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8篇)
1.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篇一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影响企业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时期,正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和激励员工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省、市联社相续成立后,都致力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今年省联社开展了“新文化工程”,提出了“锐意进取,无限创新”的口号,标志着全省农村信用社自我完善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我觉得要真正建立起全体员工都高度认同且身体力行的企业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认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有两个:一是员工;二是企业。
一、以人为本,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建立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信用社的每一名员工着手,就像一曲美丽的乐章需要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农村信用社员工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从每个人做起。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领导干部或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全员”工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每名员工都要共同参与,上下联动,不但要自觉成为企业文化的接受者,还要主动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者、宣传者、实践者、受益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形成“人人争当先锋、个个争做模范”的局面。
(二)从小事做起。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这个庞大的工程是由很多具体的工作组成,要靠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现。比如:员工的仪表形象、一言一行、一个具体的操作,都是弘扬企业精神的最有效的载体。所以,每个员工都要“于大处着眼,于细处入手”,“细微之处见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从具体工作做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一定要与促进业务发展等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上,如在发放贷款、存取款等服务上,工作人员要注重语言、音容、服饰、环境、便民措施等,用业务发展、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检验和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四)从现在做起。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不坐等观望。要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感,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从实际工作入手,结合弘扬先进企业文化的要求,认真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成效。
二、加强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站在企业的角度,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提供有力保障,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精神真正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具体可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一)通过灌输先进的理念来转变人。
有些员工工作中存在与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相悖的行为,如工作懒散、无责任心、违章操作等。要制止这些行为并不难,但有可能制止了一次,他还会犯第二次、第三次。究其原因,实质上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只能是有害而无益的,要想标本兼治,必须从思想上入手,对其进行“洗脑”。“欲正其末,必先端其本;欲清其流,必先洁其源”。要让全体员工在思想上树立为企业的发展而积极主动、追求卓越、全力以赴的意识,这种意识很重要。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我们应通过不断地向员工灌输这种先进的理念,将企业精神融汇到员工的思想和日常言行之中,切实提高员工思想认识,把消极地要我这么干变为主动地我要这么干,如果全体员工都能把认识提高到这个层面,我想农村信用社自然会臻于至治。
(二)通过采取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人。
工作上,消极应付和积极创造,被动地接受和主动开展,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都存在一些“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打消了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埋没了他们的创造性,不利于工作开展,必须彻底打破这种陋习。通过全面实行员工管理制度改革和工资绩效改革,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逐步建立起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机制、优胜劣汰的用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同时,要大力推行“三公”,即:公正、公平、公开,对人、对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处理问题要弘扬正气,坚持原则;开展工作要“阳光操作”,接受监督;让职工干得开心、舒心、放心,有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倡导一种将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作为员工自身能力的表现,并以此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通过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人。
纪律是执行规章制度的保证,是维系一个团队的粘合剂,没有了纪律,再好的团队也将成为一盘散沙,是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每名员工都要按规定办事,每个人都要做纪律的自觉遵守者。遵守纪律首先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纪律与个性的关系。纪律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共性的东西。二是纪律与领导的关系。纪律不是只给一般职工定的,领导不应凌驾于纪律之上,而应归属于纪律约束的范围之内。各级领导应该身先士卒,带头遵守纪律,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三是纪律与自由的关系。要纪律不是否定自由,而是限定部分人不恰当的自由而换取多数人更充分的自由。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损害团队的纪律,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应更大地发挥个人的自由、自主和最大的创造力。四是纪律与感情的关系。人是有感情的,但同时人还必须遵守纪律,在纪律面前感情是次要的,感情不能代替工作纪律。
(四)通过加强员工的学习来提高人。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总的来说,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应该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内容上: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要学习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知识,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要学习一系列有关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保依法合规经营,稳健、稳步发展;要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逐步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在学习形式上,可采取脱产、函授、自学、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也可采用外地考察取经、相互交流借鉴的方式;还可以采取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等形式。总之,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使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广大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形势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把工作做好,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
(五)通过崇高的事业来鼓舞人。
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农村信用社就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的纽带和桥梁,农村信用社是支农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业,是其它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最广大的农村长期以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原始资本积累,为城市的振兴,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者,因而支持和服务“三农”对于农村信用社无疑是非常光荣和崇高的使命,它是一项能使大多数人致富的事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事业,因此我们信用社的全体员工都要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用我们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来鼓舞人、振奋人,使大家真正成为信用社的主人。
(六)通过营造和谐的氛围来凝聚人。
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兴旺。信用社的工作不是凭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所以,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十分重要。大家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等,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把工作做好。我们要通过帮助员工树立好自己的理想,向员工预示美好的职业前景,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所以,我们要注意教育员工加强团结,培养团队精神,努力营造一种工作上求同存异、密切协作,生活上相互关爱,学习上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使员工们真正做到坦诚相待,互相关爱,形成合力;让大家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地做好每项工作。团结工作搞好了,我们的队伍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我们的事业自然也就会兴旺发达了。
总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金融业与世界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只有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迅速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农村信用社案件成因及防范对策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现案件613件,占银行业案件总数的48.2%,涉案金额15.66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大案151件,涉案金额14亿元,多数案件性质严重,损失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正常开展。如何防范操作风险,杜绝经济案件的发生,促进信用社稳健经营,这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案件的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现案件613件,同比增长80.3%;涉案金额15.66亿元,同比增长21.7%。
2、百万元以上大案频繁发生。2005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百万元以上的案件151件,比2004年增加54件。
3、违法违规放贷案件多,案值高。2005年某省信用社共发生各类案件35件,涉案金额2.23亿元。其中违法违规放贷案件共有11件,占31.4%,涉案金额达1.02亿元,占45.7%。
4、内勤人员侵占、挪用资金案件多。2005年某省信用社13件侵占、挪用资金案件中有12件是内勤人员作案。
二、农村信用社案件发生的原因
就其案件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作案人主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内部检查监督缺位,制度执行不力等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思想工作弱化,法制观念淡薄。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基层信用社注重业务经营,放松政治、法律、法规学习及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员工把本职工作当作“外家”,而把第二职业当“自家”;有的把经商、办企业作为第一职业,而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第二职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弱化,极大地助长了犯罪人员的违法违规气焰,放松了对他们党纪政纪的约束力,使犯罪心理一发不可收拾。
2、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存在内控制度还没有覆盖所有风险点,重点业务操作规程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看似内部管理的“小问题”都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如印章、计算机操作代码管理不善等,在调查中发现某信用社由于业务专用章保管不善,被犯罪人员偷盖用于对外打借条挪为己用,并造成了资金损失。
3、内部检查监督缺位。一是信用社管理人员责权不明确,对其权力的行使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责任不落实,权力与责任失衡的问题较突出;二是信用社员工相关制约能力差,对信用社管理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不加以制止和反映,听之任之,盲目服从,做老好人的思想严重;三是内部稽核检查不深不细,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不能做到对问题追根求源,浮于表面,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4、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纵观案件的发生,并不是没有制度约束,而是作案人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制度执行不力。一些信用社的业务人员在办理存、贷款业务时,不按规定程序操作,不相互复核、监督,搞“一手清”,使业务操作失去监控力,从而导致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
