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精选10篇)
1.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一
《孟子》选修课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许钧友
编写人:许钧友、寇青娥、周菊、李小刚、张正雄审核人:王芳
审批人:编写时间:11月13日
班组姓名组评师评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辩的基础知识。
2、简要分析鉴赏孟子的比喻、对比、推己及人等论辩艺术。
【学习重、难点】
简要分析鉴赏孟子的比喻、对比、推己及人等论辩艺术。
【补充阅读】
(一)
论辩,或者辩论,是不同观点的双方,为了各抒己见,所进行的证明与反驳。德国著名诗人兼政论家海涅说过:“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者都必须经过相似的辩驳。”他的话清楚地说明了论辩的基本特征。论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不同的社会利益,但论辩本身却是思想的直接交锋,智慧的反复比较,乃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长期论争。
论辩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历代理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论辩的价值,比国宝九鼎还贵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万雄师还强大。刘勰对论辩的评价,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辩,特别是历史性的大论辩,往往是社会大变革的号角。
孟子一向以为仲尼之徒自豪,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的“天命论”发展为“天人合一论”;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发展为“人性本善论”将空子的“君子、小人”观发展为“劳辛劳力论”;将孔子的“人本说”发展为“民贵君轻论”;将孔子的中庸思想发展为“执中有权论”;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心仁政论”;等等这些理论以“仁心仁政论”为中心,以“人性本善论”为出发点,以民本主义为线索,形成了颇为协调、并无矛盾的理论系统,这是孟子施展辩才的理论基础。
(二)
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的论辩目的,这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对孟子的论辩艺术,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论辩的逻辑,论辩的语言,论辩的方法,论辩的风格。
逻辑是雄辩的力量所在,雄辩必须具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孟子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他在论辩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推理。类推和喻证用得最多、最好、最巧,其他如归谬、反证、排他法,也用得很熟练、很自然、很恰当。他的论辩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是孟子用得最多的论证方法,也是先秦诸子乐于使用的逻辑手段。它是根据两组类不同而理相通的类比论证,也不同于添加属性的附性推理。喻证因为类不同可以相比,理相通可以相推,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
男子成家不合礼,则成钻逾之徒;君子出仕不以道,也是钻逾之辈。种庄稼不能拔苗助长,养浩然之气要直养而无害。水往下流是水的本性,人心向善是人的本性。这都是不同类的事物相比,因而相通而推出结论。孟子善于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战胜了与之辩论的对手。
语言是论辩的物质手段,论辩是语言的直接交锋。孟子很重视论辩的语言,他的语言是论理式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
他往往用绘形绘色的文学语言,描述所举的具体事例,充当推理的前提和论证的论据,使论辩产生了理喻和情动的效果。他长于使用各种修辞技法,比喻、警策尤其是排比句法,使他的辩辞绚丽多姿,气势磅礴,说理精辟。《孟子》书中确有不少的名句警言。
方法是通达胜辩的桥梁。孟子很注重论辩的方法,异同比较法、因势利导法、执中有权法,都是他经常使用的方法。其中“执中有权”论,是孟子提出的方法论。他认为“执中无权,亦犹执也。”他运用“执中有权”法,摆脱了辩论中的两难的困境。
其次,孟子主张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较;主张正义之战,就要和不义之战比较;主张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较。比较才能分清是非、好坏、轻重、大小,这是论辩最直接的任务。他还经常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借以激发对方的善端,减少论辩的对抗,宣传、实现自己的主张。
风格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如果孟子的论辩艺术没有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孟子的论辩艺术了。旗帜鲜明、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说理痛切,这都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
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上7课选文后的【相关链接】,圈点勾画重要知识,并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简单的概括。
2、寓言具有巨大的魅力,孟子也善用寓言来说理,请在学过的选文中找出一两则寓言进行分析。
3、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③、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合作探究】
1、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徐立认为,《孟子》设喻取譬不仅数量多,而且丰富生动,“孟子设喻不拘一格,有的是眼前景物,有的是出于杜撰,有的是当时的故事;有的夸张,有的幽默;有的一语破的,有的妙喻成串。”
请找出所学选文中的比喻,分析它们的妙处。
2、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他马上加以肯定,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
【能力提升】
1、《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三章,梁惠王即魏惠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辩论艺术赏析
梁惠王尚利,实行霸道,孟子讲仁政,提倡王道,二人观点尖锐对立,最后梁惠王居然欣然接受了孟子的观点,从而表现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第一、把握心理,张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宣传,引导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虑及惠王那尊贵的地位、心高气傲的性格,孟子先避其锋芒,再投其所好的讲一个寓言故事,一步步争取了主动。王道政治的理想与魏国的社会现实相对比,孰是孰非,黑白分明,而“斯天下之民至焉”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魏王接受孟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因势利导,精心设彀。“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精妙绝伦,看似漫不经心,却暗藏机轴,“循循善诱”,陷惠王于被动。《梁惠王上》第七章孟子先复述齐宣王的故事(来源于胡[),肯定“是心足以王矣”,也是巧设圈套,请君入瓮,可以参证。
第三、充分蓄势,一泻千里。起篇没有直接驳斥,也不回答惠王的问题,通过故事“迫使”惠王自我否定,在惠王无力还击的心态下,在为自己正面提出主张铺平了道路之后,孟子才一发而不可收,充分透彻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四、设喻排比,气势浩荡。文章设喻说理,既从容不迫,又犀利无前。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势,如连弩排炮,江河决堤,力有千钧。这篇文章以气势胜,对后来的贾谊、韩愈、苏洵等都有很大影响。
上面的一篇文章是鉴赏《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论辩艺术的,请仿照它,自选一篇课本上的选文,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我们学校的自主课堂如火如荼,它需要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请你借鉴孟子比喻、推己及人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劝说,使我们的自主课堂更有效率。
许钧友
2.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二
课题: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别(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学习这首诗,首先,应该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借助文下注释,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学习过程:
一、作品简介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V(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vqiánw、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二、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读后初步体会《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三、鉴赏:
1、赏析首联:“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寒之感,“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赏析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赏析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赏析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韵译 :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四、总结:
本诗围绕“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诗旨)。
