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12篇)
1.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一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
2006年,xxx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到2008年已基本落实“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既是新生事物,又有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20世
纪末至21世纪初,全国各地纷纷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1998 年,安徽凤阳引入大学生科技村官,取得了良好的反映。从2001年开始,xxxxx公开招考xxx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至今已有近200人到村里工作,他们绝大多数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在引进发展项目、资金,培训农民群众,修建道路,搞好基层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可喜的成绩。
一、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虽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改善民风民俗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学生担任村官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知识层次、思想意识更新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
3、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招考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一系严格程序选拔出来的,相对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也较为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村官是农村自治性组织的代言人,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他们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村官”能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活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刚刚走出校门就当上村官的高校毕业生能否就能在农村一路走好呢,这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
1、大学生能不能适应农村实际
首先,从“头衔”看,大学生村官是当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助理就是协助,村干部如何与大学生协调磨合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把大学生当“笔杆子”、附庸,其优势很可能无法发挥。而且在应试体制下,不少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工作方法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其次,农村是一个受宗族关系影响较重的地区,村民对政策大多不太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很多时候工作的开展靠关系、讲面子,而大学生村官一时间很难得到村民的信任,建议实施的很多可行政策,会在农村遇到很多有形或无形的阻力。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
2、大学生能不能扎根于农村
在城市生活了多年的大学生,一旦到了农村,到了村官这个岗位。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工作的艰苦,观念的差异,而是文化的落后。当新鲜感一经消失,等待这些大学生的就是无尽的寂寞,无穷的恍惚。这些在城市中,在大学校园中,习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的大学生们,可能无法忍受农村相对偏僻的环境。
此外,为鼓励学生投身农村,政策方面则给予了
公务员录取加分等倾斜优惠。很多大学生或许只是把报考村官当成缓解就业压力的“跳板”,怎样才能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仍愿意服务于农村,在基层工作,这也很重要。否则,学生们来来去去,人才依旧是留不住。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很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和农村干部素质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但还是有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搁浅。如何让xxx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走的更远,走的更好,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改变大学生观念,当村官是创业不是就业
现在一些地区留不住大学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是看中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来的,或者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在城市就业的竞争过程中失意才来的,大学生仅仅把农村当成一个“跳板”,本来就无意久留。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让有意于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充分意识到村官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广大农民需要那些有能力、有本事,能带领他们致富的人做村官。大学生担任村官要有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崇高精神,要有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要有能与市场竞争的知识储备,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创业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次磨练。
2、改变社会观念,靠感情留住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个新事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当年的天之骄子扎根农村,做起了村官。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广大农民可能认为有些突兀,觉得大学生村官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并非长久之计。因而,他们可能会与这些大学生村官保持一定的距离。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总要有个过程,这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消除阻力,增加动力。各种媒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对广大农村加大宣传力度,晓以利弊。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促进农村发展的。让广大老村官放心,让广大村民理解,从而以更多的实际行动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3、提供财政补贴,靠待遇留住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也是现实的社会人,光靠精神或感情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其一定的物质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大学生的待遇问题,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留人、用人机制要考虑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
4、建立配套机制,靠事业留住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现象是我国新形势下出现的崭新事务,我们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配套机制,也就是怎样进行合理有效的操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流动机制以及培训深造机制等。只有这一系列的机制形成和完善以后,大学生确实认为任职村官不确定因素少了,风险小了,才有可能把它作为事业去投入,去付出,做出成绩,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2.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二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目前, 农村环境污染蔓延, 农村的土壤和水质遭到严重破坏, 削弱了农用地的产出能力, 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而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宽裕。
农村环保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目前,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 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 就不能说整个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 只有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 改善农村的面貌,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社会发展水平。
3.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
近年来, 农村环境污染以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居多, 长期污染积累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 甚至造成农民利益严重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进而导致农民产生极端想法, 这给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而完善农村环境发展建设, 依法建设农村环境问题, 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包括水源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等。另外,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严重问题。目前, 部分中小型城市对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 较多的被运往农村堆放或掩埋, 而农村的生活垃圾更是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 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迅猛发展, 在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导致乡镇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3. 乡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突出。
