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2024-07-07

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共10篇)

1.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一

人才战略时代下的房地产专业人才价值与提升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扩大到提高效率的转变根本之处。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各类人才紧缺的窘境。尤其近期中央政府针对“高烧不退”的房地产业大刀阔斧地连续祭出多项改革与调控,令众多房企深感“雪上加霜”。其中,策划类人才的短缺,更使得各房地产企业在应对此轮宏观调控时显得捉襟见肘。万科日前启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招聘计划,涉及旗下36个城市,所需人才多达600余名,专业领域涵盖工程设计、策划营销、成本采购、物业管理、综合管理等,人才短缺窘境更是可见一斑。

《人才规划》的颁布,对房地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有哪些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8月17日,中国房地产策划师联谊会将联合搜房网,邀请房地产业内权威人士及资深专家,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届时,搜房网将就此次访谈进行全程直播。

嘉宾邀请:

1、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策划师联谊会会长顾云昌

2、中国房地产策划师联谊会秘书长温兆晔

3、泰禾地产人力资源总监马欣

4、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国家高级房地产策划师张会阳

访谈议题:

1、《人才规划》的提出,对加快部署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哪些深远意义?

2、《人才规划》的提出,对全国房地产行业人才培养有哪些促进作用?

3、房地产行业应如何贯彻实施《人才规划》,培养行业高素质人才?

4、房地产企业需要怎样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建立怎样的人才培养机制?

5、作为房地产高素质人才之一的“房地产策划师”这一岗位职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6、此番颁布的《人才规划》中提出,将“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对房地产策划师职业的影响几何?

7、房地产策划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未来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前景如何?

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新政的出台,更加深了这个职位的热门程度。

目前,SOHO中国、中海地产、远洋地产、鲁能地产等知名房地产企业,都十分认同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专业策划人才,并不惜花费重金争相聘请。更将该资格作为评定员工执业能力、晋级提薪的必要条件。

正如缔造了SOHO现代生活方式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我们全国房地产策划师联谊会第二届轮值主席潘石屹先生(微博 博客)所言:“任何一名拿百万年薪的人才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应该是上千万甚至更多,同时,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也会是普通人的好几倍。”当被问及拿百万年薪的人才都具备些怎样的素质时,潘石屹董事长结合自己手下几位年薪过百万的“干将”表示,“这些员工都非常有灵性,通常在面临问题时总是率先想到解决方法;其次,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从性格上看,这些人都比较开放,敢于冒险和创新;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愿意接受新的教育,并取得了行业相关领域最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受“新国十条”影响,现阶段房地产行业处于低迷状态。房企销售业绩惨淡、利润大幅度降低,房地产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出现了“离职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今年3月底以来,房企高管出现辞职、调换等变更现象接近20起。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爆发人事动荡的企业,主要是大型房地产企业。4月以来,龙湖地产首席财务官林钜昌及SOHO中国的财务总裁王少剑亦先后辞职。5月22日,金地集团董事、资本管理部总经理郭国强辞职;6月28日,原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兼上海公司总经理赵汉忠申请辞职;7月5日,金地总裁张华纲请辞。金地集团的离职事件成为这轮房企人事动荡的高潮,赵汉忠、张华纲与金地董事长凌克被誉为金地“三驾马车”,如今已去其二。此外,万科、华润、绿城、保利、合生创展今年以来均有高管离职。

为了应对此次“灾难”,许多地产商纷纷许以高薪、高职位挖人。万科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才招聘计划--“千里马行动”,涉及旗下36个城市,所需人才多达600余名,专业领域涵盖工程、设计、策划营销、成本、采购、物业管理、综合管理等。中海地产于6月底在重庆大学召开了“中海2010海之子预备营公开课”,吸引超过千名大学毕业生参与;另一地产巨头绿城也在上海开始了招聘计划。

这些知名房地产企业不惜重金招贤纳士,纷纷吸纳有谋略、有能力、有远见的高层房地产人才,譬如被称为“房地产军师”的房地产策划师成为了房地产行业最抢手的香饽饽。一时之间房地产人才流动真的可以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为房地产行业增加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房地产业在政策调整下进入冰冻期的同时,上述现象又恰恰助长了员工不满于现状从而跳槽、辞职的势气。各房地产行业 “挖墙脚”的现象频频出现。房地产业内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不堪压力、收入锐减选择投奔更有发展空间、更能获取利润的房地产公司。与此同时,房地产从业人员也纷纷借此机会参加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跳槽风”、“辞职潮”一时间弥漫于整个房地产行业中,这真可谓是在伤口上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策划师联谊会主席顾云昌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幽默的说到:“ 球场上说‘换帅如换刀’,在房产圈中,只要吸纳一个有谋略、有操作能力的策划师,企业销售就能步步高升的例子并不少见。面临新政调控,房地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消极影响的唯一方法就是更多的吸纳能为企业出谋划策的人才。在每年的房地产策划师年会中都会接触很多顶尖的地产商,他们会经常问我有没有我觉得不错的地产人才可以推荐给他们公司,因为公司现在存在跳槽现象,缺乏高层人才。顾会长认为在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证书的前提下,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最好的。

2.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二

当前, 我国房屋建设已进入到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在满足建筑适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又要追求质量的全面提升, 同时还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因此, 开发建设装配式住宅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以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工厂化制造为特色的住宅产业化浪潮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1. 项目拟建规模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PC (Prefabricated Concrete) , PC构件工厂拟建规模可按照产品的生产特点, 结合市场需求和场地状况确定。厂房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预留发展空间”的设想, 在前期主要是规划住宅产业化PC构件产品。

PC构件预制厂为永久性预制工厂, 辐射周边满足区域性市场需求, 项目预制构件年产能为15万m3/年, 满足年装配施工50-60万平方米预制装配式住宅的需要。

2. PC预制构件工厂厂建方案

2.1 厂区规划

根据安徽省内及周边市场规模和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结合拟建工厂规模确定详细规划方案。

2.1.1 依据标准厂区进行布局, 其中长500m、宽171m。厂区整体占地面积约85500㎡。

2.1.2厂区规划中有生产厂房、成品堆场、办公研发楼 (3层) 、泵房、发电机组等, 预留二期建设用地, 包括:公寓餐饮楼 (3层) 及成品展示区以及构件存储预留场地。

2.1.3一期成品堆场面积为21504㎡, 是综合考虑工厂初期产能、需求较小而按照1:1比例设计, 理想用地2:1, 即堆场占地面积约为生产车间占地面积的2倍, 总平面规划中预留了二期堆场场地。

