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12篇)
1.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一
——两起高空作业坠落死亡事案例
5月2日下午,外地女杂工古国丽所属班组正在10层楼面砌筑墙体,15点30分钟左右,她发觉自早上开始一直停机维修的4号井字架已经恢复使用,想起了下午上班前曾委托机手将一桶开水运上10楼供班组饮用,于是走向井字架,打开外门,站在卸料平台向下张望,看见承着开水的吊篮正在往上升,当吊篮经过10楼时,她把身体探进架内忙着拿开水,正以较高速度上升的吊篮的边缘刚好碰到她的下鄂,致使身体失去平衡,而从吊篮与卸料平台之间的空隙坠落井底,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当事人在作业过程中思想麻痹,忽视安全,没有执行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没有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吊篮未停止,就急于打开外门进入操作区域,导致不慎被吊篮撞击下鄂而失足坠落身亡。
2.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二
关键词:修井作业,工程事故,预防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针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增加,钻探的井眼数量也日益增多,井口深度更是越来越强。修井的数目在年复一年地累计,遇到的困难更是愈发难以应对:复杂工序、诸多设备、有毒气体……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是一个值得社会思考与学者探讨的问题。
一、修井作业的工程现状
石油修井作业通常是在野外进行的,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地形条件大多较为复杂,工作范围地域广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作为石油修井工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条件都比较艰苦。同时,修井作业的操作工序十分繁琐复杂,不但需要各种专业设备,其所需机械设备的流动性还十分巨大。繁琐的程序、复杂的设备都给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客观上也增加了此项工作的危险性。
1. 石油修井的常规工序
针对一般的地质条件,石油修井作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试油、小修、大修,经过中途测试后,还要进行压裂、侧钻、防砂、酸化等环节,最后还有堵水、调剖、解堵等工序。整套程序下来十分复杂繁琐。
2. 石油修井的常用设备
在我国的石油修井作业中,目前所需要的相应设备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分别为:
第一类:地表的施工设备设施,包括天车、井架以及常见的起重机等;
第二类:井口设备设施,包括泥浆泵、转盘等;
第三类:井下设备设施,包括井钻等;
第四类:入井流体设备设施,包括以下内容。
(1)地面的提升设备:如作业机、修井机、动力系统、井架等;
(2)测试设备:如测试车、射孔车等;
(3)采暖设备:如锅炉;
(4)泵注循环系统设备:如油罐车、水罐车、灰罐车等;
(5)井控设备:如小修、射孔、试油等;
(6)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发电机等;
(7)压裂酸化设备。
二、修井作业常见的工程事故
1. 井喷事故
在目前技术水平限制下,石油修井作业中应用到的各种设备基本为电气型,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当或者设备发生老化就很容易诱发井喷事故。而在井口易燃易爆的天然气和石油如果不慎冒出,更将增强事故发生的概率。更危险的是,轻度井喷只是导致设备损坏,如果现场失控,发生着火甚至爆炸,那么将会产生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井喷事故所引发的次生灾难如有害气体的大面积泄漏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2. 雷管及射孔枪弹爆炸事故
在修井工程业中,工人经常会需要采取射孔操作。一旦没有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或者发生操作失误,就会引发射孔中雷管或射孔枪弹爆炸,这也是作业中的多发事故。事故一旦发生,便会严重影响作业进度、破坏已经完成的修井作业,更重要的是对设备及人身造成较大危害。
3. 高空坠物及击打事故
由于修井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工作过程中还经常出现其他意外伤害,如不明的物体击打、突发高空坠物、火灾油气爆炸、意外机械伤害以及冻伤或烧伤等等。其中安全风险最大的一项为因吊装钢丝绳断裂而导致的个人高空坠落。幸而目前我国已有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改进意见。
4. 有害气体事故
修井作业中处在现场的工人难免吸入生产石油过程中残存的尾气。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所排的大量尾气,含有许多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氟酸、盐酸、一氧化碳等。这些尾气没有通过现有的通风设备排放彻底,工人吸入有害气体一旦过量,就有可能导致窒息、中毒甚至身亡。
三、修井作业事故的原因分析
1. 工作固有特殊性导致危险系数较高
根据前文阐述,修井作业因为其产业的特殊性,周边环境较为恶劣,为生产和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修井作业这一工种的特殊性又导致了工人必须在危险的井筒内操作。这本身便是一个风险系数极高的行业,因此相对其他行业与职业发生事故与意外概率较高也不足为奇。
2. 工人意识不警醒导致工作行为不规范
即使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较为危险,大部分人还是存在侥幸心理。很多情况下,在危险的环境中仿佛对自身安全置之不理一般,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意识并且漠视相应规定,并不按照标准程序作业,工作流程不规范,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故时有发生,对作业人员的自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 安全投资不到位导致安全设备不完善
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虽然每年进行着一定规模的资金投放以加固安全设备、升级安全设施,但却并没有将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没有安全系数较高的操作设备,工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险境便难以自保。这归根结底是企业安全意识的缺失,企业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对安全予以重视。
四、预防修井作业事故的相关建议
1. 完善考核体制,提高安全意识
(1)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一方面,针对作业人员,必须从安全意识上提升作业人员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不规范操作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侥幸心理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未来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于作业过程中安全性要以预防为主;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强化对作业人员劳动保护的相关力度,绝不允许工作超时甚至有的企业曾出现24 小时连班上岗的危险情况,应当对他们的体能、工作环境进行进一步保护。
(2)明晰完整的责任制度
通过建立权责分明的责任制,将生产安全的责任分配到人,提升每个人的安全责任感,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而各级管理者更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通过制度的约束,进一步增强人员对安全的重视,不断提升安全意识。
(3)搭建合理的培训体制
为作业人员树立了正确牢固的安全意识观念后,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帮助他们了解安全知识、学习安全规范、掌握安全技能,才能在实际操作中予以熟练应用。同时,在每次作业前,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还应该针对每次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注意事项的说明,新员工应在老员工的带领下待积累一定自保能力后再独自工作。
(4)周期性的考试检验
对于作业人员的实操技术进行阶段性考核,不但可以掌握每个员工的工作技能情况,一旦发现安全技能短板,便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安全隐患”,也需要立即指导纠正。对于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技能不过关的员工,禁止其进行工作作业,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相对的奖励。奖罚分明,帮助进一步树立安全操作的重要地位。
2. 健全完善体系,注重预防为主
(1)健全发展HSE管理体系
所谓HSE是指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而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正是HSE管理核心所在。企业应该建立健全HSE管理体系,以事故预防为主,坚持标本兼治,严格管控风险。通过HSE管理体系及时识别风险,并在实践中进行防治,最大限度地规避事件发生。同时,更应该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改良安全控制系统,真正推动修井作业的健康发展。
(2)坚持预防为主,及早整顿治理
对于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除人为无法影响改变的,均应及早发现并及早治理。若是因为设备落后陈旧则应及时更新更换或维修升级,亦可采取新兴技术与新型设备来提升工作效率。及时抢救补救固然好,但防治结合才是更应被提倡的合理方式。
3. 针对高危事件,采取实际操作
(1)预防工作
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在进行作业前,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如检查个人防护装备,更新更换保护设施等;
确保环境安全:首先,需要对井口的障碍物进行清除,安全通道不可放置杂物。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生命通道畅通无阻,方便人员救援逃生;其次,修井作业地旁边应建立蓄水池且有大量水,可以确保事故发生时消防人员有足够的水可以向井口进行喷射以溶解部分油气与有害气体同时冷却井口,对井口进行保护;再次,对于高度危险的酸化作业应按照规定进行规范操作,避免作业过程中具有强腐蚀性与毒性的盐酸、硝酸等溶液与地表物质反应,产生窒息性及灼伤性的气体危害人体生命安全;最后,射孔作业在操作前还需要注意放炮阀门的螺丝务必上紧,而消防装置和放喷装置也需要完好无缺才可,同时井口防爆工具也应加强使用。
此外,重要安全隐患之一的钢丝绳需要引起关注。钢丝绳的制作及使用标准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定期接受检测,不符合要求或配置的必须及时更换。钢丝绳除常规检测外还应定期保养注意保存,切勿在修井过程中超负载运作,否则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2)应对工作
第一,一旦井喷引发此生灾害导致灾情失控,首先要断开所有电源开关,停止一切操作设备并设置安全警戒线。在疏导井口喷出的油气后进一步清除场内易燃易爆品;
第二,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测量井口处硫化氢和甲烷的浓度,保证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切勿莽撞营救;
第三,为减少人员伤亡,抢险人员应分批轮流抢险,并且在此过程中时刻警惕注意,不可擦出火花以免引发爆炸。
结语
石油修井作业中存在着多种安全风险,各种工程事故易发。但是,不同地区、不同井场的具体情况有有自身因素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对。总体而言,想要预防修井作业工程事故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对安全隐患的关注,同时发挥管理、施工与技术的协同功能,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如若不慎发生事故,也应及早做出预警与应对策略,尽量保障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孙莉,袁斌,马景洋,师志虎,李永斌,韦文.如何预防石油修井作业事故对策探究[J].技术研究,2013(19).
