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精选5篇)
1.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 篇一
第三节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
2.使学生能运用气象资料分析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阅读、与人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我国寒潮、台风、水旱等气象灾害的多发性,能正确对待自然灾害,以实际行动参加防灾、减灾工作。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教学,在学生了解气候灾害及预报预防和抗灾救灾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天公不作美,科技能胜天;最美在人间,人心比天美”。从而建立起“人是环境中最美的风景,精神美是美的最高境界”的审美观。
二、学法指导
通过联系实际教学,使学生明白: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同时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融合起来。做到学用结合,服务社会。这样学习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的危害。
(二)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有关地理问题。
(三)疑点
我国的寒潮绝大部分是来自何处的强冷空气?
(四)解决办法
采用谈话法激发学生自习求知欲,进而对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的危害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六、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等感性资料(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引导学生对这些大气灾害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其危害,活动规律等,让学生归纳,总结交流。最后教师点评鼓励。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涝灾害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危害,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分析问题。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
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 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斗争的录像,注意观察。
[投影] 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下面我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来讨论。
六位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保卫长江大堤的感人事迹。
(4)长江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3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亲身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54页“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为什么那里来的空气是干冷的?
(3)从图中观察,寒潮能影响到我国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哪些地区不易受到寒潮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 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 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是造成大范围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次年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由内陆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寒冷的)。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
(教师可指看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明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厂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使寒潮不易入侵。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板书]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 除了前面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还常
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像。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和第55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的注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像,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台风的预报和有关的录像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
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会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早天气。
[板书]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行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最大,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早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行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 篇二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3.八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 篇三
尊自信
第一课时 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尊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
(二)过程与方法
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尊是人格之本,是促进人的道德健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的基本价值。懂得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康高尚的人格,形成对健康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懂得什么是有损人格的卑下的行为,有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明确意识,对庸俗卑贱的行为能够加以抵制。【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自尊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难点】:自卑的危害。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一:导入新课:寓言透视——人的尊严 过程指导: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教材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书本中的问题;
第三步:全班自由发言,逐一讨论各道问题,并引导学生举出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事例;
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让学生归纳人的尊严的含义; 第五步:教师总结。活动二:讲授新课: 1.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1)“自尊”的内涵
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讨论: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
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 【后记】: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联系生活,模拟情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第二课时 自尊始于知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尊始于知耻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自尊始于知耻
(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
“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如果无论做出什么错事、丑事都不懂得难为情、惭愧、内疚,就是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是“耻”,是应该拒绝的,不可为的;怎样做才能洁身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比如,例举和分析中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一些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 4
所大声喧哗,不守交通规则、举止粗鲁、形象邋遢、言辞污秽、打架斗殴、恃强凌弱、说谎成性、偷窃、损坏公物、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等等。)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伟人自尊的故事,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尊的含义。什么是自尊,自尊为什么能够促使健康人格形成。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羞耻心对于自尊形成的作用,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第三课时 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教学目标:认识自卑及危害,学会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方法。教学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
1、自卑及危害,学会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方法
2、自负、虚荣的含义以及危害,努力克服自负、虚荣,掌握一些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呈现《个案研讨》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弗兰克林,引出自卑及危害,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无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对生活、学习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展开讨论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同学,战胜自卑,总结方法,老师总结P6“小处方”。
③呈现《班级风景》第三幅漫画引出自负,让学生结合教材P6理解自负含义,列举历史上自负的人以及危害,认清克服自负心理的重要性,并讨论克服方法。
④呈现《班级风景》第二幅漫画引出虚荣,让学生说一说虚荣的种种表现以及用实例说明危害。
以漫画形式说明自负、自尊、虚荣、自卑的不同
第四课时 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教学目标:再认自尊与自傲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
1、再认自尊与自傲的关系
2、深刻领悟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做人之本,要求学生学会注重内在素质修养的培养与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1、呈现:《提笔思考》引出自尊的人不应该有傲气,但自尊的人应具有傲骨,从郑板桥的诗到他的画,从古代仁人志士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指点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深刻理解傲骨与自尊的意义。
②请学生阅读《黄纱巾》思考讨论: 《相貌和心灵》
a、小女孩为何拒绝中年人送给他的纱巾? B、在小女孩身上,你看到怎样的品质?
C、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相貌?如何评价自己的内在素质?对于自己的相貌和心理更关心哪一个?
