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作文教学

2024-08-21

观察作文教学(16篇)

1.观察作文教学 篇一

《学会观察》教学反思

-------李红玲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只有源于细心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现就我执教的《学会观察》习作课,谈谈自己的反思。

比如:我在指导观察纸卷时、粘纸圈、剪纸圈时除了重视句子表达外,还十分重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纸卷从哪里取出来的?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将纸卷变成纸条的?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我做的每一个动作,抓住“展开、翻转一圈”等词语,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我是如何将纸条粘成纸圈的,做到了观察要有顺序。将一个纸圈又是如何变成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时,我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积累的词语如: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等词语,观察教室里的情景。剪完后,又让学生描述一下,大家的心情、表情等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说出。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充当“评委”。经过这样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段落都有条理了。

这样的观察习作可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认真观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等按观察的顺序写下来。

2.观察作文教学 篇二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 指导学生捕捉写作时机,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在作文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 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 从玩中观察

指导学生从喜欢的事物中观察, 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 效果容易事半功倍。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 认真观察它的颜色, 样子以及生长特点, 然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 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 摸一摸, 闻一闻, 有的还专注地拿笔记一记, 生怕忘了似的。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在第一节作文课上, 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 喜欢这种植物。学生争先发言, 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 从教室里传出。很显然,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仔细观察了自己喜欢的植物,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文第三步———“写”, 安排在第二节课。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 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 再没有左顾右盼, 呆呆坐着的人了。有的同学写道:“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 可是走到近处看, 却是四, 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 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 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 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 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 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 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 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 还给了孩子们观察植物所带来的乐趣, 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 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六年级毕业前夕, 要写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写作之前, 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 (天天见到) , 又陌生 (熟视无睹) 的校园的印象, 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 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 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课堂学习的动态。学生行动起来, 背上相机, 走遍校园去选景, 选角度, 还真像个小摄影师。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的眼底。照片出来了, 学生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 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让他们有话可说, 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 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作文教学过程中, 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 情绪性突出, 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 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 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一) 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 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 观察活动也是如此。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喜动物》一文时, 我从学校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先整体到部分的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 录像采用定格, 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的小白兔, 真惹人喜爱。”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 从头到尾, 从左到右, 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 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 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 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 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到写下来。通过指导, 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 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 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 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 多用投影, 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 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 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 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想向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 具体而生动的。

三、平时教学中,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只认识到观察的重要, 学习了观察的方法, 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 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 最有意义的事物, 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高, 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 再到写篇, 长期坚持,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3.浅谈作文的观察教学 篇三

关键词: 培养;引导;观察

一、教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点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有固定的,也有移动的。固定的就是站在一个地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一个学生观察小猫后,写了这样一段话:“这只小猫有长长的胡子,浑身长着白白的毛。圆圆的眼睛乌黑发亮,弯弯的小尾巴一翘一翘的。红红的小嘴,雪白的牙齿,像是在对人笑。在阳光的照耀下,眼睛眯成一条缝,身上闪着银光。”短短的一段话给人以颠三倒四的感觉。这是观察没有顺序的表现。如果按照头、身、尾这样的顺序来写,那么表达时就会有条理得多。另一种观察是不断移动的,观察的景物会“景随步移”。记叙时应随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把观察点写清楚了,“景物”随着你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文章的人就不会感到杂乱无章。

2、观察要细致。观察时怎样才算细致呢?一要看全,二要看细。看全,就是了解事物的全貌、变化过程和它的来龙去脉;看细,就是了解事物的细枝末节,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小变化。有个同学记叙老师做“水下火山”的小实验,由于看得不全不细,写得十分简单:“只见从墨水瓶里升起一股水柱,渐渐布满整个广口瓶。那景象就如火山爆发一样。红墨水从墨水瓶里升起,直到布满整个广口瓶。”后来,老师把实验重做一遍,观察前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该同学对自己写的“小练笔”进行了认真地修改:“老师把盛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广口瓶的水中,奇迹发生了。只见一缕缕红色水柱从墨水瓶口升起,颜色由浓变淡,形状由细变粗,真像火山喷吐着炙热的岩浆。接着,‘岩浆’又沿着水面向四周蔓延,那景象犹如夏日傍晚满天的红霞。后来,“岩浆”又沿着瓶壁渐渐向下扩散,不一会儿,整个广口瓶里的水都被染成淡红色了。”修改后的这段小练笔,不但写出了水柱冲向水面,“向四周蔓延”、“向下扩散”直到广口瓶里的水被全部染红的实验全过程,而且细致地写出了水柱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给人以具体、真切的印象。

3、观察要抓住特点。什么叫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东西。观察时抓住了特点,作文就会写得逼真。否则,就不能够表达清楚明白。如:“一个星期天,吴刚和吴玲兄妹两人在家。一位客人来找他们的爸爸,一看大人没在家,说了几句话就走了。爸爸回来,吴刚告诉爸爸有人来找,但忘了问姓名。爸爸问来人的模样,吴刚说:“一个老伯伯,大约五十多岁,穿一身蓝工作服。”爸爸听后怎么想也想不出是谁。妹妹吴玲说:“这个人大高个,头又圆又大,黑黑的脸上有疙瘩,连鬓胡子特别浓,一说话牙齿全露在外面,吸起烟来一口连一口。”爸爸又追问一句:“是不是说起话来特别快?”兄妹两个齐声说:“对。”爸爸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他是我们车间的‘活张飞’杨米黄。”吴玲因为抓住了客人的特点,所以爸爸一下子就猜出了这人是谁。

4、观察要做到多感官并用。要使观察深入,不仅要用眼看,还要耳、鼻、舌、身、脑并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用眼仔细看看,用耳仔细听听,用鼻仔细闻闻,用口仔细尝尝,用手仔细摸摸,用脑仔细想想。如:“妈妈端着一小盘花生米走进厨房。一个个小小的椭圆的花生米,裹着粉红色的外衣,妈妈把它们一股脑儿倒进了油锅里。不一会儿,锅里的花生便“噼噼啪啪”地唱起来,不时还有几个‘调皮鬼’蹦蹦跳跳地想逃出锅外。妈妈不停地翻炒着,花生米那粉红色的外衣逐渐变成了红色的油外套。炒好起锅,妈妈又撒了一些精盐。一股香味直冲鼻孔,咬一个真叫脆,吃一粒满口香。”作者为什么能把炒花生米写得这样生动?因为他运用了各种器官,进行了综合观察。眼睛看到了花生米的形状、颜色、状态和妈妈的动作,耳朵听到了花生米在油锅中的响声,鼻子闻到了香气,嘴尝到了味道。讀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指导观察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

1、学会带着真情实感。观察时,不能冷眼旁观,要客观地去看、去听、去记,更应该满腔热情地投入,带着真情实感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如作家巴金青年时去法国留学,在海上观星星:“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暗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他的体验和感受多么情真意切:天空深蓝,星星闪烁。望着星星,仿佛看见它们在眨眼,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觉得在星星的怀抱之中就像在母亲的怀里,是那么亲切。

2、学会调动自身的经验。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认知和技能。比如,当你在夏天看到天空乌云滚滚,感到非常闷热时,你就知道即将下雨了。因为过去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观察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去体验所观察的事物,感受就会更加真切。如郑振铎描写家乡的春景:“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赶集,这是作者己有的经验。他觉得树木花草,趁春天的大好时光竞相生长,争奇斗艳,都来展示自己的美姿,在作者眼中就像赶集一般。再看他观察燕子,也是运用了已有的经验:“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当燕子停在电线上时,电线就像是谱中的线,燕子便是线上的音符。这是作者调动自己的音乐经验,领略到的小燕子在电线上歇息的动人神韵。

