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帮扶路》观后感心得感悟(精选10篇)
1.《温暖帮扶路》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一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多口人。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这一会儿再说;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赌博、玩“六合彩”,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今天村里安排的十户贫困户,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脏病;柳某某,女,三个女儿先后患病去世,一个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体弱,患有心脏病、脑血栓,前列腺肥大,独自一个人生活;杨某某,男,本人患有脑血栓;艾某某,患有脑血栓;梁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两次;赵某某,男,年老体弱,多年患有心脏病,一人生活;吴某,母亲患有脑血栓,卧病在床;张某某,一人生活,是肢体残疾人。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承包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很紧巴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饥荒。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第一经济体唾手可及的情况下,却还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之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弱势群体实在太多,他们的孩子为了追求现代生活,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很少看到年轻的`面孔。留下来的都是老人、中老年妇女和孩子,所谓的“386199部队”。这些留守的人群,很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为了生计每天在苦苦挣扎,他们病痛中孤寂中苦苦煎熬、苦苦忍受。现代化和他们离得很远,文明对他们说来说是一个很奢侈的名词,每天被疾病折磨无钱医治只能一把一把吃止痛片的人们,何谈幸福指数、小康生活?!在我们很多专家在测量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何时全面进小康的时候,我不能不说,这里是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快要忘记的角落。
2.《温暖帮扶路》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目前我国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乡土文化呈现新趋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宋洪远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的合理价值,以优化现代社会道德真诚的生存环境,是当务之急。要在“关键小事”上勇于作为。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同时,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蔓延。农村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要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不良习气蔓延。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3.风雨哈佛路观后心得感悟 篇三
父母的恶习和生活的压迫,迫使她向深处里观察,这使她有幸观察到所有的事物是如何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所以她从未埋怨质疑过什么,就像她说的“我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我知道为什么。”面对生活的压迫和伤心的事物她总是勇于接受,我想她的成功必然与她的这种生活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也许会问,为什莉丝可以成功的爬出她生活的环境?我的答案是:她有一颗坚韧的心,有一颗恒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发现爱的心,有一颗理性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的优秀品质,才让她获得了上哈佛的机会。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最后当她站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4.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 篇四
和他的前两本著作《江城》、《甲骨文》一样,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中贯彻了他一贯的观察中国的态度: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从他们的变化和视角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大概也因此,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的中文名字取得极其普通:何伟。他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对的,因为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真的改变了,又是什么样的改变。
