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

2024-08-05

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精选10篇)

1.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 篇一

敬爱的长辈们:

晚上好!

新春共饮团圆酒,家家幸福加新年,在今天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谨代表晚辈们,对在座的各位长辈说出我们的感谢和祝福……

在生命的旅途中,感谢你们的扶持和安慰,让我们在疲惫时停留在爱的港湾,淋浴着温暖的目光,在困难时听到不懈的激励、在满足前理解淡然的和谐之美。

谢谢,感谢有你们陪伴一起走过的每个日夜!

新年新祝福,祝愿长辈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干杯!

昨夜冬风凋玉树,满地余寒雪凝香。 岁月被一页页的撕去,只留给我们珍藏在新年里的一点点 、一丝丝、一次次,一点点是兄弟姐妹般的真诚,回忆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有一丝、一丝的感动,我们曾紧紧的团结在一起面对成功和失落,我们曾互相鼓励、鞭策,我们曾经......曾经...... 回忆过去的一年,最值得珍藏的应该是友情。 淡淡的友情很真!很真!真的永远让你想把她留驻;淡淡的回味很深很!很深!深的让你感到她是大海和蓝天!那种友谊没有语言,平淡的不能在平淡!只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

屁股一抬,喝了重来,

屁股一动,表示尊重”。 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 女士劝酒: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到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女士和领导碰杯:领导在上我在下,您说来几下来几下。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浅,舔一舔; 感情厚,喝不够; 感情薄,喝不着; 感情铁,喝出血。 一两二两漱漱口, 三两四两不算酒, 五两六两扶墙走, 七两八两还在吼。 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只要心里有,茶水也当酒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东风吹,战鼓雷,今天喝酒谁怕谁! 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

2.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 篇二

一、保守主义政党

保守主义政党是一个集合名词, 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传统的资产阶级政党的统称。这些政党一般总是否认自己的阶级属性, 而往往以全民利益的代表者自诩。实质上, 他们代表着各国大资产阶级和垄断财团的利益, 利用国家政权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一) 美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美国, 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并垄断政治资源的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这两大保守主义政党。

美国民主党的前身为民主共和党, 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成立之初, 民主党被大奴隶主控制, 主张在新土地上扩大奴隶制。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发生分裂, 北部民主党并入共和党;南部民主党成为奴隶主政党, 并挑起美国内战。该党无固定纲领, 以竞选总统的纲领作为政纲, 亦无固定党员, 党籍自由。

美国共和党正式成立于1854年7月, 由北方民主党中的激进派、自由土地党人和前辉格党的大部分党员组成, 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中产阶级、工人和西部小农的利益, 反对在美国扩张奴隶制。该党以大选年竞选总统的纲领为全党政纲, 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 各州设州委会。

(二) 英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英国, 保守主义政党的典型代表就是保守党。英国保守党的前身为托利党, 1833年正式改名为保守党, 主要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金融贵族的利益。保守党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力主加强“法律”和“秩序”。党总部是最高领导机构, 由党的领袖直接控制。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国联盟的执行机关, 由党的领袖和高级干部以及各级组织的代表组成, 每两个月开会一次, 任期2年。

(三) 法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法国, 人民运动联盟 (即保卫共和联盟) 和法国民主联盟是长期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保守主义政党。

人民运动联盟是法国最大的右翼政党, 其前身是戴高乐创建的法兰西人民联盟, 主要代表石油、汽车、化学等行业资本家的利益, 2002年更名为人民运动联盟。该党在政治上主张维护第五共和国宪法和政治制度, 反对限制总统的权利和缩短总统的任期, 反对比例代表制;在经济上, 强调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 反对自由放任主义, 反对建立有工人参加的企业委员会和实行参与制;在对外政策上, 力主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行为, 主张西欧联合并且加强同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合作。

法国民主联盟组建于1978年, 由共和党、民主力量、争取法兰西民主人民党、激进党、直接参加者等右翼温和派和中间力量联合而成, 其中由德斯坦领导的共和党居于核心和中坚地位。该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大会, 两年召开一次, 负责讨论和决定党的大政方针与政策。

(四) 德国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德国, 最具保守主义的政党联盟是基民盟/基社盟。基民盟/基社盟, 从组织上来说, 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政党, 他们有各自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基民盟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简称, 其前身是成立于1870年的德国罗马天主教中央党, 1950年, 阿登纳在对中央党进行系统深刻的纲领改造的基础上, 正式将中央党改称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社盟是基民盟的姊妹党, 其全称是基督教社会联盟。该党始建于1946年, 是巴伐利亚州的执政党, 主要代表着一些大财团、大银行、大企业的利益。

(五) 日本的保守主义政党

在日本, 自由民主党是标准意义上的保守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 1955年11月由原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该党是代表日本财界和统治阶级利益的主要保守政党, 在中、小城市及农村中势力较强。自民党一贯标榜和平主义、民主主义和议会主义, 主张立足民主政治理念, 对外政策方面强调以日美关系为基础, 积极参与构筑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自民党区别其他政党的一大特色是党内派系分化明显、斗争激烈, 据此自民党又常被戏称为“派阀联合政党”。该党党中有党, 派中有派, 而且活动十分活跃。

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等。这些政党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 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引下, 在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 英国工党

英国工党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发起创立, 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 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67个工会组织及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联盟联合组成。工党历史上最大的成就是二战后建立了英国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为工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以至于当时的保守党也不得不改变立场, 赞成工党的福利政策。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福利国家”却出现了普遍性的危机, 它直接导致了工党连续18年在野状态。为了改变这种颓势, 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提出了“第三条道路”, 强调变革与创新, 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的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建设一个强大、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及新国际秩序。这一理论使工党获得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共党由此踏上了复兴之路。然而, 布莱尔在对外政策上, 尤其是对伊拉克问题上的失误, 导致其在选民中的声望持续下降, 并被迫最终提前下台。

(二) 法国社会党

在法国, 社会党是长期参与执政的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05年, 由饶勒斯的法国社会党和盖得的法兰西社会党合并而成。一战期间, 在改良派的推动下, 社会党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 这一行动也同时加大了该党内早已存在的裂痕。在1920年12月举行的图尔代表大会上, 革命派取得了多数地位, 代表大会通过了该党参加共产国际的决议, 并创立了法国共产党。第五共和国时期, 社会党由于某种政策性的原因一度出现了萎缩态势。这时他们适时地提出了“左翼民主人士”联盟的口号。

(三) 德国社会民主党

在德国, 主要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是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 该党建于1875年, 由德国工运中的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盟”与倍倍儿·李卜克内西派“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合并而成。二战中被希特勒取缔而转入地下, 1945年10月重建, 是欧洲执政时间最长的社会党之一。1990年9月, 该党与原民德社会民主党合并, 成为联邦议院的最大反对党。该党主张在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开放自由市场, 认为雇主自由行使主动权和自由竞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首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上, 该党主张各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进行平等合作。

三、共产主义政党

共产主义政党即共产党, 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历史使命的工人阶级政党。在西方各国, 自从1848年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以来, 共产主义政党在西方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其中, 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共产党最引人注目。

(一) 法国共产党

法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1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为法国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恢复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4年8月, 戴高乐将军主动邀请法国共产党加入临时政府, 在第二年10月进行的大选中, 法国共产党取得历史性突破, 共获得了26%的选票, 成为得票最多的政党。1947年5月, 法国总统拉马迪埃发动反共高潮, 将法国共产党清除出政府。此后, 资产阶级政府不断对法国共产党进行打压和限制, 法共由此长期在野。

