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2024-12-12

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14篇)

1.贴近生活还是贴近私生活 篇一

“北上广”被批,似乎是意料之中,还是在该剧播出之时,就有人统计出,该剧4集上床8次,“难道马伊王利是在报复文章”,虽然是网络上好事之人的想象,但是说明该剧在这方面确实引人注意。

再说这次被重点批的该剧的宣传,“将全剧的本来为数不多的亲吻镜头、情色内容集中播放。”具体怎么集中播放,我没有看到,但是这种宣传确实不妥。

“北上广”应该反映的是现在的青年在一线大城市中的奋斗,但是却由于这种扭曲的宣传,把奋斗变成了荷尔蒙的宣泄。无怪乎观众会觉得该剧导向有问题。

荧屏上播出的现代生活剧,大多数是很干净的,偶尔有一两个接吻镜头,也不足为奇。

但是“北上广”的激情戏确实过多,该剧播出后,朱亚文被网友戏称“行走的荷尔蒙”。对此,他淡定地说:“激情戏对职业演员是家常便饭,删减是一种阉割。”

“家常便饭”、“阉割”,我想,很多导演、演员应该不会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在大家公认的很多优秀的家庭情感剧中,很少有激情戏。就算要表现这方面的内容,也采用含蓄的方式。也没有因为被“阉割”了而损伤剧情的。

电视剧应该贴近生活,而不能贴近私生活。但是,近些年一些电视剧在利用各种方式打擦边球,在贴近“私生活”。

“不肉搏,不成活”、“台词不销魂,不成戏”,这是圈内流行的两句歪话,也是某些人做戏时遵循的“潜规则”。在这种理念下,正常的戏也能拍出不正常来。电视剧《爱情自有天意》被称为吻戏最多的偶像剧。观众感叹“随时随地,吻魔上身。”就连偶像剧的铁杆粉丝也看不下去了,“一场长达十分钟的吻戏,从厨房到客厅到卧室,我还是在看偶像剧吗?”

《千山暮雪》被誉为“史上最重口味”的剧集。制作方也不断以床戏、打戏、出浴戏等作为宣传噱头炒作。该剧播出后,有网友居然剪辑出一版长达84分钟的该剧吻戏合集,令人叹为观止,简直是一部电影了。

上述是重口味的,也有不显眼但也有问题的,国产电视剧中的一些带有性暗示的台词、黄段子、性感画面被行内俗称为“软黄”。“软黄”的擦边球打得比《千山暮雪》高明,所以它也成为一些人博取收视率的法宝,《蜗居》、《爱情公寓》,甚至《离婚律师》、《大丈夫》都有“软黄”存在。

无可否认,生活中有人会偶尔说黄段子,说些带有性暗示的话,这是事实,但是因为是生活就将它搬到荧屏上,还是不妥当的,尤其是我们的电视机在客厅,是全家老小都在的一个场所。所以电视剧应该贴近生活,而不能贴近私生活。

网络自制剧中乱象更为严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透露,电视台不能播的网站也不能播,要加强对网络剧的监管。

罗建辉专门指出,有热门剧集有意冲击底线,“专门刻画同性恋情,低俗化倾向突出,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就想靠低俗的、自认为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内容博眼球。”

《芈月传》导演郑晓龙随后亦对外发声,称“网剧、电视剧应审查一致。”事实上,由于近两年网剧市场发展迅猛,网剧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网剧尺度越来越大,致使强化审查的呼声渐高。

近日,针对监管,《太子妃升职记》、《灵魂摆渡》等剧,已经在相关网络平台下线。

这是一剂猛药,因为《太子妃升职记》吸粉无数,但是其中的色情粗俗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电视剧创作将倒退,“劣币将驱逐良币”。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不会分什么电视台播的电视剧,网络播出的自制网剧。他们看电视剧大多是在网上,网络成为他们获取知识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将“网剧、电视剧”在监管上一视同仁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

笔者以为,对于创作者来说,无论怎么监管,在创作之前,先想想作品中的内容、语言、画面是否能经得住客厅中你的孩子的眼睛耳朵的考验,而你不会脸红,不会不自然,你的作品至少在部分内容上是不惧监管的,是可以放在阳光下让人品味的。而那些私底下的事儿还是留在创作者的私生活中吧。

2.贴近生活的经典语句 篇二

2) 尽量充实自己。不要停止学习。不管学习什么,语言,厨艺,各种技能。

3) 永远不要给背叛过自己的朋友第二次的背叛的机会。

4)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6) 信佛,信因果,在真正的因果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7)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8)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9) 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错误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

10)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11)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2) 就算这是做错 也只是怕错过

13) 忘掉昨天的烦心,放下曾经的忧心,不想有过的艰辛,坚信生活会更新。希望你天天开心,事事顺心,永远没有伤心,时时都有信心,做梦还会捡到金!

