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断舍离美文(共15篇)
1.人生断舍离美文 篇一
断舍离的情感美文
从昨天晚上,脑子里这三个字就无厘头的蹦了出来,我使劲的想,怎么出来这么三个字呢?是老舍还是巴金写的三部曲吗?后来想起来了《龙虎狗》。难道是《断魂枪》的断?《离魂记》的离?老舍的舍?迷迷糊糊的没有答案。问了问度娘,说是日本的山下英子写的书《断舍离》,意思是: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开始是写物品收纳,后来延伸了。现在都成了一个系列了,从物断舍离到心的断舍离。
其实我知道这两晚上有些失眠的缘由——断舍离嘛!有些更深层的骨子里的东西、情感的东西、血脉的东西都无力回天的断了,一些表象的东西还不好断吗?把自己的`一大段、一大段的生活都进行了选择性删除,还能不好舍吗?把自己的日子裁剪的零零散散,只随身带着一支简单的行囊,把灵魂清空再重新注满,还能不好离吗?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是所有没有尝试过的人绝对不会理解的。
这几天喜欢上了《红颜旧》这支曲子,主要是他有几个字眼,很入我心。其一,“红颜旧”这三个字,令人徒增感怀伤逝之意。“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岂料再相逢,却是江山未老,红颜旧!红颜旧,君发亦斑斑!一个旧字,如时光电影,黑白交织然后转瞬白头。其二,思君不见倍思君 别离难忍忍别离。这句词写的很有水平,格式上就好,相思之意、别离之苦还有什么比这一句“别离难忍忍别离”更写真?然后这第一个“忍”字本就忍不住了,第二个“忍”字还要依旧去忍,忍字头上,是一把刀!相对于忍相思之苦、别离之苦,忍气吞声就简单多了。今早醒了,读了一篇鸡汤,说“不去恨,但却绝不会忘”,很有点意思。其实,这就是断舍离了!
江山易老人易老,还收藏着那么多的负面情绪做什么呢?把美好留下、相思留下、别离苦也留下,把那些不值得去想、不值得去留、不值得去怨的统统断舍离。行囊轻了,才更好的上路!负的重了,如何看风景?一直在想“格局”这两个字,可能在有些人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这两个字眼。一辈子蝇营狗苟,就像《庄子》秋水篇里的鸱。
佛说放下,其实就是断舍离!佛还说舍得,有舍才有得!该断的早晚要断、该舍得早晚要舍、该离的早晚要离,那么何不干脆点!
2.她们这样“断舍离” 篇二
整理重点:衣服/数不清的纸袋和塑料袋
“很早之前我就整理了好几包旧衣服,打算送到旧衣捐助点,但一直没有行动,都堆在衣柜里,塞得满满的。看了此书,我果断拎着三大包衣服放在小区的垃圾桶边,不消三分钟衣服就被人捡走了,心里既轻松又愉快。”
“我发现原本看起来挺干净整洁的家,其实一直堆满着垃圾,在厨房的角落、柜子的角落、床底都塞满了各种纸袋和塑料袋。这四年来,我不断囤积各种袋子,大的,小的,塑料的,纸质的,食品袋,超市的环保袋,商场的购物袋……我总是担心没有袋子用,可是囤积的袋子比用掉的袋子多得多。通过断舍离,我收拾出三大包垃圾袋,估计有300个袋子,难以想象我一直和这些垃圾生活着,而且还为此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因为有的袋子我还折叠地整整齐齐的)。以前,男友让我丢掉这些袋子的时候,我总是不愿意,总说,以后可以用的。看着丢掉的垃圾袋很快就被别人捡走了,我的心里还很不舍,但是却很坚定:我不要再做那个攒垃圾袋的女人了!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断舍离的原因,它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华丽的文字,却让你充满行动力,让你认识自己,看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让你改变自己,爱惜自己,活出一个更轻盈更自在的生活姿态。”
小狐狸:“断舍离”让你斩断那些不纯粹的、伪装的“恋”,还原你一个纯粹的世界。”
整理重点:别人(包括旧情人)赠送的礼物
“我是个完全无法丢弃物品的人。对我来说,每件物品都充满了沉甸甸的回忆,似乎只有好好地收藏它们,让它们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依然保持原来的样貌,仿佛才是对物品们深刻的爱。于是,我的东西越积越多,几乎占据了我的大半生活空间,我在逼仄的空间中穿梭,也在不断积累的物品里变成了一个“恋物癖”。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在这样持续“持有”的过程中,也在渐渐失去什么。”
“我总觉得,无论是恋爱,还是恋物,只要动用了情感,所有的行为都值得被允许和被理解。然而……被喜爱的物品,其实与恋人一样,是必须认真且慎重对待的。一个物品若长久被忽视,即使它真的承载了某些情感,也会在你长期的忽视中被渐渐消灭。”
“我试着开始整理占满我房间的物品。丢掉了不会再穿的衣服鞋子,丢掉一些看似有用却从未用过的日常用品,将不再看的书和杂志或卖掉或送给喜欢他们的朋友……我竟然在一晚上丢掉五袋东西。而之前被塞到爆的空间,终于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露出了它该有的面貌。我才意识到,我的一些观念,也在慢慢地被改变了。”
“我想,真正的“恋”,必须是经过时间萃取后,还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坚定。那是一场面对,是赤裸裸的,抛弃掉任何掩饰后的坦诚以待。你必须直面对方的本质,丢掉所有外界的伪装和粉饰,然后让自己说出一句,你还是很喜欢和它在一起。这样的“恋”,才是真正的恋,是值得永存的恋。”
“原来我们曾被那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恋”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在“断舍离”之后,我才得以腾出空间,站在开阔明亮的空间里,去享受真正适合我的“恋”。太近的距离,往往只能是沉溺,而不是理智的爱。”
““断舍离”并不是残忍的抛弃,相反是一种勇敢,它让你丢掉懦弱的、胆小的自己,成为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的勇士。它也不是无情,相反却带着一种温柔,让你在舍弃之后,更加珍惜被你亲手留下的人与物。 “断舍离”其实并不是悲伤的告别,而是一次与自己以及与被留在你世界里的人与物的崭新相遇。”
SOFIA:“自己所拥有、所使用的东西,也代表着对自己的定位和认可。”
整理重点:衣服
“事实上,我的东西,尤其是衣物,档次参差不齐,既有Prada、Ferragamo、D&G之列,又有DIESEL、Timberland、MAX&Co.、新秀丽、Furla之流,更有一大堆无名无姓的某宝廉价货。某种程度上甚至觉得窝在家中时,廉价货更加随性舒适,不怕搓揉。”
“曾经我妈看着那件因为腹部有个小洞而被扔的羊绒衫,说补补还能穿。我蛮激动地问她,谁还穿补过的衣服出去啊,既然不穿,放在那里也占地方啊,明明有新衣服,干嘛还留着旧的呢。如果我不立即下定决心,没准儿明天还会反悔,真的会让我妈补好了,然后继续收藏在家里,只是,依然不穿。”
“断舍离所依据的标准是自身,是这个物品和自己之间是否有必要产生关系。而不是因为这个物品本身,例如可能有用而选择留下。自己所拥有、所使用的东西,也代表着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和认可。我真心希望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都能精简起来,优而简,以质而非以量取胜。”
D君:“我终于想清楚了不能清理的原因是:恐惧。我对于自己,内心其实非常的没有自信。”
整理重点:书 /衣服
“最开始,我是切实地受困于我购物狂的恶果,所以一心只想着“丢东西”。丢了一部分以后,我有了两个感悟:“东西太多了!”,“丢到一定程度的话不是又要买了吗?”