2.1.4厂房设计全长224m, 宽96m, 建筑面积为21504m2。内设置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和一条固定模台生产线。车间依据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和物流方便布置设计。依据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和物流方便布置设计, 分别设置1#自动化生产线用于生产实心墙板或实心楼板, 2#自动化生产线用于生产带保温装饰一体化的墙板, 固定模台生产线用于生产异型及小型构件, 另设置钢筋加工区、保温板加工区、搅拌区、锅炉房、办公控制中心区。生产车间采用4跨 (24+24+24+24m) 轻钢结构, 长224米, 钢筋混凝土独立柱结合连续地基梁式基础, 牛腿钢柱、工字钢走行梁, 钢构件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绝热墙面和顶棚采用彩钢板。

其中1#生产线宽24m, 长200;2#生产线宽24m, 长224m;固定模台生产线, 宽24m, 长200m;钢筋加工区及保温板加工区宽24m, 长152m;搅拌站宽24m, 长72m。。工厂布局按照工艺要求进行, 兼顾投资顺序和扩产的要求。

2.2 产能计算

本工厂年产能拟完成50-6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的预制构件, 按局设计院初步设计的某18层装配式住宅小区, 单体建筑面积9324m2, 预制混凝土PC构件量为3005.69m3 (见表6.2-1) , 那么年产能50万平方米条件下, 需要的混凝土量约为50×3005.69/9324=16.118万m3, 每年按照300天工作时间计算每天需要混凝量为161180/300=537.26m3, 每天按照两班作业每小时需要混凝土量为537/16=33.58m3, 搅拌机按照60%的效率计算, 现场拟配置一台HZS-75型搅拌站, 每小时可生产45m3, 满足每天混凝土需求生产量要求。

混凝土按照C30考虑, 每天需求混凝土537立方, 需求混凝土原材料约为:水泥135吨、粉煤灰57吨、矿粉34吨、砂340吨、碎石521吨、外加剂2.9吨, 搅拌站堆场考虑8天的材料存储需求。

2.3 厂区布置及生产工艺流程

车间依据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和物流方便布置设计。预制构件厂主要分为1#生产线、2#生产线、固定模台生产线、钢筋加工区、搅拌区、锅炉房、办公区等主要区域。

2.3.1 车间内流水线的总体布置

依据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和物流方便布置设计, 设置1#生产线、2#生产线、固定模台生产线、钢筋加工区、搅拌区、锅炉房、办公区。生产车间采用4跨 (24+24+24+24m) 钢框架结构, 长224米,

钢筋混凝土独立柱结合连续地基梁式基础, 牛腿钢柱、工字钢走行梁, 钢构件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绝热墙面和顶棚采用彩钢板。1#生产线宽24m, 长200m;2#生产线宽24m, 长224m;固定模台宽24m, 长224m;钢筋加工区宽24m, 长152m;搅拌区宽24m, 长72m。厂房总面积为21504m2。生产车间地面硬化采用C25混凝土, 厚度30cm, 布料机走行轨、模具自动运行轨道基础均采用C30的钢筋混凝土。地基处理待地质报告形成后进行专项设计。

2.3.2 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 见下图2. 3-1所示。

2.3.3 标准生产线效果图, 见下图所示:

2.3.3 生产线关键施工工艺

(1) 钢筋加工制作:钢筋加工车间分原材料存放区、半成品加工区、成品存放区, 钢筋网片加工胎具, 钢筋加工车间地面采用0.3m厚C20混凝土, 下设0.2m碎石垫层, 存放区设置0.3×0.3×6m混凝土存放台。

(2) 生产线模具划线安装边模:生产线区域设置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一条固定模台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配备27套模具, 共81套模具。在清扫过的模台上采用大型绘图仪将CAD图纸的尺寸精确绘印到模台上, 安装边模, 喷洒脱模剂, 然后将钢筋整体吊装至预制生产线区进行入摸。

(3) 钢筋安装绑扎:采用自动焊接钢筋网, 人工放入生产线模具内并固定好保护层厚度。

(4) 混凝土浇筑与蒸汽养护:通过滑轮运输轨道将模台运送至混凝土灌注区域, 采用混凝土运输系统将混凝土送至配料机内, 开始进行浇筑混凝土, 同时采用高频振捣装置振捣, 自动抹平机进行混凝土表面抹面, 收光, 最后进入立体蒸汽养护库进行养护硬化。每条自动化生产线设置两个立体蒸汽养护室, 共计四个蒸汽养护室, 构件养护时间约8小时后出库。

(5) 预制构件成品出库:预制构件采用出库系统装车出库, 并放置在预制构件存放区, 整个生产过程采用信息化、可视化的监控管理, 形成高度自动化混凝土预制件工厂。

(6) 预制构件存放:预制构件存放区主要分为四个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置桁车进行调运, 剪力墙存放区、平板存放区、异形构件存放区、柱存放区, 存放区地面采用C30砼进行地面硬化, 厚度30cm, 下设20cm的碎石垫层, 桁车轨道基础采用C30砼基础。

3. 厂房设备配置

3.1 厂房主要设备配置:

PC构件厂厂房设备按两条标准生产线施工配置, 主要包括预制构件生产线, 钢筋加工设备、砼浇筑及养护设备, 以及运输吊车等配套设备。

3.2 搅拌站:

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HZS75型搅拌站1座, 在厂房车间内布置, 占地面积24m×72m, 每小时可生产砼45m3, 能满足混凝土生产需求。

4. 建厂工期及劳动力计划安排

4.1 建厂工期:

建厂总工期为8个月, 主要包括:办公生活区施工, 厂房、搅拌站及办公楼、附属用房施工, 室外道路及成品堆场施工, 生产线施工, 生产线安装、调试以及试生产。

4.2 劳动力组织:

各施工队伍、各工种劳动力进场计划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确定, 施工人员高峰期240人, 平均值85人。根据施工计划和工程实际需要, 分批组织进场。

5. 项目投资额与回收期测算

5.1 项目所需总投资额

项目总投资约14294万元, 其中:土地投资费用暂按3584万元考虑 (因建厂地点不同所需购置土地的费用相差较大, 暂按合肥市工业用地2013年成交均价, 28万元/亩单价计入, 用地面积按“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厂建方案”约需购置土地128亩, ) ;土建建安投资约6380万元, 生产设备投资约3830万元, 设计研发投入500万元, 若不计入土地投资费用, 那么项目投资额为10710万元。

