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

2024-08-06

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8篇)

1.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 篇一

初中名著阅读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作品特点: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启示:人生的道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过程,往往孕育着成功。

推荐理由:《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鲜活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让我们百读不厌。

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作品特点: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启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理由:一群豪杰人物,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反抗精神,一部英雄传奇,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心目中的英雄。

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描写了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有明显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刘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青梅煮九论英雄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人爱民。

诸葛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造木牛流马运粮草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关羽: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英武神威、义薄云天,忠肝义胆。

张飞:桃园三结义 刚烈耿直、疾恶如仇、机智勇猛。

曹操:青梅煮九论英雄阴险、狡诈、专横的一代枭雄。

推荐理由: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结构宏伟,故事曲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红楼梦》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林黛玉: 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天性率真,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薛宝钗:在贾府人眼中是“完美”的,因为她不仅遵从封建礼德,并且八面玲珑;但比起叛逆的黛玉和宝玉,她显得过分地世俗了,她虽然举止娴静高雅,却信奉封建仕途,常常因此惹得宝玉生气;人们在谈起她的端庄美貌时,也会同时想起她极深的城府。

相关故事情节 :黛玉进贾府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

推荐理由:《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魅力,每个人读《红楼梦》的时候都能找到与自己心意相通地方,引起强烈的共鸣,《红楼梦》失意人的心灵避难所。

2.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 篇二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美育任务就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作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三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标准。在了解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研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并试图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改革之下的关于审美教育的现状

对于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坚信艺术具有很大的审美感染力,他重视艺术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很大的启发力。之后德国的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理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此外,闵斯特堡在1905年发表了《艺术教育原理》,其中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做了较为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审美能力应该像知识能力一样得以培养发展。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这也是他教育的首要目标。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倡美育的第一人,审美教育常常是他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所创立的“仁”这个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一种心灵美的体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从西方美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不少有关审美,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他特别重视情感和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国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蔡元培则是我国美育的真正首创者,他的美育思想要比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更为深入。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美育代替宗教”。此外,他还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审美教育与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检索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高中语文文学名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很少明确的关于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教学的实际操作研究。综上,对语文教学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是高中教材所选取的相关名著的阅读及其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及文学名著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当前相关教育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内容。

三、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关系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并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上选的文学名著,例如《离骚》让我们认识到了洁身自好的屈原;《诗经》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这些古今中外名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作品难以体会的。因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来源。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各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的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正所谓孔子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作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如了解中外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欣赏自然中的美。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电影、戏剧、书法等艺术美。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充分领悟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再次,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文学名著于教学中审美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起作用发挥效果的还得根据他们的特征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人因材进行有规律地教学。

3. 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过程,因此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所选的片段是不够的。要想把学生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是需要我们把文学名著阅读延伸到课外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把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外是很有必要的。

4. 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传播美的主要阵营在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挖掘文学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可以从以下4个环节入手进行。

(1)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好的导入对一节课堂非常重要。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以情导入,借助名句导入,借助多媒体导入,引起学生悬念导入等等。

(2)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

文学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语言,通过诵读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加强诵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审美活动之一。可以采用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语速、节奏等);创设朗读情景;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

(3)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言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赖“语言”这一学科本体。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文段进行品析。通过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美;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美;品味语言,解意象,探寻诗境美等。

(4)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学生的知识拓展上提出了建议,多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审美境界。同时要加强课外提升指导,拓宽课外审美渠道,增加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在语文学科中,既不缺少美,也不难以发现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审美教育的价值,针对当前文学名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教学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改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有活力,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 篇三

一、乱点的“鸳鸯谱”和强扭的瓜——痛且不快乐

多数名著不好读。名著只有读懂了才能有所感悟,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趣味。可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没有对背景的必要了解,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浮躁的社会氛围,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其实是很困难的。

个别名著不适读。古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五十方可读易”。对名著的理解是随着一个人的心境、年龄、阅历、智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文学名著个个长篇大论,囊括古今中外,语言特点不一,思想深涩,风格各异。而我们的学生年纪不大、阅历尚浅,喜好各异,可支配时间少、学习功利心强、阅读快餐化娱乐化倾向严重。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名著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

林语堂有一段妙论,道破了阅读的玄机,让我们很受启发:读书人读名著就如找情人,只有找到了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相近的作品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与之迫不及待相亲近的感觉。这样的作家作品可谓之“文学情人”。不知道学生可否在这几部名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人?如果没有,面对乱点的“鸳鸯谱”,学习生活幸福否?

