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2024-06-19

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精选8篇)

1.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篇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宜宾市四中邬贵英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三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孟子的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

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像马家爵事件发生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心理素质与成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结果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最近放了一部电影《天下无贼》,我将主人公胡黎的语言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滑稽模仿”中分析他是一个有很高语言修养的贼,同学们积极参与,饶有兴趣,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纸,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站,也有一些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还有《榕树下》、《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也鼓励同学们到一些著名的bbs上去发表言论。通过网络淘金,很多同学都有不小的收获。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研究性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册,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要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的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直接更真切地去获得独特的体验。无论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在讲授《就是那一只蟋蟀》时,许多学生朗读时不讲究节奏和音调,我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将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这句歌词一字一句地唱了一遍,一个例子是把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高亢的“开船罗——”用温柔低沉的声音唱了一遍,结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后面的朗读中同学们就很自觉的注意这个问题了。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之后,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深深感到语文课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须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篇二

1.注重解题思路的反复述说, 缺少对策略的生发和操作程序的指导

“画图”策略, 教学片断 (四年级下册)

出示: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提出要求:请你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画出图来解答。 (指令性任务)

学生草草画图后, 教师就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说说看图怎样思考。

生1:先根据增加面积18平方米和3米可以求出原来的宽, 再根据求出的宽和长8米, 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

生2: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先要求出原来的宽。

师:还可以怎样想? (无人回答)

师 (补充带着学生说)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已经知道了长8米, 先要求出原来的宽, 根据增加的面积18平方米和3米可以求出原来的宽, 再根据求出的宽和长8米, 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谁还能完整地说一遍? (指名两生重复说, 生同桌互说)

在解答习题后, 都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反复说类似上述的解题思路, 而对怎样画图却说得极少。

有效的学习必须根源于学生的需要, 以有力的学习动机为基础。上述案例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学生只是“奉命”画图。因而学生对策略的学习是被动的。案例中教师注重分析数量关系, 突出分析、综合思路的训练, 但是解题思路的表述繁琐, 成了机械、模式化的应答。实际上, 教材解题思路的引导,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更为严重的是, 案例中教学的重点发生了明显的偏离, 本课教学内容是画图的策略, 教学浓墨重彩的地方应该是:怎样画图整理信息。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好图, 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图的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标出条件和问题?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求出哪个量?画图有什么好处?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研讨,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在所画的图上。

2.凸显解决方法的多样, 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

“转化”策略, 教学片断 (六年级下册)

试一试:计算undefined。

师:你打算怎样计算?

生:通分。

师引导学生观察:undefined, 得出undefined。

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图, 得出:

undefined。

师又引导学生拆分解答:

undefined。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异彩纷呈的解题过程, 本意是让学生体验转化方法的多样性。扪心自问:这些方法是学生想到的吗?这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试问:转化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师一味地讲解示范下能体验到吗?在较短时间内多种方法 (类推、化数为形、拆分转化) 狂轰滥炸, 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不能较好地理解其中转化的方法、形成转化的意识、体验转化策略的价值。可见, 在策略的学习中, 学生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建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实转化的策略学生比较熟悉, 但转化的方法却比较灵活、复杂, 教材的意图是在学生经历“数——数”“形——形”转化之后, 以图作为诱因重点认识“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 显然案例中执教老师的目标定位违背教材意图, 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3.等同于解题训练, 截断策略价值的体验

“列表”策略, 教学片断 (四年级上册)

教师在学生解答完例题后就简单总结了事, 缺少对列表优势的体验。

接着进行解题训练, 缺少回顾和反思。

学生在尝试用列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 不少同学先列式解答后, 再把求得的结果和条件填在表格中,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列表。

案例中教师把策略教学当成了解题训练, 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探索问题的结果方面, 而当得到问题的答案后, 即认为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 缺少对列表价值的反思。以至于练习时学生先解答习题, 再把得数填在表格中, 把手段当做目的, 本末倒置, 可以说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也许执教教师认为, 只要经历了策略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学生就会自觉地形成策略意识, 掌握相应的解题策略, 这同样也是对策略教学的误解。事实上, 作为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程序性知识, 策略本身并不易为学生所清晰地感知与把握。因此, 如何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作出必要的反思, 无疑是策略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理性反思:策略教学, 应追求什么

1.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形成意识是策略教学的应有之义

策略教学以后, 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抑或给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经历了“初步感受——再次感悟——反复体验”的策略建构过程, 掌握了策略统摄下的方法, 形成了良好的“策略意识”。具体表现为深刻领会策略内涵, 掌握策略的基本思路、操作的程序和要领, 能清晰地把握策略的适用条件, 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 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 主动运用策略和监控策略的使用。

