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2024-12-21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精选11篇)

1.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篇一

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作 者:汤宇华 TANG Yu-Hua 作者单位:毕节师专,马列教学部,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G0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众的文化 文化的大众化 改写 嫁接

2.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篇二

长期以来, 音乐学大多数学者往往聚焦于对音乐文化具体形态与内容方面的研究:如词曲作者、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唱奏表现方式、古籍考证等等诸如此类。忽视了中国音乐文化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大众性的社会生产与流行传播, 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大众”作为研究音乐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来进行思索和解析的音乐学专著。它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 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 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其对大众音乐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面学术上的先导性、开拓性和奠基性。

《中国大众音乐》全书的结构总共八章, 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前四章, 可概括为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历史长河”中的“大众音乐”, 是曾教授通过现有历史材料或实地考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梳理、归类和总结;二为后四章, 可概括为“大众音乐”的“传播”和“流行”, 是曾教授在梳理了前4章内容后, 对中国大众音乐的一个独特思考。

本文从以下四点简单概括地归纳了对曾遂今教授《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粗浅认识和读后感想。

一、创新性

《中国大众音乐》中对于流行音乐的考察, 则并未囿于这种狭义的流行音乐观, 而是表现出其独特的视角。作者重新梳理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分类, 例如: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三类体系以及它们相交互动形成的多种型态的音乐文化体系, 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的观念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切入点来考察、解析以大众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各类音乐文化在社会运动中的传播与链接。另外, 作者在第五、第六章中指出, 无论是音乐的自然传播或是技术传播, 作为音乐文化在形态、意识领域中的特殊性, 音乐传播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品质的人际关系, 即“传求必通”“传而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音乐关系。因此, 作者的这些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大众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 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社会行为。作者在第7章中还提到:音乐商品具有特殊性。音乐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外, 还具有其它自身的特殊性。这种区别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殊性, 是由音乐商品性质的二重性、音乐商品艺术价值的永恒性、音乐商品艺术品质的创造性这三方面构成。

二、通俗性

此书用大众音乐的概念、范畴重新考究了我国历史上从远古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到清代民间音乐、乐舞等等所有音乐文化形态与生俱来的大众音乐文化内涵, 鲜明地指出大众音乐是一个涵盖多方面音乐文化成分的文化范畴, 无论是历史上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儿童音乐、军旅音乐, 还是现当代的革命音乐、20世纪的中国城市流行音乐都属于大众音乐文化体系中的历史性有机组成因子。曾遂今教授选用音乐 (这种社会文化) 的不同功能目的作为切割线, 将无数个历史横截面所组成的音乐文化形态划分为三种类别:统治集团的音乐文化、市井庶民的音乐文化、文人的音乐文化。在对此三类音乐文化的对比性研究论述中, 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大众音乐文化由于其循本、自由、宽容的特性, 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 它包含了除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之外的一切生存于民间的音乐形态。究其音乐的社会接受环节而言, 由于大众音乐的本质目的是再现大众的多种价值观、实现大众的多种精神追求、体现大众的多种生活方式, 因此, 大众音乐的参与主体是全方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历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也是从大众音乐文化中寻求有用的东西。这个论断使广大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古代民间音乐文化有了特别的亲近感, 认识到离我们现实生活久远而为之陌生的郑卫之音、乐府民歌、宫廷乐舞等古代音乐文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 而是饱含生活气息和庶民风情的“下里巴人”, 此谓通俗性。

