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反思(共3篇)
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反思 篇一
生物第四章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B.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C.膜物质是固定不动的 D.膜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中,错误的是()A.细胞吸水是水分子从单位体积溶液中水分子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运输 B.细胞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C.细胞吸水和失水都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D.细胞吸水和失水都是水分子从溶液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下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
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4.将洋葱鳞片叶放在 0.45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放在 0.35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有胀大趋势;放在 0.4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似乎不发生什么变化。这表明()A.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
B.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
D.细胞液浓度为 0.4 mol/L 左右
5.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原理,测试某种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液浓度,以此种方法获得作物代谢情况的必要数据。在此项测试中,实验变量(自变量)是()A.作物细胞质壁分离状态
B.作物细胞液浓度
C.制备的一系列浓度检测液
D.一定的环境温度或其他气候数据
6.如图表示以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5 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3 g/mL的尿素溶液及清水进行相关实验(时间m表示开始用四种溶液分别处理洋葱表皮;时间n表示开始用清水处理洋葱表皮),测得的该细胞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图中代表尿素溶液处理结果的是()
A.a
B.b
C.c
D.d 7.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膜的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8.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如图),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可用做转基因研究或制备药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脂质体表面交联抗体,靶向给药
B.防止免疫系统识别脂质体,需用某些化学物质修饰 C.甲为脂溶性药物,乙为水溶性药物
D.脂质体能与细胞膜融合,胞吞进入细胞内
9.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转化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10.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11.下图表示将小白鼠细胞和人体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的过程,图中的小球和小三角表示各自膜蛋白质,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
A.具有选择透过性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基本支架是蛋白质分子
D.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1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能反映该特点的是()①人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的融合 ②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的吸收④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⑤变形虫伸出伪足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3.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可以说明或证明下列中的()①植物细胞的死活 ②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反之,细胞则渗透吸水 ④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⑤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
14.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A.Na
B.KC.胰岛素
D.CO2
15.下图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不同物质的转运(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示,符号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16.撕去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17.将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依次浸在甲、乙、丙三种溶液中,测得细胞体积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导和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丙两溶液的浓度
B.因丙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而死亡 C.在时间T内,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仍将保持生命活力 D.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或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内,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则可能不被植物细胞所选择吸收
18.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吞,具体过程是: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囊泡在移动的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质内。以
下对胞吞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该过程用于吸收小分子物质
D.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9.新生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20.关于下图中序号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与过程②有关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哪些结构的不同?________(填写标号)。
(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M、N)侧,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经分析人体细胞内外成分,发现细胞内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差别很大,这说明细胞膜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2分)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方式,B表示____________方式,C表示____________方式,D表示________方式。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B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__。
(3)与A方式相比,B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__________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__上合成的。
(4)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的,该种运输方式也体现出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________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6)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方式为________(填字母),影响B方式运输速率的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C运输方式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3.(14分)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Ⅰ中A代表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Ⅰ的a~e的五个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___。
(4)能代表氧气运输方式的过程是图Ⅰ中的编号________;代表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Ⅰ中的编号________;代表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图Ⅰ中的编号________。
(5)红细胞膜内K的浓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Na的浓度是膜内的6倍,维持K、Na +
+
+
+分布不均是由膜上的________所控制的。(6)图Ⅱ所示的方式可表示图Ⅰ中的________。
24.(8分)将新鲜萝卜切成酒杯形,放在一个烧杯中,如下图所示。萝卜的内外有两种液体,只知道其中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30%的蔗糖溶液,开始时,两个液面是平的,过了一段时间后,液面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1)液体A是____________________,液体B是________。
(2)图甲中的C处细胞正在________,此时,它的细胞液浓度应该________A液的浓度。(3)图乙中的C处细胞正在________,此时,它的细胞液浓度应该________B液的浓度。(4)请绘出此时图乙中D处细胞的光学显微结构图形。
答案:1—5CDBDC
6—10BCCDC
11—15BBBBA
16—20 CBDBB 21.(1)蛋白质 氨基酸 D 磷脂双分子层(2)E 糖蛋白(3)流动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多数都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可以运动的(4)B(5)M M侧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6)①细胞膜能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维持相对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并且具有保护作用;②细胞膜还能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7)流动镶嵌模型
22.(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吐(2)葡萄糖(3)载体蛋白 核糖体(4)D(或胞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C、D(或主动运输和胞吐)(6)B、C 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 线粒体和核糖体
23.(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2)脂质和蛋白质(3)b、c、d(4)b a c、d 载体蛋白(6)a 24.(1)30%的蔗糖溶液 清水(2)失水 低于(3)吸水 高于(4)如图所示
(5)
2.《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但是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前三种算法语句,它们基本上是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的。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语句的用途,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种语句的了解和实现,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学习算法语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算法,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3)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在体会三种语句结构格式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挖掘三种算法语句的格式特点及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三种算法语句的思想与特征.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创设情境(约5分钟)
在课的开始,我要求学生们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到的有关计算机的例子,如:听MP3,看电影,玩游戏,打字排版,画卡通画,处理数据等等,并告诉他们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然后接着问他们知不知道计算机到底是怎样工作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出课题)
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三
化学来源于生活,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微观概念不是很明白,所以学化学必须从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开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化学,在动手动脑中学化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涉及到的实验有,水沸腾的实验、研磨胆矾及将胆矾溶于水的实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实验及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在四组实验中,由同学们自己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四组实验中得前两组和后两组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这一点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接着在告诉他们,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这样让学生把化学变化和有新物质生成之间划等号就容易理解了,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在于,性质是静态的而变化是动态的,这一点不太容易理解。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细胞的分化教学反思07-07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06-21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案10-10
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06-11
细胞的分裂教学设计06-21
化学分析实验室标准物质的使用和管理10-03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08-10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节的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