2.浸润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是策略教学的内在之根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根基是其所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其背后所蕴涵的可能是某种或某些数学基本思想或方法。譬如, 列表它所蕴涵的数学教学的本原性问题就是“对象的分类”或“概念的划分”以及相应的分类或划分的方法;画图, 它所蕴涵的数学教学的本原性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与相应的画图法等等。在学生积累一定范围和数量的解决问题经验之上, 通过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 来对“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策略及其所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 进行提炼与整理, 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3.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勇气是策略教学的长远之计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 学生将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以及一生的学习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 经常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现在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实践, 随着问题被解决、困难被克服、矛盾被化解, 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积累了相关经验, 形成了终身受用的策略;具有了解决新颖、较难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从小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践探索:策略教学, 怎样实现追求的目标

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激发学生学习、运用策略的内在动机

策略应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而展开。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有需求感?设计或捕捉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适宜体现策略或方法价值的问题情境是最关键的。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任务, 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 对策略及方法的需求就会油然而生。

“假设”策略, 教学片断 (六年级上册)

情境“我们听不明白”

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 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 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人?

学生自主探索后, 交流各种算法。

生1:方程解法。

生2:假设解法。10×5=50 (人) , 50-42=8 (人) , 5-3=2 (人) , 8÷2=4 (只) , 10-4=6 (只) , 并说明每步意思。

生3:我们听不明白。

生4:步骤太多了, 我们联系不起来。

师:我们就请图形来帮忙。老师这儿有大船、小船图片, 免费租给大家使用。

接着请一些学生借助图片画画、删删、讲解, 全班同学豁然开朗。然后通过画图解决一些运用假设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生初次接触算式化的假设思路, 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这时正是需要直观图的时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借助图片, 理解假设思路的思考过程和操作程序, 掌握画图的解决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

具体情境应该充分体现学习策略或方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突出策略或方法的价值,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策略或方法的需要。

具体情境应该贯穿在策略的引入、形成和运用的全程, 它是精选问题的集合, 在认知冲突中激励学生, 为策略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持。

具体情境的题材应是多元的, 可以是故事情境, 可以是生活情境, 也可以是数学情境, 要制造出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 让学生热切投入策略学习活动。

具体情境的产生可以是课前的精心预设, 也可以是课堂的有效生成,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惑感, 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 推进策略学习的进程。

2.以反省认知为手段, 引领学生体验策略的提升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内隐的程序性知识, 与显性的陈述性知识相比, 这类知识更隐蔽、更内敛, 且常常附着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不易直观把握, 更不易用清晰的语言概括策略的内涵。策略是体验的结果, 可以教学, 但难以言传, 只能意会。学生的策略只能在自己的内部萌生, 不能从外部输入。所以要形成策略, 只有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反省认知。

“转化”策略, 教学片断 (六年级下册)

反思1:什么情况下需要转化?

观察下面的两个图形, 谁的周长长一些?

学生口述平移比较周长的方法后,

师:如果比较面积, 哪个大? (生答)

师:这两个图形,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转化?为什么?

生1:比较周长时需要转化, 因为转化后比较简单。比较面积时, 一眼就可以看出, 所以不需要转化。

生2:要不要转化, 要看具体情况。

一种策略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 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要让学生明确这种策略的适用范围。案例中, 教师通过比较周长与面积的对比, 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适用条件。

反思2:为什么要进行转化?转化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后, 生1讲述平移、旋转的转化方法。

师:听了她的讲解,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吗?

生2 (对着刚才发言的学生) :你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化呢?

生1:因为这个图形太复杂了, 又不规则, 所以我想把它转化成简单的、规则的图形。 (师:问题提得好, 答得也精彩)

师:我也可以提个问题吗?转化之后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换句话说转化中要注意什么?

生1:变化前后, 虽然形状有了变化, 周长也不一样了, 但是转化前后的面积始终是相等的。

“为什么要进行转化”的追问使学生体验到转化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初步认识到转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转化中要注意什么”的提醒使学生体会到方法的使用要领, 只有转化前后面积不变, 才能保障方法能正确使用, 顺利实施。

反思3:新问题向哪个方向转化?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师:回顾一下, 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是怎样转化的? (生答)

师:从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来看, 我们是把新问题向哪个方向转化?

生1: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 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 (师板书:未知 已知)

生2:转化能帮助我们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师板书:复杂 简单)

师:我们使用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生1:平移、旋转。

生2:数的运算中, 还可以根据有关的性质或者规律。

通过对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 学生的思维由特殊走向一般, 体会转化策略的实质——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 进一步感悟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形成策略以学会并掌握方法为前提, 对转化方法的反思有利于学生领会如何去实现转化, 体验转化策略实施方法的多样性。

反思4:对转化有哪些新认识?

课堂总结时,

师:对转化有哪些新认识?

生:转化其实我们过去就用过, 解决很多问题都要转化。

生:转化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陌生为熟悉。

……

师:转化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中很重要、也是很常用的一种策略。有数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 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 甚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 (路莎·彼得)

最后教师引领学生从方法、策略层面进行全方位反思, 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增强了解决新颖的、比较难的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反省认知是形成策略的重要手段, 反思伴随策略学习的全程。那么究竟应该何时反思、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呢?

