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2024-09-03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10篇)

1.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一

第1课 走向民主的政治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即改革的大背景:贵族制下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1、什么是贵族政治

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2、如何认识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的积极意义:

1)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生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

2)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对于谋求王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

贵族制存在的问题:

1)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战神山议事会,公民大会虽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

2)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为贵族债主耕种土地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所有的借债或者租地都要以人身为抵押,如果还不起债务或者交不起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主的奴隶)

3、雅典政治危机: 由于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导致了雅典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在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时,雅典政治向何处去?在危机的面前,贵族政治要不回复到君主制,要不进一步的发展民主政治。哪一种可能性大?如果选择民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又应该如何去改革?面对这个问题当时的雅典各个政治派别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二、梭伦改革(重点)

1、改革的背景(1)由于雅典贵族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2)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动荡,这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雅典的动荡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4)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过程:开始于前594年,先在经济领域开始,在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

3、改革的措施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的记债碑全部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

2)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保障平民人身自由。3)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政治领域:

1)改变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的权力分配。

2)政治机构民主化。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两个新的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4、意义:政治领域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综合探究:如何去评价梭伦以及他的改革? 积极:

(1)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方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局限: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梭伦改革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但是其中庸政治指导思想导致了改革的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愿望。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延续。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当时出现的政治派别:

1、平原派——要求恢复贵族制

2、海岸派——维护梭伦创立的民主制度

3、山地派——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三、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体制的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公元前508年)

1、(出发点)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设立了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的意义

克里斯提尼时的地域部落并不是一片毗连的地区,而是不同地区的公民集团的结合,这些集团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得以集合起来。

克里斯提尼的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打乱户籍,分裂氏族。其结果是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瓦解了他们依赖旧的血缘关系影响选举的基础,从而削弱了氏族中所谓贵族后裔的权势,也进而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公民融合,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治机构:500人议事会议代替原来的400人议事会议。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3、陶片放逐法:最能体现了机会均等、任期制的民主原则,确保民主制度长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克里斯提尼在为期间,极力发展梭伦的改革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把他们认为对城邦不利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若刻上同一名字的陶片累积到六 这个数,被举发的人就要接受放逐十年的处分。这是雅典民主政制下和平解决政治冲突的方法)。

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 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的判决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的。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仍有着很大不同。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重大意义:

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的一个休止符。

四、伯里克利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1、伯里克利简介

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年),是希腊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出身贵族,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较有见识和才干的人。公元前444年以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由于他在雅典

建立了开明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所以倍受后人赞颂。这座头雕像表现这位古代开明政治家的非凡风度和精神气质。

2、伯里克利改革内容

A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资格。B官员的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证性。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只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如十个陪审法庭的5000人的民主中的实际作用。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C公民大会及500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了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执政机构。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职期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3、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

使雅典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国力鼎盛,赢得邻邦的仰慕。

对于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伯里克利功不可没,但他晚年却屡经坎坷、挫折,接连遭受严重的打击。由于他人的诽谤,他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复职当大将军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鼠疫,不久,他也难逃厄运,死于这种可怕的病魔。临死前,他的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确实,伯里克利的英名将和希腊“黄金时代”的美名永存后世。

五、小结: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 —— 克里斯提尼改革 —— 伯里克利改革

划分四大财产等级 地域代替血缘氏族 政府津贴 公民大会 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职官选举民主表决 四百人会议 陶片放逐法 公民法庭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积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机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法庭

制度体现: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陶片放逐法

消极:(历史局限)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奴隶、女性和大量外邦人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作业:古代雅典的三个改革之间的比较

2.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二

新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高中历史新教材也出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大象出版社四种各具特色的版本, 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而青岛地区使用的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新教材,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一、焕然一新的课程结构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为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材是由中国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构成。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 而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是选修内容。岳麓版新教材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的窠臼, 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 构成了重基础, 多样化, 有层次的创新性教材结构, 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 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 这三个模块分别反映了中外政治领域、中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和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选修课包括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 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 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二、专题式的编排体系

教材对历史知识体系也进行了重新整合, 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在每一个模块中都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古今贯通, 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 构建了高中历史的教学体系。如《历史I》, 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由七个专题: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统一、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再如, 《历史III》着重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其学习内容共分为六个学习专题, 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三、清晰的编写思路