D、《相貌和心灵》一文中有何启示。
第二节 明辨是非 第一课时 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目标分析】 教学重难点: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课题】: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第一步:阅读教材中的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这四件事情,或类似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
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段,让学生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交往要有原则,讲是非。活动二:讲授新课: 1.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8
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讨论:良知的含义是指什么?(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讨论: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
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9
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布置作业: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断。【后记】: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第二课时 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10
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善良正义的人做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课题】: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新闻透视”。
第二步: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教材中所列观点的辩论。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三段、进行思考,懂得一个人在判断是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选择。第四步:教师总结。
活动二:讲授新课: 2.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
社会上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影响必须加以判断,经过筛选,才能决定取舍。舍什么,取什么,就要以良知的标尺去衡量,分辨出哪些是无用的糟粕,哪些是有害的毒素,哪些是有益的营养。(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对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父母、亲属这些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有些家庭给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亲属的不良行为,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的赌博、偷窃、贪婪、欺骗等行为,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许多八年纪学生已经能够对亲属的不良行为有判断力。应该帮助学生对亲属的行为做是非判断,拒绝不良影响。孝敬父母的教育和抵制家庭不良影响的教育应该并行不悖,同样不可缺少。(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学生在课外与公共传播媒体接触极多,受影响很大。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中学生。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什么信息是很难控制的。只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流行文化有极大的渗透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中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赶时髦、追星潮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对社会流行不能简单地统统否定。
学生阅读参考材料,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在社会上以少年为目标的类似诱惑,分析这些诱惑背后可能导致的恶果,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
布置作业: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园”中的“新闻透视”活动,实践与评价的“透视流行”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学习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后记】:
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每一个环节能考虑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引导什么。所以,整节课,教师没有大段的发言,只是精练的几句点拨,效果很好。在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同学生同乐同忧。教师感受到课堂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第三课时 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抵制诱惑,不追随犯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美好理想的作用,从而激励自己树立理想,坚持真理。【目标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教学难点】: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活动一: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 让学生思考问题:
① 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 ② 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 ③ 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 ④ 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 ⑤ 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 活动二:讲授新课: 1.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 学生思考问题:
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 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
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只是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必须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没有做到正确行事。由认识到行动,学生经常遇到的障碍是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诱惑,不能打破情面。
(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在社会上诱惑,分析这些诱惑背后可能导致的恶果,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
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战胜面前的各种困难重要,战胜自己同样重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就要战胜自己的软弱,不向诱惑屈服。如果是坏事,无论怎样新奇有趣,有利可图,都不能去做,这时候必须把握良知的标尺,坚定自己的意志。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诱惑就不会起作用了。
(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呈现《哥们义气是好是坏》的材料,结合学生的体验,讨论“哥们义气”错在哪里?有什么危害?
缺乏主见,容易追随别人,是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也是许多人犯错误的原因。在别人的带领下做错事的情况,有时候是长辈亲属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是交上了品德不好的朋友,或者是参加了行为不良的小圈子。在这里应该强调慎重交友和避免不良小圈子问题,强调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指出,而不能追随犯错。
(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阅读材料《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学生思考问题: 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 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 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
理想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良知在内心的确立,是坚持正确是非观的一种力量。16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是理想的品质;现实生活可能性发展趋势,是理想的科学性所在;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理想的表现形态。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
布置作业: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体会坚持美好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自我负责 第一课时 成长带来责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 17
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难点】:成长带来责任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探究园活动指南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故事进行讨论。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什么性质?是否与他们无关?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第四步:结合问题四,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让学生归纳少年的责任。谈谈为什么应该承担这些责任,有没有能力去承担?如果有能力没有做到,是为什么?
活动二:讲授新课: 1.成长带来责任(1)做人就要负责任
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依赖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必须对社会负责。讨论:什么是“责任”?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所以,人生责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自身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并对个人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过错负责。(2)成长带来责任
人在幼小的年龄,因为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没有责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在少年时期要开始承担责任,就有了对责任的体验,这时责任还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责任,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责任心是分层次的,培养责任心的过程,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满足生物需求到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方式升华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能力的增长密切相关,具备相应的能力才有责任心可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责任感的内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培养
自我责任心的培养是中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基础。中学生责任心可以分为国家责 19
任心、社会责任心、学校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和自我责任心五个部分。其中自我责任心是基础和根本。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学生,就无从谈起对家庭、学校、社会、国家负责。
