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共15篇)(共15篇)
1.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一
利用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双峰县青树坪镇大坪中学 摘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展开讨论,以促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真正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多媒体;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通过增加视听觉信息量是人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正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所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这种主体性,注重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呈现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促进情感的发展。对于如何利用多媒体使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自然渗透,笔者在本文中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使用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阐述,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从实践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这些优势,在使用多媒体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立足之本。利用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必须正确无误。
1.2 教育性原则
多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教育性是运用多媒体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
1.3 适当性原则
学生的年龄不同,其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也不同,所以运用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及操作演示的节奏、背景画面和音乐等都应符合学生特定年龄段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1.4 启迪思维原则
中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数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青少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更多地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无穷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其意义建构的情境。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情感教育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教育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般包括兴趣、动机、态度、鉴赏审美、价值取向思想以及独立思考等。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投入,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是笔者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渗透情感教育的实践总结。
3.1 用图片渗透情感教育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课堂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图片,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计调查”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图片,把画面停留在由无数支蜡烛围成多个爱心,爱心中摆出“汶川”二字的感人图片上,此时开始引入新课,让学生谈谈看完这组图片的感受和心情。很多学生都说得很好,如: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个爱心,我们要传递爱心……
接着继续播放“5〃12”汶川大地震中催人泪下的图片,如:地震中灾民泪流满面、泣涕如雨、涕泗横流的悲痛情景;医生疲于奔命、行色匆匆、风尘仆仆的忙碌场景;记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忙于工作的感人画面;人民子弟兵奋力拼搏、争分夺秒抢救灾区人民的图片;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志愿者满头大汗、马不停蹄忙于运输物资场面;战士们过度疲惫就地而睡的情形;等等。看到这儿,笔者总结道:大灾无情,人间有爱!接着对学生说:“为了进一步了解全班同学对灾民、记者、医生、志愿者、子弟兵五类人的感动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此引出新课内容。
在这个片断,借助“5〃12”这个真实感人的情景,以关爱、援助为感情纽带,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能使学生从音像资料上亲眼目睹天灾无情人有情的感人一幕,此时不需要有太多的语言就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这种联系生活的情景中,使学生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提炼于生活。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感染,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释放,对学生的关爱情感
教育也得到有效的渗透。
3.2 用动画进行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动画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课时,笔者播放学生非常熟悉的“守株待兔”故事动画引入新课。引用学生熟悉的故事,是为了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动画播放过程中,学生各个看得津津有味。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笔者提出几个问题:“1)农夫最后的下场是什么?2)农夫犯了什么错误?3)为什么会犯错误?4)农夫等到兔子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学生回答:“农夫的下场是可悲的,想不劳而获,认为兔子撞树的事会天天发生,事实上等到兔子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笔者接着陈述:“看来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估计的不足,是农夫犯错的一个重大原因。在生活中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在顺利地引入新课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笔者问学生龟兔赛跑的结果如何,他们答道:兔子赢了,乌龟输了。接着,笔者播放第二个动画——“新”龟兔赛跑。播放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使乌龟获胜,并要求他们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上述事件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此片断以学生熟悉的动画故事为情景,切合学生的实际,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投身学习。尤其是编写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使乌龟获胜,这个更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聪明才智,得到“终点线设在水里,乌龟头一缩从山顶滚到终点”等富有创意的答案。在故事中对学生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使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的下场是可悲的”和“做事要持之以恒”。
3.3 用视频渗透情感教育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学会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情景素材,并利用多媒体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抽样调查这课时,笔者播放一个“生活的小插曲”的视频来引入新课内容。
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孩子:好。
妈妈:这次得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不少都是坏的。
孩子:知道了。
孩子高兴地跑回来。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学生看完此视频后,都情不自禁地笑了。笔者适时引导:“这样的方法合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合适,因为这种方法带有破坏性。”当时课堂上的气氛很愉悦,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接下去,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品尝一勺汤,就可以知道一锅汤的味道,你知道其中蕴涵的道理吗?”笔者适时地激趣:“学了今天这
节课,同学们就能用数学的知识解释这个道理了。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如:何老师要买葡萄,先怎样呢?此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回答:先摘一颗尝尝。学生也举出类似的例子:某人为了解要买的西瓜甜不甜, 在西瓜的某个部位打了一个三角口子取出来尝尝。等等。
此片断来源于学生很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数学的问题是如此的美妙,解决数学问题是如此的快乐。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增强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此情景加深了学生对生活小常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深刻体会,并让快乐的情感教育得到有效渗透。、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渗透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说的: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教师应该让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并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强.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1):72-73
[2]陈灵山.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11):29-30
[3]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华,胡宁.多媒体与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82-85
[6]张琴珠.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二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的学科, 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聚精会神的时间非常短暂, 他们往往很快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 将数学当中的图片、声音、图像和动画一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和听到,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较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便让学生不在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从而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例如, 教师在讲解《找规律》这节课时, 可以将课堂设计成元辰超市开业的情景, 在超市门前摆满五颜六色的气球和彩旗, 还有很多鲜花, 同时放着动听的开业歌曲, 还特别邀请了一些客人, 放开学生, 让他们去找出规律, 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 都非常高兴地去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 学生们就发现气球的颜色不同, 彩旗的颜色也不同, 彩旗是一面红色, 一面蓝色, 一面黄色, 都一组一组的重复着, 从而引导学生找出了规律, 在愉快的氛围中, 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提升了美感。
2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可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教学环境, 使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数学变的更加比较具体和直观,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 教师在讲解《十几减八》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牢固的掌握算理,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12根火柴中拿出8根, 操作完毕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拿的结果显示在画面上, 为了让学生得到启发, 教师可以多放几次演示, 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从12根火柴拿走8根, 只能将其中一捆拆开, 那就只剩下2根, 这2根再和原来的2根合并起来就是4根, 从而找出方法, 可以先让12减去10, 再加2, 同样结果都是4。学生们看的很起劲, 都很好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12根火柴换成12根、19根, 在进行演示进行验证, 让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中直观的看到, 加深了对十几减八算理的记忆。
3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好奇心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环境, 让学生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改变数学枯燥乏味的特点, 以生动的卡通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轻松地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 教师在讲解《小小商店》这节实践课时, 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卡通人物购物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课件演示的是光头强开了个商店, 熊大和熊二, 还有小猴子来购物, 首先是熊大和熊二来买一瓶蜂蜜和一个西瓜, 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算算光头强应该收熊大和熊二多少钱。而熊大和熊二今天带的都是10元的人民币, 让学生们帮助光头强来解决问题, 这时应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帮助光头强, 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获取知识。
