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2024-08-13

初中地理课件气候(17篇)

1.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

1 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世界气候分布与气候特征,主要采用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基本知识落实的较好,但学生动笔较少,本节教学目标呈现较好。

2.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二

上好地理课, 教学策略最为重要。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可分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就是利用传统教具来教学;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两种教学手段各有优点。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题探究、练习等;教学思路是如何安排教学环节,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 这是上好地理课的关键。

《中国的季风气候》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 学生不容易掌握。下面以此为例, 简单谈谈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既可以用多媒体教学, 也可以用传统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可以用动画来演示季风的行进路线, 画面很形象, 学生能够轻松接受。传统教学手段则对老师的绘图能力要求较高, 在讲解时需要老师先在黑板上挂好中国地图, 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冬夏季风的行进路线。这样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阅图能力, 同样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要视教学内容而定。《中国的季风气候》一课中, 学生既需要掌握概念, 又需要体会我国季风的特点和规律。这一课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不论采用哪些方法, 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 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 带着探索问题的动机去学。

三、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我提倡分五个步骤进行。这五个步骤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尝试。现以《中国季风气候》一课分类讲解。

1. 明确知识目标

该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尤其是夏季风和雨带的进退规律。上课伊始老师就该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设置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预先设计好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中国季风气候》一课,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2)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怎么划分的?其分界线是什么? (3) 我国冬、夏两季各刮什么方向的风?来源于哪里?有何特点?带来哪些影响? (4) 我国夏季风和雨带的进退有何规律?

3. 学生表述观点, 老师引导、讲解并作补充

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绘制好中国地图, 学生看书思考后开始针对问题自由

发言。老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太平洋、印度洋、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理名称。在学生谈冬夏风向的时候, 引导学生用箭头画出风向并结合地图分别讲述它们的性质。在引导学习表达观点的同时, 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地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老师需要做精心准备。

4.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老师在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后, 应当联系实际生活, 列举相关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这样才能让教育达到最终目的。在学生通过课堂了解我国的季风气候以后, 我给出了一个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该案例是:2011年, 我国南方数省夏季降水稀少, 生产生活严重缺水。请尝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大多数同学都能用我国夏季风失常来加以解释说明。

5. 巩固练习

学生要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学新知识是很难的, 课后的巩固练习就十分必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好练习题, 题目要贴近课堂, 要有梯度。学生通过及时的练习, 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方法、钻研新理念, 才能出新成果。当前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理念,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力求教与学的轻松与高效。

3.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三

一、关于气温的考查试题例析

(一)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9~11题)右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11题。

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太阳辐射C.土壤D.降水

10.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降水

解析:此组试题以区域等值线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对气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要解答此组试题,学生应明确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形(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山脉坡向)、海陆分布、洋流性质、天气状况(或气象)等。第9题,读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示意图,不难得出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第10题,N地与M地纬度大致相同,结合影响气温的因素,容易得出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11题,P地的纬度比M、N地都低,因此可以推断出地形是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9.B 10.B 11.A

(二)考查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图a

图b

图c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36题)阅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 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解析:此题以文字材料和组合图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加工和文字描述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综合分析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首先应该进行区域定位——D湖泊为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纬度较低;其次应该明确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气候、地形(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山脉坡向)、距海远近、天气状况等。根据文字信息“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 800米”和图b,可以推断:由于D湖沿岸地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因此(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进一步结合文字信息“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 800米”,可以推断: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因此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较大。

参考答案:(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

二、关于降水的考查试题例析

(一)考查某一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例3】(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36题)阅读分析材料(材料见本页例2),回答问题。

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解析:此题以区域图为背景,并结合降水量季节分布图以及示意图,提供试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区域图和降水量季节分布图来描述和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首先,读降水量季节分布图,读取每个月的降水量,可以得出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其次,根据降水量季节分布图,可以得出降水量集中于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或者根据区域图得出此区域位于南半球,从而得出降水量集中于夏季。

