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共10篇)
1.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篇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目录(细)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二、气体摩尔体积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三、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硅酸盐
三、硅单质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2.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篇二
一、“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值得商榷
教材第14-16页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探究两种气体中的水分不同时, 课文中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 对着其中一块呼气, 如图1-19所示, 观察玻璃片的水蒸气的情况, 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教材作出如此设计的本意应该是:在操作中, 会看到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则没有, 然后根据这个现象得出“呼出气体中所含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多”的结论。对于这样的设计, 我们认为是不够严谨的。在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
这无疑是一个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一般只能控制一个变量, 可这个对照实验中却出现了两个变量:水分和温度。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主要是因为呼出气体与玻璃片之间存在温差 (呼出气体的温度高于玻璃片的温度) 。空气中也有水分, 为什么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那是因为空气与玻璃片之间没有温差。试想:如果被呼气的玻璃片与呼出气体之间没有温差, 还会看到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吗?所以, 根据“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这个现象, 得出“呼出气体中所含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多”的结论是不够严谨的。
在学生质疑时, 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了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各个小组通过讨论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意见, 我认为可行的主要有: (1) 用一个较大的注射器装满空气, 放在约37℃的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 再向原来“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打气, 然后与被呼气的玻璃片进行比较; (2) 将一个干净的小塑料袋含在口中, “吸”满空气后用口包一会儿, 再向原来“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呼气”, 然后与被呼气的玻璃片进行比较。这两个设计中, 都解决了原来教材设计中的两个变量问题, 即把温度都控制得一样了, 只留下了“水分”这个变量不同。通过实践, 发现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的水雾比另一块玻璃片上的多, 由此说明呼出气体中所含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很显然, 这样的改进是科学的、严谨的。
二、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的探究的质疑
在教材第90-91页, 课文作出了如图A所示的设计:
如果按照以上设计去操作的话, 实验是很难成功的, 原因是:导管下端与白磷靠得太近, 白磷燃烧产生的火焰或温度很高的气流会使气球破裂。
历经多次失败后, 我对原实验设计作出了改进:把导管下端改成“U”形 (如图B所示) 。将导管下端改成“U”形后, 既能利用“U”形导管底端引燃白磷, 又可使导管口远离燃烧的白磷, 防止气球破裂, 从而使实验很容易成功。还可以作出这样的改进:把原设计中的导管插浅一点, 引发反应时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来引燃白磷。尽管操作上要麻烦一点, 却可保证实验成功。
三、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的描述的商讨
在教材第98页, 编者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第一步中作了这样一个说明: (在括号内) “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化学方程式中要用等号, 如果先使用了箭头, 试问:在第三步中把箭头改成等号方便吗?所以, 这个说明是没必要的, 应该删去。
3.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篇三
一、 渗透STSE教育的插图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必修1、2中引入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科学家肖像图、环保图,共有67幅之多,通过挖掘这些插图蕴藏的教育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教育。
新课标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化学实验的安全,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的插图(P4图1-1),这一类插图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配合实验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准备室,对照课本的插图思考相应的易燃易爆类实验药品的存放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马路上遇见过的石油运输车上的标志等等。通过观察图片,体会图片的应用,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深刻地感受身边的化学。
又如,必修1中学习铁的氧化物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提出 “北京故宫的围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经过风吹雨打它还能历久常新”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故宫城墙图片的欣赏(P56图3-17),对铁的氧化物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被祖国的历史文化所感染,穿插情感的教育。
