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个人学习心得

2024-09-07

工匠精神个人学习心得(精选12篇)

1.工匠精神个人学习心得 篇一

“古人讲‘惟精惟一’,一个团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就是创新。但现在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新事物,不愿意把心思定下来,更不要说好几年很专注地去干一件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级学生董亚文对记者说,“连钢创新团队”的故事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这本书其实没必要写得太复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平庸地做一万件事。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她也要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宣传部干部、90后宣讲员胡晓岚则表示,要用实际行动为“连钢创新团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鼓与呼:“我在接下来的宣讲中,会把这个团队作为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年轻人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不断奋进,书写中国华章。”

“‘连钢创新团队’生动诠释了新发展格局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青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建国总结说,当前,青岛正在全力打造“工匠之城”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要培养更多像“连钢创新团队”一样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工匠精神个人学习心得 篇二

合肥公交集团一直致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树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青年标杆, 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培训、学习先进典型, 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营造努力争先的氛围。本文结合企业在技师评聘、技能人才培养、技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 探讨如何在公交企业打造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适应车辆技术进步的能人巧匠, 同时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1 大力推进技师培养, 发挥技师引领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 为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选拔培养优秀维修人才, 发挥技师在解决企业维修技术难题、提升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合肥公交集团大力推进技师的培养, 组织开展技师评聘, 每年度有30余位汽车维修工被聘为技师。为体现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促进, 创新进行了首席技师评聘, 取得较好的带动效应, 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在技师评聘的条件设置、聘用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有实效的办法。对聘任技师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同时规定了日常工作的能力要求、对学员的培养及授课要求等。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导师带徒、外出培训与自培相结合等方式, 广泛开展岗位技术练兵, 提高职工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借助企业技校和城市客车技能鉴定站, 集团公司连续3年组织对汽车维修技师和高级工的培训, 共有近100人通过全国技能鉴定考试, 扩大了持证技师队伍和技师选拔范围, 放大激励效果。利用技师讲堂和“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开展职工培训, 激发革新动力和钻研业务的干劲, 培养更多热爱企业、热爱维修的工匠。集团公司每两年分别组织一次汽车维修工技能大赛和驾驶员技能大赛, 做到年年有赛事。营运单位和维修单位认真开展劳动竞赛, 形成良好的学技术氛围。通过基层的选拔, 成功举办合肥市第十五届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公交集团第六届汽车修理工技能大赛和第二届合肥公交驾驶员节能大赛, 分别选派代表参加了“第三届 (2015) ‘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 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城市公交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 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 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 凝聚企业技能专家和能手

近年来, 合肥公交深入开展了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创新工作室的实践中, 努力倡导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的精神, 勤奋练就精致“匠人心”。我们创建的“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员从最初5人发展到现有主要成员51名, 既有一线岗位的技师, 也有专业技术人员, 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际, 注重推广创新思维理念, 立足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技能人才培养与实践等主题, 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活动。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创建一年来开展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25次, 培训近1000人次, 导师带徒数十对, 维修机具改良5件, 车辆设备改良攻关12例, 车辆维修工具制作8件, 疑难故障攻关37例, 各项技术革新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成本近300万元。工作室对燃料消耗超定额的车辆进行节能减排攻关, 2015年天然气平均标台百公里消耗31.48立方米,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79立方米/百公里, 燃油消耗24.64升/百公里,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02升/百公里。

我们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为抓手,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查道勇同志刻苦钻研、耐心攻关、严谨务实, 将摸索出切实有效的疑难故障排除方法提炼成文字并形成图解, 在集团内部推广使用, 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举解决了故障难确定、难排除, 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难题。青工刘忠果针对新能源车换挡电磁阀故障造成车辆不能使用、厂家要求必须更换电磁阀的问题 (1只换挡电磁阀价格2800元) , 认真揣摩, 反复比对试验, 终于找到了电磁阀维修办法, 不花一分钱, 调整装配修复即可。直流电工能手项震凭着扎实的电工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维修经验, 结合客车维保的实际, 制作了移动照明电源和便携式车辆充电电源, 方便维修和各类车辆正常早出场。年青的钣金工陶乔伟针对车用天然气钢瓶拆装困难、费时、不安全的问题, 认真钻研, 自制专用支架, 与铲车配套使用取得了成功,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效, 提高了安全系数, 降低了更换钢瓶的成本。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集团的维修服务品牌, 2016年7月15日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名义参加“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 广为宣传推广。2016年7月26日, “查道勇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合肥市认定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纵观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发展过程, 离不开能人志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和创新相互联系, 贯通融合, 是维修服务的灵魂, 品牌的基石。查道勇先后获得合肥市“青年五四奖章”、合肥市“金牌职工”和“技术能手”、合肥市“最美公交人”和“最美交通人”等荣誉称号。我们将通过不断培养和引导, 鼓励更多、更优异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 从中发现和推荐优秀人才, 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1-2名省级高技能人才。

3 以技师工作室建设,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近年来,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提升, LNG车、新能源公交车的加大推广使用, 给公交企业维修、使用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技术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战。要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优质的运力, 必须立足于企业维修队伍的现状, 培养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能比武、技术创新、带徒传技等活动,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积极发挥技术、理论、团队优势, 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效内生动力, 为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和未来, 我国都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企业技术管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技师工作室的创新优势, 以创新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让更多的一线员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