5.2 项目投资回收期测算

5.2.1 自建PC工厂施工与传统现浇结构施工成本对比分析

假定本PC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全部由本企业自行安装施工, 通过市场竞标承揽住宅工程, 而市场竞标以最不利的传统现浇结构的市场价来控制中标价, 为此就要对比分析自建工厂情况下装配式作业施工成本与传统现浇作业成本:

说明:1.基于同套设计图分别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设计、施工方式所做;2.基于目前两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工程在招投标中控制价及中标价基本相同所做。

5.2.2 自建PC工厂构件外销利润分析

假定本PC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全部外销, 本企业不安装施工, 净利润20%分析:

经调研, 合肥周边工厂PC构件市场对外销售平均价格按建筑面积报价为1200元/m2, 本项目预制装配化率高, 全部PC构件折算到建筑面积中的对外售价约合1488元/m2, 为此折算价相对提高, 也是合理的。

5.2.3 投资回收期估算结果

⑴按最不利情况, 与传统现浇结构市场竞争, 每年完成50万平米装配式住宅的建安产值计算, 每年可多创造效益约 (1640-1565) ×500000=37500000元=3750万元, 14294/3750=3.81年, 即约需四年饱和施工可收回前期投入。

⑵按全部对外销售预制构件计算, 年净利润1.05亿, 投资回收期1.4294/1.05=1.36年, 即约需要2年饱和施工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3.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三

今后的15-2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和强国,中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中国成为世界汽车重要生产基地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希望全行业通过这次危机,能在开发、采购、制造、销售各环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可利用的国内、国际资源进行研究。通过难得的调整机遇,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今年1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3月20日该规划向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最先出台的规划。对于这个规划,很多专家进行过解读。在此,提出协会对《规划》的理解和思考,供各会员单位参考。

1.《规划》的率先出台,说明了汽车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重视

《规划》开宗明义即指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我们所知,《规划》并不是第一个完稿的,但国务院却首先研究出台。通过《规划》的内容和研究出台的顺序,可以看出政府对汽车产业空前的重视,同时说明,全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苦努力,汽车产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我们可以为之自豪,也应该感到责任重大,因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应该坚定信心

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去年底,国内汽车的保有量为6467万辆(含低速汽车),千人保有量不到50辆,距世界平均水平120辆还有很大差距。国内摩托车保有量为8954万辆,上路拖拉机为1464万辆,其中绝大部分担负着替代汽车交通运输的功能,这说明中国汽车的潜在市场巨大。可以预测,今后的15-2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和强国,中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中国成为世界汽车重要生产基地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3.调整是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全行业要对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和去年下半年的产销下滑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例如,如何应对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把握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带来的影响是否准确及时;采购体系、销售体系能否适应高速增长或市场波动;为什么不同品种、不同品牌在市场波动中抗风险能力不同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次产销下滑并没有造成以往库存大量积压现象,去年12月和今年1、2月,全行业消化了近20万辆库存,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在提高。希望全行业通过这次危机,能在开发、采购、制造、销售各环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可利用的国内、国际资源进行研究。通过难得的调整机遇,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4.国内汽车市场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

希望大家在重视税费减负、汽车下乡、加快更新等近期救市措施的同时,更要重视有关“建立完整的轿车消费政策法规框架体系,科学合理的税费制度,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和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等内容。后者说明,一是国家要建立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不允许限制汽车销售、支持汽车消费信贷、支持二手车市场发展等内容。二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是长期国策,也是汽车产业、汽车产品发展必须遵循的方向。

5.要重视农村汽车市场

《规划》将汽车下乡列为振兴汽车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不仅是近期扩大内需的权宜之计,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汽车下乡仅仅是这一大政策方针的一个具体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汽车市场越来越大且渐渐成熟。去年及今年1、2月交叉型乘用车的热销就说明了这一点。对此,全行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为农村设计制造除交叉型乘用车以外更多的车型品种,并在广大农村建设方便、快捷、实惠的销售、维修网络。

6.要重视传统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

未来10-20年,传统能源汽车产品市场仍是我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对此,《规划》中要求,“自主研发整车产品尤其是小排量轿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轿车产品满足发达国家法规要求,重型货车、大型客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接近国际水平。”目前,各企业对排放与安全的要求比较重视,希望大家同样重视与节能有关的减碳要求。

7.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产品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石油资源有限并可能在15-30年内产生巨大供需缺口,所以我们必须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产品给予重视。对此《规划》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内容包括用财政补贴方法培养规模市场、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重点建设零部件体系、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目前,全行业已就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开展的“十城千辆”计划开展了积极的行动。我们希望各企业在重视市场开拓的同时更注重技术的突破,包括对提高性能、批量化生产技术和低成本生产技术的突破,更多地加强合作,集中力量。

8.要重视提升零部件研发能力

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汽车零部件,《规划》也给予足够的重视。《规划》将“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确定为目标之八,并在主要任务部分明确“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在此,希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能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目的,建立战略联盟,并就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进行合作。

9.关于兼并重组

《规划》将兼并重组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给予重视,希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并且在具体措施中对兼并方、被兼并方和兼并过程都给予政策支持。我们期待实施细则的出台,希望通过政策支持,能够让兼并方感到比建新厂更省钱,让被兼并方感到比单独经营更实惠。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10.关于《规划》的实施

《规划》内容很全面,共包括八大目标、八项主要任务、十一条措施。

4.农村产业规划的方案 篇四

一、创建范围

本方案争创对象为全区所有乡村,69个行政村。

二、创建标准

“美好乡村”根据创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类效应,将村庄创建目标分为五个等级。

(一)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精品示范村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总创建村总数的30%,采用末位淘汰制。创建村超额完成《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本村具有“可学性、可看性、可复制、综合性”等示范引领区域地位,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引领示范项目、模范做法、独到模式等创建工作内容。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二)美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达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产业发展初见雏形,乡风文明得到彰显,乡村治理有效可行,乡村建设美度适宜。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三)美好乡村整洁村:创建村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村庄产业有一定发展思路。

(四)美好乡村清洁村:创建村在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村庄干净整洁;二是基本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有序。

(五)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成功的村庄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将“美好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美好经济”,达到增强广大村民获得感为民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为景美,形成村庄健康持续发展为人和,可以申请申报创建“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

三、准入条件

申报“美好乡村”创建的行政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村庄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创建策划、环境提升专项设计。

(二)村级组织廉洁务实,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高。

(三)美丽乡村经营工作思路明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潜力大,经营有基础,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先进。

四、创建名额

20xx年度拟评选27个“美好乡村”,其中经营示范村3个,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村5个,整洁村5个,清洁村10个。

