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开发信息

2024-08-09

教材开发信息(精选13篇)

1.教材开发信息 篇一

附件1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有关问题说明

(供参考)

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科学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指导。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观是指要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使企业和个人得以稳定发展,实现各自价值的目的。它是校企联合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因而职业能力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即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观是面向整个职业的,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它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科系统化和综合任务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这种以职业能力系统化开发的课程与以学科系统化开发的课程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内容一个是直接面向职业的,一个是间接面向职业的。

2、关注个体、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学习者需求的调查与确认是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需求分析是确定企业的某种预期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亦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这里,状态一词可以表示知识、技能、态度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作好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需求分析包括个体、企业和行业的分析。个体分析是对员工的每一个体所进行的分析。由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变化,个体员工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并会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依据,根据现代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把该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从职业能力的结构看,职业能力可分为两个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可分为职业特定技能和行业通用技能,它们与职业关键能力相互包容:行业通用技能是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关键能力是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而关键能力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作用又是通过各种行业通用的、或职业特定的技能体现出来的,没有关键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提供坚实基础,职业特定技能不可能充分发挥,三者是不能分割的一体。从行业分析人手,进行能力与职业分析,开发专业与课程,可以有效避免以单一职业岗位技能开发课程的片面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适应性。

3、课程围绕职业分析进行设计

职业和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的大小、程度的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程要求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类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4、由“主导”转向“服务”的校企课程开发方向

校企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和企业的加入。首先让企业真正意识到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可以快捷地为企业输送人才。其次学校自身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也有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例: 某高职学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电子技术实践课程》课程模式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成立了实践专家委员会,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整体的优化,不过于强调某一门学科课程的系统性,而着重考察该课程在体系整体中的价值,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效益。打破课程壁垒,改变过去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的各门课程之间自成体系、互不通气的现象,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坚持能力本位,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

2、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课程结构模块化

主要体现在:其一,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课程内容综合化 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3)课程实施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教学过程而言,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突显学习者中心地位。就教学场所而言,做到传统教室、专业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3、校企互动推动课程实施

企业需要的是素能高、技能全、能实战的人才。典型的工作岗位是绘制电子电路图岗位、装配调试岗位、电子产品的二次开发岗位、电路板分析岗位。在推动课程“工学结合”方法,主要采用二种方法

(1)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大的岗位是装配调试岗位。学校慎重选择实习单位,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公司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本系在公司有固定的学习岗位,换人不换岗,确保企业能正常生产,同时满足了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工作,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2)企业产品或车间进学校

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要将“工作”和“学习”这两个不同事物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本课程组坚持“方式”为“本质”服务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出发点,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全面满足课程教学实施需要。公司领导进本校考察之后,决定将部分产品加工业务放在系。学生成立了生产组,按工厂的生产要求组织生产,既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解决企业生产任务重时,人员紧缺,生产任务轻时,又人员过剩问题。

4、课程评价开放化

主要体现既对结果进行评价,还对课程进行评价。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企业、公司装配产品在校内加工过程中,学生加工的成品率,合格率来评价学生成绩。

2.教材开发信息 篇二

关键词:校本教材,建设对策,现状,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

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是教育部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新增信息类专业之一,目的是为新兴的呼叫服务行业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我校通过人力资源市场调研,于2011年开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在当今中职招生极其艰难之际,连续三年都能完成招生计划,证明这个新生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客户信息服务专业还是一个很年轻的专业,以教材为龙头的教学资源比较欠缺,给我们搞好本专业的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为搞好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教学,培养合格的呼叫行业人才,必须紧紧抓住校本教材开发建设这个“牛鼻子”,从而带动本专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一、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建设的现状

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图书市场还没有国家统编的规划教材。当前可供选用的教材主要是由北京华唐教育集团编辑出版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概论》《呼叫中心业务执行能力》《客户沟通能力教程》《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社会能力训练》等。该教材主要适用于呼叫行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使用。根据国家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文件要求,这些培训教材远不能满足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学历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材实际内容不多,废话较多,知识过浅,对于中职生来说,有的教学内容显得幼稚,针对知识点涉及的案例也不够多,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有的案例甚至于偏离主题,许多课堂及课外实训项目设计的任务也不够成熟,比较空洞,没有提出具体要求,没有达到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2)各教材之间互相交叉的内容很多,《客户沟通能力》与《业务执行能力》以及《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有许多内容重复,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厌倦。(3)实训系统题库里的练习题也很粗糙。同一个练习题在不同知识点、能力点,甚至不同课程的练习题极为相似。此外,整套教材没有任何教师用书,在网上也几乎搜不到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同时,本专业有些必须开设的课程,诸如呼叫中心听力训练、呼叫中心模拟实训、客服录音案例分析等课程还没有任何可供选用的教程。

二、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对策

(一)修订完善现有成熟教材

我们以国家颁布的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为标杆,按照呼叫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在图书市场上能买到的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我们现在使用的华唐教育集团编辑的《客户沟通能力》《呼叫中心业务执行能力》等技能训练教材,通过集体备课,认为这些教材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以直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用书,只须修订纰漏之处。例如:《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模块一中情境任务3“化解员工的抱怨”和情境任务4“消除部门存在的小团体”的实训设计,都缺乏可行的案例和解决对策,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都带来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