4.作文教学中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四

安龙县海子中学 岑永韩

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里就有创意的表达,并运用合理的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呢?本文谈谈写作教学中有关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训练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那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 才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

真面目”。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2.就地摄取素材观察。

经常接触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学生写“我家的住房”,学生天天生活其中,时时举目可见,但不一定都能写好,原因是没有留心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善于就地观察熟悉的环境。如校园。教室、院内??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3.带着感情去观察。

中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二、启发想象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中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解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1.睹物想象。

中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

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除此,还可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同学们对薄公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可让学生以《飞呀,飞呀》、《我的旅行》、《我是一棵蒲公英》等为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长大准备飞到哪里去,想干什么,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浓厚的写作情趣。

2.听录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

3.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有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八年级语文下《喂——出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4.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假如??》、《十年后的??》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前景。《我翱翔在宇宙》也是一个假设想象训练题。宇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令人神往的地方。

学生最富有幻想,先给他们找几本介绍宇宙航天知识的书刊,再讲几个科学幻想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利用一个晚上站在阳台或空旷地,抬头远望苍穹,展开想象,最后要求学生无拘无束地统说故事写成作文。

实践证明,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话题审题是培养联想能力的好途径

例如:话题作文,(材料)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王生的问题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80o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指导)横向联想,从沟通的对象、作用、目的等方面可写:1.师生沟通:老师请理解我。2.与家长的沟通。3.同学之间的沟通。4.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需要。5.沟通才能消除矛盾。6.善于沟通是一种领导素质。7.国际间沟通:世界走向对话与合作,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的人需要互相理解:a.和

谐的关系;b.互相适应更好合作;c.激励他人;d.了解实际情况。

三、观察和想象的有机结合 想象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又把观察所得与情感思维巧妙地编织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世界、思维世界,所以,当学生面对着同样的景或物进行观察时,因为每个人受当时不同的心情、感受的影响,会产生非常个性化的想象,使他们笔下的文字呈现五彩缤纷的局面。

观察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观察和想象的方法,让观察和想象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观察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5.观察作文教学 篇五

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 陈福光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由这位伟人的精言要语可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这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教师也有责任。观察生活是学生行为的一种体现,而行为则以兴趣为先导,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作文教学还应着眼于“开源拓流”。“开源”即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拓流”则是让学生对材料的再认识,加工和整理,以丰富习作材料。在积累习作材料过程中,只要能够做到“开源”与“拓流”二者的有机结合,习作材料便会如潺潺而流的泉水,源源不断。

6.观察作文教学 篇六

一、观察

1. 丰富学生观察的内容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原始材料,但如果不注意观察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首先,从拓宽学生的观察范围着手,引导他们进行四方面的观察。一是观图,有单幅和多幅图; 二是观物,有动物、植物、静物; 三是观生活,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四是观影视。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认识能力的差异,指导学生观察时,注意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并注意层次要求。低年级以观图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观人和事为重点。各内容之间有结合,交叉进行。同时经常注意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情关注周围的人、景、物、事。

其次,我们又结合时令、班级活动、课外活动及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思想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找春天”“我爱秋天的田野”,“让我也献上一份爱”,“动手动脑,变废为宝”,“献给老师( 妈妈) 的一份礼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人人参与,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了感受,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写作的热情。

再次,为了让有些情节、过程展示得更清楚,我们创设情境,重现画面,让学生表演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品”,如“小主人”“等妈妈”“好消息”等。设计素描教学片段“画鼻子”“贴画”“抓影子”“小歌手”,学生情绪盎然,演示的一景一幕,学生的一颦一笑、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 1) 观察要有目的。生活中可以观察的景物人事,万万千千,随处都是。如果每景、每物、每人、每事都花时间去观察,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我们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去选择需要观察的景、物、人、事的全部或局部。例如,“我爱秋天的xx”,我们让学生选择反映秋天特征的公园、校园、田野去观察。观察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在秋天有什么特点?观察要有顺序,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不同,有顺序的观察,思维才会有条理,留下的印象也清晰。

( 2) 观察要有重点。在对事物有个比. 较清晰的全面了解之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细致的观察。通常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的特点,事物间的区分。观察时要有联想、想象。学生观察时,指导他们边看边想,由这一事物联想到那一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学校的校园中有尊塑像: 两个少先队员向着远处眺望。观察时,我就启发学生思考: 他们好象在说什么? 看着看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插入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想象,使这一塑像“活”了起来。

3.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用眼晴看,而忽视其他的感官运用。为此,我们要求学生观察时,不光用眼看一看,还可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用耳听一听,用鼻闻一闻,用嘴尝一尝,全面、正确、生动地感受生活。

4. 引导学生作观察札记。学生观察后,及时引导他们记下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材料。在“芝麻卡”上记下所见所闻所想的内容,还可以画下观察到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札记不限时间,不限形式,随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经常性地进行“素材信息交流”,“芝麻卡展示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做好观察札记。

二、思维

我们在引导学生有序、仔细观察的同时,充分地适时的精心设疑,促其思维,为说写打下基础。学生在作文中产生了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的愿望,思维活动就会积极地活跃起来。指导描写“橘子”时,让学生每人把橘子带到教室看样子、闻香味、辨颜色,掂重量,尝味道。此时,思维活跃,兴趣益然,在笑声中,选用恰当的词语对橘子做了描述。

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作文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所需的作文材料,把内容写具体,并能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刻的挖掘,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指导“我学会”,除了要学生掌握本次习作的课文范例,还介绍有关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读,开阔学生的思路,从中领悟写作的技巧,并积累语言材料。同时还引导学生联系“手工、自然、数学”等各学科活动,勾起回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往事,指导他们进行分析,选择印象深刻的事来写。每次训练都尽最大努力去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引导他们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善于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时,重点发展他们的想象、联想、推想乃至于遐想等能力。引导他们善于根据一事物由此及彼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 能根据事物现存状态,回想过去和推想未来,能追因溯果。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在说写文章时,就能产生灵感,文思敏捷,拟人化手法、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假设、因果、条件等句式将会运用自如。说写文章将有血有肉,充实具体,形象生动。

三、表达

表达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作文教学“先说后写”“先述后作”,为书面作文训练设置了一个铺垫。因此,口头,书面表达应同时抓,不可偏废。小学生思维活跃,对一些事物很想议论,发表自己的建议。教师便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对国家大事,班级趣事发表观点。比如,“谈交朋友”,组织学生讨论,该交怎样的朋友,如何结交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才叫好朋友。儿童有强烈的上进心,他们一听到比赛,都跃跃欲试。针对学生的特点,可展开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

在观察中训练说话,坚持先看后说,便于记忆积。累观察所得,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都得到发展。如观察图说话,观察人物、事件、景物说话等。思维凭借语言,说是想的外在表。想说结合,相互促进。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想得深刻,说得精辟入理。在学生说话训练时,让他们学会在头脑里列提纲,打腹稿,逐步养成先想后说,边想边说的习惯。

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亲自做过的事情,能坚持做说结合,做后说一说,再现生活,便于总结、积累、记忆作文材料锻炼说话能力,为书面语言真定基础。例如,“擦黑板”素描训练时,指导学生先擦黑板,再说说他是怎么擦的。说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说不清的,就请同学再表演一下,然后再说,分步把擦黑板过程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清楚。同时,还要做到说评结合与说写结合。