五、奖励标准

参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六、创建步骤

(一)宣传动员。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鼓励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积极申报。区振兴办根据当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下达指令性申报村庄目录,各镇(街道)向区振兴办报送指令性申报及自愿性申报村相关资料,区振兴办会同相关部门对提出申报的村进行初审,初步确定创建对象。

(二)创建推进。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确定创建对象,各镇(街道)对照创建目标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三)考核验收。区级相关部门对确定的创建对象开展考核验收,形成考核验收结果,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定。

(四)资金拨付(按进度)。分阶段拨付创建奖励资金(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20xx年度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副区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德市旌委办〔20xx〕24号)相关责任部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振兴办,负责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开展创建工作;各镇、街道成立相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二)广泛宣传动员。创建工作要坚持面向群众,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参与进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积极宣传,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5.蔬菜产业园规划方案 篇五

一、总体思路

为持续巩固加强“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调整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坚持种植模式多样化、销售渠道多元化、群众受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绿色生产、品质提升、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化建设、品牌打造为主攻方向,统筹蔬菜品种、种植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生产规模适度、利益联结紧密的绿色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建设内容及评审标准

(一)基地建设。具备一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生产基地(园区)规模露地蔬菜300亩以上(设施蔬菜100亩以上),连续土地流转经营年限不少于3年,生产经营情况稳定。一是选址科学合理,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集中连片,水、电、路设施配套、排灌便利的地块。二是基地(园区)管理规范,制度完善,档案规范齐全,标识标牌完备,各项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环境整洁卫生。三是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基地(园区)配备至少1名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长期开展田间管理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指导服务,并在重要农时节点组织开展生产技术观摩培训,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绿色经营。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实现蔬菜生产绿色发展。未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工作的申报主体一律不予通过。一是选用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苗强苗壮的标准化穴盘苗适期定植,合理安排茬口,根据目标上市时间,科学确定育苗、定植时间。二是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设施标准化建造、轻简化栽培、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粪还田生态种养、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减量增效技术措施,提升蔬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田间操作管理规范,全过程农事操作和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档案记录完整、无误。四是蔬菜商品性佳,根据目标市场要求,明确分级采收标准,产品商品性状优良,唱优唱响“银川蔬菜”口碑。五是采后包装处理规范,有明确的产品品牌标识和统一产品包装。六是.基地生产的农产品纳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管理,落实“合格证+检测+追溯”模式,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近2年没有发生市县区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不合格情况(以区、市及抽检结果为准)。

(三)畅通市场流通渠道。一是坚持品牌兴菜、绿色发展,建设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扩大可追溯蔬菜产品的覆盖范围,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以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园区)为依托,推进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蔬菜分级分拣及包装、预冷处理。三是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目标市场,推动订单农业发展,鼓励商超、酒店、社区配送等经营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拓宽销售市场,构建集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生产销售网络。

三、项目申报及评审

(一)申报:7月初,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愿申报,由所在辖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初选,指导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主体编写实施方案,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综合评定,形成项目档案(包括: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土地流转合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及行业资质、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档案材料)。上年度享受过此类项目补贴的经营主体,本年度不得申报此项目。7月21日前完成项目申报。

(二)初审:7月下旬,企业申报结束后由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经初审合格后,在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点选“农业项目申报”栏申报,同时报送纸质件至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市农业农村局将会同财政局等部门申报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实地检查。7月31日前完成项目初审。

(三)评审:9月份,在现场检查验收基础上,随机抽取专家库专家组成项目评审考核组,组织对项目进行竞争性评审,依据评审考核结果,兑现项目以奖代补资金。9月30日前完成项目评审。

四、资金安排

安排项目以奖代补扶持资金150万元,根据项目申报主体实施情况进行专家评审考核打分,评选出综合得分排名前10家的项目生产经营主体,给予每家15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调查摸底,确定各项目申报实施主体、地点、规模和具体实施内容等,细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项目落实落地。

(二)突出指导服务。项目申报实施单位可自行聘请技术人员,也可由辖区农业农村部门进行推荐。技术人员应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参与各项具体技术措施落实。

(三)加强宣传引导。项目申报主体要在银川市20xx年绿色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设立示范区标识牌(注明实施主体、建设内容、技术负责人、技术指导单位、项目主管单位)。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辖区农业农村部门要选择有代表性、可复制、可示范推广的建设基地(园区)组织进行现场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各种渠道,宣传项目实施的新模式、新方法,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6.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加快耒阳市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农民稳定增收,耒阳市畜牧水产局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耒阳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台了《2017-养殖业产业扶贫规划》和《耒阳市养殖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脱贫攻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我市将在全市辖区内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重点突出40个贫困村,依托湖南新五丰和广东温氏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多家省市龙头企业以及部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场的`示范带动,推行“公司+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并重点发展基础好、地域特征突出、市场空间大、效益好的草食牲畜产业、肉鸡养殖产业、獭兔养殖产业、生物质原材料饲料加工产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7.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七

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 我国国务院出台多项产业振兴规划, 以化危为机, 促进产业由大变强。

在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亦出现衰退。如2008年的GDP增长率由上半年的10.4%下降到3季度的9%和4季度的6.8%。国务院于2008年11月初出台4万亿元的投资来扩大交通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的救市计划和相关措施, 到12月有所刹车并开始回暖, 并保证全年GDP增长9%的水平。

2009年为促发展、保稳定需确保GDP增长8%的底线, 于1月14日和2月4日又分别出台汽车、钢铁及纺织、装备制造产业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便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化危为机, 促进重点产业振兴和加速由大变强。这些规划既从扩大内需以渡过危机的当前实际需要出发, 又明确指出化危为机和由大变强的健康发展方向, 是十分正确的。但考虑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在我国的持久性, 故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出发, 在实施中务必坚持节能环保优先方针, 以保振兴规划的正确实施。本文兹以钢铁产业为例说明如下, 以供参考。

1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中坚持节能环保优先方针的必要性

2009年1月1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指出加快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 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 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具体采取以下5项政策措施:

(1) 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拉动国内钢材消费。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2) 严格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 不得再上单纯增加产能的钢铁项目。

(3) 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培育具有国际竟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优化产业布局, 提高企业集中度。

(4) 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 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专项资金,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调整品种结构, 提升钢材质量。