“后来我才发现搞错了重点: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数量不是重点,自己的需要才是重点。我意识到我对自己的很多事情没有清晰的定位,例如穿衣的风格、阅读的风格、做事的风格等,也就是说,我对自己其实并不了解。”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我处理了2抽屉的衣物、近一半的护肤品和彩妆、1/3的鞋子,还有各种零碎东西,但我生活的环境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并且我一直没意识到这点,直到上周末,我下班回家走进自己的书房,发现书桌的桌面连个放包的地方都没有。”
“我不是一直在“舍”吗,为什么书桌还能乱成这样?”
“依照《断舍离》,我再次认真清点自己的物品,发现自己没有预想的处理得多的原因很简单:很多东西,例如笔,如果慢慢用,估计几年后也能用得完,所以在处理时就会默默把它们放在清理名单之外。到这,我才明白书里强调“现时”的意义。”
nlc202309040927
“我用周末2天的时间再次清理我的房间,基本丢了书桌里2/3的物品,然后按书里的标准重新摆放,生活真的顿时轻松了!并且真的不太会有再变乱的可能。”
“我震惊于清理的效果。然后看见旁边4个满满的书柜……但我很难能下手清理。我站在书柜前一个晚上,问自己:为什么不行?它们都是好书——定义下“好”:名著,应该留吧。诗词,也留好了。经济学,真的还要看?心理学,之前看得还记得多少?社科类,真有必要读?旅行类,好像已经没兴趣了吧?英语,真的需要这么多本吗?日语,还打算学吗?
“整个晚上我都在纠结,没有结果。我知道唯有文字能让我真正冷静和深入思考。而现在,我终于想清楚了不能清理的原因是:恐惧。我对于自己,内心其实非常没有自信。大学四年过得非常懒散,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荒废了四年时光,所以一定要努力追赶、拼命学习。书于我,意味着知识。买书在潜意识里,意味着得到了知识。所以清理书,就是在清理知识,清理让自己更好的可能性。而这,基本就等于“剥夺自我”。”
“对于截至目前的清理活动,我的感触很深:
1、知道一个道理和使用一个道理真的完全是两回事。所以,读书真的要“用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感悟。
2、也许在这个世界生存并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只要能真正吃透几条就行。例如断舍离的道理,如果真正掌握并运用在各个方面,那么,肯定至少能在“物”的方面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生将减少多少烦恼和麻烦啊!
3、由以上两点可以推断:书真的不用读太多,但要读经典,然后不断地体验、重复、深入思考和触类旁通才是王道。
4、清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丢掉了包袱,重新发现了自己。”
王路:“要想从根本上同往日告别,卸下心上的枷锁,关键不在断掉舍掉一些物件,而在断掉舍掉物件包含的故事,承载的心情。”
整理重点:过往
“可是,故事被蚀刻在心里了,哪能那么容易断掉呢。纵然物件丢弃,心上的刻痕还在。终究是无可如何了。假若心上的刻痕能被岁月风干抹平,物件的在与不在,丢弃与未丢弃,倒也无关紧要。”
“《红楼梦》里,贾宝玉吵着嚷着林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惜春打小想着将来长大了剃掉头发做姑子,妙玉也一直住在栊翠庵,可他们却都不是天生禀赋里就有一段“断舍离”意思的人。有这个意思的人,倒是薛宝钗。为什么?因为宝钗的房间符合less is more的精髓,连贾母看了都叹“太素净了些”。一个真正简洁明净的人,天生也不存在要断要舍的困扰。因为他的生活中本没有太多的繁冗之事耗费心力。正如慧能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是呢,断舍离是为那些因为物品过于丰富而带来了烦恼的人准备的,我等考虑这些问题,有点为时过早。故而,断舍离之难,第一难在要有东西可断可舍,秃子出家,自然不必提“削发”二字,穷人也不宜在墙上贴“俭以养德”来粉饰。第二难在要硬下心来敢断敢舍。毕竟,同过去的万千牵绊告别,同周遭的纷纭人事撇清关系,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事。”
3.《断舍离》 篇三
收纳保存并不是停滞状态,应该是断舍离的新陈代谢。
隐形的贪恋,在我们眼前显形、悬浮。“那么,首先清理穿不着的衣服吧。”从有形世界开始,这是我们放下心中贪恋的第一步。
心中的贪恋一直不断地抵抗,好像在衣服上已经生根发芽了似的。
即使某些东西不曾拥有,我们也能生存下去。即使如此清贫,照样能够生活。
当我意识到有些东西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必需,不合适令我不舒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开始脱故孽新了。只有发现并清除这些不是必需、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后,我们的生活才能消除阻塞,回归正常。
只有被温暖的阳光照射,被清爽的风儿吹拂的家,才会弥漫与众不同的气氛。
我们首先要舍弃冗余物品,疏通生活阻塞。
除了必需品,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再买了”。“绝对不能再弄一大堆用不着的东西”。只有空间与物品的量保持相对平衡,且收拾得干净利索,身体上和心境上才会觉得舒畅。不要还没开始就放弃。