二、名著桃花依旧笑,读者人面不知处——阅读环境已改变

1.名著阅读不再是了解和宣泄的主导方式

人从本性上讲,总是希望去多了解世界多了解心灵的,也总是要不断地放逐自我寻找精神慰藉的。在文化娱乐相当贫乏的时代,名著阅读是主要的窗口和途径。20世纪80年代,既是一个对名著狂热的年代,更是一个对文学狂热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对书本,只要是名家,无论古今中外,都欲求读之而后快。大家都以读名著为荣,谈名著为乐。那是因为精神食粮的贫乏和实现渠道的单一。

而今,当文化名著满天飞时,大众却视而不见,而相对通俗的言情小说和漫画却成为人们的新宠,纸质阅读同样面临退出舞台的危险。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我想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规律。缺什么就拿什么,因为即使这样的阅读再怎么功利化低俗化快餐化娱乐化,也都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的。毕竟有人想做痛苦的哲人,也有人想做快乐的小猪。我们只能引导而不应过多置喙,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长短。

2.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供人们伤吊并拍照留念,成为装潢产品供人们显摆炫耀。家长们更多担心的是孩子没有特长无法立足社会,至于心灵浮躁乃至身心疲惫,似乎不是他们所关心和能够关心的事。再者,名著阅读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高考不论如何改革,似乎并没有释放出充裕的阅读名著的时间,更不用说一颗清澈纯净的阅读心灵了。

三、提高高考分数和保护阅读心灵,究竟哪个更重要

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寻找应对文学名著的捷径。当然,功利化的学生已经无法做到真正地去阅读原著了。时间紧,没有心灵的投入,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又能有多少效果?即使认真阅读过一两遍,耗费大量时间的他们不知又能记住其中的多少情节,得到了什么样的体会。所记住的情节大都七零八落,自己组合出来的答案又缺漏多多,远不如专业团队整理概括的完整。于是“百字复述情节”式的考题就变成了变相的背诵。

好事者及书商借机编印背诵题集,赚得盆满钵满,而师生心力多憔悴,乐于见其成。购买原著阅读之风不见起,背诵题集倒已人手两册。后来增加的五选二选择题,题目往往过于细致,似也荒唐得紧。如:这件事讲的是觉民而不是觉新;聂赫留朵夫这时在火车站而不是姑妈庄园里;三英战吕布首先冲出去的是张飞……这样的名著考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足,扰乱添烦却有余。应对高考名著题,除了背了再背,一切变得皆无可能了。到最后成绩是上去了,可是学生的阅读心灵却受到了戕害。教师有苦难言,学生意兴阑珊。高考结束后,学生烧书泄愤欢呼不已。

文学名著再圣洁也顶不住高考指挥棒那么一挥,主政者心存善念,下面却群魔乱舞,好好的名著变了样,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也背离了推广名著阅读的初衷。

四、名著阅读,此心人同——非得指定名著不可吗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阅读体会:《红楼梦》这是作者一部简单的自叙传,所叙之事繁杂琐碎,尽是些婆婆妈妈的絮絮叨叨,主题思想也并不像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深邃奥妙。阅读过程近于痛苦。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是为了研究需要,谁又能把它读完呢?《水浒传》看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排完座次之后,对后半部分就有些意兴索然。至于《西游记》,大闹天宫后,后面结构与情节近乎雷同的“九九八十一难”不再存有丝毫魅力。

当然,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还有像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等永远都耐得住咀嚼的经典,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也不乏精品,篇篇珠玑的文章俯拾皆是。把名著阅读局限于几部,对于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是不是有以偏概全之感?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得到的会不会是无尽的遗憾?那些辛苦的背诵,随着高考的结束,到底还能剩下些什么?