5、员工“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管理缺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基层信用社重视经营管理,而忽视员工“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管理。纵观作案人员,大部分存在经商办企业、赌博等不正当行为,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及时掌握到此类信息,失去了采取措施、加强监管的时机。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案件发生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的培训。由于人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为操作风险的产生带来潜在的因素。因此,基层信用社要把加强培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风险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员工对政策理论和内控制度的学习,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和合规经营意识,提高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努力使道德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农村信用社要按照银监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的十三条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建立健全社企、社客、信用社内部对账监督考核制度、信用社员工及其近亲属经商办企业管理制度及处置办法、内控评价制度等。让所有的权利、业务、操作环节都置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
3、强化内部稽核检查,切实防范案件发生。首先,进一步完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增强内部稽核检查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权威性,提高稽核检查工作的效率;其次,对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强化稽核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第三,实行内部稽核检查问责制度,提高自我纠错能力;第四,对重点人、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以及内部业务的检查与抽查要有突击性,防止少数员工利用信用社检查的规律性的漏洞作案。
4、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制度再多再细,如果不执行、不落实,那就是一张空文。首先,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在加强制度的落实和创新上下功夫,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层层落实,坚持权责一致、谁主管谁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强化权力分解、管理交叉和责任制约;其次,加强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升 “轮岗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等执行力度;第三,加强对重点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的经商办企业行为、关联交易、参与“黄、赌、毒”、不正当交友等“八小时之外”行为的排查和监管,使各项管理制度和防控措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经办人员、业务岗位,从源头上预防犯罪。
5、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一是实行业务线与监督线“双线责任追究”制,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经营行为或风险的,要剖析、追查各个环节的责任,不仅要处理案件的直接责任人,而且要处理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其他人员,同时要追究案发单位(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的责任。坚持有案必查,查案必严的原则,提高震摄力,遏制案件多发势头;二是严格执法,坚决克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状况。对经查证确属违纪的,要严格执行有关纪律条规,从严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在查究违纪案件中,实施严肃处理、积极化险双管齐下的措施,绝不能以“给出路”和“年纪轻”等为由心慈手软、避重就轻,对个别员工不能继续在信用社工作的要坚决予以除名或辞退,对触犯刑律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把“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落到实处。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防范措施
村信用社经脱钩农行隶属关系后,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2005年开始,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开展了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结果显示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中,农村信用社发案率接近占50%。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严重,潜在操作风险和隐患时时存在,使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特点
从全面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操作风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涉及面广,以信贷为重点区域。从已经查出和暴露的违规操作和各类案件看,涉及到存款、信贷、投资、融资、结算、财务会计、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业务领域均有违规、违章、违纪、以致违法现象。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贷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一是对同一贷款户由多个信用社多次发放贷款,从而达到化整为零、逃避贷款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违规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贷款损失严重。二是贷款管理不严,贷款跟踪检查不到位,贷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三是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全面,给贷款安全留下隐患。四是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没有及时做好贷款五级分类。有的信用社还违规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跨地区、垒大户等其它违规贷款也屡见不鲜。
(二)危害性大,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是主观性的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一是大大降低了贷款质量。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前,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率在50%以上;二是造成直接资金损失。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柜台操作失误等均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三是留下风险隐患。有的操作风险虽然不直接或立即造成损失,但却留下风险隐患,给经营带来无法估量的困难。四是引起法律纠纷。由于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存在法律漏洞,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一旦对簿公堂极有可能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操作风险制造者其主要目的无不是为了侵占资金,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后果是资金损失和风险增加。
(三)作案手法低劣,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从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的实施形式看,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无论是无知或非主观性引起的操作风险,还是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犯罪作案,均是无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或者是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真空加以实施。作案人大多作案手法低劣,但由于制度形同虚设,相关工作人员明知不对或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有的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的大案经过很多的稽核和检查却安然无恙,直至展开拉网式排查或专项检查时才暴露。
(四)违规代价低,对当事人以教育为主。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管理机构,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但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员工亲缘化现象严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个别领导在对责任人的处理上大多怕得罪人,而不敢或不愿从严查处,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起到了鼓励违规和犯罪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从浅层次看,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是发生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据银监会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另有20%的案件是无章可循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盲区,由于无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致使大量的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另外,由于执行制度不力,制度效力递减。
(二)员工素质偏低,教育和管理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进人标准,农村信用社进了不少低学历、低素质的员工,进入信用社后又得不到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员工自身免疫力不强,在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信用社人员的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重要岗位人员使用失察,平时对个人行为缺乏考核和监督,交流、轮岗、强休制度不落实,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机会。
(三)检查监督不到位,稽核工作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子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究其原因是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发生。本来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有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立事后监督岗,因此作案分子乘虚而入。稽核和检查可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使之流于形式,于是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
(四)考核激励不科学,做假现象严重。过去各基层信用社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纷纷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存款、收息、“双降”、贷款营销等指标齐全,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员工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往往不择手段,各种踩线违规现象愈演愈烈,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走样。在考核中长期处于劣势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各种为个人考虑的不良思想,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利用职务之便以获取资金为目的实施作案。
以上导致了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看,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紊乱、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抗风险弱是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这些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对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一)系统管理体制紊乱。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很多问题由此滋生开来。在农行、人行、银监局管理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工作实际上委托一个部门来完成,成为其全部工作的一个附属,这个部门在管理时有职无权,监督和执行完全脱节,造成行业管理形同虚设,拾得本来需要行业管理来完成的重大事项,如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整体维护行业权利、形成整个行业的信息网络等无法实施,使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不健全、不科学或五花八门。在缺乏法人自律、内控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之下,又没有强有力的行业管理,就导致了一些法人社为所欲为的局面。管理体制几经更迭导致行业管理的乏力是长期以来形成操作风险的一大根本原因。
(二)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管理职能缺位,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几乎处于空白,社员大会(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规定职责和程序行使监督管理职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混淆。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导致极少数联社的理事长违规经营,把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三)有效的外部监管不到位。在行业管理职责归属省社以前,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先后统一履行行业管理和外部监管双重职责,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由于这双重职责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导致人民银行、银监局都无法充分发挥好职责,尤其是有效的外部监管明显弱化,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保护”、“纵容”,对其违规现象基本上是视而不见,致使很多问题不能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基层社负责人不把违规经营当回事的心理,各种违规操作屡查屡犯。