有些不必要的东西不管看起来多么诱人,只要不能带给我们幸福感,就不具备购买的价值。
虽然有人主张“明天的事情明天做”,但我还是觉得今天做比较好,这样既不会太费力气,也不会感到有压力。
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完全呈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自己,所以连自己都迷恋上自己。当你丢弃第一件东西时,人生的转变就开始了。
断舍离就是把那些不必要、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隔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我们与这些物品的关系的过程。
所需品达到最低量,展现功能美。与物品和谐相处,严格挑选后再入手,熟练操纵物品,并物尽其用;把能丢弃的东西降到最低限度,尽情享受满足感和充实感。
无休止的把东西搬进房间,使我们动弹不得。
物超所需。
严格来说,收拾整理既不是收纳东西,也不是清扫卫生。
丢弃东西与打捞河水中淤积的垃圾极为相似。
空间内物品的绝对数量必须缩减。想要摆脱烦琐冗余轻松生活,首先必须毫不犹豫地、毫不吝啬地丢弃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当所有东西被精简严选之后,你都无法想象身上的压力减轻了多少。
杂物多了,能量自然会被消耗。
每当看到家里那把用不着的损坏的椅子时,心里不由地嘀咕得找个时间修理修理了。但是却并不行动,连续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是如此,这种状态被称为“能量消耗”。不做些什么,我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能量会如抽丝般,在不知不觉中被杂余物一点一滴地掠走。
如果老是琢磨“不能不整理收拾了”,但是却怎么也行动不起来,就证明我们现在正处在被一个被物品支配、物品占据生活主角的状态中。
丢弃只有在“因为还能使用,所以继续使用”的情况下,才是真正可惜。“虽然不再使用了,但是还能用就继续留着吧”可是“物品占据主角地位”的思维模式。
可惜的正确用法应该是为遏制拿取毫无用处的东西,而不是针对禁止丢弃的东西。当代缺乏“居住空间教育”。要学会放弃“东西越多越好”的价值观,尽量只拿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培养身边无废物的好习惯。
我们的房间,不是用来储藏从他人处得到的礼物的,而是让自己身心愉悦、生活舒适的私人空间。
不必要的东西坚决不留的选择、决断。
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谁都会在已经构筑起来的生活中不自觉地打转。如此一来,我们往往就会渐渐远离内心真正渴望的梦。为了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重要的是要作出与之相符的选择、决断。
“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即使消耗能量也要维持现状吗?还是选择更加轻松,更加幸福的人生呢?何不试着再一次自问,并作出决断呢?
不是按照“能用、不能用”,而是根据“还在用,不再用”来划分的。
无机物不会发霉,所以丢弃时间完全由自己下定决心,它不会自己跳出来。把已经忘记的、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当做“发霉的东西”吧。东西的价值体现在被使用,让那些不再 用得着的东西成佛归天吧。
看不到的收纳:7成;看得见的收纳:5成;用来展示的收纳:1成。
一直以来,我拼命保留垃圾的可怜事实被充分的暴露出来了。
无机物:设立一个“如若什么时候之前不使用就要扔掉”的原则。
将物品缩减到使我们情绪稳定、放心的状态,摆脱那些带给我们肉体压力和精神压力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精简挑选东西时的一个标准。
百货店就是我远处的壁橱。削弱自己“所有东西都要持一份”的执着心态,身体和精神也都愉悦了起来。
“如果我今天就会死去的话,该怎么办?”做好一个任何时候离开都无所谓的心理准备。真正重要的东西已经刻进心里、写进灵魂了。
收纳不是为“收进里面”,而是为“容易拿出来”。
物表心声,物控心境。
禁止贪恋无用之物,享受无垃圾生活。
即使无法平衡,也能活出自己的风格。即使没有很多衣物用来打扮,也要呈现出属于自己的类型。没有必要把所有知识都会聚在脑海里,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帮助。我已经具备人生中所必要的东西。
当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用别的东西将其满足直到否定为止,而不是放弃它。其中有酒精、赌博、他人依赖、购物、吃饭等,表现因人而异。虽然不是病,至少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人们掩饰内心寂寞的替身。不仅是内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实际上当有不愿面对的,憎恶的东西时,也会为逃避现实而对某种东西上瘾。
当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时,理想的自己很健全时,自然就会爱上这样的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选择。
正因为每天都用得着,才应该使用那些能带来好心情的、高档的东西。
真的非有不可吗?