乡村城镇化被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做法, 得到了大力推广。但部分地方小城镇的发展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 对环境的影响没有进行评估, 盲目引进落后项目, 甚至国家禁止、淘汰的项目, 以致造成土地荒废、河流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4.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不完善, 宣传力度跟不上, 从而出现为了部分集体的经济利益“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做法。如, 盲目开采资源, 造成山体、河道被毁, 林木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把环保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综合规划, 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体、卫生的多元素优化发展及和谐共处的各个方面。要把规划的重点放在以道路交通、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和村容整治上,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2. 加大农村环保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从宣传《环保法》等着手, 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来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环保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 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 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强化农村环境法律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必须将强化法制建设作为基础保障, 加强立法工作, 严格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建立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制体系, 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3.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三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保障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51-0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对此,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入手,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1.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权利,彰显着公平
社会保障建设涉及到社会公平,讲究和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不但反映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的运行秩序,还应包括支撑市场经济体系的法人、自然人的公平。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保障应是法定的基本保障,所有公民都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是我国人口的最大部分,农村和农业问题是国家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的积极行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不应“缺位”。
2.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经济社会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部分的延伸与深化,其实质是将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农民自主创业,使农业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并走向市场,使农村劳动力进行社会化的分工,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符合和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相匹配。
3.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别太大,且在中国贫富差距呈阶梯式拉开,正是在这种国情下,产生了中国现阶段日趋严峻的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日趋严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明确了新形势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指明了通过城乡统筹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与村镇建设的方向,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其次,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是重点;再次,降低农民的风险是关键、是保障。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做法是给农民国民待遇、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有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本身是经济利益在全社会的重新分配过程,改革蕴涵着社会风险并形成对社会成员的压力。显然,弱势群体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当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时,贫困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演化为严重的社会矛盾。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和谐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增加农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位
城乡二元化的格局,使城乡社会保障出现巨大反差。社会保障的基础是“大数法则”,即用恒定的大数来保障突发的小数。参与保障的人数越多,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在我国,与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建立了呈明显二元化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尚未在农村建立作为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从社会保障费的支出看,占全国人口8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只占总数的11%,而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却占总数的80%;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的工作者享受国家的退休金、医疗、工伤、住房、粮食、副食等补贴,而数量众多的农民基本上处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他们大部分实行家庭养老的方式,享受国家救济的只是极少数“五保”老人。这种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保障格局,不仅导致了城乡差别的扩大,亦使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更加困难。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发展很不平衡
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不仅如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各地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乡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的。
2.社会保障能力差
社会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资金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障资金不足。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但是其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
3.保障管理分散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上看,部分地区将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村职工的社会保障统筹归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村养老和优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也制定了社会保障办法和规定,有的地方人民保险公司也搞了保险,妇联、组织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办各种保险,形成“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由于这些部门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这样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4.保险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值增值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新农村建设
1.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1)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一种直接消灭绝对贫困现象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必须尽快启动与实施。首先是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其次是合理筹集保障基金,同时还要正确界定保障对象。
