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9-28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甜 甜 的 梦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31-33页“甜甜的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好奇心和积极地参与测量的愿望,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1分钱硬币、1元硬币、金箍棒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俗话说:“日有所思,梦有所想”。甜甜小朋友特别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天晚上,孙悟空就来到了甜甜的梦里,甜甜还跟着孙悟空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呢!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金箍棒变化视频)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去探索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金箍棒逐渐变短。

学生在桌子上找到这么长的一根金箍棒,先估计金箍棒的长度,再测量得出:1米。1米还可以用100厘米表示。引出:1米=100厘米。

2.课件出示:金箍棒又变短了。

学生猜测金箍棒现在是桌子上的哪一根?学生找到后,测量它的长度为30厘米。

3.课件出示:金箍棒又变短变小了,最后钻进孙悟空的耳朵里了。

学生猜测这时的金箍棒有多长,在学具袋中找到这根小金箍棒,测量它的长度。测量发现它不足1厘米,特别短。

师:要想准确地测量它的长度,需要认识一位新朋友——毫米。毫米可以用mm表示。

4.活动

一、认识毫米。(1)认识1毫米。

1毫米有多长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比划给大家看。师在屏幕上出示放大的尺子,告诉学生,尺子上1小格之间的长度是1毫米,并标出1毫米。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在展台上指给大家看,互相交流不同的指法。

(2)感受1毫米。

拿出一枚一分硬币,竖着放在尺子上,看看它有多厚?然后借助这一分钱硬币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看着用手势表示的1毫米,你有什么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举例。

(3)发现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mm的线段,再接着画一条10 mm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10mm就是1cm。

(4)用毫米量。

先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准确长度(1毫米),再量出另一根较长金箍棒的长度(2厘米3毫米或23毫米)。

5.活动

二、认识分米。(1)认识1分米。

课件出示:金箍棒又变长了。

学生在学具中找到和它一样长的金箍棒,师指出,这样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有多长?学生动手测量,发现是10厘米,由此引入:1分米=10厘米。

(2)感受1分米。学生借助尺子或者小金箍棒,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并举例说明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总结并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6.让学生把分米、毫米、厘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并思考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的时候,该怎样选择这些单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组内合作测量教师给准备的学具或其他物体的长度,先估后测,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展示交流。

2.填空:3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9厘米=()毫米

3.修改八戒的日记。

12月8日

星期二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接着走了20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分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

学生改错后,对八戒说点什么?

四、总结反思,知识延伸。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得很短很短。还可以变得很长很长(课件出示:金箍棒渐渐变长,最后高耸入云)。这时候我们该用什么单位测量?这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重难点: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学生尺一把、米尺一把,相关的插图、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口答。

在测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宽()厘米,注意测量的方法指导。3.揭示课题。

当我们在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必然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认识另两个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板书课题)

二、认识分米

1.同学们,在课前让大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约10厘米或20厘米,你们找到了吗? 请学生们说一说,如果遇到方便测量的物体,可以安排时间请大家一起来测量一下。让学生们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

2.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个铅笔盒宽约10厘米,就是这个铅笔盒宽约1分米。

问;如果这个铅笔盒长约20厘米,还可以怎样说?(指名学生说一说。)请学生比划一下1分米大概的长度。

3.请学生们画一画长1分米的线段,进一步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1分米大约有多长?(比划表示。)4.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5.提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分米比厘米大还是小?比米呢? 请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6.提问:l米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几分米?1米里有几个l个厘米?(师生一起在米尺上数一数。)l米就是几分米?(板书:l米=l0分米)学生齐读。

三、认识毫米

1.请学生们用学生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书背有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而且差的还挺多。)介绍: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厚度还没有一厘米,很短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尺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厘米中都有一些小格子,这每一小格就是1毫米。(板书)提问这本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你能测量出它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吗? 2.提问;1毫米大概有多长?(请学生比划比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一厘米里面到底有多少毫米呢?(板书:1厘米=10毫米)你觉得l毫米长吗?在测量哪些物体时,你会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确l毫米的长度,我们来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银行信用卡或IC电话卡,看看它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介绍:以前流通的1分饯硬币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l毫米„„

4.通过学习,我们又认识了毫米,你觉得毫米在已学的这么几个长度单位中应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请同桌两人按要求比划比划,一人比划一人测量,再不用尺直接比划。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是怎样在很快的时间里看出它们的长度的?(几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加上多出来的几毫米,一共就是几十几毫米。)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

