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2024-07-13

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共10篇)

1.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一

20180725 观众朋友中午好!中午好!

欢迎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并机播出的《新闻30分》。我们首先来看时政新闻。

各位观众,现在是南非当地时间7月24号上午,位于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总统府洋溢着热情友好的气氛,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南建交20周年之际,对这个美丽的彩虹之国进行第三次国事访问,说他期待这次访问能够推动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好、更快向前发展,共同开创中南友好新时代。【总统府前广场微风拂面,阳光和煦,中南两国国旗迎风飘扬。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受到拉马福萨和夫人莫采佩热情迎接。

两国元首夫妇登上检阅台,仪仗队行持枪礼,现场鸣放21响礼炮,军乐队奏中国国歌。习近平检阅仪仗队。军乐队奏南非国歌。

习近平和彭丽媛同南方主要官员握手,拉马福萨夫妇同中方陪同人员握手。两国元首夫妇亲切寒暄,拉马福萨对习近平在南中建交二十周年之际访问南非,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表示热烈欢迎。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24号在比勒陀利亚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举行会谈。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南传统友好,就推进新时期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一致同意加强高层往来,深化政治互信,对接发展战略,推进务实合作,密切人文交流,让两国人民更多享受中南合作成果。习近平赞赏拉马福萨为推动中南建交和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南非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建交二十年来,双方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始终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建立起真诚友好、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的同志加兄弟关系。中南关系实现了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大跨越,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方愿同南方一道,以两国建交二十周年为契机,相互支持,办好今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结出更多硕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南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愿就推动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双方要加强高层往来,增进政治互信,相互支持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两国政府、立法机构等各领域交往,深化中南党际交流合作;第二,双方要加强在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合作,对接发展战略,深化新经济领域和朝阳产业共同发展合作,共享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中方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科技创新、金融等合作,支持南非政府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的能力;第三,双方要拉紧人文交流纽带,在合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早日落实双方就便利人文往来,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等达成的共识。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第四,双方要加强安全执法合作,中方愿同南方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合作;第五,双方要密切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气候变化基础四国等多边框架内的协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拉马福萨表示,南中人民传统友好,两国建交二十年来,南中关系不断巩固、发展,以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区域和多边层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两国特殊友好关系使两国人民切实受益。南中继续加强政治互信,扩大务实合作,加强科技和人文等交流,深入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南方根本和长远利益。南非将继续鉴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推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密切和中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中的沟通和协调。反对单边主义,加强单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习近平指出,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是五国去年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之后的首次举行的领导人会晤,对金砖国家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我们要共同把握好金砖国家发展大方向,不断巩固战略伙伴关系,发出坚持多边主义的响亮声音,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方将配合和支持南非举办约翰内斯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

习近平强调,发展同非洲国家团结合作是中方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再过一个多月,我将和拉马福萨总统共同主持召开中非国际论坛北京峰会。南非作为现任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为论坛机制建设和中非友好合作做出重要贡献。中方期待届时同论坛非方成员一道,共商中非新时期合作发展大计,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拉马福萨感谢中方支持南方办好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期待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同中方密切配合,谋划好这两场重大活动。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多项双边文件的签署。

两国元首共同会见了记者。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出席上述活动。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二十四号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比勒陀利亚一道出席中南科学家高级别对话会开幕式。在热烈掌声中,习近平和拉马福萨共同步入开幕式现场。

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与非洲向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高兴地看到,峰会成果文件提出的科研合作项目得到很好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南科技创新合作也在积极推进,双方各领域技术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前沿技术领域、产业应用方面合作实现多点开花。中南科学家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受到全球科技界瞩目,丰富了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成为拓展两国互利合作新的增长点。习近平强调,今年九月将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中南科技创新合作面临新的机遇,我们要积极搭建联合创新新的平台,加强青年科学家交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世界各国加强开放创新合作,推进中南创新合作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努力步入世界科技发展前列,希望中国和南非科技界、产业界的各位代表,不断弘扬中南传统友好,积极开拓创新,密切协作,为中南科技创新合作走出一条共赢、发展之路。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拉马福萨致辞时首先感谢习近平对南中科技合作的重视与支持,并表示,近年来南中两国合作成果丰硕,这次对话会集中展现了南中两国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增长的决心和双方在这一领域的潜力。南非政府致力于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合作,以更好地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方是南非可靠的科研伙伴,感谢中方致力于帮助非洲发展,致力于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推动非中科技创新合作。】

开幕式前,习近平同拉马福萨共同参观中南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名片展,两国元首共同前往展览厅,依次观看展示非洲科技企业项目、南非科技成就、中国科技成就、中南科技成果的图片。

南非平方公里设点射电望远镜,包括中国在内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重点项目,也是中南重点科技合作项目。

两国元首仔细听取有关介绍,并勉励双方科学家继续努力,把项目建设好。参观后,两国元首出席北汽合作投资项目首辆汽车下线视频连线仪式。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上述活动。

当地时间24号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在南非总统夫人莫采佩陪同下参观位于比勒陀利亚东郊的乌坦多社区托儿所。彭丽媛和莫采佩抵达时,非洲自助基金会负责人、托儿所园长等在门口迎接。40名活泼可爱的南非儿童挥舞中南两国国旗,热烈欢迎。彭丽媛俯身与孩子们亲切握手问候。

彭丽媛来到庭院,二十多名儿童手持两国国旗,轮流用中文、英文高呼“欢迎,欢迎”,孩子们伴着俏皮轻快的舞蹈动作合唱英文歌曲《欢迎你》,用中文吟唱中国古诗儿歌《咏鹅》,演唱南非说唱歌曲。彭丽媛认真聆听,频频点头微笑,不时鼓掌称赞,夸奖孩子们中文发音准确。

彭丽媛来到教室,观看孩子们绘画、识字,他们用当地传统手语互致问候,彭丽媛向孩子们赠送玩具、文具、图书,并在孩子们自己创作的手印画上题写“前程似锦”,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彭丽媛表示,儿童成长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儿童最重要的早期教育是树德育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希望中南友好事业从娃娃抓起,让他们长大后做两国友好事业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当地时间24号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出席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的幼教教师培训毕业典礼。彭丽媛在南非总统莫采佩夫人陪同下抵达典礼会场,非洲自助基金会负责人在门口迎接。当彭丽媛走进会场时,幼教教师齐声演唱南非传统歌曲《跳起轻快的舞蹈》,以当地特有的热情、亲密方式表达对中国贵宾的欢迎。

落座后,基金会负责人和莫采佩先后致欢迎辞。随后,彭丽媛走上讲台致辞。彭丽媛表示,教师是一项崇高职业,为师者只有牢记国家期待和重托,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不懈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更好帮助学生们成长成才、实现梦想,成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事业的接班人。希望在座教师和同学们积极投身中南友好合作事业,为中南关系发展贡献力量。幼教教师培训是非洲自助基金会从事幼儿早教项目主要形式,迄今已对千余名弱势和贫困社区幼教教师开展培训并定期对已完成培训的幼教教师举行毕业典礼。

您正在收看的是,新闻三十分。

我们来看当前有关经济形势的报道。

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依托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中国建筑业“走出去”海外拓展业务取得可喜成绩。

这两天,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马尔代夫维拉那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跑道上面层沥青摊铺施工刚刚完成。目前,中国建筑工程企业承包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占到对外工程承包的一半。现在,全球已有和在建的超过三百的超高层建筑物当中,有一半都是中国建筑工程企业承包施工的。目前,中国企业正在执行和重点跟踪的境外铁路项目超过了二十个。

下面我们把焦点转向内蒙古。23号的凌晨,内蒙古河套地区突降暴雨,部分水库溢洪、泄洪,一些地区出现了人员被困的情况,那军地联合的紧急救援也随即展开。一起来看在乌拉特前旗一场持续15小时的救援过程。

23号下午三点,在大佘太镇,八名正在抢修作业的电力工人遭遇突发山洪,输电塔四周瞬间被淹没,八人被困塔上。而输电塔距离岸边50米左右,救援机械无法靠近。当地向驻乌拉特前旗某陆航旅求援,陆航旅随即调动直升机前往现场,但由于事发地特高压电路密集,直升机无法靠近,只能向被困人员空投补给和救生衣。随后救援人员使用抛投技抛投大绳,采取大绳航渡的方法采取救援。到24号早上七点左右,被困八人全部安全获救,整个救援过程长达约十五个小时。