(1) 何时反思。

第一, 一题后的反思:

策略是如何形成的。要引导学生回顾、体悟策略的形成过程。

第二, 一课后的反思:

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让学生掌握方法, 形成策略意识, 感受策略价值。

第三, 一阶段后的反思:

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通过这一阶段学习的反思, 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 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有用, 并能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

(2) 反思什么。

第一, 要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做些什么、怎样做的, 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 理清方法里的程序性知识。

第二, 要体验方法的使用要领:怎样做对, 怎样做好, 注意什么, 防止什么, 保障方法能正确使用。

第三, 要体验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起了什么作用, 有什么好处, 怎样影响思维和形成思路的,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 要体验策略的适用条件, 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 认识到策略的局限性。

(3) 怎样反思。

第一, 过程反思。

引导学生完整地回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第二, 比较反思。

对同一情境下不同思考方法、不同情境下相同思考方法进行比较、类比, 体会策略的实质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

3.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根基, 使学生逐步对策略达到深刻理解水平

策略是介于方法和思想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策略是方法的灵魂, 是对方法本质的认识, 是运用方法的指导思想;策略是思想的雏形, 是形成数学思想的有力支撑。方法和策略的获得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我们应该通过策略的学习, 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解题策略价值, 把对策略的理解上升到其所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或方法上来。我们认为,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根基是其所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

“替换”策略, 教学片断 (六年级上册)

引入:引导学生分析蕴涵的不变量及等量关系。

师:课前我们又重温了那个非常经典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曹冲将称“大象”换成了称什么? (生口答)

师: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上那道线呢?

生:大象在船上的时候, 水面到了那里, 后来石块放在船上的时候水面也到了那里, 这样石块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差不多一样。

师:对, 这样“船的刻痕”“船的吃水深度”“船的载重量”是不变的, 这样就保证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通过教师提问, 引导学生分析其间蕴含的不变量——船的刻度、船的吃水深度、船的载重量, 以及蕴含的等量关系——大象的重量=船的载重量=石块的重量, 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不变量和等量关系, 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 感悟“替换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结: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蕴涵的不变量及等量关系。

那么在策略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呢?

(1) 教师要深挖策略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要对策略达到深刻理解水平, 教师首先要清楚每种策略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与预设。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渗透, 一节课一节课地予以培养, 这样最终才能使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真正变成学生的。

(2) 让学生在反思中体会。

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一些同类性质的问题, 或者回顾曾经运用策略解决的问题之后, 通过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类比, 由问题的共同点提炼整理出最本质的东西, 逐步感悟策略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勇气。学生学习策略是一个自主建构与生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以反省认知为手段,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根基, 切实拓展策略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阅读让班主任走向智慧 篇三

关键词  班主任  阅读  智慧

古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此,我相信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是功德无量的,因为他在致力于完善学生的生命。智利著名的女作家米斯特拉尔在《一个女教师的祈祷》就有这样的句子:我要把每个学生都陶冶成一首最美丽的诗歌,当我停止歌唱,我要让最动人的旋律留在他们心上!这无疑是对于班主任的最美好的注解。

德国教育家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我们要凭什么唤醒学生? 教师能凭借的只有智慧!如何让自己拥有智慧?读书永远是不二法则。作家梅子涵说过:“我会很努力地读很多书……我要让我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 只有做一个“读”领风骚的班主任,才能走向智慧型班主任。

一、读有关教师专业的书——读懂师者的全新内涵

鲁迅先生说“救救孩子”,而与孩子息息相关的教师们,却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他们一边抱怨着工作的繁琐,一边任劳任怨地努力支撑着孩子们的蓝天。他们在学生面前扮演着温和、善良、知识丰富的朋友角色,在领导面前表现工作认真、兢兢业业的教师本色。但一旦终于有空余时间面对自己,有谁听到过他们疲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有谁注意过他们忧郁的目光和彷徨的心灵?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60%的老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优秀教师的事迹中充斥着“病倒”“休克”“手术”“坚持上班”这样的字眼。

无法自救如何救他?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无疑,阅读是拯救我们的心灵良药。当工作停滞不前,产生职业倦怠;当面对物欲横流,心情烦躁;当遇到挫折,情绪低沉;当感觉生活枯燥,未老先衰……让我们在阅读中转变观念,感受幸福,在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懂得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盈的智者,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读班主任专业的书——读懂班主任的神圣使命

回顾自己的班主任生涯,第一次是年幼无知,把班主任作为成长的舞台,结果欠缺经验和指导,跌跌撞撞,第二次是功利世俗,把班主任作为评职称的平台,以致患得患失。绝大多数班主任只要提到自己的这一职务,总是唉声叹气。风险总和机遇共存,否则为何有那么多的名师把班主任描绘成世间最绚丽的风景?班主任的旅途之中,总有鲜花和鸟儿相伴。

过去说最大的贫困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观念的贫困。现在我们可以说,班主任当前遇到的最大尴尬不是理论的匮乏,而是具有操作价值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智慧的匮乏。“君子博学,善假于物也”,让我们多读班主任专业的书吧!名师的案例,名师的思维,名师的智慧……有了前行者的经验和智慧,我们会对这一职务有更多理性的认知,我们会对如何在这一职务中收获快乐找到更多的理由。我们的新班主任将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不再迷茫;我们的老班主任将在阅读中呼吸到新鲜的氧气,不再彷徨。

三、读任教学科的书——读懂自己的学科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学识贫乏是不可能教好学生,带好班的。因为对于学生,最先需要从教师这里得到的是求知欲。博学通才,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倾慕的对象。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做一名优秀的学科教师,两者的工作是相得益彰的!