(二)开发现有教材的辅助教材

辅助教材又称补充教材,就是针对现有客户信息服务专业部分教材存在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点比较零星散乱、趣味性和思考性不强的缺点,采用增加或删除部分章节、增补知识点、丰富案例的趣味性和层次性的方法,保留原有教材的主体地位,配套开发编辑成辅助教材,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例如,《社会能力训练》教程过于粗浅,案例过于浅显白话;《客户沟通能力教程》模块一实训课题4“掌握常用客户服务用语”中所列举的情境背景和话术标准排列逻辑不强,内容重复不便于学生记忆,另外,本课题的情境实训设计综合性、针对性都较为欠缺。任课教师针对这些不足,通过参考网络和其他社科书籍,整理出相应的辅助教程。

(三)开发全新的校本教材

3.教材开发信息 篇三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五、结语

4.校本教材开发与管理制度 篇四

为规范我校教材的使用和管理,鼓励教师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更加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特制定本规定。

一、校本教材的认定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学校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学校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各学科由于学科教学的需要可编写校本教材、包括校本课程讲义、实习指导书等。编写校本教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结合学校实际。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相结合,要注意开发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教材。

2.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校本教材开发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来进行。公共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3.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开发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对教材内容、形式进行研讨。

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5.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开发 篇五

民族传统体育是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竞技与游戏活动,是我国历代人民调节身心、强健体魄、丰富生活的重要手段。

它集健身性、竞技性、趣味性、民族性、艺术性于一体,具备中学体育教材的特征,有些项目经过改造、整合与提炼,使其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功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以成为中学体育教材。

二、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一)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

竞技体育教材多年来一直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需求等因素,体育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以是多方位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完全可以作为体育教材内容,这是丰富中学体育教材内容的需要,也是满足不同个体对体育的需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也各具差异,具体形式有球类、竞速类、技巧类、表演类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发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现在称谓的竞技体育也都是西方国家的民族体育项目,通过学校为媒介发展成为现在广为流传竞技项目。

例如,美国的民族体育――篮球运动、韩国的民族体育――跆拳道运动的蓬勃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们都先在学校广泛开展,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随之传播开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后才成为世人喜爱的运动,进而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开发的优势

(一)技术动作简单,规则灵活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农牧时代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由最初的满足生存需要到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丰富生活等,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简单,易于学习、掌握,比赛规则具有灵活性、随意性,便于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对技术动作、竞赛规则进行改动,使其有利于教学、比赛游戏。

(二)场地器材要求低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体育运动,流传至今的千余种项目中多数项目对场地要求较低,器材简单,随地可去,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及消费水平或购买或自制。

例如:板鞋竞速、高脚马竞速等传统项目器材,材料易于寻找,制作流程简单,成本不高,各学校还可根据学校情况对器材的材质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要符合教学条件,具备安全等特性就行。

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优点适合在我国各类中学开展。

(三)健身性、趣味性

娱乐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重要的特点,从我国四年一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设置来看有竞技项目和表演项目,很多项目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的,其观赏性、愉悦性很高,深受群众的喜爱。

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中多以载歌载舞、节奏明快、活泼风趣的体育娱乐活动为主,借体育娱乐形式烘托节日气氛,提高参与面,如:苗族的“跳芦笙”、“反排木鼓舞”、布依族的“刷把舞”等都是融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体育娱乐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等特点将其开发为中学体育教材是对体育教学的很好的补充,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

四、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开发基本要求

(一)遵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材内容作为体育课的载体,在选择时也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我们祖先千百年的实践,其健身价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其趣味性、健身性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具备学生广泛参与的运动兴趣

体育教材内容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健身的途径,必须要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不能列为教材内容的。

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时,也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作为重要依据。

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开展很好,但不一定符合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所以也不能列为教材内容。

如:“扭扁担”是在扁担上掰手腕的角力项目,作为提高学生上肢力量的项目,其持续性较差,学生做几次后就没有能力继续做,并且对学生上肢力量的增长起不到作用,所以不能作为教材内容。

(三)安全性

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危险性,在中学开展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伤害,如:抢花炮、射箭、射弩等,不能作为中学体育教材内容。

一些具有不安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器材的改变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如:高脚竞速的高脚马,我们可以降低脚蹬的高度,消除危险,使其符合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发挥体育教材的作用。

(四)创新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依靠固守传统,而是拓展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目前在各大中小学被采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有的是项目表现形式,有的是项目规则要求,有些项目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范本祁.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72.

[2]杨雪芹等.体育教学设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9.

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中学课堂【2】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

它需要课程整合,解决现实问题。

文中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文就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探讨,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得到继承。

关键词:民族体育;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探讨策略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基地,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涵、体现民族特色,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课中找到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使其更加珍视民族体育文化瑰宝,并且借助体育课堂把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主要特征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由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生产条件、民俗、宗教信仰等条件对不同民族作用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它具有地域性、传统性、民族性、整合性与文化亲和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所面临的现状问题

目前,体育意识薄弱,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缺乏,以及体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等,是制约民族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场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日益扩大化,同时进城务工子女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爆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县、市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学校数量,没有扩大学校规模。

一些民族体育运动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场地才能开展活动,在如此狭窄的校园里,开展体育运动非常棘手,因此,中学的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是一个很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学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

有些项目对教师自身素质、基本功要求较高,因此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如何培养教师也是当前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目前正式出版的少数民族体育专门教材较少,教师开展教学仅凭自己掌握的项目内容,或者请教民间师傅,了解一些技术动作,没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还显得零散、琐碎,不系统,在学校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教师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起源、技术、活动形式、器具和规格制造方法都不甚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导致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教育性下降,直接影响教师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项目的挖掘上还有欠缺,民间还有许多珍贵的项目还没有收集到,这需要走出去、走下去才行。

(四)运动器材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并且出自原始人们生活、生存、祈福的需要,所用的有些器具粗大笨重,不规范,有的没有统一的规格,既不利于搬运,又有很大的危险性。