虽然他自嘲是“蹩脚的期刊记者”,但看来却是一个天生的社会人类学家——他的外国人身份和细腻的内心使他能够批判性地进行体验,敏感地觉察到一种异文化的特别之处,其中有许多是中国人自己太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的。中国农村地区将谷物晒在公路上(“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司机们像赌气和比赛一样惊悚地在各种路段(即便是在弯道和隧道里)相互超车的习惯、“国际宾馆”在多数城镇都有……这些中国人早已习惯的现象,在他笔下都显示出一种异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但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那个在不断动荡变化的中国真实的现实场景。在这里,现实就很魔幻。
这倒并不是基于肤浅恶俗的好奇心,也不是为了对浮躁和怪异的现象进行讥讽,他只是说明了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独有的特点:不同时代的观念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经商成功的京郊农民,对孩子健康问题的反应,竟是把名字改掉);相互矛盾的现象彼此相邻;在看似没有任何变化的表面下事物却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多事物似是而非,人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却仿佛这根本天经地义。他不是为了谴责和嘲笑,他只是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动荡和浮躁的变迁过程中,人们常常必须同时过两种以上不同的生活,正如他所言:“有时候,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于是整个社会展现出一种既快速前进,又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情景。
原因之一当然是变化太快,新事物在猛烈地推动和催迫着人们,因而出现了大量名实不符的脱节现象。在《江城》中他就意识到“所有一切都并非它看似的那个样子”,以至于他感觉“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总会有踏空的危险”。十年后在《寻路中国》中他对此感受更深:“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而一切都快速变化又形成了新的挑战,“总会有新的形势需要琢磨,人们来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先做后想。……长远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掉。”人们活得很有激情也很辛苦:“你会有种感觉,一群人正跟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确实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切都快速改变的结果,就是人们受一种强烈本能的驱使,不管怎样先干起来再说。虽然地图不断更新,但总是赶不上建设工程,“有时候,人们建设事物的速度,似乎比画出事物的速度还要快”——这是一个重要隐喻:制度和规则常常滞后于发展中的新事物,而人们也似乎越来越不在乎各种社会规范。于是,虽然公司聘用时任何地域歧视都是违法的,但现实中却公然存在,且时有发生。“打左灯,向右转”并不鲜见,而很多事都要打擦边球,其“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正因此,记录现代中国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多年来它那令人敬畏的摧枯拉朽速度已使许多事物和记忆化为尘土,一切瞬息万变,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很难简单地说这是好是坏——或许是既好又坏。一方面它催迫着人们在急速调整中过一种动荡的生活,并造成了一种蔑视规范的无法无天;但另一方面,它却又显示出无穷的灵活性和惊人的活力。这两面同样令人感到可怕,但却是不同的“可怕”。
伴随着这种急于求成心态(说好听点是“分秒必争”的高效率)和惊人活力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做事方式,它和还未文明化的前现代朴实心理结合在一起,时常体现为一种粗俗的坦率。在中国不同城市,他都很不习惯地体验到行人之间的身体接触:不断被人撞着、推着、挤着,人们甚至毫无歉意;但有时,他作为陌生人又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农村的风水先生会在别人的葬礼上乐呵呵地发给你一张带有27种工种的名片、招工时人们也毫无礼貌禁忌,常常极尽直白地随意根据兴致和偏见行事、而打工者也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最讨厌的东西。在读这本书时,你能隐隐感觉到,作者实际上喜欢这种粗俗的坦率。
他也喜欢中国人面对压力的那种态度:即便在压力极为沉重的环境下,他们也不会失去常态。一如既往地,他表露出对那种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在京郊的三岔村生活的两年里,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房东家里的一员。在浙江丽水,在和路边杂技团聊过之后,“我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杂技团,怎么也无法再看一次他们的表演”,因为他体味到那粗劣的表演之后令人心酸的生活现实。
在这些地方,他已经不是一个神情冷淡、保持客观的外部观察者(“除了忠实记录外,那些与我无关”),而是一个对这一些有着自身关切的关联者(“那些与我有关”)。他关切那些正在消亡的村庄,想建立和农村的某种联系,也想思考中国的未来。正是这一点,使《寻路中国》不同于同样描述中国变化的鲍大可著《中国西部四十年》,反倒更像是对自己故乡变迁的关注。
5.《温暖帮扶路》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五