4 直观演示,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就决定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 而数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抽象, 要培养抽象思维, 必须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 从中概括出知识结论。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系统、深刻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帮助学生理顺思维的线索, 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 概括出客观事物变换的规律。
例如, 在讲解数学“7加几”的计算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与算式“7+4=”相关的情境:游乐场上旋转椅有l0个座位, 有7个小朋友坐在上面玩, 这时又来了4个小朋友, 其中有3个小朋友跳上剩下的3个座位。通过以上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在算7加几时如何使用“凑十法”, 即先把7和3凑成10, 再算10加几得十几。使学生顺利地学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7加几。这样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 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 就能够更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 使教学质量得到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崇颖.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中[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
[2]朱宝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探索和思考[J].数学大世界, 2011 (3) .
3.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情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23-0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可缺少,《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举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是这样尝试的。
一、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Go For It!为教师提供了每单元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重视语言运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完成任务,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
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例如:教学数字时期,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数字,如生日,电话号码,车牌号,幸运数字等。在课堂上,数字教学完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数字告诉同学,并记录下互相之间告知的数字,比一比谁记得多而准确无误。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课上积极主动做“事情”。又如在学习Unit3 Is that your brother ?时,让学生把家庭相片带到课堂上,互相介绍家庭成员。巧妙的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多途径帮助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鉴于此,教师可编口决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决:I用am,you用are ;Is 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 。又如,Double o的长短音,编“三字经”如下:煮毛木,看了书,脚送[u],立后屋。除之外,读长[u:]。前面7个单词是:cook, wool,word,look.good ,book.,foot;接着是2个动词过去式:took(take),stood(atand)并带出另两个 过去式mistook,understood;然后量是一些“后屋”,classroom,tedroom,meeting room等等。教师只要常收纳,多积累,勤总结,有趣口决就会源源不断,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坚持激励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 .”,使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五、把握时机,渲染气氛,激发求知欲
中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些,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垫子奇心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科技热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和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图片自然逐步增强。
六、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增加趣味
教师通过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婆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4.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四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编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达到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的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激发 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强烈触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加快、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普及,学生才能经常享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滋养,增强求知的兴趣,提高求知的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价值—— 为一线老师的教学提供现代化服务。1 利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兴趣有着定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比如英语新课,一开始显示两个孩
明德小学
子的对话,并配以字幕,这生动形象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对话无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教师可以带读,接着以给人物配音的方式让学生对话。这时,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都进入了最佳状态,同时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在数学课上,多媒体也显示了它的形象生动的作用。又如,在讲到数学课学习三角形的全等,相似内容的时候,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寻找是难点,我们可以用动态的画面,让图形平移,旋转,翻转等手段,让学生快速准确找到对应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一个难点的问题,让多媒体表现的形象生动易懂。吸引了优生和差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2 动感画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每个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景,再现知识场面,明德小学
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知识形成、利用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借助电教媒体,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5.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篇五
范家寨中学岳小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学习兴趣一旦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会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以及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等方面,无疑都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定义、定理、定律以及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显然,观察和实验不仅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好物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出于好动的天性,他们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既可以演示教学实验又可以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其实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效果会更佳。一方面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更有利于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这样去做,比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
验,用纸张和黑板擦或者用钢笔(甩墨水)做惯性演示实验,用饮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片去做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牙膏盒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
事实上,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尤其是做那些形象直观、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时,班上很多同学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通过使用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与生产,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到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靠大气压强将水抽上来的内容后,我让学生计算,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我们要将水抽到学校背后200米高处的山顶水塔内,抽水机必须放在距离被抽水面不高于多少米的范围之内?客观上,我校所在处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具体抽水时,抽水机的高度应比所算的高度高还是低?离心式水泵在抽水前不往泵壳里灌水不知行否?(出示水泵模型)我们请个同学上来试一试。答案是不行,同学们能找出原因吗?请讨论,然后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进行讨论。
三、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
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如:在学习压强知识时提出同样重的书包用细绳做带子和正常的书包带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坐硬板登与坐沙发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为什么?让学生将铅笔笔尖和笔尾分别顶在自己的拇指和中指指尖保持静止,问: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吗?平衡。两手的感觉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如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学生笑)。适当停顿之后,我接着讲,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
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
五、利用适当的物理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虽然物理知识是有趣而且适用的,但并不排除一些因比较枯燥而难以记住,实际当中却不得不记忆的内容。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总在有意收集或自编一些识记方便且容易理解的物理口诀,每当学习完相关内容并小结之后,及时“交”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更为轻松地记下相应内容。如对平面镜成像,可总结为:“同大、等距、连线垂直、是虚像”。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对二力平衡条件我让学生记:“同体,共线,等值,反向。”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我让学生记的是:“动者无力永动,静者无力永静;衡力等于无力,动静参照而定;动态变化必受力,受力未必是动因。”当然,所有的记忆都只能是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记,若碰到有学生不理解的口诀,我情愿不教授于他们。
六、利用必要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此时,教师则应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巧妙地用好激励语言,比如,对一般学生可用: “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经常这
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能够长期保持。