14) 撕开所谓成熟的面具,我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伤心,就无所顾忌的哭吧;开心,就肆无忌惮的笑吧。

15) 我真怕我给你的是心,你还我的是刀子。

16)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因为已经回不来了.

17)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煳。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玉成。

18) 凡笑者,就表现着他尚有生活的胆和力。--德懋庸

19) 在爱情来临前,请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努力让自己更加独立,因为没有谁是理所当然要对你好的,想要一直被爱的前提是你得配的上。

20) 你要是在别人面前也这么可爱我就不喜欢你了

21)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2) 尽量不要讲同事朋友的八卦。

23)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4) 社会是有等级的,很多事不公平。别抱怨,因为没有用。

25) 坦然接受生活给你的馈赠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26) 活得轻松,任何事都作一个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

27)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8) 学会思考,头脑清晰,明白自己的渺小,切忌自我陶醉。炮打出头鸟,凡事不要强出头,因为并没有想象中的强!

29) 别人碰过的不算壁,不亲自栽过的不算跟头,少年气盛与现实交手,永远是现实胜。

30) 人生的路上,我们都在奔跑,我们总在赶超一些人,也总在被一些人超越。人生的要义,一是欣赏沿途的风景,二是抵达遥远的终点;人生的秘诀,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进而不堪重荷,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人生的快乐,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

31)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件事情,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这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

32) 别人说的记在脑袋里,而自己的,则放在心里。

33) 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别以为今天没来得及做的事情明天还有机会弥补,只要是做了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哪怕是几辈子都无法弥补的,因此,多想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少做缺德和伤天害理的事情,才是无愧于人生的最好答卷。

34)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5) 时间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年纪的增长,应该还有阅历,做一个内秀慧中的女子,学会云淡风轻的,做一个温凉的女子,冷暖自知,做一个聪明的女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请不要老是问与自己年龄不符的问题,会显得自己很幼稚。

36) 人生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感恩;第二件事,就是结缘。人生要迈两道坎:情与钱。人生要喘两种气:一种是生命之气,一种是精神之气。人生要会两件事:学会挣钱,学会思考。人生的两个基本点:糊涂点,潇洒点。人生的两种状态:谋生,乐生。

37)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8)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39) 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

3.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篇三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优化教学环节中的点滴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一直探索的难点,本文从新课程的导入、初三的朗读教学、新课的讲授以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方面阐述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希望与广大教师共同交流.

作 者:章兰芝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唐田中学,湖南,长沙,410149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朗读教学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分层次作业

4.贴近生活教数学 篇四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每个儿童生活的背景不同, 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开放题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 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一课时, 教师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的说付1 元, 有的说付2 个5 角, 还有的付10 个一角, 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在开放的运用中, 发展了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搞清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再如, 生活中的“ 租车问题” 、“ 打折问题” 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数学问题, 通过这些开放题的教学, 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符合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 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 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 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人人可参与, 个个可操作, 可自主探索, 也可小组合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和合作的平台, 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有趣的拼搭》一课, 先让学生在“推推滚滚” 、“堆堆搭搭” 的游戏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本质特征, 再通过“ 搭搭数数” 的游戏, 让学生用这四种几何形体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 寓教于乐。这样, 在动手实践中,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

