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2024-07-0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精选9篇)

1.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篇一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通过两个实验,观察晶体、制作晶体,并进行食盐记录。

3、通过欣赏各种晶体,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白糖、食盐,都为粗颗粒的)味精各1包、玻璃片1片、蜡烛1只、火柴

1、试验单、书本。

师:制作的食盐和味精的晶体,浓盐水、滴管、采集的晶体标本 PPT:各种晶体PPT,观察和制作提示 教学流程:

一、观察常见的微小晶体,了解晶体的特征

1、引出研究的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用放大镜来观察,我们今天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物质,叫晶体。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白糖、食盐、味精他们都是晶体,谁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一画这些晶体。

2、实验一:借助放大镜观察晶体 观察提示:

实验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味精

思考:放大镜下的细微颗粒和肉眼看到的颗粒形状一样吗?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先介绍白糖的观察结果:小组长汇报后组员补充,汇报完后,询问其他同学的看法,了解大多数同学的观察情况,得出:白糖的颗粒形状是正方体。依次介绍味精和食盐。

汇报完后请学生概括:谁能来总结性的说说观察的结果? 师提示:不同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同种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 生回答。

总结: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观察其它晶体,概括晶体的共同特征

二、自制晶体 实验二:制作晶体

实验器材:蜡烛、食盐溶液、味精溶液或白糖溶液、玻璃片 实验猜想:我们制作的晶体和未融化前的晶体会一样吗? 操作提示2:

(1)把玻璃片用木夹子夹住,在离外焰 5厘米以上的位置加热,缓慢移动玻璃片,使受热均匀。

(2)有一半的溶液析出晶体后就不再加热,让水分自然蒸发。(3)请仔细观察结晶的过程,和结出晶体的颗粒形状。师:已经看清楚操作提示的小组来领材料。

2、学生领取玻璃片,制作并观察晶体。学生领取玻璃片,制作并观察晶体

学生反馈,教师帮助不成功的小组寻找原因:是因为加热过度,晶体失水的缘故。

3、学习制作大晶体

师出示自己培养的大晶体,学生观察,阅读课本第9页学习培养的方法。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培养。

三、回顾课前的问题

反馈学生的课前提问,能解决的解决,不能的引导课后再研究。

2.《放大镜》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5、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6、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3.《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 篇三

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主题目标的预设: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让幼儿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感知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不同。

2、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3、知道有些物体能溶于水。

4、初步感知仿生学的原理。

5、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6、初步了解复制的方法。

(三)技能目标:

1、学习用弯折的技能,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电线立体造型。

2、学习立定跳远及变化花样玩绳。

4.幻灯机 放大镜教案之一 篇四

幻灯机 放大镜教案之一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

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

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篇五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6.高中化学离子晶体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关于离子晶体,教材以离子键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比较熟悉的NaCl晶体为例子,介绍了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并对一些性质作了解释。教材还通过举例归纳一些离子晶体的溶解性,使教材与初中内容衔接,帮助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教材除了选择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和使用通俗的语言外,还选配了较多的插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提高兴趣。

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曾学习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离子晶体,不但可使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但由于该内容抽象,离子晶体的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学生不易理解,均摊法求晶体的化学式也是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

设计思路:

1、为了加强直观教学,尽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3D动画把离子晶体的空间结构充分展示给学生,关于均摊法求化学式也就由难变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2、这节课我大胆改革,是一节学生自主学习课,全部的课程内容都在课件中体现,无须教师讲解,学生只要操作电脑就可以把本节内容学习,并配有课堂练习、趣味化学等,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在书本上,教师只起到引导、适时点拔的作用。(该课件在哈市课件大赛上获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离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理解离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学会确定离子晶体化学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 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均摊法求离子晶体的化学式 教学策略 诱导、分析、推理、归纳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3D多媒体课件,安装在每个同学的电脑上,以便于学生自主操作。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教 师 活 动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引入:电脑展示几副晶体的图片,请同学说出这几种晶体的名称,并追问:你还能举出哪些固体是晶体?

小结:

1、晶体的定义

晶体的分类及依据:根据构成晶体的粒子种类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分为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

提问并小结:

粒子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等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瓦耳斯力

过度:不同的离子,半径不同,空间排列方式也不相同,性质也会有差异

离子晶体

定义: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面成的晶体

离子晶体的结构分析:(以NaCl、CsCl为例)

= 1 GB3 ① NaCl晶体:

课件展示:指导学生点击“NaCl晶体结构模型”

学生观察: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周围吸引着几个带相反电荷的Cl-?每个Cl-周围吸引着几个带相反电荷的Na+?