6.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六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不一定是天生的,而在于如何培养,只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在情感上喜欢它,音乐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几乎成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寻找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兴趣 爱好 培养
学习音乐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新型的心理特点,把其学习动机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在兴趣中提高。作为一名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许多小学学生对于音乐很陌生,他们缺少一个好的学习音乐环境和氛围。我觉得音乐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实践和探索,以下几点是我对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参考其它有关音乐教学书籍后的一些想法,希望在此能够抛砖引玉,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尽自己微薄之力。
1.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
1.1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
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方面。审美感知是个体审美意识的基础,感知能力作为认识能力的初级阶段,它是人脑对音乐音响的直觉反应。音乐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音乐感知能力方面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感受音高、音值、音强、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有关节拍、旋律、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的音乐知识,给学生一付“音乐的耳朵”。
1.2有效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些话都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有趋向性的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时,参与学习过程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会处于一种最佳和有效的积极状态。兴趣能促使我们主动积极感知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主动观察,了解。兴趣能提高记忆的效果,凡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印象特别,记得特别牢,也不易遗忘。兴趣能使学习进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感兴趣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我们的思想常常会主动注意,专心致志,同时,还能有效地克服无关干扰。由于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处于一种自由轻松状态,因此,能使我们学习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对学生来讲,音乐首先应该是生活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概念,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围绕着兴趣培养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和变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他们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
1.3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你一定注意过,当你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时,可以忘记时间,忘记了左边是糖而右边是墨,会错误的把烧饼蘸到墨里去,这时的你思想是很集中的,这个时候你所学到的东西也是很容易理解且记住的。因此,一旦学生对于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少小动作,多举手;少发呆,多问题;少看手表,多遗憾时间太快……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就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课我总是很紧张的听着,生怕丢了哪句话没听到,总抱怨时间太快怎么才上课的怎么就下课了呢?这堂课的效率明显也是很高的,课后不要复习,很久以后依然是很清楚的,相反的,有时教过的,我还是很陌生。
2 .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2.1学校采取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音乐课上也就是唱唱歌,更多的唱几首流行歌。学生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以为音乐课就是唱唱电视电影里的流行歌,对于其他内容则是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是乐理、乐器、欣赏等课。领导、老师、学生基本上都是这个观点。根本没有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素质。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2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
7.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七
关键词:网络资源,情感教育,动机,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发展
一、利用网络资源的交互性, 倡导“主导—主体”教学理念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交互性、系统性及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校园网以及互联网建构起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 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加顺畅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营造了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1], 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信息的组织者、编制者与参与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 在教学中应倡导“主导—主体”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与现代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机结合, 使之优势互补, 逐步趋于完善。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源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学习情感得以发挥。如此丰富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能保证学生兴趣持久旺盛, 学习内容经久不衰。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拓宽了英语教学的教材、教参的内容, 而且也有利于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消除焦虑和紧张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因特网以其资源的广泛性、传递的灵活性、变化的自由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查询的快捷性等特点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中众多的英语国家报纸、电台、网站等都是获取第二语言课堂资料的绝佳途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免费的交流平台。如, (1) 英文文献; (2) 多媒体试听材料; (3) 教学参考资料; (4) 多媒体教材等。很多网站为人们提供最新的考试动态、试题库、教学辅导等栏目方便了教师备课和查阅资料。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 学生成了学习和设备的主人, 学生根据实际从多个层面从容自主的选择内容广泛的语言材料, 自主确定学习起点、学习目标, 学习进度, 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自行决定处理收集的信息, 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使知识系统化, 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消除焦虑和紧张感,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它以教育智慧为核心, 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境, 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创造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信息技术的条件,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促进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式学习, 最终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2]。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 学生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弹性学习环境, 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下载或输出所需材料, 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 使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答和讨论。通过人机协作和师生、生生的协商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智慧成果, 达到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 并在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拓展。
五、利用网络资源的交互性, 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以及互动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思维、价值观的变化, 有利于激活常态的思维, 使得创新精神得以落实[3]。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交互的自由性, 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BBS、聊天室、电子邮件、ICQ、INTERNET PHONE等方式进行讨论, 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开展小组合作探索、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协商讨论、相互分享信息, 交流心得及研究成果,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互助合作, 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即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六、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资源的丰富性, 资源易获性等特征使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更大突出了教学活动的外部促进作用, 如网络的互动交流、真诚对话、情感交流、信任互换等。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个性化4A学习的要求。由于语言学习者无论是在个性、环境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 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个性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者们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在课件的内容设计上尽量提供详尽的课文讲解, 中英文译文, 语言点的活学活用,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课文结构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同步自测”“阶段测试”的内容,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网络课程中一对一师生交流平台和小组协作机制,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增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学习环境, 有了更多的超越传统课堂的师生间交互和学生间交互以及人机交互,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同时使个性化学习程度得以提高[4]。
七、利用网络资源的平等性, 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在网络时代, 网络所具有的共享性、快捷性、实效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具有同步性和平等性。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英语信息和练习实践的机会。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搜索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学习心得, 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发表学术见解, 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八、利用网络教学的时效性, 构建良好的反馈平台和评价方式
多媒体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反馈平台。在这种环境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 也可以被他人评价。更重要的是, 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良好的反馈环境, 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内部反馈, 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1]。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 对不足进行正确归因, 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调整学习策略, 从而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 在课前、课后通过局域网与学生进行互动, 定期收集回馈信息, 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志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9) :77-78.
