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略读课评课

2024-07-04

小学语文略读课评课(精选4篇)

1.小学语文略读课评课 篇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一、留足时间,促进自觉参与。

张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张老师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法组织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

张老师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张老师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这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关键性的话没有在教学中做到环环紧扣,如果能在教学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时,不断反复地朗读体会这句话,就能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一步步地深入,使课文主旨的揭示有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2.语文教师关于观课评课心得 篇二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这是王荣生教授的话。我赞同。

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大夏书系)的开篇导言中,王荣生先生直接提出了观课评课的另一个视角,即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审视课堂。

看完导言,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在以往的观课评课乃至上课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的视线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技巧等方面,“语文教学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而本质中的教学内容,却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本末倒置。“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即使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但也仅限于操作层面上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将观课评课的角度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了。

王教授认为,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方向决定方法的问题。如果方向搞错了,那么方法再好也会南辕北辙的。因而,“在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好坏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注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第4页)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问题。

有很多次,我在听了公开课后会喜欢问问教者:“你这节课想教什么?”老师们往往语焉不详。这里,不妨来看看王荣生先生是如何阐述的。王教授参考了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版,第314-315页)上对教学方法的分解:

1.原理层面——教学方法观

特点:纲领性;抽象性

2.技术层面——教学策略

特点:中介性;中立性

3.操作层面——学科具体的教学方法

注意点:一是方法本身合理与否;二是方法使用的合适与否

4.技巧层面——教学技巧

这一层面已经带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独创性以及所体现的个人魅力,优秀教师往往就是凭借其独特的教学经验、个性品质、能力修养以及教学机智等,使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艺术的境界,有的还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或者创立了某种教学流派。

这四个层面语言表达时可以相对分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原理层面要贯注在技术层面,要体现为操作层面,最后要通过技巧层面得以落实。即每一节课都是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并实现。

具体到语文教学方法上,王教授从国内外一些教育名家的实践中概括了一些例子来佐证其“教学的课堂活动顺序聚合,体现为教学的步骤”之说。如果从方法上来讲,就是: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如果从教学内容上讲,则是: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

为什么要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呢?王教授认为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二是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

从这里,我还改变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公开课的表演问题。其实,不管什么样的语文课,要看其目的是什么。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考评课,这本身就是要被考核人(即教师)接受考核人的各方面的检阅,所以,难免会不顾学生而要一味地迎合考核人的。当然这样的课的意义是有限的,绝非常态课。比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要在课前来点抒情性质的“导入语”,以撩拨学生的学习状态,尽快弥补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但在平常课如果也要左导右导,就显得多此一举,还不如直接来个“昨天学习什么,今天学习什么”。而一些多余的表演则根本不是语文课上的事情。所以,一些名师的课,在其他老师看来好看却不管用,其实是老师在观课时,忽略了该取什么经验的问题,关键就是要看名师教的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因为内容是可以参考的,而方法则可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合,遇到特殊的学生才可能奏效。倘若不把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那么那些所倡导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就会虚脱。

怎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呢?在这里王教授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的标准,这个标准,绝非我们常见的那种用来考核任何一门课的量化“标准”,兹录于此:

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事实上,很多教师并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甚至连教参和试卷出题也不甚了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针对一些语文教师“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里主要是提醒教师不要在一堂课中想囊括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

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即不要脱离了学生的语文实际,如每逢上语文课,就开口“开门见山”,闭口“段落大意”,除语文老师上课这样变态地讲外,生活中,语文并非如此。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这里是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比如,散文重在附载于景之上的情,而不是只知道写景;议论文重在分析问题,而不是观点。等等。

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师在上完课后,应该要对照自己的教学目标,验证一下自己想教的是否真的教了,而不是被其他评课者牵着鼻子走。

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现在很多时候,对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中学了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有些想当然,自说自话,或者说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胡话。

理想标准——语文课程课程标准的有效达成

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这里强调了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内容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开发课程固然需要,但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语文教师并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基点的准星应该对牢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我们应把某堂课在哪一点上实现或接近了课程目标的哪一条目标及其程度。

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需要。

以上的剖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课评课上课,意味着:如果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可得兼,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的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相应的经验。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词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作变了态的语文课。当然,作为研究我们可以这样体认,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不否认一些语文老师的成功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共鸣也是一种美感。

3.小学英语微型课评课小结 篇三

非常感谢郭老师能给我们全县小学英语教师提供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并且非常有幸能够成为今天微型课比赛的评委。今天六位老师的课真的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有以下几大亮点:

1.参赛教师都年轻活力,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优雅稳重的张燕老师;活泼大方的罗思老师;从容时尚的张洋老师;亲切自然的郑娇老师;清新甜美的汪红梅老师以及热情活力的王芳老师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老师们都能深度挖掘教材,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每位教师都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且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中无论是图片,声音,还是视频都能使用得当,实用而不繁琐。另外,张燕老师还利用了头饰,实物,汪红梅、王芳老师还自制了实用教具,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全面的教学技能。