教材在编写思路和可读性方面, 思路清晰, 特色鲜明, 凸显出创新精神。每册教材前设导读, 每专题前设专题导语, 每课提供了引语, 针对相应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这样使学生在开始本专题的学习时, 就能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和线索, 抓住核心问题, 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其学习效率。如《历史III》第五专题《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课, 其导语是这样的:“伴随着列强的炮火, 西学的潮流和传统文化的衰微, 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 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征程……面对挑战中国的先进分子总是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激励自己, 从林则徐以新的目光看世界, 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洋务派力主‘中体西用’, 到维新思想家提倡新学, 行民权, 定新法;从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 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导语中便知, 本专题讲述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讲过程。线索是:从阶级上来看, 由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再到无产阶级;从内容上看, 可知是由器物变革再到制度变革, 再到思想的变革。

另外, 岳麓版新教材在课后还设计了“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 这些栏目都有利于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四、直观性的图片配备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长期以来, 不少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 与传统的教材定位于教本有很大关系。“教本”式的历史教材枯燥、繁琐, 无可读性,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既往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 历史教材在呈现历史知识时更要注意其直观性。岳麓版新教材就做到了这些。它精心配置了许多有辅助文字叙述的各种历史图片, 图表, 历史文物照片, 历史人物、场景等, 使教材新颖活泼, 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历史III》第一专题共六课就有58幅图片, 而第三课就有12幅, 第六课有18幅。这些图片都是很好的内容补充,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教材不仅提供了较多的图片, 还配备了许多史料, 并设计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课堂设问。如《历史II》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本课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时, 配备了这样一段史料:“当时很多人反对机器生产, 其理由是: (1) 汽笛声太吵闹; (2) 机器响声太大; (3) 高烟囱有伤风水; (4) 男女同一工厂有伤风化; (5) 工匠操纵机器不纯熟容易伤人”, 接着设计了这样一问:“试分析这些理由是符合理?”学生通过对这段教材的阅读与思考, 了解了当时中国人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从而更明白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多么的艰难。

教材教学内容的正文用大、小形式呈现。大字凸现主干知识, 小字部分作为内容补充。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 法科学生谢绍敏知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 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的壮举, 这样的故事既是对主干知识的很好补充, 又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更好地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岳麓版新教材除了上述这些特点之外, 也有不足之处。如专题史的模块设计尽管让人耳目一新, 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 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 新教材无非是新瓶装旧酒。政治史, 经济史, 思想文化史, 模块到模块, 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 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 这种模块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 人为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如《历史I》着重反映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时间和任务的活动, 探究人类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制的艰难历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政治变革是历史发展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讲政治怎能不讲经济基础, 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的思想文化呢?

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在多处重复, 占用课时, 造成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如必修一讲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必修二中讲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必修三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如, 必修二中讲洋务运动, 必修三中讲中体西用。

某些专题的设计有牵强附会之嫌。如必修三的专题一讲的是中国古代思想, 但第六课讲的则是中国古代的科技, 很显然这二者不属于同一类别。

另外, 新教材的所谓中外合编的体例实际上也只是“合”而未“编”, 就像是把沙子倒进水杯, 水就是水, 沙还是沙。

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三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下列对端午节的分析最全面的是()A.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在文学上创造出诗歌体裁“楚辞” B.屈原的诗歌被译成许多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C.屈原热爱祖国,具有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爱民精神,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D.屈原爱国爱民的精神和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人们尊敬和怀念屈原,不仅有他创立楚辞这一突出成就,更因为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A、B、C三项表述都不全面。

【答案】 D 2.汉赋的主要特点有()①采用了民间方言 ②抒发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③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④是一种带韵散文 ⑤多是歌功颂德之作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赋特征的掌握。①②与汉赋特点不符,可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答案】 B 3.“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诗人的诗()A.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B.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C.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 D.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解析】 这是杜甫的诗,前两句反映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国家繁荣的景象,后两句反映的是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情景,两者对比,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答案】 A 4.“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李白 B.柳永 C.辛弃疾 D.曹雪芹