(二) 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月, 创始人为葛兰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意共同天民党、社会党一起成立了民族解放委员会, 并组织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在抵抗运动的烈火中, 意大利共产党的力量迅速壮大, 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共产党。1991年, 意大利共产党正式更名为左翼民主党, 左翼民主党成立后, 力求创建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 促使多极化的政党格局向中左和中右两大阵营靠拢。经过4年的努力, 左翼民主党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曲折, 终于在1995年建立了名为“橄榄树联盟”的中左联盟。在1996年的大选中, “橄榄树联盟”获胜, 成功的组成了以前天主教民主党人普罗迪为总理的新政府。2006年4月在普罗迪的带领下, 中左联盟赢得议会大选而上台, 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一。在2008年5月, 在议会选举中, 中左联盟败给了右翼联盟, 共产党也随即失去了执政地位, 成为在野党。

综上所述, 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类型和主要的代表国家。三大类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以及共产主义政党各有自己的特色, 每个国家都选择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政党制度, 并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状况采用适合时代和自己国家利益的政党。

参考文献

[1]刘建和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读[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1年版.

[2]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3][英]体.塞尔.保守主义[M].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

[4]杨祖功.西方政治制度比较[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5]顾俊礼.西欧政治[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M].法律出版社, 1984年版.

[7]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8]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出版社, 1996年版.

[9]吴国庆.法国政党和政治制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

3.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经验启示 篇三

关键词:行政监督;原则;法治化;制度化

一、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人民主权思想是西方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现代国家所奉行的主权在民原则,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为了使国家行政管理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强调发扬民主,只不过各自标榜的民主的实质不一样罢了。[1]西方国家的民主性与其政治制度密切相连,这种民主性不仅保证了行政监督体系的合法性,而且由于民众的广泛性而使得行政机关及其人员时时刻刻处于监督之中,行政监督因而效果显著。

(二)法制性原则。西方的行政监督体系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经济主体的独立运营必然要对政府权力扩张作出限制,必然要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设置界线,以防政府“越位”;同时,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有宪政保障。市场经济的法制内涵和民主政治的宪政保障就使行政监督成了必然,同时也把行政权力监督纳入到了法制化的轨道。[2]所以,当代国家强调依法行政,一般都力争把国家行政权力监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关行政权力监督的一切问题,都要逐步实现法制化,要由一个国家的行政监督法来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行政权力监督主体在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时,要坚持依法办事。首先要坚持依照一个国家的行政监督法来进行监督,其次要坚持依照其他有关的法律规范办事。由此,西方国家都普遍强调建章立法。

(三)独立性原则。行政权力监督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如果监督主体的经费来源、人事任免权等掌握在行政客体手中,对行政客体有很强的依附性,如果监督的主客体错位,或监督主客体是两位一体,那么行政监督就会如同虚设。西方的三权分立政治架构为立法行政监督、司法行政监督等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提供了宪政保证,即便是行政监察机构也给予了很大主动权和独立性。监督只有具有了独立性,才能产生权威性,对监督客体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

(四)公开性原则。现代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注重提高行政权力行使的开放程度。如要求行政管理活动的重大问题要由人民群众讨论决定、行政权力行使情况要让广大人民知晓,并要求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等等。人们把这种公开性看做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公开性原则具体表现为监督主体的公开性和监督客体的公开性。对于监督客体来说,就是要政务公开,使监督主体能够掌握详细充足的信息。对于监督主体来说,就是要公正公开地进行监督检查。

二、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启示

(一)监督权法治化。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不是指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人民,而是指法居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地位。法治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用法来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在法治化的监督权力下,人民的监督权除了受法的统治之外,不接受国家权力的非法干涉。监督权法治化的基础是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与国家形成相互依赖而又彼此制约的关系。首先,应当培养社会组织相对独立的自治能力,使各社会体系能真正实现自治。其次,社会组织及公民应逐步形成具有权力的社会利益集团,发展壮大本身该有的权力,从而以自身权力制约国家权力。只有人民群众自身的权力明确化、法治化了,国家权力对社会和公民的管理就有了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国家就无权干涉。最后,应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公民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是为了服务人民,捍卫人民的权利。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保持并维护这一关系。

(二)监督权制度化。西方国家监督权制度化在权力制衡理论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孟德斯鸠指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权力本身无罪,如果具有有效的监督,权力就会正确行使。当权力失衡、失监,异化为谋私的权力时,才会导致腐败。将监督权制度化,才能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行使。监督权的制度化是实现制衡的重要手段。我国应当将监督理论具体化,制度化,并应用到日常的具体事务之中。监督体制只有具有了制度化和可操作化时,监督权力才能真正变成权力,民众才能在发现政府侵权时,很快利用监督制度去对抗政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否则,监督权力就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尚鷟.行政监督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4.庆祝小孩满月酒经典贺词祝酒词 篇四

尊敬的各位长辈、亲朋好友:

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我和***的宝宝的满月之日,欢迎大家来喝我儿子的满月酒,我想今天的满月酒代表了三层意思:第一是分享喜悦,宝宝的诞生给我家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之情;第二是感谢,从我出生到现在,我走过的每一步,都得到了长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感谢;第三是祝愿,祝我们的小宝宝,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与培养下,健康成长,早日展翅高飞,成为栋梁之材;也祝在座的各位亲朋好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5.西方国家的国庆节 篇五

德国:各州轮流坐庄庆统一

德国的国庆日称为“统一日”,以纪念分裂40多年的东西两德在1990年10月3日正式统一。去年10月3日,来自德国各地的近百万民众聚集在德国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前,隆重庆祝统一12周年。

按照惯例,每年轮流担任联邦参议院议长的所在州首府,自动成为该年统一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由于去年正值柏林市市长担任联邦参议院议长,因此首都柏林自统一以来首次成为统一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去年柏林市长和德国总统都在庆祝大会上致词,德国总理施罗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联邦议院议长和各联邦州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但在2000年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举行的统一10周年大庆上,两德统一的功臣、前总理科尔却因政治献金丑闻没有露面。那一年柏林虽然不是主会场,但仍有25万人参加了市中心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周围举行的庆祝活动。

统一象征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坐西朝东,是定都柏林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于1753年下令修筑的柏林城14座城门之一,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在统一德意志帝国后,于1788年重建此门,1791年竣工。1961年8月东德筑起柏林墙时,处在东、西柏林交界点上的勃兰登堡门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并被划为军事禁区。

英国:国家为女王规定“生日”

在立宪君主制国家英国,国庆节定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实际上,女王是4月21日出生的,英国政府之所以另外规定这么个的“生日”,是考虑到初夏气候更为温暖宜人,放晴的日子多。女王父亲乔治六世在位时(1936-1952年),也是在6月为他过生日,尽管他实际生日是12月14日。此前两位国王乔治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分别于1910-1935年和1936年在位)恰好都在6月出生,才能在实际生日中领受举国臣民的共同贺寿。

和美国的独立日比起来,英国女王生日不免有王室“一己之私”的意味,加之还有不少人呼吁取消君主制,所以英国的国庆自然低调得多,不像美国那么隆重铺张。

如按立国时间算,公元10世纪统一的英格兰于1536年、1707年和1921年完成与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合并;“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的名称则从1927年才开始采用。

