规金融形成竞争互补,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乏实质性的有效运行机制。
表1 2004年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邮政储汇局。
如表1所示,2004年我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农村网点存款余额占农村存款份额的比重分别为32.29%、49.43%和18.28%,而同期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网点贷款余额占农村贷款份额的比重分别为1.09%和98.91%。在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目标非农化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地区乡镇一级开展信贷业务的唯一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三农”小额信贷市场。另据统计,在2004年全国新增的1203亿元农业贷款中,扣除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部分,其他商业银行仅提供45亿元,只相当于其全年新增贷款额的8‰;至2005年10月末,全国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1万余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5%。
表2 近10年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金融对农业的支持
单位:亿元
注:以上内容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资料整理。
如表2所示,农业贷款总量与农业经济总量不成比例,农业信贷资金总体供给能力轻型化。截至2005年末,全国农业贷款余额为11529.93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余额的5.92%,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为0.5075:1,远低于各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例(1.0678:1)。从近10年来的数据看,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基本上在5%~6%的区间内徘徊,而同期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在12%以上。上述现象表明,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资本边际效率较低的农业领域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吸引力愈益减弱;与农业对GDP的贡献率相比,信贷资金对农业GDP(农业增加值)的贡献不够明显,农村金融资源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这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缺失的另一表象。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缺失的种种表象,可解释为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中存在着一种供给型的金融抑制,而只有通过农村金融深化才能促使农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不同初始条件下的金融深化存在着不同的路径依赖——供给引导型和需求跟进型(休·帕特里克,1966),金融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这种内生性的路径依赖。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深化我国农村金融应选择“供给引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调整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结构,演化适宜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而从体制和机制上创新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制度,则是目前扩充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关键路径。
二、新农村建设中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可行性分析
邮政金融作为我国一家提供个人金融零售服务的机构,在服务“三农”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机遇,未来邮政金融可依托自身的竞争优势,迅速成长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邮政金融面临的环境机遇
一是填补国有商业银行“农转非”后市场空缺的机遇。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经营战略调整,大规模撤并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经营网点,信贷资金的“城市偏向”和“发达地区偏向”使农村地区金融真空问题凸显。这为邮政金融拓展农村地区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邮政金融可以通过主动接收商业银行的农村网点,低成本、快速地填补这些机构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以新型金融服务主体的身份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二是开展农村地区银保合作乃至直接涉足保险业务领域的机遇。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务的规模、覆盖面、渗透度和服务水平,远不能满足“三农”经济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很不完善,农村居民缺乏养老、医疗保障问题突出;农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赔付、高需求和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率。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但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业务极度萎缩(承保率不足5%)。因此,在培育农村社会保障和保险体系方面,邮政金融可充当农村保险业务的基层兼业代理网点,从代理农村简易人身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财产险以及农业生产的政策项保险等起步,拓宽农村保险产品营销渠道,逐步过渡到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实施银行保险混业经营,拓展农村保险市场。
三是拓展零售类信贷市场,从而改善邮储资产结构的机遇。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整体功能的缺位与错位,造成体制内正规金融严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渠道,使得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日趋活跃。但作为体制外金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却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其为了获得较高的风险报酬往往抬高贷款利率,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允许邮政金融部门依托现有的网络优势,继续增加开办存单质押贷款的农村网点数量,并创造条件试办社区各类小额贷款业务,从而有效地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替代和排挤民间私人借贷,规范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秩序。随着银监部门逐步放开邮政金融办理零售信贷业务,邮政金融部门将在零售类资产业务领域上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
四是全面开发农村金融中间业务市场的机遇。国有商业银行大幅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后,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中间业务的服务产生空缺。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将为农村地区开展结算类、担保类、融资类和管理类中间业务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邮政金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点和网络优势,利用大部分省份农村信用社尚未开发统一银行卡的机会,研究开发邮政储蓄绿卡“一卡通”,扩大绿卡功能,改善用卡环境,依靠绿卡工程,带动乡镇这块基础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做强做大,形成规模效应。
(二)邮政金融的比较优势
1.“邮政+金融”的行业优势。长期以来,邮政金融机构作为国家邮政系统中从事金融业务的部门,其既有的优势是建立在国家邮政事业快速发展所构筑的雄厚的行业基础之上的。邮政储蓄转型后,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控股企业,将继续依托现有邮政的网络设施经营,并实行全国统一法人体制,邮政行业所拥有的系统资源整合与集团化经营优势,将是邮政金融打造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2.服务网络资源优势。由于邮政储蓄依附于邮政,而邮政机构在农村具有庞大的、系统的营销和投递网络,点多面广,因此邮政金融具有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从网点设置来看,邮储机构在农村较城市具有绝对优势。目前,全国邮政储蓄共有3.6万多个全国联网网点,其中约2/3的网点在农村;邮政汇兑网点共有4.5万个,其中农村网点占比为66%。在一些偏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可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借助城乡一体的服务网络,邮政金融正成为城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资金纽带。
3.信息科技手段优势。在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性地收缩县域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情况下,邮政部门持续加大了对农村地区邮政金融服务机构的科技投入。目前已建成的以邮政金融核心业务系统为基础的强大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已成为我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零售金融服务网络。其中:邮政金融客户管理系统是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中第一个以数据汇总和分析为特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邮政金融业务的经营分析、管理决策、市场营销构筑了一个高效的支撑平台;邮政金融国际业务系统是一个全国数据大集中的集外币资产业务、外币负债业务和外币中间业务于一体的业务系统,实现原先外币储蓄系统与国际汇总系统的统一管理和风险控制;全国统一的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系统助推邮储农村网点全面实现网络化,具备了城乡跨地区跨行业通存通兑的业务优势;邮政电子汇总系统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汇兑网络,已成功加入中国银联网络的邮储绿卡可在全国通兑。