(2)四人一组活动,先说说自己的橡皮厚度、铅笔长度适合用什么长度单位,再实际测量一下它们各自的厚度和长度。(3)指名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同桌两人一组活动,先估计它们大约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2)实际测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与自己事先估计的长度比较一下。5.小结。

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大约有多长?(请学生们分别比划一下。)它们有各自适用的范围。你能说一说吗?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们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应与实物的大小结合起来。7.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用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2)用学生尺实际量一量,以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

五、全课总结:

3.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吗?(出示:米和厘米)师:对,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1米=100厘米)师:要测量黑板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

要测量文具盒的宽度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你能用手势比划1厘米吗?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出示:1米=100厘米)

2、复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并设疑引入。

一棵树高约5()。一块橡皮长4()。一盒饮料高8()。一个文具盒宽大约1()。

最后一题:1米太长,1厘米太短,必须要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引入1分米。

师:说到文具盒啊,兰兰的小朋友可开心啦,因为妈妈刚给她买了一个漂亮文具盒。(出示文具盒)

师:这就是她的漂亮文具盒,她首先量了量文具盒的长。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演示,课件播放: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师: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文具盒的宽大约是多少厘米?(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

师: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谁知道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20厘米就是2分米)师: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2.认一认。

(1)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直尺看一看吧。

谁上台指给小朋友看?(指名上台)

从哪到哪是1分米?(从刻度0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

请谁和老师一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跟着他数一数。(拿着铅笔指着数一数)

师:10厘米也就是多少?反过来怎么说?

那1分米和10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1分米=10厘米)

学生齐读。

师: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外,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全班交流

师:为什么你们找出来的都是1分米?

小结:只要他们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① 师:刚刚我们在直尺上找出了1分米,现在请小朋友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这样拿着直尺,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拇指和食指不要动,轻轻拿开直尺。

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大概有多长。② 师:像这样,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谁能比划得最接近1分米? 3.画一画。

(1)师:刚刚我们又借助直尺比划出了1分米,你能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吗? 画1分米长的线段要注意什么?(直、10厘米、两个端点、标注)(2)投影反馈,提问:“你是怎样画的?”(3)师:如果都是从刻度0画到刻度10,问:“邵老师的这把直尺0刻度已经被磨损了,我该怎样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呢?

(4)小结:在直尺上不管从哪画起,只要画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5)师: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4.找一找。

(1)师:下面我们还请直尺做我们的小帮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2)全班交流。(插座、开关的边长,粉笔的长,铅笔的长,卷纸的宽,固体胶的长,水彩笔的长)5.数一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出示米尺:这是(米尺),大胆地猜测一下,1米里面有几分米?你这样猜有什么依据吗?

我们一起数数米尺刻度来验证一下吧!我们发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题目

师:你估计课桌的高大约是几分米,凳子呢?(2)小组合作,反馈。

(二)认识毫米。

1.师: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发现什么?

(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

师:要想测量它的厚度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2.师:当测量长度不够1厘米的物体时,我们一般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听小天使介绍一下。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可以数一数,学生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

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师: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

组织学生量一量5角硬币的厚度,发现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5角硬币,另一只手慢慢地抽出5角硬币。两个手指之间的小缝隙就是1毫米。说说对1毫米的感受。闭目想象1毫米的长度。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也是用毫米作单位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组织汇报。

4、师:在书上数出10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我们一起来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吧!选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说说自己测量的结果。生:1厘米不到。6小格。6毫米(讲解:5毫米线)

三、小结。

1.1.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为了使用方便,这些长度单位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你知道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2.那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一排?问:“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师:你能不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说,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多少厘米等于1分米,多少分米等于1米?(板书:10)

那原来学的多少厘米等于1米呢?(板书:100)3.师:还有不同排法吗? 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题目。指名回答。

(2)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橡皮的长度是35毫米的?

(3)提问: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大米宽2()黄瓜长2()3.“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下面老师想考考小朋友看谁量的又对又快。(2)提问:分别有多长(3)反馈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师:其实在生活中还有比1毫米更短、比1米更长的物体,那测量它们要用什么长度单位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去收集一下,下节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4.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填空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的长约5( )一本数学书厚度约5一张课桌长约1( )宽约40( )

1.学生尺上从“0”到“9”之间的长度是( )厘米或( )毫米。

2.学生尺上从“3”到“13”之间的长度是( )分米。

二、比较大小

5分米○5米 70分米○7厘米 11分米-9分米○30厘米

90厘米○9分米 15厘米○2分米 50厘米○5毫米

三、连一连

70厘米 7米

40分米 7分米

400毫米 400分米

40米 400厘米

70分米 40厘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上面线段长20毫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1分米短40毫米的线段。

五、应用题

1.上山的路长890米,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短90米,下山的路上多少米?