(2)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关研究表明,要建立一项储备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使它发挥应有的功能,一般需要20~30年时间,这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因此,当前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富裕型农村和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参保人口占农村应保人口的50%左右;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等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
(3)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选择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村办村管等多种农村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一定范围(如大病及康复医疗合作)的县(市)联合的多级合作医疗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医疗筹资机构。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要按照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予以支持的办法进行。强化管理与监督,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扩大筹资渠道,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在资金筹集上建立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参保三方,但国家要明确三方的合理投资分配比例。要广开融资渠道,可考虑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业税、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的合理部分纳入法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渠道。根据我国农村集体积累和农民个人收入不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不仅不能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照搬国内城市的做法。
3.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我国是新事物。社会保障要明确主管部门,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在宏观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消除“多龙治水”、条块分割的状态,由政府设置权威机构组成社会保障委员会领导管理。在中央层面,可以考虑在国务院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农村社会保障领导机构作为其下设的一个分支机构,负责编制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起草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和法规,制定农村社会保障规章和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经营和发放,策划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在地方层面(尤其是县级政府),应当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分别设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中心、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进而形成统一管理、分工协作、有效制衡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在具体执行上,要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及群众性管理组织,分级分类负责各地区的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执行、监督?熏努力建成分工协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立法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法律形式,又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基础和依据。纵观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法制健全,立法完备。我国农村传统的和现行的保障方式主要是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的,缺乏法律的刚性规定。为了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调节因农村社会保障而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关系,以救灾和扶贫为重点的社会救济关系,以五保供养和残疾人照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关系,以及以复员军人安置、伤残军人、军烈属为重点的优待抚恤关系。农村社会保障立法要充分考虑上述各项原则,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保障项目和标准、保障金筹集和发放、保障金的保值增值和监督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以便于实际操作。
4.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篇四
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初,中央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核心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涉及面广,难度大.下面,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作 者:周朝选 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信息中心刊 名:河南科技英文刊名:HENAN KEJI年,卷(期):“”(21)分类号:X3关键词:
5.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五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农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中主要是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留守老人太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青壮年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老人承担了几乎所有农业劳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不得不在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劳动。二是留守老人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留守老人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村里的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均因多数老年人的反对而搁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对孩子监护不力。老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需要人照顾,现在却要重新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再加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利,不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小孩子出现了上网,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
青壮年劳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务农收入远不及在城里务工,因此青壮年外出可以理解。可推进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也迫切需要大批青壮年农民的参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当地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兴办经济实体,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如果家乡有适合创业或打工挣钱的门路,收入有保障,青壮年劳力就不会抛下老人和孩子舍近求远去挣钱。二是要合理流转土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技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三是针对农村目前现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定期对留守老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成立劳动互助小组,找帮工、雇工,帮助留守老人减轻农业劳动负担。
6.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六
20**年,*镇新农村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中央、省、市、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发挥人和组织八个方面的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抓增收,立足实际抓整治,加大投入抓建设,关注民生办实事,完善制度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在20**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扎实推进20**年新农村建设,力争完成农业总产值13193.82万元,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力争净增500元以上。
一、突出重点抓增收
1.做强做优支柱产业。柑桔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要抓住南方受冻害外省柑桔产量受影响的机遇,加大对果园综合改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三改四比”竞赛活动,打造我镇柑桔品牌,提高柑桔的产量和质量,完成中低产果园改造2300亩,引进种植名、特、优水果500亩,建立“三改四比”竞赛活动示范片4片300亩。
2.做大做活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协会作用和利用区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组织实施渔溪村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完成烟叶种植面积1100亩。落实毛豆订单3500亩,槟榔芋订单300亩,大球盖菇订单200亩。继续开展钱粮丰收竞赛活动,继续推广“豆—稻—菜,烟—稻—菜,菌—稻—菜,菜—稻—菜等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效益。
3.做精做细林竹业。发挥山地资源丰富优势,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权证动态管理,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加大力度改造低产竹林,提高林分质量,培育毛竹丰产示范基地20**亩。建立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1000亩,提高林分质量,做到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管。