4.品牌效应优势。邮政储蓄依托邮政的国家信誉、普遍服务网络设施以及全国一体化的机构体系,为城乡居民特别是为广大农村提供具有邮政特色的个人零售金融服务,“绿色银行”深入农民人心。基于百年邮政的金字招牌,邮政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国家信誉优势以及普遍性金融服务的色彩,大大提升了邮政金融服务的社会认同度。忠实稳定的客户群是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三、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目前世界上有7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利用邮政部门的网络和服务渠道等资源优势,经营面向社会公众的零售金融业务,在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大多成绩斐然。如韩国2800多个邮政储蓄和保险网点(占该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41.6%)中约50%分布在农村地区,其所属的西南最偏远的GAGEO小岛只有邮局在此设有政府经营的金融网点;法国邮政部门有3/4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为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创建的邮政金融品牌在法国金融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邮政金融改革发展的正反经验表明:
——邮政金融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邮政网点,邮储银行与邮政机构的一体性是不容置疑的。始于1990年的德国邮政体系改革由分到合,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又由德国邮政公司完全控股德国邮政银行,后者拥有与邮局营业交织在一起的1.3万个网点,几年内就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零售商业银行。正因为借助于邮政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才使邮政金融有能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一般商业银行不可能或不愿意到达的边远区域。邮政金融业务与邮政网络两者之间相互支撑,密不可分。我国正处于邮政体制和邮政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邮政金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平民银行”或称“大众的银行”性质,为普通大众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是各国邮政金融的长项。时至今日,尽管各国邮政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服务对象却始终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城乡基层民众,邮政金融仍要依托邮政部门固有的网络优势和服务渠道,提倡勤俭持家、计划理财的社会风尚,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为经营宗旨。这是邮政金融机构作为特殊性质的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重要方面。
——为邮政金融开展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从各国邮政金融的发展历程看,一般都有相应的法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本国邮政金融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出台专门的《邮政储蓄法》,来明确规定邮政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市场定位和管理体制等,对邮政金融开展农村业务的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则更显不足,邮政金融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产品创新。由于邮政储蓄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各国邮政金融部门在资金运营上普遍采取了审慎、稳妥的态度。从各国改革情况看,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营是大方向。而资金自主运营能力则是一家金融机构维系生存、发展的核心能力所在。我国邮政金融部门在资金运用上必须稳健,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在有效降低资金运营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资金自主运用渠道。另一方面,各国邮政金融都在跟踪客户多样化的现代金融服务需求,并借助科技手段不断研发新的金融产品;相比之下,我国邮政金融迄今未开发出一个具有差异优势的特色金融产品。在我国邮政储蓄转型为邮政储蓄银行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防止因创新能力低下而制约我国邮政金融今后的发展。
四、邮政金融服务“三农”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一个亟需澄清的认识误区
在邮储资金全额转存央行的制度安排下,邮政储蓄资金一直是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至2004年6月末,农业发展银行承接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为6500亿元,安排支农再贷款842亿元,而同期邮政储蓄转存到央行的老存款有8000亿元。可见,邮政储蓄资金是央行安排农业发展银行再贷款资金的重要来源。既然存在邮政储蓄(含城市和农村)→中央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这一资金运用链条,那么与其说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资金,还不如说在城市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约占邮政储蓄余额的2/3)也流到了农村。
近年来,邮政金融部门依托农村邮储服务网络的优势,以不断发展的邮政储蓄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村客户的需求,在完善服务“三农”功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基于邮政储蓄异地通存通兑平台、银联跨行交易平台、电子汇兑平台以及邮政企业遍布城乡的投递平台的农村客户个人资金汇划业务体系。邮政储蓄绿卡、邮政汇兑已成为农村居民重要的资金汇划工具。据调查,截至2006年9月底,在福建省累计发行的624.09万张邮政储蓄绿卡中,有350多万张是农村客户持有的。统计数据还表明,我国邮政金融部门2005年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包括储蓄、汇兑)超过1.8万亿元,其中从城市流向农村的资金就有1.38万亿元,占比超过76%。加上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资金后通过协议存款、逆回购等方式,向农村地区返还的长、短期资金每年均在300亿元以上。因此,通过邮政金融渠道向农村地区输送的资金总量达1.4万亿元。而2005年全国邮政储蓄新吸收存款余额为2811.76亿元,其中农村地区吸储1093.39亿元。不难看出,邮政金融通过畅通的资金汇划“高速公路”一直在向农村地区“输血”。由此可见,邮政储蓄从农村金融中“抽水”的说法具有相当大的认识偏差,该观点只是站在单向经营模式下的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的角度,来评判邮政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却忽视了邮政金融已利用现有网络和业务构筑起资金回流农村的“大动脉”,其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够客观全面。
另一方面,在高度集权化的邮政储蓄资金运作模式下,邮政局省级及以下机构缺乏大额协议存款等批发类资产业务的运作权限;同时,出于金融风险防范与全国资金统一运作效益的考虑,国家邮政总局在制定协议存款业务的担保品种、不同地区的利率定价以及收益再分配机制等方面不够灵活。据调查,自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统一自主运作3年来,福建省各家金融机构累计使用92亿元邮政储蓄资金,仅占该省2006年9月末自主运用储蓄资金余额的37.6%,致使有关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地方的政策意图未能充分体现。另外,地方邮储管理部门也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去跟踪监测回流农村的贷款资金数量和实际用途,造成邮储资金回流机制不透明。
(二)尽快搭建邮政储蓄银行组织体系,合理确定资金运用主体及其权限
为便于对邮政金融业务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集中管理,建议邮储银行的组织体系建设采取总部→省级机构→省辖片区中心支行→县级支行→营业所的“五个层次、四级管理、一级经营”的体制模式。其中,在省辖以地市为单位进行组合,按照经济区划设立片区中心支行,这是基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经济核算的考虑;在乡(镇)上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设立营业所,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可重新设置网点,独立进行业务经营;大部分地区应采取继续依托当地的邮政网点,以委托其代办的形式进行业务经营。
在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组建步伐的同时,应明确资金运营主体及其权限,构建邮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一是在组建初期,仍由邮储银行总部掌控投资国债、重点建设债券和农业政策性金融债的决策权,引导邮储资金用于国家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等领域;统一办理批发性银行间信用业务,充当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商,将是起步阶段邮储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向;适当下放与农村信用社协议存款交易的权限,并制定相应的协议存款指导利率,有效引导在邮政储蓄中占相当比例的农村资金反哺于农业。二是赋予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一定的资金运营权限,建立完善邮储资金直接回流机制。在尚未搭建起信贷业务的制度框架和风险控制机制的情况下,可委托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或参股当地农村信用社,以盘活农村邮政储蓄信贷资源;逐步增加办理邮储存单质押贷款的农村网点覆盖面、单笔限额、质押品以及业务推广深度,总结信贷管理经验并加快培养邮储银行信贷人才;在有效降低资金运作风险的前提下,拓宽邮储资金的回流渠道和自主运用范围,试办抵押类贷款和小企业联保贷款,再逐步拓展对一些商业性担保能力较强的地区和政府有能力组建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的地区,开办担保类贷款等;利用银监部门放开邮政金融办理社区小额贷款的契机,引导县辖邮储营业所试办直接对农户的小额贷款,转变其“储蓄所”型的运行机制,逐步将其改造成为服务功能更完善的村镇银行。