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 技术进步离不开“工匠精神”。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 只要务实笃行, 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定能让精品工匠、企业工匠蓬勃涌现, 企业也因为有了众多工匠而不断发展。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立一年来, 着力在五个方面为企业服务, 即着力于人才培养和发展, 着力于技改与发明, 着力于疑难问题攻关, 着力于节能降耗, 着力于导师带徒, 为员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以创新成果、“工匠精神”精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相信, 随着“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 定有更多的能人志士不断加入, 创新工作室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定能培育出大师级的精品工匠, 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精品工匠的过程就是弘扬“工匠精神”, 让每个有志职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积力之所举, 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 则无不成”, 凝聚智慧力量, 成就更好人生, 让企业发展壮大。

4 以建设创新工作室为抓手, 努力打造企业工匠

3.学习工匠精神心得感想 篇三

创造精神

众所周知,鲁班被民间工匠们奉为一代宗师,一直传承至今。为什么他会被工匠们一直传承并奉为一代宗师呢?这和他的创造精神是分不开的。鲁班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快地工作,更优质地工作,他发明创造了许多工具和技艺。锯子、墨斗等都是他在劳作之中通过细心观察与揣摩、反复地试验,然后发明创造出来的。有些技艺,如他在楚国创造性地提出的“土堆亭”“鱼梁柱”,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解决了在常人想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也许有人会问,会计这门科学,讲究的就是严谨,如果一定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怎么还可能创造呢?其实严谨与守法并不代表不能创造,并不是说一定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发展。例如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资源会计学、环境会计学等新兴学科也是会计人创造性地提出来并被运用到了实践中的。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说的是即使是大师,他也只能传授学生规矩与方法,而不能让他变得机巧。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匠心”精神

匠心独运、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等成语,其中都有一个词“匠心”。怎么理解匠心呢?我认为,匠心是有别于其他心思的。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以模具和流水作业线作为典型代表的生产企业,很难做出有别于其他的产品。甚至在现代办公条件下,剪切、复制、粘贴被广泛运用,已很难见到有别于其他的作品。更有甚者,对动物加以进行克隆。这一切,来源于“心”—— —心思。因为只有有了这种流水线的心思、复制的心思、克隆的心思,才能制造出这样的生产线,才能复制出这样的文本,也才能克隆出这样的动物。

而我们现在说的这种“匠心”,就是和上述种种心思相反的一种心思。这种心思, 正因为其独到、独运,才显得巧妙,才显得别具一格。

也许有人会说,会计实行的是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与准则,怎么可能去别具一格呢?明朝理学家朱熹的理论“理一分殊”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他用“月印万川”这一通俗易懂的现象进行解释。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倒映在江河湖海中的月亮倒影却有一万个,而且一万个都不相同。是不是天上的月亮本来就不同呢?不是的,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只不过江河湖海各自的形状特征等不一样,导致了月亮倒影的不一样。而且它们都反映了月亮的部分,而不是月亮的全部。同理,会计人可以运用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但是在会计分析、会计处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匠心。

这种匠心,体现在审计方面就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与职业判断,体现在会计方面就是会计人的职业判断与独 特的会计个性。每个企业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企业不同时期的情况又是各不相同的。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会处理两片相同的叶子。这就是匠心在会计中的运用。

合作精神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里面也有一种“工匠精神”,即合作精神。三个臭皮匠,都是平凡普通的匠人,没有丝毫的突出之处,没有奇特之才,但他们彼此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便能取得突出的成果。

会计人也是平凡普通的工作人员,但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将自己与其他的业务部门隔离开来,如果那样,则是一个“做死账”的会计,不熟悉实际情况的会计。只有当会计人融入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进行了充分沟通后,他所处理的会计事项才会符合企业的业务实质,业务信息才能及时转化为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反过来又迅速为业务服务,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时候,会计人合作精神的价值便全部体现出来。

4.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篇四

弘扬工匠精神要推进“群英会”。党的十九大提出一系列“国字号”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具体化,而且每个目标都是响当当的。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不是需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工匠,而是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工匠,需要“群英会”,其关键就是在优先发展教育中,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在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中,特别指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急需的职业教育等。,教育部对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部署,职业集团数量迅速发展,着力推动企业与学校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共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截至底,全国共有职业教育集团1406个,共有成员单位35945个。2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推进职业培训包工作进行部署,加快构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组织开发培训需求量大的100个左右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导开发100个左右地方(行业)特色职业培训包。这正是工匠成长的摇篮。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预言“未来社会”的三个主要趋势:一是年轻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下降,二是经济比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三是劳动力向知识工作者转型。我们有理由坚信,职业教育就是实现第三个预言的最好途径,这里将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出发点。

弘扬工匠精神要破除“拦路虎”。“拦路虎”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人奉行“差不多主义”。有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缺少主业意识,甚至视为“第二职业”;有的不安于本职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下苦功夫、久功夫、“笨功夫”,把小聪明当智慧,等等。二是有人患有“近视眼”。认不清弘扬工匠精神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是时代课题,是敬业本分。要把弘扬工匠精神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放在中国梦和人生出彩的一致性中,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三是有人缺少文化自信。或慨叹“技不如人”,或不瞄准前沿质量提高。近一个阶段,有的国家质量神话被打破,在制造领域被“拉下神坛”,这深切地告诉我们,质量是永恒主题,工匠精神是永恒课题,不进则退。工匠精神不是天生的,是艰辛奋斗的结晶,是坚韧打磨的结果。四是人才培养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筑牢工匠精神的教育根基,让工匠精神在复兴路上、振兴路上大放异彩。