另外,又没有专门制造正规器械的生产厂家,自己做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叫木工制作又很难画出规范的图表,这就让教师想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教学而无法付之行动。

(五)足够的资金投入,学校是否有专项经费也是民族体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我国优秀而宝贵的,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工作。

(一)领导重视。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人类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教科研室特别是学校领导要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高度去认识民族体育的重要性,从课程设置到经费拨付应纳入学校教科研计划中,加强民族体育人材培训,安排专人负责开展此项工作,如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一中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学校校本教材的研讨、制定中就把很多民族体育运动编制入教材,并在经费支出中给予适当的倾斜,让民族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场地、器材、教材条件开展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要以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来度量,教师掌握的技术水平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决定了此项活动的生命力。

我们在选用项目的时候,选择一些安全系数高、适宜年龄特点而且场地、器材需求较小的项目。

高一年级重点开展如滚铁环等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奔跑能力,而且还可以延伸到课外锻炼。

如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一学每年开展的校运会,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就有两人三足行、武术表演、板鞋、高跷跳竹竿舞等,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校园充满了乐趣。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设计几种练习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之后,让学生分小组创编练习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最后集中展示学生创编的成果。

还可以发挥同学的主动性、创造性,自己创编一些跳的方法和练习图案。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课堂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动作技术的要领。

(2)在积极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充分利用本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及全民健身活动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具体的活动方法:教给学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基本步伐,并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6.教材开发信息 篇六

摘要:本文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评价建议三个维度明确我校《自主生活》校本教材开发思路,结合具体教学介绍课程的常用教学法,提出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的关系。关键词:培智学校

生活适应

开发

教学

近年来,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智力障碍学生,越来越多的自闭症、脑瘫儿童及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进入了培智学校。2016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起点如何低、个性特征差异如何大、课程标准都要与他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连接,降低课程门槛,实现“零拒绝”,让课程去适应学生[1]。作为培智三大生活课程之一的生活适应,是标准规定的一般性课程。为了实施这一课程,我校以前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教材作为教科书,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在吸收、借鉴和扬弃的基础上,着手开发了一套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命名为《自主生活》(寓意是“我的生活我做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每学年一册,一共9册。如今已在全校一——九年级实践了三个学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发思路

(一)目标定位:以生为本,着眼未来、可接受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别强调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我校自主编写的《自主生活》校本课程,是帮助学生补偿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的重要的生活适应课程。课程针对学生运动技能、精细动作能力,言语和语言、注意力和情绪、生活自理和沟通交往等各方面的障碍特点,吸收了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多方面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交往等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课程本着一切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智障学生的生存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可接受性出发,以智障学生适应个人生活、适应家庭生活、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偿学生缺陷,挖掘其潜能,加强学生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

(二)内容设计:主题安排,划分阶段、重实用

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为考量,划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年级段,按照主题教学思路,每段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就业劳动技能和乡土特色文化六大领域。以第一至三年级段为例:

1、个人生活适应

(1)刷牙、洗脸、梳头、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等(2)穿衣裤、换衣裤、换鞋袜、晒鞋子、扣扣子等(3)穿鞋、洗手帕、习惯使用餐巾纸,洗袜子等

(4)晾晒衣服、收衣服、整理橱柜、整理床铺、整理房间等

2、学校生活适应(1)认识校园(2)认识自己(3)认识老师和同学(4)打扫教室(5)校园文明

3、家庭生活适应(1)我家的亲戚和朋友(2)家用电器的使用(3)基本劳动工具的使用(4)尝一尝、闻一闻

4、社会生活适应(1)认识社会公共场所

(2)认识四季、认识蝴蝶、蜻蜓、毛毛虫、蚂蚁、金鱼、蜗牛、青蛙、蛇、蚯蚓、蚊子、苍蝇等昆虫

(3)认识社会主要生活功能场所(4)认识社会主要娱乐功能场所

5、就业劳动技能

简单的养花技能:给花浇水、让花晒太阳

6、乡土特色文化

(1)了解江都有多少乡镇(2)知道自己在哪个乡镇

(三)评价建议:主体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 本课程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坚持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调查、测验、成长资料袋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以是学生。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学生上课出勤率与实践操作次数评价,要占本课程学业总成绩的20%。

(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先自主进行星级评价(最多三颗星),分为“加油” “不错”、“真棒”三个等级。

(3)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我校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情况采用研讨课学习观摩、随堂听课、博客、教学视频、教学微视频等形式进行评价。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尤其是学生外出实践、参观以及与社区融合学习的视频资料可按照等级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

为促进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采取定期组织家长观摩、考验、现场操作和成果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通过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让家长根据现场进行评比。

二、常用教学法

(一)真实情境教学法

当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联系时,他们就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真实情境教学是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儿童常规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真实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的记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2]。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如:《自主生活》第二册第7课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若干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牙签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神秘袋里,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各种水果,并看一看、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二)操作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有很多的操作技能,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来训练就比较有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自主生活》第七册第8课《晾晒衣服》,在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和动作示范以后,在巩固时安排了四个递进的练习:

1、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操作,教师做一步,学生学做一步。

2、指导学生逐步操作,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教师给予帮助。

3、A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4、A类 学生 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B类学生看。

5、B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6、B类学生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

7、小组比赛

(三)讨论法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记忆表象,对于学生有基础的知识或有记忆的事物,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比较有效。如:《自主生活》第三册第11课《菜市场》,在通过图片和视频教学认识菜市场和一些蔬菜之后,可以引导同学们交流讨论,引导语:小朋友爱吃什么菜?(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喜欢的菜)。再如:《自主生活》第五册第11课《仙女公园》教学中,就可以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仙女公园在哪里?