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舟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还有对自己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此诗写得气象雄阔,忧思无穷。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五、艺术手法:
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
颔联和颈联通过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更痛切的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
2、善于用事(典故): “鼓角悲壮”“星河影动” “卧龙跃马”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够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情感。
3、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4、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
修辞手法:
对偶: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反问:野哭千家闻战伐
拟人:岁暮阴阳催短景
六、对比鉴赏:
《阁夜》与《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意境:
前者:悲壮萧瑟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瑟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后者:高朗壮阔
细草、微风、桅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概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②章法:
前者: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后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照应,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七、结合课后习题,完成下列练习:
1、名联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①前人评价:“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百斛vhúw明珠》
②赏析:前句写听觉,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鼓角之声里有了人的气息;后句写视觉,明写峡江夜景,暗写雪后明朗星空,天地俯仰之间都纳入了视野。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铸成了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
上句透露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巧妙结合创造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的动荡也仿佛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深沉悲壮的情怀。
2、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设题意图
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能力。
参考答案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不要求有统一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涵。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3.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
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整体感知诗意:
首联: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颔联: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颈联: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尾联:“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五、赏析
(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意象有: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星 、平野、月、江
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
答: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孤单凄凉。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对比,突出孤舟的孤单与渺小,这也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3、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艺术手法:直抒胸臆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用比喻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
(四)、小结:
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六、拓展练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意理解:
首联: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想像新颖,有独创性。
颈联: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楼高风急,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2、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4.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四
学习重点: 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 ) 踰矩( ) 盍各言尔志( ) 轻裘( ) 曲肱而枕( )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4)知者动( )
(5)饭疏食、饮水( )
(6)克己复礼为仁( )
(7)戒之在得( )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①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②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③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深入理解:
①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②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五、练习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请事斯语矣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好学也已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闻子之志 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C.回虽不敏 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既:已经。
2.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②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③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①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孔子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杨育馨
5.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五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李将军列传》(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3、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学习重难点】
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自主学习】
模块一、情境引读
(一)文学常识
(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
列传:
(二)基础知识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注音
麾下( ) 讷口少言( ) 骠骑( ) 数奇( )
L醪( ) 悛悛( )如鄙人 下自成蹊( ) 自刭( )
吏当( )广所失亡多 单于( )
2、文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尝从行
②皆惊,上山陈
③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④军亡导,或失道
⑤悛悛如鄙人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中贵人走广
古义 今义
②吾去大军数十里
古义 今义
③以为前将军
古义 今义
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
①欲夜取之
②尝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③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④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⑤进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⑥胡兵重怪之
⑦鞍马南驰数十里
4、一词多义
用善骑射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用 割鸡焉用牛刀
贤能为之用
致则无可用
木兰不用尚书郎
5、文言句式
1)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记人也
2)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3) 见广,以为诱骑
4) 为虏所生得,当斩
5) 是必射雕者也
6) (固定句式)其李将军之谓也?