而彩色玻璃、五彩缤纷的烟花、净水剂、人造骨头关节等实物图片都属于联系生活生产相关图,这类图片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乐学的学习态度,借助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在图片诱发的浓厚兴趣下的学习,远比只是一句话的板书或一次简单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教材插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插图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学生觉得难度最大的部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等36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和相异构想,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个概念的学习中,P28图2-9插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属于微观图。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三幅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幅图的含义。第一幅:氯化钠刚加入水中时,二者没开始接触,氯化钠的密度大沉在水下;第二幅:水分子接触到氯化钠表面,准备开始“抢夺”钠离子和氯离子;第三幅:每六个水分子“抢”走一个氯离子,每五个水分子“抢”走一个钠离子,这些钠离子、氯离子脱离原来的氯化钠晶体,分别以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形式“跑到”水中去“自由啦”,通过这个生动的“演讲”活动,学生既可以利用这几幅插图直观地理解物质溶于水时,受到水分子的作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经过这个活动之后,学生碰到“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碰到“离子共存的判断”等相关问题时,脑海里就会“条件反射”出:该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仅仅是在脑海里反映出电解质的化学式!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属于模型示意图的P34图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化还原过程中:反应前,反应物的原子的不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判断如何才能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这样的模型示意图使学生在没有学过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知识的基础上,也能理解并掌握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关系和电子转移的方向,再通过图像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使学生彻底地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本质。假如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很好利用插图去讲解,只是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去理解,或老师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中的“什么原子得电子、什么原子失电子?”、“怎么失、怎么得?”、“失多少、得多少?”、“得失电子后的阴阳离子怎么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等等相关的知识点的。
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插图
利用必修1、2教材中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的54幅实验插图来创设实验情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对新的实验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特别是同类对比的实验,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必修1的第4个科学探究:铁与水反应的设计实验。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个设计实验,他们没有实验设计的经验和思路,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老师的“代设计”或者学生的“乱设计”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发挥这幅插图很强的示范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功能,能很好地达到这个实验的教学目的。
观察要点1:两种反应物的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
观察要点2:水蒸气作为反应物,提供的途径是什么?
观察要点3:反应条件是什么?
观察要点4:采用哪种反应容器?有没有其他容器可替代?
观察要点5:如何检验产物?
由于学生带着思考对装置插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认识到该插图装置的优点和不足,也充分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在动手进行设计时就能提出更完美的设计。
设计要点1:湿棉花提供水蒸气的量有限,替代装置应如何选择?
设计要点2:固态物质与气态物质相互反应的装置有什么选择?
设计要点3:反应物铁粉和生成物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选择什么方法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计要点4:选择什么装置收集验证氢气?
设计要点5: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加热的顺序,氢气的验纯。
由于安排了学生对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充分挖掘了装置插图的内涵,发挥了插图的引导作用,在设计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细节、详细记录和设计总结各环节的思考),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考虑哪几部分,各部分如何选择装置,等等,最终通过插图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进行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2:必修2中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先组织一个看图讨论活动,活动的第1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P69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装置图(图3-16),把观察过程中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归纳如下:
1、参加反应的物质有:乙醇、浓硫酸、乙酸,它们全部都是液态的。
2、反应条件是必须加热,酒精灯的温度能达到该反应所需的温度。
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的角度。
4、吸收乙酸乙酯时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5、吸收乙酸乙酯时,导管口不能插入液面下以防倒吸。
6、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酒精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
活动的第2部分:在学生仔细观察后,让他们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讨论与他们发现相关的内容:
1、参加反应乙醇、浓硫酸、乙酸三种物质加入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能不能让温度迅速升高?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吗?
3、加热时试管一定要倾斜吗?直立加热可以吗?还有什么仪器可以替代试管,哪种仪器更适合这个实验?
4、饱和碳酸钠溶液可能有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和生成的乙酸乙酯都是无色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利于观察乙酸乙酯?
5、防止倒吸的装置需要改进为倒扣的漏斗吗?
6、如果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从改进制取装置出发,你有什么建议?
