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共14篇)(共14篇)
1.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一
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为了熟悉和掌握农产品营销价格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产品价格调整以及不同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差异的原因,提高科学的市场调研能力,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学校
周边的农贸市场和超市、沙市中商和沃尔玛,了解了本地农产品大概的市场价格行情。由于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农产品价格的调查,所以本文主要对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差异的对比分析,在实地问访中农产品有价格调整幅度的产品大类及具体种类,以及这些调整的原因。
一. 调查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过程
1.调查研究方法。此次调查研究方法为询问法和直接观察法。
2.调查研究内容。此次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类: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肉蛋类和水产品类。
3.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新风市场、新风二路市场、富迪超市、美廉美购超市、沙市沃尔玛和沙市中商。
4.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28日,主要环节为:(1)设计调查问卷表;(2)实地走访;(3)统计和分析调查表;(4)总结(写调查报告)。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2.调查分析
农产品市场价格对比表(零售)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贸市场价格与超市价格每一个类别都有差异(当然这其中也有由于调查的原因,数据的对比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可以看出粮食类和水果类的差异较小,蔬菜类个别价格差异较大,如东北大米的差价为0.1725元每斤,而青椒的价格差价达到1.1425元每斤。粮食类:
蔬菜类:
3.差异原因
(1)两者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
农贸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摊贩经营者们生产规模小,所售对象是众多分散的消费者,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并且经营大致相同的产品,而超市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超级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其所提
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差异,导致价格与集贸市场相比也有不同。如沙市沃尔玛水类产品有专门的高级的制冷和水箱区,一斤鲫鱼卖8.8元每斤,而农贸市场只售7.5元每斤。
(2)两者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同
农贸市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大多是单个的摊户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他们所能掌握的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超市由于其规模性和专业性,他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同业的价格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4.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像青椒、茄子价格最近有一定的上涨幅度,如青椒,27日价格为1.5元每斤,而28日售价为2元每斤,一天之类涨了0.5元,像瓜果类的产品总体上价格有下跌,香蕉下降幅度最大,而像猪肉、鸡肉等肉禽类的产品没有较大的涨跌幅度。
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1)季节及气候的影响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反季节的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但总的来说,农产品的生产还是要受到季节周期的影响,而天气因素是当前科技水平还无法控制的,极端天气的出现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影响供给量,从而影响价格。
(2)贮存、运输成本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的农产品容易发霉、变质、不易贮存,如水产品类的农产品,如果没有相配套的良好的设备,在运输途中就会变质。现代化的贮存设施会延长农产品的新鲜度,但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所以农产品的贮存、运输成本会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关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相关替代品的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4)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提出并推行了各种有效的扶持措施,如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农业种植补贴等,这些政策在直接或间接上对农产品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增长,提高了产量,从而稳定了价格。再如最新的2014年“中央一号”中提出了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切实保证农民收益”,政府的政策能调整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二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首先要保障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安全委员会的定义,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品。可见,稳定农产品价格是实现农民脱贫,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反之,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导致市场供求的失衡,威胁粮食安全,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波动频繁、随机性强等特点。〔1〕〔2〕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着巨大影响,〔3〕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总体上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4〕因此,从农村脱贫、保障粮食安全视角再度审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研究包括几个内容。一是价格波动的原因。不同时期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不同,短期波动来自成本冲击,长期波动源自成本冲击、供给冲击、预期冲击和货币冲击〔5〕以及成本推动的刚性等;〔6〕食品价格波动受到长期和短期两种驱动力影响。二是价格波动的分析框架。它包括传统供求均衡分析、非线性蛛网模型、价格粘性,信息非对称性影响等理论。三是价格波动的分析方法。学者们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和H-P滤波法将价格波动来源分解为趋势变动、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要素。〔7〕〔8〕四是价格波动的特征。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呈现周期性明显,对称性差和重复性差,〔9~11〕以及群集性、时变性、非对称性等非线性动态特征。〔12〕五是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比如,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由国际向国内传导〔13〕和我国畜禽产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14〕虽然上述研究促进了价格波动理论发展,为稳定价格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建议,但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研究混淆了价格与价格波动。价格和价格波动在定义和传递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15〕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并不等同于价格上涨。二是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只是从外生因素加以描述,并没有从价格自身和定价过程给出解释。三是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研究主要局限在价格传导理论或者通货膨胀理论,而对于价格粘性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仍然很少,这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价格粘性理论表明,农产品价格的不频繁调整或者波动是因为总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菜单成本、尾数定价、公平定价和信息成本定价可以解释大量商品价格不频繁调整的原因。从价格本身来看,菜单成本阻碍厂商的连续调整价格,尾数定价倾向于稳定价格促进消费;从决策行为看,厂商为掌握定价先机需要耗费大量信息成本,要维持公平价格以防止消费者的惩罚。〔16〕
我们基于价格粘性理论和价格波动测量方法探索价格波动的内生特征,并提供相应的理论解释以及政策建议。用来自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2003~2013)的33种主要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月度、季度和年度数据,采用MatlabR2012b编程,分别计算变异系数和无条件标准差测定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率,并对其进行横向比较、跨期比较和统计频率对比,用GARCH模型检验月度价格波动的稳健性,结合价格粘性理论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变异系数