[2]仇志勇.油田井下作业的事故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设备管理,2015(36).
3.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67-03
建筑施工属事故多发行业,建筑施工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工人流动性大、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多、劳动繁重、产品变化大、规则性差、施工机械品种繁多等,且是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总体状况保持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总量下降,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二是死亡人数下降幅度趋缓,三是部分地区形势严峻,四是较大及较大以上事故还时有发生。本文将对多年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并进行总结分析,为有效遏制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提供指导。
1 建筑结构引发事故的统计分析
排架结构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厂房建筑的常用结构类型,而预应力大跨结构则多受报告厅、体育馆等对空间需求大的建筑物青睐,办公楼、居民建筑以及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多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部分还使用剪力墙结构。由于公共或民用建筑中多采用框架结构和大跨度结构,所以其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比较高,大跨度结构引发事故的发生率为27.9%,框架结构引发事故的发生率为34.6%(事故统计详见表1)。
2 建筑施工中常见事故类型的统计分析
建筑安全事故的类型可参照在建筑安全事故后人员所受的伤害程度及经济财产的损失程度来划分,即为普通事故、较严重事故、重大事故与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判断依据如下:
(1)构筑物、主体结构及建筑物严重倒塌。(2)建筑物基础超出限定范围并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建筑物出现倾斜现象;建筑主体结构开裂、强度不足,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及其使用周期均造成严重影响,并存在永久性且不可修复的缺陷。(3)对建筑物系统和相关设备使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建筑设备严重变形、隔热效果和隔声效果较差等。(4)由于收集的事故资料中,很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方面资料都无法取证,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大多都无据可依。
大跨度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与高层建筑或者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区别在于:大跨度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主要分为四类,即坍塌类、严重变形类、开裂类及其他类(如表2)。而高层或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主要分为五类,即坍塌类、严重变形类、开裂类、表面缺陷类及其他类(如表3)。从表2可知,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中,坍塌类和严重变形类安全事故比例较大,坍塌类占48.3%,严重变形类占34.5%。从表3可知,高层或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中,坍塌类和开裂类安全事故比例较大,坍塌类占37.4%,开裂类占33.3%。主要是由于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跨度相对较大,变形控制难度大,且混凝土本身具有容易开裂性质。
3 事故发生时间段的统计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间段可分为两部分,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其发生时间段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表2可知,不管是大跨度混凝土结构,还是高层或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除了开裂类安全事故之外,其他安全事故发生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几率高于建筑工程使用阶段。其中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占69%,高层或多层混凝土结构占62.7%。主要是因为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且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容易遗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所以变形严重、表面缺陷、坍塌等安全事故均发生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而混凝土裂缝形成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开裂事故通常发生在建筑工程使用阶段。
4 事故产生原因的统计与分析
4.1 设计方面的原因
4.1.1 地质勘查错误。由于建筑工程在地质勘察上出现严重错误,不能将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清楚反映或者不能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不良地质状况,导致地基基础在设计时出现误差,建筑结构严重失稳、主体结构开裂,甚至出现严重倒塌现象。
4.1.2 工程设计错误。在设计时,未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或者直接套用同类施工图纸,导致工程内力分析或者荷载分析出现严重误差。例如,某建筑物倒塌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建筑梁柱承载力严重不足导致的,其南北方向边柱的轴压比值为1.53,超出了规定比值0.9,而中柱轴压比值则为2.82,也是超出了规定比值0.9。其配筋、地基、底板等承载力都不能承受上部结构荷载量。
4.1.3 构造处理不当。施工单位对建筑构造要求不够重视,采取的构造处理措施不合理。例如,框架结构的梁柱配筋未能达到配筋率的最小值,混凝土强度未能达到工程规程要求,框架梁柱上的节点未设置箍筋,梁端也未设置负筋,填充墙内也未设置有相应的拉结筋,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
4.2 施工方面的原因
4.2.1 施工违反设计。未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于特殊性的建筑构造也未能按照规程要求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临时使用设施也未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搭设。例如,某建筑未能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质量较差,建筑中柱配筋率仅达到规定的70%,而边柱配筋率仅达到规定的60%,而框架柱基底面积承载力未能满足规程要求,混凝土强度不足规程标准的二分之一,导致整个建筑物需全部拆除。
4.2.2 施工现场混乱。由于施工现场管理较为混乱,导致很多违章施工现象的产生。大多数施工现场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施工安全事故遗留隐患不够重视,也未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
4.2.3 施工材料低劣。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较差,因为入场前未进行严格质检,导致不合格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某综合建筑楼倒塌事故中,经过分析了解到,该建筑楼采用的混凝土强度仅为10.2MPa,而最低甚至达到6.1MPa。对其钢筋进行检测,发现大多数钢筋都不合格。
4.2.4 人员素质较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就上岗,很多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知识了解甚少,不具备上岗就业资格。
4.3 使用方面的原因
图1 事故施工方面原因分析结果柱状图
图2 三个方面原因事故对比结果分布图
4.3.1 使用功能改造。使用功能不符合工程设计规程的要求,任意增减建筑工程使用荷载量,最终导致建筑物使用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例如,某厂房由于机械故障,产生气体在屋面形成冰块,而其荷载量超出了设计规程的4倍,导致厂房屋面严重坍塌。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68页)
4.3.2 建筑结构改造。施工人员未经过准确运算,就对建筑物结构进行任意改造,如,在上部结构上增层;任意设置洞口或者减小结构处的承载力等。例如,在某建筑物接层施工中,未对接层进行有效计算,未对地质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也没与地质资料核对,盲目设计施工造成倒塌。
通过对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产生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可以针对不同安全事故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事故监督和控制措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再次产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性的,也可能由设计、施工、使用三个方面原因导致。所以,对三方面导致的安全事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具体如图1、图2所示。
由统计结果分布图可以看出,在导致事故的三方面原因中,施工原因占的比例最大,为59.5%,这与前面的事故发生阶段统计分析结果相吻合。在设计原因当中,设计方案不合理占到68.3%,这主要是事故中设计方往往没有对具体工况加以详细分析,随意套用图纸造成的。同时,方案的不合理也为日后其他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在施工原因中,违反设计与规范以及现场管理混乱这两种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2.0%和27.3%。而在使用原因中,擅改结构因素所占比例(57.9%)略大于改变使用功能因素(42.1%)。
5 结语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框架结构的事故最多,且在施工阶段的事故也较多。而从事故类型来看,坍塌事故与变形过大事故最多。最后就事故原因而言,施工原因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9.5%。总体来看,设计原因中的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原因中的违反设计与规范以及现场管理混乱,还有使用原因中的擅改结构和改变使用功能,是引发事故最常见的原因。
毫无疑问,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工程界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监督管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英波.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5).