(四)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使农村信用社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实行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加上服务对象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使之无法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的干预和各种侵害利益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行政干预和有权部门不合理的摊派,有时不得不违背经营宗旨,不得不以违背规章制度为代价而违心地按照有权部门的指令去提供各种“服务”。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
(一)必须加快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包括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人治理机制。要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建立社员股东对理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和制衡。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接轨的内控体系。第三个层次是有效的行业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层层管住可能产生的风险。第四个层次是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防范风险中的监督保障作用,按照党组织在作风建设中解决勤政廉政问题的方法,解决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形成上下级之间和党员干部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通过党内的民主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的可能。第五个层次是合法的外部监督。积极地引进和欢迎银监部门、审计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和司法部门外部的监督。第六个层次是道德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全力推进以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内外兼容的宣传机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有利于防范操作风险的企业价值体系。
(二)必须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6、加强内控文化建设。良好的内控文化能够提高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降低内控执行成本,有效防止内部团伙作案,是内控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良好的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让“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内控文化理念,扎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让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风险要防范,什么事情要监督。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及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是地方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基础,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力量和主力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收益水平很低,制约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阻碍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不少农村信用社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此,具体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现状、形成原因,探讨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最近,我个人对某市信用联社及所属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结合该市农村信用社和联社的实际情况,就改善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
(一)总资产、不良资产数量及结构
截止1999年底,该市联社资产总计96407万元,包括:各项贷款合计50992万元,现金及调转金503万元,缴存央行准备金9919万元,存放其它同业款项762万元,调出调剂资金2469万元,存放联社款项15821万元,应收利息1355万元,固定资产7100万元,损益类支出5478万元等。不良贷款余额为17922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5.15%,其中,逾期贷款余额为749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4.70%;呆滞贷款余额为282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5.54%;呆帐贷款余额为76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4.9%。
在该联社所辖的12个综合营业机构中,有10个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达到30%以上,其中,有2个社分别为44.53%、47.05%;有3个社分别为55.94%、51.97%、53.95%;有1个社超过70%,为73.61%。
在17922万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中,农户贷款为2055万元,占比11.5%;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为5441万元,占比30.36%;乡镇企业贷款为10038万元,占比56%。
由于该联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严重影响了利息收入,致使应收利息、待收利息余额居高不下,到1999年底,应收利息余额为1355万元,待收利息余额为3763万元,营业收入3985万元,而支出高达5478万元,亏损1493万元,亏损面达33.3%。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分门办公以来,该联社已累计亏损8000余万元。
(二)不良资产成因
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首先是乡镇企业高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经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难以收回。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乡镇企业自有资本积累过少,要运转,只好依赖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目前该市的情况看,许多乡镇企业的负债率高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或者接近100%,特别是50%以上的乡镇企业基本上没有资本金投入,全是靠农村信用社贷款建成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乡镇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市场,纷纷关停、倒闭、破产。乡镇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转稼至农村信用社身上而成为金融风险,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行政干预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受到损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法人单位,但在经营中自主性明显不够,在地方行政干预面前,贷款投向、投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的左右。有的项目在立项之初,用行政命令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第三是农业银行点贷,使农村信用社雪上加霜。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没有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不过是农业银行的一个下属单位,虽然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但在资金使用上没有独立使用权。主管行在资金临时短缺时,一些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就强行压给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收回上,没有充分的物质保证,形成贷款风险。即使有担保单位,也不过是一些盈利水平低、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集体或事业单位,而对于农村信用社形成的风险贷款,其主管行无人问津。第四是乡镇企业改制、破产不规范,千方百计逃避、转移、悬空农村信用社贷款,使农村信用社债权得不到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近年来,该市乡镇企业不规范地破产、改制,使全市农村信用社损失近8000万元的贷款本息。第五是村集体贷款难以收回。从以上可以看出,该市农村经济组织不良贷款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30.36%,这些贷款,主要来自村街集体贷款。由于村街两委成员变更频繁,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村街集体经济成为“空壳”,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或收入甚少,无法偿还债务,使信用社贷款难以收回。
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第一是由于前几年的粗放经营,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固定资产凝固化现象十分普遍。带来了资产、期限、结构的强烈反差,使信贷资金周转缓慢,潜伏了风险。第二是农村信用社不规范经营、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农村信用社进入渠道长年一惯制,狭窄而单一,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国有商业专业银行。再加上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的存在,不规范操作,不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不按贷款程序、手续办理业务,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的现象经常发生,屡禁不止,也造成了风险。在该市,不少农村信用社办理的担保、抵押贷款不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无法依法收贷收息。第三是缺少必要、有效的内控机制。农村信用社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体制几度变革,经历了人民公社管理、贫下中农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代管、人民银行管理等几个阶段,现仍然没有自上而下地成立自律组织,致使内控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即使有内控机制,也大多是照搬照抄的国有商业银行那一套,不符合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第四是盲目购建固定资产。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分门办公并组建联社后,不少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为了争形象,争地位,争面子,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盲目建设办公大楼,购置固定资产。有的甚至大量动用信贷资金。
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及提高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必须防范与化解并举,而防范是关键,也就是要首先优化增量,其次才是盘活存量。只有把好贷款发放关,确保新增贷款最小风险,甚至是零风险。防范好信贷风险,才能在逐步清收盘活、消化原有不良贷款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否则,继续前清后增,甚至收的还不如增的快,信贷资产质量就会越来越低劣,农村信用社就会跌进无底的深渊。而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需要内外同抓,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地坚持合作制原则和办社宗旨
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传统阵地。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农村不仅是其传统阵地,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广阔市场,尤其是按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和农业部的要求,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就更加突出和重要,更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厚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只有坚守和巩固好自己的传统阵地,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稳中求进,逐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稳健经营,稳步发展,要坚持合作制原则和办社宗旨,所谓合作制原则,就是“社员入股,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办社宗旨是“为社员,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靠支农求生存、靠支农降风险、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赢民心、靠支农保发展的思想,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贴近、贴紧社员和“三农”。否则,就背弃了合作制原则和办社宗旨。农村信用社到城区去另开辟根据地,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更没优势可言。
(一)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信贷队伍,以人为本,抓好管理,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素质低下、不适应信贷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调离或淘汰。要对他们推行等级管理办法和代款风险管理。要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风险进行衡量和分类。作为每一个信贷人员,要牢固树立“以社为家”的思想和主人翁意识;要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当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跟上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学会用国际惯例和经验,用先进的技术处理业务。否则,集体和个人都会将在无情的同业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二)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要建立和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即第一个同意发放贷款人为第一责任人,由他负责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收回要与他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果谁对信用社的信贷资产造成损失,按金融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经济、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加大审计稽核力度,保证审计稽核的独立性、权威性、超脱性,形成相对独立的稽核监督体系,加大稽核力度,做好各种常规审计、专项审计、延伸审计、离职审计,对问题和隐患及时查处、整改,对有关和相关责任人及时教育、处理,以确保信贷业务和其它各项业务的合规、合法。同时,要对稽核工作实行连带责任制,对工作“走过场”,工作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充当老好人的人和现象严肃处理。