[2]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38-50.
[3]张晓蕾.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建构[J].教育信息技术, 2008, (3) :13-15.
8.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八
第一步,与生活紧密相连,为学生情感与态度培养创设浓厚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这从数字的产生过程就可以得到验证,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得才有兴趣,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纵观我们的数学教材编排,其实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比如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的情境题目分别是“山东假日游、冰淇淋盒有多大、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快乐足球、奥运奖牌”。我们教师教学时在体会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要很好地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情感培养创设浓厚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
第二步,组织学生合作探索数学奥秘,搭建学生情感平台,密切关注学生情感的养成。
情境创设了,学生提出了数学问题,那接下来就是探究数学奥秘的关键环节了。此环节教师要善于创新教法,充分挖掘教材蕴含内容,密切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养成。
1.创新教法,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单纯地传教,学生被动地接受,会使学生的精神颓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对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对这两种方法坚持运用,通过先练后讲,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但可以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意识到: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成功。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和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有时教材中的几个字,课堂中的一句话,对学生的教育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只要我们教师能像哥伦布一样,用你充满智慧的眼睛结合实际,就不难找到教材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沃土。
第三步,编拟习题,撰写数学日记,丰富素材,通过课堂与课外练习深化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培养时,不但要靠教材的示范作用,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时事政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出思想性较强的习题,进行指向性教育。如:结合奥运会编题,对学生进行奥运精神教育;结合中国“神七”发射成功编题,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结合平时作业编题,进行学习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拼搏的精神等。下面是本人结合统计图的巩固练习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道题:
把下面三题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绘制出来,再分析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1.据统计,我国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如下:1989年16909.2亿元,
1997年74462.6亿元,1998年78345.2
亿元,1999年82067.5亿元,2000年
89403.6亿元,2001年95933.3亿元。
2.2004年世界银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公布如下:卢森堡37610美元,美国37610美元,日本34510美元,中国1100美元,印度530美元。
3.2004年中国人口总数约13亿人,其他国家约共51亿人。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略)
学生1: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学生2:美国的人均值约是中国36倍。我觉得中国人还要努力。
学生3:中国的人口太多了,约占世界人口的1/5。
学生4:我希望我们应努力学习,长大后加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
老师:刚才同学们讲的都是实情,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人均产值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通过这样一道题,即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国情,又从中受到了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并树立了学生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另外,我从三年级开始就训练学生写数学日记,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分析,积极撰写有意义的数学日记。
9.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九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住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 者:赵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江苏张家港,2156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13.5关键词:音乐教学 多媒体 个性 创造
10.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十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 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 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大纲还明确阐述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是其教学基本功能之一。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探索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途径和规律,以充分发挥其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我们从1991年秋 季开始,在我省10所小学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道德情感教育”专题研究和实验。在三年的研究和探索中, 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本文试从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内容及目标 ;教育的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以就教于大家。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道德情感是人们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 情感在人的品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 巨大的调节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如:在爱祖国的教育中,培养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能推动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并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的道理。这就是情感对认识的 推动作用,常言的“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情感的道德行为的驱动、调节作用也是明显的。如在《不 打扰别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或他人在工作或休息时被别人打扰时的 不愉快心情,能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教育效果。道德情感对人的意志还有强化作用。总之,道德情感是人的品 德结构中关键的一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体现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基本前提。
通过对我省思品课开课以来教学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倾 向,即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行为指导等方面得到应有重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这一倾向不仅使教学中“明理”难以深化、“导行”难以落实,更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特点和规 律的充分体现。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思品课教学研究中尚未鲜明地提出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 实践中也缺乏对道德情感教育途径、规律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虽然有的课能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上有所体 现,但大多不能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培养和教育的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实施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教学整体效益的 提高,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单纯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 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教师有目的地依据大纲、教材,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 手段,使学生产生和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情感,并使之养成稳定、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教育过程。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当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达到教学整体的效益为目的,并力图体现道德 情感教育的价值。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育应有双重目的: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 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即通过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和激发,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保证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