这样,借助一幅装置图,让同学们从实验仪器的组成和作用、各试剂的作用和实验的改进三个方面充分地预习了这个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把物质的物理性质(沸点)、液体的加热方法、冷凝管的使用、指示剂的使用等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图表数据能力的插图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定量的化学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以曲线坐标图、数据表格图、物质变化关系图等为载体,再通过理解、应用、分析这些载体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来得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案例1(读数据表格图):在介绍烷烃的物理性质时,老师不是简单地将结论:“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句话作为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而应充分利用必修2P55的插图(表3-1),先让学生了解读这类图表的规律:先看横、纵行的名称,了解横行(研究哪几项)和纵行(按什么规律变化);再看各项内容是怎样变化的;最后着重分析变化原因。在了解了读这类图表的方法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3-1中各项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别经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得出这个图表的含义:
比较:纵行七种烷烃由上至下所含的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溶沸点逐渐变大、相对密度逐渐变大。
分类:所含碳原子数1~4个的甲烷~丁烷溶沸点低于0℃,常温时为气态;所含碳原子数5个以上,17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熔点低于0℃、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液态;17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溶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固态。
归纳:烷烃所含的碳原子数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相对密度就越大,溶沸点也就越高。
概括: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自主理解、分析得到了“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对图表数据等信息的分析处理的方法,读图能力大大加强,并且通过对该图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表格还有表1-1、3-2等等,都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读物质变化规律图):在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P16的图1-9,找出图中概括的含义和两条规律,然后利用图来分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两个方向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在充分理解了该图中反映出的四个规律(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由上往下、由下往上)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仿作图”的练习:“在分析图1-9后,请作出同周期从左至右的元素的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快慢变化规律、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快慢的规律”,还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变化规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的各种变化规律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看图→读图→解图→作图的训练,借助一幅图,可以掌握四个知识点,变化出更多的图,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规律一致,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图,学生只能通过文字的理解、记忆,效果会大大降低。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穿插着学生读图、解图的训练,总结读图、解图的规律,那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图片帮助师生强化了化学的社会价值,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因而,教师选择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应该找准着眼点,抓住关键。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充分地,并且具有整合性地利用好教材插图,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渗透STSE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图表数据的能力,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将更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新理念 新课标 新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邓峰,钱扬义.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图像系统的教学功能初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6(3):78-81.
4.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四
陕西渭南合阳城关中学仵晓桃
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在我校已经使用七年了。我每册教材都有使用过。通过近来在国培网站的学习,对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来谈谈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想法他出来,跟大家交流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1、七年级教材内容量较大
刚好今年我在教七年级,感觉时间很不够用,加上今年情况特殊,元旦、春节都在元月份,尤其感到时间压力挺大的。我觉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的培训和配备非常重要的。对于七年级教材内容量大的现状,老师们只有多想点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遗憾的是,好象整个七年级英语教材里面,没有一首经典的英语歌曲可以教给学生;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叫学生办英语报子,学习好的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等等。
关于音标的问题,在起始阶段应该有时间进行教学的,由于内容太多,单词量大,为了赶教学进度,所以对重要的音标教学环节忍痛割爱了。这可以说是又一遗憾。很多学生要求老师教给他们音标知识以便能够快速记住那么多的单词(当然是他们的家长意见),可是迫于无奈,不得不放下很多的东西。
2、八年级的语法教学问题
在国培学习中,教授们提到了语法教学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必要的语法教学还是必须的。这并不是忽视和弱化英语的听和说,相反,如果学生具有一定语法概念,只能够强化他们对句子的整体理解,也就更加能够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以前,总有人提出,语法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但是现在的情况下教出来的学生,学生口语能力可能的确有些提高,但也只是少数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对英语“不知所云”啊!
3、完成时的出现先后问题
完成时在八年级下就已经能够看到了,但只是皮毛,真正的开始“研究”还是在九年级。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我听到很多老师对完成时出现的先后问题产生了怀疑:先出现现在完成进行时,合适吗?
甚至有老师灵活机动地自己改上课程顺序,即先学现在完成时,再学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当然在九年级的教材中,还包含大量的单词教学,很多的学生真的是无所适从啊!