如果不过度依赖物质,而是分点能量选择信赖那些无法看到的相互作用或紧密联系,我们的人生将会处处有无可替代的“安心”来访。
4.读《断舍离》有感 篇四
前不久,我读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即断舍离。这三个字读起来,铿锵有力,似乎还带有一丝禅味儿。“断”指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指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指通过不断充分的“断”和“舍”,最后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使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的状态。
全书由家居整理所获得的“怡然自得”的体验,去净化思维,改变人生。其实,如果用“断舍离”的理念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现一节课就如同一个有限的空间,其中也会有各种无用之物和到处泛滥的“破烂”。只有学会“断”和“舍”,才能让整个课堂因为自由而充满活力,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达到“离”的状态。
一、“断”――断绝低效提问,优化学科任务
英美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师提问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提问需要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百分之六十的提问需要回忆知识点,剩余百分之二十的提问则毫无效果。在我们语文课的教学中,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这类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大量存在;有时候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展开。为了贯彻新课程师生交往互动的理念,我们有时会刻意迎合,营造出师生一问一答的和谐课堂,但是只要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大部分的问题流于形式,并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引导,随声附和的回答也无法反应思维的深度,甚至造成部分学困生浑水摸鱼,掩盖了真正的“无知”。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断问,要把握好提问的节点,在关键处设问,鼓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充分思考,以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重点。
二、“舍”――舍弃无用背景,完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策略,可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不符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形式;创设的情境局限于课本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适当“舍”情境。要舍弃那些“变味”“走调”的情境,创设联系学生实际的情境,创设结合教材实际的情境,创设依托事实动态的情境。
三、“离”――脱离单纯手段,革新授课模式
多媒体教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具有多重优势,它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主动性。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如果使用度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上课时候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没有板书,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堂走马观花,看似热闹,实则糊涂。《断舍离》让我明白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一种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手段,它的运用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反,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的完善和补充,我们应当发挥其优势,使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停下课堂中那些看似绚丽多彩的独角戏,那些渲染过多的“无用艺术”,静心去思考,去阅读,去感受……这才是充盈内心的需要。
5.《断舍离》读书笔记 篇五
诚然,人的一生就仿佛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跋涉,从某个层面上说,整理生活中的包袱与整理人生中的包袱是相同的,要想行得远看得多,就必须精简包袱,将“断舍离”贯彻到底。
“断舍离”的重点,就是明白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渴望。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就深谙这一道理。梭罗在短暂的一生中试图鼓励人们简化生活,不为繁纷复杂的世象所迷惑。他毅然舍弃了光鲜体面的工作,只携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宁静安然,梭罗在那里自耕自种,自饮自食,过着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外物的纷扰,这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正是因为梭罗认准了这份渴望,毅然舍弃了多余的事物,才收获了这一方清澄。
“断舍离”能为人带来安宁,同时,它也是排除干扰,潜心专研必不可缺的法宝。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日光不经透镜曲折,集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将心思分散于他物,就无法达到至臻至善的境界。钱钟书一生专注学问,对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额聘请,他不为所动;对于读者的采访求见,他果断拒绝,他仿佛是名与利的绝缘体,树立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标杆。试想,倘若他随大流去追名逐利,又如何有那么多著作问世?
只是,道理虽然简单,行动起来却十分困难。明明是负重易疲惫,放下一身轻,可又有多少人仍然拖着沉重的行囊在世艰难行走?或许是因为欲壑难填,或许是因为杞人忧天,或许是因为留恋过去……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们应当明白,历史长河中,我们仅仅是沧海一粟,一切琐碎的、多余的、迷人的事物,终究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我们又何苦让它们再加重我们负担呢?
6.理财也要“断舍离” 篇六
按照书中的说法,“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指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指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我感觉,这三点很像禅宗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样修行下来,虽然不可能顿悟某种立刻挣大钱的办法,但确实能让人在处理金钱事务的时候更加心平气和。人生苦短,理财是一件小事,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该等到有了钱再去做。
首先是“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那个“谁穷谁光荣”的年代,理财是国人想都不会想的事情。改革开放后,人们赚钱的意识开始觉醒,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股疯”,但真正赚到钱的只是极少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除了存款和国债外没有太多理财途径。直到近几年,人们手头有了更多闲钱,投资理财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于是很多人开始埋头研究股票、基金、贵金属等投资渠道,力求让自己的资产“一年翻番”,有的甚至为此而忽略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工作、仅靠投资来获得家庭主要收入的状态,叫做“财务自由”。这当然是每个人都梦想达到的状态,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工薪阶层仍然需要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去挣工资养家。所以,要断掉靠投资发财的念头,认清理财的目的——实现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要舍本逐末。
其次是“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再对理财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后,你大概会把眼光放在那些风险较低回报又比银行存款高一些的理财产品上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市场也认准了这一需求,各大银行和网站都推出了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很多人又开始为此感到焦虑了,天天去网上刷各银行有什么新的理财产品开卖;哪家网站新推出“XX宝”,就赶紧跑去研究;自己前两天刚把所有存款买了一个年化收益率5.4%的产品,今天发现又出来一个5.5%的,就痛心疾首……理财重在规划个人的长期财务状况,不该因为这点小事就心神不宁。要舍弃“我一定要买到最好的产品”的想法,买了就不要后悔。况且,在这个竞争如此充分的市场,理财产品之间的差异不会有多大,占便宜和吃亏都很有限。
最后是“离”,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离”不该是低层次的拿钱不当回事,应当是精神和情绪上不被金钱控制。我认为,理财的最终目标,是树立健康向上的金钱观。能规划好现在已有的收入,该享受的当下生活不要亏待家人,该保障的未来也能存下一份使你心安的储蓄;让金钱不至于成为生活的负担,驾驭金钱而不是被金钱驾驭,让挣钱的动力去促使自己更努力地工作和更用心地生活。钱是挣不够的,也是攒不够的,收和支的平衡只能靠自己去把握,理财师能教你方法和工具,但是没法代替你去感受生活和家人的需求。在资源约束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是理财师的手艺,在金钱约束下实现幸福最大化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修行。
7.《断舍离》读书笔记 篇七
学会在各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关系,将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这便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自在力能让我们获得以真实的自我充分享受人生的能力。
所谓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
·自立:辨明关系的本质,面对任何事情,都能采“自己提出要求,自己开始行动”的姿态。是以自我为轴心的我。
·自由:正因为已经确立了自我轴心,必要时,也可做到以他人的观念为轴心采取行动,灵活应对。是临机应变的我。
·自在:不被善恶、正误等二元论或其他不必要的观念左右,接纳本原状态下的思维、感情、感觉,胸襟宽广。是能够俯瞰的我,以及对伟大的事物心怀感恩的我。
从中获得的自在力是:
·一种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力量。使我们在必要时邂逅必要的知识与人际关系。并带来一场生活革命。
·一种让我们在好运中得益,在厄运中学习的智慧。
·一种令我们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与期待。实现心中真正渴望的力量。它让我们成为决心与勇气兼备的乐观主义者,积极参与(提出要求、意见,奉献)自己。周围和社会的事务。
□那么,烦恼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人做各式各样的期待。面,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反馈回来的结果往往并不符合预期。如果能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烦恼自然相应减少,可做到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却那么难,这就是人性。
□造成心灵的耐力水平、免疫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以下三个—一
·自我肯定感的欠缺。·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自我限制。
□通过对物品这个心灵的外显的精挑细选,获得开放流通的精神状态。
切勿思考过度,光说不做。问间自己,是否对外界的信息囫囵吞枣,处于以他人为轴心的状态?又或者,是否已经对某件事物过分在意,以致疑心生暗鬼?当前,自己的身体.是否愉悦,心灵是否得到了滋养?“莫信、莫疑,去确认。”
□想改变命运,自由自在地度过人生,需谨记以下三个要点:
·丢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事物——实践断舍离。
·喜欢自己——自我肯定。
·人生虽偶有艰难,但依然充满乐趣——俯瞰和解释。
□当你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是思考该如何改变环境时,如果对现状持有否定态度,那么这种否定态度将对心灵产生更大的影响。,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对现状的不满上,习惯于“部怪这个,才实现不了愿望”的消极思维,说明你正处于视点低,视野狭隘的状态。因为你将自己束缚u那个环绕自己的狭隘世界之中,才看不到那些幸运的部分,要感恩现状,将焦点放在希望上。
8.《断舍离》读书笔记 篇八
推荐序名为《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读到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东西越难得到,比如说阿鹏就特别想挣钱,但总是挣不到”。佛学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才是脱离苦难的开始吧!