(三)适时组建邮政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为全面提升邮政金融服务“三农”功能提供体制保障
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考虑成立邮政金融控股集团,组建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子公司在内的邮政金融体系,可以采取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以邮政自身的实业公司(母公司)为依托,由产业资本直接控股或参股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的金融机构;二是以纯管理型的投资集团母公司为主体,来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邮政金融集团的建立,既是完善我国民族金融集团体系的重要举措,又是邮政储蓄银行在组织体系和业务体系上的模式创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缺失,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范围狭小,邮政金融集团的成立可为农村市场提供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综合性服务,逐步矫正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四)尽快出台《邮政金融服务促进法》,为构建邮政金融支持“三农”长效机制提供法律保障
组建中的邮政储蓄银行,其服务对象是城乡亿万户居民,主要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如经营民间小额储蓄、小额汇兑和小额信贷等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对象、业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长远来看,邮政金融应单独立法,此举既可使邮政金融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变得更加清晰,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又有利于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按照其业务经营特性进行监管,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同时,由于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是政府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安排,因此专门立法可强化邮政金融的社会责任,并加大对邮政金融农村业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充分发挥邮政金融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从而使其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光.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王文武.各国邮政金融研究[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张亦春,谢清河.中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发展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6) .
[5]田 力等.中国农村金融容量问题研究[J] .金融研究,2004,(3) .
[6]杨少芬等.我国农村信用社实行社区金融模式改造研究[J] .金融研究,2006,(7).
[7]夏 斌,巴曙松,高 伟,马君璐.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05-09-13.
4.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四
邮政储蓄自恢复开办以来,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网络和电子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业务领域,面对高科技、多品种、重服务的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从邮政金融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迅速转变观念,加快业务创新,开发适合市场和客户需要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是邮政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反观邮政金融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思想僵化或穿新鞋走老路,就不可能创造良好的效益,也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市场竞争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各施所长,而邮政金融受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经营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于业务发展等因素制约,还难以及时、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邮政金融首先必须要迅速转变观念,树立优质服务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消除不利因素影响,积极“面向市场、融入市场”,以求达到“开拓市场、占有市场”的目的。
政策变动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目前,在邮政系统上下都已形成共识,邮储是重中之重的“拳头”业务。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邮政储蓄利差收入已进入微利时代,不再单纯依靠人行的转存款利息,而要自主进行资金运用,其收益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而变化,因此单纯依靠扩大余额来获取利差收入将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实行邮政金融多元化经营,优化业务结构,是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对邮政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法合规健康发展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规范经营是邮政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全员营销”因其人多力量大的优势而具有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过去曾对推动邮政储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更高需求,全体动员的粗放式经营必须由“客户服务、营销企划、理财服务”等现代银行经营理念所替代。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金融创新,就是金融机构为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而开发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理论、金融产品。而邮政金融的创新,其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它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其创新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整个邮政金融市场创新的有机整体。它具体包含邮政金融产品的创新、营销策略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服务工作的创新以及电子化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邮政金融要发展,就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只抓储蓄余额这样的圈子里,要从经营单一的金融产品到经营众多的金融产品,从获取利差为主到储蓄收入多元化,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在保证余额规模稳健扩大的同时,加大和加快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
邮政金融创新的路径切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做好传统业务,开拓创新业务。
能否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取决于邮政金融自身改革和调整的速度和实效,以及如何做好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并由此带来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具体讲,应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稳健发展与调整结构的关系。邮政金融的结构调整不能以牺牲储蓄余额发展为代价,要坚持“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增强实力”的原则。二是储蓄业务与中间业务、保险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关系。中间业务因其成本低,灵活性高,适应面广等特点,为邮政金融的创新提供了发展机会和空间;发展代理保险业务,不仅能稳定和扩大客户源,还会对储蓄业务形成有益补充,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因此,应坚持以储蓄为基础,在存款规模稳健扩大的同时,大力发展代理保险业务和各种中间业务,不断丰富绿卡新功能,进一步增强绿卡在银行卡中的竞争力。