5.企业员工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五

很多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养家活口,图生存。当然这是基础的,但如果一味变成为“为了赚钱而工作”就无法体会工作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无法获得更多的提升,成为一个“上班奴”。俗话说的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让赚钱的目标与自己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梦想才会有动力,也不至于虚度光阴。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心”的.问题。高尔基曾说,“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受到挫折,让我们体会“进退”的深意,有时候有贵人相助,助我们锦上添花,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要从容去面对。

工匠之道就是把理想变成价值的思维法则,成败在一念之间,从改变念头开始。五大正念中首要为先做人,后做事,用小约翰拼图的故事,一语双关:“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岁月悠悠,人要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并不容易,堂堂正正做好一个人更不容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要善于把“会做人”和“能做事”有机的统一起来。

时下,社会上一些人对工匠嗤之以鼻,认为工匠是傻子。他们觉得把工作做完就行了,精益求精做什么?干嘛非要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干嘛非要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也有一些人虽然敬佩工匠,但理念信念淡化,不愿付出劳动;但更有一部分人,凭着内心的信仰与追求,身体力行学习大国工匠,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创造更大价值。就像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这是一种值得社会尊重的职业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6.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 篇六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高技能人才座谈会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凯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 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 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凯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中国制造2025,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必须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要完善制度保障, 落实和健全政策措施, 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要加大培养力度, 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营造良好氛围, 引导全社会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广大高技能人才要将大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7.工匠精神先进个人事迹 篇七

【篇一】

**工作多年来,从学习中总结,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多篇技术论文,分别在《中国电力》《**电力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他所负责的“丰镇1号机组通流部分改造后振动处理”项目荣获**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的“大型干式低NOx燃气发电工程及综合性能研究”科技项目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准大电厂1号机组试运期间,制造厂提供的高压缸启动方式,由于排汽量无法满足空冷厂家明确提出的冬季空冷系统最小防冻蒸汽流量要求,DEH相应逻辑组态也不能满足现场要求,**主动请缨,提出在现场自主进行逻辑改造,在通过对其它电厂进行调研后,决定参照600MW机组控制逻辑,制定改造方案,并多次讨论研究,利用仿真试验对逻辑进行不断修改、优化,对控制参数进行整定,最终确定了启动程序及冲转参数,顺利实现了机组高中压缸联合启动一次冲车并网成功,圆满解决了制约机组冬季安全启动的技术难题,为确保机组按期投产并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先后协助解决了准大电厂和锡林电厂机组大修后振动大、轴瓦温度高等设备故障,准大电厂1、2号机低压缸变形处理,锡林电厂1、2号机调节级围带脱落处理、汽轮机断叶片处理,新丰电厂1号机高中压外缸裂纹处理等重大技术难题,消除了设备隐患,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达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标准,他经过多方调研,提出采用脱硫除尘一体化协同技术方案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两台机组的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要求最低控制值,提前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为碧水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力量。

面对企业机组能耗指标偏高的困境,**年,他牵头实施了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改造项目。该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热能转化效率,大幅减少汽轮机冷源损失,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同比下降21.95g/kwh,**年,完成供电煤耗310g/kwh,全年可节约标煤价值**多万元,为企业减亏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增加机组供热能力50%左右,为呼市地区替代小锅炉供热,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供热比例也有着实际意义。

**年,他主持将模型的预测控制先进算法和先进控制技术研究应用于金山热电公司两台300MW机组负荷、主汽压、气温等核心控制系统,取代传统前馈+PID反馈控制模式,解决常规策略在大滞后、多变量耦合过程控制时难以深入兼顾调节速度和稳定性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机组负荷跟踪性能,项目实施后,使机组AGC调节指标大幅提升,截至**年5月,“两个细则”累计奖励电量达到6027万千瓦时,为公司增加经济收益1705万元。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输煤系统汽车卸煤沟挡煤帘由于挑杆与挡煤帘托滚配合精度太高,而且挡煤帘数量多,稍有误差,容易造成挑杆与挡煤帘托滚配合不当,受力不当,造成挡煤帘损坏,甚至脱落,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他在潜心研究并大量查阅国内外专业资料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发明了一种新型牵引式挡煤板,用牵引式的挡煤帘代替原来挑托式的挡煤帘,用柔性接触代替刚性接触,并且“火电厂汽车卸煤沟牵引式挡煤板”和“火电厂汽车卸煤沟绞龙输煤装置”两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目前已进入成果转化应用实施阶段。

【篇二】

**从**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就职,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生产、检验、研发及基层管理工作近20年。

**年,公司成立研发中心,**首批入选,成为一名研发工作者。**年-**年,**负责口蹄疫种毒选育项目,并筛选出免疫原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质口蹄疫O型种毒。**年,“牛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研制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年,**在口蹄疫灭活疫苗研发关键技术领域再次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他主要负责完成的“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研制项目”

于**年分别荣获**市、****两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个新产品的研制成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在疫情防控形势缺乏相应疫苗的关键时刻及时提供了有力防控武器。

**年,公司从基层管理者中公开选拔口蹄疫灭活疫苗工艺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小组成员。**以理论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并参与细胞悬浮培养和抗原浓缩纯化新工艺研究与开发工作,促使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年前后,口蹄疫流行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凭借在口蹄疫领域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主动担当国产化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研发小组组长职务。该项目属于国内首创,在关键工艺技术方面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报道也甚少,更没有产业化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可参考。面对压力和挑战,**带领团队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对比和分析,最终成功攻克各项技术瓶颈和工艺难题,开创公司独有、有效实用的抗原纯化与浓缩系统化工艺集成,并在国内率先推出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疫苗使用后对疫病防控效果极其显著,受免动物几乎达到100%的保护,该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销售额逐年上涨,**年至**年,累计销售额高达近40亿元,创造了行业奇迹。