4.中考文学名著阅读复习梳理 篇四

▲《汤姆·索亚历险记》

1.作者:马克·吐温(美国)。

2.主要内容: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3.人物形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4.作品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锝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友贝奇·撒切尔的冒险故事。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又淘气的少年,他讨厌“丑恶窒闷的楼房”里的生活和充满宗教虚伪的乏味教育,用逃学、恶作剧,结成“海盗帮”离家出走以示反抗。他大胆出庭证明了印江的凶杀罪,又和哈克找到印江藏在洞里的一箱黄金,成为远近闻名的冒险英雄。哈克因此也成为有钱寡妇的养子。但汤姆和哈克最终忍受不了“文明”生活,重又组织起“海盗帮”。小说看似儿童历险故事,实则揭示讽刺美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对儿童心灵、天性的摧残。汤姆和哈克一再逃离躲避社会,正是因为他们感到生活在窒息的牢笼中。

▲《西游记》

1.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2.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①孙悟空。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性格特征: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②猪八戒。

典型情节: 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性格特征: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③唐僧。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著名作家。优秀篇章:《筑路》、《生命的意义》等。主要内容: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曰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保尔 • 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保尔精神: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水浒传》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2.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3.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阅读感受: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格列佛游记》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阅读感受:①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②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③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④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1、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2、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3、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4、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

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后,选择了拉洋车。为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工作,但是三起三落后,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 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刘四:残忍霸道。

▲《名人传》

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他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米开朗基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童年》

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教学设计>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 4 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教学设计>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 5 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关于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作品大意:以爱的哲学为主线,赞颂母爱、童真、自然,并以此构成理想的人生,还有反抗现实,憧憬未来的内容。

创作特色:“冰心体”——熔感性与知识于一体,通过鲜明独创的意象,精短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真挚热烈的情感和有教益的哲理的玄思。著名诗句:阳光穿过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穿出来了,坚固的磐石,裂成两半了。——此诗可以理解为“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自我观”,也可以理解为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舞。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此诗在于表达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的意思,赞美了儿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此诗表达了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的意思,借花喻人,表现出对奋斗者赞美和歌颂。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有教益的哲理的玄思。

问题设计: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如《纸船》)

《纸船》构思新颖,采用了托物寓情的方法,说自己在海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纸船,从舟上抛到海里,纸船的去向不定,但诗人仍然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虽然明知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的身边,但她仍然祈求自己含着泪叠成的纸船,能够载着她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进入母亲的梦境。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描写了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有明显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刘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青梅煮九论英雄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人爱民。诸葛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造木牛流马运粮草 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关羽: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英武神威、义薄云天,忠肝义胆。

张飞:桃园三结义 刚烈耿直、疾恶如仇、机智勇猛。

曹操:青梅煮九论英雄 阴险、狡诈、专横的一代枭雄。

推荐理由: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结构宏伟,故事曲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 6 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作者简介:“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于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3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翁的作品几乎是个悲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年传唱流了千年的泪水;《哈姆雷特》一个快乐王子的忧郁又何尝不震撼了一大批人„„而《威尼斯商人》却是莎氏喜剧的巅峰,但它也是喜剧中的悲剧,它探求的是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其主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作品背景:从十六世纪初期开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专制王朝执行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王室和资产阶级之间,形成了暂时的联盟。到了十六世纪后期,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英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安定的局面。

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矛盾,充满着信心,因此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带有愉快乐观的色彩。他在八部喜剧以及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生活思想。

