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

2025-01-11

艾滋病职业暴露(精选12篇)

1.艾滋病职业暴露 篇一

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总 则

一、目的 为了保障我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梅毒、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适用范围 卫生、医护人员,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

预警及分级

医(技)人员发生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对其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三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应急措施

一、应急处理

(一)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二)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l、预防保健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暴露者根据专家评估意见遵循自愿的原则实施预防性用药。

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三)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

l、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档。

二 预防性用药: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参见 附表 1)

1、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

2、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2)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3)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

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三、登记和报告

1、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 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科室、预防保健科各留一份备案。

2、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制度 职业暴露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存和上报。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 HIV 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3、保密制度 无论职业暴露、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4、事故的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主管领导要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并立即向所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各职业暴露处理单位及时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

1、监测暴露源: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 果应立即检测,最好做快速试验,因其结果可在几十分钟内得到。如果暴露源有急性 HIV 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2、监测职业暴露者:由本省 HIV 监测(或确认)中心抽血检测职业暴露者的 HIV-1/2抗体,(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 HIV 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 1 年内要定期监测 HIV 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 4 周、8 周、12 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报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内。

3、使用预防性用药,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使用预防性治疗时和服药两周后的全血检测、肾功能和肝功检测。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主管领导和有关专家,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不采取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 HIV 抗体,检测时间同前。

2.艾滋病职业暴露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2月1例男性病人, 21岁, 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 在戒毒所戒毒时, 由于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 我院应戒毒所邀请, 派医护人员前往治疗。其中1 名护士在给病人注射退热药物时, 因操作不慎, 被污染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手指。2004年10月1例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为艾滋病的男性病人, 因胃肠道疾病来我院内科住院, 检验人员在采血时由于过度紧张, 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采血针刺伤了手指。

1.2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发生职业暴露后, 2名医务人员首先对伤口进行了冲洗, 并由科室立即报告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院领导。感染管理部门先后对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包括暴露情况、暴露程度、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及环境等, 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院领导和县疾病控制中心。院领导高度重视, 先后将2名医务人员送往市疾病控制中心。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对2名医务人员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制订防治方案。专家认为, 由于2名医务人员被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 被感染几率较大, 建议:①采取预防性用药治疗, 即口服齐多呋定、拉米呋定等;②服药期间监测肝功能;③在暴露后第6周、12周及第6个月、12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④临床医学追踪观察。

2 结果

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 由于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经临床追踪观察2年多, 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提示职业暴露后, 只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HIV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发生职业暴露案例后, 医院领导及感染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加强了对HIV、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管理, 制订了相关制度、措施, 如《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发生HIV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等;建立了HIV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预防控制预案, 举办了多期艾滋病防治、职业暴露防护及处理的培训班。在临床科室强化实施了输血前、手术前、特殊诊疗 (侵入性操作、介入治疗) 前、产前等常规进行HIV、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检测。通过全院感染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使我院HIV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率明显下降。详见表1。

3 讨论

3.1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通过对我院2例艾滋病职业暴露案例的分析,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和缺乏自身防护意识。①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发生职业暴露后常常惊慌失措, 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不能正确区分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个别人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还存在侥幸心理。②缺乏自身防护意识, 有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不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不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长期形成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如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一些锐器时不戴手套、防护面罩、不穿防护衣, 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结果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 预防控制措施

随着艾滋病病人和HIV病毒携带者数量的不断增加, 医务人员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注重安全操作, 规范消毒隔离技术, 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有效防止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前提和保障。

3.2.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

为了增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和职业防护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宣传活动, 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防艾滋病知识、医感染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宣传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措施等。同时, 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暴露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使之转变观念, 在医疗护理活动中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变被动防护为主动防护。