农产品价格通常是不平稳的,会呈现出随机游走现象。当价格不平稳时,农产品价格的方差和标准差会随着时期不断变大而趋于无穷大,这意味着方差的估计依赖于样本所在的时间长度,因此需要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用软件MatlabR2012b中的ADF函数对农产品月度价格数据进行批量平稳性检验;令农产品价格的对数收益率,即rt=ln(pt/pt-1)。ADF检验结果表明,H (r)=1,即r是平稳的。由于不同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不同,用r的变异系数CV表示价格的波动风险程度,以便于横向比较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其中,s和分别表示研究期内r变动的标准差和均值。
2.无条件波动率
横向比较说明了不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但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特征。由于2007年5月爆发的食品价格危机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为了探究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的时期响应特征,我们将比较2003~2007和2008~2012两个时期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的跨期变化。
由于{rt}序列平稳,同种农产品两个时期的均值变化不大,rt的标准差不依赖于时间长度,因此用无条件波动率的大小比较两个时期的波动变化情况。无条件波动率Unvol是价格序列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s,所谓无条件是指它没有考虑任何先验信息,仅仅依据统计数据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样本个数。
通过MatlabR2012b编程计算得到两个时期各种农产品价格无条件波动率,并且使用F统计量检验跨期价格波动差异的显著性。
3.价格波动的统计频次比较
不同的时间统计频次可能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用农产品价格的月度、季度数据分别计算了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无条件波动率,并且用F统计量检验两期波动性变化的显著性,从而比较数据频率变化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4.价格波动的稳健性
GARCH模型是目前主要研究价格波动传递的核心模型, 它能够反映价格波动的稳健性。〔17〕GARCH (p,q)表示为
其中,由于rt是平稳的,从而rt的均值是一个常数,故只要把rt序列去均值化,就得到残差序列。方差模型的因子系数和(α+β)表示估计方差的稳健度,如果|α+β|<1,表示方差会越来越小;反之|α+β|≥1则趋于无穷。
常用的GARCH模型包括GARCH (1,1),GARCH (1,2),GARCH (2,1),当价格序列超过100个样本时,不加考虑的使用GARCH (1,1)模型进行相关分析。〔18〕因此,用2003~2013年月度价格数据序列构建GARCH (1,1)模型的方差方程。
三、结果与分析
1.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与菜单成本有密切联系
图1显示:在33 种农产品中,原粮、油料、渔业、畜牧、油料等17种农产品价格波动程度比较低(CVr≤5),蛋禽、畜牧、豆油、苹果等10种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5<CVr≤V0),蔬菜和香蕉等6种农产品波动最剧烈(CVr>10),它们的占比分别为51.52%,30.30%和18.18%。这体现了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异质性。原油等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基础地位,政府调控较严,供求均具有刚性;蛋禽等供给有周期,不易储存,运输成本高,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蔬菜等供给季节性强,流通渠道常常受阻,这些供求环节的异质性必然体现为价格的异质性。
2006~2011年农产品价格调整频率达到2.45次/月,其中蛋禽、鲜菜、鲜果等均高于3 次/月;农产品价格平均调整幅度均为3%左右,其中鲜菜价格调整幅度达10.29%,鲜果则达4.56%;价格调整频率和幅度较低的仍为大米等国家管制较严的品种。这些农产品价格粘性特征与其价格波动特征相互印证。〔19〕菜单成本理论认为,改变价格或者说引发价格波动需要付出菜单成本,包括重新定价、编制新价目、更换标签、通知顾客、信誉降低等各种成本;只有当价格波动带来的预期利润大于价格不调整的预期利润与菜单成本之和时,厂商才有动力引发价格波动;否则,这种成本阻碍厂商诱发价格波动。〔20〕由于蔬菜和水果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随行就市”之后的预期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价格波动必然较大,而价格粘性较小;相反,基础性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政府补贴压低了市场价格,因此价格波动很小而价格粘性较大。因此,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价格粘性负相关。
2.农产品价格跨期波动与时间相关定价模式有密切联系
表3 中月度跨期波动比较显示, 从2003~2007年到2008~2012 年,在p<5% 时,33 种农产品中13 种价格波动程度发生显著变化。其中,香蕉、花生仁、棉花、豆油等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大豆、面粉、小麦、粳稻、活鸡、粳米、籼稻、籼米、羊肉等粮食作物价格波动幅度减小,这充分体现了同一大类农产品价格跨期波动趋势趋同的特征,即类聚性。其余农产品价格波动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时间相关定价模式可以解释多数农产品跨期价格波动较小的市场原因。信息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了解新信息耗费成本,因此只有部分厂商愿意付出成本依据新信息制定新价格,而其余厂商则仍依据过去的信息制定价格。在这种信息成本影响下,市场中的总量价格波动与时间相关;每段时间内市场中只有部分厂商改变价格,受部分不改变价格的厂商影响,加总得出的社会总量价格显示出一定粘性。〔21〕上述4类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增加,9类粮食作物价格波动减小,恰恰证明了信息成本和时间相关定价模式的存在性。
3.农产品不同频次价格波动与时间相关定价、状态相关定价模式有密切联系
表1 中季度跨期比较显示, 在p<5% 时,27.27% (9/33)的农产品的季度价格波动显著减小,39.39% (14/33) 波动显著增加。 从类聚性看,作为主食的蔬菜、水果和粮食类农产品等季度价格波动显著下降,鱼、鸡、猪等肉类食品和豆、油、棉、花生等经济类价格波动显著增加。
对比发现,33.33% (10/33)农产品在月度和季度价格跨期波动都是显著的;但是季度价格跨期波动显著的农产品比月度价格跨期波动显著的农产品多13种,这说明农产品价格统计时间跨度越大,频次越低,波动幅度越大,农产品也越多。比如活鸡月度跨期波动显著下降(-0.0174),但季度跨期价格波动显著上升(0.445)。可见,农产品季度价格波动比月度波动增加了。
时间相关定价模式表明,季度比月度时间更长,自然有更多厂商愿意支付季度信息成本,了解市场信息,调整市场价格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导致季度价格波动增加。另外,中国消费者的定价模式主要是状态相关定价,这体现为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实际上是厂商根据农业行业特点、产品的季节性、气候风险以及和宏观经济的通胀等因素,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调整价格的结果。〔22〕
4.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健性差异与政府调控、公平定价和状态相关定价模式有密切联系
在p<1% 时,18.18% (6/33)的ARCH项和GARCH项系数均显著,说明它们的价格波动受条件异方差的显著影响。其中有4种产品的 α+β>1,说明波动会越来越大,不会出现衰减;有1种农产品的α+β在0.5~1.0间,价格波动经缓慢衰减后趋于0。可见,仅有4种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ARCH项系数表示序列相关关系,代表单位外部冲击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表2显示,20种农产品ARCH系数在1% 水平均显著,其中 α大于0.5 的农产品占51.52% (17/33); 豆油(3.44)完全受外部冲击影响,牛肉(-0.062)和面粉(-0.026) 几乎不受外部冲击影响。可见,不同农产品受到的外部冲击并不相同。
注:当p<5%时,↑表示F检验显著上升,↓表示F检验显著下降,—表示F检验不显著。S2~S1表示第二期的无条件波动率减去第一期的无条件波动率的差值。
GARCH系数反映自相关关系,代表以前价格波动对当期波动的影响,其值越大,自身记忆的影响越大。10种农产品GARCH系数在1% 水平下均显著。其中,5种农产品的GARCH系数大于1,2种农产品的GARCH系数在0.4~1.0之间,它们受自身价格记忆的影响较大。比如大白菜(1.089)对价格波动具有较长的记忆,以往价格波动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带鱼(-0.204)的以往价格波动会引发当期价格波动反向缓慢变化。 可见, 仅有大约30% (10/33)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记忆影响和持续性。
注:p<1%时对应系数对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
总之,GARCH (1,1) 模型的方差分析显示,在33种农产品中,原粮(玉米除外)、油料(油菜籽除外)、畜牧农产品(活猪除外)价格波动主要是外部冲击引起的。在其余农产品中,鸡蛋、草鱼、带鱼、大白菜和四季豆主要受自身价格预期的影响。可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稳健性差异很大。