4.一起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篇四
一起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陈国华,王怀新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院,浙江 杭州 310003)[摘要] 分析了杭州某工地发生的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的原因,阐述了高处作业吊篮
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69 [文献标识码] B Analysis on falling accidents of suspended powered platforms for work at heights CHEN Guo-hua, WANG Huai-xin(Hangzhou Special Equipments Inspection & Testing Institute, Zhejiang Hangzhou,310003)高处作业吊篮(以下简称吊篮)具有施工
号不同,吊篮不同的规格,如ZLP500(额定载重量为500千克)、ZLP630、ZLP800等几种。
此次发生坠落事故的吊篮,其型号为
高度大、架设方便、施工成本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的外墙施工和装修、高处广告牌的安装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使用量日益增加,吊篮在使用过程的因维护保养不正确而造成吊篮高空坠落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杭州某工地发生的一起吊篮在上升过程中突发坠落造成1死4伤的安全事故,并阐述了吊篮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的一些建议。ZLP800。根据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要求,该吊篮的额定载重量为800kg,升降速度为8-10m/min,钢比绳直径为特制钢丝绳Φ8.6mm,倾斜锁绳角度3°~8°,配重重量1000kg。2 事故现场查勘
在第一事故现场获知,吊篮是在上升到 1 吊篮概况
吊篮是一种通过架设在建筑物上部的 六至七楼高处坠落的。在事发后发现,此时吊篮的悬吊平台已平放在地上,没有特别严重变形(图1);左侧的提升机架体已从提升架上部的第一个螺栓孔处裂开并悬挂在半空中(图2);右侧提升机未发现破坏现象,但在安全锁进口的左侧有被钢丝绳磨损现象(图3);楼顶两支架伸出长度及配重安装正常,没有因悬挂平台坠落而发生移动或倾翻;主绳、锁绳及生命绳没有破断现象。
悬挂机构,用钢丝绳子沿建筑物立面悬挂的,依靠电机驱动作上下移动平台的一种悬挂式载人高空作业设备。由于其作业优势,在当今建筑施工中被普遍认可。一般作业吊篮主要由悬挂机构、悬吊平台、提升机、安全锁、工作钢丝绳绳、安全钢丝绳和电气箱及电控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为便于运输和搬运,产品出厂以及运输时按部件或组、零件进行分解,至现场后拼装成整机。根据型
图1 坠落的悬吊平台
图2悬挂在半空中的左侧提升机及提升架体
图3 右侧安全锁磨损情况 3 技术分析 3.1 现场鉴定
根据现场确认可以排除以下几种情况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1)超载
由于当时作业时吊篮上共有5名工人和一块幕墙玻璃(120kg),而吊篮的额定载荷有800kg(型号ZLP800),根据计算,吊篮未超载。
(2)与固定物干涉 初步分析,施工现场为玻璃幕墙(图2),吊篮出事故的位置均已安装上玻璃,所以在吊篮上升过程中不可能是因为固定物(如脚手架钢管伸出)与悬吊平台干涉造成坠落事故。(3)疲劳破坏 从破坏结构件的断口分析,方管四周无
旧疤痕、裂纹等;再说该吊篮的生产日期为2006年,产生疲劳破坏的概率非常小,所以应该排除了疲劳破坏的可能; 3.2安全锁检测
对事故吊篮的两只安全锁,委托上海市
建设机械检测中心检测。检测结果为合格,符合GB19155-2003要求。3.3材料化学成份检测及结构分析
对事故吊篮左侧提升机安装架的材料
进行化学成份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材料符合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中Q235B的化学成分要求。
在化学成分符合Q235B的前提下,对安装架的结构尺寸进行检测。据厂家技术负责人介绍,该安装架的空心方管规格为40×60×3mm。对破坏的安装架进行测量后发现,空心方管的实际壁厚与理论设计有些出入。实际测量壁厚仅为2.20mm,负偏差达到0.8mm。根据GB/T6728-2002《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1]规定,厚度负偏差上限为10%及0.3mm,空心方管在壁厚方面不符合要求。
空心方管在螺栓开孔处受力时存在应力集中。在事故现场发现,侧面提升架的方管立柱,在螺栓开孔处的一侧(与悬吊平台连接侧)未采用加强板加强(图4),有应力集中,存在设计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安装架首先在螺栓开孔处撕裂的原因。
图4 破坏的安装架 3.4提升机检验
从左侧安装架破坏情况和右侧安全锁锁口处的伤痕分析(图3所示),可以确认吊篮在上升过程中出现了左、右两端存在高低差现象。又根据右侧安全锁锁口处的伤痕分析,悬吊平台的右侧低于左侧时会发生安全锁锁口左边受磨损。于是初步判定左侧提升机上升速度低于左侧提升机速度。因此,对右侧提升机进行拆机,检查是否有异常。通过解剖右侧提升机发现,导致吊篮坠落的直接原因是蜗杆蜗轮的动力没能有效地得到传递。从图5可以看出,减速箱内几乎没有润滑油,蜗轮与蜗杆因没有足够的润滑油而产生磨擦,最终导致蜗轮的齿完全磨光。
图5 蜗轮蜗杆磨损情况 3.5 吊篮坠落过程推断
(1)此次坠落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
是在日常维护保养中缺少对提升机的维护保养,导致右侧提升机因故障而下滑;
(2)右侧下滑,右侧安全锁起作用,此时吊篮处于上升状态,左侧提升机继续上升;
(3)左侧提升机继续上升,悬吊平台
左右两侧高低加大,对左侧提升机安装架的受力最不利,特别是螺栓开孔处,存在应力集中,所以最先在这位置破坏;(4)左侧提升机和安装架上部分与悬
吊平台分离(如图2),此时悬吊平台左侧也开始下降;
(5)当左侧下降到一定位置时,右侧
安全锁因角度不断减小,安全锁被自动打开。此时,左右两侧同时下降,最终悬吊平台落地(如图1)。4 事故分析结论
经过对现场勘查、检测,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导致此次吊篮坠落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吊篮维修保养不到位。对提升机应作定期检查,定期更换减速箱润滑油。如果能及早发现减速箱少润滑油或有漏油现象,也不会出现蜗轮齿磨光。
(2)事故吊篮平台出现结构断裂,说明厂家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即使在安全锁、提升机都不起作用的情况,单侧钢丝绳也应能拉起整个吊篮平台而不至于悬吊平台撕裂。
(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如要求作业人员离开地面时必须扣上安全带,也不会导致作业人员坠落死亡的事故(事故发生时吊篮上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是扣在吊篮栏杆上而不是扣在生命绳上)。5 建议
(1)为确保吊篮安全施工,必须建立由吊篮操作人员和专职人员相结合的常规检查和保养维护制度,确保吊篮的正常完好状态。并严格按照保养维护制度逐条检查,有问题马上整改,并做好检查记录。
(2)生产厂家应对吊篮的结构进一步分析,改进其中的不足之处。吊篮不属于国家特种设备,却是高空危险作业设备。厂家应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不能有因为质量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5.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五
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人、物的原因,也有管理、环境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习惯性违章作业。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就习惯性违章作业的表现形式、成因、特性加以剖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习惯性违章的主要表现形式
1.不懂装懂型。对所从事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认真学习,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把以往形成的习惯当成了工作经验,意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甚至以讹传讹告诉别人,让他人也跟着违章,长此以往即形成了习惯性违章。
2.明知故犯型。安全规程讲得头头是道,只是在行动上却对不上号,明知自己的做法违章,可为了图省事,怕麻烦,依然我行我素,坚持不良习惯,还美其名曰灵活运用,造成人为违章。
3.胆大冒险型。这种人曲解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信奉所谓“胆小不得将军做”、“只要敢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等理念,把违章行为当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这种随心所欲的严重违反安全规程的作业极易造成事故。
4.盲目从众型。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明知有违章行为,但认为法不责众,别人都这样干没有出事,我随大流也不会出事,意识不到安全隐患和危险的存在。
5.心存侥幸型。违章操作是容易造成事故的,然而有些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事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是每个人、每次违章作业就一定要出事故,自己脑袋瓜子灵,反应快,该投机时便投机,该取巧时就取巧,即使有事也不会正好落在自己身上。
6.不拘小节型。干什么工作都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习惯成自然,对待安全生产当然也不例外。这种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环境检查不认真,干起活来漫不经心,殊不知一旦某种条件具备便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7.急功近利型。有一些人进入工作地点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家伙就干,什么采取措施,什么防范在先,有那些工夫我的任务早完成了,再说干那些没指标没效益的事儿谁给发奖金?