500名近卫士兵军旗操演

今年6月14日,77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和王夫爱丁堡公爵在皇家骑兵的护卫下,乘马车缓缓驶出白金汉宫,沿着莫尔大街(The Mall)前往伦敦骑士卫队广场,观看500名皇家卫队士兵的操练、游行和军乐演奏。这种名为“Trooping the Color”的近卫团以擎旗操演为国王庆生的传统始于1748年,原意是让近卫团士兵辨清本团的旗帜,以便听号令上阵厮杀。5个近卫步兵团之一每年轮流上场操演;参演士兵都是受过全面训练的实战部队。阅兵结束后,女王夫妇御驾原路驶回白金汉宫。查尔斯、威廉王子父子等重要王室成员也乘马车出席庆典。

去年是女王登基50周年大庆(Golden Jubilee),原打算大办一场,无奈71岁的王妹玛格丽特公主和101岁的王母伊丽莎白王太后在2月和3月相继去世,整个王室一直沉浸在悲戚氛围中,因此去年女王主要以私人方式在温莎堡中度过76岁的“官方”生日。

封爵仪式易生争议

女王贺寿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为国内外名流封爵授勋。受嘉奖者名单分别由政府和王室拟定,并在女王的官方生日公布。今年的榜上题名者多数仍来自伦敦市和国家两级政府、军队,以及工党政府政策的支持者,其中36%为女性。最高荣誉头衔“骑士”的获得者仍以出身牛津、剑桥两校的精英居多,只有少数例外,如化妆品店“Body Shop”的创办人阿妮塔·罗迪克。今年政府声称由公众提名的受勋者比率高达52%。

法国:国庆阅兵成了兵器大展台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今年的7月14日,数以十万计的法国民众和游客把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两旁围个水泄不通,观看盛大的阅兵式。尽管去年被极右翼刺客放了冷枪(幸好未击中),希拉克总统今年仍和往常一样,自1995年当选以来,第9次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乘车检阅三军队伍。法国国庆日名叫“巴士底日”,以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但1814年封建王朝复辟时,曾宣布这一天为“国耻日”和“杀人犯的节日”。直到共和制恢复10年后的1880年6月,法国议会才正式通过法令,将7月14日定为国庆节。

巴士底日是法国最隆重的民众节日,当天全国放假一天。节日前夕,许多人家挂起彩旗,建筑物和公共场所也饰以彩灯和花环,街头路口架起一座座饰有红、白、蓝色布帷的露天舞台,管弦乐队在台上演奏着民间流行乐曲。

13、14日晚,狂欢的人群纷纷拥向街头,脖子上围着国旗色彩带,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卡马尼奥舞等民间舞蹈。

法国每年都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举行阅兵式。7月14日上午,大街戒严。空军机群飞抵凯旋门上空,阅兵开始。战机编队喷出红、白、蓝三色烟幕,宛如一面巨大的国旗在空中舒展开来。当飞机通过协和广场的阅兵台上空后,陆海军队列开始向总统敬礼。入夜,凯旋门上空,明亮的红、白、蓝三色探照灯光柱交叉摇曳,映照着门洞的巨大国旗;地面上的灯火与天空中缤纷的焰火交相辉映;鞭炮声与乐曲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法国每年的巴士底日庆典要用掉50吨火药,10亿支烟花;仅半个小时的焰火就要花费约350万美元,整个节庆的成本可想而知。与美国独立日游行的嘻嘻哈哈相比,法国巴士底日阅兵的军事色彩非常浓。9月7日《华盛顿邮报》星期天版刊登的一位专栏作家的访法杂感写道:“我们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见识了巴士底日游行。虽然事先已听说会出现什么情况,但亲眼所见仍让我感到吃惊。法国人用一种极其军事化的方式来庆祝他们的„独立日‟:一列列坦克等庞大的装甲武器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这种情景你一般要在亚洲某些国家的中央广场才能看得到。

“在庆祝活动开始前,我们走到参加游行的军人中间,满眼尽是一群群穿戴花哨华丽的制服、腰佩带鞘短剑的军校生。阅兵开始后,一群群幻影战斗机从空中飞过,履带式战车排成长龙在鹅卵石路面上隆隆行驶,还有巨型两栖坦克、导弹发射器、装甲运兵车等涂着迷彩色的战争机器,一辆接一辆看不到头。不过,越往后面就越平淡无奇,最后我们甚至看到一部像军用垃圾车似的车辆。

“观众的表现严肃得出奇,至少按我们的标准来说是这样的。没有气球飞舞表演,也没有人互掷飞盘,只有礼貌到几近敬畏的掌声……人们似乎为国家拥有这些力量的象征而感到很安心。“在美国是看不到这种展览的。夸张一点说,美国可以在3分钟内就把法国踩得像一张法式薄卷饼一样平。但我们不会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实力,因为我们不需要这样做。我们不会在黑暗中吹口哨。”

澳大利亚国庆日:庆祝第一批囚犯的到来

1788年1月26日,亚瑟·菲力浦率“第一舰队”的11只小船驶抵悉尼市的杰克森港下锚。这些船只载着780名放逐犯人、海军及其家属约1200人。这些白人浩浩荡荡地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菲力浦成了首任总督。

在随后的80年间,总共有15.9万英国犯人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所以这个国家也被戏称为“囚犯创造的国家”。而1月26日成为了澳大利亚建国纪念日,也被人们称作“澳大利亚日”。

而今,每年1月26日这天,澳大利亚各大城市都会举行各种大型的庆祝活动,因为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其中之一是入籍仪式:成千上万澳大利亚联邦的新公民集体宣誓:“从现在起,以上帝的名义,我宣誓。我将忠实于澳大利亚和她的人民,分享他们的民主信仰,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并遵守澳大利亚法律。”

当然,人们有权选择是否说“以上帝的名义”这句誓言。自1949年1月26日至今,已有约300万人以这样的方式宣告自己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悉尼市杰克森海港的渡船竞赛也是每年都有的保留节目,象征着第一批英国犯人的到来。今年澳大利亚日委员会还组织了一项新节目——冲浪邀请赛,地点同样设在悉尼的杰克森海港,只要是达到运动员水平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世界第六大国、也是唯一拥有整个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名来源于拉丁语“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意为未知的南方大陆。一般认为,澳大利亚土著的祖先约在4万年以前,就开始定居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到澳大利亚本土的白人,是葡萄牙人曼德撒。他曾于1521到1532年在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探险。不过直到1616年,荷兰人才开始真正探索澳大利亚,足迹遍及澳洲约1/3的土地。

1770年4月29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率领“努力号”帆船来到了澳大利亚东岸的植物湾,随后沿东海岸一路北上,在约克角的控有岛升起英国国旗,库克宣布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东部为英王乔治三世所属。1785年2月6日,英国政府依照库克船长发表的宣言,将澳大利亚东部定名为“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开始了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国庆活动非常强调“多元文化构成澳洲”的重要特质,即各族居民分享传统习惯、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但也有不少土著居民并不以为“澳大利亚日”值得庆祝。正是从这天开始,他们的祖先丧失了土地、文化和社会地位。

不管怎样,澳大利亚在建设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社会方面,仍堪称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这一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深入民心。

日本:这里的国庆静悄悄

日本虽然有个“建国纪念日”——2月11日,因为据传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的这一天统一日本(旧称纪元年,战后一度废止,1966年又恢复),但日本的“国庆日”却和英国一样,也是以立宪君主明仁天皇的生日12月23日,作为国家的节日。