教学是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想让课堂成为我们智慧火花绽放的舞台,那么我们在课前就要下苦功。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一本教案教三轮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也无法吸引学生目光的。多读任教学科方面的书籍,不断积淀自己,当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散发无穷魅力,那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才能游刃有余。

四、读学生爱读的书——读懂学生的心灵世界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年岁渐长,我每每感到和学生缺乏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常常感叹他们难以理解,甚至不可理喻。因此作为班主任,还应该读学生爱读的书,从中了解学生,借此走近学生,得到启发,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融入中学生们的生活,电子阅读也在中学生中间悄然兴起,为了一部迷恋的小说,有的学生常常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学校管理者围追堵截,班主任苦口婆心,费时费力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何不打入内部,也去探寻这些书的魅力呢?正所谓“爱屋及乌”,当我们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谈资,也许学生会突然发现,他们的班主任也可以是他们的同道中人,从而对班主任产生亲切和好感。

五、读有关社会热点的书——读懂德育的与时俱进

“世事洞明皆学问”,关心时事,也可以带来智慧。教育是永远年轻的事业,必须不断注入新内涵,不断引用新方法,不断使用新信息。学生一不交作业,一违反校规,轻则罚抄书,罚扫地,变相体罚,重则请家长,双管其下。表面上的认错服从,无法掩盖内心里的不从和桀骜,这并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班主任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富有魅力。比如《百家讲坛》风光无限之时,我们班主任也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简朴而温暖的言语之中处处体现的为人处世的智慧,无疑是我们打动学生的法宝。借助孔子的智慧,我们得以收获如沐春风的教育效果,何乐而不为?毕竟只有不断引进“活水”,才会让学生喜闻乐见。涛声依旧,老和尚念经,是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只是走向智慧的一个起点,还要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唯有此,我们才能脱离“愤青”、“怨妇”,成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成为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4.让初中英语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四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英语,是《新课标》强调的“做中学,学中用”的体现。以往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英语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英语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倡导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从而实现高效率、人性化的初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生活化 情境 拓展

一、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产生背景 1.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

“我国初中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甚至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弊端”(教育部,2003 年)。出现“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李岚清,中南海外语教学座谈会)等明显问题;许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学了十年八年,到头来还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基础差,对英语学习兴趣低,收效当然是甚微。

2.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笔者尝试开展“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实践、运用、练习的课程,学生只有在真实生活语境及交际活动中,才可能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内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三、走向生活化初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和原则

“课堂教学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课堂教学不同与生活,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有这样一幅生活化教学的画面:在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言课上,孩子们正在学习汉语拼音。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女教师讲解时的神情与一举一动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每人手举着能代表各个音素的物品,念着、唱着、跳着、听着音乐的旋律、排队组合;他们画一幅很大的图画,画中藏着学习的所有音素,他们玩起抓迷藏的游戏,念着有韵律的诗歌,听着美妙的故事。虽然他们不知道每个字如何写,但是他们知道语言很美,很动听。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有想象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激情源于有兴致。我们还可以看出:教学在于激发一种兴趣,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教学在于提供一种条件,教学在于唤起一种感情。英语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将会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提供舞台,为教师展现智慧,引导学生发展提供场所,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供机会。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为了使听、说、读、写的活动更加具体化,教法的选择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做到:眼到、脑到、口到、手到,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即遵循情感性的原则;为促成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倡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学法指导遵循自主性原则(八个“给”):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2、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3、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4、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5、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6、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7、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8、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四、走向生活化初中英语教学的设计方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驭课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课堂设计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英语生活化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主动构建提供学习资料,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群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型、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职高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我们对初中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些认识和设想,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初中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就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能使他们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我们目前使用的仁爱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非常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内容包括自身生活和学校生活,如:姓名年龄、个人爱好、性格特长、家庭成员、理想中的职业、最喜欢的朋友等许多方面。我们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在新学期开始,结合教材第一单元 Making friends 内容,可以让学生这样做自我介绍:“My name is …, I am a 15-year-old boy.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too.So we have the same interest.We may be good friends.” “I major in accounting.I like making friends.I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honest……”等等。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学习、生活、运动,交友、谈心。校园的许多设施: playground, computer room, library, classroom等等,都是学生很想学到的语言材料,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会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比如“Mr.Li is our head teacher.Every morning,he runs on the playground with us.”,“I enjoy my new school life.I can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And I can play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等。