4.做活做好非农产业。充分利用我镇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旅游
景点的提升改造以及本镇能人外出经商办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发挥镇劳动保障所作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劳动力转移招聘会,发布用工信息协调镇属企业吸纳本镇农村富余劳动力,鼓励外出经商经营小吃业等,20**年计划新增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
二、立足实际抓整治
1.围绕创文明村镇活动,以“创星评户”、“美德在农家”、“五好家庭”、“文化中心户”、“家园清洁活动”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三清六改”活动,继续建立“三清六改”示范点,示范户,推进村、六有建设试点村全面铺开,其它村建立1—2个示范点,10—20户的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动“三清六改”有较大的进展。
2.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快清洁式公厕建设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台溪、碧溪、大源、棕南、陈墩新建、修缮清洁式公厕5座。各村都要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建立和完善镇、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力争完成沼气池40口。结合市区第二水源的启动,扎实抓好碧溪河流域的治理及碧溪河第二期清水工程的实施。
3.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抓好乡村道路维护工作,保障公路畅通安全。实施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建设,今年完成大源斑竹二期、台溪双江、中山坂、棕南前坑、南岐合计约3公里道路硬化建设。
三、加大投入抓建设
1.围绕镇本点原有850亩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抓好碧玉小区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力争完成6幢342户,3.5万平方米,按照创省级优美乡镇的要求,完善和改造集镇的街道给排水系统,改造人行道和部分沿街楼房,建成五级客运站,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设碧溪河*段防洪堤的护栏及绿化工程。
7.襄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七
襄樊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与优势
襄樊发展乡村旅的自然游资源丰厚
襄樊地处湖北省西北部, 居汉水中游, 秦岭大巴山余脉。襄樊交通发达, 自古即为交通要塞, 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秦汉以前, 襄樊市为艰、卢、、罗、鄢、谷、厉、随、唐等诸侯国之城, 随后为楚境, 秦汉以后又是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历朝历代的重镇。境内有许多三国文化遗迹, 是“古三国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景点除古隆中、水镜庄外, 引人神往的除徐庶故居、庞统故居、“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故居之外, 还有米公祠 (米芾) 、习家池 (习郁、习凿齿) 、刘秀故里、蔡仑故里等。著名的宝刹禅林有承恩寺、白水寺、广德寺、鹿门寺等。这些著名历史古迹大多“藏于深山人未识”。
近几年, 湖北省文物普查人员更是在襄樊市南漳县先后发现了一条民间文化遗产廊道—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深山狭谷间, 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古民居、古山寨、古墓葬等, 数量众多、景观奇特、气势宏伟。初步统计, 共收录古民居76处、古山寨385处、古墓葬141处, 其中26处已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特色鲜明的春秋寨、卧牛寨是专家确认的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古山寨, 号称“华夏第一大古山寨”。更值得珍贵的是, 这些古民居、古山寨数量众多, 分布集中, 保存相对完好, 为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开展文化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良的生态环境, 就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襄樊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襄樊发展乡村旅游的人文资源丰富
相对保守的民风, 使数千年来襄樊许多村庄基本完好地保存和传承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这里产生了汉水女神和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襄阳城西10里处紧邻汉江边有一个小山原名叫方山, 后来又叫万山, 又名汉皋。汉代以来的注释家都认为《诗经·周南·汉广》是以发生在这里的汉水女神与郑交甫的人神恋爱神话传说为背景而产生的。宋庄季裕《鸡肋编》说:“襄阳的正月二十一日, 当地人说这一天是郑交甫向汉水女神求取佩珠的地方。襄阳郡的百姓都来到汉水岸边, 倾城而出地从万山乘船顺流而下, 妇女们在沙滩中寻找小白石头有窟眼可以穿透的, 用丝线穿起来。悬挂在头发上, 作为祈求生儿子的吉祥物》——是为穿天节。”七夕节也是从襄樊和汉水的穿天节、请七姐等古俗逐步演变成的。
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襄樊历史上名士灿若繁星, 堪称人文荟萃。这里是伍子胥、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 又是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乡。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众多的英才, 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
这些历史名人游山玩水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 也是旅游区的一大笔文化遗产。如果在旅游文化中融入更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文, 让乡村游注入文化这一元素, 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 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 提高了乡村游的品味。
襄樊发展乡村旅游得到政府重视
为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 襄樊市市委、市政府多次聘请专家就襄樊市如何进一步打造旅游城市开展论坛, 与武汉三特公司达成《南漳县古山寨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的协议, 最近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南漳古山寨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规划, 武汉三特公司计划一期开发建设春秋寨、卧牛寨、茅坪河, 以“山寨兵戈传奇, 荆楚民俗神韵”为项目形象内涵, 全力打造“荆山·楚源·古兵寨”项目主题品牌, 规划总投资1.2亿元, 项目建设周期为二年, 待相关部门审批后开始动工建设。主要建设两大主题山寨、东巩镇游客集散中心和茅坪河民俗体验观光游览带。具体项目有:一是春秋寨——传承历史与未来。完成春秋寨遗址保护、观光索道、古山寨博物馆、仿古山寨复建、游客中心、空中栈道等项目建设。二是卧牛寨——千年兵戈的传奇。完成卧牛寨遗址保护, 演武场复建, 团山寺修复, 古战实景演示, 登山索道, 山顶步游道等项目建设。三是利用东巩镇现有酒店、宾馆等接待设施, 完善度假接待功能, 形成游客集散中心区, 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的荆楚民俗资源, 开发地方民俗表演活动项目, 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旅游接待和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的旅游小镇。四是建设茅坪河民俗体验观光游览带——田野牧歌的风情。完成茅坪河沿途象形山石景观营造、洞穴景观、生态景观走廓、古法造纸作坊、古石碾、古酿酒作坊、茅坪河漂流、田野牧歌景观等项目建设。从而形成以“东巩镇、春秋寨、卧牛寨”三大板块为主, 茅坪河民俗风光带为辅的“三区一带”空间项目格局。
按照规划, 南漳春秋寨、卧牛寨古山寨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后, 将成为集科学考察、历史观光、民俗表演、生态体验、乡野风情、水上娱乐等一体化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 力争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对促进南漳旅游向更高层次的转变, 提升和丰富襄樊旅游形象, 完善襄樊旅游产品结构具有战略性意义。
襄樊乡村旅游的现状
襄樊市可供游览观赏的历史古迹、革命旧址、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甚多, 具有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目前来看, 许多旅游景点因地域组合不够理想而导致外地人到襄樊来只能看个隆中, 景点单一, 无法展示襄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如距枣阳48公里的邱家前湾与河南桐柏和随州市交界, 是个“鸡鸣闻三县”的地方, 现在住着近90多户人家, 有230间古建筑。据记载, 村寨是在明朝景泰年间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建成;经考证, 这些民居的历史在200年至600年间, 如今大多保存完好。每家都有一个四合院, 门厅前的汉白玉石凳上刻有龙、竹等花形, 墙壁全是青砖砌成。正厅是两层小阁楼组成, 房顶的瓦片上都印有精美的“寿”字, 横贯全村的排水沟由石头砌成, 古色古香。规模如此大的村落遗存非常少见,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审美价值, 但发现后我们并没有进一步研究、保护、宣传它, 更谈不上开发利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襄樊市的一个旅游景点, 就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村一样。