日本皇室庆祝天皇生日的传统做法是,当天天皇和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进宫朝贺。至于民间活动就很难说了。日本的节日名目繁多,连企业也可以自己规定一个公司庆祝日,而在民间最受重视的当属元旦和盂兰会。据日本驻沪总领事馆的井上爱子女士表示:对日本人来说,国庆日只是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庆祝它;当然,也有人会去参拜神社。

公元645年,日本仿照唐朝律令制度,进行了大化革新,采用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体制。12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天皇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1868年,在被西方炮舰强行推开国门后,日本的革新派推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了天皇的统治,并由此开始资本主义改革。二战战败后,日本在1947年5月实施了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的国家,转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如今天皇在日本已经不再被认为是神了,但仍是国家的象征。天皇的生日作为国庆日的传统保持不变。

阿根廷:不放焰火敲锅盆

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五月革命”,推翻了总督并且成立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6年7月9日阿根廷独立后,5月25日被规定为“1810年5月革命纪念日”,即国庆日。

今年5月25日,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阿根廷民众照例上街集会,纪念属于自己的“五月革命”。他们的庆祝方式带有独特的该国特色:发表演讲,敲打锅盆,挥动国旗和标语,咒骂政客。一些妇女身穿传统服装,穿梭在人群中发送系着蓝色丝带的香蕉,丝带上写着:“知道一切的人”。据当地人解释,这些香蕉暗指现任政府是“香蕉政府”,腐败无能。

与此同时,现任总统杜阿尔德在例行的庆典上,对着漠然的听众发表了一通演讲,回应是一阵不失礼貌但有气无力的掌声。阿根廷有“世界粮仓和肉库”的美称,是南美洲最早走向独立的国家。1535年,西班牙在这里建立了殖民据点,由于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很多银制饰物,殖民者以为当地盛产白银,于是将这里命名为“拉普拉塔”(与“阿根廷”均意为“白银”)。1776年,西班牙设立了拉普拉塔总督区,并且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1812年,阿根廷人圣马丁领导了反对西班牙殖民军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4年后阿根廷正式独立。

巴西:勒紧腰带过国庆

9月7日是拉美第一大国巴西的独立日。1822年,葡萄牙王子、巴西摄政王佩德罗在这一天宣布巴西独立。过去每到国庆,首都巴西利亚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然而自去年起,由于军费吃紧,一年一度的国庆阅兵式既没有飞机编队,也没有任何军事装备展示。除4辆装甲车外,所有车队全部由警车和消防车组成。为了节省燃料,阅兵式以空军士兵编队代替飞机编队,由警车和消防车代替陆军军车编队。

巴西其他城市也以各种方式隆重庆祝国庆,极具韵律、奔放热烈的国粹桑巴舞自然是少不了的。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而且没有一般大国常见的大片沙漠或冻土带,大自然赋予巴西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无垠的天然牧场和丰富的地下宝藏,真可谓得天独厚。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来到巴西,将这里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殖民者在巴西大肆砍伐红木,“红木”(Braz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1630年代,葡萄牙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于1549年任命了首届总督。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时,葡萄牙王室一度迁到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后,王子佩德罗留任摄政王,两年后他宣布独立,另立帝国。1889年,巴西联邦共和国成立。1891年,国名改为巴西合众国,1968年,重新改回巴西联邦共和国。

美国独立日:一年一度大狂欢

今年7月4日是美国的第227个独立日。美国人今年终于走出“9·11”恐怖袭击的阴影,不再像去年此时那样心有余悸、不敢外出,也没有出现去年枪击、空难、火灾、飓风、洪水等小型人祸天灾接踵而来的霉运,又一次尽情欢度这一举国大庆之日。

独立日庆典堪称美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当天大街上到处悬挂着国旗,人们纷纷到户外野餐、烧烤、喝啤酒,然后参加或观看独立日大游行,欣赏焰火表演。在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纪念碑下的国家大草坪挤满了烧烤和野餐的人群,宪法大道上的盛装游行吸引数十万人夹道争睹。在游行队伍中,有人打扮得像山姆大叔,有些则像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士兵,斜挎绶带,边走边打鼓、吹号;国会合唱团、空军弦乐四重奏乐团及陆军第三步兵师的老兵军乐团进行了精彩的露天表演。

夜晚的烟花表演将庆典推向高潮。据称今年全国的观众总人数不下5000万,仅芝加哥一地就有150万人聚集在密西根湖畔“隔岸观火”。在纽约市独特的第88届吃热狗大赛中,貌不惊人的日本人小林伟男在12分钟内吞下44.5个热狗,再次卫冕成功,尽管没有打破他去年创下的50.5个热狗的纪录。

“开国圣地”费城和往年一样,率先敲响了自由钟(Liberty Bell),各地教堂随之以钟声响应。除颁发“费城自由奖章”、诵读《独立宣言》外,收藏有25份1776年7月4日晚印成的《独立宣言》宣传文件的美国宪法中心今年在费城开馆,和独立厅一样成为费城的新名胜。当年的起义地波士顿7月1日至6日举办热闹的港口节;塑有四大总统头像的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也少不了节目安排。罗德岛布里斯托尔镇的独立日庆典始于1785年,其历史在全美首屈一指。

总统这天如何过?

布什总统今年独立日飞赴俄亥俄州代顿市的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向2.5万名军人发表演说,内容涉及全球反恐战争,但一小时后他又返回华府,在白宫的阳台上与民众一同观赏烟花。在前两年的独立日,布什分别在费城和西弗吉尼亚州的瑞普利市,同样是参加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讲,并在傍晚返回白宫。

在克林顿当总统时,除1997年至1999年的独立日是在白宫度过之外(其中的1998年刚结束访华回国),其余每年都要出巡外地:1993年在费城敲自由钟,随后即奔赴水灾中的爱奥瓦州达文波特市视察;1994年受原波兰总统瓦文萨之邀作客华沙;1995年在白宫接待希拉里的芝加哥高中同学后,夫妻共赴戴维营(马里兰州境内)休假;1996年在马里兰州见证一只“自由鹰”的放飞;2000年在纽约港登上“肯尼迪号”航母,出席共有150艘舰艇参加、规模创美国历史纪录的国际观舰式。

其实并非国庆节

严格说来,独立日并不是美国正式的全国性国庆节;因为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它只能为华盛顿市和联邦机构设定正式节日,而各地的公共节日必须由各州议会和州长自行立法规定。独立日是为了纪念在227年前的这一天,13个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大陆会议上通过了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殖民者造反的原因是心有不平:英国只让他们乖乖地交税,却不给他们发言权——英国议院中没有北美代表。

但在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召开时,各殖民地并不打算向母国开战。即使经过了1775年4月的独立战争第一枪,在1776年《独立宣言》进行表决时,13个殖民地中仍有2票反对(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来纳),2票未决或弃权(特拉华和纽约)。

1781年,首个州一级独立日庆典在马萨诸塞州举行。1783年,波士顿成了第一个将7月4日定为节假日的城市,同年北卡罗莱纳州州长下令在这一天庆祝美国独立。直到20世纪,联邦政府雇员才开始在独立日享受一天假期。

总花销:

七八千万美元

据2001年有人统计,独立日是美国政府花销最多的节假日之一:

●联邦政府雇员放假一天,损失的工时和额外的加班费开支约达1800万美元;而各州公务员放假一天的平均成本在50万至150万美元之间,视涉及人数而定。

●联邦和各州政府需要提前数月筹备庆典,并向民众分发公共安全指南、手册等,尽管这些并不直接归入节庆的成本中。

●为防止意外,联邦及各州的警察、消防和医疗急救部门在独立日期间必须增加人手。

●许多市镇政府也举办活动,通常都免费开放,最多只收取一点象征性费用。

●各级规模放20分钟焰火的成本至少为:

市级:4000-1.7万美元;

州级:1.8万-3.2万美元;

国家级:3.8万-6.2万美元;

世界级:7万美元以上;

另加灯光照明费:1500-3000美元。

不过,各市镇政府大多会想办法控制开支,如请自愿人员协助维持秩序;乐队表演、娱乐节目和燃放烟花请当地电视台、报纸和企业赞助;应邀坐贵宾席的市民不少人也乐于捐款。

6.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地位的认识 篇六

自1829年罗伯物.皮尔在英国创建现代世界职业警察制度以来,西方各国警界就一直视警察巡逻勤务为所有警务工作的基础甚至是整个警务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柱,并在制度上为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的体现、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西方国家对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对当前我国的巡逻勤务的发展、完善及巡警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地位作用的认识

西方警界认为,巡逻及巡警有以下三大基本作用:

(一)预防、制止犯罪并将可破案件迅速侦破。警察巡逻勤务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巡逻勤务必须全时空实施,即巡逻勤务必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在所有警察辖区中由巡警实施。通过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巡逻活动,可以对心存违法犯罪念头者起到有效的阴吓、震慑作用;可以对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警觉和预防;可以在现场或通过快速反应到达现场,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及时制止并将嫌疑人逮捕;可以对犯罪现场遗留的或被发现的证据实施有效的保护,并据此迅速将案件侦破。

(二)保持和增强公众的安全感。西方警界的研究表明,公众安全感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警察的破案数、破案率或其他业务行动的结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这些行动及其结果没有直接的感觉。实际上,公众安全感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是源于警察在他们身边的出现和存在。因此,警察机关所承担保持和增强公众的安全感以及获得公众对警察工作肯定性评价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巡警通过巡逻勤务来完成的。

(三)为公众提供综合性服务。巡逻勤务的全时空特性使得巡警能够时常甚至时刻出现、存在于公众身边,当公众遇到困难、危难需要警察提供帮助时,首先就会直接向身边的巡警提出或通过警察局的报警求助电话向巡警提出。因此,警察机关所承担的服务职能大部分都是由与公众最为接近的巡警来承担的。

鉴于巡逻勤务及巡警的上述重要作用,西方警界普遍认为,巡逻勤务是所有警务工作的基础。美国警界著名领导人和一代警学宗师O.W.威尔逊甚至在其影响极大的《警察行政》一书中提出:“巡逻是警务工作的支柱(Backbone,又译为核心)”,“巡逻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它仍将继续成为警察机关中最重要的一个单位”。

二、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地位作用的制度保障

没有制度的保障,任何警务观念和警务思想都会成为空谈。西方国家对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不是停留在理解和认知层面的,而是通过确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其得以体现的实现的。

(一)巡逻是警察的必修课,巡警是警察的职业起点

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警界认为,只有参加巡逻勤务才能使每个警察全面接触到犯罪预防、犯罪侦查、治安管理(在英美主要是交通管理)、处理公众纠纷与矛盾、为公众排忧解难等警务工作;只有在全面、大量处理各种日常警务的巡逻过程中,每个警察才能在警务知识、警务技巧、警务技能方面得到最有效的训练、锻炼和提高,才有可能胜任其他专业警务和警务领导工作。

基于这种认识,多数西方国家的警察机关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所有被录用并从警察学校结业的新警察,都必须先参加巡逻工作,从巡警干起,从而获得全面的警务经验。

例如英国,经过两年教育训练从各警察训练中心结业者,不论其参警前有多高的学历或在其他行业担任多高的职务,一律分配到最基层的警察署当巡警,从事巡逻工作。工作若干年后,根据工作需要、职位空缺状况、本人志愿以及表现出的能力,才有可能调配到刑侦等其他警种或部门。因此,可以这样说,在英国各地方警察厅局中,包括厅局长在内的所有各部门、各层级的指挥、管理人员,都从事过若干年的巡逻工作,都是巡警出身。

又如日本,大学毕业生经过15个月,高中毕业生经过21个月的教育训练从警校结业后,原则上一律分配到最基层的警察勤务单位交番(亦称派出所、警察岗亭,设在城市)或驻在所(设在乡村、渔村)工作。由于巡警是交番和驻在所主要的勤务方式,交番和驻在所的警察都必须参加巡逻,因此过去交番和驻在所的警察一址被称作是巡警。巡警在交番和驻在所工作满四年后,才有资格调往其他警种或部门。

美国、德国也有与英国、日本相似的规定,即在地方警察机关中,所有加入警察队伍者原则上都必须先当巡警,以巡逻方式开始自己的警察职业生涯。

(二)巡警负有全面执行警务的职责并享有相应的权限

巡逻及巡警的全时空勤务特点决定了他们离公众以及事故、事件、案件现场最近,最有可能快速抵达现场实施先期处置。因此,在实践中,西方各国警察机关普遍规定:凡属警察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巡警都负有先行处置之责并享有相应的权力。

在英国和美国,巡警的职责就涉及到了警方的所有警务活动,包括:赶赴杀人、抢劫、盗窃等各类刑事案件现场,进行现场保护、紧急处理和调查访问;处理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由警察局派专家协助处理)。检查车辆逾期未纳税现象;检查治安隐患,发现犯罪预防的薄弱环节并向公众提出劝告和解决措施;处理打架半殴、酒后滋事、家庭暴力等事端;根据“999”(英国)或“911”(美国)指挥中心的指令,对遇有危难而拨打报警求助电话的公众予以帮助等等。巡警的执法权限主要有:对案情简单,通过现场调查访问就可以侦破的刑事案件,巡警可自行侦查并作为证人到法庭起诉。在侦查过程中,巡警有权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实施拦阻搜查或拍身搜查,不持搜查证而对嫌疑人的住所、办公室实施搜查,不持逮捕证而将嫌疑人逮捕。此外,巡警还有权对酒后驾车、超速驾驶等违反交通法规者当场开具罚单,有权对一般性交通事故进行勘查处理。

在德国,凡在街面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及相关的事件、事故、案件,都由巡警率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如对各种刑事案件,凡不需要经过复杂侦查活动和技术鉴定就可以侦破的,都由巡警自行调查取证,审理讯问、侦查终结后直接移宛检察院。对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行为,由巡警负责纠正并开具罚单。对一般性交通事故,凡巡警能处理的都由巡警自行处理;对需要通过复杂技术工作和一定周期才能处理的重大交通事故,也要由巡警先期做好现场保护、询问笔录,再交由技术部门处理。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如游行示威、球迷闹事、非法张贴广告、制造噪间等,巡警也都有权在进行现场处置、处理,巡警还负责处理公众的各种报警求助问题。

日本《外勤警察规则》规定:外勤警察(巡警的另一称呼)必须经常保持戒备状态,随时着手办理一切警察工作,以达保障国民日常生活安全与稳定的目的。其中,巡警必须“随时着手办理一切警察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面执行警务的意思。