但是,从九十年代的后几年开始,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起来:在农村,“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在城市,资本主义手工工厂大量出现的结果,手工业者和贫民的状况不断恶化,从1594-1598年间,又连续发生涝灾和严寒,农业欠收,物价飞涨,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它同王室的暂时联盟瓦解。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间的矛盾,因此1596以后写的几部喜剧里,虽然调子还是愉快乐观的,但社会讽刺因素已有所增长。这时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最富有社会讽刺色彩的一部。主要情节及人物。

主要情节: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主要人物:

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 7 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在很多人的眼里夏洛克是一个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个守财奴“让一个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门户,有点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说不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为了报复安东尼奥的辱骂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让他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里,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块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样?他却说“拿来钓鱼也好”。其实安东尼奥也是挡住他财路的一个拦路虎,为了自己的财路必须要把这个拦路虎除掉。

鲍西娅: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说,鲍西娅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活泼、开朗、大方、幽默并且充满智慧的人,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惜做手脚,而当她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安东尼奥: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葛莱西安诺: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公爵:为人稳重慈祥。

剧本高潮:《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剧中情节线索到这里会合,主要人物全部登场;矛盾冲突双方正面交锋,决定了胜负;全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和鲍西娅的形象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在这一场都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这场戏,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及矛盾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过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法庭”一场来看,它写法庭审判,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却把这场戏写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然后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才能。这场戏围绕着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展开戏剧冲突。

剧中内容:夏洛克上场之前,威尼斯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告诉我们,安东尼奥被捕入狱以后,公爵曾一再劝告夏洛克作一些让步,可是夏洛克顽固坚持,公爵对这个“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毫无办法,不得不让他们当庭 8 质对。这一段简短的开场承前启后,交代了场景,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与他展开辩论,要求他放弃处罚,但都遭到拒绝。公爵劝他慈悲为怀,夏洛克坚持“照约执行处罚”,其原因在于他“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在夏洛克看来,只要有钱,自己喜欢怎样就可以怎样,谁也管不了。巴萨尼奥许以两倍的金钱替安东尼奥还债,夏洛克不为所动。他以富有论辩性的语言,死死抓住资产者有利的威尼斯法令,当众宣言:“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见鬼吧!威尼斯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葛莱西安诺怒言斥骂,他反唇相讥,冷嘲热讽,刻薄挖苦,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的反驳也越来越厉害,显然占了上风。巧妙的铺垫手法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的关口,鲍西娅以律师身份出场了,剧情有了转折。她登场后并不直接宣判,还是委婉地劝导。但她一再宣布坚持依法审理,这无疑于鼓励夏洛克坚持处罚。夏洛克再一次抛去道义,放弃大量赔款,也就是断绝了自己的一切退路。最后,鲍西娅又劝他从起码的人道出发,在割肉时请一位外科医生,以免安东尼奥丧命。夏洛克的目的就是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等于当众表示自己要杀人,这就为鲍西娅判他有意谋害威尼斯公民的罪名提供了依据。鲍西娅以请君入瓮的方法让夏洛克自己钻进死胡同。鲍西娅的上场,对矛盾冲突的剧烈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鲍西娅似乎是处处为夏洛克打算,而实际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绝路。剧情发展到鲍西娅宣判,急转直下。鲍西娅接过夏洛克坚持的“照约处罚”判决只许割肉,不准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准多一点也不准少一点,即使是一丝一毫,也要诉讼者抵命。夏洛克惊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诉,但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鲍西娅执法如山,夏洛克只好节节败退,彻底败诉。被剥夺了财产又嗜钱如命的夏洛克,绝望地嚎叫:“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鲍西娅的一场戏,是神来之笔。她持着久负盛名的培拉里奥博士的一封推荐信,获得了公爵的信任。鲍西娅走上法庭,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完全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兴高采烈,得意忘形,百般奉承,誉之为“但尼尔”。众人陷入绝望,安东尼奥要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奇迹出现,剧情急剧转逆。鲍西娅的“照约执行”和用威尼斯的法律将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了惩罚。在这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作者善于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都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安东尼奥的懦弱精神,巴萨尼奥的重情重义的感情,都写的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写的很生动。在这场戏中,夏洛克给人的印象最深。这个贪婪的人,他的生命的中心就是钱。他行动审慎,对人谦卑。然而在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杀气腾腾,谁劝说也不行,寸步不让,金钱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因为他心中有数,消灭了安东尼奥,他就能赚很多钱了。他的残忍和固执是他惟利是图本质的一种表现。这种描写,揭露出资产者性格的最重要的特征。鲍西娅、安东尼奥一组人物是作者极力歌 9 颂的人物。他们情深意厚,纯洁无私,为朋友勇于自我牺牲。特别是鲍西娅,才智非凡,见义勇为,在一群贵族男子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略施小计,便巧妙地击败了夏洛克。这一组人物,与夏洛克形成对照,寄托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鞭挞了资产阶级拜金狂的残暴和贪婪,这正是作品的中心所在。