2、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笔者经常根据本校专业的特点,联系教材,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角色表演,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Stay in a hotel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扮演客房、大厅服务员和客人进行对话或小品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很自然地用到了课本中学过的交际用语:“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room for one night?、“Could I have your ID card?”、“I’d like a single/double room.”。学了 Places of interest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 Lake(或本地的其它旅游景点)to a group of visitors?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2)、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讨论活动

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我们在组织学生Discussion时,要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亲身投入到生活中,这样学生渐渐就会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例如,在教学Time这一课中,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Which do you think is more important, time or money ? Why ?”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一个组代表说:“We think time is more important.Because time is limited.If you lose it,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You can make more money but you can’t make more time.”.另一个组说:“.We think money is more important.Because we can buy many good things with money.If we have no money, we won’t enjoy the wonderful life.Don’t worry about the time , because we are young ,we have a lot of it.” 又一个组说:“We think time and money are both important.If we have more time ,we can make more money.And if we have much money ,we can do something easily”.这样的设计首先将知识还原为生活,其实是对生活本身的讨论。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在坦诚的交流和讨论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而且丰富了认识,开阔了眼界。这样的讨论,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3)、生活化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对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探究生活,反思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操作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教师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写自己的生活,自然淡化语法教学、淡化词语教学、淡化阅读分析教学。比如在教学Environment 后,要求他们写一篇“In your daily life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的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责任感。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英语,基于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思索生活,理解生活,面向世界、认识世界,培养足够的能力和信心。(4)、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走进了英语课堂。它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真实的情景。比如在学习Unit9 Health 这个单元时,为了能使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受,同时使学习材料更有趣味性,我用DV拍摄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运动等镜头,把它们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们能在课件中发现了自己和周围同学的身影,既感到亲切又觉得真实、自然、充满人情味,使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为语言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作业布置生活化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把自己积累的一些简单易行且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外作业做以下小结。(1)操作性的:如让学生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写说明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资料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水平。我们还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收集、摘抄英文商标、产品说明书、中英文广告、标牌,如“Pierre Cardin” —皮尔.卡丹,“Peace bird.”— 太平鸟,“ Bank of China”— 中国银行,等等。通过这些作业,学生会为能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并学到这么多的英语而高兴,从而增强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驱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2)交流性的:在课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或教师帮助学生配对,让学生创造性地改编对话或排演短剧,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表演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3)习得性的:让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听英语广播,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故事书,看英语VCD,欣赏并学唱英语歌曲。

4、课外拓展生活化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一旦离开了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校园文化的布置 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或者校园中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条件好的学校有广播台和电视台,它们是校园内覆盖面最广,学生接触面最频繁的两大媒体。学校要积极筹建好这两个英语平台,如确定指导老师人选,和组建采、编、译、主持等节目制作团队,计划每周播出的次数和时间。这样一方面使广大学生逐步适应并乐于用英语获取信息,并在英语情境潜移默化地增强英语使用意识,培养英语语感,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节目制作人员,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英语综合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一个较大的台阶,为其他同学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全校同学学习运用英语,培养英语交际能力。(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 Ⅰ、利用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和生日,开展英语晚会等英语主题活动。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同学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举办英语晚会既是英语学习进一步升华,也是一次领略收获喜悦的成果展示。Ⅱ、经常性地举办一些英语比赛。如唱英语歌曲比赛、英语风采大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学生可在欢乐的气氛中参与英语活动,体验并感受英语魅力,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Ⅲ、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让学生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交流。让他们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真实的语言。通过组织和参与多样化的英语活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策略得到了调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活动

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做中学、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将生活的内在需求转化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充分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考试内容生活化

考试内容生活化,即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的能力。中考英语命题近些年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命题思路和风格,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知识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从听力、语法、词汇、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或翻译,到书面表达,无论哪一部分的试题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强的时代感。下面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为例加以说明。

(1)阅读理解生活化。

近几年的初中英语试题阅读理解的语篇均选自英文原版读物、国内外英文报纸(如 China Daily 等)甚至英文网页。阅读理解的内容无所不包,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社会历史、风俗民情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热点话题等。以 历年的恩施卷为例,内容涉及奥运会、最美新娘张莉莉等。语篇涉及的体裁也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应有尽有。常见的试题类型有:辨认特定细节题、确定事实或情节题、归纳文章主题或论点题、为文章添加标题题、根据上下文确定生词或词组的意思题、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判断题、预测下文题、识辨作者情感态度题等。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2)书面表达生活化。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所提供的材料或文字、或表格、或图片,内容都是考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写作体裁都将有可能出现。这些写作题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提示部分的文字言简意赅,这给了广大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五、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

通过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收益匪浅。

1.课堂“活”了

课堂“活”起来,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使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学生“活”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且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中考成绩也得到明显地提高。

3.教师“活”了

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英语,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学生实际运用中,既能让学生的所学得以正确地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我提升、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而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帮助者、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监督者、促进者、资源提供者。教师要善于发挥主体意识,扩展教学空间,灵活有效地把英语生活化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个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生活化教学将知识生活化,不再过于重视教教材,而是注重用教材教,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做事,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进而把英语生活化教学将生活知识化。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生活化”浅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序 2006.2.《课程标准与任务教学策略》载《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 3.《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载《教育参考》2001(4)4.《浙江省中等职高学校课本》——《英语》

5.智慧校园,走向未来四年级作文 篇五

嘘,这可是个神奇的秘密!什么秘密呢?上学的路上,同学们都脚步轻快、神情愉快,他们每天背着的沉甸甸的书包为什么变轻了呢?