所谓“自我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应。他不包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及端自我负责的自私心里。(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探究园”中的“个案研讨”: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可以让学生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辩论。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引出人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之所以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后果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布置作业:为什么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事例及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使学生体会责任意识,明确人在少年阶段应该负有的责任。【后记】:
1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再辅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2.学生兴趣增加,积极性大大提高,发言激烈,因而印象深刻。
第二课时 少年的责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目标分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自己负责 【教学难点】:对社会负责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少年的责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
活动一:导入新课: “个案研讨”的故事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可以让学生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辩论。
第三步:结合问题二,学习心灵导航,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要勇于承担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引出人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之所以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后果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活动二:讲授新课: 少年的责任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本课内容要使八年级学生对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社会角色责任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责任包括四个方面:(1)对自己负责。
要使学生懂得,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自己的责任是首要的。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学习阶段,自我负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成各方面的学习任务。要掌握学科知识,学会运用,培养分析、概括、理解等多项能力,同时在心理、道德、身体等 22
方面培养锻炼自己,形成良好素质。在成长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2)对他人负责。
要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凝聚着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的关心与爱护。爱是双向性的,得到别人的爱,也应该把爱给别人,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越是长大,对亲人、朋友、师长就越应该多负责任。(3)对集体负责。
要使学生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给我们友情、支持与荣誉,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对集体是有责任的。此处应该针对学生过于强调自我,集体观念淡薄的情况分析讲解。(4)对社会负责。
要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创造的。如果人们都只顾自己,不关心社会,社会不能发展进步,个人也不会有美好前途。个人行为影响社会,良好行为促进社会发展,不良行为损害社会。对社会怀有强烈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努力奉献的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要拥有以创造美好的社会为己任的胸怀。“社会”的含义在这里应该包括从个人生活的社区到中国社会到世界、人类的广泛含义。这部分内容应结合阅读与感悟的材料的学习进行。
要说明中学生责任的四个方面中,自我负责是基础和根本。一个对自身都不负责的学生,就无从谈起对家庭、社会、国家、人类负责。
布置作业:中学生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个案研讨”的故事及心灵导航第二节,使学生体会责任意识,明确人在少年阶段应该负有的责任。
【后记】:1.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2.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良好,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表现良好。
第三课时 做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锻炼和增强自己的负责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目标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型
2、起始能力:
3、学习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
活动一:导入新课: 实践与评价: 第一步:学生阅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围绕问题一讨论,父亲做错事,孩子是不是只能跟着做?孩子能不能批评父亲,或者拒绝追随父亲?小燕听话是对的吗?听家长的话有没有原则?
第三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二讨论:父亲带着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犯罪,未成年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联系七年级学习内容)小燕对自己有没有责任?
活动二:讲授新课: 讨论:怎样培养做人的责任感呢?(1)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形成清晰的责任意识,就能产生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责任的自我要求,就能 25
时时处处事事怀着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不会敷衍了事,马虎应付,不顾他人,不管后果。
(2)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提高自己理性思维的能力,学会全面考虑问题,减少盲目性,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确预测,争取好的结果,避免不良后果。(3)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三思而后行”是负责任的表现,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头脑发热,卤莽行事;不糊里糊涂,盲目行事。如果意气用事,盲目行事,最后造成了恶果,即使事后自己愿意负责任,可能也难以挽回后果。(4)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担责任。
当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无论是自己的错误还是无意中的过失,都应该勇敢地、老老实实地承担责任。逃避或推委自己的责任,如果是小事,至少有损人格;如果是大事,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布置作业:中学生怎样培养做人的责任感?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实践与评价”的事例,明确自我责任的重要性,掌握培养责任感的方法.【后记】: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及思维辩别能力;
3、为教学质量检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要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难点】:要懂得人生中责任的意义,认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练习、提问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专题内容] 1什么是自尊,自尊为什么能够促使健康人格形成。
2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羞耻心对于自尊形成的作用,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如何建立自尊,分析妨碍形成自尊的心理和道德障碍,说明建立自尊人格,需要克服自卑、自负和虚荣。
4在青少年阶段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的重要性,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5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公共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影响,明辨是非。
6如何克服判断是非的障碍,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7伴随着成长,做人的责任也产生了,要认识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从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四个方面明确少年阶段的责任。9掌握培养责任感的方法。
[课后作业与练习]
1、分发练习卷
2、复习巩固专题知识
3、交代练习的有关注意事项 【教师小结】:
通过这堂课专题系列内容的全面分析,运用教材内容,培养综合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真正掌握此内容。
【后记】:本堂课在体现学生活动主体性方面尚显不够,如何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个两难命题,我正在思考和探索之中。
第二单元 善待他人 第一节 诚实守信
第一课
知识与能力
一、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1、诚实的内涵
2、诚实的重要性
二、拒谎言,重承诺
1、谎言的根源及危害
2、承诺的重要性及要求 过程与方法
①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故事导入;
②小品表演小康家的故事,对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 ③畅所欲言:我的诚实观
④展示诚实树图片,我思我悟认识诚实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 ⑤在辨析中学会诚信,设计三个情景 ⑥狼来了的故事引入谎言的根源以及危害 ⑦Flash一诺千金 ⑧诚信宣誓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
三、诚实、隐私与“善意的谎言”
1、诚实与隐私
2、诚实与“善意的谎言”
四、坚守诚信的绿洲
1、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2、坚守诚信美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诚信 过程与方法
①小品表演,起绰号导入
②故事感悟,诚实与“善意的谎言” ③图片展览现实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④小组交流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的认识 ⑤自我检测,生活中的诚实守信
⑥小组交流,自己怎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诚信 ⑦诚实守信诗一首
第二节平等待人第一课时
知识与能力
一、尊重平等的人格
1、人格平等的内涵
2、尊重他人平等的人格
3、平等待人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二、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1、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
2、不平等是愚昧落后的表现
3、平等在社会进步中实现 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名言,引导学生分析蒙田的名言导入 ②校园风景,心声热线 ③小品表演,情景再现校园风景
④小组交流a、反映什么问题?b、小文、小凯、小兰、阿峰受到了什么对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他们应受到这样的对待吗?