参考答案: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二)考查某一地区的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例4】(2008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6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解析:此题以区域图为背景,提供试题情境,要求学生总结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首先,结合区域图中的年降水量曲线,容易得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进一步根据年降水量曲线容易得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其次,根据区域图中经纬度,可以得出河套平原位于我国西北部,结合降水的分布和数量受纬度位置(气压带或风带)、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得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的原因为“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参考答案: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例5】(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36题)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读图完成问题。

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解析:此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首先,结合区域图中的经纬度,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具体分布;结合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容易得出该国降水特点为“(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其次,根据图中的山脉和河流信息,结合影响降水的因素进行分析,容易得出该国降水特点的成因为“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参考答案: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三)考查降水量多少的成因

【例6】(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7题)右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读图,完成问题。

7.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B.N地C.P地D.Q地

解析:此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推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其实此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分析降水量最多的主要原因。首先,结合区域图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其具体分布。其次,结合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可以判断M、N、P、Q四地的气候类型。最后,进一步结合影响降水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地形和距海的远近等),容易得出答案为A。

4.初中地理民族课件 篇四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了解我国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3.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学习重点】

1.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1.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 预习时,基础知识用蓝笔标记,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族人口最多,占 %,其他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占 %,少数民族中以 族人口最多。

2、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哪些?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是: 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部和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和 地区。

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 、 的特点。

5、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设立 。

6、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

合作探究

5.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五

1.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解析:我国地处世界上亚欧大陆的东部,同时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季风导致我国的气温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寒冷,夏季较炎热。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加剧了寒冷和干燥,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候给我国多数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因此产生我国北方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我国冬季最热的地方是 ,夏季最冷的地方是 。

解析:我国冬季由于纬度位置的因素,南方、北方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南方地区获得热量多,所以比北方地区热,再加上冬季,北方地区离西伯利亚近,加剧了北方地区的寒冷状况。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我国大多数地区在此季节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因此全国普遍高温。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比较高,因此气温和同纬度地区相比,温度要低很多,成为夏季最冷的地方。

答案:海南青藏高原

3.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在 毫米以上,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米以下。

解析: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分布南方比较多,北方比较少。东部比较多,而西部比较少。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秦淮以北,降水量少于800毫米,秦淮以南,降水量多于800毫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是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超过800毫米,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答案:800400

4.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C.漠河是我国冬、夏气温最低的地方

D.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气温之最及成因。青藏高原虽然海拔较高,气温很低,但冬季仍没有纬度高的漠河冷。曾母暗沙虽纬度低,但由于气候海洋性强,夏季气温并不是最高,而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降水极少,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是青藏高原。

答案:D

5.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已是春耕大忙了,这是由于…( )

A.纬度跨度大 B.经度跨度大 C.海陆跨度大 D.垂直跨度大

解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因此在同一时间,我国黑龙江和海南岛出现不同的景象,是因为我国纬度跨度大。

答案:A

6.阅读图2.14,天气符号,我国东部夏季大部分地区的风向是( )

图2.14

解析:风吹来的方向称为风向,西南风即风从西南吹来。风尾表示的是风向,夏季我国受到季风的影响东部大部分地区以东南季风为主,所以应该选择B。

答案:B

7.湿润地区的`典型植被是( )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荒漠

解析: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统称。一定地区的自然环境上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植被,植被的不同也会反映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湿润地区降水量丰富适合森林的生长,而荒漠反映了干旱的自然环境。

答案:A

8.我国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的年降水量是( )

A.200毫米 B.400毫米 C.600毫米 D.800毫米

解析: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是我国80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界线。

答案:D

9.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 )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

解析: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这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

答案:C

10.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是因为( )

A.季风区面积广 B.雨热同期 C.地形复杂 D.气候复杂多样

解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是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的主要原因。

答案:D

11.我国在同一时期,引进了世界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你认为在下列哪一地区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生长地区( )