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必须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定向培养。我们专题 研究和实施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以道德情感教育目标为导向;在教学全过程中整体 实施。我们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 求。即:第一,贯彻“知”“情”互动原理。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可互为实现的手段 。也就是达到我们常说的“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第二,充分发挥道德情境的效应。学生的道德情感总是在 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道德情境,能有效地使学生“触景生情”。第三,启发学生自主体 验,多方感受。在教学中,使学生多方体验和感受,才能为其道德情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契机。第四 ,注重教师情感的主导作用。教师情感素质是重要的“情感教育源”,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求教师必须善于 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表达自我情感和态度,进而“以情感人”。
总之,道德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 观的高度,着眼于发挥教学整体效应来认识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和意义,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具 体实施道德情感教育。
二、分析每课道德情感教育因素和内容,规划每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
明确情感教育内容、规划情感教育目标是落实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教科书中蕴含大量的情感教育内 容。其中有的课体现得较为显著,如《老师您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体现了“爱老师”这一鲜明的情感 教育主题和内容。有些课则潜在教材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如《我要做个好学生》(人教版义务教育 教材),主题是入学常规教育内容,但还渗透着激发学生争做好学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的情感教育内容。
在实验和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序列,并在不同年级体现了层次性要求。其中 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小学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在 低年级教材中则又以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为教育内容的主旋律。
教师在把握每课情感教育内容上必须认真研究每课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因素。同时,还可根据教 学需要补充相关教育内容。在明确把握情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对每课的情感 教育内容作出水平及层次的分类,使之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体系,也就是布鲁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 理论中称之为的“情感目标连续体”。依据这一理论,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针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特点, 我们将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理解和划分为“接受―→反应―→态度”三个由低到高的有序层次。由此形成的目标 导向系统是我们实验的主要部件。三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接受层 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育要求或内容产生注意。其主要标志是学生能关注教育活 动中具有道德意义的事物。在实施中,我们通常采用“察觉”、“专注”等字句来加以描述。
反应层 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思辨活动,对道德事物能产生情绪的体验和感受,能积极参与 道德评价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评价活动的开展。我们多用“对……有感受”、“爱好(厌 恶)……”“对……肯定(否定)”等语句。
态度层 这是道德情感教育的较高层次和水平。其标志是学生对一类道德规范形成稳定、持久的选择愿望 。在表述上使用了“具有……看法”、“有……态度”等语句。
在实验和研究中,我们迄今已制定6册共72课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在实践中,我们通常用四步来完成对每 课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分析和教育目标的规划。现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第八课《我爱祖国》为例来具 体介绍规划的步骤。
第一步:充分挖掘每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这是准确拟定教育目标的基础。本课教材提供的,教学中需 要补充的情感教育内容有:各民族小朋友载歌载舞、歌颂祖国(通过观察双页图);饱含深情的课文及练习中 的儿歌(通过朗诵);歌唱祖国的歌曲《娃哈哈》等(通过表演唱);“祖国之最”等资料(通过电教手段展 示并讲解)……。其主题是培养爱国之情。
第二步:研究每课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目标,对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思品课教育目标由认知、行为、情感三部分内容构成。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本课认知目标为:认识中国版图形状;知道祖国全称 和简称;知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由于该课是爱祖国教育的起始课,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有关祖国的 一些常识。本课在行为上不宜作过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将其定为:使学生课后能通过看书、询问父母等方式 去主动了解祖国的有关情况和知识。通过对认知、行为目标的考察,我们将本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在 :使学生对祖国基本常识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步:“上联认知目标,下促行为目标”,确立每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参照认知目标,以促进行为 动机为目的,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本课的道德情感培养目标可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喜欢做一个中国人,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愿望。
第四步: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对情感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及层次加以描述,并形成知、情、行诸目标相互对应 的教育目标整体。具体到本课,“有关祖国的常识”的认知目标是与“课后进一步了解祖国的知识”的行为目 标,以及“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愿望”的情感目标是相互对应的,其情感目标的此项内容应为接受层。而情 感目标中的“喜欢做一个中国人,培养中国人的自豪感”,则也应与有关认知、行为目标对应,且期望达到态 度层的要求。
三、进行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选取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以道德情感教育原则作指导,在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贯穿情感教育的线索,并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是 落实道德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情感的主体;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因素。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而 言,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而进行的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感染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 道德情感实施定向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学全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流程在整个思品课教学过程中通常由 一些基本步骤组合而成。在实践中,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步骤来认识和设计。在每个步骤的实施中,教师又创 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
第一,情感引发。指在开课揭题时,借助必要的手段,配合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关注于课 题。如《纪律在他心中》一课,有位教师开课即出示一组反映战争年代的配乐灯片,一下将学生带入硝烟弥漫 的战场。此情此境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调。在此步设计上要求教师配合课题导入,精心设计片断, 以图建立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的关联点,使教学内容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配合导入环节常用的育情、激 趣方法有:渲染意境、突出片断、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
第二,情感体验。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下,配合“学文明理”的主题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种 内心体验,使之与教育要求相适应,达到共鸣的效果。如《爱惜粮食》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伯伯插秧、割谷 等动作,仅练习1分钟,就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田间劳作的辛苦。这就是“在操作活动中,诱发学生体验”方法 的运用。此外,教师还总结出了创境体验、心理换位体验、通过联想体验、在评价中体验等多种体验方法。设 计此步,用好体验方法,要求教师要找准体验点,要激起学生多点而有序的体验。所谓“多点有序”是指在一 堂课教学中既要设置多处体验点,又要使各处体验为达到情感教育目标而相互配合,有序地展开和深入。