(三)要大力推行小额农业贷款
小额农贷,大有可为,这是很多农村信用社用实践得来的经验。这也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小额农业贷款,风险低,周转快,可稳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收入,还可从社会上广泛吸收社员,增加农村信用社资本金,提高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这就要求信用社转变经营观念和工作作风,调整贷款投向,简化贷款手续,为广大社员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及时、周到地提供金融服务,并努力扩大贷款品种,如开办婚嫁贷款、建房贷款、助学贷款等品种。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信用社都实行了定点、定时服务,这个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全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在我个人所调查的农村信用社、联社的决策者中,一提信贷资产质量,就头疼,显得畏难发愁。应当承认,有些贷款多年沉淀,有的连人都找不到,清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畏难发愁不行,不收更不行。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有它具体的数额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对数额、盘活清收难易程度分类排队,设立台帐,先易后难,一笔一策,分别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盘活。要落实好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区别对待,划段考核”的奖惩措施;要力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本着收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对没有资金来源,确实无法全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户在利息上给予照顾甚至减免;要动员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上下互动,内外齐动;对以资抵债资产,能变现的要变现,不能变现的,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租赁、转让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争取效益。在清收盘活不良乡镇企业贷款工作中,我个人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对欠贷欠息大户采取围合分割各个突破策略,逐个落实债权债务,完善贷款物有效抵,避免企业逃债、废债、悬空农村信用社贷款;
2、对那些办理抵押证而拿不出资金的,要适量投入少量资金,帮助企业补办贷款抵物登记手续,保全该贷款资产;
3、对那些产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注入一点可盘活一块的企业,在落实还款保证措施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康复工程”,实施支、帮、促、挖、管的办法,适量“输血”,帮助企业恢复生机,走出困境,走上资金良性循环轨道;
4、对于扭亏无望企业,要坚决停止支持,并促其被好的企业兼并,该企业原有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
5、对于“钉子户”、“赖债户”,要借助于法律,依法清收,然后,借助于人民银行和新闻媒介,把将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
(五)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搞好其它工作的动力。经营机制活不活,主要在于激励机制灵不灵,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来说包括四种激励:
1、精神激励。教育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即“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社兴我富,社衰我穷”,鼓励全体员工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加快扭亏增盈步伐,多做贡献。要设立多种荣誉并于员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业务能手、清收状元、金融卫士等。
2、岗位激励。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在管理上形成纳优排劣的机制,信用社和联社中层干部采取自荐、推荐、内部招聘等方式,按规定和程序聘任。对员工,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3、政策激励。坚持目标管理,要把任期目标完成的好坏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目标考核实行打分办法,对低于一定分数的农村信用社和下属的信用分社、储蓄所,要解聘其主要负责人职务。
4、物质激励。对信贷人员一律实行工效挂钩考核,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给予一定的经济、物质奖励,鼓励先进,刺激中游,鞭策下游。
(六)要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信用社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法人单位。由于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小,再加上由于信贷资产质量低劣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生存、发展,除了自身必须不懈努力外,政府和人民银行还应当积极为其提供优惠政策,为其经营管理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要制定一些优患政策,如在利率、准备金比率、税收减免、亏损挂帐上(如原来的保值补贴、购买的债券等)以及其它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事情上,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使农村信用社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为社员和“三农”服务。要给予农村信用社舆论和实际行动上的支持,甚至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在现行体制下,银行县级人民银行应帮助农村信用社、联社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化解风险。应针对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化解信贷资产风险,从完善各级领导对资产质量负责制和风险管理责任制入手,把清收贷款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与工效挂钩。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少贷多收、只收不贷、依法追收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增量,盘活存量。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对其做到“查思想、查违章、查漏洞、查风险、查落实”。这样,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
(七)应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
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地方经济要振兴,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但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后,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便成一个重要问题。我个人认为,要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得到一定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篇二
一、Z公司客商信用数据管理现状
客商信用数据是前期客商的资信、合作规模、合作效益及履约情况等较为真实、客观的反映,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是公司评估客商资信、优选合作客商、核定信用额度、审批赊账或预付账款等信用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各级风险管理部门的不懈努力下, Z公司客商信用数据的管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 现阶段客商信用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利用等方式仍较为初级, 信息化工具欠缺, 基本依赖手工操作, 信用数据价值未能充分挖掘, 具体表现在:
1. 客商资信材料未同步电子化, 难以实现共享。
近年, Z公司信用管理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各业务单位越来越重视客商资信材料的收集、保存及更新工作。但是, 收集到的客商资信材料大多由各业务单位书面建档管理, 尚无信息化系统来同步记录资信信息、形成客商电子化档案, 因而, 查询不便, 共享困难, 也难以直观反映客商资信信息的历年变动。
2. 客商信用数据分散化、片断化, 尚无专门系统汇集, 难以收集, 又缺乏系统性。
客商信用数据恰恰是反映客商信用面貌、合理评估客商资信的重要依据。但是, 现阶段客商信用数据, 如合作年限、历年交易量、交易额、履约情况、纠纷处理、款项逾期情况、出险情况及毛利等, 往往分散在公司业务、财务、合同及风险管理等相关部门, 呈现出分散化、片断化的特点, 并且目前尚无专门的信息系统按一定的标准予以记录、采集、汇总和保存, 公司层面难以实时、完整、准确、连贯的取得或调用这些数据。
3. 客商信用数据管理严重依赖手工, 汇总工作量大, 数据时效性差, 难以满足管理需求。
现阶段客商信用数据的记录、存储、采集、汇总、共享仍依赖手工操作。由于上下游客商数量众多, 需要汇总的信用数据类型又多, 口径各异, 采集、汇总的难度相当大, 因而, 客商的资信信息也就无法实时、全面、系统的取得和掌握, 难以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实时、系统、充分的参考数据。
二、Z公司客商信用数据库建设思路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 为实现对公司客商信用数据的实时采集、汇总、加工及共享, 有效提高公司客商信用管理效率, 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公司层面建设客商信用数据库的思路。
1. 数据库建设目标
搭建起能够全面、及时、多角度地记录、保存客商基础信息和双方合作信息, 并能提供实时查询、汇总、检索、共享及预警等功能的数据库平台, 打造公司客商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中枢”, 并通过对源数据的保存、更新、实时汇总以及定量分析, 充分发挥平台在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及事后预警等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客商信用风险管理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效。
2. 数据库基本架构
鉴于当前现状, 结合建设目标, 逐项梳理出客商信用数据库应具有的功能需求, 并进一步分类、整合后, 形成了数据库应具备的五个基本功能模块 (详见下图) 。
(1) 客商基础档案: (1) 客商基本信息, 如名称、注册地址、资产资本、法定代表人、主营商品、实际经营地址、股权结构、员工人数、年产量/销量、合作时间、厂房 (办公用房) 情况、仓储设施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 (2) 电子证照库, 收集包括客商“三证”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及税务登记证) 或负责人身份证、生产制造许可证、危化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 定期更新, 并且每条更新记录应能完整保留, 以完整反映该客商资信动态变化。
(2) 客商业务合作信息: (1) 逐单记录业务合作明细, 如合同签订时间、采购商品、数量、金额、付款时间、约定交货时间、实际交货时间、逾期交付数量、逾期交付金额、逾期天数、运输仓储费用、销售金额、销售毛利等。 (2) 能在业务明细基础上, 汇总形成本年度合作汇总信息及历年合作汇总信息。
(3) 信息分类查询:在上述信息记录、存储、处理的基础上, 实现基本的、实时的分类查询、汇总功能。即能根据不同的查询需求自动生成相应的图表, 如不同类别客商的数量、合作量、合作金额及毛利汇总表, 客商合作量或交易额排名表、占比图, 以及依据逾期次数、逾期情节或是否出险等因素, 自动生成关注名单、重点关注名单及禁止合作的黑名单等。
(4) 风险预警信息: (1) 能在客商付款或发货审批时, 提示客商现有预付或赊账余额, 并按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 提示审批流程及最终审批人; (2) 能提示客商以往履约或发货、付款逾期情况, 特别是存在多次逾期、严重逾期情节等的, 能及时提示管理员及相关领导; (3) 能在交货期限或付款期限届满前的一定时间, 作出催货或催款提示, 并列示逾期金额、逾期天数等情况, 提示业务、管理部门查明逾期原因, 并予以如实备注。
(5) 客商负面信息:指对客商资信、企业形象、产品及品牌等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最终将影响到客商的正常经营及履约能力, 严重的, 甚至可能导致其破产倒闭。负面信息按来源不同分为两类: (1) 对客商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政策及区域性风险事件等外部信息; (2) 客商本身资信恶化信息, 如资金链断裂、经营异常、重大事故、污染或泄露等环保事件、停业整顿、并购重组、负责人沉迷赌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及其他对客商本身资信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等。
三、Z公司客商信用数据库主要功能
1.能够实时采集客商资信信息, 形成完整的客商资信电子档案, 方便查询和共享。
2.能够系统、实时汇总客商信用数据, 形成每个客商的信用状况报告, 多方位反映客商资信及合作情况及履约状况等, 方便跟踪和资信评估。单个客商的信用状况报告, 内容上应包括以下5个部分, 即: (1) 客商基本信息; (2) 客商以前年度与我方相关业务单位的业务合作情况; (3) 客商本年度与我方相关业务单位的业务合作情况; (4) 本年度业务合作明细; (5) 其他信息或负面信息。
3. 能够实现客商规模、效益贡献等一系列分类检索, 促进潜力客商的发掘和核心客商的关系维护。
4. 能够依据设定预警条件, 自动作出预警, 提高公司风险响应速度。
5. 能够实时查询、调用任一业务单位 (成员企业或业务部门) 的客商合作信息 (包括不同年度客商合作量、毛利及逾期情况等) 。
6. 能够为公司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等业务开拓提供客商信用数据支撑。Z公司正把握农资电商及农村金额等发展趋势, 积极建设农资电商平台, 试水小额贷款、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额, 助力三农发展。长期以来的农资购销业务经营中获得的农村客商信用数据, 使得Z公司能够知己知彼, 更好、更快地推进上述业务开拓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四、总结
3.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篇三
关键词:市场 机制 制度 服务
金融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它是金融企业为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能展示自己的独特企业文化,才能统一员工的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使金融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严格把握市场定位,建立支农品牌文化