2、你可以怎样到仙女公园?

3、在仙女公园里,你看到那些景色?教师还可以介绍仙女公园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三、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会倾听,积极思考,有效表达。

(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出真知。智障学生的知觉恒常性差,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技能,向实际生活中迁移困难,容易产生学、用脱节现象。所以在《自主生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从而降低过渡的坡度,实现学有用的知识的目的。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培智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凸显了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能够满足具有显著个性差异学生的教育需求[3]。实施个别化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把握。教师要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学习训练需求、家庭期盼等;二是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从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和个别学生的分层目标来考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三是争取家长的配合。《自主生活》教材中包含大量生活技能训练的内容,智障学生掌握这些生活技能,要比正常学生付出更多的训练,仅仅靠课堂练习难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把技能训练的任务传达给家长,让家长直接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孩子。

7.开发小学数学教材题例 篇七

一、挖掘

教材题例中有许多隐含的东西,如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如五年级第一学期《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我在教学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知识生长点,创设求篮球场的罚球区大小的情景,让学生利用罚球区模型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求出罚球区的面积,再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寻求不同推导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了不同的推导方法,有的将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的意义建构。

二、活化

对教材呈现的题例可以调整、重组,在呈现和组织形式上化静态为动态,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五年级第一学期平均数应用题,教材内容为求黄浦江上五座大桥的平均桥长。教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平均数=总和÷个数”。这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因上述五座桥的长度悬殊较大,用这种方法计算最适合。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简便。于是,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例题后的“试一试”作为例题进行教学。“有一篮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这篮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们估一估,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很快估出平均一个鸡蛋重55g。然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解。学生们展示了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在肯定学生们的做法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可用第三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否写得更简洁些?然后出示求五座大桥平均桥长的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题用哪种方法解最合适?为什么?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对于生活中较特殊的数学问题也能灵活处理,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寻求最优化的方法解题的能力。

三、探索

8.巧用教材,开发资源 篇八

一、巧借插图,激发兴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图兼美。教材中的插图可谓设计精心,色彩斑斓,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鲜活的形象,促进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和感悟、理解状态,对学生阅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一资源往往被我们忽视。通过与学生交谈发现,学生对插图非常喜欢,而且插图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的重点章节相关联,利用好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与学前、低年级阶段进行的看图说话训练进行知识技能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练笔的兴趣,降低习作的难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当课后让学生演一演时,我发现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服装、道具完全是以文中插图为参照的,由此可见插图的魅力。待我仔细观察这幅插图,除画面上的人物外,图上的一大盆艳丽的荷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编者有意安排还是巧合呢?荷花也称莲花,几朵粉红的莲花中一株饱满的莲蓬煞是惹人喜爱。“莲”与“廉”谐音,不会是编者有意如此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也有了灵感,纷纷为这幅插图配上文字,如其中两句:宰相笑送客,荷花出碧莲。

二、因“材”制宜,适当拓展

成功地阅读一篇课文,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与升华。在这良好的阅读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精彩句段有了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在阅读高潮时,教师、学生、文本进行了多方面的“对话”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整体,且进行了思维与思想感情的碰撞,此时进行适当的习作拓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教版教材给学生留有思考延续的空间,有利于进行拓展练笔。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议论的形式阐明了勤奋的重要性。课文清晰的结构,鲜活的事例,简明的论述给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范例。课堂上,我布置了学生这样一个任务:仍以勤奋为论点,例举自己学习中的一件事例。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习作“说勤奋”异常精彩,有的引用了文中的名人名言;有的突出了自己学习中奋起直追的故事;有的则表明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为惊喜的是,学生的“三段论”还真有说服力,征服了老师的同时,也征服了自己。这次仿写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议论文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一举多得。

除以上所谈到的仿写形式,还可以因“材”制宜地运用扩写章节、缩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形式辅助学生练笔。

三、妙用成语,相得彰益

练习中的读背成语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成语编排注重了的押韵合辙,读来朗朗上口;成语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抓住这一有利资源进行练笔不但有利于成语积累,而且能让学生习作更加精彩,可谓一举两得。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待学生学完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与景色描写有关系的课文后,练习中出现了以下一组成语:

湖光山色 人间天堂

明月清风 桂子飘香

水光接天 相得益彰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教学中,我相机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景色描写的词语?为了降低难度,我的提问没有仅仅局限于成语。待学生说出“一大堆”之后,我趁热打铁:“云龙湖、云龙山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能不能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云龙山水,试试用上其中的几个成语呢?”过不多会儿,云龙山水的美景跃然纸上。

四、口语交际,说写结合

口语交际训练在苏教版教材的每组练习中都有安排,在教师们悉心指导下,一张张小嘴愈发能说会道。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行为,学生能说得好,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这也是习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何不引导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一写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中的中语交际《说漫画》很受学生欢迎,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发言。说完后就此罢休吗?不能!我激趣道:“同学们何不将这几幅漫画变为‘漫谈’呢?”学生并不知晓“漫谈”的真正意思,但他们知道用自己的笔将喜欢的漫画写出来,起到了练笔的作用,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当同学们交流着《大黄和二黄的故事》、《神奇的哈哈镜》、《为什么会这样》等“漫谈”时睿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充盈着课堂,语文的魅力显而易见。