(三)巡逻或巡警部门是警察机关中主要的业务部门

“只有当巡逻部门不能履行其所有的警察职责时,才有设置专门单位的必要。”O.W.威尔逊的这一观点代表了西方警界的一个共识,即为执行所有的基础勤务,警察机关首先必须设置巡逻部门;巡逻部门能够完成的警务,就不必另设专业部门来执行;只有当巡逻部门的技术、时间不能保证其有效执行某些警务时,才有必要设置其他的业务部门。因此,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巡逻或巡警部门都是警察机关部门序列中的第一部门暨主要的业务部门。

在美国,大中城市警察局一般是由巡逻、犯罪侦查、刑事技术、行政管理(服务)部门组成的,而小城镇警察局则只许若干巡逻队负责所有警务,美国警学专家塞缪尔.沃克认为,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是美国大城市警察局的典型。该局内设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巡逻部,该部下设警区处(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将辖区划分为四个警区,每个警区设一个警区处,每个警区处下设一个巡逻科和一个侦查科)、交通处(下设交通控制科、化学测试科、肇事逃逸科)、等头犯罪处(下设巡逻科、诱饵科、团伙犯罪科、警犬科、紧急事件反应科)以及督察处;第二个是侦查部,第三个是服务部。

英国的基层警察机关警察署是由巡逻队、刑侦队和内勤组三个部门组成的。每个警察署设一个刑侦队,负责处理巡警移交的需要较长周期和一定专业技术工作才能侦破的案件;巡逻队的设置则要根据辖区、人口以及治安状况来定,少则数个,多则十几个。

在法国国家警察系统中,巡逻主要由国家警察总局本土治安中央局及其下属的城市警察负责(法国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本土治安中央局在所有万人以上的城市中设治安管区中心警察局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在居民人口较多且较重要的城市治安管区中心警察局中,城区巡逻队是若干业务部门当中的一个;在除此而外的其他大多数城市中,治安管区中心警察局主要设两个业务部门:一是城区巡逻队,负责预防、制止犯罪及维护公共秩序;二是刑事及治安科,负责刑事与治安案件的查处。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主要的地方警察机关,如在东京都警视厅以及北海道、京都府、大孤府和指定县警察本部中,都设有“巡逻部”作为主要的业务部门。警视厅以及各警察本部之下的警察署,也都设有“巡逻课”(亦称外勤课)。实施社区警务后,巡逻部、课必称地域部、课,但巡逻仍然是其主要的勤务方式。

(四)巡警在警察机关的人员编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对巡逻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赋予巡警全面执行警务的职责,使得西方各国警察机关必然要在警务分配上向巡逻部门及巡警倾斜,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职责的有效履行。因此,从编制上看,西方各国巡警在警察机关中所占的编制比重都相当大,有些国家的巡警甚至是各警种中人员最多的。

在美国各城市警察局的警察人员编制中,巡警占总编制比例最低的约40%左右,最高的达80%左右,平均约为60%。

1999年,日本全国警察的总编制约为23万人(另有文职人员编制3.5万人)。其中,在交番和驻在所工作的巡警(亦称地域警察、社区警察)将近8.5万人,占警察总编制的37%。如果再加上在警视厅、警察本部、方面本部、市警察部和警察署从事机动巡逻的巡警,全国各级警察机关中巡警占总警力比例应在40%以上。

1992年,法国国家警察系统中警察的总编制约为11.2万余人员(另有文职人员编制一万余人),城市警察的编制约为7.6万余人,而城市警察中约有一半为巡警。因此巡警约占警力总编制的34%。

1995年,德国布莱梅市警察局警察的总编制为2256人,其中防护警察1386人,防护警察中巡警又占844人,巡警占防护警察总编制的60.9%,巡警占全市警察总编制的37.4%。

三、启示

(一)尽管我国城市人民警察巡逻体制已建立了十年,但由于建国数十年来公安机关在计划经济封闭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静态工作、机关工作模式以及“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得公安机关的巡逻勤务缺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积淀,也使得我们至今仍然难以对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与作用作出清晰、准确的定位,如何看待、定位巡逻勤务及巡警的地位与作用,既关乎巡逻勤务制度及巡警队伍自身的健全和发展,更关乎一个国家警察制度的完善与勤务整体效能的提高。因此,明确巡逻勤务及巡警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是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全面认识巡逻的作用。巡逻在预防和制止犯罪、保持和增强公众安全感、为公众提供综合服务三大方面的基本作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所有警务工作的基础。那种认为巡逻较少能直接发现犯罪而提出巡逻无用论的观点,一是没有看到可能正是由于巡逻的阻吓、震慑作用使得犯罪没有发生或得逞,而这恰恰是巡逻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二是片面强调巡逻在预防和制止犯罪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巡逻在保持和增强公众安全感、为公众提供综合服务方面的作用。对任何警察机关而言,保持和增强公众安全感、为公众提供综合服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主要又有赖于巡逻的全时空特性。因此,巡逻及巡警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必须强化的。

7.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 篇七

一、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起, 面对财政入不敷出, 税制各种弊端暴露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税制改革。虽然各国税改都有自身特点, 措施也千差万别, 但由于改革起因和目标相似, 其具体措施在总体上仍具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 各国特别是以所得税为主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降低税率、拓宽税基的方式来改善所得税税制。针对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一方面以平均削减程度高达10%以上来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例如,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率由11%-50%十五档税率减少至15%、25%、34%三档税率。另一方面则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减少优惠政策来扩大税基, 增加收入。其次, 各国纷纷开增增值税并逐渐提高增值税税率, OECD国家的增值税税率由12.5%升至1996年的17.5%。在推崇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同时, 将增值税同消费税并用, 作为兼顾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重要措施。另外, 各国普遍利用税收指数化措施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并从简化税制入手, 调整税种结构, 加强征税管理制度。最后, 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 发达国家加强了税收对于环境保护的功能。例如, 瑞典自2001年便开展了为期10年的“环境税转换战略”计划, 借以限制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并利用该项税收弥补由于降低所得税税率而减少的税款收入。

二、近年我国税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我国税制改革历程中较大规模的分别是1994年税改和2003年后期开始持续至今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其中在新一轮税改中有突出成果的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笔者将就上述重要年份的税改成果作如下介绍。

1992年,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该体制的要求下, 依据“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 1994年我国税收制度开展了一次全面改进与调整工作。该次税改重点调整了税收征管体制, 并对部分税法内容也进行了改进。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分别开增了增值税和消费税, 这两大税种成为日后我国流转税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得税方面, 由全国人大实施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适用于内资企业, 这与1991年颁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所得税法》一起分别适用于对外资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 这在当时对于我国改革开放, 吸引外资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2003年, 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纳税改革。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第20条款中对于实施税收改革制度进行了分步法的诠释。其改革重点为以下几项: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统一不同种类企业的税收制度;改革出口退税;扩大消费税税基;改进个人所得税, 实行综合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我国的税制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发挥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继续2003年的新一轮税改, 2006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又对税制改革做出进一步阐述:在全国范围内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适当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合理调整部分应税品目税负水平和征缴办法;适时开征燃油税;合理调整营业税征税范围和税目;适时开征燃油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 稳步推行物业税并相应取消有关收费等十个项目。以上项目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详细记录。

近两年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蓝图中至关重要时期。2008年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现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其中资源税开始转向“从价计征”鼓励节约资源, 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 税率统一定为25%, 实现内资和外资企业“平等竞争”。除此之外, 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物业税等税种改革也在2008年进一步推进。