5.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篇五

一、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会勤劳节俭。

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所施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父母对孩子重在知识与才艺方面的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较为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勤劳节俭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大多数学生平常都带有10-20元零花钱,花钱大手大脚,只要有消费动机,几乎从来不去想钱花得应该不应该。一次,为了调查学生零花钱状况,我突然很着急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有很紧要的事情要办,可忘记带钱了,想问同学们借借……不到10分钟,我的讲桌上就凑集了全班40多名学生交上来的600多元钱,一时我都惊呆了。事后引发了我的深思: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完全明白不乱花钱,也会讲出一番正确的道理来,可为什么在生活中又完全是另一种行为了呢?看来,批评、说教是苍白的,关键是学生还没有体验到钱是父母辛苦工作、劳动换来的,对货币的等量交换价值还没有切身体验。为此,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围绕“一元钱的价值”的系列体验活动:我组织一次全班性的劳动,到附近的山上去拾土豆,要求每个学生在30分钟内每人独立拾20个豆,可以换取一元钱。当一双双带着泥土芳香的小手伸出来领取一元钱时,他们的脸上都有带着笑容。并对自己赚取的这一元钱如何消费作出计划安排,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在班会上讲给大家听。看来,只有学生自己有了切身生活的体验,才会将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内化为深刻的自我教育,才会自觉地节约用钱,有意义地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为进一步把教育引向深入,我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通过家务劳动方式来挣取家长付给他们零花钱的活动,人人每周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家争相劳动,拖地、洗碗、做饭、收破旧、卖废品,……不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挣到自己的零花钱,还学会不少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锻炼加强,乐得家长直夸孩子懂事多了,能干多了。

二、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所需要承担的义务,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向学生初步讲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等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在施教校本课程《百善孝为先》这一课中除了要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外,还要懂得听从父母的教导,要孝敬父母。首先,出示课件:邻居阿姨对张家和李家孩子的夸奖与批评的对话。展示了两个孩子在家里的不同表现:一个事事依赖父母,自私、任性、贪玩、懒惰,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另一个回家后自己安排学习,料理生活,帮父母做家务,还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两相对比,是非昭然。让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实际来说一说在家中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好子女?然后,通过书中的图《妈妈给我买新衣》《爸爸给我检查作业》使学生认识到家长无时不在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父母关心我们的例子。接着,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如果在生活中碰到一些难办的事,你怎样做?结合自己亲身遇到的事例说一说。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父母为了抚养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作为子女只有孝敬父母,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在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矛盾,也要有礼貌的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而不能和父母对着干,不能伤父母的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这么多的牺牲。从而发自内心地说出了自己应该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如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上班那么累,还要照顾我们,爸爸妈妈回家后我要给他们倒一杯水。还有的说: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学着关心父母……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让学生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促进个性的完发展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家长往往迁就,参加劳动锻炼较少,存在着“骄”、“娇”二气,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就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积极组织各种体育运动。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體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并善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但是,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是必要的。但是要强调育人于运动之中的同时,把握时机,配合恰当的“说教”使其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创造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把德育工作与其紧密相连就应具有“活动性”。 “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又是生活德育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对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教育中那种由成人规划、听命于成人摆布的受动式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意义就不大;把实践活动局限于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中,让学生仅仅经历"颈部以上的活动",对学生的生成与发展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改善活动过程,首先要让活动成为孩子们熟悉的、喜欢 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这里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参与下的学生的自由的自主的活动。学生交流生活实际中的矛盾冲突、生活现象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社会见闻与认知困惑的冲突,都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就将大社会搬进了小课堂,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碰撞、探究、感受、体验和领悟。从中得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使他们对生活、社会和适应能力一点一点一得到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6.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篇六

南昌市绳金塔小学

饶玮瑜

摘要: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一、从生活中发现

二、在生活中体验

三、到生活中实践

关键词:品德、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孩子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离开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进行枯燥而单调的教育,那的确是死教育。如“绿化教育,节水教育,关爱教育,热爱学习教育,热爱劳动教育,友好相处教育,机智勇敢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等,都是生活中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园、爱人民、爱和平、爱生活、热爱生命”等这些大主题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创设教育情境,自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成了教育的主体,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就真正 激情激起孩子心灵的共鸣。

一、从生活中发现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资源,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了活动主题,在了解、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便会水到渠成。

在《当发生危险的时候》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危险状况。如:火灾现场、溺水、煤气中毒、触电。然后问学生,“假如你们遇到这些危险情况,你会怎么样保护他人和使用什么方法自己脱离危险,要打哪个急救电话?”紧接着摸拟火灾和地震现场,请学生扮演当中的角色,演练逃生。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当发生危险的时候要振作,采取正确的方法救人和自救。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怎样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从而学会健康、安全的生活。

二、在生活中体验

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

根据现代儿童自我意识强,可对他人确漠不关心的实际,我在家校联系本上看见一位家长写着:他的孩子在坐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看见上来一位腿脚不方便的人,并没有起来给他让座。就这件事,老师在上《伸出你的手》这一课时,针对公共汽车上让座的这件事,让学生发表看法。接着让学生模拟盲人或残障人士,亲自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那位不让座的学生受到了教育,羞愧地低下了头,大家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老人、残疾人和贫困的人更需要大家关注,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应尽的义务。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大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这种源自生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到生活中实践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不应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这就是“自主建构起内心道德标准。” 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的认识。