5.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五
张 姿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新课标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结构和思路体现与前面的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向初中教材的平稳过渡。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的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9篇可供教师期末复习时使用的复习资料。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要求来考虑的,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入手,完成教学目标。
(一)写字
1、教学目标:能会写80个字。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本册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蒸、勃、熬、榛、籍、屉、鼎、蘸、撇、搅、誉、械等
(二)阅读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六年级要达成的任务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快默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具体做法:
(1)正确把握“读”与“讲”的关系。高年级的“读”重点是默读,是有一定速度的,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默读。“讲”主要是学法的引导和渗透。导在关键处,疑难处。重视文本的研究,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注重对课文的形象感受
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多感性少理性,尽量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思想品质”的做法。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3)掌握提问的技巧
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思维训练,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4)注意以下几类课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
论说文的教学:教材当中选用的论说文有两篇,一篇是《为人民服务》,另一篇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围绕一个中心,通过几个事例或方面把问题讲清楚。教学时要把握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注意运用整体到部分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对关联词语的教学要做到内紧外松。当学生学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与《为人民服务》进行比较,渗透阅读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论说文的印象。
略读课文的教学:内容上粗知文章大意,词句立即不作重点,一般可以略过。方法上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交流,教师只对一些重点的问题进行引导与点拨。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引,重点训练默读、浏览。善于通过略读的内容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激发阅读的兴趣。除了外国名篇名著这单元以为,譬如说《藏戏》这课,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王强写的《西藏民俗》。
(三)习作
1、教学目标: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2、具体做法:
要注意把习作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口语交际要注意有条有理的表达,注意纠正语病,为习作打基础;习作要注意把每一句话都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注意语句要通顺流畅。注意恰当的把握习作的要求。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不要拔高。进一步加强作文讲评的教学,减弱作文指导的教学。
(四)口语交际
1、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2、具体做法:
(1)创设交际情境,揭示交际话题
要围绕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话题,创设一个现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了解交际话题及交际意图,分清交际主体和对象,交际中的角色关系与环境背景,以增强学生参与交际的角色意识、情境意识。教学中,要充分开展模拟活动,努力使交际练习生活化、活动化,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进入交际情境。(2)明确交际目的,确定交际内容
要增强学生的目的意识和话题意识。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交际行为的缘由和目的,懂得搜集、选择那些保证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交际内容,进而围绕交际目的去组织交际内容,以便在实施交际的表达和听取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并能紧紧抓住话题中心与交流要点,做到不分心、不跑题。(3)分清角色关系,展开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话语交流。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身份,学会换位思考,及时调整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倾听时,认真听取对方的话语,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态度变化和话题转换,认真揣摩其真实意图;该应对时,随时注意灵活应对,及时有效地发出反馈信息,进行言语沟通。
(4)注意策略手段,提高交际效益
要增强环境意识,活用交际方式,善于利用交际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要增强对象意识,必须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心理特征等,以便根据不同对象,考虑选择与组织语言。交际时,除了要考虑怎样把话说得简捷明快之外,还包括适当控制音量,使用体态语言,注意文明礼貌和态度等。
(5)善于总结反思,积极吸纳建构
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尽力搭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注意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的毛病或问题进行必要的及时矫正。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小学生勇于、乐于、善于与人进行交际。
(五)关于综合学习的教学
1、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具体做法
第一、教材提供的综合学习内容既提供了阅读的材料,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示范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相应的学习,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形势和内容。
第二、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要适时的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帮助学生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把活动持续的开展下去。
第三、综合学习结束后,要通过成果展示或其他形式,对每个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取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四、单元 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人生感悟 训练重点:
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文言文两则》第一篇《学弈》文字较难,老师可以多扶一些,第二篇则可以放一些。
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匆匆》紧扣“匆匆”这个“神”,把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告诉我们应珍惜时间。学习重点:
1.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2.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模仿“„„的时候,日子„„”的排比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桃花心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
《顶碗少年》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过程,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让学生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阐明了一个人生道理:团结就是力量。第二单元 中华民俗民风 训练重点:
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北京的春节》本文以时间和人们的活动为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重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重点句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表达方法
1.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2.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
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藏戏》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学习的重点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第三单元深深的怀念: 训练重点:
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的重点:
1.除倒序开头外,文章按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2—7自然段)、被捕时(8—17自然段)、法庭上(18—29自然段)、被害后(30—32自然段)。2.对比描写:“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3.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灯光》 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篇幅不长,但内容非常丰富、深刻,涉及到怎样对待生死,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统统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作特点:1、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如P55第3自然段)
2、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帮助理解。