【解析】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可知此人一定是豪放派词人。【答案】 C 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解析】 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故均可排除;B项反映了杜甫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6.郭沫若曾经为某一历史名人的纪念祠题写了下列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位历史名人是()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解析】 提取题干中的“继东坡”“南宋”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7.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学,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B 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答案】 C 9.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

【解析】 《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心理需求,故①④排除。

【答案】 C 10.有人这样评介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无论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还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都围绕着民生境遇和人生境界,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这部著作应是()A.《诗经》 B.《离骚》 C.《逍遥游》 D.《庄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著作内容的了解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评介的内容来看,其有效信息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而体现这两点的,非《诗经》莫属。

【答案】 A 11.元散曲诞生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汉族文人进取无望,需要抒发愁闷情绪

B.蒙古统治者初入中原,为找不到治理汉族的方法而苦闷,需要抒发愁闷情绪 C.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让汉族文人无奈自嘲

D.汉族文人将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解析】 元散曲主要是汉族文人为抒发愁闷情绪而作,并非蒙古统治者的政府行为。【答案】 B 12.下列有关明清小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B.作品中商人被视为歌颂的对象 C.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兴起 D.英雄传奇小说备受冷落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D项表述错误,《水浒传》就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唐]王维

念奴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辛弃疾

材料二 明刻本《荷花荡》插图

材料三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小说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第(1)问,“诗以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回答本问首先要读懂诗词,然后联系时代特征,分析诗词风格。第(2)问,注意材料信息是木刻版画,而深层次的信息则是明清时期小说的盛行,商品经济发达。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限定词“变化”,第二小问注意关键词“时代特征”。

【答案】(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王维的诗体现了田园风光;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而辛弃疾希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因而他的词反映了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2)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3)变化:小说浸染了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时代特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4.不同时期的文学家代表着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材料五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材料五中,为什么说“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4)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请你列举几本。(至少四例)(5)由宋词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与小说。第(1)问,趋势要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人物身份及其作品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从经济角度思考。第(2)问据材料四并结合该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因素回答。第(3)问回答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5)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扩大的需要。

(2)宋词繁荣的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蓬勃发展。

(4)四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4.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措施令农民失望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2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材料一指出了改革的消极影响、材料二指出了改革的积极影响,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

【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2月19日,经过漫长而迟缓的准备,农奴制被正式废除。农奴们大声朗读沙皇的声明,宣告他们成为自由公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少在原则上,农奴们突然获得了自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封建制度一直拒绝给予他们的权利:包括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由安排工作的权利,享有正当程序而公正的司法权。这些主要是象征性的公民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沙皇做出改革的决定,更多是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

——安东尼奥·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沙皇改革“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9分)【解析】 第(1)问,沙皇改革发生在1861年,原因主要是农奴制的落后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第(2)问,说明观点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指的是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维护俄国的大国地位;“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指政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据以上论述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维护了俄国的大国地位。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利。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6分)(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一“根本的内部转变”?(9分)【解析】 第(1)问根据“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等信息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2)因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评价: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这一举措有什么局限性?(10分)【解析】 第(1)问关键在于审清题目要求,从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并结合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农奴制改革及对其的评价。评价时注意从俄国社会发展和改革本身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4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第二小问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来分析: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第(2)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的控制与掠夺即可。第(3)问,从经济、政治角度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

【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3)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 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4分)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1分)【解析】 第(1)问“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说明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而“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产业产量的增加”则说明改革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结合所学从农奴制改革内容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从“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的信息可以归结出民主范围扩大的答案;其他改革措施可以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近代化的改革内容归结答案。第(3)问材料一中“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说明是从协调各阶层利益角度,材料二中“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的信息从美俄两国解放奴隶的视角评价。回答特点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从作者立场、评价视角和选取材料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评价:认为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买获取土地。(2)评价:扩大民主范围。

措施: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列举其他措施也可)(3)视角:材料一: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结果的视角。材料二:从美俄比较的视角,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

5.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复习题 篇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 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 碗了”。这 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2、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后日益强大;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候国数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 的举措是: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统一文字与货币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4、“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 的有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位世袭 B.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6、右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 皇帝 A.丞相 尉

7、公元前222年,秦以吴越地为会稽郡,置钱塘、余杭、富春等县。下列有关会稽郡守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御史大夫 丞相 太