总之,把看、做、想、评、写与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穿插交错,使学生由不愿说写,到敢说写,会说写,善说写。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既是我们赖以进行作文教学的依据,又是小学作文的根本出路。作文要有材料。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一个重要途径。

7.作文教学中的观察与阅读 篇七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准备,也是基本的前提之一。没有科学、细致的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第一手生动真实的素材,也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例如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如果没有细致地观察和翔实的记录,就不可能动态地反映动、植物的特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活动场面没有准确的观察和比较,就难以使人物立起来而产生如见其人之效。为此,应非常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如写《游花鸟市场》作文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观察,抓住了“市场繁荣”这一点,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能抓住花卉一鸟禽—鱼虾一根雕等主要景点,又能抓住景点特征,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行文活泼自如,具有—定的感染力。其中一位学生的作文被《天水日报》采用。

在精心组织的语文活动课中。如活动课“抢凳子游戏”和“掰手腕比赛”——创新作文教学一例《学会观察,即兴写作》中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活动场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学生觉得作文有材料可写,兴致盎然,激发了他们的作文情趣,调动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作去创造。结果《有趣的抢凳子》一文在《第二课堂》杂志征文比赛时获奖。《扳腕儿比赛》刊登在国家级杂志《优秀作文选评》上。 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读写结合.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中,另外—个关键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同样,不能深刻地理解语言,就无法灵活地运用语言。我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注重好词佳句的积累。开阅读课,每星期把两节语文课专设立为“阅读课”。日积月累,作品中的语言就会成学生的语言。谈话时,不知不觉涌向舌根,作文时不知不觉涌向笔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摘记,定期举行摘记评比,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学生作文的重要一环,“厚积而薄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让他们从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表达实感、攻破作文教学难点。

8.观察作文:观察蜗牛贝贝 篇八

星期六,爸爸送给我一只蜗牛,我非常兴奋,给蜗牛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贝贝。

爸爸告诉我蜗牛是软体动物,属于腹足纲,多数生活在海里,有些则生活在淡水和陆地。蜗牛的壳是螺旋形的`,像一座移动的小房子。我把蜗牛放在一个塑料盒里,放一些水,再放几片大白菜,一个蜗牛小屋做好了。蜗牛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动不动地缩在壳里。渐渐地、渐渐地,蜗牛适应了“新家”的环境,它从壳里探出头来,再慢慢地把身子钻出来。我发现贝贝的触手上有一对小眼睛,原来小眼睛是用来感受外界环境的。有一次,我和贝贝玩,我用手碰了一下贝贝的小眼睛,贝贝立刻把小眼睛缩进了皮肤里。

这次观察不仅让我感受了与蜗牛之间玩的快乐,还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蜗牛的知识。

9.观察状物作文:观察蜗牛350字 篇九

过了一会儿,蜗牛懒洋洋地伸出长脖子,警觉地动了动触角,看周围没动静,便吸附在食物上,享起美食来,好像十天没吃饭似的。接下来它要出来活动了,从墙根下,慢慢的往上爬。越爬越高,我想难道它不怕摔下来吗?这时,我发现在蜗牛身后留下了一条银带子,以前我只听说过,但却不知道这条银带子有什么用处。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小精灵,烙印在我的脑中。所以我做完作业以后,便上网查了相关资料。“查到了!”我兴奋地叫着,原来那条银带子是蜗牛体内分泌出的一种银白色黏液,这种物质会使接触面变得很光滑,有助于爬行,还能使蜗牛吸附在物体上。

10.观察作文教学 篇十

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还贪恋玩耍,不善于积累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因此想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树立“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积累生活”的意识,克服写作时下笔无物、东拉西扯、胡编乱造的毛病。读学生的作文还有一个问题即常常有枯燥乏味之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抓不住典型的细节,缺少细腻逼真的描写,因此还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来刻画所描写的对象,使之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教学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积累生活,学会抓住细节。

教学准备:

PPT一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3-5分钟)

在课前10分钟的时间里我让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春》。

正式上课时,我问学生:“今天我们上哪一课呀,大家猜猜?”

学生答:略(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说上《春》)

我让学生都把书合上,然后叫一个同学站起来,对他说:“其实今天我们不上《春》。我想请你把流沙河的《理想》背诵一遍。”(特别说明:在上《理想》时,我只是鼓励学生把它背下来,但没有强行要求,也没检查,而到现在又两个多星期过去了,我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背下来)

根据现场情况,我会叫五、六个同学,很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要是背不下来,就把这首诗抄写3遍,这样做的目的是故意制造一种紧张的空气。等到叫起来的学生大都不会背时,我对他们说:“大家都别紧张,不会背的同学请坐下,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把刚才的情境描写下来。”

大屏幕展示:

根据刚才现场的情境,请你把它写出来,让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5分钟后教师开始巡视,督促、指导,并阅读已写好的作文。

作文讲评(20分钟)

四人一组,互评互学,画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

集体评议:

①请举手的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个同学的作文刚才是哪位同学评改的?请你说说在他的这篇文章里有没有你画出来的地方?如果有,你为什么欣赏他写的这一部分呢?这一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如果没有,你能不能给他提出修改意见?

这个同学发言完后,其他同学还可以发言。最后请朗读者本人谈一谈感受和收获。

相继评议5个同学的作文。

②小结:围绕“他是否写出了刚才现场的气氛?”“是否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来总结。根据情况可老师总结,也可学生总结。

③总结:

其实像刚才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但同学们都没有下意识地把这些东西积累下来,有的同学认为,这些事太不值一提了,就是写作文也搬不到台面上来,积累它有啥用?其实你们错了,同学们刚才写的不是很精彩吗?否则那么多的掌声是从哪里来的?因此,我希望同学们今后应该有意识地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大屏幕展示:

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积累生活

刚才同学们为什么写得那么精彩呢?这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细节,只有细节抓住了,描写细腻了,所写的东西才会形象逼真,引人入胜。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学会抓住细节。

大屏幕展示:

学会抓住细节

佳作欣赏:(10分钟)

欣赏著名作家余华先生描写他一岁零四五个月大的儿子漏漏第一次喝可乐时的情景,大屏幕展示:

余华没有笼统地写四个嗝,而是很有耐心地写儿子漏漏“打了一个嗝”“又打了一个嗝”,直到“打出了第四个嗝”;在嗝声中,漏漏的神情也从“发呆”到“目瞪口呆”,从“惊奇”“慌张”到“害怕”,再从“害怕”到“哭泣前的扭動”,一路变化下来,加上一系列动作,可乐对一个孩子的感受彻底被放大了,显出罕见的生动和逼真。

作业布置,大屏幕展示:(略)

作业:每个同学回家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并注意观察,然后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小练笔。(住校生回家后给爸爸或妈妈洗了脚后再写)

附:学生现场写出来的作文。

上课时,老师居然让我们背诵一篇我不熟悉的课文,这时,我的心像被电击了一样,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时间一秒秒过去了,老师的目光又移向了别处,我的意识才回到了我身上,当老师说让所有人坐下时,我的心才随着活动结束而平静了下来。(作者:初一B4班 朱佳彤)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

11.浅谈“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篇十一

部分教师只有在要求学生对某物 (人) 进行描摹时才不忘叮嘱一句:你们课后要注意观察呀, 学生在写作时苦思冥想而又无所得时往往也会向老师寻求开脱:课后作业太多, 我们没有时间观察。于是乎“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推诿中被束之高阁,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学生的意识形态中淡出。也有部分教师不甘心面对这样的现实, 不惜牺牲宝贵的授课时间, 集中带领学生到某场所进行习作前“观察”, 然而从习作后的反馈结果看:和没观察的效果几乎等同!下面笔者就这类流于形式的“观察”略谈它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并对如何走出误区的羁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重短期效应, 轻习惯培养