《一夜的工作》是从周总理工作非常劳苦和生活极其简朴两个方面来叙述他一夜工作情况的。本文语言朴实,还有多处鲜明的对比,如高大的宫殿与简单的陈设,总理彻夜工作夜宵却只有一点花生米,总理让“我”去睡,自己却工作不辍等。这样的对比,愈显出周总理形象的高大。第四单元外国名篇名著: 训练重点:
一、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二、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两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重点部分两个“卖火柴”和“擦火柴”,对五次擦火柴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体会想象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凡卡》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文章主旨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教学时,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不要讲插叙概念,重在体会人物命运。
《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采用了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通过教学梗概,使学生有读整本书的意识,并学习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来读整个一本书。因此,除了了解梗概,略知大意,品读细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法的指导。要以方法的渗透、习得贯穿课堂。第五单元:科学精神 训练重点:
一、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形象的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
二、让学生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和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三、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领悟到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跨越百年的美丽》 “美丽”为主线, 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 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 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 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 直到发现了镭,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 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千年梦圆在今朝》学习重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 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 默默奉献, 勇于探索, 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 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 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 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
本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成长足迹;二是依依惜别。训练重点:
一、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二、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过程,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三、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四、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6.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篇六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编写,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介绍:
一、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几大板块。入学教育有四幅图,向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学习的教育。“汉语拼音”13课,为便于巩固,将13课分为四组,每组之后安排一个复习。“识字”全册共8课,分两次安排,每次学4课,独立成一组。“课文”全册共20课,5课为一组,编成四组。为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和课文后有练习题。每组“识字”或每组“课文”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书后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教材中还安排有大量的精美的图画。图画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书写即抄写)。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说普通话。
2.识字、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写其中100个。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认识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4.口语交际。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学习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内容与提示
1、关于汉语拼音
这册教材一开始,仍然安排学习汉语拼音。这是为什么呢?一是考虑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学会了汉语拼音,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另一个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地区的儿童纠正字音,克服方音,读准汉字,学习说普通 1
话。所以,把汉语拼音安排在这册教材的最前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汉语拼音部分有13课,4个复习,安排了汉语拼音最基本的内容。
1)内容的组织更加科学。
第一是把声母y w提前,和单韵母i u ü整合为一课。这一课除了要学习单韵母i u ü,还要学习声母y w,以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简化头绪,节省时间,而且能提早出现一些常用音节,便于学生学习、巩固拼音,还可以提早出现常用汉字。实践证明,这样安排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第二是改变了音节的呈现形式。要求学生拼读的音节,大多是以结果呈现,减少射线的形式。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音节的熟练程度。第三是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每一课中出现的音节词语句子或儿歌都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2)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
继承人教版以往教材的优良传统,拼音教材所配的插图大都既表音,又表形。这次编写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那就是把一些图和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
3)把学拼音和识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拼音教材中,从第3课学习声母开始出现汉字。在图中或图下,出现了词、短语或句子。从第3课到第13课,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
4)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了儿歌。
在拼音教材中安排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训练。本册拼音教材的儿歌里红色的音节,都是本课新学的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这样更便于巩固拼音。
5)复习巩固形式多种多样。
拼音教材部分安排了4次复习,每个复习5—6题,共21题。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了所学汉语拼音和汉字。
2、关于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400个字,写其中的1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识字课中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20课共要求认225字。
要求会写的字,分布在识字课和课文的练习中,每课3—4个,共100个。
在识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养成浓厚的识字兴趣。
识字部分有较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从大语文观出发,本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以及从学生内心需要考虑,识用结合,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1)为体现低段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精神,满足儿童早期阅读的心理需求,教材编排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和阅读等学习内容的整合。
(2)识字课的编排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3)把握母语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加强开放性,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识字。
(4)识字课编排的原则:一是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3、关于阅读
(1)课文以专题组成单元。全册共编排了24篇课文,分为5个单元: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热爱大自然、多彩的秋天;爱学习、自主实践、讲文明、懂礼貌,热爱生活、快乐自信;动脑筋想办法、团结友爱。
(2)选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体现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本册新课文达80%以上。课文语言力求做到规范、准确,深浅适度。
(3)课后练习,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字词句基本功的培养。如着重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的练习。
4、教学重点提示
使用本册教科书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汉语拼音教学要处理好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识字写字教学要坚持多识少写的原则,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重视语言积累。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每个学生参与交际的欲望和兴趣。注重双相互动,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怎样进行语文课程评价,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7.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七