A.大兴安岭 B.天山山地 C.横断山地区 D.太行山地区

解析:植物的生长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都有所变化,与之相应的是植物的变化。一般而言,山底的植被类型反映了同纬度地区植被的基本类型。题目中所叙述这里有热带到亚寒带的多种动植物,说明这里位于纬度比较低的地区。上述四个选项中,横断山脉所处的地理位置最靠近赤道,因此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综合应用创新

12.北京大部分地区位于(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把我国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南方与北方。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北京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季风区,为半湿润地区。

答案:B

13.一个坐火车外出旅行的人,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内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暂时不穿的衣服。此人的旅行路线可能是( )

A.北京—哈尔滨 B.广州—昆明 C.哈尔滨—南宁 D.北京—乌鲁木齐

解析: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题中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地方南北跨度最大。哈尔滨位于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南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C

14.图2.15右图的几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符合左图的是( )

图2.15

A. 1 B.2 C.3 D.4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会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观察气温曲线会发现其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 ℃,说明该地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又因为最冷月气温在-10 ℃以上,可见也不会在我国最北地区,据此判断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15.图2.16为影响我国的季风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16

(1)该图表示的是 季的季风。判断理由是

(2)这一季节,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3)这一季节,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解析:从风向可以判断出,东亚的风向是西北风,南亚的风向是东北风,由于偏北风来自陆地,所以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

冬季,偏北风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和霜冻等气象灾害,此季节寒冷干燥。

答案:(1)冬来自严寒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2)寒冷干燥

(3)大风、霜冻、低温

16.图2.17是两幅农村民居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17

(1)图A所示民居多出现在我国 地区,图B所示房屋多出现在我国 地区。

(2)比较两处房屋有何不同?

(3)反映了两地气候有何不同?

解析:先分析两处民宅的特点,再考虑与当地降水的关系。各地屋顶的建筑形式受降水的影响很大。降水较多的地方屋顶设为斜坡,适合雨水下流。降水少的地区房屋一般为平顶。

答案:(1)南部西北

(2)A屋顶为斜坡,B屋顶为平顶。

(3)A地降水多,B地降水少。

17.读图2.18,完成下列各题。

图2.18

(1)图中西部山脉和东部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的河流为 河。

(2)下列几组数字,有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一月平均气温的是 。

A.5 ℃ B.8 ℃ C.-4 ℃ D.16 ℃

(3)下列几组数字,有可能为B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是 。

A.420 mm B.260 mm C.680 mm D.880 mm

解析:图中所示为秦岭—淮河一线,我国1月份0 ℃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此处,此线以南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 mm以上。

答案:(1)淮(2)C(3)D

18.图2.19是漠河、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分配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19

(1)写出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B ,C ,D 。

(2)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3)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雨季最长的是 ,最短的是 。我国的降水南方与北方的主要不同是 。

(4)图中纬度最高的是 ,位于 (温度带),北京位于 (干湿地区),上海位于 (干湿地区)。

解析:根据气温曲线比较四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根据降水柱状图比较四地降水的多少。降水量最多的是广州,其次是上海,再根据温度变化判断A为漠河,D为北京。

答案:(1)漠河广州上海北京

(2)漠河广州

(3)广州漠河广州漠河南方的年降水量大于北方,雨季比北方长

(4)漠河寒温带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国的哈尔滨:在除夕之夜的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欲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熊,……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了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异花卉,争妍斗丽,竟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国气候的什么特点?简述原因。

(2)夏天也是这样吗?为什么?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お

解析:通过资料的阅读,可以看到哈尔滨的在除夕的冰灯游园会上的景色,而广州在同一个季节花卉盛开的景色,说明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在气温上的差异。而夏季的时候由于全国普遍高温,所以气温差别不大,景观差异小。

答案:(1)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方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白天也短;加上冬季风南下,北方首当其害,气温降低,而南方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气温相差也大。

(2)夏天不是这样的。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区外,全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虽然北方与南方相比,太阳斜射厉害,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20.由于各地气候、地形不同,我国南、北方在饮食、民居、交通、服饰、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南方高温,重庆、武汉、南京有“三大火炉”之称;在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因而有“南船北马”之说法。请你查找资料,举例说明我国南北方存在的差异。