就像上文所叙述的那样, 教师只有在要求习作时才布置学生去观察, 以为“即时”地对学生随口一说, 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般地“领旨”而去, 接下来学生妙手著文就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岂不知, “即时”非“及时”, 排除学生的自觉性不说, 仅此急功近利的行为就和《大纲》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完全悖逆了。

众所周知, 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 由观察到的事物变成可供阅读的文字, 这中间最起码包括由审视到思考、由提炼到创造、由确定中心到组织语言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活动, 它哪里能像小商小贩们那样现炒现卖呢?即便是考试时的现场作文, 那也是学生平时观察和积累的结果, 学生只是在规定的时空内将平时的所得在试卷上落笔成文而已。细想文坛大师们的观察———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对法国社会的观察、老舍为写《骆驼祥子》对北京人力车夫的观察、鲁迅为研究国民劣根性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几乎都是以毕其一生的观察才写出不朽之作品。一句话, 只有养成观察的习惯, 才会让学生的写作真正地拥有源头活水。

二、重集体行为, 轻个人感受

集体行为是指由教师把学生集中组织起来去实地观察的行为。实际上这种集中组织的行为存有不少弊端:学生三三两两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教者很难顾及全体, 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会把这种观察当作一次游玩;由于学生集中在一起, 一旦某学生看到好奇的东西, 便会立即呼唤其他同学, 结果观察就变成了一种猎奇, 而此“奇”往往与习作本身是毫不相干的;再者很多人聚在一起, 吵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沉思默想……其实“写作, 在最成功的时候, 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美·海明威语) , 集体行为的观察在打破孤寂氛围的同时也破坏了学生沉思默想的心境, 使学生本来可能萌发的独特感受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这倒让笔者不禁想起《课标》中关于“阅读建议”的内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拓展一下, 我们在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不妨也尝试让观察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观察、探索、思考,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 尊重学生由观察而产生的多重思维和多元化的价值观, 同时坚决反对教师以“一刀切”的行为来取代学生自身的观察过程。

三、重“他山之石”, 轻周边事物

古语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这种说法被沿用到写作上来却被严重地曲解了:由于他山之“石”有“攻玉”之效, 所以对于周边事物———哪怕是“金”、是“银”, 往往都被忽略了。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日下午的作文课, 学生强烈要求:走出校园去———写生!我在镇定下来之后便轻声对学生说:“观察新事物固然会有新感受, 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周边事物, 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譬如, 就踏在楼层上的感觉而言, 你早晨上楼和中午放学下楼、你高兴时和你悲伤时、你悠闲时和着急时, 感觉可能一样吗?”学生沉默了, 我因势利导, 要学生就以“楼梯”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后来从作文的批改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其实, 就观察的内在规律而言, 观察者并不一定要每天去寻求新奇之物 (每天去寻求新奇之物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做到) , 倒是观察者本身在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方法以及自己的观察心理, 多留心周边事物才是实际可行的操作方式, 也是学生在观察中的根本任务。

四、重观察行为, 轻方法指导

观察, 首先是一种过程和行为, 所以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 离开方法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 离开方法的观察无疑也是盲目的观察。上述三个误区就本质而言, 都是教者无视观察是一种过程和行为这一客观规律而陷入了主观主义的结果:匆匆地要求或带领学生去从事观察的行为, 却忽视平时对学生在观察前、观察中、观察后的方法指导, 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对于眼前之景的观察总是流于表象或是浮光掠影, 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创作时所必需的心理积淀, 反映到学生的习作中, 不是干巴巴地客观叙述就是缺少感情的自然流露, 最终让人觉得观察的视角俗套、内容平淡。

实际上就无目的观察 (特指没有为写作而观察) 而言,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适时地帮助学生树立“观察与写作密不可分”的理念, 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得道出观察之法, 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观察对于写作产生的重要性, 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自主观察的意识, 在方法的指导下能够看有所得, 在所得的基础上能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何愁学生无意于观察?针对有目的的观察, 教师不妨在布置观察任务之前自己先去作一番“实地考察”, 在躬亲的基础之上能够对观察的行为进行有目的地指导, 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时多一分耐心和细心, 引导学生在或远眺或近观、或浏览或凝望中浮想联翩, 必要时甚至可以结合写作的具体要求做一些如口头作文之类的示范, 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观察有作可为、有作可仿,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将观察所得融入写作的妙处, 长此以往, 师生在“观察—写作”活动中既能培养亲和力, 又能教学相长, 何乐而不为?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但愿我们的同仁在教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美景进行观察时, 也要及时叮嘱他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让他们多留心周围事物, 养成观察的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观察的误区!

摘要:探讨了“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并对如何走出误区的羁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2.三年级观察话题作文:花的观察 篇十二

我们往村庄后山坡上走,走哇走哇,看到一片山坡上开着一片片丁香花,花蕊上飞着许多蝴蝶、蜻蜓,丁香花的花朵只有四片花瓣,并且是紫白相间,丁香花茎是棕色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像一块块碧玉雕刻成的,在这些浓浓的绿叶中间,丁香花的花朵一簇一簇的,挨挨挤挤的,像一颗颗宝石嵌在中间,真惹人爱!

丁香花的花虽然不大,但它清香四溢,淡香中还带有甜味,微风一吹,整个山坡飘满了香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1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十三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在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三个环节:

1、观察寻入,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平时经常用的通过观察判断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判断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了解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写出课题。

2、探究新知,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以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体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变换自己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

3、练习体会这一环节里通过“想一想”、“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通过用学生喜欢的赛车及其图片,进行“猜一猜”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到六个方位,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宣传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的火花和温暖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努力体现;课堂中的三种性质&

(1)主观性

宣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既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程的设计始终围绕“自主参与、自主学习、深度体验”的学习活动展开,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获取和理解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例如,用柔和宜人的音乐创造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可以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然后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中,包括玩具和日用品。鼓励学生选择观察的方向,画另一幅画,然后让他们离开座位,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相互启发,我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三维的,我们看到的形状因观察方向不同而不同。

(II)探索性

本课程主要为学生创造探索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教室,包括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表、塑料椅、毛绒玩具等,然后选择信息探索新知识。另一方面,我还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应用开发实践“square&,看着组合图形的三个视图并把它们放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他们对需要老师指导的学生的探索,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III)实用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规范和简化自然和社会运动现象的工具。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创造了许多条件,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应用他们学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课初猜冰箱、课堂观察玩具和用品、拍摄熊猫照片等,都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拓展学习,使学生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侧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他们观察三维物体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II。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观察对象的数据主要是观察简单对象的正面、侧面和上部形状。因此,本课程选择了许多真实的生活物体供学生观察,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但同时,生活中的一些圆柱体在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如何将这些对象的观察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把握它们的尺度,都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课程结束时的扩展练习涉及在观察三个视图后展示组合图形。这一要求有必要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极为有效。经过课堂讨论和反思,四人小组可以展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要求。在未来的学习中,“理解图形”应该如何安排?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也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观察物体》是第九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如:有个性格很内向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主动在讲台上来观察老师带来的教具,并给同学讲他所看见的形状与同学所看见的有什么不同等。课堂上气氛热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情绪高涨。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学校科教楼》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要求学生把从正面,侧面,上面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时有的学生感到很。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是站在正面去看侧面的,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先让学生体验前后左右方向,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茶壶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教学评价不及时。在课堂上有一个男孩的勇于质疑行为,我没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如果能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观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积木,小组合作摆成和老师一样的图形,找到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积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观察对象我让学生体验观察的过程,体验当从不同位置观察对象时,他们看到不同的形状,能够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和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树立空间观念。同时,学生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这一教训在这一点上更为突出。课前,我反复学习教材和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不足。后来,我发现无论多么直观,都没有具体的物理直觉。所以我跳出了课件和教室的局限,决定把学生分组,安排座位。整个班级以活动、物理观察和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成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告诉每个人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这样,就有了分歧,让不可理解的人进行换位观察。通过物理观察,学生们发现他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不同的形状。并积累了从正面、侧面和背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识别经验。