五、搜集资料,勤于动笔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以利于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然而,课堂上学生资料的呈现形式大多是电脑打印的纸张或厚厚的书本,有的甚至是家长帮助誊抄的“杰作”。为了让学生“练笔”,我下了“硬性”规定:搜集资料要根据学习需求进行筛选,求精不求多,一定要用笔写下来。实践证明,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能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习作教学更应如此,帮助学生改掉懒于动笔的毛病。这一招还真灵,往后学生搜集的资料就成了一篇篇小“作文”。通过资料的搜集,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有的资料连我也从未听过、看过。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将所写的资料用资料夹收集起来,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一学期下来,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学生的资料煞是喜人:有“历史背景”,有“建筑铭记”,有“景观介绍”,还有“人物传记”,可谓丰富多彩。

9.教材开发信息 篇九

一、课题提出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比较,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尊重和满足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努力融入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思想,是各学科要研究的,也是各学科的必然。本课题就是立足于校本的研究彰显学校的特色和师生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显著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立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人教版数学教材是个样本和范例,但资源还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不仅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延伸,更能让教师的教学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数学文化得到传播,更大程度地补充课堂的资源,活跃儿童身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发校本教材,并以“活动·智慧”为教材名称。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发展,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对世界进行改造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2.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人教版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在赋予知识个人意义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真正变成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努力填补国家课程开发预留的“弹性空间”,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体现学校生存与师生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意义

1.为教师创设发展的平台。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全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设了教师自身发展的平台。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是理念改变行为的桥梁。2.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意在通过课堂内外数学活动的开发,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是共性的群体发展,也可理解为个性的异质发展。3.为学校赢得发展的空间。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走在了全市课改的第一方阵,一方面推动了全市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在校内也加速了其他学科的课改进程,从而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四、研究目标

通过“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促使教师与编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学生对话。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用数学的思考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发展心智、热爱数学,促使学校加快课改的进程,力创品牌学校。

五、教材内容

根据学校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理念来设计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实践活动篇

①找数学:让学生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成为现实中的数学(例如统筹时间、购物、走路、乘车等问题);

②做数学:让学生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成为动态的数学(例如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报纸销量、校园绿化面积等);

③玩数学:让学生玩数学,使数学情趣化,成为快乐的数学(例如通过学生围、画、涂一系列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等); ④问数学:让学生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成为思考的数学(例如土豆的体积、苹果装箱问题等)。

⑤研数学:让学生研数学,使数学课题化,成为研究的数学(例如用水中的数学问题、汽车与环境等)2.思想方法篇

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

基本方法:高斯求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抽屉原理、行程问题、周期问题等。3.趣味数学篇

①数学游戏:把数学的特性、规律、原理融入到游戏之中,学生通过玩游戏,既玩得开心、有趣,又懂得一些数学的奥秘,明白一些道理,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真奇妙。

②数学故事:讲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讲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数学家成长、失败或成功的过程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优秀品质。

③数学趣题:做数学趣题。把一些数学难题编入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做数学难题很有意思,自然喜欢钻研难题,勇于探究学问。

④数学谜语:猜数学谜语、记数学成语。通过猜数学谜语使学生牢记有关的数学名词等,为学习有关概念增添了不少乐趣。通过牢记这类数学成语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⑤数学知识:收集必要的数学小常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⑥数学笑话:通过说数学笑话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启迪人生!

六、实施说明 1.教材编写形式

采取模块式教材,把教材分为三大模块(实践活动、思想方法、趣味数学),各大模块中又分为不等的小模块,这样便于编写成体系,有助于随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修改学习的内容,保证教材与时俱进,充满活力。2.教材编排体系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在高中低段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图文并茂,提供趣味知识的阅读,学练结合富有层次性。3.课程开设方法

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平均每周开设一节数学课,每学期保证15课时,其中实践活动5节、思想与方法6节、趣味数学4节。每学年三——六年级举办一次数学手抄报比赛、数学知识擂台赛、数学能力测试活动。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让课题研究切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们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对行为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八、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成立课题实验指导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参与实验的所有成员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确定好课题实验的重点,上报课题方案。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确定并收集双册材料。

第二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撰写双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录制数学家故事、数学小故事等光盘;确定并收集单册材料。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撰写单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录制数学家故事、数学小故事等光盘。

第四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修改定稿,交付编印。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九、成果呈现 研究报告、教材、课例(录相)、录音及其他。

十、条件保障

1.研究团队:由学校领导、学科指导组成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

2.管理经验:课题负责人长期参与市级课题管理工作实践,对课题管理机制、教师专业需求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3.理论基础:课题参与者对数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已有相关的学术论文。4.经费保证:学校支持课题组人员外出学习及经费保障。

十一、开发与实施组织

提出校本课程方案后,为了更好地融合教材,我们对此校本课程地研究提出以下几个讨论要点:

1、如何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数学,教师应如何带领学生去生活中找数学;

2、在上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校园绿化面积等内容时,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小组合作来完成统计工作;

3、在教学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这些内容时,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理解并掌握所要教的内容呢;

4、如何使学生在学了书本知识后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如看到土豆就问土豆的面积是多少,还有苹果装箱问题等;

5、在学生学会了找数学、做数学、玩数学、问数学后,应怎样才能带领学生来进行研究数学,如用水问题、汽车与环境问题等;

6、如何培养学生解难题的兴趣,怎样把数学与故事联系起来,还有怎样带领学生找数学故事或自编数学故事。

经小组讨论,我觉得要解决以上几点讨论要点,光靠教师一人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每个老师的帮忙,更需要每位家长的大力支持。其实,家长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如第一点讨论要点是让学生学会找数学,学生在课上已经了解了如何到实际生活中去找数学,如果不加以强化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忘了如何去找数学,这就需要家长们加以强化了,因为学校里没有那么大的活动范围,而且学校是不怎么变的大家庭,而外面的世界时经常在变的;第二点中的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就需要家长陪同孩子到十字路口去观察并做好记录;还有当孩子在家问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数学问题时,家长应给与孩子适当的解释,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10.教材开发信息 篇十

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编著系统:理论依据与设计开发

本文运用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定量分析、学习难度、语言项目复现等方面对设计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多媒体协同编著系统的`理论依据进行粗浅的探讨,并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实现作简要的介绍.