第三,情感深化。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要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一类道德现象较为 稳定的态度。这是与“深化明理”环节相配合的。在深化情感方面,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方法。一是以情育情。 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国旗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一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 感情。这是“以情育情,促情深化”的实例。二是以知育情,使学生在辨析明理、判断评价中反复强化情感体 验,能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三是以形育情。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多采用“以图育情”的办法。 让学生在观察课文插图的过程中,反复受到道德形象的感染,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如在《最可爱的人》一课中 ,充分利用好“崂山抢险”图,就是“以图育情”的典范例子。四是以境育情。如《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中 ,教师创设情境,举行简短的致敬仪式,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油然升起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此 外,还有“以美育情”、“活动育情”等等方法。
第四,情感投射。这是集中发挥情感功能的步骤。指的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积极的情感,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客体上。此步一般与“导行”、“练习”环节配合。设计中要求教师要选择最佳的情感投射点, 以利于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情促行”、“鼓励实践”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此外,“以情作结”、“带情 表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爱祖国》一课中,有的教师设了这样一些情感投射点:感知“可爱的 祖国”一组材料后,让学生说一说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富有情感地朗诵赞美祖国的儿歌;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 结束全课的学习。
当然,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过程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育情方法也是整个教学方法中不可分割的。我 们对情感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设计必须置于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进行。其实,一堂充分体现思品课教学特 点的好课,一定也是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协调发展,同臻至善,并充分体现道德情感
[1][2]下一页
教育特点 和规律的课。
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
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既能为教育效果提供较为客 观的数据,又能反馈调控教育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采取课前调查、课中测查、课后考查的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过 程性评价调控教育教学,通过阶段性评价检查实施效果。
在测评工作中,为了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学生对待人和事的态度进行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通过言语和行为,通过其对人或事 的态度才能表现。这一特点决定了只能通过态度量表来测评。
第二,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测评要编制情境性测试题。这些题都要以学 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三,编制情感测试题的依据和标准。为了评价学生接受道德情感后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达到预期教育 目标的程度,在拟定测试题时应将目标──教学──评价统一起来,要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双向细目表 ,较合理地安排各项测试题的数量和占分比例。
第四,拟定衡量情感发展水平的粗略量化等级。我们目前只是参照有关态度量表的一些要求进行试验,如 在试题中设置一组关联的态度语或项目,按三或四个等级赋值,进行粗略量化。
第五,优化测试题的题型和测试方法。为激发学生参与,简便测评工作,每套试题大都有多种题型,如单 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实践(观察)等。与此相适应,采用了口试、笔试和观察等多种测评方法。
从近三年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情感能促进学生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充分发展,能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展望今后的工作,我们认为要想使这一专题的 研究取得新进展,必须重视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测评专题的研究。二是不断研究和探索 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序列性和层次要求。三是适当深化和拓宽研究范围,如教育内容由教材扩展到其他相关教 育因素;教育如何体现时代要求等。
近年来,以“情感领域”的激动、激活为特征的各种教育改革实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思品课教学中培 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研究与实验应该说是顺应“情感教育”这一主题的产物。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一问题长期不 懈的研究和实践,一定能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能进一步推动思品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1.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抽象性;概括性;直观化;形象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更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生趣盎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而问题的提出必须与情景教育对象相适应,才能营造起轻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三幅例图:天安门城楼、飞机和奖杯。如果只从这三点展开教学,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依然是那么的肤浅,便会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性的感观意识,并且天安门城楼、飞机、奖杯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学生所熟悉和常见的,缺乏现实感。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实生活中与学生贴切的物体进行剖析,则可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如用相机拍照如:一件衣服,一扇门窗、一件日常用品、一台风扇、一幢建筑物等等。然后制成课件让学生自由观察、分析、总结,原来“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便会让学生对称图形产生联系,通过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由教师去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实践发现,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问题情境,,使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衔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数学中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复杂的数学关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动感效果和视听技术;分割合并;以及慢镜头的分解动作使一切复杂多变,隐形难测的数学问题脱离时空限制,提高了学生联想思维的空间,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观念,如在教学《球的认识》时由于球的半径、直径、球心都在球的内部,所以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球组成要素,就要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的演示:先在电脑上展示出画好的立体空心球,接着把这个球从中心分割成相等的两个部分,再从球的中心标明球心,并从球心的位置延伸出球的半径、直径、并进行有关的研究。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透视效果将抽象问题形象的具体解决,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运动图形理解图形的形成过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们就能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圆柱、圆锥、圆台以及表面积”时,可以运用动画进行演示:首先用水平和竖直的平面作切割圆柱、圆锥、圆台的动画,切割过程中带阴影的截面逐渐出现,接着分别通过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直角梯形动态演示圆柱、圆锥、圆台的形成过程,使教学突破传统方式难以模拟的虚拟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动态模拟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学生观察过程后易于理解其表面积的计算。
四、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所以适时的加以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机能提高学习执情,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2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连接,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其实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2.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十二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应力等,使孩子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干预幼儿入园焦虑,努力创造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使新入园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
[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 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育(教师版),2006,(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
[8]高斐,李东.幼儿焦虑心里的成因及矫正[J].教学研究,2008,(16).
例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唐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江苏张家港