解析:我国南方、北方地区在饮食、民居、交通、服饰、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地气候和地形的不同而导致的。从饮食上看,南方地区由于盛产稻米,所以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地区则由于盛产小麦,所以以面食为主;从民居和服饰上看,北方民居多以防寒保暖为主,而南方则以通风散热为主;交通上看,北方以马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南方河流较多,所以船只是传统的交通方式。

6.新西兰地理气候 篇六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西距澳大利亚1600公里,东邻汤加、斐济面积为26810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900千米,海岸线上有许多美丽的海滩。新西兰主要由南岛和北岛组成库克海峡将两岛分开。还有许多较小的岛屿。国土面积为二十七万平方公里,全境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0%。南岛西部绵亘着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库克峰海拔3764米,为全国最高峰。山区多冰川和湖泊;西部是丘陵,西南部是高原。北岛东部地势较高,多火山,中部多湖泊。湖的周围为平原,在平原上耸立着高达2797米的鲁阿佩胡火山,是北岛的最高点,附近多温泉,现已利用热泉发电及硫化泉治病。无论是茂盛的雨林、清澈的湖泊,还是绿草茵茵的和山坡、水清沙白的海滩,无不显示新西兰的清新和美妙。新西兰很接近国际日界线,北岛的Chatham岛屿和Gisborne镇,是全球最先迎接新一天到来的地方。许多人专程到那些地方观看两千年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新西兰处于南半球,其季节刚好和位于北半球的国家相反。新西兰气候温和,四季差别不大明显。冬天温和湿润,夏天温暖干躁。夏季12月--2月,秋季3月--5月,冬季6月--8月,春季9月--11月。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西风影响,西海岸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一3000毫米,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东海岸仅500毫米。

新西兰四面环海,附近没有大片陆地影响气候变化,故冬夏季的气温相差甚少,仅10度左右。即使最寒冷的七月和八月,气温也不低于摄氏10度;最炎热的一月和二月,气温则保持在摄氏25℃左右。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0℃。

7.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七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太阳辐射、下垫面、天气状况。

(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最终来源, 因此, 太阳辐射的强弱最终决定气温高低。而太阳辐射又要受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 下垫面

下垫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下垫面的性质不同, 吸放热特点不同, 也会影响其上空大气的温度高低和变化。下垫面又包括三个方面: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

1. 海陆位置。

下垫面最大尺度的差异表现在海陆位置上,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 40°—60°之间的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 无论冬夏, 气温特点差异很大, 主要就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 大气环流形式不同, 气温高低不同。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冬不冷, 夏不热;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 冬冷夏热;大陆内部距海很远, 气候的大陆性很强, 气温年较差很大。

2. 洋流。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 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定是东岸高于西岸, 而中高纬度一定是西岸高于东岸。

3. 地形。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二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印度是同纬度地区中冬季气温最高的, 这是因为北部弧形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又如, 我国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是因为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南下的冬季风。再如, 同一山地通常阳坡气温要高于阴坡。

(三) 天气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同时对地面又有保温作用, 因此, 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世界的炎热中心不在赤道而在7月份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 这与赤道终年多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终年少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有关。

显然, 以上三个因素在影响气温高低时表现在不同尺度上。因此, 在分析大尺度的气温分布特点时, 我们首先要以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辐射入手, 然后进一步再从下垫面具体分析气候的特殊性, 必要时还要分析天气特点。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具体来说,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一)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状况直接决定了降水多少。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多雨,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少雨;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 因此, 世界降水分布是很有规律的。赤道多雨, 副热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副极地多雨, 极地少雨。信风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西风带大陆西岸多雨, 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

(二) 下垫面

下垫面同样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三个方面。

1.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也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多少的分布。最典型的仍然是40°—60°之间的大陆, 西岸终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 因此终年多雨;东岸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内陆由于距离海洋远终年降水少。