第七十八集团军某陆航旅在实施另一起救援时,采取空中悬停卖瓜叫车的方式救出两名挖掘车司机和一名电塔作业人员。直升机低速靠近目标后,打开舱门,机械师随绞车下降到被困者位置,协助被困群众穿上救生衣,依次坐上救生椅。三名被困群众被成功救出。此外,直升机还从一个养猪场救出了十一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其他方面,记者从长春警方获悉,昨天长春长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某方等十五名涉案人员因涉嫌刑事犯罪被长春新区公安分局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目前案件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长春检察院按照吉林省人民检察院要求,7月23号成立专案组,对“长生疫苗”事件开展专案调查,目前专案组已经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引导调查举证,做好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衔接,对长生疫苗损害公众利益一情况,以及相关行政机关履职情况展开调查。检察机关将会积极配合国务院调查组,依法做好相关工作。

国际方面的消息,老挝南部阿速坡省一座水电站23号晚上发生溃坝事故,据本台最新消息,老挝政府今天确认,溃坝事故已经造成19人死亡,数百人失踪,6600多人受灾。发生溃坝的桑片桑拿内水电站,有来自韩国、老挝、泰国等国家的四个公司投资开发,原计划今年投入商业运营。据韩国公司称,大坝22号就出现了部分断裂,施工方随即进行了抢险,但连日的大雨还是导致了溃坝。更多消息,我们再来看一组简讯。

24号,以色列国防军发布消息称,一架叙利亚战机进入以方领空两公里后,被以军发射的两枚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在叙方一侧坠落。叙利亚军方当天证实,有战机被以色列击落,但叙利亚表示,这架战机是在叙领空内极端组织的军事行动中被以军击落的,说明以色列支持恐怖主义。这是2014年以来叙利亚政府军战机首次在富兰高地附近被以色列击落。

24号,希腊首都希腊附近森林火灾造成遇难者人数升至74人,至少20人失踪,187人受伤。希腊总统XXXX当天宣布,即日起 全国为火灾遇难者哀悼三天。此次大火中,一半以上的遇难者来自马蒂镇,当时前往雅典避难的马蒂镇居民被车流堵在海滨一条道路上,瞬时风力超过9级,火舌疯狂扑过来,至少30人倒在不到200米的路上。截至24号傍晚,雅典以东和以西地区仍有火情。欧盟已表示将全力帮助希腊渡过难关。

昨晚世界足联宣布世界足球先生最佳男足教练等多项最佳候选人名单,梅西和C罗顺利入围世界足球先生,其他八名候选人分别是:德布劳内、格利茨曼、阿扎尔、哈里凯恩、姆巴佩、莫德里奇、萨拉赫和马拉内,巴西球星内马尔无缘候选名单,最终获奖者将于9月24号公布。

2.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二

新闻频道的此次改版, 最先引人注意的就应该是栏目包装上。一个好的栏目包装可以吸引到观众, 新闻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娱乐性质, 所以从包装上的改变, 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 片头

片头现在采用的是3D地球仪的设计, 表明央视所播报的新闻囊括全世界各个地方, 把全世界最新的消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大家身边, 让我们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所发生的大事。

(二) 字幕

标题字体的字号加大了, 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到看清楚看明白新闻的主要内容。颜色以蓝色为主, 红色黑色为辅。标题颜色为黄色。三行的标题制作, 左上为新闻发生地, 屏幕中间显要位置是新闻标题, 最下一行则为滚屏, 时刻滚动最新的消息, 体现了央视的新闻时效性。

(三) 画面构成

央视现在的改版, 更注重人性化。对主持人的镜头推得更近, 主持人感觉离观众近了, 在传递新闻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不再显得生硬。而且在主持人旁边, 会加一个视窗, 显示与新闻有关的照片或者字幕。几个字加一幅图片, 就可以把新闻所要表达的主要事件表达出来。

(四) 主持人的选择

主持人不仅是新闻的播报者、新闻信息的传递者, 更是一个新闻栏目风格的代表之一, 主持人主持风格, 直接影响到新闻栏目的整体风格。

二、各个栏目编排上的改版

这次的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 确实能在整个直播栏目中看到央视编导们合理的编辑思想, 对栏目的准确定位以及全天的不同时段不同的栏目安排。

(一) 《朝闻天下》清晨第一缕阳光

新栏目《朝闻天下》一经推出就体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语态, 从主持语言到报道内容, 在新闻性与贴近性之间形成了协调的统一。《朝闻天下》一改以往早间节目仅仅梳理前一天新闻的理念, 第一时间关注当天焦点事件, 提示当天生活服务。在保持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权威报道优势的基础上, 增加了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等领域的内容。《朝闻天下》整合了早间时段资源, 通过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 使新闻的滚动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 《媒体广场》下午版与百姓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新闻频道全新改版后, 全长30分钟的《媒体广场》下午版作为一个新栏目登场亮相。该节目设置了“百里挑一”、“报来报去”、“镜头说话”、“新词新语”几个不同的小板块, 以集纳不同“性质”的新闻, 创意不错, 有助于突出报道重点, 也有助于突出编排上的特色。

(三) 《24小时》盘点一天新闻体现编辑思想

个人认为最能体现编辑思想的就是晚上在23:00到24:00的直播节目《24小时》。从节目名称和时间段上就可以看出来, 该节目应该是以一天发生的国内国际的大事进行盘点。这就要求节目应该成系统的进行新闻播报。比如《24小时》分成主播关注、面孔、声音、现场等等一系列的栏目编排, 在整个大的框架下进行小的分类, 更能让人们成系统地接受新闻。

三、新增评论员、增加电话连线

央视现在的改版中, 评论员我觉得是一大亮点。从以前的单一播报新闻, 到现在的深度品论, 是新闻趋向成熟的表现。评论, 让新闻多了一些灵动性, 观众在听完新闻之后, 让评论员评论, 能够更加深刻的把新闻展开, 并且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一些财经类的新闻, 央视或把嘉宾请到直播间, 或电话连线, 让一条新闻更加的丰满, 用专家的观点和视角, 把观众引导到深一层次。

四、内容更加丰富, 贴近百姓

(一) 时政新闻减少, 民生新闻增多

原先的央视, 老大哥的姿态高高在上, 可是现在, 各地的新闻事件, 央视都能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调查, 而且所出的新闻片更加具有权威性。比如黑龙江省鸡西煤矿坍塌事件, 哈尔滨监狱越狱事件, 央视都能在第一时间出片子, 而且据我观察, 比地方台速度都快。

(二) 对于民生新闻的曝光更加有力度

不可否认, 央视改版之后, 播出过几个非常有深度的报道。央视也不仅仅只是曝光, 其之后的后续报道, 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让我们看到了关于职业病诊断上还有缺陷, 不够完整, 同时也让受害者真正得到了公正。

(三) 生活服务、趣味要闻贯穿其中

央视的新闻频道出现了很多生活服务的小常识, 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表现。比如在冬天的时候, 央视会在节目结束的时候, 放一个关于保养汽车的小常识, 春天吃什么水果蔬菜等等。

五、新闻频道改革体现新闻立台的根本

央视像今年这样大规模的改版还是很少见的, 这并不是说央视过去的改版是小打小闹, 而是说这次央视的改版线路是比较清楚的, 就是突出新闻立台。尽管央视从来没有放弃新闻立台的口号, 但是, 多年来央视的新闻改革一直缺乏力度, 上一轮央视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改革还需要追寻到《东方时空》创办的时候。从目前的情况看, 改版以后的央视新闻比之前好看了, 新闻的密度加强了, 新闻变得比较专业了。

央视新闻频道的这些变化是不是有意在向国外同类节目靠拢?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表示, 现在很多观众都发现新闻频道信息量增大了、时效性增强了, 这些判断都很对。电视这个媒介, 从它问世的时候是偏娱乐的, 而CNN开创了全天候新闻直播, 摆脱了娱乐新闻的模式, 这是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的结果。频道本身增多了, 社会发展对电视新闻需求加大了, 这样, 24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节目才会有收视率。他认为, 从这次新闻频道的改革来看, 内容上加大了新闻播报的频率和力度, 播报方式上也更加灵活, 体现了跟国际接轨的趋势。■

3.从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谈新闻改革 篇三

一.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对于这次新闻频道的改版,央视事业发展调研处研究员王永亮在《传媒思想》中介绍了这次改版的指导思想: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之中予以考量;保持权威和理性的新闻定位,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是这次改版央视强化的重点;继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方式,要全面统筹新闻节目,淡化栏目,强化大时段新闻,理顺新闻节目的时间链、形态链、内容链和产业链。

具体做法体现在节目整体编排上,除《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及重播、《东方时空》、《晚间新闻》、《午夜新闻》外,全天各整点新闻均统一命名为《正点播报》,每逢整点固定播出,实现新闻频道整点有新闻的承诺。每小时内的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45分钟各播出一次《新闻快报》。专题节目以《新闻快报》为间隔分段落播出。突发事件和最新消息随时插播。