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8、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9、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善于用人 C.善于纳谏 D.反对铺张浪费

10、下列制度中,在唐太宗时期沿用或完善的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均田制 ③租庸调制 ④科举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11、“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12、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特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C.缓和阶级矛盾 D.完善各项政策

14、北方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直接原因是 A.与吐蕃建立和亲关系 B.在西突厥故地设北庭都护府 C.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 D.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15、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16、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17、下列关于贞观年间唐都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设立专门接待外国商人的机构鸿胪寺 B.长安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有来自亚、非、美洲地区的学者、艺术家

18、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19、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20、吴三桂曾引清兵入关,后来又在西南地区扯起反清大旗,并自立皇帝,对此正确的评论是

A.降清丧气节,反清是搞分裂,前后都应否定

B.降清是大势所趋,反清是搞分裂,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 C.降清丧气节,反清终有觉悟,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 D.降清是大势所趋,反清是坚持民族立场,前后都应肯定

21、康熙帝用武力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此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进一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22、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23、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①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③尊重喇嘛教④册封**和**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下列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中国 B.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属于中国 C.中俄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D.清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5、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6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0分,共计50分。

26、(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李白《古风》(注:六合:天地四方。天启:天生,天授。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完成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5分)

材料二(在平定六国的当年,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过一场讨论。)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 本纪》

(2)材料二中秦朝九卿之一的“廷尉”是主管什么部门事务的?其主管官员由皇帝任免产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后李斯升任丞相,请问丞相的职责和职位特点分别是什么?试概括自秦以来以“廷尉”、“丞相”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设置的基本原则。(5分)

(3)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4分)

材料三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4)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秦修筑长城的背景、目的、方法原则、大致走向和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

(5)秦始皇除修筑北方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外,还修筑了对知识分子的防御工程。你知道这个防御工程是什么吗?秦始皇采取此措施的目的何在?这两大防御工程有没有实现秦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理想?为什么?(6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6分)(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4分)(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4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供”。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议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荷兰殖民者)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2)材料二所说的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4分)

(3)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和影响?(4分)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6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0分,共计50分。

26、(26分)(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完成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5分)

(2)材料二中秦朝九卿之一的“廷尉”是主管什么部门事务的?其主管官员由皇帝任免产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后李斯升任丞相,请

第6 / 9页

问丞相的职责和职位特点分别是什么?试概括自秦以来以“廷尉”、“丞相”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设置的基本原则。(5分)

(3)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4分)

(4)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秦修筑长城的背景、目的、方法原则、大致走向和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

5)秦始皇除修筑北方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外,还修筑了对知识分子的防御工程。你知道这个防御工程是什么吗?秦始皇采取此措施的目的何在?这两大防御工程有没有实现秦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理想?为什么?(6分)

27、(14分)(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6分)(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4分)

第7 / 9页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4分)

28、(10分)(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2)材料二所说的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4分)

(3)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和影响?(4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6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0分,共计50分。

26、(26分)(1)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伟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舍我其谁„„(5分)

(2)主管司法 皇帝集行政等大权于一身。职责: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第8 / 9页

职位特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

基本原则: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5分)(3)郡县制 理由:①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候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②秦统一六国,割据混战局面结束,可以用公赋税重赏赐来制地方。

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4分)

(4)背景: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目的:守藩篱,防止胡人南下。方法原则:因地形,用险制塞。大致走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作用:长城和蒙恬所率领的边防军相匹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并作为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象征留存了下来,成为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6分)

(5)焚书坑儒 目的: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

没有。因为修筑长城和焚书坑儒是秦“暴政”的主要表现。长城修筑征发了大量的劳力,致使许多百姓家破人亡,难以生计。焚书坑儒是秦王朝以焚书和诛杀敢于议论国家政治得失、批评君主独裁的方士和儒生的暴力手段,开思想专制之先例。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经历短促的十几年后,二世而亡。(6分)

27、(14分)(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6分)

(2)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羁縻府州,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告诫他们守唐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4分)

(3)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

28、(10分)(1)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与台湾的关系属于中国的内政,而与高丽的关系属于外交关系。(2分)

6.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六

目录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

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2

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3

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4

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克隆实验成功

5

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6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 “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7

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8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⑤频繁与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