(一) 对教材模块的分析
NSEC所采用的编制方案是以模块为中心, 将语法内容贯穿其中。其必修教材内容主要按教材分为五个大的模块, 而在每册内容中又根据单元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单元内部又设定有许多不同的板块, 并且主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开展听说读写活动。而在每册内容中又根据单元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单元内部又设定有许多不同的板块。板块内容的设置通常是围绕课程教学中心话题而展开的全方面活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在教材内容中将课程知识与学生较为熟悉的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教材中的话题不仅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 让学生不仅能够将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而且提升了跨文化意识、拓宽了视野。
(二) 对每个单元五大板块的分析
每本必修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五大板块, 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具有其特殊性, 每个板块在单元中的作用和比例都不同。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热身”板块
“热身”板块起着一个引入的作用, 通过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联想且有话可说, 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学习兴趣。“热身”板块呈现给学生方式是多样的, 如:问卷调查、看图画和图表并讨论、调查问卷, 情景听说, 思考并回答问题等等, 目的是让疑问来引导学生慢慢步入知识的学习。如必修一Unit1friendship为例来说, 它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且让学生打出最后得分, 对于刚从初中升人高一的学生来说, 这种形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2.“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
“读前”部分是“热身”板块的延续。但是“读前”部分与“热身”部分不同的是, 它设置的是与单元阅读课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回答两个与“阅读”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本文, 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本单元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会不断预测课文内容,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部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阅读”部分中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话题以及不同的体裁。这部分部分知识十分丰富, 学生可以从中既学到本单元重要的知识点又能学习到需要了解的文化知识, 它是每个单元的核心。这部分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技能和提升文化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解”部分设置了:填空、寻读、略读、讨论、总结概括等练习和任务, 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内容, 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
3.“语言学习”板块
“语言学习”板块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 学生不可能顺利进行听说、阅读、翻译等英语学习认知活动, 更别说提高语言技能了。语法是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语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个版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 要求掌握一些重点词汇的词义及使用和本单元重点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 为听说读写奠定基础。
4.“语言运用”板块
(1) 听力部分
NSEC对听力材料提出的基本要求如下:这些材料必须是来自真实情境中的单词和句子, 要因材施教, 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听力材料涉及到的话题多种多样, 并且都和每单元的话题相关。材料来源于英语交流的真实语境。例如关于友谊的一些建议, 对经历过地震的人的采访和介绍湄公河等等。
(2) 口语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 , NSCE提出要求的口语材料: (1) 口语话题应该明确,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 应适合学生的口语水平; (3) 口语材料应该是有趣的、真实的和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表达。
(3) 阅读部分
这部分的阅读和“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中的阅读不一样, “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中的阅读侧重的是知识的输入,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话题内容和体裁, 学习重要的词汇和语法,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提升语言能力。
(4) 写作部分
NSEC在写作材料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写作主题应该明确,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 写作水平应适合学生的水平; (3) 写作材料应该是有趣的和真实的。写作模块的主题和每个单元的话题也是紧密联系的。
5.“小结一学习建议一趣味阅读”板块
“小结”部分帮助学生整理、巩固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其中包括学到的文化语言知识, 有用的动词、名词、其他表达方式和新的语法项目.如Unit2Healthyeating“小结”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健康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内容;2.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给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 建议学生多听广播或电视以提高听力水平, 帮助学生改善语音、语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认知、交际和资源等策略的能力。如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学习建议”部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的均衡营养。学生在研究这些食品的同时也可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部分给出了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诗篇、言语、歌曲、笑话等趣味性知识,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喜爱英语、欣赏英语。
二、高效利用新课改人教版英语教材的具体策略
1.顺序调整法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顺序是第一部分为“热身”板块, 第二部分“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第三部分“语言学习”板块;第四部分“语言运用”板块, 第五部分“小结一学习建议一趣味阅读”板块。教师并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去一步一步讲解教材, 而是可以灵活处理各部分内容。比如在“语言运用”板块中有听力部分的训练, 内容都是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 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它安排在“热身”部分,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同时丰富了讲解“热身”部分的素材, 使课堂更加生动了。
2.话题讨论法
话题讨论因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被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但是在话题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些坐在稍微靠后位置的同学说都没有机会发言, 老师很少走到他们位置前观察他们监督他们。因此老师在展开话题分组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全班同学的情况, 不能只关注那些坐在前排积极主动的同学而忽视了那些在后排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同学, 教师可以把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学生搭配成一个小组, 这样既能给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发言的机会,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适当删减法
NSEC虽然内容丰富, 结构合理, 但是由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太多, 涉及听力练习、阅读训练、单词和语法讲解、写作练习等等, 很多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往往很难完成计划教学内容的讲解, 因此有些老师会随意延长课时来完成没有讲完的内容或者有些老师某些板块的东西可能不讲解, 长期这样下去会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语法知识不系统, 语言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教师不能只跟着教材本身安排步步紧跟, 讲不完的就不讲或者延长讲, 而是要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避免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现象发生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删减,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学情。
摘要:人教版新编高中英语教材 (NewS eniorE nglishforC hina (简称NSEC) ) 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 从内容编排体系、教与学方法设计等各方面都让人感到面貌一新, 且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集知识和人文性于一体。其在全国使用范围最广,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因此关于这套教材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分析,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CurriculumD evelopmentinL anguageT eaching[M].Ca mbridge:CambridgeU niversityP ress, 2001.