但是,作品中对商业资产家安东尼奥的美化,正反映出莎士比亚资产阶级立场和人文主义的阶级实质。法庭审判一场,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夏洛克的语言十分丰富,他一张嘴对付几个人,语言很有论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又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出老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上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的心理。比喻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词语的华丽色彩和生动性。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用这个比喻出他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死安东尼奥的决心。安东尼奥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葛莱西安诺用一连串比喻表明了他对夏洛克的憎恶。剧中各种人物的丰富生动的语言,显示了莎士比亚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法庭”一场戏,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透过这个精彩的片段,我们可以窥视莎士比亚戏剧艺术世界无比壮观的动人景象。

简要概括:《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他的一位好朋友因要向贝尔蒙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没想到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巴萨尼奥(安东尼奥的朋友)欢天喜地的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来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来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罗伦佐,罗伦佐也是安东尼奥的朋友之一,又是个基督徒。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

5.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阅读论文 篇五

从小我就很迷恋沈从文,更迷恋他的《边城》。读书时,就知道《边城》是蜚声中外,饮誉文坛的名著,被誉为‚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梦幻中的湘西绝唱。以致很多人,甚至怀疑《边城》里的人物是虚幻的,是沈从文梦幻中的故乡童话。其实不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最为真实,最为本色的湘西。只是现在已经物是人非,甚至也人物两亡了。

与其说《边城》在写景,不如说是在写人性。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净土,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集中受到许多人的关照,在彼此洋溢着的笑靥中,没有欺骗,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在这片桃花源,生存不需靠金钱来维持,彼此信赖,关心使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这里没有凭金钱建立的等级制,即便是比较富裕的顺顺,待人接物也毫不傲慢,还主动送给翠翠祖孙许多粽子。淡泊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使我们找不到丝毫‚文明‛社会的礼法与习俗,这看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在作者的白描中,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切,或者说,是人类内心中对真善美本质的渴望使这一切显得真实。而一百年前的湘西,甚至现在湘西的偏僻处,就是这么一个远离王化的自在自得之地。翠翠是这片水土养育的精灵。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翠翠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沈从文所有作品中,描写的最美丽最纯粹的少女形象。美得不可方物,美得叫人心痛。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

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

原来来做媒的是为老大。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老二。老二想做云雀,老二有诗人性格。翠翠喜欢老二不喜欢老大。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老二爱翠

翠,喜欢翠翠,他在碧溪阻为她唱了一十七个晚上的歌。他认定自己命中就是个撑船的。翠翠感觉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梦见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说媒的是老大,老大却死去了。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老二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爱情破灭。爷爷死了,她仍与黄狗来弄渡船。

翠翠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缩影。更是沈从文年少时见过的女人的命运的综合。沈从文是敏感而早熟,他对女性的爱,超出常人。沈从文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在沅水流域漂泊辗转。这六年时光,造就了他一生的生命意识与情感模式。不论是凤凰城里的杨小姐吸食鸦片而死,榆树湾大家闺秀的吞金而亡,芷江女子马小姐的沦为压寨夫人,还是高枧乡下女子巧秀的私奔而寡,还是黔东女子的落草为寇,都叫着红颜薄命。其实都是湘西女子悲剧命运的缩影与写照。这些女子的美丽与命运,都触动过沈从文年轻而敏感的心灵,都是沈从文一生念念不忘。她们身上已经具备了翠翠的美丽与忧伤。以致沈从文有深刻独到的感悟: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叫人忧愁。