在襄樊, 一些旅游公司已经注意到了乡村旅游的价值和潜在开发意义。但到目前为止, 襄樊只有一些旅游公司零星地组织过到隆中摘樱桃、到老河口摘梨、到枣阳摘油桃等“参与体验型”的乡村游, 还没有形成大批量的“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据悉, 最近武大EMBA总裁班到保康考察, 欲巨资打造农业观光园, 以保康店垭、马良、歇马等3个乡镇32个村为中心, 发展以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整个计划投资30多亿, 这应该是襄樊乡村旅游的一个重大创举。襄樊乡村游虽然起步较晚, 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政府主导的强大支撑和独具特色的娱乐项目, 将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景区竞争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乡村旅游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 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 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 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近年来, 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 延伸了旅游产业链, 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 体验农村生活, 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 在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支柱。但与此同时, 不能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就将这些自然生态加上传统文化的古村落破坏。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 要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发展乡村旅游, 要以环境为基础, 以文化为背景, 以特色为亮点, 深度挖掘襄樊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襄樊本土化的东西, 比如许多古村寨的街巷、民居、祠堂、公堂、寺庙、坊、墙、楼阁、市井、庭园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充分保留和体现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 选址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保护现在已经很有限的古村寨和古民居,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 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
8.大众媒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篇八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何宏光等通过对当前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非健康精神文化活动在农村依然大有阵地。①
詹宇祥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认为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始终没有走出困境,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阵地疲软,投入不足;机构尚存,功能弱化;人才匮乏,引智无门;需求升档,“落后”尚存;民间升温,政府冷淡。②
上述调查,分别从文化的构成上、文化的地域分布上、总的宏观上,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笔者的调研,归纳起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想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多;缺乏计划性、方向性,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队伍建设薄弱,缺乏专业性、稳定性;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实效性;管理引导不力。这些现实情况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与此相似,大众媒介在农村的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3.21%和94.54%,但是依然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媒介歧视,重电子、轻纸媒介接触的媒介失衡,重娱乐、轻实用的媒介信息选择偏差,不利于大众媒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发挥。
大众媒介应对策略
要充分认识大众媒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为人类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大众媒介的存在。即使在发展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的农村,媒介的传播仍旧无处不在,媒介的功能和作用无处不有。不仅具有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生活、发展经济以及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等功能,而且还具有均衡心理和心态的潜功能,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强化农村大众媒介设施建设。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应当说,这“四个纳入”如果真正落实到位,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就会越来越符合农村的实际,越来越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越来越惠及广大农民。在这些方面,确实不用作更深、更多的阐述,道理很明白,职责很明确,关键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到位。农村如果没有大众媒介设施,传播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成为一纸空文。
倾听农民的媒介信息需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农民自己。最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关于农村、农业的报道明显增多,算得上“报纸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但本来应该是“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所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大都发自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很少有来自农村基层农民的声音。其实,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中国有8亿农民,有8亿个“脑库”,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更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媒介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
加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大众媒介在农村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成就巨大,基本扫除了农村的青壮年文盲。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不相称,特别是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客观实际同样影响了大众媒介在农村的推广和发展。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农村受众学会从大众传媒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各种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传媒资源培养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大众媒介的责任,也是传播的内容之一。
展现全新农民形象。农民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多是被批评的对象,很多娱乐节目也拿他们“开涮”;二是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只是拿农民当“噱头”,农民只不过是陪衬罢了。要实现媒体与农村建设的共谋,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媒体首先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转换报道视角,摘掉有色眼镜,采取平民视角,深入农村、农民,全面展现新农民新形象,赞美他们的优良品质,让媒体展示农民之优,使媒体成为农民之友,有利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唱好“农”字协奏曲。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其在农村传播的现状,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弥补其薄弱环节,传统和现代媒介、纸质和电子媒介,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唱好“农”字协奏曲。
报纸杂志要扩大在农村的发行量。借力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平面媒体办报刊,共谋思路。可以横向联营,办专刊、专栏,举办科技支农、惠农活动。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服务用户意识,自办、联办、协办发行,扩大发行量,增强影响力。
电视媒介要强化对农节目的品牌意识。省、市、县电视台纵向联合,三级联办;以农为本,推广农业科技。
广播媒介要发挥县、市级广播电台主体作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强化服务当参谋,提供信息开眼界;创新思路办节目,借鸡生蛋求共赢;典型引路讲实效,转变观念天地宽。发挥自身优势,作为主流媒介,加强对农村广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对农节目活起来。
电影媒介要拓展农村市场。探索社会合作方式,实施影企联姻送电影下乡,开发“广告电影”;与党委、政府等部门结合,开发“宣传电影”;可以采取组建俱乐部、刷卡看电影、股份制看电影等,探索开发多种多样的农村市场。
网络媒介要注重建设和宣传。建设方面要实现“六纵两横”。“六纵”即是指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新农村信息资源、新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条件、服务传输渠道以及服务对象;“两横”即是指农村综合改革与机制体制建设、信息化业务应用与农村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网络安全。就基础设施来看,既要实现“三网融合”,还要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宣传方面,除了网站(专业特色网站、农业门户网站群、基层政府门户网站)自身宣传外,还要利用手机、农村广播、(有线)电视、信息栏、宣传手册等目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传输手段,宣传网络媒介的特点、优势、作用和功能,扩大网络媒介在农村的普及率和利用率。③
大众媒介面向农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众媒介,相应的针对农民受众的大众媒介也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书写时代的精神,理解中国新农民,建设中国新农村文化。(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2007年度调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KL-2007-1781)
注释:
①何宏光:《当前农村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反思》,中国乡村发现网,http:∥www.zgxcfx.com.