3.2.2 配备防护用具

医院设备科根据各科室、各部门工作性质的需要, 配备防护用品, 如隔离衣、防护面罩、防护镜、外科口罩、手套、鞋套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相应的防护用品, 可为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3.2.3 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常会接触到病人的唾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此, 在接触这类物质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具体要求凡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前后均应洗手、戴手套、帽子、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 当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 应戴眼罩、面罩, 并穿防护衣, 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被污染;污染的床单、衣被、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在进行手术、注射、穿刺、备皮等医疗护理操作时, 严防被锐器损伤;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病员的黏膜, 口唇、眼睛、耳朵等;用后的医疗器械、物品、医疗垃圾及时消毒灭菌或无害化处理;在回收处理医疗垃圾时, 应注意锐器、针头刺伤。总之,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和消毒灭菌工作时, 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3.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发生职业暴露案例后, 我院制订了许多相关制度、职责, 并纳入医院管理目标考核中, 将考核结果与各科室、各部门奖金挂钩。为了确保各项制度, 各种措施落到实处, 医院实行了三级管理, 成立了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管理人员层层把关, 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管理,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制订工作计划和各种制度、职责, 定期不定期到各科室、各部门进行检查、督促。每月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每季将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向全院通报。各科室、各部门感染管理小组的质控人员对本科室、本部门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控, 随时检查本科室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登记情况, 并指导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每项新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均有一定的阻力和难度,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我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天下病房检查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操作时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操作技术是否规范。手术室、妇产科、口腔科、检验科等部门是检查的重点。开始时, 有些医务人员对这种防护措施不能接受, 甚至有的医务人员认为是不必要的、耗时耗费的事情, 如: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 必要时要戴防护镜 、面罩等。曾有人认为这些防护用品的使用, 增加了病人的材料费用, 对于有这种想法的医务人员, 我们既要告知手术或诊疗过程中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的危害, 又要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说明防止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 并以我院2例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为教训,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职业防护对于病人和医务人员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它所具有的价值远超过经济价值。同时使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防护制度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为了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避免医疗纠纷, 医院要求手术病人和需要进行特殊检查 (如内镜检查) 的病人在手术前和检查前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查, 这些检查对不知道自己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提供了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病人对家人、对社会以及对医务人员潜在感染的威胁, 也为医院加强消毒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 艾滋病等血液传染性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我院感染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 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规范操作行为等方法, 使全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下降, 防护意识明显增强, 医务人员普遍从被动防护意识变为主动防护。这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职业暴露, 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资料。[结果]我院2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由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经医学观察2年, 无一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时, 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明显增强, 职业暴露状况得到控制。[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健全制度、职责,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等措施, 可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45.

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三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护理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13-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护士面临的危险因素众多,同时也意味着护士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护士是最多经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也是发生医疗锐器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2]。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锐器伤: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目前急诊护士操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多发生在手部,如手掰玻璃安瓿、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安装针头时、配合他人操作时等,其危害性不仅限于损伤本身,更在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和血源性疾病[3]。

1.1.2各类环境进行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蓝光照射治疗等可造成眼灼伤、白内障、皮肤急性红斑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与暴露接触种类、频率、时间长短、暴露方式、侵入途径有关。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方式,一是直接接触化疗药: 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药污染物和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二是间接接触抗癌药。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长短、频率和量成正比,化疗藥物接触时间长、频率多、量多则造成的危害重[4,5]。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2)间接侵入,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可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6]。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儿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3]。

1.4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不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第二,业务素质差,对疾病的护理常规不熟,观察病情不细致,有的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造成痛苦[7]。有的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第三,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加之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因此,他们常在严重的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引发医院与患者纠纷,护理记录不认真,失去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增强职业防范意识

除了认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掌握职业防范知识,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端正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2.2严格遵循操作前、中、后的防护措施

(1)操作前,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做好防护准备工作[8]。对各类仪器及物件严格消毒,严禁消毒时进入区域,进行空气检测时戴好防护镜,消毒完毕开窗通风。

(2) 操作中,①护士必须高度警惕防止针头、安瓿等锐器刺伤,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到专门存放锐器的盒子里。使用安瓿制剂要借助砂轮,可垫纱布或砂轮保护套,可戴手套以防损伤皮肤。②护士在配置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及时处理破损的体温计、血压计,导管及时清洗晾干,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和面罩,避免和减少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的损伤。

(3)操作后,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等锐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自己的手指,应将用过的针器放进硬质耐刺、加盖的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如果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凡与治疗药物接触过物品应用标签清楚、密封严密的带盖容器收集,不能与普通垃圾等同处理。由受过防护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理。污染物:化疗患者其污染的被服应放人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袋中单独处理[8]。护士在给患者作治疗或护理时,如可能接触其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戴口罩、手套,治疗护理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洗手。