2009年, “实行结构性减税”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出台, 这就给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内容。这项减税行动涉及9个税费项目, 实现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共计5500亿元, 对于挽救金融风暴下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国外税改基本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的现实迫使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尽快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体现在税收上就是一方面我国的税制改革应当遵循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以及履行我国做出的承诺;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掌握和运用世贸组织相关有利条款, 改善我国在复杂外贸竞争中的地位, 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上述发达国家近三十年税改相关措施, 对我国当前推动税制改革, 提高征税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改善以流转税制为主的税种结构

我国流转税在税收收入中占主导地位:2008年占税收收入比重为51%, 与之对应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仅占6.4%。2009年情况稍许改善, 分别是64%和7.29%。尽管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增增值税等流转税, 但多数仍以所得税作为主要税收来源。同国外相比, 以流转税制为主的税收制度, 其最大缺陷是欠缺公平性。此外, 流转环节税收过多, 加重企业纳税负担, 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因此, 我国应效仿国外采用“高流转税, 高社会保障”的措施来缓解公平缺失所带来的社会矛盾。除此之外, 加大对所得税、遗产税、物业税等调节税势在必行。

(二) 由生产型纳税为主向消费型纳税为主转变

国外税收制度经过多年调整已经逐渐形成消费型纳税制度, 遵循“多消费多纳税, 少消费少纳税, 不消费不纳税”的原则。在消费环节征税不仅可以培养公民纳税意识, 防止大量偷税漏税行为, 还可以减轻企业税负, 鼓励企业投资生产。另外, 开增一般消费税, 扩大消费税税基, 增加了公民消费国家想要控制和限制的特殊消费品的纳税额,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三) 发挥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杠杆作用

自瑞典为期10年的“环境税转换战略”计划以来, 不少西方国家开始开增能源税和资源税等绿色税种。基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加大税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倾斜作用势在必行。利用资源税等环境税目可以抑制经济发展过热对于资源环境的破坏, 提高公民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外还可以为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

税收制度的改革应当积极引导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建立符合国际收税管理标准的新机制。面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突出, 能源紧缺的现状, 建立完善的绿色税制,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事业, 应当作为我国日后税改工作应当加紧努力的方向。今后在能源税、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上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 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这样才能更有助于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于淼.从西方国家税制看我国税制改革的五大走势[J].财税金融, 2010 (4) .

[2]、王伟.从国际税制改革看我国税制的改革[J].涉外税务, 2009 (6) .

[3]、邹海钢.论我国税制改革趋势[J].英才高职论坛, 2007 (4) .

[4]、高培勇.新一轮税制改革评述:内容、进程与前瞻[J].财贸经济, 2009 (2) .

8.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 篇八

一、西方国家干预收入分配的效果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就开始逐步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成为其干预的重要目标之一。这种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干预,就其使用的手段或方式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资的形成进行干预;二是通过税收制度进行调节;三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者或家庭进行转移支付。但各国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力度和取向有所不同。美国学者琼斯(Jones)按照福利支出和福利取向或市场取向两个维度,将西方福利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美国代表福利支出低的市场取向国家,德国代表福利支出高的市场取向国家,瑞典代表福利支出高的福利取向国家,英国代表福利支出低的福利取向国家。本文在此先以政府干预相对较弱的美国和相对最强的瑞典为例进行分析,来验证一下政府干预的效果:

1.美国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效果分析。美国户口普查局(BureauOfCensus)每年都发表货币收入分配统计,被广为引用。下表摘录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三个年份的“五分位法”货币收入分配百分比。

资料来源:U·S·Bureau of Ceusus“Money Incom in 1972 of families and persons in the United States”,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Series P-60,No.90,(Washington D·C:U·S·G·P·O,1973)Table16.

由该表的数据,可得两点结论:第一,美国的货币收入分配很不平均,差距很大;第二,收入不平等程度在20年间没有显著变化。该表中的数字已经包括了政府的现金转移支付,是否可以就此认为美国政府的收入分配干预措施无效呢?显然还不能。这是因为:第一,在美国政府的转移支付中,实物转移支付通常占更大比例(三分之二左右),但其影响未能在表中体现;第二,直接税的影响未予考虑;第三,不同家庭的人口差异未予考虑。因此,基于这些缺陷,还应进行再调整,以全面反映政府干预的真实效果。

美国学者布朗宁按以上思路进行了工作,在美国户口普查局的数字基础上,他进行了以下调整:(1)扣除累进税。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地方财产税,虽然后两种税具有累退性,但个人所得税是累进的,且足以在抵消了其他税的累退性后仍然累进。布朗宁发现,在扣除了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后,五分位法中最低级的货币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只减少了3.5%,而最高级则减少了24%。(2)加上实物转移和教育福利。这两项是受益者的真实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朗宁指出,当国家的这些支出加进人民的货币收入时,低收入家庭的受益相对地比高收入家庭受益大。例如在1972年,实物转移支付构成五分位分级最低级家庭货币收入的60%,最高级家庭则不及1%;至于教育费用,则占五分位分级的最低级家庭货币收入25%,而占最高级家庭货币收入仅6%。(3)调整为按人计算(而非家庭)的真实收入。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只是一个方面,最终的收入差距是个人之间的,所以按人计算的调整后真实收入比之按家庭单位计算的更有意义。事实已证明,收入愈高则家庭人口越多,反之则少。布朗宁调整后的效果见下表。

资料来源:Edgar K?Browning:“How Much More Equality Can We Afford?”The Public Interest,Spring 1976,P.23。

可见,经布朗宁调整后,1972年按五分位法最低级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率由5.4%提高到11.7%,而最高级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率则由41.4%下降为32.8%。如果布朗宁的调整合理,再考虑到调整前的收入差距已包含了政府现金转移支付的影响,容易得出结论:美国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作用总体上是很突出的,效果十分显著。

2.瑞典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效果分析。瑞典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力度比美国更大,从而社会的实际收入差距更小。R·埃里克逊和R·阿伯格所主持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瑞典的收入分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中是最为均等的。他们使用了所谓的“最大平均化百分比”的指标来衡量瑞典的收入均等化效应。从理论上说,为了使低收入者的收入达到中位收入水平,需要从高收入者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低收入者。从高收入者的收入中拿出来的这一部分占高收入者的收入的百分比,就叫做“最大平均化百分比”。按这一指标统计的相关数字见下表:

资料来源:Welfare in Transition:A Survey of Living Conditions in Sweden 1968——1981,P.122。

上表表明,在上世纪70年代,瑞典的个人收入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均等化过程。如果把所有人作为基数来衡量收入分配,情况就更是如此,税后收入的最大平均化百分比由1967年的25.7%下降到19.5%。表明在收入日益平均化的情况下,高收入者收入下降,从而拿出的收入的相对量也在下降。

用一个指标可进一步说明瑞典的收入均等化程度。上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的基尼系数较大幅度的下降,到7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已经降到0.2以下水平,80年代中期略有上升,但也再未超过0.22(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P244)。基尼系数在0.2以下,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个收入高度均等化的标志。而同期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315(1991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

二、可借鉴的若干经验与启示

1.为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进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政府都在较大程度(进一步又有差别)上介入了再分配,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从政府干预的手段来看,基本手段无非是税收和转移支付,但具体手段的选择和结合上还是有各国自己的特点的。一般而言,再分配程度低的国家(如美国),更侧重使用转移支付手段,并以确保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而再分配程度高的国家(如瑞典),更侧重使用税收手段,通过高强度的累进所得税,首先使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然后再用筹集的大量资金,实现普遍性福利政策,这时尽管政府的福利支出很大,但再分配的效应却比较有限(实际上已无必要)。从根本上说,这都服务于政府的高福利目标。