8.得过且过型。这种人整天稀里糊涂混日子,无所用心,得过且过,什么安全、隐患全不放在心上,今天能过得去就不管明天,这一班能过得去就不问下一班,把生产任务完成就心满意足了。
二、习惯性违章的成因与特性
1.习惯性违章的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企业各项安全规程、操作制度的制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制度规定都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教训是深刻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后来人对所发生的事故原因分析不清,对“四不放过”原则理解不够透彻,对习惯性违章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安全规程中所规定的是属于教条的东西,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际意义,因而遵守和执行起来不够认真与规范。
从社会原因分析,一些员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养成的诸如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惯,也是产生习惯性违章的一个因素。同时一些习惯性违章现象之所以反复出现,是上行下效或者师授徒仿的效果。
从心理原因来看,旧体制的干扰是形成习惯性违章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老的做法,经过长期的劳作已操作自如。要掌握新的操作方法和工艺,就必须排除老做法的干扰。而在这新旧交替过程中很容易使人离开新的轨道而步入旧辙,即导致习惯性违章行为。
总之,形成习惯性违章的原因十分复杂。某一种习惯性违章行为,都有其特殊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弄清楚习惯性违章的症结所在。
2.习惯性违章的特性
习惯性违章具有一定的顽固性。由于习惯性违章是由一定的心理支配的,是一种习惯的动作方式,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多发性的特点。支配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心理不改变,习惯性动作方式不纠正,习惯性违章行为就会反复发作,直到行为人受到事故的惩罚时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习惯性违章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往往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如停机坪“禁止吸烟”,但有些员工对“禁止吸烟”等行为潜在着的不安全的因素不以为然,一旦出了事故才追悔莫及。
习惯性违章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一些员工的不良习惯行为方式,不仅对其本人的安全生产有影响,同时对周边的员工也有影响。按照安全规程的规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遇到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其他员工很容易效仿。尤其是一些新上岗的员工,不知道违章的后果,看到班上的老员工这样干,自己也盲目跟着学,极易形成习惯性违章行为。
习惯性违章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有些习惯性违章的员工,对安全规程根本学不进去也不遵守,总认为自己的习惯方式“管用”,而安全规程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严重地妨碍着安全规程、安全制度的贯彻执行,危及安全生产。
三、习惯性违章的预防对策
1.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减少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安全教育能够提高行为人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促进员工安全活动的活力,促使人们认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与人们的联系,是自觉地、有经验地、创造性地实现和发展安全过程的一个根本前提。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力度,并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要通过安全知识学习,安全宣传园地、画展、看录像等活动,强化员工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帮助员工从反面典型事例中充分吸取教训,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
识,抵制习惯性违章行为,自觉做好安全工作,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以标准化作业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
标准化作业就是加强单位“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功)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表现。实施标准化作业的目的是单位实现安全生产,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最终达到避免和杜绝由违章作业而导致的各类事故。
3.加强岗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操作技能
在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安全业务素质。员工业务技术精湛,操作熟练,就能够对生产设备、设施、环境等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出现的故障及时发现和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迅速地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必须把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有计划地、经常性地举办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班。在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针对本岗位生产实际广泛地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操作水平和事故状态下的应变处理能力,杜绝各类违章操作事故的发生。
4.加大对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及考核处罚力度
巡回监督检查是发现和制止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工作中只要一经发现违章行为就应不留情面地及时加以制止并责令纠正。对不听
6.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六
摘要:通过对港口起重作业大量事故案例原因分析,绘制了港口起重作业事故树.对港口装卸事故造成的`原因重要度采用了层次重要度(AHP)分析法,将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果模型.求解基本事件及最小径集层次重要度过程中,采用了改进层次分析法,一次得到所求层次重要度,省略了一般层次分析法所要求的一致性检验,从而减少判断矩阵调整的盲目性.同时采用层次重要度法排列港口起重事故中基本事件及最小割(径)集重要性顺序,为事故控制方案的选择及制定安全检查表提供较可靠的理论依据.作 者:孙莉 王孟天 叶书铭 单江梁 作者单位:孙莉,王孟天,叶书铭(浙江工业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4)
单江梁(浙江余杭化工轻工有限公司,浙江,余杭,311100)
期 刊:中国水运(下半月) Journal: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 10(5) 分类号:X928.03 关键词:港口 起重 安全 事故树 层次分析法
7.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七
自2008年以来,中铁快运公司共发生由于站台行包装卸作业导致的行车事故及因素7起,其中,“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一般D类事故3起,一般C类事故3起(事故起因相同,但由于装卸设备与运行列车发生刮蹭,致使事故升级),事故因素1起。这些事故(因素)的发生,严重干扰了车站列车运输组织的正常秩序,对车站铁路行车安全构成了严重隐患,同时,也严重损坏了中铁快运公司在铁路企业内部的形象。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着重用系统的观点和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深入探索安全规律,以预防为主地对系统的各种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估,使管理者能有效地制定对策,控制危险因素,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笔者用事故树分析法,构建了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事故树,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总结,以期使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和现场管理者对行包装卸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控制有较为全面、系统、透彻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站车装卸作业的安全有序。
一、确定顶上事件
《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将铁路行车事故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般D类事故第18项为:行包、邮件装卸作业耽误列车。系指在行包装卸作业过程中违反相关安全规定、操作失误等情况耽误列车,包括超偏载、侵限或机动车(平板车)侵限、掉进股道、抢越平过道耽误列车。公司各直管站营业部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站台行包装卸作业,在现场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上述情形的耽误列车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事故树分析中,我们将极力避免的“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作为顶上事件,逐级向下分析所有的原因事件,确定事故原因。
二、构建事故树
根据发生的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事故的相关信息、事故通报、分析材料等原始资料,再对导致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事故的原因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构建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事故树,见图1。
为突出对站台装卸作业造成耽误列车事故情形的分析,找准站台装卸作业环节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所以要简化事故分析系统,将行李车超偏载定义为省略事件,在此不对由于行李车超偏载引起的耽误列出事故进行分析研究。
三、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1. 求最小割集
最小割集是指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集合。
根据构建的事故树,用布尔代数简化法求解最小割集。
求得事故树的最小割集为:
由最小割集的定义可知,因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的行车事故发生的可能途径有20种。
2. 重要度分析
根据基本事件出现在最小割集中的次数和该最小割集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来确定基本事件的重要度。排列顺序的基本原则是:当最小割集中基本事件的个数不等时,少事件割集中的基本事件比多事件割集中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大;当基本事件个数相等时,出现次数多的基本事件比出现少的基本事件重要度大。