7) 虏多且近,奈何?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②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③青欲上报天子曲折
④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⑤急诣部,如书
模块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关于李广将军的故事)
解鞍惑胡骑 智脱匈奴 斩杀霸陵尉
射虎入石 体恤士卒 引刀自刭
(提示: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生动的细节,突出人物形象)
模块三、重点研讨
(结合注释阅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李
广 优
点 用简单词语概括 举例
缺
点
思考:实录李广的缺点,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说明《史记》的史家传统是什么?
2、李广悲剧的深层原因分析(D级)
客
观
原
因
主
观
原
因
模块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通过小组讨论,再读全文,谈谈你对李广的认识)
关于李广的军功和封侯问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夏,匈奴入掠上谷。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将军分击匈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武帝是很公平的,每人一万骑攻打匈奴。也就没有东经兄说的裙带不裙带的关系。这时的武帝还处在对匈奴的战略试探阶段,他需要选出新的可以独挡一面的将军,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这次小规模的出击看成武帝对这四个候选将领的考评,一样的试卷反映不同的水平。所以你不能说武帝没有给李广机会。而且李广曾经当过卫尉,是九卿之一,负责的是禁宫的.安全,这说明武帝还是十分看重和信任李广的。
也许这次的战争李广是为声明,累碰到匈奴主力,这次的失败,不怪他。但其他三人为什么只有卫青一人敢于深入匈奴腹地龙城呢,也许这次卫青的确是取巧了,但从年轻的卫青身上,武帝看到的更是一种生猛地战斗力和驾驭骑兵长途奔袭的能力,套用汉武里的一句话: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的这次小胜杀人不多,但给了大汉朝前所未有的信心,在战略上的意义非常,至此,汉匈攻守易势!
……
李广因出雁门失利,交了堆钱被贬为庶民。
这年秋天夏末或者初秋,匈奴两万铁骑入侵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败渔阳守军,两战死了四千多人。汉武帝召回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前作了一件很不名誉的事情。就是杀了的罪过他的霸陵尉。不过匈奴人害怕飞将军,几年都不敢在右北平一带活动。(我说过李广守城,是很不错的)
……
在三战三捷,完全扭转汉匈关系之后,卫青才被封为长平侯。自己争取的机会,自己风沙添血中争得的军功,岂是一句裙带可以蔽之的么?历史对卫青,可曾公平?
……依靠此次的辉煌战果,卫青才坐上大将军的位置,他也不是一步登天的厄。
卫青于第二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再次出征,继续漠南之战。 老李再次登场。郎中令李广成为后将军,(之前跟着卫青打仗的将军都封侯了,武帝这次把老李派到卫青麾下是否也想让老李处处头,混个侯爷当当?)这次打出了个霍去病,李广又是无功而返。
定襄之战,史记中清清楚楚写道: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又是运气问题?那实在是倒霉催的了。。。。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迷路了,伊又迷路了。。。。。汗。。。为什么出征前伊就不知道要背地图呢,天时地利人和,在人家的地盘上打仗,还不背地图,单拼蛮勇究竟有什么用捏?可他老兄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失策。依旧故我,哈,够固执的。
漠北大战,老兄又重蹈覆辙: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生气了的李广肯定像赌气的孩子一样,拉着部队撒丫子跑,结果。。。。跑丢了。。。。
6.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六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 reference book;
2.speak out the traditions, customs and way of life of the Inuit, the Aborigines, the Maoris and the
Native American Indians;
3.work in groups to make a reference book;
4.share opinions on different minority groups.