2.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士要不断更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寻找成功的乐趣[3]。医护管理人员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减轻心理疲劳,摆脱心理困扰。护理人员的态度淡漠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使本来就不融合的护患关系更加对立。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适应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沟通的技巧性,认真履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其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通过有效地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

2.4 加强医院管理[3]

2.4.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护士长负责奉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2.4.2 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与病人接触的频率,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2.4.3 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定期体检及预防接种,保持健康的身体。

2.4.4加强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9]。

3 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3.1 皮肤接触性污染处理

皮肤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肥皂清洗,随后用清水冲净。眼睛、口腔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在伤后48h内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并在伤后72h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10]。

3.2 针刺伤、锐器伤的处置

受到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意外伤害后应镇静,随后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并用消毒液(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酊或碘伏液)消毒,再用创可贴包裹伤口。意外伤害后应尽快(<48h>)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如实填写伤情报表,随后由医院感染科医师进行指导处理[10]。

3.3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对所有受到暴露损伤者均应进行跟踪,定期(伤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复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每位护理人员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并建议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处置预案,以尽量减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0][11]。

3.4 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11]。

参考文献:

[1] Puro V,Calri GD.Petrosilo N,et a1.Risk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areaJ.Infect Control Hos p pidemic,2001,22(4):206—210.

[2]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 赵志军.儿科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75.

[4] 賈晓燕,李荣香,许蕴琳,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OOl,15(2):74.

[5]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l,19(2):87.

[6] 黄信有,刘松影.职业性接触抗癌药对护工的急性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2.

[7] 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 论著,2006,12(18):1672-1674.

[8] 李丽娟.化学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5473.

[9] 李建英.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7-118.

[10]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4.职业暴露演练脚本 篇四

模拟场景一:病房

护师***在为病人实施诊疗操作后,双手回帽时被5ml注射器扎到左手手指。

模拟场景二:水池边

现场局部处理,“一挤二冲三消毒”,冲洗至少五分钟,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模拟场景三:立即上报护士长,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护士长签字,上报院感科。(和护士长进行对话的照片、护士和护士长一起查看病历的照片、护士长采血照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照片)台词:

护士:护士长,我刚才为患者静脉采血时,不小心被污染针头刺伤了手指,我已按照职业暴露局部紧急处理流程进行了处理。护士长:是几床病人? 护士:32床,张某某。

护士长:那赶紧查看一下患者有无免疫检验报告,有无阳性报告?(经查看病历,患者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护士长:那你最近检测过乙肝五项吗?有抗体吗? 护士:半年前体检时检测过,没有抗体。

护士长:那赶紧让咱科王大夫给你开个检验报告单,你去检验科抽血化验乙肝五项。(几小时后,检验结果出来了,为阴性,无抗体)。护士长:**护士,那你先去填一下职业暴露登记表,我给你签字,等会你去进行登记评估,我先打电话说明一下。模拟场景四:护士长上报院感科照片

5.《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篇五

一、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可经血液感染病原体)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上述病原体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利刺破皮肤,也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必要时带防渗透性能防护眼镜及穿带隔离衣,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并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回。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尽可能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联系医院负责人进行记录,联系药房进行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如HIV职业暴露,要在2小时内服用。

五、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必须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院长决策及安排预防性用药方案。

六、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进行暴露感染情况监测,HIV职业暴露就于当天、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肝炎病毒暴露就应当天,2个月,6个月进行病毒检测。

七、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需对职业暴露者的情况进行登记建立相关档案,进行暴露后情况跟踪。

END

6.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篇六

一、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照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加强防护,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三、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采取处理措施,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尽快安排职工接受紧急处理。

四、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签名,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确认,并在登记表上确认签名,随后上报护理部。

五、护理部接到报告后上报院感小组,进行血清学评价和预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或加强培训,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意外还是违规操作。

六、院感小组对暴露人员及时实施血清学检查和预防性用药指导,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并提供咨询,给予随访和保密。