政府调控和公平定价是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健的政府和市场原因。政府调控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也会通过不同市场主体的策略性行为及产权等因素间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从而影响价格波动。〔23〕比如政府调控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其价格长期低于生产成本。〔24〕公平定价指出厂商一旦制定不公平的农产品价格,消费者因为遭受不公平的歧视将给予厂商今后不再购买其产品的惩罚。当然,状态相关定价模式决定了部分厂商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为追求超额利润而不断调整价格,导致价格波动巨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应用变异系数、 无条件下波动率、GARCH模型等方法和价格粘性理论,发现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外部表象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异质性和类聚性。即不同农产品变异系数、无条件下波动率、GARCH模型检验上存在不同规律,但属于同一大类农产品(比如蔬菜类)价格波动具有类似的特征。
第二,从内生机制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粘性,即整体价格波动没有明显增加。我国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与菜单成本密切相关,跨期波动受时间相关定价模式约束,不同频次价格波动与时间相关定价和状态相关定价模式有关,波动稳健性差异与政府调控、公平定价和状态相关定价模式相关。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根据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的异质性、类聚性和粘性特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形成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应急管理措施。全面收集和分类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对于蔬菜、水果和肉类等可能类聚波动的商品价格加强检查和监测,提高市场价格监测和波动预警分析能力,充分重视特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 “异质性”和 “类聚性”,即同类相似,类间分化,从而降低信息成本。
第二,充分理解和应用价格粘性理论,从价格自身和厂商决策两方面探索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内生治理机制,应用政策激励厂商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降低价格内部冲击的负面影响。
3.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 波动特征 现状
农产品价格稳定与否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先后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辣翻天”、“苹什么”等现象,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因此,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现状,为稳定农产品价格波动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1978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表现为缓升缓降趋势,然波动周期缩短,波动频率加快,且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特征。首先,利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方法,对1978年-2010年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可以大体将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划分为6个周期,分别是第一个波动周期:1978-1987年;第二个波动周期:1987-1993年;第三个波动周期:1993-2001年;第四个波动周期2001-2005年;第五个波动周期2005-2008年;第六个波动周期从2008年刚开始一个新的波动周期,未完成1/4个波长。由此可见,各周期的波动时间和波动幅度差异较大,但有周期变短,幅度缩小的趋势。2001年以前经历的三个波动周期较长,分别为9,6,8年,且波动的幅度较大。随后的波动周期有缩短倾向,波动周期均未超过5年,且波动幅度小于之前的三个周期的波动幅度。其次,波动周期的对称性差。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前三个波动周期,波峰基本出现较早,随着2001年后波动周期缩短,波峰年份向中间趋动,但没有明显的对称性。
2.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结构分析
通过农产品的具体分类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了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结构特征。农产品可以大致分为种植业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等四大类。通过了解各类产品价格波动的情况,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结构特征。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库选取2004-201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见表1)
可见,农产品价格指数是一方面受到由畜牧业产品和林业产品价格牵引上升,同时得到了种植业和渔业产品的向下的牵引力。其中,畜牧业价格波动程度最大,也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最要成因。而渔业产品价格波动较小,可以不对其做重点分析。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峰出现在2008年第一季度,然而各类产品并未在当时形成波峰,畜牧业产品和林业产品都是在近期2010年以来形成波峰。各价格指数的波谷基本都是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说明全球金融危机都农产品价格的整体影响效果明显。
2.1畜牧业产品价格波动结构特征
由于畜牧业价格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最主要成因,因此有必要了解畜牧业中哪几类产品是其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畜牧業产品中猪肉价格是波动最大的一种,波动程度为24.84,居各种畜牧业产品之首。其次是奶类,毛绒类,再次是牛羊,最后是家禽和禽蛋。由此可见猪肉价格的波动是畜牧业产品以及整个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调控猪肉价格对合理控制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林业产品价格波动结构特征
林业产品共由三大类构成,分别为木材,竹材,胶脂和果实类林产品。这三类产品的最大值分别为110.82,120.41和139.24,最小值为93.77,97.32和83.35。同时其标准差分别为4.4547,5.4735和13.6412,由此可见胶脂和果实类林产品波动幅度最大,是林业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2.3种植业产品价格波动结构特征
种植业中波动原因可以通过粮食、油料、棉花、糖料、烟叶、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产品的波动情况发现。其中波动程度最大的是棉花,其次是油料、糖料、茶叶,再次是水果和粮食,比较稳定的蔬菜和烟叶。种植业的波峰最高值在2004年第三季度,和粮食的最高值出现在同期。而其他品种的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度左右。其中棉花和水果在2010年底开始出现最高值。最低值主要集中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相继出现。
粮食在种植业产品中总体波动相对稳定,说明国家调控政策对粮食的价格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粮食是农产品之根本,因此,对粮食作物中各类产品波动情况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粮食作物中,波动最大的是豆类,其中大豆的波动程度最大。波动程度为16.0373。其次是薯类,波动程度为10.5096。再次为谷物类,其中中稻谷的波动最大,波动程度为11.84925。
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表现为缓升缓降趋势,然波动周期缩短,波动频率加快,且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同时,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到猪、胶脂和果实类林产品、棉花和大豆等四类农作物的影响。这四类产品中猪价格和大豆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传递效应。原因在于大豆作为猪产量的重要饲料,是猪价格形成的主要成本,因此二者波动程度趋同,政府可以通过调控大豆价格的途径一定程度上稳定猪价格的大幅波动。然,胶脂和果实类林产品、棉花与猪和大豆的价格波动不相关,呈现出明显差异性。由此可见,胶脂和果实类林产品市场,棉花市场与猪和大豆市场的供需特点明显不同,政府对各类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不能通过单一途径得以实现,还需要根据各种农产品市场特性通过多种手段调整供需缺口,从而实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0906)
参考文献:
[1] R. Hodrick and E.C. Prescott, 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mimeo, Pittsburs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1980
[2] Nerlove M. Estimates of Elasticities of
Supply of Selecte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J].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56(38): 496-509.
[3]王小鲁.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干预[J]. 经济学季刊.2001(10):171-192.
[4] 顾国达,方晨靓.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及其非对称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3):12-20.
[5] 张利庠,张喜才. 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价格波动的传导与调控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04-112.
4.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四