农村信用社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立足“三农”,服务地方、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不断加大支农贷款的投入,倾力支持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努力打造支农品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充分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是身边的银行、自己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也只有高舉支农的大旗,建立支农品牌,才能牢牢地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的至高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的同步发展。
二、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文化
众所周知,一切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善于经营人才,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目前外资银行相继抢滩登陆,抢占市场,由于他们“轻装上阵”,机制灵活,投资成本低,职工收入高,对人才市场构成极大的威胁,农村信用社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加快用人机制的改革。一要建立一套“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只有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坚持“以业绩论英雄”,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建立科学合理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价值创造力,才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文化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要在内部管理上有新的突破,最根本的就是要适应形势,建立以内控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管理文化。一要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寻,违章处罚有章可依;二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三要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以此保证信用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文化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竭尽全力为客户服务,才能确立自己长期的竞争优势。农村信用社要建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快捷、准确、安全、方便”的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文化的内涵,同时要主动推出咨询服务、客户委托服务、企业跟踪代理服务等服务项目,并实行“一条龙”服务,“承诺限时”服务,“一站式”服务,不断加固、扣紧、延伸服务文化的半径。
(二)坚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标准,规范服务质量。
要用微笑服务、文明用语服务播撒大街小巷,温暖千家万户,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同时要实行“首问负责制”、“优质服务一票否决制”,并通过设立意见簿、举报电话等形式,虚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三)坚持“美观、真诚、先进、特色”的标准,规范服务形象。
要结合实际制定一套整体形象设计方案,从员工的仪表、站立、坐姿、礼貌用语到办公桌椅、街道卫生、社区花草,都要给客户一个全新的感受,使客户有宾至如归之感,不断创造农村信用社的优质服务品牌。
4.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四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关键、最活跃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是企业信用,随着社会契约化的发展,企业信用将成为合作与交易的先决条件。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两篇关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有效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以信用制度为载体、以信用记录为依托、以信用监管为手段的企业信用催生、成长和维护系统。要面向市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银行系统信贷评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企业信用标准体系、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体系、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提升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具体为完善四个体系
(一)企业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标准(creditstandard)是指当采取赊销手段销货的企业对客户授信时,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要求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坏帐损失比率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评级等级,具体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从”aa”到”ccc”等级间的每一级别可以用”+”或””号来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高低。如aaa级的含义就是“信用极好”,表示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具有优秀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企业信用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对客户信用申请的批准与否,是企业制订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征信是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所处外部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偿债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企业征信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对履约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测定,它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务。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保障体系,及时揭示和预警信用风险,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企业信用信息传播体系
互联是目前最好的传播平台。其优势是传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时更新以及查阅检索方便等。其次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企业信用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来看,应该及早着手建立全区联甚至全国联的企业信用状况咨询系统,以方便广大用户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
(四)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层级结构。应该成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企业信用自身、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企业信用络平台建设等。同时由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信用信息采集鉴别和传播机制,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传播和全方位供给。大型企业内部必须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以协调本企业信用管理事务。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形成信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
2.法治化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要在国家有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同时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赋予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根据实际制订符合地区实况的与信用建设相关法规条例,推动企业信用状况在法治化轨道上逐步改善。
3.系统性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第二,需要从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交换、信用信息消费以及信用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XX年10月国务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空前重视,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性并相对规范的信用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XX年,重庆市政府将社会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块,并率先启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牵头责任交给了市工商局。近几年,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重庆市工商局积极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工商牵头,各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对于当前国务院和其他地方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立功能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
XX年,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投资万元,依托已经形成了三级联的工商业务系统,开发并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横向上,依托政府电子政务,分别以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为中心,与市级部门或区县部门相连;纵向上,依托工商业务系统,实现工商三级联;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络,技术上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征集和共享。
(二)建成庞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记、执法业务数据位基础,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信息征集目录,采用FTP方式、电子表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公用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征集整合信息,形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截止今年7月底,联合征信系统已征集来自63个市级单位和40个区县的企业信用信息1890万条,其中工商以外部门的信息占%。
(三)建立多种信息公开渠道
在市政府电子政务外,政府部门可直接访问联合征信系统,根据权限,查询信息;在市工商局和40个区县工商局,设立对外查询服务窗口,社会公众可提交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申请,免费查询相关企业信用信息状况,获取信用证明;在互联,社会公众可访问重庆企业信用,免费查询企业身份信息。
(四)建立广泛的信用制约机制
在市监察局和发改委的支持下,XX,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区县公共交易、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应用试点,对存在不良记录的投标企业,给予制约;XX年,与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导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黑名单信息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主动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税务、人社、法院等部门先后将信息应用到开展税费清查、社保查补、劳动用工清理等社会管理活动中,两江新区等经济开发区、各级政府应用到招商引资活动中,银行应用到信贷业务工作中;倡导市场交易主体查询对方身份、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社会信用意识大大增强,近两年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内访问量以及信用证明出具量每年呈几何数上升;二是区县公共交易、工程建设等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试点领域的经济秩序明显改善,串标围标现象明显减少;三是社会管理程度明显增强,仅XX年,市地税局在股权转让环节税费清查中查补增收税费4816万元,人社局企业参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债务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重庆做法的启示
(一)建立强大的信息征集系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重庆市工商局利用现有的三级联的业务系统,和掌握的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打造的重庆市联合征信系统,成为重庆市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
(二)建立部门征信联动工作机制是关键
信用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信息征集、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我国的信用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各个部门或系统都有不同的信息保密规定,信息开放非常有限。如检察院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住建部的施工企业的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信贷数据库,都严禁对本系统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门信息封闭加强信息征集整合,必须建立畅通征信联动工作机制。
(三)畅通的公开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础
畅通的公开渠道是保证信息公开共享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多种公开渠道催生了社会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庆市工商局还将借助强大的互联,延伸联合征信系统的络触角,进一步促进信息在全社会的公开共享。
(四)信用信息在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脚点