2. 洋流。暖流经过多雨, 寒流经过少雨。

3. 地形。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迎风坡一般多雨, 背风坡一定少雨。二是海拔高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随海拔高度升高呈现“少—多—少”的规律。

在分析某地降水特点时。我们同样要先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入手, 再从小尺度的下垫面分析其特殊性。

8.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八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不超过30M。课件末尾写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往dljy@cqnu.edu.cn电子邮箱,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1331)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404室,收款人:《地理教育》杂志社。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7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9.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九

1.使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2.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气候成因的方法。并且进一步体会各种地理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影响气候的因素,难点是使用影响气候的因素来解释问题。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地形雨示意图,②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图表,③亚欧大陆两端的气候和洋流。教学挂图:《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差异》。教学提纲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与气候的地区差异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洋流因素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说明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降水也少。)世界各地气候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板书)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l.纬度因素 [提问] 赤道与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纬度因素)〔教师总结〕赤道与两极纬度不同,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赤道地区多,两极少。所以,从气温上看,赤道地区高,两极低。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冷,气流下沉,很难形成降水。所以,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从降水来看,赤道多雨。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提问] 上节课讲述降水分布时,我们说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降水有什么区别?(内陆少,沿海多。)

这说明海陆因素对气候也有影响。2.海陆因素

[提问] 为什么距海远近气候不同呢?(海陆受热性质不同,陆地吸热放热比海洋快,所以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低于海洋,沿海地区气温具有海洋性特点。另外,海洋水蒸发的水汽容易到达的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地区多。)

[展示投影片] 地形雨示意图。

[提问] 为什么地形能影响气候?(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3.地形因素

从降水来看,迎风坡迫使空气上升,因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所以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同时,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除了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影响气候外,洋流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4.洋流因素

[教师讲述] 地球上各大洋的海水,时刻在运动着,大洋表层的海水顺风漂流。人们把大股的常年朝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叫做洋流。通常,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流的洋流叫寒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的洋流叫暖流。[展示投影片]亚欧大陆两岸的气候和洋流。

[提问] 找到挪威的卑尔根和俄罗斯的鄂霍次克,请说出流经两地洋流的性质?(流经卑尔根的是暖流,流经鄂霍次克的是寒流。)[展示投影片]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图表。

[提问] 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有什么显著差异?(卑尔根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鄂霍次克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提问] 从上例说明洋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所以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温减湿,所以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练习] 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因素。

①我国江西庐山和山东青岛,成为夏季避暑胜地。(庐山因地形因素,青岛因海陆位置。)

③黑龙江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终年如夏降水较多。(纬度因素)③英国伦敦位于50°n以北,冬季温暖湿润,海港不结冰,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位于40°n附近,冬季却封冻。(洋流因素)

过渡 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差异。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展示挂图] 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差异。

[提问] 读图说出世界气候主要分为哪几个带?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并总结)

①热带多雨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③温带湿润地带,分布在中纬度受到潮湿气流影响的地区; ③寒带和亚寒带,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

10.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篇十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11.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十一

【关键词】Flash制作 课件 素材

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矢量,画面的亮丽、清晰。Flash生成的动画播放文件(*.swf)小巧精美,课件也就20KB左右,大的、复杂的也就500KB左右,也就是说一张软盘上足够装载下好几份“电影动画”,这可是其他软件所不能相比的了。Flash绘画工具齐全,色彩任意设计,还有线、圆形渐层色可设定,这样你就可在二维页面上创作有立体感的图片了。Flash软件制作课件简单易学,也是计算机水平不高的教师的不二选择。下面结合我个人实践谈谈Flash课件的制作的几点体会。

一、Flash课件制作的前期准备

1.课件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包过声音、图像、动画等,以及加工素材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在平时上网时,看见一些精彩的Flash动画或课件,可以把这些Flash作品的收藏起来,比如看到凤凰网的上帝之怒,描绘的是自然灾害的图片,收集好,可以为将来制作《自然灾害》打下基础。下载Flash作品的软件有Flash cut软件或FlashSaver软件等。如果想要把某个Flash作品的动画片段或图片作为自己课件的素材,可以用软件“闪客精灵”把(.Swf)文件转换成Flash源文件。