刚进校门,就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王梓宸,早上好!欢迎你来到智慧校园。”我向四周环顾了一下,发现原来是一个黑黝黝的大石头在冲我说话。我微微一笑,说:“早上好,小黑!”然后迫不及待的向教室冲过去。

教室里现在还空无一人,我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课桌里突然发出柔和的声音:“你好,我是小园,现在离上课还有30分钟,有点早噢,你是要听会音乐还是看会儿书?”我毫不犹豫的回答:“看会儿书吧”。课桌上马上跳出一本电子书《淘气包马小跳》,正是我上次没看完的那本,我立刻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时间过得飞快,一阵欢快的铃声打断了看书入迷的我。噢,该上课了。这节课我们学的是《鸟的天堂》,我还没缓过神来,突然发现自己和同学们竟然坐在一条木船上,船头那个亭亭玉立的身影,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宋老师。随着她的讲述,我们缓缓地来到一株大榕树旁,成千上万只五颜六色的鸟扑面而来,那棵树看起来是那么巨大,那么绿;那些鸟看起来是那么真实,那么美,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这鸟的天堂。原来,我们教室的`一圈装的全是大屏幕,地面上装的也是立体设备,可以随时制造超真实的5D效果。

“下课了,该去锻炼身体了!”所有孩子的课桌都发出相同的声音,我们都疯一般的跑向了操场。刚走到操场边,就听见一个温柔的声音,“王梓宸,你的身高1米40,体重80斤,你有点超重哦,要加强锻炼了!”原来是操场旁边的健康机器人在自动提醒。我脸一红,低着头冲进了跑道内,飞快的跑了起来。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这一天,我们不但在电影院一样的教室里学习了各种知识,还跟国外的叔叔阿姨们用黑板进行了英语视频对话,下午的校本课程还用桌面选课系统自由的选择,真是又有趣、又好玩、又刺激呀!走出学校的时候,大家都是恋恋不舍、意犹未尽的。

6.让“对话”燃起教学智慧的火花 篇六

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在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激发灵感、燃起思维创新的火花,才能触类旁通。新课程下的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对话,并积极地做出评价。对学生而言,这样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意味着可以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谈自己想谈的、论自己想论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一、创设利于对话的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曾指出,教室座位的设置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应注重教室氛围的营造、学生座位的安排,创设有利于学生对话的环境场。

课堂的空间布局与对话教学自由、开放心理场的形成紧密相关。那么,如何安排座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话呢?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其中的一员。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面向全班学生慷慨陈词,不时利用肢体语言配合自己的演说,而且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人的见解,不时对同学的提问进行解答、质疑„„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教室,需要有适合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倾听的座位安排。

因此,教师应设置有利于对话氛围的多种座位模式。如:圆桌型,将教室空间分成几块,每块有一张比较大的课桌,每组学生围绕在一张大课桌周围,不分等级、不分先后的席位安排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必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座位共同面向讲台;马蹄型,将座位排列成马蹄形,教师可随时走到中央地带,从事沟通与课堂管理,学生也可以互相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对阵型,面对面的两大阵营,适用于辩论;舞台型,相对集中的一片空间,适用于小组表演或中心发言。

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全班讨论等情况及时变换座位排列,座位排列模式需要改变时就改变。当前教室的布局中,讲台一般都放在教室前面中央的位置,容易强化教师中心主义,不利于对话的充分展开。因此,讲台的位置最好处于教室前面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样有助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氛围,更有助于把较多的教学空间让给学生。

二、创设有效的对话资源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对话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对话的内容富有新鲜味,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对话,这样会对感知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有关专家调研,我国小学数学知识近80%缺乏生活内容来支持。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形成了矛盾,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材中只有几个分数算式,枯燥无味。我们可以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分数,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话题,并围绕话题组织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在对话中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对话的话题要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产生联想的,要大部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对话交流才能得出结果。对话的话题除了联系已有知识外,还要联系个人经验,这样学生不感到生疏,温故知新,容易开启思路、产生联想,逐渐形成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有效对话的时空

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等待时间”,给予学生思维的时空。“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Rowe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Rowe训练一些教师将其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秒至5秒,在那些成功地增加了等待时间的教师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失败的情况减少了,学生深思熟虑的回答增加了,学生之间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比较和借鉴增加了„„一些后继研究证明,增加等待时间导致了学生更长和更高质量的回答,而且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也增加了。