**年-**年期间,**兼任生产部经理,既负责口蹄疫疫苗生产技术管理,又要承担车间扩产改造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及全面协调与统筹管理,最终取得“稳定生产、技改扩产”双丰收。技改项目按期圆满完成,顺利通过农业部GMP专家组的核查验收;国内最大的5000L悬浮反应器的投产使用,促使公司口蹄疫抗原年产能达到国内第一、全球领先水平,再次谱写了公司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伟大篇章。

**年-**年,针对国内最新流行的猪塞内卡病毒病疫情,**带领创新团队及时反应,快速出击,仅用2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保护性强的悬浮培养工艺灭活疫苗。目前,该产品正在申请新兽药证书,为及时、有效防控该疫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篇三】

**1983年从清华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毕业,来到**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年,是实现蒙电进京的关键年,当时,**的妻子正在怀孕,他依然参加了重点项目专家组的工作。为了解决**东西长约4000公里联网遇到的技术难题,**主持了全国首次35千伏过电压现场测试,连续奋战7天,操作260多次,终于选出了最佳方案,将过电压从峰值200千伏限制到了60千伏,攻克了真空开关截流过电压高的问题,填补了该项技术国内空白。

**年6月,他正在上海出差,晚上接到电话,**东郊变1号主变压器雷击起火。设备故障就是命令,他立即赶回**,连夜赶赴现场,当时有人提出把变压器返厂修理,而这需要3个月的时间和400多万的费用。更严重的是,如果在这个期间2号主变压器及线路再有异常,造成几万户居民停电,几十个企业将面临停产。可是,变压器瓷套都烧没了,变压器本体严重变型,220千伏、150兆伏安变压器着火的现场检修,国内没人干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技术难度太大了。他顶着失败的风险,细致检查变压器,发现铁芯和线圈整体是完好的。他据此提出,采用真空-短路联合干燥方法进行现场修复。在半个月的修复现场,他始终守在60多度的变压器旁,巡视着每一个工序,分析着每一个数据,评估检修的结果。最后,各项试验全部合格,变压器一次投运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台220千伏变压器着火后的现场修复。

**年、**年,**电网相继发生两起500kV罐式断路器瓷质套在防爆膜未破裂、运行正常条件下炸裂故障,炸裂产生的瓷质碎片散落于方圆60米范围内,且造成了多台电力一次设备受损,严重影响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500kV电力设备正常检修工作的开展。为此,**带头组建技术攻关团队,从复原后炸裂瓷质套管纹理分析、瓷质套管炸裂过程模拟推演及炸裂所需能量估算、瓷质套管内部场强三维分布计算分析、同型号套管炸裂录像多帧数据对比分析、SF6密度继电器响应时间实验以及在运500kV复合套管内部电场三维分布计算分析等多个方面,对500kV瓷质套管炸裂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对防范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F6气体液化且在瓷套内壁形成自上而下的液膜是引发套管内电弧放电和此次套管炸裂的可能原因。

**用10年时间,建设了全国最大规模风电装机容量,每年减少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几百万吨。但是,风力发电地处偏远,电网结构薄弱,过电压问题突出,经常会造成电气设备的损坏。**为攻克这一问题,顶着呼啸的寒风,在零下30度的工作环境中检测设备运行参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带领高压团队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最终提出了变压器中性点电阻接地,馈线加装保护等技术措施,经过改造后的风电设备安全稳定性显著提高。

【篇四】

人物名片:****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压水堆元件厂扩建车间干法二氧化铀粉末制备组组长,**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草原英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工匠,全国技术能手。

**于1988年开始从事铀化工转化工作。**年,****公司开始重水堆元件生产线的建设,在化工生产线中型试验期间,他担任分课题组副组长,完成了对铵盐沉淀及吸附岗位实验生产能力和各项数据的整理工作,为重水堆元件厂化工线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年,由于建线需要,他又被抽调到****公司压水堆元件厂化工车间,承担化工生产线的建设和调试攻关任务。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离心机出料口、下料管路频繁堵料现象,他及时与技术人员共同查找原因,通过在离心机出料口处增加注水装置,加大了物料与设备内壁的润滑度,从而使物料能够顺畅进入干燥系统。这一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工艺,确保了生产稳定运行。类似这样的技术改进,他先后完成了大大小小近百项,为铀化工生产线的正式投产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年,国家重点项目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公司开工建设,**担任干法生产线组长,又一次承担起攻关重任。建设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认真查阅图纸资料,钻研工艺技术和设备功能,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问题100余项,极大改善了工艺技术和操作条件。经过他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公司第一条干法生产线全线贯通并顺利启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为我国第三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投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示范工程、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调试期间,**一头扎在调试一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卧式溶解槽调试期间,水浴加热系统循环不畅,严重制约了调试进度,并且存在物料泄露造成循环水污染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他果断提出在加热水路上加装积水箱,顺利解决了该问题。在原设计中,气化罐进检测罐管道上阀门为电磁阀,在生产时造成气化罐无法保压,他结合相关生产经验,提出在该电磁阀前加装手阀,并通过该阀控制气化罐排气量,使罐内压力维持在稳定值附近,有力保证了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他还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高温气冷堆元件生产线按计划节点运行投产提供了保证。目前,该生产线已全线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前沿。