节目改版后,“新闻+背景+评论”成为新闻频道全天节目的常规样态,这就需要有一支有一定专业水准和表达能力的评论员队伍。央视正在努力打造名主播、名评论员团队,目前已建立了10人左右的专职评论员队伍和包括各领域领军人物、权威专家在内的60余人的特约评论员队伍。

二.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背景因素

一是观众新闻口味的提高带来观众流失的风险。据央视资讯的调查,目前央视在国内电视领域的权威性、公信力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电视台,但在地区分布上,华南地区观众对央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度等方面的认同度大大低于全国。而上述地区观众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恰恰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某些高端观众对新闻的要求在变化、提高,而央视新闻节目没有及时满足这部分观众的需求。

二是地方台的本地化新闻在争夺有限的收视人群。地方台在贴近当地群众和日常生活方面比央视有先天优势,其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制作中也比央视擅长的时政新闻有更大自由度。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央视无形中面临部分观众被夺去的挑战。

三是境外台大举进入抢占新闻资源。目前,境外电视新闻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CNN、BBC、彭博资讯等31家境外电视频道已经在我国三星以上涉外宾馆落地,凤凰卫视更是凭借华语传播和特色新闻节目获得了大量中国观众。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增多,国际新闻日益增加,但一些交往对象国往往认为境外台较央视更加中立,因此将国际事件的报道资源更多赋予它们。这使得央视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缺少国内新闻报道所具备的独家资源优势,也对央视的国际新闻事业提出了较大考验。

四是新媒体崛起“稀释”央视的渠道权威性。当前国内外新媒体飞速发展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互联网、车载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为受众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接收新闻的渠道。受众选择余地的增加意味着央视原有的国家电视台的渠道权威性遭到了“稀释”。

面对现实的挑战,央视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理念,围绕新闻立台,坚守新闻定位,创新报道手法,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以新闻制胜。

三.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能否推动我国的新闻改革

这次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毕竟改版只是改革基础,不能只在形式上迎合时代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只有赢得受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那么,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应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电视新闻改革呢?

一是把受众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央视的这次改版,就强调要进一步树立新闻意识、平民意识和深度报道意识,报道方式和报道手法都有所改进,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观众拉近了距离。

二是加大信息量,建立多元化的新闻节目体系。提高电视新闻质量,必须要从受众的关心与需要出发,满足受众了解世界的渴望。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报道面,丰富信息种类,提供更多的经济、文化、金融、市场,交通、生活等各类专业信息,丰富报道方式和手段。

三是推进深度报道和新闻背景分析。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一直是央视的弱项,在这次改版中,央视注意加大了评论节目的力度,建立了评论员制度,注意培养名主持、名评论员,确立了“新闻+背景+评论”的节目常规样态。

四是挖掘电视潜能,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本质特点——现场纪实性,以及形象性、参与性、立体性的特征,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独特作用。电视新闻具有多符号性——有形象画面、声音、文字字幕、图表等,具有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和双线互补的传播特点及表现优势。在这方面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成为一大亮点。

五是直播报道走向常规化。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资讯、强化一线报道、强化现场报道、强化直播报道。调整后的新闻频道每隔15分钟就会播出一次《新闻快报》,随时播发最新消息或事件的最新进展。

六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文化品位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赏析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有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文化品位,才能更进一步地去吸引受众,引导受众。

4.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调查报告 篇四

08级新闻系新闻2班苏一文

CCTV节目酝酿改版,改版将涉及到全台所有部门、所有频道和所有节目。7月初新闻频道开始改版,至11月18日之前完成所有频道的改版调整,部分频道三分之一的栏目将被淘汰。

《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曾透露,央视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喻国明说,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但在过往时间里也存在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罗京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承受了很大的角色压力,节目的要求让他必须不苟言笑。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明白,一个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也可以做得亲民一点。”据悉,央视前台长杨伟光其实在任职央视台长期间也对《新闻联播》有不满意的地方,“亲切度不够,当时个别传统播音员不同意我的意见,说,„那不行,《新闻联播》就是要字正腔圆。‟……总的来说,我们的风格过分严肃。

改版到底改了什么?

央视新闻频道此次改版的核心目标是加大新闻信息量、提高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改版后,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每期时长15分钟的《新闻快报》,实现新闻容量的最大化;加强新闻评论,全天各时段随时加入评论元素,并将打造一档国际时事评论节目,加大各时段国际新闻播出比重。《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时长,由年初的3至4分钟增加到目前的5至8分钟,同时减少会议播出比例,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的内容等;《焦点访谈》栏目也将加大“监督”的比重„„

此外,伴随着节目的调整,新闻频道将会加入一些“新鲜血液”,其中重点将完善特约评论员机制,按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等领域划分,邀请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内容等,据悉已向著名评论员龙永图、曹景行发出邀请;经济频道主持人欧阳夏丹、中文国际频道记者柴璐等人将在近期被调至新闻频道;增加一档节目《总编辑在线》,而《共同关注》、《每周质量报告》将从荧屏上消失。

《共同关注》原栏目虽被取消,但栏目名称得以保留,变成了一档新闻资讯节目。改版后的CCTV-4和CCTV-9将正式播出。2009至2011年,CCTV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英语新闻频道将相继开播,形成7种语言、10个国际频道的播出格局。

对于《共同关注》和《每周质量报告》从荧幕上的消失,有网友认为不妥。部分人认为:“《共同关注》、《每周质量报告》两个节目,是央视与老百姓生活最相关的节目,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还有观众表示:“那些比较俗套的娱乐节目为什么不多取消几个?”

深层背景———新闻意识的觉醒,还是迫于外界的压力?

此前,有学者猛烈抨击,说央视是最落后的媒体,因为他们处于信息垄断的位置,没有改革的动力。也有人分析,央视改版是出于争夺收视率的考虑,它要走市场,要吸引广告,当然有改革的动力。那么,央视改版的深层背景到底是什么呢?

崔保国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电视台,它对社会和国际发挥最大影响的应该还是新闻和新闻的内容。中央台的新闻,真正的新闻太少,节目不好看,而且内容太虚了。“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算是比较及时。当然,这个改革要是能够做得比较彻底、到位的话,需要突破很多意识上、理念上和传统上的羁绊。比如会议新闻太多,真正是老百姓和全世界关心的硬新闻内容太少。我觉得新的节目要在新的理念上、管理体制上进行较大的思想上的突破。我觉得中央台在实力上、记者的水平上,还有在能力上都不成问题,关键是从观念上作为突破口进行改版。”

对于央视改版的动力问题,崔保国表示他还没有想好。“我觉得这个改版应该是自觉性的吧,动力是来自于我们意识的提高和国际意识的加强,还有新闻意识的觉醒。”

展江教授则认为,央视改版,特别是《新闻联播》改版,是高层对这个栏目的要求,它自身并没有改版的动力,现在要改版是迫于来自外界的多种压力。“这路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刚才说的高层对它的要求,第二是新华社现在正在筹建电视台,为了与之竞争,央视需要争夺观众;第三点就是民众,主要是网友对它的要求。”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次央视改版最重要的还是为了争夺收视率,保持央视的固有地位,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央视以前采用的多是争夺政策资源、覆盖率资源,这次改版发展到了争夺和整合内容资源,这是一个进步。这也是身处中国电视业激烈竞争中,央视的必由之路。

此外,伴随着节目的调整,新闻频道将会加入一些“新鲜血液”,其中重点将完善特约评论员机制,按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等领域划分,邀请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内容等,据悉已向著名评论员龙永图、曹景行发出邀请;经济频道主持人欧阳夏丹、中文国际频道记者柴璐等人将在近期被调至新闻频道;增加一档节目《总编辑在线》,而《共同关注》、《每周质量报告》将从荧屏上消失。

在维持了数十年的老面孔以后,CCTV节目终于要大规模地改版了,作为一名普通电视观众,我对此充满期待。

期待改版后的央视,能够真正发挥舆论监督、激浊扬清的功能。加强舆论监督,鞭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是媒体天然的职责,央视在这方面,更应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期待改版后的央视,节目内容更丰富多彩、多元化。虽然央视承担着宣传政策等功能,但过于严肃、过于说教的节目,会让很多观众敬而远之,就难以起到引领舆论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一定要与社会现实接轨。

5.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五

被批冷血

2012-12-16 14:4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http://jl.htexam.com/ 作者:yyy 来源:华图网络运营中心

【导读】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教授上央视“笑评”民工冻死被批冷血

本月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节目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昨天,唐钧表示,他平时的面相就是这样,做节目时未刻意注意自己的表情。