“等待时间”的增加,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同时,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大增加。有学生列式:(5×5+5×10+5×10)×2或5×5×2+5×10×4;有学生认为上、下底面的面积有2个5×5,所以列式为:5×5×10;因为有4个5×10的面,而上、下底面的面积合起来也是5×10,因此共有5个5×10,所以还可以列式为5×10×5。这样的课堂,不仅仅在表面上活起来了,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

7.让语文教学走向“无为” 篇七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却常常“越俎代庖”, 我们竭尽全力、挖空心思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活动模式, 以使他们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认知结构。

有一次, 我给学生讲如何给古诗“炼字”。古诗“炼字”是语文高考题中的常客。我根据白居易的《暮江吟》提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照”而说“铺”,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 角度低, 用“铺”字很准确。2.拟人的手法很形象, 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3.表达作者喜悦无比、沉醉其中的感情。4.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 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然后告诉学生, 可把这道题的答题步骤推而广之、笼而统之、概而括之为:

1.客观事物的特点。即该字 (词、句) 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2.词语的表达技巧。即该字 (词、句) 在写事物的特点或表情达意时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3.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该字 (词、句) 的运用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读者的主观感受。即该字 (词、句) 的运用为整首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 加上强调:13两步是必不可少的, 24可见机行事, 如为保险起见, 通杀四步就可无虞了。

激情澎湃里、口沫飞溅间, 我看见苦读寒窗的学子们绽开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来“检查工作” (随堂听课) 的同事们的频频颔首, 我心花怒放了……

不久, 考试, 类似的题目, 能按自己教授的“模式”答题的不到一半。我于是在思索:作为一个认知对象, “古诗炼字”已被我作了典型性的、结构化甚至是格式化的解释, 条分缕析的梳理, 为何学生的接受程度竟是如此的参差不齐?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学习, 回顾、对照日常的教学工作, 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一:建构意义 (学习) 的至关重要的活动是人的智力, 它发生在人的大脑中。利用人的物理活动传递经验也许对学习来说是需要的, 尤其对孩子来讲, 但它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投入与物理活动一样多的智力活动才可以保证意义的建构。

学生的智力有差异, 这不言而喻;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高低不同, 也在情在理, 因此接受程度有参差也就不足为奇了。我那自诩滴水不漏、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解, 原来不过是口水加粉笔的“物理活动”。机械落后的刀耕火种怎能育出百花齐放的胜景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二、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 (常常是来自教师的知识架构) , 而是学习者同他所接触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不管老师分析得多么形象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 只有学生的品味感悟或者是走出书斋、走向大自然才能体会到春天的优美、可爱、生机勃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一幅幅立体画面才会呈现在学生脑中;才会由春天自然联想到秋天, 由夏天联想到冬天, 感悟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当学生不断朗读, 熟悉内容, 自然就能感悟到春天的美, 感悟到散文的意境。而学生产生的感悟, 将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 继而成为他们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的一环。而这一过程不是我们老师精巧的知识架构所能代替的。

因此, 我在教授“古诗炼字”时的“自以为是”、“粗暴有为”不但难有作为, 反而戕害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影响了他们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三: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如果个体没有先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 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识的。我们知道的越多, 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因此施教者必须尽量创设同学习者当前状态相联系, 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识的路径。同时, 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学习不是瞬间完成的, 对于知识来说, 需要学习者多次复习、思考及其应用, 这一过程不可能在5-10分钟内完成。

比如学生如果连什么是拟人, 表达技巧有哪些这些基本概念都不理解, 怎么去把那几个答题步骤一一消化呢?又比如我们很多的老师都在埋怨作文难教, 我以为这里面主要是存在两个认识误区:a、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跟我们教学的好坏关系极大, 高估了我们教师的作用。b、技法传授后就心安理得了, 全然不顾学生掌握的情况, 或者认为教好了他也不见得有提升 (无意间制造了悖论:既然不会提升, 何需教呢?) 。其实, 作文难教, 难就难在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实施作业的“工程人员”的知识基础、技术能力却参差不齐, 而老师这“包工头”却要他们去从事同样的工种, 焉能不让司令者与施工者都有挫败感呢?

对于作文教学, 我的看法是, 尊重学习者的当前状态, 教我们可以教的, 做我们应该做的。

比如作文批改,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逐个面批, 我们的或赞赏或遗憾甚至是痛心疾首的神情, 或疾或缓、或抑扬顿挫、或混沌沙哑的声音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触发他们那只是隔了一层纸的“写作窍门”。

面批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很困难的, 不面批的话, 可退而求其次——快速批改。以阅高考作文卷的速度去批改。不必去圈点错别字, 也无需去斟酌文句。但是否采用了你所传授的文法却是一定要去关注的。因为我觉得, 字句的问题不是我们用批改可以解决的, 但文法却可以通过我们的教导, 使学生得以感悟、掌握。比如, 第一次给学生讲议论文的写作, 我们可以给他们传授三种非常容易操作的议论文开头方法:

一.直入式

说“惶恐”