身着红军装,挺直身板,突然发现头顶上帽子的五角星格外的耀眼,我们格外的有精神。这一路上我们欢歌,我们笑语,我们互助,我们相亲相爱,只因为我们是红四军,只因为我们是苏红网的员工,只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开幕仪式结束后我们在《十送红军》的背景音乐下,在市领导的目送下,在大家的壮行下,我们上路了。这种感觉很棒,这种上前线的感觉很让人留恋。似乎自己已经是当时革命中的一员了。到达古田,穿过昨日的战火硝烟,这个风雨沧桑却不老的古田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一处都讲述着红军的故事。对于新泉的整训,让我更加爱上了这个团队。半个小时的站姿,我们没有一个人倒下,毒辣的太阳,我们没有一个人屈服,队与队之间的拉歌,我们没有认输。就这样拉高嗓子,高唱属于我们的胜利,高唱属于我们的明天。爬松毛岭活动,山路不是一般的崎岖,障碍不是一般的多。“小心,前面有坑”“后面的注意,前面有水沟”。。。这些话总是不断的从前面传过来,一个一个的传过来。这种感觉很温暖。有男同志解下腰带让女同志拉着,帮助女同志上山。每次拉手,每次互助,每次鼓励传递的不仅仅是帮助,更多的是温暖,是一种团队精神。当我们到松毛岭山顶的时候,那种历尽辛苦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如今还在心里荡漾。整个过程没有伤员,没有逃兵。我们依然前进,因为胜利就在前方。这个活动的高潮应该是在云骧阁唱红歌。我们的马灯照亮了这座古老的阁楼,我们的声音唱响了这座宁静的阁楼,我们的加入让这座有着历史故事的阁楼愈加有生命力。古铜色的灯光,沧桑的阁楼,简易的构造,仿佛让我们都回到了革命那时候。我们都投入到这里面去了。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杂念,没有那些愤世嫉俗,我们很享受这一刻。彩旗飘,红歌亮。这次活动就在洪亮的歌声中圆满落幕了。
6.送温暖活动和帮扶工作 篇六
——大杨树林业局工会“送温暖”活动
和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一、“送温暖”活动背景、发展历程及成就
工会组织送温暖是在林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工会履行基本职能,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个创举。
20年来,在林管局和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局工会送温暖活动不断发展成为林业局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大杨树林业局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把帮扶救助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解决困难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密切了党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树立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形象,起到重要作用,“送温暖”活动已成为我局工会工作的一个品牌。
二.送温暖活动的主要成果、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一)大杨树林业局开展“送温暖”活动以来,得到各届领导的重视,千方百计筹措帮扶资金,努力达到对困难职工帮扶的全覆盖,营造了“送温暖”活动的良好氛围。自2005 年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来,共设立了困难救助、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窗口,对困难职工实行直面式服务,动态管理。为了加大对困难职工的扶持力度,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局级帮扶中心管理委员会设立顾问,由局长、书记担任,主任由工会主席担任,委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任对中心负总责,副主任具体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工会生活保障部,专兼职工作人员5人。场级帮扶站顾问为场党政领导、主任由工会主席担任、成员由财务、劳资、计生人员组成。
自帮扶中心建立以来,立足我局实际,以建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载体,狠抓机制建设,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协调作用,联系社会相关部门和有生力量,促使部门推动,共同做好送温暖工作,使送温暖工程与民政低保户发放相结合,与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救助体系相结合,与慈善捐款相结合。实现了帮扶工作的经常化、社会化、规范化目标,赢得了全局的广泛赞誉。六年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三项机制”,确保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实效。自帮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我们感到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想收到实效,必须健全和完善必要的运行机制,以制度为保证,实现解困帮扶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1)建立帮扶中心日常性工作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大杨树林业局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方案》,明确了帮扶中心的接待救助流程、岗位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我们在三个月内深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设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基金专用账户”,对每年资金来源和支配给予了严格的规定,以保证帮扶中心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资金渠道。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都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关心困难职工生活,解决困难职工实际生活困难等问题,使困难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得到了及时救助。
(3)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帮扶中心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相关部协商解决。