11月份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动态分析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11月“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环比指数是98.8(以上月为100),即价格水平比上月下降1.2%;同比指数是107.7(以上年同期为100),即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7.7%;定基指数是120.8(以为100),比上月定基指数减少1.5个百分点.
作 者: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单位: 刊 名:农产品市场周刊 英文刊名:NONGCHANPIN SHICHANG ZHOUKAN 年,卷(期): “”(47) 分类号:F3 关键词:5.产品价格调整通知 篇五
尊敬的经销商:
首先感谢您对藤格公司的长期信赖与市场支持,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藤格公司产品得以走进千家万户。为了瞒足市场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公司将在最近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产品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具体表现为:(一)产品价格计量标准调整:
本着更加务实的精神,公司对文化石产品计量都将采用实际留缝面积,每箱增加实际片数。(如:2系列文化石从以前的0.8平米调整为0.9平米)(二)砂岩板将采用新的加工工艺和新的原材料,使产品更具表现力。
a)将使用新的环保树脂材料替换原有的树脂材料,使我们的产品更加环保。b)将来的砂岩板原材料中石英砂将把粗砂更换为细沙,生产出的产品表面更平整光洁。c)增加洗碱流程,使表面颜色更逼真。
d)采用整体模板生产再切割的新流程,保证以后生产的砂岩板尺寸规格统一。
为了配合上述公司将采取的措施,对产品质量进行改良。特此公司决定对产品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详见藤格产品报价单),新价格表3月1日开始执行,请各位经销商提早做好准备,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021-60833293 杨小姐进行垂询。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对藤格公司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将用最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最优质的服务回报大家的厚爱和支持。
顺祝商祺
上海XXXXXX有限公司
销售总部
6.服装店新产品如何制定合适价格 篇六
零售价格的构成
1、采购价格
即购进商品的成本,因采购渠道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从工厂直接进货,采购价格就是工厂的出厂价格;如果从批发企业采购,采购就是批发企业的批发价格。
2、采购费用
采购费用是商品采购过程中支付的一切费用。商品采购价格加上采购费用构成商品采购成本。
3、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因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采购加上销售费用构成店铺的商品销售成本。
4、销售税金
销售税金是商品销售中向国家缴纳的税金。
5、销售利润
指店铺获得的利润。商品销售价格减去销售税金和销售成本即为店铺销售利润。
影响定价的因素
1、成本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成本应是定价的最低经济界限,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在市场竞争中,成本较低在价格决定方面往往具有较大的主支动性,易于保持竞争优势,并能得到预期的利润回报。
2、市场需求
对于需求,主要是了解商品的市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价格一经调整就会立即影响市场需求;而需求弹性小和无弹性的商品,调整价格一般对销售量无大影响。所以,如果某一时期在某一市场上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是增加的,则可以采取适当的提价措施;反之,则应适当降价。
3、竞争
在竞争的市场上,买卖双方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幸亏双方的行为只受价格因素的支配,所有的促销活动都只会增加商品的成本,因而使任何促销活动成为不必要的事情。
4、商品市场特点
①消费者购买频率
购买频率影响着商品周转率。商品周转率高,应薄利多销,对于一般服饰店较适用,而高档服饰,则周转率低,利润率应高一些。
②商品自身特点
商品本身的质量水平,决定了定价的高低,特别在服装行业,更为突出。
③市场占有率
7.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七
第一, 成本上涨。
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 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8.55%。其中, 雇工工价年均上涨14.18%, 化肥年均上涨15.21%, 机械作业费上涨21.06%。劳动力成本刚性增加, 农资、种子、化肥等各种物化投入年年增加。
第二, 饲用需求增加。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2012年全国饲料产量增长近千万吨, 小麦的饲用需求变化情况更为突出。2011年之前, 我国小麦的消费结构比较稳定, 主要包括生产面粉、饲料、制种和工业原料, 其中制粉需求基本上占小麦消费总量的3/4。2011~2012年以来, 玉米小麦比价不断加大, 摊低成本的需要使得小麦的饲用消费量大幅增加。2011/2012年度, 小麦饲料消费量达到2300万吨, 较2010/2011年度的1 3 5 0万吨, 增加7 0%以上, 小麦的饲料消费比重也从2010/2011年度的12.2%, 上涨到18.8%。
第三, 工业需求量增大。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保持高位, 随着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 粮油产品的工业用途尤其是作为替代能源的用途得到迅速开发。燃料乙醇在国内外的大量应用使得玉米消费量大幅提升, 收购价大幅提升并维持高位。
第四, 全球供应逐步偏紧。
受自然资源总量制约及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等因素限制,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再增已十分困难, 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的情况也基本相近, 各主产国也存在相似情况。从长远分析, 不变的产出和扩大的需求使价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1年玉米价格在第三季度之前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状态, 在第三季度过后出现回落。而2012年价格在开年之时就较高, 前三季度也处于增长的趋势, 但增幅没有2011年明显;第四季度过后, 价格出现回落, 降至2011年同期水平。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玉米价格仍将小幅回落, 降至2000~2100元/吨的水平。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 预计2013年全年玉米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将在2200元/吨左右持稳运行。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一季度两年的小麦价格走势差异不大, 第二季度都为价格震荡期, 第三、四季度两年度的价格出现明显差异, 2012年价格要显著高于2011年同期水平。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价格将无剧烈变化, 仍会在较高价位上运行。2013年全年的价格会产生一定的跌宕起伏, 但总体价格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一季度两年的大豆价格走势变化不大, 从第二季度开始, 2012年的大豆价格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明显上涨。2011年价格走势平缓, 而2012年的价格曲线出现显著攀升, 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缩水、国际大豆价格上涨。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其价格的增速将有所回落, 以4600~4700元/吨的价格持稳运行。2013年第二季度, 大豆价格将有所下降。
8.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八
1世界咖啡价格的历史和最近发展
1.1咖啡生产者的支付价格变化
图1显示选定的国家中咖啡生产者的支付价格变化。选定的出口国家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印度。在大部分的出口国家中,最高观察记录在最近5年里,在2010/2011作物年度咖啡价格达到顶峰。除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价格低水平之外,2000/2001和2003/2004财政年度之间,几乎所有出口国的咖啡生产者的支付价格达到最低纪录。尽管普遍以本地货币支付给生产者,这些价格均是用美分/磅支付,所以这些变化可由波动的汇率表示。
1.2最终消费者的咖啡价格变化
进口国家消费者支付的最终零售价格一般较高,尤其在意大利和英国(见图2)。英国消费者偏爱速溶咖啡,其零售价格较高。自2008年开始,零售价格达到高峰期。该价格一般以本地货币记录,但这里以美分/磅显示,因此汇率的变化可能有影响。
1.3伦敦和纽约期货市场的价格
期货价格与一个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交付特定数量和等级咖啡的完全规范和标准化的书面合同有关。该合同每天以期货市场协商。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是主要的国际咖啡贸易所,分别交易小粒种和中粒种咖啡。图3表示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月平均价格。
1.4国际咖啡组织综合指标和组织指标价格
图4显示1965-2013年国际复合指标价格的表现。综合价格的历史纪录表明咖啡市场的循环现象和不稳定性。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交替出现很明显。这里可以看出4个主要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交替出现的时期。1971-1977年是第一个和最长的价格上涨期,高峰期在1975-1977年。由于巴西的霜冻影响,价格上涨的第一个时期归咎于咖啡供求的不平衡。其出口配额根据国际咖啡协议在1972年停止。紧接着1978-1980年咖啡价格轻微下滑,导致1980年出口配额重新启动。1981年其价格重新开始恢复,第二个咖啡价格上涨期一直持续到1986年。该时期也是由于巴西和其他生产国的气候问题影响。尽管1987年10月出口配额重新启动和1988年的价格恢复,1986年后价格长时间持续下滑。