5.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xiaoxue.xuekeedu.com

《分米和毫米》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后对照教学要求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导要“简”: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实践应用的练习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习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较“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6.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班级姓名分数

1、生活中的数,比“0”大的数叫做______数,比“0”小的数叫做____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量。

3.如果-30表示支出30元,那么+200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 m记作-0.2 m,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5m 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向左移动12m,记作-12m ,“记作8m”表示向____移动_____m.6.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________米;海平面的高度为_______米。

7.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他家这个月水、电、煤气支出200元应记作________元。

8.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层,那么它下降6层应记作_______层。9.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应记作_________

10.一天中午12时的气温是7℃,傍晚5时的气温比中午12时下降了4℃,凌晨4时的气温比中午12时低8℃,傍晚5时的气温是____,凌晨4时的气温是_____.11.请你在表格内用正负数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5月4日爸爸工资收入1500元记作:_____________ 5月6日水、电、煤气支出200元记作:_____________ 5月12日电话费支出120元记作:_____________ 5月15日妈妈工资收入1400元记作:_____________

12.工厂生产一批零件,要求零件的直径是40mm,现检验员检验其中的10件,检验结果如下:(单位:mm)

39.74040.139.94040.339.840.240.139.9

如果以40mm为标准,超过部分为正,不足的部分为负,则这10件零件可分别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完成下面的表格。

下面的表格是全国各地的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单位:℃)城市深圳 广州 天津 上海 江西 哈尔滨 最高气温 2022859-1 最低气温 1516-3-13-13 温差

2.南山区某超市某袋装食品包装上有如下字样:净含量:500ml±10ml.这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下表:质量检查部门对这种食品进行了抽查,结果如下表:(单位:ml)12345 678910 含量 490503 510 498509 504 499492 504 491上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十袋袋装食品的总含量是:_____________ml.3、公交车上原来有若干人(上车的人数为正,下车的人数为负)。

人,3人,5人,8人,-10人,6人,4人,-7人,-3人,2人,经过十站后,车上人数比原来多或少多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家、小红家、学校、超市在同一直线上(如下图),小明家在西,小红家在东。(1)小明、小红的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他们相遇时,在学校的______ ,离学校________米。

(2)_________分钟后,小明离学校只有50米。

(3)小明向东走了600米,后又向西走了100米,这时,小明在学校的东面还是西面,离学校多远?

7.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教学例1。(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2.认识分米。教学例2。(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备注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8.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八

2013-03-09 19:49:52|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第三单元 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数的继续与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的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课时安排:

八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的排列顺序和个、十、百位的含义。

3、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会数1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百”,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体会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及联系。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农家小院去参观,看看哪些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小组交流)

3、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玉米有多少个?

辣椒有多少个?

大蒜有多少头?

……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辣椒的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个辣椒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学生估计)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答)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个辣椒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啦。

(学生独立数,小组内交流数法,全班汇报。教师指导。)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 根地数,10根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辣椒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10根地数……)

师:数这么多辣椒,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生:10 根10根的数最不容易出错。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

师: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

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学生拨珠)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

(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拨一拨,数一数。练习时学生可以自己边拨边数,也可以同桌你说我拨。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3、自主练习第8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十是一百 100里面有10个十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巩固数的数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2、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教学难点: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农家小院,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2、26、37、19、56、73、99、100 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些数。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请翻开书第23页)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个玉米。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玉米有多少个。(组间交流)你能用(2)师:小棒来表示出玉米的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8根?(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8。(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数一数,填一填。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填?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自主练习第10题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好吗?(2)师:你能帮小动物找到属于他们的起球吗?(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补充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4、补充练习40、41、()、()、45、46、()、()、()25、30、()、40、()、()、55、60 10、20、()、()、()、()、()、()、()、100 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第三课时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34、28、59、73、99、83、70、100 说出每个数位上是几,各表示什么?

二、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同学们,通过参观农家小院,我们知道了玉米有二十八个,辣椒有一百个,大蒜有二十四个。看来,农民的收入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农作物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小组内交流)

2、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3、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4、小组交流想法,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5、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4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6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线段图,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全班汇报。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第四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信息窗二,果园丰收了第一、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及自主练习第1、2、5题。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3、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培养数感。教学重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参观了农家小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果园里看一看吧!