C、如何评价这样的待人态度?这样待人会产生什么后果?
⑤事例:周恩来的故事,学生讲搜集的故事,明确要尊重他人平等的人格
⑥材料透视,假如社会失去了平等,小组交流a、这些不平等制度造成什么危害;b、如何评价人们争取平等的努力和斗争?c、应如何深刻地认识平等的意义。⑦展示我国促进平等的一些图片,认清我国从多方面促进社会平等。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
三、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1、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差异和不平等
2、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3、对待现实中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
四、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1、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2、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要掘除对金钱权力庸俗崇拜的陈腐观念
4、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歧视 过程与方法
1、小品表演,招收合唱团成员(设计一个场景,一个扮演招收者,几个扮演报名者;设计对话;报名者被各种不合理的条件拒之门外)
2、小组讨论
①你赞成以上公平的条件吗?为什么? ②你制定的条件是什么?
3、大家谈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4、展示四则材料,让学生认识如何消除岐视、平等待人
5、阅读和感悟
①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陶行知尊重、平等对待人力车夫 ②文章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③你从陶行知的言行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2、3 与人为善
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能力目标: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善良的内涵和要求
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助人为快乐之本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具 传统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 生:善待他人。
师:没错,就是善待他人。我们在前面的课已经学习了诚实守信这个做人的基本原则,还学习了如何平等待人,它们都是善待他人的表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善待他人的另外一个表现——与人为善。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49页。
2、讲授新课
师:与人为善是崇高的道德修养,中国的道德文化把它视为君子美德的核心。孟子曾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孟子看来,君子的品行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为善了。与人为善,也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德行之一,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美好品德的基石。就是因为有了善良的人和善良的行为,才会组成美好的社会。歌里头都有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献出那一点爱心,所以说善良就是那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阿根廷有个著名的高尔夫球手叫罗伯特·温森,一次锦标赛夺冠后,他曾把奖金给了一个自称孩子病危的妇女。不料几天后有人跑来告诉他:“那妇女是骗子,你上当了。”他反问:“这么说,并没有一个孩子病得要死?”对方说:“是的。”温森也就立刻笑了笑,说:“好极了,这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大家觉得温森是不是一位善良的人?
生:是。
师: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温森身上散发出很多美好的品德:如宽容、克己、为人、真诚、奉献等等。为什么他会具有这么多的美德呢?因为他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人具有善良之心,才能培养出多方面的良好品质:有了善良之心才能真诚
地尊重他人,才能够理解和宽容他人,才能够为了帮助他人而作出奉献,才能够面对邪恶敢于斗争„„换句话说,一个具有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无私奉献、正直勇敢等种种美德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故事中的温森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是因为他对他人对社会怀有深刻的爱心。他的这种爱心是真诚博大的,是生活中的光明、希望、美好的源泉。归纳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让同学们朗读“善良包含克己、为人„„真诚广博的爱心。)这就是善良的含义,同学们把这段话划起来。
假如现在一个爱心网站要招聘善良大使,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适合做善良大使,能谈谈你们心目中的善良大使是怎样的吗?
生:„„
师:嗯,很好。通过学习我们都清楚了善良大使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与人为善的善良大使吧。大家想想下面的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可以成为善良大使?
活动一: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
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看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也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刚才的三位同学大家觉得谁才是真正助人为乐? 生:小云。
师:嗯,很好,那为什么大家觉得小云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呢?
生:„„
师:小云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她可以成为善良大使。因为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博大的爱心,必然是不图回报的。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回报得更多,那么他所做的是“伪善”。一旦他的付出得不到他想要的回报时,他就会露出自私的本质。因此,真正的善良应该是无私的,这是善良的要求之一。
生活中常常有人需要帮忙,如果力所能及,我们不要犹豫,尤其是不应该算账。如果总觉得自己有恩于别人,总是“惦记”别人的报答,这是没有达到与人为善的境界。善良是无私的,发自内心的,它是不讲条件,因此必然是不图回报的。当然,人应该严己宽人,如果是别人帮助了我们,那我们则应该知恩图报。
活动二:《一只手套》的故事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7页,社会风景中的《一只手套》的故事,然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
(2)你怎么评价女老板这个人,你认为她可以推为“善良大使”吗? 生:„„
师:(1)女老板一开始不肯卖一只手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手套通常是以一 双为单位出售的,如果只卖掉一只,那剩下的另一只就无法再卖了。
(3)这位女老板一开始只顾做生意赚钱,后来发现顾客是个残疾少年从而 转变态度,以体恤关爱温暖了素不相识的人。由此看来,这位女老板是一位善良的人,她可以推为“善良大使”。
归纳:从《一只手套》的故事看,我们说与人为善应该有博大的情怀,不仅要善待亲人、朋友,而且应该善待其他人。善是不分远近亲疏的。也就是说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主张“博爱”之心。因为博爱能够使亲的更亲,远的变近,人与人消除隔膜,世界变得温暖。
师:我们说善良之心是博大的,那这种博大的善良之心我们是不是可以滥用,可以是非不分,善待一切的人和事呢?