2.手段终归是手段,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目标的选择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需通过建立起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来实现。对于以市场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国家,在公平和效率的权衡上,强调效率优先,强调市场分配的作用和个人的差异,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机会均等和平等竞争,再分配的目标则是有限目标,其干预的范围和力度必然是较小的。对于以普遍性的高福利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国家,在公平和效率的权衡上,强调公平优先,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注重再分配,福利待遇则注重国民身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享有上的平等,建立收入均等化的公平社会。

3.即使存在政府和市场的权衡,政府在某些福利的提供上也并不总是不如市场有效率,为了缩小真实收入差距,政府的干预有时不但有利于公平,也同時有利于效率。例如,德国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以GNP的11%左右为99.5%的人口提供了医疗费用和疾病保障,是一个政府干预成功的典范。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美国健康保险制度,1993年花去了GNP的14.6%(政府占其中的40%左右),但却有3700万人口,即18.5%左右的人口没有健康保险,因而是不经济的。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看,德国是1287美元,美国是2566美元。

4.虽然西方国家通过再分配手段干预收入分配取得了成功,但不能忽视市场的有效运转。市场初次分配的规范化、有序化为再分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西方国家大都存在强大的工会,在维护工人的利益,特别是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导致了更小的工资差异,这都为政府的有效再分配创造了条件。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既有再分配乏力的问题,也有市场运作不规范、初次分配混乱的原因,甚至后者更为严重,因此,整顿市场分配秩序,也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5.科学有效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一个难题,但又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美国一直比较注重分配政策的效率方面,但美国也一直保持了15%左右的高贫困率,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瑞典将社会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但也出现了资本外逃,人才外流,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下滑,财政出现赤字和通货膨胀等比较严重的效率问题。德国相对较好地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但局部性的问题也不少。这都提示我们,政府在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时,一定要统筹兼顾,综合权衡,避免出现大的政策漏洞或经济和社会的失衡。

6.在实施政府干预时,要注意区别不同级次政府的功能,充分利用各个级次政府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一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协调有效的干预机制。例如,在美国,税收再分配的权力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资金也主要由联邦政府支出,但具体的管理则多由州和地方政府执行或联邦与州政府共同执行。在瑞典,基本保障和福利由中央政府提供,更高的保障和福利则由地方政府负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策的有效性。

9.浅谈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篇九

摘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色彩。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饮食文化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浅谈一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中反映俩个地区具有的不同文化特色。

注释:“名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味:就是味道,味蕾。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味道的重要性。

世界因差异而美。因为差异,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自然而言,中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饮食文化。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成就了多姿多彩的中西文化。

10.西方国家的祝酒贺词 篇十

[关键词] 新世纪 西方国家 维和行动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87.06

国际维和行动(简称“国际维和”)是联合国、区域性组织、自愿国家联盟以及主权国家 等行为体所实施的一切维和行动的总称。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是国际维和行动最早和最主要 的参与者,联合国则是它们参与国际维和的主要平台。冷战结束后,由于武装冲突的数量急 剧上升以及维和行动的职能日益多元复杂,联合国难以独自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任 ,区域组织和自愿国家联盟在国际维和行动中异军突起。西方国家“领导”世界的愿望强烈 ,它们凭借雄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区域性组织和国家联盟(包括临时性联盟)为 平台,积极通过维和行动谋求对全球事务的主导地位,成为国际维和行动中最有影响力的力 量之一。

择重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联合国已先后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展了10项维和行动,这些行动的 实施,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再次进入高潮。根据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官方网站的统计,截至 2008年10月31日,联合国为维和行动部署的军警总数达到90243人,其中军事人员78118人;而在1999年12月,联合国为维和行 动部署的军警总数和军事人员总数分别只有18460人和10025人。[1 ]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部署的军警人数成倍增长的同时,西方主要国家对联合国维和行 动的出兵数量却大幅度下降。2000年12月,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军事人员和警察最多的15 个西方国家共计派出军警人数12448人,其中,军人9646人,警察2 802人。[1]到统计截止的2008年10月31日,这15个西方国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 遣的军警总数急剧下降到6123人,军人和警察总数分别下降到4691人和 1432人,军事人员的下降幅度更大于警察(见表1)。[1]除法国外,其余14 个国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兵的数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法国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兵 人数增加,主要是因为法国向其前殖民地国家的派兵人数较多。

虽然从总体上来说,西方主要国家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出兵份额已大为减少,[2] 但他们 对联合国在不同地区开展的维和行动还是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对于战略优先地区的联合 国维和行动,西方主要国家仍然高调显示其存在,而对于非战略优先地区的联合国维和行动 ,则鼓励他人“出头”。欧洲和中东无疑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战略关切地区,对在这两个地区 开展的联合国维和行动,西方主要国家不仅积极参加,而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3] 事实上 ,西方主要国家向联合国派遣的人员中主要分布在科索沃和黎巴嫩的两个联合国特派团。

在欧洲,1999年6月,经过北约部队78天的狂轰滥炸后,联合国成立了科索沃临时行政特派 团(简称“联科团”),负责承担管理科索沃的临时任务。自成立起,联科团的主导权就始 终掌握在西方国家的手里,作为特派团最高权力象征的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先后由法国 、芬兰和意大利等国的人士担任。联科团四项主要任务中的两项全部由欧洲国家独立承担, 即欧盟负责科索沃的重建与经济发展,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负责科索沃的民主化与制度建设 。负责科索沃安全的科索沃部队则完全由北约国家提供。

在中东,2006年7月爆发的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武装冲突结束后,联合国将驻扎在 黎巴嫩人数不足两千人的维和部队(联黎部队),增加到1.5万人。在联黎部队截至2008年 10月31日实际在位的12733人中,前述15个主要西方国家有5个(法国、德国、爱尔 兰、波兰和葡萄牙)向联黎部队派兵,派兵总数达2782人,而另外12个西方国家的 派兵总数则达到4564人,两者相加,西方国家向联黎部队派兵总数达7346 人。(见表2)

强化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虽然西方国家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出兵大幅度减少,但它们并没有放弃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 主导权,相反,它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强化自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1)发展维和理论,引领维和方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在冷战期间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运转 失灵的背景下“摸着石头过河”的应景之作,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走过了前40个年头。 冷战结束后,武装冲突形势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派遣观察团和维和部队执行单 一军事任务的维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胜任时代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抛出了一个 又一个的理论,来引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方向。一是以安全观念由领土安全向人类安全 转变为借口,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进行人道主义干涉,使联合国维和行动在索马里和前 南斯拉夫遭受失败;在“人道主义干涉”因此失去一定市场后,西方国家又提出“保护的责 任”论,即以保护平民为由,对“失败”国家进行干涉。二是创造了和平行动这一概念,将 维持和平行动、强制和平行动等内容统统纳入和平行动的范畴,混淆了维持和平与强制和平 之间的界限,为其借维和行动之名进行军事干涉巧妙地留下了方便之门。三是,借联合国维 和行动的职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型之机,为联合国维和行动设计了政治改革、安全领域改革、 法治改革等制度和能力建设的内容,以帮助国家重建为名,推广它们的所谓“民主价值”。

上一篇:经典的公路运输合同下一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