3.老师们都努力营造了接近生活的各种语言情景,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语言的真实意义和用法。张洋老师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名词复数的意义和用法;罗思老师用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休”帮助学生理解clever一词;王芳老师通过现场演绎骑马舞,教学I am dancing.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态;汪红梅老师更是带领学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用比较级谈论事物之间的差异。几点不足与建议与大家共勉:

1.个别老师板书时书写潦草,没有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老师就是学生的镜子,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所以作为一位小学老师,我们一定要加强基本功训练,给学生良好的示范。

2.2011版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在语言实践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表达。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学习了nice, naughty,clever 等词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同学时,不要给学生都贴上“标签”。也许你认为的naughty的孩子,别人就认为He is very nice.总之,今天的这次比赛,无论是为参赛老师,还是听课老师,或者是评委,都提供了一次极好的专业提升的平台。我和大家一样受益匪浅。

教研会的体会与启发

今天,听完六节赏心悦目的微型课以及赛后评委代表的精彩点评,我忐忑的心才终于平静下来。面对县内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多数小学英语课时不能达标的现状,举办这次小学英语微型课比赛真的是一次挑战。而且本次比赛的主题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参赛课必须是高段的课,而且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可是,我亲爱的老师们,是你们的青春活力,是你们的辛勤付出,是你们的不懈努力,让身为小学英语教研员的我感慨万千,感触颇多。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现在的课堂上,教师都增大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了,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创造了许多真实情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提高了课堂质量。教师们全英语组织教学,不但有利于自身英语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虽然是微型课,但我仿佛看到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他们在老师布置的任务中有出色地表现,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活动,而没有实效。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以前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本子上抄。老师是中心,课堂气氛不活跃,每个人在那里自己默默地学。今天从汪红梅、王芳和张洋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我看到了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老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师生间、生生间积极交流。体验英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老师积极贯彻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亲切自然的语言,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谈。在这样平等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还能有紧张的心理吗?畅所欲言是必定的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

三、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英语课并不是简单地知识的累加,而是一个综合体。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把情感教育应用到每一节英语课上。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简单地让学生只学一些词和句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些学生态度冷淡,情感脆弱,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是必需的。老师们都考虑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一句句鼓励的话,让我眼前一亮。

四、精彩点评,促教师共同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参赛的老师都是各个学校选派的优秀教师。可是在听课的老师当中有不少是半路改行教英语的老师。同伴的优点有哪些?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赛后老师们各抒己见,在其乐融融的交谈中道出了心中的困惑。评委代表陈雪梅老师精彩的点评为他们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在老师们频频点头示意和会心的微笑中,我已经看到了他们奋斗的决心和动力。

4.赛课评课稿 篇四

本次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我非常有幸的聆听了全部的课。这次赛课,代表了木洞片区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使人受益匪浅。听了两天半的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是,选手优秀。表现在形象佳,素质精,精神好。二是,组织周密。表现在学生优秀,会场井然,保障有序。三是,体现在赛课水平普遍较高。表现在课堂上书声琅琅,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

这次赛课,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教会学生学习。本次赛课的主题是“有效课堂”,课堂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非常欣喜地看到,每一堂课的老师都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实践,真正地习得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以疑为起点,以思为核心,以体验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和意义过程。可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与文体进行交流,并获取意义和体验情感。能够质疑的学生才是肯动脑筋、主动学习的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才是思考力较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好学生。《与时间赛跑》、《女娲补天》、《三个儿子》、《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课,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质疑。尤其是杨莉莉老师执教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在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欲望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二、加强了学生朗读的指导。一是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浏览等。二是在课堂上让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如《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的想,动笔批,这种批注,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两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写给合,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课例呢,向我们展示了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规律。

三、让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在这次赛课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迷人的九寨沟》、《女娲补天》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体现了有效课堂的“导-学-练”的精髓。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15节课中,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使人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教师们都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尤其是《中彩那天》让学生再现父亲面对彩票那种矛盾的情景,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将父亲的矛盾心理写得栩栩如生,非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次赛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问题,再此提出自己的愚见。

一、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大多都存在时间不够,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沟通,全班交流反馈时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注重了生生的互动,但主要局限于朗读时的学生评价,并且学生的评价也只是简单笼统的“声音洪亮”、“有感情”、“很流利”之类的,包括部分老师的评价也如此,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评价,教师也没交给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二、朗读指导缺乏实效。老师们虽然都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读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究竟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我们的教师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大多局限在理解相关内容后,请学生读,指名评价,再请学生读,齐读等流程。我们都知道:文章重在读中感,读中悟,语文的美是学生读出来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出来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借助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在学生读的指导上,并没有体现出层层推进,一次比一次更投入,一次比一次更到位。小学语文,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老师一定要给予具体的指导——把握感情基调,抓住重点字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等,必要时,教师还要范读。

三、有的教师放手不够,问题简单化。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尊重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但总观整个赛程,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严重,并没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好像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所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或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还体现在稍有难度的问题或是小练笔的拓展中,填空式题型特别多,这其实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设计部提成方案下一篇:关于学生城镇医疗保险卡的相关问题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