生:不是。
师:嗯,很好。下面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考试的时候,假如你的同桌要你帮助他考个好成绩——把你的答案给他看,而你的同桌因为你的“帮助”取得了好成绩,你觉得是做了件好事还是做了件坏事呢?
生:坏事!(少数人可能认为是好事。)
师:可是老师觉得这是好事啊,因为你的同桌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觉得他进步了,他的家长也可能会因此觉得很高兴,你看不是对大家都好吗?
生:(学生会进行思考)
(情形一:反驳)可是他的成绩不是自己的!这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他人,对他的未来不利。„„)
(情形二:觉得老师说的对。)
师:(情形一:对,很好。你们是懂得分清是非的人,虽然我们要求与人为善,但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善待一切的人和事。)
(情形二:其实那位同学就算取得再好的成绩也不是他自己的!这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他人,对他的未来不利。)
师:总结,因此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与人为善不是与恶人相安无事,不是对坏事宽宏大量。特别是对那些道德败坏、违法犯罪分子,我们必须与之斗争,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就是对人民大众的不善。
师:但是有些人口头说说可以,要他付出实际行动去做善事时,却借口多多。大家觉得这种人是不是真正的善良?
生:不是。
师:很好。一个人是否具有与人为善的品德,必须以行动来检验。光靠口头上说说,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善良之人。帮助他人是与人为善在行动上的体现,因此大家要把助人的行动落实到亲朋好友及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也就是善良要见诸行动。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助人时应该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因为帮助不是施舍。所以,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决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架势,而应该伴随着物质性的给予,将精神性的关爱留在他人的心间。这不仅仅是帮助他人的艺术,更是帮助他人的本质含义所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善良要见诸行动,而最明显的行动就是帮助他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助人为乐、助人为快乐之本,甚至有切身的体会。为什么说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帮助他人之后的生命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比如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你向其他的同学请教,而他们很热情地帮助你解决了你的疑问,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很开心啊?
生:是。
师: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开心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帮助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啊?
生:是。
师: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帮助他人首先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现在同学们又反过来想想,当其他同学向你请教,最后你帮助他解决了难题,那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高兴还是沮丧的呢?
生:是高兴的。
师:我们之所以会感到高兴,无非是因为我们可以帮助别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了难题,他高兴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很开心。由此我们可以说帮助他人,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那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是作为给予者快乐,还是作为接受者更快乐?
生:„„
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你给乞丐一块钱和你作为一个乞丐接受别人的一块钱,你觉得哪一个更快乐?
生:„„
师:我觉得你给乞丐一块钱会更快乐。这也就是说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一般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是那个接受别人一块钱的乞丐。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体现了我们的力量和能力。像国家某个地区出现灾情,当电视上很多企业给灾区人民捐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捐得比较多的企业好像实力都强一点似的。而我们在
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世界对自己的需要,从而对自己的价值有新的评价,能够增强自信心。我们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平时长得不咋样,学习也不好,可是,当你能够给一个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至少你还有这样一点能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不仅如此,一个人如果乐于助人,他的人际关系一般都搞得比较好,相信在这方面大家都有所体会,平时比较乐于助人的同学会比较受大家的喜爱。所以,我们不要把帮助他人单纯地理解为付出、奉献和牺牲,其实,为别人和社会做些好事,在精神上也是一种享受。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将你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也就得到了分享别人快乐的机会。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其实助人并不是仅仅只有付出,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是有收获的。助人是快乐的。付出的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大家再细看一下48页最后一幅图,那女老板虽然做了一宗赔本生意,但最后她还是笑得那么开心,是不是因为她帮助了人,然后感到快乐啊?