2.应用分析教材

在制作课件前,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在制作前,应先根据教材备出教案,根据教案来确定课件的形式、内容。

3.构思课件提纲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掌握,明确所制课件要表现什么内容,主要用途是什么。将课件与教案相配合,根据教案将课件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在头脑中对要制作的课件有了一个初步、大致的构思,要有条理。

二、Flash课件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作课件的技术要求相对来说不高。但是要制作出简洁大方、实用好用的课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断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课堂实际

在制作课件时,过多的使用图片,色彩过艳,学生的注意力太分散,不利于知识的把握,而文字太多,色彩单调,课堂太枯燥,没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课堂实际才发,图文结合,色彩大方明快。

2.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师生互动,素材与设问结合

课件不能是电影,一放到底。所以教师在利用素材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我们的每一个素材单元都是为课堂服务的,首先出示震撼人心的优秀素材,在针对素材和课文要求,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促动师生互动,真正把课件用到实处,而不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学习知识,发散思维。

3.Flash制作时要注意课件的易用性

课件界面要简洁,每一个图片,每一段动画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不能随地取材,随便编辑在一起,到处是连接,到处有按钮,老师有时在操作时都会出错,不知到哪里了,也不知怎么回主界面,学生更是不知云里雾里,课堂效果十分差,所以,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要支持鼠标操作,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链接。

4.Flash制作的精华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优秀的课件,一切素材的应用是为了创设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Flash课件制作一定要把握这个中心思想,一切为此服务。制作课件要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课件《海水运动》的开始,利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动画导入,同时提出问题: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前大半段航行中没有遇到冰山,为什么快要接近美洲大陆时会遇到冰山?这座冰山是从哪个地区漂来的?这样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5.Flash制作时要注意突破重点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静态的平面的图例,由转变动态的立体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如我制作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大量运用了Flash的动画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形成原因都是动态图片。

6.制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件的制作中应养成一些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制作质量和效率。如:多使用元件;把声音单独放在一个层上;暂时不需要修改的层锁上;为元件、层及场景命名,命名时要根据内容来命名,易于识别,便于观察和修改;经常存盘。最后,在上完课后不断地修改完善,精益求精,形成最完美的课件,也是教师flash课件做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7.测试课件,最后发布课件

12.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十二

一、描写我国季风气候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景色,一夜之间,气温骤降,冷锋来临,大雪纷飞,让学生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气候的变化。

二、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象地反映了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特征,说明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同一时候不同地区天气的差异。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莫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三、描写四季不同的天气

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说明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夏季晴空万里的西湖,乌云骤然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平静如镜,这种地方性阵雨天气,表现于苏轼的笔下便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四、描写纬度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高鼎《村居》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句与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句,虽然同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季节,堤岸上的杨柳陶醉在春风的薄雾中,若隐若现,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画镜中;而地处北国的内蒙古,却春风未至,嫩芽待发,依旧处于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诗句反映了纬度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描写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的是四川地区常常下夜雨,我就进一步启发,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巴山夜雨,和这里什么有关系,学生们跃跃欲试,我组后分析,这里地处四川大巴山地区,受地形影响,夜晚山谷湿热气体上升,形成夜雨,才出现涨秋池的现象,完后我有引出成语蜀犬吠日,讲解此处地处盆地,阴雨绵绵,太阳辐射较少,还有“雅安天漏”,也是反映了四川地区降水很多,太阳辐射很弱。

13.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优秀 篇十三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14.高中地理气候分布知识点 篇十四

1. 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mm)

2. 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呈环状分布,南美的巴西高原,马达加斯加岛西侧,中美洲西侧。