历史趣事

【1】

北宋大词人柳永以词名传后世,以嫖扬名当时.他是朝廷命官却天天泡在妓院,他随便给哪个ji女写一首词,那个ji女就身价倍增.于是能和他床下填词床上戏水,成了ji女们的星语星愿.最后,柳永穷困潦倒而死,竟是几个ji女凑钱埋的.柳永死讯传出,上千ji女到他墓前悼念,轰动一时。

【2】

唐朝时,有一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妻子年老色衰,于是,写了一副上联,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的念头,便续写了下联,对得针锋相对。他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见丈夫回心转意,妻子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3】

郑和下西洋,那是给人散钱,600万两银子,再加绸缎、瓷器,全都送给人家了。可是哥伦布就不同,人家那是铆足了劲儿往里捞,4间,西班牙帝国从拉丁美洲弄走了250万公斤黄金和一亿公斤白银。结果是,中国显摆大国风范,西班牙完成了资本掠夺原始积累。

【4】

据传,刚炸开慈禧墓室,士兵发现叶赫那拉氏尸体栩栩如生,遂惧之,一个做过仵作的愤而曰:“我活人也,奈何惧一死妇”,当众淫那拉氏之尸。此说在当时一些严肃的书籍上有记载,民国《时事白话》说:“尸体和绣袍见风就化,顿时慈禧的面孔萎缩成骷髅状态,那个意欲奸尸的士兵就意兴阑珊,停止奸尸。”

7.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条件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 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了。所以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击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 “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阿、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猛烈地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的精神。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考】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思考】通过易白沙的话,你认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专制统治;易被别人利用,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重视做官不重民生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鲁迅(188l—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②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l一1962),安徽绩溪人。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 “建设新文学论”的惟一宗旨,只有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刘半农(1891一1934),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思考】通过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你认为胡适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 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写的《蝴蝶》(参见教材),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思考】阅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分析刘半农的白话诗有何特点? ——写作的题材多是穷困的工农、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以及失业的知识分子,总是将人民群众的悲苦际遇同富人们的奢侈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文字朴实细腻,清丽通俗,倾向性鲜明,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表达出一种纯洁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课后探究

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旧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纲常礼教,从而使旧文化没有任何栖身之地,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损害了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8.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熟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小结:当西欧各国逐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疯狂向外扩张的时候,愚昧的清王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虽然清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但在对外贸易中却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以英国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久久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于是英国开始采取非正当贸易手段,19世纪初,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中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军队丧失战斗力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带来的巨大危害引起了朝野的关注,清政府内部也为如何禁绝鸦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道光帝决定禁烟,派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当众将收缴的鸦片销毁,虎门硝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日趋衰落、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而英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武器更先进。在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战和不定,几易主帅,派往前线的将领对这次战争既不重视,也不懂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缺乏战斗力,最终中国战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条约使列强获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灾难?)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惊醒迷梦中的清政府,虽然道光帝感到屈辱,但大部分官员仍旧没有觉醒。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指导学生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1856年,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英法以修约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国战败,被迫同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由于对《天津条约》的若干条款双方都不满意,次年战事再起。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洗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1860年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列强又攫取了新的权益,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指导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虽然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官绅开始改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兴起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持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面临的新变局也是所有落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社会变革的道路更艰难曲折。

(四)课堂练习:《填充地图册》相关练习

(五)课后作业:《学生课后练习》相关练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9.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628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迫接受《权利请愿书》。根据《权利请愿书》的规定,查理一世的下列哪一行动是合法的()A.战时不经议会同意,开征船税,并把征税地区从沿海扩大到内陆 B.因为议员约翰·汉普登领导人民抗税而逮捕了他,并把他的财产没收充公 C.公民杰克在英法战争中因出卖情报给法国军队而遭受到本国军事法庭的审判 D.在英法战争中未经公民同意让军队占用民房

2.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室与议会关系紧张。查理一世多次解散议会,甚至停止召开议会长达11年之久。致使双方矛盾达到白热化的最主要经济因素是()A.政治立法问题

B.税收征收问题 C.宗教压迫问题

D.军队经费问题

王在了3.右图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举行议会时的情景。图中的英国女整幅画的最后面,且占据很小的空间,而将议会放在前面,这主要说明()A.画家没有设计好作品结构 B.英国王宫宽阔