该配额系统于1989年7月暂停,直到1993年价格仍很低。由于巴西霜冻,价格恢复开始于1994年4月,随后价格上涨,1994年到1997年上半年达到最高水平,达到价格第三上涨期,之后价格稳定下滑从1998年持续到2004年,该时期是咖啡危机时期,价格最低潮的时期。价格第四上涨期从2004年底开始,直到2011年价格仍坚挺,2012年价格开始下滑。该4种咖啡价格出现同样的活动(图5)。
2制成品价格和国际咖啡组织复合指标价格
咖啡生产国进口的主要制成品价格能影响咖啡出口价格。在影响咖啡出口额的进口制成品成本中,最常提及的是咖啡种植成本,特别是农业机械,例如拖拉机和肥料成本。农业成本可靠的数据不容易获得,该研究以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指标作为代替物。这是因为许多出口国家,咖啡是主要的外汇来源,机械或工业投入一般是进口的。因此咖啡生产国进口的制成品价格将对咖啡的相关价格有重要影响。
2.1农业机械价格和ICO综合指标价格
缺乏拖拉机、机车或飞机的可靠数据,我们决定使用联合国的制成品指标来代替(图6)。
图7显示按联合国制成品指标的通货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计算的国际咖啡组织复合指标价格变化。由此可见,过去50年里咖啡的实际价格比名义价格低。尤其是,2011年价格上涨幅度比以前认为的不太引人注目。2013年12月底咖啡实际价格下滑到2000年中期同样水平。
支付给种植者的价格与制成品价格指数相比较,在所有选取的出口国中的咖啡生产者购买能力(图8)。
2.2肥料价格和ICO综合指标价格
一般说来,在农业中采用2种类型的肥料: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无机肥料是在提高咖啡耕作生产率方面施用最广泛的土壤营养,这些肥料主要是氮肥、磷酸盐和钾肥。图9显示自1965年开始选定的肥料价格变化。
这里可以看出,在最近几年里咖啡种植者(他们集约利用进口的肥料)的购买能力下滑,由于自2008开始肥料价格上涨,其中咖啡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明显增长。
一般地,相对于工业产品部门和服务部门,商品部门是一个低生产率的部门。商品出口依赖型国家受到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根据经济学家Raúl Prebisch 和Hans Singer发展的观念,由于主要产品的世界需求不能随着世界收入的改变按比例改变,矿物和农业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的价格呈现下滑趋势。换句话说,1%的收入增长将导致主要产品需求少于1%的增长。该假设从Engel经济理论得出,消费者变得富裕时,他们收入较小的部分用于购买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然而,咖啡出口国的贸易条件的影响将取决于主要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
3价值链分析
咖啡价值链涵盖在整个产品供应链的活动,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所产生的收入。然而,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者,特别是中介和交易员的准确经济股票数据不是现成的。
不过,已经努力分析全球咖啡产业的总体价值,基于最终的消费者支付价格的消费。该评价的结果是2012年咖啡产业的总消费额为1 734亿美元。然而,必须牢记,这个估计是基于一些假设和估计参数(比如咖啡平均零售价格、一杯咖啡的成本、每公斤烤咖啡杯的数量),这里精确的数据经常不完整。因此,必须谨慎处理该估计结果,关于咖啡价值链的详情在文件ICC-106-1(选定的进口国的咖啡价值链)。
4结论
总而言之,应该注意,相对于制成品,大量发展中国家继续取决于农业产品出口贸易条件的负面影响。然而,出口结构随着时间改变,这导致主要商品的重要性减少。过去50年里许多生产国家的咖啡生产率也已经明显增长。这使咖啡出口国以更大的效率生产更多咖啡,这将部分补偿任何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损失。还有一些咖啡出口国变成为工业化国家提供制成品的国家,这将进一步减少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对各个咖啡出口国的贸易条件的更深度的分析将可能得出更清晰的结论。
9.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九
2012高考作文预测
就农产品价格上涨给报社的信
要求:
1.价格比较
2.分析上涨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田开发房地产,化肥、农药价格影响。
3.建议 鼓励农民种地,建立法律保障体系阻止在农田上开发房产,政府补贴农资产品.Dear editor,I’m a high school student。My name is Li Hua.As is seen by all of us, The price of Farming product grows higher and higher.Take rice for example, Last year a bag of 25kg cost 75 yuan, but this year the price of same weight costs 125.The price grows almost doubled.Some poor families can’t afford it, neither can I.What costs the growth of the price? According to a survey, There is not enough human power in the rural area, most of which go to town to try their fortune.That makes some rich farmland left abandoned.What a pity!The hi-price of the producer goods adds to the price of farming products.I suggest that something be done to end this situ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ety.First we should encourage farmers to remain in the country by giving them some favourable policies.Second laws of protecting farmland should be made.What’s m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bring down the taxes of the producer goods.Only in that way can we leave a happy life together.亲爱的编辑,我是一个中学生。我的名字叫李华。
正如我们都看到的那样,农产品的价格涨得越来越高了。以大米为例,去年25公斤一袋的价格是75元,今年同样重量的价格是125元,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一些贫穷的家庭付不起这个价格,我也一样。
是什么导致了价格的上涨呢?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了,多数的劳力都进城碰运气去了,那是的一些肥沃的农田撂荒。太可惜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的上涨也使得农产价格雪上加霜。
10.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十
鄂价房服[2007]77号
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物价局:
为规范房地产测绘产品价格行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测绘产品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303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对房地产测绘收费进行了规范。根据一年来的试行情况,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房地产测绘收费(即测绘产品价格)为经营性服务收费,具有相应房地产测绘资质的测绘机构在向委托人提供合格的房地产测绘成果时收取。
二、本通知所规定的房地产测绘收费不得向农村农民建住宅收取。
三、土地测绘收费。
(一)建筑用地拨地定桩测绘收费,按照1816元/件4点收取。每增加一个点加收454元;
(二)建筑物放线测绘收费,按照1816元/件收取;
(三)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按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发布土地管理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鄂价费字[1992]130号)文件执行。
(四)土地测绘产品其他项目收费按国家测绘局国测字[2002]3号文执行。
四、房产测绘收费。
(一)房产平面图测绘(1:500)(不含房产调查和分户图绘制)按每平方公里32万元收取(或2万元/幅),由委托方交纳;
(二)房产测绘费按实地测量的建筑面积计收。
1、新建房屋房产测绘费由开发经营者交纳,计入房价。房产测绘费收费标准为:住宅每平方米1.36元,经济适用住房按此标准的70%收取。非住宅每平方米2.40元。
2、实行预测和实测的城市,预测和实测的收费标准之和不得超过上述标准,并应由所在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合理确定分解办法。
3、存量房交易,应以原产权证书上的测绘结果为准,任何单位不得强制重复测绘。但有下列情况的,应按实测的收费标准向委托人收取费用:
(1)交易当事人对原产权证书上的测绘面积持有异议的;
(2)已有测绘资料,但房屋坐落发生变化的;
(3)要求办理房屋权属分割、合并的;
(4)经批准改、扩建的房屋;
(5)其他由交易当事人委托进行测绘的。
4、查阅、复制房屋测绘成果资料,由房屋测绘成果管理部门向申请人按每套资料分别收取。查阅费:单位50元;个人30元;复制费:单位300元;个人150元。
5、房产测绘成果鉴定费:根据国家建设部、国家测绘局[2002]第83号令《房产测绘管理办法》精神,当事人对房产测绘成果有异议的,可委托国家认定的房产测绘成果鉴定机构鉴定,鉴定费用由委托人交纳。房产测绘成果鉴定费按户收取,住宅为2200元/户;非住宅为3500元/户。
五、以上标准为全省最高收费标准。各市、州可在此标准以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县(市)的收费标准。
六、土地、房产测绘机构必须到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湖北省服务价格(收费)监审证》,做到亮证收费,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审验。
七、房地产测绘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执行,不得重复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有关单位必须实行明码标价,公示服务内容,提供优质的测绘服务。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11.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十一