Important points (学习重点)
1.How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2.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3.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creative, comprehensive and consolidating abilities.
Difficult points (学习难点):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ading by gues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the
context.
Learning guide (方法引导):
Read, copy, conclude and recite.
合作探究:
一、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1.Every country has some or many ethnic groups. How many ethnic groups do we have in China?
2.Do you know an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between these groups?
3.What about the ethnic groups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4.Do you know where you can find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二、reading-comprehension.(方法导引:采用扫描式阅读进行有选择有目的阅读,寻找某些资料或信息,对于无关部分可以忽略。)
Scan and skim the four tours and find out in which countries these ethnic groups live. Read the travel brochure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table below.
Detailed reading---Tour 1 the Inuit
the Inuit food
living place &clothing
activities
belief
jewelery
Detailed reading---Tour2 the Aborigines
1.How do the Aborigines hold ceremonies ?
2.Why do the Aborigines believe in Great Spirits? How do they govern every thing on earth?
3. Where do they collect food?
4. What do they often eat?
5. Can you name one of the weapons they use?
Detailed reading---Tour 3 the Maoris
Maoris
homeland …be home to…
culture rich in …
beliefs gods such as …
be remembered through…
meeting house visitors are welcomed…
meet with the Maoris
join with them …
living pla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od fish & ________
eat food cooked in__________.
fishing go night fishing
Detailed reading---Tour4 the American Indians
The Plains Indians that ____ ____the Native American Indian group.You will visit a tribe
____ ____ ____ ____ North America. They believe in the Great Spirit who _____ ______ _________ all things.You will sleep in an Indian tent and wear clothes ______ _________ animal skin.You will take part in the Sun Dance, and you will also see natives smoking a______ ________ . There will be a ______ ______ ______ competition, designed to ____ how they used to hunt for food. Food will be ______ over an open fire, including __________.
Homework:
7.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翅膀/膀胱 暴烈/一暴十寒 口角/勾心斗角 ......B.折本/折腾 外壳/金蝉脱壳 模型/模棱两可 ......C.创举/创办 肥胖/心广体胖 衣冠/冠冕堂皇 ......D.里弄/弄堂 咽下/狼吞虎咽 转载/千载难逢 ......解析 A项加点的字依次读“bǎnɡ/pánɡ,bào/pù,jiǎo/jiǎo”。B项加点的字依次读“shé/zhē,ké/qiào,mó/mó”。C项加点的字依次读“chuàng/chuàng,pàng/pán,guān/guān”。D项加点的字依次读“lòng/lòng,yàn/yàn,zǎi/zǎi”。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缺欠
透彻
莫谈国事
共商国事 B.兼顾
津贴
兵慌马乱
伤天害理 C.生利
支配
老气横秋
别出新裁 D.抱怨
含糊
随机应变
惊惶失措
解析 A项“共商国事”的“事”应为“是”。B项“慌”应为“荒”。C项“新”应为“心”。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持续的________会使人在思想上产生动摇,进而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使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甚至被迫离开。
(2)徜徉于球场之间,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呼吸饱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________苍翠欲滴的无边山色,鉴赏雾气缭绕、碧水连天的秀美水景,太湖高尔夫球场,江南高尔夫奇观,堪称中国至美。
(3)在大多数人看来,义务参加春晚演出是个苦差事,不仅很苦很累,还没有加班费,真是________!A.抱怨
品味
不可思议 B.抱怨
品位
不堪设想
C.报怨
品味
不堪设想 D.报怨
品位
不可思议
解析 ①“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报怨”指报复怨恨。此处并非报复,所以应用“抱怨”。②“品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名词;“品味”指品尝,动词。此处是动词,应用“品味”。③“不可思议”的适用对象是奇妙的事物或深奥的、不可理解的事情或道理;“不堪设想”的适用对象是严重的不良后果。此处不是严重的后果。应用“不可思议”。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年国庆节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简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B.汽车经销商不希望看到市场的大起大落,却欢迎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因为....这将使汽车市场更规范有序。
C.我们没去过太空,对于宇航员的辛苦无法感同身受,顶多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才体验到一点点失重感觉。
D.虽然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要加大对违规车辆和厂家的查处力度,但每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解析 A项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含贬义;不合语境。B项大浪淘沙:淘,用水冲洗,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考验、筛选。C项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现也指如同自己亲身感受一样。D项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事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要想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关键是水利设施配套完善的问题不能忽视。
B.在参展的各省环保产品中,山东德隆环保产品有限公司出品的手提袋、购物袋和礼品袋的换代产品得到了博览会上专家的一致好评。
C.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东营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东营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学校自从开展“我是主人翁”活动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班级与学校的热爱之情。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关键是„„不能忽视”。B项表意不明,“手提袋、购物袋和礼品袋的换代产品”产生了歧义。D项语序不当,属于偷换主语,应改为“自从学校”。答案 C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我曾作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英语Learn by doing,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
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 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 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演讲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观点既形象生动、平实易懂,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B.演讲者从《抱朴子》上的话谈起,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五种不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
C.五种人都不是整个的人,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肉体上的各种残缺。D.演讲者循循善诱,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指导,他的教育观与人生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E.演讲者用两个问句呼应开头,把演讲推到高潮,虽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解析 B项“论述了五种不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错。C项“都存在着肉体上的各种残缺”错。答案 BC 7.试分析文章开头与结尾问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的问句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引起下文,演说时应字字清晰,落地有
声,引起听众思考;结尾的问句作用在于强调主旨,呼应前文,演说时语气应深沉有力,意味深长,使听众受到震动。