对于节能降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动手解决难题就是一种节约。”在某产品生产工艺中,一度出现盐酸消耗量偏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他认真分析和观察工艺过程,通过数月无数次的试验,反复摸索计算,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数据,使盐酸单耗下降了0.1吨,仅此一项就节约生产费用30万元。在某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料形态多样,成份复杂,专业物料占用量大,收率低,严重制约着工艺的产量达标及产能提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出了混酸溶解的新工艺方法,缩短了工艺生产线,降低消耗10%,收率提高1.5%,因而盘活资金50万余元,此工艺已申报成果专利。在某低碳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度出现铁、镍元素超标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面对难题,他没有退缩,认真查找原因,排除各种可能性,最终确定了导致杂质超标的原因是在沉淀和煅烧过程中引进了杂质,并制定了沉淀后晶体酸洗法和煅烧尾气快速转移法,从而保证了该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为该产品的按期交货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公司增收节支近百万元。

【篇五】

在我军新型装甲车炮和舰炮研制的漫漫征程中,**在一系列主战装备型号项目工程的生产设备、改造、维护保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攻克2万安电解螺旋拉床的设计、调试、工艺实验和数控车床小件连续加工系统的设计、调试等多个精密加工设备技术工艺难点,完成技术攻关70

余项。他带领所在大师工作室成员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形成论文7篇,创造经济效益3500

余万元。尤其在某型大口径火炮关重工艺设备的自行设计调试中,他提出多项先进方法和工艺,并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技术绝技,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和提高了装备质量和可靠性,成为兵器工业精密数控设备领域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

**年,**代表公司首次参加兵器集团技能大赛就取得第一名,连续3年摘得**技能大赛第一名,还在**年第十一届“振兴杯”国赛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

**独创的“数控设备快速故障定位操作法”,有力保证了设备加工精度和设备完好率,将设备完好合格率提高到99.7%。凭借“故障快速定位法”这一绝活,**多年来先后攻克了**

余次设备维保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某阅兵重点装备生产线保障过程中,**完成多个瓶颈问题的攻关保障任务,在工作室成员配合下,组成“24X7”保障小组,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

**主动承担要求高、难度大、没人愿意接单的难题。某次,单位接到任务,要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制造一台专用数控设备,专门用于某型国家级型号试验项目,这批产品对精度要求极高,且尺寸巨大,现有设备无法加工,这类设备又属于外国对我国的禁运禁售设备,无法购买,国内又没有厂家制造,由于任务急,难度大,**组织工作室成员以及联合其他工作室的大师们连续奋战13个多月,连破十余项技术难题,最终成功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2万安数控电解螺旋线专用机床,顺利完成工艺实验,有力保障了某国家重点型号项目试制的关键节点,得到公司及军方代表的高度赞誉。

**对自己的技术从不吝惜,长期坚持向其他同志传授技术,他把多年的读书笔记、操作经验编写成培训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同时,他依托自己的工作室,对青年技工进行培训,带出的徒弟先后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成果等30余项,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达百万元。

除了在岗位上带徒授课,**也积极参加行业活动,**年,他被中国国防邮电职工技术协会聘为数控维修保障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工作中,他总结编写了《840DSL常见故障排除》《828D数控系统升级改造实例》等内部员工培训教材。在职业能力鉴定工作中,他于**年取得了电工高级考评员资质。他作为指导教师和考评员,累计上台授课达800多课时。**年,**作为**代表队的技术指导带队,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与国内强队进行了交流,锻炼了我区本职业队伍。

【篇六】

人物名片:全国煤炭系统技术创新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大国工匠。

**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矿机械厂任技术员,在25岁时就由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机械厂主管技术和生产的副厂长,成为当时矿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年4月,我国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对煤炭装车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铁路局以外的火车皮进行煤炭装车时,煤炭高度不许高出车厢高度,如果按标准进行装车,平均每节车厢要少装4吨煤炭才能满足不超高的要求。这就出现了亏吨现象,按沈阳局平均运费200元/吨计算,公司年产量**万吨左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3000万元-5000万元。这在全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当公司领导将整个项目的设计、加工和安装工作交给**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带领安装人员每天早出晚归,克服部件重、高空作业、车皮通过影响施工等困难,经过连续50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研制任务,将高出车厢的煤炭压到和车厢高度一样的高度,同时也达到了车厢规定的装载吨位,完全解决了煤炭超高和亏吨问题。此成果现在被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采用,每年为各企业挽回因亏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以上。

**年,公司决定在储装中心快速装车站新建一套车皮降高装置,要求必须做到车皮一次性通过完成煤炭的装车、平整和喷淋降尘三项工作。他提出对整个设备进行全自动控制的设想,经过两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年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全自动控制,降高效果最好的车皮降高装置,大大缩短了车皮站停时间,同时,避免了因煤炭运输产生的扬尘对铁路沿线造成的煤尘污染,此项目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连加拿大的跨国煤炭企业集团都非常感兴趣,要来国内进行考察。**年,此项目获得****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年,获得全国煤炭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8.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八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一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10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二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月8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40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听”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梆……”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听”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1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标准是“1435mm±1”。“就是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12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160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8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王庭虎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8年,做了16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8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K438+3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12公里线路划分为200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10年,“工厂化单元修”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40个单元8公里线路。“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以上。”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王庭虎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三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10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9.首钢转型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篇九

工匠,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任何一项不起眼的小工作,一旦注入工匠精神,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脉搏,它的品质就能够获得极大的升华,展现出质朴的劳动之美和价值所在。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历史久远,在我的记忆中我知道的第一位工匠是建造赵州桥的隋朝工匠李春,他所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匠心独运,赵州桥的敝肩圆弧拱形式是世界石拱桥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敝肩圆弧石拱桥,已经比中国晚了6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赵州桥虽然饱经洪水、风雨、冰霜和地震的侵蚀考验,却依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我想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是它的风骨,是它的气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而在这一进程中,工匠精神将成为中国制造的脊梁,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实现质的飞跃。