2、打造“二个平台”,拓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覆盖面。(1)打造援助平台。为了增强帮扶救助工作的实效性,对全局的困难职工生活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对致困原因、困难类型等情况加以分析。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我们将困难职工分为三类:一类是老弱病残的绝对贫困;二类是因患病、子女上学等原因暂时贫困;三类是有劳动能力,但因家庭人口多,家属、子女缺少就业岗位致贫户,根据困难的程度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特困职工提供困难救助。一是根据困难户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困难职工给予200-500元的资助,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且,每年都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入户走访、调查摸底,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我们及时帮助他们申请低保。2008年对低保户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有7户低保户需要大病救助,我们协调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大病救助,每户得到0.2万元或0.4万元补助。如欧肯河管护站困难职工孙国发患有脑栓,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上大学生活十分困难,根据他家的困难情况,局工会为他申请了低保和大病救助,切实解决他的实际困难,使他的家庭生活和子女就学有了保障。按照相关政策,于2008年10月把他们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切实解决了低保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采取春节送温暖、“金秋助学”等形式的帮扶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我们不断加大资金的筹措和资助力度,从原来每人150元到现在的500元,六年来共资助 人,资助资金 万元。我们多方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通过行政注入,工会自筹,职工捐款,党员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子女结对等到形式,六年来,共资助困难职工子女 人,发放助学资金 万元,帮扶落实“两免一补”的困难职工子 女352人,资助金额4.41万元。
(2)打造就业援助平台。通过发展家庭经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措施进行帮扶。一是强化资金管理,加大扶持力度。把发展家庭经济做为扶贫解困的主要渠道和职工自我脱贫的主要措施。针对不同的家庭经济户,采取分类扶持政策和措施,从普通家庭经济户到重点家庭经济户分别发放2000元至5万不等的扶持贷款。在此基础上,对创带头人进行了重点扶持,形成了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具体措施的分类扶持措施。五年来,共发放家庭经济贷款 万元,扶持家庭经济户 户,共有户困难职工通过发展家庭经济实现脱贫。二是把扶持创业带头人工作做为帮扶工作的重点,结合局属基层单位实际情况,采取重点扶持、提供贷款、提供优惠政策,提供扶持资金14.8万元,重点扶持发展创业带头人37人,带动就业76人。三是举办再就业培训12次,培训下岗职工1219人,职业介绍106人,实现再就业88人。
(二)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1、我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感到“一助一”活动虽然有效果,但毕竟是一人之力,为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自2008年开始由过去领导干部“一助一”改为“多助一”,由多名干部集中帮助一名困难职工或他们的子女。林业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帮扶活动的对象和资助形式,建 立结对助学帮扶活动制度,使“多助一”活动扎实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乌鲁布铁管护站职工康德奎,是一名下岗职工,妻子因病去世,本人患有腰椎结核,孩子上高中,仅靠低保维持生活,孩子面临辍学,工会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后,自2007年9月局工会的6名干部每人每年资助400元,帮助她完成高中学业。此项活动中,几年来共有 名困难职工(或他们的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8万元,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也密切了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林业局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为了提升帮扶整体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在2006年帮扶困难职工基金会搞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在全局推广。各基层单位建立健全了基金会。同时,为了确保基金会的正常运作,局工会制定下发了《大杨树林业局帮扶困难职工基金会管理办法》、《大杨树林业局帮扶困难职工基金会考核办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明确了帮扶对象、基金筹集途径、运作和担保程序,并把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局工会考核和林业局经济合同之中。困难职工互助基金会的建立,开拓了工会工作新领域,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
自帮扶困难职工互助基金会建立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如生活服务处职汤继森想要种植葡萄,由于缺少资金单位从互助基金中借给他0.2万元,帮助他购买了葡萄苗,现 在他的葡萄园以初见规模,产品在当地供不应求。全局共建立基金会28个,筹集资金15.3万元,参加互助基金会的人数达807人。互助基金会的建立,为困难职工解决了日常生活、发展家庭经济、子女入学、突发事件应急等困难,发挥了小额、即时、快速的帮扶效能。