[2]Krashen, S.SecondL anguageA cquisitionandS econdL anguageL earni ng[M].Oxford:Pergamon.1981.
[3]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材 教学栏目 教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84-03
2012年广西作为全国最后一个进入高中课改的地区,至今已有三年时间,笔者也完成了一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不像大纲版化学教材那样注重传递知识的功能。教科书不再是用严格的学术语言向学生陈述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不再是局限于对化学事实和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其最大的特点是设置了各种教学栏目,这种栏目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课文传统的结构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本文要谈的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化学教材中各栏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一些体会,恳请同行指正。
一、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设置的栏目有: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科学视野、提示、归纳与整理。不同的栏目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其中“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实验”等活动栏目属于实验探究类栏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化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领悟化学思想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化学教科书中所设置的这些栏目,多数以实验为主,教师要发挥这些实验的教学功能,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进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教学中,笔者利用“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归纳、发现,使得概念的生成水到渠成。学生更易于接受,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以实验为主的这些活动栏目中,有的设计了许多空白或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或结论。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和动手做实验、观察、分析,才能寻找出问题的答案或完成学习任务。笔者认为,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不要以教师演示代替,教师能演示的实验,不要以视频代替。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发挥这些栏目学习任务的驱动作用。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制订计划、收集证据、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反思、撰写报告等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建构自己的经验知识。
又如“科学史话”也具有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功能。笔者在进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利用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引导学生探究氯气的性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阅读人教版化学必修一P82“科学史话”。
阅读完这段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史,为学生探究氯气的性质提供了一条线索,成为师生探究氯气性质的一个模板。笔者模拟舍勒偶然发现氯气的情景,设计完成以下实验:
(1)将二氧化锰装入圆底烧瓶中,滴入浓盐酸加热,看到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2)用排空气法收集几瓶气体,闻气体的气味,确实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3)把一朵红色的鲜花伸入瓶子里,红花立即褪色;
(4)将燃烧的火柴伸入瓶子里,火柴立即熄灭;
(5)向装有一只蟑螂的瓶子里通入氯气,蟑螂立即死去;
(6)用锯条削金属钠块,钠屑掉入集气瓶里立即反应发出火光;
(7)将加热的铁丝、铜丝伸入集气瓶中立即反应,产生棕色的烟;
(8)干燥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立即燃烧,产生白色烟雾等。
随着一个个实验的完成,课堂逐渐进入高潮。学生观察到了精彩实验,探索了氯气的奥秘、就犹如身临其境,得到了亲身感受,还能学习科学家的精神,自然对知识的印象就深了。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材中“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提示”“归纳与整理”等,都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以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参与学习过程中,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一种状态,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组织方式。可看作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也可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保证学生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除了学生具备自我意识、意志控制、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内部条件外,还需要有教师的指导这一外部条件作保障。鉴于此,笔者利用这些栏目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或思考问题,明确课堂上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抓住重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每个知识专题学习前面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在学习新知识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前的“思考与交流”:“我们已经知道,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像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等,那么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呢?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变化?
2.(课本中)图3-2 是金属发生反应的一些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3.画出Na、Mg、Al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
学生经过预习,对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所了解,获得了进一步学习钠、铝、铁化学性质的预备知识。
(二)课堂讨论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能组织课堂交流的栏目有“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这些栏目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自发去感知、质疑、答疑,进而产生直觉和顿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例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学与问”中的问题:
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
2.如果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的大了还是小了?
3.你是用什么仪器称量NaCl 的?如果是托盘天平,你称量的质量是多少?与计算量一致吗?为什么?