工匠精神值得每个领域、每个行业弘扬,对于正在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首钢来说同样尤为重要。回顾首钢光荣的发展历程,职工是创造首钢历史的英雄,“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敢闯、敢坚持、敢于苦难硬干”的作风深深融入到每名首钢人的血液之中,首钢所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新发展之路,无处不闪现着首钢人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感召下,首钢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之最。1958年9月,我们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响应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为全年完成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号召,和时间赛跑,仅用14天建成年产10万吨的崭新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创出了世界建炼钢转炉史的纪录。1964年12月,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79年底,首钢二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投产,有效容积由516立方米扩大到1327立方米,采用了高炉喷吹煤粉、顶燃式热风炉、无料钟炉顶等国内外37项新技术,首次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上料系统,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55天完成二高炉大修改造创出世界之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钢铁奇迹。1981年8月,首钢职工开始在比利时赛兰钢厂拆迁设备,仅用7个月零20天就将所属的炼钢设备和厂房结构全部落地,工期比比利时方面预计提前了10个月,当地《赛兰日报》惊叹地说:“中国人工作如此神速,实为罕见,不知注入了什么伟大的灵魂。”1987年7月,由赛兰钢厂设备改造建设的首钢第二炼钢厂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首钢人率先走出国门引进二手设备加快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创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20世纪80年代,首钢率先在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成为当年的全国第一,实现了周总理提出“首钢要为首”的殷切期望……这一时期,首钢开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进入21世纪,为了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奉献奥运,还北京一片碧水蓝天,新时期的首钢人识大体、顾大局,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率先实施完成了我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大搬迁。众志成城,广大干部职工的工匠精神汇聚成为首钢创新创优创业的宏大力量,历经8年艰苦奋斗,迁钢公司、首秦公司、冷轧公司、首钢京唐公司相继建成投产,首钢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了钢铁产品由长材向高档板材里程碑式的转变。通过搬迁调整,集团钢产量达到3000万吨。首钢成为我国第一个从大城市向沿海整体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了经验。作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首钢连续跻身世界500强。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对首都的管理和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讲话中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总书记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总书记的指示激励着首钢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抢抓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新的历史性机遇,奋勇前行,努力成为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先锋队。

我们首钢销售公司是首钢转型发展的市场前哨,首钢党委高度重视销售公司的队伍建设,要求首钢销售公司要加强懂生产、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营销团队建设。针对首钢营销转型发展的新特点,首钢销售公司党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营销团队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按照“总部精干、营销前移、贴近生产、服务用户”的战略构想和“品种高端化、渠道终端化、合作战略化、服务标准化”的战略目标,加速推进首钢新型营销体系建设和高端、领先、支撑产品的市场开发。为此,销售公司干部职工正在以“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核心价值追求为引领,秉承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特质,不断加快首钢销售公司由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型。目前,首钢销售公司已建成了销售总部、区域分公司、加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营销体系,首钢上海、广州、山东、华北、武汉分公司和首钢苏州隆兴、宁波浙金、北京鹏龙、广东中山、青岛钢业等加工配送中心已陆续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效和经济效益,新型的营销体系为首钢满足用户全过程、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经过首钢人的不懈努力,首钢集装箱板、焊瓶钢、车轮钢等热轧品种保持了市场龙头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位居第一;冷轧家电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第一,焊丝钢、焊管钢、制桶钢等专用板品种实现行业重点客户的全覆盖,制桶钢达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汽车外板销售量同比增长18%,冷轧780MPa及以上超高强钢月均接单量突破1千吨,同比增长145%;酸洗板逐步提升了压缩机和汽车结构钢订单比例,压缩机比例由2015年初5%提升至19%,汽车结构钢比例由7%提升至40%。2015年,销售公司板材产品销售量1336.65万吨,比年计划增加34.55万吨,新开发用户289户,直供及三方直供用户比例达到83%。

我想,首钢之所以能够克服巨大的困难,取得瞩目的发展与进步,关键在于首钢具有光荣的工匠精神传统和“敢闯、敢坚持、敢于苦难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文化基因。在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首钢党委提出了“一根扁担挑两头”的新发展战略定位,即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和金融平台这根扁担,实现钢铁和城市综合服务商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首钢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2016年首钢产品推进启动会上,总公司强调“首钢产品真正要实现大的升级,还是要在打造职工工匠精神上下功夫”、“没有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职工队伍,我们的产品是没有根基的”,因此,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生产、技术、营销、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才能充分发挥出“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协同功效,把首钢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钢铁板块开拓市场的优势。

10.工匠精神心得通用 篇十

“工匠”精神在大众面前,体现出敬业、刻苦、以逸待劳。不光这些,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自然态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为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乱干不如不干,乱干毁坏形象与道德,不干反倒是沉稳。

我的记忆中,工匠是一种低调艺术,它们隐藏自己的光彩,置身于幕后,显得默默无闻而不染风尘。

美术是人内在的体现,画出的不止是华丽景象,更将心灵的细节展现清楚。画家在作画时会有情绪波动:他兴奋,狂躁,平静或悲伤中带着无奈·····都能隐约表达在纸上。美术为视觉的满足提供一系列条件,高档次的美术更可以引发视觉冲击。美术是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还能在平面内表现立体。它可以夸张放肆,豪迈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丽莎》的画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结晶”,后无来者的骄傲。为什么著名画家一直流传于世?因为他们有种对人生,对自己,对艺术的执著;他们满怀希望与热情,哪怕失望亦不会绝望。画家们不光坚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开放自由的心。心自由了,看他们作品的人才不会感觉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开阔,走入这个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说“工匠”精神包括:文学家赠予读者的修养品质,心理的改变和抚慰。作家是文学的“工匠”,他们把每种感情、思想筑成文坛的殿堂,其中饱含丰富的知识内涵,有这些东西陪伴,灵魂不再寂寞空虚。所以说作家和文学家是人心的“工匠”,他们给世人陈述爱和底线。

在这世俗纷扰的年代,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与外在,却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贵。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美术家,灵魂共同存在着执著和专注。

我心中的工匠精神议论文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么?