七、上报登记资料统一由护理部保存。

八、院感小组每年将本院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

7.艾滋病职业暴露 篇七

1临床资料

14名医务人员的暴露资如表1。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早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或者、体液以外污染了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者黏膜,或者医务人员的皮肤占过患者血液、体液的针头刺破,一些又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称之为艾滋病职业暴露。现在对我院14名医院人员的暴露资料进行分析。

2.1发生的场所

14名医务人员有1名暴露环境为门诊,其余都发生在病房。并不是所有的医务人员的暴露危险都是相同的。重症监护室、急诊室、实验室等场所由于使用的医疗护理相对集中,有因为病人相对集中,所以是发生暴露的高危场所。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被污染了的器械都是传染源,都应该采取措施预防。

2.2职业分布

通过表我们可以发现,有3名医生和11名护士,由此可见护士在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占的比例很大。所以要对护士加强培训,鼓励他们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2.3暴露的环节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11名医务人员发生暴露是在操作过程中,其中有2名医务人员是在配合操作时暴露的,在处理污染物时暴露的是9名医务人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在处理污染物时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大。所以医务人员在操作时应该规范操作,要时刻保持职业安全性意识,尽可能地避免职业暴露。比如在使用一次性针头时,用完后别套回针头可以有效地减少暴露;病人使用过的器具不要随便传递给他人。

2.4暴露类型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暴露类型主要是因为针头刺伤。艾滋病病人体液中病毒的浓度差别很大,血液中的浓度大于精液大于脑脊液……。14名医务人员都是暴露在血液中,危险度较高。通过分析,发现医务人员都佩戴了口罩,隔离服等防护用品。但是佩戴防护眼睛的习惯并没有养成,有1名患者就是因为没有佩戴防护镜而导致暴露。没有严格遵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出,在有可能有体液血液暴露时医护人员应该使用防护眼睛,防渗透性的口罩,还应该穿戴有防渗透功能的隔离衣。护理人员正确穿戴口罩、防护眼睛可以将危险降低到50%以下。

3暴露后的预防

3.1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12名医护人员在暴露后,立即挤压伤口,排除血液,同时用水冲洗伤口,用茂康碘处理伤口。2名医务人员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用清水冲洗接触过血液或者体液的皮肤和黏膜能够有效地降低感染,所以在暴露后,医务人员应该保持冷静,及时地对伤口进行处理,能够将感染率降低到最低。

3.2

14名医务人员在暴露后均进行了半年的HIV-Ab检测,和服药毒性的检测。

3.3暴露后的危险评估

3.3.1评估暴露源

14名医务人员暴露环境中,有11名是晚期艾滋病患者,具有较大感染几率,很危险。

3.3.2评估暴露以及分析

14名医务人员中有1名是暴露在患者的血液,暴露源很危险,定位二级暴露。有13名患者是暴露在患者的血液湖或者被占有病人血液的物品和器械,定义为三级暴露。

3.3.3 PEP的实施

PEP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预防感染的安全保障。在实施之前需要专家进行危险评估,随后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五元采用双汰芝(AZT+3TC)预防,医务人员暴露后4个小时内便服用抗病毒药物3TC 150 mg+AZT 300 mg,每天两次,一共服用一个月,在服药期间需要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的14天和28天需要检查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观察是否抑制骨髓和皮疹。14名医务人员有3名发现有肝功能异常。

3.3.4登记和保密制度

所有的医务人员在暴露后都进行登记,登记的项目包括: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操作项目、损伤程度、污染源血浆病毒载量、污染源情况、CD4计数、暴露者处理措施、专家危险评估、记录PEP情况等。并且做好保密措施。

3.4心理和行为干预

职业暴露虽然感染率较低,但是医务人员在暴露后的心理状态仍需要关注。14名医务人员在暴露后均经过心理医生和专科医生进行了心理和行为干预,通过咨询,稳定了患者的情绪,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从而让他们顺利地完成PEP过程。

4讨论

现在艾滋病感染人数越来越多,流行日益严重,这样便使得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概率越来越大。现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到2012年14名医务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资料,从而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PEP从1996年开始便是职业暴露以及暴露后处理的标准措施,因为艾滋病的特殊性,艾滋病暴露后的预防是必须的,通过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除了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当出现职业暴露后能够按照标准来执行外,还应该增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在平时注意规范性操作,安全使用医疗器械。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该立即做好紧急处理,预防用药,危险评估,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观察以及定期复查等工作,从而将职业暴露后的危险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Busch M,Lee L L,Sat ten GA,et al.Time course of detection of viral and serologic marker s preceding human immuno deficienty virus type 1 seroconversation:implications for screening of blood and tissue do no rs.T ransfusion,1995,35:91-97.