生:„„
师:所以我们平常要乐于助人,多奉献自己的爱心,而爱心它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不会因为付出而减少,相反,它会像泉水源源不断,因为流淌而更加清澈、充盈。我们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收获更多,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六、板书设计 2、3 与人为善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2、善良的要求:
(1)、善良是无私的(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4)、善良要见诸行动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
为什么说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2、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3、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
4、付出的越多,内心越充盈,幸福感越强
七、练习作业
1、美好生活的底色、美好品德的基石是指(A)A、善良 B、诚信 C、平等待人 D、尊老爱幼
2、对于一个自尊的人来说,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因为给予让我们体验到(D)
A、助人为乐 B、真诚友谊 C、虚荣心的满足 D、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发挥
3、有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意思是指(D)A、玫瑰有着浓郁的芬芳,经久不衰
B、我们应该把美好的花朵赠与他人一起分享,不能独自享受 C、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高雅情趣,将快乐、幸福与他人一起分享
D、在生活中对人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4、《农夫与蛇》的故事写到:“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于是把它放进怀里,没想到蛇苏醒以后,竟咬了农夫一口。” 这告诉我们(C)A、善良是无私的 B、蛇不能救 C、做事要是非分明 D、助人为乐
5、善良是无私的。以善良之心待人是发自内心的驱使,善良的行为必然(A)A、不图回报 B、不图报应 C、不图报酬 D、不图金钱
6、帮助他人(ABD)
A、是为了别人的需要 B、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C、是为了得到回报 D、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
7、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群说:“对我来说,帮助他人表面上是帮助他人,实际上也是帮助自己,帮助我完成一种理想,完善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境界。”这说明(C)
A、接受比给予更快乐 B、助人只是为了别人的需要 C、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
D、帮助他人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8、2008年2月25日式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许多学校都开展“我为冰雪灾区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下列对这项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ABC)A、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B、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具有广博、真诚的爱心 C、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德 D、学生的钱太少,对国家来说无济于事
八、教学后记 2、3 与人为善
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能力目标: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具 传统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是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陌生人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样做呢? 生:„„
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主动让座给老人,而面对摔倒的陌生人,我们应该把他扶起来,而不是嘲笑他。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呢?大家想想当我们处在他们所处的情况时,此时我们希望其他人是怎样的?如果我们是那位老人,我们是不是也希望能有人给我们让座呢?而当我们摔倒时,我们是不是也不希望听到别人的嘲笑呢?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使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先翻开书本50页,用几分钟时间看看里面的内容,并找出什么是将心比心。
2、讲授新课
师:什么是将心比心?
生: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师:嗯,很好。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划一下,记住。那对于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与人为善”的含义?有哪位同学能说出“与人为善”是什么吗?
生: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师:嗯,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要真正做到与人为善,我们还要学会凡事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能做到将心比心之人必能与人为善。因为从词义上看,将心比心就是要以自己的心理推知他人的心理,设想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中会有什么感受。通过将心比心,他就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从别人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我们说,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师:那将心比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大家看一下书本看能不能找出它的第一个表现是什么?
生: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
师:那急人所难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到课本50页“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这一句后面的那段话,然后齐声朗读一遍。生:„„
师:嗯,很好。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怎样才是急人所难,那现在我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听,大家看看里面的小男孩是不是做到了急人所难?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多小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超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感动,也弯腰来帮忙。老人说你就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在乎的!
大家猜猜男孩会怎么说?(男孩却说:小鱼在乎!)
如果你就是一条被抛到沙滩上,被太阳烤着的小鱼,当时会想些什么?当小男孩将你捡起放回海中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生:„„
师:当你是一条被太阳烤着的小鱼,你是不是会想着怎样回到海里去啊?而当有人把你放回海里时,你是不是会很感谢这个救命恩人?那小男孩有没有做到了急人所难啊? 生:做到了。
师:嗯,小男孩做到了,因为他能够替小鱼着想,老人说谁也不会在乎的,小男孩却说小鱼在乎,在这里小男孩是不是理解了小鱼被太阳烤晒的痛苦啊,并且小男孩以自己的行动帮助小鱼脱离痛苦,这也就是小男孩以温暖的态度和方式分担了小鱼的不幸。希望同学们能向小男孩学习,遇事能够替别人着想,能够体谅别人的处境,理解分担他人的困难、不幸和痛苦,急人所难,同时我们不仅要对人如此,对待动物也是一样。现在大家再看看课本找出将心比心的第二个具体表现,第二个具体表现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生: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
师:很好,成人之美意思就是成全别人的好事。那它有哪些表现呢? 生:真心诚意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为别人的幸福而付出,助人不求回报。师:那大家能不能列举几个相关的例子? 生:„„
师:(如果同学能列举例子出来,就根据同学的例子讲解,反之,老师自己举例说明。)
既然大家不说,那老师来说说。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有多少位,大家知道吗? 生:„„
师: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阿姆斯特朗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就是:“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因为他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中,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
“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大家思考一下,根据奥德伦的回答,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
师:奥德伦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能够欣赏别人的成功,为别人的成功喝彩。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奥德伦学习啊,在今后我们也要做一个以“成人之美”为乐,能够欣赏别人成功和幸福的人,都拥有博大的胸襟,而不是一个妒忌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对别人的失败、不幸感到幸灾乐祸的人。我们要成人之美,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不行。这也是将心比心的另一个表现,也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否则,就有可能让自己心里产生内疚,甚至成为自己人生里永远的内疚。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53页,阅读故事《永远的内疚》,思考一下:为什么对田老师的内疚会一直纠缠着作者呢? 生:„„