这个题目同样让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最有效的做法是扩大影响圈。而“放下”这个词,应该指就是“关注圈”,只有放下关注,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影响圈的事,才有机会得到。
9.断舍离:不只是生活术 篇九
在经过物质上的初步断舍离之时,人的思维也在经历断舍离的过程,摒弃“越多越好”的执念,获得和这个物质世界抗衡的力量。
生活往往被注入不同的智慧,当我们感到困惑、停滞不前,也许应该好好考虑为生活做减法的整理术,拨开物质的迷障,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日本是一个善于整理、收纳的国家。就像具象的城市里一尘不染的街道,行色匆匆却井然有序的行人,抽象的一丝不苟的企业文化,都在彰显着这个国度的严谨和一丝不乱。日本的家居整理收纳术也早在几年前就掀起了一股生活新风潮,日系的整洁、简约成为不少人在家居设计与布置时的首选风格。
而近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断舍离”,同样诞生于这个有着整理、收纳传统的国家。如多数人一样,笔者在初次听到这个陌生词汇的时候,也以为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又一种日式收纳术。但在读了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7月)之后,方知如果只是用“收纳术”来概括断舍离的内涵的话,是过于简单而片面了。
将“加法”变成“减法”
山下英子自称是“杂物管理咨询师”,从字面上看,似乎就是一个与物品的收纳整理相关的职业。但如果从这一职业的英文名称clutter consultant来理解的话,意义就要深远得多。英文单词clutter除了有“杂物”的意思之外,作为名词代表“(不需要的东西)杂乱、混乱”,作为动词时表示“到处乱丢,(无用的情报)塞满脑子”,所以clutter不仅指代着现实中的杂物,更代表了抽象概念中的杂乱状态。因此,“杂物管理咨询师”就是在“断舍离”的理念引导之下,不仅指导人们对物品进行整理,更指导人们对内心的情感、观念进行整理,而绝不是简单的物品收纳术而已。
现代社会中,物质极度丰富,信息极度泛滥,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有用或无用的物品以及信息,对于经济高速发达的日本也不例外。而在传统的日式收纳术中,运用的方法主要就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将家中杂乱无章的物品有条理地放入固定的收纳空间/工具中。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杂物只会越来越多,固有的不断增加收纳空间的“加法”式解决方法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试想一下,家中的物品越来越多,你只能不断地购买各种收纳工具,而当家中的空间被越来越多的收纳箱占据的时候,属于你的生活空间,还剩下多少呢?
“断舍离”所宣扬的“减法”式生活方式,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创始人山下英子自认不是一个善于整理收拾的人,也曾经对家中杂物成堆的混乱状况束手无策。但在长期修行“冲道瑜伽”的过程中,从瑜伽中所倡导的“断行、舍行、离行”的行法哲学中得到启发,提炼出“断舍离”的概念,就是“把自己从执着当中解放出来”。
不再以物品为主角
很多人在整理杂物的时候,往往都会想着“这个还能用,扔了多可惜”,“那个还是留着吧,或许哪天就能用上了”,到头来每个东西都有继续留下的理由。在山下英子看来,这种想法是以物品为主角,考虑的都是把物品舍弃是不是“可惜”,而不是这些物品对于“我”来说是不是有用。而断舍离的理念倡导的是,对待物品时,考虑的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来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此基础上,断舍离将概念具体到关系轴和时间轴,也就是在实行断舍离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某样物品对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有用的,对于用不着的物品就果断舍弃。这样结合关系轴和时间轴筛选出的物品,就是在当前情况下自己确实在用的东西。
与此同时,山下英子也说到,“时间是由不断持续发展着的若干个当下组成的”,所以对于“当下的自己”确实有用的东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断舍离也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物品,以保证周围空间的物品始终是自己当前所需要的。根据相同的概念,在物品“进入”空间之前,以断舍离的理念进行思考,就能避免因为考虑“或许将来会用得上”而购买现在并不需要的物品了。这实际上也就是从源头上“断”绝了杂物,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不时“舍”弃非必需品,如此“断”与“舍”的交替中,逐渐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而达到“离”的状态。
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为核心,是断舍离的根本,即使对于被舍弃的物品,山下英子依然强调其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她建议人们在将物品丢弃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断舍离》)。同样的,在将物品赠予他人时,应该表达出“请收下”而不是“我不要了所以才给你”的意思,这样以对方为考虑的中心,才能够让人高兴地接受赠予。事实上,断舍离的目标之一就是让物品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只有让物品“被使用”,才能实现物品的价值。
以“住育”为目标
家中堆积了太多破烂玩意儿会影响运势,且不说这种说法是不是带点迷信色彩,但混乱的家居环境的确会影响居住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因此,断舍离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达到“住育”。
日本有“食育”的说法,指的是“培养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康饮食生活的人”(《断舍离》)。相类似的,“住育”也是为了培养有着健康的居住环境意识的人,将居所打造成轻松愉快的地方。一个明亮整洁的居所,对于人们的举止、表情、行为都会有无形的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山下英子提倡大家都尝试着使用更高级的物品,从而提升自己的层次。有些人宁愿用着随便买来的普通杯子,也舍不得将珍藏在柜子中的高级杯子拿出来使用,“那么好的东西怎么舍得用”,“万一摔坏了怎么办”这种念头只会让你继续将好的物品束之高阁,从而成为“没用”的物品。这种念头说明你都认为自己配不上使用那样的物品,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可能获得提升。山下英子的建议是,尝试着使用一些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或许刚开始会不太适应,但随着在使用上逐渐顺手,在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会随之提高。
事实上,断舍离虽然围绕的是物品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处理物品的同时,人的思维也在经历“断舍离”的过程。摒弃“越多越好”的执念,从发现身边的杂物变少了,住所变得宽敞舒适了开始,你会发现,更多看不见的变化正在发生。这就是断舍离为我们的生活所注入的智慧。