摘要:动手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作者以班上一位小朋友为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说起孩子的动手能力,我脑中闪现着许多画面,这些画面都来自于同一个孩子———卢小丹。不管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是学习动手操作方面,只要是用到手的地方,她的动手能力总比班里的其他孩子要弱很多。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常有意识地观察她的一言一行,抓住自理能力、手工技能这两个突破口培养动手能力,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她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她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重视生活中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丹的自理能力比较弱,尤其是穿衣服方面,每次一到穿衣服,她总是采取逃避的手段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这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通过对她有针对性的观察,我发现她越是不会穿,就越不愿意自己动手,长此以往,形成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小丹是一个极喜欢游戏的孩子,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乐在其中,抓住这个突破口,我采用游戏树自信的手段,培养她的动手能力。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在忙着穿衣服,只有她还像以往那样把衣服塞在桌子底下一动不动,一提醒她,她就拿着衣服找人帮忙,这时,我灵机一动拿过她的衣服说:“小丹,我们一起来玩抓老鼠的游戏吧?”“好啊!”她听到玩游戏,劲头就来了,我边说边招呼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好了,游戏马上开始了,老鼠钻在小朋友衣服的领子上了,快抓住它……”在我语言的提示下,孩子们都完成了穿衣服的步骤,小丹也动了起来,最后也把衣服穿好了。我马上表扬了她,她没想到在游戏中已经自己把衣服穿好了,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说:“看!小丹,穿衣服不难吧?就像在做游戏一样。”她抬起头说:“嗯!以后我也会自己穿衣服。”有了这次在动手上的成功感,她变得好强了,再也不会一拿到衣服就找人帮忙了,看到她的好强,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为以后的教育树立了自信。
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在班级里,部分幼儿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
玮
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保教人员在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的同时,更要培养幼儿的能力,巧用妙法,培养自信,促进幼儿自我肯定,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小丹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我们都感到欣慰。我在家长面前及时汇报小丹的近况,让他们感受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主动配合,一起营造“愿意动手”的氛围。在家里,小丹每天和爸爸妈妈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每天反复多次地练习,小丹的穿衣能力飞速提高。看到小丹一天天进步,我甚感欣慰。
二、重视手工技能的训练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应该有所提高,特别是手工技能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折纸活动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折出一片树叶的样子呢?”很多孩子都讲了自己的看法,只见一只小手举得很低,一看是卢小丹,她能主动举手,我很高兴,给了她说的机会,刚开始她思考了一会儿,就在我想请其他孩子说时,她马上回答:“就是角对角,边对边折。”尽管她的回答有些牵强,但我还是想让她自己试一试,刚开始她有些不愿意,可是她看到大家都无意识地拍起了手,主动在大家面前表现,她显得很兴奋,大方地上来折给大家看。这一次她的表现,受到了所有孩子的一致认可,大家都围着称赞她,她已经收获了动手所带来的成功感。
三、重视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必须接触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掌握不同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动手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数学活动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中,我让小丹摆一摆,摆两片雪花,拿走一片,还剩多少?再把一片放回去,又是多少?通过这样摆一摆,拿一拿的动手操作实践,她不仅弄清了两片是一片加上一片,一是两片拿走后剩的,而且弄清了加和减的关系,并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既训练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情景教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4]黄凤美.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13.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十三
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有效的外语教学环节和步骤都具有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大至教学大纲的设计,小至课堂练习的安排,莫不如此.道理很简单:外语学得好坏终究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事.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曾说过,外语不能教会,只能学会.同时,刘润清也告诉我们,目前外语教学整体研究发展的趋势首先是研究的对象从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客体就是语言本身,以及教材、教法等;主体就是学习者.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外语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职业中专,要想教好英语,前提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对英语感兴趣.
作 者:李玉琦 作者单位:大连市计算机职业中专,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4(10)分类号:H3关键词:
14.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篇十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低年级不抓作文,到高年级套做“例文”、“死背范文”、“师授作文”,为应考而抓作文的不良倾向。而新大纲摒弃了这种缺少儿童气息,少有创新思想的作文思想,从儿童实际能力出发,降低了低、中、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坡度,对低年级,大纲只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写的话写下来”。至于写出的话是多是少,是完整、连贯还是不完整、连贯,是实是虚,大纲都没有提出要求。这样轻松的规定,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大胆写话,另一方面又可以让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的规定符合小学作文“练笔”的性质,也符合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特点,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练笔空间。
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可以寓与口语交际和各种课内外及日常活动中,从“练说”如手,边说边写,说写结合,也可把写话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及丰富的想象,积累语言以及写句子的方法,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写话的能力。低年级阅读课文注意儿童化,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教学中以此为激发学生写话兴趣的着眼点,引导学生综合积累,现学现用,活学或用,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不知“写什么的”的问题,也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一篇篇小练笔,自然乐在其中。
(一)让学生在积累、运用中会写、乐写。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要钻研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还应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题材,引导学生综合积累运用,寻找练笔的契机,调动练笔的兴趣。
1、积累素材与想象,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感受——“虚”“实”结合。
虽然生活中有许多写作素材,但学生不认识,不观察,或视而不见,或感受不深,即使观察到了,有些也不知怎样去描述,而课文中的一篇篇童话、寓言、诗歌、故事生动有趣,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复述、表演着一则则童话、寓言,一篇篇故事,朗诵这一首首诗歌,课后则把课文作为练笔的素材库,围绕这些课文的情节展开,或改编故事,或续编故事,或写写小诗,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捞月亮》、《狐狸与乌鸦》、》《小马过河》、》《坐井观天》这些童话、寓言故事,学生通过讲故事或演课本剧,对故事情节进一步延展,对人物神态、语言、行动有了更形象具体的把握,练笔时,这些拟人化的素材成了他们童话创作的天地。再如,学生根据四季景物变化的特点,仿写三册中《四季的脚步》,首首仿写的小诗是他们歌唱的天地。同时,学生由这些课文主题思想扩展、引申,加深认识感受,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真、善、美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由此针对学校周围发生的事以及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明理,积累了这些丰富的思想认识,在课内演一演,议一议,再让学生写一写也就不难了。如:学习三册《坐井观天》后,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对青蛙的“目光狭小”、“自以为是”进行了批评,并说要像小鸟那样展翅高飞,这样飞的高远,才能看得广、看得深。学生的看法有深有浅,教师适当的小结点拨,课下他们就这一课的感受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写感受,谈的非常深刻真实。再如学习了四册《清澈的湖水》后,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的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练笔中有谈到了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有的从爱护校园环境谈到保护地球环境,有的谈到了人类破坏自然造成的恶果。可见由课本素材练笔还可促使学生的课文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而读又可以反过来促写。
〈新大纲〉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低年级阅读课文中叙事类课文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情节单一,结构紧凑,尤其是还有好多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体裁的课文,非常适合学生依据原有的情节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由课文中的人、事景、画面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越丰富,就会常有绚烂多彩的景象在脑中萦绕。低年级儿想象天空广阔,他们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如:学习了四册〈狼和小羊〉后,学生想象不同的故事结局,或是勇敢的猎人救了小羊,或的机智的小羊自己救了自己,或是狼吃了小羊„„他们把这些想象、幻想大胆地写出来,抒发他们内心喜爱之情,每一则似童话、寓言般的小练笔都令他们兴奋不已。