3. 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湿季多雨。

4. 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稀树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 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最大港口城市德班、最大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最大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15.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十五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 只有那些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常规媒体还不能充分表现地理事象, 致使学生理解接受仍有困难的内容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如地理实物、标本、模型, 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如地理实验来呈现的内容, 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 有关地球形状、地轴、两极和经纬网等知识点, 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 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地球仪, 通过适当的讲解就能突破难点, 达到教学的目的, 取得教学实效。但有教师怀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高实效”的心理, 将多媒体强行拖进课堂, 虽然多媒体能模拟立体空间, 但是与地球模型相比, 华而不实, 反而把问题复杂化, 徒增许多无效的信息,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 科学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准确, 无科学性错误。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景观和分布, 引用的地理事实与材料, 解释的地理概念与成因, 演示的地理过程与演变, 揭示的地理规律与原理……都要符合地理科学规律和原理,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二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

3. 地理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 具有地理特色。为此, 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众多反映地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的地图, 反映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视频、动画, 反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景观图片。仅有文字的课件是不具有地理性的。

4. 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一些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实发生了变化。地理名称的变化如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等, 地理数据的变化如珠峰高度的重新测量、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等, 地理事实的变化如缅甸的迁都、南苏丹的成立等。这些变化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反映在课件内容中, 让学生紧跟地理科学的步伐, 以体现地理课件的时代特征。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 逻辑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 严格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此, 一是要注意课件内容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可以通过标题的序号体现出来, 如一、1、 (1) 、 (1) 等。二是要注意课件中的各级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 围绕课题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课件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可设计为: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和时差

2.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 四季更替和五带

三是标题下的各种媒体内容, 如知识要点、文字材料、表格、地图、图片、录音、视频、动画应紧扣标题。

2.科学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对此, 初中地理课件应遵循地理事实 (现象) ———地理分布———地理原理 (规律、成因) 的设计程式。如人教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应从———“地球?水球?”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 陆地面积仅占29%开始, 接着讲述海洋、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 然后阐述地理成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关于人种的知识, 应先讲地理现象:白种人, 黑种人和黄种人。接着讲述人种分布, 最后阐述人种平等观念和人种形成的原因。

3.启发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从地理事实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对此, 要注意课件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 而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慢慢悟出道理和结论来。如讲述初中地理“我国地势”时, 在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后, 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 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 华北平原的海拔在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 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课件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的引导, 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4. 巩固性原则

这是巩固性教学原则在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此, 一是要注意表现教学内容与重点的画面镜头要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 重要的画面或解说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复, 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每一重要知识点讲完后要有简明的小结, 使学生能记牢最重要的结论。三是在教学内容结束后, 可安排一定的作业, 如习题、思考、阅读、观察、调查、实验等,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巩固知识与训练技能。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表征多样化原则

地理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 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 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 而地图、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 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 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 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1]。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视觉表征的组合。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 但地图、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 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 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二是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在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 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 两种表象相互作用, 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表征优势化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 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表征要以不同的方式为主导。布鲁纳认为, 知识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系统组成, 它们是人借以认识和表征外部信息的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尽管在个人认知发展历程中, 三大系统的出现顺序依次是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 但三者之间并不能彼此代替, 而是各有所长, 相互补充。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 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2]。因此, 一是初中课件文字、图形与图像、视频、动画表征方式并重, 高中课件则以文字、图形表征方式为主, 突出地理知识的逻辑性、严谨性, 辅以图像、视频与动画表征方式。二是就图像表征而言, 高中课件以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抽象图像为主, 而初中课件以景观图和漫画等直观图像为主。这是因为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认知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 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 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 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 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同时, 不同的图像类型的表达优势和能力训练优势不同: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在表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景观图、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16.初中地理课件气候 篇十六

【关键词】地理教学 教育理念 多媒体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既经济又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板图、板画,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大,许多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现的,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能促使学生去推理、想象,把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显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如“地形的变化”一节,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就高中课本来讲 ,大小图形就有288幅,另外还有高中地图册和与之配套的一些图形。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例如利用幻灯投影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十章第三节有关“城市环境问题”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写下来,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在幻灯上描绘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以及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 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教学中采用这种新颖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 ,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先介绍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更遵循人的知识增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弥补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活动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最终达到创造性的学习。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现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在现在信息时代里,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了才能“学会”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地理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电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理学科的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的工艺、方法、技能、设备及各种手段的总和,而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是探求在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条件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书匠”的功能不断降低,教师在课堂做导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解答问题,课堂以外的教学设计、编制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节目,处理和创造教学信息等非课堂教学任务,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多方面知识,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经过自己设计的教学软件或教学模块,才能得心应手,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融洽,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更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

【参考文献】

[1]肖红艳. 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05) .