[2]Do AN,Ciesielski CA,M etler RP,et a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Hospital Epidemiology.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3,24(2):86-96.

8.病房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自身防护 篇八

病房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特殊专业队伍,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本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了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可能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这类职业暴露,包括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等,在世界各地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所患疾病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2005年开始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自我防护培训,取得很好效果,2005年前的每个月职业暴露率1%,降到现在的每年职业暴露率0.5%。

讨 论

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更精确的数据来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美国医疗机构疾病监测的统计结果:经皮暴露的艾滋病感染率0.3%,发生针刺伤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2%,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6%~30%,這些看似不高的感染比例,如果乘以职业暴露的总数量,就会变成不忽视的数字。国内一项文献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来自23个城市229家医院19171名护士报告,81.37%的护士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发生1次利器刺伤。

“医护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双重身份,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但保护了医护人员,更保护了广大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王焕强教授介绍,我国2003年的SARS疫情,充分显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那年我国内地累计报告SARS病例5329例,其中玉壶人员969例(18%),是SARS的第一高发人群。

职业暴露的范围,形成原因及危害程度

病房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是医疗环境及其职业性质对医护人员所造成的危害,不论医院条件的好坏,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均存在,只不过轻重程度与防护措施得当与否密切相关。

物理和化学:刺伤:在临床上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其原因是护士工作中频繁接触污染的针头,而且收集和处理锐器的方法不妥;护士对污染的防范意识不强,容易被刺伤。

化学消毒剂:传染病房物品的消毒,排泄物的消毒都要用碘、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存在不良影响,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机体免役力下降,有的还可导致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

紫外线、臭氧:紫外线易损伤皮肤和角膜,臭氧短时间接触便感觉胸闷,头晕。有效消毒剂量的臭氧量经过2小时才能完全解离。

传染病房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场所;有传染源,易感人群,其传播途径又及易形成,故传染病传播的要素都存在,HAV、HBV、BCV、HIV等血液传播疾病,结核等呼吸道传播疾病,还有消化道及接触性传染疾病。而传染病房护士又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感染传染病的机会也多。

防护措施

对已确诊的患者和凝似患者要采取同样的隔离措施加强防护,操作前检查自己双手有无破损,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洗手:应在接触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后,祛除手套即刻洗手,以及两次与患者接触之间洗手,平时注意手的保养,保持手部皮肤的完整,秋冬季节洗手后及时搽上护手霜。

鞋和手套:进入隔离病房时鞋要包住脚面,皮肤不要裸露在外,当预料要接触血液或体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护理器械时应戴防护手套,手套在使用后,接触无污染物品前以及护理下一个人前应脱去。

进入隔离病房时应戴口罩,如患者血液或体液不慎入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流水冲洗。

在有可能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操作和护理活动中应穿长袖,长裤隔离衣和隔离裤。

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主管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包括注射高价免于球蛋白等。被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还需及时抽血检查自己的血液,确定是否有抗体,必要时在3个月、6个月时随访。

被传染病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应焚烧处理,对不宜焚烧的物品用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传染病患者的生活垃圾也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特殊处理。

进行必要的病房环境的通风,必要的防护和消毒。

结 论

9.职业暴露用药追踪处理建议 篇九

暴露者情况 暴露源情况 暴露处理意见

未接种乙肝疫苗 HbsAg(+)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

HbsAg(-)

病人源不明 以前接种过且已知有抗体反应(近1年内抗体≥10mIU/ml)

以前接种过且已知 ≤10mIU/ml

病人源不明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进行血清学追踪

以前接种过不 清楚是否有 抗体

病人源不明 血清学追踪建议:

24h内必须追踪1次、最后一剂疫苗接种完1个月、抗体阴性(不愿用药者)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新员工、发生职业暴露者,第一次血清学追踪应当做定量检测

开始乙肝疫苗接种(0、1、6个月),首次20μg/次,以后两次10μg/次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

病人源清楚或 不治疗, 只需对暴露者血清学追踪一次 不明 HbsAg(+)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

无抗体反应,或抗体 HbsAg(-)不治疗,只需对暴露者血清学追踪一次。建议暴露者加强一针乙肝疫苗

HbsAg(+)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并检查

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1、6个月)

HbsAg(-)检查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0、1、6个月)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并检查暴露 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1、6个月)

丙肝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

暴露者情况 暴露源情况

HCVAb(+)HCVAb(-)HCVAb(+)HCVAb(-)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用药措施

HCVAb不明 HCVAb(+)

暴露处理意见 不需要追踪

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不需要追踪

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备注:目前尚无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措施,使用普通免疫球蛋白对接触者进行保护已被证实无效,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

青霉素不过敏者推荐 青霉素过敏者推荐

苄星青霉素120万U*2支/次,每周1次,共2次 多西环素0.1 每日2次 连续7天

血清学追踪建议:24h内必须追踪1次、病人源不明时按24h、8、12w进行追踪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

用药建议:转CDC评估处理,如存在用药指征,应当在发生暴露后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应实施预防用药。

血清学追踪建议:按24h、4w、8w、12w及6m进行追踪

参考文献:

10.ICU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研究 篇十

浙二ICU金小娟

护士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群体, 与病人接触密切, ICU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ICU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有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在2000年美国通过了预防针刺伤方面的法案,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也已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控制与管理。1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锐器伤锐器伤害是ICU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造成护士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 常由于疾病限制, 不能正常翻身, 在更换床单、外出检查、转科时都需护士搬动。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 腰部受力多, 腰痛的发生率非常高。有文献报导:ICU护士腰痛发生率为76.7%, 护士的腰痛大约有2/3在抬、搬患者时发生, 而47%是在为患者翻身时发生的。

1.1.3 辐射、噪音危害ICU的辐射多来源于床旁X机和心电监护仪。ICU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甚至致癌、致畸。也有报道说,人眼的晶状体囊上皮细胞对电离损害最为敏感,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ICU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等。大量研究表明报警声是ICU最严重的一种噪音。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正常人昼夜暴露的声强不能超过45dB, 当噪音超过60dB, 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BatoghD等报道ICU昼夜的低限噪音为60~65dB, 高限有时达96dB。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 可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1.1.4 其他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ICU设备带内线路老化, 接线板损坏, 微泵、吸引器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可引起触电。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的、不协调的人工光源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规律, 使人倦乏无力。

1.2 生物性危害

ICU日常工作中,护士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ICU急诊患者多,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人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一些大手术后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使ICU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排泄物。通过更换物品, 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 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 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传染性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1.3 化学性危害

ICU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 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吸入性麻醉药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 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

1.4 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

ICU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 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重;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李小妹等调查发现, 由于护士工作压力大, 其疲溃感较其它职业严重。Johnson 调查报道,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承受巨大专业压力以及与轮班造成的生物节律破坏有关,夜间轮班工作者患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的比例增加,受到与工作有关的损害增加。ICU患者还常伴有精神症状, 出现攻击护士的行为,给ICU护士带来负性刺激。

2职业防护现状

2.1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有些医院为节省开支, 限制防护物品的应用, 造成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但临床实际中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信赖多年穿戴习惯,感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加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尤其是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很多护士表示每次都戴口罩却很少戴手套。2000 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护士每个工作日洗手频度应保持>35次。调查结果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 不少护士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

2.2 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对这些因子的防护中,经调查仅69.3%的医护人员接种过乙肝疫苗。

2.3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在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部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或者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需要加强宣教。

3职业防护措施

3.1增强ICU护士的防护意识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ICU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完善与改进护士工作条件和环境,改进医疗设备,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加强暴露后防护。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应对照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职业暴露的各个环节,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护士应重视职业暴露的防护,积极参加医院的普遍性预防的教育,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深入了解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相关知识,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2 积极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