如在上《学会拒绝》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述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阳光灿烂的地方,也有形形色色的陷阱。它们会使人不知不觉得掉下去,成为受害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陷阱呢?”学生回答:“抽烟、喝酒、赌博、吸毒、上黄色网站。”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在当今社会普及,有许多家庭都有电脑。丰富的网络世界,让我们充满乐趣,也把我们搞得眼花缭乱。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健康地运用网络,就会坠入网络陷阱。有资料报道:一高中生玩网上游戏,猝死在网吧中。又如:胡某非常喜欢玩网上的暴力游戏,但技术欠佳。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同学嘲笑他,于是,在网上“杀”红了眼的他,一刀把同学捅死。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懂得了迷恋网络的危害。班上有个学生由于迷恋网络,逃学。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听。与此同时,趁热打铁,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戒网瘾宣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搞一个宣传画册,向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作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具体做法:

1、写一写戒网的宣传标语。

2、画一画戒网的宣传画。

3、写一篇戒网的讲演稿。学生只有经过了情感的体验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内心的道德标准。这就是生活的体验,学生把认识、观念等内化成行为,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7.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篇七

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现实世界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教师应当把生活实践变为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建立初步数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 者:王福托  作者单位:饶阳县合伯小学 刊 名: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XUEXI(SHEHUIZONGHE)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8.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     现实生活    结合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90

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活规律的总结,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当然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数学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至宏观的天体,小到微观的粒子运动研究,都离不开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单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现代数学课堂则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间题和自由呼吸的乐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当然教材的编写者不能顾及南方和北方学生的不同实际,也顾及不到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差异,有的甚至编写出现一些与生活背道而驰的内容,这需要慢慢修正,结合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地方数学教材。

一、调动生活感受,引起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调动学生的感受,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数10”这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去观察,从日常生活中去找“10”,然后把它用你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伸出双手说:“我有十个手指头,是10”;有的拿来一张图片说:“10路汽车是10”;有的说:“昨天看电视时,电视频道有个‘10”;还有些同学画出了一幅幅包括‘10的美丽的图画……这样就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教师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使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化难为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参与一些数学活动,在亲自动手活动中体验数学,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乐趣,能够化难为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节: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表演,一个扮演顾客,一个扮演售货员。顾客用15元钱向售货员买了3支钢笔。顾客要算出3支钢笔的钱,每支钢笔4元,然后交给售货员15元,售货员负责找钱,两个人都要礼貌用语,看谁表演得最好,大家当评委。结果两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用上了“请您”“谢谢”“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表演的同学非常认真,下面的同学也都聚精会神。这样把学生头痛的两步计算应用題化难为易,变单调为多彩了。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由教育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更爱学习数学了。

三、教材编写要符合生活实际

学生的数学概念是建立在生活常识基础上的,有些数学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是家长交给学生的。因此,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不能坐在办公室编教材,而要在编写时进行生活调查研究,不能出现常识性和知识性的错误,以防教材误导学生。例如,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辅导教材——《小学数学配套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麻大娘烤饼子,一面烤了7分钟,然后把饼子取出来在面板上放置了3分钟,然后再烤另一面用了6分钟,请问麻大娘烤饼子一共用了多长时间?”作为纯数学这道题目是可以解答的,但这样的题目与学生的生活不符,与现实相违背,给学生造成误导,不能让学生达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生活的目的。因为生活中没有人把饼子烤个半熟就放置面板,过几分钟再接着烤的道理,因此教材的编写很重要,绝对不能出现不符合学生生活常识的问题。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生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便于运用。通过运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哪些建筑的结构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结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学习了三角形后,能用三角新的稳定性指导家长做什么?你想把三角形的稳定性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让学生思考、发现、辩论、总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生活实际,运用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通过活动(如:“到商店或市场买东西”“开展小调查”“小实验”“找朋友”“小小邮递员”等)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教学问题存在的实际环境,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每天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数学问题无时不在,使学生明白,要想立足未来社会,做生活的强者就要学好数学。

9.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篇九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不断向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思维和法治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程度。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不高的问题,通过不断丰富完善生活化教学体系,有利于解决道德与法治教学难题,提升综合教学效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实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在很多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由于老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与路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成为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一个瓶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缺乏足够的活力,学生也参与不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来,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1]。对此,让学生主导课堂,提升教学内容与具体生活的联系程度,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