师:他会永远的内疚是因为他贪图一时之快,伤害了一位善良的老师,而最后又没能向老师道歉,请求老师的原谅,结果也使自己受到伤害。因为得不到田老师的原谅,他就会一直受到对老师的内疚感的折磨,只要想起这件事他就不会过得快乐。那通过这个故事,大家觉得我们能不能像故事里的这位学生那样为了图一时之快而随便去伤害一个人啊?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生:„„
师:我们要以善良之心待人,与人为善,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他人,不伤害他人,无论是对他人的精神还是肉体。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必须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下面请同学们翻回46页,看到探究园的“经典透视”,看看孔子是怎样教育他的弟子的。同学们先认真阅读,46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是什么? „„
师:哪位同学能自愿站起来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吗? 生:„„
师:不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的、不接受的事情,就不能推给他人,让他人去承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将心比心,我们也就不应该伤害别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恕。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伤害他人的恶习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
师:同学们看到课本50页最后一段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对别人的优点、成就心怀妒忌,中伤、贬低,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讽刺、挖苦,对别人的困境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这些恶习不仅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摈弃这些恶习,与人为善,懂得将心比心,善待我们身边的人。
六、板书设计 2、3 与人为善
三、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2、将心比心的具体表现:(1)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2)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
(3)将心比心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
3、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必须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
七、练习作业
1、要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必须(D)
A、摈弃宽容他人的习惯 B、摈弃粗言滥语的恶习 C、摈弃真诚待人的习惯 D、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
2、下列对“成人之美”的理解,正确的是(A)A、真心诚意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 B、帮助同学掩盖错误,让同学的形象更完美
C、为别人的幸福而付出,同时希望别人以同样的心对待自己 D、在考场上给同学递答案,帮他考出好成绩
3、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指(C)A、奉献给予 B、真诚广博 C、将心比心 D、平等待人
4、下列行为中属于与善良格格不入,还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的是(ABCD)A、对别人的优点、成就心怀妒忌,中伤、贬低 B、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讽刺、挖苦 C、对别人的困境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D、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5、下列做法体现急人所难的是(ABD)
A、小玉听说同桌发高烧请假了,放学后,她主动去给同桌补习功课 B、陈明在演讲比赛中没有拿到名次,感到很难过,华俊在一旁开导和鼓励他 C、伟峰在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不会做,同桌马上告诉他正确的答案D、方萍因患白血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社会上的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大多数父母给孩子最初的道德训诫是()
A、尊敬老师 B、坚强勇敢 C、不能撒谎 D、孝敬父母
2、交友时不说大话,不轻率许诺,而一旦答应别人,则“一诺千金”。有这样行为的人才会博得别人的信任,说明在交往中要()
A、言而有信 B、坦诚相见 C、宽容理解 D、平等待人
3、“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这句名言说明了()A、皇帝和鞋匠都是一样的 B、人的地位都是一样的 C、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等级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腐观念是指()A、真心待人 B、对金钱、权力的庸俗崇拜 C、歧视他人 D、平等待人
5、对人格平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尊重他人的自尊心 B、不践踏他人的人身权利 C、尊重他人的感情 D、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他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①关心他人 ②歧视他人 ③尊重他人 ④了解他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最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人。”这句话是说()
A、历史中很少有善良的人 B、善良的人不一定是无私奉献的人 C、善良的人是伟大的人 D、善良的人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平等的 B、陈腐观念是不平等待人的根源
C、由于人的地位、环境不同,生活必然存在不平等 D、平等待人,就是平等待己
9、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这体现了()A、自我负责 B、诚实信用 C、自尊自信 D、与人为善
10、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是()A、付出的同时讲求回报 B、将心比心
C、损人利己 D、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11、《农夫与蛇》的故事写到:农夫救了蛇,但蛇苏醒后却咬了农夫,这说明()A、善良是无私的 B、善良是博大的 C、善良要是非分明 D、助人并不快乐 12、2005年的8月7日广东兴宁市大兴煤矿发生了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死亡,主要是矿主无视矿工生命安生,违规操作,这说明()A.、现在经济不景气 B、民工学历低 C、民工受到歧视.不尊重.不平等的对待 D、现在的单位福利待遇不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说法体现诚信的是()
A、言必行,行必果 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挂羊头卖狗肉 D、指鹿为马
2、甲和乙曾经是好朋友,两人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这次乙没有考好,甲有点瞧不起乙,渐渐和他疏远,乙很苦恼,甲的行为()A、没有把友谊放在平等的基础上 B、没有学会宽容理解 C、很诚实,对朋友不虚伪 D、甲的友情太狭隘
3、“王婆卖瓜”的故事,告诉人们诚信做人的道理,这就是()A、诚信做人要虚虚实实 B、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C、人无信不立 D、实事求是,不说违心话
4、尽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境遇和条件等方面不同,但人生而平等。这里的平等指的是()
A、人格的平等 B、法律上的平等 C、财产数量的平等 D、社会地位的平等
5、下列说法中体现换位思考方法的有()A、当理解别人时,我将心比心地想一想
4.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 篇四
习学案粤教版
第四单元第二课情系祖国教案
一、学习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与民族命运变迁。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体会民族文化的营养造就着我们的精神气质。
提高对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懂得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积极学习和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精华,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做一个立志报国、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重点: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做一个立志报国、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
难点:为什么要回溯文明源头;懂得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积极学习和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精华。
三、学时安排:全课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
四、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活动1)材料透视———戏剧大师的爱国情怀,写出中国建筑历史的第一人
活动目的:体会两位文化伟人的爱国情怀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的重要贡献,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意识。