(5) 调整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 规范钢材销售制度, 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这5项措施非常符合当前形势。2007年我国钢产共4.89亿t, 比上年增长15.7%。2008年从防止经济过热出发, 计划降到增加10.5%。2008年上半年受房地产市场疲软的影响, 钢产增长率仍维持10%左右, 从7月份开始受美次货危机转为金融危机的影响, 钢产量即逐月下降, 由6月份的4694万t降到9月份的3961万t, 并比上年同月下降9.1%, 使1~9月的累计同比增长率仅为6.2%。10月份又猛降到3590万t, 同比下降17%。11月初政府救市计划和相应措施出台后, 当月钢产下降幅度缩小到3519万t, 同比下降12.9%。12月份始回升到3770万t, 同比下降10.5%。但全年钢产仅达5.02亿t, 同比增长52.6%, 距原计划下降甚大, 故2009年仍需继续促进扩大内需以保GDP增长8%的目标。

我国钢铁产业是高能耗、重污染产业, 且在过剩的落后产业能仅20%的条件下, 若因片面理解和控制不当而导致过快扩大时, 则将对节能环保造成不利影响, 如2008年的单位GDP能耗的降低率由2007年的3.66%扩大到4.21%, 并超过“十一五”规划要求年均下降4%的水平, 这除和节能环保优先方针的深入贯彻有关外, 和当年的钢产量受经济危机影响使钢的增长率远低于GDP增长率亦有关, 特别是在危机的冲击下落后的小钢铁率先被迫停产的“奉献”较大。据媒体报道, 目前在政府救市计划和振兴规划的激励下, 由于内需改善致钢市回暖时, 不少停产的小钢铁又在开始复产, 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 则又将产生对节能环保优先方针不利的被动局面。对此, 应高度重视。

节能环保优先方针和另外4项措施的关系亦很密切, 实施时亦需十分注意并紧密结合。

(1) 严格控制总量时必须率先淘汰过剩的落后产能, 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通过合并重组, 既可扩大企业规模, 加速淘汰落后, 又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实施各厂间的专业化合理分工, 改善布局, 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节能环保水平及降低成本。

(3) 在政府支持下加强企业技术进步, 除有利于降低吨钢能耗外, 还有利于扩大高附加值产品而降低工业增加值能耗, 对降低GDP能耗的作用重大。

(4) 发展循环经济, 除可利用厂内余能直接节能外, 还可利用废钢、含铁粉尘等代替进口铁矿石而节能、减污和降本。

总之, 节能环保优先方针对振兴规划的有效实施作用重大。

2在实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贯彻节能优先方针的探讨

在实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时, 既要从尽快渡过危机的当前需要出发, 又必须考虑由大变强的目标, 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优先方针的作用, 具体建议如下:

(1) 在扩大内需方面, 尽量防止已停产的小钢铁复产。2008年GDP增长9%, 钢产量只增长2.6%, 从长远利益和节能环保优先方针出发, 为确保2009年GDP增长达8%的底线, 对钢的增长目标以控制2.6%~3%为宜。并应优先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节能环保优势, 尽量控制已停产的小钢铁复产, 若个别地区因解决就业而急需时可灵活处理。

为了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已对67种规格较优钢材采取减税政策以提高出口竟争力, 但考虑世界危机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加上钢铁产品为两高一资产品致不宜扩大出口的节能环保优先方针出发, 不宜寄以过多期望, 还是把重点放在支持企业开发代进口高级、高价产品较为合适。为此, 建议按上述原则, 将2009年的钢产量指标由有关部门分配下达给各省市遵照实施为宜。

(2) 淘汰落后、限制新建以控制钢铁总量, 作为我国粗放式经济推动节能环保的主要手段, 曾多次应用, 但仍未彻底过关, 故这次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有效解决。自改革开放以来, 建立了系统的节能环保管理制度, 并引入市场机制, 仍未能阻止大力发展小土群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弊病, 1989年起曾被迫进行了治理整顿后刚现好转;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 不少地方领导片面理解发展即速度, 并掀起再度发展小土群的高潮, 使经济再度过热, 1996年通过严格实施环保责任制进行有序的分步治理后效果明显, 使“九五”期间创造了经济增长耗能基本靠节能的历史奇迹。“十五”期间因GDP政绩制代替了环保责任制, 致小土群又死灰复燃而造成能荒, 虽再度淘汰落后而效果欠佳, 造成了经济增长耗能全部靠开发的又一反面历史“奇迹”。据此“十一五”采取了节能环保比GDP优先方针和对指标的约束考核机制后, 2008年始达标。故今后应在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下, 深入贯彻节能环保优先方针, 结合兼并、重组以彻底淘汰落后。

(3) 通过合并、重组不仅有利于淘汰落后以促进节能环保, 同时还是产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如日本钢铁业重视合并重组使5大钢的集中度高达75%;1974年为应对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 开展了节能环保合理化实践, 使年钢铁产能由1.35亿t经淘汰落后压减到1.25亿t, 而节能环保技术则达世界一流水平, 单位GDP能耗仅为我国的1/3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另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 比我国晚4个月开始减产, 全年比计划减产的幅度仅为我国的1/2;重点企业的利润比上年的下降幅度亦仅为我国的1/10。日本充分展示了一个钢铁强国的实力, 值得我国学习。

我国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把提高企业集中度作为主要内容, 并规定十大钢集中度的目标为10年达50%和20年达70%。但由于地方保护等思想的影响致进展不快, 到2007年仍停留在2002年37%的低水平。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 人们产生危机感而加大了合并重组的力度, 如宝钢在合并上海各钢厂取得明显节能环保效果及跨区、跨级合并新疆八一钢厂取得重大经验和效果基础上, 2008年又和广钢、韶钢联合成立广东钢铁集团, 并计划在堪江港建千万吨级大钢代替落后产能。同样武钢在合并省内郑钢和云南昆钢基础上, 和广西各钢厂联合成立广西钢铁集团, 并计划在防城港建千万吨级大钢代替落后产能的改善布局。山东莱钢和济钢合并成立山东钢铁集团后, 又和民营500万级大钢日照钢铁达成合并意向及重点在日照港大发展的计划。钢铁大省河北省在唐钢和承钢、宣钢合并基础上, 又和邯钢合并成立河北钢铁集团, 同时和首钢合资成立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在曹妃甸建千万吨级现代化一流大钢, 为首钢撤出首都作出贡献。唐山市又成立两个民营钢铁集团 (2800万t) , 按河北省规划整合完毕后全省年钢产能将由现在的亿t缩小到7000万t。由此可看出合并重组的重大效果。其他大钢有必要向他们学习并尽快行动起来, 以加速由大变强。

(4) 政府对钢铁产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支持, 应优先倾向于通过合并重组后钢铁集团的专业合理化分工和技术改造。如宝钢和上海各钢厂合并后, 首先将二次化铁炼钢转炉全部停产, 并将供生铁的梅山铁厂扩建为生产热轧板的钢铁厂;接着将上海各钢厂改造为专业化合理分工的先进厂, 特别是上钢三厂, 借从浦东迁往沪北之际建成我国首座COREX非高炼铁设备, 更是跨时代的发展。合并重组技术改造的综合经济效果好, 应优先支持。