走进沙湾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现了香蕉、荔枝、龙眼、洋桃等岭南佳果,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处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处当属细节,香蕉的饱满、荔枝的粗糙、小鸟的顾盼,甚至蕉叶上的虫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长期浸淫在岭南建筑艺术中,让他从小涵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队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的“样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传承8代,为大清帝国营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正是有这着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这种观念深深融进他的砖雕创新实践中,譬如砖雕工具改良创新,采用电动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创新,在长50米、高9米的大型砖雕作品《百福晖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积甚大,为增强立体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计让雕刻物“凸”出来,成为砖雕技术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砖质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砖雕镂空较浅,此壁镂空度极大,深厚而面广,景物内部结构通空如蚁穴,把镂空技术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这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__”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传承,一份责任

传统工匠讲究师徒之间口授心传,随着老一辈工匠离去,后辈一旦跟不上,这门手艺就有失传的危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岭南砖雕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面临着制作材料的枯竭,还有人才断层之虞,能够掌握在砖上进行雕刻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如再不重视,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砖雕这种岭南所独有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不让砖雕后继无人,何世良成立砖雕工作组。由于砖雕市场日益萎缩,愿意学艺传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不但砖雕,包括岭南风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现代建筑冲击,人才不足而日渐式微。何世良举了一个例子,某单位需要设计一个传统岭南戏台,但许多设计院都无法胜任此项任务,这个侧面足以窥见岭南风格特色建筑的尴尬现状。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举个例子说明。坐过广州地铁的人都听过“车门即将关闭,谨防夹伤”这句提醒,可谁又知道,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次引进国外屏蔽门时,单维修一扇屏蔽门就得花8万元。9年后,经过广州工匠努力,维修价格已降至不足1万元。20__年起,广州地铁工程师成功促使屏蔽门国产化。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见一斑。“十三五”期间,广州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的54。2%提升到20__年的70%。从这个战略高度,广州不仅需要讨论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再度诠释,还要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实践,为广州打造先进制造业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11.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一

工匠精神就是坚持认真细致。

职业生涯结束后,日本赛车手凯塔开始改装汽车。每辆保时捷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彩色铅笔画在模具上的。经过一周甚至一个月的精心打磨切割,才安装到车身上,完美。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手艺真的很让人佩服。

工匠精神少而精,不图利。

德国人生产的车每年都是限量的,但只用半年工资就能买得起。每辆车都可以用二十到四十年。匠人精神是完美的诠释。

相反,粗心和凑合最终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古时候有个画家画马的时候感觉不一样,就把它改成了老虎。两个儿子问他,他解释说,一个是马,一个是虎。于是儿子出去打猎,一个误打误撞打中了一匹千里马,一个误打误撞骑上了老虎,被打死了。做得像,但最终导致了悲剧。

中国现在的手艺是稀缺的。

在当今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一件小事。但是,无论是我们身边的小变化,还是社会政治事务的大变化,时代的车轮都在滚滚向前,但总有一些事情会在千变万化中永存。它们经过时间的锤炼,依然光芒四射,就像我们头顶的天空,日出日落,都是匠人精神的产物。

12.报业转型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篇十二

关键词:工匠精神,核心竞争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新媒体对报业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内容制作的唯一性和传播的垄断渠道被瓦解,这给报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生产的新闻看的人少了。大量的受众群体涌入不收费的社交媒体、新媒体,并成为其中的内容制作者和传播者。现实摆在面前,纸媒纷纷提出转型,却在报业寒意陡升之时,效果不彰。原因何在?恰恰是因为各类转型看似如火如荼,实则是因为根本上放弃了新闻的“工匠精神”。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一词,让人耳目一新。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也是时代的呼唤,时代需要各行各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个专有名词,德国和日本是最具“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前者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着标准、精准、专注以及实用的工匠精神内核;而后者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人文化,经过几百年几代人的传承,催生了现有的“完美和极致”的管理模型。而中国,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出现了“工”的社会分工,其匠籍制度,保证了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是首屈一指的手工业制造大国。从《庄子》的庖丁解牛,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以及出土的丝绸瓷器等,中国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中国的报业从诞生之初就以对新闻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承载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专业,敬业,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新闻作品为目标,这样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中国报业最初的辉煌。

中国报业走过了大繁荣大发展,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规模的扩大,但这种大繁荣与大发展,也带来了报业的“先天不足”,长时间社会定位、专业定位、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并逐渐有了浮躁之风,与精益求精的新闻“工匠精神”渐行渐远。因此,在新媒体的压力下,传统媒体更应该找回“工匠精神”,对新闻“工匠精神”的坚守反映了中国报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现实需求。

二、“工匠精神“能为纸媒转型带来什么?