第一步:引入课题。
第二步:结合自己所查的资料进行交流。
第三步:结合讨论,对表现出来的情感,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
交流,进行总结点评。
(活动2)提笔思考——《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目的:体验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过程:
、围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写一篇短文。
2、评出最好的短文。
3、优秀短文在全班以演讲的形式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祖国命运,儿女的依托
祖国命运牵动着我们的情感。
作为中国人,我们生活在以中国的地域为生存条件,以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历史渊源,以中华文明的积累为现实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特征.我们的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情感的不同变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国家饱受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蒙受长期的苦难和耻辱;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挺直脊梁有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情感状态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为自豪的中国人。
结合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介绍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
(2)祖国的命运激发着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同的时代的有志青年,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祖国受到外国侵略时,前辈们……
新中国建立后,……
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教材黄河壶口瀑布图片思想文化含义: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以巨大的洪流汇聚成巨大的自然力量,以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崛起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川流飞腾的激流,在阳光下气象万千,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2.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
(1)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丰厚的财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四大发明、古代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建筑技术等等都曾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都对世界有重大影响。
(2)民族文化造就民族灵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实事求是”等精神财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国家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同代人的普遍性,而且表现为历史的一贯性。在同一个民族中,当代人的许多情感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找到历史渊源。
(3)民族文化养育着当代少年
做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也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养育下成长,民族文化养育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又将通过我们的手传承下去。
教材中毛泽东的话选自1935年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回溯源头,传承文化
(1)珍惜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
每个民族都应珍惜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加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尤其在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互相融合。以致出现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下,我们必须回溯自己的文化源头,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
任何先进文化都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
(2)学习和汲取,培养民族文化素养
每位中华儿女都应具备民族文化素养,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研读文化典籍、亲身接触古迹、体验传统艺术和民俗等方式深入了解和体悟民族文化的精粹。
(3)传承精华,抛弃糟粕。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不加区别、毫无批判地全盘吸收,更不是简单地倒退复古。对于一些封建性、腐朽性等被时代超越的内容如集权专制制度、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应该抛弃,传统文化只有融合新的时代精神,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年青一代的历史责任。
文中孙中山先生的话意在鼓舞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传承文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象征着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第三课时
五、习得展示与检验
(三)实践交流自我体验
(活动3)主题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活动目的: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感情,增强文化认同感。
活动过程:、分组收集一项当地传统文化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材料,学习制作一种民间工艺品。
2、把收集的材料和工艺品进行展示。
3、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
(四)阅读反思认知感悟
(1)常书鸿先生为什么放弃了在法国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而毅然选择回国?
(2)你如何评价常书鸿先生的为人和贡献?
(3)了解敦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谈谈你所知道的中华文化艺术遗产。
分析:常书鸿先生所做的一切源于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为了传承民族艺术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五)检测反馈拓展提高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一个核心、四个组成部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四个组成部分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回溯自己的文明源头?
5.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 篇五
这届学生的基础不差,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本学期学习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三、学期教学
1、深研教材,把握教材特色,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积极有效地备好每一堂课。
2、教学中注重和运用针对性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讲透教材,分析问题,提高认识。
3、充分启迪学生智慧,有效地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5、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过关,精心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利用课前提问时间来充分调动学生巩固知识的积极性。
6、搞好测试及试卷讲评。
四、改进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要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3、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主要任务是完成引导和点拨任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推荐阅读:
粤教版四年级上册07-27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7-25
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08-21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06-15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07-02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10-07
冰心《笑》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册)09-1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11-28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提纲07-10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图表解读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