3.2.1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加强技术训练,规范操作行为,预防锐器伤,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美国CDC早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安全医疗护理器材,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一是无针头的产品,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戴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针头可以自动锁住的套管针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单手可将针头套上帽的装置等;四是锐器收集箱。要培训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协调用力、节省体力;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 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 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护士应暂时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定期体检,适当休假。室内良好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采用隔音设备,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3.2.2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挥发性的制剂要加盖保存。护士在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或口罩, 必要时要戴眼罩。

3.2.3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DC专家认为洗手和使用酒精擦手可以终止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暴发、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和降低总传染率。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 从而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配制细胞毒性药物如抗癌药物时,应选择避风处,戴乳胶手套、口罩、必要时戴围裙、目镜及穿隔离衣;操作时尽可能避免气雾的产生和散发。

3.2.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在危重病人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配置人

力, 以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 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加强ICU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 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疏缓心理压力。同时要坚持体育锻练,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体能, 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减少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具备识别潜在暴力行为的能力, 及时采取身体约束等有效措施,获得自我防护意外损伤的能力。

3.3健全相关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而言,需加强整个社会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关注,使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得到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国家卫生部门应建立国家级护士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并对护士职业暴露设专项资助基金。

ICU护理的职业暴露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 自身也受到了职业性损害, 这不仅关系到护士自身的健康,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势在必行。自从1998年美国召开了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国际大会,会议口号提出“为了关爱病人,我们应首先关爱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对ICU的管理, 加强ICU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不断更新老化的防护知识、防护理念,从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多方面着手,尽量降低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 在维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保障ICU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周卫,牛杰.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3(24):757.[2] 戴云,黄玉风.临床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控制[J].当代护士,2009年(1):79.[3] 卢子英,熊萍萍,ICU护士腰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2):105一106.[4]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跟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5] Barbara J F,Deloris E K,Steven M B,et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 [J].Am J Med,1991,90:145.[6] 杨连爱,陈娟婷.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情况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2):110-112.[7] 张春玲,陈露,莫兰.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09,3(3):635

[8]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5(11):645一649.[9] Johnson l,A.Nurses,chronic fatigued syndrome [J].Am J Nurse,1998,9(5):16一18.[10] 施怒碧.临床护士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信息,2009,3(3):64-66.[11]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12] 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13] 王宏柏.最新美国AORN关于医院内外科洗手的相关建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64.

[14]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层医学论坛,2008,l2(36):1l28.

[15] 王宾,高颖.浅谈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8,12(34):88.

[16] Porta C,Handelman E,McGovem P.Needlestick inj0ties among health careworkers:A literate review[J].AOHN J,1999.47(6):237-244.

[17] 滕世昌,于秀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的防护[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1):3167—3168.

[18] 马齐峰.如何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医药与保健,2009,17(6):68.[19] 张海燕,卞金陵.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8):582—584.

11.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94-01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的原因而将自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这可能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医学检验工作时接触的有害、有毒以及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可能对其健康或者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类危险职业,而且具有化学性、感染性等特点[1]。因检验科室的人员工作任务重,在加上缺少职业防护意识,在实施检验操作时没有实施足够的防护措施,无法避免的会出现多种职业感染现象。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工作的人员,总结其在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危害情况,同时对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对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的工作人员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

1.2调查方法通过职业暴漏后填写的相关记录做统计学分析,其中包括姓名、暴露时间、所在岗位、损伤部位、暴露方式、事后处理以及损伤程度等等。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从2011年——2013年1月间有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37.2%为采血针头刺伤,22.1%为标本管裂划伤,10.5%为仪器针头刺伤,30.2为体液、血液污染粘膜、皮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检验人员出现污染进而发生感染现象,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3讨论

3.1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现状我国现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近亿人,近些年丙型肝炎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现今,我国约有84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8万例患者。有研究指出,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病毒肝炎和艾滋病毒[2]。当体内注入10uL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输血后肝炎,如果被带有丙型肝炎的病毒器具刺伤,受伤者约有3%-10%的几率发生感染,患有丙型肝炎。由于检验科工作性质相对特殊,长时间接触会提高潜在危险的几率,常常会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