三、创新发展工会帮扶工作的目标、措施及建议 工会送温暖在“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生活不下去”的基础上,统一安排,集中启动,扩大送温暖活动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帮扶覆盖面;由在岗职工向下岗职工延伸,由“年终”转为“终年”,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开展帮扶活动。实现送温暖活动创新发展。今后,我们要围绕送温暖全覆盖的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要进一步增强实效。因人施助,分类帮扶,着力就业、看病、上学难等突出问题,重点放在政府救助政策尚未覆盖和按政府救助后仍存在特殊困难的职工家庭,对低保边缘户在就业、患重大疾病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雪中送炭,要标本兼治,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要进一步创新方法,丰富内容,积极协助各级党政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推进项目化帮扶。提升送温暖活动的整体水平。
(三)完善载体,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发挥大杨树地方特色,不断创新送温暖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帮扶中心的 重要作用。帮扶中心是实现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心的制度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建设,实行项目化帮扶。金秋助学,树立爱心助学大品牌,为职工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不断提升困难职工技能素质。
7.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观后感心得 篇七
纪念馆已接待游客上亿人次
1月11日,潇湘晨报记者随“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韶山。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着6.3万余件馆藏文物和文献资料,“在韶山,少年毛泽东接受了旧式私塾教育,当时的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小说,从外面得知的消息让他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宣教部讲解员向琦说。
自1964年对外开放以来,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已接待海内外游客上亿人次。202月25日,一份“太空大礼”——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户韶山,又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韶山率先在全省消除绝对贫困
黄昏时分,前来旅游的游客回到民宿中休息,毛浪是家住韶山村长冲组山坳里最顶头的一户人家,她晚上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回乡民宿”是由毛浪家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改建而来的。“那时家里很穷,一家四口就靠生病的父亲种地、打零工来维持。”毛浪说。
8.扶贫济困送温暖 真情帮扶献爱心 篇八
——市交通运输系统“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纪实
马 全
多年来,四平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成为一项传统,经常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力所能及地为贫困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感情上贴近职工、生活上关心职工、脱贫上帮扶职工,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献爱心,“双日捐”
十几年来,该局连续开展了“捐出一日工资,献出一份爱心”活动,帮困送温暖“双日捐”活动。大家纷纷捐出自己的生活津贴,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家庭。局机关2009开展的“双日捐”捐款达2.2万元。通过组织、参与献爱心捐款活动,社会各界的公益精神得以进一步激发,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职工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得以延伸。
访贫困,送温暖
每年年末,局里和各单位都组织对系统内困难职工进行走访慰问活动,切实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局机关2010年初组织了机关全体干部为困难职工捐献生活文化用品活动,不到一周时间,捐献床单70条;衣物200多件;被褥100多条。为培养交通职工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积极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的精神,局属各收费站团支部团员青年,经常看望所资助的特困学生,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对贫困学生及家庭从物质上给予了很大资助,在精神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真心实意为贫困家庭及学生送去一份关爱,一份温暖。四平市首家坤池出租车爱心车队常年扶持十五中、二十中两个贫困学生,并对特殊弱势群体作出优惠承诺。通过这些公益活动树立了交通运输局窗口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灾区,献爱心