②詹宇祥:《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③李广乾:《“六纵两横”成为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信息化建设网,http://industry.ccidnet.com.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影视文化教育研究所)
9.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九
高标准建设 着力推进怒溪乡建设进程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心得体会
江口县怒溪乡副乡长
聂益平
我于10月8日至12日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在省党校举办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几天来,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课,同时与其他乡镇领导的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村镇规划管理有了新的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我乡的村镇建设工作,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工作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开发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乡状况,我认为:在推进村规和镇规建设上,我乡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要按照全县“一业带三化”的思路开展。“一业”指的是围绕梵净山的旅游业;“三化”指的是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园林化。利用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开发我乡的沈家洞和黄岩大峡谷这两大旅游资源;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更要让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乡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村庄规划的编制中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把编制主体关,程序关。二是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建设情况、地形地貌和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逐步推开,多层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三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的原则。在村庄规划中对人口100人以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村庄进行规划整合,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怒溪乡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把握好三个原则和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着力把握的三个原则
1、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的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2、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二、着重处理的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平稳发展。发展工业,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迈进是大势所趋,是必由之路。但首先要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乡总面积135.8平方公里,耕地917公顷。农业户数5106户,农业人口21150人。境内有私营企业1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人。这些私营企业以沙石加工和茶叶生产企业,受政策和市场制约的程度很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直以来,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人少地贫,在第三产业难有起色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始终是农民保吃饭、保稳定的不二之选。第二、三产业是发展方向,是奋斗目标,但一产始终不能丢,不能一提工业强乡就不顾实际,梦想着使多数农民就地向二、三产转移。在现阶段,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怒溪乡一产的茶叶生产、楠竹生产和大棚蔬菜以及山羊养殖已初具规模,项目也初见成效;二产的沙石生产已有明显增长;而旅游这一第三产业正在有序的开发之中。结合今年全县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项目的机遇,着力引导农民在农业上下功夫,既符合客观实际,对我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为更稳妥。
2、正确处理提质和扩量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有效发展。做功要做有用功,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要去傻干。发展也是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发展,不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都是一样。引进企业,需要的是高税收的企业,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以资源粗加工为主的企业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乡私营企业为主流的现状下,积极争取引进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预先做好协调、宣传、服务的先期工作,应该是我乡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农业产业,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如茶叶、楠竹和核桃栽种,就很符合我乡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地质条件。在我乡骆象村、地楼村、怒溪村、梵星村和河口村四个村将大面积推广和实施,一定会成为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又一条新路。此外,在村庄建设规划的选择上,也有一个提质扩量的关系。我们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多铺点,搞全面开花,而是要搞一个成一个。骆象村、河口村、怒溪村和地楼村的住宅小区、道路硬化已经初具规模,也投入巨大,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使这四个村成为我乡村庄建设的样板村、精品村,能对全乡的新农村建设起一个模范带动作用。
10.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
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池宝侠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重点阐述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义,提出延伸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构成新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农村书屋有待普及。从秦皇岛地区来看,截止2009年底,共有县、区级公共图书馆5个,各馆的有效服务面积全部低于国家规定的县级达标馆的标准。各馆的图书藏量也基本达不到达标馆的要求。全地区所有乡镇文化站中,无馆舍和馆舍破损严重的有110多个。乡镇文化站图书藏量低于500册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图书的占50%左右.从投入的城乡构成看,农村文化投入十分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很多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就是有也是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基层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由此可见,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滞后的偏远内陆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市居民是主要受益者,现有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是以城市为主。而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不断萎缩,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复杂、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2、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2.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事业机构,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却只服务于本馆附近的市民或本单位职工,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类图书馆应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搞好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是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
1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是一项社会基本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2.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城乡居民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对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存在分歧,形成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分裂。随着大量农民工涌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人社会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隔阂,把农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摒弃,把勤劳善良、纯朴厚道的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目前,农村读者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与其他读者相比明显不对称.这也是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因素。终身教育主要依靠图书馆,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维护信息和知识公平获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公共图书馆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延伸图书馆服务农村建设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只有依靠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村民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信息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2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还具有培训的场所。各类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特长和优势,在充分考虑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例如.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多做工作;以农业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农业新技术方面多做工作;以工业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变工人所需技能上多做工作。通过国家各种类型图书馆对农村人才多途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面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而且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确立