邮政金融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需妙招迭出,打好业务创新牌。“绿卡津工联名卡”是天津邮储创新的一个金融服务产品,它的研发正是遵循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增值服务”的原则,在细分现有客户群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津工超市、中新药业等知名品牌的合作,通过对原有绿卡产品功能和形式的策划包装,使其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功能。目前天津市在邮储领取养老金、失业金和低保金近40万市民都能从中获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推行营销策略创新,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既是邮政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又是判别邮政金融创新与否的重要标准。邮政金融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推行营销策略创新,通过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起一种客户需求管理型的营销管理体制,使企业主动适应和有效驾驭市场。
当前急需建立一支专业专职、勇于开拓的金融营销队伍,实行分级管理。高级营销人员全面负责目标客户群、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统一研究、规划,并组织业务的实施;基层营销人员负责开展区域性的业务营销工作,特别是卡业务、校园业务、代收付业务这一类投入少、见效快的业务。同时,要进一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度。通过客户经理开发新客户,维系与客户的关系,推介新业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有效支持业务发展。
邮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与推广都需要有技术进行支撑,因此技术对业务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与商业银行相比,邮政金融的科技含量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引进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壮大技术力量;鼓励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与业务部门的交流,加快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技术投入必须遵循“适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原则,防止盲目追求先进而不适用以致浪费资源。
高科技的应用将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货币形态从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方向转变、银行概念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方向渐进、柜面服务从人人对话向人机对话方向演化等。特别是银行卡业务,在城市中已成为各家银行竞争个人金融业务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家银行金融创新和技术实力的标志。我们应大力发展绿卡业务,满足客户通存通兑、账户查询、自助转账、商户消费等多种需求,同时逐步向“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发展。
第四,实施服务创新,大力推进形象工程。
天津邮储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树邮储形象、创星级服务“活动,正是运用”树创“活动这一载体,以争创“优质”、“星级”服务窗口为主线,以系列培训、倡导礼仪服务及完善网点环境和服务设施为基点,以提高员工服务水平、网点综合服务能力为目的,所实施的服务创新的具体步骤。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树邮储形象、创星级服务“活动使天津邮政储蓄的服务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邮储应从整体上推进”树创"活动的实施,使邮政储蓄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以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邮储还应不断加强网点建设,增加对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邮储网点的对外服务能力和自然吸储能力,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提升整体实力,缩短与同行业的距离,为储户营造更加温馨、舒适、方便、安全的环境。
第五,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管理,强化稽查安保。针对各项新业务、新功能的不断推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业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全员的金融法规、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质量。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考评平衡互动的科学管理制度,强化人本管理;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纪律严格、责任明确、制度落实、指令畅通。
5.中国邮政业务发展分析报告 篇五
2007年07月12日 09:09 来源:中国邮政集团
2006年,中国邮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以加快发展推动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加快发展步伐,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进程,推动邮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邮政业务
2006年,中国邮政抓住邮政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机遇,以加快业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强化经营服务,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邮政业务平稳增长。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7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邮政业务总收入完成6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函件业务进一步调整结构,规模持续扩大。业务量完成71.3亿件,收入实现57.8亿元。其中,大宗函件收入实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占函件收入比重达75.6%。账单业务量比上年增长9.2%,账单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9.7%。邮政贺卡发展迅速,贺卡收入比上年增长29.9%。名址信息系统和名址库建设逐步丰富和完善,为函件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下半年开通使用的国际名址库为国际商函业务提供了数据库营销的基础,使国际商函成为2006年国际函件业务发展的亮点。全年包裹业务收入实现22.9亿元。
报刊业务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强,邮报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报刊提速范围进一步扩大,教材竞标实现了新突破,发行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06年订销报刊累计达到163.9亿份。2007报刊收订流转额比上年增长7.7%。
集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配合社会热点题材邮票的发行,组织做好集邮品开发和经营工作。开展了生肖贺年礼品系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等主题营销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同时开展了1992~2003年库存集邮品和2006年第一季度剩余零售纪特邮票的销毁工作。完成了集邮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有效地提升了集邮专业信息化水平。全年集邮邮票销售10.5亿枚,集邮品销售2689.9万册,实现集邮业务收入33.8亿元。
代理和信息业务不断创新模式,利用全国短信平台重点发展信息增值类业务、培育电子商务类新业务。全年代理和信息业务收入完成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006年7月7日与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22日与阿里巴巴签订电子商务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合作领域。
速递业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巩固网络优势,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实施专业化经营和重点地区损益核算,激活经营机制,促使速递业务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年速递业务量完成2.7亿件,比上年增长18%;速递业务收入实现8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物流业务借助统一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断强化物流运作体系的建设,继续做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全年物流业务收入实现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一体化物流业务在IT电子、化妆品、医药、汽车配件四大行业初步确立了领先地位,树立了中邮物流品牌的行业地位。中邮快货快速发展,全年收入比上年增长翻番。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资分销业务,年底已在全国25个省(区、市)的广大农村建成了24万个农家店,全年分销与邮购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49.5%。
储蓄业务积极应对经营环境新变化,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拓展储蓄资金运用渠道,努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在保持业务持续稳步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效益与质量。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1601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储蓄余额中活期储蓄余额占33.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储蓄收入实现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储蓄中间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52%,占储蓄收入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邮政储蓄支撑服务“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13个省开办了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到2006年底,已累计发放贷款2.9万笔,发放贷款总金额达10.3亿元。