“惶恐”是个与人们关系极其密切的词, 人生都是在惶恐之中度过的。

有志少年, 惶恐学业之不优秀;潇洒青年, 惶恐爱情之不甜蜜;不惑之年, 惶恐事业之不发达;古稀之年, 惶恐体力之不济。

二.对比式

什么最快乐

什么最快乐?有人说, 有了钱最快乐;有人说, 无忧无虑最快乐, 我却觉得, 人在忙碌时最快乐。

三.设问式

说脊梁

脊梁是什么?脊梁是一个人坚忍不拔的品格。古往今来……

脊梁是什么?脊梁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

然后在那次的作文批改中, 我们就重点关注他们的作文开头是否采用了你所教导的方法, 采用了哪种方法, 用得怎么样, 并据此迅速给作文评定分数, 执行得好的, 高分;执行不力的, 低分。而作文的其它问题你就大可不必去费心力了。也就是说, 我们每次批改作文都应有关注的重点, 而不是每次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网撒得大了, 鱼未必捞得多, 又费时费力;对准了目标, 撒个小网, 也会大有收获, 并且可以省时省力的。

换言之, 我们的每一次作文批改应该是重点突出、为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服务的, 而不应给每一次的作文批改戴上一个又一个的枷锁, 从而使我们老师吃力, 学生沮丧。我们要在充分分析“工程人员”的知识基础、技术能力的基础上, 给他们分派具体明确的、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 而我们“包工头”要做的就是对他们完成当次任务的检查和提供今后完成类似任务时的方法, 仅此而已。

一句话,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学习, 反思以前的教学行为, 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都有建构意义的欲望和能力, 他们都可以“随机通达”知识的彼岸;教学需要放手, 为学生搭好“支架”, 给学生“抛锚”了, 我们就可以“垂拱”了。什么时候我们把教学内容的谋划、滔滔不绝的诉说和技巧概念的总结权利交与学生, 曾经饱尝声嘶力竭、汗流浃背之苦的我们就逍遥了, 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何艳强,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 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 让学生去探究、启动, 这样, 我们就可以“垂拱”了, 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8.让语文走向生活 篇八

摘要: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语文实践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和学要合二为一,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名言。简单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可见,人类生活中即包含着教学,而教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

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局限于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教师死教,学生死学,造成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不良现象。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生活化即是让学生摆脱课本的局限性,让他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自发的获取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

1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主场地,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所谓语文课堂的生活化,即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相结合,把语文课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等,让语文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

1.1 立足学生现状,确定合理目标

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对学情感、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非常单一,造成了学生在写作、言谈等方面情感的缺乏。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情感丰富,较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才行。

1.2 注重创新,教学环节生活化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我们还要灵活的使用教材,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新课导入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解课文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2 多种方法学语文

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让语文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才行,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有用武之地,学生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如果能把语文教育巧妙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语文:

2.1 观察生活学语文

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有的会和现实生活有差距,所以难免造成学生认识得不够全面。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去翻看相关的资料,通过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所写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去看一些红军革命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让学生去问问身边的老人,这样学生就能较全面红军当时所受的苦,从而深刻理解彭老总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了。

2.2 再现生活学语文

语文课本呈现的很多信息都要靠语言文字来体现,它里面囊括了很多的生活信息。学生们要想全面的理解这些文字信息,就需要把文章中的语言和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所学的课文是古代的事件或者人物,又或者课文中所写的事物学生跟本没有接触过,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这样就能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2.3 体验生活学语文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像故事小马过河中说的那样,要想知道河水到底是深是浅就必须去亲自实践才行。同样,学习语文也是这样。如果一篇文章所提及的事物孩子们从来都没见过,没接触过,硬生生地让他去理解是很困难的。《槐乡五月》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槐乡美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学生的感受可能不大。教师不妨送给学生一些槐花,让孩子真正的观察一下它的形状,闻一闻它的气味,再尝尝它的味道。这样,学生有了对槐花的亲身体验,感受槐花的美丽芬芳,体会到槐乡孩子们愉悦的心情,这几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就像蓄满了水的海绵,角角落落都包含着学问。作为教师,应尽量搜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交叉点,把生活变成无形的教科书。我们不妨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窗口,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摸索着寻找知识。

3.1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更是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就拿现在电视上的的一些广告来说吧,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服装店的招牌——衣衣不舍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博士去找错字。这样,不但找出了错别字,还加深了对正确字的印象。

3.2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很多事都可以和学习扯上关系。例如:下课了,在校园里捡到一个文具盒,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去写一则失物招领,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文笔,而且增强了他做事的能力。

3.3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样,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在这里,孩子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家庭的特点来巧妙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比方说:有的学生家长是卖鞋子的,我们就让他设计一条鞋子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自行车的,就让他给自行车写一条标语······这样一来,学生接触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昂起来了。

总之,生活当中随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只要老师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就能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課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教育理论》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4]《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 上海儿童书局 1932年10月初版本.

上一篇:苗木购买合同(协议书)下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