唐钧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13日晚9点多,他受邀担任《新闻1+1》节目的嘉宾,解读最近发生的两起民工冻死事件。他认为,因《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所以这两位民工不属于被救助人员,农民工是出来打工挣钱的,两者目标相冲突。因此,他认为《救助管理办法》存在问题有待修改。在解读的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该细节被网友发现后,在网上迅速传播,许多网友认为其在面对民工冻死事件时不应面带笑容,甚至批其“不尊重死者”、“冷血无情”等。但也有网友评论称,“他长相就是如此,并非笑而评论。”

记者在网上搜索唐钧照片,发现大部分照片都是笑容满面。他在接受记者采访也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自己脸上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并无关系,“我们在谈论政策,并不是在谈论民工的死”。记者在与他交流时,多次听到他的笑声。他说,他在直播室内录节目,“有一台摄像机专门对着我,我也看不见自己的表情,以前没接受过控制表情的训练,况且谈论的是我比较熟悉的政策问题,因此也很放松,没有刻意地注意自己的表情,平时的习惯不自觉地又出来了”。

他表示,做节目当晚他回到家中,看到了网上的指责声,并于当晚发布微博道歉,“如果我的„笑‟伤害了你,我表示真诚的道歉。”14日早上,唐钧再次在微博上表示,“这种强自改变自己的面容的事情是很尴尬的”。

6.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六

关键词:央视,新闻联播,走转改

1. 央视《新闻联播》的改革

1.1 新闻改版

(1)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的改革最大亮点是其时间缩短。由于央视《新闻联播》承担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基本路线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与政府中心工作的重任, 过去的《新闻联播》对时事政治非常重视, 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在介绍各种时政新闻。随着科技的发达和大众的需求提高,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越来越无法吸引大众的关注, 甚至在百姓心中产生了国家领导人每天忙着出国与下乡的印象。央视新闻的走转改重点之一就是缩短了时政新闻的时间, 充实了时政新闻的内容。例如, 2012年12月13日的央视新闻中, 舍去导语, 只花了97个字的正文文稿和25秒的时间概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从时间长短上具体分析, 以2010年和2013年的1月1日-1月20日20天的时间作比较:2012年国内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总时长分别为3.68小时、1.43小时, 分别占全部新闻时长的39%、15%, 而其他报道新闻占46%;2013年国内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总时长分别为1.52小时、1.88小时, 分别占全部新闻时长的16%、20%, 而其他报道新闻占64%。从这个数据可以发现, 时政新闻的时长缩短, 国内其他报道时长则有所增加。

(2) 头条新闻

央视新闻改版的另一亮点就是头条新闻的变化, 即由时政新闻变为民生新闻。过去央视新闻联播采取统一的编排制度, 头条新闻都是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公务活动而进行报道的, 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则打破了传统的惯例, 选取与广大群众利益相关的新闻或大众关注的特大事件作为头条新闻, 同时更加注重头条新闻的时效性。以2013年1月9日至1月15日期间的一些头条新闻为例, 1月9日的头条新闻是菜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上涨后开始出现回落现象, 1月10日的头条新闻是多个地区的天然气出现了供应紧张的问题, 1月12日的头条新闻是全国多地区雾霾笼罩, 1月14日的头条新闻是离婚潮。从这段时间的头条新闻可以看出, 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不再是传统的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来设置, 已逐渐转变为以民生问题为主, 满足大众关注的需求。

1.2 新闻内容

(1) 以人为主体

走转改后的央视新闻在内容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人为主体。首先从新闻拍摄角度分析, 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因素, 只有人的真实故事才可以呈现出新闻报道的丰富一面。以2013年2月2日 (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东方时空节目中“回家的礼物”这一新闻为例, 该新闻主要讲述的是长沙一位普通快递员工刘某春节回家时准备了许多礼物带给家人, 在外拼搏, 心系家人的感人场景, 这则新闻通过对普通人物的真实写照, 表现出了人间珍贵的亲情, 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情感张力, 让观众感受到幸福的力量。再如2013年1月3日的《新闻联播》中播出了石家庄的豆饼大叔姚某, 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又如央视“新春走基层”的节目活动, 对普通老百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了真实的写照, 让一位普通的维修工人、一位普通的清洁员都成为了屏幕的主角。从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来看, 《新闻联播》以人为主体, 展现出广大百姓的真实生活与情感, 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 回归平民视角, 重视百姓的诉求, 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2) 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是央视新闻走转改的特点之一。改革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加注重通过对话、场景的设置来展现出事件中的细节与情节, 用形象的事实说话, 寻找事件中蕴含着的幽默、戏剧性的细节与情节, 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央视新闻《如果有可能, 我带你去运行》, 新闻报道中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农民诗人杨成军和他的妻子, 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他们在贫困中努力、在疾苦中向上, 在坎坷中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画面, 表现出夫妻二人之间平凡而又浪漫的爱情, 给新闻报道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此外, 央视新闻的故事化还体现在其报道方式上, 即采用全程跟踪和连续报道的方式, 例如央视《新闻联播》的“新春走基层”节目, 为了展现出春运期间买票难的场景, 反映出铁路现实客运力与实际春运客流之间的矛盾, 该节目采取了连续多日跟随农民工邵某的方式, 对其春节买票回家进行了全程的记录, 让广大观众通过镜头深刻感受春运期间在外打工者尤其是农民工返乡的艰难与温馨。这种连续报道的方式具体展示了基层人物的细节和命运, 叠加、推进了新闻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3 新闻的语言与风格

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的表达语言和风格十分重要。在信息化的今天, 新闻报道的语言与风格需要打破旧模式、旧框架, 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 调动各种有利于表达的笔法进行创作。《新闻联播》改版后的语言与风格呈现出多种特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散文化的表达语言与风格。以2011年5月4日的《新闻联播》为例, 在报道深圳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的启动仪式时, 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方式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举行, 首先对“视”的元素进行了简洁概况的描写,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旗进入会场, 接着对“听”的元素进行了描写, 即热烈的掌声、 (下转第176页) 欢乐的乐曲声, 通过多角度的描写, 使得这篇新闻可看可读。如果按照传统的新闻报道语言和风格, 那么这段文字应该是:今天上午10时, 李克强等领导人和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斯蒂芬以及其他贵宾步入会场。通过对比这两种表达方式, 效果和优劣势明显可见, 散文化的表达语言和风格不仅拓展了画面的内涵, 升华了画面的意义, 还以语言的独有力量引导广大观众加深对画面的深刻思考和对事件本质的理解, 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2. 电视新闻走转改的重要意义与影响

新闻活动具有两条基本规律, 即尊重受众率和事实决定率, 也就是说新闻工作必须在满足事实和观众的基础上才能高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走转改活动通过对新闻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变, 提高了新闻的工作质量和影响力, 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作为新闻报道的活水源头, 新闻报道只有真正融入到基层中, 才能获得鲜活、真实的新闻素材, 才能以百姓的视角、情怀和需求出发来强化新闻报道, 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新闻走转改的重要意义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走基层

以2012年2月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期间关于“新春走基层”的新闻报道达50余条, 报道中多以社会基层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情况为主, 例如春运、冬季供暖、黑心棉等问题, 将话筒、笔触和镜头直接对准社会基层百姓的生活, 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彰显民情, 反映出社会民众的意愿, 揭露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与不良行为, 同时以积极的态度来推动基层问题的解决。“新春走基层”活动是基层报道最丰富、民生题材最密集、百姓视角最到位、表达方式最恰当、服务群众最贴心的一种新闻实践, 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充分发挥了新闻报道的舆论与监督作用。

(2) 转作风

以2012年6月27日的“强降雨袭击江城”这则新闻为例, 在新闻画面中, 出现的是记者站在一片汪洋中进行现场直播, 画面中还可以发现雨水已漫过脚踝, 车辆被困在水里无法前进, 抽水机在不停地进行抽排水。新闻的走转改活动重点之一就是要求新闻报道工作者要与新闻现场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亲身感受体现新闻现场的情况, 实现抓现场与细节, 多同期声的目标。新闻报道者亲自奔赴江城现场, 感受大雨袭击中的江城, 带领观众身临现场, 从画面和报道强化了新闻的感染力、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提高了新闻的质量。

3 总结

总之, 央视《新闻联播》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与实践, 是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是节目的深度还是新闻报道的表现方法上, 都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对百姓生活的详细描述与报道, 既反映了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也侧面反映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与努力

参考文献

7.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七

关键词:传播影响力;新春走基层;央视新闻频道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15-02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2011年8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全面启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制定出了紧密的节目策划。2012年1月10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投入重点版面,推出《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报道活动。