作 者:卢伟 LU Wei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H319.3关键词:教材编著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 定量分析 设计开发

11.关注学生发展,合理开发教材 篇十一

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资源的选择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

下面笔者就以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七彩的社会生活”教材的运用与开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立足教材,走出教材

“七彩的社会生活”单元中由“生活中的你我他”、“热闹非凡的市场”、“农产品的家园”、“走进大工厂”4篇课文组成的一个系列。从认识职业,到职业的特点,以及职业对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个板块之间看似分开其实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特别是文中精美的图画、调查的设计、图文并茂的叙述,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材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可以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另外的资源。但是,在“农产品的家园”一课中关于“荔枝罐头的价格形成”知识点时,我把它换成了“安吉罐头笋的价格形成”,因为在我们安吉的孩子最熟悉就是竹笋,对于罐头笋也是十分爱吃,让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从竹笋到罐头笋的加工形成过程,自然就能明白价格产生的原因。更因为许多学生老家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竹子,对竹笋是十分了解。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特产,说说家乡的农产品市场,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的相关课程资源,又对家乡有更一步的了解,收效甚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立足教材,走出教材,展现在我们师生面前将是一个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二、调整序列,突出主题

教材编写者对每个单元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编写意图,也基本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单元序列或是课文教学顺序。

浙教版的品德教科书图文并茂,向学生呈现或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展现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静态教材的启发下实现动态的拓展。基于学生生活,如果有更好的教学主题,完全可以正确取舍或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内容,更能突出教学主题——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才是重点。因此,一位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把课题改成《买商品有学问》。她从市场的形成引入,到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及如何购买满意的商品,让学生从图片认识、录像观看、模拟市场体验,指导学生如何购买商品。因为教育主题和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就更加深刻。

三、整合学科,吸纳信息

品德学科既是综合性学科,也是实践性的学科。现行的小学各学科之间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互相整合,以利于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如《农产品的家园》中画一画10中绿色的食品,可以结合美术学科进行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艺术的辅导,又有时间的保证,作品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事物瞬息万变。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是随着社会变化不断地在变化更新。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要养成真正的良好品德,就必须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经受风雨,磨砺中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吸纳一些鲜活内容到教材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调查可以利用微信,进行现场采访,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也可以采用视频可以直接对话,更有说服力。再如《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学中,可以引入时下最流行的网购,鼓励学生说说网购的方法,利与弊等。只有接受一些新的事物,新的信息,紧贴时代的步伐,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才能有更有效的教育说服力。

有效地整合各门学科,积极地接受新兴事物,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学有效性。

四、创设体验,重视参与

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学习,将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创设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为了说明理解职业的辛劳,笔者设计了一分钟体验:学一学交警一分钟马路指挥,学一学农民伯伯一分钟插秧……学生在简单有效的体验中就能明白:每种职业都很辛苦!

课前课后鼓励学生积极采访调查、体验生活也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分小组对医生、教师、消防员、营业员、保安、清洁工、银行职员等实地采访,制作一分钟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各行各业的不易。教学《买商品有学问》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商场买一样指定的商品等。体验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然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不同,对事物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有必要的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发展进行必要的激励和引导。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本,依据学生的社会和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性的利用教材,面向广阔的社会,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广大德育工作者不二的选择。

12.教材开发信息 篇十二

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学生不是白纸,学生是人。在教师还没有对他讲授新知识之前,他对教师要讲的有些新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这种了解有的源自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源自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特有的认知方式而产生的特别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师给予、学生照单全收的过程,而是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地教,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原先基础上改变或重组认知图式,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种教要想有效引导学生的学,那么对学生原有或已有认知情况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位资深教师曾经把教师的上课比作两张画之间的关系。学生头脑里原先有张画,教师上课又给学生讲了一张画,这两张画之间什么关系,是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假如教师上课新讲的这张画是在学生原来那张画的基础上加深、拓展,那么学生不仅会全息吸收,还会促进他的知识增长。但假如教师新讲的画与学生头脑中原来的画不一致,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的结果,不完全是教师讲的就一定能全部替代学生的原来认识,很可能会发生学生一时想不通,不能全部接受,因而产生学习障碍的状况。所以,在一个教学过程之前或当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加强教对于学的针对性,这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是否贴近学生学的程度。假如教师的教,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很好地贴近学生学的需要,那么学生就能学得有效。假如教师的教远离学生的学,那么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学情分析,在弄清了学生原有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教师的备课往往只从教材出发,而教材的分析解读又由教学参考书提供。所以,许多教师备课只是对教学参考书上教案的活动方式或教学过程进行简单改写,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这样备出来的课很可能远离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学效率不高。因此,从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备教材,通过仔细解读教材,确定从教材出发这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二是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这些目标的前概念和已有经验程度;三是在学生的现状与目标之间有效架桥,即想办法把学生从现在的认知状况引导到教材要求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对课程与教材内容的开发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课程与教材内容,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并不是要教师不用教材,而是让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基础上改造教材,使教的内容既保留教材的原有要求,又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对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熟悉了解程度不一样。普通教师的教学往往只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备课也是只关注每一节课的内容,缺乏对某一学段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与思考,因此他们的努力大多花在对一节课具体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与他们相比,优秀教师的最大特点是在教学中能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积累与学生打交道的经验,积累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所以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或调整,使得它们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这种能自由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或调整就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因此,教师的课程开发力实际上就是对教材与教案作出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重新设计能力。如果想要具备这种重新设计的能力,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求教师能想通这个问题,从只关注自己怎么教到更关注学生怎么学,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即认识到教学不是一个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一个有主观意志的生命体,他可以接受一个新事物,也可以完全排斥。要让教学变得有效,教师的教必须主动地去贴近学生的学。