8.“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彼此间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职业。在这三种要素中,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是在现实社会中完成一定工作、担负一定责任的必要前提。独立的思想是“整个的人”的核心要素。它标志着一个人精神的独立、在纷繁多变的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必备载体。有了独立的职业,才能获得收益,养活自己和家庭,也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且职业是事业的基础,当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价值的体现时,当职业不仅为自己带来物质的回报而且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时,职业就变成了我们倾心追求的事业。这三个要素对于“整个的人”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人只有三者兼具,才是“整个的人”。9.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论证。演讲者在阐述“不是整个的人”时列举了五种人,又列出“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二者对比着讲,让听众对关于“整个的人”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较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演讲稿,回答10~13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
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0.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果关系。
(2)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1.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会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 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知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
(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12.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2)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13.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四、表达交流
14.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 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①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②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的采取③________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________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弄清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一些关联词语等上下文暗示。例如①处提示我们要对上述感恩活动用疑问句质疑,我们可以写成“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再如④处,前面“恐怕不但„„”提示我们应写出负面效应,我们可以写成“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抵触情绪”。
答案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5.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力求语言生动形象,有文采。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学子,我可能会遇合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孩,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
请你从上文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诗。(2)如果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情人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
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
16.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果下面材料中的 年轻母亲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为她拟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有感情有意蕴。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短信中说:“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条朴实而又感人的短信,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在灾难来临之时,年轻的母亲用瘦弱的身躯为年幼的孩子撑起了一方爱的天空,用短暂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人世间亘古不变的亲情。
五、尝试体验
17.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100 年来,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 000米的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
8.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八
知识目标:
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简述克隆人、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利与弊。
能力目标:
面对来自媒体和他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2)通过讨论、阅读、查找资料等活动,关注上述问题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心理准备和理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既要了解到克隆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关注它们带来的有关伦理问题。
教学难点:
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原理和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述观点,防止随意猜测、盲目的疑虑和偏激的态度
★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和争论、归纳焦点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花太多的时间(学生查找资料的手段有限)过多重复很不值得,感觉生物教师是在上政治课。因此本节课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实际应用以及具体的焦点问题直接就讨论让学生认同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材分析: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4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三大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在学生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细胞胚胎移植技术中“设计试管婴儿”和基因检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后果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因此本节课除要让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有关资料展开讨论外,课堂上还要通过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的讨论,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从大量材料中找到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点。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适宜采用学生自主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与其嫁接一个生物技术伦理观念给学生,还不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常的观念。
★导入设计
导入一:资料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上世纪初,韦伯(H.J.Webber)创造了“克隆”这一词,其含义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 “克隆(Clone)”的术语。197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罗维克(D.Rorvick)写了一本名叫《克隆人》(The Cloning of a man,该书中文译名为《复制人》)的书,内容是一位富商将自己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中,然后将其在体外卵裂成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中,经过足月的怀孕,最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男婴就是那位提供体细胞核商人的克隆人。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后,克隆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疑问:我们会不会跟在羊的后面?这种疑问让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对克隆的喧嚣声没有抵过科学家的执着追求,伴随着牛、鼠、猪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生物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陆续被克隆成功,人们已经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一个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
克隆人的降生
请大家结合资料和课本学习《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导入二:资料导入。“逃出克隆岛”
“男青年林肯.6E以及乔丹.2D和数百名居民居住在21世纪中叶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里。和所有其他居民一样,希望自己被选中成为神秘岛的访客。道上说那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而林肯随即发现所有他存在的证据全是谎言,他与社区内所有居民一样都是克隆人,他们生存的唯一目的是给宿主提供各种需要更器官。为避免任人宰割,成为别人的‘零件加工厂,林肯毅然决定和类丽的女友乔丹一起展开逃亡,并寻找身世之谜„”这是电影片《逃出克隆岛》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影片向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克隆人该不该有人权等?