C.英国女王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D.英国女王不善于表现自己

4.在詹姆士一世赴伦敦登基的途中,随行人员抓到一名小偷。按照英国的惯例,小偷应该经法庭审讯后判罪,但是詹姆士一世直接下令对小偷处以绞刑。这反映了()A.王权的专制 B.国王秉公执法 C.英国人权状况不容乐观 D.英国王权小于议会的权力

5.“光荣革命”既是一次政治妥协,又是一次政治变革,它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是()①限制王权 ②中央集权[ ③议会至上 ④民主共和 A.②③

C.①③

B.①② D.③④ 的英

6.右图为伦敦的克伦威尔雕像,有人说他是一位“未戴王冠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7.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公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公实际上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 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③④

8.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的相同目的主要是()A.确立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 B.对付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已有成果 D.与荷兰建立资产阶级同盟 9.英王詹姆士一世提出“君权神授”的主要目的是()A.协调君权和神权的关系 B.缓和国王和议会的矛盾 C.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 10.《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都涉及的问题是()A.宗教自由问题

C.军事问题

B.税收问题 D.对外关系问题

某人员们11.观察右图,图中场景描绘了1653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幕,带领军队闯入议会,手中挥舞宝剑,怒气冲冲地对敢于“犯上”的议吼道:“恶棍们,滚开!”议会被驱散后,英国由此确立了()

A.君主专制政体 B.共和政体 C.护国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12.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13.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规定“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对这一规定的准确理解是()A.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变为现实 B.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 D.标志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4.1792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1649年成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其相似之处是()①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 ②都进行过反侵略战争 ③都曾被复辟王朝所取代 ④都曾处死封建国王 A.①②④

C.①④

B.①③④ D.②④

15.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16.拿破仑是一位“军事巨人”,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拿破仑的对外战争()①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势力 ②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③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抗

④具有革命和侵略的双重性质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④

年拿冕的17.右图油画《拿破仑加冕仪式》,在1804破仑加冕仪式上,当时他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华盛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拿破仑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 B.拿破仑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C.拿破仑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 D.拿破仑表明了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

18.“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19.有的历史学家赞誉《人权宣言》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明”,是因为该文件()A.保障议员选举的自由 B.确保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C.开创了三权分立 D.反对封建专制与等级制度

20.22日清晨,王宫内气氛恐慌,路易·菲力普一起床就宽慰惊恐的手下人道:“人们不会在寒冷的冬天闹革命。”话音刚落,便爆发了()3 A.法国二月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法国六月起义

D.法国七月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专卖权像洪水泛滥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滥用职权的行为,无论对国王本身的利益,或对国王的臣民都是同样有害的。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90年)材料三 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已由两院断定并以议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项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演说者反对的目标是什么,实质是什么。(4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3分)

(3)上述材料反映出英国社会转型的本质变化是什么?(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清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没有专门的宪法法典,实行不成文宪法,其宪法体系包括历史上制定的各种宪法性质的文件,如《自由大宪章》《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4分)(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英国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斗争形式来完成其革命任务的。(6分)4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6年拿破仑击败第四次反法联盟大陆敌国后,借口英国对大陆的封锁,颁布《柏林敕令》:“凡与不列颠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凡直接来自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准进入任何口岸。”

——《欧洲近代史选集》

材料二 1807年拿破仑法国逼迫普鲁士接受屈辱和约,这迫使普鲁士贵族君主国家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改革敕令规定:“各邦的任何居民都有占有或抵押任何种类的土地财产之法定资格,而不受各邦方面的任何限制。”“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薄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应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实行这类政策的用意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普鲁士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心理。为什么?(2分)(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认识。(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二月街垒战中产生出来的临时政府,按其构成成分必然反映出分享胜利果实的各个不同党派。它只能是各个不同阶级间妥协的产物,这些阶级曾共同努力推翻了七月王朝,但他们的利益是互相敌对的。临时政府中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材料二 “我们占领第八区市府的公民,要求: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在国家的扶助下自由结合的劳动协作社。”