学生由课堂上围绕课文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到课后的写一写,内容有实实在在的人、事、景,也有想象中的景与物,“虚”“实”结合,学生乐在其中。
2、观察方法的积累、运用——“书”“画”结合。
低年级阅读课文图文并茂。而这些图即“画”与文即“书”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积累观察方法的最佳教材。这些图和文有些教给了学生突出重点和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但是,如何使学生在写话中使这些方法得到训练呢?我采用了“绘画后再写话”,或“写话后再绘画”的方法。因为在图文结合中,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画面的布局,绘画的顺序,色彩的使用,对于写话的谋篇布局,记叙顺序,词语的修饰都有帮助。如:在教学四册〈黄山奇石〉时,我让学生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情”这些奇石的样子,选一景点画下来,再写下来。学生在画时,首先注意整体背景是群山起伏的黄山之颠,在画“天狗”、“小狮子”、“仙女”时特别注意动作神态的描写。这样他们再动笔时,一方面仿照课文中的句式,一方面参照自己画的画面,进行了有序生动的描写,特别抓住这些奇石的特点,使它们栩栩如生地如画般展现在眼前。学生学到了突出重点抓住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而由文到画,是语言向思维的转化,让学生围绕写话中心去观察,想象画面内容,进一步领会观察方法中整体与局部,条理与次序,重点与特点的意义。如教学三册〈秋天〉时,我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景物顺序绘出一幅秋天的图画。学生按“蓝图——白云——黄澄澄的稻子——小池塘——梧桐树——金黄的落叶——鱼、蚂蚁、燕子”这样的顺序描绘并着色,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有条理,有重点的观察方法。
这样的书画结合,对于学生写话有较强的辅导作用,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了他们写话的兴趣,使学生积累了观察方法并灵活运用。3、语言的积累、运用——仿写。
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在课内,教师应结合认识事物及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的感情色彩,通过词的比较,给句子换词,填词进行词语搭配归类,引导他们努力把学的词语运用到句群训练和口头说话中。新大纲特别规定了小学阶段背诵的课文篇目的数量,这把语言的积累落到了实处。在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背诵,看图想象背诵,表演背诵等多种背诵方法背诵课文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中词语的积累,积累了潜词造句乃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自然能“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仿写课文,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学生运用语言自如,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例如:学习了四册《北京亮起来了》,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夜景、灯光的好词佳句,于是我鼓励突然们仿写一篇《贵阳亮起来了》、《白云亮起来了》、《铝城亮起来了》,学生把贵阳夜晚繁华的街市甲秀楼的夜景写得与夜晚的故宫一般美,而铝城的夜晚则如“不夜城”。
这正如鲁迅先生的经验之谈:“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仿写训练阿积累的语言得以运用、同时积累、运用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轻松练写。
(二)让学生在灵活评价中自由练写。写话练习的指导重在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顺应学生的自由倾吐表达,让学生畅所欲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与词汇限制,不可强求字数多少,更不可强求固定的模式去圈定学生的思路。所以教师评价的方法应灵活,手段应多样。如用书面评语,要避免抽象,力求具体,有针对性的鼓励语,或全班讲评,修改例文,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或小组互读互评,力求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都要“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自由练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就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这些例子中学习积累素材、想象、语言以及对事物的感受,并在练写中自由运用。尤其是低年级写话起步,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同时在灵活评价中尊重学生的原意,激励学生创造性精神,让学生自由练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会综合积累并运用于练笔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
15.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十五
1. 情感教育, 唤起兴趣。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人总是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情感输出, 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热爱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传身教, 使学生从内心敬仰老师, 对老师产生尊敬和信任感, 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本保证。
2.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问题是学习的灵魂”。创设问题情境, 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疑问, 造成悬念, 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能较好地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以此产生互动。
(1) 联系实际需要激发兴趣。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凡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轴对称这一内容时, 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在河边修一个水泵站, 分别向张庄、李村送水, 修在河边什么地方, 可使所用水管最短?”问题提出后, 每个学生跃跃欲试, 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只要我们学好轴对称这一内容, 就可以圆满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运用趣味问题激发兴趣。如在讲方程组时, 先引入民间流传的趣味问题:木马、板凳33, 共有100只, 问木马、板凳各多少?引导学生列出方法程组, 或者是用生活中都熟悉的有趣问题:鸡狗四十九, 百只足在地上走, 多少鸡多少狗?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讨列方程组求解的欲望。
(3) 故事趣引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在讲反证法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三位哲学家, 一天争论问题后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 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将三人的脸抹黑, 醒来后三人互相指着哈哈大笑, 可是一个人笑了一下后马上不笑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接着笔者从这个人不笑说明反证法的原理和步骤, 学生从笑声中领会了反证法的意思, 激发了兴趣。
(4)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 从问题入手, 设置悬念, 引起惊讶,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
3. 因材施教, 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要面对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分层教学, 练习要有梯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特别予以关心,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使他们经过努力, 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和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4. 操作探索, 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直观操作的教学可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原理学习为生动的规律探索,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变“苦学”为“乐学”。例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使三个顶点重合, 相邻两角的一边重合。然后问学生:“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样处理, 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作辅助线, 探明证题思路,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寻求规律, 提高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 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找规律写公式”的试题。 (观察下列各式:2×4=32-1, 3×5=42-1, 4×6=52-1, 5×7=62-1……将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____________) 。让学生观察讨论说出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后得出“右边乘方中底数分别比左边两因数大1、小1, 不难猜想到 (n+1) (n+3) = (n+2) 2-1”。学生找到了规律, 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习这一类知识的兴趣就愈加浓厚, 同时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6. 激励评价, 巩固兴趣。
兴趣常因从行为结果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得到巩固和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数学评价手段对学习的激励功能。学生在课堂听课、作业及课外活动中会表现出各种积极向上、创造性精神, 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鼓励, 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从而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推荐阅读: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11-05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09-15
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07-28
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08-31
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制作11-27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