本课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讲授。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索和相互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是一门小型活动课,它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提问中,让学生最初感觉到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进一步体验不同位置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想象站在物体不同位置的人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然后确定观察图形。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再次给学生提供与合作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活动形式。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和提升学生的空间概念。活动1:让学生正确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背面。活动2:观察小猴子的不同面部后,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头部、下头部和背面的理解。活动3:通过带学习辅助工具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活动4:通过照片确定从哪个方向?站在适当的位置。活动5:开展进一步的活动,通过照片和站立姿势确定谁看到了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成功之处: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根据给出的一个平面图形摆出给定数量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正方体比较轻松愉悦地摆出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如果不动手摆,这个几何组合体应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再由三维向二维空间进行转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据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推理得出最终的摆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来推导可能摆出的几何组合体,也就是说从正面可以得出摆几列几行几层,从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终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对于几何组合体的正面和上面学生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容易出错,主要错在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图形。

2.对于不摆几何组合体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还是比较难的,也就是根据二维空间还原三维空间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

1.注重学生观察几何组合体从左面和右面观察的平面图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几何组合体后紧接着就要还原,不断的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换,从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一样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忙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到达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可是如果就这些教学资料,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此刻我们应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景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先是从上头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先仅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资料,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一样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头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一样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头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之后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一样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立刻给出许多不一样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一样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资料教学较简单,最终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一样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一样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一样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一样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一样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一样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

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间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实物纸箱,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观察物体》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时学过的“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观察玩具恐龙,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整节课,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在活动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在观察茶壶和茶杯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14.观察作文教学 篇十四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思考, 习作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表达, 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只会在原地打转, 最终陷入迷茫。

因此, 教师应该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学习观察。在教师的督促下, 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下, 采用集体观察、个体展现、整体提高的方式, 养成学生持续观察的习惯, 提高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一边观察, 一边记录, 学习写作。

一、定点观察根植观察意识

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 教师给学生布置写观察日记《种凤仙花》, 请几名学生在班级里种凤仙花, 其他学生在家里种。一开始, 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下课了就去看, 有没有长出芽来, 可是花种并不领情, 一点动静也没有。在学生们几乎失去兴趣时, 终于长出了小小的幼苗。于是, 教师就以这个题材布置学生们写周记。这次相比于上一次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因为有了观察对象、观察过程和观察故事, 明显有东西可以写了。接下去, 教师在课堂上又对这一写作题材作了引导, 重点引导学生写好等待初期的激动、等待后期的灰心, 终于长出幼苗的兴奋以及幼苗娇弱的样子。然后, 结合“有几盆凤仙花发芽, 而别的几盆却发不了芽”这一疑问, 让学生讨论原因, 并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种子种得太深了, 种子应该种在离泥土两厘米左右的地方。这样一引导, 学生的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文质兼美, 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而且观察日记的感觉也更浓郁了, 有观察, 有疑问, 有分析, 有结果。

由此可见, 学生们写作文常常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并不是真的身边没有东西可写, 而是真正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 特别是能够吸引孩子持续去关注的少。假如教师能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美好的、有趣的观察对象, 不仅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写作的素材, 还能唤醒学生们的眼睛和耳朵, 成为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回忆, 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为教师, 能够找到让学生们觉得有趣的“米”, 我们的教学可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组织发挥好集体的力量, 就会是教会学生写作的一条通达之路!

二、唤醒形象端正观察态度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在感受了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之后, 要求学生写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课前, 教师指定“梅山寻秋”这一主题, 明确了梅山和梅山河为主要观察点, 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站在秋天的梅山河旁, 你看到了什么?站在秋天的梅山上, 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 引导学生重点写好梅山河的秋色。课堂上, 很多学生都写到河水、柳树、芦苇、野鸭、鱼、泥鳅这些景物, 可是写得完全不着边际, 如柳树就习惯性地写“柳树碧绿碧绿的”, 写河水就信口开河地写“清澈见底”……他们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 其实那时秋意已浓, 柳叶已经成了明亮的黄色了;梅山河虽然清澈, 却很深, 根本看不到底。不过, 稍一提醒, 学生们就懂了, 要如实写, 突出秋的特色。马上, 精彩的句子写出来了:“河岸两边种着许许多多柳树, 柳树脱掉了绿油油的夏装, 穿上了金灿灿的风衣。”教师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把文章写具体。如写河水, 学生们在提醒后还是只会写“河水真清啊”。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学生写道:“梅山河是一条很清很清的河, 清得像一面镜子。梅山倒映在河面上, 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身影。”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要写河水清, 不是只有清澈见底一种写法。

由此可见, 观察需要持久性, 更需要敏感性。在集体头脑风暴的催化下, 更有利于唤醒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事物形象, 更有利于教会学生用文字来描述原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物形象, 还有利于端正学生的观察态度, 在作文实践中教会学生作文的基本原则, 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真实描写事物的特点。因为只有真实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 胡编乱造只会闹笑话。如实描写的同时, 还要努力抓住事物的特点, 通过必要的修辞手法,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人物分析提升观察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为与口语交际相衔接, 教师把本单元习作内容定为“夸夸我的同学”。写人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经常遇到的题材, 在作文实践中, 立足于人物的讨论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记叙能力。从初次布置作业的情况看, 写“我把别人的学习用品弄破了, 对方并没责怪我”这一类的文章特别多。为此, 教师选取了一名中等生的《夸夸涛涛》一文作为人物观察的突破口, 让学生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人物观察的要求。如下:

夸夸涛涛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的朋友涛涛就是这样的人。

去找涛涛玩。到了她家, 我看到了她的一支笔, 那支笔实在是太漂亮了。我拿着那支笔看, 只听“啪”的一声, 笔破了, 李幸涛脸都变红了, 但她还是原谅了我。我想:她肯定是碍于面子, 所以才这样说的, 她心里一定非常难过!