二、邮政通信网路与通信能力
2006年,邮政通信网络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通过改革特快邮件分拣封发体系,改革邮区中心局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网路运行效率和效益。
邮区中心局体制“三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生产运行管理扁平化、作业流程标准化和生产操作规范化。全网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邮区中心局扁平化生产管理架构和互联互通的生产作业模式,奠定了邮政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基础。
实施了全国邮政速递网络优化调整,将全国324个省际分拣封发局压缩为168个,实现速递邮件集中处理。开通和调整国内、国际航线。组开了潍坊—上海—潍坊、沈阳—上海—沈阳、天津—上海—天津3条自主航空邮路。在江苏常州组建了长三角“次晨达”区域快速集散网。租用了北京—西安等6条行包大列。开通了北京—首尔国际航线。恢复上海浦东—大阪航线,加快了内地与日本互寄特快邮件的传递时限,提高了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邮政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7月5日,中国邮政开通了进出西藏火车邮路,揭开了内地与西藏间通邮新的一页,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日益显现。
畅销报刊提速工作继续巩固,部分省会城市之间畅销报刊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畅销报刊作业的接报、交运、运输、投递流程继续优化,内部处理时限进一步压缩,不断满足省会城市间畅销报刊市场竞争的需要。
全国拥有专用邮政运输飞机11架、邮船3艘、火车邮厢399辆。各类邮政汽车5.4万辆,其中,邮运汽车1.2万辆(8吨及以上1825辆),邮政储蓄业务专用汽车5186辆,速递业务专用汽车9375辆,物流业务专用汽车5501辆,投递专用汽车5794辆。邮路总数2.1万条,其中,航空邮路1040条,铁路邮路163条,汽车邮路1.5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336.9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9.8万条,城市投递段道5万条。
“两子系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应用系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实现总包处理无纸化,逐步取消手工作业模式,建立以条码信息扫描为基本手段的生产操作方式,提高了邮政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邮政速递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实现速递邮件及其总包全程实时动态跟踪查询。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负载均衡转变,由独立系统向有效的系统链、系统平台转变,通过优化客户服务界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报刊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报刊发行业务内部各环节之间、报刊专业与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电子化支局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邮政报刊发行核心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营业与网运“互联互通”工程全面启动,为实现全网自动化分拣和信息共享创造条件。电子化支局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电子化支局联网网点达到3.2万个。
2006年,邮政金融业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原有的邮政储蓄统一版本业务功能,丰富了业务品种,增强了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能力。完成了银联卡2.0版本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邮政绿卡的交易成功率,使邮政绿卡的使用范围由境内扩大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邮政金融柜员身份认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小额质押贷款顺利上线,拓宽了邮政储蓄资金的使用渠道;完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升了邮政储蓄业务管理的能力,为分类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完成外币储蓄系统的整合,更好地支撑了邮政金融外币业务的发展;完成ATM/POS银联前置项目的开发测试和汇兑大集中项目的前期准备。实现了电子稽查系统的上线推广,提高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2006年年底,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达1.3亿户。
三、邮政通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006年,中国邮政努力改善服务条件,认真履行邮政普遍服务职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邮政的整体社会服务形象。
依托信息技术对传统邮政的改造,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强化诚信服务意识,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了窗口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网上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等多种服务平台。成立营销机构,明确部门职责。集团公司成立了大客户中心,各省(区、市)公司均成立了客户服务部门,省会局和绝大部分市(地)、县也成立了专门机构,三级营销体系初步形成,组织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充实营销力量,提高队伍素质。到2006年年底,全国邮政专职营销人员达到5万多人,占从业员工人数的7%,超出全年计划1.2个百分点。一批通业务、懂策划、善沟通的营销人员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在“营销创百优”竞赛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几次对邮件提速、推出EMS“优+”服务、开展专项活动等举措,切实提升邮政服务水平。
中国邮政积极响应中央服务“三农”号召,加大服务“三农”工作力度,借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和空间,初步建成了邮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深入开展“创优质服务,争先进团队,比突出贡献”专项活动,加强农村连锁配送渠道和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邮政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象。
投递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地市级以上邮政局对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逐步实行分层、分网运作。特大城市建立普邮投递网和专业投递网;大中城市实施混网分层运作;县及县以下城镇实行混网投递;农村地区以委代办为主。通过强化投递业务管理、规范投递行为、加强投递队伍建设、提高投递服务质量,有力支撑了邮政业务发展。用户评价邮政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0.7分。
全国邮政局所、代办点合计6.3万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代办点4.4万处;电子化局所3.3万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点4.4万处,集邮品销售点1.5万处,邮政储蓄点3.6万处;全国邮政信报箱群53.3万处,邮政信筒信箱19.7万个,邮局用户信箱33.2万个,邮政妥投点达4287万个。局所、代办点平均服务人口达2万人,每百人报刊量为11份。
四、邮政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6.3亿元。其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2亿元,占总投资比重为26.3%;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4.1亿元,占总投资比重为73.7%。
2006年,投资体制进一步完善,资金重点投向投递网建设、终端设施改造,着力提高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发挥全网资源效益。同时,加大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强化对技改项目的管理,确保提高投资效益。2006年,全网固定资产投资中,终端设备购置和网点购建占35%,信息化项目占28%,车辆和工艺设备占19%,土建项目得到压缩,占比15%。
五、邮政人力资源
2006年,劳动用工管理工作按照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减员增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规范用工和盘活人力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用工制度。年末全部从业人员72万人,其中,合同用工40万人,劳务用工32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9.17万元,比上年增长6.3%。
2006年,全国邮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其中,女性为2.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3%;少数民族344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9%。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为4432人,中级1.7万人,初级4.3万人。
2006年,教育培训工作紧密结合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以重大工程项目骨干人员培训和营销人员远程培训为重点,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全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全国邮政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28%;约有43.8万人参加各类业务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年培训率为60.8%;有3.6万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在学率为4.9%;有5万多人利用邮政远程教育培训网进行远程学习,一级中心制作远程培训课件666.5学时;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总额为1.8亿元。全国邮政企业拥有各级教育培训中心223所,各类专职教师640人。