每组最小割集中都包含了X17这个事件,说明该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最大;在两个基本事件割集中,X1、X2、X3、X12、X13各出现1次,由于X2、X13分别再次在四个基本事件割集中出现2次,所以,X2=X13>X1=X3=X 12;在三个基本事件割集中,根据出现的次数有X4=X7=X8=X10=X1 1=X9>X5=X6,由于X9、X10分别在四个基本事件割集中出现8次和4次,所以,有X9>X10=X4=X7=X8=X10>X5=X6;在四个基本事件割集中根据出现次数有X9>X10=X 14>X 15=X16=X 2=X 13。
综上,得出结构重要度的大小排序为:
3. 定性分析结果
(1)从事故树逻辑关系看,系统有12个逻辑或门,4个逻辑与门,经计算最小割集有20个,造成事故的途径较多,说明该系统危险性较大。
(2)对最小割集包含事件进行分析,每组最小割集都包含X17这个基本事件,所以这个事件最关键,只要这个事件不发生,事故就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侵限、货物机具、掉入股道等仅次于顶事件的中间事件发生,只要在列车驶入前及时捡起掉落货物、起复掉落机具,都不会导致事故发生。但是作业时使作业面不会来车,这是现场作业人员不能控制的因素,因此,必须把防止事故的重点放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其他基本事件上。
(3)结构重要度的大小,说明了各基本事件在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结构重要度越大对顶上事件的影响越大。剔除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事件X17,X2、X13重要度最大,其次为X1、X3、X12,再次为X9、X10、X4、X7、X11、X8;最后为X5、X6、X14、X15、X16。
(4)分析事故树的基本事件,基本事件数目共有17个,其中1 1个基本事件都是人为因素所致,因此提高站台装卸作业中作业人员的可靠性是当务之急,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关键的关键。
四、预防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事故的具体措施
1. 努力掌控X17。正常情况下,现场管理人员须准确掌握车站列车运行图,做到对作业面来车情况心中有数,在特殊情况下,可考虑设置站台防护员方式,让他们给保持与车站运转的无缝联系,准确掌握作业面两侧的来车情况,及时预报给现场管理人员,抓好关键时间、关键车次、关键站台的行包装卸作业环节的安全卡控。
2. 严控落实牵引车站台作业“六严禁、三禁止”制度。因为对应违反“六严禁、三禁止”制度的基本事件X2、X8、X1 1、X15、X16,在系统的结构重要度分别占有最重要、相对重要位置,只要上述违反相关牵引车“六严禁、三禁止”的基本事件发生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在预防上必须要求牵引车司机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六严禁”制度,加强牵引车站台行驶作业的监控,对违反“六严禁、三禁止”制度的责任人员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和批评教育相结合的手段,促使其增强安全意识,按章作业。
3. 严格控制基本事件X13。该事件在可控因素中结构重要度最大,牵引车只要上站作业,无论连挂空车重车、无论有无连挂拖车,必须严格落实押车及通过平过道引导制度。同时,强化押运人与司机的联络措施,确保押运人发现作业行驶过程中出现险情时及时叫停司机。
4. 密切关注基本事件X12和X9。随时掌握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对暴雨、下雪、凝冻、大雾等恶劣天气,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站台及机动车辆防滑防冻措施,控制牵引车站台行驶速度,有关管理人员要亲临现场指挥,加强对站台和平过道口的盯控,同时适当放宽作业间隔(要求),不因作业计划过紧,形成抢装抢卸,埋下安全隐患。
5. 严格控制基本事件X4、X3,强化拖车货物码放、捆绑和加网罩制度,“斩断”货物掉落站台的诱因。
6. 控制基本事件X10、X11,加强对牵引车、拖车等装卸机具的设备质量检查和维修保养,每日作业前要对设备制动、连接、转向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坚决杜绝装卸机具带病上站台作业、行驶。
7. 加强对站台装卸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岗位作业技能,减少由于技能不熟练而造成的人为失误。切实搞好重要工种——牵引车司机这支队伍的建设,把好入口关、培训关和上岗关,提升其岗位实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8. 切实加强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模拟事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现场管理、作业人员的整体应急反映能力,确保一旦发生事故(隐患),迅速响应,努力减少事故产生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
五、结语
1. 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行包装卸作业耽误列车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对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2. 目前,在事故管理中,我们仍然较多地采用分析定责的传统方法,难免忽视了事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而运用事故树方法,可以使我们凭直观、靠经验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向更加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的分析、预测方式进行转变。
8.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八
【摘 要】本文通过某工程基础桩检测中出现大量断桩的工程质量事故,对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后续施工采取技术措施论述。
【关键词】管桩断桩;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Broken pile together to project qualit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Chen Ya-jun1,Shen Hua2
(1.Zhejiang FengHu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Shangyu Zhejiang 312300;
2.The Shangyu Huafu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yu Zhejiang 3123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foundation pile of dete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broken pile of project quality accident analysis, accident causes and take technical measures to discourse on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Pipe pile off pile;Cause analysis;Treatment measures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由多层及高层组成,建筑面积约13.8万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6万m2、其中的3#楼至10#楼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各为1350.51 m2,建筑物高16.69M,储藏层高2.19M,标准层2.9M。基础采用400(75)预应力管桩,每幢76根桩,设计桩长26M,5#、6#、9#楼系老河道填筑基础。老河底高程为3.00M左右,地面高程为6.50M左右,专家论证设计要求地面高程以下1 M开始用塘渣回填,作为打桩机施工时的稳定层,施工方在施工时为节约塘渣费用,只填筑0.3~0.5M厚的塘渣层。其下层土回填时也未能按回填土施工要求控制回填。桩基施工完成后,经法定检测单位检测结论为,5#楼为Ⅲ类42根、Ⅱ类9根、Ⅰ类18根;6#楼为Ⅲ类16根、Ⅱ类9根、Ⅰ类44根;断桩部位位于地面以下2至4M范围;9#号楼因5#楼检测时还未施工,被监理通知暂停施工。但施工方在后来未报监理同意的情况下自行施工,经检测,结果类似上述两楼。
2. 断桩原因分析
2.1 回填土层密实度不够。施工回填土方时,是用挖掘机作为回填土的压实机械,回填土层厚度在1M左右,超出规范规定要求,最厚时达1.5M,层厚控制不严、不均匀;压实机械用挖机完成,压实中漏压、欠压面多造成压实的不均匀;回填土施工时却逢梅雨季;回填土采用附近基坑挖土进行回填,土壤含水率属饱和土,达不到回填土的质量要求;回填土总厚度超出设计厚度。
2.2 塘渣层填筑厚度不足是造成工程断桩的主要原因。设计回填土层中上部采用2M其它基础开挖后的旧塘渣和1M新填塘渣,其作用是为了使回填层能承受静压桩施工时的基面层土的稳定性。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施工费用,擅自将3M层厚的塘渣层减少到0.3M到0.7M厚。打桩过程中由于下部地基土承载力不足,在打桩机作业、移动过程中,因打桩机自重较大,桩机挤压上部塘渣时,在塘渣层以下一定范围的土体受压侧向位移,使下部土体产生挤压、位移,造成完成的桩体断裂。
2.3 土方开挖过程中造成断桩。
基础土方开挖,通常工程中采用机械挖土。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在机械行走、土方开挖时不慎使铲斗碰及桩头过猛也会造成桩身断裂。如某工程中挖桩机操作人员因操作不当,铲斗水平方向碰桩,造成一根500的预应力管桩在桩顶以下4.9M处断裂。又如有另一住宅小区六层住宅楼采用500预应力管桩基础,桩长为38~40M,进入第8-2持力层,设计单桩承载力为800KN。地质上部为粉沙淤泥质土,为使打桩机械能够作业,面层填铺50CM厚的塘渣。因打桩机自重大,面层塘渣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打桩过程中桩机倾斜较大,土方开挖后发现有二幢楼的基础分别有15根和47根桩桩顶发生位移,最大位移值为70CM。经检测这些桩均在桩顶以下4.2M~5M处发生断裂。
2.4 送桩原因造成断桩。
一般桩顶均低于施工地面,因地质条件不一,当打桩标高达到达设计深度,压力值末达到设计要求承载力时,采取继续送桩。送桩柱与打入桩之间是活动接触。送桩时桩机垂直度稍有偏差,造成桩顶受力不均匀,也会导致已打入的桩桩体断裂。
3. 桩承载力分析
根据桩基设计理论,桩基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作用,其水平作用力一般仅为竖向容许承载力的1/10~1/20,在设计时一般不作考虑,桩的抗弯性能只需满足管桩吊动和堆放要求。因此,在进行工程断桩处理时,只需考虑桩体轴向荷载的传递,适当考虑水平力的作用。
4. 断桩的工程处理
4.1 桩顶有位移断桩的处理。
用挖掘机械或葫芦将斜桩纠正。用黄砂、碎石进行充填,在短时间内将制作好的钢筋笼放入桩内,要求制作的钢筋笼长度低于断桩位置以下1M,并通长到桩顶与承台连接;然后用C30以上的混凝土进行灌浇。钢筋数量要求大于4*16(二级钢)以上,对于断裂面离桩底较近处的断桩,可在下部用1:1黄砂、碎石的混合料进行填充。
使用这种纠正方法,一般能达到纠正后的桩的轴心偏差小于2CM,效果较好,不会影响工程桩的质量。
4.2 桩顶无位移断桩的施工处理。
桩顶无位移的断桩主要产生的原因,是由电焊焊接质量不符要求;送桩超过一定长度造成末焊接口及桩体在打压过程中,由于桩体本身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断桩等。其断点一般只有一处,也可能有二处以上。这类断桩的处理方法原则上与标准图集中的处理方法相类似,具体如下:
4.2.1 当断桩处距桩顶较近一般在1~2M时,可将上部
断桩移走(有地下水位时应当根据地下水位情况进行降水),然后用直径大于桩外径100MM的模板套从断口以下200MM处开始向上接长;大于1M小于2时也可用内径比桩外径大100MM的混凝土管,采用沉管的方法沉至断口以下200MM,管桩孔中用碎石充填,填至断口以下1.2M处,然后在上部按接桩图集要求配置钢筋笼,用比承台或基础梁提高一级,且不低于C30的混凝土灌实,伸入承台或基础梁中。
4.2.2 当断桩面距桩顶距离较远(大于1M或地下水位较高不能将断桩移去)时,按接桩标准图集要求,将接长部分延伸至断口处以下1M处开始将桩接至承台。底部亦可采用下部填充碎石的处理方式。
5. 断桩处理的经济分析比较