10.断舍离杂文随笔 篇十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爱好。家里所有的专业全套设备几年前就一应俱全,胜家高配电动缝纫机6台,进口立裁人台,还有各种先进的打版工具。所以一想创业,我总是在绘画和服装设计这一块纠结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样,其实这样,反而阻断了我创业的发展,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抓重点,做到断舍离…
由于先生在外地上班,而我呢,一定要顾及到初一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说种种羁绊在一起,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8年上半年,也是孩子初一下学期了。我必须作出进一步的调整。我发现这样对我的阻碍太大,我必须有所割舍。对于我有步骤的两年计划,我是打算慢慢的摸索熟知自己的路,看看自己究竟应该往哪方面走,走走停停,兜兜转转,我还是回到了我最原始的布艺手作和服装设计上来。
每每想起我在客栈分享活动的时候,我想我是熠熠发光的吧,我喜欢那种感受,我觉得那才是我的价值所在,其实现在应该说是非常佩服小妞的。两年多来一直见证客栈的发展,对客栈非常的熟悉。今日好多的创业者社群都是客栈孵化出来的。我也有经历过各种低谷期,小妞毅然决然的断舍离,抛弃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走自己的专业化路线,做一个手艺人,只做阅读写作和正念。其实这对于我是有一定的启发的。
小妞以写作和正念为主线,向全国辐射发展,因为她认为这是她最擅长的。我一直都在冥思苦想,其实我还是要割舍一些的,虽然很喜欢,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我是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也请教过专业人士,职业规划师用专业工具测试过我十分适合这种创造性的创业。兜兜转转后发现,其实我并没有走弯路,我还是在一直摸索着究竟什么是自己最该走的路,究竟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其实说到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善水别院的三生。他对木作的那种执着,真的是具有匠人精神的那种崇拜,无论是发生什么,他总归是在用行动去做这些事情,相比较我来,其实真的是有些汗颜,我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年轻的一个人,他会抛开世间所有的诱惑,他会遵从自己的内心,一直直线往上升,而我呢?就是不停的前进,不停的迂回,不停的左顾右盼中,我想或许这是一种性格的使然,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想着求稳求妥,一直的瞻前顾后,没有魄力,其实什么都干不成。
在和孩子做了一个沟通。她喜欢妈妈为大家分享布艺手作课程的样子,他觉得那样的妈妈是抵达内心的妈妈,她也会为那样的妈妈感到骄傲和自豪。
她不需要妈妈去为她的吃穿用照顾她,她觉得妈妈还可以做自己,她觉得妈妈还要有自己的价值。经过一番的沟通以后,我是觉得孩子的成绩和我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呢又没有一定的关系,她是她,我是我。她要为她的未来奋斗,我当然要为做自己,为自己的价值而去思索一切。我想这是两个同样走在阳光大道上的人吧。
也许引起共鸣,达成共识,这样更有利于家庭建设吧。她支持我的创业,其实她也大了,她已经是个心智成熟的孩子了。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探讨过这样同龄的孩子们,其实他们远比大人想象的成熟的多,她们会敏锐的思考问题而少了大人的那些瞻前顾后,有时候是要像对成年人一样和她们交谈,遵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现在有事情,我会和孩子一起像大人那样共同的探讨!我会在想这样行吗?那样行吗?请她来帮我定夺。正如我们一起去逛商场买衣服,虽然我觉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但是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会遵从她的意愿,鼓励她参与讨论,她会抛开左右,一针见血的把核心所在指出来。是不是这时候我们会很羡慕孩子们的这一点呢。
现在看来我是这样的。无论怎么说,兜兜转转,最终你总归是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并且为这种生活而努力,中间肯定会有许多曲折和坎坷,并且还有低谷,那么我们要去预设这种未来的最低潮,如果这个能应对的了,我相信所有的状态都是能够接受的了吧。所以在未来的路上,无论家庭也好,婚姻也好,事业也好,我想好心态应该是能够面对所有的了。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站起来,成功了那不是更好吗?
昨天和小妞聊的很嗨,其实真的应该非常感谢她,在我的人生转折点上遇见客栈遇见她。读书写作正念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让我能够在这喧嚣的尘世,及时抵达内心的安宁,我觉得这是最好不过的。
雍容华贵也好,一贫如洗也好,都抵不住精神的富裕和思想的前进。我觉得一个人的内在真的是太重要了,所有的一切正像是娜塔莉所说的,其实写作有许多都是在堆肥的过程中,那么我们走过的这些所有的心路,我想是不是也是一种积肥呢。
有人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非常赞同这些观点,做一个中年不嗅的人吧。
其实物质上的断舍离很容易就能够做到,但是心灵上的断舍离很难做到。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我们就必须去摒弃它去改造它。正如淼叔提到的,你知道你有那个弱点,你要把那个弱点变成你的优点,并从弱点的角度去开发你的新思路。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对的,未来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通往心灵的道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启程还要走得更远。
我愿意是那一朵熠熠生辉而平淡无奇的小花,平淡而不失繁华!
11.《断舍离》读后感 篇十一
如果我能早点看到这本书,我不会在去年写《27岁,我才懂得整理房间的意义》,因为会脸红,照断舍离的理念,我之前做的那些不过是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重新摆放而已,掩耳盗铃地放在了我看不见的地方。
是哪一段让我有了格外强烈的共鸣。在章节《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里,作者讲述了一个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她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你当下用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可能会迅速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名牌的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
书中的“你”真的明明就是之前的我啊。明明很喜欢那些礼物,又觉得自己用了浪费,所以,一直用看起来都能凑合的物品。最好的理由是,那些用着的东西虽然不是那么喜欢,但是还能用,就先用着吧。所以,最后的情况是,不怎么喜欢的将就着,真正喜欢的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记不起来,或者再被翻找出来时已经又变成了不那么喜欢的东西。
原来在内心深处,我对自己并不自信,因为有那么一些美好的事物,你不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或者即使拥有也是诚惶诚恐。这是我从来没有没有发现的。
所以,到这里我开始有兴趣回答自己看书之前的疑惑:为什么要断舍离?