(一)重拾核心竞争力

从“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到“信息服务为王”、“平台为王”等等,纸媒在转型过程中,从内容的独家生产者,变成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追随者,甚至是跟风恶炒者。2016年春节期间,“上海女江西逃饭”、“霸气媳妇掀翻饭桌”等网贴突然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纸媒为了“拼速度、抢关注”,做了转载和评论。但现实打脸,这些消息最后都被证实是假新闻,然而一些纸媒仍然热衷这种屡屡触及媒体底线的信息追逐。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有32%的假新闻首发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在假新闻榜单上仅次于微博。

毫无疑问,新媒体已经依托技术和渠道成为新闻“首因效应”[1]的第一载体,这更加速了纸媒的焦躁,从而被互联网新媒体逆袭。然而,根据媒体分析集团所做的调查,2015年德国总共有4230万人阅读报纸,占14岁以上总人口的61.1%,平均每个德国人阅读8份不同的报纸与杂志。在同样讲究工匠精神的日本,其情况类似。[2]

为什么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德国和日本?是他们的互联网不行吗?以上调查告诉我们,他们尊重的“工匠精神“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本分是制造,他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他们也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只是把信息化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上,以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而制造和生产内容本来就是纸媒原有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和国家赋予报业做权威新闻信息的专业收集者、传播者和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者。但越来越多的纸媒却忽略了这个核心和基础,走入误区,进入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经营模式简单的行业,将之前积累的媒体社会资源和特有公信力“贱买贱卖“了。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制胜的关键在于寻求自己最擅长的。同理,报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应该回归报媒组织所开展的最基本、最具职业特点的业务,也是报业组织完全掌控的核心业务,包括传统的新闻采编等。

(二)学会做减法,学会专注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耐心,专注,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因此,报业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原因、目的、路径“,其根本原因应该是为了做出更为专业的新闻产品,其目的应该是做出更为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探索时代需要的最佳路径,并依托自身的一些传统优势。如,优秀的传媒团队和人才,既有的传播渠道,精益求精的内容制作等,做聚焦,做减法,不急于求成,不投机取巧。

即使在传媒数字变革大潮之下,只要读者需要喜欢,报业就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只是以前胡吃海喝一箩筐,变成了蛋糕要先切开分着吃。所以,放弃泛受众的思路,盯准某一领域吃透就能获得发展先机,这一点,用3年时间突破百万发行,成为全国第五的报纸《快乐老人报》,其聚焦于老年市场、聚焦于老年群体,开展个性化定制的思路值得借鉴。

如前所述,日本报业其健康的肌体,也得益于重视用户体验,打造特色性大报,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专一领域报纸。反观中国媒体,“跟风跑“是最典型的现象,《跑男》火了,电视节目齐刷刷地都开始”跑“了,《爸爸去哪儿》火了,电视节目齐刷刷地都”去哪儿“了。都市报好办的时候,全国上下都是都市报,新媒体火了,报业齐刷刷干上了新媒体。媒体在”跟风跑“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意识到,纸媒不会消亡,曼海姆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彼得(Peter Vorderer),曾经在国际传播学会(ICA)成立64周年时来到上海,他在学术对谈时认为,他不认为印刷媒体会消亡,印刷媒体服务的对象将会更加细分。

细分给予了媒体人更多发挥“工匠精神”的空间,势必在每一个领域、每一类人群中推动报业的新发展,让纸媒人真正学会做减法,学会专注。

(三)真正做到用户导向型的柔性生产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不浮躁,有跟随时代发展的能力,能做时代所需的产品。

在如今的时代潮流之下,简单的模仿俨然已不适用于中国报业,我们不仅要吸取德国、日本报业的工匠精神,也要随着时代需求而存续、发展。

佛山传媒集团创办的《珠江时报》,自2009年10月28日推出第一份社区报《桂城社区周刊》之后,在短短4年时间里,相继创办推出了9份社区报。其与街道社区合作、扎根社区的模式,以及“媒体性服务业”[3]的报业理念,聚焦于服务、聚焦于使用,开展柔性化生产[4]模式,这种专注于服务“社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市场用户导向型的按需生产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当前报业独特的发展模式。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有句名言:只要有1000个绝对忠诚的粉丝支持,就能维持体面的生活。一句话道出了用户的重要性,道出了需求的重要性,然而怎样才能获得用户的绝对忠诚和支持呢?

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报业是一个极大缺失。长久以来纸媒与读者之间的联接失效,使得媒体无法掌握用户数据,导致没有真正用户,进而导致报业的发展无目的性,无法做到按市场导向型进行按需生产。社群的运营乏力,带来的是生产和服务的无导向型。

日本将工匠精神延续到报业,在专注聚焦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为用户考虑,为用户的需求考虑。其最典型的就是长期坚持下来的为用户服务。基本每家全国性大报都成立了报友俱乐部,为用户提供各种优惠服务,也与用户进行要沟通交流,增加用户对该报的品牌忠诚度,开展各种报友之间的文化社会活动,加强报友之间感情。并在服务活动中,了解用户的需求,实现按需生产。

三、结语

中国有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抓住了“宗”,才不至于在转型过程中失了根本,本末倒置。在报业寒意不断的当下,如何自我救赎,与其盲目追逐”新“,不如认真审视自己,回归自我。也就是说要做到心中有读者,不仅要坚持做好产品,还要能俯下身来做好服务。报业要始终把握自身特点和优势,精心制作内容,用“工匠精神”持续提高用户体验。

注释

1[1]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会有“先入为主”的效果。

2[2]赵准.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传播力建设——从报业转型的缺失看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记者,2016(4).

3[3]范东升.用户联结:拯救纸媒的“诺亚方舟”[J].新闻记者,2015(9).

上一篇:炎陵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古文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