三、时代性

阅读本书时, 读者们能感受到纸页里处处洋溢着信息时代的学术气息。在书中第一章第三节中, 作者把中国音乐文化分为3个体系:政府音乐文化G, 大众音乐文化P、学院派音乐文化, 并引用三相型如GPA型AGP型、双相型如GP型AP型、单相型A型P型G型三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在第六章“大众音乐的技术传播”中, 作者更是将内容与现代信息社会紧密结合, 介绍了唱片、无线电、音乐电视广播 (MTV) 、音乐的数字化网络传播。与此同时, 书中也提到了如对当前流行歌坛“走穴”“营业性演唱” (第四章) “假唱” (第六章) 等的社会学分析;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两个极端” (第七章) , 对电视晚会“三多” (声乐多, 声乐中独唱多, 独唱中流行歌曲多) 现象等的批评。这体现出了曾教授在传统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变型的时代背景与宏观环境下, 勤于追求、勇于探索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文化与大众音乐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这种创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开阔性

《中国大众音乐》对于中国大众音乐从时、空两方面作了宏阔的“鸟瞰性”“概览性”陈述和深入地探索性研究。如纵向上的时间跨度方面, 囊括了远古乐舞, 先秦民歌, 秦汉乐府、相和歌, 魏晋南北朝清商乐、吴歌西曲, 隋唐曲子, 五代两宋唱赚、鼓子词、诸宫调, 元代杂剧、散曲, 明清小曲、戏剧等等 (第三章) :横向的空间上则包含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军旅音乐、儿童音乐、革命音乐、当代流行音乐 (第四章) 等等, 从而在时空交错、经纬纵横的大视野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构成方面的宏伟图景。

总而言之, 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大众”作为研究音乐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来进行思索和解析的音乐学专著。它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 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 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中国大众音乐》一书对大众音乐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面学术上具有先导性、开拓性和奠基性。

摘要:《中国大众音乐》一书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 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 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本文从四个方面简单概括地归纳了对曾遂今教授的《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粗浅认识和读后感想。

关键词:《中国大众音乐》,曾遂今,读后

参考文献

[1]曾遂今, 《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3.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篇三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阿多诺大众文化理论再解读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理论是文化理论批评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他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标准化、商品化、伪民主化等特征.阿多诺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深刻影响到其后的社会、文化批判,但他的大众文化理论也存在局限性.

作 者:杭慧 HANG Hui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江苏,镇江,21 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ITON) 年,卷(期): 29(2) 分类号:G0 关键词:大众文化   标准化   商品化   伪民主化  

4.一汽大众企业文化 篇四

一汽-大众奉行“竞争、和谐、创新、发展”的精神

学习是人员素质提高的源动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创新能使管理不断的向深层次发展。

合作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之中,中德文化的交融,良好的团队建设是工作目标得以完成的保证。

一汽-大众实践“追求卓越品质,真诚面向用户”的理念

公司坚持“内部用户原则”,贯彻“成本是第一信号”的理念,实施“面向未来工程”,为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

“以人为本”,“培训优先”,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树立人赢则赢的意识,为员工搭建成才的平台,打造优秀的团队。

公司用卓越的品质赢得用户,用真诚赢得忠诚的用户。

企业宗旨: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

用户的满意和期望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严格的质量过程控制,标准的操作工艺,高尚的职业道德,贯穿于生产经营之中。

连续不断的改进。流程再造,以创新应万变,在低成本、高效益中求发展。

用户的需求是产品战略的依据,多品种、宽系列、满足用户、成就自己。

严谨就是关爱

5.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篇五

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具体表现都与西方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和商业化基础上产生的大众文化现象有所不同.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传统,也没有西方那样充分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没有西方那样完备的市场机制,更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文化消费关系.我们需要针对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一些特征,找到较好的理论方法和理论立场来解答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

作 者:吴高泉 WU Gaoquan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刊 名: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1(6)分类号:G04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众 启蒙 商业性

6.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六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要谈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大众文化有哪些特性。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依赖性、大众媒介性、日常性、类型性。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媒介性。正因为这些特性所以大众文化得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就包括大学生。

顾名思义,大众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通俗流行的。这样就不能避免会产生良莠不分这个问题了。其中既有能起到积极、正面作用的部分,也有对人性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所以说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接触到很多各种形式的大中,大众文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众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反映,不断地对我们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