——巴黎第八区工人起义宣言(1848年6月)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二月街垒战”指的是法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建立了什么政权?(2分)(2)材料二中的起义者提出了什么口号?起义者的要求反映了什么?你怎样评价这次起义?(6分)(3)材料一中对临时政府的分析与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2分)5

专题三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A卷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及迁移能力,涉及《权利请愿书》的内容及规定。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规定对查理一世来说是不合法的,C项是合法的。

2.B解析:题目强调“经济因素”,排除A、C两项。税收征收主要是为了王室的财政问题,B项符合题意。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的能力。由图片及材料表述的英王与议会空间大小与位置的描述,反映了深刻的政治问题——英国议会对国王的限制。

4.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国王詹姆士一世不尊重英国的法制传统,独断专行,故B、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5.C解析:“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至上。6.C解析:“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主要是强调克伦威尔专制独裁的一面,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出任护国主,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7.B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此时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实行独裁统治。依托列举项再现史实确知:由克伦威尔是新贵族代表而排除含①的A项,又由实行独裁统治违背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原则而排除含③的C、D两项。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政府和军队的统治不力深表不满,宁愿恢复王权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而“光荣革命”同样也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联合起来,推翻复辟王朝。

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詹姆士一世入主英格兰后,为了强调和树立自己的地位,宣扬“君权神授”,君权来自上帝,议会权力来自国王。A、D不是其目的,B不是缓和,而是要在议会前树立国王的权威,故本题选C。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权利请愿书》中有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的内容;《大抗议书》则严厉抨击苛捐杂税。

11.C解析: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驱散议会,并在高级军官和大商人的拥护下,改共和政体为护国政体。

12.C解析: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13.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并不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已成现实;B项只是上述口号的局限性;D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可得出应选C项。

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①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共有的;②是表现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③英吉利共和国在1660年一度被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取代,而法兰西 6 第一共和国是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的;④是两国的相似之处。

15.D解析:法国大革命后,又出现拿破仑称帝,波帝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制仍然存在,可知A项错误,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794年的热月政变,可排除B。处死路易十六与拿破仑上台没有联系,可排除C。

16.A解析: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前期和后期,前期作用主要是维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势力、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具有革命性;后期则是侵略性的,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抗。

17.B解析:“加冕”的含义是君主,“华盛顿”喻义指资产阶级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B项。

18.A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前期具有保卫法国的正义性,但后期在具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法国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具有侵略的非正义性。因此对题干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A项正确。

19.D解析:之所以说它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正是因为它反对旧制度并主张推翻旧制度,这从《人权宣言》的内容也可得出。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寒冷的冬天”以及教材中二月革命的口号“打倒路易·菲力普”“共和国万岁”可判断应是二月革命。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关键是把握实质,专卖权代表封建势力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第(2)问要结合材料及有关启蒙思想的知识来回答;第(3)问关键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概括。

答案:(1)反对的是英王的专卖权。实质上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阻碍。

(2)认为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违背人民利益的立法者。(3)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专制制度到民主法制。

2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与把握。第(1)问,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第(2)问通过材料2、3提取有效信息。

答案:(1)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2)斗争形式:①议会斗争——要求限制王权,并提出掌握政权的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对革命的领导权;②武装斗争——通过组建“新模范军”等新型军队,进行了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西比战役等,打败了王军,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③法律建设——运用法律手段限制王权,巩固革命成果。如《大抗议书》《人身保护法》和《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2)(3)问要紧扣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第(4)问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答案:(1)封锁欧洲大陆的政策。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经济。(2)土地所有制,人身依附关系。

7(3)欢迎拿破仑又反对拿破仑。拿破仑进行的战争破坏了意大利封建统治秩序,同时给意大利人民带来了民族压迫。

(4)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属于争霸性、侵略性战争;另一方面战争破坏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保护了国内资本主义发展,激起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注意有效信息“1848年”和“二月”“推翻了七月王朝”等,据此回答;第(2)问中第一问可直接用材料原话回答,后两问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依据有效信息“1848年6月”可知是六月起义,即回答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临时政府与法国六月起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1)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建立“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这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获得应有的地位与资产阶级进行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10.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十

一、单选题

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变法阻力。

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

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兴中会。

D、保川会。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单选题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

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变革阻力太大。

三、单选题

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四、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上一篇:100米短跑广播稿下一篇:机房空调改造申请