作为一个来自湘西边地的小说家,自然对自己的这些人生经历,难以割舍。而且沈从文也明言,自己写小说散文,就是表现最纯最美的人性。他也说过,时间造就一切,也毁灭着一切。他只是梦想拿自己的笔真实的记下一些光影,一些人事哀乐。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且温暖的爱着这一方山水,爱着那些生存在历史之外芸芸众生。所以,沈在写出《边城》之前,已经在不同的小说散文里,刻画回忆过那些美丽而忧伤的女子的人生遭际。我想可以那么说,沈从文就是为那些美丽忧伤的湘西女子而生的,沈从文所有的文字,最终就是为了成就《边城》,为了雕琢出不朽的翠翠这一不染尘埃,且充满悲剧意味的少女形象。

翠翠,是很多湘西女子的浓缩。但最直接最厚重的,是以为湘西泸溪县城的女子。这段故事保留在沈的《湘西散记》里。那是一九三四年一月,沈回家到凤凰看望重病的母亲。坐船溯流而上,夜泊泸溪。他想起了一个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女子。那是他十五岁第一次从军出门,与凤凰军人一起下沅陵,傍晚停泊在泸溪码头。他与一个朋友上街去玩。见到小店铺里一个最美丽精致的女孩子。让他们惊艳不已。且都在心底发誓,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娶这漂亮女子。可是时光流转。十六七年后,沈以教授与文学家的身份,再次经过少年梦幻的小城。竟然不由自主,又来到这当年的店铺前。那店铺竟然还在。沈只看到柜台后一个瘦骨如柴的老人,在咳嗽。沈随意说:‚买点东西。‛这老人抬起头,朝内门喊:‚翠翠!翠翠!有客人买东西。‛门内应声而出,竟然就是那个留在记忆深处的买绒线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这让沈感到恍如梦幻,似乎时光倒流了。当他定神看看那老人时,他明白了,这过早衰老的吸食鸦片者,竟然就是当年自己的朋友。他不敢惊动这位故人,只是从旁近打听到,原来这朋友因迷恋着女子,竟然从部队溜了,且如愿以偿的娶到了泸溪女子。但女子在生翠翠时,竟难产而死。现在他们的女儿就是眼前的翠翠姑娘。那一夜,沈从文在泸溪沅水岸边独自散步,彻夜未眠。他感叹着人生的命运与得失。翠翠就是这样产生的。

读过《边城》我记忆最深的是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不知为啥?总觉得它意蓄着什么似的,就像块磁铁深深地吸引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而这绵绵无尽期的等待,充满了悲剧意味,叫人魂牵梦绕,哀婉缠绵不尽。

而我觉得傩送这个人是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沈从文以他的人生阅历,自然知道翠翠的爱情结局。他见得太多了,且一切都是命啊!但他又不愿意明明白白的悲剧写出,只是留给读者凄美哀婉的回味与想象。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独守渡船的孤身女子,心里思念着傩送,但傩送却怪罪翠翠的祖父间接导致哥哥的死去。包括傩送的父亲顺顺,也心里以为儿子的死与翠翠有关,且要傩送与团总的女儿结婚。傩送就是因这些总错复杂的原因,而离家出走桃源了。

6.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 篇六

1.名著阅读。(3分)

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请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这段故事名为《_______》。(1分)

(2)根据该故事情节简要概括鲁达的性格特征。(2分

1.(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拳打镇关西》 评分:共1分。

(2)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等。评分:共2分。答出两点即可。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写出他身上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4分)

精神:

举例:

2、答案示例:精神: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举例:孙悟空大闹天宫。他被骗到天庭,屡遭羞辱,大搅蟠桃会,偷御酒,吃仙丹,勇斗神兵,虽败犹荣。评分:精神1分,举例1分,分析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名著阅读。(2分)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 写得《 》。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 、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3.答案: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大人国 飞岛

评分:每空1分,共2分。第一空只答“斯威夫特”也对;第三四空能答出大人国、飞岛、马(慧骃)国中的两个地名即可。

4.《简爱》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位 的女性。(2分)

7.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 篇七

文学经典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的对话中, 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 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正因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初中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教材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序, 以突出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 相辅相成的目的。

二、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媒体都有报道,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更是深有同感。对本校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阅读品位堪忧。学生课外忙里偷闲读点东西, 主要是为了放松消遣, 他们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

2.阅读方式堪忧。“读影视版”“读连环画”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如对初中生最感兴趣的《西游记》的阅读方式调查, “读原著”有20%、“读简缩版”有40%, “读影视版”有40%。

3.阅读习惯堪忧。对八年级800个学生进行调查:学生选择“圈点批注”的有230人次;选择“摘抄好词好句”的有250人次;选择“写读后感”的有50人次;选择“只读不动笔”的有270人次。也就是说, 有33.7%的初中生课外阅读基本只读不动笔。

三、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分析

导致初中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很多, 大致有几个方面:

1.没有时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学生课业负担重, 从早读到晚自习, 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 学生没有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支持。在学校, 教师以分散精力, 影响学生为由, 不提倡阅读课外阅读;在家里, 家长只看学生成绩, 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3.缺乏指导。很多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 渴望读些好书,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 学生无从选择, 往往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四、我的思考

如何改变这种令人忧虑的阅读现状,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潜心摸索, 得出些许粗浅的认识。

(一) 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少做题, 多读书”的主张。为了切实让学生有时间可读, 又不增加其负担, 我就大力提高课堂效率, 尽可能减少其他作业。把以往一些抄写这些费时、低效, 甚至起反作用的作业, 大胆废除。与之相反, 将课外阅读当作一门天天要做的作业来布置, 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的占有, 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 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

近年来, 中学生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只凭喜好, 随便找一些武侠、言情、搜奇猎怪的小说来读, 这样不仅收获不大, 反而容易受书里不良东西的影响, 产生副作用。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得切中肯綮:“……如果不加引导, 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 那么, 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 消遣作品, 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如果我们培养了这么一代人, 这将是一个绝大的悲哀。”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就会陷入误区, 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 从而背离“好读书, 读好书”的课外阅读宗旨。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 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 向他们推荐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

(三) 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序指导

初中生的阅读刚刚起步, 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 不仅收益甚微, 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 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阅读, 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 养成不良阅读习惯, 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如冰心的《繁星·春水》,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展开联想和想像, 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像《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 学生容易被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 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 掌握故事的大概, 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 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 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四)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导师, 是阅读的最大动力。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 教师只能引导, 不能越俎代庖, 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允许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自主权。只要内容健康, 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喜欢想象、幻想的同学可以选择《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等;有远大抱负的同学, 可以选择《名人传》、《居里夫人传》等……其次, 应积极开展活动, 保持学生兴趣。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 让学生以“保尔精神之我见”为话题作演讲;读《水浒传》开展讲故事比赛……这些活动, 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8.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 篇八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过去,学生阅读文学书籍,被视为不搞好学习看闲书,更有甚者视之为违纪犯错,嗤之以鼻。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课间读文学书籍,被没收或毁弃的现象亦司空见惯。殊不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作品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读文学作品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如入圣境,五彩缤纷,令人惊喜。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含英咀华,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需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作品,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不要怕费时费力,不妨开几节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尽情欣赏,痛饮一回古典文学的甘露琼浆。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虽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绝不单单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小说,而是展现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同时折射了整个封建社会日暮黄昏无可奈何的凄凉景况。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即人学。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上一篇:盛山十二诗?绣衣石榻,盛山十二诗?绣衣石榻韦处厚,盛山十二诗?绣衣石榻的下一篇:微电子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