2、大众文化能够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我们大学生很快就要走进社会,没有个性,我们将很难在这个崇尚个性的社会里站稳阵脚。我们可以通过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当今的大众文化走向,如流行歌曲、电影、服装、语言等等,然后再从中挑选出一些我们认为可取的部分,经过创意的整合,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独特的所有。

3、大众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众文化产生于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就包括了精神生活这个层面,更准确地说,我们现在关心得更多是精神生活。大众文化含有各种我们喜欢的内容,既能给我们带来欢笑,也能让我们深刻地思考、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其中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大众文化能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就知识层面而言,大众文化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

可见,从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角度看,大众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因此大众文化产业竭力追求商业利润,为此,很多无良商家不顾后果地发行一些不良内容或者错误地引导我们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大学生总是接触新生事物最多的一个群体,我们对此是有很深的感受。这些庸俗的大众文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愉悦,但它同时也在毒害我们。这些庸俗的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

7.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 篇七

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形成,世俗化促进大众文化的流行.从意识形态维度上分析,大众文化既有先天不足和后天无序、盲目,也有先进文化的因子和符合时代的`精神.意识形态要正视大众文化的存在.

作 者:王埃亮 WANG AI-liang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通辽,028042 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3(6) 分类号:B01 关键词: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   现代性  

8.大众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存 篇八

大众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存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全球一体化中文化发展趋势是最具争议性的课题,文明趋同论和文明冲突论等各种学说、观点粉墨登场.然而,从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客观环境来看,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中人类各文明间将互相包容和谐共存.

作 者:段海霞 Duan Hai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9(2)分类号:G04关键词:大众文化 多样性文化 和谐共存

9.论大众审美文化的拆解因素 篇九

论大众审美文化的拆解因素

知识、技术、商品、已作为对传统文化的拆解因素而由边缘性的范畴转变成为具有巨大拆解作用的功能载体.它一方面作用于传统审美文化的固有模式;另一方面又使大众审美文化面临自行拆解的.困境.但反过来看,拆解因素也是促成二者自由存活的重要因素.

作 者:宋铮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刊 名: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1)分类号:B83关键词:拆解因素 大众审美文化 技术 知识

10.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篇十

在霍加特的指导下,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项目有好几个,都和通俗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次文化”研究(subculture),通俗文化研究(popular、媒体研究(。他们对大众文化、工业生产文化的研究采用了各种理论模式,包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post-structuralism)、女性主义理论(feminism)、批判竞争理论(critical race、人种学(论用到文化研究中的组织研究团体。他们研究了大众媒体(the mass media)在不同阶级、阶层中的代表方式,并且也研究了在这些不同的群体中媒体被如何认读和解释,从而了解大众媒体的作用。.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担任了这个中心的主任。霍尔是在1951年到布利斯托,之后考入牛津大学。毕业后在伯明翰大学教书,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领导研究人员形成了一套“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 model)模型。1950年代已经参加编撰《大学和左派评论》(the 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杂志,成为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68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发表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之外,还有《马克思定位:评估和分离》(Situating Marx: Evaluations and Departures 1972), 《电视叙事中的编码和解码》(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1973)。他还参加撰写了《监督危机》(Policing the Crisis,1978)这部重要的著作。1979-1997年他开设了“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

霍尔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垄断性(hegemony)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两方面。理论上属于“后语法派”(post-Gramscian)。认为语言的使用仅仅在政治、经济的制度框架中、在权力框架中才有运作意义。推进到文化研究中,就把文化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侧面来考虑和研究。所谓的“垄断”,也就是文化生产者的垄断了。他的“接受性理论(” reception theory)和“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都是非常著名的。在他的指导之下,研究中心继续朝深度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员就是威廉斯,他的生活背景和霍加特相似,他在1921年出生,父亲是铁路工人,对大众文化也具有和霍加特一样的感受。他主张文化是可以不断地被塑造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单一文化,更没有统治性的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永远不动摇的可能性。威廉斯亲自参与英国成人教育,以身作则、带动大众文化的普及,为1970年代英国“新左派”文化研究理论奠定了基础。英国文化研究迄今依然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与他关系密切。