一、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报道概况及其传播影响力

传播影响力是指传播内容到达后的效果以及其再释放能力和结果,是收视者完成收视行为后,节目对个人和社会实际生成的影响力度。2012年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推出之后,收视率大幅提升,对普通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首先介绍《新春走基层》节目的报道概况,以研究其巨大传播影响力的深层原因。

1.节目内容定位。《新春走基层》节目持续关注民生,从教育、社保等民生工程入手,选取具备样本价值的个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报道的组织、采编和播出过程中,强调“放平视角、深入探访”,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力求达到内容感人、传播有力的效果。同时,關注基层人民生活,注重反映百姓困难,突出服务性与实效性。

2.节目系列设置。《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大体延续央视《走基层》节目的内容设计形式与风格,并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春节相关的子系列,包括“直击春运”、“问暖”、等。我们选取了从201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之间的栏目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这一个月期间,《新春走基层》节目共有13个系列,新系列推出平均间隔时间约为3天,节目系列更新速度很快。

3.节目播出编排。在我们选取的这一个月内,《新春走基层》共有节目174集,平均每天有5.4期《新春走基层》节目在新闻频道播出。其播出栏目包括: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东方时空等八个栏目,可见《新春走基层》节目的栏目和节目时段覆盖面非常广。很多节目在每天电视收视率的黄金时段(17︰00~21︰00)播出,174期节目中有46期的首播时间在黄金时段,约占26%。

表1 《新春走基层》节目系列表

系列首播时间系列系列节目集数

1月10日支男临客跟车日记4

小邱回家10

1月12日万里回家路5

直击春运2

1月14日问暖52

1月15日回家的礼物42

1月18日再访黄莲乡2

1月19日在岗位52

蹲点日记9

1月21日寻找中国龙2

1月23日骑着摩托回老家8

1月24日拜年2

2月7日最美的中国人1

二、《新春走基层》影响力的原因探析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任何一类媒介(或一个媒介机构)的影响力,都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传播影响力是传播的内容经传播及其再释放传播之后所达到的最终的传播效果。媒体的传播力由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传播人和传播方式四个主要元素决定。

1.《新春走基层》的传播平台分析。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传播影响力,因此,要研究其传播影响力,就必须首先对央视新闻频道这个传播平台进行分析。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起试播,至今已连续播出近九年,具有广泛的固定收视群体。央视新闻频道的传播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其话语权、执行力和节目号召力三个方面。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媒体传播广泛快速,控制着社会主要话语权。在我国电视媒体中,央视具有最高权威性,央视新闻频道也就拥有电视新闻媒体的最高话语权。央视新闻频道拥有雄厚的物资条件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团队。《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视共派出97路、236名记者前往基层地区。采访团队中,70%以上的是“80后”的青年记者编辑。他们文化程度高,新闻敏感性强,其报道团队的执行力也是惊人的。

2.《新春走基层》的传播内容分析。节目的内容和质量是其传播影响力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节目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群众生活,收视群体就相对较多,传播影响力就较大。

《新春走基层》节目的内容经过精心的策划编排,内容丰富而真实,满足群众内心需求,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新闻频道根据群众当前最关心的内容,把节目细分为多个阶段性的小系列,使节目更具新闻时效性。《新春走基层》摒弃了普通新闻追求画面唯美、场面热闹、用词宏大、形式感浓重的报道风格,依靠贴近群众真实生活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要求记者要选择贴近人民生活的多元题材,在采访活动中要贴近报道对象,并尽量捕捉最真实、最有力的细节。

3.《新春走基层》的传播人分析。传播人,即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是指新闻传播组织的成员,如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等。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派出两百多名青年记者,奔赴基层地区。各位记者不辞辛苦,远赴万里,采集最真实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另外,中央电视台20多名播音员,包括著名播音员李瑞英、康辉、郎永淳等,也在春节期间都走出演播室,深入基层第一线,为节目发回鲜活的报道。节目主持人的资历越深,名声越响亮,其言论也就越具权威性;同时,节目主持人若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始终保持着真心诚意、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信任。这些出色的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对于节目传播影响力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新春走基层》传播方式分析。节目的传播方式对于节目的传播影响力起着置关重要的作用。《新春走基层》节目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电视传播和微博传播两种方式。收视率是评估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12年春节期间,《新春走基层》带动了新闻频道的整体收视的明显提高:农历除夕至初六,新闻频道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4532%,创下历年长假节日报道最好纪录。收视率较2011年同期提升了17%,其中的相关报道,收视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7%。在其系列报道活动中,央视新闻频道还开通了新浪微博,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吸引大众关注。截止2012年2月10日,其新浪微博共有粉丝数量5830人。201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期间共发布微博62条,每天平均两条,每条微博的平均转发率数是3.8条,平均评论数是3条。同时,节目微博也积极与粉丝进行互动,参与社会公共话题讨论,扩大了《新春走基层》的传播影响力。

三、提升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方法探究

在传媒高度发达,各种电视节目趋同现象日益加剧的今天,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节目用自身的实践作出了新的探索,为同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1.重视媒体包装,打造品牌形象。央视新闻频道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频道,自開播以来一直向全国观众提供着最真实客观的新闻,最迅速快捷的报道,使央视新闻频道日益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新春走基层》继承了其真实快捷的栏目形象,并进一步突出其节目深入群众、鲜活生动的特点,使观众过目不忘,对节目产生良好的印象。

2.扩大题材覆盖,拓宽报道视角。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主题从不同侧面、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新春走基层》节目是央视新闻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一个大型的系列报道,它首先要满足系列报道主题集中而内容广博的特点,选择大量不同题材,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全面表现“新春走基层”的情况。新闻频道在节目开播后把“新春走基层”作为春节期间的主打栏目,同步推出“在岗位”、“问暖”、“一年之计”三大板块,积极扩大题材覆盖、拓宽报道视角,从农民工到大学生,从春运到买房,记者抓住了社会、经济等各领域中群众的关注点。

3.培养采编人才,重视业务培训。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意味着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尤其是对电视采编、制作等业务熟练,又具备优秀的新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媒体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采编人员不仅要是新闻业务上的行家,还要有杂家式的渊博常识与修养,同时兼备踏实肯干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新春走基层》节目的采编团队与主持人团队都是专业上的精英,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能够迅速地抓住普通百姓的关注点,并高效地组织采访、拍摄,及后期的剪辑与合成,制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这是与其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密不可分的。

4.利用媒介融合,传播方式多元。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媒体的兴起,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平台。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海量储存量和互动性强的特点,电视节目如果有效地运用媒介融合手段,与网络媒体配合传播,将大大提升节目的传播影响力。《新春走基层》节目不仅在央视新闻频道各大重点栏目中播放,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同时,也积极利用网络电视、视频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给《新春走基层》节目带来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影响力。

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传播影响力是由诸多方面的构建而成的,优秀的传播平台、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专业高效的采播团队,以及多样的传播方式,都对扩大《新春走基层》节目的传播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作用。《新春走基层》传播影响力的构建,值得类似节目进行参考与借鉴,充分发挥各种资源条件,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俞虹.分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

[2]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J].新闻战线,2003(6).

[3]欧阳国忠.有效传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J].传媒,2006(8).

[4]刘江船.社会影响力——传播学的新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5]田野.微博话语权分配与议程设置的关系[J].新闻爱好者,2011(6).

8.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八

该段视频的片头截取了央视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宿舍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是宿舍长抵达学校操场开始友好访问,新闻一开始便有央视新闻常出现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行落地的画面。第二条新闻是公寓第八次会议在343宿舍召开,几位群众演员一脸严肃地举着小国旗开会;第三条新闻是343宿舍发生厕所堵塞重大安全事故造成8只“小强”死亡,200多只小强下落不明,外派记者也是将水瓶当做话筒模仿得很到位。最后新闻为大家介绍服务为人民的好干部是假证办理员徐有才。这一系列搞笑新闻令大家忍俊不禁。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主播雨亭在微博中透露,此段宿舍版《新闻联播》的视频由聊城大学的学生完成。并给予这段视频中的主播、记者等细节作了专业点评:“男播稍有喜感且貌似提词器稍低了些,女播台风端庄大方、播报自然颇有修平老师的范儿,镜头剪辑清晰顺畅、镜头语言准确丰富,出镜记者及同期声运用也严谨得当,最主要是整体稿件编排……就一个字:牛!”