2006年,紧密结合邮政企业生产的需要,开展了大规模的邮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邮政员工的职业素质。全国邮政企业参加鉴定人员9.8万人,合格5.7万人,合格率为58.2%。持有邮政通信特有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为30.8万人,占邮政通信生产人员的57.8%,其中,持有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技师(业务师)证书的2人,持有技师(业务师)证书的1407人,持有高级技能证书的5.5万人,持有中级技能证书的9.7万人,持有初级技能证书的15.5万人。全国邮政企业拥有职业技能鉴定站68个。
六、邮政科技
2006年,邮政科技工作继续突出创新、突出重点,在支撑邮政信息化建设、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强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较好地支撑了邮政改革与发展。
全国邮政科技总投入13435万元,其中,软科学研究投入766万元,标准研究投入383万元,计算机应用投入9302万元,设备开发投入247万元,成果推广投入2671万元。在科技总投入中,集团公司投入1397万元,省公司投入10865万元,地市局投入1099万元。
全国邮政科技管理人员1721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1159人,占总人数的67%。邮政独立科研单位19个,从业人员2194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1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65项。
全国邮政共登记科技成果318项。邮政获奖成果33项,发表科技论文300篇,出版科技著作19种,新增专利32项,拥有发明专利总数12项。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中国邮政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邮关系,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邮件总包直封关系;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总数达到55个;与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邮政汇兑业务;国际邮政速递业务可以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国际邮政事务,广泛开展与外国邮政和国际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11月份,第七届中日韩邮政高峰会在日本举行,三国邮政代表围绕“邮政改革”、“面对挑战,如何提升EMS竞争力”和“新技术在邮政领域的应用”等议题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2006年,在华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邮政市场与管制”国际研讨会,在大连举办了“名址库营销”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办了“国际邮政电子商务”研讨会,对促进中国邮政市场管制、发展函件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卡哈拉合作项目取得长足的进展,卡哈拉标准产品(EMS承诺服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质量稳步提升,EMS承诺服务扩大到中国全境范围,提升了中国邮政综合实力。
2006年,通过高层访问,增强了与世界邮政部门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中国邮政先后率团访问了德国、荷兰、波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家。与来自日本、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邮政代表团就邮政改革和加强合作等方面交换了意见。2006年,与波兰、奥地利联合发行了2套邮票。
6.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 篇六
研报告
对县邮政局农村业务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9:30: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县邮政局农村业务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对县邮政局农村业务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2)局领导:
我于2005年10-12月,对我局农村邮政业务的管理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现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汇报如下,以供领导参考。
一、解决农村“家庭模式”代办协储的问题 现状:我局2005年新增联网网点10个,其中7个为家庭模式,新增营业人员均为代办员的家人或亲戚。如新场镇新增设的营业员为代办员的女儿、梧凤乡(儿子)、土门乡(女婿)、吴场镇(侄
儿)、南安乡(儿媳)、麻柳乡(爱人)、歇马乡(爱人)。
解决问题的方案:
1、要求代办员付新增设的营业员工资每月200元,奖金每月100元,奖金同净增余额挂钩考核。
2、对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进行人事考察,合格后签订委代办协议,每月按市局政策发放代办业务酬金200元。
3、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每月酬金400-500元,由县局统一考核制表发放。
4、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由县局统一调配,在对各网点配置人员时确保不出现“家庭模式”代办协储,并且对这部份人员每半年调配一次,保证代办协储人员的轮岗。
二、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问题第1文秘网-http:// 现状:代办员交纳保证金过低,对邮政资金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如新场镇代办员交纳保证金1000元,占用储汇周转金5000元;青州、梧凤、土门、麻柳、歇马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3000元,占用
储汇周转金5000元;这6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均低于周转金,实际上未起到担保的作用。另外吴场和南安的代办员交纳的保证金与占用储汇周转金同为5000元,两金额持平,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以上8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另自备业务周转资金3-8万元。由于核定的周转资金较低,造成联网网点的结存现金超限情况较多。如吴场镇代办所,邮储余额已达到800万元,核定周转资金5000元,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联网网点的现金超限,还造成汇总支局的结存现金超限。
解决方案:
1、各联网网点的代办员自备业务周转资金3-8万元转为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然后由邮政储蓄管理员对该笔存款进行止付锁定,并签订存款作为担保资金的协议书。
2、按止付锁定的存款金额核定该网点的周转资金,增大周转资金量。
3、对此类网点配备铸铁保险柜、狼牙棒、应急报警器等设施,以尽最大努力确保网点结存现金的安全。
4、加强管理,做到存款到期后及时转存,并立即办理止付锁定,续签担保协议。好处:
1、邮政增加余额,代办员增加利息收入。
2、在不增加代办员负担的情况下,加大了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额度,达到了保证金高于周转金的效果。
3、加大了周转资金,降低了网点现金超限的情况,或降低了网点上交现金的频次。不足之处:加大了周转资金,相应增加了资金风险。
三、华头支局营业单人临柜的问题 现状:华头支局代办协储营业员单人临柜,手工汇兑业务高额汇票无人复核。解决方案:
1、将华头支局投递员黄洪的工种调整为营业员(兼邮件接收和报刊分拣),取消每天到麻柳和歇马送邮件的工作,邮运投递费由每月200元降为100元。
2、刘强和黄洪实行轮岗休息,标准为每周休息一天,休息时由支局长代班,支局营业时基本做到双人临柜、双人复核、大额存取款双人同行。
3、麻柳和歇马的代办员每日到支局领取报
刊、邮件,随同办理储汇业务报账,县局每月支付邮运投递费各人100元。
四、增加邮储余额定活比例的建议
1、对在职职工每人设立一个客户经理号,揽存活期储蓄时,由营业员录入本人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系统,每月初由储蓄管理员在邮政储蓄统计系统中打印上月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表”,该表“业绩”栏的数据为客户经理揽储的日平均余额,以此栏数据评选前10名通报表扬。对职工揽存活期储蓄不发酬金,但作为年终选先进的一项数据评比标准。为鼓励职工揽存活期,开展活期比重、卡均余额等项目的劳动竞赛,每季评选劳动竞赛前10名,对每人奖励100或200元。
2、如果企业在年终时需要对活期大客户进行回访和奖励,可将潜在的每个活期大客户作为一个邮政储蓄客户经理来管理,年终时按业绩进行活期大客户排位,其“业绩”栏的数据可同定期余额同等奖励。
3、聘请在职职工以外的人员担任社会
协储员,揽存活期按邮政储蓄客户经理来管理,每月统计业绩,按万分之至万分之4的标准每月支付酬金。
4、按做大发卡量、启动卡消费的经营思路,加大营业发展绿卡业务的奖励政策措施,鼓励营业员多宣传、多发卡。加大代发工资奖励政策,对全县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进行排查式揽收,对可能的客户由县局组织专项营销。组建卡业务营销队伍,充分利用省内异地交易免手续费的优势,以城区为重点,以商
7.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 篇七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整体而言, 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 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农转非”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 以上市股份制改造和适应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导向, 纷纷进行了业务战略性调整重组。一方面, 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各商业银行转向了以城市作为重要目标市场, “嫌贫爱富”、“离乡进城”, 纷纷调整了县、乡 (镇) 级分支机构, 如撤销乡镇级机构, 将县级机构降格、裁撤并收回贷款权限, 相应地大幅度裁减职员。截止2006年底, 全国各商业银行已撤并了近6万个县级机构及网点, 裁减人员近40万人, 留守的机构也只吸收存款, 不发放贷款, 把资金投向回报率高、见效快的行业。[2]另一方面,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 拉动农村金融事业“三驾马车”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之一的农业银行也紧随国有商业银行步伐撤出农村金融市场, 业务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 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 在利益机制驱动下, 支农贷款比重仍逐年下降, 资金“农转非”现象日趋突出, 视农业为慢热、低效、市场风险大的领域, 农村几乎已成了银行业务的空白市场。以四川省为例, 从2000年到2006年, 工农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县以及县以下的基层机构网点撤减了2701个, 降幅达到了60.37%, 而且这种机制还在加剧, 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甚至已成了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商业银行退出了中西部农村的贷款市场, 却没退出农村的存款市场。商业银行吸收了17%的富裕农户的存款, 而只给5%左右农户发放贷款。[3]