因此出口商在与供应商议价时需要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但外贸实务中不少出口商在谈判时方法单一、态度有时过于强硬,缺乏技巧。下面从谈判角度重点就出口商在议价方面的策略及要点做针对性分析。
一、避免无单过度压价
在与供应商价格谈判的过程中,出口商如果想获得有竞争力的报价,议价时一般会采用两种策略:
一是“欲擒故纵”策略,即在价格上无法达成一致时,故意表现出不想继续谈判,从而迫使供应商接受目标价。二是“挑剔”策略,针对产品本身的各种指标、例如质量、颜色、款式、材料、工艺等方面提出相关问题,借此降低供应商的谈判信心,从而做出让步。
除此之外,不少出口商习惯在价格谈判中只从自身角度出发,总希望获取更低的工厂报价而忽视对方的反应,这是不可取的,特别在不能确认得到进口商订单时更不合适。
通常出口货源根据产业分布的特点往往集中在某个相对固定的区域,例如江苏的玩具制品、机械产品;浙江的纺织品、义乌的轻工业品;福建的鞋帽以及广东的电子产品等等,同地区同行业的供应商之间多少都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和工厂议价时出口商必须清楚在无实单的情况下过度向供应商压价对自身信誉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实例1:2010年8-9月间,宁波某A公司外销员王某收到美国买家询盘,数量约为一个集装箱的运动服饰,单价折合约人民币46元每件,随后王某向B、C、D三家供应商询价。为了使自己获取谈判的主动权,王某发盘的内容都是客户有整柜的出口订单,希望得到最优的价格。等收到报价后王某又同时要求3家工厂每件降价6元,由于还价的幅度较大,其中B、C两家供应商并没有接受,D供应商在反复核算后降低了部分利润接受了王某的还盘。但是最后王某由于其他原因并没有获得买家订单,同时也没有把结果反馈给D,随后又有几次类似这样的询盘,也都不了了之。后来三家供应商在某次展会中见面时不约而同的谈起了A公司询价的事,都很不满意,又发现和自己接触的王某是同一个人,之后当王某再次找他们询价时,D便随便报价敷衍了事,B、C则把对其报价提高了5-10%。
所以出口商应当给供应商传递一种信息,双方是在共同争取订单,从主观意识上拉近相互的合作距离。只顾讨价还价而没有订单支撑,时间久了供应商就会失去合作的信心。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如果针对某一供应商压价后本应得到进口方订单,但最终又选择别处订货,这种破坏商业信用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二、避免凭单压价以及压价后立即下单
通常出口商在取得订单后可以再尝试最后一次还价,供应商有时会再降1-2%左右,虽然幅度很小,但这已是其自身利润中的一部分,因此这里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要用订单施压
很多出口商喜欢以实盘为条件,认为订单在手就有条件促使供应商再让一点。比如直接报出比市场价格低2-3%的最终价并许诺接受就立刻下单,但是商业交易中的信任与忠诚是相互的,这种方式会使供应商觉得出口商没有长远眼光,只会产生被迫的反感情绪。反之如果将议价的先手交于供应商,把自己和供应商视为一个整体,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好很多。
实例2: 2012年5月初南京某服装公司外销员B接到英国一笔儿童服饰出口订单,交货期2个月,B核算后大约有5-8%的利润率。B在议价时为了自己掌握主动,于是告知工厂有现成订单但同时要求工厂在最终报价中再降低4-5元每件,折合利润率大致3%左右。经过反复的拉锯式谈判后,供应商勉强按B的要求降价接下了该笔订单。但在随后生产中,供应商因为有数笔订单同时履约,加之B报价的利润率实在过低,因而把B的大货全部排在了生产计划的后期;到7月底交货前B经过多次催促,虽然结果没有耽误交期,但整个生产过程也非一帆风顺。
从供应商自身角度看,优先安排利润率高的订单以及在生产进度中的产能分配,选择原料的进货渠道等方面都属于正常的调节范围。出口商明明得到买家的价格有竞争力,还要继续凭单向工厂压价,使供应商带有情绪备货,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实例3:2013年6-7月间,某玩具公司C接到美国客户关于长毛绒玩具熊的询盘,买家希望在单价上从24.6元(折合本币后)降至23.5元,并承诺如能降价肯定下单。在与工厂交涉时,C并未通过订单迫使工厂让步,而是如实告知工厂目前有笔在谈业务,但买家认为价格偏高,如果能再进一步降价2-3%,买家很有可能立即下单,重要的是C并未向供应商提出希望的目标价,而是询问供应商的意见,让其先做决策。结果经过再次核算,供应商最终同意再降价约2%,大约在24.1元左右,而C也说服买家最终从23.5元加价0.6,尽量的保护了供应商的利益。
(二)不要压价后立即下单
当出口商尝试最后还价时,供应商会有两种反应:一是重新核算盈亏,为了长期合作,结果是工厂接受出口商的价格;二是报价确实过低,供应商无法接单。但无论是何种反应,出口商都不宜最终压价后立即下单,应当采用“迂回”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 最终降价,不要立刻下单
如果即刻下单会让供应商感觉到并不是双方共同去争取订单,而是出口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凭订单向自己再度压价。这样供应商在今后交易中就容易提高报价以留出还盘空间而不是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了。
合适的方法是当供应商最后一次让价后,隔天下单,这样会让供应商感觉出口商的签单能力较强,给予价格支持就有可能拿到实单,而且自己也参与其中,其实很多供应商也愿意参与到出口交易中,以便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商品需求的变化。这样一来供应商就会尽可能的给予出口商最优的报价支持其接单,彼此的信任度也会增强。
2.没有降价,仍不要立刻下单
这种情况说明工厂在价格上已经没有让步空间,但也不要立刻下单,因为供应商会觉得出口商原来有订单在手,同样会使其产生胁迫感。合适的方法是出口商先告知工厂买家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合作意向后再转入价格,表明买家对价格的态度并使供应商明了低价对彼此来说利润空间都很薄,表示出将和买家再次沟通的意愿。让供应商觉得自己具备很强的合作意识和互利观念。等隔天后再告知工厂通过进一步的沟通,买家最终同意接受原来的价格。
这样供应商对出口商的谈判能力和责任感都会非常满意,虽然本次没有再降价,但最终仍然接到了订单,出口商今后就更容易得到供应商全面的配合。
三、提高价格谈判成功率的要素分析
在价格谈判中出口商要想提高成功率,尽快成交,自身谈判的基础就要扎实,可以从以下要素具体分析。
(一)产品成本
要准确判断工厂报价是否合理,成本是关键,包括原料价格、产地、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能、品质控制、管理成本等。熟知产品就容易在谈判时掌握主动,假如供应商报价过高,出口商就可以根据掌握的成本价针对性还盘。不同供应商对还盘的反应是不同的,但从根本上讲,熟悉产品成本在议价时就可以做到高效,还价时也能准确定位。
比如出口全棉运动帽,供应商出厂报价为22元左右,实际成本18.5-19元,出口商还价19元,直接还到成本价附近,这样的还盘对于一部分供应商来说不太会考虑,只会觉得价格太低,没利润不想接,也没有下文,对于这样的供应商即使不合作也罢;另一部分供应商会觉得出口商对于产品成本非常了解,是熟悉运动帽行业的买家,会把这个还价当做实盘认真对待,比如在19元基础上加价3-6%来争取成交。还有的供应商也能根据19元判断出口商是否专业,并告知自己能接受的目标价,委婉表达出希望能适当加价的意愿。
熟知产品成本是价格谈判的重要基础。如果出口商对商品不熟悉,对成本构成不甚了解,习惯性认为供应商为了还价方便都喜欢虚高报价进而扣除10%以上的高比例还价,而事实上工厂报价已经在合理区间内,这样就会被觉得不懂产品胡乱开价而遭到供应商的拒绝。
(二)生产繁忙度
如果正值产品出口旺季,供应商生产任务繁忙,在交期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出口商在谈判时需要“换位思考”,不仅不能还价过低反而要根据自己利润率的情况适当加价1-3%左右,以此来鼓励供应商接单并保证到期按时交货,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手工要求高、产量低、工时长的出口订单更是如此,甚至有时需要做到宁可自己保本也要保证工厂的部分利润。
反之如果处于出货淡季或者订单不足的时段内,价格谈判的时间限度就比较宽泛,供应商也会有耐心仔细核算。无论繁忙与否,出口商议价时还需要注意沟通方式,保持一种平和、互惠的交流态度。
(三)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
价格确定后,在合同中承诺的付款时间要守时。供应商最反感也最担心的就是出口商欠款,这不仅对工厂的日常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更是诚信和尊重的标识,即使特殊情况也应当提前告知供应商以获取理解。
实例4:2013年江苏某汽车配件出口商D在浙江台州联系了某汽车车内装饰用品生产商,订单金额80万人民币,以价格为主的订单细节全部谈妥,在付款方式上台州工厂开始坚持合同签署后预付30%,生产开始后支付40%,生产结束后剩余的30%尾款付清后发货;对此D公司表示有一定难度,于是联系了当地另一家有良好关系的供应商,请其做第三方担保,并且在报价上提高了0.5%,最终关于付款方式双方约定好预付25%,75%的尾款于发货后凭增值税发票10天内付清。事后D公司如期按照约定分批完成了货款的支付,完成订单的同时也成功开发了一家新的供应商。
(四)不要计较价格中“蝇头小利”
商品价格都是双方仔细核算得出,一旦确定就应严格遵守。但也有的出口商喜欢占些自以为是的小便宜。比如本来谈好的单价是40.16元,在没有和供应商沟通的前提下,最终下给工厂的合同上单价变成了40元,又比如单价是74.72,下单时的合同价变成了74.50。这种斤斤计较的方法是断不可取的,这么做在订单金额上的差别虽然不大,却给供应商留下了不讲信用、过于算计的负面印象。例如本来单价是74.72,下回工厂直接将最终报价报至75元,出口商反而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实务中出口商不仅不能计较“抹零”、“归整”这样的蝇头小利,反而应当做到“五入四不舍”,比如谈判的单价是13.85元,下单的单价可以根据自己的利润率往上调整至13.90-14.00元。毕竟生产是出口的核心阶段,当遇到“赶交期、赶船期”等特殊时段的时候,多付出的零头和供应商的努力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会使工厂觉得出口商有气度、够爽快;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在供应商心目中的地位。
总之,在供应商品价格谈判中,出口商必须意识到与供应商间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逐步产生彼此间合作的忠诚度,出口商既需要争取拿到最优的报价又要兼顾到供应商的利益。在出口贸易中能开发出稳定的供应商是不容易的,出口商必须把自己和供应商共同视为出口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整体,熟练掌握议价的各种技巧,正确使用不同的谈判策略,特别要重视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反馈,不要过早亮出自己的价格底线,以共同扩大海外市场为目的,真正实现出口贸易中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永进.关系与民营企业的出口行为:基于声誉机制的分析. 世界经济.2012-02.