2创新、民主、和谐的理念.并能逐步提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致富的能力。
3.3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信息化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已经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行情还需要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但对于我国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来说实在不可能做到。图书馆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网络优势以及参考咨询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等等全方位的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培植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调整城乡关系,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塑造农村新风貌,领导在工作决策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图书馆可利用自己的优势收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资料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4、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4.1协调农村服务网络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这就需要联合本地区、本行业,甚至跨系统、跨区域的多个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联盟。建立既适应农村经济需求的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平台,建立以省图书馆为后盾,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为前沿的农村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使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为农村经济服务工作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横向联合县级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自身网络外延,在现行组织结构上,纵向可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相通,横向要与科委、科协、各情报机构、当地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联系、联网,共同服务于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有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我县图书馆开展为农村服务工作采用的办法就是,以县图书馆为龙头,联合县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文化站,同时通过县、乡政府号召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一些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农民读书及科普宣传活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兴农战略目标的实现。
4.3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发布会
信息发布会就是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或当地的乡或镇,利用农民赶大集的形式,推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对图书馆最新的科技文献资料进行开发、加工、整理,采取直观、易懂、简明实际的宣传形式发放给农民,其中还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普挂图的展示,科普声像专题片的播放.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等等。这种信息发布的宣传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
4.4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建立乡、村书刊流动站
农家书屋是最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场所.各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对本馆有能力辐射到的镇、乡、村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支持对象。依据资源情况.确定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图书流动站与之配合,配备本馆利用率不高,且农民喜闻乐见、实用的优等图书资料,免费借阅给农民,并建立流动制度。帮助书屋培训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为农村服务要求务实,对图书定期更新,不断地拓宽服务领域。缓解基层图书馆购书难、读者看书难的问题。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本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发挥辐射作用。
4.5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趋成熟,农民渴望获得知识信息。一条信息、一项技术使一方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例时有见闻.从而使农民萌发了强烈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愿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具有一定的优势.可通过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变化,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对其能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并通过示范村、示范户对一个地区的生产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6编印农村科技专题资料,为农民代查科技服务课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偏僻乡村普及较差,编印的资料仍然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图书馆应对乡、村需求资料进行实际调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有针对性地编印农村致富科技专题资料。通过信息发布会、送书下乡活动发放给农民,并建立长期联系,随时通过函、电等方式回答农民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总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延伸服务触角,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有新的突破.服务功能有新的拓展。进而壮大新农村图书馆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邱茂伟: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社会责任探析 图书馆学刊2009(9)
田野: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途径图书馆学刊2009(10)
11.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详尽地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远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为亿万农民谋福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惠及8亿人口的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像贵州这样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个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1.耕地保护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以来,不少欠地区纷纷行动起来。但有的地方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当作建新房子、盖别墅、修大马路,村里闲地不用,却向外无限扩张,导致耕地资源的锐减。
2.村镇规划实施问题。主要是规划滞后、规划不衔接、村镇规划实施难等。比如实施难问题,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虽然制定过一些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但由于涉及农村宅基地转换、转让这一难题,中心村、镇建设规划落实的效果未达到预定目的。大量分散建造的农居使村镇建设规划难以落实。
3.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由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消除,缺乏资金投入,往往立足以治标为主,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只增不减,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又造成政府财力、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
1.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新农村建设用地作出科学规划。其核心是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护耕地、村容整洁、方便生活等目标出发,通过仔细盘算,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新农村将来用地数量与类型进行科学预测。同时,要坚决把住土地审批关,对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一户多宅、超标准用地、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等,一律不得批准用地。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又要努力促进农村土地利用率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2.科学编制用地规划。一要统筹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要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统一,避免过小过散。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鼓励农民以建多层公寓为主,对单户宅基地和新村规划点人均用地实行双控制。二要加强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比较符合当地实际的村庄布局规划,同时要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地质灾害、水利、风景旅游等规划之间的衔接。三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地方政府可以选择一批试点,出台配套优惠政策,由村集体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利用现有的宅基地,统一新建或改建,鼓励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
3.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要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认真执行农村村民一户一宅政策,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认真研究和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分散居住的农户进入中心村、镇建房,如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申请应该给予补偿,对农民搬迁后遗留下来的旧房进行一定的补偿,促进城镇化进程。