对于断桩,工程中一般的处理原则是进行补打桩。补打桩方法为条形基础和独桩承台基础的断桩,在轴线方向左右各加补打一只,设计中不考虑断桩再参与承载作用;对群桩承台基础除应补打相同数量的桩外,还应对承台作加固处理,按照目前当地500桩150元/M。一根40M500的预应力管桩,一般费用在6000元左右。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一般费用为100~500元之间,最多只有补打费用的10%。而且减少打桩机械二次进出场等费用。
经过这样处理的断桩,经数个工程应用和对建筑物沉降、倾斜等观测,均未发现有明显超出规范的要求,质量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故,我们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案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处理工期短。可推广到其它类似工程质量的处理中。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33/1016-2004.
[3] 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 建筑标准图集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02浙G22标准图集 浙江省标准设计站.
[4] 廉晓飞主编 钢筋混凝土及砖石结构(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9.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格式 篇九
李X河南省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461002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并存的问题。受到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教育成本与预期回报、劳动制度完善度与社会经济均衡度等因素的影响,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实施引导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校正;调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势头。毕业生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也日渐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其原因,其中既有供求总量的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是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并存的问题。”[1] 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关键因素在于毕业生自身就业预期与就业实际的脱节。他们当中的一些为了寻找到符合自身期望的工作,甚至不惜选择暂时性失业,甘愿成为大城市当中的“漂一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进行适当、科学的引导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准确定位自己,更将有效推动就业难问题的缓解。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
我们常用“就业期望”与“就业期望值”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2] 从现实状况来看,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
一项来自北京地区的调查[3]显示,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2008年有63.1%的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在北京就业,这一数据在2000-2002年分别为42%、62.6%和68%。而余下的毕业生中,期望到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占到了66%,有65.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最终的就业结果是,在北京就业的占48.4%,沿海地区为28.8%。实际就业比例与就业意向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4.7和10.3个百分点。在对行业与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大学生最希望加入的行业集中在金融保险、文化传媒和党政机关等待遇高、较稳定的行业。选择这三个行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1.8%,但最终只有37.6%实现了自己的期望。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以及以高工资为特征的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们就业选择的重点,但却有高达22.4%的毕业生最终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工资收入方面,尽管毕业生对起薪的期望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与实际值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地区的毕业生起薪期望值远高于北京市的人均工资收入水平,7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作为对自己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职业状况的预期,普遍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这是无可厚非的。这种理想化的期望会经由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渐向就业实际靠拢。特别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势下(例如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下滑、就业市场萎缩),焦虑、矛盾和从众心理会迫使他们大幅
[4]
调低自己的期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同步下调。尤其是初涉职场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往往能够暂时接受期望与工作实际的差异,却仍然对“福利待遇好、发展机会多、工作强度适中、生活便利” 的理想状况翘首以盼。于是,他们当中的一些成为了城市边缘的“蚁族”,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奋斗,继续参加各种招聘、招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另一些则选择了继续深造,努力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据统计,2010年报名国家公务员通过审核的考生人数超过146万人,报考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140万人,均是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最高值。
二、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状况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决定着他们在就业方面的群体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
(一)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
对自身能力、专长的认识和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预期的基础,它能够说明择业者是否具有明确的就业动机以及对自己的社会定位是否有清晰的了解。在气质、性格、认知方式、自我调控等方面的不同则是个体在自我认知和判断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内因,它们也因此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内部因素。以气质和认知方式为例,拥有情绪体验强烈、精力旺盛争强好斗等气质特征的大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往往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相反,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同学则反应较慢但精确性高,他们能够敏锐感知外部环境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而后者中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
同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更多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好坏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况与他人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况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5]。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会对就业期望的稳定性和它与就业实际之间差异的大小产生影响,但就业期望具体内容的形成还是在社会生活当中逐步习得的。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经验、周边同学的求职经历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评论都成为应届毕业生们比较的对象。教育程度和教育层次的高低与就业期望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应关系,这也是一些就业预期不能满足的大学生选择留在学校中继续深造的原因。
(二)教育成本与预期回报
自1997年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实现个人
[6]利益最大化,即个人期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给自己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净预期收益”。据
估算,现阶段在中国大中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每年的直接成本就在10000元左右,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毕业生就必须首先计算这笔经济账。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较之就业实际,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居于偏高的位置上。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个体差异。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资源较为丰富的毕业生,不需要过多考虑成本-回报的因素,所以就业路径更宽,反映在就业预期上就表现为期望值的范围较广,能够接受更多不同类型不同收入水平的岗位。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会相对高一些,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在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时受到的挫折感也较大。
(三)劳动制度的完善度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度