全局干部职工纷纷倾囊相助,积极开展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救助活动。局机关四次捐款达2万多元;全市交通系统共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达76.9万元。2009年在对口支援四川黑水县龙坝乡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工作中,该局援建的24.2公里农村公路,分别位于黑水县龙坝乡河坝村、二巴郎村、瓜苏村、西苏村,全部修在山上,该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四平市交通部门真情帮助灾区职工解决出行难、运输难问题,顶烈日,战酷暑,提前一年完成了施工任务,让灾区百姓提前踏上平坦道路。省援建办对四平市的援建工作给予了肯定。尽最大努力为灾民献上一份爱心,为灾区的重建尽一份力量。
为社会,做奉献
四平市交通运输局牢记肩上的责任,在优质高效地完成好交通工作的同时,为社会献爱心。四平“回族公墓路”1924年修建,现已面貌全非,给回族殡葬工作带来巨大艰辛。四平市清真寺民管会向交通局领导说明了修路请求,得到该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到303
国道南侧的“回族公墓路”墓地现场考察。为从根本解决回族公墓道路建设,局里专门召开了党委会研究修建。建成后,回族乡亲找到清真寺,请求感谢该局,民管会会长于文秀等人带来两面锦旗表示感谢。为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平市交通运输局积极筹措资金,为双辽市茂林镇美丽村修建了3公里村路。村路通车后,村民们喜出望外,有位70多岁的老人手摸水泥路面,眼含热泪地说,真没有想到,我还能走上这么光溜的水泥路。为保护刚刚修好的水泥路,局部分机关干部和市委组织机关干部50余人挥锹铲土,培植路肩。
制度化帮贫,经常化帮困
在集中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帮困送温暖工作的同时,交通运输局进一步探索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帮困送温暖机制,让帮困送温暖工作真正做到“四季如春、节日添暖”。作为长效机制,局里建立“扶困基金”,对特殊困难的职工给予资助。年初局里拨出2万元为职工购置了大米、豆油等生活用品,帮助下岗职工。虽然单位的资助是有限的,但是却体现了党组织的温暖。
9.《囧妈》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九
1月17日,徐峥导演的新作品《囧妈》在北京首映,这一天,北京的天气晴朗,有些寒冷,《囧妈》的首映为观影的人们带来温暖与欢乐。
人们在观众席上意外看到了低调现身的高以翔的爸爸和妈妈,高以翔曾说过爸爸会仔细看他出演的影视作品,然后和他交流心得,帮他提意见。这一次,高爸爸又来看儿子的作品了,只是再也无法和他交流了。
和平常人无异,更没有安排什么特别的位置,低调的高以翔爸妈一起现身《囧妈》首映礼,照片之中的高以翔父亲还是那么的年轻,精神状态也非常不错。
高以翔爸妈一前一后的分开坐着,观看儿子在大荧幕上留下的最后身影,即便高以翔已经离开了,但他永远都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此前,有媒体人去看了《囧妈》的点映,并顺手拍下了的片尾演员表。从演员表可以看出,迈克尔的饰演者高以翔的名字被框了起来。
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纷纷泪目,尽管高以翔已经去世了,但大家用其他方式继续怀念他,仿佛高以翔从未离开过我们一样。
不仅如此,在《囧妈》的海报中也出现了高以翔的名字,不同于其他演员,高以翔不仅是“友情客串”,还被添加了“特别纪念”的前缀,可见徐峥对高以翔的欣赏与喜爱,而高以翔的离世对他的打击也很大。
此次徐峥凭借《囧妈》首度进军春节档,致力于用最具烟火气的故事呈现,为观众提供一次契机,用电影完成一次“拥抱”。
他说:“我想拍一个真正的合家欢电影。在中国你想在春节里获得真正的感动,大家需要很长的心路历程,需要你去放下很多,你要去突破你自己的安全范围。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抱抱自己的妈妈。”
饰演“囧妈”卢小花的老牌演员黄梅莹分享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囧妈》以喜剧方式讲述了一个亲情故事,能让大家开心快乐,感悟感动,让孩子带着爸爸妈妈来看这部电影!”
10.《温暖帮扶路》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十
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实现了,改革开放成功了,香港,澳门回归了。我们的祖国已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新的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祖国统一大业等待有人去完成。
怀着满腔豪情,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岁的生日。
胸前的红领巾,像一团跳动的火焰。透过它,一张张亲切的面孔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些小少年小儿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通过他们的故事,我领略到了党旗的神圣,红领巾的光荣,读懂了党和少先队的关系。
无数次凝望着党旗。耳畔响起老师亲切的话语:鲜红的颜色是烈士的热血,金黄的色彩代表着人民的信念,高擎大旗的是我们的党……于是,“共产党”这个神圣的名字便在我心灵深处点燃起一把星星火炬,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忆往事,我们心潮澎湃;看今朝,我们慕搏进许。
如今的少先队员高举着星星火炬,秉承昔日的一优良传统,迈步走进了新世纪。看!一批批优秀的少先队员“手拉手”,“雏鹰争章”活动中脱颖而出:是他们在河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黄河两岸,建造了“中国少年水保世纪林”,为保护母亲河,为西部大开发做着贡献。是他们在“中国少年世纪论坛”上,和来自香港,澳门的少年朋友一起,议和平,讲环保,侃网络,搞创新。
让我们在今天,就在党的100岁生日的这一天,立下宏愿:紧紧跟随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积极实践,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二十一世纪的宏伟蓝图。
【《温暖帮扶路》观后感心得感悟】推荐阅读:
送温暖活动和帮扶工作08-13
驻村帮扶情系百姓 第一书记温暖民心09-05
教师被帮扶心得07-29
党员结对帮扶心得体会09-03
温暖读后感09-17
大学生帮扶活动心得体会09-23
《温暖的抱抱》观后感900字07-17
语文教师精准扶贫帮扶心得体会11-03
脱贫攻坚责任心教育心得体会 帮扶干部07-19
温暖-温暖作文500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