还有一次, 我把她的墨汁打翻了, 还弄脏了语文书。我想:糟糕了。涛涛说:“没关系。”她又原谅了我。

所以, 我觉得涛涛是个善良的人。

把文章抄到黑板上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平常的观察体会来修改这一文章。

学生甲说:“那支笔究竟有多漂亮要写出来, 因为一定是很漂亮, 我才会去看的。”于是, 她用红粉笔加上这么一段:“那是一支很漂亮的笔, 笔身都是透明的, 像水晶一样亮晶晶的。上面有一个小女孩, 头上扎着漂亮的蝴蝶结, 身穿一条粉色蓬蓬裙。”

学生乙说:“我是怎么看那支笔的要写出来, 这样可以突出我对这支笔的喜欢。”于是, 她用红粉笔加上这么一句:我拿着那支笔爱不释手, 翻来覆去地看。

学生丙说:“语文书被墨汁弄脏了, 涛涛肯定是心疼的。所以要加一些话, 表示她很心疼。”于是, 她用红粉笔加上这么一段:“这时候, 她的脸色变得苍白了, 表情僵硬了很长时间。我心想:涛涛一定是心疼极了。可是她并没有骂我, 只是焦急地说:‘快去拿餐巾纸!’”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一篇普通的文章, 加入一些表示人物动作、想法、神态的句子, 瞬间生动具体了。

由此可见, 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 学生就知道观察人物的着眼点在哪里——典型事例很重要, 动作、神态、心理更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 有些物与景则是重要的道具。

15.浅谈三年级观察作文的教学指导 篇十五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本单元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在学生完成习作后,笔者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写观察作文,孩子们要么就是跑题,写身边发生的一件事;要么就是把观察作文变成了一篇科普文,如写观察到了金鱼睁着眼睛睡觉,但是大篇幅的内容都在介绍金鱼为什么睁眼睡觉,观察的部分只有一句话。那又如何指导孩子们写观察作文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目标明确,让学生观察有的放矢

教师在布置作文时,总是强调要孩子们仔细观察,却不告诉孩子们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因此面对观察作文,很多孩子茫然一片,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还不会自己主动寻找观察对象,因此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应该目标明确。笔者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时,便要求孩子们回家种豆芽,并且每日写一篇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要记录每天浇水情况、豆芽成长情况、自己的心情等。对于种豆芽的建议,孩子们本身就很感兴趣,于是回家纷纷种豆芽,并且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写成每日的观察小日记。除了写观察日记外,由于一起种豆芽,孩子们有了共同语言,每天早上到学校后同学们都会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自己在种豆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

由于教师对观察对象有了具体要求,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确了观察目标,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观察,每天的观察日志则给将来的观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那么除了种豆芽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泡茶、观察家中的小动物等。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茫然,而是有针对性地观察事物,让孩子们在观察时有的放矢。

二、体验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

黄厚江老师在《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中提到:对于学生作文来说,“不教而教”,让他们亲历写作的过程,体验写作的过程,去经历体验和积累种种写作的感受,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们写观察作文时,明确目标之后,就应该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身接触,通过自己的接触进行观察,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才能产生真实、深刻的感受;自己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写观察作文的时候,就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发现能力,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有心人。

如我们要观察泡茶,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泡茶前,仔细摸摸茶叶,看看茶叶的样子,闻闻茶叶的味道。通过摸、看、闻,孩子们得到了直接的感受,对茶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孩子观察泡茶叶的过程,看看开水注入杯子时以及水平静之后,茶叶有着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孩子们再次看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样子,闻闻茶水并品尝茶水。泡茶叶通过孩子们切实体验之后,孩子们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在写作时便得心应手,能够把观察到的一切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应该让学生产生协作体验,只有自己有了体验,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丰富积累,让学生观察绽放光彩

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又有了体验过程,按说作文应该可以完成得很好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参与,可是有的同学作文感情真挚,文采飞扬,而有的同学的作文则清淡得犹如一杯白开水。为什么孩子们拥有同样的观察体验,可是作文内容呈现出来却不一样呢?这就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有关了。

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积累是关键,特别对于作文的提高而言,积累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写作而言,文章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才是最为重要的,如何判断一篇记述文的好坏,可能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细腻的描写。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泛泛而写,并不会描写细腻,这也源于他们的积累不够。对于同样的事物,也许孩子们眼睛观察到的是一样的,可是表达起来却千差万别。例如观察燕子的作文,同学在描写燕子的外貌时就差别很大,有的人这样描写:燕子,身子小小的,羽毛黑黑的,尾巴像剪刀。还有的人这样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相信大家读了之后都会觉得后者写得比前者好,其实后者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如果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把这样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上,就能比别的同学描写得更为细腻。丰富积累,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当中,那么学生的文章一定会绽放光彩。

16.观察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

【教学目标】

1、在讨论中,学生了解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

2、引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3、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4、意识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课件一套

2、教师演示实验材料:

a、一只布袋,内装:橙子、乒乓球、一张纸币、摇铃、一个苹果,一根香蕉。b、四杯液体:酱油、白醋、纯净水、糖水(分别贴上标签1、2、3、4); c 茶叶:红茶、绿茶、乌龙茶 d 一只放大镜 e 开水壶

3、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a 茶叶:红茶、绿茶、乌龙茶、塑料杯 b一只放大镜

【导入】

今天,老师将班级分成了十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在今天的课堂中看哪一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得到的红旗最多,这个小组的成员就能得到今天的神秘奖品。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双手,按照老师的要求指出自己身上的器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

【教学过程】

一、感官游戏:猜猜袋子里面有什么。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事物,老师准备了一个袋子,袋子里有6种东西,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个袋子里有什么。

[出示:一个装有橙子、乒乓球、一张纸币、摇铃的布袋一个苹果,一根香蕉。]这个袋子里面有一些物品。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师趁学生不注意从布袋里迅速拿出来一张20元纸币)你看到了什么?

看清是多大面值的吗?那我们再看一次?(师将纸币放入布袋后再次迅速拿出来。)

这次看清楚了吗?你是如何看出来的?两次看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板书:眼----看)

用眼睛看就是观察的一种方法。

2、老师的这个袋子里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如果不让你们用眼睛看,你能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交流方法。)启发引导:

①听一听—声音

②闻一闻—气味

③摸一摸—形状、想一想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3、让另外一个学生蒙着眼睛站着,师在布袋中拿着摇铃摇出声音,使学生说出该物体是摇玲。(板书:耳——听)

4、再让一名学生用手摸一摸乒乓球,让学生说出该物品是乒乓球。

5、让一个学生蒙着眼睛,闻橙子的味道,让学生说出该物体是橙子;

(板书:鼻——闻)

板书: 耳—听

手—摸

鼻—闻

6、除了以上这些观察方法我们还有哪些观察方法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嘴来尝味道的方法,同时指出平常在进行观察时最好不要轻易用嘴尝,因为很多未知的物品不知道它是否有毒。)

板书: 嘴—尝

7、给表现好的小组颁红旗

二、辨别酱油、白醋、水、糖水

同学们真是经验丰富,你能用这些方法分辨出下列液体哪杯是酱油、哪杯是白醋、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课件)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打算怎样辨别它们是什么呢? 启发引导:

1、用眼看——颜色,从颜色上区分

2、用鼻子闻——闻气味,你准备怎么闻?(教师介绍正确的闻法是用手由外向内扇,把气味飘过来让鼻子闻到。)请一位学生示范一下闻的方法。

3、用舌头尝——怎么尝?什么都可以尝吗?(老师在这儿提醒大家:今天老师给你尝的液体是无毒没有危险的,可以大胆地去尝,但是在生活中,如果你不能确定是否安全,不能随便地去尝。)

4、这位同学表现很好,给他所在的组一面红旗

三、学生分组观察茶叶

(一)谈话:中国具有悠久的制茶、品茶文化史,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种茶叶,出示幻灯片图片,并介绍茶叶的知识。

(二)接下来老师给每一小组准备了三种茶,请同学们对这三种茶进行观察并能分辨出茶的种类,交代观察的注意事项,及泡茶后尝茶的注意事项。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哪个小组就得一面红旗。

1、观察红茶、绿茶、乌龙茶未泡前的特征,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写记录,告知学生借助观察工具也是观察的一种方式