将的信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建立 “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信用信息发挥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重庆的实践来看,信息使用可以应用在“公共交易、国家优惠政策享受审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招商引资、行政许可以及政府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并通过“量化评分、一票否决、信用评级、信用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五)制度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支持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信息征集、公开共享的工作规范,争取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写入市政府的《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区县公共交易平台监督管理办法》等业务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招投标、食品药品安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争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发改委的支持,将信息征集和公共交易领域信息应用分别纳入市政府、纪检监察的工作督察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息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行。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信息数据库
当前,工商系统已经建立国家工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五级联系统,掌握着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对工商信息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在建立全国征信平台的建设上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议工商总局争取工作主动,取得国务院支持,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国家信用信息库,在省级及省级以下,以工商局为中心,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信息分库,汇集到国家工商总局信息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库。并以互联为依托,反馈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实现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共享。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标准
开展工作调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征集系统和信用信息库建设情况,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指标体系,实现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一盘棋。
(三)建立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
在当前我国部门信息公开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形成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以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立法立法进程,将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义务纳入法律范畴;二是将信息征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开展督察。
(四)强力推行信用信息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5.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篇五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对企业文化的推崇、提倡已形成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凝聚农村信用社员工思想的一大举措,是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现代金融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面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的冲击,在与同业竞争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就更加迫切需要企业文化的随附、渗透和推动。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培养和造就农村信用社的团队精神和整体凝聚力。
一、提高认识,保持农村信用社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得到进一步升华。
要达到一种境界、实现一个目标,需领导的高度重视、员工的不懈努力和上下的紧密配合,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创建初期,我们农村信用社就已深刻认识到了创建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都能了解到,企业文化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创新的源泉,更是企业所具备的特殊个性。在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既有信念、宗旨、价值观等元素,又有英雄式的人物、标识、管理定势等成分。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创建过程中必须坚持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通过总结先进的事迹和新鲜的理念来抓优质的服务、促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让大家认识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建设、业务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使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在农村信用社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保证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深入的开展。
二、持之以恒,保证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些目标、一些举措,往往是一开始时十分引人注目,开展的有声有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就降低了、关注就十分不够了,往往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都与没有持之以恒的管理和制定明确的措施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创建效果,就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信用社必须体现“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宗旨,始终以全辖员工的利益为落脚点,兼收并蓄商业银行先进的企业文化,认真借鉴中外不同行业的先进文化精神,从中吸取精华,创造性地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理各项事务,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二是不断提出近期和长期的创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创建企业过程中必须审时度势,时刻告诫大家“市场竞争不仅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问题,而是小进就是退步”。要把“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种精神,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始终注意创建情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制定新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正确指导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优秀人才,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只有不断发展的企业才能有更大空间留住优秀的人才。而要保证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持之以恒,使之自我加压,奋力进取,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及时转化成为农村信用社促进业务发展的驱动力。
三、得力措施,保障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规范有序行之有效。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为避免创建过程中出现误区,做到坚持不懈,行之有效,必须注意制定得力的措施来保障。一是组建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农村信用社各级各部门必须及时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对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有效领导和协调。
二是出台促进创建的有力措施。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在急速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而且改变了我们这个组织的使命。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准确制定创建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保证创建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充分得到贯彻落实,以此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创建能力和水平。
三是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谋求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除了通过加强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全辖员工拓展业务争创佳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还必须采取办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等形式,大力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教育员工树立“爱我农信、爱我岗位、尽我职责”的观念。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氛围。同时,农村信用社还必须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业绩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用人不分资历长短,注重能力使用,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四是发挥资源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点多面广、小额分散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品种齐全、操作方便的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贡献度的大小实施差别化服务,为优质客户设立绿色通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活动,增强员工爱社如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必须经常性组织领导班子和工会与员工沟通谈心,认真解决困难员工的实际问题;必须经常性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关心员工身心健康;必须经常性地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通过以上措施,来加强干部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发挥团队精神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六是创新企业文化内涵,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始终注意提升治社理念,并不断丰富企业精神内涵,经常在辖内各网点开展以理念教育为内容的各种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融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迅速发展。
6.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一、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立功能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
20xx年,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投资36.9万元,依托已经形成了三级联网的工商业务系统,开发并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横向上,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分别以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为中心,与市级部门或区县部门相连;纵向上,依托工商业务系统,实现工商三级联网;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技术上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征集和共享。
(二)建成庞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记、执法业务数据位基础,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信息征集目录,采用FTP方式、电子表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公用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征集整合信息,形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截止今年7月底,联合征信系统已征集来自63个市级单位和40个区县的企业信用信息1890万条,其中工商以外部门的信息占55.5%。
(三)建立多种信息公开渠道
在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政府部门可直接访问联合征信系统,根据权限,查询信息;在市工商局和40个区县工商局,设立对外查询服务窗口,社会公众可提交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申请,免费查询相关企业信用信息状况,获取信用证明;在互联网,社会公众可访问重庆企业信用网,免费查询企业身份信息。
(四)建立广泛的信用制约机制
在市监察局和发改委的支持下,20xx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应用试点,对存在不良记录的投标企业,给予制约;20xx年,与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导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黑名单信息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主动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税务、人社、法院等部门先后将信息应用到开展税费清查、社保查补、劳动用工清理等社会管理活动中,两江新区等经济开发区、各级政府应用到招商引资活动中,银行应用到信贷业务工作中;倡导市场交易主体查询对方身份、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社会信用意识大大增强,近两年企业信用网、联合征信系统内网访问量以及信用证明出具量每年呈几何数上升;二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等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试点领域的经济秩序明显改善,串标围标现象明显减少;三是社会管理程度明显增强,仅20xx年,市地税局在股权转让环节税费清查中查补增收税费48.6万元,人社局企业参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债务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重庆做法的启示