此视频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网友纷纷赞太有才了,对《新闻联播》的词好熟。

9.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九

一、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概念和节目特点

调查类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 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 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中国式调查类报道是指, 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俗话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调查类电视新闻中, 主体是亲自对事件进行独立而彻底的调查的记者, 客体是关系到公众利益、却又存在事实被遮蔽现象的社会事件, 而现场报道是这类新闻主要采取的形式。

通过调查进而不断逼近事实的真相, 力求客观地揭示事件的真实面目。正因为如此, 调查的目的是挖掘新闻事实, 而且是侧重于挖掘未知的新闻事实。

所谓“未知的新闻事实”, 并不等同于从未报道过的新闻, 而是追寻新闻背后的新闻。调查类新闻的形态呈现出进行时的特征, 倡导现在进行时, 现场发生的事态可能又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创了《新闻调查》节目。《新闻调查》每期一个主题, 以记者的调查为结构主线组织段落, 片长40分钟。当时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语态改革的重要标志。

央视《新闻调查》作为调查类新闻的优秀代表, 在坊间和高端都有广泛的影响, 并以其穿透力和影响力征服了新闻媒体。栏目组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 并对“真相”做了这样的解释:“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 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 有的被利益遮蔽, 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 有的被‘集体无意识’遮蔽, 有的被狭隘的生活圈子、知识和技术遮蔽。”同时, 他们追求一种境界:“有真相被遮蔽的地方, 就应该有《新闻调查》。”[1]

作为调查主体, 记者的行动贯穿调查的始终。在调查过程中, 记者以现场报道的方式,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求证问题, 进而得出判断。比如在《死亡名单》这期节目中, 经过记者曲长缨横跨安徽、河南、山西三个省、历时半个多月环环相扣的调查, 一串长长的、被隐瞒的死亡名单终于浮出水面, 使得埋没于矿石之下的名字终于重见天日, 还逝者以尊严。同时, 现场报道也为观众撕开了一个精心编制的骗局和背后黑幕的口子。还有《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 通过记者杨春的多方调查和分析, 死在派出所的刘骏, 很可能不是官方报告的自杀, 这为事件真相的发现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新闻调查》的介入使得当地各级司法机关对此事件重新进行了调查。

现场报道还能有意识地抓拍最能反映现场特点的场景和细节, 甚至对探寻事实的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 记者王利芬从蓄水池边拔出塞着木头的水管;《死亡名单》中, 记者曲长缨在走访发生矿难的矿工宿舍时, 在床底发现的通讯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 记者柴静在人民医院发现院方将SARS患者写成普通患者的名单, 甚至画出一条线就是隔离区的现象。这些记者在现场的意外发现, 通过镜头被真实地记录和报道, 可以说, 这样产生的传播效果是文字、广播和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类型很难达到的, 也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真实性的感染力。

区别于简单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此类的媒体凭借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查。《新闻调查》通过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记录和展示的是记者如何不断接近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 受众跟随记者对事件所进行的现场调查, 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现场报道的魅力。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要等到事件有了真正的结论后媒体才能介入的观念桎梏。

二、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一) 现场评述和视听效应犹如身临其境

我国古语中有“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等说法,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使受众不仅可以“耳闻”, 还可以“目睹”。

现场评述是《新闻调查》的又一个法宝。电视媒介权力不是私人、小团体的利益代表, 而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权力。《新闻调查》记者能够在采访中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式提问的底气, 就是来自对电视媒介权力的使用。在《为了公共的利益拆迁?》这期节目中, 面对双方利益的纠葛、面对拆迁这一经常性双方不平等的现状, 记者黄洁没有陷入个人同情的主观感情之中, 而是在表示关切的同时, 注重对各种有利于展现新闻事实的证据的提供, 这种成熟与犀利的访问风格对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在《上海楼倒事件》中, 面对一座高层住宅楼的整体倒塌这一匪夷所思的事件, 调查记者柴静通过对政府代表、住户、专家等的采访, 对“楼脆脆”事件的真相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梳理, 将此新闻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将调查类新闻的冲击性和现场感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在一般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受众看到的是现场的情形, 听到的是播音员的解说, 而现场报道在使受众看到现场图像的同时, 还看到听到记者在现场的叙述、采访声的问答以及现场特有的同期声, 以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效应建立强烈的现场感, 使受众在耳闻目睹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感到身临其境。

(二) 发挥电视特点直接传播信息鲜活可信

电视新闻的一般报道要经过“当事人—记者—文字—播音员—受众”等几个层次的中转, 而现场报道中的记者可以直接向受众传递信息, 增强所传信息的可信度。例如1998年《巴格达遭空袭纪实》这条新闻, 电视记者首次置身于国际战争的热点地区, 在战场做现场报道, 可以说是中国电视新闻界的一次新突破。中央电视台特别报道小组登上巴格达新闻中心大楼楼顶时, 英美空军正对伊拉克进行第三轮“攻击波”。记者水均益以炮火为背景, 做出现场报道, 这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当时四十分钟的攻击中, 有十几枚巡航导弹在新闻中心附近炸响, 距离最近的炸点离他们不到八百米。新闻中心的楼顶就是高射机枪阵地, 高射机枪的对空射击使整个大楼都震颤起来。记者水均益对现场并没有刻意地渲染, 但是受众却仿佛已经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现场。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以其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 充分发挥了电视这一现代化传播工具的特点, 越来越被电视记者普遍采用, 它以直观的报道形式拉近了记者与观众的距离, 亲切、自然、可信性强。

(三) 强烈的感性诉求与人文关怀赋予体贴温暖

常常有这种情况, 有些节目播出后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 有些却不然。在这里, 信息接收者的选择, 除了职业、兴趣等不同影响因素外, 还与他们在接收新闻时的心理参与程度有很大关系。当受众处于“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 对信息的接收就是积极的、主动的;当处于“无意注意”时, 就呈现出消极、被动的心态, 参与感明显减弱。而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受众的参与感, 其中记者在现场建立的强烈的感性诉求与人文关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谓感性诉求, 是指为使观众尽可能为电视语境假设趋同, 从而获得澄清与解惑的效果, 记者应该与观众之间建立某种默契, 成为观众的代言人, 引领观众去亲历调查的全过程, 感受现场, 透视现象。记者在现场的种种诉求应该是代表观众的诉求, 表达的是观众的情感。例如[2]《心灵的成长》这期节目, 探讨的是青少年忧郁症。节目的结尾采取的是黑场加采访同期声的处理方式, 黑场中”是医生与少女以及柴静与少年父亲的两段对话:

栢医生:“你爱她吗?郭娟娟回答:“我爱她”。栢医生:“你妈妈爱你吗?”郭娟娟回答:“应该是非常爱的”。

柴静:“你爱宋禹吗?”宋禹父:“爱”。柴静:“那你能确定宋禹爱你吗?”宋禹父:“内心我觉得应该是, 确定, 应该说确定”。

节目的结尾每一句简单的话语所包含的情感, 经黑场加以强调, 让观众注意每一句词意及其语气, 使片子前40分钟的情绪积累达到了一种心灵的极致效果。这一极致效果正源于记者在采访中的感性诉求在片子中的成功运用。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的生存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关注”。[3]始终保持对人类生存状况, 注重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和肯定, 是《新闻调查》历来的特色与风格, 也是《新闻调查》赢得尊重的重要原因。

例如:《新闻调查》的《双城的创伤》那期节目, 有一段值得回味的画面, 柴静采访服毒自杀女孩苗苗的表弟, 柴静和被采访者呈现在画面上的都是剪影。男孩拘谨地坐着, 剪影中简单的肢体表现出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柴静身体前倾, 轻声问道:“你回答不了自己时心里会难受吗?”苗苗弟弟:“难受。”柴静:“难受怎么办?”这时男孩已经泪流满面, 哽咽着说不下去。柴静对摄像说“可以了”。但是摄像并没有关机, 录下以下的一段画面:柴静蹲下身去, 用手拭去男孩脸上的泪水。沉默片刻后, 柴静接着问:“你跟姐姐在心里说过话吗?”苗苗弟弟:“说过”。柴静“你跟她说过什么呢?”苗苗弟弟:“你好吗……”

以上我们注意到, 画面用的是剪影而不是马赛克, 用柴静的话说用马赛克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柴静蹲下身去用手拭去男孩泪水的画面, 至今让人深刻不忘。这些细节, 让人感觉到节目带来的温暖, 体现出节目对于这样一群受到心灵创伤而又缺乏关爱的孩子们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

(四) 严肃和理性体现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媒体日趋娱乐化、新闻也趋于轻松、娱乐的媒介环境中, 调查类电视新闻栏目面对着收视率巨大的诱惑和压力。诸如追求轰动效应、大众化内容、视觉刺激、暴力等, 这些内容都在慢慢销蚀着许多原本严肃的媒体,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 能够坚持“精神守望”的媒体弥足珍贵。

电视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 要照顾到各层次文化水平的观众。倘若一味追求影像上的凌厉, 则观众得到的只是一场震撼, 而不是该节目所被期待的舆论监督的作用。而《新闻调查》的严肃和理性是它的另一优势所在。严肃重在节目的内容, 理性重在节目的精神气质。