8.机制引来人才 人才造就产业 篇八

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一直是广为关注的话题。国家外专局局长季允石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外专局长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力度,……重点支持推广一批效益好、前景好、推广价值大的成熟引智成果,促进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引智工作的深化过程,示范推广和产业化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需求与引智工作起步时开展的人才引进、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活动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异。为了对这一过程进行进一步探究,记者遴选了西南地区的两家中小型企业,也是被列为“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的云南红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桂林吉福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采访。从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他们依托产学研结合发展路径,采取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化模式,为引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成果转化之难难在体制空白

这两家公司有着极为近似的发展路径:都是由中方科研人员在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引进外国专家,然后又在外国专家的介入和点拨下创办企业,最终打开国际市场大门,此其一;其二,各自开发的产品也都是当地原来极为常见的“土特产”——云南安宁市的红梨(当地人称为“火把梨”,因其在彝族“火把节”时成熟)和只有在广西桂林地区种植的罗汉果。早有媒体把这种方式概括为“引进一个外国专家,带动一个特色产业”。

固然,首先呈现出来的是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关系:上世纪80年代,发现红梨市场价值的新西兰皇家园艺研究所当时与云南省农科院共同承担着科研课题;而入股企业、在“罗汉果甜苷”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新西兰专家加思·史密斯和“吉福思”的董事长蓝福生也同样是师生关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来解释这两家企业后来的成功,强调国外人才的引进对推动引智成果转化的启承作用,似乎有流于表面化之嫌。

著名育种专家、云南省农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陶大云指出,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难,实际上是一个体制问题。一个作物品种从通过专家审定、形成成果到大面积推广之间,还应有一个中间环节,即有针对性的示范和培训工作。因为,专家的审定依据只是几百平方米的试验田。如果要形成规模效应,就必须在更多示范点上进行更大面积的示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户看到效果。农业部门也要求,新品种必须形成规模产量后才能进入推广体系。但现在的现实是,这一环节在目前的体制中是一个空白。

体制差异形成人才势能

体制上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记者以为,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某种机制则更值得深究。

现在的“吉福思”副董事长加思·史密斯,是新西兰皇家研究院院士;而“红梨科技”的总经理助理路易斯·戴格先前任职的新西兰鲜花鲜果公司,也是经新西兰皇家园艺研究所引荐后,介入到红梨产业开发之中的。这种“研”与“商”之间微妙而紧密的链接关系,实际是推动引智成果从科研院所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点所在。进而言之,赋予红梨、罗汉果以开发价值的,绝不是某几位外国专家走马观花之后的突发奇想,而是这些看似专家、学者型的人物在市场敏感驱动下的有意所为。他们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还承负着为手中持有的技术、资金寻找商机的使命。这两个成果的产业链也恰恰起始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然后才有了企业的运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的一系列互动。

舒群对新西兰的农业成果转化机制做过一番考察。她认为,新西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他们的水果出口在GDP中排名第四。做育种研究不是坐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做针对性极强的品种开发。开发出来的新品种也不是先通过权威评审,而是第一时间提供给销售商去收集市场反馈,然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种植。因此,新西兰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科研经费大部分不是靠政府划拨,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凡是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种即由企业买断知识产权,从而为大多数科研机构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来源。可见,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

可以说,正是市场化主导的运作机制,造就了像加思·史密斯和路易斯·戴格这样商机嗅觉极其敏锐的人才。他们是一群终生为兑现某种理念而存在的人,习惯于在挑战未知中实现价值。用路易斯·戴格的话讲,作为公司国际部销售总经理、主管国际市场销售网络的他决定到云南之前,处于“墨守成规、毫无挑战”的境况,而“在中国你会发现,待得越久却懂得越少。”这可能就是他能够锐意突破当下境遇的主要动力所在。

此外,“红梨科技”和“吉福思”两家公司所采用的“科研+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成果转化模式,给这类国外人才的技术对接和产业化运作提供了空间。两家公司和科研院所同样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有的股东就是由科研专家变身而成的。同时,企业仍可获得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支持。在基地建设方面,迄今,安宁市附近与“红梨科技”签约的农户有3000多户,红梨在安宁地区乃至整个云南省的种植面积已达五六万亩;桂林地区与“吉福思”签约种植罗汉果的农户为8300户,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

云南省外专局专家处副处长侯楠告诉记者,“云南红梨”与新西兰方面的合作不止红梨开发一个项目。他们也正在考虑红梨之外的更多事情:希望通过路易斯·戴格手中掌握的销售网络,把云南其他具有热带特色的作物,如咖啡、柠檬、澳大利亚坚果等逐一推向国际市场。

而路易斯·戴格則对云南特有的地理、季候环境颇为看好,认为完全有可能把一些畅销的瓜果品种拿到这里栽种,从而打破果品市场的季节性局限,形成价值含量更高的“反季节销售”。他认为,云南有希望被打造成“反季节果品”的种植基地。

路易斯·戴格介绍说,新西兰由于人口基数小,国内的市场开发不可能有太大的空间,因此,果品贸易完全定位于国际市场。这种定位不仅催生了一系列水果的包装、保鲜技术,而且,由于长途运输占据了相当的成本,使果品的零售价居高不下,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走高端化和精细管理之路。他们对销售的水果从种植期的田间管理直到色泽、口味等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

外国专家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限于成就了几家企业,或把几样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而更重要的在于,在他们打造的平台上,为整合和优化包括政府的政策、资金,地方的特色资源和国外的人才、技术、投资、资源在内的各种要素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在,“云南红梨”除了拥有“国家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的牌子,得到引智政策倾斜外,去年还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云南出口型优质红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给予1400万元的经费支持。

体制并行中呈现出的新课题

相比之下,“吉福思”面临的局面可能更复杂一些。蓝福生提出,目前,类似“吉福思”这样的中小型企业最需要的是“引智与引资相结合的方式,以引智为主、引资为辅。”

实际上,这家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成立5年来,融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牵动管理层的神经。这主要是因为,必须在短期内筹集巨额资金,用以收购罗汉果原料。“吉福思”向国外(目前主要是美国)出口的甜苷即由罗汉果提取而来。据说,甜苷作为一种蔗糖的纯天然替代品,在欧美市场每公斤的卖价竟高达300-600美元。但这种物质在罗汉果中含量极少,一般提取1公斤就需要1600-2000个罗汉果。如果按每年生产100吨甜苷,每个罗汉果的收购价为0.6元推算,就意味着必须在收获季节(一般为9-11月)筹集到上亿元的资金。“吉福思”的美国客户大都要求,供货方的产量必须稳定在一定水平才能签订单。蓝福生认为,在短时间内需要投入如此庞大的流动资金,正是罗汉果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所在。