如果将来某一天你也需要用“克隆人”的器官来挽救生命,你会接受“克隆人”的器官吗?
导入三: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99年上海)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程序如下图所示。请看图后回答:(1)写出图中a、b所指的细胞工程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2)实施细胞工程a时,所需的受体细胞大多采用动物卵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利”面部的毛色是__________,请根据遗传学原理说明判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植物组织培养之后,克隆绵羊的培育成功,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一例,说明克隆绵羊培育成功的实际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细胞和一只,胚胎移植。
(2)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通过发育可直接表现出性状来。(3)白色,“多利”的全部细胞核基因来自白面绵羊。(4)全能性
(5)保护濒危物种、繁育优良品种、医学上克隆器官。
9.《伶官传序》学案 (高二选修) 篇九
一、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主谓之间取
岂非人事哉--人的作用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及凯旋而纳之--收藏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考察
乃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官名,一般属官;今,干某项事业。
至于誓天断发:古,到了,达到,到……结局;今,表示另提一事
(3)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二、1.答案: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4、参考:A“皆自于人。”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6、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三、课堂延伸: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b:玩物丧志c:事在人为d:以古为镜
当堂检测1、C、2、D、3、B因文中并没有否定天命。
拓展练习1.C2.D3.D4.A
拓展练习译文: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大儿子。早年间,李克用攻破邢州的孟方立,带领军队回到上党,在三垂岗摆酒宴请,歌手唱《百年歌》助兴,唱到歌中的老年阶段,歌声十分悲切,在坐的宾客心情都很凄怆。当时李存勖也在席间,刚5岁。李克用捋着自己的胡子,心中感慨,指着李存勖说:我们这一辈的人,都老啦。这个小家伙很令人称奇啊,后,希望他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战!
李存勖11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攻破王行瑜。父亲派他去长安向皇帝报捷,唐昭宗认为李存勖相貌奇特,赐给他卮、翡翠盘,抚摸着他的背说:孩子你外表奇特,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到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李家啊。
李存勖长大之后,精通于骑马射箭,胆识和勇气都超过一般人,学习过《春秋》,略通大义,特别喜欢观赏音乐、唱歌、跳舞以及杂技之类。
10.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篇十
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 虚词及文言句式,熟读并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多种手法。
3.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复杂情感态度,既写出了项羽的性格缺陷,也对其倾注了同情和惋惜,文末又礼赞了这位悲剧英雄。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 虚词及文言句式,熟读并翻译全文。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是“摩形传神,千载如生”。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全国,项羽和他叔叔项梁也在江东起兵,项羽就是在这场风风烈烈的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的叱咤风云的一生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他的英勇刚烈 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令后人无限敬仰和同情。司马迁运用他那传神之笔,记述了项羽和强秦及刘邦的斗争的壮阔的军事场面,情节起伏,气势磅礴,脉络清晰,语言生动,人物想象栩栩如生。
文中破釜沉舟、 鸿门之宴、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 、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项羽本纪》重点记述了项羽一生的四个阶段:
1.吴中起兵 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 功业顶峰;3.鸿门宴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英雄末路。
二 、预习要求
1.学习字音
王翦 栎阳 狱掾 力能扛鼎 垓下 釜甑 歌数阙 麾下
刈旗 披靡 自刎 绐骗 苗裔 自矜 会稽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不肯竟学( ) 力能扛鼎( ) 楚兵冠诸侯( ) 项王军壁垓下( )
田父绐曰( ) 斩将刈旗( ) 期山东为三处( ) 顾见汉将司马吕马童( )
何兴之暴也( ) 自矜功伐( )
3.参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
三、研习文本(1-3)段,合作探究
1.项羽学书不成,又去学剑;学剑不成,又去学兵法,“又不肯竟学”,但是他“才气过人”,这与他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什么联系?