在大学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之外,社会制度与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城乡范围内公平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在职业上会有更多的选择,就业心理预期因之更多元化。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们无法负担“二次择业”所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城乡、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缺少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亮点。与此同时,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他们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这样的外部条件紧缩了可供毕业生们选择的职业范围,客观上抬高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当然,在更广的时间维度中考察,制度环境和社会流动状况都在持续发生着变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保障下一些大学生开始调整心态,相应号召去基层、去西部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社会流动状况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诸多因素种最直接、最活跃的部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校正与调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当的就业心理预期应该具备下列三个要件:(1)基于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社会意见的准确把握,可以融入对成本-回报因素的考量,但需更注重职业兴趣和终身发展的维度;(2)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政策、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均衡度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3)是个体职业选择范围的反映,不理想化地将预期限制在特定行业的特定岗位上。然而,让初涉职场的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就业心理预期调整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也许并不现实。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他们在就业心理预期上所产生的偏差进行校正,对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简略地来说,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通过着眼于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分辨社会信息,鼓励他们在认识自我方面进行探索。“终身发展”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必须端正的态度、理念和指导思想。当下,高校中的就业教育专注于简历编写、着装化妆、面试技巧等表层内容,期望在就业率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不仅向学生释放出了功利主义的错误信号,也无法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就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专长所在,进而鼓励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深入分析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走向,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应届求职者中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校园之外的社会空间。有限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无法把握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多“潜规则”没有基本的戒备心理,对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敏感。这些恰恰是高校教师应该传授给他们的信息。
第三,正面看待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异,密切关注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运用科学方法加以疏导。就业预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适当高于实际的预期,不仅不应该被看作是负面的,它还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督促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尊重、适应社会现实,以更好地在其中生存;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努力的方向,成为他们在职场中继续拼搏的不竭动力。当然,陷于理想与现实冲突之中的大学生们很容易会出现焦躁、低落的心理状态,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自身压力的排解,但一旦这些负面情绪超过必要的限度就十分危险了。高校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教师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监控学生心理状况,以备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正确
加以校正和调适,让学生们真正做出符合自己终身发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陆义敏:《金融危机冲击下女大学生就业预期变化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32页。
[2]吴薇,吴瑞君:《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关联性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56-57页。
[3]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62-65页。
[4][5]叶忠:《当前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的原因分析》,《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第501、502-503页。
10.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十
一、企业概况
某化工厂于1999年6月创办,企业注册资金为58万元,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职工25人,产品有无色促进剂、洗衣粉、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企业建有一个南北向4开间单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厂房和其他辅助用房。生产厂房内设3个车间:东面一间是过氧化甲乙酮车间,西面一间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车间,中间两间是洗衣粉车间。过氧化甲乙酮车间为一统开间,只有南面一扇双开门,西面靠南墙有一过道与其他车间相通,合成、过滤、配制、包装等均在这一开间内,没有任何隔离。过氧化甲乙酮(MEKP)和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车间的厂房及工艺设备系自行改造、安装,均未经具有化工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安装。
二、事故经过
2002 年1月3日07:30,过氧化甲乙酮车间1号釜开始生产第一批号产品。08:30,2号釜开始生产第二批号产品。当天上午回收来的lO桶(250kg)不合格过氧化甲乙酮(退货产品)临时堆放在邻间的洗衣粉车间内。约12:00,2号釜开始生产第五批号产品。此时,在配制作业点上有2l桶(525kg)半成品,在合成釜西侧地面手推车上有275kg成品。12:25左右,运料工袁某看到2号釜加料口冒出大量橘黄色烟雾并冲出料液,瞬间燃烧爆炸,大约15min后,洗衣粉车间发生更猛烈的爆炸,除西面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车间外,整个厂房坍塌,造成过氧化甲乙酮车间当班的4名作业人员死亡。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1)操作不当使合成釜内物料剧烈反应导致冲料,在釜外发生可燃性气液夹带物产生静电火花引起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烧爆炸。
(2)车间结构不合理,从而使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烧爆炸导致车间内存有的约800kg过氧化甲乙酮成品和半成品发生持续燃烧。
(3)临时堆放在邻间的10桶不合格过氧化甲乙酮遇爆炸和持续燃烧,产生分解,发生更猛烈的爆炸。
2.间接原因
(1)某化工厂车间厂房及工艺设备均未经具有化工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安装,不具备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2)企业没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经过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教育,对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差。
(3)政府有关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严重事故隐患没有给予有力的监督和及时查处。
问题:
l.每起事故分析时,都分析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怎样区分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这起事故结案归档材料应包括哪些资料。
参考答案:
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见GB 644l—1986附录A中A.6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见GB 6441 1986附录中A中A.7不安全行为。
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2.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的有关规定,这起事故结案归档材料如下:
(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8)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论断书。
(9)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10)处分决定和受处分的人员的检查材料。
(11)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11.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十一
一、调车作业特性
调车作业是铁路编组站、区段站、货运站、客运站以及部分中间站每天都要进行的大量技术作业。其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组织复杂、參与人员与设备众多,其作业过程具有以下特性:
1.多源性
调车作业是在开放的露天条件下进行的全天候作业,作业地点涉及面广,自然环境状态对调车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雨雪风霜、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调车作业安全均有冲击,难于预测和控制。
2.动态性
铁路调车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车、车辆在固定的两根钢轨上移动,调车安全问题是伴随着机车、车辆的移动而产生的。而调车作业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调车的车辆种类繁多、作业组织繁琐复杂、作业方法灵活多变,影响安全问题的不可测因素很多,稍有不慎,就将发生调车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复杂性