2.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从学科性质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抵触情绪。此外,很多学生虽然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较为重视,但是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教师又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引领,所以阻碍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导致了总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探索尝试找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关键。

3.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缺位

从小学教育的特点来看,其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教学的问题[2]。很多教师按照基本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流程按部就班,不注重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的培养,无法营造有效的实践环境,不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应用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和创新能力会比较薄弱。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生活教学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深入推进,各个学科开始与现代技术出现融合,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这方面进展较慢,如何在开展教学中融入现代科技,让道德与法治效率更高,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现在的教学现状,就是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效果不够好 [3]。对此,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举例来说,在讲解《吃饭有讲究》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礼仪视频,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直观,提升总体教学效率。

2.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训练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保障生活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理论文化知识,为将来深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基于此,教师要从理念和方式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培养效率。比如说,对于《校园里的号召》和《我们的校园》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校园不应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深入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3.创新开展差异化教学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个体关注。从学生个人特质来看,不同学生在面对知识时,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路径,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这种差异性,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4.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为重要的应用性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也要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避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出现隔阂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起思想知识模型,提升对知识的把握程度[5]。在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想帮助学生构建生活化模型思维,离不开具体教学案例的支撑,通过引入教学案例,也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解决学习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知识的实践应用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很多法律相关知识,都能和具体实际案例联系起来,通过案例讲解,更能达到生活化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引,仍存在诸多教学问题。下一步,需要教师不断创新理念,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0.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篇十

作文贴近生活,是关于“男生打篮球起争执的”

前两年英语都很简单,但今年,英语终于发威了。考生普遍反映,有点难度,特别是完形填空题。不过,这跟老师们的判断很相近。也有考生在考试中也出现了小意外。昨天下午,在金陵中学考场,考完英语后,考生们逐渐走出考场,一位男生哭得很伤心,不断用面纸使劲擦着眼睛。在一旁劝说的老师悄声告诉记者,这个男生昨天两门顺利发挥,觉得成败在此一举,导致考试时太紧张,没来得及涂答题卡。

作文贴近生活,学生感觉还行

下午4点50分,距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一位理科男生微笑着从金陵中学第一个走了出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类型,以前练习过。而且生词量不大,阅读也不难。”

在南京一中,前几个走出考场的男生都笑容满面,经过询问,记者才知道,原来作文题是让考生为两个因为打篮球而发生争执的男孩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字数要求在150字左右。

“哈哈!我们男生经常打篮球啊,小打小闹也正常,我就把我平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写上去了。”五中的一位考生笑着说。另一位男生一出门就挥舞着拳头,冲着父母摆出胜利的“v”字手势。“作文挺简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之前那位男生一样,他也按照日常解决同学间摩擦的方法答题。

而女孩的思路就笼统概括了,一中的一位女生告诉记者:“我写了三点:一要保持冷静,二要心态平和,三要互相体谅。”多位考生表示,今年英语整体难度适中,比南京市三模稍难。听力语速也正常,比平常训练得要慢,但是最后17到20题稍有难度。4篇阅读文章里,第一篇是有关沙漠求救的文章,第三篇是有关医学的科技类文章。有考生认为,第4篇阅读的难度稍大。

比去年难一些,但此前早有准备

南京一位英语名师表示,今年的高考英语与去年相比有点难,但因为今年普遍预测英语会增加难度,各地模考的难度都有加大。所以走上考场的考生发现,虽然有点难,但还能接受。因为容量较大,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完试卷最多也只有10分钟时间检查。老师们表示,今年的英语作文题出得很有新意,说的是两个学生打篮球发生矛盾,这是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

一位名师表示,听力比较清楚比较容易,语速比较慢能跟上,听力里用的是常规的语言,且没有特殊表达,难度不大。单项填空有几题的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完形题难度中等偏上。阅读题读上去不简单,并且有一定的容量。但考生做起来不是很吃力,大部分能看懂。