面对这一局面,“吉福思”在国际化融资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去年开始,尝试性地向国外股东出售了少部分股权,从而筹集到相当一部分资金。这一融资活动主要通过“吉福思”的国外控股公司——“新西兰维多利亚生物有限公司”和另外一家投资咨询机构的策划。也就是说,这家新西兰的控股公司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家公司在罗汉果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有关资料显示,它共有6位董事同时在“吉福思”担任董事。这些专家在罗汉果产业创意、甜苷产品的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营销网络构建和美国FDA认证的申办以及罗汉果育种、保鲜、病虫害防治等诸多环节都担当了重要角色。更值得深究的是,这家公司不仅仅是作为重要的人才聘请和融资渠道而存在,它更像是一个无形资产的“吸附器”。“吉福思”董事长蓝福生透露,目前这个公司实际只有罗汉果甜苷一个项目,但它不仅掌握着甜苷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渠道,而且,甜苷的技术专利和品牌——“Puerlo”也直接注册在它的名下。

由此可见,在这些亦“研”亦“商”的专家背后运作的公司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舒群进一步解释,某一品种的知识产权被“买断”后,专利权人就可以在不同国家申请保护;这样一来,该品种以后的转让经营获利和进一步种植、研发都将被独家垄断。

国外资本介入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公司股权的多元化。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分割和利益格局相对明晰,因此交易成本不会太高。陶大云介绍说,西方国家投资研发某个品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达成利益共享,也即科研机构拥有品种的专利权,而投资企业可以分得该品种的商业利润。而国内的情况相对复杂,“科研+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模式下的企业产权还不可能做到十分清晰。比如,享受国家经费资助的研发品种固然可以申请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但不排除在必要情况下被政府强制调用。

9.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九

顾和总结

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人事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大宏伟目标,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十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至2004年底,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人才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十五”人才规划的主要目标提前一年初步实现。

一、“十五”人才规划的执行情况

(一)人才队伍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经营管理人才突破200万人,拥有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年增长率为2.2 %。人才密度达到 29.5%。

(二)人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表现在:一、二、三产业人才从2001年1:12:41转变为2004年1:8.6:48,并且得到稳定发展;城乡人才分布结构不断改善,远郊区县人才总量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是经济、会计、工程等系列专业技术人才,以卫生、教育人才占绝大多数的状态正在发生变化;人才专业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培养和引进,传统产业人才比例减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

业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移动通讯、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汽车及配件零部件制造、智能仪表与自动控制等专业人才不断增加。

(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成倍增长。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到2004年发展到58多万人,是2001年的2.4倍。当前拥有博士0.75万人、硕士4.03万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0.82万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14万人。人才的高速增长,不断满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家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十五期间成功完成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普遍精简,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公务员判断决策能力、驾御市场经济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得到增强。到2004年区县机关公务员90%以上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市机关公务员80 %左右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水平(不含政法系统)。

(五)高级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至2004年我市有突出贡献专家9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34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人员11人。

(六)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提高、比例趋向合理。2004年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授教育时间超过15年,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体学历水平为高等教育专科学历;高、中、初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2001年1:4.4:7.0转变到1:3.4:4.6。

(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每年以超

过15%的速度增长,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74万人,成为首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八)海外留学人员大量落户北京创业就业,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1年至2004年留学人员来京创业人员中办理工作居住证的2839人,落户的 1209 人,2004年落户人员是2001年的1.93倍,达到419人。

(九)外国专家、学者急剧增长。从2001年至2004年每年引进外国专家的人才超过1000人,已经远远超过十五计划的目标。

(十)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成绩显著。本市城镇从业技能人才由十五初期的101.7万人,增加到147.4万人。技能人才所占比重由30%提高到33.3%,其中高级工技能人才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18.2%,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从1.73提高到4%。

(十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人才中介机构近200个,其中非公经济人才中介机构达到58%。国际知名的猎头公司,光辉国际、海德思哲等登陆北京。

“十五”人才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北京人才资源的优势继续保持,为今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长期、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主要做法与体会

(一)领导高度重视,人才管理部门认真落实

北京市“十五”时期人才事业发展规划是第一个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人才资源规划,得到全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要求对“十五”人才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市人事局将规划按时间分解出目标,按任务分解到相关处室,局领导要求落实责任,每年做出专题报告。东城区成立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将人才的规划和开发,引进和培养,配置和调整统一起来,确保有专人负责。顺义区区委主要领导同志极为关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围绕强化引进紧缺人才,深层开发和提升区域内现有人才潜力与素质,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整体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给予许多支持。很多人才管理工作部门和同志,不断了解分析人才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产生的问题,经常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各单位普遍认为实施人才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积极支持;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人才管理部门检查了解,抓好落实。

(二)调整人才结构,促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市人才队伍结构调整主要抓住人才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三个方面。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传统领域,许多老国有企业,针对冗员过多,人才积压和短缺并存的局面,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如:建材集团将员工队伍调整与产权、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并列为企业四项调整战略,化工集团在企业调整、转移、精干、创新、发展的基本方针下,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调整。市政工程总公司坚决实施减员分流,加大人员置换的措施。全市第二产业单位的人才数量有不同程度减少。

对所有制结构调整重点放在支持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我市把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纳入首都人才战略和人才规划之中,制定了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增强与非公经济组织的联系与沟通,改进与完善非公经济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消除各种政策、体制障碍,一视同仁地对待非公经济组织人才。

对专业结构调整重点放在北京发展紧缺专业的人才。“十五”以来,市人事局每年向社会公布北京市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和毕业生供求信息的编制与发布,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每季度向社会公布人才供需情况,以此增强人才宏观调控。各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的不同,在调整重点上也各有侧重。有的单位把加大人员置换作为突破口,积极吸纳引进高校毕业生,吸引急需高层次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如:东城区在保持教育、卫生系列的优势外,将人才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建筑、商贸、旅游、信息和高新技术企业。西城区在旅游、饭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平谷区重点引进金融、贸易、税收、翻译、市场营销、机械制造、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卫生系统的宣武医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具有推动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引进一个人,开发一个项目,振兴一个学科,带出一批骨干,使医院的学