2.项羽见秦王,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什么样性格?
3.课文第三段写巨鹿之战的经过,巨鹿之战是项羽人生事业的顶峰,司马迁是怎样极力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的?
四、当堂检测
1.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又不肯竟学:坚持到底 b.部勒宾客及子弟:部署,约束
c.力能扛鼎:扛起 d.无一还心:后退之心
2.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b.以是知其能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3.翻译句子
(1)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所学的文言知识,预习以下课文,熟读理解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课文4-9段,回顾全文。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项王身被十余创( )
吾为若德( ) 汉王为发哀( ) 然羽非有尺寸( )
二、文本研习,合作探讨
1.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的?
2.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当堂检测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皆沈船,破釜甑。 b.籍独不愧于心乎
c.乃持项王头视鲁 c.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2.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项王军壁垓下 b.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c.毋妄言,族矣 d.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选出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b.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d.尚不觉寐而不自责
4.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
a.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乃谓其骑曰:“何如?”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 项王军壁垓下
5.选出不是定语后置的一句:(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c.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选出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与众的一句:( )
a.以是知其能 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不忍杀之,以赐公 d.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7.选出文言文固定句式解释错误的一句:( )
a.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 b.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吗)
c.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怎么办 ) d. 汉军至,无以渡(没有人)
8.翻译下列句子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矣。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4)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课外搜集有关项羽的趣闻轶事。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略
2.竟:坚持 扛:举起 冠:居……之首 壁:驻扎
绐:欺骗 刈:砍 期:约定 顾:回头
暴:迅速 矜:夸耀 伐:功业
三、1.项羽虽然有才识,有抱负,但是缺乏恒心,做事半途而废,所有他的人生事业--起兵抗秦以失败而告终。
2.表现了项羽的心直口快,性格暴戾,没有心计,胆子很大。
3.通过写楚兵的英勇善战,诸侯的惴恐臣服,极力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
四、1.c. 2.a 3.(1)他的叔叔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将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死。
(2)项梁曾经因为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就请蕲狱吏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因此,被牵累的事情得以解决。
(3)来救巨鹿的诸侯军扎下十几座营垒,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
第二课时:
一、幸:被宠幸 逝:奔驰 被:遭受 德:做好事
发哀:举哀 尺寸:比喻微小的权势
二、1.《项羽本纪》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直到消灭秦军的主力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只是侧面用笔,渲染出一位顶天立地、豪气冲天的英雄形象。作者还运用了细节刻画,比如垓下之围的悲剧气氛、东城快战的果敢勇猛、乌江自刎的悲壮自若,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人物的言行举止丝毫毕现。
2.项羽既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缺乏谋略的匹夫,他还有儿女情长、妇人之仁的性格。
三、1.c. 2.b 3.d 4.d 5.c 6.a 7.d
8.(1)江东虽小,但是土地方圆千里,有数十万人口,也足以称王的。
(2)我听说汉王拿千金来悬赏我的头,赏赐万户,我成全你们的好事。
(3)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为何兴起那么迅速呢?
(4)项羽自夸功业,靠他的个人智慧奋斗而不学习古人。
吴培金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推荐阅读:
江苏省高二英语模块七第二单元单词导学案 (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选修七教案教学设计)09-17
高二化学选修1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单元试卷(含答案)07-05
(精品)高二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案06-22
高二语文导学案10-17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06-19
高二磁场单元导学案07-20
高二英语必修5导学案08-30
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