11.追求贴近生活的地理教学 篇十一

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刘敏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的地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大课堂,只偏重知识要点的落实、阅读技法的讲解和题海的“轰炸”,很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她说:“地理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所蕴含的生活道理,进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感知并最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刘敏红常常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季风”的内容时,一上课,她便打开教室的窗户问学生:“今天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什么梧州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由此引入“季风”这一课的教学。又如在进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教学时,当时正值下午,刘敏红灵机一动,指着窗外开始了课堂导入:“现在的晚霞呈什么颜色?朝霞又是什么颜色?”学生答是红色。紧接着她抛出问题——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学生忽然发现,地理和生活原来是密切相关的,他们的兴趣就这样被点燃了。此外,她还常把活动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快乐学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课中,当学生问刘敏红“为什么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时,她就在冬季某一天早上的第一节课,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早晨的太阳,然后在现场给学生讲解“太阳视运动”的规律,画出“太阳视运动”的线路图,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季节。

刘敏红非常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上课所需的素材。在执教新课时,她常常用新近发生的新闻时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2010年梧州市沙头镇的泥石流、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旱灾等事件,都被她当作课堂的素材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地理知识。

此外,刘敏红也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突破教学难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课涉及到中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她便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自到各地旅游时拍的照片,然后由她筛选出能代表中国冷、热、干、湿各区域典型景观的照片,作为新课导入的素材,激发了“小旅行家”“小摄影家”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做了良好的铺垫。

实践证明,生活化的地理贴近学生的心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合作讨论 互动交流

刘敏红说:“将学生分组,组员分工合作,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取长补短,锻炼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将布鲁纳“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课的探究活动中,刘敏红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组成“中国大陆南北游”“中国大陆东西游”“登山游”“乡情游”4个自然风光旅游团,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并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人人都有具体任务,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她要求各组旅游团在课前通过读书、上网、询问他人等形式,尽可能了解所经线路自然带分布的基本情况,并收集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要做什么,思考应该怎样做。最后,她组织开展“三层次五步骤”合作讨论。“三层次”为小组学习、组间交流、教师点评。“五步骤”有:第一步,创设情境。“今年春节,一群台湾同胞坐两岸包机航班回到大陆,他们计划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我们热烈欢迎台湾同胞,且热情为他们做向导,热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拥有一个愉快的大陆之旅。”然后出示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学生首先独立去学习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再由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析并发现地理规律。第三步,组内发言讨论,相互间取长补短。第四步,组间交流,根据情况决定若干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第五步,教师点评,总结出“影响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等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刘敏红遵循“创设情境→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分析→地理理论升华”的步骤,安排多次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思考,让学生有发现和消化知识的空间,课堂效果非常好。

刘敏红认为,真正的“师生互动交流”不是一味“敷衍”,“回答得很好、很不错、基本上差不多”,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学生与老师都能轻松自如地进行交流。刘敏红非常注重从交流中营造民主、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她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话语权,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探讨和交流。了解到学生们因受寄宿制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了解不多,刘敏红就常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地理知识的事情,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身边小事,说出来与学生分享。渐渐地,她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个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她与学生的关系十分亲近,很多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都愿意跟她交流探讨地理知识。

重学法 重素养

刘敏红并不满足于仅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她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在《海水运动》一课的设计中,刘敏红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分组讨论”“互动交流”等环节,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她的地理课堂,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刘敏红认为,由于高考的压力还在,所以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仍是有必要的。上习题课时,刘敏红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解题思路和答案,自己在一旁针对学生解题的盲点,进一步作出分析和解释。通过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解题的思路变得更清晰。在多年的教学中,刘敏红一直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高三的课堂教学中,她的学生在考试中屡获佳绩。

新课改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刘敏红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里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讲解练习题“了解南方丘陵山区人们毁林开荒,将导致地理环境怎样的变化”时,她通过陆地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提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否则将会得不偿失的告诫。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在26年的教学实践中,刘敏红始终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重视“合作”“探究”“方法”等活动的完成,追求贴近生活的地理教学,引领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探索地理的奥秘。

人物小档案:刘敏红,梧州市第一中学现任党总支书记,自治区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坊“敏行工作坊”坊主,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广西地理学会理事、梧州市地理教育学会会长,被聘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教学指导老师。她曾获“全国优秀地理教师”“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有多篇论文获得自治区、国家级奖励,并参与了多项自治区、国家级课题研究;在2013年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班和自治区地理课改培训班主讲过多场讲座。

12.叙述生活日常的优秀随笔:日常 篇十二

我日常的作息是这样的:

早六点至六点十分起床,洗漱,穿衣,出门,骑共享单车去公司。早餐吃水果,或者就是茶叶蛋、牛奶。

到公司以后,泡茶,听歌,思考,写作。有时候是直接思考工作的事情,有时候是早起先写一篇文字。文字是发在公众号里的。如果早上没有写文字,我就可能在下午抽时间写。写完每日一篇文字,我会查看微信、QQ消息,与需要沟通的人沟通。我会开始梳理手头的工作,需要考虑的事情。

我梳理的方式是用电脑或者用笔记本写。笔记本通常是草稿,笔记本上是整理。有时候也会直接用笔记本写。

我会把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梳理清楚,把今日的安排理清楚。到九点钟,公司人陆陆续续来了,我就可以去开展推进一些工作了。

有时候我临时想起一些事,也会直接发到QQ群里,或者直接发给某个人。公司同事在早上七点过或者八点过收到我发的消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工作到十二点左右去吃饭。我要么就早十分钟下楼,要么就晚二十分钟下楼,错峰出行,不和大家挤。我喜欢一个人吃,方便些,快一些。下楼吃饭的时候,我会用手机看书,吃了饭我会继续看。沿着公司附近的公园转两圈,或者直接回公司休息。

十二点半到一点半是我午休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也不都在休息,我睡觉最多二十分钟。经常是十多分钟。睡过去,醒过来,然后开始调整状态,开始下午的工作。

下午精力要差一些,如要见客户、开会,我更愿意在下午,而不是上午。通过与人碰撞交流,把精神调和过来。到晚上七点八点,下班。有时候也九点下班。

我的大部分工作是思考,学习,做决策。我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对公司一些疑难杂症的事情进行裁决。我不擅长管理也很少参与管理。我就是老神在在的样子,悠然世外。

我对工作特别自信,总觉得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公司棘手的事情,多半会交给我处理。我不犯怵,通常也能处理好。我觉得核心原因是因为我心理状态好,用佛学的或者是易经的方法去化解,感觉是百试百灵。

我很少交际。不是不会,而是不愿。一是自己不需要用交际来打发时间,没这个需求;二是我做的事情不需要太多交际;三是较之无效交际,我更愿意花时间学习、思考。

不管我做得好不好,我内心里面始终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学徒的,我始终觉得学习是头等大事。另外我的风格是:事情,想不清楚,就先不要做,不做事情做什么呢?想——想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周末,我口头说要多睡几个钟头,其实也没有。到点了睡不着了,就起了。会看书,会写作,会禅定思索。会锻炼锻炼身体,约朋友打球。

很多时候,周末我也去公司。

我对生活很满意。但我觉得我做得还是不够好的。我应该更专注,更好的管理自己。我应该更努力。我应该更智慧。

我想,我这样努力,我的效率也只有这么高,这个社会有大把的人,其实过的也是低效的人生。但是我不能和他们比,我应该见贤思齐,想想那些做得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我的生活较为随性。看起来紧绷,其实自由。我做的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我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

未来,我希望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通透、智慧、专注、高效。

制心与一处,无事不办。

13.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自然 篇十三

通许实验中学 张洁

我们的学生久困于课堂,只是学到了书本上的死的知识,无处运用甚至不会运用。他们早已远离了生活,疏远了自然,成了不适应社会的书呆子。我们这些为人师的深感惭愧,有一种误人子弟的感觉。总想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可又不被领导认同。即使订到业务历上,也会被领导以安全问题无法保证为由给否决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待实践活动课的态度:学生热烈欢迎,老师求之不得,家长心有疑虑,领导顾虑重重,校长一票否决。

早在九年前就有人对中日少儿夏令营活动的不同方式,学生的不同行为,家长对待意外的看法和截然相反的行为发表了发人深省的评论。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改革仍然举步维艰,我们的教师仍然责任重重,稍一疏忽便被家长指责,甚至被告上了法庭(这里不说极个别的没有师德的人)。却很少有人问罪于家长的责任何在,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何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该是多大。我们的教育仍然陷在一个怪圈里出不来,以至于从家门里送出了不少的小公主小皇帝,从校门里走出了不少的心理不健全,能力不健全的肄业生。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我们的实践活动课程无法正常开展。然而,时间活动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重要,对教学的极大辅助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时间活动课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我们在初二段下学期制定了语文活动课:制作风筝和放风筝,扫墓,野炊等。比如做风筝和放风筝,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手脑有机结合才能削成合适的竹签,扎制出比例适中的`框架,糊成形状各异,大小适度,结构合理,外形美观又能高高飞起的风筝来。风筝做出来了,然而能不能放飞风筝又是另外一回事,系线的技巧,重心的把握,都不容易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风筝也是无法放飞的,也只好望之兴叹了。通过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学生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喜欢学习的。