科建设不断提升。从全市情况看,人才结构性调整向良性趋势发展。

(三)转变人才增长方式,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

“十五”前四年全市人才引进的政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单一引人向引人引智并重方向转变,通过提速人才引进“直通车”,畅通留学人员“绿色通道”,全面实施“北京人才绿卡计划”,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引进了高层次人才11300多人,接受外地生源大学生6.6万人。仅中关村科技园一区五园,2003、2004年每年接收非北京生源大学毕业生5000人左右。与此同时为北京现代汽车、北汽福田企业招聘大学生给予了极大支持。近年来在人才柔性流动上,迈出了很大步伐。“人才绿卡计划”的实施,为33400多人办理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很多单位借此招聘与留住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人才。

(四)增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教育培训是我市人才规划的重点工作。“十五”初期我市分别制定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十五”继续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对公务员培训,我市广泛开展了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公务员信息技术及“电子政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及公务员讲英语活动。在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方面,公安局提出“向科技要警力”,“向知识、向人才要警力”。确立了“教育训练工作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民警终身培训制度。组织500多高层次人才参加了国内外培训。

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许多单位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完成72学时的比例已经达到 84.9%的高普及率。从2001年到2005 年,人事局分别编辑《机遇与挑战—加入WTO基础知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树立终生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城市》、《首都发展与人才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教材,每年组织全市范围专题学习培训。为落实《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北京行动计划纲要》,还开展了WTO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我市一轻总公司一是坚持组织企业党政正职定期脱产培训学习,每年举办正职读书班,并组织到外地参观先进企业,学习经验;二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三是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中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四是与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办学,输送55名企业领导进行研究生学力教育,其中有9名党政正职和19名后备干部参加;五是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在职自学,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六是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每年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公交总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协商,采取业余和脱产相结合形式,举办了为期两年的高级经营管理者研修班,学习企业经营战略、现代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19门课程,有85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学习。

(五)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建立完善体现岗位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首创集团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将所属公司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业绩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集团有7个公司实行了内部职工持股,阳光公司实行了高层期权激励的尝试。城建道桥公司为体现优绩优薪的先进理念,在分配机制上设计了向贡献突出人员倾斜的方案。还有的单位给引进的人才、大学生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住房补贴或购房补贴。昌平区在设立“人才奖励及科技骨干基金”的基础上,还增设了“重视人才奖”,表彰奖励在人才管理中成绩突出的用人单位及党政主要领导。

建立完善以经营业绩为重点的经营者考核评价机制。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评价过程中,公共交通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紧密配合,在全系统管理人员中开展了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16项要素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考核以职务说明书中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为依据,按照管理行为评价胜任特征的二十个方面100项要素进行评估,量化打分。侧重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其结果作为开展培训、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的参考。

建立完善公开选拔、择优上岗的激励竞争机制。近年来,各单位普遍积极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单位内部竞争上岗。例如:市政总公司对空缺岗位,利用市场化配置机制,从社会吸引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充实到经营管理和施工技术队伍中来。商业银行几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支行副行长5名,通过猎头公司吸引香港高级人

才2名。北京地税局在干部“能下”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对科级以上干部实行任期制,为解决干部的“出口”进行了尝试。

在实施“十五”人才规划中,我们感到重要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一切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

二是坚持人事人才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职责,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将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重点,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人才社会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促进人才队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在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中逐步发展;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的实践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解决各种复杂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过程中,始终确保稳定是前提,发展是要务,改革是动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三、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实施“十五”人才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北京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首都地区人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北京的中央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实力雄厚,但是分散在不同的条条块块内,不同体制之中。条条块块缺乏内在的联系,体制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人才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与科技、教育、文化等其他优势资源整合程度不高,与其应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

(二)人才分布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仍不能完全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边远地区仍然比较缺乏。尤其是按照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人才区域分布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和行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部分布不合理,第一产业的现代高效农业中,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农业,节水农业的普及推广型人才十分缺乏。第二产业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较大,人才相对较多,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行业人才不足。具有一定规模企业数量稀少,中关村科技园大量弱小的企业,生死变化较快,人才流动变化较快,发展不平衡。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飞速变化,使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更多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知识人才。

(三)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大量分布在教育、卫生等领域,经济建设领域缺乏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尤其在现代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更缺乏领军式的人物。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技能人才需求总量预计为248万人,而现有技能人才仅为147.4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人才需求量为14.9万人,目前仅有5.9万人。

(四)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市人才队伍虽然增长很快,但是高新技术跟踪模仿多,集成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更少,很多关键技术仍是瓶颈。还很难跨越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壁垒。高新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能力不足。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市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事业的发展,在战略思想上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首都各项事业建设上来,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坚强可靠的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完善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继续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冲破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努力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

(二)继续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根据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分类管理的、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首都教育、科技、师资等优势,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创建“学习型社

会”,让更多的人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不断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三)继续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探索建立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有利于发展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子。逐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力,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以法制为主导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机制对改善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管理者和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探索建立公平、合理、多种有效的薪酬分配形式,进一步激活人才的潜能,切实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京发展、兼职、讲学、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鼓励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留学人员或国外专家、学者短期来京进行合作研究。

(四)继续提高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积极稳妥地推进首都人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行业充分自律的新型管理格局。加强调查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

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继续完善人才市场职能,逐步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五)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抓紧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健全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体系,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大力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工作环境。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六)继续加大为非公经济企业服务的力度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人事人才工作要继续扩大服务

10.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 篇十

2010-02-25 11:50:58(已经被浏览3次)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27日表示,我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体实施效果良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均扭转了生产大幅下滑局面。

据介绍,去年此时十大规划陆续发布以来,通过联合重组,我国粗钢产能超过1000万吨大型钢铁企业达到9家,其中宝钢、武钢、河北钢铁超过3000万吨,中铝、中冶、五矿等大型企业跨省区联合重组取得积极进展,汽车年产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企业集团达到5家。

2009年我国淘汰落后的炼钢、炼铁和水泥产能分别达到1691万吨、2113万吨和7416万吨,平板玻璃、电解铝、焦炭、电石、铁合金、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基本完成年内下达的淘汰任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左右,用水量降低8.3%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

2009年十大振兴行业中,汽车产业表现最为抢眼,产销增长分别超过四成,中国跻身汽车产量第一大国。石化、装备制造、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10%。纺织业增加值增速达9.5%,纺织品服装出口占美国市场份额不降反升,由2008年的34.5%上升到目前的38.6%。电子信息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增加值同比增长5.3%,但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38.8%,手机增长9.8%;彩电增长9.3%,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85.2%,成绩不俗。

上一篇: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下一篇:石化安全生产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