在《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期节目中, 节目首先亮出了一组数字, 即运城地委和行署在1995年提出半年内投资2.8个亿, 完成100万亩渗灌面积, 并且在1996年向省委的汇报中数字变成103万亩, 配套面积数字达76.7万亩, 之后这个数字又变成84.6万亩和81.2万亩。但是到1998年地委督察室调查的配套面积数居然降到5.36万亩。接着节目便开始展示记者重新对事件的调查过程。从节目编排来看这个调查过程:第一步, 向运城有关官员求证渗灌工程的面积的数据。这一环节出镜记者反复求证官方提供的所谓准确数据。第二步, 记者随机向本应直接受益的村民调查渗灌使用情况, 得到的回答都是渗灌根本没用。第三步, 进一步在搞渗灌节水的典范乡芮城调查, 在村民与乡长的当面对质中揭露当地政府的造假。这是记者在现场推动双方互动的最精彩片段。[4]第四步, 第二天请来专家再回访芮城。对之前乡长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实, 并得出调查数据, 到这里调查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5]这段调查回答了节目开始提出的疑问:半年的时间里修建渗灌100万亩面积的渗灌工程是否能够完成, 以及三年之后这些工程到底怎么样了。接着便开始第二阶段调查:这么耗资巨大的工程如何成了“豆腐渣”工程。第五步, 采访已退休芮城地委书记, 观众听到的是前地委书记轻描淡写的反思。第六步, 随意选取一个村, 调查基层当初如何完成建渗灌池的任务。从村民那里听到的是“劳民伤财”的抱怨。第七步, 对芮城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采访, 在记者的质疑下, 我们听到的还是面不改色的谎话。在采访之后, 出镜记者在串场中进行了评论, 并且在镜头前将渗灌池的上水管拔起来, 让观众一起看管道根本就是木头, 还长了芽。这一段显示了调查叙述者的本色, 记者通过现场调查, 将事实叙述给观众听。第八步, 记者就专家提出的渗灌节水技术不适合大面积推广问题, 再次采访芮城前地委书记和运城地委书记。记者不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铺陈证据, 但是前地委书记仍镇定自若地推卸责任。而这一部分的调查恰好为运城搞形式主义工程说明了本质原因。第九步, 在对农民的调查访问中发现强建、强拆现象。第十步, 在太原采访省领导, 省里作反思。出镜记者最后评论。至此, 整个调查过程结束。我们可以看到出镜记者始终在现场层层推动调查的进行, 并且借助镜头将调查一一呈现出来, 有理有据, 环环相扣, 体现出节目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调查类电视新闻的记者的角色定位和现场把握

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成功, 在于记者心理层面的外在表现。在《新闻调查》的工作手册中, 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和平静的心态。

笔者认为, 采取怀疑与质询的态度, 才能探究问题、揭露内幕;保持调查天平的平衡, 才能保证事件中冲突的双方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即便沉默也是一种回答, 即便缺席也是一种现场。《新闻调查》记者柴静曾说:“真相来自探寻, 而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以平等的视角调查, 才能使被采访对象没有尊卑贵贱之顾虑, 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身份在话语场内发挥作用;怀抱平静的心态, 才能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与分析。对事件发问、对真相追踪, 但不以伤人为代价。调查类新闻的记者应当采取质疑、挖掘、求证的方式, 逐渐接近真相无底洞的那个“底”。根据线索提出疑问, 为调查过程布下悬念;在调查过程中, 对各种可能性背后的支撑材料进行广泛的发现;对已然发现的事件真相进行进一步确认。他们应该犀利却不残酷, 平实但是专业。央视名牌主持白岩松, 在《新闻调查》栏目中报道北京“公交先行”话题时, 在节目的结尾处借助流行音乐《归家》的那一大段评论感叹, 不仅让人拍案叫绝, 而且使整个栏目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主持人恰到好处的主观介入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而且会使传播导向更趋于鲜明。

在《新闻调查》中, 出镜主持人也是“调查记者”。作为现场报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传播元素和表达符号, 他需要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话语同时的身势、手势、面部表情等, 在镜头前驾驭现场报道的进程[6]。被称为“电视记者界的巨人”的迈克·华莱士, 提出记者应采用“挑起矛盾”的提问方式, 他将新闻调查变为一种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7]。

现场报道对于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闻调查的证据和结论并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 而是伴随调查行为的开展逐渐浮出水面, 调查记者的角色行使方式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调查。依托现场报道的手段, 记者带领受众一同获取信息并验证真伪, 这更加需要媒体人保持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 根据不断接受到的信息来调整下一步的行为, 力求发掘更多的事实细节, 进而逼近事件真相。

四、结语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然而, 有着独特魅力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异军突起的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一扫“电视无文化”的偏见, 把理性引入电视新闻这一领域, 这是电视新闻的一大突破, 也是传播界的一大突破, 相信这一报道方式将会催生更多精品, 在新媒体时代绽放夺目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洁.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J].新闻记者, 2005 (10) .

[2]罗昶.浅论调查性报道的感性诉求——兼谈柴静在《新闻调查》中的采访语态.央视国际网站专栏

[3]余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学术版, 2001-02-06.

[4]张洁, 吴征.调查《新闻调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148.

[5]《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的叙事功能分析第一章《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的叙述者类型.

[6]张龙.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10.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央视-央视新闻 篇十

关键词:叙事人,画面和语言,“视角”与“聚焦”,新闻故事化

在《新闻调查》筹办阶段, 当时的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和副主任袁正明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①1996年5月17日21点, 《新闻调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式开播, 首播节目《宏志班》。这一节目就凭借与众不同的选题理念、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探求真相的专业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时间好评如潮。十多年来, 《新闻调查》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 以其深刻、理性的栏目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广大电视观众中的形象, 被业界和学界公认为中国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调查类电视节目。

目前, 对央视这一名牌栏目的总体研究甚丰, 而从新闻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这当然与中国新闻叙事理论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而“在当今世界, 电视是最多产最重要的叙事媒体”。②正因如此, 运用新闻叙事学的理论对这一栏目进行分析, 不仅能为认识《新闻调查》及同类的电视调查类节目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同时在验证和丰富中国的新闻叙事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

叙事理论认为, 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 (story) ———“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话语 (discours e) ———故事怎样被讲述出来?扩展到新闻领域, 新闻叙事学认为:“当代深度报道正是在此基础上, 将各类叙事技巧融会贯通, 不仅遵循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而且从模式型的新闻叙述框架中解放出来, 将新闻上升到一种艺术形式, 在提供信息并解析信息的同时, 力求达到‘求真’与‘求美’的和谐统一。”③而《新闻调查》作为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 “求真”与“求美”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其获得空前成功的重要砝码。简单的讲, “真”指的是内容上的真实可信, “美”指的是形式上的审美愉悦。本文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对这一“中国播出时间长度最长, 对事实调查最为详尽, 对问题分析最为透彻的栏目”④进行叙事分析的。

一、内容上“求真”

1、叙事目的追求真实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 新闻只是对事实的叙述。即便是整个新闻学从根本上讲, 也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 换句话说, 就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自然, 真实也就成为新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新闻叙事就是有严格规定的叙事:新闻叙事必须叙述真实之事而且必须通过叙事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⑤

《新闻调查》能够取得成功, 与其对事实和真相的不懈追求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一点从其栏目定位上就不难发现。栏目开播一年后, 它打出的宣传口号是“重大新闻事件, 全面深入改革话题, 难点疑点解惑, 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 一波三折, 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背后的新闻”;2000年底提出“探求事实真相”的口号, 节目越来越向调查性报道靠拢;2003年后, 又提出来要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不难发现, 十多年来, 《新闻调查》栏目的的选题标准在变, 播出时间在变, 栏目风格在变, 但有一点始终没变, 那就是对事实的追求, 对真相的调查。内容真实一直是这一栏目的播出底线, 而绝对真实又是它的最高目标。正如该栏目的名记者杨春所讲:“在充满了被扭曲的意义、被蒙蔽的现实的时光之水下, 我只愿睁大双眼, 做一个坚定的守望者, 希望能把我和同仁们探求到的真相, 大声地告诉这个世界。”⑥

2、叙事人探求真实

“众所周知, 一条被刊发或播报了的新闻报道, 都是以报台的名义刊发或播报的, 其中, 既有采写报道的记者, 也有被记者所选择的采访对象和被选择了的采访记者的陈述, 还有编辑以及审阅签发的报台负责人等, 也就是说, 一个新闻叙事文本的隐指作者总是一个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才是真正的新闻叙事人。”⑦《新闻调查》中有两类叙事者, 一是访谈中叙述事件或卷入事件的人物;一是记者, 也就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而记者的行为及其调查过程, 又是这一栏目“最具调查个性和优势的词汇”⑧, 记者的态度倾向、距离远近、客观程度决定了讲述故事和展现事件的方式。