其次,实践活动课综合运用了各门学科的知识,达到了学科渗透,培养技能的目的。我们还以制作风筝放风筝为例,这项活动需要综合劳动技术,数学,物理,美术,语文甚至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学科知识,才能做出一只美观实用的优秀风筝来;才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合理的顺序,得当的详略及适宜的结构介绍出制作风筝的过程和放风筝的过程及其不同体验感受。再如野炊,可以收到初步体验室外生活,体验父母一日三餐做饭的辛苦和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制作过程,品尝欣赏过程,既是劳动过程更是审美过程。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之一。这项活动也综合运用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对于语文来说,有材料来源,有感受体验,有非说不可的话,当然就能写出优美的习作来。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品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显现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这么有益的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我们在行动之前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甚至以安全第一的理由而一票否决了这百益而一害的活动课,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不客气地说,这种思想是在压制人才,扼杀天才。

14.贴近日常生活的广播稿 篇十四

定位更突出贴近性

读者是报纸的主人,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 办报人是读者的服务员,编辑、采访最终都是为读者服务的。所以办报人的报道重点就应该是读者的关注点,办报人办报的方向就应该是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只有关注百姓所需、所想,才能受到读者欢迎。

近两年,在林海日报《生活周刊》几次改版中,我们越來越认识到,只有在办报中导入了服务理念,体现贴近性、可读性、趣味性、互动性,这样的报纸才能深受读者的喜欢,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有了这样明确的定位,《生活周刊》才会吸引众多的读者。

内容更注重服务性

在内容上,服务意识,应贯穿于编采人员编采稿件始终,关涉百姓生活的一些政策法规、信息,当前热点的、有趣味的、可读性强的稿件选挑出来,粗粮细作,精心编删改合。由于林海日报《生活周刊》的出版受时间的限制,因此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稿子的时效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可以从新闻本身入手,可以充分地进行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这样比单纯地信息通报更能吸引读者。

为了进一步体现服务意识,我们还特别注重全国新闻的属地化处理,针对全国发生的一些关涉百姓的共性事件,我们及时以此为由头展开属地采访,如发生的“苏丹红事件”、“欣佛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等,通过对当地情况的报道,及时让当地百姓了解到真相,起到很好的热点引导作用和服务作用。

在办报中,我们发现人们普遍关注本地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新闻,随着生活周刊的本地新闻量的进一步加大,定能极大地促进报纸质量的提高。在具体栏目设置上,要设计出一些颇为市民化的栏目,这些栏目应该紧紧扣住市民生活,反映市民心声。

版面更要体现个性

从报纸版面结构设置看,林海日报《生活周刊》共设有24块版,在设计每一块版面时,我们都应坚持以读者为中心,遵循贴近性、可读性、服务性的理念来定位每一块版面。如区域新闻版和关注版,都是发生在当地的社会新闻。如果说,区域新闻版刊载的是一些及时性新闻,那么关注版登载的就是深度新闻,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告诉读者为什么发生,趋势怎样,两大版块遥相呼应,互为补充。

版面还要根据读者的口味而进行改变,比如,纪录、老年、休闲、声音等版面,就是根据读者的需求而增加的。这也提示了办报人办报的方向。适时的调整版面,说明了报纸只有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才能给广大的读者提供其需要的新闻信息,读者才能喜欢阅读。

新闻策划偏重民生性

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新闻采编人员为了实现更好的宣传效应,满足读者需求,对新闻实践活动的一种谋划和设计,是对新闻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

现在读者不是什么报纸都看,也不是报纸上的什么内容都看,他们只看报纸上自己感兴趣话题的报道。当今,谁能在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上做到位,谁就会成为读者的宠儿。坚持选题策划是报纸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根本之所在。

生活周刊更应该注重民生新闻的策划,在选材上应以受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要做到真心实意地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社会的治安好不好、菜篮子贵不贵、看病难不难,大家能否享受公平教育、住房问题、油价涨跌、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障等等,这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事情。所以在策划民生新闻时就应该注重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民生新闻在写作上最好能使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新闻中有情节、有细节,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同时注重营造现场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民生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注重动态化感觉,不罗嗦、不说教,风格简明扼要、清新、朴素、实在。

上一篇:幼师生毕业自我鉴定简短下一篇:2021年第一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