分析:每个Na+周围吸引着6个Cl-,每个Cl-周围同时吸引着6个Na+

追问:Na+周围紧邻且等距离的Na+是几个?

Cl-周围紧邻且等距离的Cl-是几个?

学生点击课件,观察分析

结论:在Na+周围紧邻且等距离的Na+是12个,在Cl-周围紧邻且等距离的Cl-也是12个

过渡:CsCl晶体与NaCl晶体结构相同吗?

= 2 GB3 ② CsCl晶体

课件展示:CsCl晶体结构模型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相同的两个问题,并得出

结论:

每个Cs+周围吸引着8个Cl-,每个Cl-周围吸引着8个Cs+;

Cl-周围紧邻且等距离的Cl-是6个

在Cs+周围紧邻且等距离的Cs+是6个

师总结讲解:

离子晶体的构成微粒:阴阳离子

NaCl与CsCl是化学式而非分子式

过渡:其它离子晶体的化学 式是如何确定的呢?

用均摊法确定晶体的化学式

= 1 roman i 处于顶点的粒子

= 2 roman ii 处于的棱上的粒子

7.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篇七

课时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能在方格纸上观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按一定倍数把各边进行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观察出图形各边是按一定倍数进行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难点: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教学过程: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认识你们,并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这节课,那同学们你们想认识老师吗?生那老师把自己的名字介绍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师;有什么问题吗? 师:有什么要求吗? 师板书:放大 师:那我来把它放大,(教师边说边把图片拖的很大,使学生只看到图片的一个局面,)怎么样,现在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指导学生发现图片太大了,可以缩小一些。教师板书:缩小,然后把图片拖到适当大小。师:刚才老师的名字经历了什么?

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

(1)观看主题图。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放大缩小想象,那我们现在来观察两幅漂亮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回答。

二、探索新知

1、理解什么叫放大缩小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还真多。那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怎么理解放大和缩小?

师:原来你们是这样理解的,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看看数学上是怎样理解放大缩小想象的。

师:国庆节期间老师去重庆永川动物园拍了一张大象的照片,由于是远距离的拍摄,图片很小,现在老师把图片放大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的哪些地方变化了哪些地方没有变。这些变化的地方与我们的放大有什么关系? 生: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同学还有其他发现吗? 如果学生观察的不够仔细,教师可以把放大缩小的过程多演示几遍,指导学生从现在图形的长是原来长的几倍,宽是原来的几倍。

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吗?你对他的这个发现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你可以问一下这位同学

尽可能地引发学生与学生的争辩,通过争辩让学生对图形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规律理解的更加深刻,如果学生在这里提不出问题,教师则作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这里强调长和宽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的目的是什么呢?

指导只有长和宽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图形才不会变形。师:那如果是缩小想象呢?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小组合作观察,请小组代表汇报。

指导学生说出长和宽都缩小原来的几分之几,这个图形也不会变形。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规律。现在请同学们归一归,放大缩小的规律。学生归纳,教师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询问有其他观点吗

师:刚才同学们在归纳的时候老师也进行了总结,看看老师的观点和你们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3: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讨出了图形的各条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不会变形这个规律。这个结论是否真实可靠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看大屏幕,如果我要把图片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由3格增加到6格,按刚才你们得出的结论,猜猜宽会扩大为多少格? 学生猜测可能

学生回答后能够课件直观演示,师:刚才我们把图形进行扩大,那如果要把图形缩小,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你们来试着猜想一下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抽学生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我们的可靠性验证,再次证明,我们在把图片扩大和缩小后,你们发现什

师;要怎样才不会改变图片的形状呢?

师:也就是说图形各边只能按一定的倍数进行扩大或缩小,图片形状才不会变,那我们今天研究的放大缩小现象和你们原来生活经验理解的图片放大或缩小有差异吗? 三:练习巩固

师:我们刚才理解了怎样放大或缩小才使图形不会变形,现在大家动动眼,走进小小观察室,指名同学回答。师:刚才大家已经擦亮了双眼,现在大家继续走进小小诊断室?

师:刚才同学们开动了双眼,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实践,再抽一两名学生作业到展示台集体订正并说一说。点评学生的操作,你们动手能力真强。

刚才同学在摆的时候老师也摆了一摆,你们看看老师的这些摆法正确吗?

师: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很不错,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自己,请看大屏幕的要求,小组合作摆,请学生上台展示。师:刚才同学们眼手都动起来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完成抢答提升。

指名学生抢答完成,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完成这么多的闯关练习,这节课一定收获不少吧,你都有那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8.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7例4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1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3(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9.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教学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上一篇:2023迎新活动主持词下一篇:大学生个人挂职学习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