随着通信技术、车辆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调车计划自动编制,测距、测速工具普遍应用于调车作业,这增加了调车系统的复杂性。而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也使调车系统越来越不透明,给系统的安全控制和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反复性
调车作业昼夜不间断,周而复始地进行,又是多工种联合作业,导致了在作业中各种不安全情形和事故(绝大多数)都呈重复发生之态,例如调车冲突、脱轨、挤岔、冒进信号、车辆溜逸等都在此列。
5.协调性
调车作业过程是许多系统协同工作的过程,它要求机、车、工、电、辆、供等多工种密切配合、联合作业,涉及多种作业、多个环节,它使用的设备数量极其庞大且种类繁多。这样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组织管理的协调性。
二、调车作业事故致因分析
(一)调车作业事故致因构成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指调车作业的直接参与者,主要包括调车组成员、司机、信号员等,调车作业的每个环节、每一项操作,都依赖于安全和可靠的人的行为。他们不正确的工作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环境,造成操作失误、调车计划编制失误、设备使用不当、违章等行为都会直接导致调车事故的发生。随着铁路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调车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调车作业方式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更,“问路指路”、“要道指道”,调车参与者在调车作业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设备最终仍要靠人来操纵和控制、规章靠人来制定和执行、作业计划靠人来拟定和下达、环境有人来适应和完善,所以人在整个调车作业系统中仍居主导地位,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是指调车作业设备,不安全状态是指设备运用质量的不可靠性。主要包括机车车辆、驼峰调车设备、驼峰调速设备、平面调车设备、调车工具以及一些尽头线防护装置和计算机传输设备等一系列由技术要素构成的调车作业装备。质量良好的调车设备是调车作业的物质基础,它可以用可靠性、故障率等来衡量。调车设备的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处于正常工作的能力;故障率是设备发生事故的概率。由于调车设备本身存在硬件故障的可能,不合理的站场设计、设备稳定性差、用具强度不够、抗灾能力弱、联锁失灵、信号显示距离不够、安全带防护失效、防护装置移位等状况,都会导致各类调车事故的发生。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导致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3.作业环境不良
作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调车作业场,这部分环境不良主要是指调车作业路肩狭窄、杂乱、不平整、湿滑;货物堆放安全距离不足,存在未清理的废旧轨料;调车作业站场照明条件不良,损坏严重等。外部环境不良指的是自然环境下恶劣天气,冰、雪、雨、霜,酷暑、严寒,风沙、暴雨等对调车作业安全的影响,还有特殊地形地貌对调车作业的影响等。社会环境包括铁路内部秩序与外部治安环境,这一环境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调车作业。所以作业环境不良,是导致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又一直接原因。
4.组织管理缺陷
调车作业是一项多工种相互配合,密切联系的作业。安全组织管理职责不清,选派的调车参与者素质不高,调车组织方式不合理,安全意识不强,未根据实际制定相关安全制度,作业项目缺乏安全控制措施、应急预案;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没有事故评价分析体系;人、设备、环境没有目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同样是发生调车事故的间接原因。
(二)调车作业事故致因模型分析
根据系统观念,可将调车作业看作一个生产系统,主要划分为人、物(设备)和环境3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铁路调车事故的发生,总是由人、设备、环境、管理等相关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总体来看,导致调车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直接致因、间接致因(基础致因)。直接致因是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一次原因;间接致因(基础致因)是指引起事故原因的原因;事故由直接致因产生,而直接致因又是由间接致因(基础致因)引起。
12.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石油行业,井下作业,安全事故
井下作业施工工序复杂、差异大, 所动用的设备工具多, 工具设备和工艺的标准多。在施工过程中是以班组为单位, 以油水井场为“工作车间”,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临时性和分散性, 作业施工持续时间不定。上述特点决定了井下作业的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井下作业中, 井控管理、搬迁安装、起下管柱成为事故高发领域, 事故主要包括井喷、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和其他伤害。
一、井下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1. 井喷事故
(1) 风险评估:浪费和损坏油气资源;毁坏油井井身结构;吞噬井口设备;引起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污染环境。
(2) 原因分析:井筒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压井液密度过小、设计有误、测量有误、井筒液柱低、没有及时边起边灌、压井液不够、地层漏失严重;井控装置失灵、没有井控装置、井控装置损坏、人员操作不当。
(3) 预防措施:避免井控装置失效;避免井筒内的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压力, 加强井控装置的管理, 经常检查和维护保养, 以使其处于有效状态, 加强职工的防井喷意识, 设计人员应了解清楚地层情况设计出合格的压井液密度, 作业人员应精心施工, 按操作规程办事, 对于地层漏失严重的井, 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控制。
2. 硫化氢中毒事故
(1) 风险评估:人员中毒伤亡
(2) 原因分析:热化学作用于油层时, 石油中的有机硫化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石油中的烃类和有机质通过储集层水中的硫酸盐的高温还原作用, 产生硫化氢;通过裂缝等通道, 下部地层中硫酸盐层的硫化氢传入井眼;某些钻井液处理剂在高温热分解作用下, 产生硫化氢;钻井液中细菌的作用产生硫化氢;含有硫化氢的气井产生硫化氢。
(3) 预防措施:在含硫化氢场所作业时配备有便携式探测仪, 用来检测空气中硫化氢的浓度;安装有风向标, 要求风向标安装在人员容易看到的地方;配备有足够数量的空气呼吸器, 需要时能方便拿到;生产区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超过50mg/L时, 要有“硫化氢”字样的标牌和矩形的红色标志;施工作业中所用设备应具有抗硫性能, 如井口、管道、分离器、泵等设备应具有抗硫性能避免因硫化氢对其腐蚀使管线破裂造成油气外流, 从而造成对人身的危害。
(4) 应急措施:当听到警报器发出警报时, 应采取如下措施:所有人员都要立即戴上空气呼吸器, 将所有明火熄灭, 不必要人员要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防止任何人单独出入硫化氢污染区;警告在井场附近有极度危险;迅速将紧急情况通知上级有关部门, 必要时, 应协助危险区域居民疏散;为保证井场安全, 未经许可, 无关人员禁止进入井场。
3. 作业井场着火事故
(1) 风险评估:烧毁设备、烧伤人员
(2) 原因分析:违章作业、不按“三不点”和“先点火后开气”进行操作。或用天然气扫线, 由明火、电火引起天然气爆炸;电机超负荷运转, 井站内用普通灯头和开关, 电线过松, 短路打火引起爆炸着火;在井场吸烟, 使用明火, 动用电气焊, 穿带铁钉的鞋子或敲击铁器撞击打火引起着火;修井机排气管排火星, 锅炉烟窗冒火星;井场外有油污、杂草, 因为烧荒或井场外着火引起井场着火。
(3) 预防措施:在井场内严禁动用明火, 不准吸烟并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在有油气产生时, 修井作业中工作中轻拿轻放;作业机保持清洁, 井场内无杂草油污;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在工作中如须动火时, 应在距井场30米以外侧风头或打动火报告;井场内电缆不应有接头、电缆线需架空;板房与井口的距离、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二、井下作业典型安全事故分析
1. 事故经过
某年5月19日某大修队在某施工井打捞提管柱做开工准备。完成反洗井、起原井管柱、打捞、解卡等工序。下反扣钻杆带可退捞矛, 打捞井内落物, 起钻捞空, 重下打捞管柱。提打捞钻杆剩6根时, 发生井涌现象。操作台下的两名场地工 (当时负责清理钻杆携带的油泥) 负责关闭FZ18-35液动半全封防喷器。因操作人员不掌握井控关井程序, 没有开启套管闸门放喷泄压, 直接硬关井。井口气流大、钻杆不居中, 导致防喷器一侧闸板不能关闭, 关井未成功。随着气流的快速增大, 钻杆上顶, 井口失去控制, 造成井喷。
2. 事故原因分析
现场施工人员井控措施操作不当。在发生井喷后, 操作人员没有开启套管闸门放喷泄压, 而是直接关防喷器, 致使钻柱密封不严, 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大修队现场施工人员严重违反井控安全操作规程。起钻过程中未及时灌注压井液, 同时起钻速度过快形成抽汲作用, 使地层流体进入井筒, 造成井内液柱压力不能平衡地层压力, 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喷器安装后未按要求进行试压, 防喷器闸板变形, 存在严重缺陷, 是事故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井下作业事故特点分析
井下作业有现场环境复杂、风险因素多、人员安排密集, 由多方协作完成, 组织环节多的特点。通过对事故类型的分析, 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违反操作规程, 不按工艺规程施工, 违反各类安全管理规定,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井下作业人员在未排除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等因素的情况下, 强行作业, 错误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进行作业。
2、人员心理状态及心理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 未被管理者认识, 不适应高节奏的作业速度, 并且安全防范意识差的人仍被用作主要操作人员。井下作业的过程中, 无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危险, 持侥幸心理, 或者麻痹大意、盲目自信能够避免损害, 结果导致了人身伤害或者其它损害发生的情况。
3、安全投资不足, 设施不完善, 设备自动化程度低, 人机不能很好的协调配合, 设备制造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在生产厂家得到体现, 安全投入的成本不足。所以, 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SY/T6362-1998石油天然气井下作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2]费功友, 熊智.油田井下作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04.
【工程作业事故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建筑工程测量作业06-15
工程质量管理作业07-16
建设工程法规作业07-23
给水排水工程作业09-11
线路工程作业指导书07-06
软件工程课后作业答案07-29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作业08-17
工程项目管理系列作业08-29
园林工程制图期末作业09-11
工程机械作业承包合同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