断舍离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有机会以此为判断出准确的自己。断舍离是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当你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纠结困扰时,就是应该进行内在自我分析的时候。
或者可以说,让你纠结的,其实都是不那么重要的。
那么,我的第二个问题: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如果仅仅是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你把所有的物品放置到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整理着眼在如何保管物品,而断舍离是将主角的位置由物品换到自己身上,考虑的是这个物品我是否需要,而不是这个物品是不是还可以用。
当我们的居住环境因为断舍离不断地循环代谢,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这种更新筛选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渐渐渗透到你的“时间、人生、生活”,让它们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额状态。
这么说来,断舍离听起来是一件好棒的事情,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断舍离?
断指什么?
舍指什么?
离指什么?
断=断绝想要进入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的断和舍,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不等于单纯的扫除、收拾。不是问“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重要的第一步其实是“舍”。“舍”是对家中堆积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选、舍弃。其实上,在这个步骤里,我就反复失败过好几次。
一些衣服、鞋子、书,我下决心将它们丢弃,过一会又舍不得去捡回来。“因为不能浪费,所以难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只要问一问自己,它很重要吗,是经常要用的必需品吗?如果没有它,你会不时遇到困难?最为重要的一点,你喜欢它吗?
断舍离不是让我们把什么都丢掉,而是通过这些问题直面内心,通过这些问题甄选出“舍弃”或“留存”的物品。里面有太多看起来有用,其实我根本已经不需要的的东西,没有翻开的英语词典、三年没有穿过的裙子……
你无法想象,当我不回头地将那些“鸡肋”一般的衣物、书本打包放进回收箱时的轻松解脱的愉悦心情。
修正时间的偏差也是断舍离的要素。我们常常念叨要活在当下,却往往没有做到把握当下。
没有时间整理……
或许 有朝一日会派上用场……
我也曾与过辉煌……
他曾经深爱过我……
将时间拉回现实,问自己:它对于当前的我意味着什么?如此反复,慢慢对物品的时间轴偏差便可以稍加修正。
关键在于,多想想当前的自己,而不是过于担心未来,或者留念过去。
很多代表上一段感情的物品就是这样丢掉的,本来以为为十分不舍,其实感觉极了,空出来,新的东西才有机会进去。
断舍离给我带来的改变有哪些?
从看完《断舍离》这本书到现在1个月的时间,我开始尝试对自己的房间、生活、交际、感情进行断舍离,或许旁人看不出太多的变化。但是我自己能感觉的,每天更为快乐,更加享受生活和珍惜身边的人。
因为,当我打开衣柜,我看到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十分喜爱的,她们在衣柜里,乖巧地、整齐地或挂着或躺着,无论挑哪一件都让我十分享受;每天日常做的事务,也都是通过仔细甄选,自己喜欢并且享受的事,因此效率更高,很多计划会提前完成,对时间的掌控也更加自由。
现在买东西也会记得这样东西要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一个:需要、合适、舒服。
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样,房间杂乱却不知该如何下手,怎么也改不掉拖延症,冲动购物,缺乏安全感,总是无法完成计划……那么,或许你可以试一试立即对你的人生和房间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12.对断舍离Say No! 篇十二
所有东西都赤裸裸地堆在地上、桌上,绝无整齐收纳的意思,并且也绝不“断舍离”。小屋共3层,几乎所有地方都被堆得满满当当。自行车、保温瓶、玩偶、玩具、收音机、打字机、相机、钟表、遥控飞机、电子琴、相框等,每一个都满是年代的痕迹,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儿时的记忆。“就是收了些破烂。”江老蔫儿笑。
对于他们的孩子李李来说,这里显然是一个天堂,起码从来不用为玩具发愁。当初租下这里,也是因为有了李李,想要给孩子一个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刚租下时是纯粹的毛坯房。“连厕所地面都凹凸不平。”他们请了工人,做了简单的水电、防水工程,铺了厨卫地砖。剩下的就全部自己动手。
裸墙的肌理还挺好看的!于是直接上色。两个人对颜色的要求高,就买回油漆、色浆自己调色,充分考虑光线、层次、变色等。客厅是开放式的,面积很大,就刷了白色。毕竟他们有很多零碎小玩意要放,颜色已经足够。厨房是温暖的黄色,做饭的地方,还是要温馨。“但这个黄色还是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不够‘鲜’、不够‘亮’。”最“惊悚”的是卫生间,一面红色、一面蓝绿色,撞得一塌糊涂。江老蔫儿有厕所情结,她喜欢在厕所想事情、看书,甚至一边上厕所一边吃冰淇淋,所以厕所要够特别、够荒诞……果然,做好后的卫生间成为他们最喜爱的角落。
两人从建材市场扛回黑不溜秋的木地板,搜了教程一步步研究,居然给铺好了。“也没有很难,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小夫妻把收藏了8年的古着、旧物全部搬回家,悉心布置在各个角落,“总算让它们有个正式的落脚地。”两人淘货的风格不同,江老蔫儿喜欢带“萌”属性的东西,不是可爱,而是带些生动的灵魂。李京则喜欢有些怪诞的玩意,比如动物骨头、久远的小怪兽。对他们来说最兴奋的时刻是每次淘完货后看对方所得,就像一次成功狩猎后互晒猎物。两人都有恋物癖,任何东西都不舍得扔,一定要全部留下,认为一定有其意义。
看起来堆得乱七八糟的物件,全部都经过精心安排,讲究颜色、环境、心情。他们也会淘一些比较怪且不实用的老家具,作为陈设的基底,这样房间就更有层次感。客厅有一个像太空舱又像潜水艇的东西,据说是一台美黑机,当初花200元淘来的,几乎又花了同样的费用运回家。“打算当我俩以后的棺木。”这个家里的色彩明亮且浓郁,两个人好像永远都能发现最好玩最时髦的元素,把它们用自己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至于那些钟爱的小玩意,都放在高处。“因为小朋友够不着,不然就会是我们的噩梦。”果然是冷酷的家长。
严格来说,小屋其实还在装修中,甚至还有一个房间是毛坯房。江老蔫儿和李京两人只要有空或者心情一好,就会升级整个小乐园,重新刷漆、贴各种贴纸、挪动家具……毕竟,也没规定家就得是固定的模样。
回忆大改造
这是他们在二手货市场淘回的一盏美发店用的转灯。一头装上一个大灯泡,接上线,挂在墙上,就是最别致的壁灯。一打开,晃动的灯光让整个屋子都变得生动有趣。
今时今日,你要喊一个人Loser,非撕了你不可。但把一幅正常的人像画,贴上两颗活灵活现的眼珠儿,再喊一句:Hello Loser!就成为一个十分有趣的角落,任谁都会多看两眼。
普通的吊灯,上面放一个俯瞰的芭比娃娃,初见者可能会吓一跳,但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13.读断舍离有感 篇十三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随着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
断舍离所要倡导的正是这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它所标榜的是让你达到一种自在境界,不为外物所累,清心自在。有点禅宗的意思。
断舍离需要你考虑两个重要的轴线,一个是时间轴一个是关系轴,在时间轴上我们必须关心现在而不是过去和未来,现在你需不需要才是重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在关系轴上要以我为中心而不是物,我需不需要,而不是这件东西好不好。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14.《断舍离》读书笔记 篇十四
拥有别人没有的,应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别人由而你不曾拥有的,应做到“则其善者而从之”。
古人屈原曾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句话意不在世上万物哥的其所,而在于物有所值,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拥有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才是生活的定数。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怎能不做到“过而能改”呀?