2.农发行鞭长莫及
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 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 承担着部分财政支农和银行信贷支农的双重责任, 但是它的经营业务范围太过狭窄, 一方面仅限于对粮棉油收购、储运等领域和一些农业科技研发专项活动的资金支持, 基本没有涉足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 信贷资金很难进入生产领域, 已变成了收购银行, 与绝大多数农户并没有直接的业务联系, 无力直接延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金融需要, 很难真正发挥支持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 业务范围大量收缩, 在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又面临着业务调整与转型的问题, 其支农扶困、推进农业发展的融资作用很小。虽然通过三年的内部综合改革, 农发行已经实现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分别管理、分账核算, 但还有待其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协同发展。
3.农信社实力有限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3万多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及所有的乡镇, 本应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力量, 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产权不清、管理混乱, 农信社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资产负债率近100%, 整体不良贷款数千亿元, 按照五级分类标准, 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肯定在20%以上。目前, 农信社在金融支农工作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灵活性差、服务能力弱、业务品种少、结算渠道不通畅、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员工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因为大量不良贷款和巨额亏损, 农信社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故而难以对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另外, 与商业银行类似, 农信社的经营出现非农化导向, 吸收的大量资金被用于获利率较高的非农领域, 如热衷于大户, 资金投入到县及县以上的城市或者大量拆借。
4.民间借贷发展无序
调查显示, 从次数上看, 农户从正式的金融贷款机构贷款的只占38%, 62%都是从非经营机构贷款;从金额数量的角度来看, 80%的贷款是来自于非经营机构, 也就是说在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中, 大量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3]故而农村民间金融形式主要是民间借贷、民间集资, 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正规金融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民间金融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剂资金余缺, 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临时性需求, 是一种信用的补偿机制, 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真空”。一方面, 由于国家对非法定金融活动实施严格管制, 民间金融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无序的甚至是非法的发展状态, 无法扩展其规模和经营网络, 也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 民间金融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表现为容易产生纠纷、风险大,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 易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民贷利率高, 借贷者负担重。
二、邮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形势
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和政策体系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从农村获取储蓄的机制。2006年, 四川省人均占有信贷余额为9199元, 而农民人均信贷余额不到1000元, 只有859元;四川省单位GDP占有信贷余额为0.93, 而全省农业生产总值每单位占有的信贷余额仅0.36;从2006年度全国31个省 (区、市) 、2千多个县 (市) 、3万多个乡镇的基本经济和金融数据来看,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虽然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6%, 但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26个, 而城市则达到了2个。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8.5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26%;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4.8万亿元, 仅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另外, 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虽然平均每个县级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50多个, 但30%以上都集中分布在县城城区, 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 而且还有3302个乡 (镇) 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正规金融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正规金融缺位将导致直接体外循环方式盛行, “因贷致贫”、“因贷返贫”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 只设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231个, 农村金融服务亟待改善, 这也为邮政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商机。
按照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时的定位, 其主要的使命是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因此, 它填补了中国银行服务的空白地带, 为农村金融注入了差异化的新鲜力量。对于邮储而言, 采取科学合理的战略举措, 不但有利于城市、农村金融业的协调发展, 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 将能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4]邮政储蓄最大优势是拥有全国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06年年底, 全国邮政储蓄存款规模近1.67万亿, 存款规模列全国第5位, 邮政储蓄网点超过3.7万个, 汇兑营业网点近5万个, 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 其中2/3以上储蓄网点、近8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吸储量合计达到了62%, 也就是说邮政储蓄2/3的资金是来自农村。[5]到2006年末, 四川省邮政储蓄余额已达654.68亿元, 相当于全省农业贷款余额的113.78%。邮政储蓄是广大农村地区唯一实现计算机全国城乡联网的金融机构, 是覆盖面最大、实现城市和乡村交易额最多的全国个人金融服务体系。但对于一个大部分资金来源、营业网点扎根农村, 长期以来只存不贷的邮政金融机构来说, 如何独树品牌开展业务, 将是中国邮政面临的战略挑战。自邮储行挂牌以后, 也尝试开展现代金融业务, 但不论是业务种类还是规模, 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切实改变多年来的只存不贷的邮储“抽水机”式运营模式,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政策, 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 扩大邮储自主运用资金的支农规模。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路, 将邮政储蓄主要来自农村的存款用之于“三农”, 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邮储本着自身的长远发展, 要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竞争中取胜, 完全可以打好“三农”牌。首当其冲的是要通过发挥邮政储蓄网点多、结算通畅、深入农村的特点, 结合邮政储蓄银行体制改革, 由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始, 逐步全面经营农村邮政金融业务, 引导资金返投农村。在学习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创设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办理借贷服务, 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保障农村生产和消费, 支持农业生产, 服务农民生活。这样做既可以直接解决农民的信贷需求, 增加邮政储蓄资金服务“三农”的力度, 也是邮政储蓄机构资金运用的有效途径。