[2]梁春梅.中小型外贸企业生产供应商选择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13-05.
[3]杨明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的障碍因素分析. 江苏商论. 2010-07.
[4]叶章.宁波小微外贸企业竞争力现状调查及对策. 重庆与世界. 2014-04.
12.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十二
一、测算的基本方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国民经济中的任何一个部门, 只要从事生产活动, 都需要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从其他部门购进的原材料、燃料、中间产品以及由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 并将生产的货物和服务, 或作为中间产品供其他生产活动使用, 或用于消费、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 某一产品价格的变动, 通过生产联系会引起其他产品价格的变动。这种影响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
投入产出表就是对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1年) 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的一览表。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变量, 如价格、税收、投资等的变化对经济的各种影响, 均可以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模拟。为了充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我们有如下假设: (1) 受波及产品价格的变动, 都是由于成本中消耗费用变动引起的, 不考虑由工资、利税变动对价格的影响。 (2) 不考虑企业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后, 可能采取的各种降低消耗的措施, 以及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 (3) 不考虑折旧的变化。 (4) 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价格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利用投入产出原理测算, 假设有k个产品部门价格变动△Pk (%) , 其他n-k个部门为受k影响的部门, 其影响是由k个部门价格变动而呈成本推动型变化。
(一) 对其他产品价格指数影响的计算
由k个部门价格调整, 使得所有产品都有转嫁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的预期。则其他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Pn-k为被k个部门影响的其他n-k个部门价格变动指数, △Pk为变动价格的k个部门的价格变动指数, An-k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去掉对应的k行和k列后的子矩阵, Ak (n-k)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中对应的k行和n-k列交叉元素作成的子矩阵。
其中由于k个部门价格调整, 对n-k个部门价格的直接影响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Pn-k为被k个部门直接影响的其他nk个部门价格变动指数, △Pk为变动价格的k个部门的价格变动指数, Ak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对应的k行元素去掉相应的k列元素后的子矩阵。
(二) 对产品价格总指数影响的计算
因几种产品调价而引起其他产品价格变动, 并且由于经济生产中各种产品的结构不同, 使得产品价格调整, 对社会产品价格总指数的影响也不可能相同。价格变动对全社会产品价格总指数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T为由k个部门产品调价的幅度, 以及由此引起其他n-k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所作的行向量, X为各部门产品总产出作成的列向量, IT为对应维数的单位行向量。
(三) 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影响的计算
同理, 可计算调价后对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指数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IX工业
式中, 因k个部门产品调价, 以及由此引起其他n-k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动, △PT工业为所有产品部门中由工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所作的行向量, X工业为各工业部门产品总产出作成的列向量, IT为对应维数的单位行向量。
(四) 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影响的计算
根据成本推动理论, 上游的PPI上涨必然加大下游的CPI上涨压力。高涨的PPI指数能否传导到CPI上, 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取决于整体下游行业的产能是否过剩。许多影响因素无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 而对CPI的理论影响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部分产品调价可能对居民消费价格 (CPI) 指数影响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因k个部门产品调价, 以及由此引起其他n-k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动, △P1T为所有产品部门中由居民消费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所作的行向量, Y1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由对各产品部门的消费支出作成的列向量, IT为对应维数的单位行向量。
二、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的波及效应影响测算
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变化情况, 假定煤炭、石油、电、燃气和水价格分别提高10%;同时认为按照这样的假定价格调整后, 各产品生产的投入结构、盈利水平和经营管理不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基于河南产业结构现状, 利用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模型 (123个部门) 分别测算每种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对其他产品价格的波及影响。
(一) 煤炭价格调整10%
经过测算, 影响系数超过1%的行业有4个, 分别是炼焦业、肥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影响系数小于0.2%的行业分别是保险业、金融业、木材及竹采运业、废品废料、管道运输业 (见表1) 。综合来看, 煤炭价格调整10%, 影响PPI变动0.76个百分点, 影响CPI变动0.29个百分点。
(二)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调整10%
本行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重要元素, 或提供能源, 或提供原材料。因此共有11个行业的价格影响系数超过0.5%。其中价格影响幅度超过1%的4个行业, 分别是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料生产和供应业、肥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 (见表2) 。综合计算,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调整10%, 影响PPI变动0.49个百分点, 影响CPI0.19个百分点。
(三)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价格调整10%
计算结果显示, 电力、热力价格调整波及面较广, 影响行业较多, 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提价10%后, 有14个行业的影响系数在1%以上, 47个行业影响系数涨幅超过0.1% (见表3) 。相应地,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价格调整10%, 将影响PPI调整1.16个百分点, CPI调整0.51个百分点。
相对于煤炭、石油、电力价格变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燃气和水的价格变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相对要小, 根据测算, 它们分别提价10%时, 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均不超过0.1%。
测算结果显示, 当这些基础性产品价格调整后, 对工业行业的影响普遍要高于农业和第三产业, 基本上集中于采掘业和重化工业等高耗能行业, 这些行业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刚性大, 依赖性强, 因此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就比较明显,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是石油加工、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相对于制造业要小, 第三产业中受资源性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大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影响较小的行业是批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等。综合来看, 作为中间投入品, 水、电、燃料等产品价格的上升最终会抬升企业生产成本, 并传导至其他相关行业, 但在上下游产品之间存在影响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
三、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
资源性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工业化初期, 其生产经营以垄断行业或公用产品提供的行业为主, 政府对这些商品的价格实行低水平的价格政策, 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当前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 已成为资源性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水资源价格方面,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结构体系、价费政策体系、合理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在电力价格方面, 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 将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形成。在煤炭价格方面, 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 减少政府对煤价形成的干预;研究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在石油天然气定价方面, 按照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原则, 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 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力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系, 也是对一些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争取在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走向市场。
(二)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保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平稳进行
价格改革不仅直接关系行业、企业和部门利益, 而且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取得群众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 要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关系。一是资源部门自身的改革深化应当先行, 资源部门应在进一步明晰产权、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 适当放开资源生产环节的经营权, 引入竞争, 提高资源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二是对于不同的资源产品逐步进行分类改革。如果众多资源价格同时上涨, 将会形成推动价格全面上涨的合力, 使宏观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三是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如生活用水等不宜完全放开, 须继续实行政府定价政策, 必要时要实行和加强财政补贴。四是在进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同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改革必须协调跟进, 同步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或补偿机制, 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五是在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同时适当调整现行财政税收体制, 改过去的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针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进行课税, 提高各种涉及环境保护的税、费征收标准。重视资源属地的利益, 让地方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得到应得的利益, 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问题。
(三) 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市场监管
13.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十三
而且,业务员还有一最怕:产品价格高,前期根本没人认,根本就没办法再推广,只得处处受气!