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不就能使学生对配制溶液产生的误差从本质上得到理解了吗?对天平的精确度有了更深刻印象了吗?这样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表述和师生间的评价,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受挫后心理调适力得到了培养,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形成客观评价。
(三)自主获取知识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知识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标准教材所设置的栏目,能有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这些栏目设计巧妙、构思合理、贴近生活,增大了课文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信息量,具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功能。如“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栏目,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栏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例如,通过“分散系及其分类”中的“科学视野”的自主学习,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胶体的性质,知道了胶体的介稳性、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聚沉等知识。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方面的灵活性、开放性,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具有引导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作用。
(四)自主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不是简单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归纳与整理”自主建构知识模型和思维模型,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知识,并扎实掌握。
(五)自我评价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反思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是否正确,了解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栏目中许多都有评价的功能,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学与问”: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都属于氧化还原。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
利用这一栏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真正理解了,能否找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以此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作图能力、联想举例能力等。
三、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课改“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让所有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挖掘教材中各栏目的教学功能,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例如,在“铁盐和亚铁盐”的教学中,笔者挖掘“科学探究”栏目的教学功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师: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Fe 能使Fe3+ 还原成Fe2+,Cl2 能使 Fe2+ 氧化成Fe3+,那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的变化呢?
以下是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试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主进行探究,可选择Fe2+→Fe3+的实验,也可选择Fe3+→Fe2+的实验,但要尽可能用不同的试剂、找到更多的途径实现Fe2+→Fe3+、Fe3+→Fe2+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中。
试剂:新制氯水(Cl2)、酸性 KMnO4 溶液、蒸馏水、铁粉、FeCl3 溶液、FeCl2 溶液、H2O2 溶液、KSCN 溶液、稀HNO3、KI 溶液、铜粉、维生素C溶液(提示:Vc 常用作抗氧化剂)。
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能自主发挥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任选方案、任选试剂进行试验,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通过汇报实验,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与同伴分享了学习的快乐,体现了课堂的民主与和谐。
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这些学习方式不是孤立的、隔离的,也不是拼接式的,这些学习方式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这些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形成。教材中各栏目都有其隐含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善于挖掘各栏目的教学功能,我们的课才更加精彩,更能适合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军翔.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按照专题进行编组,涵盖了八个专题,分别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揭示学习要求,每组由三至五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材后面还附有八篇选读课文。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二、【教学目标与建议】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目标: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建议: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3)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二)阅读
1.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3)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2.建议:把读书进行到底
(1)朗读和默读。多读少讲,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领悟表达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
(4)积累语言。一是背诵,二是抄写。
(5)阅读习惯。
(三)习作
1.目标
(1)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2)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4)课内习作一学期不少于8次。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
2.建议多看多写。写观察日记;学以致用;导——写——评结合。
(四)口语交际
1.目标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认真耐心听讲,能抓住要点。
(3)表达要有条理,注意语言美,稍做准备,能写简单的发言。
2.建议:充分准备、创设情境
(五)综合性学习
1.内容
第三组: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搜集——读——推荐——交换——汇报。
第七组: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为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4、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有关资料、字典、挂图
五、研究课题
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三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第十二章“轴对称”简介
第12章是“轴对称”,主要包括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本章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
一、课程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2.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4.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
第十三章 “实数”简介
一、教材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本章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二、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一些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简介
一、地位和作用: 一次函数是在学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数形结合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为本章的学习做了铺垫,一次函数的学习又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了铺垫,因此本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4.1 变量与函数是全章的基础部分,14.2一次函数是全章的重点内容,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与不等式是引申的内容,起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的作用,14.4选择方案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呈现,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5.在课题学习中,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本章是“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本章内容建立在已经学习了的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2.使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3.使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
4.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三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第十二章“轴对称”简介
第12章是“轴对称”,主要包括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本章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
一、课程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2.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4.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
第十三章 “实数”简介
一、教材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本章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二、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一些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简介
一、地位和作用:
一次函数是在学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数形结合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为本章的学习做了铺垫,一次函数的学习又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了铺垫,因此本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4.1 变量与函数是全章的基础部分,14.2一次函数是全章的重点内容,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与不等式是引申的内容,起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的作用,14.4选择方案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呈现,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5.在课题学习中,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本章是“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本章内容建立在已经学习了的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2.使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
【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11-24
人教版高二化学重难点09-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盐11-0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12-1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汇总07-3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9-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0-19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09-29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