这个研究所的成就第一次集中反应在他们出版的论文集《监督危机》(Policing the Crisis,1978)中,因为当时社会骚动,特别是伦敦布莱克大街暴力事件(Black street violence)之后,他们提出了“手缸理论”(mugging",是一个符号学上常

用的代号方法,英语叫做code),用这个理论来分析当时的政府行为,他们的理

论在1980年代被广泛地用来分析撒切尔政府(Margaret Thatcher)的一系列保守的法律和政策的内涵和社会影响。

这个中心比较重要的研究人员还包括第三任主任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他专门研究社会史和文化史;戴维·莫利(David Morley)、查洛特·布

伦斯登(Charlotte Brunsden)两人合作出版了《全国项目》(The Nationwide ·霍布逊(Dorothy Hobson)研究“十字路口”理论

(Crossroads),这篇文章也是她的硕士学位论文。

这个中心后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社会学、女性主义对文化的研究,也开始研

究拉丁美洲的现代化。研究所最后于2002年关闭,当时中心的250个大学本科生

和研究生、14个研究人员和教授被分配到伯明翰大学其他的专业科系中去。这个

中心的任务也就算是历史性地完成了。在它的研究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大众文化

还处在一种无法找到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中,被精英文化视为另类文化、低俗文

化,到这个研究所关闭的时候,大众文化甚至已经取代了精英文化,登堂入室、成为了主流文化,和美国为主的大众媒体结合在一起,席卷全球,成了主旋律了。

我们对比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多诺理论,伯明翰学派的霍加特理论,就知

道当代文化理论上两个最大流派的差别:

阿多诺认为:精英文化是高级文化,应该高于大众文化,因此重视高级文化、高尚文化、精英文化,好像交响乐、芭蕾舞、歌剧、造型艺术、高级的设计等等。

他认为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是一种文化堕落现象,只有

高尚文化才是挽救沉沦的低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力量;

霍加特认为:精英文化的主要依托力量是中产阶级(middle class),而大众

文化的主要依托力量是劳动阶级(working class,我们不恰当的翻译为“工人阶

级”)。他认为劳动阶级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自己独特的品位,这种文化并不低于

高尚文化,仅仅是不同而已。他认为大众文化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的生活,对人民的影响更大,文化的标准不应该以精英文化来界定,这种精英阶层控制文化的情

况应该过去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该并行。

言到这里,想想国内的情况,春节联欢晚会上连篇累牍的赵本山小品之类的节目、最近电影金鸡奖台上错话接近弱智水平的倪萍的主持、整个社会对“超女”的迷恋,就可以看出大众文化的力量,精英文化、高尚文化虽然没有灭亡,也应

了霍加特的估计,成为小众的文化了。我们自己对文化、艺术的认同固然有自己的取向,但是不能够因为自己的喜恶而忽视、压抑、打击另外其他的文化形式。

伯明翰学派的最大贡献也就在此了。

研究伯明翰学派重要的参考书有:《Conditions of their Own Making: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11.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篇十一

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精英主义式微?

从利维斯到威廉斯、霍尔、费斯克,英国文化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威廉斯对”文化“这一关键词的.重新阐释,一方面,把文化的观念从体制化的传统封闭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鲜活而复杂的思想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他们对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消解.受之影响,我国学界10多年来的文化研究也走过了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向,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而且对推进我国当代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 者:汪振城 WANG Zhen-cheng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影视文学系,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2(2)分类号:B82-0关键词:大众文化 媒介文化 精英主义 式微

上一篇:纸雕工作室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生演讲稿——为建设幸福中国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