(一)建立强大的信息征集系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重庆市工商局利用现有的三级联网的业务系统资源,和掌握的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打造的重庆市联合征信系统,成为重庆市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
(二)建立部门征信联动工作机制是关键
信用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信息征集、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我国的信用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各个部门或系统都有不同的信息保密规定,信息开放非常有限。如检察院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住建部的施工企业的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信贷数据库,都严禁对本系统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门信息封闭加强信息征集整合,必须建立畅通征信联动工作机制。
(三)畅通的公开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础
畅通的`公开渠道是保证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多种公开渠道催生了社会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庆市工商局还将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延伸联合征信系统的网络触角,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在全社会的公开共享。
(四)信用信息在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脚点
将的信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信用信息资源发挥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重庆的实践来看,信息使用可以应用在“公共资源交易、国家优惠政策享受审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招商引资、行政许可以及政府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并通过“量化评分、一票否决、信用评级、信用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五)制度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支持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信息征集、公开共享的工作规范,争取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写入市政府的《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督管理办法》等业务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招投标、食品药品安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争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发改委的支持,将信息征集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息应用分别纳入市政府、纪检监察的工作督察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息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行。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当前,工商系统已经建立国家工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五级联网系统,掌握着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资源,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对工商信息资源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在建立全国征信平台的建设上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议工商总局争取工作主动,取得国务院支持,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国家信用信息资源库,在省级及省级以下,以工商局为中心,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信息资源分库,汇集到国家工商总局信息资源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源库。并以互联网为依托,反馈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共享。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标准
开展工作调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征集系统和信用信息库建设情况,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指标体系,实现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一盘棋。
(三)建立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
在当前我国部门信息公开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形成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以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的征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立法立法进程,将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义务纳入法律范畴;二是将信息征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开展督察。
(四)强力推行信用信息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7.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篇七
电力企业信用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做好电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 打造良好的电力企业诚信品牌, 建立良好的电力企业社会信誉, 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之大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促进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 规范市场的信用行为,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和提高竞争地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在全国电力行业企业中, 较早地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并于2010年荣获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2013年通过信用复评。本文主要通过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体会, 提出以下见解。
1 对电力企业信用的认识与管理的现状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 在我国电力市场逐步完善的条件下, 电力企业与同类电力企业之间, 不同类的电力企业之间, 与相关行业企业之间, 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 电力企业与政府及社会团体之间, 客观上都存在着正式和非正式的信用关系, 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建立良好信用体系和形象, 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赢得社会和市场。
电力企业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 目前已形成发电企业、电网企业、供电企业、电力施工企业、电力设计企业、电力科研企业、电力服务性企业及跨行业型企业并生存、共发展的格局。电力企业由于历史的沿革, 多由原国有电力企业分离、派生或新建而成, 生产经营业务除面向社会、市场和用户以外, 同时相互交错, 任何一个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与发展过程中, 都面临随时而来的信用风险, 而电力企业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信用制度、合同履约、业务合作、银行资信、财税资信、客户评价、风险管理、企业责任、媒体舆情等方面, 缺乏建设完善统一的信用管理体系。
通过对电力企业信用建设工作调查分析, 发现电力企业在信用管理上仍存在诸多具体问题, 并严重影响了企业信誉度, 制约了企业发展。
(1) 电力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上存在误区。电力企业在管理与经营上仍沿袭国有企业固有的观念, 认为国家投资建设并执行国家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 必然代表国家利益和形象, 不存在不诚信经营的问题。同时认识上还存在另一个误区:只要企业发展壮大了, 企业信用度就上去了, 即把企业知名度与信用度等同起来。所以, 很多电力企业在信用评级工作上表现不够积极, 就是通过了信用评级也存在一劳永逸的念头。电力企业在用电工程报装、计量收费、用电秩序、环境污染、停电拉闸、用电服务等方面, 造成信用危机的问题频出, 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形象与声誉。
(2) 电力企业信用基础条件先天不足。电力企业经营环境由于历史和政策因素影响普遍较差, 企业负担较重, 老企业人员负担亦不堪重负;发电企业扩张圈占市场的倾向, 发电企业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燃料、材料等因素, 企业成本快速增长, 煤电价格不能联动等原因, 企业效益只能在成本线上挣扎;供电企业执行国家的优惠电价政策和政治性供电的压力, 企业效益被弱化, 加之多年的城网农网改造大量资金投入, 企业背上沉重负担。诸如此类, 造成企业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下降, 企业信用基础能力亦随之降低。
(3) 电力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电力企业信用管理环节薄弱, 多未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和岗位, 或不明确信用归口管理部门, 有关信用管理的业务分散, 使企业合同管理、企业债权债务管理、企业资信管理、企业信用额度、客户评价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对外宣传管理等工作职能缺位;电力企业管理机制基本是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实行的体制改革, 仍有很大部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甚至臃肿, 办事效率低下, 管理上更注重内部需要和上级要求, 不注重企业风险和市场变化应对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不关心企业质量、安全和环保等国际标准的贯彻与认证, 尤其是电网企业和供电企业, 大多企业只关心行业或国家技术、质量、安全和环保的标准执行与上级部门的指标考核工作, 企业制定与执行的标准混乱, 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体系。
2 电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电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基本内容。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信用、安全信用、服务信用和社会信用的标准、规范、程序和制度等基础体系, 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从而提高企业履行合同能力、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使企业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经营效率、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方面水平不断提高, 使企业信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笔者认为, 电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以下重点方面:
(1) 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以发电等效可用系数、发电出力指标、电网负荷指标、电能质量指标、工程质量指标、服务质量指标等的承诺和相应保障措施, 作为不同性质电力企业质量信用的重点内容, 建立完善企业质量信用体系, 并以明确量化指标和责任义务形式体现在电力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合同中。以电网企业或供电企业为例, 电能的主要质量指标有电网负荷指标、电能频率合格率、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率 (停电时间) 、城市与农村的客户端电压合格率等。同时向社会和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作出承诺与保证, 做好社会和电力用户信息反馈工作。电力企业还应建立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制度与调度的电能质量控制体系。
(2) 服务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以供电服务承诺和相应服务措施为内容, 并明确体现在供用电合同中。主要服务内容反映在客户申请用电报装答复情况及办理时限、用户接电时限、抢修故障时限、三公开情况、限电时间、用电节电咨询等方面的承诺, 同时加强供电合同的管理, 对于合同范本、合同审核、合同签定、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档案管理、客户信息及信用等级分类、合同法律纠纷处理等内容体现在制度中, 要建立基本流程和责任制度, 使服务管理形成完善的体系。
(3) 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以电力设备安全、人身安全、电网安全、生产建设安全、信息安全、保障社会环境安全等为管理内容, 要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各方面安全标准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 保证电力生产、建设等安全可靠运行, 以安全的电力造福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这是电力企业对员工、企业和社会一种高度负责的表现。
(4)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客观上要求电力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企业必须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电力企业必须按购售电合同规定保证用户的高质量用电, 按国家电价政策收缴电费, 按照国家规章制度纳税和按期归还债务, 按照国家标准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确保电力企业绿色能源、环保与社会安全等方面社会责任承诺兑现, 同时注重电力企业自身品牌和形象的建设, 并做好有关本企业的媒体关注的舆情发布、新闻报道与问题解释工作。
3 电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应抓好的基础工作
做好电力企业的信用工作, 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电力行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政策, 要注重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做好信用管理工作要从企业的质量、标准、能力、履约、制度等基础工作出发, 同时也要了解和识别相关企业、合作单位和电力用户的信用状况。