二是要想让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教师必须学会做学情分析,即会用摸底测验、问卷调查、观察、交谈、提问、追问、作业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建立了什么样的前概念,能做出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教学设计。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灵活运用教案,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内容,使教与学达到同步、共振。

为了让学科教学更贴近学生,教师的课程开发不仅仅局限于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案进行调整和再设计,还可以进行跨课时、单元、章节,甚至整册、整套教材的重组。学校现行的按课程表分课时的教学制度是一种工业化设计的产物,即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人为地分割成一课一课的各种各样的学科教学。其优点是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调节他们的学习兴奋点,克服单一性,用多样化变异性刺激他们的有意注意。但这种教学制度的最大缺点是把学习过程分割成一段一段的不连贯片段,影响了学习的整体性,常常把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肢解了。所以,优秀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跨课时教学,有时常把两节甚至几节课调在一起上,以保证一个知识内容教学的完整性。或者在一个半天的学习时间里,让各门不同学科的教学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教学,以促进不同学科按课时教学的整体协调性。我认为学生在一个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是相互有关联的,而不是完全割裂的。

有的学科教学还可以尝试以单元为单位的主题性教学设计,以消除课与课之间的隔阂。以一个单元知识为一个教学主题,用不同形式的课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可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这可称为整体设计、分课实施。

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成:1.根据学案进行整章自学的课;2.检测自学成效的课;3.针对问题的精讲精练课;4.单元综合练习课等。每节课用一种方法,进行一种形式的学习,把几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设计在一个单元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对于更长时间,比如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学程来说,学习内容的呈现序列与教材的逻辑主线一直是教材编写者最没有把握的软肋。因此,现行教材中的单元、章节排列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有经验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某一类学生的学习过程重新布局与调整,这称为“学程设计”,这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学科知识整体感与编排能力。

所以,从更大的领域来说教师的课程开发力,我认为应该包括课的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与学程教学设计。课的教学设计是指一节课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是否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主题教学设计是指能否跳出现行学校按课时分学科教学的局限性,把内容与课时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如跨课时教学设计、不同学科的主题式协同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整章教学设计等,能减少分学科分课时的教学割裂,增加教学的整体性功能。学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能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教学内容进行策划与编排,使之产生特定的教学作用与功能。这不仅在教师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中可以用,学科教学经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教师也可以大胆尝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对教材的重组与开发能力是衡量教师学科功底与教学经验的敏感指标,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度的一个标志。

13.教材开发信息 篇十三

作者: 王霞波张勇 时间: 09/04/2012 摘要:宝山区罗店镇党委、镇政府重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加强社区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民俗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学习产品中的开发》实验项目,使居民村民了解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和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关键词:镇民俗文化资源;新农村文化建设;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农村社区作为构成整个社会的两大基础组织之一,学习型社会也必然包括学习型的农村社区。学习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既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目前,罗店镇有21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区域人口12万人,其中居民人口5万人,农业户口1万人,外来人员6万人。2007年罗店彩灯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宝山区罗店镇(龙船文化)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店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出《民俗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学习产品中的开发》实验项目课题研究,在居委村委和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传承中华文明和美德教育,以点带面,取得了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实施《民俗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学习产品中的开发》实验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宝山区罗店镇最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主要依据是罗店镇是江南古镇,建市至今有700多年历史,而且罗店镇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划龙船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罗店镇党委、镇政府对罗店龙船文化、彩灯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宝山龙船源于明代,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1984年、1985年罗店彩灯在国内和荷兰、比利时展出。1992年罗店镇为继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灯彩”这一文化遗产,举办了“罗店镇首届元宵灯会”。罗店镇党委政府领导重视龙船文化、彩灯文化教育活动,建立了龙船文化保护组织机构,制定了龙船文化、彩灯文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罗店龙船文化展示馆,连续举办了八届龙船文化节、五届罗店彩灯节,对罗店镇龙船文化及相关文化资源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系统的收集整理、归档。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习研究当地镇志村史,学习研究当地民情风俗、民间文学故事等,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编写社区教育教材,使居民、村民了解镇和居委村委经济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积极传承古镇的优秀传统,发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罗店精神。同时组织居民、村民和青少年开展热爱“魅力家乡”、“我爱我家”活动,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创建学习型文明社区活动中去,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罗店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会同罗店成人中等学校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通过课程、教材、课件、网络平台和媒体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载体,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和印发宣传学习资料,对社区居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特色课程教材,实施实验项目,对社区居民施以影响。

二、结合镇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结合地区经济文化类型,加入实用性的内容所开发的社区特色课程和教材,有其强烈的生命力

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镇民俗文化资源特色课程和教科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乡土民族文化知识,还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类型,加入了实用性的内容必将受到居民和青少年的欢迎。在建设学习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考虑5个因素,文化认同的地域性,学习载体的乡土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资源的复杂性,教育和学习形式地多样性。开发校课程教材,将各民族的多样文化和对自然的态度,将保护环境与弘扬地方文化相结合,找到了当地文化的“根”。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也带动了居民和青少年对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近年来,挖掘罗店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精品,形成罗店社区教育的本土学习产品,并通过学习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用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滋润罗店社区教育,激活罗店古老的文脉传承,促进地区各类人群的融合。社区教育的本土化、区域性决定了编写课程教材的原则,真实反映民俗文化资源的特色课程和教材,利用和发挥了当地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降低了社区教育成本,方便了居民和青少年学习,拓展了社区教育的内涵。