2.采取适宜的农村金融战略
遵照国家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 邮政储蓄机构可以采取比其它商业银行运营模式更为吸引农民客户的农村金融竞争战略, 通过灵活的渠道与利率策略来降低农户贷款的利息负担, 更好、更大限度地支持“三农”, 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服务。[6]作为一家商业银行, 邮储银行可以象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开展各种金融业务, 但是由于其自身特点, 定位于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 特别是定位于农村信贷业务、中低端基础金融服务, 将更有利于邮储银行的发展。但农村金融又不同于城市金融, 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经营风险千差万别。其它金融机构在做农村金融业务时盈利性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适合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模式, 因此, 邮储需要找到农村不同于城市的特点, 探索适应农村金融环境和空间的业务模式。比如, 邮储银行应逐渐从低端向中端过渡, 为更多的农村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大户、农业中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提供金融支持, 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农村重点业务、重点农民客户和重点农业项目中去,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邮政储蓄银行运作的步入正轨, 要逐渐形成邮储农村经营特色。
3.争取国家“三农”配套金融政策支持
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 形成合力, 可以产生明显的倍增效果。因此, 整合财政与邮储金融资金的来源、渠道、分配与使用, 通过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法, 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 发挥聚集效应, 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 才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金流不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低等深层次问题。一是国家应建立起相应的农村金融利益补偿机制,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免税和部分免税等多种政策, 实施涉农贷款建立补贴 (贴息) 制度, 试行对不同地区的金融存贷款实行差别税率政策, 切实促进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缓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这个“瓶颈”。[6]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部门支持, 改变传统农业投入重“大动脉”、轻“毛细血管”的现象, 将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建由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户多方出资的农业担保基金,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分担邮储农村金融的信贷风险。三是营造农村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着力消除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观念、技术、硬软件环境等约束条件, 重视信用制度和社会信用秩序建设, 实现邮储行与农村客户良好共生共赢。
4.提供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支持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 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全面覆盖各种经济成份和越来越多的产业, 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现出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 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由小额的应急需求向额度较大的致富需求转变, 由农业生产需求向创业需求转变, 农户金融需求的非同质性已经明显显现。[3]合理确定邮储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和服务重点, 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仍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最迫切的任务。在推广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授信额度, 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 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更高层次的要求。继续发挥储蓄业务的基础性作用, 全面整合结算业务, 建设包括绿卡、储蓄异地交易、转账和汇兑在内的联通城乡、方便快捷的资金结算体系, 发挥邮政金融网络覆盖点多面广、服务内容手段多样化的特点, 不断推出各类信贷、结算、保险、中间服务等金融工具和产品, 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品种, 满足农民信贷需要。建立、完善农村邮政储蓄信贷信用体系, 创新农村邮政投融资体系建设, 尝试在农村推广在城市开办的金融业务, 努力把邮政建设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 引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5.重视经营风险防范管理
新时期邮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 要切实处理好提高自身经营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 努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农业为弱质产业、农村为弱化地区、农民为弱势群体的格局, 邮储带着成本的资金经营农村金融市场, 客观来说面临着较大风险。邮储要善于参考和总结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与教训, 建立和完善严格、合理的授权授信制度, 初步形成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作风险的风险管理与运行机制, 提高邮储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坚持价值最大化与稳健经营相结合理念, 进一步完善邮储行内部稽核监督体系, 强化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 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等层面来推进农村金融业务、农民客户、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的结构调整, 加快建立以结构调整和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效益型增长方式, 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改革控制与决策机制, 构建有别于城区机构管理模式, 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6.培养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
金融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 虽然邮储有着近24万员工, 但由于邮储主营业务长期以来都是存储业务, 在农村信贷、中间业务等方面, 还缺乏金融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相应的管理经验以及必要的人才储备, 因此, 农村金融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十分必要。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 吸收专业人才到重要岗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职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逐步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人员队伍。
总之, 把握战略机遇, 充分发挥邮政储蓄优势, 进一步提高邮政“惠农”的水平和能力, 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功能, 为农村繁荣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为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切实的支持条件, 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必将实现邮储可持续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华强.“抽血”容易回流难——对资金回流农村的难点分析[J].中国金融, 2006, (05) .
[2]中国人民银行黔江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渝东南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选择[J].金融参考, 2006, (12) .
[3]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007年度调查报告) [R].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8.
[4]梅宇璞, 陈晶晶.邮政储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J].现代邮政, 2006, (03) .
[5]张立冬.构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 切实支持“三农”经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 2006, (12) .
【邮政金融发展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转型的思考07-02
邮政代理金融09-26
邮政代理金融工作思路06-29
邮政金融客户维护提升07-22
江苏邮政金融柜员笔试08-15
邮政企业发展调研报告11-02
邮政速递发展07-30
邮政独立运营发展成就09-26
中国邮政发展战略11-04
中国邮政快递的发展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