2、观察红茶、绿茶、乌龙茶泡开之后的特征,教学生学会品茶,观察茶的颜色并写记录

3、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5、刚才小组实验的时候有一些小组的同学合作很好,安静不吵闹,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给这些小组加一面红旗,有一些小组的同学没有好好配合,没有完成任务,应该要去一面红旗。(视情况而定)

6、我们来统计一下今天哪个小组得的红旗最多,●●组是今天的“明星”小组,将得到今天老师奖励的奖品。

7、问:刚才我们借助放大镜对茶叶进行了观察,并有了结果,那么科学上还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进行观察呢? 生:显微镜等

幻灯片出示显微镜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请生回答:学会了可以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来观察物体,同时还学会了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2、师小结:科学的观察不但可以提高观察的精确度,使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能更细致更深入,其实许多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才产生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鲁班通过茅草割破皮肤的现象篇二: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与小动物零距离

◆设计理念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温顺、可爱的小动物更招人喜爱。几乎每个孩子对这些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学生喜欢小动物,也希望更多的了解动物,掌握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如何饲养动物,照顾动物,更不清楚如何给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缺乏对动物的保护意识。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动物,在家中亲自饲养小动物,照看它们,和他们做朋友,培养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知道要保护动物,真正做到心灵沟通,培养他们观察、独立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让学生在家中建立动物角,由家长配合养比较好饲养的小动物并进行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写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丰富学生的动物知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能力目标:通过口头讲述、实物观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抓住动物特点的习作方法。能够养成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树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观念,发展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激发学生的爱心。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动物世界千姿百态,那么你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因为它们非常可爱)

2、汇报交流(四人小组内)

每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有你喜欢的小动物,你是怎么照顾它的,你又了解了它的什么知识,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试着连起来说说。

二、教学指导,理解观察

师:我们今天和小动物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生:什么是零距离接触?

师:就是深入地观察。你们知道什么叫深入观察吗?

生:不就是用眼睛认真看吗?

师:不是。其实在饲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做到了。观察要深入,要科学,就要动员你手下的大将:眼睛、手、耳朵、鼻子。

2、课件出示,加深印象

眼看:它的外形(身体、四肢、头尾、毛色等)、怎样的生活习性

手摸:毛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耳听:什么情况下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鼻闻:这种动物有怎样的气味

三、观察动物,合作交流

1、教师播放一段动物的录像(包括动物的声音、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动物世界的生趣盎然。

2、现在让我们来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吧。a、它们有怎样的外形呢?

生1:我家的狗鼻子特别长,全身披覆着毛,雪白雪白的。

生2: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小猫。它有一个小小的身子,大大的眼睛,一只小小的嘴,胡子翘着,很可爱。

生3:兔子尾巴短,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三瓣嘴。b、你们了解了怎样的生活习性呢?

生甲:猫抓到老鼠之后,不是马上把它吃了,而是和老鼠玩。当老鼠累得没力气逃跑时,它才会找个安静的地方把老鼠吃了。

生乙:我的叔叔家养了许多的荷兰鼠。叔叔告诉我它是一种的珍贵草食动物。生性温顺、活泼逗人、不咬不抓。

生丙:我家的狗很特别。见到熟人它会跪在地上,还会小声“汪汪汪”的叫要是陌生人来了,它会围着那个人跑上几圈。它还喜欢咬带子。

生丁:鹅的听觉很敏锐,反应特别迅速,叫起来声音响亮。我家的鹅遇到陌生人会高声鸣叫.还展翅啄人呢!c、你还有哪些想告诉大家的?

生:“给鸽子喂东西吃很好玩,它会啄我的手,痒痒的”;“我可以逗它玩”;“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可以陪我”;“可以陪我一起散步,陪我做作业”;“荷兰鼠的肉可以医治胃病”;“小猫叫起来喵喵喵的,声音软软的,特有趣”;“当狗总是不停地乱叫时,你不能太接近,它会咬你的”

3、教师小结:动物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乐趣,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身边的小动物。那你想不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你喜欢的动物,让更多的人给予它们爱心呢?

四、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引导小结,归纳学法

(动物的外形,如身体、四肢、翅膀、头尾、毛;动物的特点;动物和人的关系很密切,你为什么喜欢它的原因)

2、激发构思起草兴趣 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构思一下,凡能在20分钟内完成初稿的同学可获“耕耘奖”。

3、学生独立构思,教师巡视。(对于20分钟内完成的同学授予“耕耘奖”)

4、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启发谈话:玉不琢不成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让别人也能对你笔下的小动物流露喜爱之情。改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获得本次习作的“百花奖”。

(2)学生自改习作。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是否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及喜欢的原因”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再次修改。

(4)课堂交流。可要求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改的——为什么这样修改”的顺序说说修改理由。(5)评议“百花奖”。先分四人小组,再进行全班评议。

五、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激发评赏兴趣

启发谈话: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也有闪光点,哪怕是不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二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你的习作通过自己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大家听,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对评赏的好的同学,授予“雏鹰奖”。

2、示例评赏,启发自我评赏

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3、教师组织学生评议班级“雏鹰奖”。

4、创造发表条件,激发成就动机。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明显进步的习作装订成册,在班内或同年级内传阅。

(2)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学校报刊或少儿报刊。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本校“小星星电视台”投稿。

◆设计新意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活动性,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话”。本设计力求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弹性实践,激发情感

组织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动物,有条件的在家中亲自饲养小动物,和他们做朋友,主动保护动物。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尝试。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利用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活动中和动物建立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减少束缚,自由表达

教学时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习作要求和文体结构→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方法→模仿范文进行习作),让学生参与自己选择素材、自主构思起草、领悟写法、自主修改和评赏过程。打破框框,淡化文体意识,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作后评赏之中,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与交流的需要。

三、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由小组同学一起给班里其他同学进行汇报展示。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将自己了解的关于动物知识的书籍拿来与同学共享,也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可以将自己在饲养中总结的方法教给大家,或者把存在什么疑问提出来,同学帮忙解决;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图画、照片、玩具、标本等带到学校中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搜集资料、讲述等方式宣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拓展自己和同学的知识范围,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增进对动物的情感。篇三: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课件展示稿

一、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在网络环境的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本课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以文、声、图、像的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

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查阅知识、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交流的能力。

三、课件运用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过程谈一谈课件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出示眼睛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

二、体验过程

1、活动一:做一做(配音)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笔袋放到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笔袋吗?为什么?

师:不准移动你的数学书,不准移动你的笔袋,也不准变换自己的位置,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袋吗?(站起来就能看见了)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呢?

师总结:刚才我们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了数学书的阻挡,所以我们就看不见笔袋,而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我们就能看见笔袋了。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2、活动二:画一画

课件出示桃子图片(老师读)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了,真着急呀,没关系,爬树可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去看一看吧。(提高学生兴趣)师: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那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从a》点到墙角之间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不能看到呢?