三、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2007年,划龙船、罗店彩灯已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罗店镇划龙船作为端午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罗店镇划龙船、罗店彩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已成为黄浦江流域唯一保留的龙船表演的民俗文化。罗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谓成效显著,但其传承和发展前景依旧堪忧,特别是如何发挥龙船、彩灯在传承民俗文化上的作用,为此,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因地制宜、喜闻乐见和寓教于乐的原则,提出了龙船文化、彩灯文化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形式“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宅、进家庭”的总要求。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和罗店成人中等学校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开发社区特色课程教材,实施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与实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5)

1.调查罗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关联和影响。2.调查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项目涉及的研究动态,确定实验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6—2012.5)

1. 加强师资、志愿者队伍培训。邀请罗店镇彩灯艺人来校座谈,研究探讨罗店彩灯的历史、制作方法与工艺,基本确定《罗店彩灯制作工艺》教材框架。开展师资、志愿者队伍培训,提高教师和志愿者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开展罗店彩灯制作的实践。通过幼儿园“小手牵大手”的方法,组织家长、孩子开展彩灯制作的亲子活动,既让家长和小朋友了解彩灯是罗店的一张文化名片,通过活动又增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亲情,激发家长、孩子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求知欲。同时对中小学生开展罗店彩灯历史的介绍和罗店彩灯制作方法的传授,让孩子们了解罗店镇的历史文化,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与非沪户籍孩子间的融合。

3.举办彩灯制作比赛活动。我们组织本镇社区家庭、学校系统学生参加罗店彩灯制作大赛,增进罗店镇地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罗店历史文化的了解,强化青少年“罗店人”意识。2012年1月,罗店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举办彩灯制作大赛,罗店镇有360户家庭和800名中小学生报名参加,分初赛和决赛两场进行。初赛共收到1160件参赛彩灯作品,决赛从初赛360件参赛彩灯作品中,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4个、创意奖3个、优秀组织奖4个、优秀指导奖4个。树立了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营造了良好的社区舆论氛围。涌现了许多感人思想和事迹。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如舒永福、唐秀英、周士浩、楼成芳等,也有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如郭嘉俊、王子谦、江海波、朱铭皓、赵雅雯等。外来务工家庭的李书奇、黄宇轩、徐如婷、郑浩杰等,他们与罗店镇本地家庭的谢韵雯、朱奕雯、许铭哲、高宇蕾等家庭互帮互学,不仅精心制作作品,而且还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同时在探索彩灯文化进社区,扎制彩灯和举行彩灯制作大赛的过程中,在学校层面如申花幼儿园、金锣号幼儿园、小天鹅幼儿园、美兰湖幼儿园、罗店中心校、罗南中心校、罗店中学、罗南中学、陈伯吹中学、罗店成中的师生参加;在居委村委层面如罗溪居委、祁南居委、古镇居委、向阳居委、东南弄村、金星村、四方村等单位积极的参与了,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极大的支持。

4.注意实施效果,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社区居民在开展学习中的感受与需求,适时调整教育的方法、手段与形式,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项目实施,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俗情感。项目组成员收集、整理、统计推进实验项目工作的各类资料,积累经验。着手罗店彩灯文化的学习产品《罗店彩灯制作工艺》的初稿编写。

5.成立民间艺人名师工作室,推进罗店民俗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学习产品中的开发实验。2012年4月12日,成立了彩灯制作名师工作室,聘请民间艺人朱玲宝担任负责人,另有25名彩灯制作志愿者共同参与工作室的各项实践活动。第三阶段:总结整理阶段(2012.6—2012.9)1.实验项目开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民众的广泛重视,项目组成员及时进行资料处理,边实验边总结,写出结题报告。

2.形成《罗店彩灯制作工艺》正式教材,为今后创建社区教育特设课程做好充分准备。2012年5月,完成镇校本教材《罗店彩灯制作》编印工作。在开发社区特色课程教材的过程中,民间艺人朱玲宝老先生的无私奉献外,张勇、杨微波、高琴等老师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涌现出了像赵丽芳、金丽燕、陈正美、朱莉娜、杨微波等一批优秀指导老师。

3.着手罗店龙船文化的学习产品开发。(拟作为下一届实验项目)。

四、发展思考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当今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提高居民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着力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提升社区教育的文化品位已显得刻不容缓。上海提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城市精神“公正、责任、包容、诚信”八个字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弘扬现代上海城市精神,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以此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社区核心竞争力。这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地区影响力;也有助于地区的和谐稳定。

2.继续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搞好社区教育乡土教材的选编和教学,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际,认真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对居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生产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样不仅克服了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弊端,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居民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对素质教育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3.加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罗店地区活跃着一支掌握本土民间文化各类技艺的骨干队伍,在民众中有着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委员会和成人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支骨干队伍,要在各居委、村委和中小学校等积极招募志愿者,学习掌握各类本土民间文化壮大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员队伍。其次,要积极启动编写《罗店龙船文化》等一批乡土课程教材工作。另外,组织力量查阅镇志村史,积极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资料文章、故事、人物传记、图片和文物等,为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文明成果,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教材夯实坚实基础。参考文献:

1.马仙玉.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11.(03)2.周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谭志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1.(04)

上一篇:数学竞赛活动及总结下一篇:资料员个人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