(1) 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强化信用能力的建设。电力企业的信用能力和履约能力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财务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因此, 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这几项基础能力的建设和提高, 才能展示公司良好的信誉形象。
(1) 企业经营能力建设。一个供电 (电网) 企业的经营能力是通过企业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经营效率、市场拓展等方面来反映出来的, 企业要加强经营能力应在用电市场需求、企业资源和经营效率之间, 把握好企业的发展规模,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用电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研究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 对不同专业管理工作和不同阶段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 合理制定投资方案和建设项目计划, 以提高电网企业生产能力, 并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保持企业在经营中的良性循环。
(2) 企业管理能力的建设。提高电力企业管理能力应注重提高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廉洁自律、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等, 同时培养企业一般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包括专业化水平、技术能力、从业经验、结构合理性等。企业要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岗位培养, 定期进行岗位能力的考核与评议,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3) 企业技术能力的建设。提高电力企业技术能力首先应注重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工在企业中比重的提高, 注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 注重技术骨干的锻炼和培养, 达到熟练管理和应用电力企业不断装备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匹配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 保证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 以保证电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另外, 应以国际先进技术设备改造电力企业, 包括生产设备、检测设备、作业机具和基础设施的技术换代, 保证电力建设、电力生产和电力供应清洁、高效、优质, 以保证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实现。
(4) 企业财务能力的建设。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综合反映, 应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这些能力要靠企业在运营中有着良好的生产发展、财务状况、效益水平和积累水平。针对目前经营形势, 尤其要保持公司现金流量稳定, 保证公司经营需求, 逐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2) 加强信用管理的培训与宣传, 树立企业优良信誉形象。电力企业要树立优良的信用体系, 应当建立诚信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信用终归表现为企业中人的信用行为, 通过企业员工诚信的言行付诸实现企业信用价值。打造诚信电力企业品牌, 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服务品质, 忠实履行电力企业社会责任, 创造良好的社会信誉。同时对全体员工加强诚信品牌教育, 通过开展诚信服务讨论、制订职工诚信手册、开展诚信服务明星等活动, 树立诚信服务的电力企业形象。信用文化建设要做好全员的信用文化知识普及, 开展“信用兴企”教育活动,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建立诚信服务意识和信用风险意识, 制定电力企业诚信标准和行为规范, 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时时讲诚信的和谐企业环境, 让企业信用文化深入人心。
(3) 逐步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推进电力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水平,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责任机构和工作职责, 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保障体系, 保证电力产品质量、供电服务和工作行为的规范, 保证电力企业社会信用承诺和信用管理目标的实现。
电力企业要整合与完善信用制度体系, 尤其是合同管理及档案制度、客户跟踪调查制度、企业服务标准及管理制度、客户服务投诉 (举报) 制度、客户满意度评价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供电可靠性管理制度、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及监督管理制度、设备抢修 (检修) 制度、企业工作 (工程) 质量管理标准等, 这些信用基础制度应在公司的生产运营中得到不断建立和补充完善, 并制定分解到工作细则和岗位职责之中, 保证制度落到实处。
电力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在物资采购、融资贷款、工程招标、电力供应、电力销售、劳动用工等环节上, 这些环节工作都要通过电力企业对外合同签定、合同履约、信用担保、信用评估等工作, 实现企业信用承诺, 表现企业信用能力和信誉形象。因此, 合同管理和履约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信用建设尤为重要。
电力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工作, 首先要加强企业自我约束, 建立公司内部考核监督机制, 由信用管理责任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日常管理, 对违反企业相关制度给客户或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要主动消除和弥补, 要对公司的责任者相应惩罚处理, 对产生较大影响或给客户造成损害的, 要主动申请取消信用等级牌证。其次, 要建立授信电力企业的投诉和日常社会监督制度, 由信用管理责任部门负责日常投诉处理工作, 主动接受社会法律、信访、纪检、信贷、技监、环保、税收等部门的监督。
(4) 建立自身和客户信用档案, 以应对电力市场管理的需求。一方面, 电力企业应根据制定并实行的信用管理制度及规定, 建立相应的企业信用管理档案, 对企业的各种信用资料、记录完整保存, 服务于电力市场条件下要求不断加强的信用管理工作。信用管理档案包括公司资质、信用制度、服务标准 (规范) 、各种合同、对外担保、社会 (中介) 评价、政府授奖 (罚) 、授信证明、客户投诉、客户回访、客户调查等方面。另一方面, 供电 (电网) 企业可以对电力用户开展用电资信评级工作, 根据重要电力用户单位企业资质等级、电力设备及操作水平、电工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运行中有无责任事故、有无窃电记录、有无拖欠电费记录、供用电合同执行等情况, 考虑电力用户的商业信用、企业业绩、赢利水平、缴税情况等。对电力用户进行评级, 建立其电力客户的信用档案, 目的是按照电力用户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市场营销策略。
4 结束语
8.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建设
一、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缺陷
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多次开启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形式上而言,已经有大量企业成功将现代企业制度成功构建起来,但事实上却并未严格遵照当代企业制度的相关准则进行实施。如今,国内的国有、民营企业对于公司的治理都更加青睐采用“人治”的方式,并非“制度”化的形式,开展企业治理时更乐于使用“自己人”,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拨,“组织任命”是当前国企所采用的形式,而“家族化”“泛家族化”则是民营企业更加注重的。
二、缺少外部关键制度的支持
可从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不健全、缺乏相关法律制度、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约束体系的约束力欠缺等体现出来。
首先,尽管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对职业管理仍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在关键管理职位中,国企、民企对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放度依旧是存在较大限制,对专业管理力量进行引进期间,组织任命是国企主要的方式,家族化”“泛家族化”则是民营企业更加注重的。
其次,并未构建起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价值的市场化评价体系。如今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之中,企业经营业绩所发挥的“信号”作用越来越微小,在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中,并没有将与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声誉、信用等的信息收集共享体系、平台等构建起来,因此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信用信息的确实。由于缺乏对外部市场的约束,导致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实施的短期博弈行为进行惩罚,所以导致频繁出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信用问题,进而造成企业、职业静音给管理人才阶层两者间缺乏信任感。
最后,如今我国并未建立健全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未明确针对利益主体的相关约束条款,例如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等等,并未明确规定主要 利益主体的权力与义务,例如职业经营管理人才,此外,针对利益主体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较大的惩罚力度,所以法律约束有所欠缺。由于并未健全相关法律机制,企业在引入职业经营管理人才期间承担风险的意愿降低,对依托于制度的信任规律的扩展造成极大的限制。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低
交出企业控制权时,企业所有者不仅仅要对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进行考虑,还需要对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素质及其忠诚度进行考察。但当前因为受外部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素养差、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存在不足等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与职业经营管理管理人员两者间缺乏信任;由于企业对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信任缺乏,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对企业也充满戒备。但我们需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建设因为互信匮乏而进展缓慢。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建设策略
1.企业内部治理环境规范化
企业需要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理念、内部关键管理体系、法人治理结构等诸多内容。企业所有者需要对源于君臣、主仆关系的传统理念作出改变,才能够充分释放其经营管理人才的价值,给予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原则足够的尊重;有赖于企业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赖于企业内部关键管理机制的完善, 重点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契约和信用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以及以选聘、合同和战略决策体系为主要方式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控制制度等
2.政府完善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相关的法律制度。
首先要保护私有财产权。需要对与刑法、民法等的相关规定进行建立健全,为出资人财产提供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当前,我国为民营经济私人财产提供的保护仍比较欠缺,迫切需要为民营资金出资人的私人财产提供更充分的保障,纠正和防止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对民营经济出资人私人财产的侵犯。
其次需要对经理权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明确规范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权力、资格、义务、地位、考核等相关内容,不仅仅需要为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其职业化素养得以提升,培养一批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使这一阶层得以发展壮大,并引导、监督这些人员的行为,通过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最后是对公司法中与职业经营管理人才责任相关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将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及风险的问责机制构建起来,使公司法能从企业稳定发展以及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对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发挥应有的法律约束
3.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素质
当前我国所构建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大部分是在岗位胜任的素质要求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企业过度强调。一定要从可雇佣性这一角度去着眼,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进行设计、梳理, 综合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个人的需求, 强调市场的认可,建立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相林,孟雪,赵海涛.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电信服务业和煤炭业的调查[J]. 中国行政管理,2012,09:92-95.
[2]崔德行.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企业托管经营09-09
建筑企业经营体系建设06-24
物流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07-15
《企业跨国经营的环境》解读08-19
探究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论文10-05
经营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08-01
承包经营的企业发生工伤怎么办?08-20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11-02
企业经营思路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