断舍离,断的是“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拾荒老人8年自费寄失物上千件,这是一位名叫邱胜华的老人的故事,老邱在拾荒的同时又为自己谋了一份差事“信徒”,只要捡到证件,他就认真的从中寻找失主的信息然后自己掏钱寄给失主,8年时间,他一共寄出了1000多封信,花费了多元的邮费。不因一文不名而放弃慈悲与善。
段舍离,断的是“时间和钱财”。却成就了人生间最大的慈悲与善良。
11岁的谢树华是一名孤儿,父母双双离世后,他便一直住在村里的寺庙里,虽然孤独、寂寥,但他不但聪明坚强,而且感恩,一有时间,他就会帮忙打扫寺庙,捐款箱里的香火钱,哪怕是一分一毫,他也从没拿过,他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善良淳朴,穷而不贪,他有着最动人的人性力量。
断舍离,舍下心里的贫苦,获得精神上的自豪。
旧去来兮辞是园林派代表人陶渊明的一篇表达胸意的文章。“归来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形像”。官场是黑暗的,污杂的对于本性自然的人来说,它便是深渊,但陶渊明及时醒悟,归隐田园,并没有使自己的身体被心二奴役,他不具有黑暗的心灵,但他拥有闲适自得的美好情怀,所以他是快乐的。
断舍离,舍的是阿谀奉承,得的是怡然自得。
15.基金投资也要“断舍离” 篇十五
为什么要“从简”?
1.不易于管理且浪费时间
你是那个在很多银行账号、基金公司官网开户的小伙伴吗?请举手!虽然官网直接购买一般有费率优惠,但麻烦就是需要登录好几个平台查看账户,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不能及时掌握整体资产盈亏情况,买卖不及时的话还会亏损,管理起来真心不方便。其实,投资也要考虑时间成本,不能为了省点手续费就忽视时间管理,容易捡了芝麻丢西瓜。
2.购买的产品容易重复
同时看上好几只基金产品,难以取舍怎么破?干脆都买了吧,又有人中枪有没有?现在市场上的基金产品,虽然名字不同,但本质很相似。拿现在流行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来说,××宝、××通、××乐让你挑花了眼,其实它们大多是货币基金;或者,你选了一只××电子信息基金,再买一只××传媒科技基金的话,也算重复购买,因为它们的投资标的很相似。理财专家一直教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指的就是分散投资的重要性,所以购买基金也要分散。
3.耗费大量精力做功课
很多人一听到基金专业名词就头疼,比如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指数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市场上2000多只基金该怎么选?哪一个才是适合自己的?怎样操作才能挣到钱?投资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脑力劳动的差事,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或者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去研究各种政策新闻、投资报告,从这一层面来说,理财也要从简。
怎么做到“从简”?
1.善于利用第三方平台购买基金
除了银行和基金公司,有没有一个平台能让我们每天都对自己的投资一目了然呢?答案就是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下载一个手机APP基本就全部搞定了,前提是得选择大型、优质、靠谱的第三方机构。基金品种丰富且交易手续简便,关联一张银行卡就可以了,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2.同类产品不要重复购买
相同款式的衣服大家都不会买两件,挑选基金也一样,同类型产品中选择一只业绩好、资质可信赖的就够了。比如你看上一款医疗主题基金,把市场上的相似产品都列出来,对比它们近期3个月、1年以内、2年以内,甚至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再比较一下基金经理的过往经验,看看管理的其他产品业绩怎么样,综合对比下选择一只长期业绩优秀、走势稳定的基金产品就OK了。剩下的资金我们可以配置其他类型的基金或者另作投资。
3.购买指数产品可省心省力
巴菲特说过:通过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如果你看好未来市场走势,或是认为某个板块趋势向好,就选择相应的指数基金,因为购买一只指数基金相当于购买了“一揽子股票”,这些指数基金是跟踪相应股票走势的。例如有跟踪沪深300、创业板指数,也有跟踪军工、医疗、金融地产指数,种类很多。当然,毕竟指数有涨有跌,一旦达到自己的止盈点,要做到适时赎回获取收益哦。养成好的理财习惯,不仅使我们简单、高效地从容理财,还能从中获得收益,提升自己。
【人生断舍离美文】推荐阅读:
人生如棋局美文06-21
人生的义务美文摘抄06-26
品味人生,升华自我美文09-11
人生心路摘要励志美文10-14
使人生增值的诀窍美文06-14
感悟人生的美文欣赏06-29
人生为何会迷茫经典美文07-26
清粥人生-美文欣赏08-30
什么是人生的懂得经典美文07-17
人生贵在平常心的美文摘抄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