3.2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途径医院是一个集合了传染源的公共场所,院内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医院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检验科室又是各种标本进行检测的必经科室,这些标本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身就是传染源。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不但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3]。

3.3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3.3.1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在进行工作前,要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4]。真正的落实检验科的建设,正确处理废弃物及病原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

3.3.2建立健全各种职業暴露后处置流程检验人员的粘膜和皮肤会暴露在含有病原体的环境中,操作完成后应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粘膜部位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对于伤口部位被暴露后应轻轻的挤压伤口,将被污染的血液挤出,之后再用清水或者洗手液清洗干净。受伤部位的伤口要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液主要为0.5%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等,主要方式为涂抹或者浸泡等,并对伤口进行包扎;暴露人员应短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请专业人员评估其暴露级别,正确用药。

3.3.3自我保护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主要包括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被其污染过的物品等等,在与这些物品接触时,应佩戴手套,操作完成后应正确处理手套并彻底洗手或消毒;在实施检验操作的过程中,应佩戴具有很好防渗透性的帽子、口罩、手套,同时佩戴防护眼镜;但要确保光线充足,方便操作,以防被针头或者刀片等锐器划伤和刺伤;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枕头套[5]。医院应定期为检验科人员进行体检,建立个人档案,如有必要可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定期进行体检。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室人员需要长时间的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这不但会给其个人带来威胁,同时也会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源头。因此,要提高工作者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提升自身对风险防御的能力,建立安全有效地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这是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考文献

[1]彭卫红,刘素秋,谭萍.提高检验科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40-141.

[2]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3]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4]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70.

12.护理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 篇十二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血源性疾病传播, 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性传播疾病关注较少。有关资料表明, 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中, 护理损伤率居首位, 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 因此, 应强化护理人员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 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避免遭受疾病侵袭, 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8年1~5月对本科护理人员的调查。

1.2 方法

1组不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第4代留置针, 操作不戴手套。2组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安全留置针, 操作戴手套。

2结果

能降低职业暴露。

3讨论

3.1 利器损伤防护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 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各种污染的利器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各项静脉穿刺时, 应尽量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很有必要。建立防止其损伤的制度, 例如可以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放置、传递、使用、用后回收的规范程序;进行防止其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在操作后, 应采用单手套针法, 禁止采用双手套针法,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必须采用安全采血器和锐器收集箱, 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毁形处理;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安全注射器。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 用流动自来水冲洗, 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 建议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若确定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并随访观察;对于高危护理工作者, 应注射相应疫苗, 做到早期预防。

3.2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甲醛消毒灭菌, 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 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 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 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乙烷灭菌 (12h可自动排放毒物) , 须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 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替代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消毒区域, 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3.3 药物废气的管理

医院应逐渐普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由专门培训后的药剂师配药, 再由护理人员操作, 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药物颗粒的损伤;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 以尽量减少所有工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和雾粒逸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严禁超标, 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提倡使用无排气管的输液瓶, 无条件者在排气过程中防止液体外溢;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并放入特制袋内, 统一洗涤处理;孕期停止接触CD类药物;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 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 减低空气中消毒剂的浓度, 减少呼吸道刺激;戴手套或涂护手霜, 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3.4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 减少曝光时间, 能减少放射损伤, 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穿防护衣 (如铅衣等) 。

3.5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帽子、眼罩及穿防护衣, 操作前后洗手等。

3.6 加强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大量流行病学证明, 护理人员手上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若不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势必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在接触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的患者时, 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洗手并进行手的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实验证明, 肥皂和流水洗手是一种最经济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艾滋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 穿戴两双手套和手术衣, 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脱去手套的双手以及接触患者血液的皮肤应立即清洗, 并进行消毒。所有污染物密封保存, 集中焚烧处理。对常见的传染病制订切实可行的临床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加强高危人群保护, 接种疫苗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3.7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心理紧张, 放松情绪, 在目前护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 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危害性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为减少这些危险及危害因素, 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对护理及健康人员的保护。方法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单手套针法, 使用锐器和使用安全留置针, 成立配药中心, 戴手套操作, 勤洗手及加强心理护理, 能降低职业损伤率。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上一篇: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下一篇:初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