既然新产品推广,都说难,而且新产品在推广期,价格确实比对手高或者突破了业务员的心理底线,那么,业务员应该怎么办呢?
案例:
可口可乐公司的酷儿系列产品上市之初,曾经就比竞争对手的价格定位高20%,但经过良好有序的市场运作,最终还是取得了突出的市场地位。不但取得了市场的最大份额,而且新产品推出层出不穷,在近年来又不断推出酷儿活力水、酷儿爽白等系列,产品不但一直比竞争对手高,而且还越卖越火!
其它很多企业的产品虽比对手高价上市,也都取得了成功。这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少见。
其实,企业的产品定价现在普遍是依照消费者的接受能力来定的,按照企业的利润要求的产品定价越来越少;虽然竞争对手对照法来定价的产品现在也不少,但也有很多企业都是按照比竞争对手稍高(快速消费品产品比对手高一元至几元)来制定产品价格的,并不一定只是要比对手价格低。企业的产品价格比对手高或者本身定位较高,是企业定价的普遍现象,
只要在业务拜访和交流过程中,业务员能挖掘到产品高价的支撑点,并让客户接受,价格高的产品不是卖不出去的,反而能卖得比对手好,卖得比预想要好。
经过现实验证,在新产品推广时价格高,而又不能通过内部调整将价格降下来的情况下,业务员应该有以下这些方面来作努力:
一、尽量铺货广,带来拢聚效应
铺货是新产品上市“临门一脚”,这是任何一个业务员推广新产品时的“第一绝招”。价格高,只能说明产品再由中间商销售给消费者时可能有难度,但铺货过程中,中间商更多的是关注中间价差,而不仅仅是价格。所以,虽然产品价格高,但利用价差或者其它方面的利益来铺好货,这是可能的。
而相对于企业来讲,虽然产品价格高,但一定是在中间价差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在这方面,业务员一定要看清楚价格高与价差高的区别,从而消除铺货和销售的障碍,迅速将产品铺货工作达成。
二、开发新品上市拜访指引
如果产品确实价格高,价差也不是太大,并不足以吸引经销商或者消费者,也就是说,在推广过程中,经销商或者消费者都可能存在异议,那么,首先就要在业务员拜访之前,由公司统一制定“上市拜访指引”或者说是“异议应对方法指引”。
将新产品上市过程中经销商或消费者可能反映的问题、业务员心里存在的疙瘩都“挖”出来,并尽量找到新产品(甚至是包含企业的)所有优势点,将这些优势点来应对这些问题(当然必须是有充分说服力的!),并且用口语的形式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本“新品上市拜访指引”的主要部分。
可以说,在新产品上市时,不管产品价格是真的高或者甚至是合理,到任何一个经销商或者终端处,他们的第一反映都是“产品太贵了!”,得到优惠条件是任何一笔交易的购买方的本能。这本“新品上市拜访指引”就会对真正的价格高或者购买者想得到优惠二者明确区分开来,从来非常有利于业务员来解决这些异议。
14.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 篇十四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特征的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如四川的“会理石榴”、新疆的“库尔勒香犁”、浙江的“常山胡柚”等等。这些特产大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非常关注。原产地(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也是我国宝贵的财富。1994年以来,我国对这些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大多是通过注册“证明商标”形式来进行的;而目前则是通过“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两种形式来进行的。而实际上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只是叫法不同,实质上是同一种事物。然而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新闻很热闹,有些报道夸张地宣传了这种保护,有的甚至说加入WTO后,不进行原产地域名称登记,在国际上就得不到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等等,如浙江省的一份主流媒体曾刊发了一篇消息,称“获得原产地标记后,就相当于有了一本‘国际护照,„„获得原产地标记的产品不但受国家法律保护,而且受WTO所有成员的保护”等等;一些地方政府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日渐重视。相对而言,证明商标的宣传力度就要少得多,社会影响力也似乎有点淡化、不如从前。
对原产地(地理标志)进行“证明商标”保护既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工商职能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本文主要围绕农产品)作一比较,以增强工商部门对证明商标管理与保护的紧迫感、使命感。
一、两者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的规定,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证明商标根据其证明的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产地证明商标,如“常山胡柚”、“南丰密桔”等,另一类是特定品质证明商标,如“绿色食品”等等。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原产地域产品指利用来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所生产的,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并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以原产地域进行命名的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是对这类产品通过申请注册原产地域专用标志而进行的行政保护。
二、两者的内容与发展过程用来进行证明商标保护或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原产地名称(或称地理标志)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品质中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两个保护知识产权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中,都将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明确要求各成员予以保护。我国对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首先是通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的形式来进行的。1993年国务院批准修改的《商标法实施细则》中就明确规定将原产地名称作为证明商标予以保护,1994年国家工商局专门制定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从1995年3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受理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同时为与世界接轨和适应加入WTO的需要,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直接将证明商标的有关规定纳入其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的证明商标制度已日渐完善。到目前,已受理了大量的证明商标注册申请,并对其中数百件授予了证明商标专用权。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又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要求“任何地方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必须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必须依照本规定注册登记”„„这样一来,人们对什么是证明商标、什么是原产地域产品?以及如何将原产地(地理标志)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有点晕头转向。
三、两者的区别其实无论是原产地名称,还是地理标志,或者证明商标,虽然叫法不同,工商、质检部门对其申请注册和管理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实质上就是同一种事物。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原产地(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保护上,出现了对同一事物进行相互重叠、多头管理的现象。尽管两者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有道不清说不明的关系,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一是两者的依据不同,法律效力不同。证明商标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原产地域产品名称所依据的主要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为国家质检总局)于1999年7月30发布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也就是说,“证明商标quot;的依据主要是法律,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quot;所依据的主要是部门规章。
二是两者的申请主体不同:证明商标的申请主体是指符合相关规定的国内法人、事业单位,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国企业,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柑桔quot;就在我国取得了证明商标专用权;而原产地域产品名称保护的申请主体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则为”地方的质监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生产者代表成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简称“申报机构”),是比较纯粹的政府组织,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证明商标的主体是“市场化”的,更能体现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与国际的接轨,体现了“对等原则”,也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是两者的申请核准期限不同。一般来讲,“证明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要二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一般只要一年甚至几个月时间,较申请注册“证明商标”要简易的多。
【产品价格比较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苗木价格考察报告10-06
药品价格自查报告10-29
关于超市价格的调研报告07-13
食品饮料类的价格报告07-02
关于食堂餐费价格上调的申请报告10-15
关于加强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的调查报告08-29
倡导价格诚信规范价格行为09-08
价格促销文案10-04
商品价格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