2、出情境图。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如果有学生会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石榴?对于计算,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谁摘的最多谁摘的最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教学红点1

1、“怎样才能知道小玉和小玲谁摘的多?有什么办法?”要想知道他两谁摘得多,其实就是比较42与27的大小,“怎么比较42与27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生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生2:根据数的组成来比较。… …

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红点2 教法同上,教师强调: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3、“自主练习”第 5题。(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比较数的大小

42>27 42<48 第五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信息窗2第三个红点及自主练习第6、8题。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能正确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的概念,并运用它们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的概念。教学难点:能运用“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小玉、小玲和小强都摘了许多的石榴,现在,你能用“>”“ <”来说说它们的大小关系吗?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板贴 48>42 48>27 27<42 27<48 42<48 48>42 看,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式子,谁来读读?

二、深入理解

1、咱们先来看这一组:48>42 48>27 这是42和48比,这是27和48比,都是和48比,以48为标准,比的结果呢,都比48少,但能说少的一样吗?

追问:怎么不一样?

据学生回答,出示:多一点,多很多 你能用这两个词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2、你能运用以上方法说一说谁比谁少一些,谁比谁少得多吗?

3、小结:

以前,我们能用大于、小于来说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点、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拓展运用

1、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独立做题,同桌相互订正。

2、自主练习第8题,同桌之间玩你说我答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 42 27 48 48>42 多一些 48>27 多得多 42<48 少一些 27<48 少得多

第六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信息窗3及自主练习第1、2、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计算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20里面有()个十;50里面有()个十。4个一和3个一合起来是()个一。3个十和5个十合起来是()个十。

(二)、情境创设

1、果园里的石榴已经摘完,再让我们跟随小阳到农田里去摘南瓜吧!

2、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

1、信息反馈,交流整理。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得可认真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起来说说你们想到的问题?

2、找小组代表回答,师板书: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70(个)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36(个)-------

3、小结: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1、自主练习第1题。先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2、自主练习第2题。抢答,看谁口算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第3题。独立做题,同桌交流。

五、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课型:整理复习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能熟练数数、读数、写数,会熟练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2、让学生经历单元知识的小结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数数,数的组成及整十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本单元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二、师生共同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三、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1、出示34页情境图:

(1)估一估、数一数,图上有多少只海豹?(2)图上的海洋动物谁最多?(3)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独立解决,同桌交流。

四、类化练习: 按要求选一选100、25、68、72、27、56、41、61、19 十位上是6的数有()。个位上是1的数有()。比41大的数有()。最接近68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将上面的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五、丰收园里摘果实

9.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10.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填空。(每空1分,23分)

1、测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作单位。

2、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是()毫米,毫米用()表示,每一大格的长度是()厘米,分米用()表示。

3、1千米=()米,千米又叫(),用()表示。

4、()、()、()、()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5、填合适的单位。

尺子长约2()飞机每小时飞行800()跳绳的长度是2()红红的身高是120()一棵大树高12()教学楼长100()一张课桌高80()数学课本厚约6()

一根黄瓜长约2()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二、在○里填上>、=或<。(6分)

3厘米○30毫米15分米○2米6cm○60mm

999m○1km12cm○1dm1m○99cm

三、我来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5分)

1、一枚一元硬币大约厚2分米。()

2、奇奇身高是140毫米。()

3、一棵大树高约10千米。()

4、教室的宽是60厘米。()

5、飞机每小时约飞行900千米。()

四、快乐选一选。(5分)

1、普通公路上汽车的限速是每小时80()

A、千米B、分米C、米

2、一根绳子比4厘米长的多,比1分米短一些,这根绳子长()

A、80厘米B、6厘米C、90毫米

3、一个玻璃杯的高约1()

A、厘米B、毫米C、分米

4、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走1小时大约能走()A、10分米B、20米C、1千米

5、小刚是一年级的学生,他脚的长度大约是()厘米。A、5B、30C、13

五、想一想,填一填。(每空1分,22分)

1千米=()米6000米=()千米1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分米=()厘米9厘米=()毫米40分米=()米70厘米=()分米9米=()厘米100厘米=()米4分米=()毫米

1米=()分米=()厘米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1米-6分米=()分米1千米-400米=()米 46厘米+54厘米=()厘米=()分米=()米7千米=()米+()米

六、小巧手画一画。(每题3分,共6分)

1、画一条长4厘米8毫米的线段。

2、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比它长32mm的线段。

七、解决问题。(33分)

1、一捆电线长1千米,用去700米,还剩多少米?

上一篇:学校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下一篇:街道团工委工作的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