4.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征用土地方面,应当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用途。经营性用地应当直接运用市场机制,在与农民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取得。即使是公益性用地,也要注意引进市场机制,参照市场价格决定土地的征用价格。《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征地价格往往都是偏低的,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现在农村最尖锐的矛盾是征地、环保和农民工权益问题,在这三大矛盾中尤以征地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最为尖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发生,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要对被征收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妥善安置,安置工作应当实行由“以安排劳动力就业为主”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种途径安置”的原则,拓宽安置渠道。目前,土地征收补偿主要以货币补偿为主,可以考虑以土地补偿费为主,多种补偿形式并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即征即保”机制,真正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5.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地质灾害防治要从“治标”为主向“治本”为主转变。要结合下山脱贫,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民的避险搬迁,努力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灾体系。
6.维护法律严肃性。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对违法占地建筑的行为,违反规划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1]2006年2月21日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陆益龙,王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凤阳县小岗村和赵庄的经验[J].江淮论坛,2007(4).
12.浅谈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二
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土地整理是国家投资重心向农村转移的具体体现。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投资区域的横向延伸,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农业问题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地位。
其次,土地整理是实现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把实现生产发展的各种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那么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最基本、最现实、最重要的硬件因素。只有加强硬件建设,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消除影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可能,从而能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目标。
(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互为基础
首先,新农村建设从政治和舆论角度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政策和管理角度为其进一步活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有利于从多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三)土地整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高起点,严管理,活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根基
首先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就是要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立足于现有存量土地的整治,挖掘耕地潜力,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加大力度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项目报审工作中存在的基层报不上去,国家收不进来的问题,力争在一段时期内对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基本农田进行一次“地毯式”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的制约因素。
其次,国家应从政策上适当扩大项目投资适用范围和提高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使土地整理工作突破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和行政界限与新农村建设有效接轨,因地制宜达到较高水准,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瓶颈问题。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设施等工程规划,应与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引水工程等规划相衔接,听取农民和专家的意见,优选方案,避免低效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
土地整理在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开发整理,助推了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其实质就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中,乡镇政府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约定,只要是农民能干的工程要由农民自己来干,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并从中获得直接收益。
(三)土地开发整理,促进了农业增效
土地整理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开发整理的层面上,而是要顺应农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因势利导,全力引导项目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土地开发整理,推动了农村发展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是国土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土地整理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此可见,土地整理的实施,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了耕地压力,又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外,通过土地权属的调整使当地的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减少了土地纠纷,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还可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城镇,同时项目区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均靠近居民点,兼顾解决当地群众行路、用电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开发整理,优化了生产环境
土地整理既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耕作条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项目实施中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元素,因地制宜,归并田块,清除土地利用不合理因素,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将农村水电、道路等生产条件改善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增强耕地排灌和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土地整理,能有效改变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农民的生产观念也由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科学种田,规范务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整理后的土地,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项目区实现水利化、耕地的保墒能力全面提高。同时,土地开发整理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能使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搞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一)资金保障
土地整理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包含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①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土地整理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对村、景的整治工程纳入项目预算。土地整理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②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区域性的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借助政府力量使项目得以推广,这对区域性新农村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③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土地整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此部分资金可从对村庄的未利用地,及通过工程措施开垦为新增确认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补指标中来。④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驱动下,有着五千年传统美德的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千秋伟业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此部分资金可由当地经济能人自筹组成。也就是说,哪个村庄有能人自筹了一定数额资金,当地群众也强烈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就把土地整理项目放到那里去。
(二)组织保障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环保和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做好。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各司其职,是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土地整理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①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可能提供适当配套资金。②成立群众工作宣传小组。主要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干部组成,专门负责对项目区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③成立群众工作协调小组。由当地政府、项目所在地受益村和当地国土部门以及项目业主指派的专人组成,负责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成立土地权属调整小组。由当地国土部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成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区前期的土地权属调查和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清楚、公平、无争议。⑤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土地整理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必须常驻工地,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工程措施
【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农村大学生所占比例08-25
农村大学生贫困申请书09-23
2022寒假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07-07
大学生寒假农村实践心得体会08-31
大学生去农村工作的心得体会06-13
大学生党支部建设08-02
大学生寝室文明建设08-06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调研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