目前《新闻调查》的日常采访报道实行记者中心制, 而他们的记者又特别擅长用层层剥笋、步步追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相。特别是直面现实、富于个性的提问更能为节目添彩, 《“黑脸”姜瑞峰》中“你还怕什么?”“你真没有腐败?”, 这些突如其来的提问更接近观众的收视期盼, 由提问这样进行真面交锋取得的成功也比偷拍带给人更强烈的震动, 告诉别人的是一种正义的力量;《透视运城渗灌事件》、《大官村里选村官》、《第二次生命》, 一个又一个优秀节目就是以这样一种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而产生的。某种意义上讲, 正是这种方式成就了今日的《新闻调查》, “一个没有调查记者出现的节目, 不应该是《新闻调查》的节目, 而调查记者缺乏良好表现的节目, 也绝对不是好的调查节目。”⑨

此外, 另一类叙事人也在《新闻调查》故事文本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便是采访对象。根据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和所提供材料的性质, 可以把他们分为四类: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和权威人士。而记者的深入调查采访也是围绕着这些人进行的, 一期好的节目当然离不开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良性互动。

3、叙事表达逼近真实

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 受众主要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来参与这一媒介的信息传播。因此, 画面和语言也便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叙事方式。在《新闻调查》中, 言语的作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 很注意激发他们的说话愿望, 给他们创造说话的语境和氛围, 让他们的话语鲜活、即兴、有个性。更可贵的是, 他们还懂得沉默的力量, 懂得“沉默不语中有许多不可言传的信息, 本身就是言语的组成部分。” (10) 像《农民连续自杀案调查》中, 当记者问到那位乡干部, 在李祥深夜自杀、家人呼救时, 住在临屋的他有没有救人的念头时, 这位干部长时间沉默;《迟到的审判》中的审判长, 遇到难以明言的苦衷, 要求中断采访, 点上一支烟走到窗前, 长时间沉默。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话语”在电视媒介中能传达出丰富的潜信息。

画面赋予电视深度一种独尊的魅力, 一方面, 可以对有声语言进行顺向的强化和激励, 为其提供“看得见”的证据支持, 如《双城的创伤》中, 柴静面对心灵极度受伤的小学生, 并没有像采访其他对象那样提出大量理性问题, 而是朋友式地轻轻为之拭去泪水;另一方面, 电视画面又可以对有声语言进行颠覆, 建立更具说服力的规范, 在《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 地区各级领导在采访中都信誓旦旦地说绝大多数渗灌都在发挥作用, 而拍摄到的画面却是个个渗灌中都满是枯草、无法通水, 将事实用无声的画面陈列出来, 实现了对采访对象言语的彻底颠覆。

经过多年的摸索, 《新闻调查》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有效地叙事方式, 除常规的语言和画面外, 还增添了音乐、图示、文字、电话等多种元素, “形成了有利于发挥电视视听语言要素功能的文本结构”。 (11)

二、形式上求美

长期以来,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只注重研究内容, 表现什么、传达什么意义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而对形式的研究却不鲜明、不迫切。其实形式和内容是分不开的, 说什么和怎么说是联系在一起的, 同一事件, 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介入形式, 不同的素材结合, 都会影响内容的传达。《新闻调查》的成功同样与其形式上的审美愉悦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叙事学中所讲的叙事艺术。下面就从“叙事话语”也就是形式的角度分析一下《新闻调查》的特色。

1、“视角”与“聚焦”独特化

在新闻叙事中, “视角”和“聚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视角讲的是谁在看, 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 它们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是互异的。” (12) 猛地看来, 《新闻调查》的叙事视角好像一直没变, 但现实中, “谁在看”中的“谁”其实也是不断变化的。创办之初, 《新闻调查》的选题理念是“新闻背后的新闻”, 并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如反映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宏志班》, 反映环境污染的《淮河水》、《再访淮河》等;2000年底, 他们又提出了“探求事实真相”的口号, 理论的提出指导了实践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闻调查》出现了一大批更具调查性的节目:《厦门特大走私案》、《走进文楼村》、《南丹矿难内幕》、《黑哨内幕》等;2003年, 《新闻调查》正式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口号, 随后的《测谎仪解谜》和《偷渡揭密》拍得“非常好看”……不难看出, 虽然《新闻调查》的选题视角一直在变, 但变的方向却没变, 那就是越来越重视调查, 而且“这里的‘调查’已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而已“成为选题的重要依据———节目应该是具有调查价值的深层问题。” (13) 而这种选题理念可以说开创了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先河, 其首创性和独特性不言而喻。

在选题“聚焦”上, 它的理念更是独树一帜。在央视国际网站的栏目简介上, 《新闻调查》栏目曾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其选题原则:“一起骇人听闻的绑架案也许不会成为我们的调查对象, 而一个小人物承包一列火车倒有可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 前者可能只是一起偶然事件, 而后者却预示着某种体制的变革。但同样是绑架案, 如果它的起因表现了严重的社会痼疾, 则可能成为《新闻调查》的选题。《新闻调查》的‘新闻’有时并不体现通常意义上的时效性, 但一定要有厚重的时代感, 可以少一些轰动效应, 但一定要耐人寻味”。正是凭借这种独到、准确的选题理念, 《新闻调查》才使节目具备了厚重感, 给社会以震撼, 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2、事件讲述故事化

自《东方时空》首个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以来, “新闻故事化”手法在我国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就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深度报道中。早在1998年初, 《新闻调查》在明确自身的栏目定位时, 其宣传词中就有“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的表述, 随后他们又提出了“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的叙事策略。可见, 故事化讲述一直就是《新闻调查》的一大表达特色。

而讲故事要想讲得好, 就离不开悬念和冲突的制造。毕竟悬念与冲突是故事引人入胜的两大法宝。而在这两个方面, 《新闻调查》一直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在《“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 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几个悬念———为什么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陆续倒下了200多人, 其中医护人员达90多人?短暂的时间里人民医院内部究竟发生过什么?人民医院究竟还有什么未解之谜?这一连串的悬念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 使报道衔接紧凑、耐人寻味;在曾获得亚广联大奖的《婚礼后的诉讼》中, 节目就很典型地利用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新娘认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结婚, 并在暴力下被迫与新郎发生了性关系, 新郎的行为足以构成强奸, 法院也认为两人并没有领取结婚证, 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所以认定新郎强奸罪名成立, 与此同时, 新郎及其家人、多数村民却认为在农村婚礼举行后两人就是夫妻了, 要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所以新郎是被冤枉的……像这样的悬念和冲突在《新闻调查》“故事化”讲述中的运用可谓不胜枚举。

3、细节刻画人性化

“细节具有形象的概括力。” (14) 对于《新闻调查》, 细节不仅是调查进展的关键, 更是故事讲述、人物塑造、情感升华的关键。

柴静在《双城的创伤》中用手为心灵受伤的男孩拭去泪水, 在《张润栓的年关》中用哑语同张润栓的儿子张胜勇的对话;《“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坐在台阶上边流泪边接受采访的总务护士;《第二次生命》中母女同时手术时, 透过电梯拍到的父亲的神情, 病房里刚刚做完手术的母亲凝视着同样刚做完手术的女儿, 直到女儿鼾声轻起……正是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加深了对事件的理解和对人物的体会。也“正是对关键细节的发掘和放大, 使观众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变得活跃, 使叙事变得丰满。” (15)

总之, 用专业主义精神去探求事实的真相, 用愉悦美感的形式来表现事实的真相, 内容和形式在《新闻调查》“求真”和“求美”的不懈追求下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也是成就其为“中国《60分钟》”的内在关键因素。

此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 (项目编号08YBB076)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⑥张洁、吴征编:《调查〈新闻调查〉》,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7、149

②⑧刘宏宇:《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分析——〈新闻调查〉个案研究》, [J].《电视研究》, 2003年第9期

③⑤⑦何纯:《新闻叙事学》, [M].长沙:岳麓书社, 2006:285, 98~99, 27

④梁建增、塞纳、张洁主编:《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纪实报告》, [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3

⑨新闻调查简介:http://www.cctv.com/zhuanti/newsprobe/genduo/jianjie.html.

⑩朱羽君、崔林:《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文本结构》, [J].《现代传播》, 2004年第6期

杨义:《杨义文存 (第一卷) ·中国叙事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45

上一篇:环保局2007年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暨作风建设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希望学校建立什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