17.高中的地理气候特点及成因问答 篇十七

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著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

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

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3)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

(4)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7.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8.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和向北延伸到赤道的原因?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9.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

本区域身居内陆,既受不到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的影响,又无法受到大陆西岸三圈环流中西风的影响,故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内陆荒漠区。

10.纳米布沙漠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1)受南非高原地形的阻挡,干热气流不可以影响到东海岸。

(2)东岸地区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充沛的水汽。

11.红海两岸成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两岸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蒸发旺盛,炎热干旱。且红海的水面狭窄,不能给两岸地区带来降水。

12.加利福尼亚沙漠的成因?

受副高的影响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13.澳大利亚中西部成为沙漠气候的原因?

受副高、信风带以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14.刚果盆地雨林气候的成因和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处于南北纬10o之间,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1)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来自几内亚湾的气流,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在沿海有降水,但难以进入东非高原。

(2)西南气流本较浅薄,进入东非高原就更薄,故降水少,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夏南冬时处于18oN,北冬南夏时向南移,经过东非高原的时间短,降水量少。

15.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逊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16.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且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故降雨较多。而西岸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离岸风,故降水较少。

17.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夏季时,受到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冬季时,东北部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海洋吹来,水汽较充足,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加大了其水汽的含量,故澳大利亚东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8.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纬度低,气温高。

19.与同纬度的印度半岛相比,为什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而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

阿拉伯半岛三面被陆地所包围,常年受到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风从陆地吹到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

印度半岛三面为海洋,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风从北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带来充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使印度半岛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且此时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气流向四周辐散,影响印度半岛,使其降水少,形成干季。

20.东部非洲赤道地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沿岸的暖湿水汽难以进入东非高原,使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1.非洲几内亚湾北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22.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而在其他洲分布面积狭小的原因?

地中海沿岸地区刚好处在开口向西的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的时候,水汽能进入地中海并影响沿岸地区。而其它地区则受地形的影响,面积较狭小的。

23.日本气温南北差异大,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

(1)日本地形狭长,地形复杂,南北所处纬度不同,故南北气温差异大。

(2)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是:日本的季风性气候具有海洋性。日本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与列岛排列方向一致,均为南北延伸。夏季时,东南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较多,西北部位于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冬季时,西北部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大,使西北地区冬季的降雪较多,而东南部处于背风一侧,降水少。但总的来说,日本降水西北较东南少。

24.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大的原因?

朝鲜半岛南北所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较低,且沿岸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离海较远且纬度较高,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故冬季气温较低,属温带季风气候。

25.爪哇岛冬夏季风向的差异和原因?

夏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吹东南季风,冬季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北季风,影响爪哇岛。成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6.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原因?

亚欧大陆东西所跨过的经度范围最广,地形较复杂,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较难进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且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故亚欧大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7.蒙古和哈萨克形成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表现?

蒙古和哈萨克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冬季离亚洲高压寒冷中心较近,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故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8.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地形:北美洲的基本地形由三部分组成:西部的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和山地。

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干燥。

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中心气流可影响到北美洲北部东海岸地区,且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的经过,减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时,因北美所处大陆面积及大西洋的面积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小,故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较小,夏季风的势力较亚洲弱,不能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使其夏季降水较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29.伊朗沿海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冬季时受到亚洲高压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时,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但受到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季风所经海区面积狭小,不能给沿海地区带来降水,故形成了全年温差较大,降水量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0.伊比利亚半岛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上一篇:医院财务信息化论文下一篇:社工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