师:我们可以把小猴子的眼睛看做一个点,墙的最上端看做一个点,在这两点之间进行连线。

(学生很直观观察到两点一线,眼睛位置到障碍物的最高点)师: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1题:指名画,并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2题:(学生边汇报边课件展示画法,节省课堂的上订正时间。)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齐读一遍)

活动三:试一试

1、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猴子的观察范围,那你们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注意过)那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我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路灯下忽长忽短的。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这里有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 生自己练习画

师:指名画,你能说出你是怎么画的吗?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师:如果我们把这四根同样高的杆子看作一个人,那刚才的问题你能解释了吗?为什么人的影子在路灯下会忽长忽短呢? 生解释。

同学们真不简单,都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那接下来我们去公路上看一看吧。

三、应用知识

活动

四、说一说

1、(课件出示),有一辆小轿车在公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如位置①),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师: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谁来读题。(指名读题)(1),如果小轿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2)小轿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生汇报,师演示。

2、(出示课件)师: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

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请你先在小组内部交流一下。愿意到前面来画一下? 生到前面画并说清楚是怎么画的。然后指出哪个范围是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哪个范围小猫能够看到。

师课件订正。我们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代表小老鼠谢谢大家了。

3、课件出示判断,节省练习时间。

4、课件展示思考题,生动形象清楚。

5、课件出示,了解生活现象。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篇四: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蚂蚁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长3对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想法。

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教师准备:放大镜、观察盒、昆虫盒、水、培养皿、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糖、白纸、讨论记录表,教学视频。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生:蚂蚁。(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猜对了,你们真优秀。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请、朋友,亲近的拟人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创设了一种亲近小动物的氛围。)

二、参与探究,亲历实践(25分钟)

(1)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你们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小蚂蚁呀?(此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环境)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生:(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教师要进行引导)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请。

师:对了。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此处采取对话形式,既了解了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又为“讨论观察蚂蚁的好方法、送蚂蚁回家”两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师:看来,你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你们为各自的蚂蚁朋友画幅画吧!有个小要求,画的过程当中,不许看桌上的蚂蚁,不许翻书,凭自己的印象画,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要画的大一些,可以简单一点,看谁画的最快,然后粘贴到我们的黑板上来。

学生作画,并随时粘贴,一半多的人粘好画以后,老师也粘上一幅。没有画好的,也粘到前面。(为了体现是面向全体。)当画全部贴好以后,这时学生面对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蚂蚁画,可以说幸福的、惊奇的、失落的、后悔的??表情不一,唏嘘不止。

师:看了这么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生:针对这些画,可以找出自己画的不足,可以指出同学的画有哪些优缺点。主要是找出蚂蚁身体结构的不足之处,比如:足的多少,长的位置,头上的触角,头胸腹的比例等等。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归纳:看来问题最多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板书:身体 脚(这是创设的第一个问题情境,也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场景。在观察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陆续发现并提出了关于蚂蚁身体的许多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身体到底是怎样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开展观察活动的必要前提。)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对呢? 生:观察的不好。(没有仔细观察。观察的不仔细。)

师:要想画准确,画的好,应该怎么办?

生:仔细观察。

师:好吧!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你们的蚂蚁朋友吧!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蚂蚁太小,还到处乱爬,很难观察,该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在新的问题的促使下,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了新的探究活动。)

师:太小了,乱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组内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好方法吧,做好记录,看哪组想的办法好,想的办法多。

学生结组讨论,教师巡视,在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后,指名最多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方法如下:

用放大镜观察;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拍成照片观察;给它喜欢的食物不让它乱爬;放在水盆里的一个小瓶盖上(或者一小块泡沫上);??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放在水中的泡沫上,用放大镜。放在透明的盒里用放大镜观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材料:放大镜等。

(3)再次观察蚂蚁

师:好了,根据你们的需要,请组长来我这里领取材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观察内容: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脚有多少?长在哪里??? ②爱护小蚂蚁!轻轻的,可以借助毛笔。

③观察时,可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原来的画有没有画错的地方,错在哪。

④观察后,每组合作画一只大蚂蚁。

生:观察。(师巡视)(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三、汇报交流,达成共识(8分钟)

请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你们是运用了哪种观察方法进行了观察,观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观察的结果怎么样?

对照他们合作画的蚂蚁图片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其他组进行评价,形成共识。教师进行板书:触角 头胸腹 三对足。同时可以简单渗透昆虫类动物身体特征。

四、联系实际,知识延伸(5分钟)

师:老师在请蚂蚁来到课堂时拍下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看?(备课系统中的也可)

视频内容:蚂蚁分泌信息素的介绍,蚂蚁传递信息的情形等。(由于传递信息和分泌信息素这些知识学生不容易了解,所以采用视频形式进行介绍)

师:通过这段视频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蚂蚁根据信息素找到另外的蚂蚁。信息素能传递信息。信息素能让蚂蚁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触角能传递信息,它们不是在打架,是在打招呼,在说话。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师:说的真好,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那小蚂蚁陪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我们也要下课,该怎么做?

生:送蚂蚁回家。(把小蚂蚁送回去)

师:对,把它送回家。可是,刚才我们说了,不要干扰它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 生:从哪里找到的,就送回哪里去。

师:小蚂蚁回家的时候,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课后请同学们拿回自己画的蚂蚁画,画错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哟,不然小蚂蚁可不高兴了!

宣布下课。(这一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学生生成爱护小动物,真爱生命的意识)教师板书:

蚂蚁

身体 头 胸 腹

触角 足

一对 三对篇五:观察教案

主题:观察动物

第一课时:观察金鱼

【教学重、难点】 深入细致地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张印有金鱼身体的图片和印有五种观察器官(耳、口、眼、手、鼻等)的图片、若干鱼缸和各类活金鱼。

2、学生准备:水彩笔、每组一条活金鱼和一个鱼缸、每两人一张白 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描述课前在家中观察的金鱼的身体结构,讨论其在水中 生活的作用。师:自由观察虽然也能发现很多金鱼的秘密。但科学的观察 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

2、引出观察方法。

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比一比等。

3、出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观察一种小动物。板书:“认识金鱼的身体”

二、自主观察

1、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

(1)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

(2)小组内讨论金鱼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学生汇报结果。

(3)得出结论,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巴三部分。

2、认识金鱼的其他器官及作用。

(1)让学生认识金鱼的头形、眼睛、鱼鳍、鱼鳞等器官。

(2)谈谈鱼鳍、鱼鳞、鱼尾的作用。

(意图是让学生用看一看和比一比两种方法重点观察初步

分析各种金鱼的眼睛、尾巴、颜色的不同。)

3、比较各种金鱼的外形。

(1)学生观察自己桌子上的金鱼。

(2)学生可离位观察自己喜欢的其他金鱼。

(3)比较各种金鱼有何不同?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

4、观察鱼鳞。

(1)学生用手触摸金鱼身体。(2)谈谈有何感觉?

(3)闻闻手有什么气味?

三、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学生对金鱼的身体结构、其他器官及作用,各 种金鱼的外形,身上长有什么和是怎样运动的的初步认识,初步感知科学观察与自由观察的不同。

四、拓展提高

(1)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教室,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2)写一篇观察金鱼

第二课时:观察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用查资料和看视频的方法,经历观察青蛙、小鸡等孵化的过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过程观察的水族箱,引导学生课后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养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卵的基本构造,知道卵可以发育成新生命。

【教学难点】卵孵化过程的观察,了解鸡蛋各部分的作用。【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份: a、鱼卵、鸡蛋、鹌鹑蛋、鸭蛋、毛巾、放大镜放在盒子里;(课前放

好)b、磕好的生鸡蛋、剖好的熟鸡蛋放在盘子里;(课中领取)教师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记录表)。(放在讲台旁)b、课件:各种动物卵的图片,各种卵的孵化过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袋东西,里面是什么呢?谁来摸一摸?

(猜到奖励)

2、这些我们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二、探究展开

(一)、动物的卵

各种动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卵?(生说)大家了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的卵。有鸡卵、鸭卵、鹌鹑卵、鱼卵。让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材料员把盒子拿出来。

3、学生观察,师巡视。

4、反馈交流。你比较出了什么?

上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20班副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兰沃中学推广普通话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